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科學課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發展縱向深入的應然需求,數學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數學課堂教學出現“價值虛化、目標弱化、內容窄化、實施僵化”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有悖于“以學生為核心”課程理念的踐行,而且桎梏數學本質凸顯,嚴重弱化了數學的育人功能,影響了生師學科素養和教學質量提升。基于問題解決,不少人士都積極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究。江蘇省洋思、東廬中學和山東省杜郎口中學探索的自主教學模式,既能穩步提高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有力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而言,盡管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論文、案例數以萬計,但因山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師資水平相對薄弱,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導縣域初中教師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進教改、學改經驗,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課堂教學有效策略,尚需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陽縣地處陜南山區,轄22鎮,現有初中、九年制學校29所,初中數學教師200余名。一直以來,我們以校本研修為抓手,立足縣情,大膽實踐,開拓創新,總結出“行政推進、統籌資源、校際合作、活動引領”的校本研修經驗和“三模四載”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間,在充分調研分析新課程實施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申報立項安康市“十一五”規劃課題《新課程實施中初中數學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探尋出“創新課標教材學習方式、啟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資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等三項策略,引領全縣數學教師積極建構人文化生態課堂,推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由“講堂”向“學堂”轉變,努力探尋課堂教學與遠程教育資源的最佳切合點,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嘗試將學科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態。經過反復探索求證、篩選提煉,構建了具有開放探究特點、能充分體現“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諧的“三部五環”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消除了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盲區和死角,極大地增強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構了覆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資源庫。然而,由于參研教師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學環境等良莠不齊,致使成果生成參差不齊、普適性受限、新型教學模式運用效度受阻,難以適應課標教材變化和縣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要求,如何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創新學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實化研修價值、強化研修目標、深化研修內容、活化研修策略,解決課堂上“過于追求熱鬧,忽視教學績效,過于倚重現成資源,忽視個性化創新,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加重,數學素養有所降低”等問題,已成為數學學科校本研修進一步深化的客觀訴求。
本課題研究是對《新課程實施中初中數學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點圍繞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和課例研究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引導縣域初中數學教師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進教改、學改經驗,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索具有縣域特色的輕負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助推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整體優化,促進師生數學素養質性提升。
本課題主要研究義務教育第三學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課堂教學”就是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程度編成有一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根據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按照學校制定的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計策、謀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學策略,即: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所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有效課堂教學”(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紀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并在杜威實用主義教學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核心指向為“有效”,即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下運用一定教學策略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獲得預期效益的最優化,使師生雙方都能獲得最大進步與發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經驗,建構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模式框架和各類課型課堂教學模式,引領學科教師突破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預設與實施低效化瓶頸,促使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步入規范、高效的快車道。
2.探索符合課改理念要求,能強力推動學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課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領學科教師圍繞課堂教學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專業發展。
3.探索建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有利于初中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數學學習方式,助推學生在“善學——樂學”的軌道上良性運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理念得以優效落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4.不斷完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與管理機制,推動高效課堂建設持續發展。
1.研究優化初中數學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六課型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性模式。建立覆蓋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質資源庫。
2.研究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學習策略,探索優化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方案設計與實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數學課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課例研修質量有效
策略。4.研究構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資源運用與管理長效機制。
1.研究假設:針對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設計中存在問題,建立科學、系統的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操作體系,加強教師現代教育理論與技術培訓,改革課堂教與學行為,建構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模式,促進師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
(1)構建“三部五環”課堂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所涉及的六類課型教學設計進行統攝性研究,從而規范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設計針對性、有效性。
所謂“三部五環”教學模式,即按照“教學設計問題化,教學過程活動化”要求,以問題為載體,活動為依托,以整體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目的,實現“學、思、習、行等智力條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條件”達到高度統一。終極指向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按照“問題誘導、自主探究、交互評價”三個部分橫向展開,具體實施則按照“導、探、變、結、展”五個環節縱向延伸,從而架起“教學內容、教師、學生”之間的交互橋梁,揚 “生命靈動”之帆、行“知識探秘” 之船,體現在文本上,則按 “問題情境”、“師生互動”、“設計意圖及媒體運用”三欄并行、橫向貫通,且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問題誘導,探究新知(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變)——全課小結,細化新知(結)——推薦作業,延展新知(展)”活動序列展開。從而支撐起課堂教學的基本架構,是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優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為有效課堂學習引擎式 “學習指南”,既規避了因預習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符合以學定教理念,層遞性問題序列利于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過程,在發展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與教學設計有效對接,不僅有利于減負增效,而且有利于學科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3)案(課)例研究模式為學科教師深度關注課堂教學細節優化提供了操作要領和技術支撐。
本課題研究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人教版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助推初中數學教師施教水平提升和專業化發展為重點,探索適合初中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和學的模式。
1、調查法。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診斷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
2、行動研究法。以實踐研究為主,動態研究優化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3、綜合運用文獻法、觀察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進行研究。
采用 “統一要求,嚴格標準;分校承擔,責任到人;加強引領,通力協作;分步實施,循環遞進”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溝通的研修共同體。本課題以縣師訓教研中心組織由片校學科教研(聯)組長、學科骨干教師和有代表性初中學科教師全員參與的研修共同體,共同研究課堂教學有效策略設計、跟進實踐、優化提升。
2.聘請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學科專家,成立由縣域初中數學教學骨干教師參與的指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策劃指導、流程監控。
3.在課題組指導下,縣、片、校數學教研組圍繞總課題,開展子課題研究。
4.邊研究邊改進,因需開展課例研究、課堂觀察、難題會診等系列活動,推進課題深入研究。
(一)課題研究時限及階段劃分
本課題研究計劃用三年時間(2012.9---2015.9)分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2.9——2013.7):本階段主要采用調查法和文獻法。重點工作如下:
(1)擬定調查問卷,對全縣初中數學教師和有代表性的學校學生進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確定研究框架,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3)召開課題開題會,進行子課題研究任務分解,完成實驗校的布點。
2.實施研究階段(2013.9——2014.6):本階段主要采用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重點工作如下:
(1)課題負責人編寫教學設計和學習指南設計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參研人員按照統一要求分課型編寫相應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導學案樣例。
(2)各子課題負責人在總課題的引領下,根據各自的子課題研究方案,分年級、按章節開展優化教學設計和學習指南編寫實踐研究,聚焦課堂,開展學案導學實驗探索,并在比較實踐中修改完善。
(3)修訂《旬陽縣初中數學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暨學科資源整合管理辦法》,制定《旬陽縣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
(4)完成中期研究報告。
3.總結完善階段(2014.7——2015.7):本階段主要采用調查法、文獻法和行動研究法,重點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分冊形成課堂教學設計和學習指南匯編,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2)整理校本教學設計案例、制作課堂教學實錄光盤、總結實驗經驗、撰寫實驗報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應任務。
4.應用推廣階段(2015.9——):本階段以行動研究為主,輔之于文獻法、調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陽縣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暨學科資源整合管理辦法》和《旬陽縣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實踐探索、修改完善、優化提升,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實現優質教學資源普及共享。
(2)按照“個人申報,片校篩選,縣級展評”的程式,組織優秀成果評推,特優成果推介參加上級成果評選。
略
1. 成果預期
(1)建立完善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題教學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設計策略,有效實施策略,有效管理與評價策略。
(2)建構描述性概念課、推導型概念課、習題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活動課等六種課型課堂教學模式。
(3)建構導學案設計基本框架和學案導學實施策略。
(4)修訂完善初中數學課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導教師圍繞課堂教學效益提升,有效開展課例研修。
(5)形成覆蓋初中數學學段的課堂教學資源庫(包括:章節教學設計、課件、導學案)。
2.成果呈現方式
(1)階段性成果
①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②《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實施方案
③《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④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窺(論文)
⑤《初中數學學案導學課堂教學實錄》(光盤)
⑥《太極探航——初中數學課
堂教學有效策略指南》(教與學系列成冊)⑦《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報告
⑧《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索論文、敘事、反思集》(裝訂成冊)
(2)最終成果
①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窺(論文)
②《整體優化縣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結題報告(報告)
③《太極探航——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指南》(見階段成果)
本課題研究是在縣師訓教研中心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本中心及時成立由中心主任擔任組長,課題負責人及各初中教研聯片組長校校長為成員的課題研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課題研究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協助課題負責人做好參研教師的選定和研究進程的督察。成立由課題負責人擔任組長,主要參研教師為成員的課題研究實施組。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課題選題、申報立項,負責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參研人員的選定,負責子課題選定及任務分解,承擔對片校參研教師的業務指導,負責對課題研究技術路線的跟進調控。各片區數學教研聯組協助實施組負責轄區所承擔研究任務完成情況的過程督查、成果收繳、展評遴選、匯總上報等。各中學、九年制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長或帶頭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務外,負責組內任務分解、收繳、審核、修改與上報,所有初中數學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上的可通過“青藍共進”方式結對協作)參與既定成果的優化完善。各中學、九年制學校不僅要進一步確立校長第一責任人地位,充分認識課題研究在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動學校內涵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強管理的“觀念點撥”、“心靈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設法為參研教師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進學科教師真心實意地、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視、認真對待,積極擔當參研教師的支持者、服務者,體會教師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專業造詣、人格魅力感召教師、吸引教師、帶動教師積極前行。
附:課題研究組織機構
(1)課題研究工作領導小組
__
(2)課題研究工作實施組
__
充分利用聯片研修工作機制和網絡平臺,進行廣泛宣傳,促使數學教研組長明確職責、認識到位,充分發揮其引領拉動作用,確保此項工作扎實有效運行。通過專題培訓、提供資訊、難題會診等引導學科教師認識到生源日漸銳減、人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現實需求日漸強烈、教師準入政策日漸拓寬等現狀,迫使教師不得不發展,不能不發展,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教師應充分感受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在促進自身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等引領教師認識到本課題研究是實現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有效載體,是促進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積累專業知識、磨練專業能力、明確研修方向、豐富專業智慧、塑造專業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聚焦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上,從而增強參研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研修時效性。
課題負責人定期通過網絡平臺和實踐跟進等為教師提供資訊服務,做到“六個及時”:及時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咨詢或資訊服務;及時發現、遴選推介優秀研究成果,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及時征集、匯總、求證、解決問題;及時組織過程性監控和展評引領;及時向上級專業網站、新聞媒體、報刊雜志推介優秀作品;及時引導學科教師在規范中優化,在優化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華,在升華中發展。帶領學科教師在辛勤中收獲智慧,在矯正中收獲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成功。
【關鍵詞】數學課堂;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策略研究
1問題的提出
1.1現實的教學背景
數學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問題,卻沒有學生的問題,名師課堂也不例外.
為準確把握學生的課堂提出問題的狀態,對基地學校的初中學生課堂提出數學問題現狀進行調查問卷.在敢于提問方面,不足三成(272%)的學生當堂主動提問;在能夠提問方面,只有225%的學生能提出一些知識性問題,613%的學生基本上不能提出問題,等待老師與同學的解答;在會不會提出問題方面,大部分學生(856%)習慣性聽老師提出的問題,解答老師的問題,更不會提出問題,或者根本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究其因,大部分學生甚至教師都沒有受到這方面的專門訓練.
1.2課程標準的要求
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1].對學生而言,這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1.3“以學定教”的體現
問題的提出總和思考緊密聯系,不會思考就不會提問,但思考是隱性的,提問則使之顯性.通過學生的提問,教師往往能更多了解到學生在想什么,關注什么,思考落在哪個層面上.在這個意義上,啟發學生提問是“以學定教”的體現.
總之,為了更好地在數學教學中落實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任務,為了改變中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低下,探討啟發初中生數學提出問題的策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2研究的框架
通過調查與問卷進一步了解關于學生提問的現狀,基于學生的心理與教師的心理分析,營造學習心理安全的數學課堂環境,讓學生敢于問,創造合適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問,基于問題結構的研究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由于現實教學中,任務重,教師喜歡主宰課堂,沒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難有課堂選擇的權利,難以做到主體轉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師放手課堂具體表現之一.設計整體研究框架,如圖1.
3.1營造安全的數學課堂環境
為了研究學生提問的課堂環境,我們通過《影響初中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因素調查問卷》,發現68%的學生有因為提問被批評或嘲笑的經歷,59%的學生只對特別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再提問,94%的學生從來沒有提出過難倒數學老師的問題.
教師焦慮、急于求成的心理會對學生回答問題產生負面影響.教學節奏過快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益,相反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用眼神、目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并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及時給予恰當評價,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回答的尊重,避免教師只關注學生回答的結果而不關注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也對課堂提問有一定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對學生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遞給學生,學生無形中就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從而塑造或改變、調整自己的行為.
教師只有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民主氛圍,才能使學生敞開問題意識之門.首先,教師要通過個別談話、集體討論、課外活動等形式創建一個心理相容的學生集體,并使集體各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和睦相處,讓學生在交流和活動中學會寬容、尊重和理解.其次,通過表揚、競賽等方式建立一個具有良好學風的班集體,學風正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個前提條件.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對掌握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促進作用,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體驗成功,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怕羞的情緒,善意地傾聽,及時發現閃光點,給予中肯積極的評價.
3.2創設恰當數學問題情境
呂傳漢、汪秉彝認為:提出數學問題――數學創新的起點和基礎,數學問題產生于數學情境.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離不開數學情境的精心創設.創設數學情境,給學生呈現刺激性的數學材料信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達到激發學生好奇心和發現欲,引起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的目的,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在數學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可認為是學生的一種“數學化”的學習過程,過程表述為圖2.
新源于題,問題源于情境,數學問題總是源于某種數學情境;離開了數學情境,數學問題的產生就失去肥沃的土壤.
3.21復習鋪墊,質疑提問
不斷發出疑問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問題情境可以多種多樣.應用已學知識鋪墊.有創意的課前導入可以引發學生尋疑提問.不斷引導學生發出疑問,也就自然在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圖3
如課例1《相似三角形復習》.
如圖3,請在5×5的方格中畫一個格點三角形與圖中的AOB相似.
學生給出了如下兩種畫法,見圖4.圖4
教師可以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學生就會很快發現第一種答案有誤,因為不是格點三角形.對于第二種為什么正確的討論中,學生會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原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進而通過三個不同的判定方法均可給出正確的理由.學生們順理成章提出還有不同的畫法嗎?到底有多少類(三邊比值相同屬于一類)?
3.22創設直觀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尋疑提問
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種情境中去吸取、分析數學信息,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大概過程、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感受數學的力量.
如課例2《來自英國數學課堂的觀察與思考》[3].
有關的指數運算6個法則xa?xb=xa+b,xa÷xb=xa-b,(xa)b=xab,x0=1,
x1a=ax,x-a=1xa講授完畢后,教師給每兩位同桌發一個資料包,里頭含有18張邊長一致的等邊三角形紙片(見圖5),每張紙片上的一邊或兩邊或三邊寫著一些指數運算的式子,比如有張紙片僅有一條邊上寫著(24)3,有張紙片有兩條邊上分別寫著432,5-6,有張紙片三條邊上分別寫著44×4-3,5-2÷5-3,27.游戲規則,同桌兩人合作完成,式子運算結果相等的邊拼在一起,最后展示成果為邊長為三個單位的菱形,游戲時自然生成很多問題即要不要拼在一起,這兩條算式到底等不等,學生們相當興奮,渴望自己與同桌能最快完成那個正確的菱形圖案(見圖6).圖5圖6
3.23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尋疑提問
教師也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然后引導、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問題、并尋找盡可能多的解決辦法(或答案).要經常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先不要急于評價問題與答案的正確與否.只有當學生再也提不出新的想法時,再引導對之討論與評價.這樣學生提出的問題相對集中又不偏離課堂目標,而且可使看來似乎荒謬又真正體現創造性的問題與解法不至于被扼殺!
如課例3《反比例函數復習的教學設計》[4].
問題1:已知,A(-3,a),B(-2,b)是反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上的兩點.求()(請補全結論,再求解).
教師設計結論開放題,學生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S1:求函數解析式及a、b的值.
S2:求a、b的比例關系.
S3:A(-3,a),B(-2,b)在哪個象限?
S4:比較a、b大小.
其實求函數解析式是缺乏條件,于是自然而然出示:問題2:針對問題1,請添加一個條件,求出該反比例函數解析式.孩子們的精彩在延續.
S5:添加a=-4或b=-6;
:給出a、b中一個值可消去參數獲得解答,如果是我:直接k=-12,提高難度好嗎?
S6:a-b=2.
教師補充:你給出了a與b的一個關系,肯定能解答,好問題!請繼續思考,給出你獨特的條件!圖7
S7:如圖7,作AHx軸于H,若SOAH=6,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
教師評價:好問題!給出一種基于面積更為隱含的條件,請同學們嘗試解決!
S8:SOAH=12OH?AH=123a=6,a=-4,
k=-12.
S9:同學給我啟示,若SOAB=5呢,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
于是,孩子們圍繞本題給出了精彩紛呈,五花八門的答案,使課堂走向,其實,S9的問題就是教師課前預設的問題,只是以巧妙的方式由學生代言.
3.24向學生布置課堂“情境作業”
引導在“做數學”中尋疑提問.根據課堂學習主題.設計、布置適當的課堂情境作業,讓學生人人參與、個個操作,并引導他們在操作中獨立思考,與同伴交流,鼓勵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對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并選擇其中有教育、教學價值的問題和解法交學生討論,在交流中尋找不同的問題解答方案與答案,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做數學”的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
如課例4《折紙中的數學》[5].
折紙小熱身:給你一張三角形紙片,你能折出這個三角形的一條角平分線、中線、高線嗎?說說你的思考?
本課核心問題:三角形紙片能折出怎樣的四邊形?
預設與設計說明:三角形紙片能折出普通的四邊形是顯而易見的,基于此,進而提問可以折出怎樣的特殊四邊形,學生可能會回答:梯形、平行四邊形、矩形等等,根據學生的實際回答并要求學生作答.
拓展與延伸:基于“三角形紙片能折出任何形狀的四邊形”結論與“三角形紙片到底能折出怎樣的四邊形”可以提出怎樣的新問題設想?3.3基于問題結構分析
問題總是由題設與結論構成,通過教師精心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僅根據題設,還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變換題設又可以得出什么新結論?進一步研究變換題設的幾種策略,題設的替換,條件的加強,條件的減弱等均可以促成學生學會提問.
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啟發學生變換結論提出問題的策略
①結論開放,提出問題;
②變換結論,提出問題.
(2)啟發學生變換題設提出問題的策略
①題設與結論互換,提出問題;
②題設開放,提出問題;
③變換題設中關鍵條件,提出問題;
④弱化題設,提出問題;
⑤強化題設,提出問題.
如:課例5特殊三角形復習[6].
最初設計第二個問題如下:
問題2:若ABC是塊綠化地,AB=AC=10,BC=16,你能求出ABC的面積嗎?
隨著研究的進展,在隨后幾次研究課中,把問題2改為:ABC中,AB=AC=10,
求ABC的面積?
這樣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本題缺條件,ABC不確定,無法給出具體答案.于是順勢改為開放題:請添加一個條件再解答下題:ABC中,AB=AC=10,,求ABC的面積?
而這個開放題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可以讓不同學生給出不同的添加條件,根據學生的水平甚至還可以研究這些添加數值的取值范圍,動態生成許多精彩紛呈的問題.
如特殊三角形復習課例中,問題3:若ABC中,AB=AC,M為BC中點,MHAB于H,MEAC于E,MH=ME?請說明理由.問題4:根據問題3,請你提出一個新問題?當學生提出:若ABC中,AB=AC,M為BC中點,MHAB于H,MEAC于E,AH=AE?教師要及時點撥:這是一個好問題!抓住已知不變,猜想新結論!這是提出新問題的好策略!于是學生就會得出更多新結論,諸如:不改變任何條件,學生可能得出新結論有:線段方面AH=AE,BH=EC;CH=BE;角度方面∠HME+∠A=180°,∠A=∠HMB+∠EMC,AM平分∠HME,兩線位置關系HE∥BC,及三角形全等HBM≌ECM,于是可以提示還可以怎樣提出新問題,學生定會水到渠成提出:改變已知,猜想新結論.再次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初步回答探索:改變條件探求是否有新結論.
角度1:條件與其中一個結論互換,可得四個新問題;
角度2:替代已知條件,結論是否成立,如去掉兩個垂直,換成AH=AE或HB=CE,Y論仍舊成立;
角度3:減弱條件探求是否有新結論.如去掉AB=AC,則∠HME+∠A=180°;HMME=ACAB(根據面積相等AB×HM=AC×ME);圖8圖9
又如圖8,M為BC上的動點,探求HM+ME=h(腰上的高)
角度4:增強條件,是否有更新結論,改AB=AC為AB=AC=BC,
AHE也是正三角形嗎?
HM=ME=12h(腰上的高),還可繼續拓展,如圖9,AB=AC=BC時,
探求等邊三角形所在平面的任意點到三邊距離與高的數量關系……4有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實驗中,對提出問題能力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和提問的水平來進行的,同時用學習成績是否提高來說明提出問題的能力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情況.而事實上,僅僅從這些方面進行提出問題能力的評價是不夠全面的,提出問題能力還應包括對提問態度、積極性、主動性及提問技能的應用等.隨著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不斷提高,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呂傳漢,汪秉彝.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1.
[3]吳立建.來自英國數學課堂的觀察與思考[J].數學教學,2015(08).
[4]吳立建.反比例函數復習的兩種不同教學設計及思考[J].數學教學,2014(09).
[5]吳立建.折紙中的數學[J].數學教學,2013(05).
一、設置淺層次的課堂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問題,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觸動感情,提高興趣。因此,課堂提問的設計不僅要以知識點的落實為依據,還要善于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探索酸的性質》一課中,筆者在引入時設置了“你們吃過的水果中哪些是酸的” “知道這些水果為什么會有酸味嗎” “你們猜測一下我們口腔內的唾液是否是酸性的”“我們可用什么方法來測”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激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讓全體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2. 變換提問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在教學《質量守恒定律》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此時,教師就不能把提問停留在“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上,而應從不同角度,通過舉例、辨析等不同形式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在教學時,筆者適時提出了“水結成冰質量不變,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木炭燃燒后生成的CO2質量比木炭大,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質量守恒定律中的‘參加’ ‘生成’等詞能否去掉”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其真正含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設置中層次的課堂提問,活躍學生思維
1.在新舊知識銜接點上的中層次提問
教師在教學時,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使學生能將新知識放在整個舊知識的背景中去思考,這樣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的整體性。
例如,在復習導體電阻的測量時,若直接提問“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是什么”,學生會覺得索然寡味。倘若把它改成為“伏安法測電阻為什么有誤差”,這樣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思考產生誤差的原因是什么,減小誤差應用什么方法,并進一步歸納出電路選定的原則,最后創造性地提出實驗的改進方案。
2.在過渡點上的中層次提問
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與分散,心靈門戶的開啟與關閉,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開啟了他們心靈的門戶,就能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而熱愛學習,并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在過渡處提問,這既能起到對教學內容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物體浮沉條件”一節的教學中,在分析了浮力產生的原因后提出:“木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浮在上面,而鐵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下沉?”學生回答:“因為鐵重而木塊輕。”教師接著問:“把重10牛的鐵塊和重10牛的木塊都放進水里,為什么木塊浮上來,鐵塊卻沉下去呢?”這一問,學生對生活經驗“因鐵重而下沉”產生了懷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緊跟著提問:“那么物體在水中的浮沉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
3.在鞏固總結時的中層次提問
在學習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后,學生由于頭腦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所以不能正確運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去解釋原來已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運動情況。對此,教師在鞏固總結慣性相關知識時,可以這樣設問:“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向上拋出,當鑰匙落下時,是落在手里,還是落在手后面?為什么?”引導學生克服“鑰匙拋出后,雖然在豎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運動,但水平方向上它仍保持拋出時隨汽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這一認識難點。然后再問:“為什么從緩慢運動的汽車下來時,人總是會與汽車行駛方向相同的方向跨出一步?若朝相反的方向下車,則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向災區空投物品時,應該注意什么?”這時,學生就能輕松地掌握慣性知識并學會運用其進行分析解題。
論文摘要:習題課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課型。通過習題課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從而使概念完整化、具體化,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精心編制習題,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復,使學生拓寬學習領域。也可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于是解數學問題便成為數學學習的核心內容。習題課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課型。通過習題課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從而使概念完整化、具體化,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認知結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習題課的基本目的是通過解題的形式來形成學生的數學技能,并通過解題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對于教師來說還可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適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
新課程下數學活動要求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精心編制習題,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復,使學生拓寬學習領域。也可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基于數學習題課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和體會,淺談一下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習題課的類型和目標,以及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習題課的類型和目標
數學習題課按教學的情境與目標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類:
第一類習題課是在新概念、新規律建立時,為準確認識新知識的內涵、條件、范圍及基本運用方法而設的習題課,這種習題課不一定單獨進行,往往是與講授新課結合在一起,可稱為形成性習題課。
第二類習題課是一個單元結束時,針對本單元的學習過程,針對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錯誤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設的帶有提高性質的習題課,可稱為小結性習題課。
第三類習題課是學完數學知識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識,或是對數學思維的形成及對今后的學習有著重大影響而難度又較大的知識后,為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及減輕學習困難、提高某些能力與方法的運用水平而設置的習題課,可稱為專題習題課。
二、習題課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習題選擇要有針對性
習題課不同于新授課,它是以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類型,故要達到高的訓練目標,教師在選擇習題時,要針對教學目標,針對知識點,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錯誤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復做。例如,學生初學絕對值,對絕對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難,可設計如下一組習題幫助學生理解絕對值的概念。
1、絕對值等于6的正數是_____,絕對值等于6的負數是______,絕對值等于4的數是_____。
2、絕對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數是_____,絕對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數是_____。
3、絕對值小于3.5的整數是_____,絕對值小于5而大于2的整數是_____。
(二)、習題選擇要有典型性
數學就是要研究客觀規律,而運用數學知識于實際,因其內在聯系也常常會反映出一定的規律,教學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規律,教給學生以“規律”,數學題千千萬萬,習題的選擇要克服貪多、貪全,有時看看題目哪個也不錯,都想讓學生做一做,這樣不分析、不歸類地搞“題海戰術”,其結果是題量大了,學生疲于奔命,所得無幾,既增加了學習負擔又降低了學習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養,所以習題的選擇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識點的覆蓋面,還要讓學生能通過訓練掌握規律,達到“以一當十”的目的。
(三)、習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基礎知識、智力水平和學習方法都存在一定差異,在習題課教學中,對于習題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處理,既要創設舞臺讓優等生表演,發展其個性,又要重視給學困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其獲得成功的喜悅。否則,將使一大批學生受到“冷落”,喪失學好數學的信心。題目安排可從易到難,形成梯度,雖然起點低,但最后要求較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困生不至于“陪坐”,優等生也能“吃得飽”,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在講平方差公式時可設計A、B、C三組習題:
A組:(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B組:(1)(-a+b)(-a-b)(1)(-m+3n)(m+3n)
C組:(1)16(a-b)²-9(a+b)²(2)(a-b+c)(a+b-c)
這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組為基礎題,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B組題為發展性練習,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C組題為綜合性練習,檢查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進行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
在平時的習題教學中,如果我們靈活地改變題目的條件或結論,巧妙地把一個題目化成一組要求不同或難度不斷變化的題組,不僅可以使學生易于掌握應用之要領,也可使學生能從前一個較簡單問題的解答中領悟到解決后一個較復雜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據下列條件,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1、已知拋物線經過(1,3),(-1,4),(0,4)三點;
2、已知拋物線經過頂點(2,4),且過原點;
3、已知拋物線經過(6,0)點,且x=4時,有最小值8;
4、把拋物線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個單位;
5、已知y=ax²+bx+c,當x=1和x=2時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思考方法、解略)
上例是不斷改變條件來逐步加深研討問題的。還有一些題目也可以通過不斷改變結論來加以研討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解題做到舉一反三。
(五)、教學的方式要多樣化
習題課教學知識密度大、題型多,學生容易疲勞,如果,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化,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樣容易喪失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克服這一現象,在教學中一定要體現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雙向活動,將講、練、思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疑點啟發、重點講授、難點討論”的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全方位參與問題的解決,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表現出風趣感人的語言、整潔規范的板書、科學嚴謹的推理、生動活潑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態,就會創造一個美好的學習氛,激起學生愉快的學習情趣,形成一個和諧而熱烈的信息交流環境,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疲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六)、教學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
1. 習題課的特點
教學知識密度大、題型多,學生容易疲勞,如果,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化,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樣容易喪失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克服這一現象,在教學中一定要體現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雙向活動,將講、練、思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全方位參與問題的解決,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表現出風趣感人的語言、整潔規范的板書、科學嚴謹的推理、生動活潑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態,就會創造一個美好的學習氛,激起學生愉快的學習情趣,形成一個和諧而熱烈的信息交流環境,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疲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2. 習題課的教學重點
習題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上課時,要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后的一節習題課上,有一道題為:求證:順次連接矩形四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菱形。有的學生想證明矩形四角上的三角形全等;有的學生欲證對邊中點連線互相垂直來達到目的;有的學生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來證。這時,教師首先要對各種做法做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然后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好,學生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和爭論,最后選出最佳的方案。這樣,讓學生悟出解此題的關鍵是恰當地引輔助線。
3. 習題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就是在解題以后,回過頭來對解題活動加以反思、探討、分析與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對解題過程的回顧和審視會對題目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既可以檢驗解題結果是否正確、全面,推理過程是否無誤、簡捷,還可以揭示數學題目之間規律性的聯系,發揮例題、習題的“遷移”功能,收到“解一題會一類”的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得到更完美的解答方案。例如在上述例題完成后,可以出示如下的問題:“順次連結等腰梯形四條邊的中點,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圖形?”;“順次連結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的中點呢?”當同學們得出“是菱形”后,教師又追問“為什么是菱形呢?”學生通過證明,很快地發現規律:“順次連結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得到菱形”。最后把命題中的“矩形”改成“菱形”、“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等情況,讓學生繼續思考有什么結論,又能發現什么規律,此時,學生就不再走彎路或感到困難了。
4. 如何上好習題課
在精心準備好一節課后,課堂教學是關鍵。我們知道課堂的主人是學生,現代教育觀評價一節課的好壞不光是看教師教的怎么樣,更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會學了什么。因此教學更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以下的四個原則。
4.1 主體性原則。
習題課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教師要精講,學生要精練。
例如,糾錯習題課的模式可以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錯例的方式。如,用實物投影展示,或者將錯題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展示照片。利用照片的優勢是信息量大,同時照片上沒有學生的姓名信息,更好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展示錯例,由學生指出是哪里出錯了、分析錯因,最好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然后獨立完成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與之配套的題目進行練習。之后第二輪展示,可以用投影的方法展示學生練習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是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練習進行展示,也可以由學生毛遂自薦進行展示,還可以是本小組推薦某名同學進行展示,當然在全班范圍內用邀請與被邀請的方式展示效果也不錯,這些展示方法經常輪換使用,不僅可以讓學生覺得課堂學習的形式常變常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認真地聽講、善于發現問題以及嚴謹書寫,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最后,引導學生反思小結,提出自己的解題策略,形成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2 啟發性原則。
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以下三點:
(1)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
(2)啟發學生立疑釋疑。
(3)發揚教學民主。
4.3 規范性原則。
解答一定要合乎邏輯順序、層次分明、嚴謹規范,簡潔明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說一說就過去了,必須要有適當的板書進行解題示范,這個板書可以是教師親自示范,也可以是學生板演、點評后的板書,總之要使學生學會規范的書寫。教師做到數學語言、符號準確,說理清楚,書寫規范有序。
4.4 系統性原則。
思維程序突出審題探索和反思的過程,要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培養思維的獨創性和批判性。
階梯式課堂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們在每節教學課中自主生成一個個學業成長的階梯,從而一步步邁向成功,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率、效果,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研究,與階梯式課堂教學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在國外主要有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維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學理論、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和德國的范例教學等。在國內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馮忠良教授主持的結構―定向教學改革實驗、華東師范大學葉瀾主持的“新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等。階梯式課堂教學包含了許多與上述研究有關的理論和實踐思想,其趨勢均是走向系統化、整體化和結構化,重視發揮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教學的預成性與生成性的統一、知識與生活的統一,強調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初中數學階梯式課堂教學的目標是要使學生獲得大量可利用的圖式,螺旋上升,不斷填補、生成、豐富、重組、拓展,為情境的解釋提供有效的、豐富的背景知識,開拓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培養學生成為數學解題專家。
二、初中數學階梯式課堂教學策略
1. 階梯式課堂教學的教學階段
初中數學階梯式課堂教學主要是以一個主題單元數學知識作為一個教學單元,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教學階段,即基礎達標學習階段、深度學習階段和拓展綜合學習階段。首先,基礎達標學習階段,以快而不難為特征,讓學生迅速把握主題單元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整體結構,并進行不同類型的基本問題的解決與練習,從而使學生清晰、熟練主題單元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問題。其次,深度學習階段。主要是選擇主題單元數學知識的典型綜合性問題情境進行問題解決教學,達到初步的“一題多解,多解歸一;一題多變,多題歸一”,使學生逐步把握知識結構,理清結構內知識之間的聯系。第三是拓展綜合學習階段。該階段依托問題解決教學,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進行“一題多解,多解歸一;一題多變,多題歸一。”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主題單元數學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進行反思、推廣和深化,促進主題數學知識體系的不斷豐富與融合,促進新知識的生成,以達到數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2. 教學活動的組織策略
(1)基礎達標學習階段。該階段主要是讓學生迅速把握主題單元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整體結構。數學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讓學生掌握概念的方法一是從現實的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二是通過已知的概念得到新的概念。教師通過設置出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把現實經驗與抽象概念建立起聯系,引出相關學習概念。例如正方體表面展開圖的講解。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個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并動態折疊成一個正方體,然后向學生介紹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并拋出問題:有幾種表面展開圖?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合作、探究,教師給予指導,進而歸納概括形成概念。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概括出的概念如果不準確,教師要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找出紕漏的地方,完善概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本階段的教學結果是讓學生形成初級基本數學主題知識結構。
(2)深度學習階段
針對概念的深層含義,教師通過設計綜合性問題情境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以逐步帶領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技能和更為復雜、豐富的知識聯結和圖式。例如,在學習絕對值這個概念后,可以設計問題情 (3)拓展綜合學習階段
數學主題知識的拓展是在熟練掌握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解決拓展學習,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并能與之前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問題的解決,理解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深入揭示概念的內涵,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初
步學會數學建模的方法。
問題變式:在ABC中,∠BAC=90。,AB=AC,直線MN經過點C,且BDMN于D,CEMN于E。(1)當直線MN繞點A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求證①ABDCAE;②DE=BD+CE;(2)當直線MN繞點A旋轉到圖4的位置時,求證DE=BD-CE; (3)當直線MN繞點A旋轉到圖5的位置時,試問DE、BD、CE具有怎樣的等量關系?請寫出等式,并證明。
本階段的教學涵蓋以前學過的知識結構和本單元的知識結構,結果是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靈活、綜合的思維能力、圖形想象能力和動態思維能力等,培養學生學會利用直觀圖形、以靜制動、猜想、創造條件等一般的思維策略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進行數學建模,使學生獲得更為綜合性的高級知識結構。
關鍵詞:初中化學;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B-0044-01
相對于城市的初中教育而言,郊區以及中小城鎮的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師資力量的參差不齊、教學資金支持的不到位、教學設備的不夠完善以及教學模式的相對落后。初中化學學科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
由于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成績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教育教學中,初中化學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和機會給予那些學習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忽視對化學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的開導和教育。
因此在課堂上就會出現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教師將化學動手試驗和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使這部分學生成績越來越好,而化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差,逐漸喪失對這門學科的興趣,這是化學教學不平等的突出表現。
另外一個突出的教學問題就是化學實踐部分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不足,造成學生們在課堂上體驗化學試驗的精彩和探索化學原理的興趣不到位,更不要說讓學生進行課外的化學創新試驗了。
除此之外,盡管有些學校依照課標要求實現了試驗進課堂,但是化學試驗在操作中缺乏安全性或者是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讓學生對于化學試驗失去期望。學生對于試驗過程、結果和原理只能機械背誦。縱觀初中化學課標,有二十幾個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操作的試驗,如果只是通過背誦或者是教師講解達到學習的效果,結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抹殺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識。
二、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
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使當前初中生具有更多的個性,而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已經不能完全保證教學效果的達到。因此,在充分了解當前初中生個體特征以及發展狀態的情況下,初中教育應當加以改革,從而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教學效果,這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上述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背后的原因,解決方案必須得到落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首先,學校應當向當地的教育部門申請更多的資金支持,加強教學設備的完善,在化學學科主要是保證化學試驗器具的足量和保質。學校還需要將一部分資金用于化學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促進化學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學校應在化學教育教學上嚴抓,貫徹初中化學課標的要求,加強對化學教師隊伍的考核和能力提升,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支持放在化學學科上。
其次,初中化學教師如果沒有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沒有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也會造成課堂教學中對待學生的不平等。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看重化學實踐的作用,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引導學生挖掘自己對于化學學科興趣上,落實化學學科的素質教育。教師在講解《燃燒的條件》章節時,為了加深學生對燃燒條件的認識,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探究試驗,讓學生思考熱水中的白磷也燃燒起來該怎么辦。化學教師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之上設計教學內容,兼顧每個層次的學生,做到平等教學。教師應督促自己不斷進步,尋求更好的化學教學方法。
最后,學生對初中化學學科的興趣沒有提升起來,沒有認識到化學學科的精彩,缺失學習和創新的主動性,學習思想比較懶散。例如:在講解《酸的性質及作用》時,可以結合鐵制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問題的處理,利用酸的性質,處理這些問題,使學生掌握酸有哪些性質。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認真對待每堂化學課,珍惜每次化學試驗的機會,課下積極探索化學原理。
三、結束語
當今社會科技不斷革新,給學校的教育以及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初中化學學科因為實踐性的增強,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探索意識都有所要求,所以需要給予初中化學學科更多的關注。本文就中小城鎮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予簡述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建設性的處理方法,以期能夠服務于初中化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化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吳航.我國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現狀及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
【關鍵詞】 學生主體 實踐能力 學科特點 共同發展
近年來,由于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推進,我在教學中也逐漸滲透了一些新課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語研究性學習,我在每個學期都會設計一個教學板塊進行嘗試。幾年下來,品嘗過成功的喜悅,也體味過失敗的苦澀,總體來說,進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比較隨意,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比較模糊,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和實施――包括研究進程基本上是由我決定的。學生不能充分地參與活動過程的管理,導致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數學生的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動機不是從學習活動本身所獲得的,而是來自外部環境――尤其是教師的壓力,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內在的動機、興趣的支撐。實質上,學習過程的真正主體是學生,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再有技巧的教學活動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題、自身嘗試探究知識,并以此為基礎自主創造、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為此,我在近期指導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基于新課程理念,以課題的選擇為契機,逐步將我的學生引入了研究性學習那新奇、愉快,充滿創造力的空間,獲得了一定的成績,并對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選擇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1 選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
自主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靈魂,從課題的選定、方案設計到實施,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符合時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語新課標也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建議,指出“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基于這一點,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并確定研究性題目時,就應該以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為基本立足點。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在民主的師生交往與互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并發揮自己的潛能,促使他們在選擇與確定研究性題目的過程中凸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以此為契機,引導他們把這種主體意識貫穿于整個研究性學習的始終,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主動、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學習主體。
2 選題也要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讓教師退出課題的選擇,不介入,不參與。初中學生畢竟還比較小,開展英語研究性學習,所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包括課內的、課外的和自我學習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學生自己探究獲取費時多、難度大,況且沒有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學生的完全獨立的選題也易產生盲目性,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及研究內容的難度,幫助學生選擇切實可行的題目進行研究。
3 選題必須有利于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生成
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性學習的主旨之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進行的,它與傳統學習方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旨趣不同,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別關注學生從特定學習活動方式中獲得的學習經驗。基于此,在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并確定研究性題目時就應該特別注重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生成。或者讓學生把已習得的知識綜合運用到主動探究的學習實踐中,將學生個性特長同小組協作有效結合起來,或研讀文本、掌握規律,獲取知識;或貼近生活,調查研究,了解社會,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從而既培養了創新精神又鍛煉了英語實踐能力。
4 選題要建立在英語學科特點的基礎上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其主要的學習內容是同生活緊密相接的,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立足課堂、開拓思維,“從自然到社會生活,從身邊小事到國家大事,從現實世界到歷史和未來,都可以是研究性學習的對象。”研究內容的豐富,使得有些活動脫離了英語本身的學科特點,記得我在教學中,曾結合“節日”,曾指導過一次研究型學習活動――“我身邊的節日”,學生們基本上從我國傳統節日――包括一些富于我們蘭州地域色彩的民俗節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資料,做得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可時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學生英語學科的素養的培養方面沒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來,一些來自社會生活中的題目雖然與學生很貼近,更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但如何將其同英語學科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是我們更要關注的問題。
5 選題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授九年級《確定圓的條件》時,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引入新課:小華家有一塊已打碎的圓形玻璃鏡子,她想拿上殘片去玻璃店重新配置一塊同樣大小的鏡子,你能幫助小華解決這個難題嗎?(如右圖),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怎么辦呢?在大家產生強烈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說:“如果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就要學好本節知識。”既緊緊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學新知識上,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二、精心設置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要評價一節課的效果如何,課堂提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設置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識點逐步滲透到問題當中。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啟發學生思維的地方,以及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在備課時都應盡可能考慮到。在設置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制難度不同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定理》時,教師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先引入,提問:(1)為什么Δ≥0,才能代入求根公式求解呢?如果Δ<0,方程有解嗎?(2)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由什么決定?(3)當Δ>0時,方程的兩個根相等嗎?Δ=0呢?(4)你能歸納出一般性的結論嗎?引導學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決問題,從而得出根的判別式定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善用靈活的提問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自己問,學生答,應視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精心設問,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教師應多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用教師的教學機智營造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圍繞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設疑問難,啟發思維,創造一個教學相長的民主氣氛,使每位學生都有“發問”的機會、時間和場所,使每位“發問”的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熱情、信任和尊重,從而受到鼓舞。另外,課堂應留有自學時間,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例如,《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一課,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思考并嘗試解決以下問題:(1)車輪是什么形狀?(2)車輪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邊形?能做成橢圓形嗎?為什么?學生先進行討論,然后交流、匯報結果。對學生的發言,教師不失時機地啟發其他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把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到一起。
四、準確把握提問時機,提高提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