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特色產業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項目基本情況
1、背景情況:
生態環境整治工作,成效明顯。位于蘊藻浜沿線的沈楊村通過拆違、違法用地整治等方式,現已騰出較多原為非法使用的農用地。為鞏固“五違四必”的成果,積極響應生態文明戰略,加快實施鄉村振興,切實調整村級經濟的產業機構,沈楊村計劃打造一塊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2、地理位置:
項目東側緊鄰建設中的祁連山路陸翔路蘊藻浜大橋連接顧陳路的下匝口,北至羅店、南至普陀均只有10分鐘車程;東距滬太路5分鐘車程。南至上海大學、大場祁連社區5分鐘車程。北靠外環線,至顧村公園、寶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及劉行社區5分鐘車程,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倉儲發達,生態環境優越。
3、項目總體規劃:
在寶山區農委和顧村鎮的大力支持下,獲批建設沈楊村花卉苗木基地,該基地占地面積約55畝,建造花卉苗木種植用玻璃大棚約2萬平方米。該花卉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開始破土動工,計劃于2020年5月左右完成基礎建設后進行招商引資,于2020年年末正式開放。花卉苗木基地二期預計在2020年底正式開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于2021年8月完工。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設,不僅能通過花卉苗木種植增加周邊農戶就業機會,而且有效地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推動本村地方經濟發展。
二、目標定位:
依托沈楊村村自然資源優勢,打造“沈楊村花卉苗木品牌”,借助寶山區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形勢,全面實現沈楊村村莊景區化,旅游整體化、產業聯動化的發展模式,完善飲食、住宿等配套服務。
1、發展定位:針對顧村公園功能不夠完善的現狀,沈楊村確定立足顧村公園輔助區和延伸區的定位,完善旅游“吃、喝、玩、購物”一體化需求,“ 商貿、文創、體育、教育”相融合發展。同時,針對交通便利優勢,著力打造以花卉種植為主、觀賞魚養殖為輔的生態農業產業園。
2、總體思路:以“生態、人居、經濟”三個效益統一為原則,通過“一體化”設計,以“一軸兩帶四圈”為抓手,優化人居環境;推進三產融合;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多方共享共贏機制;實現沈楊村經濟、文化高質量發展。
3、建設目標:著力打造“三個支柱”產業即沈楊村花卉苗木基地(2萬平方米)配套商貿基地(1.5萬平方米)、沈楊村花卉苗木基地二期(2.27萬平方米)配套水族世界觀賞魚基地(2.2萬平方米)和沈楊村青少年農耕體驗中心(20多萬平方米)。預計一期花卉苗木基地及配套商貿市場年產值預期達到1.5億左右,利潤預期可達3千萬左右;預計二期花卉苗木基地及水族市場觀賞魚基地的年產值預期達到2億左右,利潤預期可達3500萬左右。
三、投資估算及資金構成
經了解,一期建設配套有玻璃大棚、噴淋設施、恒溫設備、照明系統、消防系統、綠化等相關設施設備,總投資約3000萬元,該筆資金全部由沈楊村自籌。二期計劃繼續投資800萬元,建設玻璃溫室、培養室并引進更多的花卉苗木品種。
四、建設內容及進展情況:
項目一期基本完成建設,以鋼筋結構、玻璃大棚為主,內部各項設施配套齊全,主要進行培育觀賞苗木、盆栽花卉與盆景制作、多肉植物生產、鮮花種植等,目前主體結構已建設完成。
為讓整個項目正規化,同時便于管理,村委聘請第三方專業單位對整個基地進行招商引資,以及保障今后的運作,由沈楊村委負責統一監管,目前已有商戶陸續進行洽談,簽約率達到35%,招商引資穩步進行中。
五、提出的建議:
1、提升市場品控質量:建議對上海的花卉苗木市場進行考察,引進些市民比較熱衷的花卉苗木,同時可以適當引進部分稀有、高端的綠植,供花卉愛好者進行參觀及購買。
2、對商戶資質嚴格把控:建議引進具有相對實力的經銷商,提升整個市場的檔次,同時對商戶內部運營進行管理,根據行業相關要求,需杜絕大棚房內有人居住的現象。
3、加強宣傳力度:建議招商單位能加大苗木基地的宣傳力度,經周邊走訪了解,除了行業經銷商,本區域乃至較遠的市民對沈楊村新建的苗木基地還是比較陌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發動我鎮宣傳科聯合區農委、區宣傳等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向大眾廣而告之。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上海學生公寓”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科技扶貧工作自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2020年以來,縣科技局按照中央、省市縣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要求,貫徹落實省科技廳《關于加強科技扶貧的實施意見》,緊緊圍繞農村領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為載體,積極推進科技扶貧,為全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科技特派員工作開展情況
1.落實省科技廳等五部門《關于組織開展科技特派員與貧困村結對服務工作的通知》情況。縣科技局會同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共同印發了《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工作方案》,全面推進科技特派員與貧困村結對服務工作。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重點是立足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應用科技成果。協調安排省市縣三級名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72個貧困村,實現了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全覆蓋。
2.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協議簽訂、履行及幫扶成效情況。協調省市縣59名科技特派員結對幫扶72個貧困村,簽訂了幫扶協議。根據績效考評情況匯總,共開展培訓293場次,受訓6302人次,引進新品種173個,新技術155項,幫扶貧困戶725戶,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考核優秀33人,合格26人。
3.轉移支付用于科技特派員結對幫扶貧困村工作經費使用及管理情況。省下達24萬元,統籌用于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培訓等工作。科技特派員幫扶工作經費安排21萬元,撥付科技特派員(59名)包干使用,科技特派員幫扶1個村經費3400元,幫扶2個村及以上的經費適當增加,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員材料編印、技術指導、交通差旅費補助等。科技特派員培訓安排3萬元,由3個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承擔,各1萬元,用于組織科技特派員開展培訓工作。
4.本年度縣本級科技特派員認定及管理情況。制定《壽縣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試行)》,印發2020年“三區”人才工作實施意見。5月22-24日,舉辦1期科技特派員創新能力暨現代農業發展培訓班,培訓54人。2020年選聘縣級科技特派員84人,其中新聘61人、續聘23人。
5.縣本級調研指導科技特派員幫扶貧困村工作情況(含調查情況表等)。結合工作考評,深入貧困村開展調研,并組建科技特派員專家團,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組建專家組,深入全縣72個貧困村開展技術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二、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情況
1.轄區內省級備案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標準化建設情況。根據省科技廳《關于啟動第五批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備案工作的通知》,2020年益豐生態、農門天下蔬菜2家企業申報了河蟹養殖、蔬菜種植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經省科技廳組織專家評價,通過省級備案。至此,壽縣已認定備案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家,在推動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應用作用。各工作站建立了制度,明確了工作目標,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其中席草工作站績效考核被評為優秀。
2.縣本級對轄區內備案的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調研和指導情況。多次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深入工作站調研指導,并組織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
3.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支撐當地扶貧產業發展情況。我縣各工作站技術力量較強,產業特色鮮明。如壽縣河蟹綠色養殖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位于壽縣隱賢鎮貧困村姚祠村境內,依托當地水利、水生資源優勢,在市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支持下,組織科技特派員,圍繞河蟹綠色養殖技術推廣與應用,優化養殖業結構,促進水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壽縣蔬菜無公害種植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位于壽縣迎河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由淮南市農科所和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特派員組成科技服務團隊,幫助貧困村和周邊群眾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帶動產業發展。
4.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獲得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今年,我縣新備案2家工作站獲財政資金支持36萬元,嚴格按照工作站建設要求,實行專款專用。
三、科技扶貧項目實施
1.對省級及以上科技扶貧項目,以及省轉移支付科技扶貧項目監督管理情況。對2020年轉移支付科技扶貧示范項目經組織申報、專家評審,并報經市科技局備案同意,共立項4個項目,撥付資金29.8萬元。簽訂了項目任務書,明確預期目標和經費使用范圍,督促做好項目實施工作,確保取得實效。配合市省科技廳、市科技局開展科技扶貧專項“雙隨機、一公開”專項監督檢查,對反饋的問題及時督促制定整改措施。
2.項目取得的幫扶成效。我縣科技扶貧項目重點支持特色農產品及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特色種養業技術水平,通過項目實施,讓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擴大影響力,增強了企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回報社會的能力。如壽縣聯眾畜牧養殖有限公司與省農科院合作承擔實施的“江淮分水嶺地區湖羊生態養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圍繞草坪草百慕大與農作物秸稈、黑麥草等混合裹包青貯,生產營養價值高的青綠飼草,并根據湖羊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要,裹包青貯的飼草與精料配置湖羊全混合日糧,提高湖羊的采食量,增加湖羊日增重,降低了飼料成本,提高湖羊生長速度與肉品質。同時,通過收購貧困戶的秸稈、貧困戶進場務工和免費技術咨詢等措施,使貧困戶增加收入,為實現精準扶貧助力,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四、消費扶貧工作
落實《安徽省科技系統“消費扶貧月”活動實施方案》情況。積極組織科研單位、科技特派員基地,采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形式,采購扶貧產品,并開展宣傳推介。采購扶貧產品折合金額58.67萬元。
五、創先爭優工作
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報告范文(一)
一、基本情況
xx村海拔1200至XX米,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2560畝,林地23000畝,其中退耕還林業1600畝;全村共有535戶,共計1729人,其中五保戶5戶、低保戶43戶;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現村里常住人口主要為老年人和兒童,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醫療、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果蔬經濟實現良好開局,主要有蘋果、核桃、花椒等。
二、存在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及安全生產三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
1.當前需求最迫切的是公路建設,五六組通村公路建設立項18公里,實際只完成了14公里,因為兩個組的群眾都想把余下的4公里安排到自己的那一段,缺4公里的項目和資金。存在較大的穩定隱患。林區公路和連戶路共需要建設20公里。
2.四組約500人的人畜飲水水源已協調好,差4000米管道工程項目。
3.一、四、五、六組約1000人用電質量不能保證。
4.山坪塘需求量較大,約需100口,堰道初步計劃有10公里需求。
(二)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方面
1.缺乏支柱產業,始終被動跟風,效益不好。
2.農業耕種技術和營銷能力欠缺。
(三)安全生產方面
1.煤、鐵、高嶺土盜采盜挖一度比較突出,近期明顯好轉,但仍時有發生。
2.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條件差,安全監管難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設不完善、無支柱產業,導致村民生產發展的不便捷、經濟效益不高,青壯年多數選擇外出打工。
四、扶貧對策
(一)積極協調銜接項目
在積極動員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同時,根據聯系村xx村的實際和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落實發展資金,爭取幫扶項目,并動員和引導群眾參與規劃制訂、項目實施和工程監管,積極增加農戶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二)實現長久發展
根據xx村土地資源的優勢,建議選擇適合的果木進行栽種,請專家親自示范教授村民生產技術,帶動村民積極性,幫助xx村真正長久地脫貧致富,并協助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xx村的農副產品走出山區。
(三)加強安全宣傳
廣泛開展送安全知識、安全警示教育等下基層活動。積極推進安全法治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活動,努力把安全法治和安全文化產品送到河西鄉,不斷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增強全社會支持參與依法治安的意識,提高安全防護技能。
(四)加強感恩教育宣講
進一步深化三為漢源愛家樹風、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動員局機關干部進村入戶進行宣講,保證黨組書記全年宣講2次以上、班子成員宣講1次以上、其余鄉干部結合自身工作開展宣講,培養群眾感恩之心。
五、建議
(一)加強對xx村民的農業技術培訓,讓村民學習到生產發展技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問題。
(二)適當開發旅游業、宣傳推廣。
(三)為老年人構建健身、娛樂場所,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教育方面,為學生爭取一定優惠政策。
(五)注重發揮婦聯、婦女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針對貧困婦女的扶貧項目,提高婦女在扶貧開發中的參與度。
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報告范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準脫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確定我縣2017年全面脫貧的要求,7月15日第16次縣委常委會明確決定:把扶貧工作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縣中心工作,作為總抓手來推動其它各項工作。圍繞實施1347扶貧攻堅戰略,從7月15日以后全縣扶貧攻堅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近期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成立了扶貧攻堅工作機構和工作專班。成立了團風縣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相關領導任副組長。成立團風縣扶貧攻堅指揮部,下設指揮部辦公室,由副書記蔡偉兼任辦公室主任,副縣長段文俊等兼任副主任。下設產業扶貧、搬遷扶貧、政策兜底扶貧、社會扶貧四個工作專班和綜合協調、宣傳報道、業務指導、督查組、考核組五個工作組,同時要求各鄉鎮相應成立扶貧攻堅指揮部,成立扶貧攻堅工作機構和工作專班,設立鄉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增加到3名,專職專干。
二是制訂了全縣扶貧攻堅計劃。圍繞2017年全面脫貧摘帽的奮斗目標,科學制訂全縣三年脫貧工作規劃,細化路線圖,明確時間表,縣里脫貧規劃為1347工程,即橫下一條心、利用3年時間、通過四個一批方法,完成7萬人脫貧。計劃2015年脫貧10個貧困村、28174名貧困人口,2016年脫貧33個貧困村、21234名貧困人口,2017年脫貧29個貧困村、21243名貧困人口。現已將貧困村脫貧計劃落實到村,貧困戶脫貧計劃已下達到鄉鎮村,村級正在落實到貧困戶。
三是選派了駐村幫扶工作隊。7月31日,我們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選派了292個駐村扶貧工作隊和98個重點村、后進村、難點村第一書記,并動員45家重點民營企業開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個全覆蓋,即全縣所有村扶貧工作隊全覆蓋,貧困村、后進村和難點村派駐第一書記全覆蓋,縣領導聯系鄉鎮包重點村全覆蓋,縣直單位參與精準扶貧全覆蓋,重點民營企業聯系重點村全覆蓋。該項工作得到了省委辦公廳的肯定,見《督辦通報》第25期。7月31日上午,縣委召開了千人動員大會進行動員,并舉辦了業務培訓。當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隊員全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目前,工作隊基本完成貧困戶識別、復核、確認工作。
四是進行了扶貧工作現場推進和督辦。8月24日,縣委書記劉應文在馬曹廟鎮主持召開了全縣精準扶貧現場推進會,會議參觀了馬曹廟精準扶貧工作現場,傳達了全市精準扶貧現場會精神,各鄉鎮黨委書記分別就各自的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表態發言。會后,各鄉鎮分別召開了縣直機關、各村支部書記、縣駐村第一書記、縣駐村工作隊隊長、聯絡組長參加的精準扶貧動員大會,圍繞四個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個時間節點進行了具體安排。9月2日,攻堅辦再次組織5個督查組對全縣駐村工作隊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督辦。
五是召開了縣委縣政府高規格會議。8月21日和8月26日分別召開2次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精準扶貧相關工作。8月28日召開了縣委四屆九次(擴大)會議,討論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會上縣委縣政府與鄉鎮黨委、政府簽訂了脫貧攻堅任務軍令狀,縣扶貧攻堅辦公室與扶貧工作隊簽訂了駐村幫扶責任書。這次會議從思想上進行了誓師動員,從工作上進行了督促落實,引導和推動各級各部門進一步堅定信心和決心,強化責任和擔當,把思想認識統一到扶貧攻堅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開展精準扶貧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幫助群眾脫貧上。
六是擬定了相關政策支撐文件。除了出臺縣委縣政府《關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之外,擬定了《關于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團風縣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團風縣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工作方案》、《團風縣精準扶貧時間表和路線圖》等相關政策文件,還有幾個文件正在積極擬辦修訂之中,準備近期出臺。
七是創辦了小額信貸扶貧試點。縣扶貧辦與縣農商行聯合創辦扶貧小額信貸試點,通過市場手段運作扶貧開發,利用有限的扶貧資金撬動信貸資金,拉動社會資金,解決貧困戶借款難的問題,創新了市場主體幫帶貧困戶利益聯接機制。7月23日全市扶貧小額信貸創新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肯定了我縣扶貧小額信貸12345扶貧模式(即搭建一個信貸平臺,突出貧困人口和市場主體兩個主體, 嚴格評級授信、項目推薦、貸款發放三個步驟,確保指標落實、項目直扶、幫扶帶動、驗收考核四個到戶, 打造瞄準特困群體、落實特惠政策、形成扶貧合力、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壯大特色產業等五項特色)。目前這項媒體宣傳的金融扶貧團風樣板工程,已向282戶發放貸款3220萬元,落實幫扶貧困戶315戶、1812人。
八是開展了扶貧攻堅的密集調研。縣四大家領導分別帶隊到各自的扶貧聯系點開展精準扶貧調研,通過走訪座談、解剖典型等方式,認真聽取群眾脫貧的愿望和想法,總結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進一步摸清貧困底數、理清扶貧思路、完善脫貧舉措。同時,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要求,縣衛計局、民政局、扶貧辦等部門分別對因病致貧人口、農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貧移民搬遷對象等進行專題調研,為制定完善精準扶貧規劃和政策體系提供有益參考。同時認真準備接待,圓滿完成了省市各級領導對我縣精準扶貧工作的調研任務,其中省委領導傅德輝常委對我縣精準扶貧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開展各種精準扶貧示范點建設。1、扶貧搬遷示范點城司率先已爭取到6.3億元農發貸款,計劃縣級辦6個示范點,每個鄉鎮辦1-2個示范點,然后全面推開;2、辦產業扶貧示范點和市場主體幫帶貧困戶示范點;3、培訓轉移貧困戶勞動力示范點;4、電商扶貧示范點。各示范點創建工作由指揮部下設工作專班和牽頭單位以及各鄉鎮具體負責落實。
二、存在問題。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工作進展不平衡。各鄉鎮各部門之間相比,有的鄉鎮和部門領導認識高、動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工作專班和牽頭單位沒有進入工作狀態,沒有盡到工作職責和牽頭之責,導致工作被動滯后。二是工作推進速度不快。相比兄弟縣市羅田來說,我們工作總體推進速度稍緩,沒有掀起扶貧攻堅的態勢,沒有真正形成強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顯。相比上級領導的要求和貧困群眾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顯,工作特色不突出。
三、下段工作建議。
一是落實干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戶。全縣貧困戶重新精準識別完成后,要落實全縣各級干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并實行包保責任制。在分類鎖定貧困對象后,要依據貧困戶家庭情況、資源稟賦、身體狀況、技能條件,按照一戶一法的辦法因戶施策,制定 六個一精準脫貧計劃: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個發展項目,一戶一種致富技能,一戶一個包扶干部,一戶一個脫貧時間,一戶一個幫扶措施,建立精準幫扶臺賬。
當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發展生物技術,引領生物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云政發[20xx]27 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導思想是:“全省生物資源產業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走‘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著力實施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品牌培育、科技創新、招商引資6大工程,做強做大煙草、緑色食品、現代醫藥、特色林業、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膠和絲麻、花卉園藝8大產業,努力實現從生物資源大省向緑色經濟強省的跨越”。州委、州政府把生物藥業、生物化工和外向型綠色食品開發作為全州今年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三個重點。
發展生物資源產業,建設綠色經濟強縣始終是**縣委、縣人民政府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十一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把以燈盞花、除蟲菊為主的生物資源產業列為全縣重點培植的五大產業之一。確定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化發展為手段,圍繞“立足、引進、改造、提升”的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工作思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重點開發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魔芋、苦蕎等產業和產品,著力培育三七、萬壽菊、早實核桃、優質枇杷等后續產業,逐步形成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群,計劃全縣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速度年均達到30%以上。20xx年,**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為農民實現創收10980萬元,比上年增4027.4萬元,增長36.6%,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出來。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一年,為深入了解掌握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目前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現狀,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發展速度,推進全縣生物資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縣委、縣人民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根據省、州、縣各級關于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指導思想,近來,**縣創新辦精心組織,由縣創新辦主任帶隊,率各科室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從4月1日至4月15日歷時15天,深入各鄉鎮和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企業,采取聽匯報、實地察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近幾年來各鄉鎮和企業培植的主要產業是什么,采取何種發展措施,目前的發展規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今后產業培植的發展方向和計劃等幾方面,認真對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進行廣泛深入調研,調研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現有產業規模及分布
(一)生物藥業
1、燈盞花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00畝,其中:中樞鎮2400畝、舞街鎮1000畝、舊城鎮1000畝、金馬鎮100畝。
20xx年,紅河千山公司在上述鄉鎮發展種植燈盞花7184畝次,生產燈盞花素12.5噸,實現銷售收入3440萬元,農民實現創收2650萬元。20xx年,紅河千山公司計劃完成10000畝次種植任務。
2、除蟲菊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385畝,其中:白水鎮20xx畝、中樞鎮1360畝、舊城鎮25畝。20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10000至20xx0畝種植任務。20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50000畝種植任務。
3、萬壽菊產業:現落實種植面積5500畝,其中:永寧鄉4000畝、白水鎮1500畝。20xx年,全縣計劃完成6500畝種植任務。
4、三七產業:現有種植面積5600畝,其中:向陽鄉3300畝、三塘鄉2300畝。該產業因生長周期長,投機成本大,技術要求高,土壤氣候條件要求特殊,大都屬招商引資引進文山客商開發項目,由**縣農戶自行種植的有130畝。
5、草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187.5畝,其中:三塘鄉1087.5畝、向陽、白水各50畝。
6、半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70畝,其中:向陽50畝,三塘、舊城各45畝,白水鎮30畝。
7、鐵皮石斛和重樓產業:鐵皮石斛和重樓兩項新興藥材產業開始在舊城鎮引進試驗試種,其中:鐵皮石斛2畝、重樓3畝,適應性和經濟效益及發展前景有待觀察。
8、杜仲產業:全縣現種植杜仲33000畝,分布在全縣各鄉鎮。
(二)綠色食品
1、水果產業 :現有種植面積100970畝,其中:優質梨67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優質桃180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舊城;楊梅35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舊城;柿子3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舊城、金馬、 永寧;葡萄800畝,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樞、永寧;柑橘160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三塘、向陽;棗子500畝,主要分布在中樞;人參果300畝,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樞、金馬;李子12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樞;大杏子11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樞;黃果279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雪蓮果850畝,分布在中樞、白水;枇杷250畝,分布在中樞、白水;櫻桃80畝,分布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蘋果種植,全縣現有水果在15種以上。
2、蔬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300畝,分布在全縣各鄉鎮,其中:中樞鎮26000畝次、舊城鎮8000畝次、舞街鎮4000畝、向陽鄉2700畝、三塘鄉2050畝、永寧鄉1500畝、金馬鎮1050畝。主要有白菜、番茄、黃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藍、白花、青花、萵筍、蔥、蒜等10多個品種。
3、特色食品:現有種植面積14375畝,其中: 蕎子4000畝,三塘、向陽各20xx畝;藠頭1000畝,主要在向陽鄉;魔芋200畝,中樞鎮、向陽鄉各100畝;淺水藕4050畝,中樞鎮4000畝、金馬鎮50畝;生姜300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鄉;小米辣1880畝,永寧鄉1600畝、舞街鎮280畝;洋姜250畝,主要在舞街鎮。
20xx年,**阿廬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紅河潤高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蕎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20xx多萬元。**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魔芋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210萬元。
4、油料產業:現有油菜種植面積54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中樞、舞街 、三塘、向陽。
5、干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400畝,其中:早實核桃4000畝,金馬3000畝、向陽1000畝;板栗400畝,主要在舊城鎮。
(三)生物化工
以紅河森菊公司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業20xx年生產加工除蟲菊1056噸,其中:生產除蟲菊原油和乳油120噸,可濕性粉劑10噸,水乳劑20噸,花粉和花渣粉906噸,實現銷售收入2190萬元,產品銷往澳大利亞、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場前景廣闊,產品供不應求,企業逐步走出困境,重獲生機。
(四)花卉產業
花卉產業在我縣尚屬新興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0畝,以鮮切花為主,主要分布在中樞。舊城鎮也在積極探索中。
其它特色產業,目前還有在金馬種植的甜龍竹120畝,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待觀察。
二、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通過調研,我們看出,近幾年來,**各鄉鎮和龍頭企業在產業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提供行政保障
各鄉鎮大力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均成立由鄉鎮長為組長,由鄉鎮農科、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協同抓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小組。舊城鎮還專門成立鎮生物資源產業開發辦,專門抓生物資源產業工作。全縣初步形成了主要領導督促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人員共同抓的格局,為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訓,提高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產業的成敗,各鄉充分利用廣播、科教片、簡報、信息、講座等狠抓新產業科技培訓,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訓費,培訓上萬人次。三塘鄉聘請本鄉吉灣村中草藥種植能手張云紅為“鄉土教師”,每年定期給廣大群眾授課,用當地的人和當地的致富事例影響帶動當地的群眾,讓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創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立足優勢,全面開拓創新
為更好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各鄉鎮舉措多、做法新。舞街鎮立足當地水果、蔬菜優勢,在鎮內組建幾支營銷隊伍,成立水果、蔬菜營銷協會,健全產銷網絡體系,為廣大農戶開拓市場銷路;向陽、三塘鄉立足當地適宜種植三七的自然氣候優勢,鼓勵當地群眾在參與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時,學會自種三七130余畝,提高資源產值;向陽鄉在發展干果產業中,為縮短產業見效周期,立足全鄉現有老核桃樹進行嫁接,品種改良,使老樹發新枝;白水鎮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優勢,積極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廠的建設規劃。
(四)因地制宜,體現區域特色
在產業規劃布局上,各鄉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擇優布局,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氣候優勢,宜菜則菜,宜藥則藥,宜果則果,特色效益明顯。中樞、舞街、舊城不僅是全縣的蔬菜、水果生產大鎮,同時又是全縣的燈盞花種植基地;白水鎮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鄉,又是全縣除蟲菊白花盛開的地方;三塘、向陽不僅是全縣洋芋、蕎子的主要生產基地,迅速發展的三七產業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實;永寧鄉的萬壽菊、生姜、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睞。各鄉鎮在體現區域特色,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都在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培植新產業。
(五)參觀考察,學習借鑒經驗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為拓展視野,學習借鑒各地在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各鄉鎮黨委、政府經常組織廣大鄉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戶到縣內其他鄉鎮或到縣外通海、宜良等地參觀考察,通過參觀考察學習,進一步找準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目標,堅定發展信心,樹立品牌意識。
(六)政策扶持,增強發展后勁
為培植發展壯大新產業,各鄉鎮通過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及其它項目,從水、路、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大力夯實產業基礎設施。同時,另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推動新產業發展。三塘鄉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20xx年開始,只要群眾種植草烏、半夏,政府就按每畝200元的標準兌現種苗補助費,去年全鄉種植草烏500余畝,政府兌現補助資金10多萬元,大大調動了群眾發展中草藥的積極性,種植面積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樞、舊城、三塘、向陽等鄉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對種植蔬菜的農戶都在種子、農膜、農藥上給以相應的補助。
三、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調研我們也看出全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從特色產業的培植來看,小而雜,好像什么都有點,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經多年培植的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等特色產業現有規模仍然小,沒有得到深層開發,特色效益不明顯。部分新產業缺乏市場前景分析,盲目上項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現象還存在,打擊了群眾的積極性。
二是初具規模的蔬菜、水果等傳統主導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生產經營粗放,產業鏈短,產品價格低,農民增產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資源,小產值的狀況。
三是生物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企業信譽度低,群眾抗風險能力弱,某些農產品既使是訂單生產,企業也常出現“打白條”或單方擅自違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群眾打官司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產業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眾科技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對新產業的培植常持等待觀望思想,發展緩慢。產品質量不高,科技支撐不夠,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對策、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科學布局
建議各級黨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上新項目之前切實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場前景,二要反復論證,三要抓緊上項目,四要注重規模化發展,五要立足長遠,六要實施品牌戰略。遠謀劃,高起點,科學布局,推動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真正把生物資源產業列為全縣的重點產業來發展。
(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要全面加大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資、項目帶動等,著力改善生產區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加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在縣級財政預算中要安排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專項資金,扶持技術研發、良種引進及開發、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創立品牌等。
(三)加強培訓,建設“兩支隊伍”
要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隊伍的培訓,建設“兩支隊伍”,既要通過培訓建設一支專業技術強,能夠指導生產的隊伍,又要建設一支能夠研究市場,隨時掌握市場行情,會經營的隊伍。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破地方經營壟斷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引進資金、技術、實力較雄厚的現代企業集團參與開發**生物資源產業,強強聯手,跨區域合作。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經營壟斷,全面排除阻礙當地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壯大的各種干擾因素。
(五)加強科技創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技術創新體系,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加大科技開發創新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豐富產品結構內涵,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資源產業品牌。避免某些產業出現起步發展在縣內,壯大在縣外,墻內開花,墻外紅的現象。
(六)開發保護并重并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是為了開發,開發就要保護,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指導思想。目前,**縣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不夠,一些生物種群數量大幅度減少,有的已面臨枯竭。保護好珍貴的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對一些珍貴的物種資源,在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的同時,大力推廣人工馴化種植,加大資源保有量。
根據《中國銀監會湖北銀監局 共青團湖北省委關于開展2017年度全省金融機構掛職干部調研成果評比活動的通知》(鄂銀監發[2017]12號文件)精神,結合自己一年的共青團天門市委掛職經歷,我以精準扶貧為切入點,對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扶貧貸款的發放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市扶貧貸款情況
2017年3月在天門市政府金融辦的組織領導下,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與市政府金融辦、市扶貧辦簽訂了扶貧貸款三方合作協議。于2017年4月13日成功發放了第一筆扶貧貸款,截止2017年6月20日,累計發放扶貧貸款32筆,金額1166萬,其中貧困戶2筆16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筆,1150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貸款發放占比98.62%,貧困戶占比1.38%
(二)天門市拖市鎮梅河村基本情況
天門市拖市鎮位于天門市西北部,距市區32公里,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7.4萬,轄41個村委會。梅河村距離拖市鎮2.3公里,422戶,人口1723人,耕地面積1891畝,人均純收入4200元,2017年6月貧困戶27戶,81人,因病至貧50人,因殘致貧31人,未成年人3人,孤寡老人1人。其中扶貧戶5戶,五保戶2戶,低保戶20戶,種植業主要以大棚蔬菜、白菜、玉米為主,養殖主要以養豬為主。
(三)貧困戶基本情況
胡華平,女,現年53歲,拖市鎮梅河村人,丈夫朱心爽今年54歲,一家5口,一子二女,大女兒已經出嫁;二女兒在廣州打工,今年25歲,還未出嫁;兒子朱銀,23歲,也在深圳某廠給人打工,尚未成家。胡華平因在幾年前的一場疾病,花光了家中僅有的少量積蓄,還欠下了外債,每年胡華平都要到醫院復診,每天都需要藥品來維持病情的穩定,在外務工的子女收入也僅夠自己日常開銷,無法拿出多余的資金來幫助家里,家里一貧如洗,艱難度日,2017年底通過本村村委會牽線、好心人支持,胡華平和配偶朱心爽與人合伙養殖生豬,收入勉強維持家用和承擔自己的醫療支出。
(四)貧困戶貸款基本情況
2017年5月胡華平豬場規模達200余頭左右,因生產經營需要,豬場急需資金搭建豬舍和購買飼料,再次注資讓胡華平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瞬間跌入了谷底,對于一貧如洗的胡華平,當初如果不是好心人為了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借給他們資金參與經營豬場,他們也不會重燃生活的信心,他們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眼看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可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們陷入了困境,不注資就等于好心人借的錢不能還,生活也沒了著落。豬舍擴建一天也不能等,一家人急得是團團轉,村委會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匯報給精準扶貧駐村工作組,工作組從市扶貧辦了解到與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合作的扶貧貸項目可以緩解胡華平豬場的燃眉之急,迅速通知胡華平積極申報,郵儲銀行通過現場調查,風險判斷,收入測算,授信分析后于2017年6月7日,對胡華平發放了10萬元的扶貧貸款,期限一年,年利率是7.35%(政府全額貼息),還款方式是階段性等額本息,前8個月還利息,后4個月還本還息。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強政府溝通,做好政策落地。
扶貧貸款三方協議簽訂以后,我行迅速成立了以分管副行長為組長,三農金融部為牽頭部門的金融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與市扶貧辦一起擬定貸款工作流程,以準、快、全(金融扶貧精準、貸款辦理快速、資金運行安全)為工作核心,及時下發通知到全市26個鄉鎮、辦、場園的地方政府,大力宣傳扶貧貸款政策,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電視、報紙、宣傳折頁等多少形式為載體的宣傳手段,快速有效的將扶貧貸款這一政策做到了家喻戶曉。與市扶貧辦建立月例會制度,及時交換信息,溝通、協調、解決扶貧貸業務辦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匯報扶貧貸款工作進展情況。
2、加強業務支撐,做好金融服務。
為好更好的做好貧困戶的金融服務工作,充分調動17名基層信貸人員的扶貧貸發放的積極性,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在資源配置中配備扶貧貸款現場調查專用車輛,開私家車的信貸員給予燃油費專項補貼,同時增加電腦終端、掃描儀、照相機、復印機、打印機、錄音筆等設備,從現場調查、審查審批、貸款發放、貸后檢查全流程為扶貧貸款開設快速通道。申請扶貧貸款的貧困戶多居住于交通不便的偏遠村落,有時開車去就得花去2-3個小時,信貸客戶經理急貧困戶所急,放棄正常休息,加班加點做信貸現場調查,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服務質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扶貧辦的一致好評。
3、嚴格產品用途,做好精準信貸。
郵儲銀行嚴格規定申請扶貧貸的對象必須是市扶貧辦確定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不得以任何形式的變通為他人辦理扶貧貸款,杜絕將好事辦壞。現場調查必須了解貧困戶是否為自愿申請貸款且有無真實的貸款需求,告知此款項為扶貧貸款是我行商業性貸款,是必須償還的,不是民政部門發放的扶貧款。授信審批根據申請人實際經營情況來確定合適的額度與還款方式,不頂格放款,這此措施很好的厘清了銀行與客戶的關系,政府與客戶的關系,客戶實體的關系。
4、推行陽光信貸,做好風險控制。
以進村入戶召開群眾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宣傳我行陽光信貸政策,營造全社會支持郵儲銀行信貸業務的良好工作氛圍。將扶貧貸款政策、業務流程、產品要素,擔保補償、貼息管理、監督電話等信息印制成宣傳冊,增加貸款投放透明度,確保貸款投放公平、公正、公開。做好貸款發放后的資金流向監測,利用村監督員、電話回訪,實地檢查等形式,切實將貸后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防范風險隱患,確保信貸資金安全。依托當地政府,協助作好扶貧貸款逾期催收工作,力爭將逾期率保持在零。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發揮了金融扶貧的杠桿作用。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堅持以政府主導、扶貧貼息、銀行助力、精準扶貧的原則,積極支持地方政府開展金融扶貧工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提供單筆最高50萬元,期限1年,免一半利息,銀行承擔50%的風險,為貧困戶提供單筆最高10萬元,期限1年,全免利息,銀行承擔30%的風險的扶貧貸款信貸產品,市政府建立風險補償基金500萬元,對扶貧小額信用貸款貼息,對產生的風險進行補償,有效降低了扶貧對象的融資成本。
二是解決了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貸款難的問題一直是制約貧困戶自我發展的瓶頸,由于貧困戶本身就缺乏資金,且經營實體不建全,抗風險能力差,抵質押、擔保能力弱等原因難以獲得貸款,直接導致生產經營過程中沒有資金做補充,脫貧步伐緩慢。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扶貧貸款業務開辦后,針對貧困戶的經營特點,從產品設計上大大降低了貧困戶貸款門檻,只要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戶,就能從郵儲銀行申請扶貧貼息貸款,而且不需要抵押,產生利息也有政府補貼,對于那些一心想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來說,獲得貸款不再困難,自力更生的困境得到了有效改觀。
三是推動了脫貧攻堅的進度。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通過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緊緊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產業脫貧金融服務工作,運用風險補償基金擴大金融扶貧成果,對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提供包含扶貧貸在內的一籃子金融服務,將金融服務網絡終端延伸到田間地頭,利用農村基層組織、駐村扶貧工作隊等優勢資源,提高了銀行在金融扶貧過程中的信息及時率,信息準確率,風險反應時效,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推動了天門市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進度。
四、金融扶貧的難點
一是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貧困戶居住地大多存在灌溉條件差,村級公路延伸差、路面窄、路況差,住房條件差等基礎設施落后問題。產業構成以糧食生產為主,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業占比較低,且生產技術落后,周邊產業支撐不強、貧困戶與市場接觸也少、產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弱,僅夠維持低收入水平,難以實現資本積累。有的暫時生產經營走上正軌,因生產經營技術、市場價格、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前期生產經營成果付之東流,重新戴上貧困戶的帽子。
二是農村信用環境不理想,信貸資金風險較大。長期的政府資助、扶貧脫貧工作使得貧困戶產生了嚴重的坐、等、靠、要的思想,認為政府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心理占主導地位。雖說我國從最近幾年開始規范個人征信,培植信用環境,建立誠信社會,但農民誠信觀念和信用意識依然淡薄,農村信用環境依然不盡如人意。郵儲銀行天門市支行近年來小額信用貸款逾期率高居不下,通過自主清收、司法訴訟等手段催收逾期貸款,效果并不理想。農村仍有大量逾期貸款戶有錢不還、故意逃廢債務,極大地破壞了信用環境。扶貧貸款很容易理解為扶貧款,最終導致資金損失,抑制了金融扶貧的發展。
三是扶貧貸款供需矛盾突出。郵儲銀行調查的所有貧困戶貸款中,貧困戶基本缺乏有效的擔保及抵押,銀行最高授信金額也只有10萬元,只能滿足一般的農業生產資金需求,離徹底脫貧還有一段距離。規模化的農業產業生產且有資金需求量大,生產周期長,前期投入大,見較慢,風險相對較大等特點,而目前的扶貧貸款,還款周期短,額度小,需要貧困戶先付息待貸款結清后全額補貼利息,銀行與貧困戶之間存在較大矛盾。
四是信貸客戶經理放貸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郵儲銀行湖北省分行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山清水秀信用生態環境整治工程,有力的打擊了內外勾結、違規放貸等違法違規問題的產生,強化了風險管控意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貸款追責問責力度的加強,信貸客戶經理風險意識,懼貸、惜貸意識明顯增強。貧困戶本屬于劣質客戶,大多數客戶文化素質差,生產經營能力弱,創收手段單一,扶貧貸款雖然有政府風險補償基金,但是補償比率沒有全覆蓋,銀行依然存在較大風險敞口,貧困戶貸款風險遠高于其他涉農貸款,鑒于以上種種情況信貸客戶經理發放貧困戶貸款的積極性不高。
五、幾點建議
一是目前我市扶貧貸貼息是按照先收后貼的方式兌付,具體由貸款行在結息日向貸款貧困戶收取利息,待貸款結清后匯總貸款本息明細,向地方財政提出貼息資金申請,再由貸款行將貼息資金支付給貸款戶。而我市再就業貼息貸款是地方財政直接按季貼息,同樣是政策性貸款,貼息方式卻截然不同,貧困戶本來就資金短缺,還要先墊付利息,無端增加了貧困戶脫貧的壓力,所以建議地方財政直接貼息,不再需要貧困戶墊付利息后再補貼。
二是郵儲銀行目前執行的扶貧貸款風險分攤情況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貸款政府銀行風險分攤比例為5:5;貧困戶貸款政府銀行風險分攤為7:3。站在銀行的角度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能力較強,資金運用合理,銀行相對好把握信貸資金風險。貧困戶生產經營能力差,信息獲取能力弱,投資運用資金能力差,銀行不好把握風險,按照協議仍需要承擔30%的風險,銀行放貸意愿不強。建議對待貧困戶貸款,政府逐年增加風險補償基金,風險分攤設計為政府兜底或降低銀行風險敞口。
三是金融扶貧僅靠星星點點的貸款難以達到徹底的脫貧效果,地方政府應當引導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引導貧困戶完成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為貧困戶提供擔保,增強貧困戶的融資能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銀行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推出更多期限長,辦理方便的扶貧貸款產品,引入政策性保險公司為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提供擔保。
四是建議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優化信用生態環境。加大對失信貸款的懲戒力度,給失信戶施加較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停發失信戶的一切涉農補貼,引導農戶自覺誠實守信,司法等單位強力開展依法清收,開成強大的震懾效應。
范文二:扶貧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青山鎮地處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縣南部,東距晴興高速18公里,北距鎮勝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鐵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普安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黔府函〔2017〕16號),原雪浦鄉、青山鎮合并為青山鎮,合并后全鎮國土面積254.8平方公里,耕地13.98萬畝。轄11村2社區,總人口6.4萬人。
二、我鎮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縣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安排部署,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狠抓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通過機制創新全力破解扶貧攻堅難題,全鎮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確目標任務,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第一組長,鎮長任組長,包村(社區)領導分別任副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相繼印發了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考核實施細則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導規范全鎮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
(二)深入摸底調查,扎實精準識別。及時安排部署,明確包村領導為第一責任人,要求各村(社區)嚴格按照識別標準,本著真扶貧、扶真貧、見實效原則,組織五人小組人員和包村組干部深入村組,按六看法逐戶見面,逐戶識別,對建檔立卡數據進行了4次全面系統的回頭看。通過精準再識別,落實回頭看,確定最后進入系統精準貧困戶1822戶5532人。
(三)抓實精準對接,推進扶貧行動。實施以黨建幫扶、結對幫扶、產業帶動、救助保障、搬遷脫貧、合作社組團等措施開展扶貧行動。一是黨建扶貧促進行動。按照上級安排部署,結合實際,專門組建了5個貧困村駐村扶貧工作組,成立了13個聯合黨支部,鎮黨委下派5名副科級包村領導到5個貧困村任黨支部副書記;每個貧困村重點培育種養殖業農村致富帶頭人2戶以上。二是救濟救助保障促進行動。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特別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2017年將符合條件的122戶188人納入相應的城鎮低保,4548戶6824人納入農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訓發展產業行動。組織鎮村干部和產業脫貧戶代表20人到鎮域各種養企業和合作社參觀學習,讓技術人員講解傳授種養技能,強化農+合作社、農企對接。推動三變四化建設,讓貧困戶有一定穩定收入。到村(組)開展共商工作,培訓種養殖累計541人次,發放種養殖技術資料1160份。大力發展五大特色產業和特色農業。截至目前,全鎮發展烤煙種植戶2387戶(其中:精準扶貧戶642戶2889人,簽訂種植合同6092畝,預計實現產值1500萬元,戶均預增收30000元以上),2017年在穩定現有煙農的基礎上突出向烤煙能手、優質生產基地集中,并扎實推進集群式烤房、煙水、煙路、煙機、煙地配套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收煙8萬擔優質煙葉;草地畜牧業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飼養黃牛等方式養牛,以分散廄養為主,培育10頭以上養殖大戶50戶,全鎮牛飼養量達到3500頭,出欄2000頭。發展規模養羊21戶。發展規模養豬(50頭以上)20戶,實現年出欄生豬10000頭,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林果產業在繼續抓好核桃種植管護,組織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農戶合作,促進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發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戶627戶2479人,其中,精準扶貧戶286戶1231人,為走穩產業發展脫貧一批路子奠定扎實基礎。四是住房保障促進行動。按優先建卡貧困戶,保障農村低保戶,照顧重點優撫對象,兼顧其他貧困戶的原則。建成小康房67戶。確定2017年危房改造任務502戶,目前已完成357戶。其中:建卡精準貧困戶178戶。
(四)緊盯易地扶貧搬遷,精準助力脫貧。積極探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思路,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讓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這一惠民政策,以期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等問題。按三幫共商隊伍工作法(即鎮黨政主要領導一幫共商隊伍、 13個共商會一幫共商隊伍和 五人小組結成聯系對子一幫共商隊伍)機制,以五共工作法為抓手做實群眾工作,用優惠政策幫他們算好脫貧發展的賬,把要我搬變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開易地扶貧共商會61次,發放易地扶貧相關宣傳資料9000份。同時,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評議公示,組織人員成立調查核實組下到各村(社區)逐戶開展走訪調查,核對搬遷對象名單、家庭信息,確保搬遷對象信息準確完整、真實可靠。確定 十三五期間搬遷439戶1780人。截止目前,2017年有二道巖、高林、三沖寨、打磨溝、窯灣、倒馬坎等6個自然村寨作為易地扶貧整寨搬遷實施點,總計195戶839人。
(五)干部駐村幫扶,充實扶貧力量。我鎮結合聯系服務群眾五個一工作法(即一名領導、一幫隊伍、一臺車子、一塊陣地、一筆經費),按照州、縣派駐工作隊不重合的原則,實行領導包村(社區)、工作隊駐村和干部包戶工作機制,實行定點、定人、定時、定責幫扶,落實了600余名干部進村入戶履行幫扶工作職責,確保了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三、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門和干部潛意識沒有把心思用在扶貧工作上,甚至對到底扶誰,怎樣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對于產業到戶不熱心,感到落實、實施難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實。派駐的部分扶貧工作隊則認為,工作隊是到鎮入村協助當地政府、村兩委開展扶貧工作,希望得到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對目前的現狀覺得工作無動力、無信心,感到彷徨和無奈。合力攻堅的氛圍未形成。
(二)貧困戶主觀脫貧意識差,發展意識不強。一是多數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沒有發展動力,安于現狀。國家諸多惠農政策的實施和兌現,使部分貧困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思想。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少數貧困戶,當問及打算發展啥產業、如何發展拔窮根時,則不假思索的說:我現在是三無,無錢、無勞力、無技術,啥都搞不成,你們既是來扶貧的,請你們給我安排低保。二是就業觀念嚴重落后。相當部分的貧困戶處在小錢不愿賺,大錢賺不來的狀態。以全鎮開展的產業脫貧戶到鎮域各種養企業和合作社參觀學習,讓技術人員講解傳授種養技能為例,一些貧困戶不參與或積極性不高,認為搞種養殖沒多少收入。
(三)社會參與度不高,氛圍不濃。一些集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老板的社會責任感不強,沒有主動參與社會扶貧的意識,特別是對扶持貧困戶發展經濟,新建產業興趣不濃,對社會扶貧的認識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議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要深化認識,增進共識。一是開展對縣、鎮村干部精準扶貧工作的專題培訓。首先培訓要開宗明義,著重解決對精準扶貧工作內容和要求理解不透,無從下手的問題。其次是通過培訓增進共識,要從根本上杜絕各吹各號、各唱各調的問題發生。二是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體化的考核措施,實行考核積分制。三是注重通過會議動員、入戶引導、參觀學習等形式宣傳政策,發動群眾,使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增強自我求變,自我發展的志氣和信心。
關鍵詞:農牧民;收入結構;退耕還草;增收
中圖分類號:U49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白彥花鎮農牧民職業與收入現狀原因分析
白彥花鎮工資性收入比重相對快速攀升,二者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但家庭性收入仍然占有重要比重的原因:
1.當地所處種植帶為一年一季,熱量條件不足,秋末、冬季和初春處于農閑時期,農戶大多到旗縣、鄉鎮餐廳、商場等打零工獲取工資性收入。
2.旗縣地區的消費水平普遍高于鄉村,工資標準也相對較高,使得工資性收入高于家庭經營性收入。
3.農戶由于房屋、土地等都在農村,以及老人孩子的撫養,不能夠完全脫離農村進入旗縣進行完全的務工收入。
4.旗縣地區的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冬季前后處于旺盛狀況,使得臨時性就業機會增加,夏季處于消費淡季,使得可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
5.擁有農村戶口的居民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人數相對較少不足20%,但取得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對平均收入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6.部分農牧民通過響應國家退耕等生態政策,獲得生態補償款項,并且能夠長期分離土地,獲得外出務工性收入,使得農村居民整體的工資性收入得到增長。
二、退耕還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農牧民增收對策及建議
退耕還草工程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對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也會產生深刻影響。退耕地區農民失去土地,如何實現農牧民再就業、實現當地經濟發展、保障當地農民的收入持續穩定增長顯得極為重要,這是鞏固退耕還林工程成果的基礎,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為此,當地可采取如下對策:
(一)合理制定退耕還林還草總體規劃,確保農牧民經濟利益
通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合理規劃退耕地區布局;落實合理、公平、透明的退耕補償政策,建立科學的監測評價體系,高效使用財政資金,真正提高退耕還林還草的效果。優化退耕補助期限,使退耕還草的經濟償政策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工程實效,使退耕還林還草成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只有充分實現農民的經濟利益才能為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打下堅實的微觀基礎。保障退耕還林政策后續補貼的持續性,完善退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加快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
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合理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退耕戶的收入。一方面,可以在退耕還林地區發展養殖業,養殖羊、牛等草食畜;其次,在退耕還林地區可以間作中藥材種植,如甘草等;再次,可以發展草原旅游、農家樂等服務業。通過完善當地產業結構,吸納剩余勞動力,使當地農戶從單純的糧食種植轉到種樹、養殖、加工、勞務輸出及社會化服務等行業,增加農牧民收入,避免退耕地農牧民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培育起林副產品加工、制藥、乳品加工、經濟林果、生態旅游等一批龍頭企業,使土地綠起來,農民富起來。
(三)合理實現剩余勞動力轉移,引導非農就業和自主創業
充分發展當地就業市場,加強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一方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和能力的農民進行自主創業,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提供相關稅費減免、融資貸款、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形成“農民創業不離土、就業不離村”的良好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林果種植業、畜牧業以及二、三產業過渡,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四)合理規劃生態移民,實現新農村建設
在自然環境惡劣、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地區,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實施人民整體搬遷。生態移民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實退耕還草還林政策,促進實現規模化治理和生產;另一方面,可以方便退耕農牧民的生活和工作,促進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由于生態移民整體涉及面廣,當地政府需慎重決策,穩妥安頓,多渠道安置移民,確保不損害生態移民群眾切身利益,盡可能不違背移民的合理意愿,保障移民生產生活的正常有序,切實改善移民的生活條件。
參考文獻:
[1]曹艷杰.影響農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對策選擇[J].特區經濟,2006(5).
[2]趙德起.中國農村讓渡的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3]鄭小華.農民增收問題的深層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發展中國家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受嚴重干旱影響,全市糧食總產量66.85萬噸,比上年減少14.05%。其中夏糧總產18.35萬噸,比上年增長75.37%;秋糧總產48.51萬噸,比上年減少27.94%。
——預計肉類總產量15.56萬噸,同比增長16%;禽蛋產量1萬噸,同比增長22%。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預計完成1479噸,比上年增長20.2%;水產養殖面積195公頃,與年持平。
——預計蔬菜產量76.37萬噸,比上年增長26.7%;預計果品產量4.71萬噸,比上年增長12.2%;預計茶葉產量380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預計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比上年增長15%;
——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44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農業產值28.64億元,林業產值1.42億元,牧業產值31.5億元,漁業產值0.14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4億元;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18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其中農業增加值19.63億元,林業增加值1.17億元,牧業增加值15.03億元,漁業增加值0.0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27億元。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53萬千瓦,比年增長37.3%。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5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安排工作計劃。制定印發了《市農業委員會年工作要點》、《市年秋冬種工作安排意見》和《關于扎實抓好年糧油生產的意見》等,做好秋冬種和春耕生產計劃安排、農資儲備、市場監管、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等各項籌備和安排工作,保證了農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落實惠農政策。認真黨的惠農強農政策,補貼范圍不斷擴大,補貼標準逐步提高,補貼力度逐漸加大。各級財政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農業投入。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農業專項投入達到19500萬元,比年增長128.07%。其中市級7000萬元,比年增長55.56%;縣級12500萬元,年增長208.6%。
年全市共落實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良種補貼資金1893.5萬元,其中:兌現水稻良種補貼430.5萬元,兌現玉米良種補貼980萬元,兌現小麥良種補貼363萬元,兌現油菜良種補貼120萬元。年爭取到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20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資金1170萬元,省級購機補貼資金245萬元,市級購機補貼配套資金16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461萬元,購置機具數量8101臺。對能繁母豬實施補貼,兌現資金1101.01萬元,補貼能繁母豬11萬頭。積極配合市保險部門做好能繁母豬保險專用耳標的申購、發放、加施和管理,全市共訂購能繁母豬專標15.5萬枚,共投保能繁母豬9.45萬頭。
年全市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共計4319.8888萬元,其中省級以上(含省級)3547.7676萬元(其中:動物防疫120萬元、動衛監督20萬元、水產19萬元),市級772.1212萬元(不含動物防疫151.68萬元、獸藥飼料監督15萬元、水產15萬元)。
(三)實施農業項目。計劃實施糧食增產工程80萬畝,經檢查核實認定,全市完成工程面積90.15萬畝,有效面積81.14萬畝,超計劃1.42個百分點。實施玉米高產創建項目3個,面積3萬畝,安排在六枝特區木崗鎮、盤縣民主鎮、水城縣玉舍鄉實施,實際完成3.38萬畝,超計劃12.7%。實施玉米高產創建整鄉推進項目,安排在水城縣南開鄉實施,計劃任務3.1萬畝,實際完成3.466萬畝,超計劃11.81%。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安排在六枝特區隴腳鄉實施,計劃任務1萬畝,實際完成1.02萬畝,超計劃2.41%。實施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2個,安排在盤縣四格鄉實施和水城縣董地鄉實施,計劃任務2萬畝,實際完成2.07萬畝,超計劃3.5%。實施油菜高產創建項目計劃1萬畝,實際完成1.05萬畝,超計劃5.08%。實施水稻輕型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5萬畝,其中六枝3萬畝,盤縣1.6萬畝,水城縣0.4萬畝。實際完成項目面積5.97萬畝,超計劃19.4%。實施優質專用玉米及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計劃10萬畝,其中盤縣和水城縣各5萬畝,實際完成項目面積10.73萬畝,超計劃7.30%。實施旱地寬廂寬帶高效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計劃6.5萬畝,安排在六枝特區、盤縣和水城縣實施,實際完成6.75萬畝,超計劃3.85%。相繼完成了省級新技術試驗項目3個、發箐鄉玉米高產栽培示范項目200畝、發箐鄉馬鈴薯高產栽培試驗研究及品種展示70畝、苦蕎新品種試驗3個、苦蕎高產配套技術試驗3個、苦蕎高產栽培示范200畝、優質常規稻栽培示范項目面積16.9畝、商品薯生產基地建設30.57萬畝、省級馬鈴薯良種擴繁基地建設項目3個、國家良種補貼項目6萬畝等。
年和年畜牧業啟動實施的項目有年肉羊標準化良種繁殖場(即水城、盤縣種羊場和水城、六枝擴繁場)建設項目、“1000萬只”肉羊工程配套(即羊改點和村級獸醫室建設)項目、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六枝年生豬良種補貼項目、萬頭優質肉牛基地建設項目、六枝綠殼蛋雞標準化示范場建設項目、盤縣淤泥鄉巖博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項目、年國家級和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項目等項目。
(四)推廣農業科技。全市推廣雜交水稻29.32萬畝,占計劃的101.1%;推廣優質稻25.49萬畝,占計劃的101.96%,推廣率達到46.52%;推廣雜交玉米100.16萬畝,占計劃的100.16%,推廣率達到93.34%,;推廣玉米種子包衣74.59萬畝,占計劃的110.5%,推廣率達到69.51%;推廣脫毒馬鈴薯174.73萬畝,占計劃的100.42%,推廣率達到80.92%;推廣雜交油菜9.46萬畝,占計劃的105.11%,推廣率達到70.7%。全市玉米育苗移栽40.39萬畝,占計劃的100.98%,推廣率達到37.64%;水稻旱育稀植27.87萬畝,占計劃的101.35%,推廣率達到83.67%;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123.27萬畝,占計劃的112.06%,其中旱地寬廂寬帶6.98萬畝,占計劃的107.38%;玉米地膜覆蓋栽培22.29萬畝,推廣率達到20.77%;油菜育苗移栽8.34萬畝,占計劃的104.25%,推廣率達到62.33%。其中油菜免耕栽培4.01萬畝,占計劃3萬畝的133.67%。
現有牛改點178個(鮮配點80個,凍配點98個),羊改良點270個(鮮配點263個,本交點7個),豬改點657個(其中人工授精點106個)。年完成牛的改良配種5.98萬頭,完成羊的改良配種4.09萬只,推廣雜交豬146.04萬頭,其中推廣三元雜交豬85.46萬頭。推廣良種禽526.38萬羽,推廣意蜂3087群。堅持草畜配套、以草穩畜、以草促畜的原則,進一步加大了人工種草工作力度,以推廣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三葉草、菊苣等優質牧草為重點,擴大人工種草面積。預計全年共完成人工種草5.6萬畝,為年任務的112%;秸稈科技處理16.33萬噸,為年任務的102.1%;工業飼料推廣12.35萬噸,為年任務的102.9%;冬閑田土種草5.28萬畝,為年任務的105.6%。
完成機耕面積45.93萬畝,為年計劃的114.8%,機械、半機械脫粒24.1萬噸,機械化插秧面積3200畝;機械提灌面積25.8萬畝;為年計劃的103%。
(五)發展特色產業。年全市馬鈴薯完成播面215.918萬畝,占當年市計劃200萬畝的107.95%,與年208.31萬畝相比,馬鈴薯總播面增加7.67萬畝,增長3.68%。其中:完成凈作面積101.171萬畝,占當年市計劃100萬畝的101.17%,完成脫毒馬鈴薯播面174.734萬畝,占當年馬鈴薯播種面積的80.92%,比年的166.65萬畝增加8.084萬畝,增長4.85%。
計劃全市新增商品蔬菜基地面積2萬畝,實際完成面積2.02萬畝。鞏固2008年-年商品蔬菜基地6萬畝,截止年11月底,實際完成面積6.152萬畝。全市蔬菜種植面積50.91萬畝,占任務數50萬畝的101.8%,較年的45.89萬畝增加11%,總產量76.37萬噸,總產值9.16億元。主要種植蔬菜種類有西紅柿、辣椒、黃瓜、棒豆等,產品除滿足本市銷售外,還銷往省城“五里沖”和兩廣等地市場。
計劃新建獼猴桃標準果園面積1萬畝,主要在水城縣實施,已完成種植面積1.1萬畝,全市獼猴桃果園面積已達1.66萬畝。計劃新建紅梨標準果園2000畝,主要在盤縣實施,已完成種植面積2049畝。全市果園面積13.44萬畝,較年的12.5萬畝增加了10%。其中結果果園7.31萬畝,產量4.71萬噸。果園面積分布為:六枝特區1.2萬畝、盤縣3.75萬畝、水城縣7.71萬畝、鐘山區0.78萬畝。主要品種以梨、桃、獼猴桃等為主。
完成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1.75萬畝。其中:水城縣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11萬畝,盤縣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0.64萬畝,全市茶園面積7.85萬畝,其中:六枝特區0.77萬畝、盤縣3萬畝、水城縣4萬畝、鐘山區0.08萬畝。全市茶園面積較年的6.1萬畝增加了29%,投產茶園面積約3.59萬畝。
以發展規模養殖場(小區、大戶)為重點,加快畜牧業發展,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全市有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戶)824個,同比增加83個,年出欄生豬12.64萬頭;有年出欄1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場(戶)423個,同比增加33個,年出欄肉牛1.12萬頭;有年出欄30只以上的養羊場(戶)978個,同比增加173個,年出欄羊達4.45萬只;有飼養量500羽以上的蛋雞場(戶)68個,同比增加25個,存欄蛋雞24.67萬羽,年產蛋量達2436噸;有年出欄2000羽以上的規模養雞場(戶)135個,同比增加8個,年出欄肉雞達129萬羽。
(六)開展農技培訓。年省農委、省財政下達我市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任務為1.28萬人,其中:創業培訓100人,地方示范性技能培訓1.27萬人(其中:六枝1250人、盤縣2100人、水城2600人、鐘山2050人、市級4800人)。培訓的專業有:病蟲專業防治員、肥料配方師、蔬菜園藝工、茶葉園藝工、果樹園藝工、畜禽繁殖員、畜禽養殖技術員、人工草地建植員、水產養殖技術員、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機操作員、農機維修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沼氣工、農村經紀人、農民信息員、農產品貯藏與加工、鄉村旅游服務員、農業創業人員、馬鈴薯農藝工、中藥材生產管理員等。截止12月5日全市已開展陽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訓5085人,占任務數的40%;完成創業培訓100人,占任務數的100%。認真貫徹落實省農廣校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切實抓好中專學歷招生工作,全市共計招收中專學歷生159人。
(七)加強病蟲防控。認真履行植保工作職責,切實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農業植物檢疫,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植保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農藥的監督管理,開展了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的專項治理等工作。年全市農作物病蟲為中等發生年,全市農作物病蟲草鼠發生面積483.43萬畝次,防治面積381.09萬畝次,防治面積占發生面積的78.83%,經防治挽回糧食7852.47萬公斤。
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落實動物防疫目標責任制。在全市范圍內扎實開展了春季和秋季集中防疫工作,加大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點動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全年共計免疫接種牲畜口蹄疫疫苗329.21萬頭(只)份,其中注射牛64.47萬頭;注射豬199.01萬頭;注射羊53.05萬只,免疫密度為應免數的100%。免疫接種禽類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847.15萬羽,免疫密度為應免數的100%;免疫接種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192.73萬頭,免疫密度為應免數的100%;免疫接種豬瘟疫苗194.39萬頭份,免疫密度為應免數的100%。接種雞新城疫疫苗832.74萬羽份,免疫密度為應免數的94.9%;注射狂犬苗23.69萬只,注射炭疽芽孢苗15.9萬頭份;注射豬肺疫苗100.55萬頭份;注射豬丹毒疫苗95.89萬頭份;注射仔豬副傷寒苗73.53萬頭份;注射牛出敗苗46.21萬頭份;接種禽霍亂苗38.76萬羽份;接種鴨瘟苗9.68萬羽份。
(八)扶持龍頭企業。一是組織推薦企業申報貴州省鄉鎮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我市的市中心區機械化屠宰廠等11家企業獲得年貴州省鄉鎮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的貸款貼息資金、“四幫四促”扶持資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補助資金共229萬元。二是組織企業申報年度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我市的水城天瑞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引進省外優強企業、省級龍頭企業獲得貸款貼息、原料基地補助、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包裝補助資金共100萬元。三是組織企業申報年度市級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資金項目,我市的水城縣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等15家農業企業獲得貸款貼息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共240萬元。
今年共組織17家涉農企業申報第八批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預計新增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0余家,使全市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60多家。
(九)建設基礎設施。年全市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任務1.5萬戶(六枝2000戶、盤縣6401戶、水城縣6344戶、鐘山區255戶),截止12月5日已全面完工,完工率100%。其中:2009年度鞏固退耕還林2210戶(六枝260戶、盤縣811戶、水城縣884戶、鐘山區255戶);中央預算內投資第一批沼氣項目4000戶(六枝500戶、盤縣2000戶、水城縣1500);中央預算內投資第二批沼氣項目8790戶(六枝1240戶、盤縣3590戶、水城3960戶)。鄉村服務網點任務46個,到位資金23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07萬元,省級投資23萬元)。完工28個,完工率為60.9%,預計12月底完成。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400-500立方米中溫發酵大中型沼氣池項目2處,省級中溫發酵大中型沼氣項目1處,常溫大中型沼氣池4處,省級農村清潔工程項目1個。
加強對年度全市2000畝土地出讓金項目的督促、檢查和指導,并于年9月底以前組織相關部門對該項目進行了市級驗收。完成了年度全市2000畝土地出讓金項目的規劃、選點、實施方案編制和項目申報工作,項目實施方案已于9月底以前通過有關部門專家評審。
(十)積極抗旱救災。全市投入抗旱人數10.96萬人,抗旱澆灌面積23.58萬畝,薅追增施恢復肥面積9.63萬畝,病蟲害防治面積57.04萬畝,投入農業抗旱救災資金2309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0萬元,省級資金60萬元,市級資金110萬元,縣級財政資金1046萬元,農民自籌1043萬元;出動技術人員指導10858人次,發放技術資料6.67萬份,;現已改種作物4.49萬畝(其中蔬菜2.47萬畝,其他2.02萬畝)。
(十一)開展農業執法。今年以來,認真組織開展春季、秋季農資打假集中整治、種子、農藥、復混肥料、獸藥飼料、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專項治理行動。全市共出動農業執法人員2568人次,檢查農資生產企業108個次,檢查農資市場893場次,檢查農資經營戶3299戶次,檢查養殖小區、種植基地43個,共受理投訴舉報案件5件,共查獲農資產品166231公斤,其中:查獲主要農作物種子18032公斤、肥料148000公斤、農藥199公斤。按簡易程序查處3件,系水城縣農業局辦理;按一般程序立案查處36件,其中六枝特區14件,盤縣16件,水城縣1件,鐘山區5件。這36件中,其中種子14件、肥料7件、農藥2件、獸藥5件、飼料8件,已結案29件,收繳罰沒款6.197萬元。
實行農機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與各縣(特區、區)農業局農機監理股(站)簽訂了《二O一一年農機安全工作責任書》,各縣(特區、區)農業局農機監理股(站)在拖拉機入戶、年檢審時與機主和駕駛員簽訂《農機安全責任書》,簽訂率為100%。全市擁有拖拉機7954臺,檢驗合格6713臺,年檢合格率為84.39%。全市擁有拖拉機駕駛員5256人,參加年審4530人,年審合格率為86.18%。
(十二)加強質量監管。加強“三品”基地監管及認證認定。檢查“三品”基地二次,復查換證無公農產品生產基地4個,農產品17個。申報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4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地理標志產品2個(盤縣核桃、水城獼猴桃),完成全市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證年審。
完成獸藥抽樣22個批次,收到檢驗報告12個批次,1個不合格、2個假獸藥;獸藥殘留抽樣2個批次,合格率100%。完成飼料抽檢28批次,收到檢驗報告25個合格、1個不合格。其中:國家任務12批、飼料中違禁藥品8批,飼料中蛋白原料8批。開展“瘦肉精”監測監管工作,共出動執法檢測人員1067人次、檢查養殖戶376戶、檢查收購販運戶115戶、檢查屠宰場138個次、發放《嚴禁使用“瘦肉精”告知書》987(份),檢測生豬尿樣“瘦肉精”2819批,檢測結果均成陰性。
(十三)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市118個試點村(其中省、市級試點村5個、縣級15個、鄉級98個)在產業發展、村莊整治、村寨道路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省級“整鄉推進”試點鄉——蟠龍鄉新農村建設啟動實施,以水城縣百車河片區為代表的農村美好家園建設得到了省的肯定。5個省市級試點村全面通過驗收,其中月亮河村和前進村被評為省級試點先進村,并獲得了以獎代補資金各20萬元;新增的省級試點村——玉舍鄉海坪村(省農委扶貧點),今年所實施的項目全部按計劃進行,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省級“整鄉推進”試點——蟠龍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省級投入200萬元資金,現已完成投資130萬元,市縣整合的400萬元資金項目,已全面完工,整個項目可望按規定在明年3月份全面通過省級驗收。
(十四)加強自身建設
一是搞好信息宣傳。采集、編發《農業工作簡報》、《市農委“三個建設年”工作簡報》共計99期,通過市門戶網站、農業信息網、涼都新農村網信息700余條,農業宣傳稿件被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政務信息》、《信息專報》、《政務動態》、《應急工作簡報》、《應急工作快報》等采用60余篇;中央省市主要媒體刊發農業正面宣傳報道100余條次。貴州省電視臺播出農業新聞60余條次,電視臺播出農業新聞200余條次。全年開展農業科技宣傳活動共計7次,發放各種農業、畜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實用技術及農業法律法規宣傳手冊2萬余份。接受咨詢人數4000余人次,同時還無償發放蔬菜種1000包、草種30公斤、農藥300盒,切實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加強調查研究。圍繞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撰寫操作性強的發展規劃和完成有質量的調研報告。如《市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調研報告》、《市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和農村婦女創業調研報告》、《市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相關配套政策研究》、《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規劃》、《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和《陡坡玉米地退耕規劃》、《市“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擬草了《關于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實施意見》、《市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勞務經濟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意見》等。
三是開展“三個建設年”活動。成立了市農委開展“三個建設年”活動領導小組、開展“四幫四促”活動領導小組和開展“作風建設年”、“環境建設年”、“項目建設年”活動組,明確工作分工,加強對活動的組織領導。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一是以“三個建設年”活動為抓手,圍繞發展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二是著力解決全市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突出問題,不走形式,突出特色;三是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推進各項工作規范化運作;四是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活動取得實效。設置了自身特色的爭創載體,即:圍繞三個目標(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值),抓好三項活動(三個建設年、四幫四促、互助共建),實施三項工程(高產創建工程、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升三大產業(提升糧食產業、畜牧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水平)。
四是抓好黨建扶貧工作。聯系發箐鄉實際情況擬定了-2012年度黨建整扶貧工作計劃。抓好黨員的發展工作,不斷壯大黨員隊伍,全鄉共發展黨員15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5人。選出了20戶黨員貧困戶作為黨員干部結對子幫扶對象,建立了貧困黨員臺賬。抓好種草養羊工程的跟蹤管理,在清塘村和發箐村實施,實施農戶20戶,完成了每戶10只基礎母羊的購買工作。實施完成肖唯能養羊場100m3大中型沼氣池建設項目,馬鈴薯高產栽培試驗示范項目70畝,雜交玉米地膜覆蓋高產栽培示范項目200畝。安排了2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發箐鄉種養殖項目技術推廣,完成綠肥種植2000畝,大蒜種植150畝,苦蕎種植300畝,飼養土雞4700羽。協調了10萬元資金用于清塘村五、七組通組鑲邊公路建設,協調資金5萬元用于鄉計生站點的改建。積極向水利部門協調項目,申請資金20萬元,建設蓄水池50口,每口30立方米。積極向省、市相關部門協調,爭取了50萬元的資金用于發箐鄉發嘎至大坡公路建設,11月中旬項目已開工建設。
五是開展對外招商引資。下發《關于認真做好招商引資項目編制征集工作的通知》,切實做好農業項目的收集、篩選、匯總、項目庫建設等工作,科學規劃和編制一批產業鏈條長、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用于招商引資。共遴選招商引資項目33個入庫,編制了《市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簡介》。市農委已與貴州省鄉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山林綠色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成立了貴州省鄉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營業部。市中心區機械化屠宰廠組建的黔潤肉食品有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與香港、澳門源富食品有限公司合資進行四個項目建設,其中香港源富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人民幣)。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自然災害造成損失。年初遭遇持續低溫雪凝天氣,嚴重的雪凝災害給我市的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4月底以來,全市又遭遇干旱少雨天氣,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據統計部門第二次預測,受嚴重干旱影響,全年糧食總產量66.85萬噸,比上年減少14.05%。其中夏糧18.34萬噸,比上年增長75.37%;秋糧48.51萬噸,比上年減少27.94%。全市煙葉收購量在19萬擔左右,比計劃24.1萬擔減少5.1萬擔,減幅達到21.16%。據不完全統計,共造成全市農業直接經濟損失54642.2萬元,其中種植業損失52392.12萬元,養殖業損失2250.08萬元。
(二)農戶受災缺糧。據民政部門調查,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全市98個鄉(鎮、街道)冬春期間需口糧救助人口共32.17萬戶103.63萬人(其中:農村低保戶12.91萬戶、33.38萬人;其他受災困難戶19.26萬戶、70.26萬人),缺糧人口約占農業人口244.78萬人的43%。其中,全市需口糧救助1個月的有12.49萬人,需口糧救助2個月的有14.81萬人,需口糧救助3個月的有24.16萬人,需口糧救助4個月的有20.29萬人,需口糧救助5個月的有10.41萬人,需口糧救助6個月的有21.48萬人。
[關鍵詞]縣域經濟增長極總部經濟
一、縣域經濟發達的泉州模式
依縣域經濟的概念,泉州的縣域由泉港、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八縣(區、市)組成。經過多年的發展,泉州已形成一種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市場機制較成熟且外向化程度高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縣域經濟格局。同福建省的其他地市(廈門除外)相比,泉州發達的縣域經濟在省內是獨樹一幟的。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首先從經濟總量的比重來看,2006年泉州市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82.2%,雖低于寧德市的83.3%,但寧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顯然與泉州不在一個層次上,其經濟總量不及泉州的四分之一,人均GDP為12611元,而泉州的人均GDP為24847元;而與泉州處于同一層次的福州市,其縣域經濟總量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1.1%,比泉州少了31個百分點。其次,從預算內財政收入的比重看,2006年泉州縣域經濟預算內財政收入占全市預算內財政收入的60.2%,低于三明、寧德、南平,但同樣的,這三地市依然不能與泉州相提并論,三地市的財政收入的總和只及泉州的三分之二;可供比較的是福州,其財政收入比泉州多22億,但來自縣域的財政收入比重僅占28.5%,也比泉州低了31個百分點。客觀地說,泉州縣域經濟格局呈明顯的兩個階梯結構。從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考察(表1),2006年,8個縣域中,GDP列前4位的依次為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其中尤以晉江居首,其GDP與第二名的差距是241億元;在人均GDP的比較中,列前4位的依次為石獅、晉江、惠安、泉港,其中石獅、晉江有更明顯的優勢,位居第二、第三的晉江與惠安之間的差距達7500元;在人均財政收入中,居于前四的分別為泉港、石獅、晉江、德化,但晉江與德化之間卻相距1000多元。經過這樣的比較,可以得出8個縣域中,晉江、石獅處于第一梯隊,其余的六縣區基本劃歸第二梯隊
雖然給泉州這8個縣域區分層次,但并不會削弱其縣域經濟發達的特色,因為第二梯隊的6個縣域在國內、省內縣域經濟體系中所處位置不能說落后。有兩方面:一是關于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所占比重。一般來說,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產值所占份額大幅度下降,然后是工業產值份額大幅度上升,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有優勢比重;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產值份額持續上升,并最終占有優勢比重。比照泉州的縣域經濟,2006年,泉州8個縣域的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介于2.2%~11.9%之間,這與1960年代上半期的英法等國是極相似的。根據相關統計,1963年~1965年,英國、法國、日本的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分別為3.4%、8.4%、11.2%。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泉州的各縣域經濟已達到那個時期英、法、日的水平。二是關于人均GDP的綜合考察。2006年,全國(大陸部分)人均GDP為16084元,全省人均GDP為21471元。以此衡量,泉州8個縣域中只有1個縣域(安溪)低于全國水平,4個縣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低于全省水平。即使是人均GDP最低的安溪,雖只有15016元,在全省59個縣域中,也處于第二十七位的水平。
泉州縣域經濟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產業集群的效應。泉州市已形成了包括石化、紡織、服裝、制鞋、石材、水暖、包袋、茶葉等一批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且在區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綜觀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大概可歸為三個階段:粗放階段、集約階段、政府扶持階段。晉江的體育用品產業集群是一典型的例子。1980年代,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業中,晉江村村有制鞋的手工作坊,或者自產自銷,或者貼牌加工,初步形成自發性且粗放的鞋業產業集群;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出現了行業“龍頭”如“安踏”、“特步”等,并在這些“龍頭”企業核心周圍形成“環”型產業集群帶,還引來科研院所、金融、保險、法律等相關性支持,使產業群的產業鏈配套更加完善;接著,政府有意識地引導和扶持體育用品產業向一定區域空間集聚,通過共享當地資源的方式,進一步降低體育用品產業集群運營成本,從而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基本上,泉州的每個縣域都有自己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從而使這些產業集群與縣域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屬于富裕縣域的晉江市經過3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紡織服裝、鞋類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工業、制傘等一批發展潛力大、競爭優勢強的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共聚集企業6300多家,年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1978年晉江的GDP僅為1.45億元,2006年達492.5億元,年均增長11.9%,幾乎是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礎上再造一個晉江。以前是貧困縣域的安溪,因地制宜,以茶養茶,把自己打造成著名的“烏龍茶之鄉”。在全縣人口107萬人中,涉茶行業人員達70多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以上。全縣茶業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全縣的GDP就增加0.7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加0.5個百分點。過去的貧困縣如今連續幾年進入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和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百強縣行列。
二、增長極缺失的區域經濟格局
盡管泉州培育出發達的縣域經濟,但綜觀各縣域之間、包括與整個市區之間所構成的區域經濟格局,顯示的是一幅松散的沒有某種紐帶把各個縣域聯系起來而成為經濟共同體的畫面。經濟增長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大都在本縣域內實現封閉的自我循環。從專業的角度,泉州的這種狀況可稱為增長極缺失的區域經濟格局。
增長極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于1955年在《略論增長極的概念》一書中提出的。后來,他的學生布代維爾給增長極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增長極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并在其影響范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已有的經驗表明,地區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常呈梯度結構狀態。增長極理論在承認這種客觀存在的情況下,強調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部門和區域,與周圍區域經濟形成一個勢差,從而出現增長極。形式上增長極可分為產業增長極和區域增長極。前者指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較大關聯度,并有廣闊市場前景,具有創新能力的生產經營單位;后者指具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城市或城市群。
增長極的經濟發展對周圍地區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極化效應,二是擴散效應。極化效應表現為增長極對周圍地區的資源產生吸引力而使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資源流向增長極,從而迅速擴大極點的經濟實力,形成極點的規模效應。擴散效應指增長極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規模經濟開始弱化,為了獲得進一步發展,增長極地區的生產要素向周圍地區回流,從而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起初,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表現為增長極的快速發展;當增長極中生產要素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出現外部經濟下降,甚至規模不經濟時,極化效應將減弱,擴散效應將增強,表現為增長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
考察泉州的增長極,有產業增長極而無區域增長極。也就是說,泉州各個縣域的經濟依靠培育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而發展,但在同一時期沒有一個能統馭這些縣域的區域增長極——中心城市。泉州現轄四區中,真正發揮中心城市功能的只有鯉城、豐澤兩區。通過2006年一些經濟數據的比較(表2),可以看出,鯉城、豐澤兩區作為中心城區要發揮“經濟增長極”的功能是讓人懷疑的。
從人口來看,兩區合計76.9萬人,僅占全市人口的10%,還不及晉江的二分之一;從第二產業產值來看,兩區合計146.5億元,約占全市總產值的13%,趕不上南安一個市的產值,甚至不到晉江的二分之一,而惠安、石獅與這個數據已相差不遠;從第三產業產值來看,兩區合計131.6億元,雖然能占全市總產值的20%,但比晉江還少25.6億元;從投資來看,兩區固定資產合計投資50.5億元,約占全市總投資的11%,而晉江是這個數據的兩倍多,也比泉港、惠安低;從消費來看,兩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合計123.4億元,與晉江基本持平,但也只占全市總額的20%左右。這樣,從人口、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方面衡量,不能體現出資源都在鯉城、豐澤兩區集聚,極化效應不能發揮,而沒有集聚,就談不上有擴散。相反,倒是晉江、石獅、南安、惠安成了資源的集散地,特別是晉江,各方面的數據都比兩區的總和優越得多。
這樣,從傳導的角度看,產業集群造就發達的縣域經濟,但并沒有進一步與中心城市的壯大形成良性的互動。原因分析起來與泉州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有關。一方面,泉州產業發展走的是一條自發的農村起步型道路。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全市海外僑胞眾多,每年匯入僑匯數量可觀,民間積淀資金雄厚,加上在閩南海商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冒險與進取的重商主義精神,晉江、石獅一帶的農民利用政策的機遇選擇了股份合作、聯戶集資辦廠等形式,開創了一條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泉州企業家創業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粗放型的傳統產業。粗放型的產業多以占有大量土地和吸收低成本勞動力等常規資源為基礎,紡織、服裝、制鞋、建材最早就是在晉江、石獅一帶生根發芽的。一些企業即使上了規模,也還停留在模仿、低價競爭階段。這樣,依靠閑資、閑人、閑房起步的鄉村工業化并沒有在資源上與中心城市有經濟上的緊密紐帶聯系;而一直維持粗放型增長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沒有成為泉州中心城市擴大規模與提高品位的動力,導致泉州中心城市本應該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功能被大大弱化了。
三、培育總部經濟以統馭縣域經濟
泉州的區域發展,現在遇到了增長極缺失的瓶頸。因此,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并發揮其增長極功能已成為共識。佩魯曾對增長極的形成條件作了概括:有一批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具有規模經濟效益,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生產環境。要達到這三條件,以產業集群的思路在中心城區培育總部經濟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一般認為,總部經濟是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優化,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總部經濟具有強勁的納稅、就業拉動、消費帶動、產業積聚和經濟輻射等效應。正因為如此,總部經濟成為許多地方經濟轉型的戰略選擇和發展熱點,各地競爭十分激烈。
對于泉州而言,發展總部經濟可以以之為產業支撐城市,同時又能把周邊的縣域經濟籠絡起來,真正形成一種核心區、半核心區的區域發展格局。(1)對縣域經濟,可以提升分布于各縣域的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可以帶來雙贏,它可以促使績優的中小企業聚集和成長,培育新的產業接續,延伸產業鏈,實現相似產業不同功能鏈區段的分工合作,達到共同發展。(2)對中心城區,可以使之成為區域增長極。一方面,發展總部經濟,要吸引大量的、多層次的人才,建立相關的研發、信息等機構,從而加速泉州人才的交流、培養、生成,提高城市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種企業(集團)總部的入駐,必然會帶來技術、產品、服務和資金,同時也帶來了原創地的企業文化、企業理念、管理方式,它將有助于促進人員、文化、技術等的交流、傳播與交融,形成適合更大企業總部入駐的多元文化環境,進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化形象。
泉州的企業經過20多年的耕耘,已告別手工作坊的階段而進入品牌經營時代,相伴隨的是企業的規模上了檔次。2006年,泉州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4401家,屬于大中型企業的有468家,其中,已有17家分別在海內外上市。規模擴張必然導致企業的組織與經營要發生相應的質變,其中之一是設立各種形式的企業總部如銷售、研發、營運中心等。但是,泉州的知名企業大多從鄉鎮成長,如“潯興”在深滬、“恒安”在安海、“柒牌”在英林、“梅花”在東石,等等。出于人才、資金、品牌等更長遠的考慮,這些鄉鎮顯然不適合當企業的總部所在地。這正好給泉州中心城區發展總部經濟提供了有利契機。所以,泉州如果能創造條件先吸引本區域的企業把總部設在中心城區,然后再吸引更多的區域外的企業來泉設立總部,則泉州的總部經濟就能形成上規模的產業了。為此泉州培育總部經濟的基本構想可以有三:
第一,要準確定位。總部經濟具有層次性,對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國公司及國內大型企業總部;對于青島、蘇州、廈門等大中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和國內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總部;泉州作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國內典型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應以發展區域總部經濟為基本定位,主要吸引具有全國性、區域性影響的企業總部和相關分支機構。依據揚長避短的原則,泉州應把發展“民營企業總部經濟”、“特色產業總部經濟”、“僑臺港澳總部經濟”作為區域總部經濟的主要定位。三者實際上相互包容,若進一步分析,則以“民營企業總部經濟”和“特色產業總部經濟”為主軸。因為經過20多年的努力,泉州已形成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上規模的產業集群,如紡織、服裝、石材、陶瓷、雕刻工藝、五金水暖、茶葉等。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近年來發展規模化、品牌化趨勢明顯,碰上了企業的研發中心、企劃中心、商務中心,以及總部等要落在何處的問題,就這而言,泉州是可有所為的。
第二,盡快對城市總部集中區進行布局。鄰近的廈門已規劃建設了鷺江道總部經濟帶、湖里總部經濟帶,而泉州還沒有明確的專屬企業總部發展的城市集中區。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雖然已在中心城區規劃出江南、城東、東海三塊重點商務功能區,但是一些技術性的問題還困難重重。比如,要把東海規劃為中心商務區,把江南規劃為商貿會展區,把城東規劃為科教文化區,但依目前的態勢還很難看出三區已初具雛形,更不用說三個區之間已有顯明的區隔。這中間,各個區的功能分區、空間結構、道路結構、標志性建筑,以及相關的扶持政策、統籌協調等還必須做進一步的細化。
第三,明確并扶持發展重點。為了突出區域總部經濟的定位與城市發展、產業集群發展的實際,可以考慮四個領域的總部經濟作為扶持對象。一為制造業總部。應鼓勵本土紡織、服裝、制鞋、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的品牌企業、優勢企業入駐商務區,設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信息中心等,同時,重點引入電子、石化、機械等行業的大企業來泉設立區域總部,力爭使制造企業區域總部基地成為泉州總部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二為商貿物流業總部。泉州要成為福建省三大區域性物流中心之一,必須引進有實力的國內外航運公司、貨運、物流公司及各類大型商貿企業來泉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才有可能。三為金融服務機構。只有吸引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等落戶泉州,才能提升泉州的金融地位,加強地方金融資源的整合。四為信息咨詢機構。這是泉州的弱項,因而應支持境內外投資者投資發展信息咨詢、市場調查、科技法律服務、廣告策劃、傳媒等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增強商務區綜合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文中數據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07》整理所得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我市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和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各位代表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團結一心、奮力拼搏、扎實工作,克服了年初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不利因素影響,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波動等復雜多變的環境,全市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并呈現出發展更加協調、結構進一步優化、后勁持繼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等顯著特點,較好完成了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見附表)。
(一)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經濟結構不斷改善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市經濟仍保持了較快增長,經濟總量首次登上700億元新臺階,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達14790元(約合22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9:53.2:32.9調整為12.0:54.9:33.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3.86億元,比上年增長3.2%。糧棉油等傳統產業生產穩中有增,其中糧食總產144.98萬噸,比上年增加7.8萬噸,實現連續5年增產,總產超過歷史最高的1990年;棉花產量達8.23萬噸,增長15.3%,油料產量達13.55萬噸,增長15.3%。生豬生產能力快速回升,全年生豬出欄和存欄量分別增長7.5%和4.3%,已恢復到年初災前水平。水產、水梨、蔬菜等六大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壯大,新增水梨面積6.16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35.7萬噸,增長8.6%。
工業經濟健康運行。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02億元,增長17.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8.05億元,增長20.3%。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園區經濟對全市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園區實現增加值180億元,增長27%,園區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9.6%,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31.79億元,增長11.8%,比重上升0.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強。商貿、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電子商務、金融保險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有了新起色。
(二)三大需求同時拉動增長,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投資需求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39.76億元,增長31.7%。工業投資高速增長,完成投資291.17億元,增長61.7%;房地產投資呈現明顯回落趨勢,完成投資35.3億元,下降7%。
消費需求日趨旺盛。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億元,增長23.3%,再創歷史新高。消費升級明顯加快,家用汽車快速進入家庭,電子通訊類產品等升級換代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市場物價呈現前高后低逐步回落走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7%,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外貿需求總體平穩。外貿出口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需求下降的影響,全年完成出口總額2.64億美元,增長6.2%。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36億美元,增長5.6%。
(三)三項建設快速推進,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
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圍繞綜合交通體系和能源基地建設,重點推進公、鐵、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銅九鐵路、武吉高速正式通車,昌九城際鐵路、九瑞高速、彭湖高速等重大項目正在快速推進;都昌磯山湖風電已并網發電,廬山區長嶺風電年底投產,彭澤核電征地移民搬遷快速推進,已完成大量前期工作,進入正常審批程序。
城市建設有序推進。中心城區續建了14條城區主干道及延伸線,啟動了100條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市長途客運中心、公交總站、兩湖活化引水工程等城市功能項目積極推進,潯陽東路和塔嶺路人行地下通道工程進展順利,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交等市政設施不斷完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服務功能得到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改善。省級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成功創建,南湖公園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公園,武寧縣榮獲國家級園林縣城。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加強,新增農村油路(水泥路)1773公里,新增310個行政村通水泥路,農村公路通暢率達86%;48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加緊實施,將在主汛期前完成主體工程;村莊整治快速推進,改水改廁改路工作順利實施,“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用潔凈能源”正在成為現實;優勢農業不斷發展,全市80%以上的新農村試點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產業。
(四)三項收入有增有減,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影響,我市財政增收克服支柱稅源持續減收、重點企業減收面擴大、稅收政策調整導致稅收減收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66.17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8.42億元,增長19.8%,均實現了計劃預期目標。
企業盈利大幅下降。由于受國際原油、電煤等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影響,主要支柱企業效益大幅度下滑,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6.1億元,比上年下降53.6%。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889元,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17元,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計劃預期目標6.3個和4.2個百分點。
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凸現以下幾大亮點: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前期工作全面推進。積極跟進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重大戰略,認真開展各項前期工作。加強課題調研,形成了與全省對接的1個綜合調研報告和18個專題調研報告,全面完成*鄱陽湖濱湖保護區的主體功能區劃調查工作。加強項目的籌備與上報工作,鄱陽湖湖控工程、*繞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入全省規劃籠子。共青城發展得到了團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編制了《共青城產業發展規劃》。開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啟動一批鄉鎮環衛設施建設。全面啟動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完成植樹造林56萬畝。
——沿江開發取得實質進展。一是規劃工作繼續深化,在完成總規和專規后,20*年重點抓好了《城西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六個板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沿江通道基本形成,城西港區港城大道竣工通車,沿江高速開工建設,園區路網基本形成。城西港區兩個5000噸級集裝箱碼頭建成投入運營,港區物流園區一期工程完工,中央商務區口岸通關中心開工建設。一批電力、供水、防洪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產。金砂灣板塊環境監控中心已建成,污水處理廠啟動建設。三是產業積聚初顯成效。六大板塊全年新增億元以上項目115個,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1個,新開工、投產億元以上項目分別達57個和8個。龍達年產20萬噸粘膠、海天船舶機械設備制造、諾貝爾磁磚、亞東水泥四期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主抓手,把科學發展落實到項目上,高位推進,科學調度項目建設,著力改善商務環境,項目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市新增簽約以上重大項目201個,其中投產項目16個,開工項目107個,投產開工率達61.2%。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18個,實際進資113.*億元,增長19%。總投資47億元的巨石集團年產35萬噸玻纖、總投資5億美元的旭陽雷迪年產500兆瓦多晶硅切片、總投資8億元的*福鑫造船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五洲電路、華錦電子、三水好幫手導航儀、信源通手機、志高空調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加快推進。爭資爭項成效不菲,全年共爭取中央補助資金10.56億元,涉及農林水、交通能源、社會事業等行業共129個項目,帶動總投資41億元。全年通過國家核準項目2個,總投資7.4億元,省級核準項目37個,總投資102億元,市本級核準項目142個,總投資67.8億元。
——產業經濟不斷壯大。圍繞“主攻大工業,打造大產業”的要求,著力推進石油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建材、電力能源、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發展。船舶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船舶制造項目6個,全市船舶生產能力由38萬載重噸提升到88萬載重噸,我市瑞昌、湖口、彭澤三個縣(市)被授予全省船舶產業示范基地。武寧節能燈產業快速集聚,初具規模。鋼鐵產業不斷壯大,已形成240萬噸生產能力。全年船舶、鋼鐵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7.6%和24%。高新技術產業蓄勢待發,紅鷹直升機、三諾電子、正瀚電子、保華電子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成功引進了沃爾瑪、蘇寧電器、洪客隆百貨等知名零售業入駐*,華東市場三期竣工開業。上海匯川船舶總部、亞東水泥等總部經濟落戶,16幢商務樓宇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文化旅游業亮點紛呈,圍繞“打造文化旅游勝地”目標,著力推進“*十景”、“廬山十景”等文化旅游項目招商,廬山西海國際溫泉度假村、東林大佛宗教文化旅游區、廬山西海鹿角尖國際會議中心、共青格林云天五星級酒店等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成功舉辦了真如禪寺建寺1200周年慶典、第二屆星子(廬山)溫泉旅游節等文化旅游活動,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96.7億元,比上年增長8.8%。投融資平臺建設不斷加強,組建了城建投資公司、沿江投資公司和投資擔保公司,融資成效顯著,簽訂貸款合同63.69億元。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成功落戶*,新引進了新華人壽、都邦財險等7家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順利更名為*銀行,實現跨地區發展,業務得到迅速擴展;上市工作快速推進,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已擴大至18家,江洲聯合造船已在香港聯交所完成借殼上市。
——節能減排和環保生態建設強力推進。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節能監察和考核;大力推進企業節能項目技術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燃煤鍋爐和落后產能的力度,實現了全年萬元GDP能耗降低4%的控制目標。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建成了全市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實現了在線自動監控的全覆蓋;全市治污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十一個縣(市、區)已全面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市區鶴問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投入試運行,鑫山水泥余熱發電、*電廠5號機組脫硫工程、星火有機硅廠鍋爐脫硫、金源化纖鍋爐脫硫工程建設按既定時間節點有條不紊地進行;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全年二氧化硫排放下降5.95%,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4.7%。
——民生工程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積極進展。就業再就業工作整體推進,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8萬人、城鎮凈增就業人員4.8萬人、“零就業”家庭實現了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全年城鎮參加失業保險3.4萬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3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23萬人,均超額完成了全年的目標。“金藍領工程”共培訓農村勞動力7.8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覆蓋了全市,參合農民達314.5萬人,社區衛生服務券已發放50.8萬張,對7個縣級醫療衛生機構、112個鄉鎮衛生院、1119個村衛生室進行了改擴建,疾病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強。經濟適用房建設進展順利,并由市本級向各縣(市、區)拓展。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9%,初中階段入學率達98%,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70%。全市共獲省科技進步獎4項,行業科技進步獎2項。競技體育取得歷史性突破,高玉蘭勇奪北京奧運會賽艇女子雙人單槳銀牌,張麗萍獲殘奧會女子舉重75公斤級比賽銅牌。市公安局榮獲全國公安系統先進單位。文化、民政、扶貧、老齡、殘疾人等各項事業又有了新發展。
二、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當前我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一是經濟總量不大,尤其是中心城區帶動輻射能力不強。工業化水平較低,制造業大多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環節,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二是工業園區仍需做大做強。20*年我市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僅占全省的9.6%,與*工業地位不相符;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工業園區有13個,我市僅有一個剛過百億。三是縣域經濟實力亟待增強。縣域經濟仍是我市經濟的“短腿”,與全省各地差距較大,全省財政收入5億元以上的縣區有30個,10億元以上有12個,貴溪市、南昌縣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我市只有修水縣上5億元。四是創業氛圍不濃,投資環境有待改善。
三、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措施
2009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何時見底尚難預料,世界經濟形勢仍將進一步惡化。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更加復雜,世界經濟形勢發生的不利因素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進一步加重,我國將突出面臨外部需求減少、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股市樓市將會繼續波動,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趨緊,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財政收支平衡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我國仍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保增長”將會是全年經濟工作的主線,“保民生、保穩定”也將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落腳點。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深度關注,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靈活審慎應對。
(一)2009年總體發展思路和目標
2009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要求,按照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的“兩區互動、強工興城,科學發展、奮起趕超,三年財政收入翻番,五年實現全面進位”的目標,堅定信心,應對挑戰,化危機為生機,化波動為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努力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力推進沿江開發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繁榮文化旅游產業;更加注重“三農”工作,加強綠色生態建養,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努力促進社會和諧,不斷提高綜合實力、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2009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經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全市生產總值820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6%,第二產業增長16%,第三產業增長12%;財政總收入76.1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4.2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單位GDP能耗下降4%。
經濟增長動力進一步提高。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5%,實際引進市外資金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全年物價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
2009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促發展的關鍵之年,也是加快發展、爭得*應有地位的起步之年。確定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3%這一目標,主要依據是:從三大需求看,根據現有項目和資金落實情況,預計今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可增長30%,總量為572億元,可拉動經濟增長8個百分點;根據國家將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我市消費增長趨勢,預計今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增長18%,總量可達到238億元,可拉動經濟增長5.9個百分點;根據重點出口企業已落實的訂單預計,今年我市外貿出口可達到3億美元,增長15%,可拉動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以上合計可以拉動經濟增長14個百分點,考慮到金融危機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安排13%的增長目標是可行的。
(二)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措施
1、抓好重大項目,加大固定資產投入
緊緊圍繞我市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布局,全方位、寬領域地狠抓項目建設,積極加大投資總量,拉動經濟增長,奠定發展基礎。
爭資爭項,支持發展。緊緊抓住國家加大投入,擴大內需的機遇,積極向上爭資爭項。按照竣工一批、續建一批、開工一批、準備一批等“四個一批”的要求,瞄準中央補助資金投向,加快包裝和上報一批重大交通、公用事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積極做好昌九城際鐵路、京九電氣化改造、武九電氣化改造、杭瑞高速(*至瑞昌段)、星子大嶺風電、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鄱湖治理二期第五個單項等項目續建。開工建設廬山西海高速公路、長江公路大橋、214碼頭改擴建、國家農村公路改造等項目。積極推進彭澤核電主體工程、都昌老爺廟風電、廬山區長嶺風電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抓緊儲備一批符合我市實際需要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以及符合我市產業發展方向的產業項目,建立項目庫。安排專門人員跟蹤項目申報進度,千方百計促進項目和資金落實。加強國家投資項目管理和監督,確保項目快速建成。
擴大開放,增強后勁。通過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招商上項目,進一步加大固定資產投入。重點引進符合我市產業布局、投資強度高、環保型、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加快推進巨石玻纖、九鋼150萬噸板材、旭陽雷迪多晶硅、龍達30萬噸化纖、諾貝爾陶瓷、賽得利二期等項目,確保年內投產。積極做好亞泥四期、海天船用設備、城門山銅礦擴能、恒基偉業太陽能、L-乳酸、正瀚電子等項目續建工作。力爭江銅60萬噸硫鐵礦和40萬噸鉛鋅冶煉、五洲電路板制造、鴨鴨創新基地、30萬噸植物油、維科印染退城進園等項目年內開工。積極跟進*電廠四期、化工倉儲物流等項目,圍繞太陽能光伏、鋼鐵深加工、汽配船配、建材等優勢產業,有針對性地包裝、重組一批項目。
改善環境,創優服務。突出抓好軟環境建設,認真落實好我市招商引資的各項政策,對于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落戶。強化服務,建立市、縣兩級的客商投資服務中心,確保有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解決項目落戶后顧之憂。不斷提高我市干部隊伍執行政策的操作力,提高辦事效率,提高辦事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取信于客商。繼續加大安商力度,強化“三分招商,七分安商”的工作理念,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
2、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工業跨越發展
緊緊圍繞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目標,不斷擴張工業總量,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扶優扶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壯大園區,夯實平臺。進一步做實做大做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結合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真正使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經濟發展的大舞臺。集中財力以及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解決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問題,著力推進園區水、電、路、燃氣、通訊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并著力發展倉儲、物流、技術研發、員工之家等配套設施。進一步理順*開發區管理體制,建立“三區合一”的行政管理機制。改善服務方式,爭取行政服務中心進園區。抓住園區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著力解決項目的開工率、投產率和達產達標率。
抓好龍頭,推進集聚。合理規劃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產業,積極推進城西、城東、金砂灣、碼頭、馬垱、赤湖六大沿江板塊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培育壯大一批重點企業,發揮龍頭企業集聚帶動作用,抓好*石化、星火有機硅、江洲造船、亞東水泥、*鋼廠、巨石集團、共青鴨鴨等一批重點企業建設,促進企業管理、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全面落實中央幫扶企業政策,在信貸融資、企業用工等方面支持企業,積極幫扶困難企業渡過難關,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競爭力。
圍繞高新,調優結構。走“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路子,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率,加速技術向產品轉化。突出發展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硅化工、生物制藥等高新產業,重點扶持清華同方713廠、6354所、星火有機硅、昌河汽車等高新企業,加快推進旭陽雷迪多晶硅、蓋拉斯電子、志高空調等一批高新項目,不斷壯大高新產業規模,逐步形成產業集聚。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政策、資金引導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繼續發揮好高新技術產業引導資金作用,在項目報批、規費、用地等方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
3、加快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
堅持以城市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發展作為繁榮城市經濟的重大戰略舉措,用城市建設的杠桿撬動發展,加快城市建設,逐步把*建設成為一個山水輝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沿江港口城市。
做大中心城區。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西拓、東延、南移、中疏”步伐,大力推動城市由甘棠湖、南湖時代走向八里湖時代。進一步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調整、完善好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推動城市發展由擴散式向組團式發展轉變。啟動八里湖區域的規劃修編,高起點、高標準搞好八里湖新區規劃,通過續建、新建和儲備一批城建項目,把八里湖區域建成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同時又有新型產業支撐的現代化新城區。
完善城市功能。盡快完成長虹西大道、環八里湖道路、九蓮南路、螺絲山路、南山路等道路建設,繼續推進體育中心、八里湖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龍開故道、勝利公園景觀和綠化配套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十里河整治、南山公園、濂溪大道、桃園路、三馬路南段,鼓勵支持各縣(市、區)加強縣城及中心集鎮建設,實現新老城區、中心城區、縣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凈化、綠化、美化工作,加強交通整治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開展國家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活動。
盤活城市土地。增強城市經營能力,發揮土地資源帶動作用,壯大城市經營資本。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在有效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基礎上,加強城市閑置土地的清理和收儲,做到應收盡收,做大土地儲備總量。加大以地融資力度。變賣地籌資為儲地融資,盤活城市“鬧區”的土地、房屋等國有資產,通過開發、改善環境,最大限度地使土地升值,確保“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成功一片”,逐步使城市建設走上一個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加大城市規費收繳力度,做到應收盡收。
4、推進現代農業,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速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實施“沃土工程”,改造中低產田8萬畝,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7億斤以上。按照扶龍頭、強產業、富農戶的思路,重點扶持仙客萊食用菌、鄱湖水產、博萊集團等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本著“市場連公司、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思路,以全國“雙低”油菜基地建設為重點,強化大宗和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以及農副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對土地治理項目進行優先扶持。力爭新增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30個,新增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和著名、馳名商標10個以上。
進一步深化新農村建設。新增1134個新農村建設點,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力爭80%的建設點有特色產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新建農村水泥路1500公里、砂石路280公里,實現100%行政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推進農村渡改橋。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新增解決農村6萬人口的飲水安全。按照“三清三綠七改五普及一處理”的要求,大力推進建設點整治建設,加大村莊綠化力度,推進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聚力發展縣域經濟。全力改變我市縣域經濟“短腿”現狀,以強縣為根本,以增收為目標,以產業為手段,統籌城鄉發展,提升縣域經濟整體競爭力。做大做強產業特色縣,每個縣(區)依據產業優勢,狠抓一到兩個特色產業,不斷做大產業總量,形成競爭優勢,努力打造一批服裝大縣、鋼鐵大縣、造船大縣等產業大縣。創優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制定和落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獎勵措施,對產業發展快、財政增長快的縣(區)實行以獎代補,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加大縣域審批自,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堅決下放審批權限,給予縣(區)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自。切實推動全民創業,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最大限度放寬準入條件,積極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咨詢、辦證、貸款、擔保等服務,努力創優全民創業環境。
5、推進現代服務業,有效擴大內需
以壯大總量、提升結構、提高質量為目標,不斷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發揮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突出抓好旅游、物流、金融業等產業,加大培育消費市場,擴大內需。
做強旅游經濟。堅持不懈打好“廬山牌”,進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資源,加快旅游景點、景區開發,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推進廬山南北山園門、廬山西海國際藝術園、東林大佛景區等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大力開發符合現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溫泉洗浴、野營探險、森林吸氧、綠色農業觀光等生態旅游項目,著力打造生態休閑游、潯陽歷史文化游、宗教朝圣游、農業觀光游、地質科普游、候鳥濕地游、農家樂城郊游等精品線路。進一步理順旅游管理體制,創新旅游發展機制,加快*旅游由景點、景區游向旅游強市跨越,推動旅游業大發展。
做實物流經濟。積極創造條件,出臺扶持措施,加快樓宇經濟發展,吸引勝雅、亞東水泥等企業總部落戶,支持龍翔國貿、信華國際、遠洲等商務樓宇完善功能,提升服務水平。發揮我市區位優勢,加快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糧食批發市場、國際汽車城、*果品市場等重點市場加快發展。
推動金融業發展。創新金融工具、金融品種和金融手段,提高資金融通和資本營運效率,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搭建好融資平臺,走多元化投融資的路子,開展政策融資、商業金融融資、信托產品融資、債券融資、項目融資,做實做強做大各投融資公司。鼓勵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擔保公司、評估機構等來*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各項業務。繼續推進18家擬上市企業的上市工作。
促進消費需求。把促進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關鍵環節,著力改善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和投資的“雙拉動”。充分發揮*市區消費市場的優勢,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外來消費規模,促進消費總量擴張。引導企業圍繞汽車、建材家居、數字產品等消費熱點,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積極推進“家電下鄉”活動。
6、強化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節約、集約、循環、生態保護并舉,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積極規劃、建設一批項目。加強林業建設,大力推進“一大四小”工程,實施好鄱陽湖生態林建設,推進血防林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自然保護區工程等林業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全市污水處理建設,確保市區兩個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各縣(市、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今年投入使用,推進城市第二垃圾處理場建設,因地制宜地搞好鄉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強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加強工業污水排放監測和治理,推進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環保綜合監測體系,加強鄱陽湖流域和八里湖城市水源地水質監測。繼續推進“修河環保行”活動。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采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等措施,堅決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任務。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三大領域,石化、電力、鋼鐵、紡織、建材等行業節能,嚴格執行省能耗限額,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大力推動實施工業燃煤鍋爐(窯爐)改造、電機系統能量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綠色照明、區域系統能量優化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推動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節能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以全省百戶重點耗能企業為試點,逐步推廣能源審計。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煤炭、建材、電力等行業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在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設立循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抓好循環經濟試點工程,組織實施好星火有機硅基地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推進我市重點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建設,抓好重點企業的資源綜合利用和重點企業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7、保民生促就業,建設和諧*
在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繼續抓好民生工程建設,讓廣大群眾分享發展成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依托“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完成城鎮職業培訓5.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6.55萬人,城鄉殘疾人培訓1540人。完成“4050”人員再就業5400人,確保“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100%,為殘疾人購買公益性就業崗位390個。新增就業5.21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3萬人。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和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參保人數51.2萬人。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參合農民315萬人,擴大新農合門診統籌和異地直補。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適當提高城鄉低保對象人均月補助水平,財政月人均補差分別達到155元、65元以上。提高精簡退職老職工救濟水平,城市月人均達到200元,農村160元。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年人均提高60元,集中供養率84%以上。提高城鎮“三無”特困群眾供養標準,月人均提高到300元。加快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步伐,力爭新建廉租住房25萬平方米5000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2160戶,力爭新建經濟適用住房11萬平方米1570套。啟動中心城區20萬平方米危舊低洼房和棚戶區改造。逐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讓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溫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