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美術教學經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教學經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術教學經驗

        第1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一 當前中學美術教育中高考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筆者2001年畢業參加工作,在農村高中擔任美術教學的幾年間,目睹了美術生在農村中學急劇暴漲,目前才趨于穩定。美術高考的教學手段由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趨于成熟穩定,我認為已經到了需要對美術高考培訓的現實情況進行反思,重新建構合理的教學機制以能培養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未來美術人才的階段。當然在美術事業如此繁盛的背景下作為基層工作者既要感到欣慰,更有任重而道遠的專業使命感和責任感。

        每當學生高一升到高二時,學校領導就下達新任務,讓美術老師做高考美術生的思想工作,這時我就會陷入新的困惑之中,教師要以什么樣的理由去說服學生來學美術,說就業趨勢好,社會供不應求,畢業出來就被用人機構爭搶空,這樣的語言顯然是蒼白的,沒有說服力的。其實面臨困惑的也不只是美術老師,各專業都差不多。由于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嚴峻,有個畫畫還不錯的學生對我說:“我爸不讓我學,他說美術專業找不到工作,但是我還是喜歡畫畫,怎么辦?”我說,找不到工作又何止是美術專業,你要問你是否喜歡美術這個行業,不喜歡就不要選擇,喜歡就一定能做好,能做好就有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念與動力。這個時代,不管就業有多嚴峻都是需要一流的人才,只要你能把這個行業做到精湛就不怕沒有出路。

        在教學中我能做到的是把每一節課生動、完整、詳盡地詮釋給學生,告訴他們美術是什么,大學會設哪些專業門類,學不學這門專業由學生自己決定,而不是老師在這苦口婆心地勸說,學美術有多么的好,你來學美術吧。功利的社會產生功利的教育,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把學什么專業和將來的就業掛鉤而忽略學生自己的興趣點,忽略學生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喜歡什么。

        在美術高考教學中,選擇生源很重要,最好的生源是發自內心熱愛美術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在整個高考訓練階段也不會感到痛苦,會在學習中體會到美術學科的趣味性,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會有只要畫畫就是幸福的個人感受體驗。這樣的學生已經超越了升學的功利性,到達與自己對話、與藝術對話,在追求藝術中獲得自我提升,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學習境界。當然這也應是我們的教學理念,超越現行高考制度的功利目的,做好眼前事,不問前程。相信他們付出辛勤汗水之后最終會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 關于高考教學方法與時間安排的思考

        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每年我都目睹高三的美術生在“水深火熱”的專業訓練中煎熬,越到后期越顯現出一個人最大的潛能,每當到最后沖刺的階段就想如果再多些時間有多好。這時候就特別希望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把后勁補一補,這個時候拼的后勁就是長期積累的底子、積淀的修養,所以我認為美術高考訓練應提早。教學深度需要挖掘、再挖掘。

        前幾年因為訓練時間有限,為了能應對短期內取得更大的進步,大家在訓練時大都讓學生臨摹短期完成高考范本,以達到高考試題中各項要求的目的,這種教學非常程式化,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并沒有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和良好的藝術素養。所以我在此后的教學中首先爭取能有充分的時間,從高一開始讓學生接觸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師作品,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假如不改變思維,在美術高考已經產業化的今天,社會上存在著鋪天蓋地的大小畫室,學校高考美術教育還像以前那樣從高二訓練就太晚了,如此,老師和學生在訓練時苦不堪言,而且在專業考試中完全喪失了競爭力。

        另外,隨著美術考生的激增,省內競爭格外激烈,江蘇省內的高校美術專業的錄取分數已相當高,所以建議考生除了參加省統考,應多參加外省單招,這也是一個避開省內競爭的好辦法。這樣同時也對專業訓練提出了要求,不能只針對江蘇省統考,而要培養學生能應對任何地方考試內容的專業能力。

        第2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一、完善知識理論結構

        完善的知識理論結構,是中小學美術教師立足于教學工作的根本。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意識。目前,職前培養、入職培訓、職后進修等長期學習的專業發展方式已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從客觀上要求教師接受終身教育,這也是中小學美術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最主要方式。

        中小學教師以此方式發展自身專業,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自學與繼續教育。自學這種方式,主要是指美術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自主的研習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積極鉆研教育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與教育科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時間上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教師可利用點點滴滴的工作與生活空余時間進行學習,積少成多,循序漸進;在學習內容上具備選擇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依據自身的特點及知識儲備情況,有目的地選擇自己欠缺的或急需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但此種方式也存在這一定的弊端。首先,其缺乏系統性,致使教師的知識理論體系不完整;其次,學習時間缺乏保證,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欠理想。但是,教師可以以繼續教育的方式來彌補自學方式的不足。繼續教育是指教師利用假期進修或脫產進修,包括學歷教育、學位教育及崗位培訓等形式。具有知識理論學習系統化、完整化,時間保障充分,效率高,學習效果顯著等特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學與繼續教育的不同特點,將兩種方式有機結合,不斷學習,完善理論體系,加強知識儲備,提高專業素養,為自身確定良好的專業發展道路。

        二、注重教學反思

        目前,中小學美術教學專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專業教學水平與新課程要求相去甚遠。這就要求中小學美術教師針對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并強化素質教育理念,審視教學行為,更新教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不斷的趨于專業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循序善誘、因材施教,以提升教學能力。因此,注重教學反思是教師在自身教學工作中尋求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美術教師應當針對專題教學進行反思。所謂教學專題研究,就是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探索教學規律的研究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而專題教學反思正是為圍繞這一教育教學目標來展開的。要求對美術課程中的某一特定問題進行多層面、多方位思考,具有取向性明確、針對性強的特點。對于問題的分析與研究也較為深入。美術專題教學反思所涉及的范圍較廣,既可以是針對美術教學系統中的眾多教學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也可以是針對美術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或是對美術教學過程的各個教學環節設置進行思考。使美術教學符合現階段新課改革教學要求和規范,并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進而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學效果。

        其次,整體教學反思。這是要求美術教師不要把精力放在教學的某一具體要素或問題上,而是從整體把握美術教學活動,積極反思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種突出問題,尋求改善和解決其中問題的途徑。整體反思是一個長期的思考過程,每一堂課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教學狀態,教師要善于歸納和總結其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促進教學整體改進。同時,亦能促使美術教師較為全面的認識自己的教學工作,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三、重視教學研究與評價

        教學研究主要討論有關學生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問題。教學研究是由理論知識學習與教學實踐兩部分構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美術教師應深入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使教師進行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興趣、動機得到滿足和強化。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的提高美術教學的深度,實現專業化教學。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研究時就應當開發出與現實聯系密切的教學渠道,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上都以能夠與實踐結合為標準。鑒于此,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強化發展評價所針對的對象是教師自身的職業生涯,將教學的所有經歷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按性質分階段的進行評價,繼而綜合自身的發展變化過程促進專業發展。發展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對自身不同階段的認知與定位;自身的教學習慣和態度;對工作的優點和缺點的客觀分析;專業化發展定位。這四方面的評價是美術教師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工作,只有將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自身的實際經歷和能力發展歷程結合起來,才能明確專業的發展目標。

        四、強化創新與交流

        中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尋求基本專業能力與專業教學能力之外的更具創新意識的改革發展策略,才能夠實現專業水平的穩定發展與全面提升。首先,應當具有教學創新意識,跳出課本與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限定,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以足夠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為基礎,實現在美術教學方面的專業發展。美術教師要實現自身的專業化快速發展,就應將創新意識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涯,善于發現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研究對策并加以實踐,從中逐步了解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在實踐與思索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次,強化美術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一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中的重要環節。經驗老道的教師有著對教學獨到看法,能夠及時、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各種動向,而新近踏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則有著非常強烈的突破創新意識,采取“新老結合”,能夠在共同參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觀察到對方專業教學的優勢與長處,實現雙方的相互學習與借鑒,從而使專業教學水平得到共同的發展。同時,在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教師之間組建交流平臺,增加了教師之間的交流機會,以求取長補短,得以專業發展。

        第3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關鍵詞: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教學學術項目;運行機制;啟示

        1990 年,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博耶(Boyer,E.L.)在其工作報告《學術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 中針對美國研究型大學不重視本科生教學,對學術內涵的狹隘理解及不科學的教師評聘機制,建議給予“學術”更廣闊含義,倡導“ 教學學術”。此后經過舒爾曼等學者的發展和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推動,發展成全國性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及改革運動,并擴展至歐美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的教學學術項目,自1998年啟動,迄今已有17年歷史。這一項目是大學專業的教職員們通過主動積極地致力于當地的、國家的和國際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學者共同體。在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大學內部一系列保障制度與支持體系的建構,達成了其應負使命與愿景。解析這一項目的運行機制,有助于為探索我國大學教學學術發展的有效路徑,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與啟示。

        一、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教學學術項目的運行機制

        (一)教學學術項目的組織架構

        教學學術項目是在大學本科生副教務長辦公室總的引領、支持和經費資助下運行的。辦公室領導成員由副教務長、1名副教務長助理(專長:課程發展與評估)、2名高級助理(專長:課程政策與程序、課程發展與評估)和1名助理組成。其肩負使命是對支持本科生杰出的學術經驗的項目與方案負有責任,為各階段和不同背景學生提供建議、測試和豐富資源,也負責審查支持和改善本科生教與學的許多項目。大學創新教與學中心是聯接大學本科生副教務長辦公室與大學信息服務中心的合作與伙伴關系組織,中心由1名主管、15名專業人員、2名支持員工和3名兼職人員等多樣化成員構成,教學學術項目的日常管理與指導附屬于此中心,中心為大學優秀教與學提供廣泛支持和豐富資源。該項目還得到教學學術顧問委員會的具體指導,該委員會由不同院系、不同學科和職級的10名成員組成,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具有教學專長和享有盛譽,如運用技術搭建平臺與支持探究性實踐的方法研究、信息素養教學的關鍵理論與指導設計、互動與基于任務的教室研究、音樂基礎網絡的設計等。

        圖1教學學術項目組織架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項目的組織管理結構從格局、運作和職權三方面特征分析,應屬于扁平型的組織結構,層級相對較少,各層級職責和權限劃分明確,信息溝通與交流渠道暢通。各層級間關系更傾向于合作與伙伴型關系,而不是上下級領導與被領導、控制與被控制關系。因此,這更有助于各層級組織成員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動積極參與,發揮各自優勢與專長,協調一致地致力于項目使命與目標的達成,即幫助所有學生培養有意義的終身學習理念;鼓勵教師使用有目的的、基于證據的方法對教與學進行探究并給予持續認可與獎勵;為教師實施傳統的和虛擬的教室研究提供所需資源;鼓勵教師系統地分析學生學習相關證據和結合現有文獻,通過與其他本學科或跨學科教職員工之間的合作,致力于教學學術的主體知識的建構并以適當的、長期的和富有創新的方式,交流與傳播研究成果。

        (二)教學學術項目的資源保障

        1.布魯明頓分校評估與研究辦公室:通過提供研究、基于數據分析的決策和持續改革,支持所有教職工、項目、校園提案和學生體驗。這個辦公室通過提供有助于識別潛在的更深入調查研究領域的校園水平數據,與撰寫灣視圖聯盟(Bay View Alliance――美國高等教育改善教與學的聯盟)資助申請書的教職員攜手合作,同時協助個體教職員評估教室里新的教學方法運用的有效性。

        2.教與學門戶:可以找到大學所有與教學學術有關的事項,包括工作坊、教與學新聞、特色檔案、新的故事、案例展示、播客、咨詢教學顧問等。

        3.精選的圖書館資源:提供豐富的有關教學學術的資源和書籍;建立了支持相關文件的電子存儲網站;指定圖書管理員作為教學學術項目的主要聯系人,為教職員工深入縱覽教學學術文獻提供協助。

        4.項目被試保護委員會:使大學基于教室的教學學術研究符合基本倫理;能對參與教學學術項目被試的隱私和權利進行保護;相關議題研究和程序需得到該委員會批準與許可。

        5.注冊辦公室:給研究者及時提供學生人口統計學數據,包括平均績點、招生人數和留級人數。基于對學生隱私保護,需通過注冊辦公室指導人員電子郵箱的信息注冊,發送研究人員請求信息以便得到需要信息。

        6.STEM/SBE教與學研究指南:由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創建的圖書館創立,為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和 SBE (Social,Behavioral and Economic Sciences)教與學研究提供了更廣泛資源的通道,包括精選的教育文獻數據庫、出版教學學科研究的期刊、精選書籍和在線資源。它旨在為正在從事和即將從事將教學作為研究即參與教學學術的教職員工提供支持與幫助。

        (三)教學學術項目的合作與共享

        1.教學學術重要事件

        大學從項目建立到2014年春季學期組織的重要教學學術活動近170項。所有活動都得到負責本科生教育的副教務長辦公室贊助,對所有教師、職員、學生和公眾開放。重要活動的主題具有內在一致性,都關涉教學改革及研究、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等。主持與參與活動的人員來自布魯明頓大學和美國其他著名大學,如伊利諾斯州立大學、雪城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喬治敦大學、華盛頓大學、梅里馬克學院等,他們的專業涵蓋了語言學、歷史學、醫學、商學、法學、心理與腦科學、圖書館與信息科學等,職級和崗位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專職教師或學校管理人員、圖書管理員等,人員來源與構成具有多元化特征。

        2.教學學術資助項目

        (1)教學學術資助項目的申請

        教學學術項目研究包括教室研究、應用研究、對現存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影響及專注于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等。所有全職的布魯明頓分校教職員都有申請資格。申請書內容主要包含項目題目、摘要、說明(研究目標、研究應用結果、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與學及評估的重要性和影響、工作結果、研究方法、項目成果的評價方式、結果的傳播方式和反思性的教學實踐)、預算敘述、研究計劃和大事年表、簡短的個人簡歷及院系主管推薦信。大學對項目提供分階段性水平的經費資助,資助經費額度從2,000美元到12,000美元不等,研究時間1~3年。其目的在于支持教職員領導的,通過深入的、情境化的和基于證據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教學的努力。項目涉及教與學有關新知識的獲得、基于先前的和正在進行的研究對現存知識的學術地應用、闡釋和反思等,可采用質性的、量化的或二者混合的方法。

        (2)教學學術資助項目評議

        教職員評議委員會主要參照和依據格拉塞克等人在《學術水平評估》一書中提出的清晰的目標、充分的準備、恰當的方法、重要的結果、工作的分享和反思性的批判等六條評價標準,對資助項目申請的學術質量與對促進教與學的貢獻予以評價。

        除了達到項目申請不同階段所需完成目標和結果,還需提交敘述性總結和開支報告給本科生教育副教務長辦公室。獲資助項目人必須參加兩次有其他獲資助項目人和教育顧問參加的會議,參與以下與教學學術有關的活動之一:引導與研究話題有關的興趣小組;指導與支持新的研究者的研討會;在教學學術系列活動開展時對項目所做工作進行陳述(Presentation);參加教學學術的海報(Poster)報告會。所有資助項目需要系統的效果調查、結果解釋,以及校園內外以各種方式在教職員中公開傳播、分享與交流研究結果。

        如表2所示,2013年大學首次在春秋季兩學期都予以教學學術項目資助。本年資助經費總額為58,000美元,代表了來自不同院系的41名研究者的21項研究。資助經費、參與人數和專業院系都較往年呈明顯增長趨勢。申請獲得成功的資助項目的逐年增加表明:從2011年起的分階段教學學術項目資助對大學校園學術性的教與學研究產生了積極影響。教學學術資助項目主持人分屬于大學不同院系,如應用健康學和運動機能學、公共健康、醫學、護理和藥物科學、心理和腦科學、咨詢與教育心理學、生物學、信息科學、學習科學、西班牙和葡萄牙語、斯拉夫語、文學及美術學等。項目研究廣泛涉及大學相關專業或學科,強調相同學科和跨學科專業同行之間的合作研究。

        二、經驗與啟示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的教學學術項目是一項包容性強、與大學研究文化保持一致的、具有廣泛基礎的跨學科工程。這所大學本身就是一所有著悠久教學優秀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因此該項目建立在富有世界聲望的研究型教職員工的優勢與潛能基礎之上,具有深厚的成長根基。項目自創立以來的順暢運行為我國大學教學學術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與啟示。

        (一)新型教與學研究組織的創建,鼓勵合作和跨學科對話以引領教學革新與研究

        近些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都相繼建立了新型的教學改革及研究組織。盡管名稱不一,其關鍵職能和作用則基本一致。這些新型教研組織的建構,既為各種經驗水平的教師對教學持續的探索、探究和分享的過程提供發展平臺和優良環境,積極推動循環往復的教學革新,也通過多元途徑和方法激勵教師在學科和跨學科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有效地引領教學研究與改革。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的創新教與學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CITL)就是現代大學新型教與學研究組織的典型代表。中心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其支持追求變革性學習經驗的有效教學的使命,以及成為受大學教師和學術院系歡迎的共同體領導者、倡導者、創新教學合作者。

        一方面,通過整合多領域的專長為教學發展提供全面而具體的支持途徑――項目(服務性學習、教學學術項目和寫作項目)、咨詢(個人教學咨詢、院系工作坊咨詢、學生學習評估咨詢等)、教學資源(新教師鏈接、教學手冊、同行教學評議、創新教與學中心圖書館等)。中心領導下的教學學術項目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教師之間的合作努力,幫助教師的教學能突破“孤獨的”和相當“隱私”活動的局限。其隱含的思想觀念是:在探究性研究項目上的合作既是對教學的挑戰也是教師發展的機遇。大學的探究性共同體成為項目的主要支柱,共同體成員參與學術性的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鼓勵教學上創新和共同承受相應風險,使教師能實施致力于學科間與跨學科交流與對話的合作性項目,形成對教學學術的多元視野,還為項目結果的有效表達提供合適機會和場合。

        另一方面,鼓勵和幫助教師從個人對新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到超越個體經驗與教室局限的前沿性教學路徑的革新探索,促使教師通過主動參與教學變革和從不間斷的教學反思中獲得職業成長。通過在發展首創性教學方法和路徑方面有杰出表現教師的典型案例的展示與分享,推薦各種富有特色的有關教學方法、策略與教學技術創新、教學學術在學科與跨學科間應用的代表性期刊、書籍和網站等,豐富資源的共享與創新型的平臺設計,推動共同體中教師不斷探索、采納和應用新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踐行教學學術。

        (二)支持性教學文化的培育,營造賦予教學革新與研究高價值的環境與氛圍

        教師的教學是在大學組織環境里運行的。作為大學組織的重要構成部分,組織文化會對教師教學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1]支持性的教學文化在教師的教學改革中扮演重要作用。通過教師自身作為反思性實踐者,同事、學生、院系領導等的反饋,有助于加速傳達給教師“教學改革十分重要”的積極信息。那么,應如何培育呢?

        一方面,院系或機構應關注將“重視教學及改革”的組織價值與信念,通過組織結構、組織行為、人員互動、政策和實踐等可識別的形式外顯[2],構成促進、支持和獎勵教學質量提升努力的學術文化。在這種支持性的教學文化中,教師改善和精煉教學的努力可以得到認可和鼓勵,進而可喚醒教師投身于教學改革的活力與熱情;反過來教師對教學越來越多的關注會有助于強化現存的教師文化,有利于優良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生長。教師投身教學的熱情及改革教學的努力與優良教學文化的生長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互動關系。

        另一方面,學校及院系高層管理者應對教學的高價值給予承諾和支持。學校高層管理者的強烈支持是驅使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組織文化的一個基本要素。據研究表明:“教學改革能被高層次的學校管理者高度重視以表明教學改革的重要性”[3]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學校管理者通過優化設計和構建科學合理的價值導向、全面的評價內容以及多元化評價主體和方法的評價制度,也能直接有效地為教師教學改革與探索提供切實保障。因為一項教師專業發展的國際調查也表明: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被調查教師都認為“教學在任職與晉升決定中的認可”是對教學改革有第一潛在影響力的制度實踐。[4]

        大學教師從高層管理者的觀念與態度、言語與行為到制定的評價制度所能反映出的明確承諾與支持中,確認管理者對于優秀教學的華麗辭藻“不僅僅是滿足各種外在成分的溫和語言而是將真正地驅動獎勵制度” [5]。高層管理者可以傳遞給教師“怎樣的教學努力是有價值的?” “時間怎樣分配是最有利的?”“基本的獎勵依據是什么?”等積極信息,進而創造一種支持有效教學的具有感召力和傳導力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和氛圍會吸引教師廣泛地參與教學改革的計劃與實施,也增加了他們與高層管理者之間分享組織價值的機會。否則,離開了學校及院系管理者的支持與承諾,許多其他鼓勵優秀教學的刺激可能都是徒勞無果的。[6]

        (三)教學學術成果“走向公開”,使其發展超越個體經驗和教室、院系和機構的局限

        美國著名學者李?舒爾曼曾這樣描繪教學與學術的聯系:“一種活動被視為學術,它至少應顯示出三個關鍵特征:它是公開的,可接受批判性評議的,并且可以被學者共同體其他成員交流和使用的。”[7]在2013年美國依隆大學召開的國際教學學術學會的學術年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走向公開”是教學學術發展的關鍵特征。參與教學學術的大學教師、學術院系和大學也都一致同意這一觀點。因為相關領域的同行評議保證了學術的適度嚴格和質量水平,可推動學術貢獻于更大范圍的對話;有助于給未來的教學研究奠定良好基礎,維持在專業領域的學術生活;分享也給同行教室帶來新鮮和有價值的信息和策略。[8]

        那如何體現“走向公開”呢? 在教師個體層面上,同行間走進各自教室的課堂進行觀察與反饋,準備可以公開使用的反映所教課程目標、教學方法和對學生學習狀況期望的課程大綱和考試,在正式與非正式場合同事之間交流與討論課程內容、教學、學生及其評價和學科上的新發現等,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對學生和年輕同事給予指導,參與有關教與學的學術會議、工作坊、研討會及撰寫關于教與學的論文等;在院系層面上,通過教學同行評議制度、指導初任教師教學制度,院系會議上鼓勵課程與教學的討論,鼓勵和需要教師準備描繪和反映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結果和教學其他方面的教學檔案袋,公開院系水平上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支持教師參加有關教與學的學術會議和工作坊;在學校或機構層面上,通過教學定期評議制度,支持初任教師指導項目,使個人遴選與晉升制度賦予教學表現和績效高權重,鼓勵運用學生和同行評價的公開政策,積極主動地支持教學發展項目,資助教與學研討會和工作坊,鼓勵教師建構教學檔案袋和具體細節性的教學報告等。[9]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教學學術成果在教師共同體成員之間交流與分享,接受同行公開評議和進行批判性反思,使其超越教師個人教室范疇和個體經驗局限,跨越學科、院系與學校范疇,為更多的專業人員和社會人士知曉與理解,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成效,從而產生更廣泛、深遠和持久的影響力。

        (感謝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創新教與學中心教學學術項目協調人George Rehrey先生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2] Michael B.Paulsen and Kenneth A.Feldman.Taking Teaching Seriousl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M].Washington D.C.: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5:19,28.

        [3] Wright W.Alan and M.Carol O’Neil.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New Perspectives[J].To Improve the Acedamy,1994(13):26.

        [4] Wright W.Alan and M.Carol O’Neil.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Bolton,Mass.:Anker,1995:12-13.

        [5] Armour.Robert A.Using Campus Culture to Foster Improved Teaching.Improve College Teaching[M].Bolton,Mass.:Anker,1995:20.

        [6] Rice,Eugene R.,Ann anizational Impacts on Faculty Morale and Motivation to Teach .How Administrators Can Improve Teach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39.

        第4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在創造和獲取有效信息方面,不少教師還存在一些問題,還停留在獲取信息的技術層面,對有效信息的觀念層面還不夠了解,尤其在分辨、選擇甚至創造美的信息這一點上認識程度還很低,對于信息美學、媒介美學了解很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信息審美角度出發,進行教師媒介素養與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研究,讓教師了解美的信息的傳達與接受,認識美的信息對人發展的促進作用和感染力,了解學生的審美感受,從而積極搭建和利用美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和利用美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達,并且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使用教學工具和傳播資源,使學生們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進行知識建構,進行有效的學習。

        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讓教師了解、認識媒介素養的重要性,內化并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這正是我們進行本項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義之所在。

        一、研究目標及思路

        當前,視聽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普及,宣告了以單一的印刷文化為中心的社會文化格局的徹底改變,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影像時代”和“移動時代”,而且是一個全方位傳播、多媒體介質流動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時代,這些都對我們的教育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為媒介素養關乎教師如何甄別、創造易于學生接受的美的信息,如何把握合適的傳播媒介與技術。為此,我們的研究內容從教師的教學設計角度出發,思路是研究學生學習的影響機制,方向是創建美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目標是促進教師媒介素養的提升,從而使教師教學與學生習得處于最佳契合點,達到高效教學,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從實際情況出發,首先選擇比較簡便易行,又比較科學正確的研究方法,舍棄那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又難以控制變量關系或過于煩瑣、復雜、偏重數據資料的對比實驗方法。其次是考慮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實效,又要便于在研究的同時推廣應用研究成果。因此,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我們采取文獻資料法、演繹法相互結合的方法,輔以調查、實證研究,進行相關單位和教師的調研、訪談、分析,以及對四項假設的分項驗證等,從而完成課題的研究并形成重要成果,使研究工作既科學正確又簡便易行,并做到及時推廣應用。

        二、研究過程

        在初期研究中,我們進行了總體的研究假設。

        第一,教師媒介素養程度決定著學習環境創建的數字化水平與美學水平;反之,教師媒介素養受到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影響。

        第二,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教師技術素養與技術能力的體現,能為學生提供重要的學習載體和便捷的學習工具。

        第三,學習環境及內容的美學水平,是教師信息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體現,美的學習環境及內容能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審美感受和學習訴求。

        第四,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和美學水平是兩個不同的指標體系,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后者的受關注度較小,但影響作用更大。

        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成果的有效性,本課題將從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與美學水平兩個方面進行調研,以天津市教師為主要調研對象。調研方式主要有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兩種。其他地區調研主要通過網絡、圖書資料和新聞媒體等渠道進行資料收集。實地調研的重點是教師,具體調研教師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并且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水平和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分析。

        通過假設驗證,我們試圖揭示美學因素在信息化、數字化教學中的基礎作用,試圖分析并總結教師媒介素養在數字化教學中的兩個顯性指標體系,即學習環境的數字化水平和美學水平,進而分析教學過程及學習效果中的隱性指標。(下表為部分調研數據)

        三、研究成果

        研究以教育學、傳播學、美學和生態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相關實踐經驗,以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水平及影響機制等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優化建議與對策。

        首先,在前期的調查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現象。例如,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直接導致教師技術失態以及學生接受障礙,教師課件中粗糙的圖像、不合理的文字堆砌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教學元素,直接導致學生的抵制情緒和厭惡心理,更不要說使學生認真專注地學習了。因此,我們從教師的教學設計角度出發,研究學生學習的影響機制,研究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美學生成機制,最終形成教師媒介素養的提升途徑和方法,并通過研究對前文所述第一點假設進行驗證和總結。

        其次,我們所要研究的教師的媒介素養,至少包括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兩個方面。對教師技術素養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二點假設,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知道用什么方式來傳遞教育信息,包括什么時候用黑板,什么時候用計算機,什么時候用網絡,甚至什么時候說,什么時候寫等。比如,物理教師講宏觀及微觀世界,借助課件模擬場景,學生們一目了然,而數學教師講解一元二次方程,使用計算機演示就不如直接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導,帶著學生思考,這才是合適的技術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學習環境的創建水平和教師技術素養的內涵。對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三點假設,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知道自己傳遞的教育信息是否恰當,要經過甄別和取舍,之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美術教師教學生畫畫兒,就得簡單地從點、線、面來開始,怎么畫點、畫什么線條、處理怎樣的面,簡單明了地分辨好的、美的信息,學生便容易理解和學習。我們的研究就是通過這些符號和信號的審美意蘊來傳達美的信息,激活學生的審美感受,以便使教師在教育傳播過程中處理好美的信息,包括美的文字、美的語言、美的圖像、美的聲音、美的視頻,等等,從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和利用美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達,讓我們的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從而實現我們的高效教學。

        最后,美的感受讓人舒適,美的信息讓人精神愉悅,反之亦然。就像我們走進一間屋子,清新、干凈、整潔的環境會讓我們感到舒適和安逸,長久駐足也不會覺得煩悶,而臟亂差的環境肯定會讓我們反感,覺得厭惡,想早早地離開。再比如,我們聽音樂,優美動聽的音樂會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和寧靜,因而伴著這種音樂我們就會感到舒適和放松,同樣,圖書館、閱覽室里的輕松音樂也會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效率也高。相反,有很多噪音的地方,如垃圾場、裝修中的房屋、喧囂的廣場等,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再怎么也不會踏下心來看書和學習。還有,我們看電影,為什么很多橋段讓人記憶猶新?為什么有些電影鏡頭讓人終生難忘?比如《泰坦尼克號》中男女主人公在船頭擁抱“飛翔”的鏡頭,《卡薩布蘭卡》中男女主人公眼神對視的鏡頭……這些經典瞬間或讓人心潮澎湃,或讓人潸然淚下,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觀眾能從這些鏡頭中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鏡頭、這些畫面給我們一種美的感受、美的震撼,因此我們記憶猶新,也會終生難忘。這些都是信息美的作用,然而對此,我們卻很少關注。心理學家馬斯洛把審美看成人的高級精神需要之一,認為“審美是一種高級需要,美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因此,通過對第四點假設的驗證和總結,形成我們的研究成果,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地理解、建設性地使用合適的教學工具和美的傳播資源,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進行知識建構,有效地學習。

        提高教師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能力和美學水平,首要是提升其媒介素養,讓教師理解媒介及其應用,善于分析和把握媒介的教育作用。其次是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水平,這一點要從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上下工夫。最后是提升教師的審美水平,這一點也是很基礎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需要從整體培訓和個人培養兩方面入手,加強審美意識與素養的相關培養和訓練。

        第5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關鍵詞: 美國 兒童經濟學教育 研究 現狀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生活日趨復雜,人人時時都可能面臨著各種選擇。通過經濟學教育,不但可以讓人們學習一定的經濟知識,而且可以提供一種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從而使人們在復雜的經濟生活中,更有利于作出明智的決策。對于經濟學知識的學習,實踐證明:只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從兒童時期就可以進行。美國是最早把經濟學納入學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國家,它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就已有了兒童經濟學教育的萌芽。而后,在經過經濟學教育聯合會與全美社會科研究委員會的共同推進下,在小學的社會科課程中,經濟學內容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了孩子們。本文從美國社會科、經濟學教育相關雜志及譯著等中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從而厘清美國兒童經濟學教育的研究現狀。

        一、關于經濟學教育的界定

        經濟學教育(Economic Education):根據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對經濟學教育的界定如下:

        Nourse(1966)認為經濟學教育就是經濟能力教育,要教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經濟問題。Trujillo(1977)認為經濟教育就是教導學生現代經濟運行機制,例如:金融機構的運作。①Schu(1982)認為經濟學教育可以幫助年輕人學習作經濟抉擇、理解基本經濟觀念,并且在他們決策時可以運用重要的經濟概念。學生學習經濟學可以發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且使其成為一個作明智決定和作出正確公共決策的公民。②

        綜上可以分析出相關研究人員對經濟學教育的界定主要指向了兩方面。

        第一,是針對經濟學這一學科內容的教育。經濟學首先可以被認定為是一門分析決策的科學,它通過學生學習一些經濟學基本常識、概念等,了解日常周圍的經濟現象,以及經濟體制的基本運行,等等,幫助學習者以一種經濟學的獨特視角來分析決策。

        第二,作為公民教育一部分。即讓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經濟學知識后,可以具有一定的經濟素養,形成一種經濟思維,進而能夠更好地作出明智的決策,以便日后成為一名具有明智決策力的公民。即經濟學教育可以使學生在運用經濟視角分析決策的基礎上,作出更好的決策,成為一名推動社會發展的好公民。

        因此,可以說經濟學教育就是以經濟學知識為載體而進行的公民教育。

        二、美國兒童經濟學教育的研究現狀

        美國對兒童經濟學教育研究從收集的文獻上來說現狀如下。

        (一)經濟學教育目標關注培養國家所需要的有明智決策力的公民

        各國開設經濟教育,其目標主要是使公民能夠在復雜的經濟生活中,通過經濟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更好地理解經濟活動,并能夠作出更好的決策。無論是公眾,還是“純”經濟參與者的角度,都是培養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公民。經濟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國家所需的公民,那么學者更是從微觀層面更具體地論述了經濟教育的目的不是企業家、經濟學家,而是具有經濟素養的、能夠以經濟視角看問題的有明智決策能力的公民。如美國的Schug(1982)指出,經濟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幫助了解基本經濟概念,另一方面是通過經濟知識的學習,發展批判的知識和技能,以成為一個決定明智和促成正確公共決策的公民。

        (二)經濟學內容融入綜合課程

        由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經濟活動、經濟現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再加上經濟學內容本身具有嚴密的學科邏輯系統,因此把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經濟學內容融入到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中就成了各國經濟教育的首選方式。在美國小學階段,社會科承擔著經濟教育的重擔,在1994年的《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社會科確定為是一門提升公民能力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整合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提供了綜合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歷史、法律、哲學、政治、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的訓練和研究,也涵蓋人文科學、數學、自然科學的內容。其主要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使他們處于多元化的民主社會和互相依存世界中,成為一個為大眾謀福利的公民”。作為一門融合了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的綜合學科,其發展已有50多年,其經濟學內容已經與其它內容很好地融合了,并且其自身也有著很嚴密的知識體系。

        (三)課程內容關注經濟學基本概念

        在小學階段學習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并不是要學生直接就清楚經濟是如何運行,國家是如何宏觀控制經濟運行等這些高深的經濟學知識。經濟教育學者、社會科工作者等經過多年研究、篩選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最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寓于經濟原理中的最基本的經濟學概念。作為開展兒童經濟學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美國,到目前,對于小學生應該學的的經濟內容即基本概念現至少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77年對社會科中經濟教育內容融合的研究。考爾德伍德和桑德斯在1977年出版的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conomics: Basic Concepts提出25個經濟概念。這些經濟概念包括四類:經濟基本問題、經濟系統、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另一本是由全美國在1995年,美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簡稱NCEE,是由JCEE發展而來)出版的《講授基本經濟學概念大綱:范圍和順序指導,K-12》(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with Scope and Sequence Guiderlines,K-12),將從幼兒園到12年級所學的所有的基本經濟學概念一一列舉,以此作為教師進行經濟學教學的參考。NCEE還出版了大量的教學參考圖書,并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各階段的課程資源,供全國中小學教師、家長和學生參考。各州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經濟教育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關注以故事和活動的依托

        隨著兒童經濟教育的發展,兒童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也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以兒童文學作品教授經濟學、教室里的迷你經濟活動、橡皮泥經濟學等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其中文學作品以其生動性吸引學生,而且高質量的故事中包含的經濟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現實世界。而活動教學,如迷你經濟活動更是幫助教師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在教學,而且這種方式更容易進入現實的環境中,使學生可以直接進行模擬經濟活動。這種以故事、活動為依托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有興趣參加經濟知識的學習。

        三、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國外尤其是美國,兒童經濟學教育已有50多年的歷史。無論目標、內容、方法等都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理論。而我國目前少兒經濟教育的理論的研究還很匱乏,不僅小學中經濟內容很少,缺乏系統性,而且教學研究匱乏,但是已有很多研究人員意識到我國小學經濟學教育的缺失。雖然我國兒童經濟學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各方面的水平達到美國程度不是短時之功,但只要努力,我國小學經濟學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注釋:

        ①②轉自周秋潔,徐新逸.兒童經濟教育涵之探討.

        參考文獻:

        [1]歐用生.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師大書苑出版.

        [2][美]帕米拉?J?法麗絲著.張誼,王克譯.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實踐.華夏出版社.

        [3][韓]金是來,姜百香,金煥勛,金煥日著.趙鐵軍譯.兒童經濟學原理.當代世界出版社.

        [4]董新興.小書包里的經濟學.漓江出版社.

        [5][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基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王常萍.美國少兒經濟學教育概略.外國教育研究,2002.3.

        [7]舒健,沈曉敏.美國初等教育階段的經濟學教育――基于全美課標和主流教材的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09,(2).

        第6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新精神;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96-01

        美術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幾年,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正在實施。學生只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把知識學活,將來才能活用,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尤為重要。

        一、激發創新意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并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多鼓勵,少指責,多贊揚,少批評,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創造成果是能得到老的承認和肯定的,以此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如教低年級“曲線運動”時,教師畫了一條蛇。一個學生卻畫了一條帶翅膀和輪子的蛇,同學們都笑他,教師沒有指責他,而是讓他把想法說出來。他說,蛇只能在地上爬,我要讓它長上翅膀飛上藍天,帶上輪子在地上像汽車那樣奔跑。他的想法太好了,教師當場表揚了他,并讓全班同學都來欣賞他別出心裁的“作品”。他在自己的創造中感到愉快,對創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創造欲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作感受,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智慧。學生有了幻想才會認真思考,并從中獲得靈感,進而激發創造,教師要做創新教育的有心人,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腦功能的最高表現。教師應充分發揮低年級學生右半腦思維發展最活躍時期,在美術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兒童畫創作中,教師應主要以發掘學生想象力為主,順應童心,因勢利導,通過觀察、啟發、誘導,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第一,方向上的求異性――突破常規思路,將素材重新選擇、構建。如畫大西瓜,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作品的基礎上發展延伸。一個學生的畫面上,小朋友把吸管對準剖開的大西瓜在吸瓜中的汁液,瓜的旁邊圍著幾個小朋友。學生突破常規思路,把吸管與西瓜這看似不相關的素材進行整合、建構,充分突出大西瓜的“大”,想象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二,構思上的靈活性――打破事物的固定格局。如畫小螞蟻,學生展開想象,創造的“螞蟻王國”十分熱鬧,作品還配有文字說明,生動逼真,靈活的構思使作品增色不少。第三,思維成果的創新性――即突破以往的知識局限。如學生畫了這樣一幅畫,一個人坐在巨大的白玉蘭花上,在空中飛行,俯瞰張家港的景觀。畫面構思突破以往局限,把白玉蘭花當飛行器,便是思維的創新。如畫橘子,教師可以讓學生吃吃、看看、想想、畫畫。教師剝開橘子讓學生吃,同時問:橘子瓣像什么?學生作業上馬上出現了許多聯想出來的物體,像小船、月亮、鐮刀。這樣吃著、看著、想著、畫著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課外多畫日記畫

        日記畫即用繪畫的形式寫日記,用線條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同時也可附以簡短文字。平時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多注意觀察周圍發生的事,哪怕是非常小的事都記下來,然后在課上交流,如“搬家”“舅舅結婚了”,并嘗試畫下來。運用繪畫形式寫日記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得以發展,使學生的眼手得以鍛煉,能為創造積累題材。有的教師輔導學生創作圖畫時,學生總感到沒有題材可畫,往往是等著教師叫畫什么,告訴怎么畫,這樣的作品帶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好的兒童作品應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充滿童趣。讓學生多畫日記畫,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四、多活動,勤寫生,多速寫,練技能

        教師要在學校的各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團隊活動中做有心人。如張家港在交通方面更加通暢了,“人流內環線,車流外環線”,這些都是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作的素材。教師應經常帶學生外出看畫展、寫生,一方面讓他們多接觸社會,另一方面讓他們在觀察的同時積極思考,激發創造的靈感。近年來上海的變化很大,教師可讓學生多觀察其典型建筑群,搜集創作素材。教師還要讓學生觀察學校周圍的變化,觀察自己家附近的變化。《張家港河變干凈了》這幅畫就是學生根據自己所見創作的。學生目睹了堤岸變美麗了,河水變清了,由此激發了創作靈感和創作激情,完成了這樣一幅畫,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當然,如果沒有寫生,也就沒有作品的產生。寫生或速寫作品都是觀察到的新景新貌,充滿情感,生動真實。勤寫生、多速寫無疑是出好作品的正確之路,勤寫生、多速寫能培養學生觀察對象、簡要表現對象特征的能力,同時對促進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總之,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要發掘學生們的創新潛能,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全方位的美術教學中發展綜合藝術能力、創造能力與健全的個性,從而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與內涵,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第7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高中美術欣賞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塑造學生的品格,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完備學生的知識修養以及發達其心智、開發其潛能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時代,我們高中美術教師應當與時具進,研究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適合現代學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學模式。

        依據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在美術教學中倡導愉快教學、自主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學習。我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依據現代高中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征,集合網絡資源和技術,引導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實現研究性學習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確理解“網絡環境”

        網絡資源的知識包容量巨大、覆蓋領域廣闊,是學生進行研究性 學習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庫,具有資源無限開放性和共享性,它彌補了其他媒體傳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現在美術欣賞教學課上,網絡就是博物館、美術展覽館和圖片庫。同學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圖片及其相關背景資料,并可以將學習內容下載保存,再通過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以供長遠研究學習使用。

        以上只不過揭示了網絡的資源觀、工具觀、媒體觀,也就是說將網絡作為一種硬件的“物”,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本質應當是強調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即生命觀。在教學實踐中將網絡技術與美 術欣賞課程的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是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課研

        究性學習的核心。那么,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以及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

        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1.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美術欣賞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和人文知識領域,在學科聯系中,美術欣賞與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物理、化學、音樂、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比如青銅器的冶煉工藝涉及金屬熔點和合金的概念;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政治、歷史緊密關聯;美術作品的發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與地理相銜接;花鳥畫中各類花鳥形體結構的理解完全依賴生物課學到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不斷 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本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愿望,這就需要不停地充實自己的學識修養,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這樣也是教師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

        2. 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與傳統教學指導不同,課 題研究的答案沒有所謂的標準,甚至課題的提出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列出。歸納起來,主要有①課題選題的指導②研究思路的指導③研究方法的指導④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例如,我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先列出多條研究性課題:山水畫中詩情的體現、從山水畫里的樹種看現代環境保護、山水畫與古典音樂的聯系等十多條。學生可以選擇這些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選擇課題,有的學生就自定了如:從山水畫看現代旅游資源、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畫里的宗教氣氛、水墨山水畫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的品位等優秀的選題。在確定的選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

        料,下載保存后繼續分析直至完成分析報告。有幾位選擇《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為課題的同學,在網絡資源庫中游歷了全國著名的名山大川,飽覽了以《溪山行旅圖》、《瀟湘圖》、《廬山高圖》、《華山圖》等為代表的歷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載了這些山水畫圖片以及和他們相對應的實地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說明資料,通過課后的編輯研究,得出中國名山大川不僅有極美的自然景觀,還具有極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報告,他們還將課題延伸至與古代山水詩相聯系,更加感覺到我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

        興趣和審美品位,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 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 進者。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有差異,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并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地位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學生在課程實施中自主地探究問題。學生個人或課題組在研究性學習中征求各種意見后,由自己決定研究內容、方式,結果的表達展示方式。有這樣一個實例,園林藝術和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美術中不同門類的兩種形式,但是它們的那種親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內涵將兩種藝術形式聯 系起來,我們的高中生在學習時感覺到了這一點。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對此建立研究性課題,學生們成立了課題組,作了具體分工安排,他們通過上網查找各類相關資料,不但查閱了著名園林建筑的圖片和建筑結構圖、研究了園林在中國的地域分布狀況、考證了園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變遷情況、下載了山水畫圖片與園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進行對比分析,甚至連園林建筑內部陳設和匾額、楹聯的內容都不放過,將這些信息資料編輯,通過一系列對比之后驗證了課題。在圍繞美術欣賞為中心的課題研究中能積極思 維、提出問題,對提出的問題查找理論依據,依靠自己查找的資料分析解剖問題最終做出可靠的評價。說明高中的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能夠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并達到終生學習的能力。通過對美術欣賞的終生學習,從而達到自身修養和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

        四.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是人―――人的關系,教師、學生與網絡是人―――物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網絡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引導、指導學生的美術欣賞學習,學 生可以通過網絡反饋所學到的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這樣就形成了

        如下圖模式: (略)

        現在網絡交互的方式非常豐富,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BBS、QQ、E—MAIL達到交流。專業的美術論壇為廣大師生提供了相互學習的園地,也可以在專業論壇發表個人美術欣賞專著,譬如全國著名的七彩網美術論壇等,當然還有更加專業的藝術論壇,譬如建筑論壇里的美術論壇等,都是人氣極旺的優秀論壇;QQ猶如網絡電話,師生可以面對面、點對點直接對話;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階段性成果 及疑問編輯成超文本通過E—MAIL發到老師信箱,待教師閱讀完畢給與完善的答復;還有網絡留言板,教師可以通過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學生通過留言板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鎮江教育網里熱門網頁教科教研里的藝術教育就有專門的留言板,為全市美術教師的業務交流、師生對話提供了交流平臺。這些交流平臺使得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得以迅疾和便捷。

        網絡技術為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提供了資源庫,為高中生圍繞美術欣賞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基礎,是高中生學會學習和學會終生學習、自主學習的堅強后盾,為我們所有高中美術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現在思考的是如何結合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課程優化網絡資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作為網絡時代的美術教師,我現在正在學習網絡技術,準備建立自己的網頁,內容涵蓋高中美術欣賞各課,針對教學內容建立美術欣賞圖片庫、編寫自己的欣賞性文字、鏈接其他優秀的美術專業網站、建立網絡留言板,在此基礎上體現自己教學思想和個性。這是一個工作量巨大但極具意義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時代美術教學中對教學模式作新的探索,我們已經把眼光放眼到計算機遠程教育中,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在internet環境下學會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

        第8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 中學美術 創新型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美術教材的實施中,教師應該真正思考美術教學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形成有何特殊的作用,“深刻”領悟“素質教育”的思想,要有“想象力”、“創造力”、“個性”,對美術教育價值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對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所以我們從課堂出發,一方面要研究教學理論和方法,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和創造出自己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新課程的學習,探討新課程課堂教學價值觀的依據及合理性,進而重建美術課的教學價值觀,并逐步有意識地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既能學會基本美術言語以及美術的發展規律,又能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盡可能發掘美術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尤其是在強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沒有哪位教師會給學生設計一個模式,因此也為其教學方法的創造提供了無限空間。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把握好每堂課,交給學生一雙會“看”的眼睛,要比單純的技法傳授更為重要。其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一些教學方式:

        一、潛移默化式

        從常規課堂教學出發,循序漸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意識。

        美術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如果把教學的整體設計看作是貫穿于課堂的主線,那么審美的教學就應該是這根線上的一個“點”。它依存于課堂主線上,在開展雙基教學時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做到既不影響整個教學的創新性,又解決了因缺少傳統訓練帶來的不良后果。

        學生天真純樸,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審美導向,可以使他們從小就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二、引導式

        以美術作品為切入點,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各種欣賞資源,引導挖掘人文內涵,進行審美精神教育。

        美術是人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大量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凝聚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對我們的教學將是很有益的。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及創作初衷,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用生動的例子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趣味式

        發掘課堂之外的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美術教師要科學地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創造用多種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所使用的美術教材雖然已經有了較多的圖片資源,但在藝術形式、作品數量方面十分有限。為了開拓學生視野,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掘資源,不斷豐富課堂。

        我們把開發利用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一方面,在校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校園藝術節;另一方面,在校外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可以把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作為美育教學活動點,特別注意把當地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作為教學內容,依據地方特色,滲透優秀的傳統本土文化。如參觀感受我們身邊豐富的資源,了解馬家窯文化、彩陶、剪紙等,使本土文化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和不斷的豐富,促進學生個性健康、多元化發展,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自豪感,而且提高了他們熱愛本土優秀文化遺產以熱愛家鄉的意識。

        四、滲透式

        探索美術與其它學科的滲透,以促進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

        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學、美術與生活、美術與人類、美術與設計等,通過這些美術活動,讓學生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美術與社會的聯系,有利于消除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隔閡與對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豐富的多樣化,形成高尚的個性品質;有利于在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的同時,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五、開放式

        在美術課堂中開放式教學,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一個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情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9篇:美術教學經驗范文

        一、正確理解“網絡環境”

        網絡資源的知識包容量巨大、覆蓋領域廣闊,是學生進行研究性 學習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庫,網絡具有資源無限開放性和共享性,它彌補了其他媒體傳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現在美術欣賞教學課上,網絡就是博物館、美術展覽館和圖片庫。同學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圖片及相關背景資料,并可以將學習內容下載保存,再通過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以供長遠研究學習使用。

        以上揭示了網絡的資源觀、工具觀、媒體觀,也就是說將網絡作為一種硬件的“物”,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本質應當是強調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即生命觀。在教學實踐中將網絡技術與美 術欣賞課程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是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以及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1.在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

        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美術欣賞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和人文知識領域,在學科聯系中,美術欣賞與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物理、化學、音樂、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比如青銅器的冶煉工藝涉及金屬熔點和合金的概念;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政治、歷史緊密關聯;美術作品的發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與地理相銜接;花鳥畫中各類花鳥形體結構的理解完全依賴生物課上學到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不斷 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本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的忽視等問題,從而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愿望,這就需要不斷提高學識修養,師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這也是教師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

        2.在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個學生之間的能力有差異,教師根據學生的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幫助他們克服遇到的困難。

        三、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學生在課程實施中自主探究問題。學生個人或課題組在研究性學習中征求各種意見,由自己決定研究內容、方式,結果的表達、展示方式。有這樣一個實例,園林藝術和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美術中不同門類的兩種形式,但是親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內涵將兩種藝術形式聯 系起來,高中生在學習時感覺到了這一點。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對此確立研究性課題,學生們成立了課題組,作了具體分工安排,通過上網查找各類相關資料。不但查閱了著名園林建筑的圖片和建筑結構圖,研究了園林在中國的地域分布狀況,考證了園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變遷情況,下載了山水畫圖片與園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進行對比分析,而且連園林建筑內部陳設和匾額、楹聯的內容都不放過,在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編輯,一系列對比之后,驗證了課題。在圍繞美術欣賞為中心的課題研究中,能積極思 維、提出問題,對提出的問題查找理論依據,依靠自己查找的資料分析解剖問題,最終作出可靠的評價。這說明高中的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能夠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對美術欣賞的終身學習,促進自身修養和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

        四、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是人―人的關系,教師、學生與網絡是人―物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指導學生的美術欣賞學習,學 生可以通過網絡反饋所學到的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久理论片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