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殘疾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聾啞兒童;心理健康
Talking about how deaf children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ng Zhen
【Abstract】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use of propaganda, teaching, training, consulting and other mean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ts own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useful life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goals, academic, voc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can be fully developed to get the best of life to adapt. Deaf students all the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level of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Dea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sychology of deaf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anomalies, and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rgeted to help us educate them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achieve purposes.
【Key words】Deaf children; Mental health
聾啞兒童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人數眾多,情況復雜。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推算出本次調查時點的我國總人口數為130948萬人,據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其中聽力殘疾2004萬人,占24.16%;言語殘疾127萬人,占1.53%。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數推算,全國約有0~6歲殘疾兒童139.5萬,其中聽力殘疾的有15.8萬。
從殘疾狀況和致殘原因來看,先天性聾啞的兒童將比后天性聾啞的兒童數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聾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遺傳疾病、近親結婚、妊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這些聾啞兒童先天的或在嬰幼兒時期便無法和周邊世界進行正常的交流,由于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機會, 社交活動的減少、生理上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因此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健全的同齡兒童相比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聾啞學生孤獨傾向強于一般學生, 便與他們的自身特點有關。
除了聾啞兒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響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還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聾啞學生心理異常的主要表現
1.判斷是非的能力差,易上當受騙。由于聾生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刻地理解,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的偏低,造成他們的道德觀念較為模糊,片面主觀地看待周圍發生的事情,無法正確地、深刻地判斷是非、好壞、善惡、美丑,易于受到社會上壞人的引誘,模仿了社會上不良的道德行為,并把其作為良好的道德行為來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在學校里,老師的批評,可能導致聾啞學生離校出走,甚至放棄學業。在家里,父母一兩句過重的話語,可能導致聾啞孩子離家出走,對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會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觸,生怕別人嘲笑,對自己沒有信心。
3.依賴性強,不善于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當遇到困難時,不善于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坐等老師抄給他們標準答案或干脆抄襲他人的作業,完成學習任務的自覺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利益、處境、心理感受,與別人(包括家長、老師、同學、鄰居)關系疏遠,常發生沖突。
5.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所學知識容易遺忘。
二、聾啞學生心理異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遺傳因素的影響。調查表明,多數聾啞學生都是母親在懷孕的時候,身體多病,服用副作用較大的藥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嬰幼兒時期注射各種有損聽覺的針藥導致。生理上的耳聾,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如因聽覺受損,致使他們上課時容易視覺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響。一是無教育現象。大多殘疾兒童要么閑散于社會、整天無所事、到處閑逛、自生自滅,要么被鎖在家中,與外界隔離,更有少數殘疾少兒整天跟著父母出入廟宇,求神拜佛,聽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黃,神丹妙藥,延誤學習的時機。二是教育不當。有的家長雖有心讓自己的殘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殘疾兒童的身心特點或無法與殘疾少兒正確交流,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求,不能按正常兒童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有的方法簡單、粗暴,動輒拳腳相加;有的對孩子百般呵護,要什么給什么或者悲觀失望,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
3.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是有些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現狀,不面對現實,帶著孩子東奔西跑,讓孩子一會兒上小學,一會兒上特殊教育學校,搞得學生身心疲勞、精神緊張;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家長不顧孩子的生理條件,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總希望孩子能創造奇跡,能和健全人一樣生活,致使孩子的學習壓力加大。學生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是引起心理異常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方面
1.教師心理懲罰的影響。 其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責任心不強,或不負責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學生心理特點和思想教育方法,對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不好又常常違反紀律的聾啞學生,進行簡單、粗暴的訓斥、挖苦,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
2.教育成效的影響。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看得特別重,對自身所付出的勞動,希望能有較高的回報率,盼望個個學生取得好成績,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學效率,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師對批評和贊揚的度把握不好。如對常受到教師表揚的聾生,一旦受到教師的過重批評,他們就會在心理上造成創傷,心理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有的甚至離校出走。
4.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高年級的聾啞學生的行為和各種習慣,直接影響著低年級的聾啞學生,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級的個別同學,因為某種原因受到老師的批評,于是就哭鬧、拒食甚至告訴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要回家!”低年級的個別學生對這種行為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盲目效從。
(三)社會方面
1.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聾啞學生雖然聽不見、說不出,但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樣也受到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上出現的種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一些聾啞學生對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確的理解。他們更易受到拜金主義浪潮的沖擊,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質享受,滋長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等習氣。
2.受成人的影響。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社會上一些成人的舉動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如成人抽煙、酗酒、賭博、染發等,他們也會效仿。
3.社會偏見與認識不足。社會上對殘疾少兒存在偏見,視殘疾人為“殘廢”人,對他們冷漠、疏遠, 對殘疾人的教育、發展沒有正確認識,就連有的普校、幼兒園的教師都把殘疾少兒拒之門外,這些導致了聾啞少兒產生心理異常。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構建工作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單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夠得,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協作。
首先、需要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聾啞兒童除了學校接觸最多的外界環境。學校需要加大同家長的溝通,召開家長座談會、開展咨詢活動等方式幫助家長更新認識,轉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聾啞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師素質、擺正育人觀念。對聾啞兒童來說,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培養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高自身修養,學習掌握殘疾兒童心理學,針對每個聾啞兒童的不同心理狀態,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聾啞學生個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補償和矯正。同時,教會聾啞學生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糾正錯誤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現將XX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實施以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采取多種措施認真貫徹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凝聚未成年人保護合力。市委、市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把《未成年人保護法》納入“七五”普法規劃及重點普法目錄。相關職能部門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發展進步。發揮校園陣地作用,不斷提升校園安全防范能力,同時強化檢察、審判、司法職能,創造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治環境。
(二)強化宣傳教育,增強未成年人法治意識。一是加強陣地建設。在公共場所和網絡平臺,廣泛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營造濃厚普法氛圍,市級媒體機構播發相關稿件、公益廣告16000多次。二是加強隊伍培訓。以“法律六進”活動為載體,定期組織普法、執法隊伍開展專項培訓,市檢察院、市法院組建專班開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進課堂教師團隊培訓。三是加強課堂教育。全力推進法治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活動,將法治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通過聘任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法律顧問,開辟法治教育第二課堂,專題講授《未成年人保護法》1000多次。四是加強實踐指導。開展“法治文化校園行”、“法治進校園”、“檢察院開放日”等行動,通過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參觀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護能力。
(三)推進社會治理,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一是優化社會文化環境。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推進“四館一中心”、農家書屋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面向未成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豐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工作,近年來取締經營性娛樂場所147家,查繳各類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1100余件,查處網吧相關違法行為186起,刪除、封控涉“黃賭毒”類有害網絡信息6萬余條。二是優化校園周邊環境。開展校園周邊治安隱患排查1000余次,妥善化解涉校糾紛133起,整改安全隱患323處。持續開展“護蕾行動”,在中小學、幼兒園設立“護學崗“,增設交通警示牌,扣留、責令整改非法改裝、改型接送學生車輛。三是優化校園內部環境。進行校園安全隱患大排查,整改安全隱患300多處。積極開展市級“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四是優化社會用工環境。持續開展用人單位勞動保障書面審查和執法監察工作,未發現使用童工及侵害未成年工合法權益情況。積極開展“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
(四)落實關愛幫扶,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一是完善“控輟保學”機制。采取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適齡殘疾兒童送教上門、貧困生資助等多種措施,保障未成年人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近三年以來,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5%以上。經常性開展適齡殘疾兒童送教上門。二是關愛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在全市各鄉鎮積極選配兒童督導員、村(社區)兒童主任。探索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基地,目前依托枝江市掛牌了2個留守兒童活動基地。積極開展建檔立卡留守兒童“雙結雙促”關愛幫扶工作,組織師生與留守兒童、困難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幫扶關愛10918人次;團市委開展暑期關愛留守兒童“希望家園”活動,關愛留守兒童超萬人人次;市民政局定期為全市孤兒發放生活保障金及慰問金。三是關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立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和青少年維權觀測站,打造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及服務團隊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為967名未成年人提供了心理輔導。每學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0節次,實現有條件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全覆蓋,為15350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四是提供司法援助和救護。市司法局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青少年維權崗,開辟綠色通道,確保未成年人得到及時、便捷、精準的法律援助。五是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團市委通過“希望工程”系列助學濟困活動,爭取助學資金500余萬元;市婦聯組織女企業家協會、關愛單親家庭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愛心助學、公益朗讀等活動,先后為困難兒童及家庭捐款捐物40余萬元。
(五)提升教育質效,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一是抓好教育教學改革。啟動研學旅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中招生考試以及新高考等教學改革;出臺義務教育學?!百x能提質”新八條,促進教育質量提升;完成普通高中高一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及選科走班工作;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改革,與企業合建實訓基地9個,聯合冠名辦班培訓學生460余人;推進特殊教育學校開辦高中班,實現12年免費教育。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活動。推動生態小公民向生態好市民的轉變。夷陵區、枝江市“生態小公民”活動獲全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高度肯定。三是抓好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結合“3.24”世界防治結核病日、“4.25”全國計劃免疫宣傳日、世界衛生日等各類宣傳日活動,開展結核病、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等重點傳染病專題健康教育。每年開展學生健康體檢,建立學生體檢健康檔案。每年秋季學期開展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和補種工作,2019年,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率100%,補證111人,補證率100%;補種275針次,補種率98.21%。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乏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聯動機制。目前我市未保工作各部門職責相對分散,工作銜接困難。例如家庭教育,教育、婦聯、村(社區)等單位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時,普遍反映缺乏專業力量;而我市家庭教育專家志愿者自發組織的公益講座,卻難以組織家長參加。這就需要我們將碎片化的未保職責和資源整合成自上而下、系統化的機制體制,形成多部門聯動的“反應堆”。
二是未成年人“四道防線”存在漏洞。近三年來,我市均審理過被告人為未成年人、被害人為未成年人的案件,反映出我市未成年人“四道防線”存在漏洞,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層面更加重視。主要表現為監護人缺失、缺位,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安全,社會網絡不良文化沖擊大,群眾法律意識淡薄。
三是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工作有待加強。由于監護人監管不力、關愛缺失,留守兒童易出現感情失落、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健康失保、安全失防、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等情況。我市雖然已建立“三留守”群體關愛聯席會議機制,開展了“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行動,但物質層面資助偏多,精神層面關愛不足,還需在滿足留守兒童心理需求、學業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精耕細作、落細落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進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責任機制,協調各部門將問題、信息、經驗鏈接共享,增強全社會共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力。
(二)進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護防線。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采取多種形式繼續辦好家長學校,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發揮好學校主陣地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全力推進《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鼓勵群眾及時舉報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督促監護人明確自身職責,引導未成年人遠離危害、防范侵害。
【關鍵詞】培智;班主任;管理
特殊兒童由于他們身體有殘疾,心靈特別脆弱,更需要我們教師的愛。就讓我們用真心,愛心、耐心去教育輔導他們,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再通過培養一定的特長,最終提高殘疾兒童的素質,以便于今后走向社會更好地生活智障兒童的病因不同,缺陷特征也不同,在班級管理中就要結合智力障礙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利用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科學理論,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摸索符合本班特點的管理辦法。
1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
學校和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環境,雖然二者各自的功能和角色不同,但是二者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這就使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成為可能。家校之間坦率而頻繁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的基礎,是家校合作和共享資源的前提。家庭和學校通過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不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雙方的處境,地位及教育期望,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發展的全過程。哲學解釋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在理解和對話的前提下,真正意義的交流才可能實現。因此家庭和學校只有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對話的大背景下,合作才能得以保證。為此,家庭和學校都要共同努力。
因此,家庭和學校都要創造時機互相交流和溝通。如教師可以經常家訪,把學校及孩子在校的情況及時介紹給家長,也可以當面接受家長的疑問和要求,同時轉達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在必要時主動聯系教師,或者來學校參觀,參與管理及監督學校等等。我們學校的網站就為家校溝通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效果顯著??傊?,雙方要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相互進行交流,增進理解。
其次,家庭和學校要平等的交流。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都對孩子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從對培養學生的角度來說,雙方的作用也都是一樣的。所以,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和學校在交流和合作時,一定要互相尊重對方。
最后,家庭和學校在相互溝通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與家長可能存在三種基本的合作關系:默契的伙伴關系,相互學習和支持的伙伴關系,以及為推進教育改革的社會運動奠定基礎的積極伙伴關系。良好的家校關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庭和學校雙方不斷的磨合和調整,由低層次的伙伴關系向高層次的伙伴關系發展。困難和挫折在所難免。所以,家庭和學校要堅定信念,堅持發展。
2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聯系班上任課教師的紐帶,是通向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從事培智班班主任工作所面臨的情況比普通中小學班主任還要復雜,還要特殊,還要艱巨。不但對工作的特殊性要有較全面的了解,有針對性地研究組織方法和工作規律,而且還要付出更多的愛心,才能把培智班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做一個班主任需要有愛心,做一個成功的班主任更需要有愛心。班主任要以自己的愛心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爭取“以愛育愛”,智障兒童自理、自制能力差,日常行為表現為“臟亂差”。臉臟、手臟、衣服臟,說話亂、做事亂,顯得隨便散漫,極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訓練和培養。對這樣的孩子就更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豐富的同情心,慈母般的愛心和奇特的耐心。所以要努力去放下老師的架子,把握學生思想實際,走近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接受這份愛,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
入學時,孩子們剛剛離開充滿關懷、溫暖的家,來到的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集體,他們的心理常常會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針對這種情況,我就用母親般的耐心和愛心幫他們克服恐慌感、陌生感,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指導他們學習不會做的事,幫助他們做做不了的事,使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感到老師和同學的可親,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友情,同時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理解是信任的基礎,智障學生尤其需要理解。沒有相互理解就沒有相互信任,若沒有信任,任何大道理是不會有人接受的,而了解他們是理解、信任的基礎。所以,班主任課下經常和學生一起玩游戲、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體會他們的心理,真正理解他們,和他們交朋友。這樣,孩子們都非常信任班主任,有什么心理話、想不通的都和班主任說,班主任利用這些機會,給他們講道理,教會他們做事、教會他們做人。
3 堅持科學的管理和育人方法
遵循特殊教育規律,依據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結合《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守則》,從本班的實際出發,班主任制定出一套班級管理工程模式,包括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環境建設,并及時了解班級的具體情況,掌握和調整班級管理動態。在培智班班級管理中,堅持正面教育、鼓勵為主的原則,用心去交流,用欣賞的眼光尋找學生身上的每一處閃光點,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并最終找到了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同時,班級活動多樣化,五彩的生活,生動、有趣的活動將在智障兒童的大腦中,留下深深的痕跡,特別是他們樂意接受的東西,就會記得住,記得牢。
贊賞是照在學生心靈上的陽光,贊賞是一種激勵和溫暖人心的力量,它也許并不華麗,但一定出自真心,在“贊美”之中包含著“欣賞”,它也許不具備點石成金的魅力,但一定擁有潛移默化,潤物于無聲的力量。
尊重是灑向學生心田的細雨,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殘疾兒童在家庭社會上常受到人們的歧視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因此更需要人們的尊重和愛護。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點點滴滴的細節中,讓我們從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微笑,甚至一個眼神中讓學生都能感受到尊重。堅持真誠,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使學生感到更親切,更可信,這也是尊重。這樣尊重就融入了我們的整個教學工作中,只有使這些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愛護,才能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真正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尊重可以給學生溫暖與力量,讓學生從自卑走向自信與自強。
培養特長是為學生插上隱形的翅膀,利用勞動課讓學生參加適當的實踐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動作的協調能力、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做事有條理的品質,自理能力不斷提高。養成了較好的勞動習慣,同時使學生的特長愛好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將來這些孩子走向社會,靠他們的一技之長,也能生活。利用活動課教學生學習跳舞、唱歌、畫畫等特長,通過訓練,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總之,對殘疾兒童的教育是一項艱辛而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與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們堅持從特殊兒童的實際和未來需要出發,用無限的愛心來激發學生對生活的信心,引導他們從自卑走向自強,一定會為殘疾兒童創造出一片更加美好的藍天。讓他們早日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早日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