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線上教學教育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實施;研究
時代在發展、理念在更新、標準在提高。改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最強主旋律,成為推進社會進步發展的最大源動力。課堂教育教學這一領域,自然也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提升和教學要求的變化以及學習理念的變遷,而與之發生了根本性的傳承和變革。新課程改革作為其必然發展趨勢,已成為當前學科教育教學的“熱詞”。眾所周知,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學科實踐的最根本、最本質的追求。但筆者發現,課堂教學實效的內涵和要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而發生深刻的豐富和變化。但學生主體地位展現、學習技能提升、學習情操配塑,始終是有效教學的根本要義。這就要求,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所實施的教學策略必須遵循和按照“有效”一詞深刻內涵,予以科學實施和有序開展。本人現就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學策略的實施這一方面予以簡單闡述。
一、抓住學教雙邊特點,實施互動式教學
教育實踐學認為,教學活動進程中,教師和學生必須在整個活動體系中運動起來、交流起來,進行深入細致的雙邊實踐活動,以此充分展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其本質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實踐的過程,教師組織和開展師與生的雙邊互動活動,從而實現教師教學目標要求的實現和學生學習能力素養的提升。但筆者發現,少數初中數學教師在貫徹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實踐進程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時學生實踐探知活動充斥整個教學進程,而教師的指導引導活動幾乎沒有,嚴重違背了教學的雙邊特性和互動特性。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變成學生和教師進行有效互動、深入合作、生生協作的實踐舞臺,開展具有雙邊特性的師生交流、談話、生生探討、協作等互動式學習活動,圍繞某一教學知識點或學習任務,進行談話、交流、討論等雙邊實踐活動,以此推動教學要求的有效滲透,學生學習主體的有效展現,促進師生之間的共同發展和進步。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知識點環節中,教師通過對教師講解式和師生互動式兩種教學模式的前后對比,發展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推動學生學習進程方面具有顯著的促進和積極功效。因此,教師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組織和開展了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雙邊實踐活動,其過程如下所示:
師:來研究能不能用較少的幾個條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師: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幾種?
生:SAS、ASA(AAS)、SSS、HL。
師: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對應角相等”及“對應邊相等”的語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應如何說?
生:“對應角相等”不變,“對應邊相等”說成“對應邊成比例”。
師:我們知道,一條邊是寫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出一個關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題呢?
生: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師:予以啟發、引導、糾正。
上述師生互動、生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的展現了教師的主導指導功效和學生的主體協作特性,通過教師的有序有效“引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配合”,從而讓初中生在教師有效引導中實現知識點內涵的有效認知,學習活動效果的提升。
二、緊扣典型教學案例,實施案例式教學
數學學科的豐富知識架構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特點,決定了學習認知者探知掌握時必須設置和緊緊握住有效抓手予以實施。而這一抓手就是數學案例。一定程度上說,案例已成為數學學科的“代言”,成為教師數學講解的“載體”以及學生學習實踐的“平臺”。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必須切實做好數學案例講解實踐活動,利用數學案例自身所具有的內涵豐富性、前后聯系性、深刻實踐性等等特性,開展案例式數學教學活動,組織設計緊扣教材知識點內涵的數學案例,組織和實施數學教學活動,引導和指導初中生圍繞解題要求和學習任務,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和實踐活動,以此鍛煉和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探究分析、思維創新等數學學習技能和素養,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能力培養第一要務”的目標要求。
問題:已知點M(3a-8,a-1),分別根據下列條件求出點M的坐標。(1)點M在x軸上;(2)點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線上;(3)點M在第二象限,且a為整數;(4)點N坐標為(1,6),并且直線MN∥y軸。
生:探知題意,認為該問題題意涉及到坐標與圖形性質內容。
師:根據圖像的坐標內容,一般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答?
生:解析,(1)根據x軸上點的縱坐標為0列式計算即可得解;(2)根據第二四象限平分線上點的橫坐標與縱坐標互為相反數列式計算即可得解;(3)根據第二象限點的橫坐標是負數,縱坐標是正數列式求出a的取值范圍,然后確定出a的值即可;(4)根據平行于y軸的直線上點的橫坐標相同列式求出a的值,然后解答即可。
師生進行總結,指出:本題考查了坐標與圖形性質,主要利用了x軸上的點的坐標特征,二四象限平分線上點的坐標特征,第二象限內點的坐標特征,平行于y軸的直線的上點的坐標特征。
在上述問題解答過程中,學生通過問
題的題意分析、解題思路的研析等活動,數
學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得到顯著增強。
一、探索實施
(一)建設共享平臺,協同維護管理
1.開辟園際共享區,細化共享內容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建設了網絡共享平臺,在平臺上設置了園際資源共享區,對共享資源進行了分類細化,以方便教師進行有目的指向性的查詢,提高共享效率。以下是“園際資源共享區”分類表:
2.明確聯盟園所權利義務,明確園際共享流程
為保證共享資源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我們通過討論明確規范了各聯盟園所的權利和義務。
(1)權利
①可在共享平臺上免費瀏覽、搜索、下載相關資源及信息。
②教師可根據自身需求提出申請,進行資源預訂。
③參加園際共享交流活動。
(2)義務
①嚴格執行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確保共享教育資源及幼兒園其他信息的安全。
②遵循“誰上傳,誰審核,誰負責”的管理原則,對上傳的教育資源信息進行嚴格審查,確保資源的準確可靠。
③聯盟園所每月按要求上傳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學案例和幼兒教育信息,參與專題研討,對相關活動進行評價,共同推進平臺的建設與發展。
④定期對信息交互平臺上的共享資源及其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匯總。
3.共享流程
共享內容提供方向聯盟園所發送共享資源,首先要登錄共享平臺,點擊“文件管理”左側菜單“園際共享”,然后勾選共享園所名稱,最后點擊“確定”完成內容發送。接受共享內容的一方也要登錄信息共享平臺,點擊“文件管理”左側菜單“園際共享”接受資源。
園際共享路徑圖:
第一步:A園共享資源
園內上傳、通過審核園際共享選擇共享單位
第二步:B園接受共享資源
接受共享文件園內分類,確定閱讀使用人或部門查閱使用
(二)網絡為主,立體共享
除了網絡共享平臺,我們還采用傳統的園際教育資源共享渠道或方式:(1)聯合開展教研活動的現場交流。(2)遠距離通訊,包括電話交流、QQ聊天、發送電子郵件等。
不可否認,網絡信息平臺具有傳統方式所不具備的明顯優勢,但傳統的方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我們制定并實施了“網絡為主,立體分享”的資源共享戰略,網絡共享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定期組織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園際交流共享活動。
1.圍繞重點,形式多樣
我們根據教研計劃與教師的需要,靈活確定不同階段的共享重點。除了聯盟園所的特色教育活動與教師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外,各聯盟園所還可以根據本園需求確定分享主題,進行資源預定。共享形式則主要分為規定內容、預訂內容、論壇討論三種。規定內容指有需要的聯盟園所根據自己的研究計劃,確定共享內容、資源上傳時間,按約定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進行教育資源的交流共享。預訂內容指聯盟園所根據本園需求提出共享菜單,請求其他聯盟園所提供相關教育資源。論壇討論是指聯盟園所圍繞共同關注的話題,以論壇討論的形式開展專題網絡教研活動。
2.一園主導,不斷拓展
在共享活動中,參與共享的園所根據本園優勢或特色,輪流擔任共享活動主導園,負責該教研活動共享主題的設計、組織和實施。如2015年第二季度共享主題安排:
在上述共享活動中,主導園不僅在網絡共享平臺上牽頭開展“優秀教學案例”“主題論壇”等共享活動,同時結合共享主題開展內容豐富的現場教學觀摩和區角創設等系列活動。
二、初步效果
(一)教師獲得了什么
1.樹立共享觀念,提升教育智慧
教師樹立了共享觀念,并且努力將在共享中獲得的理念用于教學實踐,或帶著問題參與共享交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顯著提高,教育智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以我園為例,最初教師提交的用以共享的教育資源初審通過率不到50%,現在已上升到近90%。
2.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
資源共享有效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教師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老師們定期對共享資源進行更新并開展相關主題的討論,大家互學所長,互補所短。有效快捷的互動,幫助教師實現了專業的快速成長。
3.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整合
網絡共享平臺的建設,促使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信息化技術,從而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使用水平,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整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管理者獲得了什么
1.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共享資源審核過程中,各聯盟園所采用分層管理辦法,教師將內容上傳給資源組組長,組長初審修改后上傳至最終審核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資源審核與共享,打破了時空限制,共享的教育資源可被反復利用,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參與者也由此形成了高效的學習習慣,節約了更多的時間。
2.拉近了管理者與教師的距離
在課題研究和共享活動中,管理者和教師一起整理教學案例、討論問題,并通過共享平臺實現跨園交流,有效拉近了管理者與教師的距離。
(三)幼兒園獲得了什么
1.建設并共享富有特色的園際教育資源
為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聯盟園所首先必須開發建設本園的教育資源庫,同時通過共享其他聯盟園所的資源,不斷豐富更新自己園所的資源庫。就這樣,通過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形成了可供共享的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1+1大于2的整合效應越來越明顯。
微視頻是指30秒到20分鐘的視頻短片[1,2]。具有短小、及時、制作方法容易掌握等特點。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普及,給微視頻制作、和觀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常被應用于微電影、記錄短片、廣告片段、新聞中。在教育領域,微視頻也被引入到課堂中,如微課程視頻(微課)[3],其是由教師將傳統的一堂課分割為多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單獨形成微型課堂,并由教師講解錄制成微型視頻。微課的研究極大的促進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4,5]。微課強調的是完成性,視頻中包含課程的導入、講授、總結和作業布置等環節,但微課沒有指出教學模式給教學的參與者。本文根據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以微視頻為載體,將課程知識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即設計一個教學模式,通過微視頻將知識融入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教學環節。該教學模式不僅教師要制作微視頻,而且學生也要生成學習過程的微視頻,這也是以往文獻中沒有提及的模式。最后討論該模式的優勢和挑戰。
一、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及微視頻在教學中的使用現狀
本、專科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計劃中,強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加強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開設的課程都是基于理論和實驗相互配套的原則,甚至有些課程在一次課中既有理論講解又有實踐操作。因此計算機專業課程有如下特點:(1)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2)課程內容更新快、學生不易掌握。如計算機專業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操作系統的課程,由于系統的版本更新快,界面與以往的版本有很大改變,配置方式也跟以往的不同,但是教材和教學資源更新比較慢,容易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
(3)操作演示學生不易觀察。計算機專業有些需要對設備進行配置的課程,需要教師在上課時進行設備配置的演示。如網絡工程實訓課程,需要對路由器交換機進行配置,配置過程設備較多,空間狹窄,學生不方便觀察,因此造成學生自己練習時很難操作成功,甚至有些設備因學生失誤操作而損壞。(4)以單向的傳授知識方式為主。課內,很多計算機專業課程還是以講解為主,但是對于計算機專業來說,完成一個教學任務教師需要花較長時間來演示操作過程,學生很難一次記住,從而造成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同時,對于課程教學來說,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多余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反思,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為了解決傳統方法在授課時會出現學生不容易掌握知識、學習效率低等問題,近年來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將課程相關的教學視頻應用到教學中。常用的方式有:(1)利用微課資源輔助教學。教師為了更好的講解難點,會在課中播放一些關于知識點的微課,或指定一些含有微課的網站給學生看,但教師很少去跟蹤學習效果。(2)教師通過屏幕錄制軟件或手機錄制教學過程,生成視頻,為學生課后復習提供便利。但錄制的視頻時間太長、文件太大,不方便網絡傳播和觀看,所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3)制作一些參賽的課堂視頻,大多都是用于比賽,沒有給教學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還有,現階段引入視頻到課堂教學中時,對解決課程教學所遇到的問題貢獻不大。如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后只能生搬硬套,不能舉一反三,學生缺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設計
根據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特點和計算機專業師生對網絡和移動通信平臺的掌握比較好的特點,利用微視頻將教學的各個環節串成一個整體。模型如圖1所示。
(一)按教學過程的時間順序看,模型涉及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
1.課前環節。教師將單元的教學任務分為多個模塊,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對每個模塊細分知識點,并設計必要的任務、項目或實驗。教師在該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將知識點的講解以微視頻的形式體現,并將微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在課前下載教師的微視頻進行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記錄遇到的疑惑,也可以向教師實時求助和交流。為了降低教師對微視頻的制作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屏幕錄制軟件或手機錄制知識點的講解過程,視頻中無需像微課那樣包含完整的各個教學環節,只要知識點講解清楚即可,降低模型使用技術門檻。
2.課中環節。在課中教師負責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維持課堂秩序,并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給出完成任務、實驗和項目的合理方案,并錄制方案實施過程的重點步驟的微視頻,通過網絡平臺上傳給教師。
3.課后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解決問題方案進行評價,并在網絡平臺中展示優秀方案的微視頻。對所有解決方案中存在的共同問題進行解答和總結,并錄制成為微視頻,通過網絡平臺共享給學生。在該階段學生可以用課前、課中和課后產生的微視頻來復習本知識點。
(二)按師生的交流信息看,模型涉及交互式信息和微視頻信息
1.交互式信息。對于教師來說,交互式信息是給學生發的課程要求、布置任務、解答問題的一些指令性信息,以指示學生如何更好的學習微視頻里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該信息是向教師提問的一些請求信息,比如觀看視頻或分組討論時,發現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師求助所發出的信息。
2.微視頻信息。微視頻信息是課程知識點的承載者。教師發出的微視頻信息是知識的起點,通過網絡平臺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對微視頻的學習,成為了知識接收點,同時也是知識的反彈點。知識反彈通過學生錄制的解決問題的微視頻來實現。來回的微視頻所攜帶的知識量至少相等,才能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如果反饋給教師的微視頻所攜帶的信息量比教師發出微視頻所攜帶的信息量多,說明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微視頻所攜帶的知識量是指解決問題的思維、理論、方法和方式。如果解決問題的思維、理論、方法和方式比原有的不一樣,說明知識量提高了,進而說明學生已經思考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從而達到了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因此,可以用微視頻所攜帶的信息量來衡量本文教學模式的效果。如考察某單元中所有模塊教學過程,在本文教學模式中,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有多個微視頻。(三)按學習場所看,教學模式涉及到線上和線下
微視頻在師生之間傳遞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也可以隨時回顧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師生在課前、課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而在課中可以在教室面對面的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強大的支持。
三、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型在計算機專業課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模型涉及的教師和學生可行性。計算機專業師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常使用計算機,因此對信息技術比較熟悉,比較容易掌握模型中涉及的網絡平臺和微視頻錄制技術。
2.模型涉及的技術可行性。網絡平臺是通過建立本門課的QQ群來實現,師生的交流和微視頻的傳遞都是通過QQ群進行。制作微視頻是利用屏幕錄制軟件實現的,如camtasia studio軟件,師生可以簡單生成微視頻。如果需要錄制的操作步驟、教學過程不在計算機上,如設備的配置,這時可以通過手機錄制,生成微視頻。因此教學模型不涉及到專業課程網站建設,也不需要專業的攝像機錄像,這就降低的技術難度,計算機專業的師生很容易掌握。
四、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的優勢和挑戰
(一)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的優勢
1.拓寬了學習時間和空間,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或者各種移動終端來進行課前和課后的教學視頻學習,無疑拓寬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課前、課后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有選擇性地、反復地觀看教學視頻,這樣利于學生滿足學習需求,同時把重點和難點放到課堂上,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效率。
2.形成生成性資源,豐富教學案例資源。學生把在課堂對知識的認知過程、操作演示以及程序編制過程攝制成視頻,而教師對這些生成性視頻進行收集、利用、整合,可以形成該門課的教學案例資源包。教師可以對這些教學案例資源包進行分類,對于常犯的錯誤示范視頻案例,充分利用其作為新生的錯誤案例的演示,對于好的演示視頻,也可以直接作為課前的學習資源供學生進行學習,這樣極大地豐富了課堂資源。
3.加深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微視頻的時間短,比起枯燥的長時間的文字閱讀和講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容易集中;同時課前利用視頻先對課程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課前對知識進行內化;教師課中對重點、難點進行講解、討論并錄制視頻,這個的過程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建構;課后觀看總結視頻,可以便于學生形成長時記憶,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二)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的挑戰
1.對教師的挑戰。由于教師要攝制、編輯視頻,所以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能力,而且還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對微視頻進行錄制和編輯,這對教學和科研任務比較重的高校教師來說,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教師還應具備新的教學觀以及課堂的組織管理能力,把教學的過程從“以教師教為主變為學生自主,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再學習以及更新觀念。
2.對學生的挑戰。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已經習慣于教師教,然后做練習的方式,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對于學生來說,以往的教學模式占用了課后的學習時間,因此還要考慮建立學習的監督機制以及在任務以及視頻的設計上如何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便更好的保證學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二次成長;專家引領;同伴互助;
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深入,“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呼喚著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師“二次成長”的高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實現。
“高原現象”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個體在學習或技能的形成過程中,練習的中后期往往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或下降的現象。在曲線上表現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現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線的繼續上升。實驗與研究發現,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也存在著“高原現象”。處在“高原期”的教師,專業發展停滯不前,好像很難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找不到前進的動力,影響教師專業的成長。如果將“高原現象”前的專業成長稱為“一次成長”,則“高原現象”后的專業成長即為“二次成長”。造成教師專業成長“高原現象”的因素較多,如何克服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高原現象”,實現教師的“二次成長”?客觀上與專家的引領及同伴互助相關,主觀上取決于教師的自主努力。
一、專家引領
身處“高原期”的教師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因為自身已經過一次快速成長期,自身對教材較為熟悉,同時對教學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和運用,更發現自己從同事那里不能再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校長和同事的認可,加上較長時間的工作內容和范圍沒有變化,很多事情在重復做,能保持中等狀態的教學效果,偶爾有些嘗試變革,也不見明顯的效果,他們以為這就是發展的終點。
專家之所以為專家,是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熟練的教育教學專業技能,更擁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智慧。如果在他們的引領下,不但能拓展處于“高原期”的教師的眼界,而且為他們的發展樹立了榜樣,更為處于“高原期”的老師點出自身的問題所在。
一方面,學校可采用“請進來教”“送出去學”的方法,讓處于“高原期”的老師向專家名師學習,進行“零距離接觸”和面對面的交流,讓他們去體驗和感受名師的教學風范,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順利走出高原期,成為學校課改的“領頭雁”,從而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兩個或多個教師立足于教學實踐,通過專業對話,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增進歸屬感,提高教學實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間通過專業對話,能從各自理解的原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思想出發,通過多次互動,形成視角交融,從而使教師個體的認知結構不斷打破、更新、重組,使自我的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研究中、合作中提升,促進自我的二次成長。
課堂是教師的工作間,是教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思想展示的舞臺,更是專業水平成長的見證場所。教師間的同伴互助主要是圍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互動。因此,處于高原期的老師要積極“備課、說課、開課、評課”。
三、自主努力
1.讀書學習是二次成長的必經之路
教育教學是心靈的對話。教育教學工作時刻需要心靈的介入,教師僅憑“一次成長”的方式和途徑(如模仿、經驗積累)不可能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它需要長期讀書、學習與積累。不讀書學習,心靈之泉就會枯竭,工作也就無“心”可用。縱觀教育大師與現代教育名家的成長史,他們都是讀萬卷書之人。只有通過讀書學習,才能把眼光投向經典,在思想上與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追尋人性的閃光點,追求教育的真理,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增加教育視野的廣度和深度。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只有通過讀書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給學生和自己的雙重成長以堅實的保證。因此,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讀書學習就是尋找源源不斷水源的最佳工具。
2.教學反思是教師二次成長的關鍵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專業行為和活動、自己的專業成長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持有的專業觀念、所做出的行為和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對自己專業成長的過程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常見的教學反思有四個層次:①普通的。備課,上課,自我評價,修改。②更專業的。備課,上課,反饋,修改,再上課,對比,總結。③較高級的。教學診斷。記錄、觀察、切片、描述癥狀、同類相并、病理分析、同類病案檢索、治療。④最高級的。課案庫建設:教學分類、指標體系、課案、課案原理說明。
(1)彰顯自我,突出主體
教師自我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自己主動思考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是促使教師充分發揮教學自主性的過程,是教師自主、自律、自發的行動。同時,在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全方位地審視自己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審視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困惑,客觀公正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是實踐內化為意識的過程,也是充分彰顯自我的過程。
(2)增長知識,豐富理論
教學反思使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積極、深入的反思,對教學中自己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在不斷實踐、反思中增長知識,豐富理論。
(3)提升能力,提高水平
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對教學諸要素、諸環節的再認識、再研究、再整合的過程,是教師思維再活化、再碰撞的過程。它能幫助教師及時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種教學現象、得失和靈感,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新問題,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從而做出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學決定,提升教學實踐的實效性,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促使教師尋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其中得到提升與發展。教學反思的真諦應該使教師敢于懷疑自己,正視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高目標邁進。
3.課例評析是教師二次成長的最有效途徑
課例評析就是根據先進的教學理念、計劃、標準對教學案例(可以是教學現場、教學視頻、教學實錄)進行審議、評價、反思,并提出改善性的建議。
(1)教師專業成長的必修課程
“案例學習”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但很多教師唯獨沒有在大學學過“教學案例評析”,而是在從教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教學門道,在逐步試寫中完善。
(2)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指標
一個教師的專業生涯多半在辦公室和課堂上度過,教師的水平完全體現在講臺上、體現在學生身上。一個教師的水平高不高,要看他書教得好不好,學生學得好不好。就必須在課堂上呈現,觀摩優秀課堂,反思自己的課堂,不斷改善、跟進、提高,這個過程就是“課例評析”的過程。評課是為了上課,上課又促進評課。一個優秀教師的專業水平,最合理的莫過于上課和評課。
(3)教師從事教研的著眼點和教研資源來源于課堂
課堂呈現著師生的個性、才智、風格,課堂蘊含著教育的規律、價值、藝術。上課評課的焦點在教師。當教師作為上課者,它的作用是磨煉上課的技術;當教師作為評課者,它的作用是對課堂技術的認識。觀課評教的焦點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關系。當教師為上課者,發現自己的問題;當教師作為評課者,從他人的課上得到一些啟發。析課評理的焦點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當教師作為上課者,它的作用是幫助教師領會上課的道理;當教師作為評析者,它的作用是實現從經驗到理論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孫愛華.讓讀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現在中小學教師,2011(9).
[2]周如俊.教師“二次成長”的困惑與對策[J].中國教師,2012(14).
關鍵詞:實踐性知識獲取;SECI知識轉化模型;職業院校教師:實踐社區;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職業院校教師是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其教學水平及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革的成敗。當前。職業教育倡導一體化教學模式,其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角色,不僅要具備理論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備實踐操作的能力。職教教師能否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靈活的傳授給學生,這取決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陳向明將實踐性知識定義為“教師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經驗的反思和提煉所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教師學習、運用理論性知識會受到實踐性知識的影響,同時實踐性知識也會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稱實踐性知識為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基石。
一、實踐性知識獲取途徑
新手教師往往不能將其豐富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在面對具體問題情境時往往手足無措,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匱乏。因此,教師若想快速成長,就需要獲取、內化大量的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的獲取除了教師自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積累,還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學者對職校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獲取途徑進行了相關研究。王維提出構建職業教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措施主要有理論知識的轉化、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反思技能性的實踐教學獲得的實踐性知識、增設實踐性知識交流的渠道平臺、實現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師徒制。郭靖認為高職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建構策略可分為院校和教師自身兩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訓活動機會、引入激勵機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師自身方面可采取參加培訓活動、進行自我反思、記錄關鍵事件,促進個人實踐理論的更新、保持與同行教師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網絡學習和互動的策略。李海蘋將職教教師分為新手、熟手及專家三個階段,在新手階段主要為“三課”并進式、“師徒一體”式;熟手階段主要為技能競賽式、工學結合式及進修培訓式;專家階段主要為同儕協作、項目驅動式。王玉苗提出構建實踐性知識體系、增設實踐性知識開發、交流的渠道與平臺。運用組織學習理論實現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是促進職教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的三種途徑。李小玲提出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技術型院校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建構路徑主要有: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師實踐機會、積極改進培訓方式,加強培訓的目的性、增設溝通方式,促進實踐性知識的轉化。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增設交流的渠道/平臺”“保持同行教師的合作交流”“網絡學習互動”等方式是獲取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群體通過交流互動不僅能挖掘自身潛在的實踐性知識,同時也可促進知識的流動。
二、教師實踐社區概述
實踐社區是指一群有相同的興趣、專業和/或職業的,有互相學習的欲望,并愿與社區成員分享各種知識、經歷及經驗的人。因此,教師實踐社區可為教師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與渠道,是獲取實踐性知識的有效方式。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識轉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師如何在實踐社區中獲取實踐性知識,如圖1所示。該模型共有四個階段,分別為社會化階段、外在化階段、組合化階段以及內在化階段。社會化階段是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教師以觀察、模仿的方式來獲取其他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此時的實踐性知識仍然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外在化階段是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此階段中教師可以借助教育敘事、反思日志、類比、隱喻等方式將自身的實踐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形式進行傳播。組合化階段是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此階段中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將獲取的顯性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組合、分析,結合自身已有的實踐性知識進行知識創新。利用實踐社區將知識進行更好的傳播交流。內在化階段是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教師獲取實踐性知識后運用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將其轉化為自身內在的隱性知識。
目前,國內外關于教師實踐社區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在現有的職前教師社區的基礎上。為新手教師設計了網絡實踐社區。當新手教師面對重大問題時。該社區通過網絡工具可為其提供支持與幫助。通過研究發現,該網絡實踐社區由指導教師進行輔導、提供咨詢與論壇討論,具有資源分享、創造社區感、增加情感支持等優點,但存在在線輔導難以持續的問題。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網絡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師聯合會共同集資創辦,旨在為教師提供免費的互聯網并將學習到的信息與技術應用與課堂實踐中。研究表明,該教育網絡的實踐社區能為社區成員增長技術知識。將技能整合后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同時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改善課堂教學,但長時間的研修,使得社區的活躍度越來越低,社區中的網絡工具比較固化,不能根據使用情況改變其使用的模式。我國首都范大學以情境學習為基本框架設計并開發教師在線實踐社區COP。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將教師工作場所與專業學習進行聯結,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增長,同時聚焦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也是聚焦教師知識的知識管理與知識創生新途徑。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張絨從網絡課程、網絡教研、支持服務三個視角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研究,提出虛擬學習社區包括以上三個視角及多邊網狀交流互動四個模式,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對當前教師實踐社區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實踐社區中教師進行分享交流的知識多數為理論知識及顯性化了的實踐性知識。如教育資源、教學經驗等。但對于職校教師中操作類的技術技能知識,卻無法在社區中進行良好的溝通、互動和練習。操作類的技能性知識是職業院校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構建切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實踐社區是十分必要的。
三、職業院校教師實踐社區的構建
(一)設計理念
該實踐社區以為職業院校教師、教師群體提供更好的學習空間及提升其實踐性知識為目的進行設計,研究框架如圖2所示。結合“互聯網+”教育理念,將O2O學習模式應用于教師的研修學習中。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實踐性。因此要求職業院校教師自身具備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過程中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技術技能點的練習。將虛擬技術與現實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實踐社區的非正式學習與研修培訓的正式學習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實踐性知識的流動,從而在知識流動過程中獲取實踐性知識。在線上與線下的O2O學習模式、虛擬練習與現實實踐、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結合的三大理念下,進行理論學習及技能訓練。由職業院校教師實踐社區、教師自由組建的實踐共同體、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以及資源庫構成了教師獲取實踐性知識的支撐體系。促進教師的“知-行-思-創”行為。教師掌握了一定的理論與技術知識,運用在活動或真實教學情境,在行動中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總結,對自身的實踐性知識進行更新、創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教師形成的實踐性知識進行可視化后可在社區內與其他教師共享,進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實踐社區。
該實踐社區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應用HTML5、JavaScript、Aiax、虛擬現實等技術,架構設計如圖3所示。研修教師登錄實踐社區后進行理論學習、案例觀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調用Ajax引擎搜索服務器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操作;虛擬實踐需在HTML5與3D引擎的支持下進行頁面的布局并繪制虛擬場景,以便研修教師進入虛擬情境進行技能練習時可以根據自身專業選擇相應場景。
(二)實踐社區構成要素
該社區共包含研修教師、專家教師、助學者及技術環境四個要素,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
1.研修教師
該社區的主體要素,其余要素均為研修教師服務。在技術環境的支持和專家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研修教師學習社區中的知識與技術后,可獨立或與其他研修教師協作共同完成社區中的活動任務,在專家教師與助學者的引導下進行反思。通過“學習一實踐一反思”的過程獲取實踐性知識。
2.專家教師
該社區的主導要素,為研修教師設計活動任務,在宏觀上引導教師在社區的學習、實踐,并根據研修教師在社區中的研修行為進行評價以促進研修教師的反思。
3.助學者
該社區的重要要素,分為普通助學者和精準助學者。普通助學者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跟進研修教師的研修進度并為研修教師提供及時的研修反饋。精準助學者除具備普通助學者的特點外,還需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并能有效地運用相關技術解決研修教師的問題。
4.技術環境
該社區的基礎要素,該要素為研修教師線上的學習、交流、協作、技能練習等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功能設計
該職教教師實踐社區共分為兩大模塊:學習模塊和實踐模塊,如圖5所示。
學習模塊分為線上學習與線下研修培訓。線上學習主要進行的是理論與技術的學習和相關資源的下載。理論學習包括學科知識、自我認識、教學法知識等,適合剛α職的新手教師進行課堂的自我診斷與理論基礎知識學習。技術學習指的是學習實踐性知識可視化的相關技術。實踐性知識的特點之一是緘默性,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正因如此,學習有關實踐性知識可視化的技術是十分必要的,將自身的知識進行可視化不僅有利于教師梳理其知識結構、重新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而且對于教師之間傳遞知識都將起到巨大的促M作用。筆者將實踐性知識可視化分為文字可視化、圖形可視化、視像可視化三種方式。其中文字可視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敘事等文字表達的方式;圖形可視化主要有思維導圖、魚骨圖、概念圖、知識地圖等圖形化的表達方式:視像可視化主要是微課、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識動畫等視頻類的表達方式。該實踐社區中的資源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技術知識講解的文檔、視像資料,可視化工具的安裝包、可視化工具使用的教學案例視頻等。線下學習主要是與教育相關部門合作。進行教師培訓與教師研修,內容為理論培訓與技術培訓。
實踐模塊中。主要進行的是實踐操作。實踐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同時也是職業院校教師與普通教師的之間的顯著區別。
在“案例觀摩”部分,教師可以觀看課例視頻,學習其他教師在實訓課中是如何進行操作技能的講授;瀏覽教師在參加競賽或指導競賽時的視頻,學習教師在競賽中如何指導學生、啟發學生思路并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觀摩實踐性知識可視化流程,在此過程中不僅可學習到實踐性知識可視化的流程,同時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知識可視化結果也可獲取相應的實踐性知識。研修教師進行案例觀摩時學習其他教師在面對具體教育情境時表現出的教育機智,在專家教師及助學者的引導下對案例進行分析、反思,將已有的理論知識與具體情境相結合,生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實踐性知識。將其運用在實際教育情境時生成一個創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師進行觀摩。形成良性循環,如圖6所示。
“活動專區”子模塊是研修教師將內化于心的實踐性知識通過虛擬實踐、活動任務等形式實際運用并外顯出來,分為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在線上活動中,教師可自行組建線上實踐共同體,共同體協作完成各項活動任務,并進行協作交流。虛擬實踐是根據職業院校教師教育特點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不同的虛擬場景,進行動作技能的操作練習。在線下活動中,教師也可組建線下實踐共同體,參加或指導比賽,在此期間研修教師可以通過觀察、體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師學習,通過協作交流對已吸收的知識進行深化總結。
在考慮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其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的必要性,并結合我國當前翻轉課堂的相關研究現狀指出高職教育中引入該模式應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最后提出符合高職教育實際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同時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我國高職教育的轉型升級提供經驗支持和參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模式;高職教育;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4
1高職教育中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生產工藝流程科學化、技術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對于高素質創新性技術人才的要求日益凸顯。眾所周知,高等職業教育擔負的使命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事實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往往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課堂中學生的自被剝奪。同時,與國外不同,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師重道”,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在學生眼中,老師是長輩,是管理者,對老師的順從被大多數學生視為良好的行為準則。囿于“教”與“學”之間的壁壘,職業教學的中心不能從“教”轉為“學”,難以培養出有創造性思維的高級技術人才。
近年來,基于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技能型人才,適應中國制造智能化技術升級的需要,一些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嘗試采用西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創新采用的翻轉課堂教育模式。翻轉課堂模式源于美國,主要指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在課堂上,老師主要進行問題輔導,并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該模式確定了“學生為主、教服務學”的新型教學理念,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更加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上課下的互動,更加注重過程學習,學生成為知識技能的主動研究實踐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考。理論上,翻轉課堂要求課前(線上)學生自主學習,課中(線下)開展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在課前學到的新知識與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很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與人合作的能力。從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看,職業教育強調應用技能,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就行,各個技能知識點和行業職業崗位技能是一一對應的,更適合做成微課,方便翻轉課堂的實施。從現代高職學生的特點看,理論基礎薄弱,想學卻不知道怎么學,學習的自覺性不強,缺乏毅力、耐力,自制力不夠,但他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卻很強,微信、QQ等網絡平臺操作熟練,實施翻轉課堂能迎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2翻轉課堂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及效果
就政策層面而言,我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早已關注到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指出“以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改造傳統教育教學,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和實踐都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翻轉課堂便應運而生。筆者梳理了2013-2015年8月國內關于翻轉課堂的相關研究文獻。研究發現,在中國知網中,以翻轉課堂為主題的研究中,光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學術論文就多達202篇,而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然而,引發筆者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國內的學術界和教育界對翻轉課堂的研究興趣和實踐的積極性均節節攀升,但翻轉課堂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卻主要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其職業教育的應用卻相對匱乏且缺乏系統性的模式設計。據筆者統計,從研究層面來講,翻轉課堂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本科相關教學領域,在202篇學術論文中占比高達85%以上,但關于高職教學的應用研究卻很少被學者所關注。從極少數的相關論文來看,鮮有基于職業教育的自身特點,設計出適合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翻轉課堂模式(余萍,2014;李慧娟等,2015;鄔錦錦,2013)。從實際應用層面來看,當前已實施的翻轉課堂教學案例中,職業教育僅為14%,其中高職教育占比11%,而且大多還處于嘗試性的起始階段。
更為重要的是,在筆者走訪調查過程中,發現大多實施翻轉課堂的高職院校照搬照抄本科教學的模式,從而使職業教育的相關實踐并未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究其原因,囿于相關教師翻轉課堂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欠缺,在模式設計上沒有考慮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和目標,導致其課程創新過多地強調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偏離了職業教育“教學”與“實踐”相互驗證、相得益彰的初衷和現實特點,而脫離實際的理論分析無疑對學生的綜合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這顯然與職業學校學生的知識水平相對較低、自學能力不高和邏輯思維訓練不足的現實狀況相背離。
3符合高職教育自身特點的翻轉課程模式創新設計
設計符合職業教育自身特點的翻轉課堂模式,是提高職業教育中翻轉課堂的實施效果,解決當前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乏力,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推動職業教學模式轉型升級的根本所在。基于此,筆者在充分考慮到普通本科生培養目標與職業教學培養之間的差異,在吸收本科教學中翻轉課堂實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調研多家高職院校學生和一些教師的看法后,設計出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和學生知識水平及自學能力現狀的翻轉課堂模式,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與本科教育中翻轉課堂采用“課前――課中”的模式不同,筆者在考慮高職學生學習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改進,將其擴充為“課前知識獲取――課中知識內化-課后反思拓展”。課前知識獲取階段,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目標和學習者學習特征進行分析,進而錄制相應的微課、設計線上自測題及導學案等資源,上傳至信息化平臺。學生則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在線測試、課堂任務的學習準備,并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或困惑進行反饋交流,教師參與討論,或教師創設討論主題,發動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了解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偏差以及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而調整課堂學習任務。同時,考慮到有的高職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為了保證翻轉課堂的有效實施,開展組長召開課前學習微型會議、個人學習記錄、學習現場拍攝等方法加強課前自主學習監控。課中知識內化階段,教師首先反饋評價課前自主學習整體情況,就學習中的共性問題給予解答,并進行快速簡單的當堂測評,檢測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然后針對課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課堂進階學習,教師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進而展示交流,最終互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師則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指導、實施動態評價,最終進行反饋總結。課后反思拓展階段,一方面教師就課堂任務學習組織、課程資源的準備、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進行反思總結,以便進一步改進,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就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小組合作學習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學習反思,發表學結,幫助學習者在反思與總結中不斷進步。同時考慮高職學生學習基礎差異大,為了方便接受能力較好的同學拓展提升,教師課后提供拓展資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實現差異化培養。
4結論
本文在結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的必要性,并就我國當前高職教育中翻轉課堂的相關研究不足和應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符合我國高職教育實際情況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期為我國高職教育的轉型升級提供經驗支持和參考。本文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一方面,本文系統地分析出當前高職教育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積極性不高和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針對高職教育特點的模式設計,另一方面,本文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應我國高職教育培養需要、符合高職學生自學能力和知識水平及學習自覺性的翻轉課堂模式,能為高職院校開展相應的教學提供借鑒,有助于高職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余萍.翻轉課堂在高職行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4):3033.
[2]李慧娟,楊彥偉,劉合群.基于創新教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5,(5):160161.
[3]鄔錦錦.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高職教學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8):8687.
關鍵詞: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引領
國家的興衰強盛系于教育,教育的成敗在教師,教師工作的好壞在管理,管理的關鍵在教育管理。良好的制度建設可以促進教育教學、科研以及學校管理工作,調節和激勵教師的行為,促進教師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使每一個教師得到更好的發展。人人得以成功,學校也得到長足的發展。本文就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領談談自己的認識。
1.制度管理的規范性。
制度可以起到規范作用,即規范相關的教育管理行為,使學校教育管理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可以起到保障和引導作用。比如說教師的學習,教師學習需要用科學規劃、精心設計與嚴密組織來保障和推動。雖然我們不斷倡導樂學思想,探索愉快教育,但學習的快樂和愉悅就取決于學習本身的艱苦性和對這種特性的成功體驗。因此,要能夠真正推動教師的學習,必須要依據教師學習的特點和規律,予以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和嚴密組織。所以,對待教師學習,就不能簡單地只從外在價值上去要求,而要從提升教師生命價值上去認識,重新審視學校中不利于教師學習的各種障礙,重視教師學習的價值,關注教師學習的需要,鼓勵教師學習的發生,支持教師學習的行動,從時間、資源、環境、制度、評價等多方面給教師的學習創造條件,提供幫助。雖然上級領導多次倡導教師要學習,為此教育部門還開展各項活動推動這項工作。但實際上除了少數教師外,真正自覺讀書的教師屈指可數,多數教師以沒有時間為借口加以搪塞。靠要求,靠鼓勵讀書,收效甚微。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制定了規章制度,把教師的學習納入教師的考核之中,從教師的學習筆記,到每周一節課的讀書交流體會,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在制度的約束下,開始教師們不得不拿起書本,不情愿的寫著筆記。教師的學習采用集體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集體學習針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有關內容學習,教師做好筆記。每學完一個內容,教師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然后教師再把自己的理解、思考寫在自己的反思本上,一周一次。學校每周檢查教師的反思和日志,檢查的結果分優、良、差納入教師考核中,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發現教師的閃光點,也要及時進行表揚,受表揚的教師給予加分鼓勵,從而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開展聽課評課活動的學習中,主要看教師的教學環節,是否真正體現尊重學生,關注學生,是否善于捕捉學生的細微之處等,看教師們是否把學到的“思想”用于教學之中,用“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評課中教師們實事求是,開誠布公,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通過聽課評課活動的學習,喚醒教師們的創新意識,讓學習理念轉化成了實際行動,使課堂煥發出了青春活力。教師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進行教育教學。教師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同時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論文,按級別予以獎勵加分,年底評出學習典型,就其先進事跡進行表揚獎勵。每月全面公布教師德、勤、績、能四方面的考核。考核將作為教師評先樹優的依據。
學校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集體,學校管理的關鍵是全體成員形成主人翁的責任感,形成自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即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對他人的尊重、學校對師生的尊重。單純的制度管理往往顯得生硬,缺少人情味,因此制度的執行過程中講究柔性的,這就要求在每一個細節上,體現平等意識、寬容意識和合作意識。合理的規章制度,是建立在尊重教師,保護教師工作積極性上,也是各所學校發展,順利開展好各項工作的關鍵。
2.文化引領的超越性。
一所學校不僅需要制度的管理,還需要文化的引領。我們在健全學校制度的同時,注重用制度引領學校文化的走向。文化引領,是學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取向,是制度管理模式的超越。學校的環境和建設,校風校規的形成等學校文化都是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激勵師生振奮精神。走進不同的學校往往有不同的感覺,這種不同的感覺,來自師生的氣質,這是一種說不出,卻能切實感受到的氛圍和風氣。我們重視探索一條適合學校文化發展的新路子。我們曾發動全校老師、學生以為學校文化建設想點子、出辦法,鼓勵老師及學生在文化方面創新,并據此形成文化管理制度。從教師學習到各項活動的開展以及教改等等,都有整套的管理考核制度,有獎勵有懲罰,具體做法是:建立校園文化建設小組,具體負責全校校園文化建設任務。堅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員參與、全程運行、全面落實。校園文化建設委員會定期進行計劃、部署、評估和總結,保證工作的落實。在學校制定教學目標責任書時,將校園文化建設的成績列入各教師工作業績考核的范圍,促進教師的主體參與。
根據制度,學校制定了特色班級風采展、讀書活動競賽、跳繩背詩等活動制度,加大了教師在教研文化方面以及班級文化的考核量化分值。同時學校還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班級文化。班級板報,墻面,異彩紛呈,有的學校以小制作、手工畫、學生作文為主,突出個性特色。有的用激勵性的標語顯示了班級的班風和積極向I一的學風。圖書角各有其特色,有的班級圍墻用撕開的書圍成一圈書墻,并定期更換,即使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會每天看到新的圖書,營造了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類似這樣一些健康、向上、豐富的班級校園文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關鍵詞]MIS;案例教學法;課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7.15.072
1 引 言
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我校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是我校信息學院承擔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該課程的教學以傳統講授為主,理論知識的學習多為老師講授、學生作業、期末考核“三部曲”,雖然在知識的傳授上看起來是完整的、系統的,但是僅為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免會與實踐脫節。[ZW(]楊鐘.基于畢博平臺的管理信息系統案例教學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243-244.[ZW)]因此,建立先進的教學理論和設計完善的教學實驗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統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此基礎上,我們探索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載體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為教學改革做出嘗試。
2 MIS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性探索
2.1 問題導向型教學理念
教學之本質在于深入淺出,從紛繁復雜的事物中為學生揭示出簡單的道理與規則,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有用性。雖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早就形成了共識,很多有識之士也作出了寶貴的嘗試:如布魯納提出了“認識結論”理論、布魯姆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教學”理論、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學習”和‘先行組織理論”、加涅提出了“內外結合”和“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理論等,但是現實的狀況是越來越多的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教育教學的問題的指向性和精確性有待考察。
2.2 案例教學為載體的實驗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ZW(]關秋,陳梅.案例教學的理論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11(20):145-146.[ZW)]案例教W一般選用具有啟發式的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模擬或案例描述再現案例過程。課程案例的選取是經過多方斟酌和考慮后定下的,且一定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有一定啟發作用。[ZW(]鄧三鴻.案例教學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的實踐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2(9):120-124.[ZW)]
2.3 課程改革組織特點
2.3.1 ERP沙盤模擬
在ERP沙盤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模擬業務過程的解說員。班長及學委為本沙盤模擬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并承擔整個模擬過程的文件整理,其他學生根據角色進行分組,每組各代表不同的一個虛擬公司的部門,分別擔任公司中的重要職位。采用ERP沙盤模擬的方式,通過對案例過程的再現,師生之間共同對案例進行調查、分析、討論、思考等反復過程,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2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論,是用于尋求未來改進結果的問題或事件提供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它是一種以解決方案為基礎的思維形式,它不是從某個問題入手,而是從目標或要達成的效果著手,然后,通過對當前和未來的關注,同時探索問題中的各項參數變量及解決方案。
2.4 MIS課程聯盟線上交流平臺的構建
課程改革進行的同時,我們建立了MIS課程聯盟微信公眾號,依托第五屆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建設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建設研討分論壇,組建了MIS課程聯盟教師群的線上交流平臺,由來自全國各高校教師共同分享眾建課程經驗,打造校際教師合作共同體,以期探討出成功的課程建設模式,為MIS課程創新性建設做出貢獻。
2.5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案例教學法的設計
根據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我們確定了案例教學的基本設計思路,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選取了上海某某B2B中小餐飲企業食材集配送企業,以該企業的業務流程為原型,通過開展ERP沙盤模擬真實還原企業管理和業務運作流程,將信息流程和數據具體化和真實化。通過對企業業務過程和管理體系的深入調研和詳細分析,明確企業現行系統切實存在以及潛在的問題,識別關鍵因素,對其進行管理信息系統方案的規劃和設計,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MIS課程共有64課時,其中32課時為理論課,16課時為實驗課,相對來說理論課時充足。本課程授課采用案例教學的模式,以上海××中小餐飲企業食材集配送服務為案例,以授課教師為指導,采用ERP沙盤模擬,由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課程設計和實驗流程。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由于各環節環環相扣,提升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任務有利于形成頭腦風暴,有助于創新觀點、創新成果的碰撞。
在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項目的“指導者”,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的研究方向,對沒有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模糊的實踐過程進行明晰;另一方面,對學生工作和研究進度進行檢查和監督。每次課堂開始,老師都會對上次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鑒定,對作業的不足進行反復修改,直至達到預期效果。[ZW(]朱匆.基于案例教學法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實踐[J].職業技術,2015(8):42-43.[ZW)]
3 MIS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3.1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應當從各個角度反映本次MIS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的效果。本課題調查了參加本次教學課程25名信管專業的學生,為了保證問卷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匿名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且該調查不作為考核學生學習的部分。
3.2 問卷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達92%(對回答問題數不足2/3的問卷視為無效)。調查對象中男生12名,占48%,女生13名,占52%。考慮研究的內容和目的,限于篇幅大小,筆者僅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題目進行分析。
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案例教學的課程改革對學生課堂學習方式帶來了哪些變化,28%、24%、17%的學生分別從自主思考、探究學習能力;任務驅動型,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參與廣泛,師生充分交流方面進行了選擇,但同r有31%的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只是活躍了小部分人群,還有學生沒有從中受益。在回答“項目實踐過程,您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問題時,39%的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22%的學生通過老師的幫助和范例、21%的學生與同學討論的方式完成的,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這些變化有利于新的教學模式的推進和演化。
在談到本次課程改革選取的案例時,92%的學生對本次案例選取滿意,56%的學生選擇了較好,案例運用后學習效果比較明顯,36%的學生選擇了很好,系統地貫穿了學習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本次課程教學中老師提供的教學案例是比較典型的。
對以案例為載體的教學方式的看法,88%的同學對案例教學持積極態度,認為案例教學對知識的掌握更牢靠。在分析案例教學新的教學方式的特點和優勢時,大多數學生給予了肯定,認為新的教學模式比傳統的教學有明顯優勢,如圖2所示。
在談到參加教學課改后的收獲時,40%的學生認為學習了基本理論、知識、技能,還有28%和20%的學生認為了解了項目開發方法和過程、掌握了管理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另有12%的學生轉變了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過程。
通過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教學反饋我們發現,案例教學法和ERP沙盤模擬的引入,使MIS課程的教學在創新理念上又近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針對軟件知識和實踐能力有限的管理類專業學生,如小部分活躍性不強、有些同學對這種教學改革方式不適應等。
4 結論和展望
一、“+”些技術上的支持與建設
我校建立健全WiFi、4G無線網絡、移動互聯網開放平臺,致力于讓“互聯網+”成為推動學校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我校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從教學研討的供給入手,創新教育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引領教研需求的變化,增強教學研討活動的實效性。學校遵循“互聯網+”的規律,提升教育教學研討供給各個環節的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教研活動的數字化、在線化、虛擬化、協同化水平。但目前學校硬件設備陳舊,電腦不足,電子白板教室匱乏,技術上的支持與建設急需解決,否則將嚴重影響“互聯網+”教研的整體推進。
二、“+”些學校內部虛擬課堂建設
“互聯網+”時代,信息互通,各類知識獲取便捷,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接受更為方便、高效和高質量的教育。虛擬學校課堂,就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由課程提供者向學習者提供遠程教學的服務平臺。在虛擬課堂里學習,學生不單單是在吸收知識,還在進行著社會化活動,學生采取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跨越時空,和來自各地的學生進行交流。與傳統課堂相比,虛擬課堂教學方式、交流對象以及信息來源比傳統課堂大得多,并讓學習交流變得沒有班級限制,從而拓寬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我校的虛擬課堂建設還在起步階段,也面臨很多技術和能力問題,還需學校和教師不斷地建設和完善。當前,虛擬課堂只是在個別學科的教學中起輔助作用,虛擬課堂在很長時間內還不會替代傳統課堂。
三、“+”些網絡教研載體
學校建立健全硬件和軟件條件這只是物質的基礎,要真正用起來,才是硬道理。學校要借力“互聯網+”培養教師跨界轉型,探索教研新模式,讓“互聯網+”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動力,讓“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于教研。
傳統的教學研討活動,因為教學時間借位、教師個人性格等原因不能顧也未必能聽到每一個教師的真實聲音,從而使教研失去本真。現在我校著力打造網絡交互平臺(QQ群)、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網絡資源平臺(云盤)、在線網站(學科網站)四大網絡教研平臺。及時優質課、公開課、青年教師匯報課的教案、說評課資料、教學反思等信息,以利于教師交流與學習。學校也利用以上載體,在大教研活動和校本培訓時,分內容、分主題組織教師學習,為教師在知識理論學習上提供了平臺。我校骨干教師和優秀教師已率先建立博客,利用博客教研,微信教研,qq群教研,參加全國性的教育教學論壇,簡化了教師接觸和學習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的途徑,從而打破了傳統教研活動形式,開創了教研新格局。雞蛋從外部打破只是雞蛋,但雞蛋從內部打破就是新的生命,教師主動構建新的教研方式,提升了教師教研的生命力。
四、“互聯網+”教研,教師要“+ ”些什么
(一)“+”點教研的開放包容
教師要以開放心態看待互聯網+教研。互聯網教研時代,網絡資源的便捷性與豐富性不言而喻,而這些資源最終轉化成為教研中的強大力量,就需要老師們懷有一顆包容的心,不要拒絕,不要恐懼,大膽地利用網絡進行教研,讓自己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我校實際情況是,中老年教師偏多,五十歲左右的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中堅力量,推動這部分有經驗有智慧的教師轉型升級,讓其秉持開放包容積極進取心態尤為重要。
(二)“+”點教研的繼承創新
創新是互聯網教研的核心力量。縱觀其他學校和我校教師近年來的做法,都是在繼承中發展、繼承中創新的。
上海的一位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開設了“三百字團”欄目,發表學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學生都很愛讀同伴的作品。不僅如此,校長、其他教師、家長都能看到這些作品,并會把學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孩子們以能在微信上發文章為榮。
我校的一位語文教師,長期在新浪博客中寫教學反思,現已積累了上百萬字的教學案例與反思,他利用博客與專家交流,還利用網絡與教材選文的作者溝通探討。另一位心理健康教師,平時瀏覽并參與k12教育教學論壇,后來他將書寫的案例上傳至教育教學論壇,被杭州師范大學的一位教授看中,并將其文章發表在其主編的雜志《語文新圃》。大量事例說明,老師利用和積極使用互聯網,就能創新教學和教研方式,如能長期堅守,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獲。
(三)“+”點教研的真實真情
以往的教研活動中,無效教研和虛假教研經常存在,使教研有名無實,流于形式。讓教師回歸到教研的真實本性, “互聯網+”是一種極好的形式。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當教師與學生以相同的“學習者”身份出現時,教師必然需要回歸真實本性。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這要求,教師呈現更多的真性情、呈現更多的鮮明態度,才能讓教育更生動,成為無法被技術取代的教師。
(四)“+”點教師的個性展示
教師本身才是最好的課程。我校歷史課、地理課和政治課深受學生喜愛。“我喜歡講政治的宋老師,我可以集中精力從頭聽到尾。”“我喜歡教地理的王老師,他利用微課技術講課,我聽得更明白了。”“我喜歡歷史課,因為吳老師節節課都利用多媒體授課。”這些都是我校學生的真實感受。因為老師的個性特點,也因為老師在利用互聯網資源授課,學生愛上這門課。我校的政、史、地、生、化學和物理課程,各是一位教師授課,也許過不了多久,學校的這部分課程會與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更緊密融合”,成為這一位教師的“個性課程”。教師要賦予教學以鮮明的個性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教學與教研的“合體”。
(五)“+”點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微課、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和班級博客等現代化媒體只要運用恰當、巧妙,就能夠精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挖掘思維深度,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我校的設想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媒介,發展出一種將在線課程和老師輔導混合起來的教學模式。老師可以通過監控系統來查看學生的學習進度,掌握學生的學情,進而給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通過線上學習和線下交流,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此種教學策略更加關注學生整體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六)“+”些教學中的操作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