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理論脈絡
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以及為商業銀行比例管理提供了量化標準的國際公約——巴塞爾協議。
在商業銀行產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由于其資本來源主要是存款,而資金運用比較單一,主要對企業發放貸款,因此,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主要在資產方面,通過對資產結構的合理安排來實現經營目標,由此形成了資產負債管理理論。1960年以后,西方國家社會生產流通的發展,要求銀行提供大量的貸款資金,通貨膨脹率的不斷上升加劇了這一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銀行實施的各種法規和限制,使商業銀行通過利率競爭來擴大吸引存款資金越來越困難。面對這種變化,商業銀行尋求從非存款渠道即從貨幣市場引進資金,從而產生了多種新的融資方式。銀行交替地使用這些融資方式可以從國內、國外,民間和官方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提高解決資金需求的靈活性,緩和流動性方面的各種壓力。由此,負債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在保持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資產管理理論過于偏重流動性和安全性,在一定條件下以犧牲盈利行為代價,不利于鼓勵銀行積極進取,促進經濟增長。負債管理理論能夠較好地解決資金流動性和盈利性之間的矛盾,鼓勵銀行家發揮進取精神,但它依賴于外部條件,隱藏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因此,銀行開始認識到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重要性。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把銀行資產和負債的管理相結合,既概括了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的優點和長處,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端。該理論以資產負債表各種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盡力達到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統一。所謂對稱原則,強調資產與負債之間數量期限、利率的對稱,要求銀行以此為要求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謀求經營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國外商業銀行為了達到經營目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資金匯集法、資產分配法、差額管理法、比例管理法。
1987年12月10日,國際清算銀行在瑞士巴塞爾召集12個西方發達國家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專門討論加強經營國際業務的商業銀行的資本和風險的監管問題。會議通過了“巴塞爾建議”即如何衡量和確定國際銀行的資本標準和資本適度比率。巴塞爾協議確定了資本的組成以及資本與資產比例、計算方法和標準比例。協議將銀行的資本分為核心資本和補充資本兩檔。核心資本由銀行的股本和公開的儲備構成,股本包括銀行發行和實收繳足的普通股和永久性優先股;公開儲備指銀行公布的稅后留成收益。補充資本由未公開的儲備、資產重估儲備、普通貸款損失準備金、混合債務資本證券以及附屬定期債務構成,另外,商譽不能作為核心資本組成部分,且對從事銀行活動但并未納入該家銀行系統的附屬機構的投資也不能視為銀行的資本。協議對不同類型的資產和銀行“表外”業務進行風險加權計算。風險加權計算是根據不同類型的資產和“表外”業務的相對風險大小,賦予它們五種不同的加權數,即0%、10%、20%、50%、100%,風險越大,加權數就愈高。在此基礎上,巴塞爾協議簽字國的銀行必須保持資本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至少應為8%,其中核心資本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至少為4%,附屬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在1992年,簽字國應完全達到上述標準。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經營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許多國家對該協議的準則制定了有關規定,以風險權數衡量資產信貸風險,以用資本充足率加強約束。這不僅使各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督更為具體和嚴格,而且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現狀及原因
在我國,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如何盡快地向規范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過渡,是我國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與國際慣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1)資本充足率低,自有資金嚴重不足。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的水平,但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撥入的信貸基金當初就不是按比例撥入的,而且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資本金沒有得到相應補充,因而現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極低,遠遠低于8%的水平。(2)存貸倒掛不平衡,超負荷運行嚴重。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信貸規模盲目擴張,信貸收支靠拆借和占用匯差來平衡,導致存貸倒掛、超負荷運行嚴重,與商業銀行存貸比例要求相差甚遠。(3)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差。流動性負債長期資產化十分嚴重,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比例失衡,國有商業銀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來維持其流動性需要。(4)資產結構單一,存量板結。銀行資產的80%以上都是信貸資產,且短期資產長期化十分突出,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不能滿足流動性和多樣性要求。(5)資產質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貸款和“兩呆”貸款比例遠高于商業銀行資產風險比例的標準,資產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狀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從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看,首先是自我積累機制缺失。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分配是金額上繳和少量留利,沒有建立起隨資產增長而補充自有資金的積累機制,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來信貸資金未能得到應有的補充,從而影響了自身的資金實力,這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資金運營的約束機制。存貸不講來源,期限不講對稱,盲目擴張信貸,爭規模上項目,不管期限長短和風險收益,這是造成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存量板結,超負荷運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經營風險消化機制。呆賬準備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經營風險,提取比例過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資產壞賬,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風險有增無減。(2)從國家宏觀金融運作看,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市場金融調控采取剛性辦法且松緊無常,使國有商業銀行資金營運缺乏主動性,在調控中處于被動狀態,從而給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帶來巨大的負效應。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在資產的流動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準備金,如短期證券投資,短期拆放,短期票據貼現等。而中央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采取規模控制辦法,調控時緊時松:松時敞口供應,國有商業銀行千方百計擴張規模,行成許多無效貸款;緊時“一刀切”,國有商業銀行只得犧牲好的企業壓縮貸款規模,這使得好的差的企業都不能搞活。中央銀行這種剛性控制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每況愈下。(3)從社會經濟環境看,主要是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企業經營機制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制約,政府直接干擾金融,企業吃信貸資金的“大鍋飯”等,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無法按照信貸資金的“三性”原則來運作。
三、創造條件,完善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
鑒于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現狀,如何向規范性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過渡,是個系統的工程。至少包括三方面問題:一是內部條件創造;二是外部環境改善;三是實行性操作方法。
(一)創造內部條件。(1)關于資本充足率問題。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兩條途徑:一是充實資本;二是降低貸款風險。如何充實資本,要結合商業銀行管理辦法而定。其一是實行股份制改造商業銀行,可以采取擴大股份的形式增加自有資本,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其二是國有獨立的商業銀行,可以從稅前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有資本金。在擴充資本的同時,最重要的是還要加強資產風險管理,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機制和責任機制,確保資產不再沉淀,降低資產風險系數,提高內涵資本充足率。(2)關于存貸比例問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例遠遠高于管理要求,如何在近期內改善存貸比例,最根本的就是要狠抓存款負債和緊縮信貸規模。對嚴重超負荷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可實施“零增長”,盤活企業資產,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就目前的情況看,對經濟的支持不是貸款規模不足,而是信貸使用效益不高,大量的貸款呆滯,企業貸款越多包袱越重。因此,通過盤活企業資金來支持企業發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貸杠桿。這方面各國有商業銀行已經作過不少有益探索,走盤活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內涵式信貸杠桿效應之路,不僅是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需要,也是經濟良性發展的需要,在緊縮規模的同時,負債要擺在“立付”的地位。(3)關于流動性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對稱,并保持必要的流動性,且今后商業銀行的資產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要建立起諸如短期貼現、短期證券投資、短期拆入、短期抵押、擔保貸款等類似的流動性較強、可充當第二準備的流動性資產體系,這樣可以大大改善商業銀行的應變能力。另外,對固定資產貸款商業銀行要慎之又慎,對舊的固定資產貸款要壓縮、要盤活,要嚴格控制新貸款的發生。
(二)改善外部環境。就宏觀金融體制而言,首先,商業銀行應能夠通過金融市場來改善資產結構,滿足資產流動性需要,使其在中央銀行宏觀調控中爭取主動地位,避免產生負效應。其次,間接調控是央行進行宏觀經濟調節的主要手段,央行應取消規模控制,運用貼現、再貸款和準備金“三大法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對商業銀行信貸總量的間接控制。另外,中央銀行還必須擁有科學合理的資產比例,有效地加強對商業銀行的間接控制。再次,完善金融立法,明確銀行信貸資產在企業債務中的優先償還權。第四,建立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與消化機制,提高商業銀行呆賬準備率,改進呆賬資金使用辦法,開辦金融資產和債務保險,防止金融風險。第五,逐步推動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發揮出應有的杠桿作用。
就社會經濟環境而言,首先要深化政府職能的轉換,減少行政對金融的直接干預,維護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其次,要加快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徹底改變企業吃信貸資金“大鍋飯”的狀況,對瀕臨倒閉的企業該破產的要破產,該兼并的應兼并,該轉租的應轉租,對這類企業商業銀行不應再發放新的貸款。商業銀行貸款的重點對象應是產權明晰、債權明確、有發展潛力、有效益、講信用的企業。
(三)實行性操作方式。本文認為,可采取“總體部署,全面清理,確定基數,劃分類型,分線分層、區別考核”的辦法實施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1)總體部署。就是由各級人民銀行組成班子,對所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工作牽頭負責,包括制度制定、實施方案和組織實施。(2)全面清理。就是以會計年度為時點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全面清理核實,包括項目、期限、風險系數的確定,徹底摸清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3)確定基數。就是根據清理情況計算出各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項目的各項比例,以這些比例作為各行資產負債比例風險管理的起點基數,并建立監測臺賬,為監督考核打基礎。(4)劃分類型。根據起點基數狀況劃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已達到標準的(一類)、近2年內可以達到標準的(二類)、和需要2年上才能達到標準的(三類)。(5)分線分層、區別考核。即對于一類的支行實行規范的資產負債管理,各項比例按余額考核;對于二類的支行,仍實行“限額控制下的資產管理比例”管理,即對增量實行比例管理,對存量實行指標管理,待條件成熟后轉為按余額考核;對于三類支行實行貸款的“零增長”以收定貸。三類行必須制定分期達標計劃,按計劃考核。分線考核的以縣支行為主體,總行掌握到分行,分行掌握到縣市支行,并通過二級分行直接進行監督。在分線考核的同時,還必須由同級人民銀行對同級商業銀行下達指導計劃。
總之,實行規范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也是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核心。因此,在推進商業化改革過程中,一方面應加強理論研究,并在實踐中開拓進取;另一方面要緊扣宏觀金融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這個過程是發展和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甚至很曲折。因此,既要積極穩妥大膽實踐探索,有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認真加以完善,促進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的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首先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 進行風險識別研究,了解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本質、特征、形成機理、傳導方式和路徑。然后研究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測量理論、測量方法、工具及技術,并從銀行失敗的角度對其金融風險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對Z值模型1的原理進行介紹,并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風險管理 Z-Score模型 資產
一、引言
前美聯儲主席阿蘭格林斯潘指出:“顯然,銀行之所以能夠為現代社會做出這么多的貢獻,主要是因為他們愿意承擔風險”。這表明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是風險管理能力,商業銀行是否愿意承擔風險、是否能夠妥善管理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命運。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及形成機理分析
(一)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金融風險分類及特征分析
根據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將其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與操作風險等。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由于信用活動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而導致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具有潛在性,企業資金越是困難,越是希望從銀行貸款。信用風險還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預測性。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通常是由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化而產生的,市場風險一般又可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風險等。資金價格的市場波動造成證券價格下跌的風險。
3.流動性風險
銀行的流動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以較低的成本適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
4.操作風險
以上三種風險都具有不可預測性,大多是由于外部原因。根據新巴塞爾協議對操作風險的定義:“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計算機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的風險。”由此可見,商業銀行要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絕對不能忽視對操作風險的管理。
(二)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的現狀綜述
2008年1月,法國興業銀行因為期貨交易員杰羅姆·凱維埃爾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大量購買歐洲股指期貨,他錯誤地估計市場將出現上漲,最終在最近一輪全球股市大動蕩中“血本無歸”,形成了49億歐元的巨額虧空,直接導致了發行銀行的倒閉,給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敲響了警鐘。
金融危機后我國出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去年我國銀行業新增貸款達到9.59萬億,同比2008年多增4.69萬億。大量信貸的背后隱藏著諸多風險,對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1年我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333億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億元,不良貸款率1.1%。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因此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已經刻不容緩。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及新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業風險管理的影響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市場的深化以及金融業對風險的認識深化而不斷發展,主要經歷了資產風險管理、負債風險管理、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和資本管理階段。
1.資產風險管理
資產風險管理理論在銀行業發展初期,銀行只進行基本的存貸業務。銀行的主要風險來自于貸款,因此極其重視對資產的風險管理這種資產風險管理模式是通過加強資產分散化、抵押、資信評估、項目調查、嚴格審批制度、減少信用放款等措施來減少、防范資產業務損失的發生,確立穩健經營的基本原則,以提高商業銀行的安全度。這種管理強調的是資產業務,強調資產的流動性,限制了銀行的高盈利資產的運用,減少銀行的盈利。
2.負債風險管理
負債風險管理理論認為銀行為應付客戶提款不必保留較多的流動性儲備,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完全可以滿足銀行流動性需要,同時銀行在爭取到優質客戶時可以不局限于銀行本身的流動性資產。
3.資產負債風險管理
隨著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導致匯率變動不斷增加。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或者負債風險管理都是不合適的,金融市場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銀行家必須同時關注資產和負債。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對資產和負債的影響有些差別,導致銀行利潤波動加劇,對銀行股價也有較大的影響。利率成為調節貨幣市場和銀行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更加注重從資產負債平衡的角度去協調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之間的矛盾,洗去了前兩種理論的精華。使得銀行經營更加科學。
4.資本管理
資本管理階段也成為全面風險管理階段。隨著銀行業競爭逐漸加劇,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增多,所以銀行面臨的管理風險日益復雜化、多樣化、多變化。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法國興業銀行的倒閉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說明風險是由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共同造成的。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臺,標志著國際商業銀行業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強調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除此之外,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引入了市場約束機制,讓市場力量來促使銀行穩健、高效地經營以及保持充足的資本水平。要求銀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對它的財務、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新巴塞爾協議對舊巴塞爾協議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它充分考慮了銀行可能面臨的多種風險;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但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由于監管力度太大,由監管當局設立標準,難以達到公平公正的原則。過于的監管制度還有限制金融衍生品的產生,限制了金融業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
商業銀行需要盈利,就要衡量外部市場、衡量負債對象的財務情況,更需要用模型精確的測量公司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還債能力。在此,我主要介紹Z-score模型來評估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測量公司的還債能力,并采用國外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和股票交易數據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型
Z-score模型4是一個多變量財務公式,運用計算比較簡單,它是用財務指標加權匯總以衡量一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并對公司在2年內破產的可能性進行診斷與預測。Z—Score模型判別函數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X1= Working Capital / Total Assets,反應了公司資產的變現能力,總營運資本的流動性。如果公司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就表明公司的運營資本減少。X2= Retained Earning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累積獲利能力,也是公司的剩余支付能力。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強。X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收 益率大小。X3避免了期末大量購進資產時使X3降低,不能客觀反映一年中資產的獲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運用全部資產獲利的能力。X4= Market Value of Equity / Book Value of Total Liabilities,測定公司的財務結構,反應公司財務的穩定性。X5= Sales/ Total Assets,即總資產周轉率,X5越高,表明公司運用其資產運營的效率越高。該模型是通過5個財務指標來綜合分析公司財務失敗或者破產的可能性。若企業的Z值高于2.675,則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若 企業的Z值低于2.675,則公司財務狀況較差,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四、實證結果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與應用
從上面的Z-score模型可以看出,獲取上市公司的數據都比較容易,直接從公司的每年的income statement和balance sheet和公司股市的數據就可以客觀的找出。所以,這個模型很好的分析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信用度(主要是指償債能力)。
目前,我國房地產業過熱,很多人都貸款買房。銀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房地產貸款在信貸資產中占比過大,一旦國家對房地產調控過大,市場形勢出現逆轉,各銀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壞賬,損失將極為慘重。
總之,在現代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中,我們要從多方面入手,多元化的運用科學嚴謹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我們需要從每一種金融風險著手,防范于未然,這樣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最大化的減小銀行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胡磊.Z-Score模型在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探索.2008.08.
[2]呂曉蔚.巴塞爾協議的修訂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05.
[3]Santomero. A. “Modeling the Banking Firm: A Surve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November.1984.
[4]Altman.E. “Valuation, Loss Reserves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Bank Lo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 Lending, August.1993.8-25.
[5]王高偉.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綜述和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中國經貿.2010(03).
[6]鄭新廣,劉義成.金融危機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國商界.2009(02).
[7]牟霖子.淺析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和對策.經營管理.2010(06).
[8]鄭新廣,劉義成.金融危機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NEW FINANCE.2009(02).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方式;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91-02
引言
2007年,金融機構對于自身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過高評價導致了金融機構的戰略和政策出現超前性失誤,由此成了爆發美國大規模破壞性操作的信貸風險――次貸危機的導火線,歷史遺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說明,現代銀行亟須建立一種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核心,具備前瞻性、可行性、計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自1990年起,我國商業銀行在初始余額的經營管理理念基礎上逐步形成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體系,該體系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這種管理尚處于一種較為初級的階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學計量風險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機制和科學的資本約束和分配機制等,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創新性研究具有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形勢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闡述了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為后續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論鋪墊,而后分析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模式出現的瓶頸,最后針對種種弊端和不適應性的體現提出管理創新的思考和建議。
一、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的內容及方法
(一)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內容
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根據其資產負債業務內容進行歸納,可分為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管理和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其中,資產業務管理包括商業銀行貸款信用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證券資產投資管理和商業銀行現金資產負債管理;負債業務管理包括商業銀行資本管理和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管理。
(二)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方法
目前國際銀行業主要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久期管理法、情景模擬分析法、VaR值分析法等。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是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比率這兩個指標在利率波動的影響下對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差額進行利用和管理;久期管理是指將時間與現金流量價值進行加權來評估總體利率風險水平;情景管理法是根據模擬和情景分析對風險做出度量,運用計算機技術顯示管理效果;VaR值分析是指對某項資金頭寸、資產組合或機構造成的最大可能損失進行預測,從而促進風險管理的有效進行。
二、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現狀及瓶頸
(一)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于1978年重建,吸收了國際先進的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資產負債理論管理體制,但由于受到當時短缺型經濟的制約和計劃體制的限制,我國商業銀行于1988年遭受了擠兌風潮的侵襲。自1994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全面推行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1996年,中央銀行在完善監管指標的同時將外匯業務和表外業務納入監管范圍。自1998年起,商業銀行對信貸規模取消限額控制的措施,標志著我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仍然處于不發達的階段 。
(二)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存在的瓶頸
與國際先進銀行所采用的風險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我國仍然以風險控制為主要管理方式,這種差異性凸顯了我國商業銀行落后于西方銀行的缺陷和不足,如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金融市場發育度不高,難以形成敏感性管理體系,不具備豐富的業務數據儲存和科學的管理模型等,其資產負債管理內容結構、業務創新能力和技術、管理運作機制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未成熟,存在著許多瓶頸和弊端。
1.內容范圍狹窄,結構不合理。商業銀行若想達到持續有效經營、保持較高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實力的目標,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保障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流動性和多樣性。
我國的資產負債管理內容呈現狹窄化,結構不合理的局限性,可以從資產負債結構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兩方面進行闡述。單一性指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中存款占負債的比例和貸款占資金來源的比例都明顯過高,即負債以存款為主要方式而資產以貸款為最重要的資金運用來源。不穩定性指的是,我國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全導致難以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在數量和品種上缺少可交易金融產品的支撐,因此產生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嚴格管制的約束下難以通過金融創新工具的有效使用從而實現廣泛融資和“三性”管理的瓶頸。
2.缺乏有效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機構。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機構主要體現在一些對市場風險起到有效規避作用的金融工具如受到西方商業銀行廣泛青睞的利率期權、利率互換、貨幣互換等風險管理產品由于受到我國人民幣市場運用尚處初始階段的限制未能得到廣泛運用,對我國人民幣利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約束。因此,即便商業銀行意識到了風險的不利影響,由于管理技術相對落后,缺乏科學的定量分析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大部分銀行不知該如何控制和管理風險。
3.管理水平與西方商業銀行存在明顯差距。我國商業銀行受到西方先進的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影響,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的組織框架和機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較為嚴格的監管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創新性的發揮,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借鑒、學習和踐行現代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先進技術的動力。
現行的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長期利率管制使得商業銀行更多重視流動性的需要而忽視利率風險和產品的定價問題;第二,由于國內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導致管理中所運用的方式以行政手段為主,經濟手段和市場化運作手段處于弱勢地位;第三,分支機構的管理精力受到強制性比例管理的限制,無法順利開展相關創新業務。
4.人才吸收和培訓機制缺失。在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乏專門人才作為管理機構的專業執行者,出現了人才高度不足的現象。由于商業銀行員工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定期將體現本行經營業務情況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資金流量表等報表報送至監管部門和總行,因此他們需要對經濟管理類、信息管理類的專業知識進行較高水平的掌握,但是從我國的整體水平上看,他們對這類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需要專業人才具備熟悉國內外利率市場、并能夠對之進行敏銳洞察和詳盡分析、掌握和熟悉運用各種金融產品和管理工具的能力來主導利率風險防范工作,由于我國這類人才的稀有直接導致了商業銀行整體的風險分析水平、預測和規避風險能力落后于西方先進國家銀行的局面。
三、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創新的思考
我國商業銀行應從強化資產負債全面管理,實現結構對稱、優化和總量協調、平衡,統籌即期利益和遠期目標,達到“三性”最佳組合模式等角度出發,最終實現向現代資產負債管理方式的科學化轉變。本論文就以上所闡述的幾點瓶頸和缺陷,提出如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創新的相關思考,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研究分析。
(一)注重資產負債業務內容的豐富和創新
在資產方面,要達到豐富資產種類、調整資產結構、實現資產創新的目標,我國商業銀行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根據貸款對象對自身有限的可貸資金進行合理配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加可對其貸款的金額數量;第二,積極運用創新手段開發消費信貸品種,參照國外先進新型貸款形式增加貸款種類;第三,與其他金融行業進行聯合管理,適當增加債券等金融工具的持有量,研究持有的證券品種的創新性,調整各類證券的期限結構和比例分配,改善資產的單一局面。
在負債方面,為了改善業務內容的單一和實現負債流動性管理,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著手貸款工具和業務手段的創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第一,通過對社會資金流向熱點的觀察、跟進和研究,開展資產負債業務品種創新,從各方面擴寬資金來源渠道,如積極爭取基金信托業務,有計劃地發展大宗協議存款業務等;第二,在改善業務內容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引進和推廣在國外得到廣泛運用和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 。
(二)進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由于我國資產負債管理結構具有較強的被動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容易受到國家政策變動的影響。其中,若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將會導致銀行收益水平低下或流動性風險的產生;若資產負債總量結構不合理,將會難以抵御利率大幅波動的影響而引發利率風險;若資產負債分散程度不合理,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某一特定風險的破壞性作用。因此,為了應對新時期的挑戰,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地調整資產負債的結構,使之達到服務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結構優化模式。總而言之,商業銀行應在努力提高資產負債業務的流動性和多樣性的同時,強化資產負債配置功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資產負債結構制約體制,實現最終的盈利目標。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后,30年代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銀行體制幾乎崩潰。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銀行體系,美國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因為他們將危機的誕生主要歸因于銀行發展的多項綜合業務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從而為整個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鑒于此而頒布的銀行法便主要著眼于銀行業與其他金融業分業經營以降低風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第一,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承銷和發行證券,二者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嚴厲禁止交叉業務和跨業經營。其二,該法案對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最初規定對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來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許支付少量利息。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支付危機。其三,該法案規定政府對銀行存款給予保險,并據此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實行最后貸款人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儲戶利益,同時提高銀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嚴格限制下,美國金融業在分業狀態下迅速發展著。這時候,以前從屬于銀行的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獨立發展并逐步成熟起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業務經營范圍與經營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步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四大支柱。但是進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現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范圍的交叉,嚴格的業務劃分被逐步打破,,經濟學家及政府都開始考慮關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發展問題。經過長久的爭議與探討,1999年12月,美國終于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新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掃除了法律上的障礙。
二、業經營的產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業自誕生以來,其業務范圍及機構設置并沒有自動的劃分開來。最初幾年主要都是由銀行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業務(存款與放款業務)之外新開發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以后,美國率先立法,限制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分業經營,隨后,許多別的國家紛紛效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分業經營能夠使各金融機構更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開發新產品,新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當時主要是銀行)的風險并使其收益更加穩定和有保障。其次,分業經營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業務劃分,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都相對單一化,簡單化,這樣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并使其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分業經營的立法規定卻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這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這一立法規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首先,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嚴格的業務劃分使投資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綜合化的服務機會,投資者不得不與多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往來以滿足其多種金融需要。同時,它也削弱了銀行業的實力,因為業務范圍的嚴格限制使許多銀行喪失了許多盈利機會,所以現實中,許多大銀行都力圖混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說,這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且分業經營降低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性,將過去整個金融業的競爭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不必再擔心來自于許多大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從而削弱了許多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而投資者也無法享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另外,尤為重要的是,在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業務的分業經營狀態無疑不能滿足全球化的金融發展趨勢的要求。于是各個國際性的大銀行紛紛朝著業務的綜合化方向發展。他們通過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繞開法律的壁壘,達到綜合經營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單,NOW賬戶,現金管理賬戶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這一環境中的產物。
分業經營規定的最初動因在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然而在事實上,面對世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它反而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為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分工的界限,走上了業務經營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全能化,從分業走向合業,這是與西方經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負債業務比例的變化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來,西方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儲蓄存款的比重相應上升,這一結構性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長期信貸業務和投資業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第二,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個商業銀行尋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這迫使銀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和品種。他們一直想方設法繞過法規的限制,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張,突破傳統的業務束縛,開發更多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于這些積極創新的銀行而言,許多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因為通過創新業務的開展,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逃避政府的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與此同時,金融管理當局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過時的法規,適時的為商業銀行開拓新業務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論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從最初的資產管理理論到負債管理理論及至70年代末期出現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他們都是為了有效推動金融業的安全穩定發展而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只重視資產或者只重視負債的理論的偏頗之處,使商業銀行真正的從其資產負債業務雙方著手,同時拓展資產負債業務,使其相匹配,達到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發展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為西方商業銀行業務不斷走向全能化綜合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綜合業務的開展。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理論的發展乃至政府監管水平的發展都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做好了準備。分業經營終究只能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三、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
1999年12月,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了已實施六十余年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規。這一法案的頒布無疑將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合業經營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的兼并與重組將會加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會日益加強。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隱含著許多風險。
首先,合業經營將加劇兼并行為,使各金融機構過分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綜合化,而忽視了穩健經營這一根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機構兼并的機會成本就是其穩健程度,穩健經營要求管理人員經常不斷敏銳的監督本機構運作情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過分關注合并以擴大規模和范圍,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預期,策略及日常業務經營等方面潛在的混亂。由于合并各方在企業文化,員工素質,經營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合并后能使各方的優勢結合并發揮其規模效益還取決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業經營也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金融機構自身都更清醒的認識到風險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對于某些項目,即使那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其所面臨的新的風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對從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的監管和防范。
綜上所述,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會經濟金融形勢都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才能夠適當放寬對業務范圍的限制。目前我國所采取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正是基于這一考慮。而一旦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更為健全,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便可朝著業務監管綜合化方向邁進一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外匯流動性;監測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銀行外匯流動性管理的現實需要
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動性風險管理歷來被商業銀行視為重中之重。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由早期的資產管理理論過渡到負債管理理論,再到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資產管理理論強調流動性為先的管理理念,主張以資產的流動性維持銀行的流動性。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負債管理理論強調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即通過從市場上借入資金來滿足銀行流動性需求。70年代中期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在繼承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優點的基礎上,重新科學地認識了流動性的地位,指出流動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又是實現盈利性的有效途徑,是“三性”統一的橋梁。[1]
對商業銀行而言,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包括貨幣政策松緊程度、外匯市場交易狀況等,微觀因素則包括商業銀行的政策取向、流動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與這些因素相對應,可以大致把外匯流動性分為市場的流動性和經營機構的流動性。
就外匯市場而言,其流動性是指投資者所持外幣兌換成本幣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長期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一直被認為是缺乏流動性的市場。近年來,隨著外匯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匯率改革的進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運用廣義異方差條件自回歸模型(GARCH)(1,1)模型,驗證了2005年匯改后我國外匯市場的非平穩性明顯減弱,即2005年匯改后,受到沖擊的外匯市場持續時間減短,風險變大,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場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匯市場的流動性。[2]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我國部分購買了境外衍生金融產品的銀行受到一定損失,尤其是投資美國次級貸款相關產品(CDs、CDO)的銀行受到較大影響。隨后,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不少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沖擊,引起了業界和管理層的警覺。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急劇萎縮,中國的外匯交易市場也因金融危機影響交易量明顯下降,流動性降低,市場的巨大波動使得外匯流動性管理的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可見,無論從宏觀市場角度,還是從微觀銀行角度,外匯流動性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二、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評價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場流動性的概念:指一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場的流動性包括三個緯度:緊度、深度以及彈性。由于受到數據來源的限制,研究人員一般使用買賣價差來衡量市場的緊度,對市場的深度以及市場的彈性則較少進行實證研究。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方法較多,基本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指標,但它是針對整個市場的測度方法。第二種是買賣價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對于每一個交易者,買賣價差是市場流動性更好的一個指標,買賣價差越大,流動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買賣價差和私人信息間的關系,他(她)們提出了以信息為基礎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時認為,買賣價差是PIN的遞增函數,知情交易者越多,買賣價差越大。第三種是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認為,因為有些交易會引起價格的變化,有些交易不會帶來價格的變化,所以買賣價差也存在缺陷。他們提出,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可以測度市場的流動性。在市場微觀結構的數據不足時,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測度指標,即每日內收益率的絕對值和市場交易總量的比率,這個指標可以測度1單位的交易量帶來的資產價格的變化。[4]
三、單獨對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進行評估的必要性
市場的流動性是以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為基礎的,沒有單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市場的流動性就無從談起。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并不重視外匯資產流動性狀況的評估,一方面是由于外匯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較小,對銀行整體流動性的影響也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國商業銀行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意識不強所致。隨著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提高,銀行外匯資產比重逐漸加大,對外匯資產狀況進行評價的必要性也日趨顯現。如前所述,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從根本上講,流動性是一種“將其他資產轉化為中央銀行貨幣的能力”。[5]中央銀行的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對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的評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銀行保有的外匯資產的變現能力;二是外匯資金在市場上兌換成本幣的成本和速度。對于第二個方面,我國的外匯交易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較大的提升,銀行可以在這個市場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實現換匯。[6]因此本文將從銀行資產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讀銀行在外匯資產流動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指標體系的初步構思
銀行流動性涉及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兩方面。對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其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來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方法都是針對本幣業務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流動性評價指標主要是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這些指標內容比較單薄,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更不能反映銀行的融資能力。并且各銀行不顧自身實際情況去套用、追求這幾項流動性指標,扭曲了流動性管理的本質。目前央行和銀監會采取的是一攬子指標的方式綜合評價銀行的本幣流動性狀況,而對外匯資產,還無明確指標衡量其流動性強弱。
從2009年初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業銀行外匯資產負債統計報表(匯發[2009]6號,以下簡稱報表),用以反映銀行外匯資產的基本狀況。筆者認為可以該報表為監測外匯流動性狀況的數據來源,設計衡量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強弱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特點是,將宏觀市場因素與微觀銀行因素相互結合,綜合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
借鑒本幣中流動性的判斷方法,結合我國銀行外匯資產的特點,筆者設計了以下指標。這些指標可定期進行評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進行評定 。
(一)確定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的指標
1.超額準備金率。從2005年起,人民銀行要求各商業銀行按比例繳存外匯存款準備金,目前這一比例為5%。但各商業銀行在法定準備金之外,通常會再交一部分超額準備金,用于支付系統清算之用。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一定比率的超額準備金就會轉化為法定準備金。因而超額部分準備金可以作為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準備金的穩定資源。準備金數據可從中央銀行的準備金賬戶提取。
2.幣種比值。指銀行外幣中美元資產與其他幣種之比。多幣種投資和儲備符合風險分散化的經營思路,并且美元與其他幣種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過大,當美元貶值時,將造成銀行外匯資產的損失,影響其流動性。出于這種考慮,設定幣種間比值以衡量投資結構的合理性。數據來自各項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匯總。
3.外匯流動資產占比。其中的流動資產指短期(3個月內)貸款和短期投資之和,該指標可以反應銀行外匯投資的合理程度。外匯流動資產應包括現金、短期貸款、股票投資、存放同業及存放中央銀行的存款、應收款項。
4.外匯流動比例。流動資產比率是商業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指標數值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越小。當然,如果該指標過高,則又意味著銀行資產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會隨該指標值的增大而減弱。
其中流動資產指短期內(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資產,流動負債指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負債。其中的流動負債,應包括活期存款、3個月內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種為3個月內的正回購債券、同業存放、應付及預收款項。
5.外匯資金拆借比例。拆借資金比例也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旦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特殊因素產生臨時流動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資金來彌補。對于商業銀行總行而言,由于通常為外匯市場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時存在拆入和拆出外匯資金的情況。拆入拆出資金指賣出回購資產、買入返售資產。
6.外匯貸存比。貸存比率是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傳統指標,它反映了銀行存款資金被貸款資金占用的程度。貸存比率越大,即貸款額占存款額的比例越大,表明銀行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銀行因為流動性不足而承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7.證券外匯投資比例。銀行持有外匯證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證券資產是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的資產,流動性較強但易遭受損失,因而是影響外匯流動性的重要參考。證券投資余額以證券投資總額的重估損益為依據。
8.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風險外匯投資包括衍生金融產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資產、持有CDs、CDO合計數為依據 。CDs和CDO的資產狀況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息相關,是具有較高收益同時隱藏巨大風險的外匯資產。
9.高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高風險金融產品指高風險外匯投資總額。
(二)各指標的賦值與同一化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大多來源于企業對外貿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資,其指標的設定也不同于本幣的指標設定。在筆者設計的指標中,相對數指標較多,通過給不同指標賦予權重的方法將各指標進行同一化處理。各單一指標滿分均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標說明: ―流動性評價得分, 得分為(1)式與(2)式相加得到; ―外匯市場流動性系數,指標6-9均乘以該系數; ―第I項指標的得分; ―第I項指標權重。
當外匯市場的成交量下降時,交易價格顯著上升,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將會下降,這會給銀行外匯流動性帶來負面的影響, 系數介于0-1之間;當外匯市場流動性充裕時,該系數為1;流動性不足時,該系數相應扣減。[7]本課題設計的指標體系中,指標6-9均與外匯市場成交量有關,應乘以此系數。
測算外匯市場流動性的方法較多,本文認為可以市場交易價格為依據,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幣兌換主要外幣的交易價格,運用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方法(如ADF)進行檢驗。 在此種情況下,應該以市場交易量增減變化程度確定 系數。[8]如當市場成交量萎縮到歷史同期的80%時,可將 定為0.8。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我國不再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只公布與上期相比較的增減數,因此建議可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定期該系數,作為對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一個提示器。
權重 的確定,筆者認為,流動資產占比、流動比例等指標是比較傳統的衡量流動性指標,在央行、銀監會現有的各種指標評價體系中均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各商業銀行也較為重視資產負債管理,因而應賦予較大的比重,其余指標的權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銀行9項指標的得分分別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數為1,則其綜合評價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幣種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進行評估。
(三)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
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可以通過設定外匯流動性狀況預警指示的方式進行,根據銀行的綜合評價判斷其流動性強弱,如將得分在60以下的定為紅色預警,表面流動性較差,外匯資產安全受到威脅,應高度關注;60-80分之間的為黃色預警,表明影響流動性狀況的部分指標異常,應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為綠色,表明流動性正常,無需過多關注。
五、實證檢驗
為了對上述的指標體系的準確性進行檢驗,筆者選取了A、B兩家區域性法人金融機構2009年上半年的報表進行實證檢驗, 系數為0.9,結果如下表。
六、結論
1.A、B銀行外匯流動性均處于正常范圍內。但其中B銀行得分略低,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應引起關注。這主要是因為是B銀行兩項指標得分較低所致,一是幣種比值指標得分偏低,說明該銀行外匯投資的幣種結構不盡合理,當國際市場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該銀行的外匯資產容易產生風險;二是高風險投資占比指標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該銀行持有LEHMAN和BETA兩家破產金融機構的外匯衍生金融產品,因而存在明顯的賬面虧損,說明該行對外匯市場風險控制能力不強,未能有效規避高風險投資品的市場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2.系數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萎縮的影響,我國外匯交易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數的減小對外匯流動性產生較為了明顯的影響。
七、政策建議
1.盡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將銀行外匯資產安全納入監管范疇。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管理,應建立在對銀行流動性狀況科學、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國監管當局在這方面基本處于一片空白的狀態,沒有一套合理的銀行外匯流動性評價指標體系,即使發現銀行流動性存在問題,也無法對癥下藥。因此,建立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體系是當務之急。
2.外匯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銀行外匯流動管理的窗口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根據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對銀行的外匯流動性進行分類監管。根據評價結果的優劣,可將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分為三類,對每一類銀行,按季或按月給予相應的窗口指導,特別是對具體某類指標評分較低的銀行,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如有必要還可以限制銀行外匯資金來源和運用的某些具體行為或途徑,以強化監管力度。
3.監管部門應進一步約束和規范銀行的對外投資行為,弱化國際金融危機通過銀行向國內的擴散效應。監管部門應要求銀行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管理,對銀行投資境外證券產品和衍生產品實施專門的市場準入管理。對風險控制和評估能力弱、流動性監測評價指標得分低的銀行在境外投資的規模進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場禁入,以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4.審時度勢促進金融深化,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國內外匯市場健康發展,引導銀行外匯資產在國內運用的深度和廣度。當前中國,貿易和直接投資項下雙順差造成的外匯盈余是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引導銀行體系龐大的外匯流動性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經濟是確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金融深化是大勢所趨,金融危機后各國在加強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監管問題上態度高度一致。對我國的外匯市場而言,不是金融創新過度,而是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市場活躍度受到抑制。因此,當前應該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拓展外匯金融產品的品種和應用范圍,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包括外匯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發展,更好的吸收銀行體系的外匯流動性。■
參考書目:
[1]中國人民銀行文昌市支行課題組.外匯市場干預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實踐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匯改后中國外匯市場波動性及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07.
[3]楊榮,趙君.人民幣美元市場流動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1).
[4]陳小五.中國外匯市場的培育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動性黑洞――理解、量化與管理金融流動性黑洞[M].姜建清,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6]孫紅燕,劉志迎,孫海來.中國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J].經濟論壇,2006(1).
關鍵詞:內部資金轉移價格 RAROC 探討
資產負債管理是指金融機構在業務經營過程中,對各類資產和負債進行預測、組織、調節和監督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以實現資產負債總額上平衡,結構上合理,從而達到最大盈利的目標。財務公司資產負債管理體系主要包括3個方面:流動性管理、利率管理、規模管理。
1 流動性管理
流動性管理是指金融機構通過合理調度資金(頭寸)一方面保證其具有應付客戶提存、償還借款、滿足必要貸款需求等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形成資金閑置,盡可能使其流動性缺口保持最小而進行的經營管理活動。流動性管理內容主要包括:銀行賬戶統籌管理、資金集中管理、資金計劃管理、流動性風險監控、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等。目前,財務公司流動性管理體系已比較健全,正處于研究并逐步試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
1.1 銀行賬戶統籌管理是指銀行賬戶信息的管理、銀行賬戶開戶管理、銀行賬戶變更管理、銀行賬戶撤銷管理、銀行賬戶管理和使用由主責管理部門統一負責,實行主管領導、總經理、法人代表分級審批制。為保證結算資金的正常支付、計劃內貸款項目的資金供應以及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利息的正常支付與收取,可由主責部門將部分銀行賬戶授權給結算部進行管理和使用。
1.2 資金集中管理是將資產負債表內全部存款類和非存款類資金來源進行集中管理。分差額資金管理和全額資金管理兩種模式,差額資金管理主要是吸收存款來源首先留出部分用于結算備付,超額部分才統一集中至公司資金集中賬戶,配置給需要資金的業務。全額資金管理是將所有資金來源全部集中起來,統一配置到資金運用的業務中去。
1.3 資金計劃管理是財務公司對成員單位存款的日常存取、信貸資金的發放與收回(含信貸資產轉讓與回購)、票據的貼現與轉貼現、投資、同業拆借和自有資金等一切涉及財務公司資金流所做的全面預計和安排。
資金計劃按照內容劃分包括:存款資金計劃、信貸資金計劃、票據資金計劃、投資資金計劃、同業拆借資金計劃和自有資金計劃等,具體如下:
――吸收存款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內成員單位存款及變動情況。
――信貸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內長、短期貸款的發放與收回情況。
――自有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內自有資金及變動情況。
――票據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票據貼現、轉貼現和再貼現及變動情況。
――投資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內進行的各類投資及變化情況。
――同業拆借資金計劃:反映計劃期內進行同業拆入和償還情況。
財務公司各部門分別報送資金計劃,由公司資金計劃部根據下年發展計劃及資金情況進行統籌安排,合理編制財務公司年度資金收支計劃,作為編制財務公司財務預算的依據之一。資金計劃審批后由公司資金計劃部將批準的資金計劃分解到各職能部門,各職能部門根據下達的資金計劃,組織資金計劃實施等日常工作。各職能部門嚴格按下達的資金計劃執行,資金計劃如需調整時,需重新應按照資金計劃編制程序報送后的數據。此外還建立了資金計劃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制度。
1.4 流動性風險監控主要掌握流動性管理適度原則,因為過高的流動性會使財務公司因為持有太多的短期資產而喪失盈利機會,甚至出現虧損;而過低的流動性則會使財務公司面臨信用危機,甚至導致清算破產或被迫重組。
財務公司各部門在流動性管控中實現了前中后臺相分離的工作職責。結算部、業務發展部、投資部是流動性管控的具體執行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及時提出與本部門業務相關的涉及流動性事項、管控的具體措施與建議,包括但不限于資產負債額度、結構和期限等。資金計劃部是流動性管控的日常平衡協調部門,負責財務公司整體資金計劃的編制、審核、匯總、平衡和調整;分析資金頭寸,并根據資金頭寸情況,合理籌措和運作資金等。風險管理部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日常專職機構,其獨立于承擔風險的業務經營部門,其主要職責是:①根據公司總體發展戰略測算流動性風險承受能力,并逐級提請總經理辦公會和風險控制委員會審批,并根據公司總體發展戰略及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及時提出對流動性風險承受能力進行修訂的建議。②根據風險控制委員會批準的流動性風險承受能力,擬訂流動性風險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額,并履行相關審批程序。③制定并監督執行有關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④定期評估公司流動性風險水平及管理狀況,定期匯報流動性風險指標狀況,及時匯報流動性風險的重大變化或潛在轉變。⑤風險控制委員會和總經理辦公會授權的其他流動性風險管理職責。稽核部是流動性管控內部監督與評價機構,其主要職責是:①監督檢查公司各級執行機構關于動性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②針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全面性、獨立性和及時性進行獨立的評價,提出改進建議。③按監管要求評估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和狀況。
1.5 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就是通過向資金使用部門收取利息并向資金提供部門支付利息的內部定價機制,以達到核算業務資金成本或收益的目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就是將資金集中再配置這一過程通過價格這個手段來發揮資金效益最大化。
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凈利差及其波動。建立一個合理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可以有力的推進經營戰略和預算的執行,合理分配利率風險、引導外部定價,促進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運用效益、精細考核、平衡全局。
可初步針對不同業務品種建立如下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
資金來源:①吸收存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吸收存款產品綜合利率+吸收存款的內部收益率。②外源融資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外源融資產品綜合利率+外源融資的內部收益率。
資金運用:①貸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貸款產品綜合利率-貸款的內部資金收益率。②投資內部資金轉移價格=投資綜合收益率-投資的內部資金收益率。③超額備付存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超額備付存放綜合利率-超額備付存放的內部資金收益率。
若資金來源部門在內部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使綜合利率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降低,就為公司創造了更多效益。
若資金占用部門在內部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使綜合利率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提高,就為公司創造了更多效益。
用表表示如下:
2 利率管理
金融機構以往的利率管理主要是在央行基準利率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定價,利率市場化壓力下,市場的激烈競爭尤其體現為資金價格的競爭。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放開,金融機構應考慮如何建立自己的存貸款利率至關重要。當公司存款負債利率低于同業價格但所決定的貸款資產利率高于同業價格,就會面臨著丟失優質客戶的風險。另一方面,當公司存款負債利率較多地高于同業價格此時其貸款資產利率較多地低于同業價格卻會面臨著巨大利息損失。可以說,利率市場化把定價權交給了各金融機構,對金融產品的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通常采取風險定價模型(RAROC)對貸款進行定價,首先確定最低資本回報作為目標值,當某筆存款、貸款的RAROC>最低資本回報率時,產品定價可行。
RAROC=稅后凈利潤/經濟資本
=(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利息手續費支出-管理費用-稅金-貸款減值準備)/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指在既定的期間和置信區間內,根據金融機構實際承擔的風險計算的用以覆蓋相應的非預期損失的資本額度。經濟資本并非真實的資本,而是指所“需要的”資本,是一種虛擬資本。經濟資產與監管資本有較大的相關性,經濟資本總量包括:信用風險經濟資本、操作風險經濟資本、市場風險經濟資本。操作風險經濟資本和市場風險經濟資本可參照1104系統中計算出的公司操作風險經濟資本和市場風險經濟資本。信用風險經濟資本是經濟資本占用的最主要因素。
信用風險經濟資本=違約風險暴露(即貸款余額等表內外全面信用資產)*經濟資本系數
經濟資本系數=基準系數*調節系數
基準系數主要依據客戶的信用等級確定,調節系數主要考慮貸款期限、行業、政策導向調節因素等。
3 總規模管理
3.1 貸款規模管理。針對不同客戶的信用風險經濟資本=違約風險暴露(即貸款余額等表內外全面信用資產)*經濟資本系數
經濟資本系數=基準系數*調節系數
在保證公司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基礎上確定一個總體的信用風險經濟資產,可倒推出貸款總規模。
3.2 其他資產業務規模管理。其他資產業務主要有屬于信用風險的存放同業業務,屬于市場風險的投資業務等,其業務規模的確定也可參照貸款規模管理進行。
我們清醒的認識到,當前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雖然只是初步探討,但同時也面臨緊迫性。財務公司的資金來源于運用尚未實現信息化自動配置,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體系的科學性還需要實踐去檢驗,當前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下,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風險的擴大也對利率風險的計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市場化的經濟背景下,應及時思考新對策,提高財務公司資產負債管理效率,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經營。
參考文獻:
[1]許濤.淺談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制定問題[J].南方金融,2002(03).
[2]霍素娟.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淺析商業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制定問題[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14).
[3]孟昭穩,高志宏.基層央行加強利率管理淺見[J].河北金融,2008(06).
關鍵詞:保險業;資產負債;對策建議
資產負債匹配風險,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動和通貨膨脹對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不同,造成資產負債在總額和時間結構上存在缺口,導致保險業清償能力不足的風險。而資產負債管理則是針對保險業存在的資產負債匹配風險進行分析和控制,同時結合資產風險、定價風險及其他風險的相關性,在參考整個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下進行綜合分析,并達到預測和控制企業整體風險的目的,為企業總體目標提供決策依據。
在保險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其結構與一般企業是相同的,都是資金來源=資金占用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但其資產與負債方的具體構成卻有別于一般的企業,其中的各種準備金尤其是各種責任準備金成為保險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主要項目。這是由保險業經營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保險業所承擔的保險責任決定了其在將來必須做出償付,因此當前所收取的保費并不能成為其已實現的收益,而是必須按規定提取相應的準備金以備賠付之用。責任準備金的計提通常是按照賠付和保費收入等價原則,在給定的預定利率和出險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責任準備金通常是確定的,并且各種責任準備金也成為了保險企業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保險事故的發生是隨機的,雖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市場利率的不斷變化和投保人投資意向的變化,以責任準備金維持未來償付的平衡關系可能被打破。保險業實際發生的償付資金流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必定影響資產方的資金流向。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通過資產負債的靜態平衡來衡量保險企業某個時點上的財務狀況,而是要動態地觀察和研究保險企業資產負債問題。
一、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從外部環境來分析
(1)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弱對接。我國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與互動發展還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導致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場基礎,無法實現全面的風險分散。目前的投資結構也使得我國保險業的投資收益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在已經全面開放的國內保險市場上,投資收益的弱勢讓我國的保險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時,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出現和保險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保險業這種傳統保守的投資結構不但不能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劇了保險資金的利率風險。
(2)投資環境受到限制,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保險投資環境的限制與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導致保險業存在嚴重的資產負債匹配風險。我國目前保險業的資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銀行業和國債市場。雖然這兩年,保險業的投資渠道得到不斷地擴展,并且可以直接進入A股市場進行股票交易。但監管部門同時也對保險業進入這些投資渠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如保險業不能投資在過去12個月內漲幅超過100%的股票。同時,我國資本市場本身就發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產品的質量都不是很高。這造成了我國的保險資金在這些投資渠道找不到合適其資產負債特色的投資組合。
(3)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缺乏應用的數據基礎。由于我國對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很多理論技術也還只是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目前國際上常有的資產負債管理技術有免疫技術,投資組合技術,風險價值技術,情景分析等技術。這些科學有效的技術給國外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國,它們卻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書面上的擺設。因為這些技術都是建立在長期有效的數據收集和高效的計算機系統建設基礎之上的。我國保險業在近兩年的高速發展中,雖然硬件設施建設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數據收集方面還遠遠達不到研究的要求。
2.從內部機制來分析
(1)公司目前的組織體系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大部分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管理部門還是保險公司的內設部門,機構設置過于簡單,還沒有真正實現專業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對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管理在實質上還處于相互分割的狀態,對資產和負債方面缺乏綜合統一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風險測算標準,使得保險業務的市場部門、產品設計部門、精算部門以及投資部門缺乏共同語言來實現有效的溝通。同時,由于沒有專門的風險研究部門,最高決策層缺乏科學的參考依據。隨著投資環境和投資領域的發展變化,競爭的加劇,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對公司的組織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資產負債管理領域的專業化人才匱乏。人才是金融業的核心,專業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約我國保險業資產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礙。由于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部門一直是以公司的內設部門的形式而存在,目前從事資產負債管理的人員大部分也是從以前的其他部門抽調過去的,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缺乏實戰經驗。同時國內缺乏對精算,財務和投資都很精通的保險人才,從而使得各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時很難兼顧資金運用,進行資金運用時也很難周密地考慮到產品既資金來源的特色。加上我國保險業對資產負債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一直缺乏針對資產負債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很難吸引國外優秀的專業投資人才。因此人才問題將成為我國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發展的瓶頸。
二、提高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的途徑
1.加大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1)利率風險的規避技術。利率風險作為一種系統風險,不僅直接影響著資產和負債的收益和價值的變動方向,同時也間接地影響著資產與負債的結構以及企業本身的信用水平。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最初就是從規避和解決險開始的。對利率風險的度量是對其進行規避的前提條件,國際上常見的利率風險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點價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據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為持期理論。該理論從直觀上描述,可以理解為資產或負債的平均壽命,從技術上看,持期為到期期限的加權平均時間,權重為現金流的相對現值。在利率風險的規避上,免疫技術是最為合適的工具。
(2)投資組合理論。投資組合理論是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過對投資組合的收益曲線與風險曲線的綜合分析,找尋出最佳的投資組合點,使得投資組合達到整體最優。投資組合理論在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應用,主要是在保險公司既定的經營目標下,根據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的思想,確定負債方保險產品和投資方投資產品的優化組合結構,實現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總體組合的最優。與傳統的投資組合理論只對資產方進行單方面考慮不同,在保險業的投資組合理論中,是將資產與負債同時作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獲得保險產品以及資產投資的優化結構。因此,我們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參數,計算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3)風險價值技術。保險業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值始終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波動,但兩方面變化程度的不同,會導致自有資本(所有者權益)發生正向或負向的變化。從保險企業的角度看,持有足夠的自有資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資本是企業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線。在保險企業資產負債管理中,確定保險企業至少應保留的自有資本,即測算保險公司的風險資本要求,對保證企業的償付能力的實現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對風險資本的計算主要采用的風險價值技術,其主要原理是在規定的置信度和時間范圍內企業所持有的資產數量大于負債市值,以保證資產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資環境,拓寬投資渠道
(1)積極完善股票市場,加快債券市場的建設。政府職能部門和監管部門應積極完善股票市場,加快債券市場的建設。目前,我國直接進入股票市場的保險資金遠未達到保監會許可的限額。導致保險資金對于直接投資A股市場較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股票市場的不規范問題嚴重,只有真正改善國內股市,才能刺激保險公司長期持有股票,優化資產的結構。同時我國債券市場上債券的發行規模、種類、期限結構都不盡人意。短期和超長期的債券發行都非常有限,整個市場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局面,尤其是長期債券缺乏,不利于保險公司進行長期投資。因此應當積極改進債券發行,開發出更多的長期債券。
(2)積極探索外匯資金運用方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各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外匯資金運用方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積累的外匯資金已初具規模,利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進行投資,優化資產的期限結構成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監會頒布了《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為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提供了具備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為代表的少數保險公司已積極展開外匯投資并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期限長,資金規模大,收益穩定的特點,對保險公司改善資產結構非常有利。從國際經驗看,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等不動產領域十分普遍。我國保險監管部門于2003年3月21日頒布了《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標志著保險業投資實業領域進入操作階段。因此國內各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投資項目,加快推進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參考文獻:
[1]劉彪:資產負債管理與我國銀行改革[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3,(11).
關鍵詞:保險業;資產負債;對策建議
資產負債匹配風險,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動和通貨膨脹對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不同,造成資產負債在總額和時間結構上存在缺口,導致保險業清償能力不足的風險。而資產負債管理則是針對保險業存在的資產負債匹配風險進行分析和控制,同時結合資產風險、定價風險及其他風險的相關性,在參考整個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下進行綜合分析,并達到預測和控制企業整體風險的目的,為企業總體目標提供決策依據。
在保險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其結構與一般企業是相同的,都是資金來源=資金占用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但其資產與負債方的具體構成卻有別于一般的企業,其中的各種準備金尤其是各種責任準備金成為保險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主要項目。這是由保險業經營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保險業所承擔的保險責任決定了其在將來必須做出償付,因此當前所收取的保費并不能成為其已實現的收益,而是必須按規定提取相應的準備金以備賠付之用。責任準備金的計提通常是按照賠付和保費收入等價原則,在給定的預定利率和出險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責任準備金通常是確定的,并且各種責任準備金也成為了保險企業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保險事故的發生是隨機的,雖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市場利率的不斷變化和投保人投資意向的變化,以責任準備金維持未來償付的平衡關系可能被打破。保險業實際發生的償付資金流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必定影響資產方的資金流向。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通過資產負債的靜態平衡來衡量保險企業某個時點上的財務狀況,而是要動態地觀察和研究保險企業資產負債問題。
一、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從外部環境來分析
(1)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弱對接。我國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與互動發展還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導致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場基礎,無法實現全面的風險分散。目前的投資結構也使得我國保險業的投資收益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在已經全面開放的國內保險市場上,投資收益的弱勢讓我國的保險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時,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出現和保險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保險業這種傳統保守的投資結構不但不能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劇了保險資金的利率風險。
(2)投資環境受到限制,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保險投資環境的限制與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導致保險業存在嚴重的資產負債匹配風險。我國目前保險業的資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銀行業和國債市場。雖然這兩年,保險業的投資渠道得到不斷地擴展,并且可以直接進入A股市場進行股票交易。但監管部門同時也對保險業進入這些投資渠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如保險業不能投資在過去12個月內漲幅超過100%的股票。同時,我國資本市場本身就發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產品的質量都不是很高。這造成了我國的保險資金在這些投資渠道找不到合適其資產負債特色的投資組合。
(3)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缺乏應用的數據基礎。由于我國對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很多理論技術也還只是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目前國際上常有的資產負債管理技術有免疫技術,投資組合技術,風險價值技術,情景分析等技術。這些科學有效的技術給國外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國,它們卻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書面上的擺設。因為這些技術都是建立在長期有效的數據收集和高效的計算機系統建設基礎之上的。我國保險業在近兩年的高速發展中,雖然硬件設施建設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數據收集方面還遠遠達不到研究的要求。
2.從內部機制來分析
(1)公司目前的組織體系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大部分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管理部門還是保險公司的內設部門,機構設置過于簡單,還沒有真正實現專業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對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管理在實質上還處于相互分割的狀態,對資產和負債方面缺乏綜合統一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風險測算標準,使得保險業務的市場部門、產品設計部門、精算部門以及投資部門缺乏共同語言來實現有效的溝通。同時,由于沒有專門的風險研究部門,最高決策層缺乏科學的參考依據。隨著投資環境和投資領域的發展變化,競爭的加劇,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對公司的組織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資產負債管理領域的專業化人才匱乏。人才是金融業的核心,專業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約我國保險業資產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礙。由于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部門一直是以公司的內設部門的形式而存在,目前從事資產負債管理的人員大部分也是從以前的其他部門抽調過去的,在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缺乏實戰經驗。同時國內缺乏對精算,財務和投資都很精通的保險人才,從而使得各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時很難兼顧資金運用,進行資金運用時也很難周密地考慮到產品既資金來源的特色。加上我國保險業對資產負債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一直缺乏針對資產負債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很難吸引國外優秀的專業投資人才。因此人才問題將成為我國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管理發展的瓶頸。
二、提高我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的途徑
1.加大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1)利率風險的規避技術。利率風險作為一種系統風險,不僅直接影響著資產和負債的收益和價值的變動方向,同時也間接地影響著資產與負債的結構以及企業本身的信用水平。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最初就是從規避和解決險開始的。對利率風險的度量是對其進行規避的前提條件,國際上常見的利率風險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點價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據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為持期理論。該理論從直觀上描述,可以理解為資產或負債的平均壽命,從技術上看,持期為到期期限的加權平均時間,權重為現金流的相對現值。在利率風險的規避上,免疫技術是最為合適的工具。
一、資產負債管理的定義及演進
資產負債管理的工作目標是考慮利率、流動性約束、匯率和資本充足率的未來變化及其可能產生的銀行,以銀行的資產、負債及其機構的形式產生銀行的經營策略,其通過缺口分析、存續期分析和情景模擬等多種分析工具,以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風險控制和價值創造的雙重目標。
從西方銀行發展軌跡來看,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大致可以分為資產管理、負債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三個階段。目前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坐標。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存在的弊端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期限錯配、資產負債管理不夠全面等弊端,這些現象的背后是經營理念和體制機制問題等深層次原因,實務操作中資產負債管理部門功能缺失和FTP機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
資金運用方面一是貸款證券化運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級市場尚未完善,影響資產組合結構調整,并增加了流動性風險,二是資金投向于信貸資產比重過高,非信貸業務拓展空間受限。在資金來源方面,負債被動增長,結構單一,需進一步提高負債業務的前瞻性、主動性和敏感性,通過負債主動管理配置相關資產。
(二)期限錯配
隨著銀行間存款競爭日益激烈和理財產品的井噴式增長,負債有短期化趨勢,客戶存款在同業間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需引起高度重視。
(三)資產管理不全面
一是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現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往往側重對過去已發生經營結果的靜態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臨界點分析和動態調整,系統化程度低,大量依賴于手工統計,技術手段落后,二是資產負債管理范圍不夠全面,資產管理側重信貸資產,對非信貸資產缺乏有效管理;未將表外業務納入統一管理范圍,未能很好解決如何提高表內外業務的協同配合能力等問題。
三、主動性、前瞻性資產負債管理的內涵
主動性、前瞻性資產負債管理是一種前瞻性的策略選擇管理,要求商業銀行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結合自身發展戰略,確定“三性”選擇偏好,以戰略決定配置,以配置驅動發展,要求銀行對資金來源進行統籌和主動性管理,對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利率結構、幣種結構進行全面的、動態的計劃、匹配、協調和控制,通過科學的數量模型計量各種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并將風險量化為成本,以提出資本分配的解決方案,戰略性、前瞻性地引導各業務條線主動收縮和擴張。
四、搭建主動性、前瞻性資產負債管理的具體舉措
(一)準確計量并防范流動性風險
實務操作中,流動性風險管理包括日常流動性管理,非預期流動性風險管理及結構性風險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動性管理,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完善資金頭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調配、運用資金以保證流動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資金頭寸管理系統,銀行需重點關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內的流動性缺口。
第二,結構性流動性管理,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資產負債管理(流動性缺口、情景模擬)、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工具,優化資產負債管理結構,對投資和融資進行合理布局,減少由于期限錯配造成的流動性風險,銀行需重點關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內流動性缺口。
第三,非預期流動性管理,其主要內容是通過風險限額、壓力測試、流動性儲備及應急計劃等工具,測試銀行在危機情況下,是否有充分的準備,以應對危機對銀行的沖擊,并制定危機的應對措施和計劃,銀行需重點關注壓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內的流動性缺口。
(二)建立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資產負債組合管理
如今我國經濟金融改革已經走到了關鍵時點,銀行經營思路亟需創新與變革,必須建立以“資本為中心”的表內外統籌管理模式,強化資本剛性約束,在服從資本支撐能力前提下,加強資產主動配置,理順價值傳導機制,把資本回報水平作為表內資產組合管理的核心依據,資產配置的視角要從信貸市場拓展至整個金融市場,打通信貸、投行、理財等業務邊界,實現表內外統籌。建立收益、風險、資本相結合的資本考核體系,實現由監管資本向經濟資本過渡。
(三)建立差異化定價管理體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價管理體系,以客戶為中心,緊跟市場價格變化,靈活動態調整全行定價策略。發揮價格引導作用,調整客戶結構和產品業務結構。在資金同質下建立統一的負債定價管理體系,實現全行負債管理一盤棋,建立以客戶為中心,降低負債成本為目標,以流動性安全為底線的全面負債定價管理體系,加強主動負債管理,實現差異化自主定價,做好客戶分類管理,設定相應的準入標準,深度挖潛,不斷提升客戶綜合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