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有關經濟學的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經濟學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經濟學的知識

        第1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學習興趣 演示 自主學習 課堂容量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受到普遍關注,在數學課改理念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數學新模式,成為初中數學教學者共同探究的重要話題。筆者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經。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初中生有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興趣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課堂輕松活潑。課堂中適時采用多媒體手段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使他們注意力集中、穩(wěn)定、持久,思維活躍,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是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校為我們教師提供了先進的教學技術設備。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果最初的教學充滿形象、色彩,就能夠為學生多種感官所接受。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它形象、直觀、動靜結合、靈活逼真、可進可退、可整體、可部分、可再現,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學習《平移與旋轉》這一章時,通過多媒體的手段,給學生展示圖形向一個特定方向平移一定距離的直觀過程,或由一個基本圖形旋轉而得到一個復雜的旋轉圖形的直觀過程,這樣,學生就容易由此把握住平移與旋轉變換的深奧特征。

        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演示抽象的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中的數學知識可由計算機加工成文字、圖形、影像等資料,并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如動畫),將這些資料組合起來。課堂教學時,可以將計算機與大屏幕投影連接起來,也可以在網絡計算機教學中進行。

        例如,對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學,傳統教學難以展現其發(fā)現過程,從而造成學生對其不好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其內角A的角平分線、BC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之后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角A,利用軟件功能,此時三角形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fā)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直觀地發(fā)現存在這樣的點D,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合一。

        利用這種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出現,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計算機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合作學習,以問題共同解決、培養(yǎng)能力為中心并且強調終身學習的思想將深入人心。現代數學教育更是強調要進行“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應用能力。而傳統的數學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強調了數學重視演繹推理的一面.忽視了數學作為經驗科學的一面。現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已經有許多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和做“數學實驗”。

        在這種探究式學習的模式下,教師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學生的輔導者或幫助者。他們設計環(huán)境,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索,激發(fā)學生解答問題,并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使用的工具與資源,以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框架。這種探究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提問學生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如何使學生與有關的資源聯系起來、如何提供給他們存儲、操縱與分析數學信息的工具。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加課堂教學容量

        第2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 心腦血管病;心肺復蘇;機械通氣;氣道高壓;報警;設置

        [中圖分類號] R459.7;R4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7-0021-04

        Analysis on alarm upper limit setting of airway high pressur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JIN Xiao GAO Lijuan WEI Tiemin XIA Yuqun WANG Suy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ventilator setting of peak airway pressure level 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90 patients requiring CPR due to cardiopulmonary arre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all volume of tidal(VT) ventilation group(group A) and the conventional VT ventilation group (group B), each with 45 patients. Respironics Esprit ventilators were used. VT was set as 7ml/kg in group A, and the high pressure alarm was set as 60 cmH2O, with frequency as 10 times/min. While in group B, VT was set as 10 ml/kg, and the high pressure alarm was set as 40 cmH2O. Decelerating flow in pattern of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VCV) was selected in both groups. Key indicators of arterial blood gases and blood lactic acid value were monitored and recorded at 15 min and 30 min of CPR. The numbers, successful rate of resuscitation, and changes of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at 0.05). The successful rate of resusci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P

        [Key word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irway high pressure; Alarm; Setting

        在急救過程中需要很快給予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以維持患者足夠的呼吸功能;同時還需要通過心臟按壓,促使心臟可輸送血液至全身,以人工代替心臟、呼吸系統工作,防止臟器發(fā)生缺氧性壞死[1]。但在CPR過程中此類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時呼吸機容易發(fā)生反復出現的氣道高壓報警。為促進CPR時患者機械通氣參數設置的合理性,2012年起我院針對合并有心腦血管病且發(fā)生心跳驟停患者,對復蘇期間的呼吸機氣道壓設置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及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選擇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伴有心腦血管病且發(fā)生心跳呼吸驟跳,需要進行CPR的患者共9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小VT通氣組(A組)和常規(guī)VT通氣(B組),每組4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呼吸、心搏驟停時間、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①有胸部創(chuàng)傷或胸廓畸形的患者;②患者年齡70歲;③發(fā)生溺水和有肺水腫的患者;④第2次進行CPR的患者;⑤器官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終末期、無法因實施CPR逆轉死亡的病例。

        1.3方法

        1.3.1 復蘇方法 參照2010美國心臟協會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與2009年中國CPR指南[3],在患者發(fā)生心搏停止后就立即給予持續(xù)胸外心臟按壓,深度4~6 cm,頻率100~120 次/min,由2~3名醫(yī)師操作,每2分鐘輪換1次,進行持續(xù)CPR治療。

        1.3.2 機械通氣方式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偉康Esprit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通氣設計要求參照2010年國際CPR與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標準,CPR開始后立即調整呼吸機參數,呼吸模式均采用容量控制通氣,呼吸頻率10 次/min,吸入氧濃度100%,吸氣時間>1 s,減速波形,關閉觸發(fā)靈敏度或調至最高值。A組設置VT 7 mL/kg,高壓報警值設計為60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頻率10 次/min[4];B組在CPR開始后設置呼吸機高壓報警值40 cmH2O,設置VT為10 mL/kg[5]。在容量控制(VCV)模式下兩組患者均選用減速波[6],峰流速為40 L/min,兩組如果氣道峰壓>40 cmH2O則上調到50 cmH2O,如果>50 cmH2O以上,則調到60 cmH2O為止再報警也不上調。

        1.3.3 氣道峰壓數據的獲取 分別記錄氣道峰壓在

        1.3.4 觀監(jiān)測指標 CPR15 min、30 min后觀測動脈血氣分析關鍵指標,如pH值、血氧分壓(PaO2)、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aO2)、HCO3-、血乳酸以及心電圖變化等。CPR成功后復查胸片了解有無皮下及縱隔氣腫、氣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復蘇成功率比較

        兩組患者CPR成功后復查胸片,均未發(fā)現皮下及縱隔氣腫、氣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在復蘇成功率方面比較,A組患者復蘇總成功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氣壓高值監(jiān)測結果分析

        A組患者中氣道峰壓控制≥40 cmH2O區(qū)間的有13例,占28.89%,氣道峰壓控制

        2.3 CPR后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心跳驟停后與復蘇期間動脈血氣關鍵指標及血乳酸值不斷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在CPR后15 min時A組血氣分析5項指標及血乳酸值優(yōu)于B組,A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心腦血管病主要包含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為主,是因供應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變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表現為隱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種形式[7];而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以腦部缺血或出血性損傷為表現的一組疾病。常見于中年以上人群急性發(fā)作,是目前造成人類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8]。本研究是在麗水市城鎮(zhèn)社區(qū)心腦血管病的綜合防治工作的基礎上,對這類患者在心肺復蘇與機械通氣過程中發(fā)生氣道高壓報警等問題的相關研究。

        突然發(fā)生的呼吸、循環(huán)驟停會對人體全身器官組織產生嚴重的影響,導致心泵功能與有效循環(huán)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組織細胞嚴重缺血、缺氧和代謝障礙[9]。為保證有效的復蘇,在急診或院內CPR中通常需要采用氣管插管等方式組建人工氣道以保障患者足夠、有效通氣,這也是保障CPR的成功關鍵[10],在此期間同時還要強調不間斷的給予心臟按壓,以保證維持有效灌注壓,保障心肌供氧[11,12]。

        在CPR過程當中,機械通氣是危重患者重要的呼吸支持措施,由于臨床上呼吸機高壓報警值常規(guī)設置在40 cmH2O,在不間斷的CPR過程中容易忽略氣道高壓報警值的調整,最終導致心臟按壓時通氣不足、成功率下降[13]。在實際進行CPR時,持續(xù)胸外按壓下患者容易出現氣道高壓,特別是在胸外按壓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以按下胸廓的快速復原引起氣道內負壓的產生,觸發(fā)呼吸機送氣為開始一個新的呼吸周期,送氣開始0.25 s后(若以120 次/min的頻率按壓),會因為胸廓再次下壓產生的氣道內正壓相抵抗,瞬間產生氣道內高壓[14],而按壓者所按壓力度不同或患者氣道順應性不同,也會導致產生的氣道峰壓也存在很大差異。為此在CPR中如何保證充足的器官血流灌注及血氧含量,保障器官足夠有效地氧供,如何調整呼吸機參數、維持合適的通氣/血流比例成為CPR成功與否的關鍵[13-17]。

        國內王辰[16]認為有9.1%的患者氣道峰壓≥60 cmH2O,CPR期間患者氣道峰壓普遍較高,故按常規(guī)設置氣道高壓報警上限并不能滿足大多數患者的實際情況。有82.73%的患者的氣道分壓大于一般情況下的機械通氣時壓力設定上限(40 cmH2O),有53.6%的患者氣道分壓在(40~49)cmH2O之間,指是的以50 cmH2O值為初始設置的氣道高壓報警上限,可以滿足大多數患者氣道峰壓的水平,又不至于因設置過高(如>60 cmH2O)而給患者帶來的面臨氣壓傷的高風險。但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在CPR是將報警上限到60 cmH2O也是安全的[13]。若患者自主循環(huán)一直未恢復,在有效的時間內繼續(xù)胸外心臟按壓仍不可避免[18],特別是氣道內高壓>50 cmH2O時,為減少患者在高水平氣道壓的反復震蕩帶來氣壓傷的高風險,為此有效的設置機械通氣中氣道高壓報警上限的設置顯得優(yōu)為重要。

        本研究中A組患者設置VT 7 mL/kg,高壓報警值設計為60 cmH2O(1 cm H2O=0.098 kPa),呼吸頻率10 次/min;通過聯合調節(jié)呼吸機的其他參數如減少潮氣量,減低峰流速等措施,以降低患者氣道內高壓的水平。而B組在CPR開始后設置呼吸機高壓報警值40 cmH2O,設置VT為10 mL/kg。結果A組患者在復蘇時pH值、PaO2、PaCO2等血氣分析中的pH值、PCO2、SaO2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B組,考慮是CPR時心輸出量大幅減少致肺血流明顯減少,要維持適合的通氣/血流比例,分鐘通氣量將小于正常值。為此A組采用相對較低的分鐘通氣量就達到了維持有效氧合與通氣的效果[19]。且兩組患者在CPR通氣時,呼吸機的送氣流速模式選用減速波可以使患者的氣道峰壓值顯著低于采用方波的患者[20]。本研究中B組吸氣峰壓顯著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CPR期間機械通氣使用送氣流速模式減速波下,在初始設置患者氣道高壓報警上限時,可以直接選擇60 cmH2O為界值,不會引起過多報警事件而影響機械通氣的效果,不會導致人機操作不協調的發(fā)生,提高CPR時呼吸支持的質量,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環(huán)恢復機會與復蘇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金調娟,何偉明. CPR情景教學對心肺復蘇在居民中普及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8):72-74.

        [2] 李春盛. 對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讀[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0,22(11):641-644.

        [3] 中國心肺復蘇指南學術委員會. 2009年中國心肺復蘇指南(初稿)[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9,4(6):356-359.

        [4] Berg RA,Hemphill R,Abella BS,et al. Part5:Adult basic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3):S685-S705.

        [5] Neumar RW,Otto CW,Link MS,et al. Part8: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 122(18 Suppl3):S729-S767.

        [6] 田昕,方偉鈞. 心肺復蘇機械通氣時選擇不同流速模式對氣道峰壓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4,20(10):750.

        [7] 吉芳芳. 分析冠心病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J].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6):123-125.

        [8] 朱麗莎,王鳳玲. 中青年腦血管病與高尿酸血癥關系探討[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8):206-208.

        [9] 李春盛,吳彩軍.心肺復蘇研究的若干新進展[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4,23(1):2-5.

        [10] 張光發(fā),林麗妍,林麗云. 心跳驟停后腦復蘇成功1例[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5,10(1):97-98.

        [11] 王健秀. 心肺復蘇中早期氣管插管與持續(xù)胸外按壓兩種方法對患者預后影響的比較[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5,27(12):1009-1010.

        [12] 常安,楊金蘭,王紅衛(wèi),等. 薩勃心肺復蘇器與徒手心肺復蘇加強復蘇461例效果比較[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1,23(6):374-375.

        [13] 羅建宇,王曉源,蔡天斌,等. 心肺復蘇持續(xù)胸外心臟按壓時呼吸機潮氣量與氣道高壓報警值設置的研究[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3,25(2):102-105.

        [14] 張慶東. 心肺腦復蘇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 51(27):16-18.

        [15] 宋豐言,張和華,萇飛霸,等. 胸外按壓質量的無線監(jiān)測與傳輸系統研制[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6,33(2):146-150.

        [16] 王辰. 呼吸治療教程[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77.

        [17] 傅偉強,陳亞想,潭志雄,等. 心肺復蘇患者臨床特點及復蘇成功影響因素回歸分析[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83-85.

        [18] 陳林,劉國康,袁愷. 11例心臟刀刺傷的救治體會[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14):158-159.

        [19] 陳英,何智林,胡曉凡. 序貫性氣道開放對急診心肺復蘇患者復蘇成功率和存活率的影響[J]. 國際呼吸雜志,2015,35(15):1160-1162.

        第3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在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中,反思既是一個基本的理論概念和范疇,也是一個有效的實用技藝和武器。它不僅使之與以前的社會學區(qū)別開來,而且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特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思性是布迪厄社會理論的“出類拔萃的單一特征”。

        在中國的古藉中,反思一詞與反省、反躬的含義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諸已,如反躬自問。在《禮記 樂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這樣的反思主要用于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

        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廣。洛克曾經使用過反思概念,把對意識的內在活動的觀察稱作內省經驗。在黑格爾那里,反思更占據了其哲學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識,專指思想本身進行的反復思索,即思想的自我運動。到了近代,倡導反思性觀念,提出“反思社會學”的學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現象學和闡釋學的,有民族方法學或常人方法學的,還有其他“后現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體、反思的對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與布迪厄有著明顯的差別。

        從反思的主體來看,與僅僅把個人(“私人”或“主我”)作為反思主體的其他學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歸自身”,既把個人作為反思的主體,又認為反思社會學是一項集體事業(yè)(第44頁),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經驗主體的范圍,而要延申到科學的組織結構和認知結構,因而,“反思的主體最終必然是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科學場域”(第48頁)。

        從反思的對象來看,與反思的主體相對應,“反思社會學的基本對象不是個別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會無意識和學術無意識”(第44頁)。因為,每一個社會科學家不僅受到他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即社會出身和社會標志)的影響,而且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時,每個人都帶有天生的唯智主義偏見,這種偏見一方面會使學者在構建自己的研究對象時,不自覺地將其與對象的關系投射到對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學究式的謬誤”之中,對深深嵌入我們對世界的思考的事實中的、內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經驗研究的實際操作中的預設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論的邏輯代替和否定實踐的邏輯。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導社會科學家去認識那些“支配了他們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決定因素”(第54頁),對作為文化生產者的社會科學家進行分析,對社會學工作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特定形式進行反思。

        從反思的目的來看,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不是要破壞社會學的認識論保障,而是要鞏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觀性,而是要擴大社會科學知識的范圍,增強它的可靠性。這充分表現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會科學進步中所起的作用上。

        首先,反思能夠增強科學的自主性。社會科學實踐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無禮的干預和潛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為社會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強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存在著一批共享的反思性手段,能被集體性地掌握和運用,這本身就是爭取自主性的一種強大武器”(第198頁)。當然,要保持自主性,不僅要有自主性的社會條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學資本(包括各種防御、建構、論辯的手段,以及得到認可的科學權威)。不過,社會學的特殊性質總是使其受到外來需求壓力的支配,在社會場域內,總有很多人自以為擁有對社會世界與生俱來的知識,擁有天賦的科學;在科學場域內,總是存在著一些受異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識的人,所有這些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也起著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反思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這些人,但卻可以減少他們的危害。

        其次,反思能夠推動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社會學進步的重要障礙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類的所有實踐,包括象科學、哲學、法學、藝術等實踐,因而具有“元”科學的性質;社會學家這門職業(yè),其無意識的動機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門力圖成為“元”科學的職業(yè)。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元”科學性質,“始終應當是針對它自身來說的”,它必須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對自己進行反思,確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對自己立場的了解。這樣就能消除由于無反思所引發(fā)的各種偏見,努力探尋各種機制的知識,一方面推動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反思的條件。

        再次,反思能夠祛除幻象,使知識份子獲得更大的自由。知識份子往往自以為有知識而自視高明,認為自己全無幻覺,尤其是對自己全無幻覺。其實,由于社會決定機制無所不在,由于符號性的支配和對社會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識份子同樣存在著偏見和幻覺,不僅有對社會世界的幻覺,而且有對自己的幻覺。與此密切相關,知識份子喜歡獨立思考,喜歡從個性解放中尋求自由,卻忘記了“知識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種政治學。布迪厄認為,對于個人來說,無意識與決定論是彼此契合的,同樣,知識份子的集體無意識是其與支配性的社會政治力量間契合關系的特殊表現(第208頁)。將反思社會學用于自身,可以產生更多的知識,發(fā)展自覺意識,擴大自由空間,從而把各種歷史可能性都包容在理性所及的范圍之內,有助于知識份子走出他們的幻覺;同時可以使知識份子確定和識別自由的真正所在,即明白在哪些場所自己切實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哪些場所并沒有什么自由,從而減少在自由問題上的盲目性。

        從以上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它是反自戀癥式的,既不是訴諸內心,談論自身,自我欣嘗、自我陶醉,也不是尋求知識份子的時代精神,它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是要對社會學家和塑造社會學家的世界進行反思;它對社會學的反思,是要對人們面對的誘惑和自己陷入的誘惑進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認識中心論”或“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實踐中心。在反思的引導下,社會學家不僅會關注任何“實踐性”的事物,而且會重視理論實踐的技藝和方法,學會把高度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實踐上完全可行的科學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論不僅是一種有關理論實踐的理論,而且將其納入實踐理論的核心,在發(fā)現理論邏輯的同時,也發(fā)現了實踐的邏輯。

        要進行反思,首先就要消除對反思的抵觸情緒。布迪厄認為,對反思產生抵觸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會性的,而非認識論的,因為,反思是對個(人)性神圣性的正面抨擊,是對知識份子的自我觀念(即把自己看作是不受社會因素限定的、“自由漂移的”、被賦予某種符號尊嚴的人物)的直接批判,是對知識份子所陷入的種種幻覺的無情揭示。其次要提倡理解和容忍。在學術的討論和思想的交流中,人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彼此理解,而是超過和壓倒對方,反思社會學是一種領會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容忍以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近,在討論學術反思時,也強調了這一文化自覺的思想,并將其概括為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載《讀書》1997年第10期)。再次要使反思性在培訓、對話和批評性評價機制中制度化,真正培養(yǎng)和樹立起反思性的科學慣習。

        從布迪厄反思社會學的啟迪中,我們需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和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其他近代科學一樣,經濟學也是“西學”。但是,在中華古代文化中,也不乏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以后,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開始學習西學,會通中西,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農村經濟學派,南開經濟研究所等,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到了本世紀50-70年代,隨著政治的變遷,中國的經濟學脫離和拋棄了西學的主流,而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正統地位。隨著對西方經濟學的全盤否定和徹底拋棄,經濟學的中國傳統也逐漸丟失。改革開放以后,現代經濟學又回到了中國。由于經濟實踐的巨大需求,經濟學在中國成為顯學,經濟學家也成為時代的寵兒。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同時出現在中國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身上,使得中國經濟學陷入危機之中。然而,對此有清醒認識和足夠自覺者不多,筆者也是糊里糊涂,漸有所悟。

        從理論的反思來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我們既需要對經濟學以及立足于此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反思,也需要對現代經濟學進行反思,還需要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進行梳理和闡釋。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解決經濟學的本土化,建立中國的經濟學,以便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和經濟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解釋,不對所有這些作出認真的反思,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經濟學是一個博大的體系,從其把生產力(即人與物的關系)和生產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都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并注重于生產關系的分析來看,就體現著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而與注重于研究人與物關系的新古典經濟學有別。但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典型的客觀價值論,強調的是成本和供給,而對分配和需求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其對主觀價值論的批判不僅加劇了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對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即否定了價值是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經濟學的成就和失誤都與此有關。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哲學不只是解釋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經濟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銳利武器,就使哲學和經濟學面臨著巨大需求壓力的支配,為其發(fā)展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其實,社會科學改造世界的作用都是間接的,正如布迪厄所說,“符號權力通過陳述某個被給予之物來構成它,通過影響世界的表象來影響世界”(第158頁)。馬克思經濟學既然是科學而不是信仰,就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是要學習,二是要反思,三是要質疑,四是要超越。

        立足于馬克思經濟學之上的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成一體。雖然其理論邏輯在主要方面能夠貫徹到底,但其假設前提卻是與現實相背離的。傳統經濟學的最大失誤在于它并沒有繼承馬克思經濟學的思想精華,而是發(fā)展了它的某些片面之處。然而,它終究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多學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官方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因此,簡單地將其拋在一邊是不行的,必須對其作出一番認真的批判和清理,才能進一步明確中國經濟學的前進方向。

        現代經濟學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和演進的,我們對它不曾作過認真的、科學的反思,而是采取了全盤吸收和全盤否定的錯誤態(tài)度和作法,不得不自食其果。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先于我們進入現代化進程,其經濟理論也處于一種強勢地位。這就使得人們易于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作法來對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fā)展,因而把握不了它的真髓精義,不是拾起了它的皮毛,就是揀到了它的糟粕,更無法用其解釋和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現代經濟學派別林立,每一學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角度和獨到的貢獻,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就是目前處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其完全信息、完全競爭的假定與現實經濟生活相去甚遠,其片面性也更加明顯。但是,各個學派之間爭論、批評和交流,也促進了它的不斷發(fā)展。因此,對現代經濟學的反思要從尊重和理解出發(fā),在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上,博采各家之長,破除門戶之見,作好創(chuàng)造性解讀和批判性吸收工作。

        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學傳統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這就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目前經濟學界的同仁,國學基礎普遍很差,通古博今者了了,有的抱著民族虛無主義態(tài)度,也有的取民族優(yōu)越主義作法,使得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和發(fā)展脫離了自己的土壤。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需要的是科學的重新闡釋,作好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工作,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學的寶貴資源和前進的基礎。

        總之,要做好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反思,需要一代會通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專家學者,需要對我們的教育來一番根本的改造。

        經濟學理論的反思本身就是經濟學學術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經濟學實踐的反思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在經濟學理論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經濟學家的學術實踐中找到它的根源。

        對經濟學家學術實踐的反思,首先需要對中國經濟學家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狀況有一個恰當而清醒的認識。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經濟改革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中心,中國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動的自由度似乎很大,有的成為某個政府部門的顧問,有的成為某家公司的高參,今天這里請去開會,明天那里邀去座談,經濟學家的自我感覺也不錯。其實非也,這只是經濟學家的一種錯覺。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與其他科學工作者的狀況無實質差異。從歷史上來看,學問特別是社會科學學問,主要是有閑階級酒足飯飽之后用以消遣的事情,其繁榮發(fā)展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今天,如果僅靠工資生活,經濟學家也許離貧困線并不太遠,很多人在思考學問的同時,不得不為生計籌謀。很多人其所以不得不去從事那么多的社會應酬,也與此有關。如果不能過上一種體面安定的生活,對于大多數學者來說,學問之事也許有些太奢侈了。另一方面,社會又對經濟學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政治宣傳、政策咨詢、經營策劃等),似乎經濟學家都可以提供現成的答案;經濟學家意咨氣使,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似乎思想可以自由騁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這一切就造成了經濟學家個人的無意識和學術的無意識。無論研究對象的構建,還是理論結論的提出,上述的一切都會滲入其中,發(fā)揮作用,因此,經濟學家的真正自由是非常有限的,這也許還不是一個造就大學問家的時代。經濟學家需要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條件作出認真的反思,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行動自由。

        其次,要對經濟學的科學場域進行反思。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的科學場域是一個比較混雜的場域,只要是在報刊上發(fā)表了某種討論經濟問題的文章的人,似乎都成了經濟學家,而官方和業(yè)界的一些人士也紛紛謀求一個學者的頭銜。因而,在經濟學的科學場域內,同樣也是假冒偽劣充斥。隨著改革的推進,民間研究機構的出現,中國經濟學界打破了原來的一統天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場域和子場域,開始形成一種競爭的態(tài)勢。這對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無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學術批評和學術評價的制度和規(guī)則尚未完全建立,沒有有效的評價、激勵、篩選、淘汰機制,學者們的學術實踐和行為不僅會有很多失范之處,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制衡和自覺。各個子場域之間的競爭,學者們在學術場域內的相互爭斗,不僅與在社會場域中的地位有關,而且也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地位所決定,因為很多事情都與經濟學家的利害相關,使其難以自拔。再加上經濟學帝國主義和中國經濟學的顯學地位,不僅影響到經濟學家的內部交流和溝通,而且造成了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緊張關系。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上的失誤,很多經濟學家知識領域狹小,專業(yè)訓練和功力很差,很難出現會通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權威和大家。

        第4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中職 經濟學 建設 課程改革

        當下,中職院校要想在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就應當關注自己的辦學特色。通過推動課程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水平,實現中職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在結合了中職教育的理論教學基礎上,通過對教學條件的改善,建設專業(yè)、課程、教材,從而不斷完善教學基本建設。中職經濟學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有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礎上應當進行創(chuàng)新與建設。

        一、中職經濟學課程的建設現狀

        在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除了需要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提起應有的重視,還應當協調能力、素質以及知識這三個培養(yǎng)目標之間的比重,從而使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當下需要學生在掌握了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經濟學作為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邏輯性,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雖然當下我國中職院校在加強學生素質,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對于經濟學課程還是沒有提起應有的重視。一方面,缺乏教學交流的平臺,教學資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教學模式老化,不能很好地時應當下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二、創(chuàng)新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策略

        (一)將應用能力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

        首先應當對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從原來的單純強調專業(yè)知識到重視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與當下中職院校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相適應的舉措,只有通過大力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塑造高水平的人才。由于經濟學課程的內容比較枯燥、抽象,學生本身就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再加上一些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只是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不重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專業(yè)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相結合。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曾經說過,經濟學是一種方法,一種技巧,應當幫助人們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當下的教學中,經濟學的內容成為了學生的負擔,學生死記硬背不會應用,無法實現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材的編寫或是教師的授課過程中,都需要將與實踐有關的內容增添到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關注實踐。其次,還可以增加實踐課程,一方面可以再課堂上模擬,讓學生參與到教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來,并將課堂上的知識點與教師提供的案例相結合,從而鍛煉其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觀一些經濟部門,讓學生觀摩其工作流程,從而真正了解到經濟學的實踐內容。

        (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我國目前的教育缺乏創(chuàng)新性,這是因為當下僵化的教育體制,過分強調了理論知識,而不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甚至一些中職院校在考試的時候僅僅考察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程度,沒有絲毫涉及到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察。這樣一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應當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可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對于一些靈活性的問題,教師不應當給出明確的答案,而要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自主探索,從而培養(yǎng)其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我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一直是教學的主體。課堂的內容、節(jié)奏以及討論的問題、答案等全部由教師說了算。學生更像是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主體。這樣情況下,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對學習也缺乏興趣。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學生在課堂中應當處于主體已經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是由于中職院校學生的年齡較小,且成績較差,普遍對學習沒有興趣,許多教師相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但是不得要領。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確經濟學這門課程對其以后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在心里樹立起學習經濟學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一些認真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多發(fā)揮其作用,從而帶動整個課堂中的學生都找回屬于自己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收獲更多的知識。

        (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

        經濟學實際上是一門應用學科,學生如果真正融入到課堂中來,感受到經濟學的魅力,就會真正愛上這門課程的學習。教育家也認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應當在恰當的時機將一些具體的案例融合在理論中。并且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同時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一些與經濟學有關的競賽、活動、游戲,諸如“我是小小經濟家”、“股票大亨”等讓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體會經濟學中的樂趣。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制作與經濟學有關的手抄報,通過多種形式將學生的興趣與經濟學聯系起來,既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又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

        三、結束語

        當下,我國中職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難免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經濟學這種理論性、基礎性的學科,學生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難免對其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當關注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將實踐內容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升課堂效率,還應當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這些創(chuàng)新,經濟學課程能夠更加吸引學生,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的同時,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鄭開玲.地方高校精品課程優(yōu)質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 2010(36).

        第5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對非財經類專業(yè)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讓這些非財經類專業(yè)學生更好地了解經濟學知識,必須讓其更好地融入生活。與經濟生活融合,是經濟學最核心的教學方法之一由于經濟學知識比較枯燥,理論內容較多,對于一個經濟學的初學者來說,要想簡單地通過看書、看圖來理解這些枯燥的理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課教師能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而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接觸的生活常識入手,從中體會經濟學的理論知識。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知道,經濟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經濟學知識的人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范圍日益在擴大,但是目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存在其缺陷,要想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經濟學知識,就必須對其教學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1.改革現有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市場上有關經濟學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經濟學家的著作,但是這些教材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顯得過于枯燥、理論化。因為對于非財經類專業(yè)學生來說,其學習經濟學都是通過公共選修課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其時間不可能多于專業(yè)課,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要想真正讀懂經濟學的理論,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首先要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盡量做到以“應知、夠用”為原則,使理論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現在高職教育中提出的項目化課程改革方法,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通過項目化來完成。比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經濟與生活》課程,本身就是強調經濟與生活的融合,課時只有36學時,不可能——去介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我們將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置了幾個基礎的項目讓學生學習,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我們設置了項目:如果去飯?zhí)觅I飯時,你會站在哪一個隊伍上?為了讓學生了解供求理論,我們設置了項目:請你對“十一”期間商品價格的變化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我們設置了項目: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是世界末日嗎?等等。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讓學生能從淺顯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經濟學的理論知識。2.改革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大部分學校在進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時,主要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同時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而對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卻不甚了解,只會“紙上談兵”。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只選取書本上已有的一些案例。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通過選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遞減原理”時,可以結合我國的春晚現象。我國的春晚舉辦了三十年了,每年的節(jié)目都差不多,陷入了“年年辦,年年罵”的怪圈,這是為什么呢?而今年2012年的龍年春晚一改往年的風格,立體感更強,而且首次實行“零廣告”,這讓人們感覺到了不同,而這些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是我們每個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討論的一個問題,真實而又現實。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采取新聞時事介紹法,這是一個可行又實用的教學方法。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在課后通過報紙或網絡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時事,每一次課上課前,用五分鐘時間介紹所了解的本周發(fā)生的具有較大影響的經濟新聞,同時結合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現象,介紹完后,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一方法對非財經類學生非常有用,因為他們本身平時就少接觸經濟類課程,通過這個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還有一個可和日常生活緊密融合的教學方法是市場調查法,這一方法在財經類的很多課程中有采用,但在經濟學的教學中很少使用,這是一個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針對目前國家對房地產行業(yè)的調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從供求關系角度分析這一問題。又比如針對春運問題,讓學生到汽車或火車站去調查了解,究竟春運期間各地的運力和車票價格有什么變化?等等,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現有的課程考核方法傳統的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通過閉卷的方式,這種方法主要是考核學生對理論的記憶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財經類學生學習經濟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應更注重過程考核。考查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課外調研、階段測試、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等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各方面。可以進行一些口試,比如分組進行演講、辯論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試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寫小論文等。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經濟學不是單純的一門研究理論的學科,它所研究的問題可以用人類一般思維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分借助經濟生活案例,讓學生帶著興趣主動地去學習,這樣的教學就會事半而功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6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統計軟件;案例教學

        1998年,《計量經濟學》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類本科專業(yè)的八門公共核心課程之一。時間已經經歷了八個年頭,國內涌現出了一大批計量經濟學教材,在這些教材編寫中,基本上都是針對財經院校統計專業(yè)的學生而編寫的,過多強調統計學知識的講解,沒有很好適應針對本科所有經濟類專業(yè)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統計專業(yè)的經濟類學生學習。對于非統計專業(yè)的經濟類學生而言,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和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給高校《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本文將針對《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用給出一些具體建議,并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進行一些探討:

        一、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學體系較為過時和陳舊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快速發(fā)展的學科,尤其是近二十年來計量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并且已經迅速應用到宏微觀經濟學各個分支了。而當前國內的許多這方面的教材幾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這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2.缺乏應用性強的與現實經濟情況相結合的具體案例

        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掌握大量基礎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會用所學的知識對現實經濟情況進行定量分析和預測。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學中大量引用與現實經濟情況有關的案例分析,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能切身認識到計量經濟學在現實中的應用。既能容易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能使學生學會定量分析現實經濟現象。

        3.計量經濟分析軟件相對滯后

        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因此選用一個好的統計軟件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學中大多數選用的軟件是TSP、SHAZAM等軟件,該軟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進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學者的學習。目前,國外比較流行的 統計分析軟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這些統計軟件都采用菜單式操作方式,非常適合初學者學習使用。

        二、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基于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勢在必行,這一改革將有助于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增強。

        首先,積極選用國外最新教材,盡可能與國際一流大學所用教材接軌。目前國外的一流大學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蓋了近幾十年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這一點是國內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達達莫爾?N?古亞拉提所寫的《經濟計量學精要》一書堪稱計量經濟學的經典入門教材,該書既有數學、統計學的知識回顧,又有計量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同時也包含了計量經濟學近幾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無疑非常適合我國經濟類本科生學習。

        其次,在教學中要多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計量經濟學分為計量經濟學方法與計量經濟學模型兩部分,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雖然有少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但在上機實驗時,學生的實驗作業(yè)大多是教師所給的或者是書本中的例題與習題,顯然不符合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

        新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做基本練習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從自己所處的現實經濟中尋找問題,收集經濟指標的數據資料,自己上機做模型分析,教師在其中主要起觀察、引導作用,指出學生所做分析的問題所在,在校正問題的基礎上,多挖掘學生所分析內容中閃光的一面,鼓勵學生加強實踐。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當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學的計量經濟學方法來分析現實經濟中的問題,原因是當初學習時沒能做較多的與現實問題相關的作業(yè)。這一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加強,有助于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靈活掌握。

        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也應該有相應的較大改革。過去,由于受教學設備條件的制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式主要以傳統的板書介紹為主。現在,隨著計算機設備的普及,以及學校多媒體設備的購置,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來進行教學,自然就應該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與之相對應。

        達達莫爾?N?古亞拉提所寫的《經濟計量學精要》一書給出了大量宏、微觀經濟實例,學生可以十分輕松地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并了解到計量經濟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學中,老師也可以結合課程指導對我國的經濟現實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學中要多加強教師的培訓,尤其是要多加強應用統計軟件的培訓。目前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大多數選用的軟件是TSP、SHAZAN等軟件,而國外一些大學早已運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教學。一些老師嫌麻煩或對新軟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這些軟件,這將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因此加強教師對統計軟件應用的培訓就成為非常非常緊迫的事情了。運用這些計量統計軟件很容易對達達莫爾?N?古亞拉提所寫的《計量經濟學精要》一書的大量案例進行檢驗和驗證,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學生對大量經濟現象的分析和解釋,同時也可以對我國的經濟成就進行分析和理解,增強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濃厚興趣。

        參考文獻

        [1] 郭惠英.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1):46-47.

        第7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關系

        任何理論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實踐結果的考量。然而,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很多領域都出現了一些偏差,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最終導致了經濟活動中出現了問題,怎樣把握理論經濟學和實際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促進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已經成為了各經濟活動開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論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又被稱之為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是闡述與經濟學有關的一些基礎性概念和基礎原理,探究與經濟發(fā)展有關的規(guī)律,理論經濟學是學習其他拓展類經濟學科目的基礎,是經濟學當中的一般理論。理論經濟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種是宏觀的,另一種是微觀的經濟學。一般在書本上或者大學校園內所學習的課程,如西方經濟學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論經濟學的范疇之內的。

        二、應用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主要是針對一些金融經濟活動來說的,主要探究各個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還對一些經濟活動所形成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的一門學科理論。應用經濟學會涉及的部門會比較廣,會涉及到一些基礎性生產部門,如農業(yè)、工業(yè)以及建筑行業(yè)領域等,應用經濟學有許多的分支,因此應用經濟學適用范圍非常廣,同時它還可以進一步去補充理論經濟學的內容,充分發(fā)揮它的實用性作用[1]。

        三、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其實這兩種概念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論與應用就像是哲學范疇內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根據哲學理論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任何一項理論的研究都是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的,也只有通過了實踐檢驗后的理論才是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標準的具有價值的理論,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關系。經過大量的研究資料結果表明,只有將理論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將應用經濟學付諸于實踐,這樣的經濟學研究才會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在應用經濟學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理論經濟學的內容中都會有所體現,而有了理論作為基礎,對于經濟活動會有一個初步的理論認識,這樣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更容易發(fā)現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問題,為經濟活動的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現代企業(yè)當中的管理經濟學,它就是在基本經濟學的基礎上的實用型經濟學,并且還融合了管理學內容,對于企業(yè)的經濟管理活動有了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布局,一些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對管理經濟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發(fā)展領域中,還存在著一些偏激的觀念,有的人認為理論比較重要,而有的人則認為實踐比較重要,還需要從源頭上樹立正確的經濟學理念,不僅要重視理論型的經濟學知識,更要重視該經濟學理論在實際的金融交易活動中所應用的情況,不要一味地追求經濟活動項目所帶來的金錢價值,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也應該考慮在經濟學管理范疇之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結合實踐,將所有與經濟學有關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實際的金融活動當中,轉變人們落后老舊的觀念。不過在國內研究中,很多領域都存在著輕視理論的現象,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觀點比較少,長此以往下去必將影響到經濟學的整體發(fā)展趨勢,經費資金的短缺固然是影響理論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應用經濟學研究的淺嘗輒止,敷衍應付也是經濟學理論研究進程步履維艱的現狀情況,怎樣扭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發(fā)展現狀,順應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成為了當今經濟學研究者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必須要以理論經濟學作為企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指導綱要,將應用經濟學作為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不必一味地糾結于二者之間的區(qū)別,而是要在實踐過程中將二者進行融合發(fā)展,在問題解決中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形式,讓理論的東西更加具有實踐性的意義和價值[3]。

        四、結語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保障。理論經濟學的學習可以為應用經濟學的發(fā)展打下夯實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東西作為依據,很多實踐性的應用都是無從談起的,在當今市場的大環(huán)境下,必須要掌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斷轉變過去錯誤的思維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內容都能夠融入到經濟活動當中去。

        作者:朱建朋 楊旭明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邱海平.我國理論經濟學研究2012年的新進展及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J].經濟縱橫,2013(2).

        第8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旅游專業(yè)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99-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速發(fā)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旅游市場的擴大,對旅游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長。據2009年中國旅游業(yè)統計公報顯示,2000年,我國設置旅游專業(yè)的本科高等院校為252所,在校生7.35萬人,而到2009年末,全國設置旅游專業(yè)的本科高等院校已有852所,在校生49.84萬人,比2000年分別增長338%和677.5%。旅游專業(yè)作為管理類專業(yè),其本科教學必然要設置西方經濟學課程,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使學生了解現實的經濟社會,以及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同時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目前,我國各本科高校旅游專業(y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表現為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脫節(jié)、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tài)理論相脫節(ji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不平衡等。如何提高本科高校旅游專業(y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 本科旅游專業(y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學生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的特點與西方經濟學教學數理化趨勢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理工科專業(yè)學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形象思維較強,而邏輯思維較弱,對故事化、形象化的講解內容非常感興趣,而對數理推導、公式和圖表則感到害怕甚至回避。在講解西方經濟學時,當老師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以及經濟理論案例時,學生的興趣較濃厚,但是當老師講到復雜的經濟模型,學生的學習興趣則降低。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希望老師能把復雜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轉化為一門純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然而現實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往往注重經濟定理的推導和數學模型的分析,對社會經濟文化的講解較少,這導致旅游專業(yè)學生普遍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其次,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旅游專業(yè)學生大多數是文科生,具有較豐富的文化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而數理知識儲備方面比較不足,然而,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借助數理模型來解釋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充滿大量的數學公式、圖形和表格,它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這加大了旅游專業(yè)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的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積極性。

        1.2 旅游專業(yè)重視應用性人才的培養(yǎng)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偏理論化的矛盾

        旅游專業(yè)是我國本科高校近十幾年來新開設的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本科高校旅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大多數進入旅游企業(yè)從事管理工作,而非進入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然而西方經濟學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其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從邊際成本理論、完全競爭理論、供給理論和凱恩斯理論,整個理論體系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推理上,這使西方經濟學顯得高深復雜,這對于偏感性思維的旅游專業(yè)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利的。事實上,西方經濟學所提示的經濟規(guī)律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是間接的,因此,給大多數學生造成的印象是西方經濟學離現實生活很遙遠,難以利用所學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實踐。其次,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也使它不能適應旅游專業(yè)的教學要求,從而降低了它在旅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1.3 旅游專業(yè)培養(yǎng)新型旅游人才的目標與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jié)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即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技能,能在旅游相關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國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我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微觀部分主要以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主,宏觀部分以凱恩斯國民經濟的論為主,這兩大理論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形成,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fā)展,當初適合這兩大經濟理論的社會環(huán)境早已改變,現代經濟現象日趨復雜,如果我們還用十年前的理論來解釋現代社會經濟,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經典理論的學習雖然能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精髓,但經典理論與現實前沿問題的脫節(jié)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嶄新的理論不斷豐富著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比如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博弈論、當代國際貿易和產業(yè)經濟學理論等,這些最新的理論體現了學者們對于現實世界更深的思考,使得西方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進一步強,但是這些前沿的理論卻很少在旅游專業(y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體現,結果進一步拉開了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使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jié)。

        2 建議與措施

        2.1 加強教材建設,使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適應旅游專業(yè)的特點

        旅游專業(yè)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是樹立基本的經濟觀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經濟知識,以及初具分析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首先,為了適應新時代旅游人才的培養(yǎng),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要突出對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旅游專業(yè)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課時一般較少,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教學不必面面俱到,必須有重點地刪減,突出重點,又要詳略得當,本著“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從而加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1]。其次,西方經濟學教材應包含當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前沿研究理論,在內容上不斷吐故納新,選用適合旅游專業(yè)自身特點、新版的、經典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教材除了包含經典經濟學思想以外,還應該包含其他當前經濟學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問題,比如博弈論、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等問題,補充其它學派的理論,如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等觀點以及思想,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脈絡,以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研究和應用能力[2]。

        2.2 使用適合旅游專業(yè)特點的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西方經濟學很多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并且包含不少的數學公式和圖表,使學生特別是文科專業(yè)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大量生動和形象的案例對教材中的理論進行解析[3]。案例教學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在20世紀初最初應用于法學與醫(yī)學專業(yè),后來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類專業(yè)。教師應該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平時注意多點從報紙、網絡和新聞中搜集整理相關案例,建立豐富多彩的的案例庫。在案例的選擇上,我們要遵循以下二個原則:第一,案例的選擇要充分體現旅游專業(yè)特點。比如在講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時,可以結合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量涌現的,屬于較高層級的精神需求。在講解需求的價格彈性時,以酒店客房的定價為例,分析什么時候酒店應當漲價,什么時候酒店應該降價,價格的變動對酒店總收益的影響。在講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可以聯系我國目前銀行準備金率和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的情況,并且讓學生把我國目前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凱恩斯赤字財政政策進行對比分析。第二,案例的選擇要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我國當前經濟現狀的實際較好地結合起來。如果選取的案例過于陳舊,就會讓學生覺得經濟學脫離現實,說服力不強,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應該從人們日常生活中選取學生所熟悉的現象和問題,比如,我國目前發(fā)生熱點經濟問題,房產政策的調整和銀行利率的變化,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弱化其理論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有切身體會和理解。

        2.3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性

        如果教師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單純采用灌輸式、講解式的手段來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的理論,其教學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要想解決以上的問題,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啟發(fā)式、多媒體以及開放互動式等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能動性[4]。首先,教學通過開展大量有針對性的提問來啟發(fā)學生對經濟學的思考,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的提問,比如在介紹“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便可以用“你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這樣簡單又實際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進一步引入相應理論的介紹;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對教師進行的問題,通過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養(yǎng)成主動積極地學習的習慣以及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同時還營造了民主的學術氛圍。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教學效果,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以圖、文、聲、像并茂的形式演示出來,這樣不僅縮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的時間,加大課堂信息量,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積極采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選擇與旅游領域有關的經濟事件及相應數據作為案例來開展課堂討論,比如利率的調整對我國酒店業(yè)的影響?我國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市場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問題開展課堂討論,使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對經濟學主動思考[5]。

        2.4 結合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增強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前沿性

        西方經濟學授課內容只有不斷隨社會變化而改新,及時吸收前沿理論的最新發(fā)展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出現的最新問題和最新動向,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特征,使得教學內容與時代、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才能使學生對它產生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講授經濟原理,更重要的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促使學生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然而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前沿的理論及案例一般不會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于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對西方經濟學的內容不加選擇就全盤接受,從而削弱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學習,追蹤最前沿的理論及實踐、政策熱點,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內容,同時加強科學研究,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將研究成果積極融入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李剛.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與現代化,2009(9):30-34.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劉曼琴.應用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的調查分析與改革[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8(7):197-198.

        第9篇:有關經濟學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理性;精神;人性化;行為;演進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75-03

        一、演進行為模型提出的緣由

        社會學科中諸多學科的發(fā)展越來越明晰的暗示著這樣一個特點:經濟學從著重研究“物”的角度逐漸轉向了重視“人”的角度,筆者稱在這里將經濟學從高度抽象的“理性人”向現實中的人的回歸過程稱為“經濟學的人性化過程”。這一轉變在主流經濟學、博弈論、金融學、管理學,尤其是以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為代表的行為金融學和行為經濟學、以史密斯(Vernon L. Smith)為代表的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等都諸多學科中得到了深刻體現。經濟學的歷史特點是逐步抽象化、形式化和數學化的過程,這一抽象過程的逐步加深逐步實現了經濟學框架的統一性和理論的完美性,標志著經濟學的成熟與完善。然經濟學的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逐步孕育自身否定因素的過程,經濟學每一次抽象程度的提高,就意味著否定因素的進一步加強,這一否定因素的核心就是與抽象相對應的人之“個性”,這一否定因素是伴隨著人類物質匱乏時代逐漸走向物質富裕時代的過程而逐步得到加強并凸顯的,也是隨著人類從權力時代逐步走向自由時代這一制度變遷的過程中逐步得到體現的。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和政治環(huán)境的日益寬松和開放使得人之個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究竟是經濟和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人之個性能夠得到張揚,還是人之個性張揚的內在要求和驅動使得經濟和政治走到了今天的情景呢?筆者認為是后者!

        人是有自我感覺、懂得體驗和享受、并有著超強的創(chuàng)造力的高級動物,人的這些特征決定了人類天然具有強烈的欲望與沖動,這些欲望主要體現在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的方面決定人具有天然的自私性的一面,精神的方面主要表現在情感與價值觀,也就是人類天然有追求人生意義的價值取向和趨勢,這就使得人類又天然具有同情心的一面,因為人的意義必然以他人為依據。人類的個性張揚就是人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張揚。個性的張揚表現出來的是多方面的欲求,這種欲求的自由性與物質宇宙的天然秩序性形成了一種張力,物質世界的秩序性對人類形成了一種制約,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條件,但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認識能力能夠逐步減弱這一制約性,這就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過程。在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的時代,人為了生存,主要的欲求和矛盾體現在物質方面,這一物質方面的欲求反過來影響了那個歷史條件下的人的思想與情感,歷史條件決定了思想與情感必須為物質的追求服務,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理性”才真正能構成經濟學的基礎。

        二、演進行為模型的建立

        經濟學的人性化過程必然要求我們全面考察人類的各項特征,一向被主流經學所忽略的有關人的一些重要屬性不得不再次被提出來,其中最主要的有人的“自我意識”、人的“自我價值感”、人的“創(chuàng)造性”等。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是一項事實,這是人與人之外其他一切生物在表現上的最大不同。懷特海在其《思維模式》中也提出過“創(chuàng)造為何是可能的?”這樣的問題。一旦認識到人的創(chuàng)造性,我們就不能簡單接受人的行為是“反應性選擇過程”,而應是“創(chuàng)造性選擇過程”,“創(chuàng)造性”的引進也直接否定了一個人偏好的穩(wěn)定性假設,同時拓展了一個人決策行為的可選方案集合的邊界,或者說這個邊界是不斷擴大的。在一個長期的視角和動態(tài)的行為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是不能忽略的。如同不能忽視人之“創(chuàng)造性”一樣,同樣也不能忽視人之“自我意識”或者說“自我價值感”。筆者認為這兩個人之屬性是相伴相生的,有創(chuàng)造性一定會觸發(fā)出自我意識,有自我意識則一定也會逐漸演變出創(chuàng)造性,沒有自我意識的創(chuàng)造性是不可能的,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意識是必定會被淘汰的,從而也就不存在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性是適應性能力的高級階段,是適應之后的改變的沖動與能力,這種沖動源自自我意識的更高級的自我實現要求。自我價值感是自我意識的精神樞紐和內在欲求,也是自我意識的必然結果,一個人自我意識淡薄,自我價值感也會同樣趨于清淡。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價值感的不斷提升。這些都構成了一個人行為的深層的心理基礎,而當前的行為理論和模型對此鮮有觸及。引進這些有關人的重要屬性,必須從長期的、動態(tài)的視角出發(fā),因為創(chuàng)造性、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等都只有在連續(xù)的變化過程才能體現其重要作用,在靜止的時刻必然會被抽象掉,正因為如此,演進行為模型是著眼于行為規(guī)律探討的長期視角。

        關于一個現實中人或者真實的人的行為過程筆者通過下圖來揭示:

        上圖就是在引進了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價值等概念之后的關系圖。

        箭頭的方向代表著影響的方向。圖中給出了兩種理性的概念,“原始理性”是與人的物質追求相接近的概念,也是與主流經濟學中的理性接近的概念,“綜合理性”則是一個行為主體經過知識過程和人生體悟之后對物質和精神雙重考慮的理性,這種理性是原始理性的升華之后的理性。一個人的目標主要是在綜合理性下生成的。決定一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適應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思考力”的培養(yǎng),或者再具體一點說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一個越是思想貧乏的人,其行為模式偏向于整個圖形的右半部分,而思想豐富的人則越偏向于左邊。

        基于上面的框圖所包含的內容,筆者在下文中逐步提出演進行為模型。

        丁丁老師用如下模型解讀了布坎南所評價的沙克爾的貢獻:

        這個模型給人的震撼是很大的。這個模型的含義是:當下的理性選擇依賴于尚未出現的價值時,“最優(yōu)”(最小成本實現既定目標)就無法在當下被確定,因為正是當下的選擇決定了未來的潛在價值,也就是說,可選方案的集合依賴于選擇本身而且依賴的方式是不確定的。這個模型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理性”必遭否定!也就是無法在“理性”的框架下解決問題,因為在動態(tài)中無法確定怎樣做就是“理性”。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現實中的行為主體當前的最大滿足感或者說效用并不取決于實現當前的某個目標,更多地取決于對未來的一種憧憬或期望。筆者提出兩個工具性概念。一個行為主體為了實現未來某個不可明晰表達的目標,其間所做的各種最大化努力,稱之為“模糊理性”,所追求的不可完全明晰的目標稱為“模糊目標”。這里的模糊理性不同于以往的“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模糊理性是無法做到“理性”下的理性,它有“理性”的影子,但更是“理性”的非理性,“理性”和“有限理性”都是靜止的概念,而模糊理性是與動態(tài)過程相聯系的概念。“模糊目標”也不同于效用函數目標,效用建立在嚴格偏好假設基礎上,必定是靜止的概念,是有關“當下”的決策問題,而“模糊目標”是面向未來的,模糊目標的所對應的效用及效用函數在當前是無法確定的。由此,我們建立模糊目標函數如下:

        現在的時刻為t,那么最大化的目標就是模糊目標函數ft+T(x),其中T代表期望長度,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要求及物質追求的程度還有個人的知識累積及把握世界的心智能力等有關。當T=0時,這個決策行為就退化為主流經濟學中的“理性”決策行為,模糊目標也可以用效用函數來代替,因為在靜止的當前時刻,理性和效用概念都是明確的。由此可以看出,主流經濟學的決策模式是這個動態(tài)決策模式的一種特例,“理性”也僅是這種特殊條件下的概念而已。將前文中的重要概念納入到上述決策模式中,完整的動態(tài)決策模型表述如下:

        上述(1)―(5)式整體所構成的行為模型,筆者稱之為“演進行為模型”。演進的含義是指行為主體的行為模式是隨經驗體驗、知識積累、思考能力等的變化而變化的。其中:Vt表示“自我價值”變量;Mt表示“物質追求”變量,m取自material首字母;Pt表示“感知”變量,P取自perceptual variable首字母;Et表示“環(huán)境變量;上述四個變量決定了模糊目標的形成。 x*t-1(i=0,1,2…k)表示不同時刻的最優(yōu)行為;Nt表示知識累積,N取自knowledge的第二個字母;St表示思考力,或者說批判性思考能力;Vt,Mt,Pt三變量又是上述三變量的函數。(x*t-1,x*t-2…x*t-k)代表過去的最優(yōu)行為,揭示的是經驗過程,k代表對過去行動的記憶長度,一個用心的行為主體的k較長,而不怎么用心的行為主體k較小,當k=0時,表示這個行為主體無記憶(這里的記憶主要指場景記憶,動物的行為模式中,k=0),在主流經濟學的決策模式中,k可以看做為0,因為當前的決策與過去無關,相當于無記憶。St代表思考能力,嚴格來說,思考能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創(chuàng)造性,思考力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Pt是沿用了海納(Heiner)在“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可預期行為的起源”)一文中的模型里的概念Perceptual variable,稱為感知變量或想象變量。用中文的說法,或許可以稱為“悟知變量”,代表的是對整個環(huán)境的總體把握程度,這一能力主要來源于行為主體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思考能力下的創(chuàng)造力大小。通過Pt,我們就達到了引進“創(chuàng)造性”概念的目的,因為一個行為主體的悟知能力越強,他的選擇范圍也會越大,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選擇”的真實過程。因此Pt也構成了模糊目標函數的可選行動集合。整個模型的特點是,目標函數和可選行動的集合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在某一個時刻,可選行動是內生變量,其他變量是外生的,而對于目標函數的確定和可選行動集合的邊界確定,其他變量則又是內生的。

        三、演進行為模型提出的經濟學意義

        演進行為模型就主流經濟理論及相關模型的不足提出了相關的替代思想,主要有:

        1.演進行為模型改變了傳統決策中的目標函數。傳統的目標函數總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效用的最大化又是以物質消費來體現的,這種目標效用是物質導向的,并且這種效用函數是假定偏好穩(wěn)定的。演進行為模型則提出的是面向未來的模糊目標函數,兼顧了行為體的物質要求和自我價值要求,并且這個模型沒有偏好穩(wěn)定性假設,一切偏好都是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調整的。傳統的目標是靜止的,即目標由當前確定不再改變,而演進行為模型的目標函數不僅是面向未來的,而且是動態(tài)的,目標函數會隨著多個變量的影響而做出理性調整。這符合作為個人在成長中的不斷調整過程,也符合作為整體的社會在歷史的繼承中不斷調整改變的現實。

        2.對理性重新作了理解。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一個行為主體沒法確切知道如何行動是完全理性的,因此筆者提出了模糊理性的工具性的替代概念,但并不是要否認“理性”所包含的合理性。而且,對傳統“理性”的“黑箱”做了全面分解和探析。傳統“理性”,傳統理性只假定行為主體是“理性”的,但對于理性是如何形成,如何變化以及理性如何引導行為等等是不做探討的,所以“理性”概念被視為“黑箱”。筆者則將理性概念分解為原始理性和綜合理性,并通過框圖揭示兩者理性的動態(tài)關系,并在兩者理性之間通過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并結合人之經驗、知識積累和人生體悟等連接起來,并指出一個成熟的行為人是在綜合理性下做出決策的,而綜合理性是包含了人之自我價值感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理性,顯而易見這種理性并不能視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這都嚴格有別于傳統理性的范式。

        3.對目標函數和可選行動集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作了調整。傳統的做法是將目標函數與可選行動方案分離的,也就是可選方案與目標函數無關,比如,默頓(1969)的模型,目標函數與約束條件是分離的。這一點是不符合現實的,現實的情況是,目標的設定與行動的選擇是相互影響的。本文中的演進行為模型則兼顧到了這一點,可選行動集通過感知變量與目標函數聯系起來,而感知變量又與思考力聯系起來,體現了學習和經驗在動態(tài)決策中作用。

        4.引入了創(chuàng)造性。傳統的理性分析范式,是不討論行為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他們將創(chuàng)造性理解為理性之后的結果,有效率一定會有創(chuàng)造。這一點在許成鋼和汪丁丁的文章中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否定。高度的競爭有損創(chuàng)造性!筆者則認為,將創(chuàng)造性過多地跟物質追求和效率聯系在一起是不妥當的,即人類有創(chuàng)造性不僅僅是物質導向的結果,而是人類自我價值追求內在的驅動和要求。所以創(chuàng)造性不是在物質之后,而是在物質之前,更與人之自我價值感相貼近的概念,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幸福感受的源泉,沒有物質欲求的導向也會有創(chuàng)造的發(fā)生,而過度的物質追求反而會損害創(chuàng)造發(fā)生的溫床。

        5.與傳統的理性范式相比,演進行為模型引入了更多的有關人的因素或變量。比如自我價值感,創(chuàng)造性、思考能力等,這些概念的引入才能將純粹的經濟理性人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現實人,只有引入了更多的人的因素,經濟學的解釋能力才能更強,才能更好地為了人類的未來福利做出正確的安排和制度導向。

        參考文獻:

        [1]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陳彥斌,周業(yè)安.行為資產定價理論綜述[J].經濟研究,2004,(6).

        [3]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4]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fā)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

        [5]Ronald A. Heiner, 1983, “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3.

        [6]G. L. S. Shackle, 1953, “The Logic of Surprise”,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 2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 一本到国产在线不卡免费观看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电影 |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