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吸引力法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蘿莉帶來吸引力
20世紀80年代初,來自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麥克阿瑟和阿帕圖在《社會認知》期刊上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他們給某大學的大學生看一套由容貌拼具組合而成的不同面孔,并要求他們評價面孔的可愛程度、吸引力,以及諸如誠實、天真、強勢等其他特征。結果發現,具有蘿莉特征(大腦袋和大眼睛)的面孔更被受試大學生青睞。對于一張普通照片來說,如果把眼睛擴大,五官下移,會讓一個原本24歲的人看起來像是16歲,而相反的做法則會讓此人看起來更像是31歲。
1985年,美國埃爾姆赫斯特學院的心理學家卡寧漢則選擇真人照片,使用卡尺測量面部特征的精確尺寸。他發現女性蘿莉化的面部特征(大眼睛、小鼻子和小下巴)跟她們的異性吸引力成正比。這一結果似乎具有相當程度的文化普遍性,因為卡寧漢等人后來的研究發現,無論是黑種人、美國人、亞洲人還是拉丁人,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男性都認為擁有“蘿莉臉”的女性非常有魅力。2004年,兩名匈牙利研究者發現了同樣的結果。
“蘿莉臉”的強大之處似乎不止于此。在男性吸引力的競技場上,“蘿莉臉”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普通臉。不少研究還發現,相比另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平均臉”,“蘿莉臉”也可能在男人的眼中更有魅力。1994年,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的佩雷特等人和他們的日本合作者在《自然》期刊上撰文指出,不同女性的照片進行疊加可以制造出一張非常有吸引力的“平均臉”照片。即便如此,英國人和日本人還是一致認為“蘿莉臉”甚至比這樣的“平均臉”更有吸引力。2004年,兩名法國人發現面部特征的平均性和蘿莉化都能提高女性面孔的吸引力,但最具有吸引力的女性通常都有一張“蘿莉臉”。
男人為什么會被“蘿莉臉”的女人吸引住呢?簡單地訴諸于文化差異似乎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一現象似乎是不同文化下男性的普遍心理。目前來說,這一問題至少已經有了兩個可能的答案。
蘿莉能否更有適應力
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卡寧漢都認為“蘿莉臉”其實是成人臉嬰兒化的表現,而這種特征能夠帶來生存優勢。因為嬰兒化的蘿莉臉能夠激發人們的關懷本能,增加他人對自己的照顧和保護,減少來自他人的攻擊和侵犯。這一觀點目前已得到了某些證據支持。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麥卡比,在20世紀80年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跟3—6歲的正常兒童相比,同樣年齡被虐待的孩子通常都有一張更成熟的面孔。對其他年齡組受虐待孩子的照片進行分析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即這些孩子相比同齡人都有一張可悲的老臉。麥卡比認為父母可能從孩子的外表上判斷年齡,因而對面孔更老的孩子提出了更多期望和要求,當它們不能達到這些要求時,就會遭到懲罰。而正常孩子一則不會遭遇這些要求,二則即使沒有達到要求,也更可能被原諒。
卡寧漢則發現男人更喜歡雇傭蘿莉臉的女性作為雇員,更愿意跟她們約會。面孔蘿莉不蘿莉,看起來似乎真得有天壤之別。
蘿莉“很傻很天真”
除了生存優勢的觀點,有人認為男性青睞“蘿莉臉”的女性是因為她們很傻很天真,在家里更順從,男人因此更容易控制她們,更少被她們傷害。不過,這一假設似乎遭遇了不少研究者的質疑。貝瑞和麥克阿瑟的研究指出,很傻很天真的女性的確有著最蘿莉化的面孔,這種面孔給人的印象是對方就像4歲的孩子。不過最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通常是中等程度的蘿莉化,她們的外表年齡是23歲。這一發現至少說明,男人并不認為最順從的女人最有吸引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肯瑞克等人1996年發現,對于12—18歲的美國青少年來說,他們理想中的女要比自己大上4歲左右,而不是比自己小。這可能意味著,男性青睞的不是年輕容易控制的伴侶,而是富有生育力的女性。
除此之外,另外兩項研究也對“‘蘿莉臉’的女性很傻很天真”的觀點提出了質疑。男人真的是因為年輕女人更容易馴服而選擇她們做伴侶嗎?內華達大學的人類學家揚科威爾克對此難以茍同。他在中國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男人喜歡年輕漂亮的女人,但同時也害怕陷入與漂亮女人的親密關系中,因為這樣的女人不是更順從,而是更難控制。美國猶他大學的人類學家瓊斯在巴西也聽到過類似的說法,即年長的男人跟年輕的女人在一起,常常面臨被對方控制、剝削甚至戴綠帽子的危險。
因此,“蘿莉臉”的女人被男人青睞似乎不是因為她們很傻很天真。瓊斯同時認為“蘿莉臉”容易引發他人關懷的說法也不怎么靠譜。因為很多研究都發現,“蘿莉臉”對吸引力的影響跟性別有關:這一特征增加了女性的吸引力,但通常降低了男性的吸引力。倘若“蘿莉臉”的功能在于引發他人的關懷本能,那么同樣具有關懷本能的女性沒有因為男性面孔的嬰兒化特征而被他們吸引。男性青睞“蘿莉臉”的女性,似乎成了一個難解的謎題。
“蘿莉臉”暗示生育力
在批判了兩個可能的答案之后,瓊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注意到“蘿莉臉”的女性通常被認為比她們的同齡女性更年輕,而年輕與否與生育力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歷史學家路易?亨利就發現對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來說,年齡與生育力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穩定的。以20—24歲時女性的生育力為標尺,30—34歲時生育力降為原來的85%,這一比例在40—44歲時進一步降到35%,50—54歲以后,這一指標不再有實際意義。相比男性,女性的生育力下降得更快。
鑒于年齡可以作為評價女性生育力的一個有效指標,瓊斯認為“蘿莉臉”可能是女性年輕和生育力強的一個外在信號。這些信號,包括大眼睛、小鼻子、厚嘴唇、小下巴等等,就像一塊無聲的廣告牌一樣,向男性傳達女性年輕和富有生育力的信息。因此,對具有“蘿莉臉”的女性表現出由衷的興趣,被她們自然而然地吸引,有助于幫助男人找到一個能生孩子的女人。而對女人來說,具有“蘿莉臉”也有助于增加自己在擇偶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瓊斯假設“蘿莉臉”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更年輕。他收集了多個文化群體的審美偏好數據,發現無論是美國、巴西、俄羅斯的學生,還是巴拉圭和委內瑞拉的印第安人,男性的確更喜歡“蘿莉臉”的女性,這種女性也比她們的實際年齡顯得更年輕。此外,相比普通女性,時尚雜志上的女模特通常都有一張明顯的“蘿莉臉”,即大眼睛、小鼻子、厚嘴唇。瓊斯還發現,增加或減少面孔的蘿莉化程度,會相應地增加或減少女性的吸引力,不過這一效果只在原本長相較差的女性那里出現。這似乎意味著蘿莉化程度不是越強越好。瓊斯認為,長相中等以上的女性已經夠蘿莉化了,繼續蘿莉化并不能增加她們的面孔吸引力。
瓊斯的假設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2006年,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佛海姆和瑞夫斯也發現,具有“蘿莉臉”的女性被男性認為更年輕、更健康、更有生育力。不過,這些研究只是間接地支持了瓊斯的觀點,“蘿莉臉”的女性的確比普通女性顯得更年輕,更討男人喜歡,她們是否真的比普通女性有更強的生育力則是另外一回事,目前這一方面尚無實證資料。不過,瓊斯的觀點顯然有助于解釋女性為什么不喜歡“蘿莉臉”的男人。因為男性的生育力跟年齡的關系不是那么密切。此外,年長男性能夠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些都是女性在選擇長期伴侶的時候更為看重的因素。因此,蘿莉男自然容易被女人冷落了。
不是越蘿莉越好
“蘿莉臉”似乎可以增加女性的吸引力。不過,無論是麥克阿瑟和阿帕圖,還是瓊斯都注意到,中等程度的“蘿莉臉”最有吸引力。除此之外,不少研究者對“蘿莉臉”的研究表達了自己的質疑和批評。
美國學者RobertMerton在此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RobertMerton認為,“如果人們假定某種情境的真實性,這種情境將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將其運用于社會學領域。在其著作《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一書中,他虛擬了一家由CartwrightMillingville經營的銀行,與其他銀行一樣,這家銀行有不少流動資產并將大部分資產投資于不同企業之中。一天,大量客戶前來銀行提款,并因此引起了不少其他客戶的擔憂。此時,有關銀行即將破產的傳言紛紛,越來越多的客戶沖到銀行提現。隨著擠兌人數的增加,看似從另一層面佐證了傳言的真實性,而銀行始終沒有站出來辟謠,最終銀行因無法應對急劇增加的客戶而被迫宣告破產。Merton得出以下結論:社會公眾對某一情境的預測將成為這一情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影響事態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有的現象,但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打破自我實現預言的唯一手段就是對原本錯誤的假設進行重新定義。哲學家KarlPopper又將自我實現預言稱為俄狄浦斯效應(Oedipuseffect)。
二、自我實現預言的運用領域
1.教育領域
在美國,自我實現預言在公共教育改革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TheodoreBrameld指出,教育強化個人習慣和文化生活,老師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將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WilliamJames在其《信仰的意志》中首次提出自行驗證信念的觀點。人際期望效應理論則認為每個人的期望將對周圍的世界產生影響:個人的期望將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是非語言行為也會影響他人的態度。1968年,哈佛大學教授RobertRosenthal和LenoreJacobson在加利福尼亞一所小學開展的實驗則驗證了上述觀點。他們隨機挑選了學生,并向老師聲稱這些學生“極具潛質”,事實上,學期結束時這些學生再次接受測試后發現確實在智力方面得到極大的改善。
2.經濟學領域
在通貨膨脹預期模型中,人們預期未來將出現通貨膨脹,價格將出現上漲,便決定加大當前消費量,并要求提高存款名義利率。加大當前消費量以及提高存款名義利率的主張將提高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導致通脹發生。通貨膨脹預期理論在美聯儲主席PaulVolcker20世紀70年代應對滯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3.體育領域
心理學家RobertBarnsley在其著作《異類》一書中指出,加拿大冰上曲棍球項目中,運動員的成功往往與其出生年月有關。他對加拿大頂級冰上曲棍球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40%的運動員出生在1月至3月。加拿大冰上曲棍球選擇運動員的合格截止日為1月1日,如此一來,1月份出生的運動員就比其他月份出生的運動員大了9-12個月,因而在體能方面具備極大的優勢。他們往往會得到更多的指導和上場機會,以及教練更多的關注。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才能成功躋身最佳運動員行列,而這些并非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也絕非運氣。此外,由于自1997年起比利時足球隊隊員選拔時間從8月1日改為1月1日,明星足球運動員出生月份也無一例外在出現在1月至3月。
4.新思潮
吸引力法則是自我實現預言的典型應用。吸引力法則意思是物以類聚,積極或消極的思想將吸引積極或消極的結果。所有事物的創造過程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頭腦或思想中創造;第二個階段,通過語言或行為實現。思想、語言和行動將導致預期的結果發生。安慰劑和反安慰劑效應便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三、自我實現預言在大學教育中的運用探索
關鍵詞:室內設計;視覺心理學;錯覺
1視覺原理
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會受到經驗、情緒、意愿等的影響,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看到的對象整合,分出主次,方便大腦進行處理。視覺法則正是基于這一原理誕生的。
1.1格式塔心理學視覺法則
格式塔心理學視覺法則說的是視覺判斷,與經歷有關系。如果看到的與我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有差距,那么我們內心就會產生抗拒的心里。眼睛會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來進行推斷,在整合成我們最終“看”到的樣子。
1.2完型法則
主要內容:①圖與底,利用視點的不確定性,經過巧妙的經營,產生畫圖與底正負關系的轉換;②對稱性,雖然左右上下并不完全相等的圖形,但由于視覺上的偏差,會產生感覺上的對稱;③群化原則,相似性,如果不同的事物在大小、形狀、顏色等特征上有相似的部分,我們通常會傾向于將他們視為同樣的東西;閉合性,一個有閉合趨勢的不閉合圖形,很容易將他們看做閉合的圖形;連續性,如果將不連續的圖形的斷開部分遮擋起來,視覺上經常會誤認為它是連續的;④完型傾向性原則,相屬的兩部分易被組合,反之容易被隔開。這些法則都是室內設計中經常會遇到的法則,尤其是視錯覺,經常在建筑的造型和空間設計中被很好地利用起來,行程很獨特的視覺體驗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些法則,那么室內設計的視覺效果將變得豐富起來。
2視覺心理學的特性
2.1固有優越性
在心理學里,視覺會對各種視覺刺激進行選擇,這種選擇有一定的優越性,會優先選擇一些具有特點的刺激。這些部分對于我們的視覺來講是更突出的,因此會成為優先選擇的對象。這種優越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視覺對于動態刺激的感覺要強于靜態刺激,就像我們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動態的事物而非靜態的事物。這種選擇非常迅速,可以在物體運動的一瞬間捕捉到。如果一個物體發生了動態與靜態兩種狀態的轉換,視覺也會對這種變化優先做出感應,比方運動的物體突然停止或者消失;②當物體的外物特征發生變化時,視覺會做出優先的感應。比方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亮度等發生變化,我們很可能會忽略其他方面的變化程度相對較小的刺激。視覺對動態的和變化的、新鮮的事物所造成的刺激會優先選擇去感應。差異大的事物根據有吸引力,節奏感強的也容易被感應。
2.2空間局限性
眼睛結構限制了我們對空間的感受。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對水平空間和垂直空間的感受。在水平空間,視角基本上只有36°左右,在這個范圍外的事物,視覺捕獲起來較為困難。對顏色的辨別則稍微寬一些,視角的區間在30~60°,對于標準視線2°之內的物體,有著非常精準的捕捉;在垂直空間方面,眼睛的上下視角最大能達到50°,不過這些都是理論值。另外姿勢也影響著視角范圍,站立狀態比坐下的視角更廣。
2.3視錯覺特性
視錯覺特性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特性,這種特性在室內設計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通過這種特性的應用,可以給我們帶來良好的視覺刺激。視錯覺指當我們在觀察實物時,由于視覺結構等相關影響因素,產生錯誤的視覺感應。比方常見的走廊錯覺,在一個長長的走廊中間,往往會發現距離我們近柱子比離得遠的柱子要小一些,但實際上它們是一樣的。再比如則魯納錯視,在看遠處的地磚時,會感覺遠處的地磚邊線間有著一定的角度,甚至將某些線看成了曲線,實際上,它們都是相互平行的線條。利用這些錯視,可以設計出對人們視覺又良好刺激的居住環境。
3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指根據建筑的環境和用途,使用各項技術和原理進行設計,建造舒適合理,滿足人們心理和生理雙重滿足的室內環境。它是一種為了創造更適合人們居住的環境而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室內設計的理念,其最根本的是以人為本,與我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十分的契合。室內設計主要是為了人的居住,當然也逃不開對人差異性的研究。好的設計就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全力關注人,將人的價值放在第一位。室內設計是新型的學科,未來室內設計人性化自然是這門學科的最終的歸宿。設計師要通過設計來解放人,使人的生活環境更加的任性,人的身心更加的健康。視覺心里學的應用也是室內設計人性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4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應用
4.1固有優越性應用
視覺心里學的固有優越性是期重要的特性之一,我們對動態的物體或者具有鮮明差異的物體,或者光線強的事物有更加優先的視覺感應。如果將這一點充分運用到室內設計上,就能給人視覺上帶來美的享受。比如設計飯廳,為了凸顯飯廳的生機,可以放置一個處于運動中的藝術品,一方面,視覺上有一種沒得感受;另一方面,有節奏的變化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讓整個環境充滿活力。另外,還可以利用起來光纖和色彩等因素,通過對材料的合理選擇,再加上顏色的利用,不僅可以沖擊人的視覺,還能有效地對空間進行布局和改變,讓空間有了層次感。喬治•卡內考曾經在羅森菲爾德住宅的設計中采用了一個殘缺圓,作為墻壁裝飾,這樣的一個裝飾就會讓人浮想聯翩,視覺上也會看向缺口的位置,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4.2空間局限性的應用
眼睛結構限制了觀察事物的角度,因此視覺總是有著一定的角度范圍,巧妙地利用這一點,也可以充分的影響室內設計的方式。我國的住宅設計規定了樓層的高度,這不管是站立還是坐下的姿勢,都能夠盡可能的感應到整個室內。垂直方向上,人們向下的視角范圍稍微大于向上的視角范圍,這樣的結構就使得我們更多的會關注天花板以下的部分,尤其是墻面和地面。因此對于這兩個區域,要進行有效地設計。合理的對這兩個區域進行搭配,能給人們帶來舒適的體驗。比如電視,為了有一個較好的視覺體驗,電視的中心位置一般都設計在坐下時視線的水平位置。在比如客廳,我需要對沙發正對的墻面進行設計,這是我們坐在沙發上的時候,眼睛最長時間停留的地方。如果將墻面上掛上了電視,那墻面的其他位置就不能設計的太易被感應,這樣有一種主次顛倒的感覺。臥室睡眠和休息是主旋律,因此臥室的設計要通過不同個體休閑的中心來設計,比方小孩子就主要圍繞著游戲和玩耍來設計。對地面的突出,可以通過地毯或者拼花等方式,突出地面的效果,對墻面,也可以通過浮雕或者工藝品來創造一個視覺中心,突出墻面。
4.3視錯覺特性的應用
視錯覺特性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其實就是利用了視覺心理學的原理。通過一些設計讓人們產生視覺上的一些錯覺,從而達到好的視覺效應,這樣可以提高我們在視覺上的享受程度和舒適程度。室內設計中的空間拓展,經常會用到視錯覺這一特性。例如,如果住宅的樓層較低,可以通過貼一些有垂直線條的墻紙到墻面上,甚至可以將墻紙延伸到天花板上。這樣就很容易讓人們產生一種樓層變高的視錯覺,增加舒適度;如果是寬度不夠的住宅,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貼一些水平線條的墻紙到墻上,讓視覺上產生一種房間變寬敞的錯覺。墻面和地面的設計,也可以通過一些顏色的深淺或者不同色彩的組合,從而達到讓人們產生室內空間的被改變的錯覺。比方在地面上,選擇深色的底板,墻面上又選擇淺色的墻紙,這樣的方式就能讓視覺上產生極大地錯覺,房間很寬敞的感覺。放一面鏡子在廁所中,立即會讓人感覺房間增大了,還能提高亮度,從而提升使用的舒適程度。如果層高較低,可以通過放置一些高度較低的家具,以免擋住墻壁,從而讓居住的空間顯得比較大。放置裝飾畫或者風景照片,要選擇色彩淡雅的又具有很強透視感的,不僅能讓室內的景象好看起來,還能在視覺上“增大”房間空間的感覺。尤其是風景畫,給人一種一眼看不到邊的錯覺。像色彩,紅色橙色等顏色被稱之為暖色調,給人以溫暖的感覺,藍色綠色等顏色作為冷色調,就有一種清新和寒冷的感覺。如果色彩亮度較高,就會給人以空間很大的錯覺;如果色彩亮度很低,就會給人以空間變小的錯覺。臥室經常選用暖色調,而辦公場所則經常會選擇冷色調。高亮度的窗簾、家具等,就會讓居住者自己覺得房間很明亮。我們還可以用燈光和鏡子等來改變空間結構。燈具如果是嵌入型,就會讓人們覺得天花板有一種向上提的錯覺;如果是一些吊起來的燈具,就會讓人們覺得天花板再向下降,設計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另外,材質的不同,也會讓人們有不同的錯覺,如果界面光滑,就會給人一種遠的錯覺。還可以通過鏡子來調節空間,如果在狹長的室內,在墻壁的一側放上大鏡子,使得房間變得寬闊起來;對于景深淺的房子,又可以通過合理的放置鏡子使房間看起來氣派。
5結束語
室內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居住環境,不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還滿足精神需要。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設計本身的質量,還能提升生活質量,讓有更好的生活體驗。因此將視覺心理學應用到室內設計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趙榕樹 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紅麗,李晶源.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淺談[J].室內設計,2007,(3):11-17.
[2]鄭君.基于視覺心理學的住宅空間視覺中心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08.
[3]郝婷.李艷彩.景觀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51-252.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興趣
初中數學已被公認為一門基礎性強、學習成績分化嚴重的學科。進入初中,有一部分學生就開始對數學產生害怕的心理,隨之會產生厭學情緒。要改變這一狀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對此我在數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上好第一節數學課
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上好第一節課非常重要。如在激發七年級新生上好第一節課時, 我先提了一個問題:“有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甚至不學,你們說能行嗎?”然后問:“小學數學好學嗎?”學生們說法各異,但我明確告訴學生:初中數學很好學,也非常有趣。 它會幫你解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接著我問:“小學學過什么數?”同時告訴學生初中學的數很簡單,只不過比小學的數多了兩個符號,一個是“-”號,一個是“+”號,沒有什么了不起,或者說只學了一個數a,你想a是什么數就是什么數。初中幾何主要學習三角形、四邊形和圓等常見的圖形,學了幾何,你就能站在地面上測量大樓的高度;你就可以很容易在三角形的余料中剪裁出最大的圓或矩形,你如果是木匠,你就會在圓木中鋸出橫截面是正方形的木料,你如果是老板,你就能算出怎樣賺錢最多;鋪設管道怎樣最省料等,通過談話的方式,利用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2.注重直觀,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于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來就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老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征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么這樣的直線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征,不但使他們學得有趣、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增加數學教學的吸引力
一節數學課的時間僅為 40分鐘,既要面向全體,扶優抓差,又要培養拔尖的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既要完成知識目標,又要完成能力目標;不僅要“育人以智”,而且還要“育人以德”、“育人以情”。在優化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時刻注意增強數學趣味和數學的吸引力,把輟學的學生吸引過來,把坐在教室的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講臺上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教學課堂出現勃勃生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凝聚力。
4.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語言是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只有讓學生聽得清楚,容易理解,產生樂趣,我們的教學才會引起學生的主動參與,也就是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所以做為數學教師的我仔細琢磨數學語言的特色,不斷修煉,提高語言藝術。為吸引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語言既要做到“抑揚頓挫”,又要清晰、簡明、和諧、通俗、親切、富有啟發性,更重要的是做到生動幽默。生動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放松學生心理,讓學生在賞心悅目之余,往往可以給學生以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記憶,一些形象的比喻,朗朗的口決,小品化的表達,好記的順口溜, 有時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用三個獨立王國比喻實數世界中的正數、負數、零,提醒學生在一些問題的討論中不要忘掉“零”這個獨立王國。再如用正方、反方的對話形式說明反證法,顯得生動、深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5.分層教學,成功教學,保護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學生好好學的欲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情緒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時,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及時給予表揚,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愿望。教師需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到實質性的東西,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做”,從而提高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漫不經心
被男人團團圍住的女人,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很多時候,她們不過是表現得漫不經心。乖乖女一般會說:我不想游戲人生。就讓男人明白了,她多么怕他拋棄她。如果一個女子午夜驅車去看一個男人的時候,她的車頂上只缺少一個霓虹燈標志:送貨上門。
警惕法則:漫不經心并非旁若無人,如果那種若即若離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很有可能把一個挺在意的男人搞丟了。"壞"女人的代表--夢露:像夢露這樣的女人,我們容許她變壞。
2?故意不打電話
有時男人故意不打電話,他只是想看一看你的反應。想試探關系的深淺,這是男人的一種本能反應。請盡量別說:"你為什么不給我電話"或者"為什么一個星期都沒有你的音訊"。假如你表現得若無其事,目空一切,就是最令他折服的秘方。
警惕法則:一些很有名氣的時尚刊物會出以下餿主意,建議女孩子在他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背包或者抽屜里塞張小紙條,寫一首小詩夾在他的雨刷上,甚至通過外送比薩給他帶來驚喜。做了這一切之后,女孩子又能得到什么?
3?媽媽/綜合癥
如果你令他窒息,他就會進入防御模式,為了他的自由,他會尋找逃逸之路。這來源于心理學領域的癥狀"媽媽/綜合癥":可靠+乏味+媽媽=不來電;難以捉摸+善變+=迸發愛的激情。禁止母愛色彩的方式:不要盤查他,不要問他誰來的電話,不要催促他上班別遲到,等等。不要讓男人說:她是個好女人,可我就是沒感覺。
警惕法則:簡單說,難以捉摸可以保持你的魅力,但不要善變到令他反感乃至絕望的地步。
提示:不管是怎樣的男人,愛到七分就足夠。
4?苦中求樂
每個男人的首選都是;至于是否需要女朋友,則是后話。只要你不讓他輕易得逞,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他的女朋友。
警惕法則:對的拒絕要做到可以享受但拒絕徹底的放開,千萬不要做到讓他以為你性冷淡。
5?經濟法則
如果你在經濟上不能自立,他永遠不會真正地尊重你。許多女人有一個夢想,有一位身穿盔甲的騎士愿意替自己支付所有的賬單。問題是,他支付了之后,就會發號施令。即便你和一個非常成功的男人約會,你也要讓他感覺到,如果你受了虐待,你會毫不猶豫地收拾行李,搬出豪宅,住進自己的單身宿舍。
警惕法則:經濟的自尊不能刻意,乃至帶來仇富心態或者看不起男人的財富。這樣只能被男人視為天生的賤命。
提示:經濟的獨立,保證你在兩個人的戰場上,進可攻退可守,同時它保證你在感情上擁有"選擇"和"自由"的權力。這對于一個女人來說至關重要。
6?簡單明了
男人尊重說話簡明扼要的女人,因為男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如此。壞女人會采用直奔主題的方式,乖乖女則不同,她會把整個心都掏出來,可他什么都沒聽到,卻讓他看透了她的貧乏。
警惕法則:和男人初次見面,不要滔滔不絕地說話,這會顯得你很自卑。也不要因為緊張而說話,保持冷靜和從容使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7?真正享受
在優秀男人的夢想中,總有一個真正享受的女人。乖乖女容易犯下誠實的錯誤,在第一次上床之后,他會問她有多少個男朋友,她會照本宣科地回答:我只有三個。甚至還添油加醋地補充:第一個傷害了我,第二個沒有你那么好,第三個,哦,只有三十秒就不行了!第四個,哦,沒有第四個......好吧,確實還有第四個,當我們之間什么都沒發生。
壞女人只會回答:我有過的男人,一定比不上你有過的女人多。當他向你炫耀過去的艷遇時,怎么辦?你要說:親愛的,我可不是你提到的那些人之一,請不要告訴我其他女人的事。如果此刻你表現得和別的女人爭風吃醋,你就是在貶低自己。
著者:[澳] 朗達?拜恩
譯者:謝明憲
出版:中國城市出版社
定價:32元
這個秘密能帶給你任何你想要的──幸福、健康和財富。
你可以擁有、去做或成為任何你想要的。
這一切的發生,是因為知道如何運用這個秘密。
這秘密是什么?
金錢的秘密
“人的心……能想到的一切,就能做得到?!?/p>
──克萊門?斯通(美國保險業巨子,19022002)
杰克?坎菲爾德
這秘密真的改變了我。我被一個思想很負面的父親帶大,他認為有錢人都是靠剝削他人而致富的,要變有錢就得欺騙他人。我在這樣一堆有關錢的錯誤信念中長大──你有錢,你就會變壞;只有壞人才會有錢;錢可不是白白長在樹上的。“你以為我是誰,洛克菲勒嗎?”這是他最愛講的一句話。我是在深信生活是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直到遇見克萊門斯通,我的生命才真正開始轉變。
當我和斯通一起工作時,他說:“我要你設一個目標,這目標必須大到一旦讓你達成,你會高興得飛上天。然后你會知道,是由于我教你的事,才讓你達成目標的。”那時,我的年收入大約8000美元;于是我說:“我想在一年內賺10萬美元?!钡?我完全不知道要如何達到這目標。我看不出有什么策略、有什么可能性。但我只對自己說:“我要這樣聲明、我要這樣相信、我要這么做,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樣。然后把它放下?!庇谑俏揖湍敲醋隽恕?/p>
其中他教我的一件事是:每天閉上眼睛,視覺化你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我真的把一張改成10萬美元的紙鈔貼在天花板上。所以每天早上醒來,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它會提醒我,那就是我的目標。然后我會閉上眼睛,視覺化當我擁有這10萬美元時會過的生活方式。奇怪的是,大約30天過去了,還是沒有任何大的進展;我沒有任何突破性的想法,也沒有人給我更多的錢。
大約就這樣做了4個星期,我突然有了能賺10萬美元的靈感,就像天外飛來的一筆。那時我已經寫了一本書,于是我想:“如果我一季能賣出40萬本書,那么就會有10萬美元的收入?!睍呀泴懞迷谀莾?但之前還沒有這種想法(秘密之一是:當有靈感出現時,你一定得相信它,并付諸行動),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賣出40萬本書。然后我在超級市場看到《國家詢問報》,以前看過該報無數次,只是從來沒去注意過;但這次我突然注意到那份報紙。于是我想:“如果讓該報讀者都知道我的書,肯定會有40萬人跑去買?!贝蠹s6周之后,我在紐約亨特學院為600名教師演講,演講結束后,一位女士走過來對我說:“演講很棒,我想采訪你,這是我的名片。”原來,她是為《國家詢問報》寫報導的自由作家。此時《陰陽魔界》的主題曲開始在我腦海中響起……哇,這招還真管用。她的報導刊登了出來,書的銷售量開始起飛。
我要講的重點是:是我去吸引這些事件──包括那位女士──進入我的生命。總歸一句話,那年我并沒有賺到10萬美元,而是賺了92327美元。你以為我們會很沮喪地說“這招沒效”嗎?不,我們說:“這真是太神奇了!”于是我老婆跟我說:“既然這招對10萬元有效,那么你覺得對一百萬美元會不會有效呢?”我說:“不知道,不過我想是吧。那我們就試試看吧?!?/p>
我的出版商給了我《心靈雞湯》第一集的版稅支票,還在簽名處畫了一個笑臉,因為那是他開出的第一張百萬美元支票。
所以我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得知這個秘密的。因為我曾經想要去測試這個秘密是否真的有效,我們測試過,事實證明絕對有效?,F在,我就是這樣過著每一天。
掌握秘密的知識及有意地使用吸引力法則,可以運用于生活中的每個層面。你想要的一切,創造的方法都是一樣的;金錢當然也不例外。
要吸引金錢,你必須專注在富裕上。如果你一直注意著自己的不足,就不可能為你的生命帶來更多金錢;因為這意味著你抱著“有所不足”的思想,專注在“錢不夠”,你就會創造更多數不清讓你“錢不夠”的境況。要把金錢帶來,你就必須專注在金錢的充裕上。
你必須用思想發出一個新的訊號,而這些思想必須是想著你現在就是“充足有余”的。你確實需要開始運用你的想像力,裝作你已經擁有你想要的金錢了。這是很好玩的!你會發覺,當你假裝、扮演擁有財富的戲碼,你對錢的感覺馬上會好很多;當你這么感覺時,財富也將開始流入你的人生。
杰克的故事啟發了《秘密》團隊,團隊決定在《秘密》網站上提供空白支票,讓人免費下載(網址:省略)。這張支票是給你的,來自宇宙銀行,填上你的名字、金額及其他細節,然后把它放在顯眼的地方,讓你每天都看得到。看到那張支票時,就去感受當下擁有那筆錢的感覺;想像你去花那筆錢、去買想要的東西、去做想做的事。去感覺那是多棒的事呀!要知道它就是你的。因為當你要時,它就是你的了。我們已經收到數以百計的故事,訴說使用《秘密》的支票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這會是個很有效的趣味游戲!
關系的秘密
莉莎?妮可絲
在人際關系中,事先了解關系中的那個人是很重要的,不只是了解你的伴侶,你必須先了解自己。
詹姆斯?雷
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與自己相處,那你如何去期待別人呢?于是,吸引力法則或這秘密又會再次把相同的情況帶入你的生命中。對這一點,你要非常非常的清楚。我要請你去思考這個問題:你是否像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地對待自己?
如果你對待自己,并沒有像希望別人對待你的那樣,那你永遠也無法改變事情的狀況。你的行動是強而有力的思想,因此,你如果沒有用愛和尊重來對待自己,你就會發出訊號說:你不夠重要、你沒有價值、你不值得。這個訊號會持續地放送,你將會遇到更多待你不善的人。這些人只是結果,你的思想才是起因。你必須開始用愛和尊重來對待自己,發出那樣的訊號、達到那種頻率,然后吸引力法則將會移動整個宇宙,你的生命將會充滿愛你、尊重你的人。
許多人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認為犧牲自己就是好人。錯!犧牲自己只可能來自于絕對匱乏的思想,因為它說:“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東西,所以我得當那個沒份兒的。”這并不是好的感覺,所以最終都會導致怨憤。每個人都能擁有富足,召喚自身的渴望是每個人的責任。你無法為別人召喚,因為你無法替他們思考和感覺。你的職責就是自己。如果先讓自己感覺美好,這美好的頻率就會散發出來,并且感化每個接近你的人。
約翰?格雷博士
讓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人。不要指著別人說:“你欠我的,所以你得給我更多。”相反的,要給自己多一點,抽出時間給自己,把自己填到飽滿的程度,直到自己能夠滿溢而去給予。
我們大部分人都被教導要把自己擺在最后一位,結果是,我們能吸引過來的卻是自己認為沒價值的、不值得的感覺。只要這些感覺寄居在我們心里,我們就會吸引更多讓自己感覺沒價值、不充足的人生境遇。你必須改變那樣的想法。
生命的秘密
尼爾?唐納?沃許(作家、國際級演說家)
天上并沒有一塊黑板,上面寫著你的人生目的和任務。天上也沒有一塊黑板寫著:“尼爾?唐納?沃許,一個英俊的人,活在20世紀初期,他……”“他”字之后是空白。如果要真正明白我要在這兒做什么,以及為何我會在這兒,我就必須去找出那塊黑板,看看我心里真正的想法。然而,這塊黑板并不存在。
所以,你的人生目的,你說了算;生命的任務,由你自己來賦予。你的生活由你自己所創造,你的存在就是完美的象征,就是宇宙美的體現,而不需要任何其他人來評判,永遠不會。
你必須把你想要的一切,填寫在你生命的黑板上。如果你填寫的是過去的包袱,那就把它們擦干凈吧。把過去對你毫無用處的一切都擦掉,并感謝它們把你帶到現在這個地方,
從而讓你有一個全新的開始?,F在你有了干凈的板子,你可以重新開始──就在此時此地。找出你的喜悅,并好好地生活!
杰克?坎菲爾德
我花了很多年才了解到這一點,因為我一直在這樣的想法下長大──有些事是我應該做的,如果我沒做的話,上帝會不高興。
當我真正了解到,生命的首要目的就是去感覺、體驗喜悅之后,我就只做那些會帶給我喜悅的事。我有一句口頭禪:“如果覺得無趣,那就別去做!”
尼爾?唐納?沃許
它就是喜悅、愛、自由、幸福、歡笑。如果坐著靜心一個鐘頭你會感到喜悅,天啊,那就去做吧!如果吃個意大利香腸三明治你會感到快樂,那就去做吧!
杰克?坎菲爾德
當撫摸我的貓咪時,我會感到喜悅;走入大自然時,我會感到喜悅。因此,我要持續地讓自己處在那種喜悅的狀態中。然后,我只需去祈求我想要的事物,這些事物就會出現。
做你喜愛、能夠給你喜悅的事。如果不知道哪些事會帶給你喜悅,就問:“我的喜悅是什么?”當你找到,并對這個答案、對這喜悅做出承諾,吸引力法則將會大量吸引讓你感覺喜悅的人、事、物、情境和機會,并滲到你的生命中去,因為你散發出來的就是喜悅。
你的秘密
杰克?坎菲爾德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是人生的受害者,并且常常歸咎于過去的事件──或許是被父母虐待、或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多數心理學家都相信,約有85%的家庭都是不健全的。所以,你突然變得沒那么特別了。
我的父母親都酗酒。父親虐待我,母親和他離婚時我才6歲……我要說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歷。真正的問題是,你現在要做什么?現在你的選擇是什么?因為你可以繼續專注在過去,也可以專注在你想要的事物上。
當人們開始專注于他們想要的事物,他們不想要的部分就會褪去。他們想要的會擴張,不想要的則會消失。
如果你回顧自己的生命,并把焦點放在過去的困境,只會為現在的自己帶來更多的困境。一切都讓它過去,不管它是什么。為自己這么做吧。如果你一直抱怨或責怪過去的某人或某事,你只是在傷害自己。你是惟一能創造自己“該有的生活”的人。當你刻意把焦點放在你想要的事物上,開始散發出美好的感覺時,吸引力法則就會予以回應。你只要開始去做;之后,你就能釋放出魔法。
弗萊德?亞倫?伍爾夫博士
你也許會想:“嗯,這很好,但我做不到?!被蛘摺笆撬蛔屛易?”或是“他絕不會讓我做那樣的事?!被蚴钦f“我沒那么多錢做那樣的事”、“我不夠強大,我做不到”、“我還不夠富有到能做那件事”;或者“我不,我不能,我不夠,我不……”。
每一個“我不”,都是創造!
“夫妻相”確有科學道理。英國一項研究顯示,與一個人相處的時間越長,那么兩人在外貌上也就擁有越來越多的相似點。不僅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會越長越像,就連人與狗之間也發現了類似現象。
人的外貌特征與自己的性格是對應的,有什么樣的外貌,就會有什么樣的性格。當雙方的個性相差太遠時,雖然談戀愛時會產生很強烈的吸引力,但結婚以后,這種差異太大的個性,就不容易讓夫妻倆產生共鳴了。相反,如果雙方的外貌特征、性格相似,婚后就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并且,夫妻一起生活的時間越長,感情越好,長得就越像對方。人們可能更樂于信任與自己相貌相似的人,這種在信任他人方面的傾向性也許可以解釋一見鐘情產生的原因。有些情侶或夫妻為什么在身體特征上長得很相像,那都是因為從開始接觸對方時就感覺十分熟悉而容易獲得好感所致。
喜歡與自己各方面都相似的人交往,是每個人的愿望。從心理角度來說,是由于雙方條件相當,對事物的看法也比較一致,發生摩擦的概率小,這樣形成的家庭就相對穩固一些。
造就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夫妻同吃同住,彼此了解,感情日深,心心相印。一個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另一個人說話辦事的表情和動作。
事實上,夫妻越來越像對方,還有一個原因:雙方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相同。時間久了,夫妻兩人相同的面部肌肉得到鍛煉,笑容和表情逐漸趨于一致,讓原本有差異的兩個外貌看起來也有了相似之處。飲食、生活習慣的相同,還會讓兩人患同一種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讓外人產生“這對夫妻真是惺惺相惜”的感覺。
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除了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追求的目標相似之外,身體的密切接觸、內分泌的相互影響、言語的經常溝通、心理的不斷磨合、行為的默契配合、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情感交流的一致性等等,都可能成為形成“夫妻相”的原因。
另外,雙方某些行為的相似是相互學習的結果,這也許就是潛移默化或同化效應的影響。
不過,相貌不同的夫妻占絕大多數,即使長得相似,性格也有急緩之分。因此,判斷兩人感情好不好,絕不能只看相貌。只要夫妻相濡以沫,行為舉止上趨同,語言習慣上相似,就一定能幸福美滿。
(摘自《人人健康》)
人為什么要說謊
楊 敬
人在一生中要經歷許許多多謊言,有時是你對別人說謊,有時是別人對你說謊,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現在確實生活在一個被謊言包圍的世界里。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比任何國家的人,更傾向于撒一些無傷大雅的小謊,他們平均每天說20個謊話,開口說話3次,就有一次在撒謊。如此高的頻率,居世界首位。
那么,人為什么要說謊呢?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做過一個試驗,請參與者攜帶一個微型攝像機,記錄一天的談話。他的分析結果是,每10分鐘的談話,就會出現3個謊言。他舉例說,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電話,對方說自己生病了,這位女士表示關切和同情。事后,她告訴費爾德曼,自己的真實想法是:真是一個孩子,都不會照顧自己。人們認為,說一些小謊,無關緊要,甚至是必需的――尤其是那些善意的謊言。問題在于,有時,我們做過了頭。心理學家認為,習慣性說謊是一種精神疾病,或者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有意為之。
從人的生理方面講,欺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現象之一,從病毒表層蛋白對人體免疫系統的欺騙到昆蟲的擬態,欺騙是生物為了更好地繁衍而進化出的本領。從道德層面講,按照哲學家康德的理論,欺騙是因為沒有遵從絕對的道德法則而行事。道德法則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人為什么會不遵從?是因為人不僅是理性人,而且也是生物人,因而會時不時受到感性世界的影響,也就是會受到短期行為結果對自身的影響,比如利益、情感等等,這都是在行為之前過多考慮了這項行為能帶來什么好處。比如我們會為了錢而說謊,會為了不傷害別人而說謊。
由此來看,謊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描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透過病房的窗子,病人看到風中搖曳的樹木??萑~一片片地落下去,病人將殘存的枯葉看成是自己生命的象征。她想,當最后一片枯葉飄落時,自己的生命也就結束了。老畫家得知此事后,便在連接樹枝的墻上畫下一片葉子。在這里,謊言就是善意的了。
那么如何區別謊言的善惡呢?這里面既有道德標準,也有功利主義的標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德國一個心理學家做過調查,他向459個孩子提問:“謊言是壞的嗎?”其中159人回答是壞的,187人否定這一點,而其他113人認為,要根據時間、地點和場合來斷定謊言的好壞。這位心理學家分析,許多孩子不認同謊言是壞的,主要是因為他們將說謊認定為生活技能問題,而不是倫理道德問題。即使有些孩子認為謊言是壞的,也不是基于道德的考慮,而是認為說謊的人是生活的弱者,可憐蟲。
謊言產生于人類繁衍的最初,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通過說謊保護自己,而謊言的接受者并沒有察覺到每個謊言,因此,整個人類社會得以和諧有序地發展。保羅???寺┦空J為:“說謊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特性,人們在社交活動中應正確理解說謊現象。有時候,善意的說謊是必要的。”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有關。日常社會生活中展現的“自我”,多少都是經過改編和包裝的。通常,人們會根據當下所處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塑造恰當的形象,獲得他人的情感支持,影響他人的偏好,贏得他人的贊同等等。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神經美學;審美;藝術
分類號 B842;B845
費希納于1876年發表的《美學導論》標志著實驗美學(empirical aesthetics)的創立。實驗美學強調通過科學實驗來探究審美心理過程的一般規律。今天的實驗美學仍然秉承費希納的傳統。20世紀末,隨著腦科學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審美過程與大腦神經活動的關系,探索審美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1999年,Zeki發表了《內在視覺:探索藝術和腦的關系》一書,宣告了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的誕生(zeki,1999)。同年,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提出了藝術審美的八個法則。然而,關于神經美學的學科界定迄今尚不統一,其中之一是指關于藝術創作以及藝術欣賞的神經機制的研究(Nalbantian,2008)。Skov和Vartanian(2009)將神經美學定義為關于創作和欣賞藝術品與非藝術品所涉及的心理和神經過程的生物起源的研究。鑒于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均可能引發美感,并且藝術創作和欣賞也涉及與審美無關的認知和情緒心理活動,本文僅探討個體對藝術品以及非藝術品進行審美欣賞時所涉及的認知和情緒情感過程。
目前,神經美學領域眾多研究結論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原因可能在于這些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也可能因為不同的研究涉及了審美加工的不同階段,因而對審美整體過程的了解如同“盲人摸象”。綜觀前人研究,我們發現,一方面,審美活動始于對審美對象的知覺分析,然后經過深層次加工而達到理解,再進行審美判斷進而產生審美體驗;另一方面,具身化(embodiement)在審美加工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審美認知加工的過程為線索來探討審美的神經機制,具體涉及離身審美認知、具身審美認知和審美體驗的神經機制。
1 離身的審美認知
第一代認知科學信奉的是心智的“硬件無關說”或“離身心智論”(disembodied mind)(李其維,2008)。它以計算機隱喻為核心假設,將認知加工過程分為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以及語言。在傳統的認知科學框架下進行的實驗美學研究也遵循這一假設,將審美認知過程分為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三個主要階段。
1.1審美感知
審美活動始于對審美對象的感覺和知覺分析。神經美學家發現,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神經科學家;他們用藝術手段探索大腦視覺加工原理,并且在創作時不知不覺地運用大腦加工各視覺屬性(如形狀、顏色、運動等)的原理(zeki,1999)。
1.1.1 藝術是視覺腦功能的延伸
在《內在視覺:探索藝術和腦的關系》一書中,Zeki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即藝術的功能類似于視覺腦(visual brain,指V1以及與其相聯結的參與視覺加工的所有大腦皮層),在于捕捉世界的本質特征。因此,藝術是視覺腦功能的延伸,并且嚴格遵守視覺腦的活動法則。這些法則中的第一條是功能特異法則(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指的是諸如形狀、顏色、運動等視景不同屬性是在視覺腦中部位分離的不同區域被加工的。這些功能特異的腦區(如V4)對于感覺特定的視覺屬性(如顏色)以及欣賞依靠該屬性而表現的藝術作品(如Vermeer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Zeki(1997)認為視覺審美也具有功能特異性,即在視覺領域存在多個不同的審美系統,分別與顏色、表情、運動、或形狀等相關聯,而這些相互分離的審美系統也會相互作用,而此作用過程的復雜性及其結果的不確定性也許是造成神經美學研究結果不相一致的原因之一。
第二條法則是恒定性法則(the law ofconstancy)。由于到達大腦的視覺信息隨著光照和觀察角度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因此,大腦必須提取所見物體的恒定特征從而獲悉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往一些科學家和藝術家們也表達過與現代神經生物學家相類似的觀點。Helmholtz曾指出:“人們在感知物體表面的顏色時不完全依賴光源,即存在所謂的明暗度折扣(discounting theilluminant),”(引自
Zeki,1997)。Gleizes和Metzinger在《立體主義》一書中提及,藝術家為了捕捉事物的本質必須“犧牲成千上萬的表面事實”。Matisse也曾說過:“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從不斷變化的事物表象中尋找一個更接近真實、更本質的特征,然后抓住它,進而賦予現實更恒定的解釋”(引自Zeki,1997)。Zeki認為,這基本上也是大腦所做的工作,也就是說藝術和大腦工作的目的都在于從不斷變化的視覺信息中把握物體永恒的、本質的特征。就此而論,藝術家也是神經科學家,他們用特有的技術來探索大腦的奧秘,并將其成果表現在畫布上,憑借視覺藝術品來與他人交流(Zeki,1999)。
根據Zeki的觀點,繪畫是人類探索世界的一種手段,因而一件作品的藝術水準往往根據其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程度來評價。研究者所基于的假設是,大腦的目的在于獲取世界的本質特征,而藝術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從這一角度來講,藝術的最終目的為“求真”。然而,在另一些藝術家的眼里,藝術創作就是藝術家將理想情感具體化、客觀化的過程,所以藝術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而是一種極強烈、深沉、不可遏制的情感表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表達情感”。著名美學家宗白華認為,中國畫法不重對具體物象的刻畫,而是傾向于運用抽象的筆墨表達人物心情與意境(宗白華,1994),這提示求真并非藝術的唯一目的,亦非美感產生的必要條件。
1.1.2藝術與視知覺的共同特征
M.Livingstone致力于將視覺研究應用于藝術領域,但她并沒有探究視覺藝術加工與一般視覺加工的差異,而是關注藝術與視知覺的共同特征,具體分析藝術家對背側(“where"通路)和腹側(“what”通路)視覺加工系統機能相互作用的應用(Livingstone,200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背側通路對差異對比、運動和空間位置信息敏感而腹側通路對形狀和顏色敏感。Livingstone(2002)指出,印象派繪畫中接近地平線的閃閃發光的水或太陽(如Monet的《印象日出》中的太陽及其周圍的云)因其明暗度相同而只能通過顏色來辨別。由于背側視覺通路的作用是辨別運動和空間位置,而對明暗度相同的顏色差異不敏感,這就是為什么畫中的水或太陽在運動或空間位置知覺上是不穩定的。既然形狀可以通過明暗差異來獲知,藝術家可以利用對比進行形狀創作,顏色可用于表達情感而不是僅發揮其描繪作用。
1.1.3藝術審美法則
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提出了藝術審美的八個法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法則被稱作峰值漂移(peak shift)。根據該法則,藝術的實質是將物體的本質特征加以夸張,從而能夠更強烈地刺激大腦加工原物體的腦區。其次是分離(isolation)法則,是指將單個視覺區域分離出來,使注意力全部分配在該區域,比如漫畫和印度美術將形狀或深度分離出來,從而使得觀賞者很容易覺察到依賴于該視覺區域加工的特征(也是藝術家所強調的特征)。
再次是通用觀點(generic viewpoint)和知覺的貝葉斯邏輯(bayesian logic perception)法則。知覺的貝葉斯邏輯是指,知覺系統不傾向于依賴單一視角的解釋,而偏好一般的、更普遍的解釋。其他的視覺審美法則還有知覺分組(perceptualgrouping)和綁定(binding)、對稱(symmetry)、對比提取(contrast extraction)、隱喻(metaphor)以及實驗測定(experimental test)法則。
上述審美法則其實涉及影響審美體驗的主客觀因素。就客觀因素而言,除了對稱性(Jacobsen&HOfel,2002,2003;Jacobsen,Schubotz,HOfel,&von Cramon,2006;Ramachandran&Hirstein,1999)、對比性(Ramachandran&Hirstein,1999)之外,還有復雜性、新穎性(Hekkert,Snelders,&van Wieringen,2003)以及典型性(Matindale,Moore,&Borkum,1990;Hekker et a1,,2003)。至于主觀因素,除了分組(Ramachandran&Hirstein,1999)以外,還包括加工流暢性、熟悉性(Hekker et al.,2003)、內隱記憶和想象(seeley,2006)以及專業知識(Mfiller,HOfel,Brattico,&Jacobsen,2009)等。
1.2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對于審美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是個體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結合原有知識經驗,掌握審美對象意義的過程。
Martindale認為刺激的愉悅價值與解釋刺激意義的認知表征的激活有關,是作品的意義而不是刺激本身決定了審美偏好(Martindale et al.,1990)。Temme(1992)研究發現,個體關于藝術品所掌握的信息量會影響其在博物館情境中的審美體驗。例如,對藝術家及其文化背景信息的掌握能夠增強審美體驗。Millis(2001)報告了標題對審美評價的影響作用,研究者附加了精心設置的標題之后,被試對照片的審美評價提高了。Russel(2003)也發現,隨著人們對作品意義解釋力的增加,其對作品的愉悅性評價也有所提高。Lengger.Fischmeister,Leder和Bauer(2007)研究發現,風格信息的增加有助于被試理解繪畫作品,此時左半球前額葉皮層激活減弱。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語言主導的加工過程涉人較少的緣故。Ledet.Carbon和Ripsas(2006)的實驗結果表明,被試對作品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夠增強其積極情緒。然而對于抽象繪畫,額外信息的增加卻不能增強審美體驗(Belke et al.,2010)。Silvia(2005)的研究發現,對復雜性和理解程度的評價顯著地影響審美趣味:被試認為高度復雜的并能理解的視覺刺激最有趣。研究者還探索了專業知識對審美判斷的影響,fMRI研究結果顯示,專家和新手的雙側內前額葉皮層、扣帶回的激活存在差異(Kirk,Skov,Christensen,&Nygaard,2009)。
人們對刺激的加工層次越深,越可能喜歡該刺激,對此一種解釋是深加工把刺激同化到心理圖式,而這個過程是愉悅的(Martindale et al.,1990)。欣賞者通過評估認知過程是否成功而影響審美過程:如若成功,則激活獎賞系統進而引發審美愉悅;如果失敗將返回繼續加工,進一步去理解藝術品(Leder,Belke,Oeberst,&Augustin,2004)。此外,對藝術品的理解可激活大腦獎賞中心(Zeki,1999;Ramachandran&Hirstein,1999)。
1.3審美判斷
審美判斷在整個認知加工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連接個體審美體驗與認知加工的橋梁。它是在審美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審美標準做出“美”或“不美”的價值判斷的過程。對美感程度的評價判斷,實驗美學研究很少直接要求被試判斷“美”本身。大多數研究要求被試判斷“好圖形”(figural goodness)、愉悅度(pleasantness)、喜好度(1iking)和偏好(preference)。研究者認為通過研究這些較為簡單的判斷,可以識別審美體驗背后的基本過程。不同的審美判斷憑借類似的過程(Reber et al.,2004),Bornstein(1989)發現偏好、喜歡、美丑判斷三者所得結果類似。此外,一些研究者證實,美與丑是對事物之美最主要和最典型的描述維度。因此,對其進行美丑程度判斷可以達到審美判斷目的(Jacobsen,Buchta,K6hler,&Schr/Sger,2004)。
研究發現,審美判斷存在非常顯著的個體差異(Jacobsen,2004;Jacobsen&H6fel,2002;Mcmanus,Cook,&Hunt,2010)。審美判斷研究中采用平均值計算的做法很可能會掩蓋個體特有的審美判斷模式(Jacobsen,2004)。H6fel和Jacobsen(2007)探索了個體意圖對審美判斷的影響。Kirk,Skov,Hulme,Christensen和Zeki(2009)的fMRI研究發現,背景信息對審美判斷的影響與內側眶額葉皮層(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mOFC)和前額葉皮層的激活有關,這提示被試的審美判斷受到對刺激愉悅價值的期待的影響。Cela-Conde等(2009)研究了不同性別的個體進行審美判斷時神經活動的差異,結果發現,女性被試的雙側頂葉均被激活,而男性被試只有右側頂葉被激活。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審美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加工策略而導致。
研究發現,對同一音樂刺激進行描述判斷和審美判斷所誘發的腦電位形態和時間分布是不同的。據此,研究者認為認知與喜歡是基于同一表征系統的不同方面(Brattico,Jacobsen,De Baene,Nakai,&Tervaniemi,2003)。審美判斷比認知判斷更復雜并且認知判斷快于審美判斷(Jacobsen&Hbfel,2001)。Cacioppo,Crites,Gardner和Bemtso(1994)報告了一種頂葉中央優勢的晚期正波(1atepositive potential,LPP),該腦電波反映了個體的評價歸類過程,他們提出審美判斷與個體的主觀價值相關,而描述性的認知判斷利用外部參照并且是非價值的。另一研究發現,審美判斷更強烈地誘發了右半球的LPP,表明與描述任務相比,右半球更大程度地涉入審美判斷(Jacobsen&H6fel,2001)。Jacobsen等(2006)采用fMRI技術比較了認知判斷和審美判斷的差異。結果顯示,參與審美判斷的特定腦區包括:內側額葉皮層(BA9/10)、雙側前額葉皮層(BA 45/47)、扣帶后回、左顳極和顳頂聯合區(the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這些腦區與社會認知及道德判斷的相關腦區存在部分重疊。而對稱判斷激活了負責空間加工的頂葉和運動前回。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審美判斷包括兩個階段:刺激呈現300ms后位于內側額葉前部的印象形成以及600ms左右位于右半球的評價歸類。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正性與負性判斷的神經機制不同。Jacobsen和H6fel(2003)的ERP研究顯示,被試的“不美”判斷誘發了早期額葉中央負波(early frontocentral phasic neg~ivity)。早期額葉負波(early frontal negativity)反映了負性審美評價加工過程,而非正性審美評價或對稱性判斷。Kawabata和Zeki(2004)的fMRI研究表明,眶額皮層(obito-frontal cortex,OFC)機能活動與判斷繪畫美(較強激活)或不美(較弱激活)有關。此外,還有研究揭示,負責決策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dorsolateral codex,PDC)參與了審美判斷過程(cela-Conde et al.,2004)。
2 具身的審美認知
隨著以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為特點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興起,運動和具身模仿在審美認知加工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為研究者所重視(Freedberg&Gallese,2007)。具身的審美認知觀點通過強調生理變化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而與傳統的離身認知觀點相區別,同時也是對審美認知加工理論必要的完善。審美的具身認知是指審美欣賞過程中個體對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動作的模仿,因此它涉及運動系統的激活以及具身模仿。
2.1運動
一些神經美學研究觀察到審美欣賞中大腦運動系統的激活。Cela-Conde等(2004)采用不同類型的繪畫和自然物體照片進行MEG研究,結果發現,被試對判斷為“美的”刺激的加工激活了頂葉,而且女性被試雙側頂葉的激活強烈,男性被試則主要激活右側頂葉。Cupchik,Vartanian,Crawley和Mikulis(2009)的研究也觀察到頂葉在審美體驗中被激活。大腦頂葉被證實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Fogassi&Luppino,2005)。Kawabata和Zeki(2004)推測運動系統的激活與個體逃避丑的刺激或者趨向美的刺激的行動意向有關。Calvo-Merino,Jola,Glaser和Haggard(2008)發現對表演藝術的審美評定與雙側枕葉及右側運動前回的神經活動有關。Jacobsen等(2006)的fMRI研究也觀察到頂葉和運動前回參與審美加工。在該研究中,要求被試對抽象幾何圖形進行審美判斷和對稱性判斷,結果顯示,被試在完成該任務時,負責視覺運動的腦區激活增強,包括頂內溝(intraparietal sulcus)和腹側前運動皮層(ventralpremotor cortex)。Kornysheva,yon Cramon,Jacobsen和Schubotz(2010)發現,被試對于其偏好的音樂節奏的加工更強烈地激活了前運動皮層。Chakravarty(2010)提出神經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法則,即所謂的“動態(dynamism)”。根據這個法則,藝術家們通常利用實際靜態的東西來表現動態的視幻覺,而這種視幻覺可能是通過前額皮層的想象活動與視覺皮層運動相關區域(i-e.,V5/MT區)機能活動的連同作用而形成的。達芬奇正是巧妙地通過蒙娜麗莎嘴角的角度變化,來誘發觀眾對其神秘微笑的視幻覺,這成為這一偉大的藝術作品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
2.2具身模仿
Vischer首先提出應重視觀賞藝術品所引發的生理反應在審美體驗中的重要性。眾多的后續研究發現,對藝術品的動作、情緒和軀體感覺的具身模仿是審美體驗的關鍵成分(Freedberg&Gallese,2007)。模仿理論(simulation model)也主張,觀賞者對于實際所見或繪畫、雕刻作品等所暗示的身體狀態,他們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Damasio,2003)。
隨著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具身模仿在審美體驗中的機制逐漸被人所了解。該類神經元不僅在個體執行某動作時會放電,而且在其觀察別人執行該動作時也會放電(Gallese,Keysersl,&Rizzolatti,2004)。在藝術鑒賞活動中,觀賞者發現自身會自動地模仿所看到的情緒、動作甚至所暗示的動作。事實上,人們在審美體驗過程中使自己處于某種特定的生理狀態對于深切理解藝術家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非常重要,這在繪畫、雕塑和建筑的欣賞中都可能發生(Freedberg&Gallese,2007)。Di Dio,Macaluso和Rizzol~ti(2007)的fMRI研究結果支持了具身模仿假說,被試在觀看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時,伴隨著腹側前運動皮層(ventral premotor cortex)和后頂葉(posterior parietal codex)的激活,表明雕塑所暗示的運動引發了觀者相應運動腦區的機能活動。
審美活動的具身化涉及兩種關系:第一,觀賞者所體驗到的具身化的共情情感與作品所表征的內容(就特定的繪畫或雕塑等事物所描述的感覺、動作、意圖、物體和情緒而言)之間的關系;第二,觀賞者所體驗到的具身化的共情情感與作品質量之間的關系(就可見的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姿態而言,比如對雕塑強有力的塑造、畫中迅速的筆觸、手部的動作姿勢等)(Freedberg&Gallese,2007)。
3 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個體審美欣賞過程中對審美對象的主觀感受。審美加工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美感體驗的變化。審美體驗本質上是情緒體驗,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獎賞性質的積極情緒體驗。
3.1審美情緒
整個審美加工過程自始至終伴隨著情緒的變化。審美過程中每一個加工階段的成功完成都將引發積極情感和自我獎賞體驗,并將改變總體情感狀態。Leder等稱其為審美情緒(Leder et al.,2004)。Di Dio等(2007)以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作品照片為實驗材料,他們設置了三種判斷條件:控制條件下,要求被試如同在博物館那樣觀看圖像,并且不需要做出外顯判斷;實驗條件下,要求另一組被試對圖像進行審美判斷;第三組被試則被要求對圖像進行比例協調性判斷。照片中的雕塑以按原樣或以更改身體上下比例的方式呈現。腦成像結果顯示,與觀看更改比例的雕塑照片相比,被試在觀看原作時伴隨右側腦島前部(right anterior insula)的強烈激活。該研究還發現,被試知覺“美”的照片時特異性地激活了右側杏仁核。據此研究者認為,美感包括兩個成分:由刺激的內在特性(客觀美)所引發的腦皮層聯合區和腦島的激活,以及由個體的情緒體驗(主觀美)所引發的杏仁核的激活。Cupchik等(2009)觀察到在審美觀賞條件下雙側腦島(bilateral insula)的激活,提示情緒體驗的生成。Mitterschiffthaler,Fu,Dalton,Andrew和Williams(2007)比較了由愉快以及悲傷的音樂所引發的情緒體驗的神經活動,結果發現,愉快的音樂更強烈地激活了與獎賞有關的紋狀體,而悲傷的音樂更強烈地激活了與評價和加工情緒有關的顳葉。
Vartanian和Goel(2004a)探索了認知與情緒在審美體驗中所起的作用,fMRI結果顯示,被試進行審美偏好判斷時,多個負責情緒以及獎賞的腦區被激活。這提示,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個體來說,審美判斷是基于情緒或獎賞系統的主觀體驗。Perlovsky(2010)提出人類的認知需要如同其性和食物之類的基本需要?;拘枰臐M足與否能夠帶來情緒反應。與認知相關的情緒可被稱為審美情緒,它并不僅僅來自藝術知覺,也可能來自其它知覺和認知活動。他還認為人具有“認知本能”(knowledge instinct),而任何能夠滿足人的求知欲的認知加工過程都可以產生審美情緒體驗,因此審美體驗并不局限于對藝術的欣賞。然而,這一將知識獲取視為人的根本需要以及美感的最根本來源的觀點尚需足夠的實證研究予以證實。
3.2獎賞
審美體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審美愉悅,其所具有的獎賞性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根本動力,因此揭示獎賞的神經機制無疑成為神經美學研究的重要部分。
Galanter(2010)提出,有效地加工復雜信息(如藝術作品)具有獎賞性,而審美愉悅是獎賞系統作用的結果。Ramachandran和Hirstein(1999)在論述審美的隱喻法則時指出,美是知覺刺激的獎賞特性的產物。視覺系統(或者更高級的知覺系統)在加工或整合某一特征時,激活了邊緣系統并導致其釋放獎賞性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等)而使該過程具有獎賞性。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審美愉悅與大腦獎賞系統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證據。
采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觀測個體聽賞愉悅和不愉悅音樂時相關腦區的活動情況的研究發現,音樂刺激的愉悅性的增加與右側海馬旁回(rightparahippocampal gyrus)以及楔前葉(precuneus)的激活相關,而愉悅性的降低與額極(frontopolar)、眶額葉皮層以及胼胝體下扣帶皮層(subcallosalcingulate cortex)的激活相關(Blood,Zatorre,Bermudez,&Evans,1999)。后續研究又探索了音樂引發積極情緒反應的神經基礎,結果表明,音樂引發的高度愉悅體驗伴隨激活了與獎賞和情緒相關的腦區(包括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葉皮層以及腹內側前額葉皮層),這些腦區在對其他能夠引發欣快反應的刺激(如巧克力、性和藥物)反應時也被激活(Blood&Zatorre,2001)。
觀看美的刺激顯著激活了扣帶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等腦區,而這些腦區與情緒尤其是獎賞相關。Vartanian和Goel(2004b)要求被試對寫實和抽象繪畫進行外顯偏好評定,fMRI結果顯示,隨著偏好程度的下降,右側尾狀核(rightcaudate nucleus)的激活程度減弱,提示刺激的獎賞性降低;雙側枕葉皮層(bilateral occipital gyri)以及左側扣帶溝(left cingulate sulcus)的激活程度隨偏好程度上升而增強。這些腦區與加工刺激的效價(積極或消極情感)和獎賞特性有關(Taylor,Phan,Decker,&Liberzon,2003)。Brown,Marchael和Parsons(2004)研究了不熟悉的愉悅音樂所引發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愉悅音樂激活了邊緣以及旁邊緣結構(包括胼胝體下的扣帶皮層、島葉前部、海馬后部、顳上回以及部分紋狀體),這表明僅僅被動地聆聽愉悅音樂就能自動誘發聽者的積極情緒。研究者以繪畫為材料研究識別和回憶對審美判斷的影響,他們觀察到即使被試不做審美評價,其大腦情緒和獎賞系統也會自動激活(Fairhall&Ishai,2008;Wiesmann&Ishai,2008)。Yue,Vessel和Biederman(2007)研究發現,被試觀看所偏好的圖片時,紋狀體以及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的激活更強烈,而這兩個腦區都參與加工獎賞刺激。
審美愉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Knut,Firth,Dolan和Frith(2001)的研究觀察到,對具有吸引力的陌生面孔的知覺可以增強腹側紋狀體的激活,提示該知覺具有獎賞性,能夠激活獎賞系統的多巴胺能的神經部位。O''Doherty等(2003)的fMRI研究發現,具有吸引力的面孔激活了mOFC,該腦區與獎賞刺激表征相關;而當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表現出積極情緒時,OFC的激活更強。Aharon等(2001)研究了年輕男性異性戀者對有吸引力的和普通的男性及女性面孔的反應,結果發現,被試將漂亮的男、女性面孔評價為有吸引力,但他們注視漂亮女性面孔的時間長于注視漂亮男性的。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漂亮的男性面孔對于被試而言具有美感但是不具有獎賞性。這提示,美感體驗可能獨立于獎賞性而產生。
在現代藝術領域,有價值的藝術品往往不一定被認為是美的,也不一定能帶來審美愉悅;能‘夠帶來感官愉悅的作品也許會被認為沒有任何藝術價值(Reber et al.,2004)。那么,應如何區分審美愉悅(美感)與其他獎賞性刺激所帶來的愉悅情緒呢?神經科學研究證據能否支持康德的非功利性審美觀?關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揭示審美愉悅的真正來源至關重要。
4 小結與展望
4.1小結
4.1.1審美加工涉及的主要腦區
審美活動始于對藝術作品的知覺加工,藝術創作遵循大腦知覺加工原理而使大腦獲得審美滿足。進一步的審美加工所涉及的相關腦區主要包括:與運動相關的頂葉以及運動前回,與高級認知有關的前額葉皮層,與判斷相關的前額葉皮層、眶額葉皮層以及扣帶回,與情緒相關的腦島以及杏仁核,與獎賞相關的紋狀體、扣帶回、腦島、眶額葉皮層、杏仁核以及海馬。
4.1.2問題探討
在神經美學研究主題方面,有以下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真與美。當前神經美學研究主要聚焦于視覺藝術與大腦的關系?;诖竽X運作與藝術的共同目的在于獲取世界本質特征的觀點,因此藝術創作應主張所謂的“真即是美”。然而,按照這種求真的觀點,藝術是否能夠被旨在探索真理的科學所取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即便這種強調“真”的觀點適用于某些西方藝術,但卻不能簡單地套用在強調“情”的傳統中國藝術上(宗白華,1994)。求真可能并非藝術創作的唯一目的,亦非美感產生之必需。表達情感(抒情)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目的?;谡J識論的神經美學應該如何解釋“抒情”藝術引發美感體驗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提示了目前神經美學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同時也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即應著力于探索“抒情”藝術引發美感的心理機制及其神經基礎。
第二,離身認知與具身認知。以計算機隱喻為核心假設的傳統認知心理學終究不能克服離身心智的缺陷。以具身性和情境性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認知神經科學將日益受到重視,并促使認知神經科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李其維,2008)。自從1873年Vischer提出共情在審美欣賞中的重要作用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為藝術欣賞中的軀體卷入不僅涉及對動作的模仿同時也能夠增強觀賞者對作品的情緒反應。然而,在20世紀,多數學者認為審美體驗是認知引發的,當時的主流觀點將情緒、共情以及非認知的身體反應排除在審美反應之外(引自Freedberg&Gallese,2007)。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在審美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所看到的動作,而這種具身模仿為我們理解藝術作品的意圖或情緒表達提供了最直接的經驗,它對于藝術作品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認知與情緒。審美情緒體驗究竟是基于認知還是獨立于認知?有的研究者認為審美情緒反應建立在認知評價的基礎上,觀賞者對于作品本身及其背景信息的理解及其專業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審美體驗的發生及其程度(Leder etal.。2004)。另有研究者則認為審美情緒是觀賞者對審美對象的直接反應,審美情緒可以發生在認知之前甚至根本不需要認知的參與(zajonc,1980)。事實上,審美加工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美感體驗的變化,而情緒的波動又影響審美加工(Leder et al.,2004),揭示認知與情緒的交互作用是審美認知神經機制的重要任務。此外,目前對于審美情緒的研究較多關注審美愉悅的神經機制,然而迄今為止研究者依然不清楚如何在神經機制上區分審美愉悅與一般認知活動所引發的愉悅。因此,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4.1.3面臨的挑戰
人們的審美對象通常是繪畫、音樂和雕塑,而要對這些復雜的審美對象進行嚴格實驗控制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研究者需要將復雜的實驗材料和任務予以簡化。目前研究所用實驗材料主要包括聽覺類的音樂片段以及視覺類的面孔、圖畫和抽象幾何圖形,審美判斷實驗任務主要包括偏好評定(preference ratings)和美的程度評定(beauty ratings)(王乃弋,羅躍嘉,董奇,2010,),而其有效性的前提條件是,審美反應能夠被解構和量化,并且能夠反映審美體驗的本質。然而關于“好一惡”、“美一丑”維度的判斷或評定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審美體驗的本質特征卻尚無定論(Chatterjee,2011)。此外,目前的研究對影響審美體驗的其它因素(比如注意、刺激效價等)的控制尚不足,這可能導致審美研究測量的心理活動與審美體驗無關(Nadal&Pearce,2011)。
神經美學還面臨著生態效度問題的挑戰。實驗中被試對藝術作品的反應,往往在去除了作品背景信息以及不考慮個體經驗的情況下獲得。神經美學研究如果將審美體驗簡化為背景剝離的實驗任務,其所帶來的問題是難以將所得結果推廣到其他藝術作品以及審美體驗的其他方面。無論是實驗美學還是神經美學,研究者總在試圖尋找審美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規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其所引發的審美體驗也可能是不可復制的、個體獨特的主觀體驗。因此,神經美學必須關注共性與個性、主觀與客觀這兩對矛盾(Nadal&Pearce,2011)。
4.2展望
神經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既面臨挑戰,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研究課題可能在以下三方面有所拓展和深化。
第一,關注審美體驗相關神經活動的動態過程。盡管已經有研究者注意到審美情緒體驗的動態性(Koelsch et al,2006),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描繪審美體驗的神經機能定位地圖。審美體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于音樂和舞蹈這樣一種在時間維度上不斷變化著的藝術形式的審美,揭示其動態過程對于全面認識審美加工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其實看人不順眼的根本原因就是你離不開他,如果你有能力離開這個看不順眼的人了,你又何必老是虐待自己?因此停止抱怨,專注于鍛煉自己的能力吧,等有了能力,就看誰都順眼了。
“心中有什么,看外界,就會有什么”,相信學習過“吸引力”法則的人對這句話一定很熟悉。
瞅什么都順眼的人,肯定優雅。人的優雅關鍵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時常被情緒所控制,我們的不自由,通常是因為來自內心的不良情緒左右了我們。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強大。
情緒是否可以控制呢?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你做出一個微笑的面容,那么你的心情就立即會感到增加了幾分愉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但情緒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反過來行為也可以影響人的情緒?,F代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對自己的血壓、心跳等都可以進行控制,何況情緒?
一個人感到幸??鞓窡o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在外界尋找快樂,這樣自己會很快樂;另一種是自己讓自己變得快樂,發自內心的平和,安詳感,才是最終的內心變得強大的寫照。
因此,你看那些慈祥的老人、有智慧的長者,都具備這樣“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覺。
因為只有這樣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外界的所有事情所干擾到,去專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外界的所有無關信息,都會被你有意識地過濾掉。
相信有很多人,很容易被外界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左右著自己的情緒,隨著外界開心,自己開心,外界發生了不好的事情,自己也會很憤怒,以至于吃不好睡不好,影響自己的工作學習,或者干脆打亂自己的目標方向,
怎么做到一心不亂呢?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哪些是老天爺的事情。別人這么做,是別人的事情,你自己控制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至于老天如何,那是老天的事情,它要刮風下雨,這是它的事情,不要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干擾自己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的能量、精力、腦力,都是很有限的,不要為了這些對你目標毫無意義的事情去關注、去重視、去生氣,反而最后沒了心情去做自己的重要事情,因為消極情緒會消耗掉你90%的精神能量。
比如別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你勃然大怒,然后罵對方,結果吵著吵著就打起來了。因為你覺得這是別人的錯,別人對你好了,你才會情緒好,別人影響你的情緒了,你就會勃然大怒。
為什么要把自己內心情緒的控制鑰匙交給別人呢?別人對你好了,你就會很開心,別人對你不好,你就會傷心一整天,你就像一個被控制的人一樣,人家要你笑你就笑,人家要你哭你就哭。
你就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就是你,而外在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潛意識投影。你內心世界和這個外在世界如何互動,那個外在世界就會和你如何互動。所以凡事想開一點,又何必因為別人的關系而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呢?
美國有對孿生兄弟出生于貧困家庭,媽媽是酒鬼,爸爸是賭徒,所以他們家非常貧窮。兩兄弟長大后后,弟弟無惡不作,進了監獄。
記者采訪弟弟,弟弟說:“都是我父母害的,我到現在這個地步,都怪父母不好?!?/p>
記者又去采訪哥哥,哥哥是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哥哥說:“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的父母?!?/p>
同樣是一個悲慘的家庭,為什么弟弟會淪為賭徒、哥哥會變成企業家?因為決定命運的不是外在世界,而是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