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土流失;植被復墾工作;資源節約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3-0023-01
1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環境。在我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我國的生態環境仍在不斷的惡化,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不僅需要政府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是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已經成為我國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政府,要大力倡導綠色文明,加大城市的綠化面積,為社區人民提供優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為實現人和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作出努力。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益處,控制環境污染狀況,改善環境質量,有助于保證人類的生活質量,保護珍稀動植物的多樣性,從而造福于我們的后代子孫。
2小流域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小流域的水電站開發建設,會直接破壞生態環境,占用大量的耕地,砍伐森林,使很多動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可能會有很多種稀有動物因此而消失,危及到我國珍貴動植物的種類減少。原有地面上的植物被破壞以后,可能會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具體的可以從下幾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2.1水電站對水中生物的影響
水電站的修建可能會干擾到河流魚類生物的正常成長,特別是那些需要洄游生殖的魚類,水電站阻礙了他們的洄游通道,更有甚者可能會導致洄游生殖魚類的滅絕。另外,建設水電站可能會使河流的水位和溫度都會發生變化,對魚類的生活周期和生活方式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改變整個河流的生物生態系統。修建水電站,為實現人工養殖提供便利的場所,但是這種外來物種的入侵,會導致原有生態數量的減少和珍稀物種的滅絕。由于水位發生變化,使得那些陸生植物徹底被破壞。
2.2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在水電站修建時大量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出現裸土地的面積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道泥沙淤積,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流入庫區的泥沙量也不斷增多,使水庫的綜合效益降低。與此同時,土壤中的有機質也不斷流失,從而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也增加植被復墾工作的難度。水電站建成后,水體的流速就會有所削減,污水的凈化降解機能也會隨之減低,這樣就會加快水體污染。
2.3 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建設水電站的過程中,水庫會淹沒大量的耕地,對于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做好移民的安置和占用耕地的賠償工作。例如,長江二灘工程的實施就淹沒了1.72萬m2,需遷移的居民人口眾多,其中只要處理不當就會加劇生態惡化的現象。
2.4對名勝古跡景觀的影響
水電站開發肯能會導致一些名勝古跡的搬遷或重建,水電站的形成也會淹沒部分文物古跡,蓄水池如果發生坍塌就會導致地質災害,那么隨江而建的古跡也有可能被牽連其中。如在三峽大壩建設的過程中,三峽將會淹沒1 271處文物古跡。如云陽張飛廟、巫峽的孔明碑和奉節的白帝城等。
3 采取何種措施防止小流域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針對上面小流域水電站的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我們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這些措施如下:
1)水電站建設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強化施工過程的監督作用,堅決反對濫砍濫伐,捕殺珍貴動物;
2)對于水電站建設中無法避免的珍稀野生植物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移栽那些低矮的易于成活的植物,對于那些移栽后成活率不高的植物采用幼苗栽培的方法;
3)對于不同的魚類,可以分別采取建立魚類增殖站或修建過魚道等措施保護魚類的生長。對于外來魚種的侵入,應該加以嚴格控制,以避免外來魚種對原有生物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4)大力發展植被復墾工作,優先選擇那些適應性強易成活的植物,對大壩兩岸或水電站空隙地多種植一些保持水土性能特別好的樹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到達綠化環境的目的。
4 結論
在水電站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始終貫徹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的思想,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盡量少破壞植物。在施工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污水的排放和噪聲污染,禁止肆意砍伐樹木,捕殺動物的行為。本文主要就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小流域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所采取的補救措施進行闡述,使我們更能清楚的了解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對社會和自己負責的一種體現。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保證。因此,在小流域的水電站建設中,必須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針政策。
參考文獻
[1]劉德紹.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對策研究[D].生態 健康與科學發展觀――首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文集,2004.
【關鍵詞】水利工程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一、導言
隨著人們社會認識的逐步提高,由于修建水利工程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被重視,但是目前水利工程的不良影響還有能制定出一份國際公認的評判標準,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評價問題的存并且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不但有利于我國防洪、灌溉、發電等事業的發展,而且還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完善水利工程對我國的社會經濟與發展有著尤為重要的含義,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在建設水利工程時對環境所造成的損傷有時十分嚴重。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管理體制指的是在管理權限上的劃分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由于水利產品生產的技術經濟特征,使得管理體制不容易保持固定的模式。企業內部的各級組織機構、管理權限必須與企業所承擔施工任務的規模、性質、地區條件等相適應,并隨著這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規章制度是指企業職工在例行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應遵守的有關方法、程序、要求及標準所做的規定。由于這種管理和經營體制的關系,根本就不涉及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是多年來造成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們應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
二、建設水利工程對陸地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以及運行的過程中。在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常常會對樹木、農田、草叢等植被造成破壞。伴隨水利工程的建設進行,施工單位必須實施工程占地等,必然會對植被造成大量的破壞,同時在建設的過程中產生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許多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入河道,直接對河道兩旁的環境惡化了,于此同時還導致地區飲用水污染。在建設水利工程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對動物和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讓動物們都被迫遷移至其他地區,最終造成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在運行水利工程時,也會造成許多植被遭受水利工程的破壞。在河流的附近,有各種各樣的植被生長,然而環境的破壞使得植被的生存環境被改變甚至喪失,直接減少物種的群居,導致該區域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結構產生轉變,讓該地區的生物結構鏈發生改變。
三、建設水利工程對天然河流周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一般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建設水利工程,這樣直接導致河流長久演化而生成的周邊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讓河流原本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發生了變化。在天然的河流上建設水利工程會造成部分河段水流的含少量、水深等發生變化,從而對河流的上下游水文泥沙也產生影響。還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質、水溫、地質環境甚至該地區氣候。建設水利工程會讓天然河道的水溫和水質發生,特別是建設水庫的情況下。由于水庫具有水面較寬、水體較大等特點,并且水面容易受到太陽的輻射等,讓水庫的水溫具有特殊的結構。當水庫進行蓄水后,因為水面對太陽輻射反射率要比陸面發射率小,使得水面的熱量輻射值直線增大,導致水庫蓄水之后壩前水溫要比天然河道的水溫要高,水溫變高會對魚蝦類的水產品生存環境造成直接的影響,從而對魚蝦類產量造成影響。建設水利工程還有可能造成該地區氣候發生變化,特別是建設了水庫情況下,水庫擁有較為廣闊水域,其水汽蒸發量遠遠大于水庫建成之前,大氣層中的水汽明顯增多,造成此區域的濕度上升,降水量增長,霧天越來越多,改變了原本的氣候環境。
隨著人們環境的保護意識持續增強,人們逐漸的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維持平衡對人們的生存越來越重要。當我們積極興建水利工程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工程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和諧發展為原則,正確的處理建設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讓二者之間能夠和諧的發展。因為當前社會對環境問題尤為的重視,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也逐漸的提高,運用專項學科對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其改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將能夠讓環境保護的工作更加豐富、更加全面。
四、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
[關鍵詞]環境保護;措施;水利工程施工
中圖分類號:TV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7-0041-01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國已進入“民生水利”和“生態水利”的發展新時期。水利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施工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和《水土保持法》,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不斷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1.確立環境保護目標
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對施工區域內的植被、古樹木盡量做到保護到位,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區附近地區的環境污染,加強開挖邊坡治理防止沖刷和水土流失,積極開展塵、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廢、生活污水和施工廢水,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活動對周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2.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施工企業在工程項目開工前,要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根據具體的施工計劃制定出與工程同步的防止環境污染的措施,認真作好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區附近地區的環境污染。
2.1 防止施工擾民與運輸道路污染
1)工程開工前,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施工方案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2)與施工區域附近的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關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要事前通知。夜間十點后,禁止施工產生噪音擾民。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和河道,并安排專人進行清理廢料,防止環境污染。
2.2防止空氣污染
1)減少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鑿裂和鉆孔施工盡量采用濕法作業,減少粉塵產生,防止空氣污染,保護空氣質量。
2)禁止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味的氣體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許可部門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實施。
2.3 加強水質保護
1)砂石料加工系統產生廢水的處理。產生的廢水經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顆粒物后,再進入反應池及沉淀池,為保護當地水質,實現廢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后設置調節池及抽水泵,采取廢水回收循環重復利用,損耗水從河道抽水補充,與廢水一并處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設置干化池,沉淀后的泥漿和細沙由污水管道輸送到干化池,經干化后運往附近的渣場。
2)施工機械維修含油廢水一律不能直接排入水體,應集中收集后經油水分離處理,水中礦物油濃度不能超過5mg/L以上,對處理后的廢水進行綜合利用,嚴禁排入河道,污染水質。
3)施工場地修建給排水設施,減少泥砂和廢渣進入河道,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土石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臨近建筑物和邊坡穩定。
4)生產、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對生產污水按要求設置水溝塞、擋板、沉淀池等凈化設施,保證排水達標。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后,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
5)每月對排放的污水監測一次,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應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2.4 固體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生活垃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運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渣場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防治任意倒放棄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及影響其他工程的施工和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施工后期對渣場坡面和頂面進行整理,使場地平整,利于復耕和覆土綠化。
4)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箱,防止垃圾亂堆亂放,定期將垃圾運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2.5 水土保持
1)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在建設施工期間的落實,遵循《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規范》(GB/T50905-2014),倡導綠色施工管理、環境保護技術、節材、節水、節地和節能技術等。
2)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筑而占用合同規定外的土地,破壞莊稼及植被生長,造成水土流失。臨時占地施工完成后,及時恢復原來地表面貌及覆土。
3)施工期間采取設置給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他環境資源;合理砍伐樹木,清除地表余土和其他地物,不亂砍伐林木,不破壞草灌等植被;進行土石方開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采取生物保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堆放和利用,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
2.6 生態環境保護
1)盡量避免在工地內造成不必要的生態環境破壞或砍伐林木,嚴禁在工地附近砍伐樹木,施工現場內有特殊意義的古樹木和野生動物生活的,必須設置圍欄并加以保護。
2)在工程施工完工后,按要求拆除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施工廢棄物,完成生態環境恢復。
〖關鍵詞〗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環境問題 環境監測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水利工程的建設投入也在不斷增大,過多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難免會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產生的影響。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在環境影響方面與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突出的特點,影響地域范圍廣闊、人口眾多,對當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外部環境對工程也同樣施以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已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制約性因素
1.對于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多數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結果就是破壞了河流長期演化成的生態環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態均一化和非連續化,從而改變了河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網,既改變了深潭淺灘交錯的河流形態,也減少了濕地的面積。河流形態的非連續化是指在河流筑壩形成水庫后,造成水流的不連續和斷流現象,有些河流由于進行梯級開發,更是形成了河流多級非連續化的格局。不同的水利工程項目不同區域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環境影響的特點各異。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產生污染問題屬非污染生態項目其影響的對象主要為區域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 生態環境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失態系統。興建的水利工程滿足了人們一定的需求,但是也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造成了負面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是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之一,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的提高,如何在改變原有的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適宜措施,來解決問題。現在水利事業發展方向是變工程水利為資源水利,生態環境又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修建水利工程會改變河流的自然形態,引起局部河道斷流,導致水質、含沙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河流的水文及河道泥沙的變化。而水文、泥沙的改變是影響河流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動力。進而影響到河流的水溫、水質、地質環境以及局部地區的氣候。水利工程的建設會改變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再加上水體受太陽輻射等作用。由于水流速度較慢,水體與大氣之間的污染物就會擴散,使得復氧能力降低,也使得水庫區的自凈能力變弱;水體的富營養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氣,就會造成溫室效應。由于水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陸面的發射率,從而使得水面熱量輻射值增大,造成水庫蓄水后的壩前水溫比天然河道水溫高。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河流的水質產生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的河流水速減小,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導致水質自凈能力下降。使沉降作用加強,導致水體重金屬沉降加速、水質重金屬污染嚴重。水利工程的建設也會對該區域的氣候及地質條件產生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影響該區域的氣候變化,尤其是水庫的建設,會形成廣闊的水域,因水流變緩,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污染物濃度增加,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可能引起庫岸崩坍,誘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形成。
2.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會破壞大量的林地、草叢、農田等植被,因水庫淹沒庫區移民安置中毀林開荒將造成水土流失。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首先是要維持河流自身的生態需水量,這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條件。生態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即維持河流系統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進行,施工方要進行工程占地等行為,結果就會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壞,導致嚴重的土壤鹽堿化,間接地影響動植物的結構、種類和生存環境。大量的植被破壞影響了動物的棲息地,同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生活污水、垃圾等大量的不經處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從而改變了河道的理化性質,惡化了河道岸邊動物的生存境地。水利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使大量的動物被迫遷移,結果導致該區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在水利工程運行期內,也會導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所破壞。在河流區域周圍,植被種類多樣,而破壞這些植被使得部分植被生存環境喪失,造成物種群居減少,使得該區域的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結構發生變化。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運行也使該區域的濕度增大,導致棲息于低于該區域濕度的動物生活范圍遭到破壞,被迫向其他地區遷移,影響了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的生活習性。水庫蓄水后水面增加對庫周的氣候可能產生影響,引起風速、濕度、降水、氣溫等氣象要素的變化。
3.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對人口遷移、土地利用、移民安置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少疾病直接或間接地都與水環境有關,原有陸地變成了濕地,水面增大,流速減緩。由于水庫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減少可能影響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水利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對淹沒區、土地占用、居民遷移安置、交通道路、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遷移等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影響該區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鎮、工廠甚至文物古跡等,給該區域造成損失。導致該區域水位上升、耕地鹽堿化,甚至可能成為沼澤地,導致該區域的氣候發生變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傳播,影響人群的身體健康。該區域的人們搬遷進行安置,就要進行新城規劃及建設,但是如果建設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
興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對其進行良性改造,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健康方向發展。關鍵是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怎樣盡最大努力去減小人類對其的不良影響。在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應該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人類要生存發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惡性的動態式的生態平衡,使其從“惡”變“良”;同樣,也正是因為人類要發展,還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讓其向著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其中的代價,則正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所應充分注意的對環境保護問題。因此,觀念上的更新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
3.1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保護必須謀求科學化、法制化的途徑 ,而環境影響評價則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建立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是改善人類生存現狀和獲得良好環境質量的保障。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對可能造成的周圍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及環境影響預測影響程度,評價擬建水利工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程度,提出相應的保護及恢復處理措施。
3.2 建立環境保護措施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應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同時為鳥類和水禽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優先考慮采用環保的技術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工程完成階段建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就是對生態環境功能或生態環境價值的補償,包括對為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價、做出犧牲的區域、單位和個人進行經濟補償,對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損害環境能力、或導致生態環境價值喪失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經濟補償等。為防止和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及生態平衡的破壞,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發展。構建生態補償機制,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
【關鍵詞】礦區的生態環境;煤礦開采;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5-111-01
目前社會中人類的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就是煤炭,煤礦的開采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也保證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始終都是依賴經濟建設。另一方而,由于大量的煤礦開采,已經導致礦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主要的影響有:噪聲污染、水源污染、地而塌陷和釋放危害人體有毒氣體等。所以,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只有合理的開發煤礦資源,才能使得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一、煤礦的開采對礦區的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一)煤礦的開采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一是大而積的在地而上堆放煤矸石由于煤礦的開采主要是利用井巷挖掘出埋在地下的煤炭,在地而上進行開采的時候會有一些廢石產生,例如大量的煤矸石以及少量的廢土石等。大量的煤矸石在地而上堆放會影響礦區的生態環境,隨著煤礦開采的規模的加大,堆積的煤矸石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二是煤矸石的占用而積較大,會導致地而植被的破壞。由于某些煤矸石具有白燃性并且釋放出有毒氣體,而中國的煤炭白燃現象的發生最為普遍。煤矸石白燃時釋放的有毒氣體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這些氣體會隨著雨水進入土地以及河流,嚴重污染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二)區域塌陷影響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因為煤礦的開采幾乎都是在地下進行的,所以在地下開采的時候會導致地質結構的改變,也會使得礦區周圍的地質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礦區周圍是農民的耕地,則由于采空區地質情況的改變而導致了塌陷,則會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如果礦區周圍有河流以及湖泊等,則地質結構的改變會導致這些區域的塌陷,而且水會通過塌陷間隙進入地下開采區,有可能導致礦難的發生。如果礦區周圍有村莊以及大型的建筑物等,則地質結構改變所導致的塌陷會對居民的生命造成威脅以及影響建筑物的穩定。
(三)礦井涌水影響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在對煤礦進行地下開采的過程中,礦井中的水會隨著井巷深度的增加而不斷的向外涌水。由于我國的煤礦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不僅僅來源于地表的水資源,大部分都是由地下水資源供應的。因此為了保證地下水資源可以得到保護,必須對煤礦進行合理的開發。如果地下的水資源大量的流出,則會導致地表植物不能得到很好的生長,而且流出的地下水由于受到煤礦的污染,水的質量也不好。如果不對礦井下涌出的水進行處理,則這些水就會造成土地污染,影響土壤的質量,會導致地而植被的破壞。
二、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
1.采用新型的采煤技術,減少煤礦廢物的排放量,對井巷的結構做出改進。在傳統的煤礦開采技術進行改進,對煤礦進行合理的開采,確定適當的開采深度,利用有效的方法減少煤矸石的數量,降低開采成本。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保護生態環境,也優化了煤礦的開采方法。
2.加大對煤矸石的利用,減小煤矸石的堆放而積。煤礦開采中所產生的煤矸石是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堆放而積較大,不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長。但是煤矸石卻是一種基本的建筑材料,為了解決這些煤矸石,可以對煤矸石進行加工,將其制成磚或者其他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將煤礦開采中的產物煤矸石用作建筑材料,可以很好的保護生態環境,也使得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3.加強對采空區域的保護,由于煤礦在開采完成的時候,會在礦坑周圍塌陷區,而這些塌陷的地方會改變地而的結構,對植物的生長以及農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塌陷的區域會由于地勢較低,導致水流入礦坑中,對礦區的開采安全造成影響。所以,為了減少塌陷區域對煤礦開采的影響,必須合理的保護采空區域。
三、其它生態保護措施
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有很多,上述的幾條是最為重要的,此外,也應該增加礦區的綠化而積,避免因為水土流失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礦區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礦區內灑水降塵,對礦區的空氣質量進行定期檢測,通過提高空氣質量來保護礦區的生態環境。當然也應該在礦區向工人以及管理人員進行宣傳,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向人們傳遞一種合理科學的人與白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讓他們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
四、結語
因為煤炭作為我國主要的開發能源之一,所以對煤礦的開采程度影響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煤礦開采范圍的擴大,其也對礦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所以,為了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合理的開采煤礦,需要將煤礦的開采技術提高,加大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力度,合理的使用煤礦開采設備,減少在煤礦開采中所產生的噪聲,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保護礦區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趙麗娜.煤礦開采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煤炭技術,2013(12):77-78
[2]徐占軍,候湖平,張紹良,丁忠義,馬昌忠,公云龍,劉嚴軍采礦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05):232-240
關鍵詞:城市環境;生態環境;博弈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質要求,而擴充于精神和身體健康的追求,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環境與生態的變化。但在追求舒適的同時,又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城市環境建設,只有加強城市環境建設,才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才能更好地規劃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經濟快速發展,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然而,針對現有環境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及環境污染預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進。城市環境建設就是運用生態學相關原理和知識,及環境工程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理論和方法解決和預防城市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增加城市綠地覆蓋面積,提高環境的修復及調節能力,實現城市環境與城市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1生態環境概念論述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是生態和環境緊密聯系、相互交織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環境的范圍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2城市環境存在問題分析
2.1污水處理問題
近年來,工業生產對水質的污染影響不見衰減的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的升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視,污水處理設備老舊,處理技術不先進,甚至某些經濟落后地區仍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經處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有毒害物質、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業廢水不經過濾滲入地下等,這些都造成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城市水源水質下降和處理成本的增加,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也嚴重影響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2垃圾處理問題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總量大幅度增加。對于垃圾處理問題,很多城市缺乏無害化的日常垃圾處理。城區堆積的垃圾和廢棄物占據空間的同時孳生病菌并且引發環境污染,垃圾處理不及時且不符合無害化的標準,由于技術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處理設施還處于實驗階段,時斷時開,運行不穩定,處理率極低。
2.3大氣及噪音處理問題
霧霾、PM2.5是近年來的熱點詞匯,標志著大氣污染并沒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現日益嚴重的趨勢。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個能源結構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經超過90%。許多地區煤都沒有經過脫硫處理,直接燃燒,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爐灶直接低空排放,產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導致嚴重的煤煙型大氣污染。秸稈的燃燒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增加,汽車尾氣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氣污染的同時噪音污染日益嚴重,大規模在建工程項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氣污染也并沒有衰減。大氣污染及噪音污染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綠地處理問題
城市綠地包含城郊農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區園林綠地3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居民生活質量和促進城市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內的物質循環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由于城市發展建設,自然環境被開發利用建設住宅、道路、工廠等,植被不斷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綠地逐漸減少甚至不復存在,其環境功能也逐步喪失,環境問題日益尖銳。
2.5熱島效應處理問題
大多數城市建設中,缺少通風廊道或建設不好,城市空氣流動性和散熱性差,污染氣體不能及時排掉,熱島效應嚴重。改進原有城市建筑,耗費大量資金的同時會造成更多的生態破壞問題,熱島效應得不到良好處理。
3城市環境與生態環境博弈關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環境建設的根本宗旨就是通過預防、改善和治理人們日常生活及生產污染問題來保護生態,城市環境與生態環境密切聯系,城市環境附屬于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著力點在于保護城市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是長遠的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環和物質循環。城市環境建設是具體的治理末端生態污染,改善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環境,從而減少和治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只有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的良好建設,正確科學地處理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才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城市環境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必然要求,城市環境建設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良好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恢復和建設尚未啟動,一味地粗線條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發展之路,不能體現城市美學,也不能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必須要建立一個經濟持續、生態良好的發展環境。
3.2資源與環境要求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消耗,然而生態環境中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消耗完畢就面臨著資源枯竭。當前,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更是給生態環境和資源帶來了重大沖擊[1]。城市建設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決,環境堪憂,城市環境建設迫在眉睫。
3.3可持續發展要求
城市建設是當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準備,一味的粗線條城市化建設將造成資源浪費、環境重負,影響人類健康,更讓下一代無法生存。因此,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環境建設刻不容緩。
4制約和影響生態環境因素指標的解決措施
當前,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問題關系到人類能否永續存在。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解決全球化生態問題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責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環境能承載的破壞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壞必將造成人類不可修復的損失,甚至威脅人類生存。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城市經濟必須整合到同一平臺上,如何選擇一個保護生態環境的推進經濟發展的方式以及切實有效的環境問題解決措施備受關注。
4.1進行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
目前,針對城市環境建設的評估體系尚不健全。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環境評估體系,全面考慮生態因素,確定城市環境評估指標,根據指標進行城市生態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工作,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城市環境建設評估指標可以用來監督和促進城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健康發展,促進生態城市建設,同時,能促使相關企業遵紀守法。
4.2提高資源利用率
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生態破壞,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提高能源和資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礎上合理開發可再生資源,是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政府和相關環境部門應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嚴格管理、杜絕亂丟亂棄,建立垃圾回收系統,對能夠二次利用及轉化二次能源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降低資源消耗。此外,可以對政府、家庭及學校等生活產生的污染不太嚴重的水資源進行回收利用,用于綠化、環衛、工業用水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滿足用水需求。
4.3促進工藝、技術等的發展
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監督和治理,要求企業優化自身結構、減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進先進的排污處理技術,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將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業要加強對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發和學習,適時更新設備,保證資源利用率最優化。針對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建立相關回收處理部門,利用先進科學技術進行二次資源開發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得以落實的關鍵。相關部門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積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讓人們參與到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及切實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4.5引導生態城市
建設實現城市全面發展是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城市環境建設作為其中一部分,與城市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確立城市環境戰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長,開發中等城市,并積極加快發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礎環保設施的投資建設,并加強污染監管工作,引導生態城市建設。
5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城市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環境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一樣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領導作用,重視城市環境建設,倡導社會各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更好地實現城市發展,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冰,張磊,蔣曉威等.城市環境總體規劃視野下的生態環境功能區劃———以江蘇省泰州市為例[J].環境保護科學,2016(1)
[2]田甜,成帥,張明等.城市環境總體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研究———基于2015年長春市居民生態環境滿意度空間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7)
[3]汪玲,劉曉東.港口與城市環境及資源的協調發展度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港工技術,2008(6)
[4]李俊,董鎖成,李澤紅等.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生態環境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資源與生態學報(英文版),2014(3)
[5]歐陽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環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中的應用[J].生態環境,2007(6)
[6]楊志平.江蘇沿海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以鹽城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
[7]蘭青,陳英.城市環境鉑族金屬分布特性及生態健康風險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3(5)
[8]楊國華.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出路———以陽泉市為例[J].環境保護,2008(16)
論文摘要 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生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城市中罕見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對其的保護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貴陽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進行簡單的分析,以現下的經濟法理論、環境法原理、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已實施的法律法為支撐,從相關立法、執法、司法等幾方面對貴陽市濕地公園建設中的生態補償制度在法律構建方面提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 生態環境 濕地公園 補償制度
近年來,生態補償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一詞的誕生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現階段的生態補償制度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經濟手段,雖然我國的生態補償經過多年的實踐,在林木業、自然保護區、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于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構建仍是摸著石頭過河,并沒有現成的實例可以借鑒,只能在摸索中不斷前進。為此,建立和完善貴陽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補償制度仍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規章制度,加強補償制度的法律構建,以此來強化生態補償制度對保護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實際意義。
一、 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之概況
貴陽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生態項目,對于爽爽的貴陽而言,濕地公園的建設很是重要。目前,在貴陽市主要建設了兩大濕地公園:花溪濕地公園和小車河濕地公園。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貴陽市花溪區中心城區的北部,距離貴陽市中心僅十二公里,是全國罕見的城市濕地。在環境上它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高原巖溶丘陵區,是以喀什特地貌為特征的城市濕地公園。貴陽市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范圍內有天然的河流濕地、河漫灘,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溝渠等。適宜的氣候和多種多樣的濕地類型為各種生物營造了安全的覓食、棲息、繁殖場所。花溪河水資源充足,年平均徑流量9.84億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質優良,清澈見底,達到Ⅱ類地面水水質標準,是貴陽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點。其次,小車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地處貴陽市中心城區,根據規劃,該濕地公園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國內一流、貴陽特色”的要求,充分發揮生態多樣性的優勢,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顯良好的河谷生態,在公園內建設有公用配套設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處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統等功能,是展示貴陽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車河濕地公園的建設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萬居民 。
貴陽市中這兩大的罕見濕地公園,為當地的居民帶來的好處可以說是不甚枚舉。為此,對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筆者認為對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配套的生態補償制度,促使人類更好地保護濕地公園,保護生態環境,以此造福于子孫后代。
二、 建設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國內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視,特別是對自然環境下天然濕地的生態補償更是毋庸置疑。曾經學者們甚是擔憂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今已上升為了重要的法律問題,在2012年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時候,首次將公益訴訟列入法律規范之中,這在生態環境保護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 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不健全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
在我國,生態補償制度在某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上已有實踐。眾所周知,生態補償制度適用于環境破壞甚是嚴重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對于濕地公園的運用卻是幾乎沒有先例可尋。為此,免不了在保護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采取生態補償機制的措施會有缺失,或者是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導致在對濕地公園進行保護的時候出現漏洞,以至于給那些損害濕地環境的人以可乘之機。在此情況下,對濕地公園的保護就會陷入很危險的境地,從而不能更好地保護濕地生態。如此看來,建設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二)濕地公園生態補償不到位,影響濕地公園的生態建設
生態補償制度是偏主觀判斷的制度范疇,其在被有關部門運用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在生態補償中,生態補償標準需要人的主觀判斷,如果判斷不到位,或者有關人員的判斷標準誤差較大,就會對被補償人產生不公平。這樣不公平很可能會導致對于生態建設付出的人、對環境保護付出的人而言,他們以犧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為環境保護的投入成本無法得到收回,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護,產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產生的利益不均衡、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就會導致生態保護與建設者之間存在的心理落差,進而滋生不滿情緒,影響濕地公園的生態建設。
(三)濕地公園生態破壞嚴重,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危機
濕地公園的建設對于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人類來說至關重要。在城市化的進程下,公民早已遠離了碧水藍天的生活環境,現如今每天都是和現代化的設備打交道,這固然就免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建設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發生態危機,從而觸發生態威脅。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就是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帶來的結果。貴陽市具有“涼都”之稱,“爽爽的貴陽”也是家喻戶曉,這些稱號來源于貴陽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天然的氣候條件。筆者認為,如若我們不對最基本的生態環境予以保護,那生態遭到破壞帶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所以,建立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生態危機有著重大意義。
三、 構建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理論基礎
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不是空中樓閣,這是需要一定的理論為支撐。經濟法這一獨立的學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給環境保護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于濕地公園而言更是對至關重要。現筆者就從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給以及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來闡述構建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所需的理論基礎。
(一) 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是經濟法這門學科里一個獨有的概念,其含義是指一種經濟行為給外部環境造成非自愿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導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劃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環境保護作為經濟法學科里的一個分支,也具有經濟法學科應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問題在生態環境保護仍然存在。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而言,外部性理論是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中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有力理論支撐。“鼓勵和保護正外部性,預防和制止負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在規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從明確政府的職權和職責、強化正當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著眼,發揮重要作用。” 對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某種程度上定會造成外部性的影響,有正外部性也有負外部性。對此,對那些為保護生態環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對其進行獎勵;相反,對于那些破壞環境的人而言,則可以對其進行懲罰。“經濟法對帶來正外部性的個人或企業,通過授權政府采取補貼、減免稅收等鼓勵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會收益的部分得到補償,以克服或減少‘搭便車’的現象。”
(二) 公共物品供給理論
公共物品,顧名思義就是人類公用的物品,當人們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時候,因為人的本性,會導致人類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公共物品,由此損害他人的利益。生態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公共物品,當人類在享受生態環境帶來的好處的時候,因為目光短淺或者利益使然,就會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態環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因為一己之私而損害生態。諸如很多人在享受環境的時候故意破壞環境,他們認為這種破壞暫時不會對自己造成不利,至于會不會對他人造成損害,他們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希望享用環境好處的人越來越多,相反對環境建設投資的人越來越少,最終就會出現資源浪費殆盡、生態逐漸惡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態補償制度,給予那些為保護生態環境免受損害而犧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補償,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予以懲罰,同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以致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一種實現社會與經濟能夠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多元目標相互協調的新型戰略。 ”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人類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代人有權使用資源和享受生態環境并從中受益,當然地也有責任為后代人保護有限資源和避免環境受到破壞,當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每一代人都應當對后代人負責。“可見,為了防止當代人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為代價濫用自然資源,在法律上承認代與代之間的權利和當代人對下一代人的義務是至關重要的。”
四、貴陽市濕地公園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構建
(一)確立生態補償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第二大法律體系,其重要地位是舉足輕重。濕地公園的生態補償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保護現有自然環境良好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確濕地公園生態補償的法律地位才能順利地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法律對于濕地公園生態保護的規定,是其重要依據。在應對生態危機的法律對策中,希望國家能將生態補償列入生態保護的法律條款中。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保護法,以明確對生態補償的規定
《環境保護法》雖然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專門法律,但其對生態補償的規定提及甚少。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環境保護法》作為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律,存在著大量的缺陷,環境保護法更多地側重于保護環境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則和粗略的監督制度,而關于生態環境的生態補償方面的規定卻是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環境保護法》進行修改,做一定的理念更新,畢竟法律是滯后的、僵硬的,法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不至掉隊。將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上升為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促使國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法制化,才能從整體上更好地促使生態補償有很好的法律積淀,更重要的是對濕地公園的的環境和資源保護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基礎。
生態林業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林業產業時要做到生態和經濟的有機統一,就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保證生存環境不被破壞。換句話來講,就是我們人類的各種發展活動都要有一定的限制,保證自然環境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林業可以劃分為山區林業和平原地區的林業,不同的林業也有不同的功能。①山區林業:更注重的是在保護環境下達到經濟收益的最高,這種保護生態環境方法是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現狀采取不同的發展方式,并結合當地的一些特色產品促進經濟的發展。②平原林業。所注重的是環境的保護,所要求得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2生態林業發展和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去促進生態的平衡,發展林業被提上了日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盡管采取了諸多的措施去完善生態林業這方面的管理,但現實中森林破壞率要比我們見到的多,十幾億的人口對壞境的危害持續時間久,所以在生態林業的管理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2.1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和精確度
現代社會中有些管理者放棄了前人的精益求精,開始追求在任何事情上面的隨意效果,管理中不專心。比如,認為已經管理了就一定會收到效果,不注重細節。使得那些偷偷砍伐樹木的人有更多的機會獲利,在一定成度上破壞了生態林業的建立。
2.2缺乏長遠發展的目標,只注重眼前利益
在追求經濟利益的今天,人們的目光變的膚淺,只重視眼前的利益,沒有從長遠利益考慮,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從環境保護這方面表現為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及自然資源的極度浪費。
2.3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持
盡管我們處于科技發展的時代,但是面對我國廣闊的土地,不同類型的質地,人類面臨的難題很多,技術不能得到廣泛的普及,技術無法很好地利用,面對在生態林業中遇到的問題,人們無法形成一個非常適合的發展模式。這是生態林業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問題。
3承德市生態林業管理現狀及發展建議
3.1承德市生態林業管理現狀
提到生態林業管理,筆者比較深刻的是承德林業管理措施,承德市是北京近郊的林業發展地,目前林業發展比較優先,克服了長期以來的人們忽視生態環境觀念,運用先進的技術和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不斷改進和發展。筆者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在承德縣對廣大黨員進行“為民、務實、清廉”的思想教育,圍繞著“美麗承德縣建設”的這一新興主題,并且充分發揮的所具有的一切社會和自然優勢,著力打造“民生林業”,建設“綠色銀行”,并且發展本地區的特色產品,這些措施促進了承德生態林業管理的不斷完善,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經驗。
3.2發展對策
3.2.1觀念的轉變
首先,筆者認為應該轉變人們的觀念,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要起到帶頭作用,比如頒布一系列促進林業建設的法律法規,防止偷盜者不斷增加。
3.2.2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
應該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促進生態林業的多功能建設,使得在保護生態環境時可以使本地區的特色產品得到很好地利用,實現生態平衡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3.2.3科學的管理
筆者認為,要改變以前的管理方法,促進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在每個生態林業區都應有專業的技術和專業人員,并且要加大監測的力度,使得林業管理系統有效。
4小結
一、 能源的形式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人類在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對能源的需求不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食物(它和別的動物的食物沒什么區別),另一種是為了加工、熟制食物、取暖所需要的柴薪為主的植物性能源(早期的重要能源)及煤、油、電等工業型能源。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業時代人們熟制食物,取暖所需的能源,主要以植物性能源為主,來源于自身周圍的自然植被;同時人們為了修建房屋和制造用具,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大量的從周圍的植被中采伐木材,這種活動在早期的人類生存歷程中持續了很長時間,并隨著地理位置和人口增長速度的不同有所不同,一般的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對植被的采伐量大于人口密度小的地區,氣候寒冷,自然條件差的地區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于自然條件好的地區。人類從自然界被動的掠奪能源的同時,又積極的開發利用能源,如早期的狩獵、放牧、農耕、捕魚等,這種開發利用或掠奪對自己生存環境的關系是:某一地區人們對自然植被(能源)的累積采伐量大于當年或數年內該地區自然植被的累積增長量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將逐步惡化,直至自然植被的永遠消失,不利于人類不能生存;反之某一地區人們對自然植被的累積采伐量小于當年或數年內該地區自然植被的累積生長量時,生態環境將好轉,有利于人類生存,當累積采伐量和累積生長量相等時達到自然平衡。當然,這種關系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一但這種關系遭到破壞時,生態環境將持續惡化。同時,人類不但采伐自然植被,而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保護和恢復自然植被。
二、 能源的利用或掠奪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早期的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大量的從周圍的自然環境中獲取食物或植物性能源,工業革命以前的農耕時代,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大量的森林、草地被開墾成糧田,種植糧食給人類提供食物,過度的墾荒和放牧使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人類為了加工食物和修建屋舍,又從自己的周圍環境中砍伐樹木,掠奪植被,這種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斷加劇,最終導致土地的沙化,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生態環境的持續步惡化,這在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尤為明顯。由于環境的變化,形成人口的遷徙,戰爭的頻繁發生,疾病的傳染,人口數量減少。這種情況是早期人類文明和社會人口數量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原因。人們在被動的接受這種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又主動的適應自己生存的環境,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以家畜糞便為主要燃料,住進氈房內,隨水草而遷徙;農墾區的人們則以植物秸稈為燃料,充分利用農作物的廢料;無樹木、環境惡劣的地區,人們住進窯洞生活。而早期的城市也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不斷的幾度興衰,變遷。
三、 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已具備的條件
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使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已具備條件:
1、人們加快了新型能源的利用(煤、油、電、汽等)速度,對植物型能源的利用,隨著該地區工業發展而減少,新能源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不但在城市完全被人們使用,而且在廣大的農村也逐步代替植物型能源,從而減少了過去對對植物型能源的完全依賴,為植被已遭破壞、生態惡化的地區生態環境的恢復提供了條件。
2、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使人口數量逐年增加,對食物的需求也增加,這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食物需求的增加不斷的被人們所解決。反過來人口的增加、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又為植被的恢復提供了物質和技術的保障。
3、許多新型工業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和其它材料的廣泛利用,為人們修建居室提供了許多替代材料,城市和農村在建房上對木材的利用率逐年降低,極大的減少了對樹木等植被的依賴程度,這為自然植被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4、國家林產政策的改變,人們休閑方式的轉變,環保意識的增強,促使人們積極通過林產業、旅游業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從而達到了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目的。
四、 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應采取的措施對策
中國西部地區的氣候大致分為以秦嶺、祁連山、昆侖山以南的濕潤地區和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南部地區海拔較低的川區和高原,被農作物和高原草場覆蓋,但許多山坡和山地,由于地理、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原因,部分被森林覆蓋,但大部分,這在長江、黃河上游的流域地區尤為明顯,是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源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地區生態環境本來十分脆弱,再加人們不合理的開荒種地和過度的放牧,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使該地土地沙化嚴重,形成中國沙塵爆發生的策源地。
為了合理利用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強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2、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合理、可行的恢復植被的規劃,因地制宜的制定恢復植被的方案,大力進行退耕還林工作,加快自然植被的恢復速度,特別是北部干旱地區,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的成果,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布局,增加國土面積植被的覆蓋量,提高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