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經濟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網絡經濟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組織結構變革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推動了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信息中心烏家培研究員認為,從理論上說,網絡經濟就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經濟活動,是經濟網絡化的必然結果;從經濟形式上看,它是有別于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網絡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帶來了企業組織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組織不得不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這種變化,而在這其中,組織結構的變革最為明顯。
1.網絡經濟對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要求
在傳統的經濟環境下,實物資本、貨幣資本以及技術是經濟增長和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傳統的企業內與企業間組織形式正是著眼于實現資本與技術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設計的。而在網絡經濟下,人力資本以及由此產生的知識積累則成為經濟增長和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來保證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同時,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的指數化增長也使得傳統的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和進行有效的內部溝通。這就需要新的組織形式來與組織的發展和變化相適應。總的來說,網絡經濟要求組織結構具有以下特征:
1.1扁平化
扁平化是網絡經濟下企業組織變革最顯著的特征。適合工業革命需要的組織結構都是一種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優點是分工明確、等級森嚴、便于控制,但是,這種組織結構在網絡經濟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例如:由于管理層次多導致機構臃腫、人員冗余,進而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同機構之間互相推諉責任,管理效率低下;組織內部信息傳遞不暢等。為了克服傳統組織的這些缺點,組織開始出現扁平化的趨勢。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改變了傳統命令鏈的多層級和復雜性,精簡了結構層次,從而有利于信息的傳遞,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和不失真,大大提高了組織效率。
1.2網絡化
企業組織結構的網絡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形式集團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企業集團、企業戰略合作伙伴、企業聯盟大量涌現,這使得眾多企業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起來,構成了企業組織形式的網絡化。二是企業經營方式連鎖化。很多企業通過發展連鎖經營和商務等業務,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體系,使得企業的營銷組成網絡化。三是企業內部組織網狀化。由于企業組織架構日趨扁平,管理層次減少,跨度加大,組織內的橫向聯絡不斷增多,內部組織機構網絡化正在形成。四是信息傳遞網絡化。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企業信息傳遞和人際溝通已經逐漸數字化、網絡化。不同部門、員工之間通過先進的通訊技術進行信息溝通和及時有效的交流,可增進員工之間的了解,提高其學習能力,并增強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有利于企業處理復雜的項目,形成競爭優勢。
1.3虛擬化
傳統組織結構的設計總是力求職能部門的“全面化”,企業組織也總是力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不管是職能制、事業部制,還是矩陣制組織結構,也不管規模大小和在某項功能上的優勢如何,企業組織內的各種具體執行功能,諸如研究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等都是以實體部門而存在的。這些實體組織部門作為企業組織系統中相對獨立的單元,往往難以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而有效的反應。網絡經濟下企業組織要想具備競爭力,必須要有快速而強大的研發能力,有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生產和制造能力,有廣泛而完善的銷售網絡,有龐大的資金力量,有能夠生產出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的質量保證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集上述各種功能優勢于一體的組織才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事實上,大多數企業組織只有其中某一項或少數幾項比較突出、具有競爭優勢,而其他功能則并不具備競爭優勢。為此,企業組織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為了取得最大的競爭優勢,可僅保留企業組織中最關鍵、最具競爭優勢的功能,而將其他功能虛擬化。虛擬化了的功能可通過借助各種外力進行彌補,并迅速實現資源重組,以便在競爭中最有效地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
1.4組織決策的分散化
在工業經濟時代,組織高層幾乎擁有所有的決策權。在這種單一的決策模式下容易產生、低效率、結構僵化、溝通壁壘等問題。網絡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組織由過去高度集中的決策中心模式改變為分散的多中心決策模式,組織的決策由基于流程的工作團隊來制定。決策的分散化能夠增強組織員工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從而大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網絡經濟下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方向———網絡組織
網絡組織這種新型組織形式不僅滿足組織扁平化、網絡化和虛擬化的要求,而且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既適合于總組織,比如一個擁有眾多子公司和自負盈虧組織的康采恩,也適合于擁有現在流行的項目組織,獨立的生產組織、部分自治小組等形式的小型的企業組織。
2.1網絡組織的涵義
雖然眾多學者認為網絡組織是網絡經濟下企業組織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網絡組織是一個前瞻性概念,企業在實踐中也有多種具體的形式,因此關于網絡組織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的認識。但我們可以給出Achrol關于網絡組織的一個被較為普遍接受的定義:網絡組織是由多個獨立的個人、部門和企業為了共同的任務而組成的聯合體,它的運行不是靠傳統的層級控制,而是在定義成員角色和各自任務的基礎上通過密集的多邊聯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來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標。網絡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眾多的節點和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網絡組織中,節點可以由個人、企業內的部門、企業或是它們的混合組成,每個節點之間都以平等身份保持著互動式聯系。如果某一項使命需要若干個節點的共同參與,那么它們之間的聯系會有針對性地加強。密集的多邊聯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網絡組織最主要的特點,而這正是其與傳統企業組織形式的最大區別所在。從Achrol給出的有關網絡組織的定義,可以看出,網絡組織不僅是企業組織內部的一種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企業組織之間的一種聯系方式。對網絡組織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a.網絡組織是由節點及節點之間的聯系方式與溝通方式構成的具有網絡結構的整體系統。每個節點都具有相應的決策能力,能對流經它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b.網絡組織有著共同的目標,網絡中的節點圍繞著共同目標進行運轉,并實現信息共享和溝通。c.網絡組織各節點共同遵守網絡組織協議。網絡組織依靠網絡組織協議運行,在遵守協議的前提下可自愿進入、退出,表現出網絡組織的柔性與邊界模糊性。d.網絡組織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也可能不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而是為了特定的目標,由人、團隊和企業構成超越節點的組織,組織節點的構成會隨著網絡組織運作進程、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增減、調整。網絡組織邊界超越一般組織邊界,具有可滲透性和模糊性。網絡組織根據組織目標選擇構成節點、節點的核心能力、互補優勢及整合程度。
2.2網絡組織的類型
一般網絡組織框架允許它有不同類型和級別。從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將網絡組織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米魯斯等人將網絡組織劃分為三類:內部網絡組織、穩定的網絡組織和動態的網絡組織。
a.內部網絡組織。內部網絡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面是通過減少管理層級,使得信息在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之間更加快捷地流動;二是通過打破部門間的界限,使得信息和知識在水平方向上更快地傳播。這樣做的結果,就使企業成為一個扁平的、由多個部門界限不明顯的員工組成的網狀聯合體,信息流動更快,部門間摩擦更少。在網絡經濟的市場環境下,生產已經不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并讓顧客充分滿意才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與此相適應,企業的組織結構也應該由以生產為中心轉變為以顧客為中心。在企業內部構建網絡組織,有助于企業及時準確地識別顧客的需求特征,圍繞特定顧客或顧客群配置資源,組建由設計、生產、營銷、財務、服務等多方面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為顧客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務,讓顧客完全滿意。
b.穩定的網絡組織。穩定的網絡組織是指一種以長期合作關系為基礎的網絡組織,其中每一個企業組織都是獨立的,它們通過契約與核心企業相聯結。其典型代表是企業戰略聯盟。
c.動態的網絡組織。動態的網絡組織是許多企業的臨時聯盟,他們具有自己的關鍵技術,通常圍繞某個領導企業或中間企業組織的關鍵技能聯成臨時網絡組織,以達到共享技術、分攤費用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這種動態聯盟表現出短暫和臨時的特點,某個目標一旦完成就會宣告解散,而為了新的機會又會重新組建新的聯盟,其典型代表是虛擬企業。
3.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中的幾點措施
正如前文所述,網絡組織是一個前瞻性的概念,是未來企業組織結構發展的方向,但是,希望企業從傳統組織結構直接轉變為網絡組織是不現實的,新的組織結構畢竟要以過去的組織結構為基礎,而不可能憑空創造出來。不過,既然我們說網絡組織是網絡經濟下組織結構變革的方向,企業組織必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在結構上向網絡組織過渡,或者說建立具備網絡組織的某些特征的新的組織結構。
3.1組織層級的減少
與國外相比,我國大多數企業組織結構是直線職能型,企業不論大小自上而下自成體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屬于典型的層級組織。這種組織的主要特征有:垂直一體化程度相當高,所有權集中,并因此可能導致最低的產品差異性以致形成商品同構;在發生沖突時,較多采用行政命令來解決沖突;組織邊界層次分明、固定、剛性,典型的靜態連接或聯合。應該說,我國企業的傳統組織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但在網絡經濟時代,其弊端愈來愈明顯。我們不能希望企業組織結構從傳統的直線職能制直接變革為網絡組織結構,但是,減少組織層次,是我國企業目前能夠做到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從聯想集團組織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組織層級減少的趨勢。聯想集團于2004年調整了企業戰略,并作了相應的組織結構變革。首先是統一了中央市場部,在這個平臺上進一步研究識別細分客戶的需求,同時指導整體市場的工作。與此同時把原來的華南、華中、華東、西南、西北、東北和華北七個銷售大區進一步分成了18個銷售大區。如把以前屬于華中銷售大區所轄的湖北、河南和江西三個銷售分區重新劃分為湖北銷售大區、河南銷售大區,江西銷售分區則和湖南銷售分區一起組成湘贛銷售大區。結果減少了銷售過程中的層次,使得營銷更加貼近用戶,便于深耕習作區域市場。
3.2以流程為導向的工作團隊的建立
在流程變革的基礎上,組織需要建立工作團隊,也就是將過去以功能分工的組織方式改變為以“流程”、“網絡”為導向的工作小組。過去分散于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由一個小組結合起來,承擔起滿足社會需要的所有工作,各組成小組構成了一個非中心化的聯合體網絡,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傳統企業內部廣泛存在的“”所導致的管理低效率,而且也使各組成小組的界限不再嚴格地局限于功能和層次。
當組織職務是圍繞小組而不是個人來進行設計時,結果就組成了任務團隊。“團隊”一詞有著特定的含義,主要包括能夠自我優化、自我設計、自我創造和自我組織。按照德魯克教授的分類,團隊只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網球雙打型的。在這種團隊里,它必須是小型的,每一個成員必須使自己適應隊友的個性、技能、長處和弱點。第二種是足球隊型的。每一個隊員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但整個隊伍是整體移動的(除了守門員),同時,隊員們又保持各自的相對位置。第三種是棒球隊型的或者是樂隊型。每個成員都有固定的位置。網絡經濟下的企業組織將越來越多地在企業內部和外部使用跨職能的任務團隊,人們必須學會在沒有固定職務、沒有命令權威、既不是被控制也不是控制他人的情況下去進行管理,去完成任務,去實現目標。
3.3內部市場化
從傳統組織到網絡組織的另一個途徑是內部市場化,即在企業網絡化的基礎上,讓組織內部的各個單元(節點)形成自己的利潤中心,這些單元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市場環境選擇與組織內部或者外部的其他企業進行交易。如購買原材料、產品或服務以及對外部單位進行投資,以便更好地根據市場條件確定業務。這樣,企業組織內部不存在壟斷,利潤中心有從組織內部和外部各單位購買產品或服務的自由,同時,這些利潤中心也必須把他們的產品或服務以競爭性的方式銷售給內部或外部的單位。但是,組織內部單元的這種市場化行為必須與組織的發展目標相適應。在這些內部市場組織形式中,各個單元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財務報告,以便組織對各個單元的情況進行了解和協調。
在企業組織進行內部市場化過程中,往往會碰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各個利潤中心或各個單元難以確定互相提品或服務的價格。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海爾建立的內部價格體系來得到一些啟示。海爾的內部市場化是伴隨著流程再造建立的。海爾集團產品事業部與商流推進部之間的價格體系是根據整合前產品事業部的銷售費用占銷售額的比率作為基數(以后根據上年度的銷售費用作為基數),以此為標準,雙方通過協商確定新的折扣比例,核算出商流推進部從事業部的采購價,即采購價=產品市場價×(1-折扣比例)。產品事業部與物流推進部的價格體系是根據整合前產品事業部每批次采購物品所需的采購費用作為基數(以后根據上年度的采購費用作為基數),以此為標準,雙方通過協商確定新的折扣比例,核算出事業部從物流推進部的采購價,即采購價=物流采購價×(1+折扣比例)。設備公司和產品事業部的內部價格體系是根據整合前,產品事業部采購設備、維修設備所消耗的費用作為基數(以后根據上年度的采購、維修費用作為基數),然后雙方協商確定一個比例和基數相乘得出的數額,作為設備公司應得的報酬,其它各部門之間的價格體系的建立與此類似。正是由于內部價格體系的確立,保證了海爾內部市場化的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烏家培.網絡經濟及其多經濟理論的影響.學術研究,2000;(1)
2RaviS.AchrolandPhilipKotler.MarketingintheNetworkEconomy.JournalofMarketing,1999
3李維安等.網絡組織-組織發展的新趨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R.E.Milesetal.,“CauseofFailureinNetworkOrganizatioin”,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Summer1992
1.有利于加快醫院審計信息化建設
無論企業的性質如何,優先發展的信息化技術都為企業帶來十分可觀的效益,同樣,在醫院審計管理的過程中發展壯大醫院的建設必須得引進運用信息化技術。數據的管理與控制得益于可靠的數據庫支持,信息數據的保真則由健全的信息維護系統來保障,由此可持續長久的降低重復勞動率,操作更簡易方便控制,減少了繁復數據的查找使用時間,從而提升了信息數據的利用率,推進醫院管理更加有序化;除此之外,這也方便了醫療設備的采購,對于規模龐大的醫院而言,高效的有選擇有計劃的采購設備是非常重要的,醫療設備的價格之高可想而知,而設備信息化則為醫院節省下了數目不小的開支,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有助于審計目標的實現
醫院審計的工作目標是維護國有財產不受侵犯,促進醫院和諧穩定發展在對財務有效管理和加強內控監督的基礎上。所以,醫院必須積極地引進并且采用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和有效可行的方法,借助當前網絡經濟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處理審計材料和信息,從而使得審計結果更為準確和科學,為醫院領導做出決策提供更為可靠有保障的依據,最終對審計目標的實現無疑是十分有幫助意義的。
3.有利于提升醫院內部審計質量
在網絡經濟這個時代環境下,隨處可見網絡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醫院的日常經營管理事務中,當然,醫院內部的審計工作也不例外。依托于現代的科學技術的審計工作,不僅實現了在極大減輕審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的基礎上保證審計數據的準確和完整,而且促進了審計工作在規范化和流程化的過程中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從而提高醫院內部審計工作水平和質量。
二、網絡經濟下醫院審計的管理策略
1.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醫院審計工作
當前,在醫院內部審計管理過程中,很多的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夠,對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業務操作不熟練,不能及時的將醫院財務狀況進行審查和匯總,因此,為了加強醫院內部審計工作效率,首先應該加強審計人員學習使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對審計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定期對業務人員的職業技能進行考察和評價,深化審計人員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工作能力。其次,在審計人員對計算機技術有一定的掌握之后,應該積極引進和研發高效能的審計軟件,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醫院審計工作效率,簡化審計流程,節約審計時間;再次,積極培訓審計人員利用會計電算化查詢和過濾信息,將一些會計分錄中反映資金變化的記錄顯示出來,并借此進行數據的審核和分析;最后,使用計算機辦公軟件進行審計工作輔助,例如可以利用excel進行表格繪制和公式計算。
2.利用審計軟件構建醫院審計系統
在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過程中,醫院審計人員應該不斷的開發和利用審計軟件,建立健全醫院內部審計信息管理系統,確保醫院審計工作的準確和完整。同時,要積極的利用審計軟件對系統進行審計和完善,并且針對當前各大醫院信息審計系統不統一的現象,應該制定統一的審計系統建設標磚,實現醫院審計信息系統的規范性和程序化,保證審計工作的有效進行。此外,醫院應該加強數據庫建設,通過完善數據庫將各種財務信息及時提供給審計人員,提高醫院日常的審計效率,同時對審計系統的數據庫進行科學分析,盡早發現數據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
3.認真做好醫院審計風險的防范工作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在推動各個領域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時,也使得網絡風險劇增。當前,網絡系統在醫院的應用不斷增加,各類信息的載體由過去的紙質變成的磁盤介質。雖然數字化的存儲可以有效提高存儲效率,方便使用,但是對其保存的要求也就更高,對溫度、濕度、震動等因素需要防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存風險,同時,這些磁性介質很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非法攻擊和盜取,因此,為了保證醫院審計系統的安全,必須加強磁性介質的保存環境保護,避免高溫、高濕,防止劇烈震動,同時,堅強防護軟件開發,防止黑客攻擊,確保審計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
三、結語
關鍵詞:網絡計劃技術;施工組織;施工管理;應用
網絡計劃技術方法既是一種編制計劃的方法,又是一種科學的施工管理方法,但其在我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不容樂觀。
1 現行施工企業現狀
1.1 普及率不高 我國現有施工企業規模和企業內部人員素質差異較大。據統計,中央直屬和省級施工企業管理水平較高,每年應用網絡計劃組織施工達40%左右;地市級施工企業每年應用網絡計劃組織施工在15%左右;而縣級及其以下施工企業技術管理水平較差,每年應用網絡計劃組織施工僅為5%左右。
1.2 管理水平低 絕大部分施工企業網絡計劃技術的應用只停留在編制計劃上,對計劃執行中的監督與控制及計劃調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1.3 深度不夠 施工網絡計劃的編制往往只能反映整個項目中各工作單元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施工方法確定工作單元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編制深度不夠,更談不上網絡計劃的優化。
2 目前狀況產生原因
造成網絡計劃技術在我國施工管理中應用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和施工企業自身素質不高的結果。
2.1 外部環境的影響 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工程設計多變、工期的確定受行政干擾多、工程進度付款沒有與網絡計劃緊密聯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設計經常變化給網絡計劃的制定和調整帶來很大困難,使施工企業應接不暇,無法使用網絡計劃實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設期限的確定違反科學規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業無法按網絡計劃去組織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時以及付款時沒有與網絡計劃緊密結合,也在客觀上減弱了企業應用網絡計劃的責任感。另外,目前市場上網絡計劃的編制軟件很多,但適用于進度控制的軟件卻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較差,從客觀上阻礙了施工企業應用網絡計劃實施項目進度控制。
2.2 企業自身素質的制約
①傳統工作方式的阻礙。傳統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經驗來完成的,企業對實施網絡計劃管理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很多施工人員拒絕網絡計劃是因為覺得它會限制行動自由,沒有傳統管理方式那樣得心應手。②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現場跟蹤檢查沒有形成制度,隨意性比較大,進度數據收集不全面、不完整,進度數據的整理、統計、加工、分析能力差,無專人負責等。③缺乏高素質管理人員。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同時又是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往往只注重施工技術的研究,進度的管理依賴于橫道圖管理,對網絡計劃技術知識的掌握不系統。
3 處理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施工企業提高網絡計劃技術的應用水平除了從源頭抓起,盡快規范建筑管理體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業應用網絡計劃技術的積極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要從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高度,通過全面實施網絡計劃促進企業管理上質量、上水平。
3.1 規范建筑管理體制,為應用網絡技術提供良好的環境 ①加強工程設計管理,合理確定建設工期。通過建立規章制度,促進工程設計和工期確定科學合理,嚴禁設計的頻繁變更和建設工期的主觀確定。②完善項目監理制度。工程監理在監督工程質量的同時,要對工程項目的進度進行監理,保證進度控制與質量控制、投資控制的一致性和協調性。③建立嚴格按網絡進度計劃撥付工程款的機制。工程款撥付與網絡進度計劃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企業應用網絡計劃進行施工管理的自覺性,同時也促使網絡計劃編制更可行。為了實現這種結合,簽訂施工合同時,應將進度計劃中的主要工作與工程款撥付建立對應關系。
3.2 適應科學管理的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應用研究 ①制定有關規程,加強標準化工作。結合國情和行業特點,制定網絡計劃技術編制和管理規程,統一畫法、術語和各種類型的網絡模型,便于推廣和應用。②多途徑培養人才。行業協會和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編寫實用的培訓教材,舉辦網絡計劃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培訓班,對施工企業的技術領導和施工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和掌握網絡計劃技術;高等學校要增加現代化管理技術課程,使學生畢業后即能適應現代化管理的需要。③開發適用的網絡進度控制軟件。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與施工企業應通力合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實際,開發實用的網絡進度計劃與控制的通用軟件,培訓使用人員。
3.3 提高認識,注重實效,扎扎實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施工企業是應用網絡計劃技術的主體,施工中全面實行網絡計劃管理是提高我國施工企業管理水平的關鍵。
3.3.1 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應用網絡計劃技術的重要性 網絡計劃技術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它能夠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種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員合理的組織生產。施工管理中推廣應用網絡計劃方法必將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進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對于這個問題,企業的領導應該有充分的認識,把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放在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視,逐步拋棄傳統的憑直覺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難,投入一定的人力與資金,推動網絡計劃的應用。
3.3.2 采用易于控制的形式 橫道圖是工程技術人員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觀、易懂、繪制簡便、所需時間少、費用低的特點,但缺點是不能反映各項工作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對大中型工程的進度控制困難。可在網絡計劃技術編制和調整進度計劃后,轉換成橫道圖形式去實施,這種做法既有網絡一樣的嚴密性,又兼有橫道圖簡單易懂的優點,減少網絡計劃實施中的阻力。
3.3.3 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緊密結合 網絡計劃的編制與實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礎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員除了熟知網絡計劃方法之外,還應了解各項工作的工藝及組織。根據網絡計劃法的性質和特點,并非應用網絡計劃法就一定能任意縮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給管理人員提供應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趕工以及工期與成本的關系等信息,從而使增加的費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實施趕工,最終還是取決于施工組織方法和物質技術條件。因此,管理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進度控制計劃必須與工程技術人員緊密結合。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2001年是中國大陸網絡公司運作模式的轉軌年。從電子信箱的收費開始,引發了一系列網絡免費服務變成收費服務的大行動。作為網絡公司運作模式的探索,這些作法無可非議。從法律上講,這些作法也許無懈可擊。其實也不盡然,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本文關注的是,網絡公司紛紛“背信棄義”,將各種先前承諾的免費服務單方面地改為收費服務,或縮小服務范圍,這對整個電子商務來說將意味著什么?
從已知的后果來看,這加劇了網絡信任危機,給本來就先天發育不足的電子商務人文環境造成嚴重后果。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網絡公司缺乏處理危機事件的思想準備和實際能力。盡管一些網絡公司為此做出了種種努力,但最終沒能將這種危機的負效應降低到最低程度,沒能從根本上挽回失地。
2001年10月中旬,被譽為中國大陸電子商務的形象大使的某電子商務公司突然崩潰,更是給網絡信任危機雪上加霜。有關部門一周內接到數十起消費者投訴,反映該公司收取消費者訂購商品的貨款,卻不予發貨,消費者打電話詢問也無人接聽,所欠供應商近千萬貨款也未能歸還。11月15日,有關部門不得不向消費者緊急警示,不要再向該公司匯款購物,如果已經對消費者構成侵權,可以舉報投訴;并奉勸人們最好選擇貨到付款的方式進行交易。[注一]
由于這家公司是大陸電子商務的拓荒者,享有很高的聲譽,它的崩潰給整個電子商務造成無可估量的影響,使電子商務網站遭遇了最嚴重的創傷——網絡信任危機。這個冬天無疑也是中國大陸電子商務的冬天。有專家正確指出,此事件對行業的傷害超過了對企業自身的傷害。事實上,此事一出,供應商失去了對網絡銷售公司的信任,大多立即做出反應,提出必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愿再賒貨銷售。這對目前主要靠賒貨銷售的電子商務公司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
貳
曾幾何時,“電子商務,商機無限”的“公益廣告”充斥各種媒體。互聯網的確給新經濟帶來了無限希望,但無限商機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如期而至。個中原因,與網絡缺乏普遍的信任密切有關。我們不妨將這種網絡信任的“虛位”和困境稱為“網絡信任危機”。
具體而言,所謂網絡信任危機是指計算機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人們對網絡安全、網絡信用體系缺乏足夠的信任,從而導致網絡人際交往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困境。目前,網絡信任危機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網絡技術安全的權威尚未建立起來。網絡病毒的肆虐、駭客及駭客行為的頻頻發生、網絡犯罪的侵襲,對網絡安全構成威脅,嚴重危及網絡環境的安寧,加上網絡安全技術發展的滯后和網絡服務商安全意識的淡薄,使人們對網絡技術安全缺乏必要的信任,甚至有人把網絡技術視為不安全技術的代表。
(2)網絡公司信譽和網絡營銷體系的信譽尚未確立。網絡公司是一種新型公司,網絡交易體系采用的也是一種全新的模式。由于博弈次數不夠,或由于一開始人們就有上當受騙的經歷,產品質量、商家信譽和售后服務的良好形象尚未確立起來,人們對這種新型的網絡營銷體系缺乏起碼的信任,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網絡公司是皮包公司的代名詞。
(3)電子商務信用工具的缺乏和不完善。信用工具和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長期發展的產物,由于網絡經濟發展時間不長,使電子商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信用體系的不成熟。這一方面表現為缺乏足夠多的網絡信用工具,另一方面表現為這些信用工具的不完善,加上人們對網絡信息傳輸過程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從而導致人們對電子商務信用工具的不信任。
(4)網絡公民誠實信用的形象尚未樹立起來。由于網絡中的大部分行為具有匿名性,“網絡中沒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觀念大行其道,網民自我角色意識淡化,良心機制在網民行為中的自我監督作用減弱,使網絡行為變得漂浮不定,難以保證確定性,從而網民互相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
(5)網絡前途的不確定性。作為新經濟的網絡經濟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吸引了眾多的眼球和風險投資。由于其仍處于探索的發展階段,出現了一些問題,碰到了一些困難。目前,網絡經濟正處于過后的低谷時期。這是網絡經濟的轉折時期,對其前途人們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一些所謂的“悲觀主義”者,“網絡泡沫”的說法不絕于耳,這種人氣的低迷使人們對網絡未來的信心大打折扣。
叁
網絡信任危機實質上是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它反映了現階段網絡社會秩序尚未完全確立起來的基本事實。因此,網絡信任危機也可以歸結為網絡信任與網絡社會秩序耦合機制的危機。信任與社會秩序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關系通過一種所謂的耦合機制來實現。
首先,信任是形成社會秩序的核心元素。社會秩序的維持和新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必須依賴信任。沒有信任,人們無法達成共識,而社會秩序正是共識的產物。網絡主體之間如果缺乏信任,就會產出離散網絡社會和網絡社區的因子,這些因子被逐漸放大,就可能危及網絡社會的存在。事實上,網絡社會或網絡文化的形成,正是基于人們在網絡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共識。達成的共識越多,網絡社會就越穩定。
人們在行為互動中,為了降低交易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逐漸形成了一些規則。這些規則可以使你預期別人會干什么,別人也可以據此預期你要干什么。當這些預期一旦趨于穩定,而成為共同信念,就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網絡文化就是網絡社會,它是基于網絡行為規范形成的共同信念。
如果人們相互之間沒有共同的行為規范,沒有共同的信念,那么,彼此就難以預期對方將做什么,而一旦彼此不能預期對方的行為,那么彼此之間就會缺乏必要的信任,沒有信任就會導致進一步的行為規范難以形成和確立,從而導致一種惡性循環。因此,“信任”在文化形成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定意義上講,沒有信任就沒有真正的文化。同樣,如果人們在網絡行為中不能建立信任,那么真正的網絡文化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對市場經濟而言,信任更是須臾不可缺少。市場交易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消除信息不確定性的過程。沒有信任,人們無法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從而不能預期交易行為發生的確定性。缺乏這種確定性,人們可能有交易的需求,但缺乏實施的動機。
其次,社會秩序是信任產生的基礎。沒有社會秩序,人們的行為缺乏必要的指南,難以預測他人行為的結果。同時,信任是對社會秩序的認同和接受,缺乏這種認同和接受,人們的行為就會失去確定的框架,難以達成信任。
一般而言,一個秩序的社會有一個主流的價值體系,信任系于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沒有一個主流的價值體系,人們既無法評判自己行為的價值,也無法評判他人行為的價值。人們既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后果,也難以預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對他人行為價值的評判和對他人行為預期的確定性是信任的內在要求。失去這種確定性,不可能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正如鄭也夫所指出的,信任從來依賴于社會的道德環境,當社會沒有在其日常生活中為道德實踐留下空間時,信任幾成無本之木。[注二]
因此,網絡信任危機實質上是一種網絡文化危機、一種網絡倫理的危機。計算機網絡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網絡倫理和主流價值體系尚處于形成之中,網絡信任缺乏應有的網絡倫理和主流價值體系的支持,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目前網絡中缺乏普遍的信任。這正是研究網絡信任危機所要揭示的倫理意蘊。
肆
電子商機無限的困境使理性的人們陷入沉思反省之中。人們從不同視角研究了這一問題,如技術的、經濟的和法律的。經濟學家、業內人士和法律界人士紛紛從各自的角度分析原因,尋找對策。
關于目前電子商務的困境,人們討論的很多。一般認為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緩慢,首先是因為尚未找到比較適宜的電子商務模式,B2B還是B2C,抑或其他模式,似乎都缺乏經濟親和力。其次,電子商務的基礎建設跟不上。上網價格高、速度慢、人員少;網上結算體系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完善;商品配套體系不健全。 轉貼于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障礙,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社會倫理文化因素。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給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消費習慣、價值觀念等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另一方面,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消費習慣,尤其價值觀念對網絡經濟、電子商務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這些因素與前述所謂的“三座大山”一起構成了電子商務發展所必需的環境。“三座大山”是硬環境,而社會倫理文化環境則是軟環境。
我們曾撰文從倫理文化的視角研究這一問題,認為隱藏在這種現象背后有著深刻的倫理文化根源。[注三]在此,我們要強調的是,網絡信任危機就是其倫理文化根源的一個重要方面。
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商品交換,具有快捷、方便和普遍等優點。但是,交換活動本身所蘊涵的人與人的關系的本質沒有改變,交換活動蘊涵的倫理特質依然存在。如果缺乏信任機制,這種交換就難以普遍化,因而難以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電子商務交換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實現從看貨付款“直接交換”過渡到以信用工具和信用體系為中介的“間接交換”。這種間接交換的普遍性依賴于信用體系的有效性。因此,網絡信用體系就成為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這種信用體系既包括信用體系硬件的建設,也包括信用體系軟件的建設;既包括信用工具的建設,也包括以信任為基礎的倫理文化環境的營造。
另一方面,網絡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實現從“熟人經濟”向“陌生人經濟”的過渡,或者說從“直接經濟”到“間接經濟”的過渡。這一轉變需要人們的價值觀念、購物方式跟著發生變化。轉換的好無疑有利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否則,就可能成為發展電子商務的障礙。
電子商務的困境與人們長期以來在原子社會、傳統經濟中所形成的交易習慣、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有著深層的聯系。這種聯系在電子商務的初級階段——電子貿易階段已露端倪。在傳統的商務活動中,人們更喜歡與真實的人打交道,所謂“眼見為實”,同時也依賴傳統的信用工具和信用體系。而在網絡中,這兩個方面目前都不能滿足,既不能“面對面”,也缺乏相應的信用工具和信用機制。正如查克·馬丁所指出的:“ATM剛問世時,有人說,不會有人用的,人們寧愿跟‘真正的人’打交道。現在,消費者卻花錢使用這樣的機器。但是,這需要時間和習慣的改變,一旦人們意識到它的好處之后,使用ATM的習慣就漸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注四]
當傳統經濟中的信任體系尚待完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尚未解決情況下,將傳統經濟與以“虛擬性”著稱的互聯網結合起來,必然會使原本就不結實的信任體系和信任機制變得更加飄浮不定,讓人難以適從。在這種環境下,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定要遭受更多的磨難。因此,建立適應網絡經濟發展以信任為核心元素的倫理文化環境,已成為推進新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國發展電子商務注定要經受更多的磨難,因為,我們除了要應對其他發達國家共同面臨的電子商務中的難題,我們還必須解決由于自身市場經濟先天發育不足和經濟長期封閉帶來的人文條件的欠缺等難題。例如,中國傳統的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信用習俗是適應少量的小規模的商品交換而形成的倫理文化狀態,時至今日,它已明顯不適應大規模全球化的商品交換。
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將信任體系的建設等同于人際關系商品化。人際關系的商品化恰恰是缺乏適應現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倫理文化環境的表現。人際關系商品化也表明缺乏現代意義上的信用體系,因為,缺乏中介性的信用體系,商品的交換不得不訴求人際關系,不得不拘泥于熟人經濟。即使能夠突破熟人經濟,也常常會因信任機制的缺乏而支付額外的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缺乏信任機制難以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難以產生高效率的經濟效應。“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帝王法則,這正是我們研究網絡信任危機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綜上所述,為了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網絡安全技術、提高網絡企業的信譽和加強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建設,而且要著力培育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倫理文化環境。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B2C 電子商務發展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由于網絡信任危機問題沒有解決,電子商務的發展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成功。只要想一想美國的郵購業就不難理解這一點。美國的郵購業能夠有今天這么發達的局面,是與他們長期以來建立信任和信用體系的努力分不開的。配送體系等電子商務的硬件建設,需要的也許是資金,而以信任為核心的人文環境的營造則不僅僅是一個資金的問題,它需要的也許是足夠的時間和長期的努力。
注釋:
注一:目前該公司已恢復營運,正在積極清退消費者的款項,并與供貨商達成了還款計劃。
注二:鄭也夫:信任與社會秩序,《學術界》,2001年第4期。
新形勢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架構的框建及其特征勢必要順應時代走向,統籌全面,合理布局,突出時代特征。
1.綜合系統整合能力強。企業面對廣袤而復雜的市場,它的經濟管理覆蓋面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會對企業管理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而企業則要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自身的利益需求來綜合管理它的各項信息來源,存優取劣,以獲得企業本身效益最大化。現我國企業已具備組織計劃的基本能力,也已在能源儲備、人力儲備、原料儲備等方面加強了自身的實時預測,基本具備在未來危機應對中的搞風險能力和調控能力。
2.企業有效預算控制及目標管理終級體現。企業要在市場中立足,實現利益最大化,必須做好本身企業的有效預算控制,首先要取得高層管理部門全心全意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要讓高層部門直接參與預算編制工作,合理確定標準和適用正確的換算系統而真正控制預算,實現預算在日后企業運營中得以全部的價值體現,指導企業進行經濟分析。再者,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提出的“目標管理”理念也要在企業管理中正確運用,即將經營目的轉化為企業的目標,實現各層次的目標管理,具體體現在將終級目標逐層分解,化為個人目標,這樣可使標準清晰、明確,易于準確掌控,因此,這種目標管理稱為“管理中的管理”。
3.體現企業管理的信息性。管理需要信息,企業經濟管理更需要大量的經濟信息來源。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紛繁復雜,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以縮短信息產生源與使用者的鏈接,保證信息的準確時效性,縮短信息利用期的時間間隔,幫助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決策并采取實控手段,并采用人-機系統,發揮人的聰明才智,最大可能地降低控制成本,優化組織結構,使經濟管理有效控制在創新中得以實現。
二、新形勢下網絡資源系統在企業經濟商務活動中的具體影響模式
1.有效拓展企業的視野,輸出最大利潤。網絡時代呼嘯而來,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思想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信息競爭的快速性以及其先進性給我們的企業經濟注入了新的能量,由于信息資源的無地域性限制和無空間性阻礙給企業創造了共享資源的無限可能,企業可以在這共享資源中優化自身配置,突破固有的系統局限,依靠電子網絡時代的先進發展知識,給自身的企業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經濟利益。
2.提高企業系統控制功能,減少企業運營成本。眾所周知,企業系統由生產、財務、人事及研發等子系統合構而成,在這一系統中以往的企業通常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實地考察、多方調研等工作才能完成生產原材料采購等籌備工作,人事系統也需要大量時間消耗和無謂的損耗而緩慢運轉,研發系統也同樣因知識來源的局限及交流不足而出現停頓遲滯。而通過現今的飛速網絡信息資源時代,企業可以通過完備其信息系統而加強各子系統內部及相互的交流,從信息資源中獲得便利,于繁雜事務中得以梳理,從而于無形中節約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成本利潤率。
3.利用信息的綜合功能,創新企業營銷模式。以往企業各環節的傳遞通常會出現中斷、跑偏現象,因為生產成本信息屬于生產部門,銷售信息屬于銷售部門,常出現“產銷脫節”病癥,致使各說其詞,企業管理層無法正確決策,不利于高層全面了解企業運營狀況,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不良后果。而新形勢中網絡資源的信息共享則可以使不同管理層對不同的信息加以整合,創新產銷管理模式。
三、新形勢下企業經濟新模式的構建要注意的問題
1.提高企業專業人才水平,加強網絡資源整合能力。新型企業模式引入電子商務管理,實行柔性管理要求每位員工都必須懂得電腦柔性技術操作,管理人員更在此基礎上要懂電腦程序,還要會設計產品的更新換代、新產品的研發,在專業水平很高同時具有敏銳的市場預測洞察力和靈活反應能力,以迅速的反應來調整企業應對市場的需求。
一、網絡經濟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
網絡經濟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類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活動網絡化。財務管理必須順應潮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從管理目標、管理內容和管理模式進行創新。
1.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
傳統財務管理目標以“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主,它是基于物質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等原因產生的,體現了股東至上的原則。然而,在網絡經濟下,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在企業資源中占主導地位,企業相關利益主體發生了改變,若財務管理的目標僅歸結為股東的目標,而忽視其他相關主體,必然導致企業相關主體的沖突,最終損害企業的利益。
2.財務管理內容的創新
(1)融資、投資創新。在傳統經濟形式下,企業的融資是指以低成本、低風險籌措企業所需的各種金融資本;投資資金的運用,主要指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投資。而在網絡經濟下,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心。因此,企業的融資、投資重心將轉向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目前,在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是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競爭,誰擁有了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便擁有了發展、生產的主動權。因此,籌集知識資本和儲備人力資本將成為網絡經濟下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
(2)資本結構優化創新。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狀況和發展戰略的基礎。而網絡財務中資本結構優化創新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確立傳統金融資本與知識資本的比例關系;二是確立傳統金融資本內部的比例關系、形式和層次;三是確立知識資產證券化的種類、期限,非證券化知識資產的權益形式,債務形式以及知識資本中人力資本的產權形式等。通常情況下,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創新是通過投資與融資管理而實現的。只有優化資本結構,使企業各類資本形式動態組合達到收益與風險的相互配比,才能實現企業知識占有與使用量的最大化。
(3)收益分配模式創新。在網絡經濟下,企業資源的重心轉向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有知識的勞動者成為企業的擁有者。企業的資本可分為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企業的擁有者發生了變化,收益分配模式必然發生變革。收益分配模式由傳統的按資分配變為在企業的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各所有者之間分配,按照各所有者為企業做出貢獻大小及所承擔風險大小進行分配。
3.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
在互聯網環境下,任何物理距離都將變成鼠標的距離,財務管理的能力必須延伸到全球任何一個結點。財務管理模式只有從過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遠程處理和集中式管理轉變,才能實時監控財務狀況以回避高速度運營產生的巨大風險。企業集團利用互聯網,可以對所有的分支機構實行數據的遠程處理、遠程報賬、遠程審計等遠距離財務監控,也可以掌握和監控遠程庫存、銷售點經營等業務情況。這種管理模式的創新,使得企業集團在互聯網上通過網頁登錄,即可輕松地實現集中式管理,對所有分支機構進行集中記賬,集中資金調配,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
二、網絡經濟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缺陷
網絡經濟是基于Internet為載體而運行的經濟形式,也是電子商務充分發展的經濟。由于經濟活動的數字化、網絡化,出現了許多新的媒體空間,如虛擬市場、虛擬銀行等。許多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將隨之消失,取而代之以電子支付、電子采購和電子訂單,商業活動將主要以電子商務的形式在互聯網上進行,使企業購銷活動更便捷,費用更低廉,對存貨的量化監控更精確。這種特殊的商業模式,使得企業傳統的財務管理的缺陷暴露無疑。
1.不能滿足電子商務需要
在網絡環境下,電子商務的貿易雙方從貿易談判、簽訂合同到貨款支付等,無須當面進行,均可以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絡在最短的時間內來完成,使整個交易遠程化、實時化、虛擬化。這些變化,首先對財務管理方法的及時性、適應性、彈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使得企業財務分析的內容和標準發生新的變化。傳統財務管理沒有實現網絡在線辦公、電子支付等手段,使得財務預測、計劃、決策等各環節工作的時間相對較長,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其次,分散的財務管理模式不利于電子商務的發展。
2.不能滿足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的需要
財務管理傳統的結算資料主要來自于財務會計的成果,借助經濟數學和統計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對以財務報表為核心的會計資料進行處理,并據以預測未來經濟條件下企業可能達到的損益狀況。而在網絡環境下,電子商務能在世界各地瞬間進行,通過計算機自動處理,企業的原料采購、產品生產與銷售、銀行匯兌等過程均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
3.不能避免財務管理出現的新風險
在網絡經濟下傳統企業財務管理首先遇到的是網絡交易安全問題。由于財務管理中涉及到的交易用戶由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易改為了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而互聯網體系使用的是開放式的TCP/IP協議,并且以廣播的形式進行傳播,交易用戶的信息很容易被竊取和篡改,即使是合法身份的交易人,由于采用無紙交易,交易對方也可能會抵賴交易,從而給網絡交易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傳統的財務管理多采用基于內部網的財務軟件,沒有考慮到來自互聯網的安全威脅,而企業財務數據屬重大商業機密,如遭破壞或泄漏,將造成極大的損失。其次遇到的是身份確認和文件的管理方式問題。
三、網絡經濟下財務管理創新的實施構想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是網絡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實施財務管理創新的構想:
1.樹立新的理財觀念
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創造企業財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質資本轉向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因此企業理財必須轉變觀念,不能只盯住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首先,企業財務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其次,企業財務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善于觀察和面對復雜的競爭環境,能夠科學準確的預測市場環境下的不確定因素。再次,要重視和利用知識資本。企業既要為知識創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應的經營資產,又要充分利用知識資本使企業保持持續的利潤增長。
一、信息網絡化對于宏觀經濟進行管理需要政府角色進行轉變
在信息網絡化逐漸推廣的今天,網絡化加大了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聯系,其聯系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政府監督經濟運行以及合理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做出了相關要求。(1)減少對于經濟發展的干預程度。國家經濟的主要調節手段是市場,政府必須明確這一點。在信息網絡化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可以做好以下幾件事:為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發展資金,合理配置資源,不同行業的發展對于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僅僅依靠市場,將會出現嚴重的弱肉強食的現象,一些產業根本無法生存,為了生產的平衡,政府應該做好管理人的角色;著力于向“中立型”政府轉變,政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角色是指導者,為此,政府應該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出發,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再者,政府要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競爭原則,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政府要通過相關的立法工作來實現公平競爭,第二個原則是權力下放原則,政府需要通過權利的分開來管理,要發揮政府的“指導”方面的功能。(2)改變自身運作方式。政府要向電子化政府轉變,轉變的內容主要包括辦公自動化、信息處理自動化等。就我國而言,我國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資源,但一直沒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政府應該任用一些相關的網絡技術人員來實現對于網絡信息的利用,讓信息充分流動。政府的采購也可以采用電子化,這樣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并且有助于社會公眾對政府進行監督,這就類似于電子商務,可以減少貨幣資金的使用,對于經濟往來的記錄也減少了貪污現象的發生。(3)直接與民眾進行溝通。在以往的社會發展中,政府工作人員很難與群眾進行溝通,網絡信息化則為他們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橋梁。政府可以通過相關的電子調查問卷來切實了解民眾的需求,這樣就有利于減少政府決策的失誤,也就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貼合群眾的需求。再者,政府與群眾的交流也有利于民眾了解政府運行的現狀,切實把握政府的政策,并且對于經濟政策及時進行反饋,政府還可以集思廣益,共同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二、信息網絡化對于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
(1)要求政府對于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提高。宏觀經濟的運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動態進行過程,信息千變萬化,巨大的信息庫的涌動需要政府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極大地提升。其次,政府要提高對于經濟發展的預測能力,完善相關的預警系統,切實把握經濟發展動脈。政府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引導經濟朝著健康發展。政府在對宏觀經濟進行管理時需要制定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立足于對網絡信息所提供的數據之上。(2)制定正確的貨幣政策。電子貨幣的大量使用可以減少紙幣的使用,加速了資金的周轉與配置。為此,制定正確的貨幣政策是必須的,要減少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情況的發生,要加強對于動態的金融系統的分析,合理控制電子貨幣的使用。(3)政府加強了對財政的控制力度。政府日常工作中電子辦公的出現,有利于減少政府貪污受賄現象的發生。為了達到足額的財政稅收入庫,信息網絡化為其提供了方便。信息網絡化加強了對于稅收的監督與管理。再者,從國際角度來看,利用網絡來實現國際貿易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而言是極其重要的。稅收跨國發展將有利于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稅收發展差距。(4)信息網絡化需要勞動政策。隨著網絡技術應用到工廠之中,使得工廠的生產與管理逐漸分離,其中不缺乏相關的跨國案例的影響。據此,對于勞動政策其也做出了相關的改變。在網絡上進行工作人員的跨國分配為我國政府對于勞動力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合理制定相關的勞動政策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其關乎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上關于信息網絡化對于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以及政府應該如何更好地轉變角色只是初步的研究,相信經過眾學者的討論,可以得出更加深刻的看法。合理應用信息網絡化為宏觀經濟發展服務將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政府及企業需做好迎接機遇與挑戰的準備。
作者:周勇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建工學院
1.1分析思維模式的轉變。從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分析現狀來看,還依然堅持傳統的分析思維模式,即以當前農業經濟的現狀為出發點,反向推論出問題出現的最終原因后,隨后再分析問題造成的后果,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雖然將這種傳統思維模式運用在農業經濟分析中,可以確保開展理論研究的順利進行,同時還能收獲較好的效果。但是,在農業經濟分析中,數據分析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分析思維模式則具備較差的數據實效性。而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對維護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尤為注重,可以促進信息資源使用價值的有效提高。因此,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視角下開展農業經濟分析,一定要積極轉變傳統的分析思維模式,堅持與時俱進,增強農業經濟分析的實效性,從而有效提高農業分析的運用價值。
1.2分析立場的轉變。農業經濟發展人員在運用傳統模式對農業經濟進行分析時,往往會忽視客觀因素的重要性,他們常常是憑個人的主觀經驗及已有知識儲備來分析當前的農業經濟狀況,再用這種片面的理解和認知去分析當前的農業經濟問題并做出結論給出相應的建意。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往往是農業經濟發展人員對各方面問題的片面認知,由于農業經濟發展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對相關問題的分析和總結也具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分析立場下得出的結論和建議,往往缺乏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當前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運用中,不能以管理人員的主觀性判斷作為事物定論的依據,一定要注意定論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惟有采用有效真實的信息,才能對農業經濟的分析運用產生真正的效用。因此,我們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視閾下開展農業經濟分析,一定要積極轉變傳統的分析立場,以真實信息為基本出發點,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提高農業經濟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學性。
2.基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視角開展農業經濟分析的手法
2.1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是指以農業經濟發展中會出現的所有變量作為分析的基本依據,當其中的變量出現相應的變動時,農業經濟發展的數據也會隨之變化,直到相應變量數據與農業經濟發展數據保持一致的經濟現象進行有針對性分析的一種方法。在農業經濟分析中運用均衡分析法時,一定要提前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尤其是市場調研,了解和統計農業經濟發展數據,尤其是當某一種變量對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產生控制,并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這一變量滿足均衡條件后,對農業經濟發展條件作出改變,同時,不能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狀況時,才能在農業經濟分析中,將這一變量作為主要研究因素,總結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從而提出更加有效用的發展方略。
2.2動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是指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區域內,對農業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分析,分析整體發展活動中的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量和出現的變量間的制約和影響關系,以及分析在某一個具體的時間節點上變量對總量的農業發展情況產生的影響。在農業經濟分析中運用這一方法時,要符合相應的客觀條件:在市場調研中,我們通過融合分析相關的農業經濟發展數據,弄明白總體農業經濟發展相應規律性變化特點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固定的某一個時間段內,將代表性較強的因素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通過綜合分析不同時間段的影響因素,找到農業經濟受到相關因素影響的規律,將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作為基本出發點,以對農業經濟發展數據狀態造成影響的因素為依據,判斷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分析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合理性。
3.結束語
關鍵詞 模塊經濟 價值鏈模塊化 跨國公司 網絡化成長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1世紀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經濟的基本態勢。模塊(Modularity)經濟理論的提出為跨國公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選擇模塊經濟基于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實現全球價值鏈各個模塊之間的時間同步性,最優化價值鏈的配置;二是通過提高模塊化價值鏈對最終顧客的反應速度,最大化滿足最有價值顧客的需求。模塊經濟理論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處理個性化需求與大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產品設計與制造日趨靈活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要想成功實行全球戰略,其必須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及技術和統一、靈活、有效地享有資源對商品銷售進行全球統一調配這兩個方面。
1模塊經濟理論
1965年Starr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模塊經濟理論的概念,其自身的優勢在于能夠平衡個性化需求與大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受到一些諸如IBM、SUN等大型跨國公司的重視和應用。
青木昌彥等(2003)認為模塊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統,通過和其他同樣的子系統按照一定規則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更加復雜的系統。跨國公司根據模塊經濟理論把一項完整的科研活動分割成許多模塊,核心模塊的研究由母公司控制,而其他的模塊就放到該公司在不同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然后跨國公司再將這些子系統按照“可見”原則(該原則保證了各個模塊之間的協調一致)組合起來,形成一項完整的技術。
2模塊經濟與跨國公司
2.1 模塊經濟對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中,模塊經濟控制者利用建立和發展產品的標準這個主線,把產品分解為多個不同的模塊,選擇資源能夠實現最佳組合的地方進行相應的生產和組合,這一過程體現了標準化和模塊生產者之間的雙贏關系,這同時也體現出了標準化對模塊生產者控制的全方位性。
跨國公司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利用它們自己手中掌握的強大信息網絡,以產品標準和新的商業游戲規則為核心,對全球資源進行整合控制,使得產品在適當的地方以模塊方式進行組合,最終創造出全球價值。這一生產架構中,標準和商業游戲規則的制訂僅僅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而大多數生產者則以模塊生產的形式,實現和應用著這些標準。
2.2 模塊經濟使跨國公司更具優勢
模塊經濟使跨國公司能夠獲得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模塊化生產的標準化和靈活性來解決大規模定制和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跨國公司為了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從而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獲得范圍經濟。
(2)模塊化管理可以獲得跨國公司高效率的組織模式。模塊集群化的網絡組織模式的效率是最高的,能夠實現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上信息、決策、財務和運作等方面的聯合優勢。
(3)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模塊化經營抵抗風險。模塊化生產能夠降低企業業務合作的風險成本,交易成本模塊化可以使跨國公司和供應商實現雙贏。
3模塊經濟時代下跨國公司實現網絡化成長的對策
跨國公司網絡化成長的理論基礎在于價值鏈理論,該理論指出企業的成長緣于其價值鏈的解構、整合和重建,價值鏈的整合過程就表現在價值鏈模塊化的過程。在企業模塊化的過程中,把實施縱向分離的企業稱為主導企業,接受業務模塊生產的企業稱為模塊企業。因為擁有技術及品牌優勢,所以經濟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通常承擔主導企業的角色,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通常承擔模塊企業的角色,也就是說承擔加工制造環節的業務。價值鏈模塊化的過程就是對價值鏈進行解構、整合和重建的過程,主導企業和模塊企業相互作用形成跨國公司的價值網絡。
企業成為跨國公司價值網絡成員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單個價值模塊參與。另一種是以價值鏈模塊參與。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第一種方式處于主導地位,第二種方式處于附屬地位。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成長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新建投資,二是并購。
4結語
目前,研究模塊經濟即價值鏈模塊化與跨國公司之間影響的文獻還非常少,本文通過模塊經濟理論,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簡單的論述了價值鏈模塊化對跨國公司網絡化發展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來說,跨國公司模塊經濟的營造正是對傳統企業結構和戰略的一種揚棄,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組織的不斷變革,突出某一單獨能力要素的模塊化組織和模塊化簇群將會取代傳統按價值鏈構建的內部組織結構。
跨國公司運用模塊經濟實現網絡化成長,必將會對我國的產業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目前,在我國企業的技術及管理能力都相對較弱的形式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模塊化經營與管理可能會使我國企業的發展空間出現邊緣化,也就是無法獲得核心競爭力,僅僅在制造業和裝配業等低附加值行業具有優勢,我國企業被放置在價值鏈中次要的環節當中。由于跨國公司群體已經在我國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優勢地位,基于群體的核心利益,它們只會把價值鏈中的一些非關鍵環節(比如產品的生產、組裝、測試等)委托給我國的相關企業,換句話說,就是把我國企業納入其構建的價值鏈中,但是不會把其關鍵性技術泄漏給我國企業。總而言之,基于跨國公司群體和我國企業市場競爭地位的不對稱性,決定了我國企業在這種市場結構下積聚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的艱巨性。
參考文獻
[1] 李平,狄輝.產業價值鏈模塊化重構的價值決定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9).
[2] 李曉華.產業組織的垂直解體與網絡化[J].中國工業經濟,2005(7).
[3] 羅珉.大型企業的模塊化:內容、意義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5(3).
[4] 吳俊梅,鄢紅星.價值鏈模塊化與跨國公司的網絡化成長[J].商業時代,2008(22).
[5] 汪斌,侯茂章.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全球價值鏈理論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