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探究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力企業;預算;科學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22
[中圖分類號]F406.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8-0033-02
在電力企業管理過程中,預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據預算,企業可以有效地設定目標和分配資源,更好地評估績效。可以說,預算對于電力企業的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眾多電力企業開始市場化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力企業在諸多領域的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電力企業的經營方向也發生了變化。在以往運行過程中,電力企業更側重于生產安全,如今轉為對增收節支以及優化資產配置方面更加重視;同時,電力企業也開始關注自身運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統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電力企業更好地進行預算管理的戰略轉變。
1 電力企業預算管理概述
預算管理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具體是指以企業的總目標為核心,為更好地對企業財務成果以及相關經濟活動進行籌劃、預測,對預算進行合理的編制、執行以及控制的行為。良好的預算管理對于固定資產的數量比較多、資金占用量比較大的電力企業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企業中的各項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配置,有助于管理者對企業的經營及管理活動作出適當的調整,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 電力企業預算管理及信息系統建設現狀
預算管理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又被稱為“全面預算管理”,是指相關部門和人員綜合企業存續相關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以及財務活動的發展情況等,對其進行合理的預期和控制,這是電力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事項。全面預算管理的開展,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量化公司的經營狀況,使企業在管理控制方面更加規范,各部門的責任也得到落實,在權責分明的基礎上,有效保障了企業的運行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力企業內部的革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很多電力企業都從自身需求的角度著手,構建了ERP管理平臺,該平臺實現了從基建到生產的一體化。但在記錄企業會計行為方面,普通的信息系統對于會計記錄有很強的依賴性,這就使得這樣的信息系統在記錄會計行為方面不能完全契合企業實際管理需求。因此,電力企業預算管理還有待于完善和優化。
3 電力企業預算管理面臨的問題
3.1 預算管理內容有待完善
全面預算管理不是一個細化的分支,而是一個預算體系,從內容上看,它貫穿了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涵蓋了業務流程的各個方面,包括業務、財務預算以及專業決策預算等。現階段,電力企業預算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財務預算;二是資本性收支預算。而銷售預算、現金預算等事項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需要進一步完善預算管理的內容。
3.2 預算管理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電力企業管理中,全面預算管理是一種可以保障企業運行和經營的管理手段,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在績效考核以及資源整合上。現階段,資源整合和績效考核尚屬于企業預算管理的難點,是電力企業運行過程中亟待突破的事項。
3.3 預算編制起點以及預算管理系統中心有待明確
在電力企業中,預算編制的起點非常重要。在預算編制起點確立的基礎上,預算管理系統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優化。電力企業相關人員要想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就一定要對預算管理系統的中心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眾多電力企業而言,隨著電力市場化的不斷推進,相關市場環境也在發生改變,在各個階段,企業均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側重點。為此,預算編制起點以及預算管理系統的中心應相應改變,以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使電力企業得以更好的發展。
3.4 預算編制的流程不夠規范
在電力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預算編制流程是不容忽視的部分。預算編制流程要滿足兩方面的需求:一是與企業的組織機構以及管理模式相契合;二是要充分考慮相關成本和效率。在預算編制流程方面,一定要遵循 “集中控制”和“效率優先”的原則,保證企業的運行和發展。為了更好地遵循以上兩項原則,就需要“預算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作用,嚴格審批下級上報的預算指標。就這一點而言,充分體現了“集中控制”的原則。這種做法雖然對電力企業有一定益處,但也帶來了一些弊病。比如,它使預算編制周期被延長。由此可見,“集中控制”和“效率優先”原則是一把雙刃劍,電力企業相關管理人員對這一點一定要明確。
4 改善電力企業預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策略
信息化方式下,電力企業在運行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基于這種大背景,在電力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模式中,一定要對財務管理引起重視,將其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使預算管理委員會在預算指標審批、下達中充分發揮作用,并通過開發全面預算管理軟件,將ERP與全面預算管理結合等多種方式達到有效改善電力企業預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目的。作為一種資產密集型企業,電力企業不僅掌管著居民用電,還掌管著工業用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為了使電力企業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及合理地安排和整合各項資源,改善預算信息管理模式,做好預算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4.1 編制全面預算管理軟件
在具體預算管理過程中,電力企業可結合自身情況開發專門的預算財務軟件。同時,要實現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和財務核算系統之間的有效對接,實現數據共享,且為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提供便利,使其在需要相關數據時,可以自動從財務核算系統提取。此外,實現預算差異分析的自動化。一旦其中個別科目發生額與財務核算系統設定額不符,工作人員會收到系統的自動提示。以上方法的自動化程度還有待于提升,但其使預算編制的工作量得以減輕;同時,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效果也比以往更好。
4.2 ERP與全面預算管理結合
作為現代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ERP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可以把企業的管理范圍從內部系統有效擴展到企業的外部,對企業進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全面預算管理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像企業的數據、相關流程的指標等均在此范疇。而ERP系統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它可以對數據與業務流程進行有效整合,并達到全面預算管理的標準和要求,將全面預算管理的內涵充分詮釋出來。ERP可以看成是全面預算管理的載體,ERP與全面預算管理結合對企業預算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在ERP與全面預算管理結合的過程中,ERP系統一定要和企業管理中的事項相融合。全面預算管理和ERP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前者為后者增加了新的內容,后者則為前者的成功實施提供了保障。將二者相結合有助于相關動態數據的獲取,便于財務人員動態收集相關財務信息,并一改以往事后控制的局面,使預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得到了實現。
5 結 語
在信息化方式下,電力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模式的改進對企業運營和發展非常重要。且在改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銷售預算,將其作為預算編制的起點;同時,對損益預算也要引起重視,可將其作為預算編制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確各級機構和部門的責任,降低預算管理成本,保障電力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適應市場競爭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海燕.信息化方式下電力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2).
[2]孫亮,丁學英,王連忠,等.信息化條件下加強電力企業內控管理的研究[J].電力信息化,2013,11(7).
一、誘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一般來說,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實質性的意義.提出問題,需要學生經過一定的深思熟慮,是對原本問題的一種深入探究,同時是學生創新思維、探究能力的一種體現.科學探究本身需要的是,學生能夠自主探究,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對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的一種深化培養.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對于探究卻是興趣匱乏,不能真正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進而也就不能提出問題,還是處于被動的狀態.對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構建生活化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提出問題,進而自主探究.例如,在講“杠桿”時,筆者設置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筆者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錘子、鉗子、螺絲釘等工具,將教室內的釘子起出來.讓學生說說看到這個想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自然地提出問題:為什么用工具能夠很容易地起出釘子?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這樣,運用學生熟知的生活構建情境,誘使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主動探究問題.
二、運用學生需求,強化探究
科學探究注重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凸顯.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要想學生主動行使某種行為進行探究等,需要有一定的外力元素,即能夠促使學生主動行為的原始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探究學習是在內在的動機驅動下進行的.換個角度說,就是需要學生對物理有某種的需求,進而主動探究.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學生的需求心理強化其自主探究.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對于事物也有著自己基礎性的認知,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個認知上的矛盾,進而再以矛盾引發學生主動地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例如,在講“物體的顏色”時,學生對于顏色的認知,一般是物體的顏色由其本身的顏色決定的.對此,筆者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拿一塊紅色的布,并將其放在黑色的布袋里,運用綠色的光去照這個袋子,讓學生猜測里邊所裝布的顏色是什么?學生通過直觀地觀看都認為布是黑色的,而筆者拿出來之后卻是紅色的,從而實際情況與學生大腦中的認知發生了沖突和矛盾,學生面對這種情況自然會產生對其原因的探究,即知識的需求,主動地實踐、探究為什么會是這種情況?是哪些因素困擾了自己對顏色的判斷?物理的顏色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等等,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自主探究和深入掌握.
三、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深化探究
關鍵詞:教學方法;科學探究;選擇
九年制義務階段的探究性課程,功能是培養學生研究性的學習能力,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潛能。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筆者覺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討。
一、探究課題選擇
(一)探究課題選擇
新課程實施后,不管是誰開課,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實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問題,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學中的《元素符號》《化學方程式》等章節,就不一定非把它們開成探究式的公開課。實際上,它們更多地是讓學生形成一種概念和思維方式,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方面起著某種重要作用。具體實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例題教學,模仿練習,建立解題思路和常規方法,運用掌握的各類概念進行解題分析。
所以,筆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探究課題的可行性,只有當一個課題具備了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等特點時,才有可能去進行探究式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問題的設計和把握
探究這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獲取結論的過程。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哪里來?一是教師設計,二是學生提問。
1.教師設計問題
(1)注意問題的合理性
對于一個合理的探究問題,本身就應該具有讓學生去探究的空間。但在具體教學中,為了探究式教學,諸多老師不管問題大小,都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討論、小結、回答。也就是說,有些教師認為,有問題就必須探究。可是,問題的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才有多大!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讓他們來探究1小時和1分鐘,1分鐘和1秒鐘的關系,是毫無意義的,也是無法探究的問題。記得有這樣一件事,有位教師開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1000米有多長,居然讓學生在操場上走了十幾分鐘,這算是探究教學嗎?從表面上看此類課堂氣氛十分活潑,學生似乎對知識掌握得很好,教學效率也會很高,但實際效果卻令人懷疑。
(2)注意問題的關鍵性
筆者認為,教師要想設計好探究式問題,首先要吃透課程要求,結合有關知識點,從教學目標出發,在適當的章節,適當的時候,設計一些發散類問題和探索類問題。并在內容的選擇上,要適應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讓學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覺,既不會讓學生覺得問題太淺,懶得去實踐,又不會讓學生覺得問題太深,不能去實踐。這樣的問題才能算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節中,有關浮力的大小和定義,顯然十分抽象。于是,筆者首先把一個軟木塞浸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讓他們討論現象產生的原因。由于學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的知識,他們容易得出軟木塞受到浮力的結論。這時,筆者立即把一個鉤碼放入水中,讓學生進行觀察現象并討論:鉤碼沉入水底,水有無對它產生浮力作用?這是一個似是似非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可能因此而產生混亂……物體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會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卻浸入在水中!這個問題是在學生通過觀察軟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探究鉤碼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這是一個可實現的問題,既不超越學生能力范圍,同時又不是學生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的。于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激起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進行探究的過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同時結合給定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來證明浸入水中的鉤碼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就不那么難了。在此過程中,問題的設計顯然很關鍵。
2.學生提出問題
教材編寫得再周密再細致,也不可能適用于每位學生。學生提出問題后,如何對學生提的問題分別對待,合理處理,進行篩選,要看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創新性。一節課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要盡可能地把較多的時間用于能力培養以及潛能的開發上。知識的缺乏將來容易彌補,能力的欠缺是很難補救的,就不同的能力發展而言,人都有相應的關鍵期,錯過了它將是教育最大的失誤。所以,教師不要因為“沒有完成”教學目標而擔心,更不能認為“不合算”,要及時對學生提問的問題進行引導和解決,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和獲取知識的喜悅。
二、探究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的選擇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
實際上,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最優化,通過教學方法的實施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而且使他們的探索能力、創新素質等方面都得到培養。倡導探究式教學,并不意味著放棄其他教學方法。就教學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層導學式等等,我們不能因為哪種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擁而上。特別是在科學中,許多概念和規律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一個自身的過程,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重復這些過程,而是應該借助學生原有經驗或通過觀察實驗與學生思維活動相結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現象的活動前,都應對教學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和可能產生的現象有一個基本的估計,總是在理論指導下先進行嘗試性的假設。盲目地進行所謂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結果的,機會不會賦予沒有頭腦的人。
(二)探究式教學和驗證式教學的結合
有一位老師在進行歐姆定律的教學時,他先帶領學生回顧有關電流的知識,電壓對電流形成的作用等問題,然后馬上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以便得出歐姆定律。但歐姆定律是這樣容易發現的嗎?這樣的探究式教學有效果嗎?結果,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所措,課堂一片嘩然。
其實,在研究歐姆定律時,可以將驗證性和探究性兩種實驗教學方式相結合:(1)讓學生猜想電流,電壓,電阻三者關系。(2)直接告訴學生歐姆公式I=U/R。(3)讓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去驗證,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三者關系,是通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和另一個量之間的關系。研究電流和電壓關系時,保持電阻不變,通過改變電壓,來觀察電流如何變化;在研究電流和電阻關系時,保持電壓不變,通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4)讓同桌學生討論:如何根據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學會使用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教師在對學生的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是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5)分組實驗,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同時對歐姆定律產生感性認識。
由此可見,探究中可有驗證,驗證中可有探究,兩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關系如圖:
課程改革,是對我們全體教師的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新的機遇,我們要自覺地、主動地參與。進入新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處理的問題還有很多,“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創新精神 合作能力 實踐中的問題
“探究性學習”是相對于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觀。作為學習觀,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探究性學習情境中,學習者以問題解決為主要的內容,以發展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一、探究性學習首先要激發動機
動機是學生進行內部活動的動力,學生的創造力在動機之下才易于引起。實踐證明,動機能有效地引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巧設問題情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巧妙地把數學學習的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在新舊知識之間制造沖突,把學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有意識地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活動的動機,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上課時,老師拿著36本課外書,進入課堂。同學們猜想:老師讓我們看課外書了。此時,老師指著這些課外書說:“這36本課外書我要分給三個小組,我讓第一小組分得這些書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組分得這些書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組分得這些書的九分之三。同學們說說看,這樣分法合理不合理,誰分得多了?誰分得少了?結果分完了沒有?”問題的出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馬上進入了個人或小組探究,各自按自己的思路畫線段圖或計算,在探究中發現分得一樣多。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困惑,為什么一樣多呢?再經過新一輪的引導、討論、探究,得出并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二、探究性學習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勇于表現,樂于創造,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湊,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進行拼湊,學生通過比較、討論會發現,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這時,再讓學生探究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與三角形的底邊、高有什么關系,讓學生自己推導、歸納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教師只充當探究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發展潛力,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勵表揚學生,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橫加指責,強令修正,而是指導學生冷靜分析、反思、總結,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反復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完成探究性學習的任務。
三、探究性學習中采取合作形式
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會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組成至少兩人的學習群體,各成員間進行互學、互練、互查、互評、互幫,每個人都充分參與學習探究,這種體現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不僅有益于探究的開展和學生特長的發揮,更有益于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的養成,有益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陳述已見,達成共識,分享成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使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以發展。
四、探究性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但同時不能脫離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師在探究式學習中應當是一個先行組織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所以,在整個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實際上是扮演了服務者,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的多重角色。
在這一段進行探究性學習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位教師都力求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種知識構建過程。可是,在實踐中卻發現一些問題。
一、探究學習受“時間限制”
一節課,40分鐘,如何讓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進行有效的學習呢?教師必須給以學生大量的自由探究時間。可是,很多時候,卻要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
一學期安排一本教材,一學期必須學完這一部分內容。每節課也就有了一定的教學任務。如果整堂課讓學生處于高度的興奮期,長時間的獨立探索,的確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但是,某種程度來講卻用了相當長的時間,那么一堂課內容能完成嗎?如果不能完成,是盡情發揮還是有所控制?發揮,完不成教學任務;控制,阻礙了學生的發展,這使教師陷入了兩難,如何兩全?
二、探究性學習只注重了形式
數學課不僅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探究能力,而且還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大部分學生能依據自學、操作、討論等完成。如:學習《圓環的面積》,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制作了圓環,知道了:大圓減去一個小的同心圓,得到圓環。于是,又問:你覺得這個圖形應該叫什么名字?同心圓、環形……而后才回到“這叫做圓環”。本身,制作圓環,已經深刻地認識了圓環的本質,還有必要讓學生再去細細琢磨它的名字嗎?名字只是符號而已。
三、探究學習不能因人而異,不能面向全體
現代教育是發展個性的教育。而學生的個性特征完全不同,有的性格活潑,善于表現;有的性格孤僻,喜歡安靜。再則不同年級、不同內容、不同課型,對于不同學生來講,存在著更大的差異。那作為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怎樣才能因人而異?
四、探究性學習中也存在了優等生一言堂的現象,需要老師提前做好優等生與學困生的關系
關鍵詞:引導探究楞次定律教學嘗試
一、必要性闡述
電工基礎是電氣專業的骨干課程。它要求學生掌握電工基礎理論,為后續課程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以知識學科體系為中心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薄弱,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理解,不做作業,學習熱情不高。為了提高學生對電工理論課程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導學探究。在教學之前,篩選具備“實用價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欲望,使學生能夠在問題情境中,觀察“分析”,思考“總結”“判斷”并歸納出結論。以楞次定律課程為例,楞次定律是電磁感應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一樣也是一個教學重點,是分析和處理電磁感應現象問題的兩個重要支柱之一。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而大多數學生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還不是很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判斷、分析、常常表現出一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上容易出差錯。如果不能明確指出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就會造成學生思路混亂,影響學生對該定律的理解。
二、引導探究教學法的概念
從狹義上理解,引導探究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廣義上理解,教學過程的主線就是探究性學習,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從現象中發現提出問題,進而認識新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運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中引導思考是關鍵,手腦并動是核心,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形成“相互合作”以及“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創設一個問題情景學生討論、猜想實驗觀察探索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楞次定律歸納總結課堂講解練習課堂小結。教師設計一系列的提問,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步驟去掌握知識。該教學法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單向傳遞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思維信息多邊交流的新型關系。
三、引導探究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嘗試
探究學習是有目的、針對性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澄清學習的內容,打造一種滋養學習過程的心理氛圍,建立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向學生展示探究的方向,讓他們專注于一定的角度和目標,去查閱資料,深入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1.課前復習,做好知識儲備
楞次定律是電磁學的定律,是在磁場和電磁感應基礎上,研究磁和電的關系。因此在課前復習環節里要對“電生磁”“磁生電”進行回顧,為后續課程打下基礎。楞次定律的課堂復習實例(學生課前在學案上做好預習)包括五部分。第一,電流磁效應: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第二,右手螺旋法則:右手握住螺線管并把拇指張開,彎曲四指表示電流方向,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場方向。第三,練習判斷電流方向。第四,電磁感應現象。第五,產生感應電流條件。
2.營造情境導入,創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用多媒體動畫展示上一節課中的三個實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同時讓學生觀察表針擺動方向。當導體棒向左或向右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靈敏電流表的指針發生了偏轉。當磁鐵向上或向下運動時靈敏電流表的指針發生了偏轉。當電鍵閉合或斷開時,滑線變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動時靈敏電流表的指針發生了偏轉。提出問題:在以上實驗中,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實驗中表針的擺動方向不同,說明回路中的電流方向不同,那么回路中的電流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在這節課中,通過第二節學生熟悉的實驗進行論證,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出問題引入新課程。同時,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探索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很快就能投入到問題中,為設計做仔細的準備,化被動學習成為主動學習。
3.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而再通過觀察、猜想和探究目標的提出,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重點:探究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的問題。關鍵詞是“探”,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和猜想,明確探究目標,帶著疑問去探究。楞次定律的課堂探究實例。(1)觀察線圈導線的繞向。(2)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電流表指針擺動方向與電流流向的關系,在此可以直接給出:電流由紅接線柱流入,表針向右偏。(3)猜想與假設:你認為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4)探究學習目標: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原磁場的方向有什么聯系,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通量的變化有什么聯系。(5)按照以下步驟完成實驗并填寫表格:N極向下插入線圈過程,S極向下插入線圈過程,N極向下撥出線圈過程,S極向下撥出線圈過程。
4.展示探究,歸納定律
學生對本環節實驗進行記錄分析,關鍵詞是“究”,以師生互動的形式發現實驗現象背后的原理。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找出“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這一“中介”,然后根據實驗記錄表中原磁場方向和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之間的關系,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自我分析能力。楞次定律的課堂實例: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表格數據,教師設置問題加以引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阻礙作用不一定,有時相同,有時相反。當增大時,b感與b原相反;當減小時,b感與b原相同。感應電流的磁場不能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對磁通量的變化起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感應電流產生磁場的方向是否始終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找“中介”,這個“中介”既與感應電流方向有關又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的某個因素有關,這樣就間接地找到了聯系。通過表格,引導學生發現感應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之間的聯系。板書——定律歸納: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變化——楞次定律。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和學生對規律的總結,進一步提升學生自我歸納、概括和表達能力,對定律中涉及的原磁場、感應磁場、磁通量的變化等物理量間的關系更加清楚,再次加深學生對楞次定律的理解。
5.開放發散,綜合升華
以磁通量變化體現“阻礙”。在磁場中放入一線圈,若磁場B變大或變小,問:①線圈中有無感應電流產生?②當B增大或減少時,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如何?(增反減同)通過以磁通量的變化為例,體現楞次定律的“阻礙”作用,再次總結利用楞次定律判斷步驟。此例題讓學生對楞次定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而且學生也容易掌握。最后是課堂小結:楞次定律概念以及楞次定律概念中“阻礙”的“行為表現”(就磁通量而言,總是阻礙原磁通變化)。這個環節使學生再次明確課堂重點,掌握知識點。6.課后動手,鞏固提高課后作業:動手做一做楞次環。材料:鋁制合金、支架、螺絲、條形磁鐵。左邊為缺口導體圓環,右邊環為導體圓環,兩環用細桿子連接在支點O,可以繞O在水平內自由轉動。用足夠強的磁鐵的任何一極插入圓環,觀察現象并試解現象,思考:當用S極插入A環時,環中感應電流方向如何?本環節引導學生課后動手制作楞次環,學會自主探究實驗,并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通過課堂延伸,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科學;主動探究;導入;提問;質疑問難;課外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現學生主動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重點提出幾點來進行簡單的探討,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個思路:
一、巧妙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課堂導入就猶如導火索一般,點得好,就能夠點燃學生的求知火焰,點不好,只會讓學生的求知欲無聲熄滅。由此可見課堂導入對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重要性,作為小學科學教師,一定要根據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一些有趣而新穎的課堂導入,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我們可以采用生活化導入。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由于閱讀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低年級段的小學生,很多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老師、家長的傳授。他們也有其特點,好奇心強,也喜歡留意觀察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根據他們的情況,我們可以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導入,從他們熟悉的事物開始。如,在教學動物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見過的小動物,并告訴大家它們都住在哪里。然后再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不熟悉的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這樣的導入設置小學生肯定更容易融入課堂教學,從而激起他們的探究熱情。在教學認識材料時,也可以從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我們自己住的房子是由什么材料構成的?家里的鍋、碗、熱水瓶等生活用品,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都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學生都充滿了好奇,而在課堂上學習了之后,學生也會回家觀察自己家的常用品構成材料,并驕傲地向父母說明介紹。他們的探究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我們也可以采用多媒體導入。多媒體教學是老生常談,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確實比單調的板書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導入不是單純地把板書放到了PPT上進行播放,要在PPT上放入一些趣味、形象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深奧的知識,這樣才能把學生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如,在教學簡單的機械時,就可以采用多媒體導入,給大家呈現各種各樣的齒輪,或是給大家播放一段齒輪運轉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齒輪的作用。
二、巧妙質疑,讓學生主動探究
學生能否主動探究、有效探究,與教師的設問水平和質疑時機息息相關。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既要講求探索性,也要講究層次性。設計的問題既不能太容易,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解決,也不能一味的偏、怪、難,讓學生無處下手。設計問題要把握好難易度,其標準就是讓學生既能夠找到入手的地方,又沒辦法很快解答出來,必須經過多次思考才有答案。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所謂的“探索性”問題。探索性問題是符合我們教學目的的問題,因為我們設置的問題不是為了難倒學生,也不是為了走形式,而是達到讓學生鞏固知識、開拓思維的目的。此外,人與人之間有差異,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有差異,有所謂的“好”學生,也有所謂的“學困生”,這其實就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差異化決定了大班教學是有弊端的,但差異化同時也給我們老師提供了一個方向:學生不必千人一面,而是要個性化的發展,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各行各業的人才。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問題的層次,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三、巧設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一直以來,課外活動都是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努力通過課外活動把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良好的課外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學生的綜合水平。如,在教學螞蟻時,我讓學生開展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事先準備少量白糖或是面包屑、放大鏡,然后帶學生到學校綠化較多螞蟻喜歡出沒的地方,分好小組,撒下白糖或是面包屑,等螞蟻來。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螞蟻發現食物、搬運食物的過程。學生異常激動,也非常細心地進行了觀察。然后我又適當提了些問題作為引導,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特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究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經歷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的本質內容,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能讓學生了解到主動學習的好處,從多個方面幫助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民.淺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5(4).
[2]馬偉.淺議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與方法[J].學周刊,2015(35).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2
一、探究性學習方式簡介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在調查研究、分析探討中解決問題;在表達與交流中分享探究成果,以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主要聽從教師講授,從學科的概念、規律開始學習的方式轉變為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時,他就要作出各種猜測,要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簽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材料,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查閱文獻資料、檢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資料,再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更深入更獨到的研究。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同于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的主要區別在于,探究性學習必須滿足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學科基本知識的需要,所以這個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要被簡化,比如,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是以教師提出問題,或由教材提出問題。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常常由教師和教材來確定研究方法、步驟、所用材料等,這樣就省去了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探究性學習中也要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探索事物本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二)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實踐過程。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三)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四)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也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進而提出問,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基本策略
(一)力求展示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讓學生全體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
(三)精心構思,把思維品質的提升作為重中之重。狠抓“發現問題”環節,突出思維的敏銳性;鼓勵提出多種假說,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指導實驗設計,培養思維的啟發性和創造性;強調運用思維的概括性去總結事物的規律性。
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角色定位。
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構筑和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使自己成為溝通學生和知識的橋梁紐帶,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走出來,由主體的單一性──教師主角,變為主體的雙向性──師生互動;由單純的知識、能力的傳授變為知識能力的多項交流;學生由知識的被動的建構者變為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內化;課堂教學由“傳授型”“灌輸型”變為“體驗型”“參與型”“實踐型”。
探究型學習中的教師要成為“向導”“參謀”。教師成為“向導”,不再單純向學生傳授教材中的固定的知識,而是提供相關的數據、材料、事件、問題和想法等,為學生通向知識的殿堂引路,創設出一種教學氛圍,一種能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答案的教學氛圍;教師成為“參謀”,是通過教師的參與激勵每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每名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提煉發言內容并使之與本章節知識相銜接,從而實現課本知識的高層次內化,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五、在經濟常識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方法初探
根據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特點和實施的基本策,以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內容的傳授為例,探究性學習方式為特色的課堂教學可設計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創設探究情境。
以多媒體方式展示本縣某鄉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民的困惑與遭遇。由于交通大為改善,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產自本鄉光熱水分充足的西瓜大受歡迎,瓜農收入大增,第二年在鄉政府的扶持下全鄉大部分農民大量種植西瓜,季節剛到,西瓜便供過于求乃至泛濫,瓜農血本無歸,第三年,農民紛紛恢復稻谷種植,不巧,當年西瓜供不應求,外地輸入的西瓜大賺而回,一時間,農民無所適應,十分困惑,到底種什么成為最頭疼的問題。
其次,引導學生就現象質疑,提出問題。
讓學生自主地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在眾多問題中選擇兩個作為典型繼續探討:①這一現象和過程體現什么經濟學道理?②瓜農出路何在?前者屬分析問題范疇,后者屬解決問題范疇。
再次,以上述兩個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群體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探討問題的答案。
操作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從不同角度肯定不同見解,在眾多見解中,就問題①來說,告訴學生一個前提,即案例中的現象和過程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產生的。案例中有一正一反的兩個細節(哪兩個,鼓勵學生發言)在眾多發言中作糾正性確定細節①——西瓜高價時有利可圖,資金、勞動力紛紛進入,擴大種植,細節②——西瓜低價時,血本無歸,資金、勞動力紛紛退出,不再種植。確定后再要求學生對兩條一正一反的信息作合并提升歸納(鼓勵發言)然后篩選最優的表達,導出價值規律之作用一,即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不同生產部門間的分配。
就問題②來說,鼓勵學生為瓜農探索出路,暗示學生假設你是瓜農,你該如何應對(假設意在間接體現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再次鼓勵探究,涉及出路,答案肯定豐富多彩,這個環節上,教師要注意兩個方面,①越是有效的出路越要作高度評價,因為它更能體現改解問題的能力;②對有助體現作用二的見解進行整合并作規范的表達,導出作用二,即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至此,作用三還未探究到,咋辦,教師再創情境,引發探究——依據作用一和作用二,理想的結果應是瓜農都能增收,如愿以償,但現實不然,瓜農中還是有賺有賠,原因何在(鼓勵發表見解)面對眾多觀點,教師以競爭作為主線把有價值的信息集中起來,引導中強調,價值規律調節和刺激的過程就是瓜農相互競爭的過程,不同瓜農生產條件、種植成本不同、技術水平不同、管理效果不同,競爭結果就有勝有敗,簡言之——(學生自行表達、教師擇取最優)——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至此,對價值規律作用的探究基本結束。最后,小結本節教學過程,讓學生熟悉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簡要操作步驟:選擇案例——質疑提問——探索答案/方案——闡明原理/提供措施。
參考資料
[1]關于學生認知基礎上的探究性學習.圣才學習網[引用日期2012-12-31]
[2]探究學習注意點.
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 探究式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2
Abstract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are not mature, but with more and more of what age to contact, so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very necessary, helps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began to u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qui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s in grade nine, 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latter.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改革中,其重點目標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探究、與人合作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目前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因此,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加強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通過與學生創新思維的挖掘,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對學生的積極引導,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分析問題,并通過自身思維的拓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真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且在教學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意、行、知三者之間的有效統一。
1 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概念
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又被人們稱之為“研究法”、“發現法”,主要指的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知識的傳遞并不是直接實現的,而且通過向學生提問,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來思考、觀察和討論,通過這種獨立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自主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內容的方法。雖然目前在學術界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定義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從實質上來看的話,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得到很好的凸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合理應用,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思考、探究,最終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這樣所學習到的知識會更加牢固、深入。[1]
在近幾年來,學術界已經逐漸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了探究式教學方法,因此在其理論和方法方面都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的范圍和規模也有所增加。對于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來說,主要是讓學生系統性的學習和了解生活常識教育、社會人文教育、馬列主義教育以及道德品質教育。[2]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 探究式教學方法的特征
(1)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探究式教學方法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比較強調探究性和自主性,學生通過質疑、探索和討論問題進而形成在e極的意見和看法,并可以對其進行自由的表達。與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相比較來說,更加自主、合理和自由。
(2)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在設計探究式教學的時候,教師一般都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并設立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環節,而且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出問題、反饋學習狀況或者是尋求幫助。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進行一定的交流和合作,最關鍵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需要加強交流,共同探討相關問題,并通過總結得到結論。[3]
(3)注重動態的開放性。由于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注重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整個教學環境就會較為開放,而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動態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是處于動態的環境當中,通過分析和探討才能夠交流意見,并得出結論。
(4)注重創新性。創新性主要指的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同時還需要關注創新性方法和創新性問題的關注。學生在思考、探究和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用全新的角度來看,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后期的學習和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探究式教學中,需要學生進行主動的操作、動腦和觀察,而且比較側重學生探究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一起討論具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有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4]
3 探究式教學方法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
3.1 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
對于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首先最關鍵的就是教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教師才會針對實際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探究式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需要仔細地研究和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來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分析和研究新課程教材,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了解了具體的教學內容,才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5]
3.2 加強對探究式學習情境的創設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前準備的時候需要加強對各項探究活動的有效運用,積極地創設出探究式的學習情境。比如在《實現我們共同理想》這一課時的時候,教師的課前導入可以設計為“同學們,你們現在已經九年級了,有什么理想嗎?長大之后想干什么呀?”然后學生就會說出自己以后的理想,之后教師從學生的理想作出進一步的引申,引出教學內容中的共同理想。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營造出自由的教學環境,同時學生也會對教學內容中的共同理想產生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了鋪墊,而且學生也更加容易學習和理解理論知識。
3.3 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最關鍵的就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應該更加關心學生,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情況,同時學生也會更加依賴和信任教師,這樣在教學活動中才會更加愿意主動、積極地參與,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6]在自由、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得到了空前的高漲,會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來。而且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心理障礙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消除,對其自信心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4 制定出合理、科學的探究問題和方法
(1)注重形式和內容相統一。在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中,探究式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材內容,在制定探究問題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學生整體的知識水平、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和可操作性,難度適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和探究欲望。[7]比如在《在承擔責任中成長》這一課時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成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舉出一個實際的案例,在什么樣的事件中承擔了什么責任,并在這一過程中學到哪些知識。通過這種形式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在正確認識自身所承擔責任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感。
(2)注重主體與主導的統一。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活動需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就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培養其主動參與的意識,另一方面需要強調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既是活動探究的主體,也是受教育者。比如在《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這一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布置相關的調查題目: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產工具有哪些?②在2015年,我人均的國民生產總值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來說又如何?然后讓學生進行調查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對學生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其總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對于思想品德教學內容來說,是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之后又能夠對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因此在探究式教學方法中,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統一,并加強與時俱進,讓學生站在理論的角度來把握和理解現實,用正確的方法、觀點和立場來解決、探究和分析實際的問題。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加強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加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去,在實現知識內化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復雜的經驗,對后期的學習和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教師首先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然后制定出合理科學的教材方案,充分發揮出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優勢,顯著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陸洪德.主題模塊式教學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的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203-204.
[2] 劉桂云.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2.15:95-96.
[3] 崔月紅,宋玉花.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德育生活化[J].現代教育,2012.9:69-71.
[4] 王玉璽,張妲,鐘紹春,鐘永江.基于電子書包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設計――以小學科學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4.2:95-100.
[5] 謝麗卿.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3:59-61.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上,老師巧妙地提問,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從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第二,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而課堂提問正是給學生設疑布障,以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促進他們為了獲得正確答案去積極動腦。
第三,通過課堂提問,可以刺激學生神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說,人的大腦神經有興奮點與疲勞點。一般來說,每天下午第一節課時,學生大腦處于疲勞點,聽課效果明顯下降。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一旦發現學生神經疲勞、注意力分散、無精打采時,就可運用課堂提問來刺激學生,使其通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來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功能可總結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問題的回答,鍛煉在公眾場合大膽發言的心理素質。學生每一次回答提問的過程,就是一個展示自己、鍛煉自己的演講過程。教師應精心設計這一過程,而學生應珍惜每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
第二,能起到及時反饋信息的作用,評價教學效果好壞,評估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不斷調整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的雙向傳遞活動,通過提問,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對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二課堂提問的環節及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注意把握提問的時機,明確提問的目的,切忌隨時、隨意地提問。課堂上提問的良好時機大致在:(1)涉及到的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2)在容易發生誤解、歧義之處。(3)學生特別感興趣且與課文關系較密切之處。(4)在容易影響學生的態度和學習方法之處。
第二,合理設計提問對象的覆蓋面。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是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著眼于幾個優秀的學生,而要面向全體,尤其是對差等生,如果一味地只顧優生而忽視差生,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如果課堂上沒有一定條件對其刺激,就很難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一些難易恰當的問題讓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回答。這樣,就可使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既能激活成績好的學生的思維,又要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一定的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化提問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現自己。
第三,提出問題類型的多樣化和難易程度的遞進化,它決定著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果教師經常提出“是什么”之類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將以再現為主,這是記憶水平的提問;如果教師經常提出“依據是什么”、“怎樣理解”、“怎樣應用”之類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將以理解為主,這是理解性水平的提問;如果教師經常與學生研究他們關注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啟示”、“還有什么新的解決方案”、“是否還需要進行修正”這類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必然以想象和創新為主,這是探究性水平的提問。在強調探究性學習的今天,我們提倡適當地多提出一些第三層次的問題。
第四,要注重點評環節。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及時加以點評總結。回答問題正確完整的,應給予表揚和鼓勵;回答問題不理想的,應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對提問反映出來的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要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方法。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應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冊,以引起學生對課堂提問的重視。
第五,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問題應難宜適中,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提問要避免過于簡單,若一味地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更可怕的是養成思維上的一種惰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但提問過于寬泛,難度過大過深也不行,學生回答不上來不說,反而增大學生的壓力,抑制了他們的思維,打擊學生的興趣,致使課堂氛圍也陷入尷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六,課堂提問應把握好“量”。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也不贊成“滿堂問”,因此課堂提問要避免走入一問到底的誤區,要問得適時,問得巧,問得趣,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對思維的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節好的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提得過多過繁也不行,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