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音樂教育;留守兒童;人性關懷;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新思考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改善生活,但是處于種種考慮,但多數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給爺爺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個人成長受到極大的限制,許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近年來,留守兒童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問題。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兒童對于事物有著特殊敏銳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運用音樂教育來感染留守兒童,讓他們在音樂中接受愛的熏陶,能夠很好地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性的審美體驗活動,更容易打動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備,將音樂教育運用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于音樂心理學、精神醫學的發展,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運用不同的音樂教育方式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可以在音樂藝術特有的世界里給予他們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調節他們的情緒、緩解他們的壓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狀況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留守兒童群體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心理健康問題。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與反思,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對留守兒童的家庭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筆者通過調查走訪和總結,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可以歸結如下:(1)主要親屬親情和教育的缺失。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作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迫于現實壓力,在經濟與入學等城市社會環境條件上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需求,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交給親屬照料,形成與孩子長期分居兩地的局面。長期與父母的分別造成了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礙,長此以往使得孩子長期處于孤獨寂寞的心理環境下,負面的心理情緒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發各種心理疾病。另外,兒童還沒有形成獨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模糊且沒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會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極大形成負面影響。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缺乏親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問題,進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監護人監護不力,對于孩子過多的溺愛或放縱。留守兒童中單親撫養和隔代撫養是最重要的兩種形式,其中單親撫養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2.9%,隔代撫養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6.9%。對于單親撫養的家庭來說,大多數都是母親留下照顧家庭,母親單獨承擔著照顧孩子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對于孩子的關注和管教便會相應的減少,作為一種心理補償通常會通過對孩子過多溺愛和放縱的補償。對于隔代撫養的家庭來說,一方面,老人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沒有過多的精力來關注和照顧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對于通常都是十分溺愛和放縱的,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對于孩子的監護不力。(3)學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的心理孤單的寂寞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用集體和同齡朋友的溫暖來彌補,但是由于農村辦學條件、教育資源、教學理念等的影響很難做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會管理的缺失。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的投入不足,而且關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數的社會機構只關注辦學的硬件設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關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會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孤獨寂寞,性格膽怯。長時間的單親生活和缺乏親情的關懷,使得留守兒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單,并養成了膽怯的性格。(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兒童的沒有正確的行為準則,個人行為缺乏約束。(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與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孤單,影響了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異的行為來掩飾和宣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二、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結合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音樂能夠改善人的心理狀況。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音樂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合理的抒發自身的情緒,并利用音樂特殊的育人功能來影響留守兒童的內在情感,加強其內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從而實現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學校應加強音樂教育培養的力度。學校首先應該重視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樂教育,培養出適合音樂教育的教學環境、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使得音樂教育和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2.針對留守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不同的音樂教育培養方案。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運用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時,應該具有針對性。(1)孤獨寂寞,性格膽小怯懦。針對這些留守兒童,應該給他們欣賞一些情緒激昂,催人奮起上進的音樂作品,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英雄》、《田園》等,并通過音樂作品來教育學生,鼓勵學生戰勝自我。(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針對這一部分留守兒童,應該引導學生抒發負面的情緒,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舒緩具有安撫性質的音樂,如《月光曲》、《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長時間的心理抑郁會造成性格的扭曲,對于這類留守兒童可以給他們欣賞一些自然、曠遠、安靜祥和的音樂作品,如《藍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會應加大對于音樂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給予財政支持,加大對于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支持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相關理論研究,為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結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三、結語
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教師、社會、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上述的相關建議切實的運用于實際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康釗.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關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術論壇.2011(11)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多樣,一共有九個專題。
專題一講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義與途徑。這個專題主要講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途徑,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專題二講的是發展心理學。主要講的是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透過游戲來看兒童的心理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給兒童玩耍的時間,提供好的活動場地和合適的玩具以及科學的指導。
專題三講的是心理健康輔導理論與原則。通過什么是心理健康過渡到心理健康輔導的含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同時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師的素質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們片面認識的學生心理,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需要加強的一種教育。
接下來專題四講的是中小學心理輔導良好關系的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是開展心理輔導的先決條件,也是達到理想輔導效果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尊重求助者,熱情真誠對待、積極關注求助者,與求助者達到共情,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
專題五講的是教師心理關愛。現在新時代的教師,隨著人們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加大,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而且整天面對的是朝氣蓬勃的未成年人,這些孩子有著旺盛的精力和無盡的創造力,也經常會出一些“小狀況”;另外,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緒不高的低潮期。所以,關愛老師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專題六講的是留守兒童心理關愛。通過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讓我們知道留守兒童是特有環境下造就的特殊群體,關愛他們,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以及教育、幫助這一群體。
專題七講的是中小學生網絡成癮心理輔導。網絡是把雙刃劍,在這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對中小學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當對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為避免中小學生網絡成癮,我們應該學會愛孩子,家長也應努力修復好親子關系;我們也應該正確面對孩子上網這一問題,要對他們積極引導。
專題八講的是教授幫您助子成才。通過案列和理論相結合,讓我們意識到每個問題孩子后面至少有一個問題家長,有的甚至是一群;每個孩子的問題后面至少有一個家長的問題,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當孩子改變的時候會反復無常,越反復越正常,越緩慢越鞏固,家長要互相鼓勵。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教育;任課教師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之下,大規模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流動,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其他地區外出打工,單獨留下孩子在戶籍所在地生活,并由其他父輩或臨輩監護人長期撫養監護或者獨自生活。他們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祖輩隔代撫養的。據報道,農村留守兒童會在情緒、學習、道德和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這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應該引起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學校這一方面,作為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相對較多的任課教師也應該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一、留守兒童現狀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
人的一生中,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良好心理素質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內部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具有長期間斷性、在交往上呈現非面對面性、在空間上具有遠距離性以及互動的頻率低下性的特點,他們只能得到代管者進行的溫飽式哺育,最終出現了心理發展方面的異常。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現:一是樂群性較低,具體表現為性情冷淡,孤獨寂寞;二是情緒容易起伏,自控能力比較差; 三是內心自卑而顯得拘謹,平時比較沉默寡言;四是圓滑世故,社會化;五是心情抑郁,比較焦躁不安;六是任性亂為,沖動并自制力弱;七是極易緊張焦慮,平時容易心神不寧。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問題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其他問題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留守兒童問題的復雜性與嚴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現狀。
1.班級學生繁冗,師資力量薄弱
近幾年的鄉鎮中小學,平均每班學生人數達到七八十人,而最多可以超過100人。大多數中小學校的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學生很少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班主任多數負責寄宿學生的管理,負擔極重。班級學生過多,使互動式新教學方式無法實現,任課教師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留守兒童的心理、感情需求,教師根本無法顧及,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對留守兒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2.學校教育措施失當,應試教育依舊盛行
目前,農村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機制有所偏差。“教幾個差生不如教一個好生”這樣的觀念大行其肆。學校教育觀念依舊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在對教師的考核和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停留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上。如此一來,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成績較差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時一定意義上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加嚴重。另外,對困難學生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一些地方便取消“留級制”,使學生無論成績如何都可以升級,而這些家長便不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3.寄宿條件差,管護現空檔
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不是很完善,寄宿條件不是很好,因此,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長不樂意將子女寄宿在學校。一部分農村學生會選擇寄住在學校附近的親戚家。留守兒童選擇住校的不足一半。而寄住親戚家,親戚一般不會太過管束、教導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則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而學校方面則認為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學校和親戚之間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監護有所失控,使得他們容易沾染社會的不良習氣。
二、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采取的措施
筆者認為,在農村中,應該利用農村學校所現有的教育基礎,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并針對性地擴展學校教育的功能。因為在農村地區,最正規的教育場所是學校,學校對留守兒童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學校應該利用教育功能和教育資源,多加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
(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班主任是在學校中平時接觸學生最多的教師,應該讓班主任在完成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同時,更加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等。
(二)讓任課教師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技巧,提高心理健康素養
各科教師可以挖掘并利用各科教材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素材,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使各科教學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目標,在學科教學的同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任課教師擁有基本的心理疏導技巧,可以增加學生向教師求助的綠色通道,以便及時預防或者治療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
(三)在學校中設置心理郵箱,開展各種心理教育活動
留守兒童的性格多是內向的,可能不會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面對面地向教師求助,所以,心理郵箱的設置就是必須的。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這些郵箱,避免尷尬之類的情緒。此外,通過參加多種多樣的心理活動,讓留守兒童慢慢培養起心理健康意識,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經濟急速發展之下的產物,應該由全人類共同負責解決。而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共同構筑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山區小學的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及教育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這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給社會進步帶來了隱患。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山區小學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往往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讓山區小學的留守兒童們失去了家的溫暖,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自卑心理是他們當中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并且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會逐漸增加和泛化。這類學生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溝通,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也不敢向人請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學習的信心。自卑的心理嚴重影響了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二)普遍厭學
大多數山區小學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他們厭學心理的產生是一個惡性循環:學習效果不理想——喪失學習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學習——厭惡學習。
(三)怨恨父母
親情關系對孩子健康發展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小學生在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等方面都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借助父母的幫助才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彼此之間缺乏交流,與監護人之間又存在著心理上的距離,他們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的情緒無法及時得到排解,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少數思想極端的孩子甚至會由此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與他們產生情感隔膜。
二、山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關愛不到位
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后,把子女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很少與孩子聯系,孩子極度缺乏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再者,山區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等與孫輩們有很大的差距,很難與孩子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溝通。他們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習成績和物質需求次之,極少會關注孩子們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而小學生恰恰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在親情體驗上趨于冷淡,導致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思進取,有的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
(二)學校教育不全面
縱觀我縣山區學校,雖都已配備標準心理輔導室及心理輔導教師,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十分缺乏,大多數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留守兒童原本已有的心理問題不但沒有在學校得到有效解決,反而又增加了無形的學習壓力。
(三)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社會環境是兒童學習、體驗、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心理上正處于對一切充滿好奇的階段。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成為了孩子們課余時間的主要休閑方式。然而網絡事物良莠不齊,孩子們社會閱歷不足,對誘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及時的正確引導,更容易在各種誘惑面前誤入歧途。
三、山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絕大多數山區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沒有責任。所以,學校首先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引導他們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重視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努力協調好打工掙錢和照顧孩子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無法避免時,應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尋找一位具備一定素質的,能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并及時給予教育與引導的人作為監護人。
其次,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利用電話、視頻等,讓留守兒童有更多機會與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關愛,與他們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二)做好學校教育
作為學校本身,首先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幫助他們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使他們從單純追求分數轉向追求每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其次,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家庭狀況、父母外出信息、臨時監護人的相關信息,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詳細記載,并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告知監護人及家長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學校應盡量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指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幫助他們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等,以預防和解決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三)結合社會力量
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各界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從另一方面有效的彌補家庭對其的關懷不足。作為學校,首先可以聯系社會的力量,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為學生,為山區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消除不良信息對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防止他們誤入歧途。其次,我們可以通過正面宣傳,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更多關注山區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社會的溫暖。
總結
總之,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甚至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給留守兒童更多的呵護、寬容與關愛,讓他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讓他們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積極向上的人。
參考文獻
[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黃俊霞,周春耀
1.學校德育、心育與兒童品德的關系認識
學校德育與兒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品德分別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道德與品德關系密切。道德,是社會性、群體性的意識形式,個體將道德要素內化后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征,即為品德,二者相互促進而又彼此獨立。品德作為“一種個體心理現象”,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健康的心理,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傾向的“穩定”也有益于個體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與化解。
2.德育與心育“立體交叉”模型構建及理念解讀
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與心育資源,聯通與優化德育與心育流程,發揮學校政教處與“知心話吧”的互補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現的具體問題,踐行以“問題”為中心,在發現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有所發現的理念。課題組經過充分地討論交流及論證,重點吸收了道路建設中“立體交叉”的思想,構建出“三層立體‘并聯’、四步有序‘串聯’”的“立體交叉”模型,力求彰顯以下教育教學理念:
(1)心育層,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長”四步依次推進。“生”,即兒童具體心理問題的產生、由來;“析”即對兒童具體心理問題的分析、研討;“化”即兒童問題心理的破除、化解;“長”即教學相長,教師在“析”“化”兒童心理問題過程中業務水平得以“長”進,學生在此過程中心理素質得到良好地生“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及時總結兒童心育案例,向理論層面增“長”。(2)品德層,重點圍繞傳統的品德心理結構“四因素論”展開,即知、情、意、行。兒童品德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校德育與心育、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兒童“知”“情”“意”,進而影響其“行”。
(3)德育層,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選內容”“擇方法”“通途徑”“施評價”四步依次進行。選內容,并非是為了區分具體德育內容的好壞,實際上也無法分辨,而是為了在某一時間節點凸顯某一德育主題,以我校為例,政教處依照“月有主題、周有重點”的原則編排具體的德育內容。擇方法,圍繞具體的德育內容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徑,意在保證兒童德育的過程,主要為時間、家校合作等。施評價,對兒童德育全程進行反饋,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貫穿三層的“樞紐”柱,是學校德育、心育及兒童品德諸多板塊之間“立體交叉”、相互促進的樞紐,也是學校德育與心育流程聯通和優化的集中體現。
(5)力求體現“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前提這一命題”,顯現德育的基礎性和寬泛性,故將德育層置于模型最底且設計成最大圓片。
(6)品德層置于模型中間,一是展現兒童品德與學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互聯關系,二是詮釋德育與心育本是“殊途同歸”,最底層的德育和最上層的心育,它們的目標都是培養品德高尚的兒童,模型中兩者所處位置與目標方向雖然明顯不同,但可謂“殊途同歸”。
二、實踐反思
1.“立體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當切實靈活地運用
當兒童出現具體的心理問題時,如兒童厭學癥,我們并不是機械地依據心理健康的知識理論去直接“析”“化”問題,而是及時下移至品德層,與兒童的“知”“情”“意”等相結合,推敲學生厭學的根源與走向,務求分析切實到位。同時,還下移至德育層,適時地“通途徑”,將家校合作與個體心理輔導兩方面相結合。最后,我們還對厭學案例進行了總結,適時向理論領域增“長”,并進一步作用于德育層“選內容”板塊,擇時進行群體性教育。
2.“立體交叉”:著力實踐,尚需理論思維來進一步指引實踐出真知。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本質區別,又有著密切聯系。兩者關注的分別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關鍵。究其原因,教師是教學的施行者和參與者,教師自身素質對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響深遠。試想,一個素質低下的老師,如何能高效教學,如何能培養出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呢?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有效開展學生教育的前提條件。為了確保小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學校一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優化管理體系;另一方面要積極通過教師思想政治學會、教師民主生活會、思想主題活動等途徑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強化教師育人意識。
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知識傳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須圍繞課堂教學而進行。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還要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發展。如在小學三年級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章節教學中,教師可從交通規則、學習規則、游戲規則等方面來闡述規則的重要性,并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總結家庭、學校、社會生活規則內容,教育學生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師長,愛護公共設施,遵紀守法。接下來,教師可以《小學生守則》、課堂規則、學習規則內容為切入點,探討規則的約束力和規范作用,如課堂上大聲喧嘩會影響教學秩序,沒有課堂規則的約束,則教學難以進行;見到老師不問好,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看法,進而影響師生關系。總之,小學教師應從教材中挖掘積極向上的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內容,有目的地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動和德育實踐是檢驗德育教學效果的試金石。素質教育提高了人們對教學實踐的重視和關注程度,促使許多學校在關注思想品德教學的同時,也加大了教學實踐力度。一般來說,小學德育實踐形式有德育主題會議、共青團團隊活動等。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師借學校“做文明、自信校園小主人”德育創建活動之際,在班級范圍內開展了“微笑進校園”“禮儀伴我行”“榜樣在身邊”等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該教師先通過活動動員會吸引學生熱情參與到活動中來,然后通過文明禮儀歌謠創編、活動宣傳頁編印對活動進行廣泛宣傳,進而立足活動文明公約,開展文明禮儀培訓和指導,對小學生進行意識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心態,注意禮儀,弘揚正氣。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兒童心理健康;性格缺陷;社交能力;自信心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教師不僅應關注其身體的健康發育,還應給予其心理成長足夠的重視。然而,對兒童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導無法通過傳統課堂模式達到預期效果。兒童具有其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包括性格特點、認知方式、社交能力等,教師只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才能有效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一、兒童心理健康特點概述
小學階段的兒童由于剛踏入學校,以相對獨立的意識進入社交環境,處于身心發展的初始階段,因此容易出現自卑感、孤獨感、膽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等心理缺陷,其中,自卑感與膽怯、孤獨感相聯系。兒童由于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不好等因素容易在集體中產生異類感,從而造成自卑心理,由自卑心理引發的社交方面的膽怯心理,將導致嚴重的孤獨感。對于心理較為脆弱的兒童來說,孤獨感無疑是阻礙兒童健康成長的絆腳石。另外,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則是另一種極端的缺陷心理狀態,其主要是由于兒童未成功完成從家庭到學校的角色轉型,將自己視為集體的中心,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導致自私的心理狀態。以上提出的幾點缺陷是較為典型的兒童性格表現,而從現實教學中可知,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將更為復雜。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學、有效、適當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二、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游戲概述
體育是小學課程的必修課之一,旨在鍛煉兒童的體格,幫助其健康成長。體育游戲是體育教學模式的一種,主要包括小組球類比賽、隊列游戲、組間跳繩比賽、沿圓圈等距慢跑等,不同的教師可采用或創新不同的體育游戲模式。體育游戲的設置和安排同樣具有專業性和必要性。例如,在進行小組球類比賽時,首先,教師應在分組環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配,分配依據包括學生性格特點、球技實力、身體耐受力等;其次,教師應設計好體育游戲環節和步驟,避免游戲過程混亂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最后,在游戲進行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游戲行為,針對學生性格特點進行鼓勵性評價。體育游戲模式不僅能達到鍛煉學生體格的目的,還能促進學生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三、體育游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綜上可知,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能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而傳統的課堂與課后的隨機交流都無法達到體育游戲所能達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傳統課堂教育的重點在于教學,課堂小組討論等模式并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平衡,甚至容易出現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心理缺陷加重的后果。另外,課后的學生自由活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但對于自卑、膽怯、內向型的學生而言,自由活動同樣會使其感到不安。而設計合理、科學的體育游戲則能彌補其他學校活動的不足。筆者將體育游戲的具體優勢主要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體育游戲彌補了兒童的性格缺陷
體育游戲作為體育課程的一部分,具有體育課程的規范性和強制性。學生不僅要嚴格執行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還應遵循一定的標準開展;所有類型的學生需為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合作和交流,這就彌補了學生課余時間自由活動的缺陷。性格內向的學生可以通過體育游戲多與其他性格類型的學生接觸,而性格急躁、自私的學生也能通過強制性的體育游戲不得不與其他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如此則容易產生性格相互影響的效應,達到兒童之間相互彌補性格缺陷的效果。
2.體育游戲增強了兒童的社交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游戲,不僅能使其性格缺陷得到彌補,還能通過團隊間的相互合作和幫助提升其社交能力。例如,在進行組間跳繩比賽時,同組學生必須商討比賽策略,并進行階段比賽安排;在比賽過程中,容易因某些學生的失誤而導致全組成績暫時落后,此時組內溝通將對比賽結果產生關鍵性的作用;在比賽結束后,勝利組與失敗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樣至關重要,此時,教師應對整個體育游戲過程中所出現的溝通情況進行觀察,并對所有行為進行適當評價,以幫助學生對自身行為進行反省,從而對其社交偏好進行正確引導。另外,體育游戲通常強調團隊合作,因此,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要想取得優勢,必須自覺與同伴合作,通過互相幫助完成游戲任務。可見,體育游戲能在規范的環境中有方向地鍛煉兒童的社交能力。
3.體育游戲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自信心
體育游戲既屬于團隊活動,又屬于個人活動。學生不僅要在游戲中協助團隊共同完成游戲任務,而且要認清自身角色,明確個人在游戲過程中的職能和重要性。在每一次獨立完成游戲任務的時候,都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尤其是男同學。而當學生明確自身在團隊勝利中所起的作用時,更能進一步提高其信心。對于在游戲過程中處于劣勢的團隊,教師要及時為其分析失敗原因,使學生能理性面對失敗,并友好對待同伴的競爭隊伍。注意,進行原因分析和評價時,教師應避免將失敗原因歸結于學生能力問題。
體育教學雖可理解為對學生進行體能教育,但由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心理、生理均處于成長發展階段,任何活動都必須兼顧其心理健康發展。而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是促進學生交流、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體育教師可通過有計劃的、具有針對性的游戲活動對學生進行體能、人格的共同培養。
從上文分析可知,體育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體能鍛煉,還能通過團隊游戲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為其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基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對其后期的性格養成至關重要,而體育游戲既能為兒童提供團隊合作體驗、快樂體驗以及成功體驗,更能為其增加失敗經驗、非團結體驗等,由此可見,體育游戲可從各種心理體驗出發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為其健全人格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志林.如何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06).
[2]饒利.體育游戲理論與教學實用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1(38).
[3]童淑丹.小學傳統體育游戲編創與實踐[J].青少年體育,2013(05).
[4]賈喜中.淺談體育游戲的特點及其教育作用[J].文學教育:中,2013(06).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幼兒會經歷許多轉折,同時也會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如認生、入托、入園、家庭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改變等,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緊張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沖動、攻擊、破壞、孤獨退縮、不良習慣等。
幼兒在發育過程中的行為偏異并不是無關緊要的。一個人心理上的失調或異常,并不是無緣無故突然產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兒童時期,尤其是在兒童的早期階段。因此,幼兒的問題行為不僅有可能阻礙其正常的心理發育和發展,影響他的生活和學習,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礙和社會適應不良的先兆,因此及早幫助他們矯治不良行為,則他們一些行為上的偏異會得到矯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終生保留也不會引起其他行為方面的問題。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本課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
(二)具體目標
(1)矯正與預防幼兒心理與行為問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2)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堅強的人格、對他人關愛的品格,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快樂向群的情緒情感。
(3)開發幼兒心理潛能,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包括幼兒的好奇求知欲、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三)各年齡階段目標
(1)學習
小班:對周圍的人和事表現出樂于探索的熱情,積極參加各種游戲活動,樂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中班:積極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并能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愛動腦筋,遇事喜歡問為什么。
大班:遇事多動腦,思考問題懂得求異,參加競賽活動懂得重在參與。
(2)生活
小班:學會獨立穿衣、吃飯等,樂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
中班:有初步的方位感,能認識一些自己常去的路線,樂意參加各種活動,并能自己整理玩具、用具,養成良好的習慣。
大班:喜歡指認、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標記,懂得一些粗淺的自我保健常識。
(3)交往
小班: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不糾纏成人,離開父母不哭,遇到不高興的事不生氣,不哭鬧,愿意與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在各種活動中保持愉快的情緒,遇到不高興的事告訴父母、老師,樂意與小朋友一起共同完成成人委托的任務。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評不遷怒于人,遇事與小朋友一起商量。
(4)自我
小班:敢在人多時或陌生人面前講話,能在大人的提醒下與客人打招呼。
中班:真實而自然地表達情感,懂得做事不一定一次成功,可以重新再來。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現自己,失敗了不灰心不氣餒,總結經驗重新再來。
(5)品格
小班:知道事情沒有做好不哭,能耐心聽大人分析,重新再來。
中班: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樂意與小朋友合作,不怕困難。
大班:學會做事一心一意,為達到目的而堅持到底,勇于探索。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體系:
四、課題研究的效果啟示
(一)教師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幼兒園中,在引導幼兒行為上,教師對幼兒的過失往往采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很少作具體細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歸為思想品德問題,極少進行心理學上的分析研究,矯正技術、技能也十分貧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詞語來矯正幼兒的言行,采用批評、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幼兒,從反面對幼兒進行限制和干涉較多,正面教育和引導不夠。
(二)教會孩子適度的渲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幼兒的情感,尤其是幼兒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著情感早期發展的特點,容易轉移、容易沖動、容易外顯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緒的過分抑制除了對理性思維產生影響之外,它也明顯地妨礙技能活動的效能。因此,教會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用幼兒可理解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與幼兒進行溝通不僅需要考慮一些技術問題(如獎賞或懲罰技巧),同時,還需要體驗他們,真正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去。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設身處地和將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四)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讓家庭參與其中
與其他幼兒教育活動相仿,對于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活動通常必須考慮讓家庭成員參與到其中。大部分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其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行為習慣以及情緒表達方式直接相關。讓家庭介入的具體做法是:第一,幫助家庭成員統一思想,做到積極配合;第二,讓父母始終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過程。第三,在幫助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與父母討論問題,并在必要時進行家庭輔導或夫妻治療。第四,必要時還要考慮讓家庭以外的社區介入其中(譬如,對于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家庭)。
(五)分清幼兒行為障礙與行為偏差
關鍵詞:閱讀療法課 授課內容 講授方法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制定科學系統的教育大綱和教育計劃,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據此,泰山醫學院結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于2011年9月,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組建了由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閱讀療法師、音樂療法師和職業生涯規劃師等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學班子。教研室掛靠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課對象是全體大一新生,授課內容除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外,還將閱讀療法、音樂療法作為獨立章節寫入教材。學生全部修滿為3個學分。閱讀療法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重要內容,首次列入教學計劃,暫定為6個必修學時和30個實踐選修學時。其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講義編寫、實踐選修課的形式等,都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教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閱讀療法課已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教學心得與同仁分享。
1 精選授課內容
學校把閱讀療法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閱讀療法,認識閱讀療法的作用,認可這種方法并自覺運用閱讀療法排憂解難,提高心理素質。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時量來選定理論課和實證課的授課內容。理論課講哪些內容,實證課重點突出什么,理論課與實證課的課時比例怎么劃分,都需要任課老師提前籌劃和調研。通過在學生中試講,收集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反饋信息發現,多數學生對閱讀療法的理論興趣不大,他們更關心的是閱讀療法的應用問題。例如,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閱讀療法書方,閱讀治療的成功案例等。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教學計劃,閱讀療法課的內容及課時安排見下表:
國外閱讀療法概論一節,理論部分重點講閱讀療法的定義、作用及療效機制。實踐部分則簡要介紹閱讀療法研究比較成熟的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閱讀療法的實踐和研究成果。重點推出國外閱讀治療驗方,例如,美國治療抑郁癥的驗方: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海涅的《贊歌》;美國治療失眠癥的驗方:濟慈的《睡去》;英國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的驗方:華茲華斯、勃朗寧的詩歌;意大利治療抑郁癥的驗方:朗費羅的《生之禮贊》;日本宣泄痛苦、釋放壓力的驗方:號哭電影《現在很想見你》、哭泣小說《東京塔》等。文學是無國界的,國外的閱讀治療驗方,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問題借鑒和選用。整堂課中,學生表現出對閱讀療法極大的興趣,聚精會神聽講,認真做課堂筆記,達到了讓學生了解閱讀療法起源和國外閱讀療法狀況,提高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
中國閱讀療法概論一節,分古代與現代兩部分講解。古代部分重點梳理讀書養心祛病理論的傳承與發展的脈絡。例如2500年前,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述了閱讀療法的作用。漢代文學家劉向的“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愚”點明了書的藥性,提出了讀書治病的觀點。清代文學家張潮作《書本草》,旗幟鮮明地指出“書就是藥”,并將中國幾乎所有的典籍進行分類,按中醫學理論分析藥性、療效、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列出7個閱讀療法處方。在串講古代閱讀療法理論成果的同時,再精選讀書治病的典型案例加以佐證。如,漢元帝劉爽讀《洞簫頌》、《甘泉》治好了抑郁癥;清代學者焦循讀道家的書籍抑郁癥痊愈等。通過對古代閱讀療法的梳理,讓學生了解到,雖然“閱讀療法”一詞源于美國,但是我國讀書療病的歷史卻源遠流長,而且醫案豐富,驗方體裁多樣,充分彰顯了中國人的智慧。
現代閱讀療法的理論與實踐部分,從1994年沈固朝的《讀書也能治病》將國外閱讀療法引介到中國講起。重點講幾位長期堅持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者。如,當今在閱讀療法理論研究領域成績卓著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王波的閱讀療法理論研究與他的專著《閱讀療法》;泰山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療法對癥書方及典型案例的實證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系陳書梅的兒童情緒療愈繪本書目研究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和實踐閱讀療法的興趣。
典型案例與驗方分析是閱讀療法課的重點,也是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聽課心理來看,他們對這堂課充滿期待,有的希望能就自己亟待解決的問題,獲得書到病除的驗方;有的是為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心理疾患儲備精神營養。從教學的目標看,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證明閱讀療法的有效性,并根據書療的效果,分析推導出何種書能夠防治何種心病的科學結論。因此,教師必須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交際障礙、抑郁障礙、情感障礙、適應障礙、焦慮、就業壓力、空虛無聊等共性問題,推出閱讀治療成功案例及驗方,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有啟迪。
案例分析,主要從患者引發心理障礙的生物學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三個方面分析病因,強調不同病因應服用不同書藥。以抑郁障礙為例。如果是因父母的傷害、親人的漠視、童年遭而引發的抑郁,露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有奇特的療效;如果是因失戀、單戀等情感問題引發的抑郁,鮑鯨鯨的《失戀三十三天》、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能讀去痛苦,平靜心態;如果是因疾病、身體殘疾、自卑引發的抑郁,朱彥夫的《極限人生》、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能幫助患者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對于驗方,均按閱讀療法的認同、凈化、領悟的心理學原理進行分析;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配伍書方則按中醫方劑學的君、臣、佐、使組方原則進行分析。
2 采用多種授課方法
如何將學生對閱讀療法的新奇感轉化成濃厚的興趣;如何引導學生由自覺運用閱讀療法化解心結。提升到與別人分享讀書快樂的助人境界,授課方法是重要環節。理論課,如果純講閱讀療法理論,實必枯燥乏味,使學生失去對閱讀療法的興趣;實證課,如果僅僅講授案例,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但會使教學流于膚淺,不易讓學生深入了解閱讀療法的精髓。因此,理論與實證課緊密結合,以實證佐證理論,以理論詮釋案例,啟發式與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并舉,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授課效果。這是教師授課的兩大訣竅。
在理論課的授課過程中,閱讀療法的定義、作用、原理,教師均不直接宣講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新奇事件和學生的讀書體驗,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例如,閱讀療法定義,就是從拜格斯特開“文學門診部”這個轟動美國的重大事件講起。拜_格斯特靈活地運用文學書籍、哲學書籍、史學書籍對前來就診的抑郁癥、焦慮癥、空虛無聊癥、感情障礙等心理疾患,對癥下書,療效顯著的事實使學生很容易將閱讀療法定義的輔助療病、解除痛苦、釋放壓力、撫慰心靈的要點總結出來。在闡述閱讀療法作用時,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根據平時閱讀紙質文獻、瀏覽網絡文獻、欣賞影視作品的目的和不同的心理體驗,將閱讀療法的愉悅身心、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智慧、領悟道理的作用,一條條總結出來。
閱讀療法的療效機制是授課的難點,其認同、凈化和領悟的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師則通過本校一女生閱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戰勝失戀抑郁、摒棄自殺念頭的典型案例導出。首先,該生在閱讀陌生女人失戀的巨大心理痛苦時,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鳴感,此為認同;其次,她在體驗陌生女子的痛苦時,自己的痛苦被導向了外部,釋放了壓力,當她將自己的遭遇與陌生女子進行對比時,感到自己的痛苦與陌生女人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進而達到了心靈的平衡和平靜,此為凈化。最后,她掩卷深思,便悟出: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痛苦、自殺真是不值,從而徹底擺脫了抑郁,此為領悟。此案例形象直觀、平實易懂,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案例與驗方分析課中,以互動的教學方法為主,在授課的藝術性上下功夫。為了防止平鋪直敘的課件及一言堂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的疲勞,教師首先在課件的制作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將靜態與動態、無聲與有聲的畫面進行了有機結合。例如,課件中穿插上動畫配樂詩朗誦、影視作品的片段、名人名言的話外音等,大大增加了課件的趣味性和美的視覺效果。其次,對案例與驗方的分析,進行了分時段、分內容的師生互動場景的精心策劃和設計。例如,有閱讀療法師讀書治病的現身說法;有學生對同一驗方其他案例的補充;有《假如你不夠快樂》的配樂詩朗誦;有案例及驗方分析后的討論答疑;有授人以漁的書藥選用方法;有聽梭羅對你說的話外音:“糾纏、困擾和迷惑我們的問題,同樣在所有智者的身上出現過,無一例外。而他們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語言和生活回答了這些問題……解釋我們的奇跡揭示新奇跡的書是存在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聽進去并理解的話,也許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們的生活,并使我們看到事物新的一面;有觀看2011年6月中央電視臺《歡樂英雄》視頻,聽歌唱家德德瑪講《從頭再來》是如何陪伴她戰勝病魔的肺腑之言。“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勤勤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人風雨。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至愛的親人。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德德瑪激動地說:“我特別喜歡這首歌的歌詞,因為歌詞非常貼切于我,在我得病的12年中,這首歌始終陪伴著我,給了我戰勝病魔的堅強信念和勇氣,讓我實現了重返舞臺為人民唱歌的夢想”。
梭羅的讀書名言、德德瑪的閱讀治病經歷,將案例與驗方分析課推向了,也使學生領悟了如何尋覓貼切于自己的書藥的方法。
3 閱讀療法課的效果
泰山醫學院把閱讀療法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這是高校普及推廣閱讀療法的創新形式。實踐證明,通過閱讀療法課的教學,使大學生認識到了閱讀療法的優點和作用,掌握了一種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病防治的好方法。正如學生說的“讀書是最好的心理療法,心無芥蒂地閱讀,然后不知不覺自然聯想,最后悄然問平衡了心態,堅定了信心,打開了愁結。閱讀療法的妙處,就在于讓人特別有成就感。試想一下,還有什么能比自己解決問題更讓人驕傲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