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景式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實踐體驗;生理學;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68-02
一、引言
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培養高素質、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成為醫學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向。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國內各高職院校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上都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際獨立實施的過程中發現,每種教學手段各有利弊,取得的效果與醫學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構建的意義
生理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之一,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在長期教與學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傳統的“理論+實踐”這一“1+1”模式已跟不上職業教育的需求,它使教學內容彼此獨立,欠缺針對性,理論與臨床脫節,學生學習呈現“疲態”。基于這一現狀,本文從“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實踐體驗”這一鏈條式層層遞進教學流程的構建和實施作深入闡述,以期能更好地取長補短,縮小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距離,進而向高職醫學培養目標靠近。
三、模塊的構建
(一)構建所需平臺
1.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網經過多年的發展,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及數據中心接入能力不斷完善,已構建完成一個覆蓋全校區、支持下一代互聯網、多途徑接入、多業務融合的校園“天使之城”網絡學習空間。
2.移動學習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化環境下,移動電話在學生中的普及將使其成為發送教學資源和開展學習活動的天然選擇。我院積極推動移動學習的應用探索,開展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與研究,促進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改革。
3.“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依托校園網,我院于2005年初啟動“健康科普教育基地”項目的建設,已分人體科學與健康、家庭保健與急救、食品藥品安全與健康三個項目已經完成,為學生開展科普宣教、社區服務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模塊建設
1.“案例分析”模塊的構建。“案例分析”這一模塊的構建包括教師對案例的選取、學生課前分組討論、課堂上全班交流、教師總結這四個環節。
教師選用、設計案例要緊扣生理學的教學大綱,圍繞生理學基礎知識,結合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案例的選取應完整、典型,既有知識的系統性,又有教學的便利性。如呼吸系統這一章節,可以“氣胸”、“CO中毒及搶救”、“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這三個案例作為引領;又如血液這一章節,可以“缺鐵性貧血的診斷與治療”、“ABO血型與臨床輸血”等案例為引導;再如消化系統,可以“胃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胃炎”、“消化性潰瘍”等案例為切入點,然后再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鏈接和拓展。
課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依托學院提供的網絡平臺認真閱讀教師提供的案例,主動上網查閱與課程相關的知識,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完成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提交報告,闡述該組對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闡述完畢之后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被質疑的小組需要對疑問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除了學生充分發揮,教師亦參與其中,對問題進行適當點評,以便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問題的合理解決思路上來。此環節可根據相應章節的課時數分網絡討論和課堂討論兩種形式進行。
案例的選取遵循以“案例分析”為引領,以“夠用為度”為原則,打破“章”、“節”界限,改變循序漸進、條框式教學,對生理學原有的理論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精簡課堂講授部分的內容,在重點和難點處著重引入案例教學的內容,做到理論知識和臨床應用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案例分析”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2.“情景教學”模塊的構建。“情景教學”模塊的構建就是生理學虛擬仿真實訓室的組建和相關軟件的配置。“情景教學”為學生創設了實踐情景,提供一個虛擬、仿真的實踐平臺進行仿真實踐。學生在機能學仿真虛擬實驗室中可虛擬實驗環境,查看實驗對象、實驗試劑、實驗器材、實驗介紹、實驗步驟、仿真實戰及仿真實驗,并可以對實驗進行自定義,模擬各種藥物對動物呼吸、血壓、泌尿、張力等影響。該系統對實驗波形可以進行標尺度量、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壓縮處理和速度控制等,模擬顯示藥物在體內的濃度變化,可以對藥物進行換洗,并可自定義藥物的療效。該模塊可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為其后的動物、人體實踐作好準備。
3.“實踐體驗”模塊的構建。“實踐體驗”包括校內的動物、人體實訓、社會實踐、臨床實踐等,是真正將學生所學應用到現實中,能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獲得職業成就感和滿足感。可利用機能實訓室和仿真實訓室,進行相關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訓;依托“健康科普基地”平臺、社區服務、臨床見習等,實現從“模擬”到“實境”的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系統化實訓體系。
四、“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實踐體驗教學”流程的整合
“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實踐體驗”看似是三個獨立的教學模塊環節,實則在教學中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將其有機整合最大的優點是將“教、學、做”連鎖式地緊緊聯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節約課時和人力、物力,同時能充分調動所有教學資源。如在對動脈血壓的形成和影響因素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可先引入“外傷出血導致動脈血壓下降”這一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然后與“動脈血壓的形成機制、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降壓反射”理論知識進行鏈接講解;緊接著進入虛擬仿真實訓室進行“蛙心灌流”、“血壓測量”等模擬實驗;其后在機能實訓室進行“人體動脈血壓測量”實踐;最后通過“健康科普基地活動”及“進社區服務”實現理論與臨床的對接。
實踐證明,通過對這三個層層遞進教學環節的整合,能最大程度地縮短理論與臨床的距離,實現從臨床―理論―臨床的有機結合,突出了對學生應用能力、基本技能的培養,循序漸進地加強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教育。
五、討論
(一)特色與創新
1.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使網絡教學、虛擬實訓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實踐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載體,使其變得“無處不在”,從多層面得以延伸和拓展。
2.案例實用性、真實性。用臨床真實案例導入,以夠用為度,引入相關知識點的鏈接,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水平,達到教學目的。
3.評價客觀性。提交以小組為單位的“案例分析”報告作為考核項目之一;虛擬仿真實訓室提交的數據報告作為考核項目之二;實踐操作技能考核作為考核項目之三。綜合以上三項再加上理論成績即為“三合一”模式,是學生對本課程掌握程度的客觀評價。“三合一”考核評價模式,能充分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4.資源利用充分性。可將現有的教學資源,如醫學機能虛擬仿真實訓室、開放性的實踐課信息化平臺、《生理學》精品課程資源等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利用,優化資源結構,適應高職教育的需求。
(二)存在問題
在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不但要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的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同時,還必須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具備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能很好地控制課堂節奏,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其次,教師還要努力從講臺走向臨床,不斷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更新理念,跟上醫學發展的腳步。因此,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實踐體驗這一流程的構建與實施尚需進一步探索,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加以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杜尚榮.感悟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張旭東,夏徽.基于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例[J].教學研究,2013,(01):71-76.
[3]趙丹丹,武英,李云.案例教學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9,(6).
[4]李玉彬,余寅,韋素麗.案例教學法在解剖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0,32(3):226-227.
[5]楊耀防.典型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剖析,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1994,15(4):150-152.
關鍵詞 情境性教學 核心素養 生物學概念 群落的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11 - 0016 - 03
“情境性”是核心素養的特性之一,是指通過教育這一媒介使學生可以適應未來一切特定和未知的情境。核心素養可教可學,“情境性”同樣可教可學。情境源于自然與生產生活,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性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適應情境的能力。情境性教學是指依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創設包括場景、環境、任務在內的真實或虛擬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適應情境、解決繁難問題的知識與能力的教學方法。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的核心知識。教師采用情境性教學,促進學生構建核心知識,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學內容,進而在學科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群落的結構”是核心概念“生命系統”下的子概念,與現實關系密切,適用于情境性教學。下面將以“群落的結構”的概念為例闡述如何用情境性教學的方式構建生物學概念。
1 “群落的結構”教材分析
1.1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前三章主要闡述個體水平上的內容,第四章“種群與群落”則是講述群體水平上的內容。本節“群落的結構”是在學習了種群的特征及數量的變化的基礎上學習的,包括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為下一節“群落的演替”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自然情境緊密相聯,學生能夠從真實問題中獲取知識,并且利用知識解決問題,是進行情境性教學的好素材。
1.2 教學分析
雖然人教版教材編排合理,但是單一遵循教材進行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將教學內容在順序上加以調整:群落、群落的物種組成、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群落的空間結構、種間關系。從本節內容看,許多知識點與現實環境、生產生活關系緊密,利用情境性教學提供恰當的情境體驗,使學生先獲得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的學習更為輕松愉快。教學情境分類復雜,根據學生體驗的程度以及所創設情境的真實程度、呈現情境的方式可分為自然情境、實驗情境、活動情境、虛擬性情境、實體情境、多媒體情境、本體情境、社會情境、科學史情境、故事化情境九種。本節則主要將自然情境、實驗情境、多媒體情境、生活體驗情境、社會情境、故事化情境這六種情境交叉使用。
2 相關文獻探討
查閱中國知網收錄的對“群落的結構”一節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的文獻,選取其中三篇:① 高俊英(2012)建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特點出發,重視用好教材,圍繞“系統”這一科學主題組織與群落相關的知識,補充相關資料與生物學事實促進對群落概念與結構的理解。② 王芳(2012)基于生物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課外調查思考相關問題進行學習,以解讀種間關系曲線圖及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為重點組織教學,并將內容在教學順序上做出了調整,按照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群落的空間結構和群落的物種組成的順序進行教學。③ 余宏凱(2015)提出運用情境體驗探究式教學,選擇校園內一個具體群落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體驗、觀察和分析群落的相關問題,建構群落的知識體系。
這三種教學策略各有優點,都有創設情境,但創設的情境過于單一,缺乏生動性,與實際生產生活的關系不夠密切,教學內容偏于局限在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討論,缺乏應用。這使得這節課的內容成為零散的沙石,學生回憶時很難將沙石堆砌成房屋,不利于知識提取與遷移。基于此,建議建立“群落的結構”概念時,教師應圍繞這一概念,運用情境性教學的方式,將知識與任務、現實自然、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更加貫通地理解核心知識,助其在頭腦中形成錐型知識結構,有利于知識提取和遷移,提升學生的情境適應能力。
3 基于情境性教學的方式建構生物學概念角度的教學建議
從學科觀念和教學內容結構分析,將本節的概念定為“群落的結構是指構成群落的所有物種依據復雜的種間關系以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與生命系統的功能相適應的形態和生態結構”。概念中包含群落、物種、種間關系、結構等子概念,教師運用情境性教學創設合適的情境,并結合任務、問題情境將各子概念解釋清楚后穿成一根線,有利于學生建立知識網絡。
(1) 自然情境體驗,理解“群落”的概念。
單純利用教材內容較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變換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前,學生分組自主選擇校園中的某一個花園或池塘,仔細觀察并記錄花園或池塘中的種群類別、各種群的生存空間。課上,師生交流花園或池塘中的種群類別,并由教師針對某一群落提問:各種群之間有什么關系?如果將各種群看作一個集合,這個集合應該叫做什么?引出“群落”,并引導學生給群落下定義。
(2) 多媒體情境與自然、實驗情境結合詮釋“群落的物種組成”。
教師請學生說出所選群落中有哪些物種,比較不同群落之間物種的差異,總結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概念,即構成一個群落的所有物種,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隨之,引出“豐富度”的概念,并播放學生對校園不同地方進行的“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結合最熟悉的校園錄制的視頻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融入到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概念。
(3) 多媒體情境與故事化、社會情境相結合直擊“群落的空間結構”。
中學正是培養學生國家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時期,教師可以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視頻入手,使學生在了解國情的基礎上思考:如何使農林牧漁的種植、養殖達到最大效益?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張老伯承包了一個林場,并高效利用空間資源獲得了高收益(此時播放某林場內植物類群的剪輯視頻,并重點突出果樹――草菇結構的種植原理、方法)。那么果樹――草菇結構應用的原理是什么?(由此引出群落的空間結構)繼續追問:果樹、草菇的生長特點如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種群之間因各自的生長特點而相互取長補短,明確群落的垂直結構,并總結群落的垂直結構的概念)。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某草地群落的水平結構圖片,并提出問題:水平結構有什么分布特點?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總結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現特征是鑲嵌性。據此,總結群落的空間結構的概念。
(4) 多媒體情境與自然、生活體驗情境結合突破難點“種間關系”。
群落的結構總體上是對環境條件的生態適應,但在其形成過程中,生物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競爭與捕食。教師播放紀錄片“仇家的對決”的剪輯紀錄片,提出問題:非洲大草原,獅子大戰獵豹。紀錄片中獅子與獵豹為什么稱作仇家?它們的關系是什么?繼續播放“獵豹追趕羚羊”的視頻,提出問題:獵豹與羚羊關系是什么?有初中知識做鋪墊,學生很容易區分出競爭、捕食。為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分析”,并提問:資料1和資料2中,兩個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有什么不同?小組合作討論,師生總結競爭、捕食的概念以及特點。接著,教師利用課件展示“蛔蟲在人的腸道中生活”的詳細資料,學生閱讀、觀察,師生交流:人與蛔蟲的關系是什么?蛔蟲寄生在人體腸道中,對人體來說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對蛔蟲而言呢?提供“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資料,分析這種生存現象屬于共生關系,并給種間關系下定義: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系。最后展示除寄生以外的三種關系曲線圖,以方便學生理解。
(5) 社會情境與故事化情境相結合促進知識遷移。
教師創設任務情境:為進一步提高收益,張老伯又承包了一片魚塘,他想通過水產品養殖提高收入。由于對水產品養殖不了解,張老伯只好求助專家幫助自己。如果你變身專家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利用所學群落的物種組成、空間結構、種間關系等內容幫助張老伯制定一個合理高效的養殖計劃。可考慮魚的種類、魚種之間的生存關系、魚種棲息于不同的水層等。如果課堂時間不充足,則以上交作業的形式完成該設計方案。
(6) 自然情境回放,領悟“群落的結構”的概念。
學生學習完本節課的內容后,腦海里對于群落的知識尚不能形成一條主線,這時教師請學生嘗試給“群落的結構”下定義。師生總結交流后,得出概念“群落的結構是指構成群落的所有物種依據復雜的種間關系以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與生命系統的功能相適應的形態和生態結構”。此時,再次指出群落的結構是指生命系統的結構,使學生明確一個系統要想正常運作就需要有多個部門(物種組成),各部門成員之間要通過相處(種間關系)形成一定的模式(結構)。
4 反思
核心素養具有“情境性”的重要特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使要學生能夠適應一切的情境。在平時的常態課上,單純講授式的概念教學模式往往枯燥乏味,學生學習過后較難在學科知識與實際情境之間建立聯系。生物學與生產生活經驗緊密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站在“情境促情境”的角度,運用情境性教學的方式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相關知識創設適宜的學習場景、構造有價值的任務、提出有探討性的問題去解釋生物學概念,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生物學與生活的高度相關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俊英.圍繞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教學設計――以“群落的結構”為例[J].中國教師,2012,15:70-72.
《牛津高中英語》Word Power板塊的設置旨在有效地擴大學生詞匯量。從排列上看,每個單元的Word Power均在Reading之后,是對本單元話題詞匯的復習與拓展;從形式上看,這一板塊或通過介紹構詞法,如派生、轉換、合成,來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詞匯,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規律從而向學生介紹更多的符合此規律的生詞;或根據本單元話題,從Word family角度出發,向學生介紹更多相關詞匯。這一板塊的設計為學生詞匯量的拓展和教師開展情景化教學提供了方法和機會。
一、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現狀與思考
在牛津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很多教師對于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缺乏積極性,認為這一板塊的學習與高考關系并不緊密(Word Power中出現的拓展詞匯,通常都不會在課后該單元的詞匯表中出現),費時且效果不佳,還無形中增加了師生的負擔等,因此很多教師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走過場,或者一個模塊中挑選一個介紹構詞法的內容進行講解,抑或讓學生死記硬背其中出現的詞匯,更有甚者直接忽略這一板塊的存在。
而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育部,2001)。據此,筆者在《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2 Unit 2 Word Power的教學中嘗試了以創設與本單元Reading相關的鏈式情景為載體,進行相關詞匯拓展,并通過情景讓學生進行交流與詞匯的運用,下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展開說明。
二、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實踐與解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Word Power板塊,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拓展關于外出探險所需生活用品的詞匯。前面兩部分是以Reading內容為背景的一個延伸,即Colin要去非洲探險,在準備包裹時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從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區分圖片中出現的物品,第三部分的練習是鞏固前兩部分中出現的詞匯,而第四部分是借助急救箱里的物件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藥物的名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一個課時內讓學生掌握這些常用物品的名稱及用途。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主體任務是要讓學生掌握常用物品的詞匯。為了避免在Word Power教學中出現零碎分散,缺乏整體性,以及詞匯教學機械單一,缺乏情景的現象,筆者嘗試借助本單元Reading即非洲探險的內容,通過圖片、音頻和旁白創設與學生一起進行非洲探險之旅,從打包行李開始,到探險途中遇到各種突發狀況,直到平安歸來后給予他人建議這一鏈式情景,將這一板塊內容有機統一地串聯起來,完成Word Power中所涉及的詞匯教學并使學生在掌握這些詞匯的基礎上了解一些外出游玩或探險時所需的生存技能,同時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團隊協作精神。
(三)教學過程
Step 1:導入
本節課創設的是一個探險的情景,因此在導入部分筆者在講臺上放了一只背包,問:What’s on the desk? 緊接著追問:Do you know what I take inside the backpack? 教師并未馬上給出確切答案,而是請學生做猜謎游戲。教師利用幻燈片顯示背包中物品的圖片,請一個學生站在屏幕前根據其他學生對所呈現物品的描述進行猜測,要求對物品進行描述時使用定語從句。幻燈片中所顯示的物品有:flashlight; tent; life jacket; pocket knife; matches; sleeping bag; candle; pan; digital camera; money。這一活動一方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在游戲中復習了這些物品的詞匯和定語從句這一重要的語法現象。
在完成猜謎游戲后,教師用圖片告訴學生背包里還有以下物品:compass; mobile phone; rope; battery; tinned food; water; hatchet; MP3; map; novel; water purifying tablets; first aid kit; towel。讓學生在看到圖片的同時一起快速的說出相應的英文名稱。自此,行囊已經準備好。教師告訴學生自己將要背著背包去非洲探險,邀請學生們一起同行,為了鼓動學生,教師讓學生欣賞了一些非洲的優美景色以及動物的照片,然后與學生一起踏上非洲之行的旅途。
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滲透了后續任務中所需的詞匯,為下面鏈式情景的創設做好了鋪墊。
Step 2:探險之旅
為了能夠簡單明了生動地為學生創設較為真實的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筆者借助幻燈片、音頻等多媒體設備并用旁白引導開展這一環節的各個活動。
Scene 1: 幻燈片上展示一張夕陽西下的圖片,教師旁白:After a long journey, we arrive at Kenya at around 6 p.m.. We are tired and hungry, and the night is fal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do?
Scene 2: 教師在配有黑夜的圖片前旁白:It is dark outside. What should we do now?
How can we keep warm since we do not have quilt and other clothes?在學生回答后,繼續道:Let’s go into the tent with the group of four and have a nice sleep. Close your eyes and good night.
Scene 3: 先用音頻播放獅子的叫聲,然后教師旁白:What’s happening? Wake up! What’s outside? 然后配上一張獅子的圖片,再次旁白引導:What can we do to survive? If we cannot kill it, can we frighten it away?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旁白過渡:Great! The lion is running away. Look, the sun is rising. Let’s move on to see the flamingo.
Scene 4: 用幻燈片展示一張湖面的照片,教師旁白:On our way to the place where flamingo are, we come across the big lake. How can we cross the lake without bridge and boat?在學生給出相應回答后,教師繼續道:Before boarding the raft, what should we wear to keep us safe?
Scene 5: 教師在幻燈片上給出一個關于火烈鳥的圖片,過渡旁白:Now we are gently poling our raft on the smooth lake enjoying the beautiful sunshine and the numerous flamingos surrounding us.
Scene 6: 教師在土著人的圖片前旁白:Finally, we safely arrive at the opposite bank. This time we’d like to make a flight in a hot air balloon to see the animals’ migration, but we come across the group of original inhabitants who run this business. 然后教師先指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讓學生自行商量決定愿意花多少錢或者出多少東西來坐熱氣球,然后選派一名學生與之交涉。在交涉環節中,教師扮演了土著人的角色與學生展開對話。
Scene 7:展示一張熱氣球的圖片,并旁白:Now we are on the hot air balloon. Look, what is that? 此時教師依次展示關于斑馬、羚羊和動物遷徙的圖片,讓學生復習zebra; antelope; migration等詞匯。
Scene 8:展示一張熱氣球下墜的圖片,并旁白:Oh my goodness!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alloon! It is falling! We must drop some of our belongings. 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列出他們選擇扔掉東西以及原因。最后請幾組學生匯報。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圖片、音頻、旁白對情景進行創設,并通過快速問答、追問、小組討論、對話等形式,引導學生使用Step 1中出現的詞匯,并使學生了解到一些生存技能和常識,同時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Step 3 對話
經過前面八個場景的鋪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本課需要學習的詞匯,此時再為學生創設一個場景:在我們非洲之旅結束回到家后接到一個朋友的來電,這位朋友即將去非洲探險,他想要咨詢在準備行李時需要帶些什么注意些什么。教師指導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要求學生結合探險途中的所見所聞向朋友提出建議。在此環節教師給出一些輔助的句型結構和表達以及前面若干場景的圖片供學生參考,從而適當地降低難度。最后請幾組學生展示他們的對話并給出相應評價。
這個環節是一個語言輸出環節,學生在Step 1和Step 2中已經學習了很多關于物品和動物的詞匯,通過最后這一活動,能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回顧并復述本課所有內容,同時鞏固練習已學的詞匯。
至此,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流程已經完成。課后要求學生把所編對話改寫成作文,進一步強化訓練本課所學知識。
三、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總結與反思
雖然這節課的嘗試得到了廣大聽課教師及專家的好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值得總結和反思。
(一)教材內容的使用問題
Word Power板塊的內容有的幾個部分相互之間有相應的聯系,有的是獨立存在的。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適合的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教育部,2003)。為了使本課的教學實踐連貫順暢,所創設的鏈式情景相對真實可操作,筆者用問答、討論、對話等活動替換了課本上這一板塊C部分的練習。筆者認為,教師應靈活使用教材,以完成每節課的預設任務為最終目標,而不是教教材。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ingle cas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 and its meaning from the aspect of training practical and creative talents.
關鍵詞: 管理學教學;案例對比式教學法;實施過程
Key words: management teaching;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practice process
0引言
案例教學法已被證明是管理學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過程,提高了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然而,在管理學案例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一個至今難以有效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很難選擇出與管理理論有效匹配的高質量案例,這在國內管理學教學的本土化案例的選取上表現更為突出,影響了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實踐表明,基于案例的對比式教學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案例教學法主要突出案例教學在管理學教學中的重要性,突出案例的選擇、組織、評價與反饋。史孝志(2006)指出管理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1]。張奎香(2007)從觀念、課堂教學方法和實習基地建設方面闡述了管理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途徑和程序[2]。秦立栓(2008)從高質量案例編制的角度,提出在管理學案例教學中必須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3]。劉芳(2008)基于管理學案例教學的特點,闡述了案例教學在管理學教學中的相關應用問題[4]。案例教學的研究及其在管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顯著地提升了管理學的教和學的水平,但始終面對經典案例和本土代表性案例缺乏的難題。鑒于此,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對比式教學法,這不但可以彌補單個案例教學的不足,而且體現了"管理活動 管理思想 管理理論"的孿生發展過程。其突出意義表現為兩點:(1)彌補個案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強調案例對比的啟發性和思考性;(2)體現和突出管理理論應用的有效性、差異性、環境性和探索性,避免"管理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錯誤觀點。
1案例教學法面臨的不足
案例教學起源于1925年美國的哈佛商學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現已擴展到管理學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選取與管理理論有效匹配的高質量案例很難。主要表現為:
1.1 案例選擇的質量不高。管理學的授課對象既無經濟管理的知識儲備又無工作經驗或感性認識,自然提高了對所選取案例的質量要求。目前,管理學案例存在短小或過大問題,短小到類似于簡單故事,不能滿足課堂教學要求,過大到包羅萬象,不能突出教學重點,結果是學生理解不深或模糊;案例存在過于簡單或陳舊,簡單到一看就明白,缺乏討論性和啟發性,陳舊到與現實經濟環境不符,缺乏現實性;案例存在拿來主義,直接引用案例,特別是國外案例,淡化了本土色彩。
1.2 教師的實踐與教學能力缺乏。案例教學本身是一種較高難度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教師對理論知識能融會貫通,而且還能將管理理論與所選擇的案例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高校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難于對案例進行深入地點評,缺乏啟發性,案例的效果難以凸現,案例教學只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簡單補充或調節。
1.3 案例渠道狹窄。本土性案例的缺失一直是管理學案例教學面臨的難題,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一問題有所改善,但仍然滿足不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要求。誠然,國外案例的引用確實有助于學生對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國情不同,經濟環境不一樣,影響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目前,本土案例已大量進入課堂,最為重要的,也是難于解決的,就是經典案例本身就缺乏,選擇與教學匹配的案例就更難。
1.4 理論與實踐相匹配的案例不多。管理學的教學總體上是按照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的五大職能展開,這就要求課堂必須引入與之匹配的教學案例,但實質上存在的問題是,要么案例過小不能滿足相應教學內容的要求,要么過大不能突出相應的教學重點;要么是國內或國外案例,不能形成對比,降低學生的鑒別力。如果論及案例的經典性,這一問題就更加凸現,適用案例特別稀缺。
1.5 案例教學時間偏少。管理課程不能忽視案例教學,特別是案例教學的時間投入,這不但達不到管理學的教學效果,而且與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培養目標也不符。目前,部分高校,受教學總學時的限制,逐步壓縮管理學教學和實踐的學時,導致案例教學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多數案例列為考試的一種題型,并沒有有效的用在課堂或實踐教學上。同時,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慣性思維,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理論應用。
2案例對比式教學法的實施程序
基于管理學課程的內容及其更新遵循"管理活動 管理思想 管理理論"的循環互動過程,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對比式教學法彌補個體案例教學法的不足。此教學法突出圍繞教學內容的案例對比,強化案例的思考性、討論性和啟發性;突出國外案例和本土案例的對比,強化感知性和應用性;突出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比性的特征決定了其實施過程的特殊性,結合教學實踐,簡述如下:
2.1 課前準備
2.1.1 教學準備。教師的課堂教學備課是進行案例對比教學的首要前提。在選擇教學案例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和要求,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經驗選擇適宜的組合案例,體現案例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比性。根據課堂教學設計案例研討方案、組織形式及對可預知結果的預案準備。
2.1.2 學生準備。在教學開始初,授課教師應闡述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下發課堂教學案例,每一教學內容應至少配備兩個以上對比性強的特色或經典案例,并列明所要討論的內容,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做好預習,提交各自預習內容和效果;同時,提示案例的分析角度、思考方法和基本思路。
2.1.3 教室和教學設備的準備。對比式案例教學突出師生互動,主要以多向交流的形式出現。配備必要的教學設備,如投影設備、電腦、網絡、話筒等,并提前檢查故障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排除,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進行。
2.2 課堂討論、歸納與總結
2.2.1 科學分組、明確討論提綱。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自身特點,按照優勢互補、重點突出的原則,按6-8人的標準將班級學生分組,并確定正負組長。各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和案例制定討論綱要及討論重點,并分發至各組員。
2.2.2 討論、總結與交流。在規定時間內,各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展開案例分析、討論,自由地闡述個人觀點。期間,教師應積極地巡回于各組之間,了解各組討論進展,適時予以鼓勵、引導與啟發,特別當同學們的討論進入思維誤區和陷于僵局時,要參與其中,保證討論正確、有效進行。討論時間一到,各組立即停止討論,組長代表本組闡述討論情況,闡述案例背景,突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管理職能、不同案例之間的聯系與差異、討論中的思考與啟發。期間,教師應盡可能地記錄下同學們的討論情況,特別是閃光點與不足。
2.2.3 點評與延伸。點評是對比式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討論訓練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觀察力、鑒別力和想象力。點評起到升華和延伸作用,一要從案例出發,回答案例所要回答的問題,闡述其隱含的管理思想,特別是案例對比下的思考和啟迪。二要針對學生的討論給予實質性總結,注重突出優點,鼓勵激發學生大膽思考,善于想象,特別是討論智慧的撞擊;誠然,各組討論的情況肯定存在差異,要特別關注并鼓勵討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小組,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原因,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起到循序漸進的引導作用。最后,基于點評,延伸案例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布置課后閱讀和作業,作業中應體現自我設計部分。
2.3 課后總結與實踐課后,學生不僅要按時完成課堂布置的作業,特別是基于所學內容和案例的討論,要求學生從事后角度補充和完善案例中的不足之處,設計研究對象的發展與未來。同時,可安排部分學生到本校的專業實習基地考察和了解,加深對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的理解與掌握。
3案例對比式教學法的效果
案例對比式教學法彌補了個案案例教學法的不足,以對比鑒別的形式,通過情景模擬開拓思維、啟發思考,體現理論與實踐的孿生互動過程。
3.1 提高學生的適應性。案例教學中的案例只不過是當時背景下一種管理活動的描述,闡述了管理理論的應用與發展,它具有借鑒和模擬的功能,是過去情景的再現,但不能代替未來。案例對比,特別是同一國度不同背景下的案例和不同國度下案例的對比,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管理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助于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2 增強學習主動性、達到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導的統一。案例教學,特別是對比式案例教學,以情景模擬的形式再現了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的生動場面,使學生處于問題分析與決策的主角角色,教師起到導演的角色,整個過程是情景再現,生動活潑,學生用"心"去學習管理理論,用"智"去實踐,結果不言而喻。
3.3 有助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模擬的銜接。理論學習是提高實踐能力的基礎,沒有理論的科學指導,難以運用正確的方法面對實際進行創造性思考并提出創造性建議;能力培養是理論教學的目標,是檢驗理論教學的重要衡量標準,這勢必要求我們在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模擬的銜接。
3.4 實現教學的擬真性。用于對比式教學的案例大多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和事件,具有連貫的故事情節和時間順序,很多案例還對事件主人公進行心理活動描寫,這有助于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高度擬真的場景,也讓學生在將來工作中更快、更好的適用不同的工作環境。
4結束語
教學方法服務于教學目的,基于案例的對比式教學法以案例對比為載體,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實際情景,闡述了管理理論及其應用的實踐與發展過程;彌補了個案案例教學法,特別是經典案例和本土案例稀缺的不足;突出了案例時效性和背景性的差異。本文從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視角,探討了案例對比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及其效果,旨在提高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史孝志.管理學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考[J]. 理論觀察,2006,(3):132-133.
[2]張奎香.管理學案例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思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24(1):144-146.
關鍵詞:現代焊接工藝及設備 案例式教學 模塊化
《現代焊接工藝及設備》是材料科學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核心課之一。課程的設置針對培養相應專業學生的要求,在教學環節中結合先修課程中已講授的知識,較為全面地講授電弧理論的基礎知識、各種焊接方法的發展現狀和技術基礎,為學生從事畢業設計和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結合金屬焊接冶金的特點來探討各種金屬焊接時的基本規律。本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現代焊接工藝及設備》課程注重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時展的要求。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推行項目導向、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模式,體現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而案例式教學法是一種融入了背景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對案例式教學法的定義特點 具體案例的設計應用及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1、案例式教學法的定義及特點
案例式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真實的事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分析、決策,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案例式教學法是一種融入了背景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概念和定律融入到具體的工程案例中,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2、典型案例的選擇與設計
案例教學應用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典型案例的選取,要求典型案例既能體現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充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隨著就業市場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變化,典型案例的內容和要求都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應密切關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在選擇設計該課程的教學案例時,就注重聯系當前的一些重點和熱點項目和工程,例如,國家體育場的鋼結構大量采用由鋼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構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與屋面及立面的次結構一起形成了“鳥巢”的特殊建筑造型,其焊接工作量大,難度高,將鳥巢焊接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提煉成課程教學案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西氣東輸”項目中的管道的焊接質量要求極高,焊接質量檢測也非常嚴格,也是非常合適的焊接典型案例的素材。
3、案例式教學法的應用與實施
在精心準備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準確的貫徹實施,是案例式教學法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具體采取了以下的幾種措施,使案例式教學法得以順利實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課前精心準備,教師在上課前,要準備好相關的案例,并有具體的案例分析和論述的結果。如在某焊接結構的工藝制定的案例準備時,教師就需要把該結構的材料及結構特點梳理清楚,并通過查閱手冊,制定出幾套焊接工藝方案,并要總結出各個方案的特點。
課堂教學時,教師公布相關的案例,也可提供一些所需的參考資料,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資料。然后各個小組,選派代表闡述他們的成果。
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要結合案例和所設情景,將各組的討論結果做具體的點評,并引導他們自己總結規律,同時要將案例進一步引申,與大綱要求的知識點有機融合。使學生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來深入理解課程的基本原理。
4、案例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案例式教學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的探索;培養了0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具體的案例,各小組同學要盡其所能去查閱資料,分析案例,進行角色扮演。在此過程中,是由學生自己來考慮如何完成每個問題,而不是教師逐一告訴學生該怎么做,從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實現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5、案例式教學法存在問題及對策
案例式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1)缺乏規范的案例材料,部分學生反映有的案例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煤礦用滑靴的堆焊修復案例,由于學生對該件結構和使用環境不了解,所制定的工藝方案較含糊,不具體,沒有起到應有的鍛煉作用;案例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大綱的要求,緊密結合教材的知識點來巧妙設計,同時還要兼顧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2)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案例式教學時間不足,由于案例式教學至少要包括案例解讀,分組討論,教師總結引申等環節,會占用較長的時間,常常使各組選派的代表沒有足夠的時間作充分的發言,而其他同學的主動參與的機會更少。針對這種現象,指導老師要加強督促,課堂上可采用隨機點名或抽查的方式,以保證所有的同學都能盡快轉變角色,積極參與到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來。
6、結語
案例式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它適合教育發展的規律,具有非常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潛力,是教學方式上具有革命性的創新和嘗試。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也要相應的轉變角色,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向以學生為主導的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 柳邦強,沈斌.淺談模塊化教學在焊接實習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
[2] 熊震宇.中美高校焊接專業人才培養的比較研究[J].電焊機,2009,(03).
[3] 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秦濤.焊接專業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9).
案例教學體育保健學研究
案例教學是以教學案例為基礎,以學生對所給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思辨為重點,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案例教學在法學和工商管理學等學科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到目前為止,案例教學法在體育保健學課程中的應用還是空白,因此,研究案例教學法在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體育保健學課程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體育保健學是體育教育專業和舞蹈學(體育方向)專業的主干課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保健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典型的“四個一”特點,即一個教師、一張嘴、一本教材、一支筆;教師上課采取“一言堂”、“滿堂灌”,而學生則是死記硬背、被動接受,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方法。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方法只是將學生當作了裝知識的機器,不僅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更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案例為基礎,以學生在課內外對真實事件和情景的分析、思辨為重點,以提升學生應用理論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變教師“一言堂”為“群言堂”,彌補了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的缺陷,使學生在分析、討論、思辨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體育保健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更鍛煉了語言表達,學會了傾聽,懂得了合作,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才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提升,為整個教學過程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體育保健學課程案例教學應用實踐
2.1課前準備工作
案例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課堂講授,它注重的是對案例的討論,具有明確目的性、客觀真實性、實踐性、學生主體性、結果多元性和深刻啟發性以及過程動態性,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角色變為導演角色,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不會按著老師的程序進行。為了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學的效果,老師與學生必須在課前認真準備。
2.1.1教師準備
2.1.1.1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組織與評價案例教學的前提,體育保健學課程每個章節都應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和章節內容特點進行確定。為了保證制定的案例教學目標更科學與實用,必須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明確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
2.1.1.2教學案例選擇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案例的選擇。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教學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應具有真實性,是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或比賽中的典型事件,案例的情節符合客觀實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現實感,激發學生的動力。
(2)教學案例所設計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學案例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
(3)教學案例應具備豐富的材料,包括相關報告、圖表以及當事人的主訴等。
(4)教學案例文字敘述要簡練、生動,結構合理,篇幅不要太長。
(5)教學案例的內容要符合體育保健學的要求,無論是綜合性的案例還是專題性的案例,是學生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加深對體育保健學基本知識的理解。
(6)案例的答案具有開發性,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用不同的策略加以解決。一個好的案例應該有較大的爭論空間,能引出許多不同的觀點與方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1.1.3教學案例的設計
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案例后,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確定案例教學的形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以及教學傳媒,在講運動損傷內容時,主要采用了討論式教學形式,發現教學策略,借助文字敘述和圖片相結合的教學傳媒方式,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2學生
教師上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將教學案例發給每位學生,學生認真閱讀案例和相關的支撐材料,把握案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明確案例中蘊藏的問題及重要事實,掌握案例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提出問題解決的思路,每個同學都要寫出閱讀提綱和案例分析報告。
2.2展開案例討論
上課開始,每一小組先進行小組內討論,每個同學根據課前的準備都要積極發言,闡述發現的問題,思考的思路,解決的方案,組內成員互相提問、質詢,對于關鍵性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后有小組長寫出全面、詳細的分析報告進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首先由每個小組長作中心發言,向全班同學陳述本小組的案例的分析報告 ,組織全班同學分析、討論、評價。討論的過程中自由提問,本組成員進行答疑,提問時學生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分歧,通過討論,學生不斷反思自我,得到更加完善綜合的決策思路。
2.3總結與延伸
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對整個討論進行歸納總結,既要撲捉有益的思想火花,也要糾正不正確的觀點,以表揚為主,肯定成績,對積極發言的和有獨到見解的同學進行表揚,對不善于發言的同學要循循誘導,對在此次討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典型思路應給予正確的評價 ,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對分歧較大的地方,鼓勵同學們課下繼續查閱資料共同思考和討論。
2.4確定教學評價
案例教學評價是體育保健學課程總體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收集案例教學中的有關信息,對案例教學全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評判。案例教學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課前案例分析報告;(2)學生的課堂表現;(3)課后案例總結報告。
3.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加強體育保健學案例庫的建設
保健學教師應精心編制適合體育保健學教學實際需要的高質量的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案例,體育保健學案例教學只能是無本之木,案例必須是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競賽過程中事實存在的一些事件,案例要具有問題解決的多元化和答案的非標準化。
3.2不斷加強體育保健學老師的業務水平
保健學教師藥全面掌握體育保健學相關學科的知識與原理,譬如:解剖學、生理學、運動創傷學、營養學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駕馭體育保健學案例教學的過程。
3.3教師與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都要擺正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要互相尊重。教師的角色是導演 ,負責提供體育保健學相關的教學案例材料 ,提出討論的基本要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既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又要適時誘導學生 ,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爭當爭辯的配角。學生的角色則相當于演員,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材料進行思考與討論,并對案例中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2]。
參考文獻:
[1]郭忠興.案例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1):59-61.
關鍵詞:案例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運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其他課程不同,基礎理論多、政策性強,內容也較為單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以往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當中,往往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明確基礎理論知識,再畫出重點內容讓學生進行背誦。這種教學的形式,不僅不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還不容易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提升課程教學的成效,對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雖然當前階段在教育整體中已經不斷地推進新課改,但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師教育觀念沒有更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部分教師會不自覺地采取傳統的機械式教學方法。而這種落后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同時教學中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論教學,即教師將課本上的知識原本地再讀給學生聽,以此來幫助學生接受各種知識。這種最終為了應付考試的教學,教學手段十分的單一,同時也相對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脫離。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教師一般情況下都會設立相關的教學目標,以此來確定大致的教學過程。但是部分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從而出現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相互脫離的情況。
(二)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第一,學生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的時間不多。由于初中課堂所開設的科目眾多,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便會對科目進行主次輕重的排序,而部分學生不約而同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重要,學生對待該課堂的態度便是考前突襲,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則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學習。第二,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興趣。由于課堂的教學基本上都是理論方面的教學,這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之上提不起興趣,便很容易出現學生走神、開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業的現象。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教學案例的作用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按照以往傳統教學方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需要以“講讀”作為核心,這樣一來,完全忽視掉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種僵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吸收以及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當中適當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通過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進一步地引導他們主動積極思考問題,并且可以想到解決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扎實,對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有著至關重要作用。
(二)發揮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我國新課改明確“以生為主”這一教學的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尊重學生主體的地位,進一步發揮出他們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誠然,與以往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相比,創建出以生為主這一教學的課堂,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緊跟教學的內容,適當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進一步地引導出學生結合案例展開思考活動,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關法律知識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充分獲得發揮,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具有積極作用。
(三)現代教育媒體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是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與以往傳統單一課程教學模式相比,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形式優勢明顯,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相關視頻教學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強教學感染力,進一步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在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師往往精選較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藝術化處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強教學課堂的感染力,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信息化的發展。
四、選取教學案例的基本原則
(一)具有明確的是非立場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以及高尚情操,進一步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法治的觀念。因此,在選擇相關法治案例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教學案例還需要充分展現出來良好的道德觀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慢慢地培養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準確地判斷什么事情是錯的、什么事情是對的。只有擁有清晰是非立場的法治教學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幫助到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二)貼近實際生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當中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就是為了指導學生日常的行為,進一步地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基于此,初中教師在對案例進行選擇時,需要注重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案例當中涉及的情景,應當和初中生周邊生活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聯系。案例教學主要的作用是通過他們熟悉場景的呈現,讓學生能夠和課程教學的理論有機結合,從而更快掌握課程教學的內容。因此,教師選擇的案例應當來自日常生活,這樣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來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況。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運用到基礎理論知識,進一步地解決生活問題,以此來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三)適應時展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也會做出一定的改變。日常生活也會隨著社會不斷變化,從而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基于此,日常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當備好教學的案例,緊跟時代步伐,按照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及真實情況的變化,進一步地做出來相應的調整。教師隨時關注周邊發生的事情,通過提煉,與課程教學的理論有機結合,作為新的教學案例指導學生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而指導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學習。
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案例運用注意點
(一)精選案例,緊扣主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有效運用到案例教學,最主要的就是選擇能夠與知識相關的教學案例,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導入的案例能夠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探討,但是最終的目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進而把知識內容能夠內化,進一步地升華為學生自身的精神品質,更好地指導行為的實踐。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還需要考慮初中生實際學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來講,案例主要分成綜合性、描述性、專題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需要按照相關知識做出來適當調整。譬如在上文當中提及,案例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夠僅僅表現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徑也具有多種形式,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一定的時效性,需要適當地引入到社會熱點的話題為教學案例,例如,在我國現代信息化這一背景下,教師需要選擇法治案例的路徑非常多,可以結合到網絡資源進行篩選,也能夠融入央視法治頻道進行篩選,譬如《庭審現場》《普法欄目》以及《今日說法》等,教師需要有效結合電視的頻道,進一步地選擇出來適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師在精選教學案例過程當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則,譬如,啟發性以及典型性等,為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鋪墊一定的基礎。基于此,使用好教學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師精心選擇緊扣主題的案例。
(二)授課實施案例教學法
1.通過教學案例,設置相關問題
初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師應當烘托氣氛,創造教學的情景,以更加靈活的形式,把教學案例充分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為引導其自主地進行思考,教師在呈現案例時,需要結合其本身與課本內容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師生互動過程當中,來思考老師提出來的相關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例如,初中教師在教學“以禮待人”這一內容時,應該對課程教學情境進行設置,即“誰是店長,誰是店員”,小閩、小芳在逛街,他們進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歡上一雙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員幫她拿下來,想要試一試,之后她感覺小了,就問店員能不能換大一點的嗎,店員小華看了小芳一眼,態度不好,說道“沒有”,這時小閩說“可以找一找嗎”,店員小菊卻說“沒有就是沒有,不買就算了”,因此,他們兩個人都非常不高興,于是找到店員評理,這時一旁站著的店員小梅朝這邊走過來,并且端來兩杯茶水,詢問一下具體的情況,發現本店已經沒有貨了,其他分店還有這雙鞋,說道“為表達歉意,為您打六折,請您稍等片刻,這邊會派店員送來”,于是兩人等一會,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師在講述完此案例后,說到這三名店員,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長,于是問學生問題,“他們幾個誰是店長,誰又是店員呢?”學生經過激烈探討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長”,緊接著老師又會提出,“為什么小梅就是店長?”然后他們經過討論之后,有的學生答道“小華待顧客不夠禮貌”,有的學生答道“小梅能夠以禮待人,才能夠有顧客買鞋子”,老師笑著夸獎回答問題的學生“大家都對,非常棒”。這樣一來,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興,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以疑問形式,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且及時地解決問題,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2.通過案例,樹立法律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還可以樹立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初中教師在教學“預防犯罪”這一內容時,需要運用到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案例。例如民警偵破一個盜竊犯罪案,犯罪團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歲、最大的為十三歲,他們一共犯案四回,總計盜竊八千元,案發的原因是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饞想吃東西,然而沒有錢,商店老板又不賣,他們就商量去偷一些東西。被民警帶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還沒有意識到犯罪行為,一會看桌子上擺放的東西,一會相互打鬧。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按照出示的案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什么是犯罪,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從而讓他們能夠樹立法律意識,做具有責任心的人。
(三)關注反饋,及時評價
案例教學法,重在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在思辨過程當中可以達成基礎知識的習得。在學生能夠思考某一個案例時,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能夠比較清楚地感知學生思想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初步的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還應當注重學生所反饋的法治案例,在他們對教學案例本身產生疑惑時,教師應該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最重要的是應當全面地看待學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變化,當學生對教學案例產生錯誤理解時,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而是應當循循善誘,學生思維的演進需要一定的過程,同時還需要及時而積極地引導。因此,“關注反饋,及時評價”是成功運用案例教學的必經之路。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當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學已是大勢所趨。案例教學除了能夠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之外,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法治意識。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應該根據案例選取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地選擇出能夠貼合課程教學目標的法治案例,從而展開教學活動,發揮案例教學在提高課程教學成效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陽蕓,袁成,盧志.道德與法治學科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A市調查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6):90-9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項賢聰.淺談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7(11):62.
[5]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17(10):70.
[7]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2(6):24-25.
[8]李學勇.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東.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0):147.
[10]駱瑞珩.新變化引領新探索:統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材淺析與教學建議[J].中外交流,2017(36).
【關鍵詞】道路坐標放樣計算;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289-01
1、引言
《道路坐標放樣計算》是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工程學院結合目前路橋行業現狀和和我院學生自身特點,開設的針對道路與橋梁工程、測量、工程監理、隧道及輕軌等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以《道路工程測量》、《公路設計》等課程為基礎,以CASIOfx5800p計算器為平臺,重點學習CASIO-fx5800p計算器在道路坐標放樣計算計算中的應用。
《道路坐標放樣計算》在開發及教學過程中,學習和吸收了當前有關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新的理論和思想,發揮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特色,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當前公路設計與施工的實際情況為核心,重在應用,旨在鞏固學生已學理論知識,增加其實踐體驗,培養和提高其專業能力與社會能力。
2、《道路坐標放樣計算》教學現狀
自《道路坐標放樣計算》課程開設以來,經過課程教學團隊的努力,課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從公路坐標放樣的知識結構、具體應用出發,以能力為目標,將課程體系劃分為若干個一級項目任務,一級項目任務下根據具體情況再設若干個二級或三級項目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的項目任務為線索,通過確定項目任務、項目分組、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等各個階段,把教學內容巧妙的隱含在每個項目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經過獨立思考和教師的指導,自己解決問題,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遵循學生職業理論培養的基本規律,擺脫原有專業課程的學科體系,淡化學科中相互獨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突出職業定向性。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采取有利于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結構形式,實行項目導向、工學結合和案例分析為主的方法。將知識和技能隱含在工作任務中,將課堂教學活動的邏輯主線定位在實踐活動上,理論知識的組合按照實踐訓練工作任務的相關性進行,不同的任務按照不同特點,組合對應的技能訓練和理論學習,實施情景式教學和現場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課程的基準學時為32學時,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為1:1,另加一個專用周的集中實訓時間.在授課內容安排上,精講多練,尤其在專用周的集中實訓時間里實施情景式教學,設計了學習情境進行現場指導學生操作。
3、教學改革
3.1以工程項目為導向選取課程教學內容
圖1引用畢業生工程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學案例
為了讓學生明白課程內容不是編造出來的,而是在行業和工作中確確實實用的到,教學團隊今后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在選取課程內容時,應該首先考慮來自于工程項目,進而加大其比例。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有些教學案例,引自于本校畢業學生向老師請教的在工程項目中遇到的問題。筆者發現,學生對類似這樣的案例非常感興趣,學習效果也非常好。原因很簡單,這樣的案例出自于他們的學長,將來他們也遇得到。此外,這些工程項目上的問題難度并不是很大,如果確確實實學習了,解決起來并不是很難,這樣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圖1為某次教學中引用畢業生工程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學案例。
3.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在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開發上,力求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與現場工作的環境、方法、手段、工作過程等方面保持一致,實現在校學習和現實工作“零距離”對接,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采用項目導向、情境教學、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任務教學法等方法與手段,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環境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充分實現“教、學、做”一體,突出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繼續優化所選取的工程項目和教學案例,使其形成比較完善和系統的內容體系。在項目導向法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教學組織,使教學計劃得到切實執行,不至流于形式。在某次項目導向法教學過程中,項目綜合性較強,課堂時間為4學時,但要求學生主要利用課余時間(兩個星期)來完成。教學步驟為引入、任務布置、分組、師生互動、實施與討論交流幾個環節。為了讓學生感覺到真實,有用,同時為了激發學習熱情,展示教師本人所做的項目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項目任務,在項目任務書中對教學目的、項目概況、內容與要求等做了詳細的表述,同時也附帶了應有的資料。項目的完成以小組為單位,這也是基于實際工作中這些項目是以團隊的合作來完成考慮的。在學生接受了項目任務之后,不明白的地方要求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或向老師咨詢,老師應向學生適當的告知與引導。在實施階段,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老師可以去現場指導,也可能通過電話、網上聊天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完成項目任務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進行總結和交流。
3.3考試改革
對傳統評價與考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采用階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評價模式;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平時測驗、實驗實訓、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成績。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予特別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能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為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培養善于思考和創新的精神,會給提出有技術含量,有價值問題的學生加分,那怕是問題難住老師。此外,在制定考試考核標準時,應注重標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魏麗麗.高職《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5)
[2]覃輝,覃楠.CASIOfx-5800P編程計算器基于數據庫子程序的測量程序與案例.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摘要】 本文就案例式教學法在內科學中的應用作了初步的探討。對比了案例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缺點,介紹了案例式教學應用于內科學教學的具體方法、初淺的體會,以及案例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關鍵詞】 案例式教學;內科學;互動式教學;教學效果
Casebased method in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ZHANG Lei,WANG Shaoqing,ZHOU Peng,CAI Guocai,YANG Zhen,WANG Qiulin,LI Lu
(Internal Medicine Section,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method to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Firstly,we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asebase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and then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method for casebased teaching as well as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Eventually,w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asebased teach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internal medicine;interactive teaching;teaching effectiveness
在醫學教育中,內科學是醫學生進入臨床前的重要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醫學生的質量。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單向的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二手知識,不能做到互動,必然造成學生思維和學習的被動。案例式教學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臨床診治疾病能力的重要方法。為了培養實用型全科人才,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相繼開展了案例教學,編印案例教材,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批判精神,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優勢逐漸得到認可,值得在醫學教學中推廣應用。
1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教學中,采用最多的是講授法,而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單純的講授在教學中就顯示出不可避免的問題[14]。①講授法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無法影響所傳遞知識的性質、速率和供給量,如果過多使用,必然造成學生思維和學習的被動[5]。②不能使學生直接體驗到所學知識。③講授對記憶的影響較差,學生常忘記教師所講的許多內容,較長課時的課程尤其明顯。
2 案例式教學法的含義
案例式教學法是通過模擬真實的事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分析、決策,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方法多年來一直被廣泛用于商業和法律課程的教學。20世紀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學法傳入我國,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廣泛運用。案例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其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如同其他基于問題的方法一樣,目的在于發展學生運用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觀念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脫離有意義的背景情況而進行的學習相比,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學習。
3 案例式教學法的應用
①將2006級臨床班的50名學生分為5組,每組確定1名組長,負責督促學生自學教材、學習病例、查閱資料、組織分組討論等。②選擇有一定臨床和教學經驗的教師主持課堂討論。③根據大綱對某個專題或章節的要求、教材中重點和難點知識等因素編寫和選擇案例[6]。我們的自編教材包含了以下幾方面內容:大綱及重點要求、重點知識介紹、臨床常見錯誤、強化知識題、病案、設問等部分。力求使學生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能掌握重點、突破難點。④在上課前3~5 d下發病例,提出問題。教師必要時要督促學生的自學和課前討論。⑤課堂教學。教師利用較少的時間進行重點知識串講,然后各小組以病例問題為基礎進行討論并選派發言代表。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見解,教師根據發言情況,如語言表達、分析思路、結論的準確性等進行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對本次課所提的病例進行總結,對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總結歸納本課程的重點難點,復習疾病的基本概念、臨床特征、介紹最新進展,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提出今后改進的要求。
4 案例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討論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置于醫生的位置,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責任感。例如在高血壓病的教學中,老師提出以下病例:患者34歲男性,3 d前跑步過程中出現了喘憋癥狀,當時休息約5 min后緩解,后在次日夜間再次出現上述癥狀,持續數分鐘后好轉。在住院前9 h,患者在上網時(凌晨1點多)突然再次出現明顯喘憋,不能平臥,持續不緩解,遂來急診,在急診監護示血壓230/130 mmHg,心率110次/min,左肺可聞及少許濕性啰音,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速,左室高電壓。既往史:2003年體檢時發現高血壓。自幼體重超重,3年前體重最高130 kg.入院查體:血壓210/110 mmHg,心率115次/min,左下肺可聞及少許濕性啰音。腹飽滿,無壓痛,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K 3.17 mmol/L;肌酐、尿素氮正常;尿常規尿蛋白++;甲狀腺功正常;血皮質醇升高未超過正常1倍,立臥位變化也未超過1倍;心臟彩超:左房前后徑5 cm,左室舒張末內徑6.4 cm,室間隔及左室壁增厚,左室射血分數29%.在討論中,有的小組認為是原發性高血壓,有的小組認為是嗜鉻細胞瘤,學生在鑒別診斷上進行了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常見繼發性高血壓的種類、主要的鑒別要點、鑒別目的(治療原則不同)等知識。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藥理等知識。無形中在學生的大腦中對該章節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案例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斷交流觀點、交換意見、反復討論,實現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學生的注意力從漫不經心地聽講轉移到積極地思考;從欣賞漂亮的PPT轉移到講授和討論的主題上。案例式教學力求在得出合適答案的同時,更加注重得出結論的思維和推理過程。
5 案例式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 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
與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將傳統教學中的單向輸出改變為多向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由單一的授課人變成了醫生、護士、患者[7]。這種角色轉變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理論要求,而且對教師的互動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有的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一時難以適應,在幻燈講解上花費時間過多、病例講解不夠透徹等。隨著案例式教學的長期、廣泛開展,教師的經驗逐步增加,這一問題也會得到有效的解決。案例式教學要求教師課前要布置預習內容,提前下發病例以供學生討論準備。學生根據老師要求進行新課預習,準備討論發言稿,查閱文獻等。這樣才可能真正把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
5.2 缺乏適用、規范的教學案例
教師在教學案例的選取和設計上還存在案例取材不夠精當、代表性不強,借鑒意義不大等問題。學生反映,有的教學案例典型性、代表性和針對性不夠突出,有的案例面太窄、太專業,有的案例大而空,有的案例過于膚淺,希望選擇的案例應具有借鑒意義和比較特征。
案例是實施教學的基礎,案例的選擇主要依據有3個方面[8]:一是大綱的要求;二是教材的要求,即要依據教材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來確定;三是培訓對象,即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和實踐經驗等。教師在編寫案例時,要針對教學對象實際情況,著眼提高學生對核心問題的理解和把握,進行細研精編。
5.3 相對于課堂教學,案例式教學顯得時間不足
該班共5組,每次課(3學時)常常不能保證每組選派的代表作充分的發言,其他學生的發言機會更少。這樣,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發言機會,在以后課程的自學中部分學生就會出現偷懶的情況[9]。預習和自學不夠認真,課前的病例討論材料準備不充分,較大地影響了學習效果。我們嘗試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本環節的學習效果:一是加強教師的督導作用,在布置完任務后要進行課前輔導。二是課堂討論隨機點名發言,其發言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樣也可以對學生的預習起到督促作用。
6 經驗及體會
案例式教學注重的是案例,在課堂上串講的時間要嚴格控制,否則會造成學生討論發言時間緊張,表達不充分。在主要討論的病例基礎上,可以再穿插一些小病例,常用于鑒別診斷部分。在下發病例后,教師對學生的督導十分重要。許多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顯得比較茫然;另有部分學生對預習抓得不緊。這些現象將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改革的初期,教師仍然處于一種主導地位。隨著案例式教學的不斷深入開展,培養出一批有經驗的師資人員,在教學中必將從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于美方.大學教學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471.
[2] 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吳疆,王潤蘭.21世紀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5] 李成良,顧美玲.大學教學理論與方法[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周訓倫.方劑討論式課堂教學原則與方法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4):4647.
[7] 黃瓊.病理學案例教學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