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醫學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口腔內科學;PBL;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225-02
PBL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中得到推薦,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教學理念是基于“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此教學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突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了探索這一全新的教學方法,我們在口腔內科臨床前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方式,對PBL教學法在口腔內科臨床前教學中的探索與嘗試進行了如下總結。
一、口腔醫學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口腔內科教學中,普遍采取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該模式能系統全面地講解口腔內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充分體現學科的系統性與基礎性。但傳統教學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只會背書,應付考試,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與臨床實際相脫節,已遠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的需求。由于醫學教學的目的應以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核心,教會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對臨床病案進行綜合分析進行臨床思維。但傳統的LBL模式很難使醫學生形成臨床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臨床實習中又需要反復講解與重復記憶。
二、PBL教學模式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可行性
口腔醫學分支學科間存在必然的橫向的知識聯系,傳統教學是分科進行教學,沒有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橫向綜合聯系??谇槐究粕谶M入臨床實習前未進行過完整的病案討論與分析,使得進入臨床實習時,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PBL課程設計注意跨學科橫向知識的聯系,盡量使其學習內容和教學過程接近臨床實踐,把基礎理論知識運用貫穿于臨床全過程。此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醫學各基礎學科之間的界線,實現了基礎學科與臨床醫學知識間的橫向綜合聯系。作為一種口腔醫學教育改革途徑,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體現了更多的廣泛性和靈活性。在PBL教學法中,不僅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也強調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集體協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取長補短,資源共享,逐步形成并建立積極、協調、相互尊重又充滿競爭氣氛的關系。所以將PBL教學應用于口腔內科學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創新意識。
三、PBL教學模式在口腔內科學臨床前教學中的應用
1.分析案例,提出問題??谇粌瓤茖W的病種繁多,許多問題是學生在未經過大量的臨床操作之前無法深入理解的,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恰恰是學生在椅旁接診時最需要掌握的。選擇口腔內科較典型、有代表性的病例為學習點,在設計問題時,力求以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基礎,設計的問題應與學生學過的醫學知識水平相適應,以培養學生深度學習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病案以客觀描述方式陳述,分次提供。第一次課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臨床口腔醫生接診的案例,以牙周炎的病案為例,學生可以任何方式自行分組針對案例進行討論并提出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已掌握的知識中哪些與這些問題相關,在現有知識水平基礎上形成并驗證解決問題的假設,看能否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確認為了解決問題而進一步學習的需要。
2.查閱文獻,收集資料。課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過Pubmed和CNKI等數據庫進行資料和文獻的查閱,并可延伸到其他知識領域。此階段學生結合“問題”復習相關知識點,查找資料,自行組織進行小組內討論,自行解決相關問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并制定總的治療方案,往往學生對各種治療新技術的運用有更大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資料的搜集,也會大大增強對這些知識的興趣和熟知,為進入臨床實踐做好充分的準備。
3.集中討論,解決問題。第二次課小組間交流新學到的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指導教師可以鼓勵發言,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依然以學生為主角,讓其對自己收集并歸納的資料加以總結和分析。其中的不足和理解錯誤,指導老師可以發揮監督和提高的作用,幫助學生回歸到正確的理解當中去。第一次課的問題解決后,指導老師給出病例余下的資料,這一過程實際伴隨著又一輪新的問題的提出,學生要將前后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互相討論,互相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從而得出最佳的答案。此外,還要在帶教老師的協同下,對小組組員的研究學習成果作可靠性判斷。
4.自我總結,效果評價。第三次課,每小組根據前兩次課的學習,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PPT或自選方式進行自我展示10分鐘。然后進行自我總結,小組各組員對這個病例學習的表現進行自我總結,不但需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態度、效率和成效,尋找改進的方法,還需要總結如何有效地增進團隊之間的有效合作,使自己對病例下一步的學習中發揮更大的效能,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PBL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以及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四、應用PBL教學模式后的體會
口腔內科學從對PBL的初步探索和應用,經過不懈努力,成果顯著,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在口腔內科學的臨床前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習慣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為日后進入臨床實踐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使傳統醫學教育中以“教為主,學為鋪”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主,教為鋪”的新式教學模式,提高了臨床教學質量,值得推廣。但PBL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難,首先是硬件設施跟不上PBL要求,比如圖書資料、網絡資源不夠充分。因為學生主動查閱文獻、參考書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圖書館必須具備和提供相關設施及網絡資源和服務,以確保學生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各種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這種“圖書館相關的信息技能”在波士頓口腔醫學PBL教學過程中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沒有成熟的教學案例,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整合,理論課教學與PBL教學相互銜接、融合,認真選擇和編排案例。其次是老師和學生對于PBL理念的理解不夠。在學生方面,學生要認同和接受PBL教學理念,主動自覺地參與PBL學習過程,表現在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和同組的學生充分溝通,協作分享。在指導教師方面,角色轉變是關鍵,指導教師不僅應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臨床交叉學科相關知識,而且還要深入理解PBL教學理念,能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提示啟發引導學生,并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和評價,起著協助監控作用。所以,在PBL教學實施前,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培訓也至關重要。PBL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PBL教學模式在我國醫學教育中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我們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尋求一條PBL教學模式在中國口腔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之路。
參考文獻:
[1]Barrows HS .Problem-based lea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A brief overview[J].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ning,1996,(68):3-11.
[2]Lauren A.Maggio,MS(LIS),MA,Keven M.Jeffery and MILS.Helping a dental school put“e”in evidence-based dentistry[J].JMed Libr Assoc,2008,96(2):152-155.
[3]鄭蘭艷,武玉欣,羅恩杰.微生物教學PBL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4):160-162.
1.1實驗對象
選取2011級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班學生共108名,男性58名,女性50名,平均年齡20.4±2.6歲,所有學生入校成績和性別比例無顯著差異。108名學生隨機分成2組:PBL教學組(實驗組)和傳統教學組(對照組)。
1.2實驗方法
1.2.1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給出病例-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分析-小組討論總結5個階段。首先將每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由教師給出病例提出問題,如病例的始動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針對不同的子問題,提前2周讓學生按指定的內容進行準備。1周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從本學科、臨床醫學、生理病理學等方面對資料加以完善,然后先由2個同學對專業知識進行初步介紹,其他同學分別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然后模擬病例由學生進行實踐動手操作。最后進行PBL組全組討論,在此過程中全組加強互動,人人發言,活躍課堂氣氛,討論結束后老師從專業的角度對病例的知識點加以重點強化,擴展和補充,解決學生遺留或忽視的有關問題。
1.2.2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即教師為授課主體,教師在實習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模型標本等進行課堂講授,之后由學生觀看教師進行口腔疾病診治的臨床實踐操作示范,全程由教師進行授課示范并總結。
1.3教學評價
教學實習授課結束后,要求每個學生對口腔科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描述、分析、診斷并模擬治療,兩組均采用同樣病例。學期末對理論考試進行測試,由一位高年資口腔科醫師進行考卷評分,評分采用盲法進行。臨床實習教學結束后向授課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課堂氣氛等。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AS20.0軟件進行,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踐測驗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兩組間的t檢驗,對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病例分析成績比較
臨床實習內容結束后進行課堂病例分析測驗,以實際病例要求學生進行描述、病例分析、診斷及模擬治療,按要點給分。學期末對兩組學生理論知識進行考試。實驗組學生病例分析考試成績、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問卷調查
兩組學生對教學內容評價進行比較,實驗組教學比對照組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表達能力等方面占優勢。
3討論
隨著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已跟不上醫學發展的步伐??谇会t學對于臨床專業的學生是一門必修課,該部分內容理論性強、抽象,以往教學中,學生對該部分知識領會較差,課堂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一直是口腔學科教學實習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們通過PBL教學模式在臨床本科生口腔實習教學中進行應用,以探求最適合臨床本科生的口腔的教學實習模式。PBL教學授課模式目的是讓學習者通過合作、思考和討論來解決問題。我們在多年的口腔教學中發現,傳統的課堂式授課學生主動性差,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口腔教學中,在課程結束后,部分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動手能力不強,不能將理論知識很好的應用到臨件中發光,本研究發現將PBL法應用于臨床本科生口腔實習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對病例的綜合分析,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研究報道,PBL教學法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和能力,本研究授課內容結束后進行課堂病例分析,以實際病例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描述、診斷及模擬治療,并在學期末對兩組學生理論知識考試成績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病例分析成績(86.3±4.1)分、理論考試成績(80.2±3.8)分均高于對照組(70.2±2.1)分和(72.5±4.7)分,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口腔科臨床實習教學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及理論水平。在最后進行的教學方法效果評估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對PBL教學法普遍持贊成態度。同時我們也發現此種教學過程中要求需要學生主動分析資料、查閱文獻、整理思路、得出結論,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在PBL教學中,學生所面對的病例都是臨床實際的病例,所以在對病例的分析解決過程中,不但強化了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使學生鞏固了基礎醫學知識。
4結語
【摘要】 圍繞臨床病例,以開設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為載體,進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途徑,構建“探究為基礎”的醫學實驗教學模式。
【關鍵詞】 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實驗教學改革
近年來,多種新的傳染性疾病相繼出現,許多烈性傳染病如霍亂、結核等也死灰復燃,這些新、老病原微生物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1]。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技術性很強的形態學科,其獨特的實驗技術在新病原的發現、致病機制的研究等方面占據著重要的地位[2]。病原生物學實驗課不僅是學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的一個學習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綜合性實驗又是實驗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不可忽視的一環,它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邏輯思維,學會運用現代科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開設綜合性實驗的意義
傳統的病原生物學實驗課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需按老師所講和所做的重復一遍即可,激發不了學生的積極性及創造性[3]。另外,病原生物學實驗課的系統性不強,較為零散,每次實驗內容多,且以示教
為主,造成了學生操作機會較少,動手能力差,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性的醫學人才。隨著當代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傳統的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已無法滿足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我們認為強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的建設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綜合性實驗教學[4,5]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多個知識點的實驗,使學生綜合已學的知識來設計和操作實驗,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查閱資料能力,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減少了現行病原生物學實驗課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將以往零散單一的實驗重新組合成實用性強的綜合性實驗,使學生能夠根據所給臨床病例自己設計微生物學的檢測程序,自己準備,自己操作,自己總結,自己分析,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創新性思維,體現科學精神,為下一步探索性創新實驗的開設做初步嘗試。
2 綜合性實驗的設計與實施
綜合性實驗初步設想從病原生物學實驗中較為散亂的細菌學各論入手,將以往教學中細菌的培養方法、染色方法、生化反應、藥物敏感實驗、化膿性球菌及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一系列零散實驗項目重新整合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并增加了培養基的制備,該綜合性實驗被命名為“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我們將綜合性實驗安排在顯微鏡油鏡的使用、病原微生物形態、消毒滅菌、無菌觀念和無菌操作、革蘭染色及細菌分離培養等基本技能訓練之后,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和防治給出典型的臨床病例,學生可選擇感興趣的病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文獻檢索方案設計具體試驗撰寫報告等過程實施操作。
實驗前,先由教師給出典型的感染性疾病病例,每個病例后附有5~6道思考題,要求學生圍繞病例查閱資料,思考相關問題。臨床病例各小組可以不同,主要涉及皮膚的化膿性感染、感染性腹瀉、敗血癥等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實驗圍繞病例進行,使細菌學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提高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加強了與臨床的緊密聯系,縮短了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距離,為學生以后臨床學科的學習和從事臨床工作打好基礎。
實驗一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對典型臨床病例的分析,以課堂討論的方式,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對該病例做出初步診斷,列出診斷依據,擬定微生物學檢查程序,并列出微生物學檢查中所需的物品。由我們給學生提供模擬的血液、膿汁、糞便等標本,同學自己制備所選用的培養基,如血平板、SS平板等,通過連續4次實驗課(大約12學時),完成從培養基的制備到細菌鑒定、藥物敏感實驗的絕大部分操作,對這些病例做出微生物學診斷。4次連續的實驗課將傳統實驗中細菌學總論和各論的大部分內容歸為一體進行教學,減少了重復,更方便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了微生物學基本的實驗技能。
試驗結束后,我們還要求學生完成詳盡的實驗報告,包括試驗設計方案與路線、實驗操作程序、實驗材料及預期的實驗結果、正式實驗的實施步驟、實驗結果的觀察和記錄、對實驗結果的整理和分析等。考慮到大學二年級學生缺乏必要的臨床醫學知識和科研訓練,我們先設計出規范的實驗報告格式,將實驗報告所涵蓋內容做出具體要求,使學生初步了解一份完整的科學記錄報告的書寫方式,督促他們養成仔細觀察和記錄試驗結果的良好習慣。實驗報告的撰寫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可以為將來科技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綜合性實驗的效果評價
該綜合性實驗已在我校2005、2006級臨床醫學、口腔醫學7、8年制學生中先行開展,學生的實驗報告顯示,所有同學均能按照科研論文的格式完成實驗報告,絕大多數同學的書寫格式完全正確,約一半同學寫了英文摘要。我們對兩個年級的約280名學生進行了教學效果調查,結果見表1。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對綜合性實驗感興趣(占82.2%);多數同學能順利完成實驗(占78.7%)并掌握了相應的實驗技能(占91.3%);94.4%的同學認為該綜合性實驗的開設有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實驗課是培養學生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基地,而綜合性實驗課的開設將為學生獨立設計和完成一個完整實驗提供實施的平臺。它的實施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態度,為將來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必將增強他們今后在醫務工作中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們計劃通過廣泛收集學生和實驗教師的意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綜合性實驗課的開設,并繼續推廣應用,最終構建“探究為基礎”的實驗教學模式。
表1 臨床標本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綜合性實驗效果調查
調查內容 選項及結果對該實驗是否有興趣是(82.2%)一般(15.4%)否(2.4%)實驗設計前是否查閱過資料是(90.2%)否(9.8%)實驗過程是否順利是(78.7%)一般(18.2%)否(3.1%)是否掌握了相關實驗技能是(91.3%)一般(8.7%)否(0%)實驗中與同學的協作情況好(62.2%)一般(24.8%)不好(13.0%)實驗的難易程度太難(5.2%)適中(80.4%)容易(14.4%)該實驗是否利于培養綜合能力是(94.4%)不知道(3.5%)否(2.1%)此類實驗是否應該繼續是(84.6%)無所謂(10.5%)否(4.9%)在校期間是否有參與科研的愿望是(82.5%)無所謂(12.2%)否(5.3%)
參考文獻
1 楊敬, 雷迎峰, 尹文,等. 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實踐[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版), 2005, 7(2): 176-177.
2 王燕, 陳群, 李國明. 對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06, 19(2): 219-220.
3 周俊英, 付有榮, 郭清蓮,等. 開展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的體會[J]. 檢驗醫學教育, 2008, 15(1): 32-33.
4 張曉慧, 喬成立.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 2007, 27(1): 21-22.
5 楊立華, 郭道森, 李榮貴. 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實驗的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 27(5):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