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政府金融;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國家金融體系是由各個地方金融體系組合而成的,所以想要加強完善國家金融體系建設,首先要從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的完善入手。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大量的地方性金融機構迅速出現,在推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我國經濟運行的風險,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建設及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地方性金融管理體制完善成為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其體制的完善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能為我國的發展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金融管理體系采取的是處置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減少了地方政府對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干涉,對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發揮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這種管理方式的使用為我國金融監管工作和金融機構的平穩運轉及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離開了地方政府的監督和控制,一些金融違規行為的處置將很難得到落實,金融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不高。再加上我國地域廣闊,由于地理位置、發展方向、產業類型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環境和發展狀況存在很大不同,面對這種情況僅僅重視大規模的宏觀調控是不夠的,還要加強對地方經濟管理的力度。但是垂直管理模式對地方經濟的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視,這就造成了管理工作與實際經濟運行狀況之間存在矛盾,不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
為保證地方經濟發展的可靠性、安全性,提高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十分重要。地方政府參與到金融管理中來能夠有效提高對金融管理的執行能力,大大緩解金融管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保護。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過程中能夠對基層金融管理和國家宏觀調控進行調和,使得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能夠隨時對地方金融狀況進行了解,有效降低地方金融風險,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建設創造良好的前提。所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我國金融管理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的建議
1.建立金融監管的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
一是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權限。在確保金融市場統一性前提下,依據地方差異性,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科學劃分地方金融管理權限,合理引導和調動地方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的積極性,賦予地方政府發展地方金融業的權力,賦予地方政府監管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職能。二是建立“一行三局”同地方政府間穩定的協調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在防范和處置地方金融風險中的牽頭協調職能,建立地方金融監測體系,適時判斷區域金融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防止出現監管盲區。
2.加強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機構的建設
一是整合分散在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責,明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的職責,對地方金融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協調、服務。二是建立規范有效的管理、監督體系,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應更多地采用經濟、法律和市場化的手段管理地方金融機構,監督其合法經營,防止出現違法經營及其他危害地方金融安全的行為。
3.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的指導和管理
加強地方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的建立和落實,降低不良資產率,化解風險,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地方金融機構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約束激勵機制,對經營管理決策、執行、監督行為進行全程監控。二是對于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不斷完善管理細則,通過外部監管規范其經營,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4.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環境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環境能夠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行業的發展以及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工作來說非常重要。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首先要從政策方面入手,要求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構建出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同時還要制定一系列關于規范金融機構管理工作的法律規范,用法律的約束能力來對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進行控制;同時,通過健全的法律體制建設對地方所有金融機構執行統一的管理標準。另外,還要增強對金融行業管理工作的監督,嚴格的管理能夠實現對金融環境的凈化,通過監督工作,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發現管理過程中的失誤和問題,以防止融資不規范以及各類風險問題的產生。想要做到及時解決風險,政府部門應該健全管理預警機制,對金融機構運行和政府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估,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做到未雨綢繆,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效率,實現對整個地方金融環境的優化。
三、結語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的完善能夠增強地方經濟運行的規范性,對提高我國地方經濟運行質量及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建設和金融行業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關鍵的意義。目前,我國的金融管理體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漏洞,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將給我國經濟發展運行造成極大的風險,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完善的研究,有利于相關工作人員發現當前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對管理工作進行改善,從而提高管理質量,以推動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媒體;地方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新媒體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對于農業發展的作用
相比于傳統資源型農業,知識型農業主要依托于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從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多數已步入知識型農業發展時期,在知識型農業發展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國農業還以資源型農業為主,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推動新媒體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識型農業轉化。在新媒體環境下,農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給我國農業帶來了嚴竣的挑戰。在現代地方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媒體已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新媒體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農業生產和交易中掌握主動權。目前,農產品在網上的交易量不斷增加,這就說明:誰掌握了先進的新媒體技術,誰就能在農產品競爭中獲得優勢,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
(二)對旅游業發展的作用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網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并成為了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對網絡傳播技術的優勢進行充分的利用,來強化蒼南的網絡建設,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現階段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們就應當以新媒體為基礎,來對本地所具有的特色文物與山水風光以及成功經驗等進行高質的包裝與打造,之后再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多元性與多樣性特征,來通過對視頻、文字以及圖片等各種表現像是,來將本地的特色與亮點更生動的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規模轟動效應。比如:在“新媒體看蒼南―走進旅游”活動中,組織中央、省、市、縣新媒體代表通過宣傳策劃、動態直播、集中推送等方式,全方位推廣蒼南旅游,吸引了一大批游客來蒼觀光,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對于企業發展的作用
利用新媒體平臺,經濟管理人員可以實時進行數據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同時動態的對相關數據進行合并整理,提高信息數據的管理效率,節約時間。新媒體平臺可以對經濟管理中輸入輸出的數據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理分析,發現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的結論和建議對于企業的發展和未來企業戰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企業管理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對經濟活動中的企業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科學化管理。可以及時獲取并掌握企業的經濟經營狀況,實現企業經濟管理的動態化、科學化。在企業管理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及時發現企業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及時制定問題的應對對策,有效降低企業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風險,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多一層的防護保障。
二、新媒體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策略
(一)強化地區的網絡監督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開始大力推廣電子政務,這也就進一步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逐步推廣電子政務,這就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就針對于我縣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想要真正實現資源的整合,并以此來促進互聯網效率的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互連互通機制,既要確保“橫向到邊”,又要做到“縱向到底”。要求其應當以行政公開透明為基準,來通過運用網絡,實現對各類通知與公告的與傳達,并實現部門信息的交流與文件的遠程管理等,提高工作的規范性與編輯性。此外,還要強化網絡的監督作用,強化對網絡的利用,來及時的了解與掌握廣大網民的心聲與需求,以此來對工作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與改進,并確保網民的意見能夠轉變成我們的無形資產,來促進作用的充分發揮。近年來,蒼南縣大力推進網絡政務平臺建設,已完成58家單位入駐蒼南新聞APP、97家單位建立了政務微博、53家單位建立政務微信公眾號,開通了“我給書記捎句話”、“縣長信箱”等欄目就是強化了借“網”撈“輿”聽民聲解民難的作用,在社會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閱讀量和粉絲量也不斷攀升。
(二)創新新媒體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農村信息服務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工作難度將越來越大。所以說,我們應當進一步強化對地方農業信息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工作,具體包括:第一,要強化對農民的培訓與教育,來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信息意識,并引導其中的部分農民來轉變成信息新媒體建設的一線信息員;第二,要加強對地方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在職培訓,積極創造條件,讓服務人員盡早、盡多地上機、上網,使其在實踐中迅速提高業務素質;三是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素質,這可以通過當前信息管理工作者的再提高、招聘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及向社會公開招聘信息管理者等方式來實現,不斷提高政府的信息管理水平。
(三)加強領導與宣傳
就針對于蒼南縣來說,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建設起步較晚,并且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導致人們對其所具有的作用了解的不夠深入,也就難以通過運用網絡,來創造自身的價值。所以說,縣政府應當積極建設完善網絡領導小組,并強化指導與監督,來通過運用電視、廣播等各項宣傳工具,來全面調動起各方力量,強化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優化與建設。此外,通過建立一支信息隊伍,深人群眾中收取信息,要讓各種專業戶知道有事上網查詢。定期將網上信息編輯成冊進行宣傳,用獲得的信息為農、工、商等行業服務。建立有償服務制度,對一些重要的商業經濟信息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以補充網絡運行費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國的地方經濟正經歷轉型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在新媒體的環境背景下,有必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借“互聯網+”的平臺,大力發展信息經濟。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促進地方產業鏈發展的同時,來實現更進一步的價值再創造,確保地方經濟模式能夠得到及時的創新,地方生產也能夠實現持續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林武.發揮開發性金融優勢 助力地方經濟發展[J].河北金融,2012,01:3-4.
這篇文章通過對我國幾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痕跡的深入研究,圍繞科學發展觀,立足于橙色GDP存在的基本事實,揭示了事故動力學規律,提出了橙色GDP的指標體系,探討了橙色GDP的意義和前景。這篇文章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我國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相應的指標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正如文章指出,橙色GDP是要強調傷亡事故與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和反饋性調控作用,針對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顯示經濟發展與安全生產之間的和諧度。它能夠作為評價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同時也可以成為監測經濟增長過熱以及經濟社會統籌調控出現問題的預警信號。
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橙色GDP的應用價值。
一是,有利于引導地方經濟健康發展。我國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按照現行的財政體制,中央和地方之間形成一定的利益機制,往往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較高,各地經濟發展的“熱效應”通過疊加,顯現出宏觀經濟過熱,然后由中央進行調控,自上而下地貫徹落實。盡管通過國家宏觀經濟監測和預警系統,可以縮短調控時間,但還是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地方政府自覺引入橙色GDP的概念,應用其指標體系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預警作用,及時進行行政調節和政策引導,不僅促使地方經濟健康發展,而且更有利于全國宏觀經濟
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是,有利于轉變地方經濟增長方式。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取決于諸多因素,但當地政府的規劃指導和政策引導非常重要。在現行的經濟體制和市場機制條件下,安全生產事故易發的高危行業、以損害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產業,往往利潤非常豐厚,投入與產出比畸形,企業主為此鋌而走險。當地政府往往由于經濟效益可觀,不能下決心整改,甚至還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如果把橙色GDP的概念應用于對地方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同時對產生負效應的事件加大處罰,對容易產生負效應的產業在經濟政策上給予必要
的制約,必將促使地方政府和企業整合當地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
近幾年來,我國地方金融發展非常快,不過,地方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給我國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管理帶來嚴峻挑戰。為了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我國實施了多輪政府機關簡政放權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擔,但是,由于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發展狀況不同,導致目前為此依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地方金融管理執行的是“一行三會”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體的權責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影響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總而言之,根據我國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缺陷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我國不斷推進金融行業改革創新的歷史條件下,地方金融機構也應該大膽創新。地方金融行業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創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仍然還存在不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國家與地方金融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順暢,比如地方金融機構中包含大量擔保公司與典當公司,國家并沒有很好地將其納入管理范疇,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統風險;第二,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不健全,國家很難對地方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甚至出現許多金融機構脫離了國家金融監管范疇,增加了金融風險的發生可能。另外,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區域利益,制約了地方金融發揮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體權責有待強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體不盡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沒有專門的金融管理部門,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門名稱存在權責不清晰、職能不明確、多頭管理等問題。比如有的省市對不同地方金融機構設立不同的管理部門,省金融辦、國資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負責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頭管理的存在,會導致金融管理機構職能交叉情況的出現,對于充分發揮地方資源的優勢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發不同金融管理機構互相推諉扯皮,導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監管與地方金融發展不符
當前我國對地方金融機構實施“一行三會”管理模式,對地方金融機構準入嚴格把關,在抑制地方金融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由于不同省市對金融資源需求不一樣,中央政府對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沒有考慮到不同省市金融資源需求的差異性,導致有些省市金融資源嚴重不足,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建議地方金融監管的權力下放到省市,讓各省市能夠針對本省市需求情況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資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建設的建議
(一)引導建立正確的地方金融發展觀
地方政府只有樹立正確的地方金融發展觀,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切實做好地方金融發展規劃。為此,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對地方金融機構的權責進行規范,中央政府主要對地方金融預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風險。
(二)對中央與地方金融管理的邊界進行明確規定
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優化地方金融管理體制,需要界定中央與地方金融管理的邊界。中央對地方金融管理發揮總領作用,引導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發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協調。中央對地方金融管理領導過程中,要遵循“垂直監管,地方協調”原則,即中央金融機構負責監管工作,地方金融機構負責協調工作。總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體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機構監管,地方金融管理機構負總責,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機構的職責,規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風險處置流程制度,確保地方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
(三)執行統一的監管主體下的分類監管
關鍵詞:高校科技;地方經濟;問題存在;對應措施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現如今已經從一開始的信息技術轉為知識經濟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高校的知識資源以及科技優勢。同時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地區以及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區以及各國家都紛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那么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來講,應該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識以及科技資源,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形成一種互相影響的模式以及相互之間的任務,所以加強高校與地方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高校與地方合作的互動效應是高校與地方合作的一個影響方面。首先高校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以及大量的人才,這是相對發展不足的地方區域所不能比的。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庫可以促進當地企業的發經濟展,同時地方政府與高校的科技以及人才資源進行合作,地方政府通過高校資源獲得了經濟發展的支持。
1 高校與地方合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通過高科技在地方的示范作用,最先推廣使用新技術
新技術的的使用推廣能夠為地方農業的發展帶來發展新機遇,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推廣能夠為地方農業發展結構帶來轉變,能夠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的轉型。同時新技術的推廣需要進行實驗以及示范,地方可以給與高校進行新實驗提供實驗基地,同時高校在獲得新技術以及新產品的成功后,與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關系,地方上加快了農業產業化,同時現代化的科技程度加深,為農業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建設
圍繞地方支柱產業進行建設,通過高校高科技研究成果,鞏固重點產業的發展,同時為支柱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3)引進科技合作,開發高科技成果
主要是通過高校的高新技術,幫助地方發展一批具有前沿性的產業,同時還要提高主要產業的發展水平,加強重點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比較發達的地區與高校建立合作,利用高校的知名度以及技術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以及影響力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科技園等。同時這些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立還推動了部分就業。生物資源、環保技術等產業也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4)通過科技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傳統的機械、制造、化工、冶金等都是科技比較落后的產業,這些產業在發展中的阻力較大,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有限的,所以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科技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設備陳舊、自動化水平較低的產業引進新技術,更好的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以及科技進步。
(5)利用科技成果加強可持續發展
現如今很多地方產業不具備高新技術,還停留在發展的初步階段,所以在注重效益的同時,可持續發展變得比較困難,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地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需要當地政府更加重視。地方通過吸收高校的最新學術成果和高新技術成果,為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提供智力支撐。值得肯定的是,在近年來,很多地方在實施防洪排澇、自然災害防治的過程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
(6)通過技術合作培養高科技人才
地方高校與地方的合作,培養一批高科技產業研究以及開發等人才,同時鼓勵具有技術的高素質大學生到當地就業,給他們提供良好額發展環境,以科技人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引導高校人才到地方進行實踐,地方的科技人才到高校進行短期培訓教育,形成一種互動影響。
2 高校與地方合作對高校發展的影響
(1)通過與地方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
高校與地方的合作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地方經濟需要不斷的發展,所以在發展的同時市場需求也是在不斷增加,所以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能夠給高校帶來新的課題研究,為高校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豐富研究成果以及理論等,提高高校研究的創新能力,擴大高校的研發領域,為高校結合自身人才、學科等選好高層次、高起點的研究,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創新研究團隊。與此同時,地方能夠為高校提供實踐平臺。
(2)與地方合作,優化了高校教學質量
通過與地方的合作,優化了高校的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點是能夠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以往在高校課題研究時涉及到的地方研究可能數量不足,通過與高校合作帶動高校研究的新領域,帶動新興學科的發展。第二點是優化高校教學結構。通過地方經濟發展得需求,高校根據不同的發展情況,及時制定熱門專業,不止于傳統專業的教學。第三點是增強高校教學隊伍的實際教學能力,促進高校培養更加適用于社會發展的人才。
(3)與地方合作,改善辦學條件
通過與地方的合作,高校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高校的辦學經費,在高校經費增加以后,同時可以改善高校職工等的待遇,有利于提高高校職工的積極性,從而帶動整個高校的各個方面不斷發展,不斷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與地方合作。對于地方經濟來講是發展的必然需要,對于高校來講也是發展的內在需求。
3 加強高校與地方合作的幾點建議
隨著高校與地方合作關系日漸緊密起來,同時合作方式也開始靈活起來,高校知識科技資源逐漸轉化為經濟資源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同時合作缺少必要的政策規范等,成果的轉化率相對較低,缺少鼓勵,停留在了水平比較低的階段,除此之外,科技成果的實用性較差,配套性也比較差,使得企業對于高校的成果產生了不信任,從而影響了雙方之間的合作,也影響了高校與地方合作的積極性。根據以上所述,筆者提出幾點合作建議。
(1)營造良好的合作環境
說到底,地方與高校的合作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追根到底是一種產業與人才、科技與經濟的雙向互動。所以說,地方與高校要建立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合作環境,以實現雙方的資源互補為原則,促進地方經濟以及高校的科研的發展。此外,要將有一個良好的合作環境就要立足于長遠發展的目標,制定一個完善以及科學的發展規劃, 同時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雙方各有優勢。
(2)建立雙方合作管理制度
高校與地方合作互動能否正常開陣并持久深入下去,必須遵循"雙向選擇、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原則,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的形式,對合作范圍,合作領域和合作模式加以約定,設立合作協調聯絡機構和專項經費,建立領導互訪和科技干部交流等制度,使合作的管理步入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使全面長期合作的多邊關系得到健康發展。
(3)構建高效與地方合作交流平臺
高效與地方的合作,還需要一個良好有效的交流平臺,必須構建起人才、技術和信息產業、經濟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各類技術交易會,科技招商會,研討會直接展示和宣傳高效先進的實用技術。地方企業通過洽談或投標就能獲得所需的技術和人才,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4 結論
加強高校與地方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別是是高校與地方合作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對于高校本身建設的發展出發,在現有基礎上提出了高校與地方合作的幾點建議。高校與地方合作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高校不斷擴展新研究領域,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的良好途徑,但是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需要雙方建立在一個科學以及規范化的平臺上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龍斌,淺析高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7(03). [2]申亞楠,地方高校校地合作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1).
[3]郝遠,高校科技產業發展的制度選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關鍵詞:金融地方化;金融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4-0031-03
一、問題的提出
一般而言,地方金融是一個相對于全國性金融的概念,指為了地方或區域的經濟發展并為地方居民或地方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從廣義看,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的。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組織和金融市場。它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指全國性金融機構在一定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的分支機構及其融資業務;二是指僅在一定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與地方政府事權相適應的金融機構及金融業務。全國性金融機構為一級法人體制,其分支機構均不具有法人資格,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地方政府可以將這些分支機構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籌資手段來加以利用,但很難將其融合于地方產業之中。狹義的地方金融不包括這類金融組織及其融資業務。僅包括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的,與地方政府職能相適應的金融組織形態。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的經濟需要相應層次的金融業服務與之相對應。就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而言,地方性金融具有獨特的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是全國性金融所不能簡單替代的。地方金融具有連接區域內儲蓄和投資的金融中介機能。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角度來看,因為地方性金融機構對于地方企業、地方經濟狀況、地方個人的信用,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從而在貸款活動中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并減少由此導致的貸款損失。通俗地說,地方中小銀行與地方中小企業及居民處于相同的區域性“信息場”。更易于相互了解和溝通,更易于開展業務活動。
雖然世界各國地方金融的歷史起源不同。但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發展地方金融,形成種類豐富、力量強大的地方金融體系。例如。在擁有大量世界知名跨國銀行的美國,同時存在大量的社區銀行和各種儲蓄貸款機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有多樣化的地方銀行和專業的儲蓄和貸款機構。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盡管減少了地方中小銀行的數量。但對地方中小銀行仍實行優惠和扶持政策;日本1996年的金融體系調整中,全國性都市銀行進行了大規模合并,但對各類地方銀行還是實行了保護措施。與此同時,全世界范圍內的地方中小金融機構也面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考驗,也存在一個經營機制創新、在發展變化的環境中找到立足之地的問題。
二、我國金融業的地方化發展趨勢的特征
我國地方金融的發展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路徑。西方國家的地方金融機構已經經歷了廣泛發展到整合收縮的過程,而我國的地方金融機構正經歷著由邊緣化到主體化的過程,在整合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壯大。從1985年籌建股份制商業銀行。到1995年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再到2003年8月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下放農信社管理權限。到今天眾多地方性民營銀行呼之欲出。我國地方金融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昭示著金融地方化時代的到來。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作用的提升是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銀行“獨大”的金融體制和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其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發生矛盾。這一矛盾及其解決,就推動了金融地方化的進程。
1.地方性金融機構管理權限下放。省級政府獲得了對農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權。信用社成了地方“自己”的金融機構,其經營狀況直接關系到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程度,也直接關系到地方財政是否會背上不良資產的包袱。因此,地方政府更關注農信社的發展,農信社也更易于進行制度創新。中小金融機構的當地化,使這些地方性金融機構與地方經濟、當地居民和中小企業發生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地方金融機構經歷著一個規模重組和整合的過程。如城市商業銀行對城市信用社的整合,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商業銀行對周邊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的整合。農信社縣級法人體制等,通過整合,擴大地方金融機構的經營規模和經營區域,提升其整體實力。此前我國地方金融機構的主要問題,不是機構數量不足,而是缺乏必要的規模和資力,適當的重組和整合,有利于地方金融機構的健康穩定發展。
3.產權創新和組織結構創新。由單一的國有和公有過渡到社會資本參加。甚至在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實現民營資本控股。通過產權制度創新推動治理機制和內控機制的創新:同時在不同地區根據不同情況,農村信用社可以組建成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元化的產權和治理結構創新。可以適應不同區域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也便于不同改革形式之間的對比和選擇,使未來的中小銀行更具適應性和競爭力。
三、推動我國金融地方化發展的因素
我國的金融業地方化發展趨勢,從根本上說,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實體經濟融資要求、金融業自身發展和金融管理體制之間產生矛盾的背景下出現的,其目標就是化解這些矛盾,實現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1.地方企業金融服務瓶頸的推動。在我國,地方企業和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我國的全國性金融機構所占比重較大,而這些大的金融機構普遍將大企業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不足。我國的地方金融機構盡管機構數量龐大,但資本金和資產規模偏小,產權結構和經營機制也存在嚴重缺陷,不良資產比率較高,對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服務能力有限,也就是說,不論是從規模還是質量而言,地方金融機構發展遠不能適應中小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發育不良已成為地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2.區域經濟金融的差異性推動。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各不相同。對地方金融服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各地中小金融機構數量龐大,國家金融管理機構難以對眾多中小金融機構實施全面的監督管理。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統一的業務監管框架下。將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行政管理讓位于地方政府,更有利于政府對中小金融機構進行因地制宜的靈活管理。
3.國有商業銀行收縮戰線,為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契機。國有商業銀行利用自身資本實力和規模,重點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傾斜,做批發性和標準化的金融產品交易,并會逐漸涉足資本市場,中小企業貸款和地方金融業務的市場將會大量出讓,留出金融服務的空缺,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由
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戰略收縮。區域性金融機構的改革發展還沒有有效填補這個空缺造成的。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有效地彌補國有商業銀行戰線收縮所形成的市場空缺,滿足中小企業和三農融資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大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互補性的結構。
四、促進我國地方金融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我國,民營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熱點和亮點。發展民營經濟。已成為中央政府和各省市既定的發展戰略。而發展地方金融,對促進地方民營經濟的發展、做大做強金融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金融產業做強做大。實現地方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地方金融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
1.將地方金融提升到產業發展層次上來認識。傳統上地方政府傾向于將金融業作為為地方經濟輸送資金血液的載體。盡管地方政府也重視金融業,但更多地將其作為金融資源的承載者被利用,成為地方保護的犧牲品。現在,應將金融業作為一個產業進行扶植和發展。保護和扶植地方金融產業。才可能實現地方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地方不可能以壓榨金融資源的形式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地方金融業,包括兩個方面:讓更多的外部金融機構落戶本地。大力發展本地金融機構,實現金融業的量的增長;培植良好的經濟和政策環境,使資金用在當地,并能產生效益,改革地方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和產權結構,使金融業能夠實現低風險的平穩成長,并取得好的經營成績。實現金融業質的提升,
2.積極推動地方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經營機制轉換。地方金融競爭越來越成為制度的競爭。那些適合市場化發展趨向的政策,將會實現本地金融業的發展繁榮。從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形成資金洼地。那些在金融改革和發展上固步自封者將會失去發展機會。浙江對民營經濟的扶植,形成此后幾年浙江經濟發展的強大后勁;對民營金融的扶植,將成為其地方金融發展進而經濟發展的又一新的推動力。因此,在地方金融機構產權機制和治理機制的創新方面,地方政府應敢于承擔風險,打破地方金融機構“業務擴張一不良資產增加一業務收縮”的怪圈,實現地方金融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3.發展多種類型的地方金融機構。地方性的商業銀行和信用合作社是地方金融機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我國,地方金融機構的形式過于單一。應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機構、信托機構、金融典當機構、地方保險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尤其應注重非銀行金融機構和為創新企業服務的風險投資等的發展。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發展地方債券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滿足地方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另外,應注重發展風險投資機構,以鼓勵和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投融資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在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方面一直面臨著融資渠道單一、間接融資程度低等問題,為此,各地地方政府紛紛創新投融資模式,及時搭建了一批具有經濟實力的融資平臺,采取股權轉讓、發債、銀行貸款、信托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后,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熱情更趨高漲,也使融資平臺飛速發展。本文就縣區融資平臺的發展,存在的風險和隱患及規范促進其發展進行論述。
一、政府融資平臺成立的必然性
在當前財政金融體制下,發展政府融資平臺有其必然性。一是地方政府籌集經濟建設資金的最優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地方政府肩負著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這一職能的實現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發展地方產業、企業,改善公共領域設施和服務等,而多數地方財政卻長期處于赤字狀態,且在當前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負債渠道,當期財政資金難以滿足各方面發展需要。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為落實和配合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各級地方政府必須擴大資金來源,彌補巨大的配套建設資金缺口。因此,通過構建各類融資平臺,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發行集合類理財產品等渠道快速籌集資金,成為地方政府的最優選擇。
二是滿足銀行貸款條件的最佳選擇。在當前監管體制下,金融機構為中小民營企業發放貸款一旦出現風險,必須承擔全額責任,而為大企業或有政府擔保的大項目發放貸款,即使出現風險也往往能夠免責。因此,各金融機構在貸款營銷和審批過程中,普遍存在“喜大厭小”的情況,對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營銷積極性和審批通過率明顯高于中小企業。為通過銀行籌集建設資金,各級地方政府必須擁有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大企業,而通過捆綁國有資產組建融資平臺,則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資產規模做大,滿足金融機構貸款條件。從銀行角度看,在當前條件下政府融資平臺是優質的合格貸款人。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經營模式使抵押、擔保等風險控制措施得以落實,符合現代銀行資產經營和風險控制理念,加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具有融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收益長期穩定的特點,對銀行信貸資金吸引力較大,因此,銀行對政府投融資平臺貸款熱情較高,進而對地方政府籌建融資平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縣區政府融資平臺現狀及存在問題
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作為最基層的融資平臺,通過借助和集中政府信用較好地實現了資金籌措,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在當前地方財力有限、基礎設施投資巨大、配套資金不足的背景下,融資平臺對于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內需具有現實意義。但是數量眾多的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融資規模卻相對較小,管理也不夠規范,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其自身也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
(一)多數融資平臺沒有獨立的運行機構。
多數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僅僅成立了公司,沒有設立單獨的運行機構,法人由行政機關人員擔任,日常管理由財政局某個科室負責,未設監事會,導致內部制衡機制、外部監督機制弱化。
(二)融資壓力巨大。近幾年,各縣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日益擴大。由于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也可以直觀體現政府業績,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中長期工作規劃時,大都提出了大規模的城建投資計劃,繪制了宏偉的城市建設藍圖。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融資和項目實施的主要載體,承載的融資壓力巨大。
(三)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高。由于許多縣區級投融資平臺凈資產規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財務形象,在與金融機構的融資談判中沒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難以開拓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因此,縣區級投融資平臺對外融資多以銀行的長短期商業貸款等負債方式進行,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過低,缺乏持續融資的順暢通道。在與銀行的貸款談判中,因自身經濟實力比較薄弱,也難以取得象市、省級融資平臺那樣的優惠條件。以煙臺為例,市級融資平臺談判貸款利率一般比基準利率下浮10%,且根據用款需要隨時提款,但是縣區級融資平臺自身融資不僅無法取得下浮的比率,還需要一次性提款,使得融資成本可能比市級能高出一倍。這樣的負債結構和融資渠道,一方面使得融資成本通常較高,另一方面融資規模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極大,難以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三、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發展的探索
為規范縣區級政府融資平臺運作,促進其充分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充分發揮市級融資平臺的作用,在推動市區建設的基礎上,以市帶縣,建立多元化的縣區建設投融資機制。
1、取消區級融資平臺,由市級融資平臺統一為區級政府融資。
(1)市區統一融資的優勢。區級融資平臺人員不足,管理弱化,在與金融機構的談判中缺乏取得優惠條件的優勢。市區統一融資使得區級政府融資渠道更加順暢,融資成本極大的降低,又使市級融資平臺規模進一步擴大,談判優惠更加明顯,也容易實現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2)具體運作方式。區級政府負責各自區域的項目篩選,并將批準的建設項目于前一年報送市級融資平臺,市級融資平臺進行項目整合后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貸款核準后,區級政府負責項目實施及管理,每個項目設立獨立的建設機構,貸款資金直接由市級融資平臺撥付項目建設單位。現在,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一般都是這樣的運作模式,但是商業銀行的貸款仍然各自為政。從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的運行看來,此種方式操作規范,權責明確,提高了區級政府融資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非常值得借鑒。
2、縣級融資平臺整合。充分發揮縣政府的信用優勢,實行土地儲備中心和縣城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建立完善的“借、用、還”一體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土地統一儲備、城市統一經營、重大項目統一建設。縣級融資平臺在業務上受市級融資平臺管理和指導,人事財務等由縣政府管理。此種整合,壯大了融資平臺實力,使資產調撥更加順暢,還款資金也更有保障。
3、加強融 資平臺管理
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間的相互關系
地方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依附關系。地方院校區別于其他類高校最明顯的特色在于地方院校坐落在地方,它依托區域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大慶石油學院就是伴隨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的一所高校。
地方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共生關系。在知識經濟凸顯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已經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社會的中心,以主動的姿態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積極探尋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的規律,在社會和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主動占領地方經濟的主戰場,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獵取自己在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點,培植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共生”的合作基礎,實現地方院校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而隨著教育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浪潮,社會經濟發展所依托的資源也由物質資本向人力資本轉移,而人的素質提高離不開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因此,地方經濟社會要想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后勁,與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結合勢在必行。
地方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關系。對區域經濟來講,“高等教育屬于第三產業,是一項需求前景廣闊,投資收益率高,具有戰略性地位的基礎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持續的推動作用”。
地方高校“不僅可以帶動教育消費,而且可以有效拉動社會投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對地方高校而言,瞄準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順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適當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效益是區域經濟與地方高校二者利益的統一體,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
貴州省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現狀
目前,貴州省高校共有39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專科學校22所(包含職業技術學院19所)。綜觀全省高校的專業設置,理工科專業較弱,教育專業較全但不強。
貴州省歷史上就是中國最窮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及各屆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以及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另外,貴州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人均財政收入及支出、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國際旅游收入以及海關進出口等都在全國排名倒數的位次。
目前,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層次不合理,難以承擔科技興省尤其是在工業強省背景下的重任。隨著高等教育辦學自的擴大,貴州省的地方院校為了追求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普遍存在著培養目標追求高標準化的問題,不論是重點院校,還是普通院校;也不論是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差別只在于學制一個多一年,一個少一年,沒有體現出面向基層和面向地方服務的特點。
地方院校服務地方基層的意識不強。從我省高等院校的辦學定位看,較缺少服務基層意識。雖然,有些院校將辦學定位在服務基層上,但在實際的辦學過程中,仍然很少堅持為基層培養人才,這點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可以看出。
貴州省的高等院校(地方院校)在讀大學生主要集中于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等學科,各學科尤其是理學及工學開設的專業與本省經濟發展的關聯度較小,與本省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與本省特色經濟,如煤化工、磷化工、電子、綠色農業的要求吻合度不高,不能適應本省經濟發展的要求。
地方政府與地方院校的相互依托不夠。由于政府相關部門只是按照國家和省的相關文件對地方院校進行管理,沒有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目標進行實事求是的人才需求調查和科學的人才需求預測,所以,難以做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和宏觀的指導,致使部分高等院校沿傳統的辦學思路進行辦學而辦學,并未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進行人才培養,從而使這些城市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失去高等教育有力的科技支持。
貴州省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間相互發展對策建議
省政府要加強對我省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加強宏觀指導和調控,組織有關部門根據我省國民經濟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計劃,做好未來一定時期內各年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職業結構及人才需求預測,而教育計劃部門則要根據預測做好我省高等教育發展計劃,確定各階段、各層次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結構,并認真加以實施,以避免高等教育的浪費,減少結構性失業及由此造成的就業壓力;同時省政府要根據本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解決“三農”問題,圍繞本省裝備制造、煤化工、磷化工、醫藥等,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確立一批關系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研項目,利用高等學校的實驗設備和科研人才,積聚力量進行集體攻關,使我省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推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構筑產業競爭的新優勢。
目前,貴州省高等教育與地區經濟合作剛剛起步,高等學校的科研立項和科研成果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地方院校與地方缺乏合作和交流,這些科研項目與本省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度偏低,科研成果轉化困難。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強地方院校與本地區區域經濟的合作,與本地區企業的合作,而政府要積極為這種合作牽線搭橋,努力為地方院校與地方的經濟合作創造條件,使地方和企業能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人才優勢、科研優勢,開展應用研究和應用開發,為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升級及經濟發展服務,也使高等學校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應為地方院校科技產業化創造條件。第一,政府要加強地方院校科技發展戰略,使其從被動搞科研轉為主動搞科研;第二,政府要建立起系統的組織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資金投入保障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積極引導和保障地方院校的科技產業為我省的經濟發展服務;第三,對發展地方院校科技產業所需的重要人才,要出臺切實可行的培養、留住、引進、激勵和保護的政策措施,對高等學校的科技產業要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它們的發展;第四,政府要加強高校科技項目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積極為這些項目成果的轉化和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協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加速地方院校的科技產業的發展。
人力資本的存量尤其是質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經濟建設的步伐。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面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工業強省戰略缺乏大批專業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因此地方院校必須加快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關鍵詞:鄉鎮政府 招商引資 實踐困惑 超越策略
一、前言
招商引資對于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許多地方政府已經把招商引資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作為發達地區的鄉鎮政府也是如此。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實踐困惑,加快解決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對于發展地方經濟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將重點分析鄉鎮政府當前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各種實踐困惑,并對完善地方政府招商的引資工作提出政策建議。
二、鄉鎮政府招商引資的實踐困惑
(一)過于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負面社會效益
回顧當前大部分鄉鎮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受傳統政府主導型招商引資模式的影響,很多地方政府過于關注招商引資的數量,關于關注引資項目的資金額度,而放松了對引進項目社會效益的考慮,比如在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毛肚,經常會出現了引進項目而環境污染、影響本地居民正常生活的問題。國家雖然對地方招商引資的環境保護情況提出了嚴格的標準和要求,但是部分鄉鎮政府急功近利,把招商引資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法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部分鄉鎮政府為了實現招商引資目標,無限制的降低進入門檻,為引進項目提供各種經濟補貼和優惠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經濟負擔轉移到當地百姓身上,從而影響本地公共服務的發展。總之,過度關注經濟效益的招商引資行為是短期的,是不利于地方經濟長久發展的,需要堅持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促進經濟效益發展的同時提高其社會效益。
(二)政府職能定位中錯位、缺位、越位現象并存
部分鄉鎮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職能定位不準,出現了角色定位錯位、缺位和越位的現象。鄉鎮政府作為基礎的公共權力部門,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應該承擔著為市場經濟良好運行提供各種保障的角色,然而在部分鄉鎮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中,其不但承擔了市場規則和秩序的維護者,而且成為了招商引資的重要主體,從而出現了角色錯位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部分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招商引資項目中,政府作為發包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應該成為主要的一方,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確出現了由第三方的缺位現象。最后,鄉鎮政府對于部分項目也存在著越位的現象,很多招商引資項目本該由企業作為引進主體,而政府只是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和管理,但實際上仍然存在著政府濫用公共權力的問題。政府職能的錯位、缺位、越位等現象的存在,根源在于政府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不夠健全,需要加強制度建設。
(三)地方政府及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式不合理
國家對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考核方式決定著鄉鎮政府的基本行為模式,影響其行政工作的實施方向。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中,地方發展的經濟績效是核心內容,占較大的考核比重。地方政府為達到理想的經濟績效目標,主要還是依靠招商引資工作的推動,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政府官員在其任期之內取得較為明顯的成績。所以,鄉鎮政府會主動組織招商引資活動,通過招商規模為較大、力度會更強,充分利用政府對地方公共資源的支配權力提高招商引資的力度和規模。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提高財政收入等主要績效目標,從而更能為官員的升遷增添籌碼。這種現象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或落后地區更為明顯,政府官員的動力更為強烈。地方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方式不合理,根源在于不夠合理的政績觀,需要從思想根源入手,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入推進官員績效考核的改革。
三、鄉鎮政府招商引資的超越策略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角色定位
鄉鎮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職能定位模糊,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角色定位不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角色定位。首先,鄉鎮政府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任務是為區域內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對于本區域內的經濟運行進行秩序維護和監管。作為招商引資活動的組織部門,為把較好的投資項目引進到本區域而承擔項目投資合作的重要主導者。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政府直接參與招商引資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活動,有些時候不僅無法發揮充分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目的,同時還會加強地方政府財政和地方企業的負擔。鄉鎮政府的職能定位是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這就需要鄉鎮政府注重改善不可移動生產要素的質量,比如要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地方勞動力的知識水平等。只有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只有市場環境不斷完善,才能把優秀的人才和優質的項目吸引到地方去。
(二)優化引資效益,完善投資結構
新時期的政府招商引資工作,不僅要追求招商引資的數理目標,更要注重引入項目的質量和結構效益。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注重優化引資效益,不斷完善投資結構。重點要把握好三個基本關系,一是合理把握長期與短期效益的關系,堅決放棄是項目就招來的錯誤思想,嚴格把住生態關,注重地區發展的長遠利益。二是重點把握引入資本與引智的關系,作為鄉鎮政府第一層次的需要是引入資本,但是實現本地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還是需要依靠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人才資源。三是合理把握引進外資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關系,鄉鎮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以引進外資為契機,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招商引資要堅持雙贏原則,以雙贏為目標,不斷優惠地地區招商引資投資結構。一方面是加強對與農業相關的農產品項目的引入,采取適當的鼓勵措施,引入部分農業或農產品加工的項目。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入一些服務行業的項目,比如教育、旅游、衛生、服務行業等項目。
(三)加強投資環境建設和對外宣傳工作
為提高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重點要做好投資環境優化和對外宣傳工作。一方面,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為引入外資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環境。優惠政策也要符合本地區實際,避免非理性的地區競爭行為。同時要保持利用外資有關政策的連續性和公平性,建立良好的政策、法治環境。另一方面,限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競爭激烈現狀,鄉鎮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招商引資工作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地區知名度。鄉鎮政府重視招商引資的宣傳工作,是改善地區投資環境、營造良好親商氛圍的重要措施。政府通過實施和推進對外宣傳,可以向外來投資者和合作者提供及時的、全面的信息服務。此外,還要注重服務招商與環境招商的有機結合,不斷增加本區域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堅持從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出發,設立部分相關的優惠措施。重點加強對外資優質服務的管理,比如重點加強項目咨詢、配套、現場、聯絡以及生活等服務,為外資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完善地方政府官員績效的獎懲機制
大多數鄉鎮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重點,為提高招商引資的實際成效,避免招商引資過程中的權力尋租現象,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建立良好的監督機制。一方面,要構建對地方政府官員長效激勵機制,引入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不以短期政績為工作目標,而且以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群眾生活條件改善,收入水平提高為己任。另一方面,要減少過多權力層次,克服因層次過多而導致的信息失真和衰減、執行不力等弊端。要在完善行政績效合規體系、確立執行績效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執行績效評價與管理機制,促進地方政府官員在招商引資中的行為趨于合理、合規。創新績效考核機制,限制地方政府官員對自身利益的過分追求,促使地方政府改變其績效函數,在經濟活動中注意尋求自身利益與公共利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平衡。
四、結語
招商引資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如何使其趨利避害地達成引領地方發展的目標是關鍵,鄉鎮政府要潛心研究招商引資的路子。不但要精心包裝招商引資項目,積極管理招商引資的事務,確保招商引資工作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同時,招商項目和資金要在本地落戶,要形成固定資產,這不但有利于地方稅收較快地增長,而且能與區域整體發展相配套,從而達到雙贏或多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寶明.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問題與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