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采礦業對外直接投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 產業靜態集聚指數 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西方標準的對外直接投資(FDI)理論在解釋工業化國家跨國投資動因及其行為特征等方面,為研究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據。但是,這些理論基本上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廠商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發展路徑問題,而是一種以“企業選擇”為重點的理論范式,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上并沒有提供多少有價值的建議。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既關系到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宏觀經濟效益,也關系到投資者的微觀經濟收益。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現階段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不斷擴大。制定合理的產業選擇方案,是優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提高中國對外經濟活動質量的必要理論前提。從深遠意義說,中國FDI產業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將直接決定著中國對外開放總體發展戰略的政策績效,決定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期參與國際分工的利益分配。
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是中檔加工組裝制造業、紡織與服裝業、研究與開發機構和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油田和其他重要資源開發;聶名華(2001)總結了我國境外投資產業選擇的決定因素,并提出應將具有比較優勢的制造業列為境外投資重點,同時要有選擇地投資進口替代型的資源開發業;宋偉良(2005)在分析與產業選擇相關理論后認為,中國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重點支持資源開發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勞動密集型和成熟適用技術產業的境外投資。另外趙春明(2002)、邢建國(2003)等學者也對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是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大多數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論研究和定性研究,對于產業選擇的依據和基準也只停留在理論表述,沒有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提供可參考的指標體系,對于產業選擇的實證研究也較少見到。
鑒于此,本文將以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產業靜態集聚指數和產業動態集聚指數等指標實證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深入探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潛力。
一、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
1、投資競爭力與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的提出
盧進勇(2003)在研究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時,首次提到投資競爭力的概念。他認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業競爭力或企業國際競爭力概念基本上都沒有考慮投資或對外投資問題,所下定義僅僅顧及了貿易或對外貿易方面,應當說,在當今國與國之間經濟交往方式日趨多樣化,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樣的定義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將企業國際競爭力劃分為國際貿易競爭力和國際投資競爭力兩個方面,正式提出企業國際投資競爭力的概念。國際貿易競爭力類似于已有的關于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國際投資競爭力是指企業開展對外投資過程中較其他投資者更強的投資決策、項目運作和企業管理能力。國際貿易競爭力與國際投資競爭力的側重點不同,前者的側重點是產品、價格、質量、服務、營銷和品牌等方面的競爭力,后者則側重在項目投融資、技術、管理和品牌競爭力等方面。但是盧進勇在界定概念后,沒有在文章中對于國際投資競爭力進行進一步分析和使用,無法領略到它更深層次的意義。
由于國際投資競爭力與國際貿易競爭力有相似之處,只是側重點不同,筆者認為可以模仿現有國際競爭力分析的指標,創造出國際投資競爭力的分析指標,對中國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狀況進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導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為了方便進行產業選擇,也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模仿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創設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進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國家i在a產業上的對外直接投資額,Xwa是a產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對外直接投資額,Xit是國家i在t時期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Xwt是世界市場上t時期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
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某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與世界平均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對優勢。它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不同產業投資的相對優勢。一般而言,若RIAia<1,則該國在該產業上處于比較劣勢;若RIAia>1,則處于比較優勢,取值越大比較優勢越大。
2、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分析
(1)數據選取。中國各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來自于2003—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03年關于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的數據是目前能夠查到的最早數據,使用的是各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比例。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和各產業數據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并購(M&A)的銷售總額和各產業的并購額,選擇流量進行計算。由于中國產業統計口徑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這之前的數據產業劃分不盡相同,本文進行了適當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數據缺失。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分產業數據是在原數據基礎上根據中國公布的產業分類進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資報告中沒有公布批發零售業的并購數據,雖然中國該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所占比重較大,但無法計算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所以無法用該指標界定中國某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力。
(2)指標分析。表1對數據基本齊全并且有實際意義的若干產業的RIA指數進行了具體分析。
從各年度的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數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產業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是農林漁業,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優勢產業的是商業服務業、建筑與房地產業,RIA值在3—8之間;只具有微弱優勢的產業是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業的RIA值波動較大,投資競爭力不穩定;其他產業的投資競爭力不明顯。
從各產業的年度變動來看,商業服務業和農林漁業的投資競爭力處于增長狀態,采礦業和制造業有所下降,交通運輸倉儲業雖然指標值有波動,但總體呈上漲的趨勢,建筑與房地產業以及電力煤水生產和供應業指標值跨度大,趨勢不明顯,但也有下降的變動。
因此從顯示性投資優勢指標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競爭力總體不強,優勢產業仍集中在農林漁業和商業服務業,采礦業的優勢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產業投資競爭力與前幾年比較起來已經明顯下降,這與現實情況基本符合。制造業對外投資比例不高,只占總額的10%。
二、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靜態集聚指數
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靜態集聚度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資國在i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靜態集聚指數,ai表示對外投資國在i產業上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ai表示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總體規模,i=1,2,…n表示n個產業部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該靜態指數反映的是投資國在一個產業部門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其全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不同產業分布的存量指標。其數值等于各產業投資額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率。
根據這個計算公式,筆者依然選取2003—2008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作為計算對象(數據選取來源同上),得出中國近6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靜態集聚指數水平,如表2所示。
根據各年的產業靜態集聚指數情況看出,商業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值最高,兩者之和在50%左右,這種趨勢在5年內都沒有改變,因此,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商業服務業和零售業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優勢產業,雖然2007年兩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為有部分數據被分離出去單獨計算,因此并不影響它的總體趨勢變化。另外,近兩年制造業的投資比例已經遠低于10%,總體水平連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業優勢產業的地位逐漸消失。制造業對外投資平均比例不高,只占總額的8.1%,而出口貿易的90%是工業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產品,可見我國貿易投資行業一體化程度較低。這可能是因為相對于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而言,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需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做后盾,如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就占有很大比重。與制造業相對比,最近幾年交通運輸與倉儲業、采礦業和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逐漸增加,都超過10%。 轉貼于
三、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動態集聚度表示為:
其中Di(0-t)為時間段(0-t)內在i產業對外直接投資動態聚集指數。bi(0-t)為時間段(0-t)內投資國在i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bi(0-t)為投資國在時間段(0-t)內對外直接投資的平均增長速度。
若bi(0-t)>0,則表明時間段(0-t)內投資國對i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在不斷擴大,該產業為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展性產業,若bi(0-t)<0則表明時間段(0-t)內投資國在i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在不斷減少,該產業為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縮性產業。
當i(0-t)>0,若Di(0-t)>1,則表明在時間段(0-t)內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向i產業集聚,若Di(0-t)<0,則表明在時間段(0-t)內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從i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若0<Di(0-t)<1,則表明在時間段(0-t)內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i產業縱向比較有所增加,但增長速度小于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平均增長速度,相對來說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由該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
當bi(0-t)<0時,若Di(0-t)>0,則bi(0-t)<0,表明在時間段(0-t)內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從i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Di(0-t)<0,則bi(0-t)>0,表明在時間段(0-t)內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向i產業集聚。
與靜態的集聚指數不同,動態的集聚指數是反映在一定時間內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集聚和轉移的流量指標,體現了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間轉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可以在靜態分析的基礎上更準確地測量產業的集聚趨勢和轉移方向,體現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方面的潛力。
根據計算公式,筆者依然選取2003—2008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作為計算對象(數據選取來源同上),在表2數據的基礎上,求出2004—2008年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與產業平均增長速度,最后得出15個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如表3所示。
對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動態集聚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中國各產業多年來基本保持增長的趨勢,連續四年產業平均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長率甚至高達46.7%;第二,從單個產業來說,每一年都基本體現出正的動態集聚指數,可以看出每個產業都能連續保持增長的勢頭,只是增長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礦業在2007年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表明了明顯的發散趨勢;第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在2007—2008年向商業服務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探業以及農林漁業聚集,從縱向比較看,交通運輸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探業以及農林漁業四大產業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現明顯的產業集聚;第四,在采礦業出現轉移的同時,制造業的Di(0-t)由大于1轉為小于1,這表明制造業的集聚趨勢不再明顯,增速減緩,已經低于各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出現發散的跡象;第五,金融業的增長從無到有,雖然與數據統計有關,但也可以看出金融業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逐漸占有一定位置,增長的勢頭逐漸顯現出來。
四、實證分析的結論總結
對于上述三個指標的計算結果,本文對于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情況和產業選擇方向進行了總結,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資競爭力、在投資總額中占有較大份額并且具有一定產業集聚趨勢的產業有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它們是中國較早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保持了較高的投資優勢,對中國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外向型發展思路的實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國總體的發展戰略方向,因此應當繼續重點扶持和發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資競爭力、明顯的產業集聚趨勢,目前在投資總額中占有份額較小的產業有農林漁業和建筑及房地產業。它們有非常強的產業組合區位優勢,有極好的發展勢頭,但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國家應加大在農林漁業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上的支持力度,加快這些產業的跨國經營,更好地顯現出它們所蘊含的競爭優勢。
第三,不具有投資競爭力、但具有明顯的產業集聚趨勢,目前在投資總額中占有份額仍較小的產業有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探業。這些產業是中國基于產業結構高度化同質性基準,順應國際分工趨勢,尋求和培育產業要素優勢,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選擇,以后也應該著力發展,并逐漸培育各產業的投資優勢和競爭優勢。
第四,具有微弱投資競爭力或沒有競爭力,目前在投資總額中占有較大份額,具有產業分散發展趨勢的產業如采礦業和制造業。我國要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這些產業對國內產業的關聯程度進行細化,引導兩個產業選擇合適的區位進行投資,獲得“相對優勢”,規避東道國的環境保護壁壘,也必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總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保羅·克魯格曼著,黃勝強譯: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8).
黃靜波、張安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動因類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7).
楊潤生: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J].求實,2004(12).
聶名華:論中國境外投資的行業選擇[J].當代亞太,2001(8).
宋偉良: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3).
項本武:東道國特征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7).
張為付:國際直接投資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關鍵詞:對外投資 特點 發展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也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本文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包括了各種所有制結構、各種行業、各個地區和各種經營規模的企業,與國內目前投資體制改革相適應。各行各業都積極地跨出國門,加入到對外直接投資的隊伍之中,并且有少數的中國跨國公司在國際跨國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國仍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它們分為金融型、貿易型、工業型和窗口型四類。
(二)投資行業多樣化
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和制造業。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租賃和商貿服務業302.8億美元,同比增長47.9%,占44%;金融業86.3億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發和零售業67.3億美元,同比增長9.6%,占9.8%;采礦業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6.6億美元,同比增長173.8%,占8.2%,主要是水上運輸業、其他運輸服務業和航空運輸業等投資;制造業46.6億美元,同比增長108.2%,占6.8%,主要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等投資。
(三)投資區域分布廣
從投資區域上看,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重點區域由原先的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轉向北美、西歐和亞太的一些發達國家及地區。截止2008年底,中國在海外投資最多的(按投資存量)15個國家和地區見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國在海外投資最多(按投資存量)的15個國家和地區
排名 國家/地區 2008年投資流量(億美元) 投資存量(億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國香港
開曼群島
英屬維爾京群島
澳大利亞
新加坡
南非
美國
俄羅斯聯邦
中國澳門
哈薩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韓國
德國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計 533.06 1687.65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年鑒(2009)》。
(四)投資規模擴大化
2003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量不斷增加,增長率也保持較高水平。隨著我國境外投資存量的進一步擴大,企業的投資行為將更為理性,一些以通信網絡、應用軟件等高科技產品開發為主的高科技企業也在對外投資中嶄露頭角。我國的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方參與投資的大型項目也不斷增加。
(五)投資方式多樣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將海外并購當做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有的以現匯出資,有的以從國外獲得貸款出資,有的以機器設備等實物出資,還有的則通過專利技術出資。從所有權結構看,采用合資方式的企業約占80%左右,獨資的中國企業比較少。為了彌補國內資金短缺,我國企業除了通過資金和融資投入外還通過出售許可證、商標,以技術、設備、商品等入股來進行投資,投資形式多種多樣。
二、 中國對外投資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行業選擇更具針對性,將更多的投資于對產業結構調整有利的行業。
(二)投資方式將會變得多樣化。
(三)主要投資發達國家,投資區域不斷合理化。
(四)進一步優化對外直接投資。
參考文獻:
[1]楊大楷.國際投資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2]陳秋敏.關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思考[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0(6).
[3]徐菲.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我國對外直接投資[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8).
[4]陶薇.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7).
[5]陳秋敏.關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思考[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0(6):1-4.
[6]范純增.中國企業非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地域結構研究[J].經濟地理,2001(3):257-260,274.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020-02.5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直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特別是在世紀交接之際中央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經歷了戰略實施初期的幼稚和過分樂觀之后,目前我國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地了解對外投資的基本知識和游戲規則,中國的企業在“走出去”方面也將變得更加成熟。
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高達68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已經連續保持九年增長。其中,非金融類601.8億美元,同比增長25.9%;金融類86.3億美元,同比下降1.1%。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首次超過日本(562.6億美元)、英國(110.2億美元)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位居世界第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1.32萬億美元,年末存量20.4萬億美元,中國占比分別為5.2%和1.6%,流量排名第五位,但存量排名僅列第17位,這與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地位不相符合。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平均投資比率僅為0.18,不僅低于發達國家1.32和世界平均水平1.03的平均投資比率,甚至都低于發展中國家0.35的平均投資比率,這說明盡管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較快,但整體投資比率效率較低,我國以直接投資的形式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有待深化。
由誰去投資(主體選擇)、投資于何種產業(產業選擇)以及到哪里去投資(區域選擇),被認為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三大基本問題。而這三大基本問題都帶有結構的性質。因此,本文所說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結構主要包括主體構成、產業結構以及區位分布三大部分。并試圖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方面分析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以及提出有利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一)主體結構
截至2010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已經達到了13 000多家,從境內投資者在中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情況看,近六成的境內投資者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企業占10.2%(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占8.2%,股份有限公司占7%,股份合作企業占4.6%,外商投資企業占3.2%,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2%,集體企業占1.1%,其他占6.6%。
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者中,中央企業及單位僅占5%,各省市區的投資者占了95%。境內投資者數量前十位的省市區是: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山東、上海、北京、遼寧、河南、黑龍江,占到境內投資者總數的67%;浙江省境內投資者數量最多,占16.3%;七成的私營企業投資者來自浙江和福建兩省。
由于對外直接投資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所以某一注冊類型企業的比重上升說明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這類企業數量有所增長。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的非國有企業比重的下降,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的投資主體數量上升,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跟隨著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積極進行海外投資,國際市場參與度有所提高,參與主體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具有更加靈敏的嗅覺和更加靈活的應變能力,在為市場競爭提供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動我國對外投資潛力的開發,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升級,投資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
雖然在數量上有限責任公司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對外直接投資額中的大部分仍然來自于央企,不止是因為“走出去”戰略的牽引和國家長期的支持,更是因為它們自身聚集著大量國家壟斷行業優勢、資源優勢、資金優勢和政策優勢。當然,央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也體現了我國國家宏觀競爭優勢。
(二)產業結構
根據《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行業上繼續呈現出相對集中的態勢。其中,流向租賃和商貿服務業302.8億美元,同比增長47.9%,占44%;金融業86.3億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發和零售業67.3億美元,同比增長9.6%,占9.8%;采礦業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開采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6.6億美元,同比增長173.8%,占8.2%,主要是水上運輸業、其他運輸服務業和航空運輸業等投資;制造業46.6億美元,同比增長108.2%,占6.8%,主要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等投資。
圖1
由圖1及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集中于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占全部對外直接流量的九成。從增速上來看,交通運輸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速最快,其次是制造業,而金融業和采礦業有所下降。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的領域正不斷擴大,已從過去的以貿易和餐飲為主逐步拓寬到礦產、森林、漁業、石油化工能源等資源開發,家用電器、紡織品與服裝、機電產品等境外加工貿易,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農業及農產品開發,餐飲、旅游、商業零售等多個行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范圍不斷擴大,投資重點相對的愈趨集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有:商業服務及批發零售類、采礦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和制造業。
近幾年,在“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我國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業主體加快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雖然2010年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速度下降,但是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速度的起伏主要由跨國并購活動引起,而跨國并購活動的多寡和規模,則主要取決于宏觀世界經濟環境形勢和企業的戰略規劃、規模和實力。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無論我國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怎樣變化,其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
(三)區域結構
至2010年末,中國在全球178個國家(地區)共有1.6萬家境外企業,投資覆蓋率達到72.7%,其中對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分別達90%和85%。
從流量的區域分布來看,亞洲仍然是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最為集中的地區,而歐洲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幅度最大的地區。對歐洲的投資在2009年增長2.8倍的基礎上再次實現成倍增長,流量達到67.6億美元,同比增長101.6%,占流量總額的9.8%,較上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主要流向盧森堡、瑞典、俄羅斯、德國、匈牙利、英國、挪威等國家。北美洲26.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2.2%,占3.8%,主要流向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105.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8%,占15.3%,主要流向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巴西、秘魯等。非洲2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6.8%,占3.1%,主要分布在南非、剛果、尼日爾、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
表1 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地區分布
由表1可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分布遵循周邊國家(地區) 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漸進發展軌道,與坎特維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的預測基本一致。
從區域分布的行業結構來看,資源開發型投資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大利亞等資源豐裕的地區和國家,加工制造業中的對外直接投資大部分是在發展中國家,而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投資于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幾乎所有大型家電企業都在美國或日本建有研發基地,信息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如聯想、四通亦在美國、中國香港設有帶研發特征的機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中國已經進入了對外投資的高漲階段,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都在大幅上升。而對外投資發展結構在主體上有限責任公司占主要地位,國有企業數量比重不大,但是投資額度上國有企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特別是中央直屬企業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行業上則側重于以貿易導向為主的服務業和以資源導向為主的采礦業;在區位上則側重于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
在對2010年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情況分析的基礎之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將會繼續保持增長,投資結構也會愈趨合理化。
投資主體方面,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加深和對外投資經驗的積累,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趨勢不會改變,更多的不同性質的中小企業會踴躍地加入到對外直接投資大軍中來,有限責任公司也會作為一種重要的主體形式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雖然對外直接投資額的大部分仍然集中于央企,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與投資潛力的開發將會加劇市場競爭,有助于央企各個方面的結構優化,強化其競爭實力。
行業分布方面,通過分析可知,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絕大多數是由服務業和初級產業推動的,這一趨勢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一方面,我國的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仍處于貨物貿易依附階段,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和貨物貿易的增加,商務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業必將呈現進一步增長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將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業更好更快地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相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初級產品及其是能源產品的消耗仍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而以初級產業業務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步伐的加快仍會使初級產業對外直接投資保持較快的增長。所以,即使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呼聲不斷高漲,其發展速度在短時間也無法使其超趕服務業和初級產業對外直接投總量的貢獻。另外,隨著“低碳經濟”這一理念的推廣和時間,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經濟增長的壓力,改善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從而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結構的改善。
區域分布方面,預計我國仍將繼續保持甚至增加對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投資,更多地參與到全球資源尤其是礦產和能源資源的配置當中去。另外,隨著我國部分跨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全球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將更少的依賴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等避稅島的“庇護”,而是借助更外直接、有效的手段進行投資。另外,中國香港地區由于與我國大陸地區擁有緊密的經濟聯系和特殊的優惠策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作為我國企業首選的對外直接投資平臺之一,在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未來的發展,仍然有許多方面需要調整和改進,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我國企業在“走出去”戰略的支持下,能夠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一是政府要繼續積極推進投資主體的調整,使投資主體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調整。二是加強對外直接投資行業的戰略性選擇。三是建立和完善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縮小“心理距離”。四是完善金融支持體系。五是調整投資區位,實現合理分布。六是加強對中西部地區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扶持和指導,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項本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和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李桂芳,儲賀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3] 胡曼.從產業結構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J].科技創業周刊,2005,(10).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7-0012-03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尤其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一重大轉折點之后,中國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世界貿易和國際分工,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和影響力也大不同于往日。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中國逐漸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早在2000年,中國政府就意識到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性,用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的重視和優惠政策的實際行動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取得了很多振奮人心的成果,其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中國正式開啟了“資本輸出時代”。在這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勢下,中國的企業應抓住機遇,大顯身手。時至今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相當大一部分企業的海外投資處于虧損的狀態。
與中國改革開放一樣,日本在二戰后的經濟增長也曾同樣地引人矚目。尤其在1969年以后,日本逐漸擺脫了國際收支赤字的影響,政府也不再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行嚴格的管制。日本借助承接歐美先進工業國產業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自身經濟,優化自身產業結構,與周邊亞洲國家相比,日本逐漸積累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作為一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島國,日本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帶動經濟持續騰飛的強大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經濟達到了鼎盛時期。
雖然時下的中國和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日本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國際經濟的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兩者依然在很多方面都驚人地相似,比如人均資源的日益匱乏、勞動力優勢的逐漸喪失、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來自外界的貨幣升值壓力等等,中國現在面臨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從日本過去的發展經驗中找到借鑒,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可以從與日本的比較中得到新的啟示。
一、中日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發展歷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穩步增長,從無到有,由少及多。2003至2012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尤為迅猛,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僅為28.6億美元,而2012年該數值已經達到了878.0億美元,增長了三十余倍,年均增長率高達46.3%。截至201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6283.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964.5億美元,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5319.4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的6.3%,排名躍居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二戰以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這個時期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并沒有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加之國際收支的拖累,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尚小且發展緩慢;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隨著日元的升值和日本與歐美國家貿易矛盾的升級,日本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海外投資建廠,在這一階段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得以高速增長;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90年代中期經濟泡沫的破滅使日本經濟走下神壇,逐漸衰退,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也隨之規??s小,進入調整期。
二、中日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比較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
整體上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涉及地區廣泛,但分布嚴重不均。截至2012年末,中國有1.6萬家企業在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對外直接投資企業2.2萬家,覆蓋率達76.8%,但從對各國家投資規模占比上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的投資范圍主要局限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投資量分別占到整個對外直接投資的68%和13%,其中,單對香港的直接投資就占到了整體的58%。較為發達的歐洲和北美洲相比之下略顯冷清。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分布是動態變化的,中國企業對各大洲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基本都呈持續上升的態勢,其中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長尤為突出,這也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布越發不均的原因所在。
(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與中國有明顯的區別,其區位的選擇與國家的經濟形勢和戰略選擇關系甚密。在20世紀五60年代,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是獲取資源,故其投資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隨后,日本國內的生產水平和資本積累已經形成一定的優勢,日本企業迫切的需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勢開拓海外市場,此時的投資對象已經擴大到歐美等地。
(三)中日區位選擇的比較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受企業自身生產率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企業“走出去”的收益和得利。整體來看,中日兩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存在較大差異。雖然兩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中國對亞洲的依賴性更強,其次是拉丁美洲,中國對這兩個地區的直接投資額占到了總額的81%。相比之下,日本的區位分布更為均勻,且更多地集中在發達國家。一方面,由于日本企業在技術和資本的積累逐漸強勢,其投資對象可以從先前的發展中國家轉向歐美等發達地區,動機由最初的尋求資源,開拓市場逐漸偏向技術的學習和獲??;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在各個地區的分散投資有效地避免了本國企業的相互競爭,這樣相對寬松的競爭環境賦予了日本的投資企業更大的生存機會和利潤空間。
三、中日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比較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
從2012年末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企業在各個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5319億美元,涉及產業種類已涵蓋經濟活動中的各個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和批發零售業是幾個主要的投資領域,而住宿餐飲、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和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產業投資存量所占份額極小。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具有很強的慣性,2004年發展至今依然保持了穩定的存量分布特征,而各個產業每年的投資流量卻發生著細微的變化,比較發現,大部分產業,如農、林、牧、漁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房地產業等,投資流量在2008年或2009年出現回落后都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增長,而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在近幾年的變化趨勢不甚明朗,甚至在2010年后有下降的趨勢。
(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
同區位選擇一樣,日本的產業選擇也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戰略目標的轉移而變化。第一階段,國內資源的匱乏決定了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相關產業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在獲取資源相關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占到了整體投資的44.6%,其次是制造業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占整體投資份額的36.3%和19.1%;進入第二階段后,日本國內技術和資本積累已經初顯優勢,同時加上日本同其他國家貿易摩擦等問題的不斷深化和70年代的石油危機,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重心逐漸偏向以拓展市場為目標的商務服務業和制造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微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的興起,第三產業逐漸替代傳統的制造業,成為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寵兒,1985年,第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占到整體投資的55.3%,資源獲取型產業和制造業的份額和地位越來越不重要。
(三)中日產業選擇的比較
中日兩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路徑大相徑庭,這是兩國不一樣的經濟發展軌跡決定的。日本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更像是完成了一個由興起、發展、成熟、產業轉移的階段分明的周期,中國的經濟情況更為復雜。所以表現在產業選擇上,日本經歷了由資源獲取型產業轉向制造業和商務服務業,再轉向第三產業的進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則一直保持著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和批發零售業為主的產業格局。在兩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中,中國制造業的重要性遠遠不及日本,因為中國的制造業還未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不能從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中獲利。
四、中日對外投資主體比較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境外投資企業名錄2013》數據統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數量由2000年的104家增加到2013年的19705家,其中央企或下屬企業661家,地方企業19044家。由此可見,在數量意義上,地方企業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對主力,但是基于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截至2012年末,中國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3114.4億美元,占整體投資存量的71.5%,而地方企業的該指標僅為1240.6億美元。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角色將會由央企逐漸轉移到地方企業。
(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主體
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主要構成是大型跨國公司,同時,中小企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綜合商社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是日本經濟社會的支柱,在國際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據統計,1974年日本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整體投資的5.4%,而1978年該指標上升為8.3%,到了1984年更是上升到了16%。
(三)中日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比較
中日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構成和功能較為一致,都是數量較少的大型企業作為中流砥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貢獻的對外直接投資占的比重較少,但這一不可缺少的角色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地位也在逐漸上升。不同的是,中國企業在區分央企和地方企業時,指的并不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區別,地方企業中同樣包括了大量的國有企業,事實上,中國大型民營企業并不多見,所以在中國對外投資直接的企業名錄中,民營企業僅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日本的主體構成更加健康合理,一方面,日本中小企業有較強的技術優勢,極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比大型企業更靈活,對于經濟風向的變動更容易做出調整。
五、中日對外直接投資融資方式的比較
有一些企業調查結果認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的融資來源并不是銀行的大額貸款,而是自身的未分配利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2013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調查報告顯示,僅有21%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而52%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的未分配利潤。
對于日本企業而言,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是對外直接投資貸款的主要來源,它代表了日本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政策支持并為企業提供堅實后盾。同時期的中國,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也大約是一千四百億美元,占到GDP的0.31%,但是對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總規模卻占到了58.0%,遠高于日本。如果考慮日本1971-1984年的數據,企業通過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貸款融資的規模是84億美元,占GDP的0.08%,是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2.2%。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融資更依賴于銀行貸款。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湖北省 就業
引言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在不斷加強。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在不斷發展,特別是在21世紀中國實施的“走出去”戰略使得中國企業不斷加大對外投資。在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從而使得對外直接投資(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成為當前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與此同時,國內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們政府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是當下國內經濟結構在處于調整的過程當中,維持就業穩定成了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國內企業大量走出去實施對外直接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于國內就業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根據以往的研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就業影響主要是創造效應和抑制效應,而且在不同投資地區不同時期產生的效應是不相同的。湖北省作為中部的一個經濟大省,也是積極參與到對外直接投資的行列中,但是就業問題也是湖北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分析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內就業效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以往的文獻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母國就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創造效應和抑制效應,而且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就業數量效應上。在分析就業數量效應時,主要是基于不同國家和不同投資目的地,以國外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多,把中國作為分析對象的文曉比較少。另外,在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基本上都是以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基于地區差異分析的文獻比較少。根據以往文獻,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分為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對外直接投資能積極促進國內的就業。對外直接投資通過中間產品的購買,通過貿易效應影響國內的生產,積極帶動國內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從而積極促進就業 。
第二,對外直接投資會抑制國內就業發展。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由于大量資本外遷,導致國內投資機會減少,進而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并且,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也會和國內的企業產生競爭關系,將可能會替代國內一部分產品的出口和消費,這樣就會產生抑制效應。
第三,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是不明顯的。因為對外直接投資同時具有創造效應和抑制效應,最終的效應應該取決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地和產業等因素。
從國內不同地區對外直接投資來分析就業的效應的文獻相對較少,如張建剛、康宏(2013)把中國分成東西部三大地區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認為東部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表現為創造效應,中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不明顯,西部地區則主要表現為抑制效應。古廣東、范波(2012)從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分析了云南省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認為云南省的對外直接投資對省內就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也不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
三、模型設定和估計結果
湖北省雖然是一個內陸省份,但是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80年代。根據圖1我們可以發現,在2009年之前,湖北省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并不大,但是從2009年開始,湖北省的對外直接投資急劇上升,并且整體上保持一個向上的增長態勢。截止到2013年,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省實現對外直接投資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6.8%。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逐漸向合理化推進。 從投資目的地來說,目前的投資地區仍然集中在以香港為主的亞洲地區,但是到歐美等發達國家投資的企業也是在逐漸增加。2013年,湖北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新設及增資企業25家。其中,有11家企業在美國進行投資。從投資的行業分布來看,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對外直接投資行業主要分布在農業、制造業、交通物流、房地產、采礦業及商務服務業等行業,投資結構呈現向多元化發展趨勢。
四、結論
基于以上估計和分析,我們認為: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對省內的就業是有抑制作用的,只是這種抑制作用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集中在農業、制造業、交通物流、房地產、采礦業及商務服務業等行業,投資的目的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投資目的是為了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則可能會減少對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對國內就業產生抑制作用;但是如果對外直接投資目的是為了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投資是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那對外直接投資會通過貿易效應拉動國內就業,從而促進國內就業,而且投資到第三產業也會有力促進國內就業發展。估計結果表明,湖北省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的抑制作用要超過了對省內就業的創造效應。
參考文獻:
[1]Tain-Jy Chen and Yin-Hua Ku.The Effect of Overseas Investment on Domestic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 2003
關鍵詞:匯率變動;FDI 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
1.引言
已有證據表明,人民幣升值會減少資源導向型的FDI流入,刺激市場導向型的FDI流入,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會改變行業內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賬面價值,通過匯兌損益的變化影響其經營業績,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驌碛懈吡鲃有?、巨額人民幣資產的外商直接投資產業是長期利好;相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外商直接投資產業沖擊較大。那么,人民幣真實匯率變動對外商在華投資產業結構的影響如何?為此,根據人民幣實際匯率與外商在華投資的產業演變路徑作實證檢驗。
2.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外商在華投資產業的影響實證檢驗
Froot和Stein(1991)基于1974~1987年從工業化國家流向美國的年度FDI數據研究了實際匯率對FDI的影響,把整個FDI數據流入分成13個行業進行實證研究;邢予青①(2003)運用1981-2000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匯率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把整個FDI數據流入分成9個制造行業進行實證研究。那么這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年鑒中關于分行業利用外資情況對FDI行業劃分的標準進行回歸分析,由于篇幅限制省去了中間檢驗過程,僅列出結果,如下表。
從下表來看,調整后的R2、F統計值說明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在給定5%顯著水平,查表可得:dL=0.986,dU=1.785,從表中DW值來看,各方程均不存在自相關性;從t統計值業看,常數項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波動對各行業的FDI均是不顯著的;滯后1期后FDI對t期FDI產生顯著影響的,只有制造業、水電氣業、建筑業、房地產4個行業。中國GDP對t產生顯著影響的,有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公共設施8個行業。最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對行業FDI產生影響,包括采礦業、制造業、水電氣業、建筑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公共設施、教育10個行業。其中人民幣匯率升值,即直接標價值法下et下降,會刺激水電氣業、建筑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公共設施、教育8個行業的FDI流入,而抑制采礦業、制造業2個行業的FDI流入。
3.實證結論及其評述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影響FDI流入17個行業中,實證結果反映,8個行業;水電氣、建筑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公共設施、教育具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市場定位在中國。外資投資這些行業主要看中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因此可能某種程度上把流入這些行業的FDI視為市場導向型。同時,抑制的2個行業―采礦業、制造業,可以視為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導向型或成本導向型行業。這些實證結論與理論推導不謀而合。
那么進一步分析,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外商會減少在華成本導向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包括鋼鐵、水泥、電解鋁、紡織等制造業。因為隨著人民幣升值,這些產業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商會減少相應的FDI。據國家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00.77億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8個百分點。2006年,鋼鐵、水泥行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1.41億美元和1.09億美元,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降幅分別為66.67%和55。65%。另外,到2008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降價空間小,使得人民幣升值容易沖擊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目前,我國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出口依存度高達62.5%。據不完全估計,人民幣每升值1%,對應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銷售利潤下降4.1%。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提升值必然會導致信息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減少。人民幣升值對紡織制造業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據研究,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下降2%~6%。如果人民幣升值5%-10%,該行業利潤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制造業行業受損較大。①2009年,1-12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435家,合同外資金額1935.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900.3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4.8%,8.4%和2.6%。2009年,制造業仍是吸收外資的主要部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降幅繼續收窄。1~12月,外商投資制造業新設立企業9767家,同比下降15.5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67.71億美元,同比下降6.26%,分別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1.68%和51.95%。自10月份以來,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降幅繼續收窄。制造業吸收外資主要集中于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其次,2009年服務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全年全國服務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1461家,同比下降14.8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8.66億美元,同比下降0.67%,占同期全國總量的比重由2008年41.3%上升至42.06%。全年服務業吸收外資主要集中于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旅游和與旅游相關的服務業等行業。全年房地產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69家,同比增長25.8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67.96億美元,同比下降9.65%,高于全國平均降幅7個百分點。而農業領域增幅較大,1~12月,外商投資農、林、牧、漁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96家,同比下降2.2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96%,分別占同期全國總量的3.82%和1.59%。其中,農業領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51億美元,同比增長35.5%。在2010年1~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83.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65%。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459家,同比增長17.9%。從實際運行數據來看,人民幣升值會抑制資源導向型(成本導向型)FDI流入。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外商會增加市場導向型的房地產、金融業、交通、電力等行業的投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7年房地產行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70.9億美元,占全年利用外資總額的22.85%,比上年增加了107.3%②,2008年達到了185.9億美元,而在2009年房地產實際利用外資有所下降,達到了167.96億美元③,主要因素在于國家政策性打壓。對銀行、金融、保險而言,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外商實施股份投資的欲望在增強,特別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在金融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會越來越多。此外,由于交通、電力等產業的市場規模巨大,外商也會增加相應的直接投資,可見,人民幣匯率升值會導致市場導向型FDI流入。
4.結論
在產業結構層面,人民幣升值會抑制資源導向型FDI流入,刺激市場導向型FDI流入。
參考文獻:
[1] 馬翔:《匯率變動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2] 邢予青:《匯率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J].世界經濟論壇,2003、6.
[3] 數據來源:李長安:《求解人民幣升值與擴大就業之間的悖論》,《上海證券報》,2007年6月29日.
一、我國對外投資現狀和問題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較為落后,并存在投資主體單一、區位與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與趨勢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始于改革開放之后,1982年之后各年對外投資輸出流量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2年至1991年的起步階段,在這一時期,我國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規模都處于10億美元以內;第二階段是1992年至2004年的平穩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平均規模為27億美元;2005年以后是快速發展階段,其中2005年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23%,2006年1-9月份,對外投資流量為140.6億美元,同比增長175.7%。
但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體規模較小,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2005年全球外國投資流出流量為7787億美元,存量為106718億美元,中國只占1.574%和0.536%。2005年底美國、日本、丹麥、巴西、俄羅斯和新加坡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20182、3075、996、644、819、1009億美元,我國僅為572億美元,不但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也落后于其他發展中大國。
2、對外直接投資境內主體分析
近三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境內主體呈如下特點:理企業所占比重依然較大。2003年中央企業占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的比重為73.5%、90%以上,2004年為82.3%、83.7%,2005年為83.2%、81.8%。
(2)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比重增加。2005年,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為32%,而國有企業則下降至29%,有限責任公司首次超過國有企業躍居投資主體首位。
(3)地方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北京、山東、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2005年,以上5地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分別占地方總量的63.4%、75.4%。相反,中西部各省對外投資所占比重很小。
(4)私營企業投資數額較小,且大多集中在福建和浙江兩省。2003、2004年,私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都只占當年流量的1.5%。至2005年底,七成的私營企業投資主體來自浙江、福建兩省。
總的來看,近幾年投資主體單一問題依然較為嚴重,其中私營企業、中小型企業以及中西部地區對外投資比重偏小等問題尤為突出。
3、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結構分析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失衡十分嚴重。2005年底,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地集中了我國境外企業數量的45.6%。從2005年底對外投資存量來看,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存量占90%以上,其中亞洲地區為406億美元,占7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發達或較為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是流向周邊地區,如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地;二是流向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這種失衡的區位格局的不利之處是:一、境外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不理想。發達國家要素成本高昂,市場競爭激烈,我國在發達國家的境外企業并不具有壟斷優勢與內部化優勢,相反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這種局面的必然結果就是投資效益低下。據統計,我國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企業近半數不盈利。二、忽視發展中國家市場,放棄自身優勢。相對于大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我國在適用技術、成熟技術、勞動密集的生產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忽視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實質上就是放棄發揮自身優勢,也不利于國內產業的升級。
4、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分析
2005年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的比重依次為40.3%、18.6%、18.4%、13.7%、4.7%。到2005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主要分布在如下行業:商務服務業占28.9%,批發和零售業占20%,采礦業占18.1%,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占12.4%,制造業占10.1%,房地產業占2.6%,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主要是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的投資)占2.3%,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2.3%,建筑業占2.1%。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行業分布失衡問題:一、境外商務服務型企業投資比重過高,生產型企業投資比重偏低。一般而言,生產型境外企業更有利于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也更為明顯。我國生產型企業投資比重偏低使得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技術與產業結構升級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二、產業層次偏低。我國對外投資較大的項目集中在初級產品制造加工業和采礦業(包括石油開采業),這對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學習先進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不利。三、傳統產業和成熟的制造業對外投資不足。我國制造業和許多傳統產業,在國內市場上早已成熟,其獨特生產技術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甚至在發達國家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目前這樣的產業開展對外投資的現象并不多見。四、高新技術產業對外投資比例較低。盡管從區位分布來看,我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或較為發達國家,但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重很小,并沒有起到技術學習的預期作用。
二、基于發展中大國特征的對外直接投資多元化戰略
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取決于其動機和優勢的共同作用。動機和優勢是研究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邏輯起點,而它們又取決于一國國內經濟特征。
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大國,“差異化”、“多元化”是我國經濟的基本特征:首先,人文社會背景差別很大。各地人文風貌和社會結構各異,與外部聯系也各不相同。東部沿海地區與東南亞、歐洲甚至美洲都有廣泛的社會聯系,西部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存在種族聯系。其次,資源稟賦多元化。東、中、西部地區在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例如,東部地區各類人力資源較為豐富,而中西部地區人才匱乏且流失嚴重。再次,經濟、技術多元結構。經濟、技術多元結構表現在多方面:既存在城鄉差異,又存在東中西部的地區經濟差異;既有技術先進的高新技術產業,又有大量技術成熟的傳統產業和民族產業;既有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有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一些產業生產能力過剩,而另一些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經濟差異化、多元化使得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難以用來解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體戰略。壟斷優勢理論、市場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只適用于解釋擁有競爭優勢的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與產業選擇,而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小規模技術理論、技術地方化理論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只適用于解釋經濟技術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與產業選擇。這些理論都不能從整體上解釋我國的對外投資行為,因為我國兼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特征。相對于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我國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但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又是一個較為落后的國家;在世界生產體系內,我國大部分產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但也有為數眾多的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
多元化的經濟特征導致了我國對外投資多元化需求和動機。總的來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如下5種類型的動機:(1)自然資源動機。以人均量計算,中國自然資源非常貧乏,其中以石油、鐵礦、鋁、銅、木材和魚類資源尤為明顯,加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資源消耗巨大,我國對海外資源需求巨大。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逐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資源的開采利用。(2)學習動機。通過學習型對外直接投資來了解與掌握他國先進生產工藝、技術和管理技能是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重要手段之一。日本、亞洲“四小龍”曾在此方面取得很大成功,我國華為、海爾等企業在國外的研發投資也是基于此類動機。
據調查,我國77%的企業將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作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動機。(3)市場動機。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鞏固、擴大原有市場以及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國中化集團總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逐步開拓了石油、化工、投資、金融、旅游、咨詢等領域的國際市場(該公司原為對外貿易公司)。(4)規避貿易壁壘動機。隨著我國出口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主要是歐美等國)紛紛寄起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和保障措施等多種形式的貿易壁壘的大旗,對我國相關行業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這種情況下,國內許多相關企業不得不尋找能夠替代貿易的投資形式,即通過在國外建立分公司的形式規避對華貿易壁壘。(5)轉移過剩生產能力動機。我國在許多制造業方面技術成熟、設備先進,但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生產能力過剩。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將國內過剩的生產力轉移到國外進行生產,同時也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多元化經濟特征也使我國擁有多元化優勢。因而,我國對外投資多元化動機和優勢也決定了我國必須采取多元化的對外投資戰略(見圖1)。總的來看,多元化戰略包括三個部分:(1)多元化主體。不同所有制、規模以及區域的投資主體具有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優勢,它們都應參與對外直接投資活動。(2)多元化產業選擇。我國許多傳統制造業技術成熟、生產規模大,需要規避貿易壁壘、轉移過剩生產能力;傳統民族產業擁有獨特的產品和生產技術,需要向外開拓市場;資源開采業需要獲得更多的自然資源;高新技術產業則更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些不同的產業都應當參與對外直接投資活動。(3)多元化區位選擇。我國企業的不同優勢和動機是相對于不同地區而言的,因而應選擇不同的對外投資區域。例如,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選擇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才能學習到先進技術;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是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的。多元化主體、多元化產業和區位選擇有時是相互聯系的。
三、實現我國多元化對外直接投資總體戰略的對策建議
1、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整體法律體系,增強管理與服務職能。首先,應加強對外直接投資法制化建設。2000年之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發生了重大改變,放寬了審批權限、簡化了審批環節,但大多是以國務院各部門的政策形式出現,目前應制定一部綱領性、權威性的法案,從整體上協調我國對外投資政策體系。其次,發改委和商務部之間存在對外直接投資管理權限界定不清、平行管理的問題,應進一步明確兩者的職責劃分。再次,努力構建與完善境外投資擔保與監管制度。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多,企業在境外所面臨風險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我們應積極準備,盡早建立對外投資擔保制度、完善現有監管體系,降低企業海外經營風險,促進國內外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并及時關注企業在境外的生產經營發展狀況。最后,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服務職能。信息是影響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還沒有系統、權威的對外投資信息提供機構,應盡快建立起一套為企業海外投資服務的信息體系,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的條件。實際上,以上政策與制度問題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更加不利,所以,法制化建設為不同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公平的平臺。
信息體系,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的條件。實際上,以上政策與制度問題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更加不利,所以,法制化建設為不同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公平的平臺。
2、積極鼓勵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雖然近幾年我國在對外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面有所進步,但是中小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意識不強且面臨較多的政策與信息限制。世界市場是多元的,中小型企業在對外投資市場上也擁有相對優勢。今后應在政策和信息服務上積極鼓勵中小企業走出國門,進一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一)投資總體規模中國自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以后,從2005年至2014年13年的時間里直接對外投資總量平均年增長45.12%,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狀態,如表1所示。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4.4%,位居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排名的第6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投資范圍廣、投資幅度增長快、投資數額不斷提升等特征。雖然投資總規模有明顯漲幅,但是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異,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美國的9.4%,英國的30.9%,并且投資率與發達國家也有一定差距。(二)投資區位分布投資區位極不平衡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特點,中國對外投資區位主要集中于亞洲及拉丁美洲。這兩大區域成為中國直接對外投資主要區域,其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地理位置關系,亞洲是中國所在的大洲,無論是從地緣關系,還是從地域文化都有極強的相似度;第二,受優惠待遇的影響。中國大量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會投向有經濟優惠條件、政策優惠條件的區域,以使投資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第三,受稅收政策影響,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稅制不同,投資者會巧妙的躲避較高稅制以降低投資風險。在這些原因的影響下,近些年,中國在南美、非洲的投資持續上升。(三)投資行業分布從投資行業的視角進行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量位居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其中,商務服務業在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到了1422.6億美元,金融業與采礦業也分別達到673.9億美元與670億美元,如表2所示。單純的從投資金額來判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是有失偏頗的,更應該從境外投資企業所在的行業來進行分析。從投資企業所在的行業視角進行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以及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很明顯,這三個行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利用了低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母國宏觀經濟效應機理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產業結構調整效應通常來講,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越擴大,越會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正向推動作用,這是由于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可以促進原材料、投入品以及機械設備的出口。同時,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一定是希望可以獲取投資地的優良資源,例如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技術等,而這些都是企業發展所急需的戰略性資產,這樣就會可以促使形成產業內關聯效應,促進母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但是,近些年中國持續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卻沒有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處于初期,對外貿易經驗不足,技術進步緩慢,并且就業結構也相對落后,傳導機制不完善、不通暢,這就說明中國直接對外投資整體水平還是相對落后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落后直接限制了母國的產業升級。(二)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就業效應中國大體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對三個地區的人均收入以及就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對三個地區的就業影響又呈現出顯著的不同。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金融業成為主導產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企業大都來自于中國的東部地區,因此,這個地區的金融業人才就業情況受對外直接投資的推動,形勢一片大好。與東部相比,中國的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促進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是提升就業率,改善就業現狀的必經之路,促進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就要進一步的實現對外開放。中西部仍然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型企業數量較少,對外進行直接投資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量持續增長,但是就中西部地區的就業影響而言是相對較弱的。(三)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技術進步效應當前,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效應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投資動機不夠成熟,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大多數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都將投資目標定位于賺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并沒有將技術引進與提升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目標之一,同時,受投資規模所限,對先進技術的吸引力明顯不足。第二,吸收能力不強。促進技術進步,需要具備可以將他人的技術拿來為自己所用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技術的吸取、改良與創新,中國研發能力落后制約了先進技術的學習與吸收。第三,對外直接投資行業與區域分布不夠合理。中國對外投資行業偏向于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這些行業的技術要求低,對技術創新沒有外部推動作用。同時,對外投資的目的地主要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區為主,這些地區尚且希望可以從投資方獲取先進的技術,自身根本沒有能力給投資方提供技術。(四)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經濟增長效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正向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用效果卻不明顯。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增加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014%,而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數額增加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042%,由此可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產生的拉動作用遠沒有外商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效果明顯。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其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遠小于外商對華投資規模,因此,對經濟產生的促進作用與其相比相差甚遠。其二,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經濟的影響是間接實現的,周期長,傳導機制復雜,并且具有較強的滯后性。因此,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對外直接投資無法與外商對內投資相提并論。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促進體系構建
(一)統一管理機構并完善法律體系中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需要多個行政部門的審批,這些行政部門存在著嚴重的職責不清、功能重疊的現象,這也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處于無序管理的狀態,并給很多有對外投資意向的企業制造了過多的障礙。對此,國家應該進一步整頓與改革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體系,確定這項事務的主導部門,形成一個部門為主導,多個部門輔助協調的格局,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升審核效率,簡化審批程度,提升審核透明度,完善審核制度,促進企業參與對外投資。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法律,就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創建一套保障境外投資戰略可以順利實施的法律法規,形成以《境外直接投資法》為核心,相關配套法規為輔助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二)加強對外投資金融支持加強對外投資金融支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繼續擴大貸款規模,提供針對對外投資企業的借貸與擔保基金。國家財政應該給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有力的政策支持,適當的放寬貸款條件,將優惠貸款的范圍擴大到更多的行業與領域。第二,適當放寬境外融資渠道,使對外投資企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相對于國內融資相比,國際融資渠道更為廣闊,中國應該支持具有實力的企業境外申請上市,或者是可以從境外融資機構那里獲取可以促進生產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助力于企業對外投資目標的實現。第三,出臺更多對外投資財稅政策。為了減輕企業對外投資壓力,保持競爭優勢,應該出臺更多稅務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融資以及經營成本,這對于企業對外投資初期是十分有利的。(三)健全投資信息咨詢和技術援助在信息時代,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前必須要搜集到足夠的信息數據,才能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為了提升企業決策的正確度,降低企業搜集信息的成本,國家應該成立向企業提供對外投資咨詢的服務機構,定期進行對外投資信息數據的整理與,給企業實施對外投資提供有益的參考。還應該為企業提供其他服務項目,例如介紹對外投資融資制度,幫助企業擬定投資合同等。對企業進行技術援助則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技術數據庫來實現。利用數據庫平臺將國內外大型企業聚集到一起,實現最大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增強國內外企業的互動,國內外企業可以實時了解國內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平臺還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國內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詢到相關的國際招商信息。(四)完善投資保險及知識產權保障機制健全對外投資保險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風險,因此,中國應該盡快出臺《境外投資保險法》,使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完善投資保險還需要國內大型保險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主動為對外投資企業提供保險服務,依據《境外投資保險法》為投資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要求中國首先要加入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協定,要求投資企業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同時,自身也要具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五)加強對多元化投資格局的建設力度中國對外投資還處于初始階段,未來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要解決投資方式不合理、投資區域不科學等問題。隨著國際投資局勢的風云變幻,采用單一的投資方式已經不適合對外投資水平的全方面提升。進一步引導企業要選擇恰當的、多元的投資模式,要學會立足自身優勢,再博取他人之長,實現強強聯手,才能促使投資成功。在投資區域的選擇上,也要隨時注意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式與投資現狀,緊緊抓住投資契機,拓展中東、俄羅斯等投資市場,形成均衡、合理的投資格局。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現狀;投資動因;關聯性
一、我國對外投資產業結構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及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呈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的領域也正在不斷擴大,己從過去的以貿易和餐飲為主逐步拓寬到礦產、森林、漁業、石油化工能源等資源開發,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農業及農產品開發,餐飲、旅游、商業零售等多個行業。截止至2011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類別,其中存量在100億美元以上的行業有:租賃和商業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批發零售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六個行業累計投資存量約3780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8.99%。
二、基于動因角度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
1.以規避貿易壁壘為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
發生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是為規避國際貿易過程中產生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在貿易國本地進行投資生產可以減少貿易保護帶來的成本,制造業領域尤為明顯。隨著對外貿易的增加,針對白色家電產品的各種貿易壁壘a也越多起來,對我國家電產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以爭奪市場為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
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及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企業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國內的市場份額變得十分有限。此時,企業會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轉移國內過剩的產能,從而實現擴大海外市場的目的。同樣以家電制造業為例,在國內市場幾乎飽和的情況下,TCL集團以820萬歐元收購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進而打開了歐盟這個龐大的國際市場,提高了在歐盟市場上的占有率。
3.以獲取技術為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
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在不斷增長,2011年較2010年的投資凈額增長了53.41%。在國內市場中,該行業不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備競爭力,通過跨國并購等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可以較快的速度和較為節約的成本投入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從而實現企業技術層面的進步。
4.以獲取資源為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礦產資源類的對外投資規模,與其他行業相比都處于領先地位。這是由于隨著我國經濟在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此類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經過多年的開采和使用,我國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逐漸枯竭,要大量獲取此類資源將會越來越困難。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來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對資源的需求。
三、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與國內產業結構的相關性
1.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對國內產業的要素進行補充
(1)自然資源補充
我國自然資源的儲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并不豐富,再加上資源的過度開采和不合理利用,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影響到密集使用相關自然資源的產業的發展。為了獲取自然資源,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采礦業近年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開展一系列的資源開發項目,獲取必要的自然資源從而保證了國內產業的持續性發展。
(2)技術補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雖然在逐步提高,但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技術密集型產業一直是國內產業結構中的一塊短板。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這種方式,實現技術水平上的互補可以以較快的速度彌補我國技術水平較低的不足。這對于我國國內發展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縮短的研究時間,降低了研發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有選擇的獲取我國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
(3)勞動力補充
雖然我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這種豐富更多的是體現在總量上,在結構上還存在很大不足,在許多急需人才的崗位或者行業上缺乏人才。在人才級別上,中端人才居多,高端人才相對短缺。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利用海外高端勞動力資源和一些國內缺乏、不重視的勞動力資源,改善勞動力結構上的缺陷??梢蚤g接學到這些企業擁有的先進技術,易于培養造就一大批跨國經營人才。
2.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受到國內產業發展程度的制約
(1)資金制約
要實現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本身應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這一直是制約我國國內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國內產業中,只有資源開發等少數幾類產業具備這種壟斷優勢,因此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上,也僅僅局限于國內具有雄厚資金實力的產業。
(2)技術制約
擁有先進技術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壟斷優勢,這一優勢能夠使之保持在國際競爭中的壟斷地位,從而獲得高額利潤。在國內產業中,具有技術優勢的產業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我國制造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并不是為了維持其技術優勢,而是產品進入標準化生產階段,為了降低成本和擴大國際市場而進行的,因此投資的規模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3)管理經驗制約
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高效運營,必須具備先進的管理經驗,而這正是國內許多企業無法企及的。管理經驗的缺失導致了企業的經營效率低下,使之無法承受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和投資規模都必然會受到限制。
3.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1)對外直接投資加速了國內劣勢產業的淘汰
通過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尋求海外市場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國內已經或即將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當地的低廉的原材料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提升該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既能促進該類過剩產業的發展,也能規避國內出口企業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國際貿易壁壘及貿易摩擦,從而尋求更大的市場。對于母國來說,由于將過剩產能轉移到其他國家。從而將國內的優質資源及生產要素用于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2 對外直接投資為國內優勢企業提供了轉移渠道
隨著產品生命的自然過渡,區位轉移也成為必然趨勢。對我國的制造業而言,在產品進入到標準化階段后,該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能夠更好的利用東道國的優勢條件,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海外市場,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率。
(3)為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提供了發展動力
目前,我國正處于成長中的企業多數未建立技術開發機構,企業的成長到了制約。一方面,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激發了自身的技術創新力,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不斷地更新技術,加快技術轉變成經濟效益的速度。同時又可以借鑒國外的技術創新示范機制,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我國企業通過主動地走出去,更直接地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跟蹤世界動態,從而向國內進行傳輸和擴散。發揮技術的“外溢效應”和“示范效應”,推進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曹洪軍.中國對外投資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董緄.廣東省對外直接投資與服務業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8(1):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