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

        第1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君子;圣賢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任何階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核心,教育目標的確立、培養(yǎng)與實現(xiàn)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始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儒家希望培養(yǎng)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賢”和“君子”,這種教育目標不僅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重大的價值與影響。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君子”、“圣賢”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人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前就確立的希望達到并爭取達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結果,是實施教育活動后應該達到的狀態(tài)標準。”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它認為“君子”“圣賢”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儒家思想認為,君子的培養(yǎng),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標準是成為君子的最主要的條件,孔子認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君子用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而小人則是用土地錢財來衡量,當義利發(fā)生沖突時,君子應該舍利取義。

        (二)君子要注重修養(yǎng)。要成為君子,必須要注重自己的修養(yǎng),養(yǎng)成一種道德自覺。儒家的社會政治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孔子曾對子路說,要想成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養(yǎng)自己,以認真對待一切。孔子還認為一個人有了這種修養(yǎng),并且把這種修養(yǎng)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可以利國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說空話,而干實事。孔子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輕易說話而行動上卻要敏捷。“君子”的品質,不僅是思想層面的,更是行為層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統(tǒng)一,不僅要有道德、重修養(yǎng),還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須轉化為行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把要說的話做到了,然后才跟著行動把話說出來。

        (四)君子要知識淵博。“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廣泛地學習知識,用禮節(jié)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呀!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博覽群書,成為樣樣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些內容體現(xiàn)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當代價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統(tǒng)治,它本質上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儒家“君子”“圣賢”的教育目標,在當時的條件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利于我國國家建設。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國現(xiàn)代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核心價值體系完善。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增強,我國的國內外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國公民的價值取向也從一元走向多元。近幾年,我國公民素質不斷提升的進程中,“道德滑坡”現(xiàn)象也不斷出現(xiàn),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加強道德觀教育。其次,儒家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知行統(tǒng)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國夢的實現(xiàn)既包括國家層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包括實現(xiàn)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對國家而言,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廣大政工干部帶領人民群眾把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目標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對每個人而言,要想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目標,也必須做到多干實事,少說空話。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能促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好的開展。儒家“君子”觀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務的確立與實現(xiàn)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養(yǎng)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學等對我國目前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人才的培養(yǎng)也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目的的培養(yǎng)要求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養(yǎng)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質。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利于我國公民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儒家注重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式有利于我國公民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養(yǎng)上特別重視“內省”“修身”,強調內省在道德實踐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導的“誠意”、“正心”正是強調把主體的道德認知轉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強調的內省、慎獨正是當代社會我國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我們有道德認知、知道善惡美丑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這種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沒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下,仍然能夠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君子”“圣賢”的理想道德人格,這種教育目標的培養(yǎng)也對我國當今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國家建設都需要從中汲取養(yǎng)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賢的目標,需要我們批判的繼承,并且將其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張向東,孫征.孔子“君子”人格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

        第2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中國;韓國;儒教;神教;思想;影響

        一、引言

        歷史是人創(chuàng)造的。人創(chuàng)造歷史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的指導下進行。中韓思想文化在中韓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思想文化源遠流長,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等。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張“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孟子與荀子作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發(fā)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張“性善”與“良知”。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與生俱來。而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善是后天的,若放任本性發(fā)展,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提倡學習禮節(jié)與禮法。墨子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代表平民的利益。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清凈無為”。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在中國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儒家思想對韓國思想的影響最大。公元4世紀,儒教傳入韓國,經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與韓國思想高度融合,在韓國歷史中不斷演變發(fā)展,為韓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對韓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家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角度,學前、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都不斷對國民進行道德教育,培養(yǎng)道德情感。通過榜樣教育的方式來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激發(fā)人們的道德行為。在韓國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至今還存留著深深的印跡。

        二、儒家思想傳入歷史

        從古至今,韓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不斷發(fā)展。三國時代,儒家思想正式傳入韓國,韓國開始實踐孔子的學說。其中,高句麗(B.C.37~A.D.668)和中國位置較接近,最早接受了中國儒家文化。高句麗從建國初就將儒家思想的理念應用在政治上,來治理國家。高句麗“小獸林王”2年(A.D.372年)設立了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太學”,以儒家經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為主要教學內容。而且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模仿中國法制,制定各種法令與社會統(tǒng)治體制。儒家思想不僅是在學術思想上,在政治、倫理、教育、法制、風俗等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倫理學、國家觀、人生觀等牢牢扎根在當時的高句麗。隨著儒家文化的傳入,在百濟(B.C.18~A.D.660)出現(xiàn)了與中國大同小異的結婚儀式與喪禮儀式,并十分重視立法。在生活方面,強調男女有別與長幼有序,特別重視忠、孝等的儒家倫理思想。新羅(B.C.57~A.D.676)是在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中,與中國交流最晚的國家。為維護國家體制,維持社會秩序,新羅將儒家思想視為社會的基本概念。當時接受儒家思想最多的就是“花郎”(新羅時期的民間青少年組織,旨在鍛煉身心、報效國家)。“花郎”的追求是“忠、孝、信、勇、仁”。據(jù)記載,花郎學習的內容與中國儒學密切相關。三國統(tǒng)一后,儒家思想成為韓國政治的重要參考。研究資料顯示,高麗(A.D.918~A.D.1392)的第十三代國王“宣宗”發(fā)展了儒家思想,他致力于王道政治,使儒家思想在高麗人的生活中深深扎根。他制定了宗廟、社稷、籍田等國家制度,并組建了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國子監(jiān)”(高麗時期,儒學教育的最高機構),施行科舉制度。理學與實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儒家思想在韓國不斷發(fā)展。縱觀歷史,朝鮮時代(A.D.1392~A.D.1910)是儒家思想在韓國發(fā)展的全盛時期。朝鮮王朝建立后,隨著儒家理念與經典的復興,朝鮮的法典編纂水平也有所提高。設立“成均館”(朝鮮時期,儒學教育的最高機構)后,實現(xiàn)了學校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當時,儒家思想在朝鮮學術與文化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世宗大王(訓民正音的創(chuàng)始者)按照儒家禮儀規(guī)范,編纂了書籍,并廣施仁政。同時,在天文、地理、醫(yī)學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訓民正音”(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領導創(chuàng)制的朝鮮文文字)最具代表性。“訓民正音”是根據(jù)周易的陰陽五行與宋朝的理學,實現(xiàn)了儒家學術思想的最偉大的作品。回顧歷史,中國的儒家思想在韓國傳播、吸收、變化、發(fā)展,給韓國帶來了很多影響。雖然隨著社會發(fā)展,儒家思想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理念已在韓國根深蒂固,成為了韓民族精神的根本。

        三、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今韓國的影響

        第一,韓國幾千年來一直奉行文明禮讓、尊老愛幼等儒家思想。隨著時代變遷,韓國的家庭結構雖發(fā)生了變化,但儒家形式的教育地位仍無法撼動。韓國儒家思想基于家庭和睦理念,十分重視“敬愛”。“敬愛”指長輩以寬容之心對待晚輩,晚輩要尊敬長輩。韓國人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敬愛”,促進了家庭和睦與團結。父母子女相互信賴,兄弟姐妹互相支持,強調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兄妹情。以家庭人性教育為基礎,可培養(yǎng)子女對父母盡孝、生活正直、待人有禮、遵守秩序,有德行。在當今韓國,父母教孩子“孝”與“慈”,這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韓國的“孝”以中國儒家思想為核心,比起學問,孔子更重視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孝。孔子倡導“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慎重處事,在人際關系中要誠實守信。孔子還強調,培養(yǎng)仁慈之心,應基于父母子女之情盡“孝”。“孝”是德的根本。儒家最重視的就是“孝”,韓國也深受“孝”思想的影響。韓國人認為盡孝是家庭和社會所有品格中最基本的。孝以儒家思想為基石,并不斷在韓國社會和韓國人精神生活中進行著滲透。“孝經”中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是指盡孝的首要任務是珍愛自己的身體。父母總是很擔心子女的健康,若子女患病,父母會心疼。所以從朝鮮時代,人們?yōu)榱吮4娓改附o予自己的毛發(fā)和胡子,蓄發(fā)留須,現(xiàn)在人們也同樣愛護自己的身體,認為讓父母為自己擔心或傷心是做子女的不孝,所以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很重要,就是為了讓父母放心,這就是孝道。第二,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強調“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即侍奉父母時,若發(fā)現(xiàn)父母有錯誤之處也要謹慎指出,即使父母不認同,也要對父母恭敬,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抱怨父母。韓國人在做大決定時,十分重視父母的意見,如升學、結婚、就業(yè)等。特別是結婚時,一定要得到父母的認同。人們常說“結婚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雖然時代變了,但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年輕人在做重大決定時,還是會聽從父母的意見,不想違背父母的意愿。第三,孔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時,不要離開父母,若不得不離開,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子女令父母擔心就是違背孝道,所以要告知父母去向。如在韓國,家中的長子婚后也與父母一起生活,侍奉父母。每天下班后向父母請安,報告一天的事情。子女成家后雖然可以自己單過,但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話,能更好地侍奉父母,是盡孝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位,家庭和睦對社會和諧有很大影響。盡孝是家庭和睦的要素。人只有愛家,才能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從家庭中的“孝”教育逐漸形成團隊意識,為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一)儒家思想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韓國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所以儒家的道德準則給國民的文化心態(tài)帶來極大影響。韓國接受儒家道德,進行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學校教育。儒家思想作為學校德育的核心,“三綱五常”(儒家道德標準,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且是將大韓民族的氣質形象化的重要內容。此外,韓國的教育理念中也滲透著儒家思想。韓國光復后,經歷過幾次教育理念的變更。第一階段是民族和民主主義的教育理念。民主理念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這種理念的樹立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文化在家庭,集體和社會中,強調相互尊重,對韓國民主主義觀念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階段是弘益人間的教育理念。“弘益人間”,即將好處弘揚于人間,是韓國建國神話中最基本的思想。“弘益人間”與儒家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博施濟眾、修身安己的思想相似。第三階段是國民教育的制定和新教育理論的確立。國民教育中再次強調國民倫理,繼承傳統(tǒng)和改革并行。這一時期的教育核心是儒家思想的集體觀念。第四階段是人性化、信息化、世界化的教育理念。在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韓國學校的教育宗旨是開發(fā)學生的個性與素質。個性教育使學校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說,韓國各個時期的教育理念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韓國學校把儒家倫理道德的內容融入到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理念中。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以傳統(tǒng)道德教育及儒家思想的德育為本,十分重視個人修養(yǎng)。韓國人從小學習道德倫理教育,課程名稱是“正經的生活之道”。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品行端正、誠實守信、尊重生命、節(jié)制有度、潔身自好、謹言慎行、以禮待人、善良寬容、勇于擔當、團結合作、忠效報國、推陳出新等。這樣的倫理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責任意識,提高團結協(xié)作能力。韓國的德育十分重視人際關系與禮儀教育。在初中的道德課文里強調三綱五常的基本知識,重視禮儀的訓導。在韓國有許多長幼有序的禮節(jié),如向大人打招呼時,應保持禮儀,低頭打招呼;吃飯時,一定要大人先拿起勺子吃飯,孩子才能吃;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等。韓國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實施上述含有中國儒家思想的禮儀教育方式。韓國學生接受這種儒家思想教育,提升了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二)儒家思想對社會的影響

        第一,儒家思想不僅在韓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廣泛地滲透,在社會教育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韓國社會十分重視共同體理念,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十分重視儒家的職責和本分,希望所有人都忠于本分,履行自己的義務。韓國公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公司職員進行共同體意識教育,改善了企業(yè)內部的倫理關系、企業(yè)觀、勞動關系等經營理念。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后,韓國企業(yè)在自由企業(yè)制度下的持續(xù)發(fā)展獲得了巨大成功,韓國企業(yè)健康的經營環(huán)境和優(yōu)秀的企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都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影響。韓國公司通過命運共同體的企業(yè)觀,將企業(yè)比作一個家庭,像家人一樣對待公司職員,就是儒家思想精神的體現(xiàn)。第二,韓國公司重視勞動關系的和諧。在西方,公司招聘職員時,只以求職者的能力作為評價標準。但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的韓國,招聘時,不僅重視員工的能力,也重視人性。還有韓國公司以儒家思想的長幼有序為基礎,在公司內部形成嚴格的上下級關系。韓國公司十分重視員工的工作經驗,加薪或升職時首先考慮這兩點。韓國企業(yè)加強福利制度,強調“我們是一家人”的理念,公司和員工為了謀求更大的進步,共同承擔責任。這樣的勞動關系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第三,韓國企業(yè)提倡家庭共同體主義,形成了集體感經營模式。經常看到高層領導穿工作服下車間慰問,或在員工食堂與大家一起吃飯。在公司營造了家一樣的氣氛,打造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的企業(yè)文化。在韓國企業(yè)的經營理念中,可發(fā)現(xiàn)儒家思想的存在。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即在企業(yè)內部,要重視人際關系,和諧相處、長幼有序、尊重上級、誠實守信。儒家思想深深作用于韓國企業(yè)的共同體意識,為韓國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方爾加.儒家思想講演錄[M].東方出版社,2007.

        [2]何成軒、李蘇平.儒家與現(xiàn)代社會[M].沈陽:出版社,2002.

        [3]林霽月.中韓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基于方法、內容和評價途徑的視角[J].雞西大學學報,2012,(1).

        [4]柳承國.韓國儒家與現(xiàn)代精神[M].東方出版社,2008.

        [5]王士博.儒家“仁愛”思想與韓國的“孝”及共同體文化研究[D].崇實大學校大學院國內碩士(中語中文學科),2010,(12).

        [6]吳文娟.世界發(fā)展:關注“文化認同”———“中韓思想文化交流研討會”熱議話題之[J].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133).

        [7]朱昌徹、張祥浩.中國古代思想家:重要人物[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第3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管理理論產生于實踐活動,近一百年來管理理論學派林立,但大致可分為4個發(fā)展階段:科學管理階段,代表人物為泰勒;行為科學階段,代表人物為梅奧、馬斯洛等;管理科學階段,代表人物眾多。20世紀70年代至今,管理理論進入了現(xiàn)代管理階段。在我們過去所學的管理課程以及管理學普遍提及的管理理論中,“人”最突出的時間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現(xiàn)代化大生產的發(fā)展,科學管理學說風行企業(yè)界,人們開始接受科學管理學說中關于“經濟人”的假設,開始意識到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經濟人假設的提出是對被管理者認識的深化,這一假設的被接受帶動了管理的一場革命。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試驗”糾正了人們對工人“不過是一個經濟動物”的偏見。并且由此推出了一系列針對社會人的管理方式方法,引發(fā)了對人管理的新革命。但“以人為本”的管理的明確出現(xiàn)還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是只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fā)展為核心,創(chuàng)造相應的環(huán)境、條件和工作任務,一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組織共同愿景為引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這里對“以人為本”的概念是明確的在企業(yè)中對員工的態(tài)度。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以人為本的政府治理中,不但借鑒了這個概念,并且將之發(fā)揚光大。從最根本上來講,政府的管理治理為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人民的安定、幸福;國家的強大、興旺。在以往的治理中,不免都會因為形式而忽略了原本的目標,所以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從新把以人為本帶進了政府的管理之中。那么是不是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所重視的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就是對西方學者的借鑒呢?我認為并不是這樣,相反,以人為本恰恰是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提出并強調過的概念。像我們常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等等典故,無不提醒著我們這點。

            二、中國歷史上“以人為本”的體現(xiàn)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以人為本,并不是當代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出自《管子》:“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為本”。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這樣的思想。并且一直深遠的影響著中華文明。孔子以及儒家的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認為應該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主要包括:“民為貴”的人本論思想,“舉賢才”的人才管理思想等。《禮記?中庸》也曾記載“為政在人”,就非常明確的表達了這種思想。

            孔子的學說,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視人的理論基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這里君子是統(tǒng)治者、管理者,小人則是被統(tǒng)治者、管理對象。孔子主張愛小人,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為了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也就是愿意為了實現(xiàn)管理的組織目標而努力。同時,他又強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也就是說要選拔政治的人,罷黜的人,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服從,也能管理好國家。而他在用人問題上的反對論資排輩的觀點則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學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制定良好的管理條例,管理規(guī)則僅僅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真正要想要管理好,甚至能彌補管理規(guī)則中的某些缺陷的,卻在于管理人才的運用。先秦儒家思想的這些觀點都說明了重視人的因素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出發(fā)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對象的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來辦好。儒家思想的這一個特點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此后歷代賢能的君主都注重用賢能來管理國家,而此后的科舉制也正是基于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逐步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其次是重視管理中領導的作用。這種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領導者要對被領導者起表率作用。

            不論是國君還是庶民都要從自我“修身”做起,孔子還把領導者自身的品質和行為對群眾的影響比喻為風和草的關系,充分強調了領導者的良好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其二,領導者要寬以待人、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以民為貴作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中心,以得民心作為其仁政管理思想的原則,才能更好的維持其正常的管理。其三,領導者主要應該做好領導工作,而不要包攬具體工作。孔子認為,擔負全局的領導、指揮工作的領導者和擔任各種具體工作的工作者必須有所分工,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的管理思想——各司其職。

            同時儒家思想十分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上不失天時,下布失地利,中得人和,則百事不廢。”這些思想都說明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對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管理思想中,如何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間,管理者之間,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和諧,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儒家管理思想對我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幾乎每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無論在行政還是經濟軍事管理中都借鑒了其中的很多思想。

        第4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 儒家思想 山東高校 藝術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How to Integrate Confucianism into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of Shandong Universities

        YIN Yunchao

        (Academy of Fine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wa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Shandong University is built on the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Shandong to build a unique art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need to explore Confucianism int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ordination of curriculum, elective courses and seminars related to increase,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area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Confucianism; Shandong universities;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當前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出路就在于突出特色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而山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fā)源地,所以對于孔孟之鄉(xiāng)的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對儒家思想繼承發(fā)展的文化選擇成為必然。儒家思想作為哲學思想,欲將其融入到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力求在新時期將二者協(xié)調統(tǒng)一。

        1 課程設置的協(xié)調

        藝術設計的專業(yè)性質決定了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文化性。面對新時代的要求,設計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創(chuàng)新是設計的靈魂,而創(chuàng)新的來源便是文化的積淀,文化底蘊是設計教育的靈魂。將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蘊融入到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之中,是培養(yǎng)藝術設計人才綜合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時代性與文化性的結合對于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課程結構體系需要不斷優(yōu)化,在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突破傳統(tǒng)的“求職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造就二十一世紀所需求的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新型人才,就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藝術設計專業(yè)有著藝術類課程的特性,是一個非常靈活、時尚的專業(yè),在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上都無法過分強調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思維的拓展,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與學是非常靈活的互動關系,最終的目標是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展示他們的個性。

        根據(jù)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要試圖尋求一個適合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發(fā)展的課程體系,既能體現(xiàn)藝術設計行業(yè)對自身功能的要求,又能反映社會對一個設計師基本素質與能力的認同標準。這就需要我們在課程設置的協(xié)調上,在遵守藝術設計教育一般性規(guī)律的基礎上,適當融入具有山東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具體來說,在課程設置時,考慮到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涵,協(xié)調不同學科間、相近學科間、學科內部的課程關系。

        將儒家思想融入到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課程設置的協(xié)調是第一位的,有了優(yōu)化的課程結構體系,結合各高校自身特點,可以把二者很好的融會貫通起來。

        2 增加相關選修課和講座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儒家思想相關課程的選修課和講座是有益的補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著深邃的意境,要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精神方面的研究上,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藝術設計的同時,體會“融會貫通、博大精深”的深刻內涵。

        適當增加選修課的分量,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課程的機會。現(xiàn)代高校的教育,尤其本科階段,是通識教育。需要學生加強相關學科的學習,融合多學科知識與信息的收集,增進各學科的交流。進行學科滲透,我們應將這一文化內涵作為課程建設來進行,建立與儒家文化相關的課程,將己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進行內容歸納、整合納入我們的課程體系,強調文化理論對藝術設計教學的指導意義。

        藝術設計是一門對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yè),即便是科技超級發(fā)達的今天,很多事情都由電腦來完成,但是仍有電腦無法替代的專業(yè)技能,所以要多增設一些手繪方面的課程,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藝術設計專業(yè)又是個時代性相當鮮明的專業(yè),在很多領域中是時尚的引領者,所以前沿信息的及時更新是非常必要的,而講座對于藝術設計教學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山東高校在前沿信息上不及北京、上海等政治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更新快,與國際藝術設計的交流機會相對少,世界頂級的藝術設計作品展也不多。邀請本領域頂級專家到山東高校進行學術講座,或者派遣本校教師外出進修訪問,回校做講座,對于學生和本校教師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開闊視野的機會。但是由于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特殊性,如果這樣的講座一年只有一兩次,前沿信息的補充就很難有保障,這就需要學校之間、學校與專家之間建立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機制,對山東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3 對師資的新要求

        在新時期,教育多元化的發(fā)展,只具有單一的知識背景的教師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在新時期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知識面需要不斷的拓寬,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設計與教學能力。

        藝術設計教育的師資不僅需要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還需要有多學科的知識和跨學科的綜合素質。尤其對于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師來說,對儒家思想的學習應當作為一種習慣。學習儒家思想并不是要求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師成為儒學專家,而是通過對儒家思想的研學,領悟其中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精神,結合山東獨特的地域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將儒家思想自然的融入到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兼具的藝術設計中去。在思想上給學生以引導,引導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思考,并從中汲取養(yǎng)分與現(xiàn)代藝術設計相結合。

        無論從何種角度講,師資水平的提升對藝術設計教育都有好處,對儒家思想的學習非常有利于在教學中傳統(tǒng)思想的融入,有助于山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特色的建立。

        4 組織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藝術設計實踐活動

        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有設計作品產生,設計作品需要一個展示的平臺,各高校可以組織或者聯(lián)合組織一些相關的藝術設計活動。對于山東開設藝術設計專業(yè)的高校,可以更便利的舉辦以儒家思想為主題或者與儒家思想內容相關的設計比賽活動。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宋潤民副教授就曾于2007年初策劃了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首屆儒家文化國際視覺設計大展”。本次大展作為2007年孔子文化節(jié)的一個重要活動,以“走近孔子,感受中國”為主題,以視覺藝術設計為表現(xiàn)形式,突出“和諧意識、人本精神、憂患意識、道德倫理”等中國傳統(tǒng)人文色彩,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旗幟下,依托“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這個孔子故里著名文化品牌為活動平臺,通過視覺藝術的方式,多角度、多層次的詮釋與解讀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

        這次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設計大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在課堂內外,我們都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引導學生在進行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時對傳統(tǒng)文化有所思考。

        第5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孔子;孝道

        一、養(yǎng)親敬親的血緣孝道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心理。這可以說是生物間的一種本能行為,但在人這里,孝則有了更深刻的含義,它上升為一種德性,被世人所稱頌。“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吳天罔極 。”(《詩經 ·蓼莪》)而孔子在《論語》中將孝擺到了德性的高度,認為這是人從偶然的人成為德性之人的根本標準之一。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的子女,為子女付出而無怨無悔,自然而然的對父母產生敬愛的心,對父母自然懷有報養(yǎng)的愿望,向父母行孝盡孝,而子女這一點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則是儒家文化最為重視、培養(yǎng)的文化根源。①孝道,最基本的倫理含義就是指“善事父母”。子曰:“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表明了在古代“孝”是做人應該具備的起碼德行。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乎?”②(《論語·學而》)孝,乃善事父母;弟,乃善事兄長。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基礎。孝敬父母兄長的人不會做出犯上的事情,更不會興風作浪危害社會,如果人人皆有敬愛父母之心,順此本性,由最親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絕不勉強,不能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更加不會去與他人為善。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孔子將它構建在孝的理念上,從人類自然的愛為起點,而擴展出去。《孝經·開章明義》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確實一語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根源與其特殊之處。

        二、“幾諫”的盡孝之道

        古有“三綱五常”之說,而“父為子綱”則是儒家孝道倫理在現(xiàn)代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而孔子的“無違”之教也會使人很容易誤認為“父為子綱”由孔子開其端。但“父為子綱”的說法實際上是在后期法家思想的滲入后逐漸被君王利用而產生的。孔子有“無違”的說法,“無違”之說出現(xiàn)于《論語·為政》篇。③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日:“孟子問孝,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待父母的孝道是指按照應有的禮儀來對待父母,而不是無論父母對錯與否都嚴格的服從。

        那么,如果父母有過,子女應當如何做呢?孔子這么說 :④“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幾,微義。父母有過,當微納善言以諫父母也。”父母有過時當微婉而諫,把自己的志意表見了,若父母不聽從,還當照常恭敬,不能違逆,且看機會再諫,如此反復操勞,心里不能有怨恨。孔子主張以這樣的禮儀對待父母,并在父母有過錯時也不失禮儀的全諫,而并不是“父為子綱”似的惟命是從。

        三、“孝即為政”的孝道觀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主張“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在孔子那里是什么樣的思想?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這很可能是當時普遍的思想觀念與現(xiàn)象。⑤《論語·為政》說:或問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意思是說: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序,這也是從政了,如何才是從事政事呢?孔子這里將齊家與治國聯(lián)系在一起,《大學》中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與孔子這里的觀點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家國一體,家國的概念深入人心,治理天下與治理家庭道理是一樣的。而家庭里的一切關系均能由“孝”引發(fā)出來。因此,可以說“以孝治天下”是孔子孝道思想中的一個傾向。“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父母生不生病子女并不能控制,但子女可以不做不義之事。子女能夠讓父母只擔憂自己生病與否,而擔憂自己做不義之事,這(下轉72頁)

        (上接55頁)樣才能稱為孝。推而廣之,每一個子民做任何不義之事,都是不孝,都不道德,這確實可稱得上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中國歷代政治的第一要務是在“正人倫”,⑥“教育的第一要務在明人倫,倫理存,則人人具有集體生活的要件,有團結互助的基礎,國家社會始有平之安寧之日,否則,倫常即失,人各為私,國家社會遂成一盤散沙了。”⑥《禮記·祭義篇》充分發(fā)揮了孔子這方面的思想:“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這也就是所謂的“泛孝主義”,從這可以看出,孔子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同時又走向了范孝主義的極端。

        四、孔子孝道觀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及現(xiàn)實意義

        最后我們對于孔子孝的思想的探討做一個總結:孝在孔子的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jù)的地位,可以說,孝的觀念是儒家思想的根基與基石。在孔子看來,孝悌之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孔子的孝道觀念對中國的孝文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對孔子孝道思想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孝是人類自然的心理情感現(xiàn)象,對于培養(yǎng)人的愛心,促進人與人相親相愛及和平共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從這一時期孝文化的誕生,不僅完成了人從動物實質轉變?yōu)樯鐣娜说幕咎卣鳎渤删土俗鳛榕既蝗讼驊蝗说霓D變。教化的功效更是得以體現(xiàn)。孔子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以孝為基礎,在家國同構的思想下實現(xiàn)對社會的完善與對國家的治理。在今天這種思想仍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在今天大力提倡回歸儒學經典來實現(xiàn)中國崛起的今天,孝更應該被深刻的認識,使得家庭作為國家的小細胞得以正常健康的運行,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孝的思想中含有范孝主義的觀念,如果不加以適當限制和積極的轉化,是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這一點是應當給予注意的。

        參考文獻:

        ①李四芬,李上文:《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238頁。

        ②錢穆:《論語新解》,三聯(lián)出版社,2008年,第5頁。

        ③錢穆:《論語新解》,三聯(lián)出版社,2008年,第30頁。

        ④錢穆:《論語新解》,三聯(lián)出版社,2008年,第101頁。

        ⑤錢穆:《論語新解》,三聯(lián)出版社,2008年,第45頁。

        第6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人本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

        一、儒家思想對人的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和結晶。儒家學說的立足點是人.即一切努力以人為中心。如:五常的實踐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孝的對象是人,行孝者也是人;祭祀的對象雖然是鬼神,但目的還是為了活著的人!如何做一個好人、賢人、圣人,這是儒家畢生追求的目標。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整日鉆研的是如何做一個完人,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翻在《論語·學而》中孔子強調做官的原則是“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1孟·子則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在古代漢語中,“人”字的五種涵義為:其一,指人才;其二,指人品;其三,指人情世故;其四,指仁;其五。泛指某些人或自己以外的人。那么,儒家是怎樣理解人、衡量人的呢?我們說,儒家所說的“人”主要有三義.即人才、人品、仁。在儒家經典語言中,有時候“人”則特指人才。比如《左傳·文公十三年》說:“子無謂秦無人。”網《史記·夏本紀》說:“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所以“人”即人才應該被視為儒家對人的一種看法。在儒家用語中,有時候“人”則特指人品。孟子曾對萬章說:“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11這后一個“人”字指的是人品.意思是說:作為善士,不但要和天下的善士為友,而且要學習古人。學習古人,不但要“頌其詩,讀其書”,而且要“論其世”,否則就不能知道古人的人品到底如何。在儒家用語中,有時候“人”則特指仁。《呂氏春秋·舉難》說:“君子:責人則以人,責己則以義。”這里后一個“人”字指的是仁,與“義”相對,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這實際上是孔子忠、恕思想的體現(xiàn),是儒家的一貫立場。在有關“人”字的用法中,人才、人品與仁這三者都體現(xiàn)了儒家一貫的觀點,因而可視之為儒家對人的理解。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人學思想以具體而又多樣化的論述闡述了“人”在現(xiàn)實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應該如何實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方法,可以這么說,孔子的人學思想就是關于人的發(fā)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從這一層面上說,孔子的人學就是人本思想。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么就會得到“仁”。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切。孟子、茍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人性理論、“仁政”學說、政治思想大多是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他們的“重民”、“貴民”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進一步深化。由于儒家以治國平天下為理想.而實現(xiàn)其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是努力成為這一理想的實踐者。顯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是個人才,也必須人品好,而這一切又都以仁為前提。人品、人才和仁.這三者既是儒家教育人的內容,也是儒家理解和衡量人的基本標準。首先,有關仁的問題。孔子對樊遲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網孔子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41這就是說,仁就體現(xiàn)為“先難而后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儒家那里,己也好,人也好,做什么都離不開仁。其次.有關人才問題。孔子對身為季氏宰的仲弓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仲弓問:“焉知賢才而舉之?”孔子說:“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孟子對齊宣王說: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日“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日“不可”,勿聽:國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由此可見儒家對人才的重視程度。第三,有關人品問題。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學》說: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所謂的修身.根據(jù)學術界的共識,其更多的是指對品德的修養(yǎng)。《中庸》說:“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而孟子“君子有三樂”說.很大程度上強調了具足三樂的君子與具備仁的內涵和良好的做人品德不無關系。由此可見,在儒家看來,只有成為仁義而且人品好的人才,才能對國家和社會有所貢獻,也才有可能最終成為圣賢而千古流芳。從總體上看,儒家人本思想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在為人之道上,要求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做到“德”與“賢”,“修己安人”;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愛人)與“和”(與人友善、和諧);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進行人性教化。儒家文化作為一種人本文化,重人際關系協(xié)調,重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并注重個體對群體的責任、奉獻和服務,帶有群體和諧特點。三、儒家人本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張立文教授在談起儒學研究的意義時說:儒學至少在四個方面值得我們現(xiàn)在弘揚。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揚“泛愛眾”,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茍子也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種人本思想在當代有著重要意義。可見儒家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xiàn)實。但儒家的人本思想并沒有向人們提供一套普遍適用的方法,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教導,這些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fā)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及適用性。這就是儒家的人本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筆者在研讀儒家經典時,發(fā)現(xiàn)有不少可資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借鑒之處.特別是啟發(fā)高校輔導員如何從人本思想出發(fā).從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做好學生工作。大學是青年步入社會的出發(fā)點.素有“小社會”之稱,高校的學生工作是以學生為中,必須緊跟時代的發(fā)展,密切關注社會風氣的動向,認真分析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以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塑造和養(yǎng)成為工作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權利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真正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那么,儒家人本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有何啟示呢?啟示一:作為輔導員要做到“為政以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儒家的人本思想形象地描述了一位道德高尚的“輔導員”如何受到學生的歡迎.在學生中擁有怎樣的威望。那么,一位輔導員怎么能成為“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北辰”呢?筆者認為輔導員應有以下幾方面的素質。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強調管理者要以身作則首先為學生做出表率。他在《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衛(wèi)靈公》又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說法,即嚴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孔子認為.要得到群眾擁護、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謂“赦小過,元求備于人,寬則得眾”。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領會儒家“先管好自己,再管別人”的管理準則。孔子把“忠恕”之道用來對待他人的道德準則和管理的規(guī)則。“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工作相關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感情融洽,共同實現(xiàn)工作的目標。因此,要求學生做到的輔導員首先要做到,一個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的人,卻要嚴格去要求別人。還想讓別人心服口服,那無異于緣木求魚。2、“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孔子指出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應該遷就學生,討好學生,那樣只能使學生得寸進尺,工作被動,“薄責于人”不是說學生犯了錯誤就不要追究與批評,而是說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錯誤的學生,要讓學生有改過的機會。采用“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恕與嚴格管理相互結合的原則。輔導員如能時時處處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榜樣影響和帶動你周圍的學生,就能實現(xiàn)最大效應和最好效果。人們常說,“身教重于言教”,因為“身教”是無聲的教育.用的是“行動語言”,而“行動語言”更能達到“潤物”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是一種教育。“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學生耳濡目染,怎能不從中受到教育與感化?3、秉持公心,一視同仁。《論語·衛(wèi)靈公》篇的“有教元類”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廢或厚此薄彼。愛心加上公平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4、是非分明,有原則性。《論語·陽貨》篇說“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鄉(xiāng)愿”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認為是非不分,沒有原則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禍害。同樣.“鄉(xiāng)愿”式的輔導員只能讓學生元所適從,可以說是學生的禍害。作為輔導員,首先自己要明辨是非,然后才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5、言而有信,以誠待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大到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安排。小到師生問的一次普通談話,輔導員有可能因為客觀原因難以兌現(xiàn)承諾。應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對學生坦誠相告,獲得學生的諒解。《論語·顏淵》有“民元信不立”,原意是指沒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維持不住。同樣,輔導員若失去了學生的信任,也就很難做好工作。6、不厭其煩,做好工作。《論語·述而》中說“有誨人不倦”。說的是輔導員對一個并不復雜的問題強淵了多少次后,如果部分學生還是犯同樣的低級的錯誤,那么輔導員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反復向學生強調說明7、恩威相濟,保持距離。《論語·為政》有“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這話對于做學生工作的輔導員來說可以理解為:在正式、公開、莊重的場合,輔導員應莊重嚴肅,體現(xiàn)威嚴;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的場合,輔導員應真誠、熱情地關愛學生,這樣恩威相濟,既能博得學生的尊重,又使學生樂于親近。但師生關系并不是越密越好,與個別學生關系過于密切,將使其他學生覺得被冷落了,從而影響了輔導員的威望和公信力。師生間最好保持一種“親密有間”的關系。8、敏行慎言,樹立形象。儒家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是從日常行為舉止的角度對輔導員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要求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動向富于敏感性,并具有辦事敏捷、講究效率的特點。特別是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傾向。否則,就容易喪失最佳時機,甚至發(fā)生本可避免的負面事件。“慎于言”是提醒輔導員先思而后言,避免在學生面前信口開河。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網說明語言技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總之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輔導員必須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總之,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輔導員,總是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反之。非但難以盡到輔導員的職責,甚至會誤人子弟。啟示二:輔導員要真正“仁者愛人”、“寬以待人”——熱愛學生“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論語·顏淵》有“樊遲問仁,子日:‘愛人”’;《論語·里仁》有“唯仁者好人。”孔子要求學生嚴格信守道義,即“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孟子在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時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強調以“仁”為核心的“恭、寬、信、敏、惠”的平等、恭信待人的人本思想。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公平善待每一個學生,要關心人、愛護人,以“仁”、“不忍”之心平等待人,恭敬、莊重能得到人尊重;寬厚能得到大眾的擁護;誠信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會使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惠是愛護、關心他人并給予幫助,別人能為你出力。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又應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把學生按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狀況分別施以不同的引導和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孔子提出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學而優(yōu)則仕”。在知識經濟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育時代,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生工作者更應重視每一個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fā)展,才能使他們走出校門后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善于應變而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學生管理者——高校輔導員,一定要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轉變教育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改變以往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模式。在管理范圍內形成一個創(chuàng)新學習氛圍,形成一個創(chuàng)新知識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真正體現(xiàn)教育工作者的“愛人”之心,“寬人”之情。 “管理之道,歸于用人”。每一位輔導員只要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堅持“仁者愛人”的思想,“君子尊賢而容眾”,就能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協(xié)調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共同的管理目標。此外,要真正實現(xiàn)“寬人”“愛人”.就必須確實做好“待人”工作,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一般包括I 部分:一是生活上的困難。一是合理的權益受到損害。因此我們的常規(guī)工作應公平、公正地做好兩點:1、務必把各項扶持困難學生的政策、措施落實好。切實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做好助學金、國家獎學金的評選及發(fā)放工作。同時做好貧困學生的思想工作。著重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2、務必把損害學生合理權益的問題解決好。這類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各級學生組織的違紀管理上,要把損害學生合理權益的現(xiàn)象一項一項地治理好,輔導員要管好所領導的學生組織。加強學生組織的思想作風建設,并從制度上保證切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啟示三:“舉直錯枉”“用人之長、人盡其材”——正確選拔和培養(yǎng)學生干部“舉直錯枉,則民服;舉直錯諸枉,則民不服。”(《論語·為政》)儒家思想強調舉用正直的人,老百姓便服從;舉用邪枉的人,廢置正直的人,老百姓則不服。輔導員任用干部得力的話,不僅帶動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工作還事半功倍;任用干部不得力,班級會萎靡不振,甚至烏煙瘴氣,工作事倍功半。學生工作者應重視人的因素,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每一個人的才干,才能實現(xiàn)最好的管理績效。老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是影響一大批、甚至整個的問題。因此,要重視知人所長,充分發(fā)揮其特長,“當其所能”、“避人所短”,或“補人之短”,使其互相配合,才能避免耽誤工作.誤人子弟,才有利于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選拔、任用和培養(yǎng)學生干部是輔導員貫穿始終的一項中心工作,《論語·為政》中“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告訴我們:任用優(yōu)秀學生干部并教育好后進的學生,就會使大家互相勉勵。因此,輔導員要培養(yǎng)好兩種干部隊伍:打造先鋒模范性的學生黨員隊伍;培養(yǎng)建立正規(guī)化、精英型學生干部隊伍。《論語·公冶長》篇有“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只有進行全面考察,才能選拔出思想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認真踏實的學生干部,為將來的工作奠定基礎。另外,輔導員選擇學生干部不應采取雙重標準。一旦那種憑著個人喜好、個人情感而確立的雙重標準得以施行,就很難在學生中樹立應有的威信,威信一元,道德教育就無法進行。很多輔導員依賴于幾名主要學生干部工作,于是對這幾名學生特殊照顧,無論是評優(yōu),還是入黨都給予優(yōu)先照顧,這樣無形之中忽略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培養(yǎng)。一個以“有教元類”原則來工作的輔導員必須給他的每一名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而得到鍛煉的學生會心存感激,然后在各方面都努力,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愛之能勿勞乎。”學生鍛煉的過程,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道德的培養(yǎng)就會事半功倍,而這完全是一種高尚的“仁愛”之心。啟示四:施行“仁政”的同時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人為本,施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講究“仁者愛人”,強調感化和教育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強調“仁”并不意味著元原則,相反,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視用制度和機制來構建和統(tǒng)籌學生工作,重視獎與罰的有機結合。孔子是法家的包容者,在管理上提倡“仁政”、“德治”,也不排除“法”的任用,比如,在人才管理上他們就提出了“賞行罰威”的觀點,主張把賞與罰結合起來,重視賞罰分明的原則。萄子說:“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式其心??,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得宜,得應……”(意思是,配備官職,重獎賞,嚴刑罰,發(fā)激勵和懲戒人們的心志,使天下人民都知道自己所期望得到的全在這里了,因此獎賞能夠實行,懲罰能威嚴,那么賢人就能得到任用,不賢能的人就能得到辭退,有才能和沒有才能的人就能夠根據(jù)才干的大小得到恰當?shù)墓俾殻绻@樣,萬物就能相互協(xié)調,事情變化也能得到恰當?shù)奶幚怼谶@里我們可以看出萄子是把獎與罰和人才的任與去結合認識的,也就是說他是把獎罰作為人才管理的一個重要法則來提倡的.只有賞罰分明,賢能之人才能得到提撥任用,不賢能的就被斥退。因此,在學生的人才管理上必須做到論功行賞、論過行罰,大功者大獎,小功者小獎,大過者大罰,無功者元過者不賞不罰,即堅持“賞罰分明”的原則。儒家施行“仁政”的管理方法也應重視激發(fā)性原則,即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儒家思想中的“善”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而“善”又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高校學生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大目標。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們要善于運用表揚和鼓勵樹立青年學生的榮譽感和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精神,最大限度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水平。通過“與人為善”而使“人心向善”,最終達到“無為而治”。

        參考文獻

        【1】譚國清.中華藏典·傳世文選·四書五經[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楊白峻.春秋左傳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1.

        第7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摘 要 有知識,有道德,有貢獻的商人謂之“儒商”。 儒商作為儒學文化的獨特實踐,起始于先秦,發(fā)跡于子貢儒商是時展的產物,儒商文化是全體華人共同的財富。儒商文化體現(xiàn)的是“仁義禮智”的儒家思想,遵循的是“經世致用”的不懈追求,施行的是“德利并舉”的和諧之道。從古至今,優(yōu)秀的儒商層出不窮,他們促成了義利合一的良性商業(yè)競爭模式,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 儒商 誠信 利益 競爭 大學生

        一、先哲的儒家商經

        1.中華儒商鼻祖――子貢的商業(yè)頭腦

        說到儒商,起源便在中國。而中華儒商的鼻祖,推本溯源,當是孔子高徒子貢。子貢(公元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出生于商業(yè)世家,經常跟孔子周游列國,得以開拓視野,因此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2.富而有仁

        《呂氏春秋》記述了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魯國奴隸的善舉:那時候魯國的窮困老百姓,有的被賣到別國當奴隸。魯國法律規(guī)定,若有人均為奴的魯國人贖回來,政府給報銷贖金。子貢在周游列國途中遇到了一個魯國奴隸,便花錢把這人贖了出來,但卻不去政府領贖金。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時時刻刻把為人的準則――“仁”作為自己的信條,以一顆仁愛的心對待世人。把金錢、財富當做“一種行善的工具”而去追求,是人生中一種美好、高尚的思想境界。子貢就做到了,他利用他富有金錢這樣一個優(yōu)勢去拯救了一個人的命運,充分體現(xiàn)了作為一個儒商應該具有的“富而有仁”的優(yōu)良品質。試想一下,如果當今社會多一些像子貢一樣富有、行善有仁的富人,那么社會風氣必然更加淳化。

        3.誠信機變

        當吳越大軍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以御寒,使絲棉緊缺價格走高。擅長機變的子貢便抓住商機,從各國收購絲棉到吳國販賣,供不應求的市場讓他撈得“第一桶金”。后來為追憶先師,子貢用木頭雕刻出孔子像,前來祭拜的將相諸侯見狀都想擁有一個作紀念,子貢又從中看到無限商機,招募工匠大批生產孔子雕像,又大賺了一把。子貢在商界的精準眼光的培養(yǎng),全是由于了堅持儒家學說,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堅持誠信交易。《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fā)財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于不敗之地,達到 “義利雙贏 ”的最高經商境界。

        4.日本商業(yè)之父――澀澤榮一的商務經

        澀澤榮一先生被譽為“日本商業(yè)之父”、“日本金融之王”,甚至被推崇為“日本現(xiàn)代文明的創(chuàng)始人”。盡管日本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但在日本資本主義萌芽的早期,日本的商業(yè)道德環(huán)境很糟糕。澀澤榮一投身商界之后,決心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他一邊從事企業(yè)經營活動,一邊研究儒家傳統(tǒng)精華――《論語》,提出了著名的“義利合一”、“士魂商才”的觀念。澀澤榮一正是憑借著出色的應用儒學于商界的能力,親手締造了500多家日本一流企業(yè),他也因此被譽為“現(xiàn)代東亞最偉大的儒商”。

        5.士魂商才

        日本,是一個一向以強者為師的國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日本人大多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特別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培養(yǎng)出來一大批精通儒學的人才。

        所謂“士魂”,按中國古代文言文翻譯,也即“士大夫的氣節(jié)道德”。“士魂”所強調的,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君子般的道德修養(yǎng)。所謂“商才”,毋庸置疑,也即商界的佼佼者。澀澤榮一提出的這一理念,經過拆詞分析,已經表露出了其中蘊藏的哲理:如果想要在商界上有所作為,光憑良好的道德是不夠的,在經濟上容易受到毀滅性打擊,需要有經商的法門,也即需要有商才。但是,光有商才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士魂,也即需要有士大夫一般的高尚道德,否則就不能做到問心無愧,也不能走上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大道。

        6.義利合一

        先賢孔子雖然一生“罕言利”,但是并不認為追求利益是一件見不得光的事情。相反,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換言之,孔子覺得追逐錢財是人的本性。亞圣孟子認為 “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他強調的是,只要用符合道義的手段去取得,追求利益也無可厚非。由此可見,先秦時代的孔孟二圣都覺得追求利益并非大壞事。然而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認為:“用計用數(shù),假繞立得工業(yè),只是人欲之私,與圣賢作處,天地懸隔。”顯然,朱熹非常鄙視金錢與功名。其實這是明顯的對先哲孔孟的一種誤解,把商業(yè)行為當成了一種君子不齒的行為。

        長久以來,“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的思想占據(jù)著人們的大腦,許多人嚴眼中的商人就是一副慳吝人的模樣,陰險狡詐、貪得無厭、為求利益不擇手段。這是誤讀孔孟之道的一個嚴重后果。

        社會在財富和道德的結合上,向來不是很完善。所以才有大字不識的富財主和滿腹經綸的窮書生。但是,富與利并非水火不相容。重利未必失仁義,重義未必失利益。并不是投身于商界的人可以忽視仁義道德,也并不是保持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與經商劃地絕交。作為商人的責任就是以仁義道德為本,推動經濟的進步。因此,確立“義利合一”的觀點的重要性愈發(fā)明顯。

        7.君子之爭

        正所謂商場如戰(zhàn)場,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的商界,與人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處心積慮的想去贏別人是不是就違背了君子之道呢?其實不然。儒家思想并不同與佛家理論,宿儒們不會過分講究“與世無爭”,反而會推崇“當仁不讓”的精神。試想一下,如果儒家道德提倡的是不爭不斗,那么幾千年來的科舉制度豈非形同虛設,那些士子們?yōu)榱斯γ偁幉恍荩@正反映了,競爭的意識是與儒學不沖突的。君子之爭,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具有必要的圓滑能力,又絲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地去比賽、競爭。商界里競爭往往非常激烈,然而有的就可以成為君子之爭,有的卻成為是惡意競爭。故意誹謗、誣陷、不正當競爭固然不可取,一味謙讓、消極避退也不應當。在做好本職事業(yè)的基礎上良性競爭即可,誰輸誰贏由企業(yè)經營能力決定,但競爭過程需得不失君子風范才好。

        二、現(xiàn)代儒商的特點

        1.以德為立身之本

        品德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從而體現(xiàn)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儒商的德體現(xiàn)在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 例如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歷代晉商、徽商中的佼佼者。現(xiàn)代儒商也將“德”奉行的很好。撫順地區(qū)的知名企業(yè)家陳德文就是一個高道德水品的儒商,誠實守信是成功的秘訣。正因為講誠信,陳德文的公司被中石化確定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

        2.堅持實踐“利”與“義”相統(tǒng)一的價值觀

        孔子說過: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因此,儒商秉承《論語》的傳統(tǒng),將此美德發(fā)揚光大。其實,“利”與“義”的統(tǒng)一是對德的進一步描述與要求。經營活動中是重義輕利還是重利輕義,是義利對立還是義利統(tǒng)一,是見利忘義還是見義忘利,是經營者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目前,在經營活動中普遍存在著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義利對立等問題。要想正確處理二者關系,就要堅持利不傷義原則,堅持以義生利的經營理念,堅持以利助義的經營之道。現(xiàn)代儒商的經營之道就是這種理念。

        3.勇于競爭和善于競爭

        儒家強調和諧、平衡、中庸,因而缺乏競爭的傳統(tǒng)。我們說儒家缺乏競爭的傳統(tǒng),并不等于說儒家就一點沒有競爭意識,更不是說儒家反對競爭。只是古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使這種競爭表現(xiàn)的不是很明顯罷了。但當今社會不同了,現(xiàn)代是競爭的年代,它體現(xiàn)在每個行業(yè),每個領域。現(xiàn)代儒商將競爭這個特點表現(xiàn)得很突出,很明顯,這樣也更適合這個時代,更容易在同行業(yè)中脫穎而出。

        4.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

        “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核心,以人為本強調把人作為最根本的要素,主張人既是實現(xiàn)企業(yè)目標的工具,更是企業(yè)發(fā)展的目的。這種管理理念在《論語》中幾乎沒有涉及,但《論語》一直所強調的就是“仁”的學說。可以說,“以人為本”是“仁”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現(xiàn)代儒商結合當今時代特點與企業(yè)管理發(fā)展策略,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化,儒學化。

        5.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

        只有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領先于同領域;只有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獲得市場潛在盈利機會;只有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使效率更高,效果更強。時刻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可以意想不到的收獲。凡客誠品盈利額在短短三年內從2.78億增長到20億,正是來自CEO陳年的13個微小的創(chuàng)新。新時代的儒商們,不但具有敏銳的市場行情觀察能力,還具有明確的市場導向預估能力,他們準確地判斷市場需要后,果斷地推出新產品來適應用戶的要求。

        三、現(xiàn)代儒商精神

        隨著時代的變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市場對企業(yè)家的素質要求也發(fā)生了變化,時代呼喚新一代儒商及儒商精神的出現(xiàn)。2008年孔子誕辰2550年周年紀念日時,國際儒聯(lián)編纂的《儒商讀本》明確指出了現(xiàn)代儒商與傳統(tǒng)儒商的區(qū)別。現(xiàn)代儒商除了應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良好的儒商精神,如以義取利,和氣生財,信義服人等外,還應具備以下幾種精神:

        1.有創(chuàng)造性,勇于冒險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是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講,也至關重要。它能給企業(yè)帶來發(fā)展的動力,無限的活力及強大的競爭力。冒險,并不是魯莽地嘗試,而是在能力所及范圍內,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奇跡。儒商把創(chuàng)造性和冒險精神結合起來,給企業(yè)來帶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2.高瞻遠矚,不斷尋找發(fā)展機遇

        現(xiàn)代儒商能夠利用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距,獲得更強的競爭優(yōu)勢。同時,他們具有敏銳的長遠的戰(zhàn)略性眼光,能夠準確判斷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實現(xiàn)投資與價值的最佳配比,把握機遇,將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

        3.有競爭意識,善于競爭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儒商能夠正確認識到市場競爭的規(guī)律,時刻具有競爭意識,勇于競爭,善于競爭。但他們公平競爭,不會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謀取利益。

        4.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現(xiàn)代儒商熱衷于社會的慈善事業(yè),他們把捐助看成一種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行為,而不是炫耀財富,提高聲譽的手段。他們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時刻關注社會問題,服務社會,改善生活,造福人民。

        四、現(xiàn)代儒商的經濟貢獻

        1.儒商的商業(yè)活動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西方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不利于商業(yè)的發(fā)展。但亞洲“四小龍”和當今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卻與韋伯的這一論斷形成鮮明對照。儒與商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沖突,事實上,儒學對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不僅沒有阻礙,反而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甚至能彌補西方商業(yè)文明的缺陷。具體體現(xiàn)在:儒家的仁政思想轉化為依靠國家力量整合資源;儒家的中家族思想促進了民族業(yè)的繁榮;儒家對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因此,儒商的商業(yè)活動起到了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2.儒商的精神對商業(yè)活動的表率作用

        儒商精神集中華傳統(tǒng)文明于一體,將儒商精神運用到從商中,具有構建商業(yè)文化的意義。儒商的精神在商業(yè)領域中,為其他企業(yè)家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3.儒商對公益事業(yè)的推動作用

        現(xiàn)代儒商不以逃稅,提高公眾形象為目的,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是他們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他們的行為也為公益事業(yè)的凈化,發(fā)展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8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南朝梁蕭氏父子指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tǒng)、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四人。他們既是梁朝的統(tǒng)治者,又是梁代文學的領軍人物。受晉宋時文學風氣影響,他們都表現(xiàn)出了言語崇尚的風格,但同時他們又對文學有著自己的體會與認識,并為當時和后世文學做出了貢獻。梁武帝以開國之君的身份對文學進行提倡,必然對梁代文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蕭綱與蕭繹是“宮體詩”的倡導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朝綺麗文風的形成。作為整體來看,四蕭的文學思想除了受到時代風氣與社會思潮的影響之外,他們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傳承也是很明顯的。梁武帝曾寫作了大量艷詩,客觀上對蕭綱與蕭繹的“宮體詩”創(chuàng)作有很重要的影響,而蕭統(tǒng)正是他所提倡的雅正文風的承繼者。

        蕭統(tǒng)、蕭綱、蕭繹之間的文學對話對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為統(tǒng)治者,除蕭統(tǒng)外,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都表現(xiàn)出了與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相反的一面。在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中,強調最多的是儒家的詩教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部分作品,這些作品大都缺乏文學性,并不能代表他們真正的文學思想。能夠代表他們真實文學思想的是那些言語綺麗風格的作品,其中以蕭綱的“宮體詩”最為典型。就文學產生來說,他們提倡的又不是儒家的詩教觀,而是蕭氏所倡導的物感說。總體來說四蕭并沒有真正踐行他們所提倡的詩教觀,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離它越來越遠。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這種文學思想的成因,本文擬對他們的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其中的詩教觀念做出具體分析。

        一、儒家詩教觀念對四蕭的影響

        “詩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①詩教,就是用《詩》進行教育的意思。溫柔敦厚,指態(tài)度溫和,樸實厚道。在古代,《詩》也是可以用來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③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非常重視禮樂教化,并多次下詔,修禮作樂。④《訪百僚古樂詔》中說:“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辨賤,而《韶》《濩》之稱空傳,《咸》《英》之實靡托。魏晉以來,陵替滋甚,遂使雅正混淆,鐘石斯謬。”⑤《立學詔》中說:“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勵行,由乎經術。”⑥這里強調的是禮樂教化,但從中可以看出,梁武帝提倡儒家的文學觀念,并且受到了詩教觀念的影響。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梁武帝的影響下,受到的儒家文學觀念的影響更為明顯。他在《文選序》中引《易經》的話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將文學看作教化百姓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他還進一步引《毛詩序》中的觀點說:“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姑風雅之道,粲然可觀。”⑧由此可知,蕭統(tǒng)也是提倡“發(fā)乎情,止乎禮儀”⑨的儒家詩教觀的。他十分推崇“雅正”的詩風,從《文選》所收錄的作品來看,典雅之作多于華靡之作。駱鴻凱先生說他是“黜靡崇雅”瑏瑠?,這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蕭統(tǒng)的詩教觀立場。梁簡文帝蕭綱也受到了詩教觀的深刻影響,他也是十分注重提倡詩教觀的。他曾在《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制旨毛詩義表》中說道:“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詩》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倫敦序。……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瑏?瑡這表明,他已把《詩經》看作治國的基礎。梁元帝蕭繹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極深,深信儒家的“三不朽”瑏?瑢思想,這很自然地使他去提倡儒家的詩教觀。他在《召學生教》中說:“吾親承天旨,聞《禮》聞《詩》,方欲化行南國,被于西楚。”“化行南國,被于西楚”瑏?瑣,這自然也就涵蓋了詩教觀在內。

        綜上,從蕭衍到蕭繹,他們都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詩教觀念的影響。并且這種思想構成了四蕭文學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們對此卻沒有正面提倡,而是經常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出相反的一面,這就形成了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這種實際態(tài)度當然不是他們文學觀念的真正表現(xiàn),可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因為這是他們文學思想中的一部分。具體說來,這種儒家文學觀念自有其形成的原因。

        二、蕭氏文學思想中詩教觀念的形成原因

        梁朝當時上承魏晉宋社會思潮的余緒,受到了玄學與佛教思想的嚴重影響,這時儒家正統(tǒng)思想雖然有減弱的趨勢,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在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那里,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也就是說,梁朝當時的思想是三教合流,而儒家略有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之下,儒家思想對統(tǒng)治者仍然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在封建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中,儒家經典是必修課,并且是被作為立身之道來學習的。

        第9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范文

        【關鍵詞】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價值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較為多樣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占據(jù)重要地位。在當代,我國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歷史上,雖然沒有西方的“人文主義”和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人本主義”,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自古以來,存在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和意識。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民貴君輕”、“強調人的價值”等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即為現(xiàn)代社會強調的“以人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時,《尚書》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確指出一個國家要想得到安寧與發(fā)展,其前提條件是加強對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提出了“以人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鞏固霸王之業(yè),其根本原則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價值以及作用。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以人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愛民貴”中的得以體現(xiàn)。作為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愛角度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并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學習的發(fā)光點,并推崇人格獨立和自主。作為愛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到“仁愛”思想的精髓和意義。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中,孔子格外關注人的主體性和根本性。對于孟子而言,主張站在人性論角度看待仁愛思想,無論是人還是物,都主張博愛。荀子作為孟子的繼承者,在宣揚仁愛思想的同時,他強調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論基礎之上,提出了性惡論。但是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主張人的地位,并關注人的價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1做到“有教無類”

        目前,雖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但是依然面臨著“市場化”危機。針對這一情況,需要高舉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旗幟,進而避免出現(xiàn)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2014年,在兩會報告中,國家總理就針對農村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強對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加大對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鎮(zhèn)教育的公平發(fā)展。除此之外,針對農村有困難的農家子弟,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在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提高我國教育整體水平。[2]在新時代下,國家需要加大對“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的宣傳力度,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網絡平臺加強人本教育思想的宣傳,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內涵的了解與認識,又可以為培養(yǎng)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礎。

        2.2培養(yǎng)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中,基礎科目是詩、書、禮、樂。與此同時,在注重基礎科目的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現(xiàn)階段,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學校而言,應結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制定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在具體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也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應結合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并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在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凸顯學生個性。這一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2.4師生關系應和諧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對每一位弟子都關愛有加,且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這對于現(xiàn)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鑒意義。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贏得了廣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今社會,師德問題日益凸顯,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論文抄襲事件”、“上海教師使用ipad上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師德問題較為突出,其拓展范圍較廣。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單一教學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學生也應改變對教師嚴厲形象的認識,進而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當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應正視其缺陷,學習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的同時,加強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宣揚與傳承,進而豐富中國特色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業(yè)導報,2015,(05):6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综合卡通欧美日韩亚洲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 日本精品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最新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 | 中国字幕亚洲综合亚洲成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