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緒行為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進化心理學 情緒管理 積極情緒 消極情緒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它作為個體一種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備受心理學家的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個體必須面對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承受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生活方式使個體容易產生緊張情緒。情緒失控對個體的傷害就像釘進木板的釘子,即使依然有個難以彌合的孔。因此情緒管理在改善個體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業效益方面有很大潛力。①
1 情緒管理的界定
丹尼爾?戈爾曼最先提出情緒管理,他認為當我們對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調節,能以幽默、樂觀的態度及時緩解自己的緊張心理狀態時,就是有效的情緒管理。②
不同領域對情緒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極情緒的作用為基點,認為個體應該回避和抵制消極情緒,從而使個體在認識上形成了排斥消極情緒,認為消極情緒只能破壞生活,而對個體沒有任何幫助的片面性立場。根據普拉契克的觀點,從種族進化的過程來看,情緒不僅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一種為了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緒做為有機體的一種全身心心理活動,是有機體為了控制和應付生存環境,為了增強生存能力而出現的。③
2 情緒管理的進化視角
2.1 什么是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學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研究取向。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念是:進化心理學是縱向研究,因此過去是理解有機體心理機制的關鍵;理解有機體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為功能分析;有機體的心理機制被假設為是模塊性的整體組織;有機體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慢慢演化來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機制;心理機制與環境互動的共同作用導致有機體的行為。④
2.2 進化心理學對情緒的解讀
普拉契克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指出,情緒在發生上處于心理活動前沿,是有機體及時的反應和信號;情緒的變化為個體提供了生理準備;情緒生成的表情外顯行為便于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直接構成社會化媒介;人類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個體對情緒的主觀體驗。因此普拉契克認為情緒是個體在進化過程中為生存斗爭產生的適應手段,而非被動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產品。⑤
3 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有機體的一種愉受,而消極情緒是有機體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不愉受。二者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具有不同的適應意義。⑥
3.1 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對于個體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對象,如生氣、厭惡、憤怒和恐懼等一直被個體所排斥,個體所關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極情緒”。研究表明消極情緒會產生不利于人體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極情緒毫不猶豫地標簽為被打擊對象。
進化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為消極情緒洗刷了冤屈,進化心理學認為像厭惡、恐懼和憤怒等消極情緒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個體在抵御外來威脅時產生的適應行為,因此消極情緒是具有適應意義的產物。進化心理學解釋,憤怒是個體為了增強生存能力,促使個體快速做出攻擊行為而產生的;厭惡是為了使個體利益不受侵害,促使個體快速做出驅逐行為而產生的;而恐懼情緒是個體在面臨威脅時為了生存所需,促使個體快速做出逃跑行為而產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當個體處于消極情緒時,其思維都集中在引起其產生消極情緒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時間內做好準備,以隨時抗爭消極情境,從而保護個體的生命在可能隨時受到威脅的環境中獲得生存。
3.2 積極情緒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積極情緒不同于消極情緒,積極情緒是為了解決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個體的生存問題。如快樂、滿意、自豪、高興以及愛等積極情緒,雖然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義一致。積極情緒的共同效果是它們都能激發個體思維;增強個體智力、體力、心理調節能力與社會協調能力等使個體獲得更多個人資源等等。
積極情緒拓展個體的認知、注意和思維等范圍,便于個體快速獲得信息,合理分析,從而進行更恰當的創造活動。此外積極情緒還能產生積極連鎖反應,如處于愉悅情境的個體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表現出拓延能力。⑦
4 進化心理學對情緒管理的新啟示
本文針對已往研究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提出幾點看法:
(1)調整認知,消極情緒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進化心理學認為,消極情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適應意義的產物,是我們祖先在面對威脅時為增強有機體的生存能力而出現的適應行為。因此消極情緒并非總是無用,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消極情緒。如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敗感時,換一種思維方式,尋找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讓自己少受傷害。(2)放松身心,親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緒管理。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們最原始的母體。法國作家莫羅阿這樣形容大自然對人的撫慰:“最廣闊最仁慈的避難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蒼茫偉大,最能撫慰平復人的心靈創傷。”(3)從負面情緒尋找工作的突破口。進化心理學將職員工作中的負面情緒解釋為個體利益受到侵犯時的適應行為。企業應重視對員工的情緒管理,保護其既得利益。這樣既能減少員工的情緒過激行為,也是尋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注釋
① 劉朝陽.企業情緒管理現狀及對策初探.企業技術開發,2008.4.27(4).
② 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③ 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④ 許波,車文博.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種新取向――進化心理學.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1):2-4.
⑤ 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2003.11:96-98.
關鍵詞:行為主義心理學旅游企業管理
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1913年所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特征就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其理論的廣泛應用性。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尚無系統研究。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人的行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見的物理、化學刺激)和無形刺激(內在的如思維、情感、欲望等)后的反應結果。多個刺激的反應表現為人的行為特征改變。
2.強化是行為得以保持的關鍵。強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預期反應出現后,立即給予其獎勵或滿足其需要的行為。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前者是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能增強該反應的現象,后者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從情境中排除時,可增強該反應。
3.觀察學習。人類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取信息,通過自我調節及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和結果,不必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4.相互決定論。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行為、環境、個人內在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培訓中的應用
培訓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員工行為的實際水平擬定培訓將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通過演講、講解、演示等方法,使員工自身行為的變化表現為預期結果。如果員工表現出目標行為,主管可根據強化論及時給予強化,使員工的目標行為得到鞏固。比如導游培訓,可以專門組織導游技能大賽,讓導游通過模擬現場景點講解,展示才能,從而全面了解導游們的素質特點,以便進行針對培訓。獲獎者必然會受到積極的強化。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員工必須面對的難題。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可以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聯想學習和行為塑造原理進行。根據認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舒適的工作環境可以刺激員工產生良好的工作情緒,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員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上,主管和員工個人應明確職業生涯每個階段的具體職業目標,以及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條件和要求。拿酒店業來舉例,酒店不僅應讓員工有充電的機會,并且有持續的充電機會,為每一個有需要的員工建立培訓檔案,與員工一起進行職業規劃,將員工的發展與酒店的發展聯系起來。同時倡導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讓員工感覺到這個酒店的氛圍可以讓他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實自己的經驗。
2.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薪酬發放中的應用。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薪酬是員工行為的重要強化物之一。員工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物質報酬,但物質報酬是員工提高工作生活質量的基礎條件因為員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發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計劃看上去很華麗即注重未來的薪金報酬和獎勵的增長幅度,但與員工實際需要相差太遠不能產生強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與員工績效掛鉤則薪酬底線應該明確獎勵標準和尺度應該科學合理且得到員工認同。例如酒店業,薪酬支付的時間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時間不同,產生激勵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員工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員工年齡的增長,經濟狀況的改變和酒店經營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對年輕的員工必須即時支付,無論是發獎金還是給予休假,給予獎勵或表揚都必須即時。另外當員工情緒低落時,也應該采取即時的薪酬支付,而情緒高漲時則可采取延遲支付,這樣有利于保持員工穩定情緒。
3.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景區規劃上的應用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于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針對旅游業,一個景區如果要吸引游客前來,其環境是否讓游客舒適滿意就成了必要條件。如果游客來到一個景區,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認知、有違于內心預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產生抵觸情緒,且會延續很久。所以景區規劃要做到以人為本,不能盲目開發旅游資源,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給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環境。
4.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反饋上的應用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口頭報告法和測驗法。客觀觀察法,包括借助儀器和不借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語言的情況下,條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頭報告法,人類是一種經常用語言做出反應的動物,人類有時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就是語言。華生承認口頭報告法不是徹底客觀的,而是在當前科技條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權宜之計;測驗法,華生強調指出,考慮到語言方面的障礙,需要重視那些不一定要用語言的行為測驗。旅行社一般都會安排旅游反饋,多數是讓游客填寫旅行社服務質量意見反饋單。而這種方法,即使能反應出一些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及時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對面交談,即口頭報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訪環境,或者旅行中確實碰到一些問題,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筆寫無法看出的問題。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出游的動機、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業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等迫切需要尋求的答案。旅游企業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選擇,期望游客選擇自己的服務產品,從而獲得經濟利益。而心理學正是研究人類心里活動規律的學科。這樣,旅游學與心理學找到了契合點。上述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四點應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必然對旅游企業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鄧子鵑.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應用[J].企業管理C52,2006.
關鍵詞:中職學生;積極心理學;自我控制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2-0028-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簡介:趙雅紅(1980-),女,廣州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廣東 廣州/511300)
一、中職學生 “自我控制”優勢品格培養研究背景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為主題,根據情境需要和主體意圖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施加影響,并制定某種標準或規范,從而對行為做出執行或停止。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高中階段(15-18歲)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高速發展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高中生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也是改善高中生自身主觀因素的有效途徑。而自我控制作為自我意識的一個關鍵因素,情緒控制、行為控制及情緒敏感性,這些指標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控制越好,其主觀幸福感也越強。我們可以看到,自我控制在學生穩定情緒,快樂學習,培養健全人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國國內更多的是在消極心理學背景下“找問題” 、查原因,或是關注中職生的擇業、就業等發展類研究。事實上,中職生作為一個高中階段的特殊群體,他們比之普通的高中生心理更復雜、更脆弱。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看待正常人性,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造力和人才培養等。基于積極心理學,關注中職生對于成功的渴望,肯定他們的成就動機,在方式方法上予以引導,幫助其疏導情緒、調整心理落差、正視自己的優缺點。
中職教育區別于普通的高中教育,專業課程的實操性強,靈活度大,學生可自由支配、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課程會更多。因此,中職教育的課程屬性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有效的自我管理。
二、中職學生 “自我控制”優勢品格培養目的和意義
積極心理學眼中的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著眼于積極心理學的大背景,科學的分析如中職學生自我控制現狀,自我控制優勢品格的影響因素,能有效的解決中職教育中的管理困擾,為當代職業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思路。
自我控制力是各種學習和生活教育的前提,是各種能力培養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當代中職生職業能力的必然要求。有效開展中職生自我控制力的培養,結合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等方面培養中職學生的自我控制優勢品格有助于幫助年輕的職校學生從容面對社會,積極面對成長,處理好與他人,尤其是群體的關系,為以后長足的發展提供準備。
三、影響中職學生自我控制力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主要有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媒體的刺激干擾,以及要完成的任務的特點等。
中職學生正在自我控制力形成的過程中。當今世界處于信息高度發達的時期,書刊、廣播、影視、尤其是網絡給了學生很多接觸各種文化思想的機會。很多不良信息也同時大肆沖擊著學生的感官,使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進行過濾。同時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與模仿也常常很大程度上影響中職學生自我控制力。氛圍好、競爭性強的集體中個體的自我控制力會不自覺提高,反之則相反。另外來自己外界的過大壓力會讓學生有時候有無力感,很想逃避。要完成任務的特點,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任務量太大、過難,會打擊到自信心使自己難以堅持下去。而任務過多、又無聊時也很使自己容易放棄當前任務,進而影響自我控制力的培養形成。
(二)內部因素
主要表現為情緒、注意力、意志力、自信、興趣、行為習慣、以往的經驗體會以及生理原因等。
每個學生天生氣質是有差異的,有的急躁、有的安靜。生活中不良情緒影響自我控制力。雖然中職學生已經告別初中懵懂走向人生相對成熟的階段,但是仍然存在著自控能力缺乏的問題。尤其是剛進入中職學校,學業目標的不同和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會讓部分學生自我認識產生階段性的突變,導致自控能力較差的現象。思想封閉,情緒善變,意志薄弱,獨立性相對較差,容易受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和暗示,經不起挫折和磨難考驗,緊急情況處理能力差;缺乏自信、興趣,以往的成敗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失去信心,甚至習得無助。
四、中職學生自我控制力培養方法
(一)集體約束,行為矯正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系性,必須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考察。因此學校這個大的生態系統就十分重要。學校方可開展紀律教育活動月,通過對《學校日常管理各例》系統解讀,規范學生各種日常行為讓學生適應自我控制。從制度上約束學生適應自我控制。采用角色扮演、實施反饋和現場指導技術,通過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正強化、塑造、鼓勵等方法建立和增加學生對自己的期望行為的自我控制力,使用優時獎勵,減少問題行為。充分利用新生軍訓、課間操、第七節課外活動,以及每周的德育活動課、儀容儀表檢查的機會,加強學生紀律性、意志力教育。將宿舍內務,個人平時德育分數納入學生就業實習、工作推薦的重要考察指標。在集體約束中實現教育目標有利于形成學生的責任感增強自制力。同時在學校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氛圍又能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通過這些舉措把日常行為的自我控制內化成了學生自覺的行為習慣。
(二)聆聽心靈,改變認知
自我控制力單單從行為上提高技能,并不能解決控制不良,改變認知尤為重要。積極心理學重點關注積極品質從而影響自我控制品質的培養。但中職學生由于群體的特殊性,常常不能正確的認知。每一個負面的、損害性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內心和諧的人,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內心的聲音,尋找影響自控力的不良思維行為等,改變對自身不良行為的認知,帶著積極的心去面對缺點和惡習,去接納它,了解它,從而有針對性的控制它。可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組活動等,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及他人的積極品質,學會對24個優勢人格的進行解析,了解自我控制積極品質對人生發展的重要影響。開展法制案例及心理案例分析,讓學生運用ABC理論分析案例,了解改變認知,加強自我控制力和不會控制自身情緒,悲觀消極的心態放任極端行為兩種情況對對自己、家庭、他人和對社會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增強對自我控制力的培養力度。
(三)擁抱情緒,調整情緒
個體情緒調節能力越好,自我控制能力越高。不穩定情緒和消極情緒削弱了個體控制沖動的能力,使人們更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和做出沖動的選擇。可過心理健康課、團體心理輔導、班團隊活動等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情緒、情緒的產生機制、情緒的種類、情緒的作用、以及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等。對學生進行情緒調節訓練,
促進自我控制力的提高。班級活動及心理課可開展:“鏡子中的我”,“我是誰”,“心理悄悄話”“開懷大笑-創造快樂”“擁抱我的不良情緒”等活動,同時讓學生每周記錄自己情緒的變化,進行自我監控。幫助學生認知和學會調整情緒,有效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同時自我鼓勵法,和積極自我暗示法也較有成效。自我激勵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進行斗爭,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安排好必須做好與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然后給自己做出獎勵。積極自我暗示,作用在于使學生獲得信心,進而提高自制力。當你為不良情結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積極暗示,來調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四)小組合作,意志訓練
意志是指個體能自覺地確定目的,并且主動地克服困難以實現目的的過程。讓學生列出自己的不良行為,如:上課遲到,睡覺,玩手機,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抽煙,學習積極性不足等,以小組為單位,互動交流,分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以上不良行為的干擾因素、分析自己,進一步通過注意力集中的訓練學會抵抗干擾。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設置困難情境,進行模擬訓練。當學生在某項活動中,不能很好的進行自我控制后,可以模擬過去活動中的具體環節,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后開始的新的活動,訓練學生在困難和干擾面前不屈不撓,堅持任務直到完成任務。從中發現良好策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質。
(五)特別關注,特別輔導
積極心理學要求師生之間要有積極的人際關系,這些積極關系的特征包括:相互信任、尊重、關心、時間投入、陪伴、體貼、安全、善良、鼓勵、有趣等。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用一種欣賞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動機。每一個不良習慣實際上都是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自己的深層需要。積極心理學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弱點。班集體中可將違紀較多,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為習慣多的學生個體作為跟蹤對象,建立學生個體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檔案。對重點學生的自我控制教育在基于積極的師生關系上,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方法。可采取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通過積極關注、個別教育、了解成長背景,積極鼓勵表揚等方法和途徑實施教育實踐。個體關注,家庭的配合極為重要。充滿激勵情緒情感氣氛家庭生活環境,可以使學生感到安全和愉快,產生親切感,易于接受要求。所以要讓家長參與培養過程,營造良好家庭氛圍,以便觀察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各種表現,及時反饋,掌握多手資料。同時引導學生與家長進行良性有效溝通,讓學生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愛,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肩上的責任,激發了學生加強自我控制、矯正不良行為、合理規劃人生的強烈欲望。
自控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從認知、情感、行為等多個方面探討“自我控制”優勢品格的培養及策略,探索提升中職生自控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學校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其不良行為習慣和思考方式得到矯正,對營造安寧和諧的校園環境、優化學校日常教育管理,乃至對學生今后個人人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朱明龍.中職生自我控制能力培養的教育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1(7).
[2]馬丁?塞林格曼.真實的幸福[M].上海:萬卷出版公司,2010.
[3]苗元江,余嘉元.試論幸福教育的起點、核心與目標[J].教育評論,2001(5).
[4]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2003(2).
[5]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3).
關鍵詞:行為主義;學生心理;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0-0078-01
一、行為主義理論
(一)理論背景
行為主義產生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在心理學界風行了至少50年。行為主義,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最根本的是對傳統心理學、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的反叛。構造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心理學的主題是意識經驗。由于意識經驗對有經驗的人才能意識到,因此只有采用內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但構造主義的方法論的脆弱、狹窄和僵化適應不了學科的迅速發展,便隨著出現了機能主義心理學。它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人的活動與社會也是一個整體;反對把心理分析為各個元素或部分;心理學不能脫離社會進行獨立的研究。
但是,有一位心理學家認為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都是心靈主義的,并且都是使用內省法,應該加以大力拋棄。此人即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
(二)行為主義的界定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只研究意識感覺,而是應該研究行為,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二、 不同行為主義理論對學生心理的教育影響
(一)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華生認為: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把行為而不是把意識當作我們研究的客觀對象。華生把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稱之為行為,行為的基本成分是反應。我們應該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學活動中密切觀察學生的反應變化,觀察是認識人的心理直接途徑。
華生認為,思維活動不僅靠言語,還依靠動作和內臟組織。在學習過程中語言、動作和內臟組織是同時起作用的。思維的高級形式,包括創造性活動,也都是言語活動。
華生特別強調家庭是學生情緒發展的主要環境。孩子的情緒是由家庭造就的,父母是孩子情緒的種植者、培育者。因此他特別重視受褒揚的學生情緒,并且明確反對懲罰。因為在晚上懲罰白天的行為,達不到防止今后再次發生的目的。其次,懲罰學生多半是父母或老師自身發泄情緒的途徑,而不是教育手段。最后,體罰有輕有重,輕則不足以阻止消極行為,重則傷害學生的整個內臟系統,不利于學生健康。
(二)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
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學生的行為。他們之所以要做某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孩子的一個行為發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贊揚,或加以呵責,都會起到強化的作用。如果其出現了不良行為,如憤怒發作或無理取鬧,成人可以暫時不予以理睬,采取“冷處理”,排除對他的注意。
此外,強化還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如果小孩偏食不肯吃菜,對于他的這種行為的矯正,可以用到這兩種方法。當其吃一口蔬菜后,立即予以表揚這屬于積極強化;反之,如果其堅持不吃蔬菜,就不給他吃其它食物,就屬于消極強化。這里的消極強化作用不同于懲罰,消極強化是為了增強和激勵行為,而懲罰是為了消除行為。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課題是社會化,研究如何教育學生掌握社會規范變為社會所要求的理想的成人。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影響社會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模仿。而模仿就是學習。班杜拉進一步認為,學生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新行為。
一、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提升人際交往知識技能的優勢
(一)《醫學心理學》的課程特點
《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已經成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運用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心理學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依據醫學心理學提出的心身統一、社會影響、認知評價、主動調節、情緒作用、個性特征等基本觀點,在幫助醫學生掌握醫學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醫學生應用心理知識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為他人提供心理衛生服務能力,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結合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做好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工作,操作性強,受益面廣。
(二)《醫學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范圍廣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相當廣泛,它涉及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與豐富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預防與保健、咨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徑與機制,提高醫療水平,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經過學習,醫學生可以將學習到的各種方法應用到自我心理調節與實踐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醫學生適應能力不強
醫學生從學校畢業邁入社會,學習、工作、社會、生活的環境都發生巨大變化,他們從心理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適應、調整。但是工作和社會環境的快節奏步伐,要求醫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部分學生在學校、家庭中養成的依賴性,致使他們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尤其是在醫患關系上,一些學生與病人交往溝通能力不足,處于被動地位,治療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訴。
(二)社會認知能力不完善
社會認知的過程,是依據認知者過去的經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必須依賴認知者的思維活動,包括某種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類與歸納。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醫學生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時,往往根據自身的認知來認識他人的心理狀態,即所謂的以己度人,對社會的認知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時,在人際適應之中就會出現一些偏見,影響了他們對社會認知的準確性,阻滯他們與同事、病人的溝通。
(三)情緒情感負面影響
在人際交往中,情緒與情感起著十分的作用,他們是人際交往的手段,通過言語、表情動作的渠道互相傳遞交際的信息,達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鳴的目的。積極的情緒情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消極的情緒情感則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交往關系。在現實生活中,若醫學生不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情感,消極的情緒情感能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如自卑、嫉妒、冷漠、憤怒、恐懼等,進一步加深負性情緒情感,便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四)社會、教育體制造成能力培養的欠缺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習專業課程,忙于各種考試和職業技能培訓,對于集體意識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積極主動性。許多醫學生學習成績雖然很優秀,但與人交往相處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壓力時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調節,同時在遇到學習或生活困難時無法得到來自朋友的支持,這樣使得他們陷入自我保護、自我封閉的狀態,對人際交往喪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現象。
三、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融入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結合調查結果設計針對性授課方案
要在課程中融入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首先必須了解醫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狀況和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在課程教學前可以先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設計有針對性的授課方案,即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重點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著重講授與這些問題相關的內容。
(二)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1.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志作出推測和判斷的過程。它是個體行為的基礎,個體的社會行為是社會認知過程中作出各種裁決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對于醫學生社會認知的準確性引導,減少產生寂寞、壓抑、焦慮、生理疾病等消極面體驗,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
2.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情緒情感調控能力。情緒情感是人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認識活動受情緒情感的影響,積極的情緒情感推動人們去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消極的情緒情感阻礙人們的活動,消蝕人們的活力,甚至引起錯誤的行為。因此,善于調控情緒情感被認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醫學生認識情緒情感的本質、表現和對人的活動的影響,學會分析自己的情緒狀況,學會調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實際生活中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3.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醫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風順,總有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對他們進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如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的表現,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要學會承受壓力,運用心理防御機制培養自己的耐挫力。
4.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個整體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因為,人格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明確人格是個體本質屬性的體現,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條件。它包含人的氣質、性格、能力,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優點與不足之處,依據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培養良好的人格。
5.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醫學生正是處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各項生理功能日漸成熟,心理能力逐步發展,自我意識迅猛增長,成人感和獨立感、自尊心與自信越來越強,期望個人的見解能得到社會與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些醫學生不能很好的進行社會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礙,為此而感到苦悶、自卑,以至于影響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學中應使學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正確的認識自己、樹立奮斗目標;同時應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心理應激,了解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應激源,正確理解應激反應,采取正確有效應對策略,能自覺地、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修正期望目標,學會尋求社會支持,改變認知和行為,保持心理平衡,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奧運會轉播有一個細節:游泳比賽的時候,津巴布韋的女選手終于拿到了一枚金牌,解說員說這個運動員目前正在美國學習心理學,這時另一個解說員補充道現在很多游泳運動員都在學習心理學,甚至是專修。兩個人得到的結論是,這樣比較容易了解對手和賽場的情況。
這讓我想到大學的時候,上第一堂《采訪心理學》時,大家臉上虔誠的表情,生怕自己的小動作讓臺上的高人看出什么破綻,從而透露了內心不可告人的機密。
不過,那課后來去聽的人越來越少,課本無聊,上課的人也乏味。
顯然,心理學課程不該是這樣上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心理健康,但仍然沒有將心理學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我的意思是,從弗洛伊德理論引入中國的八十年代開始,“心理學”這三個字就一直在搖擺,直到現在。弗洛伊德是被神話了,然后是心理學被神話。其實,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時刻都離不開。用心理學里常用的一種俗話“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心理學的首要任務不是通過學習某種手段來打到掌控的目的,而是通過學習來更加透徹地了解自己。
后者的難度遠大于前者。
為了證明這樣的理論,首先推薦一本書《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材,由北大心理學教授翻譯,已經印刷了16版。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從心理學詞匯開始,到解剖學,到人體結構,然后到行為、情緒、社會關系。如果我們能做到客觀看待本我,那么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就自然與非健康情緒隔離了。不過,文科生看這本書可能稍微有點吃力。
接下來可以去嘗試的是《社會心理學》,是美國700多所高校的心理學教材。它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讀者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并與他人建立聯系的。他的作用是讓人們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適合職場人士閱讀。
在列出書單的時候,有人對我說:“費那事,直接看《夢的解析》,行為心理學不是更實用?”教材確實有點枯燥,但如果真的是虔誠地想從本源了解心理學,那么還是從頭開始,夢也好,行為也罷,都是心理活動的外顯展示。
提到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說到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推薦的是他的《精神分析引論》,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代表書籍,如果想讓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也可以從這本書開始。如果還是覺得看書悶,好吧,那么就去看希區柯克的電影,可以從《愛德華大夫》開始心理學的歷程。
心理學,要學出個什么東西出來呢?或者說最后能悟出什么?
1、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性;
2、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和人格等;
3、心理學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中的角色;
4、它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這些學科所探討的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一、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征
藝術類大學生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有別于普通大學生,他們追求個體特立獨行,學習目的不十分明確。同時,情緒穩定性較差,遇事容易激動,解決現實問題多采用沖動宣泄的方式「1]65,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盲目化
藝術生專修音樂、美術和舞蹈等專業,初高中階段主要精力投放在專業技能的精進上,對文化課和專業課區別對待,偏科現象嚴重。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跟隨課堂整體進度,學習成果的反饋較小,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業激勵與學習動力脫節,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目的盲目。
(二)情緒兩極化
藝術類專業需要情緒情感的投持續入,需要全身心調動思維和情緒,并將其融入到藝術作品中,情緒高漲飽滿與低落松弛交替出現,情緒極易兩極化「z7而藝術類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差,創作過程中需要盡情釋放情緒,將飽滿的情緒帶入繪畫靜物、即興舞蹈和音樂演唱中,情緒瞬間的爆發力噴薄欲出,常常經歷“情緒過山車”。
(三)適應困難化
藝術生在高三階段需要進行專業課程的集訓,家中的物質和親情資源自然向其傾斜,進入大學后這些積極關注弱化,生活境遇驟然變化身心難以適應。另外,大學生活強調自主管理,藝術生缺少中學階段的規劃性學習,自主管理意識欠缺。同時,藝術類學生挖掘出了藝術特長,擁有才藝的他們在中學階段充滿優越感,進入到大學中各類專業的優秀學生爭相展示自己,藝術生獨有的優勢慢慢稀釋,對大學生活適應困難。
二、積極心理學對藝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任何行為的發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心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積極心理的影響。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理論灌輸、輕實踐體驗,重行為矯正、輕能力發展的問題。而積極心理學把注意力放在發掘個體潛能上,注重培養藝術生積極的認知,增強其抵御挫折的能力。
(一)積極心理品質有益于提升藝術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和快樂等積極情緒,能增強個體的體能、智能與社會協調能力,有力地拓展著個人的知行資源。積極情緒之間存在著協同一致的關系,體驗到一種積極情緒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其它的積極情緒,擁有積極情緒使得藝術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多重高峰體驗「3]。大學生在對抗外部壓力時,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促使其產生較強的消解能力,破除負性情緒的惡性循環。減緩消極情緒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阻礙,使得學生主動接受知識與教育,由“要你學”變成“你要學”。積極情緒能拓展個體的即時思維一一行動,擴展個體的認知范圍,為個體情緒調節能力積累資源,
(二)積極心理品質有益于預防藝術生J使行為更精準高效。
理疾病的發生
積極心理品質與消極心理品質是一對矛盾體,此消彼長。通常情況下,心理疾病的產生多是由于消極心理品質過多。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代替傳統的以改正缺點為主的方法,用希望和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預防抑郁和自閉等心理問題的發生85。藝術類學生在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充滿了懷疑、否定和堅持等痛苦的煎熬。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鑄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會從容面對挫折,減少發生心理疾病的風險。夯實堅韌的心理素質,養成研磨藝術作品的靜默能力,持續努力用強大的內心創作出經典作品。
(三)積極心理品質有益于提高藝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藝術生建立積極的認知圖式,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心理學描述的社會支持是指當個體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時,其他人會提供的情感上和物質上的支持。抱持積極心理品質能夠引導大學生積極客觀地認識自我,認清自身的優缺點,合理地進行社會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接納自己的形體、性格與氣質,提升心理調節能力,增強自信心。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有益于和諧親子間的關系,發展大學生的家庭內支持,增強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生。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現實載體,厚植高校思想土壤,利于培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一)加強欣賞教育,倡導積極心理取向
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需持續加強積極心理的宣傳引導,強化欣賞教育。結合藝術院校的特點,增強靜態宣傳的力量即紙質與電子信息欄的宣傳,擴展動態宣傳的影響力即舉辦校園內各類心理活動。善用欣賞教育,發掘校園中藝術類學生的成長亮點,借助多媒體平臺宣傳榜樣力量,以賞識和肯定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其從內心里感受到自身價值被肯定,尋找到自身的歸屬感。加強積極心理取向的前瞻性引導,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給予積極心理暗示,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為藝術生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死亡態度層面來看,被試的平均得分為57. 52,標準差9. 49,對應常模百分等級80,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死亡抱著正向的態度,而有少數大學生對死亡抱著排斥、拒絕和逃避的負向態度。
從生命經驗層面來看,被試的平均得分為58. 87,標準差9. 24,對應常模百分等級85,說明大部分大學生能用積極正向的態度看待經驗,能獲取經驗所帶來的豐富意義,在經驗中學習與成長;而少數大學生傾向用負向的態度看待經驗。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班團干部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4-0200-01
一、積極心理學解析
談到心理學,普通大眾把目光都聚焦到心理疾病、心理問題等消極方面,甚至近兩個世紀以來,大部分心理學專家的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也都以理解、解釋和消除人類的消極情緒和行為為方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心理學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對人類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和探索。由此,在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他們提出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人性的優點和價值,它探索美好的生活和獲得美好生活的方式,采取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人類復雜的行為,主要目的是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力,促進人的能力和創造力,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這是目前心理學利用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這一新思潮對于班團干部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告訴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新角度去看待班團干部的培養,尋求更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的學生培養方式。
二、班團干部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班級文化主要指班級內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一個班集體對于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成長環境,好的班集體,能帶動班級成員互幫互學,所以在班級建設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班團干部的培養。班團干部是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另一方面協助老師做好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在學校各類活動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可以說在學生思想教育、組織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班團干部的作用發揮的如何,直接關系到班風、學風的建設以及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提高班團干部的素質,改進班團干部的管理方法,增強班團干部的凝聚力,使其更好地配合班主任、輔導員的整體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只有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班團干部隊伍,才能提高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水平。
三、積極心理學在班團干部培養中的應用
就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來看,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主觀水平上的積極情緒和體驗研究;個人水平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環境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來看,班團干部的培養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重積極情緒的培養,消除消極情緒的影響。人類的情緒是可以被選擇的,我們能選擇憂心忡忡,也能夠選擇樂觀思考,所以我們要注重樂觀思維的修煉。在運用樂觀思維進行思考的同時,會產生樂觀的情緒,從而運用它引導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幾乎在各項工作中,樂觀都意味著有更高的效率。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團干部難免會遇到讓自己困惑的事情而產生情緒壓力。例如,班級凝聚力不夠,班級活動效果不理想怎么辦?同學誤會班團干部拿著雞毛當令箭,不服管理怎么辦?同學認為班團干部是老師的“密探”,不愿與其親近怎么辦?遇到這些問題,老師應設法盡快消除班團干部的不良情緒,給予安撫,恢復愉快的心境;再是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吸引班團干部去完成他們能完成的任務,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感官的愉悅和心理的享受,以解除消極的狀態。
其次,注重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常用賞識教育。新時期高校“90”后班團干部存在浮躁、責任意識淡薄、承受挫折能力較弱等缺點,因此,高校教師往往采取傳統的以批評為主的教育理念,重在挑錯誤、搞糾正,過度放大班團干部工作過程中的弱點和短處,使之在“我不是稱職的班團干部”的意念中消沉。但在積極心理學的主張下,每個個體都存在積極的人格特質,它是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是人的長處、優點和美德。所以作為班團干部的管理者——高校教師來說,要善用賞識教育,注重學生優點和長處,發現并表揚,用肯定并欣賞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積極的品質,激發學生潛在的巨大能力。
另外,注重建立積極的社會環境。班團干部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成長環境,高校教師應該努力創造能有效發揮班團干部潛能的環境,包括和諧的人際環境、融洽的工作、學習環境、美好的校園環境等,使班團干部在一種競爭的、上進的、和諧的、積極的外部環境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技能、工作技能、適應技能,在各類活動過程中體會到這種支持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積極的認知、進行積極行為的實踐。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要進行高效率的學生管理,勢必要根據新形勢下“90”后班團干部的特點,改變傳統教育模式,采用新型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方式開展班團干部的培養,發掘班團干部的潛能,提升班團干部的整體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饒叢權,曹蓉.積極心理學述評[J].安康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