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民的栽培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品種農作物;栽培;培訓
中圖分類號:S3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業管理的模式也逐漸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約型不斷的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有依靠數量的增長向依靠質量的提升而轉變,使得農業的結構質量以及效益均有明顯的改善,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實力逐步提升,對于我國農業以及相關栽培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工作,應當以提升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為中心,促進農作物的產能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努力促進栽培技術的集成發展,并且應當關注對于農作物的優質、高產等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不斷的強化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會對農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的必要性
2.1 農民普遍不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依然相對不高,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也較低。
2.2 農民缺乏市場意識
現階段,農民已經擺脫了之前的小農形象,在農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場中,依照不同時期的市場變化情況,而生產更適宜市場銷售的農產品。有不少數的農民,借助于市場的優勢,而開辦了屬于自己的企業。不過,絕大部分農民,種植農作物時,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場,這主要是因為:觀念相對保守。很多農民僅僅會關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鑒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與經驗,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沒有任何的變動,使得盲目跟風現象樂兀導致在市場中處于競爭劣勢地位;因為農民大多不具備較高的素養,受制于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在農村所存在的交易場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對開放以及廣闊的市場之后,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缺乏相應的心理應對能力,不具備較強的市場意識,而且也不具備較強的風險意識。
2.3 農民不具備教強的學習自主性
現階段,大多數農民對于參加技術培訓的意識遠不夠清晰與明確,參與技術培訓的思想還需不斷的強化。不少的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時,依然依靠以往的經驗,不能自主的去學習一些新的技術、新的理念,對農作物種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民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對農民進行新品種栽培技術的培訓,從而更好的使新品種農作物得以推廣種植,使農民掌握新品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方式
3.1 分片培訓,現場指導
對于新品種農作物的栽培,應當通過分片的方式進行現場的培訓與指導,依照當地的農業主導產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種”的培訓方法。向農民推廣新品種農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實用技術手段、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和相應的法律與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種農作物、新栽培技術以及新的播種方式得以推廣,并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訓。
3.2 重點突破,帶動發展
一些新型無公害蔬菜品種的栽培等,農民想種植卻存在一定顧慮的,應當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區域,選擇具有相對強接受力以及希望種植新品種農作物以增加收入的農民,來實行重點的技術培訓工作,使農民掌握新品種農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并且,應當適當的發展一些新品種農作物種植的大戶,使他們更好的起到帶動作用,從而可以更有效的促進當地產業化發展。
4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的具體措施
增加宣傳力度。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是讓農民致富增收的有力舉措,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工作。因此,應當通過多種宣傳手段,通過豐富多樣、高效、高速的方法,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進行宣傳,讓農民認識到掌握這一技術的重要性,使農民擁有學習技術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學習的熱情。
5 結語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要緊跟著我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努力的提升農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質,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楊焱.辣木栽培技術培訓[J].熱帶農業科技,2015(04).
免耕栽培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集生物、化學、機械和最新農業科技成果于一體的重要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縣通過不斷創新機制,落實各項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曹縣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思想觀念落后,農民素質不高
不少農民對免耕技術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怕擔風險,怕示范失敗,不敢帶頭示范種植。有的農民認為種田效益較差,打工掙錢更加容易,對農業生產和新技術不夠重視[1],增加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目前,農村勞動力以老人、婦女為主,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農民當年從免耕栽培中看到好處,得到實惠,技術要領也已經掌握,但第2年仍要農技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否則寧愿采用傳統精耕細作的辦法。農民素質較低,市場意識差,制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2.田塊條件限制,推廣經費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術受田塊和播種時氣候影響較大,應選擇排灌便利、土壤條件較好的田塊進行。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因田塊不能集中連片,不能速灌速排,導致免耕技術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現缺苗或草害現象,有些農民便產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顯,影響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受自身經費限制,極大限制了基層干部從事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免耕技術推廣力度明顯削弱,造成上面熱心、全力推廣,下面無心、無力將工作落到實處的被動局面。
二、應采取的對策
建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成功的前提。為更好地實施該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領導,周密組織
曹縣是產糧大縣,小麥收獲后接茬種植玉米大豆是一種主要種植模式。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焚燒嚴重,抓好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實行秸稈還田,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為此,縣政府對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高度重視,成立了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領導小組,負責免耕栽培技術的組織、協調、管理。
2.示范指導
實踐證明,示范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試驗示范田、項目基地、召開經驗交流會和現場觀摩會等多種形式,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把示范田辦成技術指導推廣的陣地、農民科學種田的課堂。在示范推廣基地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農民的積極性、適宜田塊和交通,以便技術指導和農民學習觀摩。示范規模不求大,但點要多、面要廣、質量要高,便于農民看有示范,學有榜樣,達到辦好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結合,加快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免耕技術推廣獲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證。在免耕技術示范推廣過程中,把科技入戶、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進行整合,加大補貼力度,創造良好條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項目質量標準。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其技術推廣和科技致富示范帶頭作用,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模式,使農業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綜合推廣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將優良品種、適時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綜防等關鍵技術綜合推廣,形成適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對比試驗示范,不斷總結經驗,摸索配套栽培技術措施,最后以點帶面積極穩妥推進免耕技術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讓免耕栽培技術惠及更多的農民。
5.明確技術要點
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人工將田間小麥秸稈撒開,覆蓋地表,選用大型拖拉機作業,配套帶有滅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播種,播幅2.2m,種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間旋刀,以減少作業動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種時行內淺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滅茬、開溝施肥、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由于不動土層,播種時失墑少,玉米出苗快,并將秸稈直接還田,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濕保墑,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開展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推廣的前提和基礎。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時,認真的組織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麥秸稈處理試驗、夏玉米分期播種試驗、不同量的小麥秸稈還田試驗、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種與播期試驗等,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各鄉鎮和農場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點抓了王集一個示范片,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施肥、統一田管、統一機收。同時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術服務和物資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7.實行物化補貼
為推廣免(少)耕栽培技術,曹縣整合玉米振興計劃資金32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00萬元,實行物化補貼。其中,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統一供應尿素,面積2.4萬hm2,統一采購大顆粒尿素運到鄉鎮所在地1635元/t,供應尿素375kg/hm2,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了技術措施,推動了項目順利實施。
8.實行農機農藝結合
推廣免耕栽培技術,關鍵環節是播種,重點是農業機械。要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學農機的技術人員要了解農藝,學農藝的要懂得農機,在生產中要互相學習,勇于創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9.抓好宣傳培訓
首先要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應用水平。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會議、電視、廣播、現場會、發宣傳資料等多形式、多途徑宣傳培訓,讓農技人員、縣鄉村干部、農戶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義和技術措施。全縣共召開免(少)耕栽培專題會議12次,發資料10萬份,開現場會32場次,培訓農民15萬人次,并組織了觀摩評比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10.強化技術服務
為把免(少)耕栽培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縣、鄉農技人員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到項目區,因地制宜,指導農民開展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鼓勵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服務效率。
三、推廣應用成效
免耕栽培實行秸稈還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和污染,減少翻耕環節,不動土層,土壤蒸發量小,失墑少,同時表土細碎,保墑性能好,有效養分含量高,播種后出苗快、苗齊、苗壯,利于高產。與全縣平均產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產495kg/hm2,節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種比翻耕播種增產180kg/hm2,節本增效1170元/hm2。
[關鍵詞] 水稻旱育稀植 栽培現狀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鄉基本情況
古登鄉位于瀘水縣北部的橫斷山脈縱谷區,東靠碧羅雪山與蘭坪縣相鄰,西依高黎貢山同緬甸毗鄰,北接洛本桌白族鄉,南連稱桿鄉,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農業鄉。境內山嶺羅列,山高谷深,地勢高差懸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氣候因海拔差異,高低錯落,立體氣候明顯。全鄉總面積328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有3831戶14566人,其中農業人口3364戶14065人,耕地面積16249畝,人均占有耕地1.2畝;其中水稻102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現狀
通過瀘水縣農技推廣中心在上江鄉試驗示范獲得成功后,98年開始在古登鄉進行推廣,到2015年推廣面積已達900畝,占全鄉水田面積的88.23%,平均單產為465千克,較常規育種和栽培(對照)平均單產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長幅度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場價3.00元計算,畝增加經濟收入288元,增產增收效益顯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問題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為古登鄉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許多存在的問題亟待今后努力解決。主要表現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覆蓋率低
古登鄉現有水田面積1020畝,以2015年推廣面積最高年900畝計,古登鄉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覆蓋率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積還未得到推廣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術的增產增收效益應還未完全顯現,還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3.2 技術服務和培訓成本高,農民接受技術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科技含量較高,雖然通過十余年的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鄉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大部分農民能基本掌握其規范操作栽培技術,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農民居住分散,人地分離,交通不便,技術服務和培訓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農民不能規范操作栽培技術,管理水平低,單位面積產量達不到應有的標準。
3.3 經費投入不足
由于受歷史進程的制約和特殊的生存環境,導致群眾經濟收入低,再加上鄉級財政財力有限,缺乏資金扶持,導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上投入不足,據統計,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響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單位面積上的產量,影響了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發展。
3.4 面積分散,管理困難
農村實行,農民有了土地自主經營權,很大程度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但因統分經營機制管理不夠健全完善,加之小農意識還根深蒂固,導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難以集中連片規模生產,加大了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難度,制約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廣普及和發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發展對策
總結借鑒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經驗,以及尚存問題,結合古登鄉具體實際,建議黨委、政府和村組干部及農技部門要加強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領導,進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鄉穩糧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落實以下四項措施,引導和強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發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實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群眾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鄉得到大面積推廣,使之獲得規模效益,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強有力的行政措施著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須體現在上下領導思想認識統一,制定的政策和規定要善始善終,賞罰分明,具體事項要落實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視和支持,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以及參與的積極性。
4.2 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優質、高產、安全、生態的示范樣板
資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證,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眾自行投入為主,結合農民最講究和注重眼前實惠的特點,按照計劃到村、樣板到村、培訓到戶、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優質、高產、安全、生態的示范樣板,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帶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種植水平。
4.3 加強農業基礎施設建設,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條件
在鞏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穩農田地的基礎上,加強農業基礎施設建設,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創造良好條件。
4.4 加強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和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和種植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品質量,因此,農技部門在爭取得到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時,進一步嚴格規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培訓工作,促使農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科技含量。
5 結論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具有高產、早熟、省種、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優點,同時兼備了投入少、產出高、綜合效益高的特點。因此,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作物栽培學》南方本,文編:楊文鈺、屠乃美;
關鍵詞 雜交水稻;品種推廣;存在問題;對策
良種是農業增產的內在因素,是農業生產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產資料。目前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由于在栽培措施上沒有完全配套,致使本身的增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據調查,同一品種大面積產量與自身的生產潛力之間相差在750~1 500 kg/hm2。
1 存在的問題
1.1 盲目相信良種
選好良種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但是每一個優良品種都有其不同的栽培技術要求,有的農民認為良種是“萬能”的,無論怎樣種都應該高產;有的農民看見別人種什么品種,不顧自己的實際生產條件,同樣種該品種;甚至有的農民購買了良種,不索取品種介紹,不閱讀栽培方法,仍按“老皇歷”種植;許多農民雖然舍得投入購買良種,但舍不得投入與良種配套所需的化肥、農藥等物資[1],如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是一個好品種,但很多農民在種植時化肥施用量上仍按照一般雜交稻的施肥水平致使其達不到所需要的需氮量,而使兩優培九減產。
1.2 良種與良法配套推廣脫節
目前,我國的種子推廣與技術推廣分屬2個單位,種子推廣單位認為,把種子賣出去,推廣有關技術不屬于自己分內工作,所以重視品種推廣,不重視配套技術推廣。而技術推廣單位對新品種配套技術不了解或了解不詳,也就談不上推廣配套技術,這就從體制上制約了良種良法的配套推廣。
1.3 重培育品種,輕栽培研究
培育一個品種相對于栽培技術的研究方面,更容易出成果,而且獲取的經濟效益要直接得多,審定通過一個雜交水稻品種賣專利權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千萬元。這就導致了科技人員的研究重心向育種方面傾斜[2],品種出來后,在栽培方面只是介紹、標明一些大同小異的栽培技術,不能指導種植者針對品種特性而采用配套的栽培技術,如有的品種需要稀植,有的品種則需要適當密植,有的需肥量偏大,尤其是需氮量偏大,結果都按生產7 500 kg/hm2稻谷施純氮150 kg/hm2的標準進行施肥,而無法獲取高產。
1.4 種田者素質低
現階段農村真正從事種田的農民多為婦女、老人和兒童。許多中青年(甚至包括婦女)都外出打工,留下的種田者體力弱、文化低、接受(科學種田知識的)能力差,迫使多數農民種植應付田。
2 對策
2.1 因地制宜,正確選用良種
良種在作物增產中的貢獻份額不用置疑。但是選用良種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據使用者所處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田土肥瘦選用適合本地栽培的優良品種。一般要注意選擇生育期要適中(主要是適合當地)、抗性要好(尤其是抗稻瘟病)、豐產性要穩定、米質較優的雜交水稻新品種[3]。
2.2 種子推廣部門加強售后服務
在目前的情況下,種子推廣單位在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的過程中,從增強售前、售中、售后優質服務的角度出發,不但要搞好種子硬件推廣,而且還要搞好配套技術軟件推廣,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組織技術力量對育成品種所介紹的配套技術,結合當地情況進行試驗,提出更加完善的品種配套技術。在建立新品種試驗、示范田的同時,建立起該品種的配套技術示范田,以明顯的示范效果,讓廣大農民直觀地認識、自覺接受良種與良法。
2.3 重視栽培技術研究
國家應在水稻新品種的栽培技術研究方面,投資人力、物力、財力,加大研究力度,使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有機結合,讓新品種充分發揮其品種特性,發揮其增產潛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針對農村勞動力短缺和生產者素質弱化等問題,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突出輕簡高效技術的應用[4]。目前,簡化旱育秧、免耕移栽、免耕定拋、再生稻等技術已經成熟,可實現增產5%以上,增效1 500元/hm2以上。當前,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是提高先進實用、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的規范化到位程度,大力開展高產示范,既要充分發揮輻射帶動效果,又要圍繞龍頭建基地,依托企業抓訂單,大力推進水稻產業化開發,真正把高產創建示范片建成“盯著市場轉、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幫助農民賺”的示范窗口和“產業鏈條延長、產品檔次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的長效基地。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項目,轉變技術服務方式,積極推進品種統供、秧苗統育、專業隊統栽(機插)、肥料統配統施、病蟲統防統治、機械化統收,以專業化服務促進環節性流轉,提高水稻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從而提高技術到田到位率。要借鑒江蘇、浙江等省的經驗,在加速推廣機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機播機插的研究和示范,通過效益來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4 提高種田者素質
農民是最終選擇良種和從事其良種栽培的主體。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要培養新1代青年農民,讓其在家庭經營中發揮主力作用,如果從事種田者人力實在不足,可以走調整結構的路子,把相對土質較差、陽光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弱的低產田土調整種植其他作物,或栽成原料林;良田好土種植糧食作物,減少逗工和勞動力投入,從而確保農村經濟增長而糧食產量不減。
3 參考文獻
[1] 鄭家國.關于水稻持續增產的技術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1996(1):3-4.
[2] 廖華松,劉振芝.新化縣水稻新品種推廣芻議[J].作物研究,2005(1):60-61.
起以及深入發展,無疑是為廣大的農民帶來了發展契機。本文重點探索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情況。
1 無土栽培概述
無土栽培的科學定義,就是不用天然土壤,而利用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元素的營養液來提供營養,并可使得植物能夠正常的完成整個生命周期的種植技術。[1]該方法使得植物的生長擺脫了土壤環境的諸多束縛,并且,還可以對其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培養出高品質的優良作物。
目前,無土栽培形式主要包括水培、基質培以及霧培。其中,水培是指植物部分根系懸掛生長在營養液中,而另一部分根系裸露在潮濕空氣中的一類無土栽培方法。[2]這種方式植物生長周期較短,經濟效益好,并且,還不會受到污染以及季節限制,適合工廠化生產。
2 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發展現狀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它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質,不用傳統的營養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機固態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3]
有機基質一般采用當地價格低廉的農作物秸稈及加工下腳料如玉米秸稈、花生殼、食用菌渣、甘蔗渣、酒糟、蘆葦末、中藥渣等工農業有機廢棄物和畜禽糞便等為主要原料發酵腐熟而成,因此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為了改善有機基質的物理性能,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無機基質如河沙、爐渣、蛭石、珍珠巖等進行混配。混配比例可根據當地基質材料的成本和來源靈活掌握,原則是基質中無機物最多不要超過 60%,否則其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有機物與無機物的體積之比最大可達 8∶2。有機基質混配后其有機質含量應在 40%~50%以上,C/N=30 左右,總養分含量為 3~5 kg/m3左右,pH值為 5.8~6.4,容重為 0.30~0.64 g/cm3,總孔隙度大于 85%。
目前,國內的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主要有槽式栽培、袋式栽培以及立體垂直栽培等。第一種栽培方式較為普遍。這種栽培方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蔣衛杰等人研制的地上栽培槽。這種栽培槽對基質的量要求不高,僅需要30m3/667m2左右即可,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蔬菜的生長量以及產量都相對穩定,并未出現減產現象。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主要適用的蔬菜品種包括:番茄、辣椒、茄子以及瓜類蔬菜等。
3 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我國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步伐正在加快,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發展前景也越來越廣闊,它將利用有機固體廢棄物合成環保型有機栽培基質,對基質的原料來源進行篩選與分類,對發酵過程進行標準化控制,使生產出的基質具有質量穩定性并形成產業化,實現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設施水平的不斷改進與提高,現代化控制儀器儀表和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在無土栽培中的應用與普及,并根據我國目前設施蔬菜的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生活方式多樣化的需要,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發展趨勢將朝著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工廠化和小型化、家庭化的方向發展,并將出現高度設施化和簡易栽培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隨著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質工廠化生產和商品化的實現,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在家庭中的使用也將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將有越來越多的居民采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在陽臺、屋頂等空閑地種植蔬菜。
4 結論
隨著我國無土栽培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無土栽培技術得到了大面積的應用,尤其是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的研制成功以及廣泛應用,不僅有效地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空白,還實現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增長和鹽堿地以及沙地的使用效率,有效地緩解了我國的土地資源緊缺問題。盡管在技術的研究水平上還相對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雜交水稻;推廣;問題;對策
良種是農業增產的內在因素,是農業生產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產資料。目前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由于在栽培措施上沒有完全配套,致使本身的增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據調查,同一品種大面積產量與自身的生產潛力之間相差在750~1 500 kg/hm2。
一、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相信良種
選好良種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但是每一個優良品種都有其不同的栽培技術要求,有的農民認為良種是萬能的,無論怎樣種都應該高產;有的農民看見別人種什么品種,不顧自己的實際生產條件,同樣種該品種;甚至有的農民購買了良種,不索取品種介紹,不閱讀栽培方法,仍按老皇歷種植;許多農民雖然舍得投入購買良種,但舍不得投入與良種配套所需的化肥、農藥等物資[1],如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是一個好品種,但很多農民在種植時,化肥施用量上仍按照一般雜交稻的施肥水平,致使其達不到所需要的需氮量,而使兩優培九減產。
(二)良種與良法配套推廣脫節
目前,我國的種子推廣與技術推廣分屬2個單位,種子推廣單位認為,把種子賣出去,推廣有關技術不屬于自己分內工作,所以重視品種推廣,不重視配套技術推廣。而技術推廣單位對新品種配套技術不了解或了解不詳,也就談不上推廣配套技術,這就從體制上制約了良種良法的配套推廣。
(三)重培育品種,輕栽培研究
培育一個品種相對于栽培技術的研究方面,更容易出成果,而且獲取的經濟效益要直接得多,審定通過一個雜交水稻品種賣專利權,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千萬元。這就導致了科技人員的研究重心向育種方面傾斜[2],品種出來后,在栽培方面只是介紹、標明一些大同小異的栽培技術,不能指導種植者針對品種特性而采用配套的栽培技術,如有的品種需要稀植,有的品種則需要適當密植,有的需肥量偏大,尤其是需氮量偏大,結果都按生產7 500 kg/hm2稻谷施純氮150 kg/hm2的標準進行施肥,而無法獲取高產。
(四)種田者素質低
現階段農村真正從事種田的農民多為婦女、老人和兒童。許多中青年(甚至包括婦女)都外出打工,留下的種田者體力弱、文化低、接受(科學種田知識的)能力差,迫使多數農民種植應付田。
二、 解決的對策
(一)因地制宜,正確選用良種
良種在作物增產中的貢獻份額不用置疑。但是選用良種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據使用者所處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田土肥瘦,選用適合本地栽培的優良品種。一般要注意選擇生育期要適中(主要是適合當地)、抗性要好(尤其是抗稻瘟病)、豐產性要穩定、米質較優的雜交水稻新品種[3]。
(二)種子推廣部門加強售后服務
在目前的情況下,種子推廣單位在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的過程中,從增強售前、售中、售后優質服務的角度出發,不但要搞好種子硬件推廣,而且還要搞好配套技術軟件推廣,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組織技術力量對育成品種所介紹的配套技術,結合當地情況進行試驗,提出更加完善的品種配套技術。在建立新品種試驗、示范田的同時,建立起該品種的配套技術示范田,以明顯的示范效果,讓廣大農民直觀地認識、自覺接受良種與良法。
(三)重視栽培技術研究
國家應在水稻新品種的栽培技術研究方面,投資人力、物力、財力,加大研究力度,使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有機結合,讓新品種充分發揮其品種特性,發揮其增產潛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針對農村勞動力短缺和生產者素質弱化等問題,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突出輕簡高效技術的應用[4]。目前,簡化旱育秧、免耕移栽、免耕定拋、再生稻等技術已經成熟,可實現增產5%以上,增效1 500元/hm2以上。當前,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是提高先進實用、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的規范化,到位程度,大力開展高產示范,既要充分發揮輻射帶動效果,又要圍繞龍頭建基地,依托企業抓訂單,大力推進水稻產業化開發,真正把高產創建示范片建成“盯著市場轉、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幫助農民賺”的示范窗口,建成“產業鏈條延長、產品檔次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的長效基地。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項目,轉變技術服務方式,積極推進品種統供、秧苗統育、專業隊統栽(機插)、肥料統配統施、病蟲統防統治、機械化統收,以專業化服務促進環節性流轉,提高水稻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從而提高技術到田到位率。要借鑒江蘇、浙江等省的經驗,在加速推廣機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機播機插的研究和示范,通過效益來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四)提高種田者素質
農民是最終選擇良種和從事其良種栽培的主體。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要培養新一代青年農民,讓其在家庭經營中發揮主力作用,如果從事種田者人力實在不足,可以走調整結構的路子,把相對土質較差、陽光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弱的低產田土調整種植其他作物,或栽成原料林,良田好土種植糧食作物,減少逗工和勞動力投入,從而確保農村經濟增長而糧食產量不減。
參考文獻:
[1] 鄭家國.關于水稻持續增產的技術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1996(1):3-4.
[2] 廖華松,劉振芝.新化縣水稻新品種推廣芻議[J].作物研究,2005(1):60-61.
[3] 趙民軍,何吉昌,羅繼進等.水稻新品種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種業,2006(10):47-48.
[4] 江冉,王洪敏,王秀梅.水稻品種推廣中主要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2005(9):48.
關鍵詞免耕栽培;存在問題;推廣機制;成效;安徽蒙城
免耕栽培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集生物、化學、機械和最新農業科技成果于一體的重要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蒙城縣通過不斷創新機制,落實各項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蒙城縣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部分鄉鎮對免耕栽培技術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技術推廣應用面積不大;二是大型農機具數量較少,農忙時節難以滿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術不規范,秸稈處理不理想,下種不勻,缺苗斷壟和病蟲害發生嚴重;四是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老弱婦孺難以收拾秸稈,因此,秸稈還田技術仍待改進。
2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機制
建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成功的前提[2-4]。為更好地實施該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強領導,周密組織
蒙城縣是產糧大縣,小麥收獲后接茬種植玉米大豆是一種主要種植模式。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焚燒嚴重,抓好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實行秸稈還田,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為此,縣政府對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高度重視,成立了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領導小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財政局、農委、農機局、水利局、氣象局等部門負責人及各鄉鎮分管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免耕栽培技術的組織、協調、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農委主任任辦公室主任。
縣農技推廣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技術指導小組,負責試驗示范推廣工作。鄉鎮農業綜合站站長為項目區鄉鎮技術負責人,縣農技推廣中心包鄉鎮農業技術指導員配合農技站長開展工作,科技入戶技術指導員負責各村的示范推廣。
2.2明確技術要點
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人工將田間小麥秸稈撒開,覆蓋地表,選用大型拖拉機作業,配套帶有滅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播種,播幅2.2 m,種3~4行玉米,行距55~60 cm,去掉行間旋刀,以減少作業動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種時行內淺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滅茬、開溝施肥、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由于不動土層,播種時失墑少,玉米出苗快,并將秸稈直接還田,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濕保墑,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2.3實行農機農藝結合
推廣免耕栽培技術,關鍵環節是播種,重點是農業機械。要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學農機的技術人員要了解農藝,學農藝的要懂得農機,在生產中要互相學習,勇于創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4抓好宣傳培訓
首先要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應用水平。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會議、電視、廣播、現場會、發宣傳資料等多形式、多途徑宣傳培訓,讓農技人員、縣鄉村干部、農戶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義和技術措施。全縣共召開免(少)耕栽培專題會議12次,發資料10萬份,開現場會32場次,培訓農民15萬人次,并組織了觀摩評比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2.5強化技術服務
為把免(少)耕栽培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縣、鄉農技人員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到項目區,因地制宜,指導農民開展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鼓勵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服務效率。
2.6開展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推廣的前提和基礎。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時,認真的組織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麥秸稈處理試驗、夏玉米分期播種試驗、不同量的小麥秸稈還田試驗、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種與播期試驗等,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縣農委和農機局分別在漆園辦事處前王村、樂土鎮楊橋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鄉鎮和農場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點抓了王集一個示范片,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施肥、統一田管、統一機收。同時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術服務和物資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7實行物化補貼
為推廣免(少)耕栽培技術,蒙城縣整合玉米振興計劃資金32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00萬元,超級產糧大省獎勵資金20萬元,高產創建資金40萬元,實行物化補貼。其中,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治2 700 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統一供應尿素,面積2.4萬hm2,統一采購大顆粒尿素運到鄉鎮所在地1 635元/t,供應尿素375 kg/hm2,向農民收取1 315元/t,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了技術措施,推動了項目順利實施。
3推廣應用成效
免耕栽培實行秸稈還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和污染,減少翻耕環節,不動土層,土壤蒸發量小,失墑少,同時表土細碎,保墑性能好,有效養分含量高,播種后出苗快、苗齊、苗壯,利于高產。2009年全縣玉米播種面積7.03萬hm2,其中免(少)耕栽培推廣5.33萬hm2,平均單產6 465 kg/hm2;建立示范區6 667 hm2,單產7 890 kg/hm2;核心示范區667 hm2,單產9 525 kg/hm2。大豆面積3.25萬hm2,均為免耕栽培,平均單產1 545 kg/hm2,其中示范區6 667 hm2,單產2 295 kg/hm2;核心示范區667 hm2,平均單產2 475 kg/hm2。與全縣平均產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產495 kg/hm2,節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種比翻耕播種增產180 kg/hm2,節本增效1 170元/hm2。
4參考文獻
[1] 張忠民.安康市農作物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06(12):21-22.
[2] 嚴士貴,丁金海.加速安慶市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0):75-76.
[關鍵詞] 水稻 栽培技術 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074-01
前言:隨著我國農民的種植水稻的技術的不斷的提高,在水稻的生產環境中,水稻栽培技術和水稻育苗技術已然成為水稻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性要素。但是如果我縣農民在生產和社會實踐中,農戶們在水稻栽育的過程中由于一些技術方面的方式執行的不到位,稻田的保護差,從而導致水稻的質量下降,甚至產生破壞秧苗的現象,造成我縣的水稻的產量下降。所以也就有了以下的措施。
一、水稻的栽培與育苗國內外的發展與變化
水稻是全球上的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播種的占地的面積大概占據了全球的糧食作物的種植的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并且在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們是以水稻作為主要糧食,而且中國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水稻王國”,水稻的每年的產值大約占據了全球的水稻年產值的百分之三十七之間。并且是位于全球的第一位。水稻作為一個在國民生活和經濟的地位僅此于小麥的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它的栽培和育苗技術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并且我國的水稻栽培和育苗技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水稻栽培與育苗研究的意義
在我縣,農業是最為主要的生活和經濟來源,也是我縣人們生活的根本。而水稻在中國是一項主要的糧食生活農作物之一,也是我縣的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而且,我縣的面積十分的廣闊,地勢較為復雜,并且水稻的栽培和育苗受到的氣溫條件,地勢的環境和種植的制度以及農民生活經濟的條件的等等諸多方面和因素的影響,在我縣的水稻養育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我縣對于水稻的栽培技術以及水稻的育苗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所要對水稻栽培與育苗的研究的意義十分重要。
三、水稻栽培技術
1.水稻常用的栽培技術
關于水稻常用的栽培方式,我們要根據我縣的實際的地理因素去研究,并且也要根據稻田中所含的養分,稻田中的鹽堿含量,稻田的病蟲害的各個方面去分析。還有要分析這幾年國內外的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以及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去因地制宜的發展,這里我所要講述的是以下的水稻栽培技術,其一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術,其二是是旋耕機人工栽培技術,還有一些其他的水稻栽培技術,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由于耕種技術較落后都是人工插秧。以下將重點介紹上述兩種的水稻栽培技術。
2.水稻栽培技術的優缺點
首先先要介紹的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術,主要流程是:1先對于整個稻田的鋪平和起出一些壟地,2十分重要的施肥環節,3進行插秧處理,4對稻田中水分的控制,5是除草和預防病蟲毒害。其優點是利用牛耕栽培技術能夠穩定的高產,增產的作用,而且利用牛耕技術能夠節約成本,十分方便,雖然在牛耕技術上的勞力大了點,但是這一切是綜合了我縣的實際情況而定的,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十分的環保。但是此栽培技術依舊是對于地勢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只要老牛進入了稻田中,就可以我們的進行了水稻牛耕栽培技術的實施了。其二是旋耕機人工栽培技術,基本上是一樣的,首先要人工把旋耕機開到田地中,先將整個稻田鋪平,然后再進行人工插秧處理,所以在旋耕機耕田時,根據不同地方的地理形式,并不適用于每塊田地,只有一些土地整改后有公路的地方才能進去,所以要及時對道路進行檢查。
3.水稻栽培所注意的問題
對于水稻栽培時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在技術的支持方面,我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并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要能夠有一個合理化,規劃化的管理水稻栽培的完善的方案,若是有一個完善的方案,我們就能夠全程的控制水稻的發展與成長。
四、水稻育苗技術
1.水稻常用的育苗方式
關于水稻育苗的方式,我們要根據我縣實際的地理地貌環境因素去考慮,若考慮到的地勢因素的話,例如一些旱田,水田,油菜田等等,最好是利用是有塑料薄膜的紙張對其進行控制溫度的旱育苗。其中一些特色的育苗方式是:硬盤育苗和旱育淺植育苗的方式,還有一些其他的育苗方式,而本文將重點介紹以上兩種育苗的方式。
2.水稻常用育苗方式的優缺點
首先,我先介紹硬盤的育苗方式。有關于硬盤育苗的方式,他的育苗的成本太高,所以不利于在我縣實行。其次重點介紹的是旱育淺植育苗方式。其一它的育苗的面積的范圍較大,受到的光合作用的面積廣闊,他所能吸收的熱量也非常之多。對于熱量的利用率較高,使育苗內的溫度增長速度較快。出現的秧苗會早。其二其它的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適應范圍廣,育秧成本低,移栽無返青期,抗逆能力強,增產幅度大的特點。但是其育苗方式也存在缺點,如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的床田需要經過酸化處理或者加入調劑而配置成的標準化的營養稻田,制作此秧田的工藝較為復雜,并且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秧田的面積要大,所以在播種秧苗時不能播種的太多,若播種的太多,秧田內也就難成狀苗。
3.水稻育苗所注意的問題
關于水稻育苗所注意的問題,首先是有關溫度的控制,為了保證秧苗能夠過早的發芽,早點出現整齊的秧苗,在旱育苗出現秧苗時要做好保溫管理的事情。且一定要在此時蓋好秧苗的塑料薄膜,并且要保持塑料薄膜的透光性,增加薄膜內的溫度。其二是有關水分的控制,播種秧苗的稻田內的水分缺少,不足的話,也是影響秧苗的出苗率,因此要在此時檢查稻田中的水分的情況,若不足時,應當及時補水。其三是預防病蟲,鼠害等等情況,所以要在此時及時觀察,打好防疫藥水。
五、總結
縱觀全球的水稻栽培和育苗的技術的發展歷史,不能夠以已在世界的前列而驕傲,要真正的為我國的水稻栽培戶們考慮,清楚更多的水稻技術,更有效的,更完善的幫助他們。
參考文獻
[1]韋宏憲. 淺談水稻栽培技術[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02:81-82.
[關鍵詞] 玉米 栽培技術 栽培選種 病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051-01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也來越重視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為了實現中國農業大國的農業計劃,國家進行大力度的政策扶持,鼓勵人們發展農業,同時積極研發農作物栽培技術。而在眾多的糧食作物中,玉米的栽培面積位居糧食作物之前三,為了增加玉米的產量,玉米生產規模朝著大規模批量化生產模式前進,國家越來越重視玉米栽培技術的改進,為玉米產量的增加奠定了基礎。
二、玉米栽培技術現狀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玉米栽培技術會經常出現一些常見問題,這些常見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產人員疏忽,田間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受各地方的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耕地條件、區位因素等做出因地制宜的調整,同時對玉米技術中常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做出預防與處治,不斷改進玉米栽培技術。
三、玉米栽培技術中出現的問題
1. 玉米品種抵抗病蟲害、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玉米產量的提高跟玉米品種本身的品質有著很大的關系,玉米的生長對環境的要求較高,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氣候環境優越下產量才會更高。而我國的玉米品種不夠優良,抗病蟲、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對玉米產量的提高有著巨大的阻礙作用,改善玉米品種的品質顯得尤為重要。
2. 種植前土壤翻土不夠徹底
玉米生長形態長碩,比普通農作物需要更多的養分,而吸取養分則要靠玉米的根部,所以一般玉米的根部都非常粗壯,深入地底。在玉米種植前沒有深入的翻耕,玉米無法深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與養分,在遇到惡劣天氣時,玉米植株就容易倒覆。
3. 玉米種植密度不合理
在運用玉米栽培技術時,不能準確的衡量玉米種植的密度也是玉米種植技術中出現的常見問題。玉米生長過程中必然經過枝葉繁茂的過程,跟其他糧食農作物相比,玉米種植需要的空間就更難掌握,農民不能判斷合理的種植密度,都是依靠經驗來決定玉米種植密度。而種植密度又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解決玉米栽培技術中所遇問題的途徑
1. 認真選種
在玉米播種前,需要對玉米的種子進行認真選購。在分析當地自然環境之后,趨利避害選取最適合的種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已培育出了新型雜交玉米種子。選購枝葉收斂,種子抗性強的品種,即使在突發天氣災害下,只要及時處理,也能夠存活,另外枝葉豎直,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減少了每株玉米所必需的生長面積,對于大面積種植的農民來說,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玉米的收益。
2. 仔細耕土
選好種之后,就要對播種前的土壤進行深耕。為了使玉米苗的根部茁壯成長,翻土的深度要深于地下二十公分,翻土工作越充分,玉米生長越茁壯。準備工作做好后,選定適宜的天氣進行播種,這樣做有利于防止突發性自然災害對種子存活率的影響。在氣溫方面,而要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區分,平原日均溫高可以在初春時進行播種,在高維度地物,日均溫較低,太早播種達不到玉米生長的基本溫度條件,種子就要遭受低溫侵害,很難成苗。選定播種日期后,在播種時要整體考慮種子播種時的一致性。其中包括播種密度、播種深淺等,以免出苗不齊。在玉米栽培技術中,前期的選種、耕地、播種是玉米栽培技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認真而又細致的準備之下,為玉米產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3. 防治病蟲害
在應用玉米栽培技術時,防治病蟲害是玉米栽培的重點工作之一。病蟲災害一般出現在降雨量豐沛,農田排水不暢,氣溫較高的時期。農田有大量積水,高溫、高濕為病蟲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玉米生長最脆弱的時候就是成苗階段:一方面,低溫凍害可能使種子在還未破土前就已經死亡;另一方面,剛破土而出的玉米苗在不利的積水條件下遭受病蟲災害的威脅。因此,治理病蟲害要從苗期開始,在玉米苗成長初期,應及時監控玉米苗生長情況,做好田間病蟲監測工作,雨水過多時做好田間排澇工作,降雨稀少時注意農田的灌溉工作。病蟲防止要以預防為主,實行綜合防止。發現病蟲初期可以采取生物防止,若局勢不能控制,再實行化學防治。化學農藥的使用會使玉米產生抗藥性,同時農藥的使用也會造成土壤污染使土壤肥力降低,要謹慎使用。
五、總結
玉米栽培技術的不斷完善對提高玉米總產量影響深遠,本文分析了目前玉米栽培技術在運用的過程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法,著重體現在玉米種植的兩個重要時期,并通過分析和論證,證實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與準確性,為玉米栽培技術的更好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郭銀巧. 玉米栽培管理知識模型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河北農業大學,2005.
[2]邰連春. 基于工學結合的玉米栽培技術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J]. 教育與職業,2010,12:145-147.
[3]郭銀巧,李存東,趙春江,郭新宇. 玉米栽培理論及智能決策系統的研究進展[J]. 玉米科學,2005,01:9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