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配音聲音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項目實施主要做法
1.統一認識,加強“國培計劃”的宏觀指導
(1)統一認識,抓好落實。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各培訓院校,認真領會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暨“國培計劃”啟動實施工作會議精神,學習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國培計劃”組織實施的一系列文件,統一認識。
(2)健全管理機構,明確職責。省教育廳成立了“國培計劃”項目領導小組,由省教育廳廳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廳長、財政廳副廳長擔任副組長,負責項目統籌組織。在師范教育處設國培項目辦公室,主要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督促檢查項目實施。
(3)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實施工作。省教育廳分別召開全省啟動實施“國培計劃”視頻動員會、師范生置換脫產研修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國培計劃”的實施工作。
2.確定標準,認真遴選培訓機構和學員
(1)為規范管理,保證培訓質量,根據《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組織2010年“國培計劃”―― 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申報和項目招標指南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頒布邀標通知,邀標通告;制定培訓機構評審標準,組織專家組遵循公開透明、客觀公正、科學有效原則,遴選申報單位。確定由北京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教師研修網、繼續教育網等13家省內外培訓機構承擔培訓任務。
(2)組織各地完成了26 200名參訓教師的遴選工作;組織六所省內高等師范院校遴選頂崗師范生3 000名,以2:1的比例,與全省129個縣1 073所農村學校的1 500名教師對口安排。
3.精心組織,扎扎實實做好項目實施工作
(1)加強調研,突出培訓的針對性。省教育廳、各高校通過召開各種座談會、發放問卷等,了解教師需求,調整、完善項目實施方案。
(2)確保質量,組建高水平的培訓專家團隊。嚴格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一線優秀教師所占比例不少于40%,省域外高水平專家不少于1/3的要求,選拔熟悉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的專家和中小學一線優秀骨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培訓教學。
(3)強化管理,嚴格考核。省教育廳明確規定,各高校對培訓教師、師范生要有考核,教師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規章制度,按規定完成研修任務,全程培訓考核合格者,獲得當年云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5個學分,其成績作為所在學校該學期績效工資的考評依據。對表現突出的師范生在評先評優、就業推薦、報讀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
二、主要特色和效果
1.主要特色
(1)完善制度,規范項目實施。制定了《“國培計劃”――云南省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一線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和《“國培計劃”――云南省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置換脫產研修培訓實習師范生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培訓管理。
(2)探索教師培訓模式改革。短期集中培訓項目分兩個階段(集中培訓、遠程學習在崗研修),三個環節(遠程學習、經驗交流、思維拓展),一個結果(實踐結果考核)。
(3)創新培訓課程結構體系。置換脫產研修項目則采用三個課程模塊安排教師的研修。一是學科培訓課程模塊,提高教學問題解決能力,以必修課形式開設。二是跟班研修課程模塊,學習成功教學經驗,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策略,以必修課形式開設。三是非學科培訓課程模塊,拓展知識結構,分科技、人文、教育、藝術四大類,以選修課形式開設。
(4)建立一批培訓基地。通過“國培計劃”的實施,逐步分層次、分學段、分學科在高水平院校建立云南省農村教師引領性專項培訓基地,在省內優質中小學校建立云南省農村教師專項實訓基地,完善縣級教師培訓機構。
2.培訓效果顯著
(1)做到了“全學段、全學科、全覆蓋”。我省“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共培訓教師29 200人,涉及16個州市,129個縣區,初中13個學科,小學12個學科,3 445所學校。
關鍵詞:小學音樂;表演能力;循序漸進;靈活多樣
中圖分類號:G421;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4-0041-01
音樂教學中的表演能力對于學生理解作品有著很大的幫助,學生表演能力強才能將作品展現得更完美。音樂教師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要通過肢體語言與情感的結合,把作品完整地呈現出來。學生要敢于自我表現,把音樂課堂當作自己夢想的舞臺,用獨特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讓學生在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中逐步推進,讓學生享受于音樂表演的過程。
一、模仿訓練,增強韻律感
提高學生表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而在眾多方法中,模仿訓練是比較基礎的一項訓練內容。它能夠增強學生對音樂韻律的感受力,這項訓練難度適中,很適合學生提高表演能力的基礎訓練。教師要根據歌曲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動起來。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音樂歌曲《鈴兒響叮當》時,教師可以開展這樣的模仿訓練:在課前為這首歌曲編排簡單的舞蹈,動作的編排和音樂歌曲中的歌詞緊密結合,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更容易。第一句歌詞“沖破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可以設計雙手在胸前交叉打開,好像從風雪中沖出來,而后半句根據歌詞編排了半蹲坐著的姿勢,讓學生想象坐在雪橇上快樂的情境。學生們唱著歌詞很輕松地就做出了舞蹈動作,讓模仿的過程變得異常簡單輕松。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進行模仿,盡情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教師在模仿訓練的過程中要邊做動作邊進行語言的激勵,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模仿訓練中,從而放下顧慮,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心中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展現自己優美的舞姿,釋放心中豐富的情感。動作模仿訓練對于學生表演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是實效性很強的教學途徑。
二、創編舞蹈,啟迪創造力
音樂教學中提高音樂表演能力的教學方法還有創編舞蹈這個途徑,教師要善于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創編舞蹈的環節是生動有趣的,它能幫助學生發展想象力、啟迪創造力,在自由的音樂空間用自己獨特的肢體語言表現音樂作品,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音樂歌曲《七色光之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舞蹈的創編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地聽歌曲,理解歌詞,在聽的過程中激發想象力,并提示學生根據歌詞大意來進行創編。為了讓學生創編的思路更清晰,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逐句創編,比如創編歌詞第一句“太陽太陽,給我們帶來七色光彩”,教師可以引導道:“同學們,太陽在哪兒?讓我們用優美的舞蹈動作去找到它!”同學們很快就編排出自己優美的舞蹈動作。除了教師引導來創編以外,還可以采用把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來進行合作創編。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創作動作,學生們在小組合作中想象力會更豐富,作品的創作水平無形中就會得到提高,更關鍵的是他們在討論分享中表演能力也會迅速得到提高,并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可以采用獎勵或者比賽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學生們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創編活動中來,有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才能創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教師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要及時地給予表揚,營造音樂課堂愉悅的氛圍。
三、個性展示,提升表現力
對于學生自己創編的舞蹈教師要給他們展示風采的機會,這樣的個性展示特別能提高學生的表演才能和積極性。教師要把音樂課堂營造成學生展示風采的舞臺,讓他們享受展示的機會。這樣既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在表演的過程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成為舞臺的亮點,課堂的主人。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音樂歌曲《跳吧,跳吧》時,教師教授了這首歌曲的舞蹈,并在課堂中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表演展示比賽。學生們在教師的言語激勵下積極投入到比賽當中。教師對學生的表演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放開,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獨特的表演展現音樂作品的主題。學生們的表演很精彩,有的進行了獨舞的展示,有的進行了小組群舞的展演,有的用小合唱的形式來展現風采,而有的則采用了唱加伴舞的形式來表演。在展示環節,教師要通過自己生動、活潑、有趣的言語,不斷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充當好主持人的角色,并采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評出最佳創意獎。學生的表演百花齊放,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他們的表演才能,讓音樂課堂更精彩、更豐富。他們在音樂課堂中展示著自己的風采,個性展示讓他們變得更自信,音樂課堂也真正成了他們快樂的天堂。
四、結束語
總之,音樂教學中的表演能力對于學生理解作品有著很大的幫助,在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模仿訓練、舞蹈創編、個性展示等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教師要在循序漸進中開發學生的表演才能,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魅力的舞臺。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053-02
收稿日期:[HTSS]2006-09-18
作者簡介:呂飛(1961-),女,吉林扶余人,副教授,從事音樂教育研究。
聲樂是音樂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歌聲為主要手段,表達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聲樂藝術的特點在于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表達真實的情感,扣動聽眾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鳴。
在我們的聲樂課堂里,人們往往會停留在或糾纏在聲音之中,仿佛追求聲音的質量是唯一的標準,而沒有意識到聲音的追求須以藝術表現和審美的需要為依據,應從一個更高的審美角度去理解和形成聲音。而“咨詢型”課型的教學目標可以把情感、能力、認知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用咨詢的方法,通過師生密切合作,在師生、生生的廣泛交流和互動中展開教學。通過咨詢、思考、交流和總結,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的目的。
一、課堂交流,群體咨詢,挖掘發聲訓練的情感因素
發聲訓練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發聲的技能,還應從單調、枯燥、無內容的練聲曲中挖掘發聲訓練中的情感因素。如訓練氣息流暢的練聲曲,讓學生帶著一種抒情的情緒,將幾個簡單的音符,情緒飽滿地用氣息支持到音的結束,賦予原本沒有內容、沒有表情的練聲曲以生命力和表現力,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聲樂課堂中,我經常選用一些簡單的歌曲作品作為發聲練習的輔助內容,在練習中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我的做法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嘗試回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一段講授,讓學生通過體驗達到理解,把討論、交流與歌曲演唱有機結合起來,挖掘發聲訓練中的情感因素,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
二、問題咨詢,強調咬字、吐字對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性
聲樂藝術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不同之處,是它能通過語言來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由于歌曲的風格各不相同,在演唱時的咬字、吐字也應各有特色。
咨詢問題:(1)你是如何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的?(2)在演唱中應怎樣表現?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交流和討論,并對學生的課堂咨詢作歸納和總結:通常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時,咬字吐字應結實有力;演唱節奏歡快、情緒熱烈的歌曲時,吐字要輕快、敏捷又要出口分明,字字清晰,不能拖泥帶水;而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時,咬字則應柔和、連貫。要將一首歌唱得富于音樂表現力,首先要把字唱清楚,否則就喪失了其先決條件。如16世紀我國文藝理論家李漁所說:“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粗,先問有字無字,字從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無字,是說話有口,唱曲無口,與啞人何異哉!常有唱定一曲,聽者只聞其聲,辨不出一字者,令人悶殺!”由此可見,正確地咬字、吐字,對歌曲的情感表達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學生,聲音挺好,但唱起來卻“言之無物”,只聽到純技巧的聲音,聽不清楚所唱的歌詞,更傳遞不出歌曲的情感與內涵,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唱起來卻是平平淡淡。因此,重視歌唱語言的發音規律,掌握歌唱發音咬字、吐字的正確方法,是每位歌唱者的基本功。
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正確的咬字、吐字方法之后,才能很好地“解釋”歌詞內容,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引起聽眾共鳴。
三、個體咨詢,挖掘作品內涵,正確表達歌曲情感
藝術能反映一定時代的精神和社會面貌,歌曲也是如此。演唱者應該通過歌曲的演唱,去挖掘其蘊涵的思想本質。如歌曲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對人生真諦的領悟,還是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是對大自然的贊美,還是對腐朽丑陋的社會現象的諷刺,等等,都要通過歌曲的演唱把它們表現出來。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布置不同的聲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課外交流,收集資料,或采用咨詢等方式了解作品的風格,創作的動機,創作的手法,歌詞的思想性,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音樂的在何處,哪些地方有難度需特別注意等,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做到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比如普契尼的歌劇《佳尼斯基基》中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我親愛的爸爸》,表現的是一位清純美麗的少女,對愛情向往而又害羞的情感,所以不可能很強烈地、熱烈地將心中的愛情傾泄而出。通過廣泛交流與咨詢,一些學生演唱時,聲音運用和情感表達都比較準確了,基本能符合人物的年齡和性格。而有許多學生雖然把這首詠嘆調唱得聲音很結實,高音飽滿,聲音很漂亮,但卻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理智地分析、研究作品,用合適的、恰到好處的聲音來塑造形象和表現情感,是我們在聲樂教學中需要重視和反復強調的功底,也是達到更高層次的藝術表現的基礎。
四、課外咨詢,交流情感體驗,準確地表達歌曲內容要把歌唱好,關鍵還是要以情帶聲,情真本身就有美感,就能使聽眾受到感染。再好的聲音,缺少了真實的情感,歌聲也是蒼白無力的。在情感體驗上,作為聲樂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三方面去進行咨詢:首先,是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但這種體驗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是有限的。其次,是通過一些描寫各種人間情感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間接體驗色彩絢麗、復雜多變的感情世界,從中汲取營養。第三,平時可以多接觸社會,增加閱歷和拓寬知識面,善于理解和接受別人,多學會一些感動。當學生拿到一首歌曲作品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歌曲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情感,運用已掌握的發聲技術,準確地唱出歌曲內容所需要的聽覺效果。
關鍵詞:自主學習 學習策略 學生互教 任務型
引言
教學要以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為目標, 學生一旦具備自學能力,就能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接受新的挑戰,承擔新的任務。英語教學的目標也是如此,只有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策略,才能讓學生真正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即教師不僅是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學習策略的培訓者。目前,從小學到中學,由于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應試教學的影響, 教師考慮到教學任務緊和升學率,很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上下工夫,不敢放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或其尺度把握不準,教師是進退兩難, 盡管一直在努力, 但成效不大;學生在學英語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仍是靠老師教一點,學一點, 學習上養成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中不知道怎么學。結果,當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習慣中、小學的那套學習方法:等著老師一點一滴地教。他們缺少自己有效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不知道如何自學(how to learn to teach themselves)。學了近十年的英語,其聽、說、讀、寫的技能還是不合要求。針對學生這種在學習中失去自我的情況,作為一名教大專英語精讀的教師的筆者認為, 大專與中學相比,學生升學壓力已大大減輕,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良好機遇,教師不能再錯失這一良機。為了扭轉學生過分依賴教師的不良學習習慣,筆者試圖從英語課文講解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上講臺給他們自己講解課文,教師糾正的教學模式,以此“逼迫”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英語課文講解均是教師唱主角:講解課文單詞、句型、文章結構及難點,學生的參與僅限于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整節課幾乎是教師一言堂,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乏味。在課堂上,學生是語言文字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改變角色, 讓學生自己教自己(peers tutoring)、教師指導的辦法,情形會怎樣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充分調動嗎?他們的學習和學好英語的熱情能得到激發嗎?他們會自主學習嗎?要回答這些問題,筆者以為應從下列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
查爾斯?魏德邁(C.A.Wedemeyer,美國)和穆爾(M.Moore,美國)、德林(Delling,德國),在20世紀60―70年針對遠程教育,豐富和發展了學生自主或獨立學習的理論。遠程教育史學家,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德林教授主張在遠程教育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教”的特征,教師和教育組織的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依靠學生的自主和獨立。魏德邁被尊為“美國遠程教育之父”,其理論體系的核心是獨立學習和學生自治。魏德邁提出三條靈活自主的原理: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教育目標和選學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決定學習進度;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學習方式和考試方式。盡管這些理論是從遠程教育的角度出發, 但在指導學生如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進行學習是有一定作用的。
自主學習是指不聽命、不依賴于別人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具有刻苦鉆研精神,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已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人。學生一旦有了這種自主學習的精神,他們的學習的動力就足,學習效果就佳。這時,教師的作用便是給予更多的指導,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開闊更廣的視野。然而可惜的是,進入大專的大部分學生就是缺乏這種自主學習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地、有意識地、經常地、長期地、利用一切機會去啟發、點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的主體狀態,掌握自主學習思維和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行性
能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約的:1.學習者因素:年齡、性別、學習者觀念和原有的英語水平等 2.環境因素:教學環境,文化背景。對此,筆者在引導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解課文的課堂教學時,考慮了以上二者的因素,尤其是學生的因素。我所教的二個雙專科班分別是05級計算機+英語(1)班(以下簡稱:計英1)和05級物流管理+英語(1)班(以下簡稱:物英1),年齡均為20歲左右。計英1班共34人,其中:男生20名,女生14名,入學的高考英語成績:
物英1班共37人,其中:男生9名,女生28人,入學的高考英語成績:
入學上課第一天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他們的自我管理觀念(Self-management beliefs)、自我效能觀念(Self-efficacy beliefs)、動機觀念(Motivational beliefs)和語言學習策略觀念(Strategy beliefs)都較強。根據學生的這些素質,筆者以為在課堂上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氣氛, 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講解課文從而激發他們自主學習是可行的。
三、教學指導方法
明確任務(task-based):以《新視野》大學英語(1) Unit One Section A(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為例,首先布置學生預習任務:1.讓學生準備回答一些作為“熱身”引導的問題(1).Why are you not able to speak English fluently or write smoothly while nearly all of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about 10 years? (2). What are your main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 2. 讓學生準備回答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問題, 促使學生仔細閱讀課文 (1) How many parts can you divide the text into? (2) Why do you divide it in this way? (3)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text? (4) Try to expla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讓學生自己發現:課文的寫作的主要特點是因果關系 (from Cause to Effect)。3. 告知學生:他們將被任意選中上臺作課文的講解。
課堂教學是一個檢查、討論、講評、講解和總結的過程。在課上,首先檢查(check)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詢問上述提及的“熱身”問題。有一個學生說, “We can’t speak English fluently or write smoothly because we didn’t have time to practice it. In middle school we only did grammar exercises, reading exercises and so on to prepare for some examinations, actually we haven’t learned much English.”另一個說,“My major problems ar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 can’t remember them. Besides, I have some problems in writing, I always write Chinese English.” etc.
如何解決學生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呢?辦法是先讓學生分組討論,集思廣益,從而引出一些好的學習策略:
Read all sorts of printed material, listen to native speakers on the radio, TV and films, and find opportunities to use English out of class.以及課文中提到的學習策略“I practiced all the time. I carried a little dictionary with me wherever I went...”(pra.7)給學生總結出這些好的學習英語策略,使他們認識到,要學好英語,掌握其學習策略的重要性,所謂學習英語的策略就是“為了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思維和交流的過程”(David Nunan)要讓學生時刻注意、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時刻提醒自己提高學習效果。
關于課文的學習:1.請學生回答有關課文的問題,檢查預習情況。如果學生不認真閱讀課文,就回答不出那些問題。2.課文分4段,分別請4位中等水平的學生上講臺講解各段課文。鼓勵學生當老師(Encourage learners to become teachers)即學生自己教自己(peer tutoring)例如:
Teacher: (Inviting) “Student A, would you please come to the front and expla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Student A: “Yes, I’d love to.”
T:“Ok, let’s welcome Mr/Miss A!”
S A: (acting as a teacher):“Mr/Miss B,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read this part?”
S B: “Yes.” (starts to read aloud) ...
S A: “Thank you, Mr/Miss B, sit down, please.”
然后他/她開始試著用英語講解課文。通常他們只會把課文翻譯一遍并講少數幾個詞的用法。雖然他們沒有教師那樣講得自然,那樣從容,但卻能考查他們的英語口語水平和知識水平,鍛煉他們的膽量。他們能上臺作講解, 說明他們已作了準備。準備不充分就會理解錯,翻譯錯。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雖然他們達不到那個境界,但是他們卻已向自主學習的方向邁開了可喜的一步。要使自己能站在講臺上像老師那樣講課文,他們就要像老師那樣認真備課。他們備課的過程就是有方向、有目標的自學的過程,也是自主學習的雛形。“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改進各種策略并邁開腳步。”(Silva1990)學生A講完以后:
SA: (asking the whole class) “Now,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同學們可以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向講臺上的他或她提問,這也要求臺下的同學也認真地備課,(不認真地閱讀課文是提不出什么問題的),以便提出問題,請他/她作進一步解釋,促使疑問得到立刻解答;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些解釋為理解偏差或有誤時,也應立即做出反應,向其提問,請其進一步解釋,如果還是解釋不清楚,這時,教師自己來做進一步講解, 讓學生理解。喬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語言理論和克拉申(Stephen.0.Krashen)的語言習得論提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1earning)獲得的,而是習得的(acquisition)。習得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生來具備學習語言的潛能,只要通過大量有效的語言輸入,就會將語言規律內化,形成語言,繼而會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單純的講解不利于學生習得,只有學生理解了才有助于他們的習得。”(Krashen1982) 想要提高語言教學質量,老師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在盡量使學生使用習得來的語言上下工夫。當然, 老師的觀點也不一定是權威的觀點,學生仍然可以提出異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發動全體學生討論以達到共識。當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隨即做簡短的講評,并打分。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四、學生教學生課堂教學模式之優點
“學生教學生”,同伴之間的教練(Tandem programs/peer tutoring)始于1970年的歐洲。Helec (1988)把這個教練法描述為“直接的語言交流項目”(direct language exchange)。結伴均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之間的教練的主要要求是讓學生互扮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以學到地道的外語。優點是:感覺比傳統的課堂輕松,有更多的機會負起學習的職責。
然而,在筆者的課堂里,學生都是本國的學生,他們之間的互教互學能起到學好英語的效果嗎?
在課堂內,學生自己教自己實際上是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Allwright(1984)和Long(1983)認為,就是在互動過程中,才會有習得。學習者習得是通過互相交談而來的。(...it is in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that acquisition occurs. Learners acquire through talking with each other.)。Keith Johnson認為, 和同學合作,“與其他語言學習者一起學有利于促進語言技能。這個學習策略可以有一個固定的學習伙伴或一個臨時的搭檔和小組。這一策略不斷地在控制與同學和對手競爭的沖動中起作用。(Cooperating with peers “working with other language learners to improve language skills. This strategy can involve a regular learning partner or a temporary pair or small group. This strategy frequently involves controlling impulses toward competitiveness and rivalry.”)。學習語言需要互動,有伴一起學習,比一個人埋頭苦練效率要高。Montgomery and Eisenstein 總結道:“指導和互動對于習得而言都是必要的。”(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p46)
引導學生上講臺講解課文是對其個人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以個體帶全體的舉措。這一方法可以促使學生互動,相互學習與競爭。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向能力好的學生學到不少東西,而能力強的學生又得到額外的英語練習。學生對外語的難點比起他們教師教的有更多的理解,從而真正地學到語言。這是優點之一。其次,通過這一課堂模式,可以當場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偏差或錯誤。在傳統的課文講解時,教師均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來解析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有時往往忽視了學生沒有掌握的真正的重點和難點。當學生自己上臺講述時,他們的理解錯誤便暴露無疑。
例一:
“I was not much of an athlete either, though I enjoyed playing street games. One of my boyhood friends once counted thirty-six of them.”(新視野大學英語預備2級 Unit 1 Section B My Early Memories para.4 p.12)一個學生在講到劃線部分處(注:筆者自加的),將其譯為“連續擊中36次”根據上文,其意思為:“我喜歡玩各種街道上的游戲, 我的一位童年朋友曾經幫我數了數,共會36種。”這里“counted”是“計數,數”的意思。
例二:
(AIDS) was diagn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70s.Since then, AIDS has killed more than 204,000 Americans――half in the past few years alone.( 注: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A The Battle Against AIDS部分第一段, 劃線部分是筆者加的) 學生在講解劃線部分時認為,204,000的死亡人數,是過去幾年的一半, 也就是說過去幾年的死亡數字應該為408,000。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立刻為學生們分析。“since then”:意思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艾滋病被診斷起一直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為止,其時間包括了“in the past few years”。因此,“half in the past few years alone”的意思應為:僅僅過去幾年,死亡人數是上述數字的一半,即:102,000。
例三:
“At ten, I explored doing gym exercises off the diving board at the pool”(注:Unit 5 Section B: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B 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部分第四段, 劃線部分是筆者加的)學生的理解是“在跳板旁”。其實應該是: 十歲時, 他便在跳水池邊, 試做著各種彈離跳板的跳水動作。這里的“off”有“脫離”的意思。
可見,如果不是由學生來講,他們的理解偏差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嗎?引導學生自己講述課文,其實就是教學生怎樣自學, 改變依賴老師的不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都是因為太過分地依賴老師,結果造成了缺乏自信心和自學的能力。Vivian Cook 指出,能力差的學生是那些太過分依賴老師,幾乎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學生。必須在課上和課后鼓勵這部分學生養成擺脫對教師和同學的依賴。通過學習習慣的訓練,部分地講,這一習慣是能夠獲得的。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樹立奮斗目標,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找出自己的不足,提供彌補不足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的成功抱有希望。
五、針對引導學生上講臺講解課文的問卷結果
根據對71名學生(其中男生20名; 女生44名;棄權7名)就學生自己講述課文的問卷調查結果: A 贊成;B 反對;C 既不贊成又不反對。 贊成票(A)男生11人;女生24, 占54.67%。反對票(B)男生5人,女生11人, 占25%; 既不贊成又不反對(C) 男生4人,女生9人, 占20.31%。
就學生的三種態度的理由,筆者匯總如下:
1.贊成的理由:(1)人都有懶惰性,如果沒有壓力, 絕大部分學生都不會預習課文,如果上課要被點名上臺講解, 我們就不得不預習, 查字典和資料 并養成習慣。(2)增強自信心: 在講臺上多站幾次, 以后不管到哪里做發言、演講都不會感到緊張,怯場,能展現學生的應變能力。(3)鍛煉英語口語和翻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4)活躍課堂氣氛, 提高同學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5)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6)提高理解課文的水平和教學水平: 通過自己的講解及老師的補充和糾正, 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7)教師講,不一定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 而學生則自知肚明, 他們有針對性和側重點, 容易引起同學的共鳴和注意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文.
2.反對的理由:(1)不能深層次地講,課堂上僅僅了解課文的內容,不如講詞匯實惠;(2)學生分不清重點和難點,而老師能對此做明確的指導;(3)這種教學模式適合本科學院的學生,學生的素質不一樣,有的學生上臺也是敷衍了事,重點單詞講不透,不如老師細化清楚,學生講無創意;(4)課堂雖然是以學生為主,但教師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學生講課,同學不重視,不大想聽,他們發音不準,聲音小,錯誤先入為主,這一教學模式對少數人有益,教師應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才是成功的教學。
3.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理由:(1)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思考,不完全依賴老師。(2)但老是這樣上,形式呆板,學生感到疲倦,學生上講臺,提不起同學的興趣,聽課效率不高。(3)我們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不是老師的上課方式,而是內容是否吸引我們聽下去,這才是成功的教學。(4)學生彼此之間授相關知識能容易接受,與此同時,老師給予指導補充,既鞏固了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又填補了學生的薄弱環節的空缺,但另一方面,學生準備不充分就上臺講課,課堂效果達不到預期。(5)能鍛煉學生的膽量消除諸多心理壓力,為學生以后的流利交談打下基礎。(6)通過講課,能加深同學對課文的理解,拓寬知識面和視野,講課本身也是一種鍛煉,是鍛煉英語口語的好時機,但對于臺下的學生,因有的發音不準,和學習態度問題,愿意聽他們同學講的課有多少呢?學生講總有些不足。(7)這是一種較新穎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積極投入課堂,但總不能適應。學生畢竟不是老師啊。
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引導學生上講臺自己講解課文,老師指導之,輔助之,筆者以為這只是一種教學嘗試,是在教學中以此法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培訓策略。這一教學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但也存在缺點,要不斷完善。正如問卷調查中,學生們誠懇地指出的那樣,教學方式、套路有點死板,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須下一番工夫,要不斷給學生新的任務,使其不感到乏味,因而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活動,學到自主學習英語的方略。經過3個學期的這一教學實踐,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確有所提高。部分學生從不知道怎么學發展到會主動學習,他們的英語水平也有明顯地提高。以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情況為例: 在2006年12月23日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中,05計英1班18人合格,占全班52.94%; 05物英1班11人合格,占全班29.72%。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衡量高職高專的學生英語水平的考試是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的A/B級考試;而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針對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水平考試,從這個意義上說,四級考試難于A/B級的考試,而這些學生均未參加英語四級應試培訓班。這一結果說明,這部分學生的成功, 都是靠平時刻苦自學而獲得的,是他們知道怎么刻苦自學的結果,這與他們所具備的自主學習精神有著必然的聯系。在2006年12月24日參加的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中, 他們的通過率為:0501計英1班100%,0501物英1班97.3%(37名學生中, 只有1人未通過)。
參考文獻:
[1]基更編著.丁新等譯.遠距離教育基礎(第二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96.
[2]丁興富.遠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基更編著.丁新等譯.遠距離理論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99.
[4]李康.現代遠程教育若干理論之評述.[J].中國遠程教育,2004,(9).
[5]注: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附錄二:大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觀念調查問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6] 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7]Keith 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152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一.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特點
1.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核心技術創新點
該《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只要與企業的網站相連(局域網),下載相關控件后就可以利用該平臺進行網上安全教育、培訓、考核、人員變動情況的跟蹤,通過資質關、開工關、過程控制關、評估關這四個環節來實現對外包隊伍的動態管理,采用身份掃描登錄、定制培訓內容、考試或閱卷機、作業現場紅外?咼瑁üづ疲┑榷嘀秩懟⒂布?結合的創新模式,做到對外協隊伍人員的培訓結果及違章信息進行及時跟蹤和統計。本平臺以創新的培訓方式,扎實地進行全員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培訓,切實增強全員安全意識、安全素質和安全技能,通過播放視頻和文字、圖片等形式針對各類人員進行系統化培訓,達到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全員安全意識和安全水平的目的,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2.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其他重要技術創新點
本平臺課件清晰度高,占用系統資源小,同時課件內容、人員行為、著裝符合安規、規范的要求。課件開發以人員本質安全為重點,兼顧設備本質安全、環境本質安全、管理本質安全來設計。以本質安全管理規范為應用框架,緊密圍繞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安全工器具及電動工具管理、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與反事故技術措施管理、危險作業安全管理、特種設備和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管理、安全防護設施及安全標志管理、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外來人員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的控制標準,來開發培訓內容,能做到安全培訓內容的全覆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先進性強,可利用企業現有網絡實現安全教育的網上培訓、視頻培訓、在線考核、對外包隊伍的動態管理等功能,有極其重要的推廣價值。
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實施效果
1.多終端學習系統可以實現員工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全面計算機化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的投入使用,能夠使企業員工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全面計算機化,使安全培訓更加形象、生動和有針對性,是企業落實安全工程的具體措施,是企業在人員本質安全化建設上的大膽探索和創舉,也是企業在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企業使用《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能有效提高企業各類作業人員的本質安全水平,提高培訓效率,消除安全管理短板,收到良好的培訓效果,實現人員本質安全、設備本質安全、環境本質安全和管理的本質安全的目的。
2.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有重要推廣價值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在各類企業有極其重要的推廣價值,該平臺還有很多可以繼續發展的空間,各企業可根據各自的特色進行完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教育培訓平臺多終端學習系統平臺》對推動企業、股份公司、集團公司的管理創新、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的過程中,可以在人員安全、工藝過程、作業環境和安全管理四個方面為體系的建立、運行和過程控制提供方便,企業在發揮本軟件平臺的培訓作用、管理作用的同時,可以與時俱進,加以持續改進。
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的內涵界定
中小學校長培訓是根據培訓需求輸入培訓內容,并將培訓內容輸出到實際工作中的系統過程。參考柯氏評估模型,中小學校長培訓的輸出結果可以從參訓校長對培訓的滿意度、培訓結束時的學習效果、返回崗位后的行為改變及其工作績效四個層面來衡量,這是綜合性的觀察和評估。結合對近兩年來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云南培訓基地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實踐探索和思考,可以將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概括為兩個相對容易理解、也具較強操作性的評價維度,即返崗后的能力提升和工作改進情況。
首先,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指的是參訓校長運用培訓所學內容改進和提升工作水平的情況。簡稱工作改進情況。這是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態度直接應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問題越是解決得好就越說明培訓有成效。實際工作中,通常用“成功做了哪些事”來描述校長參加培訓的價值和效果。在做工作改進評估時。可以采取行為事件分析法,通過自我評估與領導、周圍同事評價結合的方法。
其次,可以從參訓校長返回崗位后的能力提升情況,來衡量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實效性。以往不少研究將中小學小長培訓實效性理解為上面所說的工作改進,但我們認為,參訓校長在培訓結束返回崗位后,對培訓內容進行復習、選擇和內化,并由此提升的實際能力,也可以視為培訓實效性的體現。重返崗位后的學習有更強的問題指向性和應用目的,并以此為動力將精選后培訓內容轉化為內在認識觀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技能等,由此提升的能力雖然未經具體應用,但它是做好準備、值得信任的潛在能力。對這種能力評價難度較大,通常只能自我評估,但應當對校長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有足夠信任。因而總體上。與工作改進情況相比,能力提升情況評估的操作性更大些,可以采取模式化問卷對所有參訓校長進行評估。這也是本研究強調能力提升作為實效性標準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本文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指的是:參訓校長在返回崗位后,運用培訓所學內容、所實現的能力提升,改進工作的情況。這是參訓校長將學習內容(知識、技能和態度等)轉化為領導學校改革發展的實際能力與工作行為的狀況。
當前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提升的制約因素
缺乏具有一貫性的培訓實效性評估。當前,培訓機構普遍缺乏能對培訓前、中、后關鍵環節按同一種標準進行評估的工具,這對認識和提高校長培訓實效性造成很大影響:訓前預評估的粗放性;培訓結束時的模糊評價;返崗后效果評估的缺失。校長在培訓結束回到崗位后,其能力提升和工作改進變為很小范圍內的事情,跟蹤和監控難度很大。加之沒有準確測量工具,培訓機構和送培單位(包括教育局和學校)對訓后實效性認識通常較為模糊。如果有借助網絡測試的評估工具,能在參訓校長培訓前、結束,以及回單位一段時間后的能力起點和變化情況,做連續、一貫的測量。不僅可幫助地方教育局及時了解參訓校長培訓效果,也可幫助培訓機構把握今后項目改進方向。因此,能對培訓管理關鍵環節做一貫性評估、實效性評估工具的開發和應用,是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培訓設計中的應用導向不明晰。目前培訓內容選擇和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依賴現有資源,對訓后應用的現有資源優化和增量資源開發不夠:一是需求調查不夠深入、全面。上述實效性評估可作為需求調查的方面,即了解參訓校長在培訓前能力狀況,以把握共同問題和個性化需求,但目前這方面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同時,對參訓校長需求缺乏分類分析和針對性處理。此外,培訓機構對不同地方教育發展重點、難點了解不夠。這兩種情況下,他們都只好寄希望培訓機構的專業水平。二是培訓內容針對性、專題性不夠。需求調查不夠充分,將影響培訓機構對培訓內容選擇和課程設計的針對性。會出現通識性的內容居多。貪大求全,桌類問題集中培訓專題設計偏少的情況。同時,還缺乏分類甚至個性化的指導、幫助。更大的問題是:當前培訓會根據所能獲得課程資源來設計項目,卻缺少根據參訓校長“回去后要干什么”的應用導向,來進行項目設計和課程開發,這勢必影響學員對培訓內容的實際應用,造成學非所用和培訓浪費的結果。三是培訓形式較為單一。目前,專題報告、一般性的學校考察和研討等,仍是比較常見的主要培訓方式。聽、看、漫談是必要的,但如果培訓都停留在這個層面,就會影響學員對于培訓內容的深度理解、有效記憶和創造性發展。一些新的方法,如參與式教學、現場教學、結構化研討,可以對傳統培訓方法起到補充作用,但目前仍較為少見。
對參訓校長的訓后發展缺乏科學指導和有效管理。除了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一般的培訓都是在專門機構或剛的學校(影子培訓)進行,然后再回到本單位應用。目前的問題是:對集中培訓的關注比較多,但對參訓校長回單位后的應用和發展關注較少。主要體現為缺乏對訓后發展的科學指導、完善的訓后工作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及持續的學習氛圍。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提升策略
針對前述問題,培訓機構與送培單位要加強合作,通過能力發展評估、針對性教學和訓后指導管理等,促進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的有效提升。
研制以能力發展為中心的實效性評估工具。實效性評估對了解中小學校長培訓目標的實現度、存在的問題,明確改進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從可操作性和成本-收益角度。可考慮參考2012年底剛出臺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借助崗位勝任力分析方法,建立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學員自評為主要方法、借助網絡技術自動生成數據報告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評估工具。這套評估工具核心是校長能力框架及其指標體系。報告結果可以針對個人,也可以用于集體診斷和分類分析。具體應用上,可以對校長訓前能力狀況、培訓結束時的學習收獲。以及返崗后的能力提升等不同培訓階段的能力水平,進行標準一致、前后對照的連貫評估。這一基礎數據可以供培訓機構和送培單位使用,前者主要是用于培訓設計,后者主要用于訓后管理。同時,這些不同階段的評估結果還可以形成學員學習檔案。提供給學員作為自我成長的指導。云南培訓基地正與一些地方培訓機構合作,就以能力發展為中心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實效性測評工具合作開發。
以實際應用為導向提高培訓的針對性。首先。增強需求調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既要結合實效性預評估,了解參訓校長個體需求,還要了解地方教育工作重點和校長隊伍能力建設要求。同時,還要就一些核心課程做更細致的需求調查。目前,云南基地在與委托方洽談項目時,都會要求對方協助提供四類需求資料:地方教育發展形勢和重點工作、對課程結構的總體要求、對部分參訓校長的抽樣調查及對核心課程內容要點的具體需求。其次,結合需求設計和提供培訓課程。課程設計是培訓質量控制的核心環節,應突出應用導向的課程資源整合與開發。比如,云南基地在策劃西寧市中小學教務主任培訓班時,專門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知名中學教務主任,開設《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常規運行體系的構建》課程,并請其突出如何科學排課等具體的管理內容。為了增強教師備課的針對性,2013年上學期開始,云南基地將為每位授課教師提供一份較為詳細的學情分析和需求調研結果,并提出對每一門課程教學提綱的建議。同時,擬為參訓校長提供領導力資料包(按決策、溝通等能力分類的電子文檔),并開設自選講座,以幫助參訓校長按需選學。第三。豐富培訓形式和方法。利用參與式教學、現場教學、結構化研討等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參訓校長的注意力和興趣,促進經驗分享、深入反恩和思想碰撞。經過一年半的探索,云南基地共開設《發展規劃制定》《思維品質提升》《執行力建設》等若干門參與式教學課程,開發《西南聯大附小辦學理念與啟示》《如何提升辦學理念——以云南師范大學附小為例》等現場教學課程,組織《如何提升校長領導力》等結構化研討,獲得送培單位和參訓校長的好評。今后,還將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在地州開辟教學點,將現場教學與“游學”結合,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