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六年級課外閱讀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No1.每天至少讀上半個小時的課外書,以此來拓展自己在作文水平方面的提高與加強。開拓自己渺小的視野。
No.2每個星期至少讀上1到2本書的數量。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智慧。
No.3讀書做筆記,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條件。以此來開拓自己在閱讀理解這一方面的加強。
作者:張國軍
單位:金平縣勐橋鄉中心小學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六年級學生提高成績、能力及素養的關鍵所在,老師必須要全面重視起來。但從目前我校六年級的作文教學狀況來看,多數學生對于寫作文的態度并不積極,他們往往一看到作文題目就頭疼,經常覺得沒什么好說的,沒什么好寫的,所以沒有辦法開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既不在于農村生活的單調,也不在于學生經歷的貧乏。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學生缺乏組成材料。因此,我認為在六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如何積累素材。只有勤于積累才能夠打開作文大門,才能使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人通過幾年來對《農村小學生如何積累作文素材》方面的文章閱讀探討和課堂作文教學經驗積累發現:教師應該極力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積累作文素材。
一、課文素材積累。
語文課本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積累途徑,如果能合理的掌握與運用課文中的素材,則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此種積累素材的方式不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只需要合理利用課內時間即可。但對于農村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沒有這樣的意識,所以需要老師在課堂中積極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都去思考如何將課文中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作文的魅力值。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同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一個“語言表達”環節,讓學生從“山中眾多朋友”中選擇一位朋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樣學生便能夠明確此篇課文素材積累所適合的位置。此外,課文里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以及優美的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在課文中進行繪畫。,以便于學生逐漸學會整理素材、有序積累素材。
二、生活素材積累。
對于六年級的寫作范圍而言,一般都與學生所處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因而學生的素材積累必然離不開生活這一途徑。對于大部分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都不具備善于發現的眼睛,對身邊事物關注的較少,導致對于生活中的事物描寫的不夠真實與生動。其實,寫作就是起源于生活,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如果能夠留心觀察與總結,那么寫作素材的積累速度會非常快。對此,在實際的六年級作文教學中,語文老師的職責就是讓學生體驗發現的樂趣,引導他們逐漸養成留心觀察生活中人與事的習慣,讓學生樂于從生活中探究寫作思路與靈感。比如學習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習作二》時,老師可以布置《家鄉的味道》的作文,此題目一出,較多的學生會聯想到家鄉的美食,會著重觀察生活中此方面的內容,但很難打開作文思維之門,因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味道”并 不是要局限于美食,也可以對家鄉的風俗習慣、文化、自然風景等進行描述哦!這樣的提示能讓學生逐漸擴展對生活的關注范圍,既能夠寫好此篇作文,又能夠養成善于觀察、分析與感悟生活的習慣,這便是學生逐漸養成素材積累習慣的重要體現。
三、課外閱讀中素材的積累。
閱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章讀多了自然會有寫作的欲望。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積累詞匯,豐富他們的表達方式,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例如,在六年級學習了《最后一頭戰象》一文后,老師可以幫組學生找到沈石溪的作品《狼王夢》、《第七條獵狗》等小說補充閱讀。學生閱讀過后,在與同學的交流時往往會很自然地談到里面的內容,有時還會出口成章,甚至達到妙語生花的境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筆記素材積累
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僅靠讀、靠背還不夠,要積累更多的素材,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分門別類地記下來。發現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及時摘抄或根據愛好制作一張便箋,這樣積累的材料就會越來越多,便箋卡就會變成一個材料倉庫。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自然美景與奇異物品,或是一時的靈感,都要即時地把它記下來。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這也是一種積累材料的好方法。日記,日記,就要天天記。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集腋成裘了。寫日記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素材,還能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表達方式,甚至觸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與靈感。
顯而易見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思想、心智、思維等還不夠成熟,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積極的從課文、生活、課外閱讀、筆記等幾方面著手,教會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感受寫作及積累素材的樂趣,為學生將來順利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當然有了素材,我們還得勤于思考、敢于想象,這樣過去那種一提起筆就昏昏然的“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局面,就一定能得到徹底的改善,寫起作文來也就自然會文思泉涌,筆下生輝了。
字數:2062字
【關 鍵 詞】 經典誦讀;小學語文;有效閱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村莊”,各民族文化呈現相互融合和滲透的趨勢。因此,在信息化時代如何保持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發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經典訓練的目的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并有所創造和發展,是當代中小學教育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筆者在主持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課題《如何通過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的研究中,深入進行了“開展經典閱讀,培養語文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的專題研究。
一、經典閱讀的現狀
(一)經典文的閱讀總量不足
《課程標準·附錄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要求學生義務教育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經典文雖然大量入選作課文,但整個小學階段課內只能閱讀三百篇左右三四十萬字的讀物。僅僅靠三四十萬字的閱讀量,要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經典文閱讀沒有課程定位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一至六年級的語文周課時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級一學期20周計算,一學期共180個課時,而這180個課時是用來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課。因為沒有課程定位,沒有固定的讀書環境,課外閱讀課總是被擠出課堂的門外,有時因教材需要,也會上一兩次的指導課,但總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此外,學生所學學科較多,作業也較多,誦讀中國古代經典的時間少之又少。
(三)教材體的優秀“經典文”被異化
緣于部分的優秀經典文篇幅較長,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現是無法進入課本的。所以,優秀的經典文一旦入選為語文教材時,難免會遭橫斬豎砍的刪改。這些被異化的中華經典文,不僅流失了豐富的思想,而且變得“小”“短”“輕”“薄”,充滿了閱讀障礙。
(四)教師閱讀觀念薄弱
教師隊伍,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參差不齊,學生在誦讀中華經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導良莠不一,因此,學生的誦讀效果也好壞不一。有的教師仍然抱著“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的陳舊觀點,把課外閱讀放在補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師盡管經常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卻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實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當然不佳。于是,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是“三無”產品:“無書籍,無時間,無方法”,最終使學生“無興趣”。
二、經典閱讀的有效對策
窄化的中華經典文閱讀現狀,讓我們很難觸摸兒童純真的童心、豐富的童情。為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領域里,要很好地利用優秀的中華經典文資源,積極進行推薦閱讀、指導閱讀、擴容閱讀、主題閱讀、演繹閱讀、評價閱讀,讓兒童快樂閱讀、享受閱讀,讓中華經典文在母語教育的殿堂里“讀”領。
(一)推薦閱讀,激發興趣
茫茫書海,萬千讀物,如何讓00后的孩子在書海中順利暢游呢?首先,教師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地位與意義。向學生推薦書目要做到傳統與時尚并舉。除了推薦公認的經典名著外,還可以根據年段不同,圍繞“促進學生素質提高”這個中心,由淺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書目必讀數目和選讀書目。學生必背書目為《中華經典誦讀本》《三字經》《必背古詩70首》,必讀書目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觀止》《百家姓》《新世紀教育文庫》等。學生每日與經典為伴,與大師為友,相當于每天都在閱讀中國,閱讀世界。
(二)指導閱讀,養成習慣
從閱讀理論,我們基本可以歸納出“閱讀”含義的三個層面:解讀、賞讀、研讀、創讀,由這三個層面出發,便衍生出許多種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閱讀。
1. 讀物推薦課主要模式:準備推薦——學生推薦——評價——質疑問難——鼓勵閱讀。該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可以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
2. 讀書方法指導課主要模式:讀——記——匯——創。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講授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四種常用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聯想、想象能力等;教給學生運用“意群注視法”,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筆記的內容和可以抄精彩詞語或優美片段、格言警句等。為體現以讀促寫,以寫助讀,學校還專門設計讀書日記《小蜜蜂》,要求學生每日進行閱讀反思及盤點。一、二年級以摘抄型為主,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斷摘錄下來,以加強積累、增長知識、學以致用,也可以寫寫簡單的讀后感。三至六年級學生以讀后感、人物形象評論等形式寫認識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課內外整合閱讀課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談——真情面對面——作家新書架。課程主要結合課文教材,進行與之相關的內容拓展閱讀。
4. 交流評論課主要模式: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和體會,也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來進行組織交流。
(三)主題閱讀,躍升品質
中華經典文的主題閱讀活動是在一個確定的主題的統率下,開展的一系列課外閱讀活動。一些經典文學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閱讀空間,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學方式,模式化的教學方法來解讀、教學這些文本往往會使他們失去魅力。因此,我們可以開展主題閱讀,通過讀、想、編、演、說等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展示自己閱讀的收獲,躍升中華經典文的閱讀品質。
(四)擴容閱讀,積淀濡染
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擴充閱讀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積淀濡染。
1. 定時、定量閱讀。定時讓學生閱讀,一要時間落實,每周起碼安排一節課進行專門閱讀,規定每天晚上20~30分鐘的閱讀時間。定量閱讀,內容不宜多,取材要考慮廣泛性、可背性,并根據分類提供:星期一唐詩宋詞,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資料點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讀,也可以在校內讀。為確保書源,學校圖書室可每周向學生開放外,還可以開展好書漂流活動,號召學生將自己擁有的好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
2. 定性閱讀。課外閱讀應該是學生自主、自愿的閱讀,只要內容健康的,學生愛讀什么就讓他們讀什么,這樣,他們讀起書來很輕松,又能獲得新鮮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對剛接觸書籍的兒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性情閱讀是最合適不過的。教師對這種“定性的放任”態度應該是寬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無拘無束地享受閱讀文學所帶來的樂趣,點燃心靈的火花。
3. 聲像閱讀。現代意義上的閱讀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報刊書籍上,電影、電視、網絡擴大了兒童的閱讀空間,因此,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知識含量高、人文熏陶氣息濃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成語故事》《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學校還可以給家長發出讀書倡議,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宜學生看的欄目、節目、電視劇等。
4. 競賽閱讀。只有盡量為孩子提供展示他們閱讀成果的舞臺,才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多讀書。學校每年以文化藝術節為契機,大力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積極開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師生的讀書比賽活動。豐富的讀書活動還有:征文、讀書沙龍、演講比賽,評選星級讀書學生、書香班級、書香年級書簽評比、班級的“書香伴我行”主題班會、“詩韻飄香”誦讀擂臺賽、《三國演義》知識競賽、課本劇表演、讀《西游記》開展講故事比賽、人物繪畫大賽……同學們可以用說、寫、畫、唱等各種形式來暢所欲言,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悅,并在反復誦讀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評價閱讀,享受樂趣
課外閱讀是學生開闊眼界、貯備知識和訓練能力的橋梁,但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往往讓學生難以入手。因此,教師要認真按照課程標準,精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建立學生樂于接受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樂于讀書,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可用下表評價中年級學生參與的閱讀情況。
我們還采用寫讀書筆記、讀書量、閱讀考級等形式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重在評價其閱讀過程,閱讀成績計入期末語文總評成績中。如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背誦古詩的積極性,我就定出這樣的一個古詩考級制度:課外進行閱讀古詩的活動(古詩的內容可以是《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書籍上的),到老師處背誦古詩,背出10首古詩為背誦一級,20首為背誦二級,以此類推,100首為背誦十級,110首為背誦特一級,學生甚至可以背誦更難的古文;或者到老師處默寫古詩,默出10首為默寫一級,定級同背誦的定級法。而這些考級的分數還與期末的成績掛鉤。這樣,學生背誦古詩的積極性高漲。
三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經把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把為兒童的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轉化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對待閱讀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學生喜歡讀書了。學生讀書目的以提高語文水平和豐富課外閱讀知識為主,和過去相比有了明顯不同。班里56%的同學有每天看書超過一個小時的習慣。88%的同學經常寫讀書筆記,并有83%的學生愿意與他人交流分享讀書心得。校園到處彌漫幽幽書香!
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悟到:閱讀中華經典,是親近母語帶入一個“童心、詩意、浪漫的旅程”;中華經典的閱讀,是一項“花的事業,根的工程”。我們將不斷深入,積極開展經典誦讀,讓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讀”領。
【參考文獻】
[1] 俞冬偉,勵汾水. 小學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理念;書香家庭
閱讀是人們依靠自己的視覺,通過文字符號,從書面語言中接受信息、理解意義、捕捉作者思想意圖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單靠語文課堂教學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事實證明,凡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非常重視課外閱讀的。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可見,課外閱讀在學習語文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社會不斷進步,我們現在已進入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知識、信息以其前有未有的速度與規模膨脹、裂變,牽動了人類物質生活方式、文化與精神活動要求和內容的改變,人們的閱讀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電視、電影、錄像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有很大的沖擊。不少家長認為,電視的信息多的是,什么政治、文學、體育、藝術樣樣都有,再加上長期以來推行應試教育,使學生和家長兩眼盯住的只有課本,課外閱讀倒成了學生的不務之業。據一項調查結果表明:20%的家長不贊成孩子讀課外書,26%的家長明確表示不允許看與學習無關的書,以不影響學習為前提才支持看書的占46%,放任不管的占8%。“讀書其樂無窮”從何談起呢?
學生自覺閱讀的興趣不濃,教師和家長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20%的學生每天都讀課外書,25%的學生根本不看,55%的學生只是偶爾看課外書,其中35%的學生讀課外書是教師和家長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家長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不是出外游玩,就是在家看電視、上網、打麻將,哪有時間指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布置的只是書面作業,課內閱讀也布置,但卻沒有有效的辦法來檢測,沒有加以有益的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沒有變成自覺行為。
由于這些原因,教師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就必須開展課外閱讀,而開展的途徑就是要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我校在上學期啟動了一個“書香家庭”的讀書活動工程,解決了學生不讀課外書的毛病,現把做法歸納如下。
一、樹立課外閱讀新理念
開展課外閱讀,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家長等方面的配合和協調。讓家長認識到閱讀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作用,是搞好課外閱讀的動力。更新師生的閱讀觀念,教師要轉變以課內學習統領一切的觀念。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恰當的調控,做到有計劃、有檢測、有激勵的辦法,使學生自覺地行動起來投入課外閱讀中去。取得家長的配合,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開展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動員家長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家庭讀書環境,建立學校與家庭的一體化運作系統(即營造書香家庭)。
二、根據大綱要求,制訂好各年級的閱讀計劃,做到教師指導及家長指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出發,制訂可行的計劃,家長可以根據各個小孩的實際情況選擇書籍,至少要選出一本家長和小孩共同閱讀的書。家長可以參考各年級推薦書目,和孩子每天堅持讀書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定期帶孩子到圖書館、新華書店、購書中心等文化場所開展讀書活動,對孩子的閱讀給予指導。
三、建立優良的家庭閱讀環境
確定了讀書計劃以后,每個家庭成員自覺地讀書,互相提醒、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家庭擁有讀書間或書房,擁有電視機、電腦等學習設備;家庭擁有藏書量在200本以上;家庭每年有一定資金用于購書、讀書或參加培訓;訂閱兩份以上報紙、雜志;家長引導孩子在讀書后進行摘抄、剪報、手抄報、讀書筆記等,讓孩子養成積累的好習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活動開展了一個學期,已初見成效,涌現了一大批的“書香家庭”,如龍旭敏等家庭,創建“好孩子小書房”的讀書環境,一、二年級學會了讀后做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三、四年級學會了寫讀后感,五、六年級進行人物評價。學生家里收藏的書多了許多,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積累的好詞佳句多了,語文底蘊豐厚了,語文素養就高了。閱讀的書多,寫作水平也就相應提高了,語文的總體成績有了提高。
總之,這個讀書活動,掀起了學生和家長喜讀書、愛讀書、求上進的熱潮,營造了親子共同學習的氛圍,促進了家長與孩子間的學習、溝通與成長,從而推進學習型家庭的創建,改變以往孩子在課余時間玩樂的消費觀,使他們增長見識,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慶.面向未來的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教師,2001(7/8).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巴丹在《閱讀改變人生》中也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讓人生在有限的長度內,寬廣遼遠,波瀾壯闊,奔騰洶涌,浩蕩激越。”對于課外閱讀的作用,相信也是為廣大語文教師所共識的。
但是,對于我們農村小學來說,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難以形成。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家長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長很少去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博覽群書。在他們心目中能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一個乖孩子。即使提到課外書,也只是把《優秀作文選》等同于課外書籍而已,在他們看來其他課外書就是影響學習的“害書”。
《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重視課外閱讀,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對課外閱讀的字數總量作了明確規定:小學生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于150萬字。為了較大改變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達到或超過新課標所規定的要求,我們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對課外閱讀的開展進行了新的實踐研究。
一、納入常規,確保“讀”的時間
閱讀是需要時間的,課外閱讀的主要時間是在課余,但把所有閱讀任務都放到課外去并不合適,因為課外閱讀并非單指課余閱讀,還有課本外閱讀的含義;同時因為許多孩子缺乏持之以恒的力量。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會有頭無尾,收效甚微。為引導和組織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我們學校開辟了周三、周五下午的半小時閱讀課,讓學生靜下心來,與中外文學大師“對話”,汲取人文素養的精華。把每周兩次半小時的閱讀課納入學校常規,不僅保證了教師指導課外閱讀方法和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還能促使學生把課外閱讀自然地帶到課余閱讀,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堅持性。
二、教給方法,養成“讀”的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方法,就是讓學生掌握從語言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方法。這是形成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課外閱讀能力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步驟地加以指導和培養。
1.指導選擇讀物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還較差。而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的推薦工作。
一般說來,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理應以兒童文學為主,因為兒童文學作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都有自己較為明確的讀者對象的定位,在表達內容和表達技巧上,也比較符合兒童的閱讀口味,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等。
其他提到的一些長篇小說,如吳承恩的《西游記》、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拂游記》也適合小學高段的孩子閱讀。
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這正和魯迅先生的觀點相一致。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來也糊涂。”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前年,我校加入了新教育實驗學校,為打造書香校園,營造書香氛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讀書漂流”活動。“漂流活動”由同班到同年級再到跨年級之間進行。
通過活動,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越來越愛讀書、好讀書、會讀書了,班中洋溢著濃濃的讀書氣氛。“讀書漂流”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多多,快樂多多,收獲多多”。
2.教給閱讀方法
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和課外讀物的特點,著重要求小學生學習并掌握默讀法、泛讀法、速讀法,以加快閱讀進程,促進閱讀過程的最優化。在近幾年的探索、實踐中,我們覺得為學生朗讀講解作品、賞析片段,是使學生學習并掌握閱讀方法的一個好途徑。
為學生朗讀講解故事,是幫助他們成為一位真正讀者的必經之路。也許有人認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為他們念讀故事。事實上,從學習閱讀到建立閱讀習慣的過程,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年級都有給孩子讀故事的必要,只不過閱讀材料有深有淺。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是跟著懂閱讀的成人一點一滴模仿來的。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能做的和一般教學中所用的技巧差別不大。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一開始,老師得先捉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較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這整個作品。”在這一方面,老師有著獨特的洞察能力,他能夠清楚地掌握孩子們對故事長短、難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閱讀之前,協助孩子們了解故事的每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從一開始完全不會,到能閱讀整個故事,他們也就慢慢掌握了閱讀的方法。
3.養成動筆習慣
學生課外閱讀養成兩個習慣很重要:第一,養成邊讀書邊動筆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是自己的書,可在書上劃出重要句段、寫寫評注。如果是借來的書,提倡寫讀書筆記。可以是編提綱,也可以寫創造想象型的讀書筆記,最多的還是寫心得體會的讀后感。第二,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而不思則惘。”學成于思,邊讀邊思,讀書才能有所進益。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只了解故事情節,就不能完整地領會作者的意圖,不能體會到蘊藏在文章深處的東西。
2005年起,我們為三至六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一本“采蜜”本,有“開卷有益”、“讀書名言”、“讀書方法”、“閱讀筆記”這樣幾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閱讀筆記”的填寫:
讀篇目《________》閱讀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日
優美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體會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學期期末學校對“采蜜本”的使用進行總結評選,同時將其作為學生參評“閱讀之星”的材料之一。
三、組織活動,注重“讀”的反饋
課外閱讀配合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增強孩子持續的閱讀興趣。課堂閱讀教學的一些手段,如朗讀、課本劇表演、畫畫、唱歌,同樣可以用于課外閱讀教學中。
在隊活動中反饋。課外閱讀材料中,有不少是充滿兒童生活情趣、適合大多數學生閱讀心理和水平的兒童文學作品。我們結合班隊活動,采用“讀書會”、講故事、相聲、小品等形式,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這些兒童文學作品,又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表達能力。
在自編小報中反饋。指導學生自編小報,每月一期。由學生自己當主編、編委和美工,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并組織交流評比“最佳手抄報”,張貼公布,表揚獎勵。在小報上,體現出了他們作文、審文、改文、抄文的自主精神,也反映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收獲。
在學生習作中反饋。“厚積而薄發”,學生的作文是從“積蓄”到“傾吐”的過程。大量讀寫,日積月累,學生的習作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學期末,通過交流讀書筆記,每班評選出五位“閱讀能手”,給予表彰激勵。幾年來,學校學生習作頻頻獲獎并見于報端。目前,已結集出版學生習作《舟航》四輯。尤其值得稱頌的是我校一位學生在“中國青少年讀寫大賽”中,榮獲全國“五十杰”稱號。這對于一所規模不大的農村學校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一、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學了《示兒》,我就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讓學生去學習有關陸游的其他古詩……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二、交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作品題材豐富,且種類不同,文章的內容也深淺不一,同時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學生僅有課外閱讀的興趣還不夠,還必須學會閱讀的方法。常見的閱讀方法有:
1.選讀法
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在學習了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后,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
所謂精讀法,就是對于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
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4.摘錄批注法
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畫記號,作注釋,寫評語,為以后的作文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把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三、體驗成功喜悅,形成濃厚氛圍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教師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加以鼓勵。學生在獲得鼓勵之后,會進一步激起閱讀的興趣,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單個學生的進步又成為其他學生效仿的范例,這樣班級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一、培養課外閱讀興趣
要在學生心中播下讀書的種子。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他們深厚的知識底蘊是從哪里來的呢?是讀書。豐富的閱讀,幫助他們積淀了廣博的學識。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名人名家:如文學家高爾基、大作家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在班級中樹立典型,鼓勵學生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的精神食糧。
對初涉閱讀的學生,教師應努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到閱讀狀態中去。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文章內容,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進而激發閱讀興趣。但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增強其課外閱讀動力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
1.推薦書籍時要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學生年齡、性別、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各不相同。小學中低年級學生一般比較喜歡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高年級學生則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比較感興趣。女生一般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書籍感興趣。因此,教師向學生推薦書籍時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2.推薦書籍時要注意形式多樣
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給學生推薦不同的書刊、篇目。如在向六年級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教師可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還可以把統一、分散推薦結合起來,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
3.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我們要組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悅,激發、鞏固他們的閱讀興趣。比如:
(1)背誦古詩。古詩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小學生記憶力強,經常背誦、積累古詩,不僅可以吸收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語言,還可以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設立小靈通信息臺。可以讓學生閱讀報紙雜志,收集資料,內容包括國內、國際新聞、時事熱點、科技知識等。在每周“十分鐘隊會”上,通過“小靈通”講臺各抒己見。(3)開展小種植、制作活動。課余時間,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教師可以號召學生種植自己喜歡的各種植物,收集自己喜歡的各種動物的圖片等,然后再引導他們去閱讀有關動、植物的書籍。這樣,不僅使他們了解了某些動、植物的習性、特征等,也培養了他們廣泛的閱讀興趣。(4)開展讀書周活動。把每月的最后一星期定為班上的讀書周,讓學生把這個月所讀過的課外書或記的讀書筆記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全面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5)舉辦比賽。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接龍”“故事大王擂臺賽”“相聲”“小品”“童話表演”活動等。每項活動結束后要及時予以獎勵。通過比賽,在班級掀起讀書熱潮,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凸顯課外閱讀的有效性
當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了濃厚興趣后,就必須凸顯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書籍的方法和閱讀課外書籍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得法者如魚得水,不得法者如瞎子點燈。課外閱讀也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篩選課外讀物
由于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鑒別能力低,面對各種各樣的課外讀物,他們或順手拈來就讀,或為獵奇而讀,這樣往往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而且要教學生如何選擇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發展的課外讀物,如可選擇與課文作者、歷史背景相關的文章,與課文內容、形式、寫法相關的其他文章等。但要注意的是推薦的書籍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宜。
2.正確把握課內、外關系
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展,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因此,教師要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這樣,從課內精讀學到的知識就能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得到復習、補充;課外閱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和獲得的廣泛知識,又能為搞好課堂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3.推薦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大膽地將報紙、雜志等引入課堂,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素材。如學習《新的跨越》一文,學生明確了消息的寫法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報刊上的新聞報道,進一步明確消息的寫法,為習作“寫板報稿”打下基礎。
4.培養正確的課外閱讀方法
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要遵循課內帶課外、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等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課外閱讀。
(1)教會學生恰當運用精讀、略讀的方法。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和目錄,以全面了解文章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瀏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2)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閱讀習慣。讀書不單是為了休閑娛樂,更主要是為了獲取知識,開闊眼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時專心致志,一邊讀一邊想,思考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等,在理解感受的同時質疑問難。
5.指導寫讀書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僅要邊讀邊想,而且要邊讀邊動筆。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摘錄優美、精彩的詞句、片段,編寫提綱,寫讀后感,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等;學生可在感觸較深的地方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旁邊加上批注。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一、指導思想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顯現,師生沉浸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氣息。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師生濃厚的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營造人人熱愛讀書,善于讀書的氛圍,把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活動推向更廣闊的領域,更高的層次。根據中心校的有關精神,開展此項活動。
二、創建目標
與好書做伴,與文明同行。
三、創建口號
與經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為伴,塑造美好心靈。
四、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的朗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每天晨讀課校園內要有朗朗的讀書聲。
2、各班選好威信高、負責任、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的讀書組織委員,組織班級晨讀、晨背和午間閱讀。
3、各班讀書組織委員作好借書、分書等準備工作,閱讀要求學生靜心、投入,充分體現自主、自覺的學習風氣。
4、讀書時間為:晨讀、午間閱讀、每周一節讀書課、雙休日、放假時間,提倡并鼓勵學生每天在家自覺讀書不少于半小時。
5、語文教師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
(1)圍繞每月閱讀主題,備好課,上好指導課:①激發興趣 ②讀物介紹 ③閱讀方法指導等。
要求學生做到:低年級——學生讀后把書名、標題記錄下來并摘抄精美詞句,由家長簽字證明;中、高年級——做好讀書筆記(內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詞句、內容摘要,也可以適當寫些自己的讀書體會。)
要求教師做到:①和作業布置結合起來,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②有布置有檢查,每周至少批閱學生讀書筆記一次。
(2)反饋交流課,組織學生展示匯報自己近期的閱讀收獲:①開展不同形式的美文誦讀比賽,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和水平。②開展演講、講故事比賽、讀書報告、古詩擂臺賽、讀書筆記展評等趣味性較強的讀書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③開展不同形式的寫作比賽,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生活:記敘文、讀(觀)后感、想象作文、童話等競賽,檢驗讀書、積累的成果。④三~六年級學生每個月每人編輯一份讀書手抄報,豐富課余生活。
(3)及時檢查評價閱讀的成績。
6、組織參加學校語文組、少先隊大隊部開展的“讀書節”系列活動。活動有低年級講故事、朗讀比賽,中、高年級征文、手抄報、演講、知識競賽等。
7、發揮紅領巾廣播站的作用,播送學生的讀書作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
8、學校圖書室每周定期做好各班借書登記工作。
9、 教師、學生、家長共讀書,一同打造書香校園。
(1)學生讀書系列活動
①各班開展“每周一詩”誦讀活動。
②各班學生結合每個月的讀書主題辦好讀書手抄報(三至六年級學生每人4份手抄報)。
③繼續開展好每學期一次的校級優秀詩文背誦活動。
④各班鼓勵學生去圖書室借書,并開展借書評比活動。
⑤各年段每學期舉行一次“書籍告訴我”讀書知識競賽。
⑥開展文學社團活動。建立年段、班級文學社團,使其成為宣傳學校的一支生力軍。
⑦開展好每學期一屆的“書香校園讀書節”活動。
⑧開展“每月一星”推薦、表彰活動。原則上每班每月推薦一人,在升旗儀式上通報表彰,并請一名學生進行事跡介紹。要求學生作好“讀書筆記”,并作為評選“每月一星”和上“書香榮譽榜”的依據之一。
⑨各年段每期開展一次“書香班級”或“書香中隊”評選活動,并為選上的班級或中隊掛牌。
(2)家庭讀書系列活動
①印發(打造書香校園行動告家長書),進行宣傳發動。
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
通過親子閱讀卡,架設家校溝通的橋梁,營造濃郁的家庭讀書氛圍。父母督促孩子每天閱讀課外書(不少于30分鐘),并在(親子讀書手冊)上簽字。參考學校推薦書目,為孩子購買書籍,訂閱報刊。校園讀書節時,邀請家長參加。
③建議有條件的家庭要經常帶孩子到圖書館、書店等文化場所,積極開展讀書活動。
④開展“親子讀書――書香家庭”評選活動。
五、具體安排
2月:搞好基礎建設,形成精神合力,營造書香氛圍
教師:進行主題研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知識積累;
學生:博覽群書,知書識禮,積淀人文傳統。
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師生在閱讀中成長。形成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家庭。
2、20**年創建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年3月為發動、準備階段。
主要任務是:制定公布方案、計劃,少先隊、各班級利用各種機會、各個平臺向全校師生、學生家長發出倡議,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1)“打造書香校園”行動啟動儀式。
(2)做好整體規劃,成立“書香校園組織委員會”。
(3)設計行動標識、行動口號、閱讀宣言。
(4)做好以突出書香特色的環境布置,添置圖書,可采用學生志愿捐書等形式充實班級圖書架。
(5)各班級出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黑板報,并在黑板報中設立班級“書香榮譽榜”。
關鍵詞:課外閱讀;評價原則;評價方法;評價工具;評價內容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117-02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課外閱讀評價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課外閱讀評價是指根據科學的課外閱讀目標,創設評價環境,利用技術評價手段,對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該活動進一步深入開展提供理論及方法支持的活動。其核心是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情感、態度、方法、能力和活動效果的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原則
1.1以生為本的原則。我們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而是為了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樹立終生學習的愿望。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評價的激勵性,力爭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各盡其美。
1.2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學生課外閱讀不能只是滿足于學生走馬觀花地看了多少本書,而是要讓學生在豐富積累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實現從"量"到"質"的跨越。因此我們注重研究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讀書方法,把閱讀和習作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寫批注,寫讀書筆記等,對學生靈活運用自己積累的課外知識進行評價,不斷強化課外閱讀的實際效果。
1.3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的原則。課外閱讀主要是學生課堂之外的獨立閱讀活動,不受時間空間形式的限制,具有相對的開放性。學生由于閱讀興趣不同,所選讀物不同,基礎不同,很難制定完全統一的量化標準。因此,課外閱讀活動評價要注重對學生閱讀過程的關注,將評價日常化,抓住課外閱讀的主要特征進行定性評價適當結合定量分析,以便讓評價客觀準確更有說服力。
1.4評價主體多元化原則。課外閱讀活動的評價應體現評價的激勵性和導向性。教師和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要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通過評價來主動調整閱讀的策略,提高閱讀效果。學校和家長也要參與進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感態度、方法習慣等進行評價,形成立體的評價,理解、欣賞、激勵學生,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師生主動發展的功能。
2.評價方法
2.1星卡評價。我們借鑒德育活動中星卡評價制度。設置綠星卡、紅星卡、藍星卡和黃星卡。學生獲得十張綠星卡即可兌換一張紅星卡,獲得五張紅星卡可換一枚帶有學生自己照片的"優秀讀書郎"獎章作為留念。十張紅星卡可換一枚"一星級讀書好少年"獎章,同時將獲獎學生的照片張貼在學校宣傳櫥窗內。十五張紅星卡可換一枚"二星級讀書好少年"獎章,同時學校給家長發送喜報。二十張紅星卡可換"三星級讀書好少年"獎章同時獲得貼有和班主任合影的紀念卡。二十五張可換"四星級讀書好少年"獎章同時獲得帶有校長簽名的紀念卡。上不封頂,一個學期全校總結一次,給予表彰。藍星卡是進步卡,五張藍星卡可換一張綠星卡。黃星卡是針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和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設置的,有效期是一個學期,凡是達到一定數量的都發放"讀書好少年"獎章作為紀念。星卡循環使用,評價過程中,如果學生有弄虛作假等不良行為可暫扣星卡,待學生改正后再歸還。星卡由學生自行保管,藍星卡、綠星卡和黃星卡遺失不補。紅星卡丟失需個人寫出申請,家長組長簽字方可補辦。兩次丟失不再補辦。不許買賣、轉借、私拿別人星卡,一經發現給予沒收星卡的懲罰。
2.2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評價。建立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課外閱讀的發展狀況與點滴進步。一人一袋,學生自行保管,隨時充實,定期展覽。平時注意收集各種與自己閱讀相關的材料,包括讀書活動照片、讀書筆記,獲得的有關讀書的各種獎勵、自評互評表、讀書計劃、讀書隨筆、自制書簽等等,鼓勵學生進行階段總結。記錄袋內容豐富,學生時常翻看,能體驗閱讀成長的快樂。使課外閱讀評價處于動態的良性循環中。
2.3自我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大大方方寫出自己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學會反思,悅納自己,改進閱讀方法和習慣,激勵自己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增強學生積極快樂的閱讀體驗。
2.4相互評價。讓學生按照評價標準相互評價,評價往往更全面更客觀。在實踐過程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組長對每位組員進行評價,組員相互評價,也可對組長進行評價,并填寫評價記錄表。老師給予適當指導,通過相互評價,學生知道了怎樣客觀評價他人,不是光表揚或光"挑刺",還要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真誠提出自己的建議,不僅可以互相監督,還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量,加強合作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2.5教師評價。教師是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學生往往更看重的是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貫穿于活動的整個過程,占主導地位,很多評價工作靠教師來完成,教師要注意觀察,正確使用評價語言,進行指導性評價。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獨特的閱讀體驗,在各種展示交流活動中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縱向比較,及時肯定學生點滴進步,促進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對教師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督促教師認真參與。
2.6家長評價。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生和家長共讀一本書,目前大部分是無法實現的,更談不上家長的指導了。但課外閱讀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家里進行。怎樣讓家長進行監督,我們我們一方面積極組織家長培訓,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針對農村家長的特點制定了家長評價表,要求家長實事求是填寫,老師到校抽查,并對家長評價表高度重視,尊重家長的意見,及時與家長溝通反饋,對做的好的家長進行表揚,樹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帶動其他的家長。
3.評價工具
量規評價。針對不同評價主體發放多種評價量表,其中包括開展各種讀書活動的評價內容和標準。在不同的實驗階段穿插運用調查問卷評價、觀察評價、訪談評價等評價工具。
4.評價內容
4.1閱讀量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三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有明確的規定,即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其中一二年級要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同時要求背誦一定篇目的優秀古詩文。詳細的數字,為我們具體操作提供了依據。
4.2閱讀興趣和習慣的評價。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必須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并長久持續下去,成為學生的內心需求。有研究表明持續穩定地做某一件事,堅持二十一天就會形成習慣。有了閱讀的習慣,通過大量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閱讀的快樂,就會不斷強化學生閱讀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4.3閱讀能力的評價。教師要注重課內外銜接,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實現知識的遷移。這樣才能保證課外閱讀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關于課外閱讀能力的評價是形成性的評價,主要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課外閱讀時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活動過程的資料都放入學生的閱讀成長記錄袋,讓學生經常補充完善,感受自己閱讀的進步。以上是我們初步建構的適合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評價體系。經過實踐檢驗,我們發現學生在牢固樹立課外閱讀意識,產生閱讀興趣,感受閱讀快樂,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及形成閱讀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語文綜合素養得到較大提升。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葉瀾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2]《中小學教學評價系列叢書》,丁錦輝,開明出版社,2005.1;
[3]《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及典型案例》,蔡敏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