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部投資和外部投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本,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于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于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資本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資本配置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外部資本市場和內部資本市場。外部資本市場則是解決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分配問題,而內部資本市場是解決資金在企業內不同分部之間的分配問題。因此,內、外部資本市場的主要區別在于融資渠道的不同。在外部資本市場中,融資則是由股票或者債券市場上的外部投資者或者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而在內部資本市場中,融資是由企業自身提供的。按照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解釋,單一經營企業缺乏內部資本市場調節,必須依靠外源融資。而多元化企業通過內部資本市場投融資,既可節約信息搜尋成本,又可降低投融資風險。目前的形勢下,在多元化公司中,由于內部資本市場具有很多的內部化優勢而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特別多的單一企業開始組建多元化企業集團,想利用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來解決企業自身的外部融資困難的問題。
二、內部資本市場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從理論上講,對內部資本市場的研究源于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交易成本理論。內部資本市場是在美國伴隨著企業組織結構的創新和多元化經營浪潮的興起而出現的學術名詞。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存在,企業外部的投資者不清楚企業各項目的投資情況。因此,企業在外部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融資必須承擔較高的交易成本。而相對于外部投資者,企業可以利用其信息優勢及激勵優勢進行投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投資風險。
Alchian、WiUiamson、Myers和Majhlf等對內部資本市場進行了早期研究。Alchian(1969)認為,GE內部投資基金市場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但是內部的資金提供者比外部控制力有限的市場更容易獲得信息。由于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內部資本的配置相對于外部市場更有效率。Williamson(1970、1975)從外部資本市場不完善的角度研究了聯合大企業,認為外部資本市場履行資金的流量調節和提供獎懲激勵的兩項基本職能均受到限制或存在缺陷,而聯合大企事業將這兩項功能都實現了內部化,從而促進內部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由內部組織對市場組織替代而存在的聯合大企業,其CEO可以定期對各成員企業進行審計,并做出決定性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成員企業其進行獎勵或者懲罰,同時也可以理性地依照預期收益,進行成員企業之間的現金流量配置,而不是取之于誰,就再用之于誰。因此,可以把聯合大企業看成是一個微型資本市場。由此可以看出,“內部資本市場”是在美國近現代企業發展史上,伴隨著企業組織創新帶來的效率的提高,使企業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多元化投資和內部資本配置而產生的。
Dahlman(1979)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的摩擦,認為外部資本市場存在兩方面主要問題:一是政府對利率水平、信用市場配置的限制;二是市場的低流動性,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外部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全導致了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之間的交易障礙和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而內部資本市場可以減少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張維迎(1995)認為,從外部資本市場向內部資本市場的轉變實際上是一個制度變遷問題,在企業產權可以轉讓和交易之后,企業間的并購使得一些資源配置行為從市場轉向企業內部,形成內部資本市場。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進一步拓展了上述思想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內部資本市場理論也逐漸成為研究企業內部資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在東亞等新興市場國家也正在逐步理解并接受這些理論,并將之運用到本國的經濟發展中。
三、內部資本市場與外部資本市場的區別與聯系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內外部資本市場各有其優缺點。當外部資本市場不健全,出現信息不對稱等情況時,內部資本市場就會作為一種融資渠道,彌補外部資本市場的不足;當內部資本市場的邊際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外部資本市場就會取而代之。因此,內部資本市場和外部資本市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替代的關系。
(一) 內外部資本市場之間的區別 內外部資本市場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信息效率不同。企業理論認為,企業的產生是為了規避外部市場過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資本市場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之間存在較大的摩擦,導致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企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來實現外部市場的內部化,以緩解過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內部資本市場上的總部相對于外部投資者而更了解項目經理人的經營能力,也更了解項目的情況,而且可以隨時進行內部審計,這些大大提高了總部get屬部門或子公司的監督能力。因此,內部資本市場比外部資本市場更加具有信息效率優勢。
其二,配置效率不同。外部資本市場主要從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或者是銀行信貸市場等金融中介進行資本配置,這些金融市場或金融中介是企業最主要的外源融資渠道。因此,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經濟環境發展狀況、文化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外部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內部資本市場的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融資約束緩解。由于外部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即使公司擁有好的投資機會,由于外部投資者不了解項目情況,可能放棄對公司投資。此時如果沒有內部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公司將放棄這些投資機會,但是由于有內部資本市場的存在,通過內部資本市場的資金調配,緩解了融資約束;二是勝者選拔機制。在內部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公司總部相比外部投資者更加具備信息優勢,可以通過選拔競爭機制,將資金進行最有效的分配。
其三,最優規模不同。企業集團內部形成的資本市場具有降低交易成本、進行有效監督、優化資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資約束等方面的優勢。內部資本市場與外部資本市場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內部資本市場存在一個最優規模,而外部資本市場卻沒有。但內部資本市場規模并非越大越好,超過一定規模會降低企業集團整體的運作效率,隨著其內部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成本也會相應增加,超過一定規模會降低企業集團整體的運作效率。
(二) 內外部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系內外部資本市場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系。內、外資本市場協調有效對企業集團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內部資本和外部資本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外部資本可以以權益資本的形式進入企業而形成企業的內部資本,內部資本也可以讓渡其所代表的所有權的形式重新進入外部資本市場,二者的性質也會因此經常發生轉換。內外部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四、多元化與內部資本市場配置效率之間的關系
(一)多元化對內部資本市場的促進作用在內部資本市場中,
企業集團總部對企業的資產擁有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能夠進行更有效的監督、控制和激勵,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有效的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緩解了的融資約束。同時也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在多元化企業集團中,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表現如下:提高了多元化企業的債務融資能力;降低了融資成本;分散了企業的財務風險;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二) 過度的多元化會降低內部資本市場效率
自從8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了多元化集團解體成為獨立公司,集團化公司普遍存在折價現象。1995年,Berger和Ofek計算出多元化公司價值要低于相同投資組合的專業化公司價值。這一折價被認為是多元化公司內部資本市場失效,并沒有將公司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
其一,內部資本市場導致投資過度。1986年,Jensen分析認為,管理者將利用自由現金流進行過度投資,而且多元化的大企業增加了管理者以自由現金流權運作便利,因而導致了更嚴重的過度投資問題。
其二,內部資本市場導致投資不足。2000年,Seharfstein和Stein分析得出,由于部門經理的尋租行為。這種不正常的行為通常發生在不具有發展前景的部門,通過部門經理的尋租活動,而使其繼續保留下來并獲得更多的融資,從而造成內部資本市場資本配置的扭曲。
其三,內部資本市場引發問題和尋租行為。由于組織內部管理權威的存在,可能直接導致企業內部管理者實施尋租行為。鄒薇和錢雪松(2005),對雙層模型進行了拓展,通過引入企業融資成本將企業融資數量的決策內生化,分析了外部資本市場運作不完善對內部資本市場中部門經理尋租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部門經理的尋租行為扭曲了內部資本配置,從而降低了內部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
其四,降低內部管理者的激勵效應。1996年,Bolton et a1分析認為,由于管理者沒有能力保證事后不與公司內部部門就實際情況實施再談判,集中融資帶來的“軟預算約束”問題只會弱化公司分部經理事前的激勵效應。
五、結論與啟示
關鍵詞:外部失衡;內部失衡;量化分解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007-02
全球的經濟失衡對我國經濟的外部平衡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由于國際分工的影響,我國成為一個工業品生產與出口大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了我國經濟的外部失衡。我國外部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持續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以及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已由2002年末的2864.1億美元迅速增至2008年底19460.3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已成為令我國政府棘手的問題,它不僅使我國貨幣當局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獨立性,而且造成較大的投資效率損失。
我國經濟的內部平衡也存在明顯的失衡狀況。內部失衡具體表現為:儲蓄率過高,消費不足;投資過熱,投資效率低;國內有效需求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不足。
1 我國經濟外部失衡的原因分析
1.1 外部因素之匯率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分析
在長期內,外部平衡仍然反映為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歸根結底取決于本國和外國商品的相對競爭力。我國經濟以外延式經濟增長為主,即通過投入大量生產要素,來帶動經濟的增長。我國的產業結構以加工業和制造業為主,這種產業結構使得我國資源消耗嚴重,以大量的自然資源換來經濟的增長,卻不適合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貨幣升值可以促進國內資源的節約。
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內外部平衡的長期調節理論基礎上的,短期內,我國貨幣的升值對外部失衡的調整卻不是非常明顯。自從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約17%。但是我國的進出口差額卻并沒有減少,反而每年大量增加,外匯儲備也以較快速度大量積累。所以說,在短期內,人民幣的升值無法立即調整外部經濟失衡。
盡管如此,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依然會在調整外部失衡上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的矛盾,從而有利于我國經濟更平穩和持續發展。
1.2 內部因素之消費、投資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分析
作為宏觀經濟學中的兩個基礎變量,消費和投資關系的研究在經濟學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它們的協調發展對于一國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考慮資本流動的前提下,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等于國民收入減去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意味著國內產出被國內需求全部吸收;國際收支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需的大小。中國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是由于國內的內需不足所造成的。我國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旺盛,會引起生產要素從消費部門流向投資品生產部門,消費之后的剩余產品便轉化為存貨或出口。雖然內需和外需并不是確定的正向或負向關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兩者表現出來的關系會有所不同。在開放經濟下,如果內需過低會導致外需的大量增加,內需不足會轉化為外部需求。
以下采用協整模型研究對外貿易差額(XM)、投資(I)、消費(C)這三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1)數據處理。外部經濟變量直接采取中國1990年至2007年的對外貿易差額,用XM表示,內部變量指標采用消費和投資指標,即用最終消費額(C)和資本形成額(I)來表示,所有數據均來自CCER中國宏觀經濟數據。要研究對外貿易差額(XM)、投資(I)、消費(C)三個變量。處理數據:將C處理成實際消費額,即C1=C/CPI,然后將XM、I、C1分別取對數。
(2)平穩性檢驗。為了防止偽回歸現象發生,采用ADF檢驗法對變量LNXM,LNI,LNC1的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對三個變量進行二階差分變形后通過了平穩性檢驗,所以變量是二階單整序列,可以作協整分析。
(3)協整檢驗。由于變量LNXM,LNI,LNC1都是二階差分平穩序列,采取EG兩步法做協整回歸,檢驗進出口差額與消費和投資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首先用OLS法進行回歸,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得出結果如下:
模型擬合優 度較高,且不存在異方差。若變量序列LNXM,LNI,LNC1存在協整關系,對E做單位根檢驗,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認為殘差序列E為平穩序列,表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關系所對應的長期方程為式(2)所示,此方程顯示變量LNXM與LNI、LNC1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正向關系,表示投資和消費對進出口差額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LNXM與LNI的回歸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它示投資和消費都對貿易差額有顯著的拉動作用,投資、消費每增長1%,進出口貿易差額將分別增長0.6711%和0.5972%,進口增長相對較快。
2 我國經濟內外部失衡的因果關系檢驗
通過檢驗兩個內需變量與貿易差額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以判斷是我國內部失衡影響了外部失衡,還是外部失衡導致了內部失衡,或者兩者同時存在。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LNC1和LNI是LNXM的Granger原因,而LNXM是LNI的Granger原因。這一結論意味著,我國的消費和投資拉動了貿易差額增長,而貿易差額的增長又帶動了投資的加速增長。這一結論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近些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的增加與出口貿易的飛速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消費不足與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問題。這個因果檢驗印證了之前的理論說明,即國內經濟作為內因導致了外部經濟的失衡。最終消費和投資以相當高的置信度接受了它們是貿易差額的原因這個假設,而且貿易順差也是投資增加的原因,但是從上表看來,貿易順差對消費的影響不大。
3 儲蓄、投資對外部失衡的影響的量化分解
3.1 數據與變量
這一部分考察儲蓄、投資這兩個內部經濟變量對進出口差額的影響。其中儲蓄是按支出法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減去最終消費的剩余部分,投資采取的是中國的資本形成總額的數據,經常項目差額采用的是進出口差額指標,各項數據均來自于CCER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對我國1990-2007年的進出口差額(XM)及儲蓄投資差額(SI)這兩個時間序列進行了ADF單位根檢驗,XM和SI在經過兩次差分后均為平穩。
3.2 協整檢驗
本部分同樣采用EG兩步法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變量XM,SI都是二階差分平穩序列,按EG兩步法做如下的協整回歸。用OLS法進行回歸,建立如下回歸:XMt=β0+β1SIt(4),對XM和SI進行協整回歸得
XM=0.164SI-213.788(5)
t:(10.59228)(3.355025)
對E1做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序列E1是平穩的,這表明XM與SI存在協整關系。從方程(5)可知,XM隨著SI的變化而正向變化,增加一單位的SI會使得XM增加0.164個單位。這個協整方程表明在中國由于國內儲蓄大于國內投資,多余的儲蓄轉化為凈出口,這才是導致貿易盈余的國內根本原因,是國內的儲蓄投資關系失衡引起了外部的失衡。
3.3 Granger因果檢驗
結果顯示,XM是SI的Granger原因,SI也是XM的Granger原因,我國國內儲蓄投資差額與進出口差額之間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由以上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知,儲蓄大于投資是我國貿易大量順差的內因,而且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差額也對儲蓄投資差額造成了影響。4 結論和相關對策
我國經濟的外部失衡是由兩方面因素造成的,即外部因素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及內部因素對外部失衡的影響。
(1)匯率因素在長期內可以對經濟失衡造成影響,并可以通過調整匯率來對經濟失衡進行調節。在匯率政策上,我國應適當擴大匯率波動的幅度,通過本幣持續小幅度升值,減少或消除過多的國際收支順差。通過匯率的調節,來使我國達到經濟的內部和外部的平衡。但是短期內變動匯率對經濟失衡的影響不大。
(2)內部經濟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部失衡。一方面,我國消費和投資發展不平衡,投資相對過快增長而內需不足,只能依靠出口海外市場消化,出現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另一方面,我國的儲蓄大于投資,使得國內消費不足,無法合理利用的資源也不得不轉化為出口,也形成了貿易順差,從而導致了外部失衡的出現。同樣,外部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內部失衡,長期的貿易順差造成的財富效應不自覺地調整了國內的產業結構。
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實施“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讓消費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需要改善國內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狀況;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預期,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他們的消費傾向;提高農民的收入,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1]J•米德.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0.
[2]蒙代爾.蒙代爾經濟學文選(第三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4]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奧伯斯法爾德(Obstfled).國際經濟學(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約翰•威廉森.開放經濟和世界經濟[M].上海:三聯書店,1990.
[6]詹姆斯•米德.國際收支[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7]羅伯特•J•凱伯.國際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8]姜波克.開放經濟下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搭配研究設想[M].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1).
當前,企業投資資金籌集有兩種方式: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具體分為三個渠道:企業內部保留利潤、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受到金融市場不完善和企業內部信息和外部投資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影響,外部投資者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將會采取提高資金供給率,或者實行信貸搭配的方式將資金提供給企業,這樣就會有部分企業被拒絕,從而使得企業投資產生融資約束。那么,融資約束對企業投資平的影響主要有哪些方面呢?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企業投資成本增加,投資規模降低
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是成反比的,而籌資資本優勢投資成本的核心,如果投資不足那么投資的效率就會下降。而在金融約束下,企業籌集資金的成本要高于無融資約束的籌資成本。比如在實際的生產經營中,如果投資不足,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只能根據投資成本進行一定數量的生產,而無法達到最優的投資規模。即使此時銀行或者投資者愿意進行信貸配給,也是在企業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前提下,歸根到底,受到投資資金的限制,還是無法滿足最優投資資金,從而使得投資水平下降。
(二)投資結構優化受到影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還是經濟增長都離不開科技,也就是產業設備的更新,而在所有投資項目中,科研或者科技設備的投入都屬于高風險項目,而且這樣的項目對銀行來說不具有放款的充分理由,尤其是技術開發投資,與基礎設備可以做抵押物來比更不具有吸引力,這樣勢必會影響企業投資結構的優化。
(三)使企業傾向于多元化投資,股權投資比例上升
企業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相比,更具有信息和激勵以及有效的將內部資源進行配置的作用,所以當企業受到外部資本融資約束的情況下就會傾向于內部的多元化投資,從而構建企業內部市場。目前,市場上出現企業并購的現象,其實早在發達國家,這樣的企業大型并購活動就已經發生,這樣實施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構建內部資本市場,緩解外部市場融資約束問題,進而助力與緩解投資不足的問題。
(四)依賴企業內部現金流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較高
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善,且受到融資約束,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更傾向于內部資金,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的凈財富和投資之間的相關性會更加密切,而相應的投資和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也會因為企業受到的融資約束程度增強。此項研究在許多企業中已經得到印證,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企業。
二、當前對我國企業進行融資約束的原因
融資約束是指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外部融資成本高,而企業的投資不得不依賴于成本較低的內部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投資發展。我國企業存在融資約束這與我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一內部因素有關,也與我國特有的金融體系這一外部因素有關,以下就從引起金融約束的內外因素做以具體分析。
(一)傳統金融體系機構對企業融資的影響
市場經濟中,金融體系的作用非常重要,這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能穩定發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樣,金融體系也不盡相同。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和金融體系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傳統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受到制度的限制,企業的借貸行為存在阻礙。這就致使企業融資困難得多,特別是民營企業中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而企業由于規模、盈利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上市進行股權融資,主要的融資形式還是信貸融資,融資約束也就主要表現為信貸融資約束,例如:信貸信息不暢、金融壓抑、低效率等。在這樣的金融體系下,對企業的投資發展造成了制約性的影響。
(二)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預算軟約束對企業融資的約束
企業非常的依賴銀行的貸款,那么銀行和企業的關系將對融資產生影響。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信貸,但是信貸商場上目前是需求大于供給,也就是說申請信貸的人當中,部分將得不到信用貸款的審批而無法獲取貸款,也就得不到融資的滿足。而信貸市場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想象,這樣就會引起選擇失誤和道德風險。信貸市場競爭如此激烈,部分借款者,無論付出多高的貸款利息,都會被排斥在信貸市場之外,這就加劇了企業融資困難,甚至無法融資,這些企業就會面臨嚴重的融資約束。軟預算約束是指國有企業一旦發生虧損或者面臨破產時,政府就會啟用緊急資金給予貸款或者財政補貼使之免于破產。于是就可能有部分信貸也可能會被一些不盈利的國有企業占有,這對于民營企業只能是優勝劣汰。
三、發展金融自助改善融資約束下企業投資水平
企業為實現市場價值的最大化,會不斷的選擇適合他們發展的新的融資結構和方式。金融自助就是企業所有者有效的避開傳統融資方式:比如長期借款、長期合同承諾等,它是通過利用手邊的有限資源,通過協商、貢獻等新方式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的新的方式,具有融資便利,門檻較低且無需抵押等優點,金融自助不僅能降低成本和風險,還能迅速彌補資金缺口,擺脫對外部的依賴,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為企業開辟了一條新的內源融資渠道。
(一)現金流進行合理的配置,發展商業信用
在保證企業可持續穩定經營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減少財務短期支出以及信用卡延期等這樣免費的商業信用手段來保證公司內部資金充裕。當然這需要企業做好客戶管理工作,做好銀行的信用要求,有較好的供貨商或者信譽較好的客戶做支撐。
(二)建立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形成聯盟效應
從地理位置上進行聚集,減少辦公成本或者同企業之間建立相互合作的戰略聯盟關系,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還能互惠互利,甚至人力資源和一些日常性的資本支出都可以分擔。
(三)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使其降低準入門檻
中小金融機構要與企業建立長期互動和監督發展的關系,在推進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同時拓寬了融資途徑,減少信貸門檻約束。另外作為企業,可以建立專門的投資擔保和風險補償部門,加強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做到信息對稱。讓企業、銀行和投資擔保機構三者真正的互動起來。
(四)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建立誠實守信的觀念
要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這就要求企業要定期且全面的披露公司財務信息,減少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更多投資者了解并參與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中來,便于以較低的成本、更快速的獲取外源資本。對于企業要做到產權清晰,發展規范,創造更多符合貸款的硬件條件,才能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資質等級,最大程度的減少融資約束。
(五)企業集團化運作緩解融資約束
企業集團化運作,主要受到股權支付政策、股權結構、資產規模情況等影響。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信息不對稱,金融中介不發達,法律保護不充分的情況,如果企業集團在資本配置方面加以優化就能補充市場經濟融資體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問題。
四、結語
【關鍵詞】 融資約束; 技術投資; 營運資本; 技術許可
中圖分類號:F275;C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6-0017-03
一、引言
技術的投資過程就是把技術投入到企業生產及流通的過程,它包括技術的生成與應用,創新理論學派將其稱為技術創新。其中,技術生成由R&D完成;技術應用意指技術商業化。融資渠道是影響技術投資效率的關鍵因素。學術界關注技術投資,不僅因為它帶來的知識溢出,而且因為它很難通過外部渠道籌集資金。融資約束是指受金融市場的影響,企業在獲取內外部資金時成本有很大差異,外部成本相對較高,企業無力承擔,導致外部融資受阻、企業投資過于依賴內部資金的財務狀態,內外部資金成本差距越大,融資約束越明顯。技術投資的特殊性使其受到的約束程度更為突出。近年企業技術投資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資約束,導致投資支出比最優水平低約20%~30%。了解融資約束對技術投資的影響機理,對于緩解技術投資的融資壓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自1990年羅默提出內生增長模型以來,該問題引起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也產生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擬采取定性分析與文獻評述的方法,圍繞不同融資方式對技術投資的影響這一主題,系統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有關的經典文獻,意在為緩解國內企業的技術投資活動提供有益參考。
二、技術投資融資難的原因
與一般投資相比,技術投資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投資風險大,成功概率較難估計;知識難以存儲并且商業化周期較長,沉淀成本比例很高;50%以上的技術投資資金被用于支付高級研發人員工資,導致融資擔保的可抵押價值非常低。以上特征使技術投資有較高的融資成本和調整成本。這就要求企業必須保持內部資金的充足性,技術投資由此面臨較多的財務限制。此外,技術成果易于復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基于維護核心技術優勢的角度,企業更多地考慮如何保護商業機密,對于技術投資項目相關信息的披露較為謹慎,寧愿承擔一定的融資壓力,也不會輕易選擇信息公開。如此,資金提供者與企業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對稱,資金風險加大,企業也很難獲得外源融資,即使獲得,成本也較高,而內源資金又無法滿足技術投資需求,最后只能被迫放棄一些有未來前景的投資機會,融資約束由此產生。
三、融資約束的存在性證據
對于技術投資是否存在融資約束,各國學者基于不同背景作了大量研究,驗證了兩者之間顯著影響關系的存在。較易技術創新的企業往往是那些能夠獲得外部融資的企業。Czarnitzki(2006)運用Tobit模型探討了德國企業的技術投資行為,顯示融資約束確實影響了技術投資,與大企業相比,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對投資行為影響更大。Saviganc(2006)使用法國制造業企業的調研數據也證實了存在較高融資約束的企業具有較低的技術投資傾向,相比之下美國企業的融資約束影響更大。Silva(2011)使用葡萄牙企業的數據,將融資約束看作技術投資的內生影響因素,同時考慮其對技術投入與產出的影響,驗證了融資約束的存在。中國企業的技術投資也存在融資約束,國有企業比非國有企業融資約束低,尤其是高新企業,融資約束更為嚴重。顧群等(2011)通過構建高新企業融資約束指數得出相似結論。相比之下,趙偉(2012)的研究較為寬泛,同時分析了融資約束、出口等因素對中國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并將國有和民營企業進行了對比,發現融資約束、出口對企業技術創新均具有顯著影響。
四、融資約束對技術投資的影響機理
(一)外源融資
1.舉債對技術投資的影響
若企業債務較大,技術投資面臨的融資約束程度就高。主要是因為債務具有剛性特征,企業要承擔還本付息壓力,這對內部現金流的要求較高??紤]到企業價值主要來自于未來的增長機會,基于收益的不確定性與多變性以及固有的投資風險,債務合約結構并不是很適合技術投資。尤其對于技術密集型企業,高風險性特征進一步導致財務困境的預期邊際成本會隨著杠桿水平而上升。因此,與其他企業相比,技術密集型企業通常具有較低的財務杠桿。抵押是解決債務融資難的有效工具,但技術資產本身較難定價評估,抵押客觀上受到一定限制,緩解融資難的力度有限。此外,企業的信用等級對債務融資與技術投資也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企業的信用水平與融資額正相關,與融資成本與融資約束程度負相關。
2.外部股權對技術投資的影響
在不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外部股權應被給予更多考慮,尤其是風險較大的企業,不需要債務籌資,但可能需要股權籌資。在美國,缺乏內部資金的中小科技企業主要通過發達的股票市場進行籌資。美國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技術創新主要是股票市場推動的。相對債務來講,股權融資有幾個優點:無論對內部還是外部籌資而言,股東都分享收益;不需抵押要求;權益的增加也不會帶來與財務困境有關的問題等。諸多優點使其成為重要的外部資金來源,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適用性。股權籌資在首次公開發行階段很重要,而考慮到成本較高(約在10%~13%之間),上市之后很少有企業再大量使用,尤其是對那些公開上市的成熟企業,它們已有充足的現金流量,不需要依賴股票發行??梢姡瑖獍l達的股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國內企業技術投資同樣存在對外部股權的依賴性,尤其是高新企業。
3.其他外源資金支持方式
鑒于融資約束的普遍性,除了以上提到的融資方式,還有一些政策性基金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壓力,如政府基金。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基金計劃是美國的SBIC和SBIR,德國、瑞士、英國等也存在類似的基金計劃,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明顯的支持作用,使得受資助企業更容易從市場上獲取資金。但該政策實施效果不怎么理想,獲資助的企業技術投資的增加幅度小于受政府資助的額度,而且產出成果增長也緩慢??梢?,政府基金對緩解融資約束對技術投資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內源融資
當外部資金僅在溢價才能取得時,內部融資因子應當影響投資。企業的技術投資主要依靠內部資金,大量的文獻對此提供了證據。對技術投資來講,成本最小的內部資金是內部現金流量,一旦企業存在融資約束,現金流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
1.內部現金流量
Jensen(1986)曾提出抽走企業現金流以減少經理人成本的治理策略可能會阻礙企業的長期創新活動。Hall(1992)發現1973―1987年間美國制造企業的現金流與技術投資額正相關。基于對國內企業融資狀況的調查,盧馨等(2013)選取2007―2009年滬深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分析發現高新企業面臨融資約束時會不得已放棄一些財務可行的項目,以此說明技術投資的強度受到現金持有量的顯著影響。若企業能維持較高的現金持有量,技術投資就有了資金保障,現金流起到一定的緩解融資約束的對沖效應。技術研發投資強度、支出水平與內部現金流呈正比。基于它們之間的影響關系,技術投資大的企業有增加內部現金儲備的傾向,這樣更有助于適時把握投資機會。但現金持有量也并非越多越好,隨著儲備量的增加,現金流對技術投資的敏感度會降低,過度投資會起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2.營運資本對技術投資的平滑作用
在利用內部融資的過程中,企業面臨著兩方面的難題:一是內部財務狀況不穩定,容易受到外部沖擊;二是創新活動有很高的調整成本,突然中斷會使企業遭受很大損失。因此,一個利用現金流波動調節投資支出的企業可能會在現金持有較低時犧牲掉一些高邊際價值的項目,而在高現金流量時采納一些邊際價值相對較低的項目。此時就需要一種工具能夠平滑與現金流波動有關的投資。這主要反映在營運資本中,它能夠涵蓋更多的平滑要素。自Adam Smith以來,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營運資本是企業資本存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固定資本具有同等重要性。營運資本是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相對于其他投資,營運資本投資有較低的調整成本和較高的變現能力。在內部財務受到負面沖擊的情況下,受融資約束的企業不會同比例地減少各種投資,而是依據調整成本的高低進行反向調整,即調整成本越高,減少的投資越少,最后保持各種投資的凈收益在邊際上相等。這樣一來,在財務利潤下降時企業通過減少營運資本投資或變現營運資本,將有限資金配置到調整成本高的技術投資活動上,使在遭受財務沖擊時仍可持續進行技術投資。
3.技術許可對技術投資的調節作用
除了營運資本的平滑作用外,技術許可權亦可作為重要的融資方式。Kenan(2010)、Nalin(2006)提出解決融資約束的新辦法,即利用知識產權融資(這里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技術專利)。很多企業的技術產權已經被用來銷售、許可、售后回租等以獲取資金支持。對企業來講,技術籌資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技術許可,尤其對于那些剛開始成立,面臨融資困難的企業,許可權收入已成為其技術投資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這些困難企業與其他企業簽訂合同以換取預付款,提供資金支持的企業通常是一些孵化企業、供應商和分銷商。就世界范圍而言,企業從專利許可中獲得的收入已經從1990年的15億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億元。Teece(1986)提供了幾個有關石化、制造、計算機、電子行業的技術許可案例。近期的案例有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化學工業,如高通公司在發展早期,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工資,資金就是企業的生命線,為了獲得最好的投資機會,20世紀80年代末期,高通在生產及銷售CDMA產品的同時也將技術許可給其他企業,甚至許可給更加強大的設備制造商摩托羅拉。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研究得出,技術投資的內在特點決定了企業不適宜采用債務融資,更傾向于優先選擇內部自由現金流、外部股權資金以及一些新的融資方式,如營運資金、技術許可等對技術投資的平滑。營運資金因其較低的調整成本以及強流動性對技術投資起到明顯的平滑作用。這種融資方式在國外比較活躍,相比之下,國內企業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研究還有待深入?;诖耍院蟮难芯抗ぷ鲬嚓P注這些新型的融資方式對企業技術投資的影響,尤其是技術許可權與技術投資的影響關系、營運資金的平滑效果等還需加強實證研究。
(二)建議
以上結論對國家鼓勵企業技術投資有積極的政策含義。鑒于內部資金是企業技術投資的重要融資渠道,企業應成為緩解技術投資融資約束的主力,通過合理地安排內部資金,充分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有價值的資產,突破傳統的生產與經營模式,積極拓展新的內部融資來源。首先要靈活運用營運資本的平滑作用。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營運資本無融資成本(或極低),非常靈活(必要時甚至可降至負值),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經營的前提下,營運資本可作為內部自由現金流的很好補充。考慮到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營運資本的平滑作用還是有限的,企業還需多嘗試使用一些新的融資途徑。比如技術許可權的銷售和許可、產學研合作研發、成立技術投資聯盟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融資壓力。
從宏觀層面,考慮到金融市場尚不成熟,還未成為企業技術投資的強大后盾,國家也需制定一些鼓勵企業技術投資的積極政策,進一步完善金融改革,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加靈活、寬松的融資環境。如完善證券發行與上市,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制定靈活多樣的稅制制度,對國家鼓勵的技術創新行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減免等,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融資約束企業內部自由現金流的短缺,彌補技術投資的資金缺口。此外,為鼓勵企業嘗試使用技術許可權籌資緩解融資約束,國家尚需制定并完善一些有關技術產權保護、流轉、交易等各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
【主要參考文獻】
[1] Hall B. 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Oxford Review Economics Policy, 2002, 18(1):35-51.
[2] 盧馨,鄭陽飛,李建明. 融資約束對企業R&D投資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5):51-96.
Abstract: The paper extends Williamson(1991)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evelop a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o study the
impact IT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This framework anticipates that, firm who make IT investment will make the reduction of its in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mainly; and as the developing of IT environment, firm ex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will mainly reduce. Thus, firm's IT
investment and its IT environment have contrary influence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關鍵詞: 信息技術(IT);企業縱向邊界;協調成本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Firm Vertical Boundaries;Coordination Cost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4-0198-03
0 引言
IT通過為信息收集和處理,以及契約的談判、監督和執行提供更好的手段,既降低了外部協調成本,也降低了內部協調成本[1-3]。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由于市場協調成本(外部協調成本)相對來說比內部協調成本高,因此,IT降低市場協調成本比降低內部協調成本多,進而減少了市場協調的劣勢[1,4,5],導致企業縱向邊界的變小。
但是,IT應用于內部系統和組織際信息系統是有區別的,這一點Shin(1997)也承認。IT應用于內部系統,則主要降低內部協調成本;IT應用于組織際協調系統,則主要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只不過,Shin認為,由于現在組織際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因此IT使用的增加將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幅度超過內部協調成本,所以IT投資的增加使得企業更多使用外包或者市場來協調經濟活動,進而導致縱向一體化較少發生。
從上述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來看,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IT對內部協調成本和外部協調成本都有影響,并且企業邊界由內部協調成本和外部協調成本來決定的;其二是應用于企業內部的IT和企業外部(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組織際信息系統)的IT對協調成本(內部或外部)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本文把IT分為企業內部IT投資和企業外部IT環境,來分別考察它們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
1 企業外部IT環境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
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交易成本的變化被假定影響了企業的縱向邊界,通過縱向整合,一個單一的企業控制了價值鏈中各個活動的決策點,并以這種協調結構來取代市場機制。
企業的治理模式可以看作是交易維度的一個函數。Williamson(1991)認為這一函數的自變量是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6]。從現有的關于企業縱向邊界的文獻來看,他們一般都把研究焦點放在這些維度的重要程度之上,并且資產專用性成為了最主要的決定因素[7]。
一種交易的制度安排對于企業縱向邊界的分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在某種類型的交易環境中所發生的任何交易,都會影響最佳治理模式的選擇,因此,交易治理也是關于交易環境的一個函數。Williamson(1991)給出了一個概念框架,Bender(2002)對其進行了擴展,用來研究環境變化的影響[6,8]。
企業外部IT環境的變化在模型用一個參數θ1的變化來表示。θ1的不同是由于企業運作的制度環境不同引起的。因此,一個交易的治理成本可以表示為:
C=f(k,θ1)
其中:k=資產專用性,θ1企業外部IT環境。
θ1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交易的制度設置,它影響了治理的比較成本。Williamson(1991)考察了四種類型的這種參數變化,即產權、合約、聲譽影響和不確定性等四種變化,并假設交易環境,也就是θ1的值,因地區和時間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延伸Williamson的這一分析范式,把企業外部IT環境的變化理解為參數θ1的變化。企業外部IT環境發展水平的提高不僅降低協調經濟活動的固定成本,也降低了它的變動成本[9]。衡量企業外部IT環境水平的參數θ1,它變化增加了資產專用性的臨界值,使得層級制治理在總治理成本方面(也就是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的總和)相對于市場治理來說沒有優勢。我們可以把市場和層級制兩者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圖形上表示成一個向下傾斜的曲線。當然,這只降低了總治理成本,但并沒有改變層級制優于以市場為基礎的協調機制的資產專用性的臨界值。然而,若追加考慮IT引起變動成本的降低,那么市場治理的交易部分就增加了。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表示為曲線斜率的變小。在這個治理模型中,企業外部IT環境參數θ1的影響可以用圖表示①(見圖1)。圖1表明了,市場在治理k值較低的交易方面有比較優勢,但表現出來的是隨著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相反,層級制在治理k值較高的交易方面有比較優勢,但表現出來的是隨著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緩慢增加。在達到臨界性的k值之后,市場機制的成本優勢變成一種劣勢。若把生產成本考慮在內,在最下面那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市場治理交易的部分增加了。隨著k值的增大,市場相對于層級制的成本優勢減弱。對于k值較低的情況來說,市場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總和與層級制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總和的差是正的,但是,在達到臨界資產專用性值k′之后變為負的。
現在,我們在模型中考察技術交易環境變化的影響。通過降低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者曲線的斜率變小。這使得交易成本曲線的交點向右移動。結果,新的臨界資產專用性的值k″向右移動。相對于層級制來講,市場治理的交易部分增加了?!俺袌鲆苿印笔且怨潭ǔ杀竞妥儎映杀緝烧叨冀档蜑榛A的。
因此,本文預期,在企業外部IT環境支持的外部或市場協調機制高度有效的制度設置中,交易較少是層級制的。
基于以上的討論,本文提出了第一個研究假設:
H1:在企業外部IT環境發展水平較高的條件下,企業的縱向邊界一般較??;隨著企業外部IT環境的發展,企業縱向邊界變小。
2 企業內部IT投資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
與企業外部IT環境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相反,企業內部IT投資主要是降低組織的內部協調成本,因此將對組織邊界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企業的內部協調成本包括成本和決策信息成本[2]。根據委托-理論,企業可以看成是委托人和人之間的一組契約關系。由于委托和雙方目標差異而產生的成本,就是成本,它具體表現為監控成本、保證成本和剩余損失[10]。監控成本是指委托人為了確保人如預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保證成本是人為了使委托人確信他如預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剩余損失則是指企業完全由委托人經營時的收益與交由人經營時的收益的差額。顯然,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企業內部監控機制具有傳統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節約了委托-過程中的監控成本和保證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相關過程的效率,使委托和雙方更易于協調,也使剩余損失趨于下降。
決策信息成本是構成企業內部協調成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包含信息處理成本和因信息質量低下引致的機會成本[2]。信息處理成本指的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因各種溝通需要而產生的成本,以及大量經營資料的記錄和存儲成本。至于信息質量低下引致的機會成本,指的是這樣的情況:利用較低質量的信息去決策的企業往往不能取得較佳信息時的決策效果,由此產生了機會成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處理能力的提高和英特網應用的迅速普及,信息技術應用對提高企業信息處理效率、降低信息處理成本的作用也更加顯著。由于網絡環境下的企業面對范圍廣闊、內容豐富的信息空間,而且擁有日益強大的信息處理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決策時信息質量低下的困擾,從而降低了相應的機會成本。
曾楚宏和林丹明(2004)也認為,企業(內部)應用信息技術后,有效地節約了內部生產成本(內部協調成本)和市場協調成本(外部協調成本),造成其邊界變動有縮小的趨勢。當企業所節約的內部生產成本多于市場協調成本時,其邊界最終將向擴大的方向發生變動;而當企業所節約的內部生產成本少于市場協調成本時,其邊界最終將向縮小的方向發生變動[11]。
企業內部IT投資會導致企業內部協調成本的降低是毫無疑問的,那么,剩下的問題是:內部協調成本的降低如何擴大了企業的縱向邊界?對此,本文再一次擴展了Williamson(1991)的分析范式,通過下面這個簡化的圖形(圖2)直觀地予以表示出來。
以上分析表明,企業內部IT投資會使得企業縱向邊界的擴大,而不是以往大多數研究所普遍認為的企業內部IT投資會一定會增加企業交易的市場治理部分,為此,本文提出了第二個研究假設:
H2:企業內部IT投資主要是降低了企業內部協調成本,從而擴大了企業的縱向邊界。
3 結論
按照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IT的使用既降低了企業的外部協調成本和內部協調的成本。但是,目前在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觀點是,使用IT,會使得企業縱向邊界變小,企業的治理結構會朝市場治理“一邊倒”的態勢發展。為此,本文把企業面臨的IT環境分為企業外部IT環境和企業內部IT投資來綜合考慮IT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企業外部IT環境主要影響的是企業的外部協調成本,企業的內部IT投資主要影響的是企業內部協調成本。本文擴展了Williamson的分析范式,探討這兩種IT類型對企業協調成本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縱向邊界。
通過這個理論框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IT與企業縱向邊界之間的關系,企業外部IT環境的發展通過降低企業的外部協調成本,進而使得企業的縱向邊界變小;企業內部IT投資通過降低內部協調成本,進而擴大了企業的縱向邊界。
注釋:
①參見Williamson(1991),Picot(1996)和Bender(2002).
參考文獻:
[1]Malone, T.W., J. Yates, and R.I. Benjamin,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 30(6):484-497.
[2]Gurbaxani, V. and S. Wha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1. 34(1):59-73.
[3]Clemons, E.K., S.P. Reddi, and M.C. Row,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Move to the Midd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10(2):9-35.
[4]Shin, 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hechnology and Coordination Costs: Implications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199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5]Shin, 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3(1):54-67.
[6]Williamson, O.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 36: p. 269-296.
[7]Lieberman, M.B.,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1. 39(5): p. 451-466.
[8]Bender, C.,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 Changing Firm Boundaries in a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participant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2002,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uenster.
[9]Picot, A., T. Ripperger, and B. Wolff, The Fading Boundaries of the Firm: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6. 152(1): p. 65-79.
1.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
Williamson(1986)認為多元化企業或集團公司通過內部市場融資可以減少信息搜集和業績監督造成的交易成本。由于管理層可以獲得詳細的內部經營信息,這與從外部獲得的信息相比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更全面和具體得多;在集團企業內部也不存在商業秘密問題,節約了這部分成本;各部門間爭取總部劃撥的投資資金的競爭,將能改善資源的配置效率。王建軍(2006)認為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體現在:節約了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使侵蝕股東財富的管理活動降低到最小限度。當外部資本市場處于不理想的狀態時,利用內部資本市場融資可以節省大量交易成本。由于內部資本市場的存在,可以在承受初期虧損和增加資本方面促進新的市場進入。
Myers和Majluf (1984)論述了企業的多行業兼并是為了克服其與外部資本市場的摩擦,當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嚴重到某一程度時,企業通過兼并可以建立其內部資本市場。公司多元化經營可以建立起內部資本市場,避開在外部資本市場融資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Hadlock et al,2001),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多元化經營降低公司經營的風險。
但僅僅具有較高質量的廉價信息并不能完全保證內部資本市場的運作效率。Gertner等(1994)和Stein(2000)指出,內部資本市場的優越性還體現在:(1)內部資本市場優于外部資本市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司經理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權,因而有動力去合理配置公司資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2)內部資本市場可以獲得更高質量的信息,即公司經理與項目投資者對于投資項目的信息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因而,多元化公司的CEO對于公司部門的前景有很好的信息掌握。(3)多元化公司的CEO能利用較高質量的信息來跨部門地做出增加價值的資源再配置,即在內部資本市場上做出積極的優勝選拔。即擁有控制權的公司總部可以通過內部資本市場在更大范圍里重新配置公司的稀缺資金,從而增加公司價值。他認為公司總部可以根據需要把一個事業單位的資產作為抵押融得資金,然后再分配給其他事業單位。而在外部資本市場中,出資者(如銀行)則不能通過從事“挑選勝者”的活動來增加公司價值。Stein(2001)進一步指出,內部資本市場是解決資金在企業內不同分部之間的分配問題;而外部資本市場則是解決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分配問題。
姜付秀和陸正飛(2006)認為,公司內部資本市場能否發揮作用依賴于許多前提條件。在一個發展機會很多的市場條件下,公司內部資本市場對公司發展的作用是極大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公司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外部條件,公司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公司通過多元化形成內部資本市場,通過內部資本市場來對公司的資本進行配置,降低了公司對融資成本較高的外部資本市場的依賴,其業務發展所需的資本保障和資本成本都將遠遠低于專門為了發展一項業務而成立的專業化公司。
我國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外部資本市場的會計和審計技術還不成熟,項目經理很容易從項目收益中獲取私利,所以單個項目就很難吸引最優水平的融資。這時,內部資本市場就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數量一定的條件下,總部為追求自身私利,自然會把資源在項目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從這方面看也能夠起到促進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作用(柳士強,2006)。
2. 內部資本市場呈現的低效率
Shin and Stulz(1998)發現,多元化公司總部對各部門在總體上是相似的,并沒有體現出在效率上的差別對待。因此,他們認為,內部資本市場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在部門間合理分配資金的作用,而且,多元化公司中某一部門的投資更多地依賴于自身的資金,而不是其他部門的資金。他們發現多分部企業的總部習慣按業務分部的資產或現金流的規模比例來配置項目投資資本。這種“粘性”規則將加劇一些業務分部的投資不足和另一些業務分部的投資過度(盧建新,2006)。
一些實證經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內部資本市場更多地表現為低效的資源配置。發生內部資本市場低效的原因有多種,如多元化公司較高的信息不對稱;資源的靈活配置造成的部門經理激勵缺失(韓忠雪和朱榮林,2005)。除了這些,部門經理還常常通過尋租活動,來達到保護自己和提高談判地位的目的。這種尋租行為或者活動顯然干擾了公司經理對于公司投資資源的最優配置,最終損害了公司價值。王智(2006)認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對中小投資者保護不利,普遍存在母公司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內部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受到質疑。
曾亞敏、張俊生(2005)對中國上市公司的收購動因進行了實證檢驗,他們指出,1998-2000年間中國進行股權收購的動因在于濫用自由現金流而不是構建內部資本市場。但同時,他們也指出,在中國企業融資渠道尚不發達、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仍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收購后建立內部資本市場對緩解企業潛在的與現實的融資約束都有積極的意義。
3.結論
1、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為正
雙贏假說采用動態標準,認為企業的環??冃Ш拓攧湛冃С收嚓P,恰當的環保投資會刺激企業的創新活動,以合理的環境成本獲得資源利用率或銷售收入的提高[6-7]、污染稅費的降低以及新的投資機會等經濟利益,帶來創新補償(innovationoffsets)與先動優勢(first-moveradvantage)等[8-9],最終導致企業凈收益的增加。
2、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不確定
不確定性假說認為環保投資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不確定性。環保投資時機選擇的差異性特征,將導致環保投資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存在不確定性,不存在簡單的相關關系[10]。環保投資對中國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的影響,但是對滯后1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長期看對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應[11]。
二、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的影響因子
企業投資決策遵循資本逐利的經濟規律,而資本逐利功能的發揮又主要依賴于投資機會和資本來源,其中投資機會由企業內部的獲利能力決定,資本來源則取決于企業外部的融資約束。因此,筆者認為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的影響因子是企業外部的融資約束和企業內部的獲利能力。
1、企業外部融資約束與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
外部融資約束是指信息不對稱和問題的存在,導致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成本,企業更多的依賴于內部融資。外部融資約束高的企業,外部資金來源困難,企業投資所需的資金來源過分依賴于企業內部。企業為了環保投資,就可能擠占其他盈利性項目的投資,從而造成環保投資的機會成本較高,最終導致企業投資效率降低,有時甚至造成資金鏈斷裂,給企業帶來破產風險。同時,融資約束高的企業在獲得外部資金時,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籌集費用和資金使用費,則企業強制性環保投資的成本必然增加,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效率。同時,融資約束所帶來的高額融資成本,可能導致企業放棄短期財務效率偏低、長期財務效率偏高的自愿性環保投資,出現企業環保投資不足,最終降低企業的財務效率。
2、企業內部獲利能力與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
公司當前的獲利能力可以反映其未來的投資機會。當企業有較強的內部獲利能力時,面臨的環保投資機會獲利前景較好,企業應擴張投資規模。若此時企業擁有較好的外部融資支持,則可以為企業環保投資機會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源,從而提高環保投資的財務效率。融資約束降低所帶來的企業環保投資規模的擴大,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實現增長期權價值,從而進一步降低融資的約束。相反,當企業有較差的內部獲利能力時,則面臨的環保投資機會獲利前景將較差,此時企業應當縮減環保投資規模。如果此時外部融資約束高,迫使企業進行環保投資規模縮減以避免繼續毀損企業價值,將有利于督促其管理層執行清算期權價值,從而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進一步優化企業環保投資。但如果此時企業融資約束低,低的資金籌集費用和資金使用費容易造成其出現冗余資本或過多的自由現金流,如果再加上管理層或控股股東與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發生沖突,往往容易導致多余的資本投向盈利低甚至虧損的環保項目中,企業不但可能延緩清算價值的執行,還有可能繼續維持低效率的環保投資甚至進行盲目的環保投資擴張,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環保投資的財務效率。所以,較強的內部獲利能力將促使企業面臨較好的環保投資機會,外部融資約束的降低會提升企業環保投資的財務效率;較弱的內部獲利能力將促使企業面臨較差的環保投資機會,外部融資約束的增加會提升企業環保投資的財務效率。
三、提升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的對策
1、發揮融資環境的引領作用,促進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提升
融資環境決定企業融資的約束程度,為實現市場環保資源的優化配置,政府應根據企業的獲利能力出臺對癥下藥的具體政策。
(1)建立政府環?;?/p>
政府環保基金可以由專門機構管理,以國家信用為保證,一般通過貸款形式將資金分配給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征收環境稅或者向污染者征收排污費用,并將主要投向盈利能力好的企業。政府環?;鹂梢砸缘拖①J款和贈款等方式向企業環境保護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其利息的高低取決于企業的獲利能力。企業獲利能力越好,所獲得的政府環?;鹄⒃降?、數量越多。這在客觀上迫使企業主動培育內部獲利能力以提升環保投資的財務效率。
(2)建立銀行綠色信貸政策
國家應鼓勵各類銀行向企業環保項目提供貸款。商業銀行將貸款撥給環境友好型企業或者節能減排項目時要特別注意防范信用風險。對于獲利能力強的企業,商業銀行應執行寬松的綠色信貸政策,以便企業擴大環保投資的規模,實現其增長期權價值;對于獲利能力差的企業,銀行應執行緊縮的綠色信貸政策,促使企業縮小環保投資的規模,實現其清算期權價值。同時可以考慮將更多的環保投資項目納入國家開發銀行的城市綜合開發貸款。
(3)完善國家補貼政策
近年來,國家已出臺一系列補貼政策以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從家電下鄉到給予小排量汽車補貼、從LED路燈示范工程到金太陽示范工程,國家節能扶持政策無不惠及。生態環保項目建設,往往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因此部分企業急功近利、參與積極性不高。為了鼓勵企業多上生態環保項目,發揮其示范作用和外溢效應,對符合條件的生態環保項目,可以根據企業獲利能力給予不同比例的補貼。但專項資金補貼不可能完全抵消企業的環保投入,因此應日益加強對企業獲利能力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作用。
(4)建立環保貸款抵押擔保公司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企業環保項目面臨許多市場融資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具有很好的實踐,可借鑒它們的經驗,成立信用擔?;鸷蛽9荆瑢iT為環保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國家可從財政中拿出專項資金,或將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資金、排污費等作為引導基金注入擔保公司。目前,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地方人民政府通過資本注入、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增加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支持,要求設立包括中央、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在內的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鸷蛽C構,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12]環保貸款抵押擔保公司的貸款比例應依企業獲利能力而定。
2、增強獲利能力對企業環保投資財務效率的保證作用
[關鍵詞] 環保產業 投入產出表
一、環保產業界定
為了使用投入產出框架,必須首先對各種環境保護支出進行分類。為了分離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數據,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手冊將環境保護貨物和服務活動分為以下五類:外部環?;顒?,內部環?;顒樱h保資本形成,居民履行的環?;顒?,政府履行的環?;顒?。外部環保活動涉及到這樣一些企業,生產環保產品構成他們主要的和次要的活動。其主要的特征是他們的產品被送到其他企業或者第三方;內部環保活動是由企業內部生產的。內部環?;顒邮禽o助的活動,一般被核算為各污染部門進行污染消除活動而購買的投入;環保的固定資本形成表現為環保目的而進行的固定資產積累,它屬于國內總投資的組成部分;此外還有一些環保活動是由居民和政府完成的,它們通過調整投入產出表的最終需求來表示。以上環保活動構成了本文要研究的環保產業。
二、環保產業投入產出表構建的理論敘述
首先描述一下上面五類環?;顒釉谕度氘a出框架中的位置。圖1中,列向量表示外部環保部門從其他經濟部門購入用于中間投入的產品價值,相應地,行表示被其他經濟部門購買用做中間投入的外部環?;顒赢a出價值。單元和分別表示外部環保部門購買的外部環?;顒赢a出、出于最終需求而購買的外部環保活動產出和外部環?;顒涌偖a出。內部環保活動用一個的環境中間投入矩陣表示;是一個向量,表示環境增加值。非環境活動由和反映。最后,住戶的、投資的和政府的環保活動(不包括外部環?;顒淤徺I)歸納為最終需求,用向量表示。其余各項用的向量表示非環境最終需求;行向量表示消除污染的總費用,同時列向量表示消除污染過程中對投入的總需求(中間的和最終的)。
圖1 為環?;顒佣抻喌耐度氘a出矩陣
為了全面反映環保活動,需要將內部環?;顒油獠炕?。這一過程是要把各部門與環保有關的投入移動到投入產出表中的外部環?;顒恿?。圖2提供了這一外部化過程的說明。是列向量,其元素對應于矩陣(見圖1)的行合計,是行向量,其元素對應于矩陣的列合計。圖2中,列表示用于內部環保活動的中間投入價值和由外部環保服務部門購買的中間投入之和;行表示每一部門為消除污染而使用的投入與對外部環?;顒淤徺I的合并,其單個項目反映了各企業部門為環保目的而花費的運行和維護總費用。據此可以編制外部化后的含有環保產業的投入產出表。
圖2 外部化后的含有環保產業的投入產出表
三、環境保護活動各組成部分具體說明
1.外部環?;顒?/p>
外部環保活動在投入產出表中主要包括如下:(1)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產出表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部門的一部分)。(2)自然生態保護(投入產出表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部門的一部分)。
2.內部環?;顒?/p>
內部環保活動就是要將與污染治理相關的開支從生產產品的過程中獨立出來。在企業中間投入的開支中,關于污染治理的運行維護成本主要由以下兩部分組成:(1)增加值,及最初投入。主要由工資、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組成。(2)中間投入,這是企業從其他部門購買的用于履行環境保護活動的數量。
3.居民環?;顒?/p>
居民的環保活動主要有下面一些組成:汽車尾氣的污染控制,接入公共網管的這部分開支,以及污水、垃圾的處理費用。對于接入公共網管的開支缺少統計,故忽略不計。而對于汽車的污染控制,主要是安裝汽車尾氣系統,我們假設對于汽車尾氣的控制主要由居民承擔,而對于汽車的日常維修維護無法統計,這部分開支主要根據2000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中得到。
4.環保投資
(1)居民。根據上面的介紹,由于缺少對于居民的接入公共網管的這部分開支,故主要投資是對汽車尾氣凈化系統的安裝。這部分主要體現在投入產出表中的汽車制造業中。(2)企業。工業企業的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投資主要體現在2000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中,而對于非工業部門的廢氣、廢水、垃圾處理的投資并沒有做統計,故忽略不計。然而,這些統計并沒有把這些開支分離體現在投入產出表的各個部門中(例如,建筑業,紡織業等)。
5.政府環境保護活動
政府環境保護活動也就是外部環?;顒拥囊徊糠?,主要是這部分的固定資本投資這部分。(1)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投入產出表中資本形成的一分部分)。(2)自然生態保護(投入產出表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的一部分)。
四、環保產業投入產出表的構建
1.現有投入產出表的調整
(1)數據來源。我們最終選擇2000年的中國投入產出延長表作為我們分析的基礎。
(2)2000年延長表的修正。我們對2000年的投入產出延長表進行了重新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將2000年投入產出表進行細化為26個部門,分別為:農業、采掘業、食品煙草及飲料制造業、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其他制造業、電力及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化學工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陶瓷磚瓦石灰及輕質建筑材料制造業、水泥制造業、其他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其他機械設備制造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其他服務業。我們假設1997年與2000年各個部門之間相對投入比例是不變的,這樣得到了26×26部門的2000年中國投入產出表。由于篇幅太大,在這里不予列示。
(3)修正的投入產出表的部門調整。在投入產出表中,內部環保支出、外部環保支出是在不同位置的,外部環?;顒幼鳛閱为氁粋€部門列出,而內部環?;顒硬皇恰R虼?,在修正的2000年投入產出表部門劃分的基礎上,再加入如下部門:城市垃圾污水治理、自然生態保護、環保機械、環保儀器、管道系統。后三者為環保關聯產業,它們惟一的用于環?;顒?。同時對最終需求部分進行一些調整,將消費分為環境消費和非環境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分為環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非環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2.各個部門數據的計算
(1)內部環?;顒?/p>
①環保設施投資。從2000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中,我們能夠得到關于環境治理過程中用于固定資本投資的支出。其中用于治理廢氣的投資為109.59億元,治理廢水的投資為109.59億元,治理固體廢棄物的投資為11.47億元。這部分的投資在投入產出表的最終需求部分體現出來,即固定資本形成部分。環境治理投資主要由環保設備(專用設備,儀器儀表)、建筑物(包括環境工程設計與設備安裝)、運輸、環境咨詢、環境貿易等支出構成。下面將從環保設備投資、環境服務投資和其他投資三個方面分析。一是,環保設備投資。對于這部分的投資在2000年的環境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調查中有統計,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設備、空氣污染治理設備、廢物處理處置設備、環境檢測儀器與設備。對于水污染治理設備主要由污染企業和城市污水處理部門購買,所以我們這里按工業企業與城市污水處理部門相對投資額來分配兩者對水污染治理設備的購買。對于空氣污染治理設備的投資中,因為在前面我們已經假設這部分主要由污染企業和居民承擔,而居民承擔的是對汽車尾氣的治理。所以除了汽車尾氣的部分外,均由污染企業購買了。二是環境服務投資。我國環境服務業定義為與環境相關的服務貿易活動。目前,主要分為環境技術服務、環境咨詢服務、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廢舊資源回收處置、環境貿易與金融服務、環境功能服務六類。其中,用于環境治理投資的環境服務主要包括:環境技術服務的一部分、環境咨詢服務、國內環境貿易服務。三是其他投資。在環境治理投資中,除了購買設備、環境服務外,還要其他方面的投資,這個隨著治理的污染物不同,需要購買的物品也不同。根據對環保設備材料的研究,以及環境投資的實際情況,在治理投資中主要還需用到以下一些材料。對于工業廢氣治理投資來說,還需建筑物、紡織產品、金屬制品的投資。對于廢水治理投資來說,還需建筑物、金屬制品、塑料(污水管道等)的投資。對于固體廢棄物來說,還需建筑物、汽車的投資。
②運行維護支出。在環境統計年報中,統計了工業部門本年度不同污染物治理的設施運行費用。按照統計年報的解釋,設施運行主要包括能源消耗、設備折舊、設備維修、人員工資、管理費、藥劑費及與設施運行有關的其他費用等。
(2)外部環?;顒印?/p>
①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從建設部的城鎮建設年報里我們可以得到2000年污水處理投資為149.3億元,其中管道建設為70.2億元。垃圾處理投資為84.3億元,其中城市清潔衛生投資為52.7億元。污水處理廠本年運行費用為117877萬元,2000年沒有統計垃圾運行費用,但2004年統計了垃圾運行費用,以及垃圾處理量為15509萬噸。另外我們也知道了2000年垃圾處理量為11819萬噸,在這里我們假設2000年和2004年的垃圾處理單價一樣,則2000年的垃圾處理運行費用為75876萬元。然后我們采取內部環?;顒右粯拥姆绞教幚沓鞘形鬯?、垃圾的固定資本投資和本年運行費用,將它們細分到投入產出表的每個部門中。
②自然生態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包括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示范區建設和生態恢復與治理。2000年自然生態保護年收入285.4億元,利潤27億元。自然生態保護處理原先投入產出表的公用事業與居民服務業中,我們假設自然生態保護各種要素的投入與公用事業與居民服務業的投入比例是一致的,那么我們能夠算出自然生態保護產出在總產出中的比例,然后按比例計算各種要素的投入。至于自然生態保護的去向,我們認為這樣的環境保護活動是增加自然資產的數量,在現有的投入產出表中是無法體現出來的,但我們知道這樣的活動基本上由政府支出的。所以我們認為這部分產出全部由政府消費了。
三、價值型環保產業投入產出表
按照環保產業投入產出表構建的理論敘述方法,我們得出2000年中國環保產業投入產出表。然后將內部環保活動外部化,我們還可以得到含有環保產業的中國投入產出表。由于篇幅太大,這里省略。通過這些投入產出表,我們可以對環保產業進行相關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等: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SEEA).紐約:聯合國出版社,1993
[2]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he Technical Document. September 1995, Washington DC
[3]Nestor, Deborah Vaughn and Carl A.Pasurka, Jr. (1995b), Environment-Economic Accounting and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Series 41,NO. 3(September), 265-287
[4]高敏雪(編譯):環保投入產出表的編制與應用.統計研究,1997.4
[5]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投入產出表.1997年度.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6]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統計年鑒(2000).北京:中國統計版社,2001
[7]王心芳: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規劃與財務司,中國環境檢測總站.中國環境統計年報2000.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1
[8]尹改余德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中國環境產業市場供求指南.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分析,它是基于企業自身的實力,對比競爭對手,并分析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可能對企業帶來的機會與企業面臨的挑戰。
1.優勢與劣勢分析(SW)。優劣勢分析主要著眼于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競爭優勢可以是一個企業或它的產品有別于其競爭對手的任何優越的東西,它可以是產品質量、可靠性、實用性、風格和形象以及服務的及時、態度的熱情等。雖然競爭優勢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企業比其競爭對手有較強的綜合優勢,但是明確企業究竟在哪一個方面具有優勢意義。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揚長避短。
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可以采用企業內部因素評價矩陣,通過加權計算,定量分析企業的優劣勢。例如我集團公司所具有的優勢:人才、、工藝水平、產品性能和質量、銷售網絡、管理能力等。劣勢:資金實力、生產設備等。
2.機會與威脅分析(OT)。機會與威脅分析主要著眼于企業外部環境帶來的機會與威脅。外部環境發展趨勢分為兩大類:一類環境威脅,另一類環境機會。環境威脅指的是環境中不利的發展趨勢所形成的挑戰,如果不采取果斷的戰略行為,這種不利趨勢將導致公司的競爭地位受到削弱。環境機會是指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中對企業發展有利的因素,是對公司富有吸引力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發展壯大的企業將擁有競爭優勢。
二、企業戰略方向選擇
根據企業優勢劣勢分析和機會威脅分析,畫出SWOT分析圖
企業SWOT分析圖劃分為四個象限,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位置,應采取不同的戰略。
1.右上角:企業擁有強大的內部優勢和眾多的機會,企業應增加投資、擴大生產、提高生產占有率的增長性戰略。
2.右下角:企業盡管具有較大的內部優勢,但必須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應利用企業自身優勢,開展多元化經營,避免和降低外部威脅的打擊,分散風險,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3.左上角:企業面臨外部機會,但自身內部缺乏條件,應采取扭轉性戰略,改變企業內部的不利條件。
4.左下角:企業既面臨外部威脅,自身條件也存在問題,應采取防御性戰略,避開威脅,消除劣勢。
5.改變投資理念,把握投資時機
企業實踐表明,如果把產品壽命周期劃分為導人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個階段,投資在這4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見下表)。
經營成功的企業投資一般是將多種產品分布在壽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組合,主要模式有4種:
(1)投資側重于導人期產品,兼顧成長期和成熟期,這是一種頗具開發實力且創新意識強的企業通常選擇的模式,是一種為獲得領先地位而勇于承擔風險的投資策略。
(2)投資側重于成長期和成熟期,幾乎放棄導人期和衰退期,這是一種實力不足而力求穩妥快速盈利的企業通常選擇的模式,是一種重視盈利而回避風險的投資策略。
(3)投資均衡分布于4個階段,這是一種綜合實力極強而且跨行業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通常選擇的模式,是一種選擇多角化經營戰略謀求企業總體利益最大的策略。
(4)投資側重于導入期和成長期而放棄成熟期、衰退期,多見于開發能力強而生產能力弱的企業。
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總戰略選擇上述4種投資組合之一或某一模式的變形。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企業需要針對其所在的市場競爭地位,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資策略,以鞏固和改變企業的競爭地位,或是維持、或是撤退,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三、結束語
通過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企業據此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和樹立相應的投資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等諸多方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過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網絡的建立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企業所處的環境更為開放和動蕩。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投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選擇恰當的企業投資戰略改變投資理念,以保證投資活動的順利進行,是投資者們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蔣運通:企業經營戰略管理.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
[2]孫希有:競爭戰略分析方法.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歐陽令南:公司理財.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