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快樂體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快樂求知;成功;娛樂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233-01
在教學情境中,要使學生產生快樂情緒的首要關鍵在于,教師要想方設法操縱各種教學變量去滿足學生的有關需要,那么在音樂課中,教師如何通過教學手段引發學生快樂情緒呢?
音樂興趣的培養
1.從求知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為了讓學生產生快樂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從教學內容上去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如:小學一年級教材《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剛從幼兒園或學前班來到小學的兒童,沒有很強的學唱歌曲的求知需要,而有很強的聽故事方面的求知需要。教師如果單單說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自然不能滿足其需要而引發快樂情緒。我在上這節課時,把準備好的一面國旗拿出來,問:"同學們看看這面國旗是什么顏色的,中間有些什么東西?"學生回答:"紅色。"另一個同學說:"還有五角星呢!"教師說:"對極了,但你們又知不知道國旗為什么是紅色的呢?這里面啊有個非常精彩的小故事呢!"小學生頓時被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看小國旗,又看看老師,都盼望著馬上知道這故事到底講什么,一團疑問在他們心中希望解答。在這種氣氛下,老師開始講故事。學生都高高興興地聽著,引發了學習的快樂情緒。音樂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音樂。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不知不覺中獲得音樂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生活的認識。讓學生進行勞動動作、節奏、歌詞創編,再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接力賽,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活,總結經驗。使音樂與情感、體驗相結合,在音樂中親身體驗情感,以情感體驗來學習、感知、掌握歌曲。在求知的興趣中自動、自悟,達到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音樂素質。
2.從成功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快樂情緒并不總是由求知需要的滿足來激發的,有時候成功需要的滿足也可以引發快樂情緒。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對成功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它反映在人們頭腦中,便體現為成功需要。滿足成功的需要,不僅會產生快樂情緒,更有助于增強其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古人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成功需要的滿足。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多加表揚、多加鼓勵,讓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
音樂是唯一要求當眾表現的課程,在音樂課上,我們要培養學生有勇氣、有自信、有表情地歌唱。給學生提供機會,為學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臺音樂教學應面向每一個學生。要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使他們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于大膽創新,樂于發表意見。輕松愉快地學習音樂。開展音樂小擂臺活動。新的課程中貫穿始終并強調的是要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因此,每節課利用前后2-3分鐘,請同學上臺表演。表演的內容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來決定。同學們事先都作了準備。通過表演,每個同學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學生的膽量,表演能力都有了提高,同時開闊了視野,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教師應當抓住學生好勝,好表現的心理,開展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的活動。學生可以當小老師展示自己創編的節奏、動作、歌詞及自制的打擊樂,并組織同學學習;可以為同學提供課外收集的音樂資料,音樂小故事等;還可以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每個學生都為自己都能當上小老師感到自豪,尤其一些較怕羞的同學,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增強了自信心,也能勇敢地走上講臺。
3.從娛樂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處在身心發展階段的、活潑好動的兒童更有這方面的強烈需要。正如杜威所說:"經驗表明,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
活動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人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個性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音的高低"這一環節,教師事先準備一些生活用品及打擊樂,讓學生分組去敲一敲、找一找、聽一聽、辨一辨,去感受音的高低。然后運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對音的高低的初步了解,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去感受、表現音的高低。這種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探索的活動,會形成內發的持久不衰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為什么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呢?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歌詞,可按節奏讀。可默讀、也可同桌對讀;又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聆聽完欣賞曲后的感受,可用簡筆畫,可用色彩,可用線條,可用動作等等;或者給音樂主題,讓學生創編音樂故事;給音樂片斷,讓學生討論并創編打擊樂伴奏,或讓學生尋找各種音源來表現音樂主題。只要能夠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何必一定規定死呢?學生可以輕松的對待課堂,享受學習的快樂。
4.結束語
音樂是快樂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快樂狀態下學習音樂,通過探索多種音樂表現形式,來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表現意識,讓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象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
參考文獻
[1]歌唱與聲音訓練.音樂論叢.1982年.
[2] 李蔚,祖晶 《課堂教學心理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3]沈湘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1998年.
一、情境創設,激起關愛的欲望
1.捕捉真實情境中的教材
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引發幼兒情感共鳴,激起幼兒關愛他人的欲望。將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加以收集、整理,將此拍成錄像、照片,進行情景表演,讓幼兒通過看、想、說、做等活動,激起幼兒關愛同伴的欲望,強化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如,學期中途,我班了一個新的小朋友,名字叫張梅。由于她是單親家庭,媽媽的老家又是安徽的,剛到班上不適應,她常表現得焦慮不安,怕和人交往接觸,遇見人總是躲躲閃閃,更不用說交流了,發現這一情況后,我便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張梅不開心?怎樣才能使她開心?你想為她做點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別看小班的孩子,一個個還真想得周全,有的說:“他想爸爸,我帶他去我家,讓我爸爸陪她玩。”有的說:“我和她做好朋友,陪她玩。”還有的說:“她沒好東西吃,心里難過。”孩子們說到做到,下課的時候,她的身邊總是有許多小朋友圍著她,和她一起游戲玩耍,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吃的、玩的送給她;還有的小朋友竟然教她學起了如皋話。看到這感人的一幕,我真的為小朋友關愛同伴的行為感動。
2.利用虛擬情境中的角色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更為明顯。于是我便利用角色游戲中的虛擬角色,滲透關愛教育。如,“醫院”游戲,小朋友將幾張小椅子拼成一排,成了病人的床,一個小朋友躺著,另外幾個小朋友則自然成了醫生、護士,一會兒用手在他的身上壓幾下,一會兒用聽診器聽一聽,一會兒給病人打針,瞧那像模像樣的樣子,絲毫不比真實的醫生遜色。同樣,在娃娃家里,時常看到,孩子們一個扮演爸爸,一個扮演媽媽,當爸爸說要上班時,媽媽拉著寶寶的手,一本正經地教寶寶和爸爸道別,同時媽媽還關切地跟爸爸說:“下了班早點回來。”在游戲中幼兒扮演不同角色,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并表達不同的情感,幼兒運用已有的社會認知常識,在角色扮演的活動中,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學習表達自己的關愛。
二、激勵誘導,強化關愛的行為
1.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課間時常看到幼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場景。如,幫助別人扣扣子,游戲時把自己喜歡的玩具主動讓給別人,為班級整理桌椅,和保育員一起掛毛巾,手工活動中主動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業等等,教師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挖掘、觀察、發現好的事例,及時予以表揚。如,丁鵬小朋友帶來了媽媽從國外帶回的糖果,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及時表揚了她,雖然糖很少,但這個意識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在他的帶動下,經常有小朋友把家中最好的食品帶來和同伴一起享用。正是這些點滴關愛的小故事,使他們成為有愛心的人,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
2.活動激勵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教育價值。如,“水果大餐”活動中幼兒和家長、同伴一起制作、分享水果大餐,其樂融融。又如,社會活動“今天誰沒來”,讓孩子先發現今天誰沒來,“為什么他沒來”,從而引發“他怎么了”的討論,孩子們紛紛向我建議要打個電話問問,哦!原來是陶陶生病了,孩子們想了很多:在家肯定很孤單,“輸液”肯定很疼,他肯定想我們了等等。孩子馬上又向我提議:“我去把糖果送給他吃!”“我做的手工送給他!”“我想對他說幾句話!”“我為他唱首歌!”于是大家忙碌開了,有的繪畫,有的做手工,還有的唱歌,最后,我制作了一只大大的“愛心袋”,把孩子們的歌聲和問候都裝了進去,當我把“愛心袋”帶進醫院送給了陶陶時,他感動極了。這正是對幼兒最好的教育契機。
3.榮譽激勵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上進的心,老師始終用贊賞、鼓勵的態度和眼光肯定幼兒關心他人的行為,使幼兒真正體驗到關心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別人快樂我也快樂”,逐步將關心他人的行為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良好品質。根據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關愛行為表現,我們開展了“關愛之星”“愛心大使”等評選活動,每周評選一次,當了三次“關愛之星”就可以升級為“愛心大使”。在良好的榮譽激勵和正確方法的驅使下,幼兒的關愛行為得到強化鞏固,逐漸養成了“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良好習慣。
三、移情訓練,體驗關愛的感受
移情訓練即指能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或能在最高級的意義上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我認為移情訓練非常適合愛的行為教育,以情動情,增強幼兒的愛心行為,讓幼兒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從而產生移情。例如,我園大班一孩子由于小時生病,使得雙腳走路顛簸,我班孩子每次看到都很好奇,盯著那孩子看個不停,有的還唧唧呱呱在議論著,有的抿著嘴笑,有的還學他走路的樣子。我看到此情形后,沒有責怪,而是以游戲形式,讓幼兒塞住耳朵、蒙上眼睛,當一回“殘疾人”,體驗殘疾人聽不到聲音、看不到東西的難受,并趁熱打鐵,討論平時殘疾人最容易碰到什么困難,他們最需要別人的哪些幫助,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等等。這樣,幼兒把自己的體驗與殘疾人的現實狀況聯系起來了,從殘疾人的角度體驗不幸,以后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移情。另外,在各類教育活動中,也可滲透情感換位的訓練。
――小題記
以前,我只要作業一完成,就馬上出門玩耍。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三年級。三年級的一天,媽媽把我叫到跟前,鼓勵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一聽,馬上噘起了小嘴,頭搖得像個撥浪鼓。因為,我對家務活一點兒也不感興趣,那種活又臟又累,我才不愿意做呢!我又習以為常地出門玩兒了。回到家,我嚷嚷著餓了,要吃東西。媽媽拿出零食,交給我,又去干活了。我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地吃著東西,而媽媽則繼續在我周圍彎著腰忙活兒。不知怎么的,我鼻子里不禁一陣酸楚。我看著媽媽疲勞的身影,又看看自己的“窘態”,我不禁深感愧疚。
第二天,我一本正經地拿起掃把,在媽媽面前大干起來。我的“主動請纓”讓媽媽大吃一驚:“丫頭,你肯幫媽媽分擔家務活了?”“是的!“我鄭重其事地宣布。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我不知不覺喜歡上了這項活動。一放學回來,只要看見媽媽在廚房里忙,我的手便開始“癢”了,總會自告奮勇地來到了媽媽身邊,幫她打下手。于是,在我和媽媽的精心醞釀下,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桌了;中午時,我趁著作文寫完之際,小心翼翼地搬出清潔工具,將整個屋子打掃得干凈整潔;吃過晚飯后,我抬起垃圾桶,細心地清理著飯后的殘渣碎屑;太陽剛落山,我便爬上窗臺,摘下一件件晾干的衣裳……雖然一些事我還做不了,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我都會去做。因為,每當看到干凈整潔的家,看到爸爸媽媽欣慰的笑容,我的疲勞頓時煙消云散,心里裝的只有滿滿的快樂。
現在,我已經升入了高年級,雖然學習任務重了,卻沒有止住“前進的步伐”,反爾越干越來勁。每當我持著拖把洗地板時,我似乎感受到了拖把的“魔力”,總是越干越起勁;每當我累了的時候,只要想起媽媽那無數次感慨的話語:“女兒真是我的貼心小棉襖!”我頓時又渾身是勁了。
體驗勞動,它不僅讓我擁有了無限的快樂,也讓我和媽媽的感情日漸深厚了。
關鍵詞:興趣;體驗;求學;成功;輕松
寫話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提起寫話就唉聲嘆氣,提不起興趣,把寫話當成一個包袱。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寫話能力的提高。本學期我校以快樂作文教學為專題,促使習作教學有新的轉變,學生對寫話的興趣有所提高。
針對目前低年級寫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偏向,要培養學生寫話興趣、調動寫話的積極性,我們可采取這樣一些方法。
一、讓學生體驗寫話的快樂
喜歡活動,這是學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寫話內容,加之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將“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文章自然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例如,寫《美麗的春天》的時候,我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讓學生在快樂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再回到課室,用多媒體展示有關春天的圖片,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花園中,師問:花園里的花開得怎樣,讓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并多運用好詞好句。接著來到田野,學生看到田野的景物是怎樣,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最后來到小溪,師問:小溪邊的草、樹長得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課堂氣氛活躍。為孩子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場所,給孩子們帶來愉悅,孩子們既在樂中獲取到知識,增長了才干,又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
二、學中有樂,樂中求學
小學生的學習活動還要講究趣味性,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就喜歡去做,這樣才感到快樂。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正因為好奇,他們往往會觀察到各種各樣的事物。有景色迷人的田野風光;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我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寫話中表達出來。這樣訓練隨意性大,學生無拘無束,任憑情思奔涌,想象升騰。例如,講快樂作文《小白兔》時,我把一只實物小白兔帶到課堂,讓學生先觀察,再摸一摸,并告訴學生,要想寫好小動物,首先要認真觀察,并盡可能多次觀察同一個小動物。觀察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一般是從頭到尾或從上到下,也可以先整體后局部。
2.觀察時要抓住特點。比如,小兔的長耳朵、三瓣嘴等。
經過指導,同學們基本能抓住小白兔的特點來寫,達到寫作要求,有的學生寫得十分生動。這樣長此以往對訓練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生動,其作文能力便會與日俱增。例如,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小白兔長著一對長長的耳朵,一對紅寶石似的眼睛,一條又短又小的尾巴。它渾身長著雪白雪白的毛,像個大絨球。小白兔的前腿短,后腿長,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真是可愛極了。寫話教學僅僅讓學生感到有話可寫,有話想寫,還是比較容易的。而要使學生真正達到喜歡寫話是不容易的,這就要在注重平時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多練筆,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不斷獲得寫話成功的情緒體驗。
三、讓學生體驗寫話成功的快樂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第一老師。”要使學生愿學、樂學,就要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有興趣就有寫話的潛力。對學生而言,學校是他們的樂園,為了讓這個樂園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課堂氣氛要活躍,要用各種形式上好寫話課,要積極創設體驗成功的情境,設置成功的臺階,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又一個成功體驗的機會,去點燃他們寫作的火花。
總而言之,在低年級寫話教學中,只要調動各種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創設濃厚的寫作氛圍,就一定會有更多的同學快快樂樂、輕輕松松地寫話,而且能寫出通順的話。這樣,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充分感受寫話的樂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寫話。
參考文獻:
[1]吳爍奕.讓繪畫推開小學低段寫話教學的大門[Z].小學教學改革與實驗,2004(9):3.
[2]詹群燕.讓孩子快樂寫話[J].小學語文寫話與習作銜接的研究與實踐,2008(11):176-180.
分享是個人和他人和諧交往的基礎,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有一個深刻的體會:社會向“四二一”家庭發展,孩子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愿意和別人一起分享,別人的物品自己可以拿過來,而自己的玩具決不給別人。這種“小氣”雖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家長對此不及時糾正,而覺得孩子很精明,孩子將會發展成一個獨占意識很強的人,那么他就很難與別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就不愿意和別人進行合作,從而注定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被淘汰。所以,通過培養幼兒的分享觀念來健全其人格,促進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很重要。
案例描述
楊陽,男孩,6歲,是一個“四二一”家庭結構中的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沒有工作,專職照顧楊陽,他們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平時只要楊陽有要求,家長就全力滿足,只要楊陽不哭不鬧就行。每次接孩子,家長首先和孩子談的是“今天有沒有聽講”、“有沒有聽話”、“今天想買什么”之類的話題。
案例一我要玩我自己的球:早上來園,楊陽在他奶奶的陪同下,來到了教室,一看小朋友們在拍球,他就拉著奶奶找自己的球,老師說:“可以隨便拿一個球拍一會兒。”他依然拉著奶奶的手找,直到在樂樂手上發現的他的球,就對奶奶說:“這是我的球,我的球是新的,氣很足。”奶奶對樂樂說:“小朋友,這是楊陽的球,你去拿自己的球玩,好不好?”楊陽從樂樂手中接過球,高興地拍起來。奶奶對老師說:“我家楊陽從小就精明,你看,他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球找到了。”奶奶滿臉露出自豪之情。
案例二你會把我油畫棒弄壞的:繪畫活動時,對面的貝貝沒有天藍色的油畫棒,而楊陽正好有。但不管貝貝怎么說,楊陽就是不同意借給她,一旁的老師看不過去了,便問楊陽原因,楊陽說:“貝貝會把我的油畫棒弄壞的。”老師為貝貝說情,楊陽很不情愿地把天藍色油畫棒借給了貝貝,但當老師轉身離開后,他馬上一把搶過了油畫棒,重新放回了自己的盒子里。
案例三我們不和你一起玩:又到了下棋的時間,無論是游戲棋還是五子棋,大家都選好朋友在玩了,只有楊陽這邊走走,那邊看看,試圖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走了一大圈,仍然一無所獲,沒有小朋友愿意讓他加入。大家的理由都是:“你平時總是那么小氣,我們不愿意和你一起玩!”
案例分析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合作與分享經驗將影響其將來對他人的態度和人際關系,只有具有較強的合作分享意識,才能立足于新世紀科學與經濟發達、競爭激烈的社會。同時,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培養他們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發展幼兒良好的合作、分享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楊陽是一個缺乏與同伴交往能力和分享意識的孩子。在與他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平時在家里他也有類似的行為,他自己喜歡的物品從來都不會讓人碰,如果有人試著拿,他就會大吼大叫。雖然發現這一不好現象后家長也及時進行了的教育,但效果卻不明顯。在幼兒園中,我們老師也明顯感受到了楊陽身上的這個缺點,雖然他活潑,在班上卻顯得孤立,沒有什么朋友。
分析發現導致孩子缺乏分享意識的原因主要有:
1 家庭環境過于“優越”。由于孩子家庭生活的特別優越,家長的過度寵愛,平時要什么有什么,家長的全力滿足導致孩子成為“家庭的核心”。而當孩子融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后,自然會把在家中養成的觀念和行為帶入其中,顯現出分享意識的缺乏。這一點在案例一、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2 孩子自身過分“中心”。孩子在家中過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當他離開家庭,面對同伴的時候,處處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無論是在老師面前還是小朋友面前,都再也體現不出在家庭中的那種優越性。而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強,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于較低階段,是非均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為標準,所以與同伴交往時易發生沖突。在“自我為中心”的驅使下,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和能力受到制約。
3 成人教育有失“偏頓”。在案例一中,奶奶把孩子堅持找到并使用自己的球作為一種炫耀,這對孩子會造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很能干,而忽略分享。案例二中,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但對孩子缺少具體指導。明顯看出,楊陽是迫于老師的“威懾”而把油畫棒借給貝貝的。從表面看,雖然達到了老師的要求,但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孩子的自身意愿。案例三中,從那些不愿和楊陽下棋的小朋友身上,體現了現代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等價交換的心態。在日常活動中,很多孩子都只愿意與對自己“有利”或“平等”的孩子交往、分享。而這恰恰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了那些本就缺乏分享意識的孩子進一步意識惡化。
教育措施
良好的分享意識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也是幼兒良好社會形成的重要因素。作為幼兒教師,必須利用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幼兒學會“分享”,降低自我中心意識,養成良好的分享行為。
一、樹立榜樣,激發分享意識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在平時的活動中,我有意識地請那些善于用語言交流、分享意識較好的小朋友與楊陽多進行接觸,讓楊陽在與他們的交流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
抓住楊陽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文學作品的感染作用,對他進行了教育,讓他明白: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很開心的事情,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與他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善于為孩子樹立行為示范。當看到楊陽玩游戲時,老師可有意識地對楊陽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如平時老師之間分享物品時,可有意識地將分享的過程展示在孩子面前;當自己有了開心的事情時,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教師的示范使楊陽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楊陽與同伴分享的愿望,并且當楊陽與同伴有分享行為時,教師及時評價表揚,激發其繼續分享的愿望。
二、提供機會,體驗分享快樂。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一同游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圖、搭積木、看圖書、下棋等。于是我就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游戲的機會,引發分享行為的產生。如在語言活動中,鼓勵楊陽把創編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班上設置了主題墻“快樂樹”,鼓勵楊陽把“快樂”講出來,并幫他把“快樂”記錄下來,貼到“快樂樹”上;有孩子需要幫忙時,我都請楊陽去幫忙;看書時鼓勵楊陽把心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借給其他小朋友看;激發楊陽把好看的碟片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看……通過種種活
動讓他擺脫自我中心情結,體驗到因自己的分享可以讓大家都快樂,大家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從而提高分享意識。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你若有一個蘋果,給了朋友,你便沒有蘋果;你若有一份快樂,告訴朋友,你便擁有了兩份快樂;你若有一份悲哀,告訴朋友,你的悲哀很快便會消失。”
三、創設情境,點撥分享方法。
許多孩子不愿分享,其實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發生了問題,就如案例一中,從楊陽奶奶對這一件小事的處理中可以看出家長在這方面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情境,讓孩子們掌握分享的方法,才更有利于孩子形成一定的分享行為。例如設置一些問題或者情境,如“你有一個玩具,別人想玩,你怎么辦?”“你看到別人有一個漂亮的玩具,也想玩,該怎么辦?”“你有一個新玩具是自己一個人玩,還是和朋友一起玩呢?”每次都請楊陽發表他的觀點,再請孩子們討論、表演故事情境等,楊陽知道應該有禮貌地向別人借,并且玩時應珍惜物品,及時歸還,對那些不守信用,不愛惜物品的幼兒可以拒絕分享,大家一起玩才快樂。平時在孩子們自由活動時老師注意觀察楊陽的行為,多使用鼓勵性語言,發現不良行為或表現,及時點撥,促進楊陽與同伴友好相處,分享圖書、拼圖等,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過這些具體的分享合作的情景,幫助幼兒逐漸懂得分享合作的方法,在活動中學會分享。
四、家園合作,育態度。
關鍵詞:泥塑活動 體驗快樂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60-01
泥塑活動,是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中國傳統的藝術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還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開展泥塑活動是很有必要的。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筆者在引導孩子對泥塑活動的興趣和進行泥塑活動的創作中,采取了一些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方法。
1 通過多途徑激發孩子對泥工活動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趨避傾向――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孩子尤其如此,對于能帶給他們并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活動,孩子總是樂此不疲。并能表現出不凡的創造性。”因此,在泥工活動中,激發孩子興趣,使孩子興趣盎然的參與活動,是學習泥工的基本條件。比如,在孩子剛開始接觸泥工活動時,我首先出現的是色彩鮮艷、易揉玩的培樂多,并以游戲的口吻啟發孩子:“這些泥團會變……,你們變變看,它可以變成什么?”這時孩子們歡快、有序的動起手來,有的搓,有的團,有的捏。一會兒的功夫,泥團就變成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造型。孩子們歡呼雀躍著:“我的橡皮泥變成了大餅!”,“我的橡皮泥變成了小蘿卜!”,“我的橡皮泥變成了小團圓!”…… 看著孩子們那驚喜的神情,我不禁贊嘆道:“你們真能干。”初次泥工制作活動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孩子對泥工活動的興趣。泥工活動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手部,手指小肌肉群的靈活性。這不是一次、兩次活動可以看到成績的,這需要反復練習,鞏固,才能得到發展。我們堅持兩周圍繞一個新內容開展三次活動,如何讓三次同樣內容的活動都受到孩子的歡迎呢?第一次活動,我們讓孩子們觀察物體的外形,顏色,自己進行操作;第二次活動,讓孩子們總結第一次的經驗,教師講解簡單技能,孩子操作;第三次活動,讓孩子鞏固操作并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操作。這樣,由易到難,每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并對泥工活動有了初步的概念。
孩子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但這一切都不能脫離觀察。因此,我還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經常有意無意地引導孩子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和物。如,“糖果”。活動之前我先讓孩子們觀察教室里面小朋友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糖,引導他們從糖的不同包裝和糖的不同做法來進行觀察,小朋友一般都會感興趣。所以在進行捏泥的活動中小朋友捏出了各種形狀不一的糖果來,有棒棒糖,有包的糖……一團團色彩鮮艷的泥團,在孩子們手中要長就長,要短就短,要圓就圓……孩子從靈巧的十指中間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2 圍繞主題開展,滲透泥工內容
美麗的秋天到了,我們開展了“我眼中的秋天”主題活動,活動中孩子對常見的水果的外形特征有了較深的認識,于是我引導孩子圍繞主題來學習捏水果,孩子的興趣可濃啦!我在區域中及時地提供了橡皮泥以及牙簽、小枯枝等一些輔助材料。在孩子的反復搓揉下,一個圓圓的蘋果的外形就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很高興,可他們又很快的發現這圓圓的東西似乎更象一個皮球,因為蘋果上面有小坑、小柄,那怎樣捏出小坑呢?孩子們開始思索。我沒有直接講解示范,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嘗試、去探索,只見張燁小朋友用手指輕輕一按,一個小坑出現了,她興奮地說“老師我會捏小坑了”。然后請她做小老師來介紹,她自豪地演示了一下,其他孩子也很快地學會了。蘋果上還有小柄怎么做呢?他們用自己獨到的目光、靈巧的雙手,為小小的泥塊賦予了新的生命。
3 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
由于是小班孩子,他們從未接觸過泥工活動,給我們的教學活動帶來了難度。因此,我們進行了分組教學,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內容。集體教學時,對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如:能力強的孩子要求他們注意物體間色彩的搭配,以及作品的精細度;對能力稍弱的孩子要求他們能掌握基本的技能,能塑造出形體便可,對每個孩子的作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每個孩子都從中獲得成功和快樂。另外我們老師根據個別差異對不同孩子給予個別指導,鞏固基本技能。在班上我們還采取一幫一的形式,請能力強的孩子幫助能力弱的孩子,他們之間更容易交流,更容易接受,效果不錯。
4 介紹作品,求新求異
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發現孩子的特點,才能引發孩子的創造潛能,教育才有效。而展示交流是最直接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孩子互補缺陷,學習借鑒,求新求異。泥工活動中創設一個介紹作品的寬松環境有利于促進孩子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孩子們在介紹自己的構思時,刺激另一半的思考,激起創造的火花,這時我們就及時鼓勵有創意的觀點,尊重孩子的想法,促進孩子不斷聯想和想象,進一步用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孩子在介紹作品的過程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我們不期待孩子的作品盡善盡美,而是注重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創造興趣的培養,以及萌發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對孩子期的孩子來說,豐富其感性經驗、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對于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我和動物做朋友”主題活動中有的孩子在介紹自己做的獅子時,我們發現孩子使用的方法是從制作老虎的方法演變而來,不同的是夏偉雯小朋友在塑造獅子鬃毛時用剪刀在頭部周圍一圈整理成鬃毛,這方法簡便易學又富有創造性,我們及時表揚了孩子的創造發明,又讓夏偉雯小朋友介紹做鬃毛的方法,使孩子共同分享創造成功的喜悅,更進一步激發孩子創造興趣和求異思維。孩子在泥工活動中獨立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興趣和愿望不斷增強,求新求異、創造性思維也得到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B-0068-01
2012春季學期,根據學校地理環境特點、生源特點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等,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甘蔗種植管理對照實驗活動”。之所以選用甘蔗,是因為廣西是我國最大的甘蔗產區,甘蔗種植十分普遍,學生們對甘蔗十分熟悉。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農民工子女接觸農作物的機會較多,且我校前身是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子弟學校,地處研究所旁,部分家長就是所里的科研人員,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學生們對甘蔗種植活動很感興趣,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一、快樂“搜查”
在確定“甘蔗種植管理對照實驗活動”的主題后,全班同學討論應怎樣開展活動,學生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活動有的學生還是第一次參加,對整個過程并不十分了解,學生的疑問很多:“要做什么?怎么做?”“甘蔗種從哪來?什么時候種?怎么種?”“施什么肥料?施多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查找和搜集資料。怎樣才能有效地查找和搜集有用的資料呢?很多學生是通過圖書查找文獻資料、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資料。筆者還引導學生要通過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搜集資料,因為種植活動是實踐操作,種植經驗很重要。有的學生立刻想到了“我爸爸”“我樓下的阿婆”等,因為“我爸爸是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我樓下的阿婆家里種有很多苗木”等。隨后,學生們分小組進行實地訪談(訪談對象主要為家長、科研人員)、實地考察和記錄,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收集到了實踐活動所需要的資料,還增強了有效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增進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與情感互動意識,為順利完成實踐活動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快樂勞動
在實踐活動中,筆者將全班分成4個小組,安排小組“值班表”,各小組輪流負責對甘蔗日常種植的管理。
學生們一起翻地、松土、下種、栽苗、澆水、鋤草、施肥,在種植的過程中真正實現了“我動手、我實踐、我快樂”的愿望。在種植活動中,學生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苦惱。如種下的甘蔗不發芽,有的學生因為初次種植而手忙腳亂,弄得手上臉上都是泥。最后,學生們終于學會了種植甘蔗。同學們細心呵護自己親手栽種的甘蔗,并在種植過程中不斷探究甘蔗的生長特性以及種植技術。不少家長也被學生“請進來”指導種植養護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種植管理,學生們在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他們意識到:雖然干得汗流浹背,但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地去努力,要專心,還要有耐心,才能取得成功。有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復雜,而實際上當你認真去做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
三、快樂觀察
本次甘蔗種植活動歷時8個多月,觀察記錄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熱情和積極性,筆者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然后引導學生使用多種觀察記錄的方法,如文字描述記錄、圖形記錄、照相錄影記錄、數據記錄、表格記錄等。相對來說,表格記錄的方法運用得比較多,如:各小組把每次去地里護理甘蔗時要做的事項列出來,然后用星級來表示完成情況;將施肥、除草、培土的時間制成表格,當完成相應任務時就蓋上負責管理的小組的標記等。很多時候,學生請家長用照相、錄影的方法記錄各小組的勞動過程。在施肥的過程中,學生用文字和數據記錄法記下所施肥料的品種等。有一個小組的學生還用圖形和數據記錄法“畫出”甘蔗長出的節數,展示甘蔗在不同時期的長勢情況,很有創意。在種植過程中,筆者及時地對學生加以肯定和鼓勵,不定時地在教室里張掛各組的觀察記錄表(圖、畫),并評選“本周觀察記錄能手小組”,以保持學生觀察的持久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科學發現始于觀察。通過較長時間細致地觀察,切身地體會,認真地記錄,學生掌握了甘蔗的種植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四、快樂探究
一、設計生活化作業,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的確,數學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活力和靈性,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要用到數學,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數學教育資源。為此,我把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作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拓展與延伸,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如:學習了《認圖形》后,安排學生在家里用紙任意剪一些平面圖形,并說說這是幾邊形。學習了《量長度》后,可以讓學生親自量量家里一些生活用品的長度。學習了《乘法的應用》后,讓學生計算吃飯時需要多少雙筷子,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從中領悟到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較簡便。學習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后,交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到商店里去找自己喜歡的兩樣玩具,算一算如果買它們應付多少錢?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后,讓學生根據統計十字路口十分鐘內機動車輛運行情況,或到附近商店調查幾種商品的價格等,再編制成統計圖表……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不僅鞏固了課堂里所學的知識,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的最好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我在作業形式的多樣化上下工夫,在“趣”字上做文章。盡量把作業中的數學知識編成故事、謎語、童話、游戲等形式,使學生一看到作業內容就來勁,就躍躍欲試,使學生把作業看做是沒有負擔的學習,樂在其中。
如:學習了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后,我讓學生用這四種方法的知識把自家的電話號碼編成一個競猜題讓其他同學猜的作業。
( )被減數是72,減數是66,差是多少?
( )16上4的幾倍?
( )27比19多多少?
( )幾個4是8?
( )49與50相差幾?
( )3個3是多少?
( )25里面有幾個5?
學生根據這些條件,猜出這個號碼,按照猜出號碼撥出去,接電話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學,學生覺得十分有趣。這樣把作業寓于猜謎之中,用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學生,“吊”起了學生學習的胃口,讓學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學生在“樂”中求知。
三、設計自主化作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學生的性格、習慣、愛好千差萬別,為了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作業,我常設計一些分層次的作業,使作業更富有針對性,留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擁有自。
如:教完第一冊“認數”之后,我設計了如下分層次的作業。
請你自己選擇一題來完成。
[A層]你能寫出10個不同的數嗎?
[B層]找找你身邊的物品各有幾個,并把數字寫下來?
[C層]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數來說幾句話嗎?
又如:教完《比較數的大小》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A層]48,( ),51,( )53,54,( )
[B層]把76,25,16,83,46,59,64按從小到大的位置排一排。
[C層]37
這些自主化的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自主選擇若干題完成,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開發了不同特長、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讓學生發散思維,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大膽創新。
一、營造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文本、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過程,并能把學生、教師、文本、生活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徜徉在語文的樂園之中,找到語文感覺,獲得生命的愉悅與靈性。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文章,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筆者在執教《臥薪嘗膽》時,介紹了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了戰亂紛繁的春秋時代,然后閱讀課文,了解勾踐雖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奮斗情境,感悟越王勾踐決心之大、意志之強,最終滅掉吳國的奮斗精神。
其次,充分利用教學資料、多媒體課件等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超越時空界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執教《臥薪嘗膽》后,在學生掌握了主要事件、人物特征后,組織學生觀看《臥薪嘗膽》剪集,這就是變課文的直觀文字敘述為生動形象的話劇,促進了學生從感受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尤其是第28集,當學生看到勾踐忍辱負重,得知夫差生病,主動為夫差看病,做出了令人驚駭的舉動――嘗糞問疾。學生的心都提起來了,學生都被勾踐之舉所震撼,有的學生都流下了眼淚。在看到越王勾踐被放回國,每天睡在草席上,嘗著苦膽,以勵其志,學生被勾踐這種忍辱負重、意志之堅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也深刻地認識了勾踐這個人物形象,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懂得了失敗不可怕,只要臥薪嘗膽、發奮圖強,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二、激發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體驗
語文教學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觸摸人物的生命,體驗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要注意設疑問難,引導學生掌握文本的內涵,讓文本中人物的語言、情感、思想植根于學生的心靈世界。
筆者在執教《但愿人長久》時,首先和學生一起聆聽《難忘今宵》的歌曲,學生被優美的音樂旋律所陶醉。接著筆者說,現在我們來看看唐代大詩人蘇軾在中秋節是怎樣度過的?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已經通過搜集資料對蘇軾有了了解,于是我們聽課文的配樂朗讀《但愿人長久》(課文錄音),學生既理清了課文背景,又找到了全文最動人的場面描寫――望著月亮,思念親人。學生的體會是怎樣的呢?現摘錄教學精彩片斷:
師:誰能結合課文來說說文中用“埋怨”一詞的意圖?
生:蘇軾不開心、不如意是因為遠離親人,而此時月亮又特別圓特別亮,所以要“埋怨”。
生:蘇軾覺得月亮是有感情的,應該同情他們兄弟分離,不應該這么圓、這么亮。
生:蘇軾如果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會埋怨月亮呢!
生:用埋怨,說明蘇軾思念弟弟的感情之深,我體會到了蘇軾的相思之苦。
三、品味欣賞,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語文教學中的品味欣賞,首先是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領悟人生意義;其次是賞讀正確的道理,培養學生理智的看問題;再次是欣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
《九寨溝》這篇課文描寫了九寨溝的自然景色奇幻無比、優美迷人,是對學生進行愛我河山、熱愛大自然教育的好課文。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在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后,觀看多媒體課件,和作者一起體驗游覽九寨溝的樂趣,讓學生學得開心。現摘錄精彩教學片斷:
生1:我讀著課文,仿佛來到了九寨溝,就像來到了一個童話世界,欣賞著這里的美景,我被九寨溝的美景所陶醉。
生2:讀了課文,我好像看到了座座雪峰、大大小小的湖泊、高低不平的天然臺階、錯落有致的瀑布,讓我流連忘返,我簡直不想走了,都想把這美景遷到我們家的院子里。(引得學生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