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外體育活動 心理健康 大專生
1 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汰”的機制被廣泛運用,信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大專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2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是紅河衛生職業學院2013級、2014級各四個班,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80人,對照組82人。(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實驗法具體為:兩個實驗班每周安排三次課外體育鍛煉,派教師進行輔導。另兩個對照班由大專生自己進行課外體育鍛煉,不做具體要求。實驗時間:2014年9月到2014年11月。實驗前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和問卷診斷。調查采用國內外通用的心理衛生調查問卷SCL-90量表,測試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9個因子90個項目,問卷的每個題目均以五級評分制計分,得分越高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3研究結果及討論
3.1 實驗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SCL-90各癥狀因子均數均無顯著差異,表明實驗分組是合理的。實驗后,實驗組大專生的心理狀況比對照組得到明顯的改善,其中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偏執、恐怖五項因子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通過課外體育鍛煉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3.2 課外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課外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力量、靈敏性練習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長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和放松練習均可降低壓力較大的大專生的焦慮水平,并提高他們的自定效能。
(2)課外體育活動對焦慮和抑郁的治療作用。焦慮和抑郁是大專生遇到的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如果長期不能降低和控制抑郁、焦慮,就會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而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能有效地降低這些不良因素對身心的影響。在實驗中,實驗班經過三周課外體育鍛煉后,焦慮、抑郁程度有所下降。
(3)課外體育活動能提高我校學生的交往能力。課外體育活動可使大專生沖破隔閡和孤獨,相聚在運動場,相互交流、互助互學,與他人容易形成平等、親密、和諧的關系。所有人為了一目標而奔跑,為了一場比賽而歡呼、興奮,這種氣氛對大專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
(4)課外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疏導作用。由于體育鍛煉需要肌肉參加和神經系統積極的興奮,所以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專生即使是抑郁者,也會不由自主地變抑制為興奮、變抑制為開朗;另外,體育活動時左右大腦交替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使緊張的課堂學習和沉重的思想負擔變得輕松起來;體育鍛煉加快了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有毒廢物的排出,人獲得鎮靜、鎮痛的效果和舒適、歡快的情緒感覺;使由疲勞、悲哀、憤怒、恐懼等消極狀態積聚的不良感覺得到積極的宣泄、調控、升華。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在學校中有一部分大專生心理不健康,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只顧抓大專生的學習和就業問題而忽視了大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加強大專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提高就業率和大專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大專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大專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
4.2 建議
(1)培養大專生的課外鍛煉習慣和運動能力。(2)體育活動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要樹立全面的健康觀,擺正健身與健心的關系,在體育課程設計上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的授教任務。 (3)加強體育教師的個人修養和課外體育輔導。體育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實踐證明,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學生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避免產生壓抑心理。由此可見,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良好的個人修養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4)開展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根據不同的問題類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5)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與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還能幫助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桂華,張晗.《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中國民康醫學,2013.
要能正確引導學生走出心理上困境,首先必須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認為造成中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往往有下面幾方面原因:
1.社會經濟投影在學生幼嫩的心靈上,他們無法正確地理解 最近幾年我們這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有些家庭富裕起來了,住豪華的大屋、開漂亮的進口車、用錢從不需要節約,但更多的家庭的經濟條件只足夠解決溫飽、供養子女讀書等日常開支,還有些家庭連供養子女讀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情況對學生的細膩的心理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富與貧過早地刻入了學生的心靈上。
2.家長疏于管教子女 很多家長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諧,或者為了生計,經常忽略了與子女的溝通,以為有錢給子女用就是疼子女、愛子女,從沒想過,子女需要傾訴、關心、支持,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國的家長本來就比外國的含蓄,從不輕易透露自己對子女的疼愛,所以,當子女需要家長關心時,總有一種缺失感。經常聽到有家長說,我們交了那么多錢給你們學校,你們教師就必須幫我教好我的兒子(或女兒),我哪有那么多時間看著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學生進了學校似乎就等于進了保險箱。
3.現在在校的初中生有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很多家庭只能生一個小孩。于是這些獨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長的“小太陽”,家長對子女往往有求必應。而且由于家中只有這么一個小孩,所以這些獨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與別人合作交流。
4.學習壓力大,競爭激烈 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經常在課堂上說:“現在連大學生找工作都很難,更何況初中生?所以,你們一定要認真讀書,爭取考個好的學校,考個好的專業,那么以后出來工作就可以輕松一點。”家長也經常叨嘮:“你一定要認真讀書,讀個好學校好專業,以后家庭就靠你的了,不想像我們這么辛苦,你就必須要讀大學。”這些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經常產生焦慮、擔憂的情緒。
正是由于以上各種復雜的原因交織在一起,使得現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難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4.1 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里生機盎然,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
4.2 發揮教師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作用。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心理指導,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說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4.3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東 廣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客觀的敘述,表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各種關系和影響程度.并且作者認為在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還應該對學生的各種心理情緒加以了解并且對不良好的心理活動加以改善,從而促進建立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環境.
關鍵詞 :學生;大學體育;心理健康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證健全的身體”是英國著名教育家在從事教學事業時說過的一句話.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的生活節奏都有所加快,高速運轉的城市當中,我們的身體也長時間保持著高負荷的運轉,要具備這樣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比不可少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應該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因此,對在校的大學生適當的進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夠及時的發現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看不到的問題,并且把這些問題加以總結尋找解決辦法,讓在校大學生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會.
2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全國各大高校的大學生的年齡段大多數是十八到二十一歲之間,這一時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這也是學生情緒波動最大的時期.這是一個容易受到波動的時期,也是學生的思維、情感、理念、意志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如果這段時期內,心理受到現實、情感、獨立等思想情緒的交錯發展,那么就會導致心理封閉,對學生的未來心理活動造成障礙.從全國的各項大學生心理數據研究報告中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從1989年的《健康咨詢報》報告結果全國十二點六萬的大學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點二三有心理問題;再到1995年的沈陽大學生心理數據報告,對全沈陽的二七所大學校園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動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國心理教育學者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心理的調查報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學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百分之十六點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這些報告都在對我們述說著我國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都十分堪憂,并且這些數據并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漲當中.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的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具備心理輔導的能力和義務,在學生的心理教育方面進行引導和疏導.
3 心理健康的含義
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只要人的身體機能沒有出現問題,那么這個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隨著我國醫學理念的改革和發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健康在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中的定義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體各項機能沒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個人還要具備優良的心理狀態,從而使這個人有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義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持有自己對心理的見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可以激發人在生活中的潛能”這是英國的心理學家英格里的說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學家松田巖男則保持另一種說法.總體說來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認知、意志的活動、情感生活和人際關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幾點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頭腦和清晰的意識,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是遭受到什么樣的挫折都會努力去克服.
4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國目前正是處于建立市場經濟化和實現現代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時期下我國的社會情況變得越發的復雜,讓人們很難看清事實的本質,所以應該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前就盡快適應這個復雜的社會狀態,合理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指導水平就顯得尤為關鍵.在我國最新出臺的教育改革指導方針中提到,全國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國各個大學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讓在校大學生具備自愛、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讓學生的適應能力快速的提高,從而盡快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強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設任務,教育工作應該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指導方針,把學生的心理狀況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要不擇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從大學校園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嚴謹的專業素質、合格的文化修養和身體素質,而且還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加大加快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這個社會建設的需求,是大學為國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養和政治思想素質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當中體育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伴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改革,大學校園的體育教學方式也得到了改變,當改革后的體育教學得到運用時,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塑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以后的體育改革當中還應該對這幾點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到達更高的目標,這是大學體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進的目標.
5 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5.1 不良情緒得到改善
體育活動中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標志是大腦的情緒活動,也是反映自身在體育活動中是否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人自身需求的表現.一個人要進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須要保持健康和穩定的心理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當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活動時,能最大化的給心理帶來愉快和滿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緒的發展,起到安定情緒的功能,消除簡單的心理障礙,對一些心理疾病也有減緩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癥,改善壓抑的心理環境,讓人全身心得到釋放.著名的心理學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著不良情緒的人在經過了中等強度鍛煉二十至三十分鐘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緒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泄,所以說從這點看來,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達到消除緊張、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的目的,讓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和掌握體育動作要點時,必須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進行體育學習時和其他的課堂學科一樣,都是要讓學生使用大腦的記憶思維和直覺感知來進行學習的,不同的動作要領和不同的體育項目在學生學習時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而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大腦將會獲得大量的氧氣,是自身的腦力能夠快速恢復.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反應力、思維力,是要經過科學的體育教育和合理的體育鍛煉才能達成的,學生各項指標的提高也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吸收知識的能力更加強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非智力因素則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無限的潛力,體育教學的過程是融合了知識、能力、身體、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學方式,要使學生的情緒得到穩定、性格變的開朗、疲勞度下降,那么不妨來一次體育鍛煉.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這些因素可以對人起到促進、強化、引導等作用.
5.3 協調人際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其實我們從生活中就可以發現,那些人際關系好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當中總是無比愉快、精神充實,對周邊的發生的事情都很關注,在學習方面對于知識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來,那些人際關系不是很好的學生,不管是學生還是生活總是郁郁寡歡、無精打采,對于周圍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興趣,久而久之的就會患上心理上的各種疾病.然而體育活動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體育在進行活動時,總是處于一種社會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不斷的在發生著聯系和交際,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膽小的性格,忘記生活中的不順和傷痛,使得學生的人際關系得到協調,擴大自己人際范圍,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通過心理學研究報告看到,其實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會環境,這種需求通過集體的形式表現的更為強烈,性格內向的人可以過集體活動得到滿足.從心理學的研究報告中看到,其體育活動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們的之間的距離變近,讓人們心中的孤獨感得到解決,更加是培養人們在社會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4 行為適度
行為協調、反應適當是具備健康心理的人所獨有的活動特征.行為協調是表示人的行為長期的統一,沒有反復無常的情況;同時也是表示在特定條件下人的行為模式與平常保持一致.反應適當是指人的大腦的反應即沒有非常的敏捷也沒有非常的遲鈍,外部對人刺激與人的反應時間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關系.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多數都是在體育規則的制約下進行的,其中體育規則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開”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很好的詮釋了體育運動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每一名學生進行的約束,使得個學生的行為規范符合體育運動規則,因此,在體育活動中可以很好的規范學生的活動方式,進而達到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學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著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謂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統一進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學環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幾點是比較有特點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結構中沒有出現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學習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嚴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曉事理.
(3)應該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觀中添加積極進取的思想,并且以這種思想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備相對于比較統一的心理活動特征.當一個大學生沒有理由的懷疑同學在諷刺他,并且同學的任何解釋都沒有用,他總是保持自己的意見,那么這個學生就讓自己的人格變得偏執,這也是一種心理疾病的表現.
5.6 心理疾病的治療
在體育活動中治療心理疾病的體育鍛煉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慢跑,其第二種活動就是球類運動.經過大量的醫學臨床報告顯示,其通過以上兩種鍛煉的單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轉,負面的情緒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體的各項機能也得以加強.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經過以上兩種鍛煉心理環境并沒有得到好轉,通過眾多的醫學資料看來,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氧運動和不是很強烈的運動,有輕微的減輕和中度的減輕心理疾病問題.
6 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時開展心理教育,是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鍛煉內心,使自己的內心變得堅強和理性.其體育活動中的各項對抗不止是身體體能上的對抗,其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輸、冷靜分析、堅毅頑強等一些積極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詮釋了體育運動的整體教育模式.如果我們在設計體育活動時是有計劃和有規律的,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有強壯的身體還會有堅強的內心,讓體育活動在心理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
7 結束語
經過全文的敘述,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學當中的任何教學模式都無法替代的.在大學教育管理方面,應該大肆弘揚“健康心理,體育你我”的口號,吸引在校的每一個大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使得心理教育的覆蓋面更加的全面.我們的體育教學的老師應該在學校的組織下,定期對心理教育加以學習,了解常見的心理疾病,對心理學要有初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冰.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24(4).
(2)郤文忠.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1,19(1).
(3)張世兵,喬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9).
(4)盧碧.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體育教學[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14).
(5)付安全.體育教學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9).
(6)陳華偉.論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總裁,2013(9).
(7)隋紅.試析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東體育科技,2010,24(4).
(8)汪紅.論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7(3).
關鍵詞:醫學院校 心理健康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不善交往
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新的環境,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等都與中學有顯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學生們不再得到老師的細致關心和照顧,另一方面,同學都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經濟文化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對比較困難。有些學生希望能與別人交往,但由于個性或交往技巧的問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總之,人際關系緊張或不協調是當今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困擾。
2.貧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很大;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過分重視物質享受。這種經濟懸殊容易使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識不健全
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對自我的矛盾體驗等等。有些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某些缺陷。當進入大學后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二、醫學院校設置心理健康課程的意義
1.心理健康課程是醫學教育課程沒計中重要的環節
具體到醫學院的學生來說,其教育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學制長,理論、見習、實習的層層過關,而且終身學習的強度更大,這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增添了巨大的壓力,也會引發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校如果不能恰當地引導學牛的心理發展和處理學生所產牛的心理問題,將會影響止常的教學秩序,也難以培養符合時展需要的合格的醫學人才,因此設計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課程在醫學教育課程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心理健康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詮釋生命的內涵
在當前的教育中,學校過多關注了行為能力,忽視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與意識。尤其對于醫學院的大學生來說,只有讓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積極、樂觀、豁達,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醫生。對于醫學教育來說,也在承受著不斷襲來的新疾病的挑戰和面臨著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設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更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壓力之下不斷激活和提高大學生對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對于生命的深層領悟和全新闡釋,才能讓他信心百倍地面對疾病、面對病人。
三、關于醫學院校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議
1.建立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心理咨詢為輔的課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并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出相應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的評價體系。只有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納入學校的主干課程中,才能從思想深處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讓心理咨詢室也充分體現它的價值,逐步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2.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學校應該多提供給教師進修培訓的機會,進一步完善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工作,建立專業化的心理咨詢隊伍,給予學生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專業指導和健康引導。教師需要主動引領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
3.加強合作機制
學生的和諧發展不但需要學校教師的有效引導,也需要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許多學生一踏入大學,徹底擺脫了受父母管制的壓力,缺少與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長也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規律,只看重學習成績。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形成一個融洽的群體,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從學生的心靈深處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橋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強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會力量的援助和支持,營造人人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們普遍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也日趨頻繁。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的變化使他們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所面臨的心理、行為適應問題是前所未有的,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只靠傳統的說教式、單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決不了的,這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運而生。現在的社會是創新的社會,只有心理健康的學生將來才有可能適應社會的要求,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會所淘汰。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各種素質的一個載體。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內涵之一,是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體小學生的素質,使他們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勞動,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對學習、生活、交往及身體發育中出現的種種事件,處理好各種困惑、矛盾和沖突,增進自我調適和自我維護身心健康的能力,對其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個有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動態發展著的概念體系,心理健康教育賦予了德育以新的時代內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傳統德育內容的范圍,把如何認識自我、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納入到整個德育大系統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交流,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心靈空間,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承受機制,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品質,學生才能準確地理解、認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產生“內化”的功能。
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與和諧發展是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 沒有健康的心理,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對于智力的發展和學習來說,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協調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對知識的掌握。⑶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發展也存在著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那些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中學生往往存在著逃避勞動的行為。因此,在德育課程中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基礎工程。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中學階段,被一些理論學家稱為“心理的斷乳期”,這時個體正處在從童年期到青年期過渡的轉折期。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在生理上進入了青春期,身高、體重迅速增加,神經系統的發育接近成人,大腦技能顯著發展而趨于成熟,而且這時中學生的性意識也開始覺醒。但我們的教育(家庭、學校)又與學生的這些發展變化不同步,致使他們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卻遠遠滯后,出現了中學生身心發展不一致性的現象,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危機,心理發展呈現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
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行為或內在行為的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發展,中學生感情豐富強烈,但兩級變化明顯,搖擺易變;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會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為與行為控制。中學生在這階段就社會認知與行為方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求新、求異、偏激,其行為控制方面沖動,行為易越軌,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強。
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發展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is the student healthy developmen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need, should bring to highly the attention.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must provide the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school deal with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enables each people to receive th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raise, has the health psychology and the good psych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adapts the intense social competition.
【Keywords】Young peopl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后果。
本文對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否則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青少年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有些青少年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等。
3應試教育,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愿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使他們逐漸失去自信。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于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比如,用遠大的理想激勵學生,并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總之教師要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細節決定成敗“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培養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質要從細節開始,因為道德體現在細節里。細節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時,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習慣與品德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質,自然會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反之,如果一個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習慣,那么他的道德品質也會穩定下來。所以,各種穩定的、良好的細節或行為,既是德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評價德育水平的重要標準。
5青少年要有道德準則我國城鄉青少年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雜志、電視、網絡、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父母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青少年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青少年來說,父母的話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要讓青少年們形成良好品德,道德實踐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6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還要深入了解他們,根據青少年的天性來教育他們。如果不能對青少年有足夠的了解,德育教育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明明青少年的性格是內向的,非要培養成一個外向的人,這是比較難的,也是違背青少年的本性的,形成了心理障礙。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70-01
1.高中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高中這一階段學生壓力較大,很多學生面對自己的未來也表現得比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對高中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高中班主任通過班會或者舉行各項活動的形式,通過實際生活或者案例,針對這一時期學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應的方案,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輔導,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這樣一來,既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也能讓學生抓緊科目學習的同時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識,學生在面對困境、壓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調節,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 .能夠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順利進行。教出成績優秀的學生不難,但是能夠教出品德優秀的學生卻不容易。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人",可見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一個學生如果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臨困境能自我認知和自我教育,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接受外界的不同情況,心地善良,為人正直,與人交往中能夠互相理解,吸取他人好的一面和抵抗不良因素。相反,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健康的心理,總是把別人想象得很偏激,那就難以接受別人的建議,自以為是,這樣一來對德育工作就是一項重大阻礙。
1.3 方便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首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輔導,讓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這一時期心中所想,通過暢談心事,彼此了解,能夠讓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師生之間能夠彼此尊重、彼此信任,這樣一來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界環境。另外,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之前,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一個詳細調查,對學生的心理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班主任通過掌握的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對癥下藥,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輔導方式。班主任在調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未雨綢繆,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順利。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方法
2.1 班主任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要積極營造符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努力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發揮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班主任要學會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特別是要在班級、團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班級的良好氛圍,通過建立班委會、共青團組織、班級的文化墻、班級口號、班歌等形式開展活動。通過集體積極的氛圍來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心理場"。學生的心理問題通常是以情緒表現出來的,而情緒的產生來自于個體對事物的態度、看法。班主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心理維護和調試能力,學會以發展、辯證的眼光看事物的多元思維;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從而獲得個人的不斷成長,體現心理輔導"助人自助"的意義。
2.2 班主任可以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高中班主任在師范院校學習的時候都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如果再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培訓,完全可以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選修課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聯系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介紹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正確地認識自身的心理發展狀況和特點,及時覺察自身存在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通過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來解決問題,保證身心健康,促進全面發展。心理健康選修課強調學生的參與、自我教育與自主活動,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包括行為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要注意防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2.3 做學生的個別咨詢與輔導。高中階段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對高一的學生,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學生接受新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高二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性、自主性逐漸提高,心理閉鎖性特征更明顯,這就需要班主任給予及時正確地引導,在加強學習心理調節指導的同時,側重良好人際關系的引導,加強心理訓練,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三的學生學習任務重,壓力大,老師、家長的期望,給高三的學生心理增加壓力;一些學生對成績、考試等看得很重,不堪重負,變得疲憊、緊張和煩躁,心理上難得片刻寧靜。班主任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減壓,不要把某次考試成績的好壞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在日常的學習中確定目標、注意力集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付諸實踐,自然會有新的收獲,有新的進步。
3.結束語
總之,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是高中班主任重要的工作職責,為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指導,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指導方法和途徑。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高中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中學習任務,形成良好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 ]陳露,邱芬.關于高中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14:254.
2022年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 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導致部分老師厭教,部分學生厭學等不健康心理,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對心理健康的問題非常感興趣。
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牲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一、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會;是圣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著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針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為工作奉獻,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學習之后,結合我的實踐經歷和周邊情況,我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了認真地分析。我認為,我們目前正處于一個社會的轉變期,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來自升學、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各種不可測的變數,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回顧多年來的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經歷,過去與現在雖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尤其近幾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審視我們目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存在種種不足也是明顯的。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對癥“下藥”。 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環境、撫養環境,社會風氣等。
可惜,我們無力擺脫社會風氣的困擾,我們也只能勸說學生家長有科學地教育子女,我們惟一能做做的是改善自身。例如,我們可以盡量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將其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首先,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其次,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最后,我也希望各類各級學校和社會、家庭都要把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一大內容重視起來,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并在機制上、師資上落實到位,方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實效,從而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
2022年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 xx年,我有幸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國培學習,通過培訓,讓我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次的培訓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對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總之,本次培訓讓我收獲頗多,以下是我在這次遠程培訓活動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不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師的言談舉止、一舉一動,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在課堂中營造出良好的氣氛,讓學生學得輕輕松松,在輕輕松松的學習環境中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孕育出學生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構建師生間的良好關系,對學生的心理也會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對學生而言,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就好比是溫室中的花朵,我個人將其歸為三類:父母在家且對孩子管教無方者(甚至不加管教者);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孩。這三類學生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品德行為不端者,后二者極為嚴重。究其原因簡而言之可歸為:一方面這些孩子缺少家人管教。尤其是那些留守孩的父母均在外務工,只有二老照管,二老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捏在手里怕碎了,銜在口里怕化了,做錯事更是偏袒有佳,更何況是訓斥和打罵?二是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侵蝕與毒害。初中生畢竟抵制力較差,對社會上那些極具誘惑力的東西是難以抗拒的,一旦沾染上便如一樣,時間一長,這些孩子有的就養成了許多不良的嗜好:抽煙酗酒、打牌賭博;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扭曲:坑蒙拐騙偷搶;有的甚至是無惡不做,長期以往,人將不“仁”也!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項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國計民生的大事,特別是現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觀念層出不窮,各種壓力接踵而來,教師更應該用科學的方法、更多的情感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促使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生活和成長,詩意的棲居在美麗的校園之中。
其次,思索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徑。
我在學校既是班主任,又是語文教師。作為班主任,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要有意識的引導,設計的班會主題一定要有針對性,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后暢談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交流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改變原有的不健康想法。我曾經辦過《遠離網吧,閱讀經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班會。
2、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集體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比如本學期我開展了唱歌比賽,籃球賽,團體詩歌朗誦,感恩的心手表演等活動,大大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平時寡言少語的學生,不愿意和其他學生交流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使他們每個人都有了表現得機會,對他們的各種能力都進行了有效的鍛煉。
3、要求學生寫周記。
我在開學時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周記本,內容長短不限,但是要寫自己的心理,思想和情感方面波動狀態。這樣有利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網健康的方向發展。作為語文教師,我也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1)在教材文本講解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無論是講在寂寞與黑暗中勇敢堅強站起來的海倫·凱勒;還是在講中國詩歌史上的大詩仙,在失去希望仍不忘高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李白,在講解文本的過程中,都可以用來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他們面對挫折時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
(2)在閱讀課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閱讀課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去閱覽室,我經常選擇一些寫得文筆與意境都很優美,且對學生起一定教育作用的文章念給學生聽,學生開始有點吵,但是在聽的過程中,隨著文章感情的變化變得異常安靜,聽完之后,就讓學生寫下他們感觸最深的地方并加以評析然后起來說,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理解能力,還能凈化學生心靈,使他們個人的情感得以升華,良好的人格得到熏陶,有利于孕育健康的心理。如果去閱覽室,則要求他們帶好紙和筆,把自己看到的好句子寫下來,并寫上對這些句子的理解,下課后交上來,結果發現他們所摘抄的句子全部是對生活的總結、格言警句、有助于勵志的句子。當本子發下去,我就花一節課讓學生按照其收獲進行交流,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3)在作文批閱的評語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這和上面所講到的周記的功效基本一致,在作文中,如果發現學生的心理價值觀有問題,就要及時的糾正學生不健康的心理。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遠程培訓我覺得也存在一些問題。
現行的遠程培訓管理方式主要通過培訓學員用戶實名登錄、論壇發帖、回帖研討、作業等途徑進行。但其學員真實性、作業原創性、發帖回帖實用性等問題都值得質疑。另外,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學校,上網是比較難的一件事,農村教師家境貧寒無電腦上網,導致有的教師周末還要去網吧學習,還有年級大的教師根本就不會使用電腦,叫年輕的同事幫忙自己學習,一方面背離了培訓的初衷,一方面也起不到培訓的效果。還有就是學員各自在自己的電腦面前孤立地學習,很難形成班級團隊意識,很難發揮團隊的作用,顯得就比較松散,感覺學不學反正沒什么壓力,不看也沒有人知道,競爭意識不強。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我們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外,還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為了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會繼續認真的學習,并將所學島的知識全部運用到教育教學的工作之中!
2022年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
我有幸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對我來說,這次的培訓意義重大,對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本次培訓我很認真的聽了李慧君專家的理論課,最讓我受益的是這句話找回職業生活的勇氣和幸福感,需要獲得對工作的投入感和掌控感。這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但自我的努力與調節更加重要。以下就是我在這次培訓活動后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所想。積極的自我認同尋找自我價值感,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用探究打敗無聊,積極的自我調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本次學習,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調查表明,學生中存在心理異常的約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約占15%。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與考試焦慮、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際交往障礙、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嚴重、對新環境不適應等等,并且在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可是,不正確的關注,反而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更嚴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預防為主的,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不應該只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應該是有他們的各自作用的;不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理解為一門增加學生負擔的學科,而應該具有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成長的獨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論,不要我們教師誠惶誠恐,而應該是講究藝術,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式應該是形式多樣,時時處處注意的問題。
二、心理教育培訓對于教師自身的重要性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老師也有煩心的事,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和苦惱。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歡迎的老師,就無論如何也不能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課堂上隨意發怒,挖苦打擊學生。而是要學會良好的情緒控制,在走進教室的前一刻,告訴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學生,并以此來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沒有一個學生愿意看到一個怒氣沖天,動不動就發火的老師的。教師樂觀積極地穩定地情緒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時效性
在新形勢下,小學生不同階段表現出各自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這就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學的適應期。這一階段應用心理評價系統建立小學生的心理檔案,目的是通過分析評價,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氣質、性格類型、興趣愛好、情緒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質和個體心理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樹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時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的角色轉換,為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學習生活的困惑期。這一階段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這一階段,第二信號系統活動日益發展并初步占主導地位,口頭言語,內部言語能力不斷完善,但學習生活中往往表現出自制力差,社會道德是非判斷力以近期、自我為主的特點。
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訓練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方式解決學生學習焦慮、人際關系不良、多動癥和學的心理問題。同時通過心理健康指導,開發學生潛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觀念,塑造正確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推進整體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
2022年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 我有幸參加了教師心理健康培訓,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收獲確是豐富且充實的。這次培訓不僅僅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培訓,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個講座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在此期間,我自學了網絡課程,對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我意識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識到教師健康的心理對學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在這次培訓中,我有了很大的收獲,感受頗多。
一、通過培訓,我認識到: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關學生因品行障礙或人格障礙做出違法事情的時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為何有那么多的學生,會無所顧忌地去違法犯罪,為患社會,我想這除了少數客觀的原因以外,更多的還在于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造成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學習壓力、社會影響、家庭環境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如我班有個小男孩,長的活潑可愛,但是上課總是喜歡打斷老師講話,跟同學玩時又喜歡動手動腳去搞別人,因此經常遭到同學的打罵,還有,作業老是慢別人一拍,就此,我將情況向家長反映了幾次,但家長卻不重視,一段時間后其成績及下降。后來我只好再次找來了家長,先教育家長要從小重視培養小孩的良好習慣,并告訴他其孩子智力很好,很有發展前途,應該用鼓勵的方法讓他改掉壞習慣。接下來我也找學生交談了幾次,跟他聊聊學習上的優點與缺點,讓他要有信心地改掉壞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現在基本上能改掉上課不隨便插嘴的壞習慣,對學習也有了更濃的興趣,也變的更細心了。由此可見,只有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它,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各科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得到全面發展。
二、通過培訓,我體會到:
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就不能培養出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要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掌握如何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學生;反過來說,教師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將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個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當我們心理健康時,做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愉悅的情感,并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作為一個社會個體,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自身的工作壓力,學會自我調節,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讓自己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做一個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通過培訓,我學會了:
1、自我調節心理,保持樂觀的心態。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作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更要學會自我調節心理,保持樂觀的心態,才能以積極的一面去影響你的學生。
2、準確客觀的自我定位,情緒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定位不夠合理,定位越高,越難以實現,給自己帶來的失望也越大,從而導致心緒不佳。
3、工作之余多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能使人忘卻煩惱,愉悅身心。教師必須勞逸結合,適量參加體育鍛煉以緩解工作的壓力,釋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同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4、用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
5、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
關鍵詞:體育鍛煉;心理健康;中學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加,也逐漸意識到健康對中學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學生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緊張,性格內向,缺乏鍛煉,加之家庭壓力,社會的影響等種種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擾,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健康。因此,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促進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體育鍛煉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對中學生的智力、人格、情緒、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
1.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健康的全面關注的表現。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心理健康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國際心理衛生協會把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體、智能以及感情上,在與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志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高效率的生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計自身能力;(3)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持有個性的完整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展個性;(10)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國內學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夠正確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3)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4)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5)意志健全;(6)能夠從心理上接納自己;(7)行為符合公認的行為規范;(8)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9)能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環境,調節、平衡各方面的心理沖突。
2.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學生大多屬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1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會的高速發展在給我們帶來日益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我們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擾,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而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學者就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如情緒、個性、人格、自我概念、認知過程等)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鍛煉對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體育鍛煉對中學生智力的影響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力、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2.體育鍛煉對中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壓抑等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中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3.體育鍛煉對人格的影響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發展與人的行為活動密不可分。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鍛煉者自己是活動的主體,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的緊密結合,從而促進人格的發展。Brawley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更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著名學者麥亦尼認為,游戲和運動具有啟發創造性、消除緊張、保持友誼、使人樂觀等心理保健價值;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等。
4.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心靈、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張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等等。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壯、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人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至關重要。
身體表象是指頭腦中形成的身體圖像。身體自尊主要包括一個人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評價,對自己身體外貌(吸引力)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和健康狀況的評價。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與整體自我概念有關,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對身體表象的不滿意會使個體自尊變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積極程度),并產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癥狀。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并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三、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
只有根據自己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參加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心理健康,反之會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體育鍛煉應因人而異,兩種不同的鍛煉方式:一種鍛煉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種鍛煉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練習體操與放松練習相結合,每周3~5次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時間20~30分鐘。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聯系,身體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科學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學生整體身心健康水平,關系到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未來。因此,積極、科學地參加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于晶.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4(4).
[2]趙玉梅.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張力為.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