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業經濟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轉移;林下經濟;林業經濟
引言
林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資源的充足性是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將林業經濟的重點轉移到林下經濟的建設上來,有利于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林下經濟可以有效利用和保護林業資源,使林業資源的長期以及中短期效益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將其優勢積極發揮出來,增大林地的附加值。從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型發展,可以為林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1林下經濟的概況
生態環境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主要屬于林業資源復合經營的范疇,具體內容包括能源、牧場、農田、林業等多項產業的混合經營。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提供農民的收入有重要意義,其有利于縮短林業發展的經濟和周期,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化利用[1]。現階段,國有林場是林下經濟發展的主體,要想將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必然不可忽視國有林場發揮的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的發展經驗發揮出自身的屬性優勢。
2發展林下經濟的問題
2.1項目管理不夠嚴謹
目前,我國的林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相應的規模,林業、水產、農業等產業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產權歸屬問題也是阻礙林業經濟發展增速的重要因素,其會導致投資回報時間長,根本無法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2]。另一方面,政府對林下經濟發展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造成農民在管理過程中既缺乏相關經驗又沒有相應的技術指導,只能憑感覺走一步算一步,這就導致林下作物的產量難以提升。此外,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也客觀上造成了林下經濟缺乏足夠的人力支持。
2.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出臺與林下經濟發展相關的融資政策,大多數地區只能通過向銀行借貸、投入自有資金、向上級審批資金等途徑來進行林下經濟項目的開發。我國政府對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只是給予其少量的財政補貼,根本無法解決項目在飼養、種植上所面臨的困境[3]。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林下經濟項目的發展速度就必然被遲滯,經濟產物的質量也必然會難以保證,這也就難以提高林下經濟所帶來的收益。
2.3項目基礎設施不夠先進
先進技術與先進設備是林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國的林下經濟產業的起步較慢,各地區所采用的基礎設備都相對陳舊,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部分地區的道路還是土路,沒有經過翻修,電量供應與水利項目都還是傳統的設備供應,這就極大的影響了林下經濟項目的展開,客觀上造成林下經濟無法形成相應的規模,遲緩了林下經濟的推進速度。
3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相應措施
3.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國林業部門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為其創造融資條件,要想促進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應該要加強對林下經濟的重視和支持,在資金上加強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業技術成本、各種樹木的成本等,都需要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針對當前大多數林下經濟項目缺乏足夠發展資金的難題,可以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財政支持,使得相關部門能夠給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專項支持,比如各種苗木的補貼,可以解決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林農的經濟壓力。同時也能加強社會支持力度,加強社會資金的籌集,為林下種植技術的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實現林下經濟產業化
目前我國林下經濟產業的管理水平還不夠先進,有關部門應該重視對林下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遵循獨特發展、分布科學。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使林下經濟的生產規模化。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林下經濟市場的開發與規模經營[4]。此外,政府還應該從國外引入新型的經濟作物種養模式,加強技術、理念等方面的創新,建立健全林業經濟作物的培養機制,增強林作物的產量、擴大林作物的產值。要想實現林下經濟發展可持續化,必須形成相應的產業鏈,可以有專業人員制定相關的林下經濟發展準則,形成林下經濟項目科學化的檢驗檢測體系。為了有效避免惡性競爭與作物質量以次充好等現象,林業部門可以出臺一些相關法規,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司法保障,使林業產值的增長科學化。
3.3完善管理機制
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產業的推廣和應用是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加快林下經濟推廣體系建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林下經濟的推廣過程中,上級與基層林業部門之間應該要加強溝通與聯系,對于林下經濟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進行及時地解決[5]。另一方面,各級林業部門還應該要加強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具體管理內容詳見圖1。在推廣的過程中,應該要注重加強對當地林農的教育,使得當地的林農能夠意識到林下經濟發展的雙重意義,并且要加強各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得農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種植技術,便于對各種林業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
3.4協調生態關系
森林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可再生資源,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林下經濟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當前很多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多出現了注重林下經濟發展,不重視環境保護的問題,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對此,應該要加強對傳統的發展理念的改進,注重林下經濟效益的時候更應該要重視生態效益。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把握住一個重點,即要把握住生態與林下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在經濟建設中發展生態,在生態發展中重視經濟建設。在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需要在原有的林業生態環境基礎上,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分層管理,對林下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種產業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3.5樹立正確的林下經濟發展意識
現階段,我國的林農大都缺乏對林下經濟的認識與了解,政府與林業部門應該加強對林農的技術指導與文化指導,增強其對林下經濟的重視程度,促使其了解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性。①先政府可以派遣宣傳人員到林產區發放相關的林業知識手冊,讓林農對林下經濟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了解。②政府可以通過講座宣傳一些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范例,讓群眾認識到發展林下經濟的優越性。③可以組織林下經濟項目的管理人員去林業落后地區進行走訪,一方面幫助這些管理人員尋找相應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進這些林農與企業的感情,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礎。
4結語
林下經濟是林業經濟發展的最新模式,其屬于人工生態復合經濟的范疇,對實現林業附加值的增產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當前林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對林業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各種林下經濟模式的重視,從而使得林下經濟不僅可以發揮出重要的生態效益,還可以發揮出經濟效益。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林下種植技術的研究,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加強林下經濟管理體系的完善,推動林業經濟向現代化、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再能.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優勢與發展模式[J].綠色科技,2015,12:313~314.
[2]李東明,趙利民.淺談我省林業經濟重點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0:84~85.
[3]葉燕敬,黃娟娟.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多樣化經營轉移策略分析[J].南方農業,2015,12:96+98.
[4]姜海英.國有林場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方向[J].中國林業產業,2010,12:32+20.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經濟
1引言
通過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實現水土保持、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以及防風固沙,還可以提高人們的實際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是,許多林業資源都被過度開發,逐漸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來發展林業,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才能夠維持林業資源使用與發展的平衡。
2生態林業的內涵及功能
2.1生態林業的內涵
所謂生態林業,指的是以生態經濟學、生態規律作為基礎原理,同時充分恰當地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林業的穩定發展,并且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最佳的狀態環境,構成完整的林業生產體系。生態林業的建設是多目標、多功能、多成份、多層次的,同時也是具備合理組合、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內外交流、能協調發展、有良好動態平衡能力的巨大的森林生態經濟系統。
2.2林業生態保護的發展
①充分發揮林業經濟的功能。在發展林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經濟利益的發展,保證林業生態環境同時創造豐富的物質產品,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支持,發揮林業經濟自身的優勢,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要求,將天然林業與人工林業分開治理,保證天然林業原有的狀態,同時發揮人工林業的經濟效益;
②提升林農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按照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進行林木的砍伐,所得的利益直接歸林農所有,同時企業根據采伐規定,定期進行林木的回收加工,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企業的穩定生產,同時還可以大大的提升林農的植樹積極性;
③建立林業要素市場。林業要素市場的建立主要是通過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進行規范的林地流轉,激活林地資源從而可以更好的解決林地的生長周期長,兌現利益慢的問題。
3加快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3.1科學進行生態采伐
生態采伐應以不影響或盡可能減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前提,盡量減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傷害。此外,生態采伐還應以維持生態原有的物種多樣性,將森林功能、景觀等因素作為生態采伐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①林分水平上,應全面考慮林木的樹種、產量和生態多樣性的組合、樹種搭配、林地生產、水分、養分及能量的交換過程等內容,讓森林被采伐后依舊可以維持正常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②在景觀水平上,應盡可能將采伐過程模擬自然景觀的特征;③在模仿自然干擾的水平上,則是模仿森林在生長中所會遇到的風倒或自燃等現象,并通過外力干擾來幫助森林成長。
3.2改善生態應用技術
各級政府和相應單位要提高合作,共同研究生態系統,對當地的林業生態系統進行監測。認真執行當地的林木苗種的培育工作,協調當地林業結構,通過高科技來提升林木質量。通過高科技技術轉變林木加工的產業構造,將發展木材工業總體水平作為主線,持續開發林木資源和相應工業產業的附加值,這樣才能夠更加有利于競爭環境。提高當地林業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優良的、適合當地生態系統的林業資源來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進步。
3.3增加生態林地造林面積
林業資源保護應當注意“兩手抓”,也就是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森林保護。具體來說,抓造林主要是利用對于宜林荒地的開發利用,實施造林活動,從而增加森林總體面積;而抓保護即要求嚴格執行森林相關限伐政策,執行征林占地的審批制度與補償制度,同時通過大力提倡退耕還林政策,營造生態林,達到推廣混交栽培技術,實行封山育林的目的。此外,還需要加強對于林地資源火災、病蟲害等問題的防治,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實現保護與造林的并行,取得發展的良機。
3.4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政策
林業生態環境作為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進行完善,通過建立林業生態保護區,有效的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林業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充分的利用行政手段來更好的實現對林業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之前,需要科學合理進行規劃,從生態環境保護的全局出發,不斷的對自身的管理工作進行完善,針對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有效的提高林業的質量,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5加強執法管理,維持資源保護秩序
為了實現對林地資源的持久保護,法制建設與實施至關重要,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相關法律相對健全,包括《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林地管理暫行辦法》、《林業行政執法監督辦法》等,都從法制角度,給予了較為明確的規范。在進行森林保護管理的過程中,執法部門必須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嚴格控制并查處無證采伐、無證收購、非法運輸等不良行為,同時加強森林的防火工作、強化苗木檢疫程序,全面執行林業法律規定標準。
4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
4.1實施森林資源的分類經營管理
要想實現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目標,實施森林資源分類經營管理戰略至關重要。該戰略不但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林產品的需求,同時又以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任務,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國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
①轉變傳統的森林資源區域劃分方式,將以往按行政區域劃分改為依據資源的自然特征予以劃分,使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資源能夠劃分到同一區域,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資源的使用效,同時有助于提升林業管理的效率;
②制定出一個具有權威性、持續性、有效性及長期性的林業計劃體系。該計劃體系中不但要包含保障林業生產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指導內容,還應突出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其中的重要性,最終實現用材與生態利用二者兼顧,促使我國的林業生產發展能夠在該體系指導下,實現科學合理的發展,確保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共同發展;
③為了保障林業計劃體系得到有效地實施,國家相關部門應制定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并嚴格落實,為林業計劃體系的有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4.2發展食品加工業與旅游業
由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開始產生回歸自然的愿望,而生態旅游更是逐漸成為人們業余休閑的選擇。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及社會發展的需求,林業開發商或林農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森林資源來開發生態旅游行業。現階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不僅是有效發揮林業資源功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擴大內需的最佳舉措,因此需要在森林已有的資源與基礎上進行完善,將其打造成為一個集森林資源、商貿、餐飲、娛樂和交通于一體的經濟體系。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不但能夠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功能,還能提升林業生產與經濟建設的效率,并為人們提供更多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此外,還可以根據林區的實際情況提供具有林區特色的副產品,或成立副產品加工廠,以增加林業的經濟效益。
4.3制定多種經營策略,提高林地生產經營效率
在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過程中,不單單是被動的看護管理,需要充分的利用林業生產能力更好的實現林業資源效益。嚴格根據林業的實現發展情況,選擇合理的林地經營方式,進一步搞活林下經濟,利用林下來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旅游業等,利用科學合理的經營方式,強化管理的科學性,利用強大的科技力量作為支撐,從而建立起適合的經營運行模式,以便于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好的促進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5結語
林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因此,通過林業資源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還需要結合林業資源的保護,維持生態平衡,通過協調發展的方式,有節制地運用林業資源并推動林業經濟,最終在實現林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參考文獻
[1]張金波.如何做好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J].農業與技術,2015,35(14):91.
[2]石建華.淺議我省林業生態環境工程建設[J].農家科技旬刊,2015(10):76~77.
[關鍵詞]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環境
[中圖分類號]F1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簡介]田剛(1962-),男,陜西綏德人,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竇林華(1972-),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東北林業大學碩士;戚文海(1971-),男,山東膠南人,黑龍江大學副研究員。
中俄兩國的林業產業發展問題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要問題。研究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環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對俄林業產業合作的潛力,增強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動力,實現雙方合作戰略升級,促使中俄林業合作迅速向深層次和更高的水平發展。
一、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運行的環境分析
(一)輿論環境
目前,我國很多人對俄科技水平的認識仍存在誤區。該問題的形成與我國諸多新聞媒體對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傳有關。這種非全面宣傳的消極后果是,不僅給廣大民眾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對俄的科技水平產生了錯誤的認識。為此,我國的各大新聞媒體應加大對有關俄科技成果特別是林業科技成果、政策、法規、學術動態的報道,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客觀性和綜合性;可定期請國內各科技領域專家發表對俄科技領域的相關評論;不定期在國內各大城市舉辦俄林業科技成果展,同時邀請俄專家介紹本領域發展最新動態。只有通過上述舉措,才能形成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的良好輿論氛圍;才能引導中國的企業、科研單位盡快參與到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進程中來。
(二)政策環境
良好、適宜的政策環境將對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良好的政策環境的營造應從兩國行業主管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與對方開展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專項政策,在與俄毗鄰各省區及與俄方結為友好省州的省區,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和出臺本地區加強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專項條例,共同構成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政策體系。
(三)政治環境
良好的政治環境是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政治關系日益鞏固和發展。中俄林業科技合作實現產業化的良好政治環境已經具備,在今后的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兩國政府應進一步對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計劃、領域、原則、方式等加以確認,使中俄林業科技產業化的政治環境更加鞏固。只有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日益鞏固和發展,才能為兩國林業科技特別是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發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是指兩國要素市場特別是技術市場的發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兩國均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兩國的林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等均處于不成熟階段,而俄羅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場發育程度則更低。目前,人才和資金問題(特別是中俄專項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是制約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啟動的關鍵因素。為加速中俄林業科技產業化的進程,兩國政府在加強培育和調控林產品市場的同時,應努力培育有利于兩國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專業要素市場,如勞動力、資本、科技要素市場。只有專業要素市場不斷發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體盡快參與到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進程中來,從而切實擴大產業化的規模。
(五)體制環境
中俄林業科技合作運行機制的高效運行,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各構成要素的協調程度,但從根本上說,中俄林業科技合作機制的高效、務實運行取決于兩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兩國的科技體制改革滯后,這既不適應兩國各自經濟轉軌的需要,也不適應兩國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深入發展的迫切需要。科技體制改革總的取向應是使科研單位逐步從事業法人向企業法人轉變,從而使雙方的科研單位有與對方開展科技合作的較大自。在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部分科研機構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兩國的科研機構真正成為技術市場的主體,其科研成果才能實現商品化,進而為實現大規模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創造前提條件。
(六)生態環境
中俄兩國在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時,不僅要注意森林經營的經濟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因此,防止濫伐森林,保護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是中俄兩國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續利用森林資源,使青山常在,這不僅是林業生產的客觀要求,而且是中俄兩國合作開發的長期發展目標所在,是林業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否則,任何不合理的開發行為,都會造成資源的破壞,并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這種破壞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慣性,即使耗費巨大的人力、技術及資金等資源去拯救,也難以在短時期內恢復。
(七)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體育、文藝、衛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溝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環境將從最根本上解決兩國林業科技合作中的非經濟因素障礙問題。這種環境的營造應從兩個層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層次上,應繼續加強中俄兩國政府間的定期會晤與磋商,將兩國人文領域交流與合作制度化,切實推動人文領域大型合作項目的開展。另一方面積極進行民間層次的交流。在營造良好的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人文環境方面應充分發揮民間的上述優勢。
必須著重指出的是,良好、適宜的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外部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逐步積累、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子環境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它們之間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依托、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它們將統一于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動態過程之中。
二、促進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途徑
(一)以大項目為紐帶,使生態保護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有機聯系,高效運轉
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應以重大合作項目為示范,以林業科技項目合作為橋梁,以共同的利益為紐帶,以持續的政策創新為動力,才能將生態保護和森林資源開發有機地聯系起來。應將中俄林業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分類,根據項目的層次和規模確定相應的合作主體,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兩國的共同努力,中國在開發和利用俄羅斯森林資源領域,在發展大型聯合計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分別建設生產能力為60萬噸和30萬噸的紙漿廠[1]。其中,中國在俄最大的投資項目――赤塔州阿馬扎爾斯達60萬噸紙漿廠和森林綜合開發項目2005年3月中旬通過中國有關部門審批,俄遠東設計院已完成廠址的勘察設計,并已通過由俄地方政府組織的環保聽證會,俄方專家正在對中方擬出資的設備進行技術評估。
(二)充分發揮中俄兩國政府在產業化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
構建中俄科技林業合作機制,兩國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貿主管部門應做基礎性工作,盡快建立各個子機制。在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起步階段,要注重發揮兩國政府在整合人才、資金、技術方面的優勢,特別是要完善各自的技術市場、中介機構和孵化器建設。在產業化發展階段,要逐步從以政府為主導轉向以企業為主導,應以持續的政策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為產業化提供不竭動力。可以說,中俄兩國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發揮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成敗。俄中林業合作常設工作小組于1990年根據蘇聯國家林業委員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協議創建。到2000年為止該小組舉行了四次會議。2005年8月俄羅斯聯邦林業署與中國林業部達成協議恢復該小組工作。在區域林業科學合作中,中俄兩國政府積極組織國際性、區域性學術研討會議,互派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訪問、講學,互派人員學習進修,互派人員共同參與項目的研究,共建實驗室等。
(三)應對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做出中長期規劃
目前,當務之急是由兩國有關部門對雙方科技資源的有效供給與需求情況做全面深入的調查。在此基礎上做出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中期和長期規劃,確定具體的合作目標、原則和步驟。應將調查結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網上,定期舉辦俄羅斯林業科技成果展,以實現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近期內應首先做好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項目以中小型為主,以政府為主導;中期內,應逐步擴大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龍江省為主擴大到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乃至擴大到全國,以大中型項目為主,仍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導;長期內,以大型項目為主,以增強兩國各自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多個中俄林業科技產業園區,以大批林業科技合作項目產業化為最終目標。例如,黑龍江省對俄羅斯開展森林資源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合作,在雙方互利互補的原則下進行技術合作,使森林經營向集約、豐產、永續的經營模式轉化。
(四)兩國政府在產業化的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應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的成長階段,應主要通過持續的政策創新機制,不斷壯大雙邊科技合作基金規模,擴大雙方參與合作的主體,引導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資領域,不斷完善技術市場立法,優化雙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環境。在產業化的成熟階段,兩國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應適時地轉移到為兩國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上來,并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重點工作來抓。只有兩國政府在產業化的不同階段將工作重點適時轉移,才能切實推動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向縱深發展[2]。
(五)構建完整的創新體系是產業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動力
在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成熟階段,必須不斷進行觀念創新、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激勵機制為媒介,帶動其他相關方面的創新,從而構建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完整的創新體系[2]。構建創新體系,既是林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本身的內在需要,也是中俄林業科技合作不斷深入的必然要求。構建創新體系,要充分發揮參與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主體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有構建創新體系才能為中俄林業科技合作產業化注入不竭的動力。中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合作的長遠目標應是在不破壞森林的生態保護作用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把先進的林業技術成果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運用到項目實施過程中,持續穩定地提高項目實施地的木材產量,為中俄雙方在林業上更加廣泛的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林企業競爭力 會計計量模式 資產組 公允價值
一、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概述
(一)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性 隨著農林產業企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林企業將會面對越來越多的市場化帶來的風險,同其他企業一樣,農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來的具有持續性的、最終會給企業帶來超額的利潤的核心競爭力,將使農林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農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為農林企業創造價值和利益。農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性。這種核心競爭力還具有衍生效應,不僅可以使農林企業在現有領域中保持競爭優勢,還可以圍繞核心競爭力進行拓展以獲取更多的持續性競爭優勢。相對于其他企業,農林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農林資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綠色性以及政策扶植優勢,這是農林企業特有的核心競爭力。農林資源同其他資源一樣具有稀缺性,隨著越來越多的可耕地被工業占用和林木資源的過度采伐。這種稀缺性表現日益突出,但農林資源不同于其他資源之處在于農林資源具有可再生性,而且農林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有利于環境的改善,因此具有綠色的屬性。此外,農林產業一直得到國家政策上的支持。這些都有利于農林企業的發展。
(二)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計量現狀分析 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一項可以持續產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在會計學中卻被長期忽略,成為一種事實上存在卻長期不被會計信息系統所反映的無形資產。財政部的新會計準則中對資產作出的定義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在確認時應該遵循兩個重要標準,一是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另外一個是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我國農林企業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符合資產的定義,完全滿足資產確認的第一個標準,即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隨著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資產組概念的引入,只要采用恰當的會計計量方法,也可以滿足資產確認的第二個條件,即該資源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據此,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全可以作為一項資產進行確認,而如何合理地計量則成為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否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得以有效反映的關鍵因素。
二、農林企業競爭力會計計量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會計計量是以數量關系來確定交易或會計事項之間的內在關系,將數額分配于具體會計要素的過程,即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系加以衡量、計算和確定,使其轉化為能用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的經濟信息,以便集中和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核算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動頻繁,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單一會計計量模式已不能滿足會計主體相關利益各方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模式的出現和應用較好地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鼓勵其他企業執行。原會計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模式只有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一種,新準則規定的會計計量模式則有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五種,并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公允價值是理性的雙方在公平的市場中,在相互之間沒有關聯關系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易的金額,可以用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表示。由此可以認為在新會計準則中所提及的五種計量模式中事實上可以分為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兩類。其中除歷史成本外其余的四種計量模式,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的確定不論是取自市場價格還是未來現金流量折現,事實上都參考了市場因素,可以統稱為廣義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不同的是四種廣義公允計量模式的使用范圍,技術方法有所不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運用的前景逐漸廣闊,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不能夠完全替換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是對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補充、拓展和優化。農林企業的競爭力資產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如果是通過讓渡資產,如付現方式取得的。理論上可以與其他資產一起納入會計信息系統。農林企業通過讓渡資產取得的某些長期資產其價值中理論上包含有競爭力資產的成分,但農林企業的大多數競爭力資產并非通過讓渡資產取得,這就意味著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存在可以為農林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卻因無法合理計量而沒有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反映出來的競爭力資產,而這些競爭力資產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有可能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相對于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將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在時間和空間上作了延展,同時豐富了會計計量的手段和觀念,優化了會計信息系統的職能,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具體表現在:一是會計核算時間的延展,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將一些會計要素的計量從初始計量延展到后續計量。歷史成本更多地局限于會計要素的初始計量,強調歷史數據的不變屬性,公允價值計量可以用于初始計量,但更多地著眼于后續計量,這就對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時間上作了延展,會計實務中所有資產包括競爭力資產的期末計價,不管采用市價、現值還是可變現凈值,事實上都屬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范疇。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的最大優點是公允價值具有可變性和及時性,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資產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價格變動頻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可以相對及時地反映資產的價值,可以較為及時地反映這種變化的結果。從而較好地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二是會計核算空間的拓展,長期資產的資產減值計量事實上是建立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上的,長期資產變現周期長,價值高,在原有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其會計期末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或者不調整或者機械地調整,由此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通過比較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確定是否發生減值和可回收金額,相對于采用歷史成本或者機械地反映會計要素期末信息,較好地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三是豐富了會計計量的技術手段,通常情況下,最常見的公允價值是市場價格,采用市場價格計量可解決一些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難以解決的問題。公允價值是理性的雙方自愿達成的公允價格,其確定并不在于交易或事項是否已經發生,而在于是否存在一個市場化的價格,只要取得公允價值,計量便可以完成。此外在會計當局無法取得可觀察的市場價值時,還可以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進行計量,現值計量是公允價值計量
中的重要技術手段。現值計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價值的各種要素,包括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對產生現金流量的時段的合理判斷、利率的選取以及包含在資產或負債價值中的其他非確定因素等。在市場條件下,即使是折現率也是市場多方博弈的結果,因此,依據折現率計算出的現值也具備公允的屬性。
(二)資產組相關概念的引入 公允計量模式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會計計量的技術手段,通常情況下,最常見的公允價值是市場價格。但是代表農林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資產,如良好的山林環境,通常并不是通過交易或其他會計事項取得的,不讓渡資產也就不可能產生歷史成本,此外由于農林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同樣也難以找到可以參照的活躍市場價格,因此按照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自然無法納入會計信息系統。新會計準則規定,在會計當局無法取得可觀察的市場價值時,還可以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計量。現值計量是公允價值計量中的重要技術手段,現值計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價值的各種要素,包括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對產生現金流量的時段的合理判斷、利率的選取以及包含在資產或負債價值中的其他非確定因素等。農林資源的現金流量通常具有穩定持續的特點,這恰好為通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納入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基礎。但是代表農林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資產,通常難以確定獨立的現金流量,如良好的綠色環境可以為農林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具體有多少經濟利益是綠色環境帶來的則無法準確計量,新會計準則提出了資產組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在對農林企業競爭力資產計量時,不必再將農林企業競爭力一定看做是獨立的資產,而是既可以把一些能夠產生獨立現金流量的農林企業的競爭力看做是獨立的競爭力資產,也可以把不能夠產生獨立現金流量,或者可以產生獨立現金流量但不易準確計量的競爭力資產與其它與之密切相關的資產一起作為一個資產的組合共同納入會計信息系統。資產組概念的提出從理論上為農林企業特有的競爭力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合理反映出來提供了第二個理論支持。
新會計準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資產組的認定。應當以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的現金流人為依據。同時,在認定資產組時,還應當考慮企業管理層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的方式和對資產的持續使用或者處置的決策方式等因素。幾項資產的組合生產的產品存在活躍市場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這些產品均供內部使用,也應當在符合上述規定的情況下,將這幾項資產的組合認定為一個資產組。如果該資產組的現金流入受內部轉移價格的影響,應當按照企業管理層在公平交易中對未來價格的最佳估計數來確定資產組的未來現金流量。資產組一經確定,應當遵循一貫性原則,在各個會計期間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企業管理層應當證明該變更是合理的,并在財務報告附注中作相應說明。新會計準則中資產組的概念是農林企業競爭力資產合理計量并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農林資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綠色性以及國家地方對農林產業的政策扶持等因素形成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商譽十分相似,通常不能夠單獨存在,必需依附于其他資產、資產組乃至子公司才能存在,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才有價值。即只有和其它資產組合在一起才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帶來現金流量。把農林資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以及綠色屬性和它存在所依附的資產看成是一個資產組,只要這個資產組劃分合理,就可以解決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卻因為沒有可觀察的公允價值,或者因為無法準確單獨計量現金流量導致無法折現獲得公允價值,造成企業競爭力資產無法合理計量入賬的問題。資產組的劃分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農林企業競爭力資產能否完整合理地納入會計信息系統,因此要科學靈活地劃定包含農林企業競爭力資產在內的資產組,必要時還可以劃分資產組組合。
三、農林企業競爭力的計量模式及計量技術選擇
(一)農林企業競爭力的計量方法 農林企業競爭力資產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計量:
(1)可收回金額法,包括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內的資產組可以采用可收回金額計量。可收回金額應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處置費用包括與資產處置有關的法律費用、相關稅費、搬運費以及為使資產達到可銷售狀態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等。關于公允價值的確定,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給出的定義,在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市場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在缺少可觀察的市場價格的情況下,交易雙方討價還價達成的一致價格也可以作為公允價值。其次,不存在銷售協議但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應當按照該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金額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通常應根據資產的買方出價確定。再次,在即不存在銷售協議又不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以可獲取的最佳信息為基礎,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該凈額可以參考規模相同或相近行業的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進行估計。
(2)折現法。農林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代表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并不是通過交易或會計事項取得的,因此難以確定公允價值,從而不能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反映出來,如綠色環境。對于農林企業核心競爭力中難以直接獲取公允價值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采用折現的方法,即將資產在存續期內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以此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折現法主要適用于確定核心競爭力資產等價值不確定性較高、且不易取得公允價值的資產。確定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按照資產在持續使用過程中和最終處置時所產生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綜合考慮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資產存續期和折現率等三個因素。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應該以資產的當前狀況為基礎,包括資產持續使用過程中預計產生的現金流入,而不包括與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尚未作出承諾的重組事項或者與資產改良有關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同樣也不包括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與所得稅收付有關的現金流量。關于折現率的選擇,折現率是反映當前市場貨幣時間價值和資產特定風險的稅前利率,也是企業在購置或者投資資產時所要求的必要報酬率。于折現率的選擇需要考慮三方面,一是無風險報酬率的確定,農林企業可以選擇同期國債利率或銀行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報酬率。二是特定風險報酬率的選擇,特定風險報酬率通常可以選擇投資協議、融資合同中約定利率作為折現率,如果合同中沒有約定合同利率,但是對報酬率有明確要求的,可以將合同約定的報酬率作為折現率。此外有的情況下,資金成本也可以作為折現率使用,此時的資金成本就是最低的折現率。
關鍵詞:林業;低碳經濟;森林碳匯
中圖分類號:F31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919(2012)03-0053-03
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世界控制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而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作用。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要重視節能減排,還要重視碳匯的作用。因此,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求在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必須重視發揮林業的碳匯作用[1]。
1 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
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認為,林業減排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過抑制毀林、森林退化可以減少碳排放;其次,通過林產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減少生產其他原材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燃燒化石能源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2]。
1.1 毀林、森林退化與碳排放
近年來,大部分的毀林活動都是由人類直接引發的,大片的林地轉變成非林地,主要活動包括大面積商業采伐以及擴建居住區、農用地開墾、發展牧業、砍伐森林開采礦藏、修建水壩、道路、水庫等[3]。
在毀林過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長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長期保持碳貯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貯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毀林,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氣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機碳,毀林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也引起了這部分碳的大量釋放。因此,毀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頭。
毀林已經成為能源部門之后的第二大來源,根據 IPCC 的估計,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全世界由于毀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紀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億t,在20世紀50年代初是年均10億t,本世紀初,則是年均23億t,大概占全球溫室氣體源排放總量的17%。因此,IPCC認為,減少毀林是短期內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 林木產品、林木生物質能源與碳減排
①大部分研究認為,應將林產品碳儲量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主要理由是林產品是一個碳庫,伐后林產品是其中一個重要構成部分[4]。
通過以下手段,可以減緩林產品中貯存的碳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使用林產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擴大林產品碳儲量,延長木質林產品使用壽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來減緩碳的排放,降低林產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處置廢棄木產品等方式,這樣,甚至可以讓部分廢棄木產品實現長期固碳。在森林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的碳平衡方面,林產品的異地儲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②賈治邦認為,大量使用工業產品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業產品代替工業產品,如減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質林產品就可以減少碳排放。秦建華等也從碳循環的角度分析了林產品固碳的重要性,林產品減少了因生產鋼材等原材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長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
③以林產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減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的木質剩余物,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用以替代化石燃料,從而減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質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減少碳的排放。
根據IPCC 的預計,2000—2050 年,全球用生物質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達20~73GtC[6]。相震認為,雖然通過分解作用,部分林產品中所含的碳最終重新排放到大氣中,但因為林業資源可以再生,在再生過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產工業產品時,由于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產品最終降低了工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石化燃料燃燒產生的凈碳排放[7]。林產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異地碳儲燃料,二是碳替代。這兩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產品碳貯存并可以長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間接減排二氧化碳的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知,林業是碳源,因此在直接減排上將起到重大作用;林業可以起到碳貯存與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間接減排二氧化碳。因此,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有些研究認為林業在直接減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這是基于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的,認為林業并不是二氧化碳減排的最重要手段,工業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長久之計;但是從短時間尺度來考察,又由于CDM項目的實施,林業是目前中國碳減排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 森林碳匯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巨大
絕大部分的研究認為,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謝高地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人類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為基礎。雖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單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別,但都必須依賴碳排放以求發展。這種依賴是長期發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現有的技術體系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在這之前要突破這種高度依賴性非常困難,實行減排政策勢必會影響現有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行,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產生相應的經濟發展成本[8]。謝本山也認為,中國還處于城鎮化和工業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才能使這種以化石能源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變,而且需要很長的周期,目前的條件下,想要實現總體低碳仍然存在較大的困難。與工業減排相比,通過林業固碳,成本低、投資少、綜合收益大,在經濟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現實上也更具備選擇性[9]。
從碳循環的角度上講,陶波,葛全勝,李克讓,邵雪梅等認為,地球上主要有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四大碳庫,其中,在研究碳循環時,可以將巖石圈碳庫當做靜止不動的,主要原因是,盡管巖石圈碳庫是最大的碳庫,但碳在其中周轉一次需要百萬年以上,周轉時間極長。海洋碳庫的周轉周期也比較長,平均為千年尺度,是除巖石碳庫以外最大的碳庫,因此二者對于大氣碳庫的影響都比較小。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主要由植被和土壤兩個分碳庫組成,內部組成很復雜,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碳庫[10]。
從全球不同植被類型的碳蓄積情況來看,森林地區是陸地生態系統的碳蓄積的主要發生地。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蓄積了陸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貯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見,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
聶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環與森林關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狀態下,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時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補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時,通過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同時,由于木質部分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后腐爛或被燒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終也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中。所以,從很長的時間尺度(約100年)來看,森林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作用,其影響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單位森林面積中的碳儲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儲量更大,所以從短時間尺度來看,主要是由人類干擾產生的森林變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大的波動。
根據國家發改委2007年的估算,從1980—2005年,中國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30.6
億t,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16.2億t。李育材
研究表明, 2004 年中國森林凈吸收二氧化碳約5
億t,相當于當年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 還有方精云等專家認為,在1981—2000年間,中國的陸地植被主要以森林為主體,森林碳匯大約抵消了中國同期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見,林業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發展森林碳匯的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過林業減排與增加碳匯是切實可行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是發展低碳經濟關鍵所在。然而,森林碳匯在發展低碳經濟中也受到相關規定的限制。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中,都有關于“清潔發展機制(CDM)”和碳貿易市場的敘述,其中明確規定開發森林碳匯項目及進行碳貿易須要符合以下規則:
①在《京都議定書》中明確規定,開發森林碳匯的土地,必須是從項目基準年開始,過去五十年內沒有森林,《京都議定書》也規定,如果是再造林項目,所用的土地必須是從1989年12月31日至項目開發那一年不是森林,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有森林[12]。
②進行交易的碳信用額必須是新產生的,不可以是現存的碳匯量。
③自身可以完成減排指標的,不可以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可以使用清潔發展機制的國家,與其合作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也需要將符合規定的碳減排量申報,并獲得聯合國相關部門認可后,才能出售給發達國家的企業。
④減少毀林和優化森林管理產生的森林碳匯并沒有納入清潔發展機制;另外,只有造林再造林項目產生的森林碳匯被納入到清潔發展機制,森林碳匯項目的種類很單一,而且有關的申報、認證等程序非常復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林業對于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但其未來的快速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因此必須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促進碳吸收和固碳;保護森林控制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減少林地的征占用,減少碳排放;大力發展經濟林特別是木本糧油包括生物質能源林;使用木質林產品,延長其使用壽命,最大限度的固定二氧化碳;保護濕地和林地土壤,減少碳排放。
參考文獻:
[1] 張秋根.林業低碳經濟探討[J].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林業經濟,2010(3):36-38.
[2] 王春峰.低碳經濟下的林業選擇[J].世界環境,2008(2):37-39.
[3] 林德榮,李智勇.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排放:一個綜述視角的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10(2):1-4.
[4]文冰.基于低碳經濟的林分質量改造分析[A].低碳經濟與林業發展論—中國林業學術論壇·第6輯 , 2009:179-186.
[5]賈治邦.全面發展林業,助推低碳經濟發展[J].高端論壇2010(3):18-19.
[6] 魏遠竹.產業結構調整與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1):72-75.
[7]相震.碳減排問題芻議[J].環境科技,2009(2):1-10.
[8]謝高地.碳匯價值的形成與和平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1):1-10.
[9]謝本山.森林碳匯在低碳經濟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205-206.
[10]陶波,葛全勝.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進展[J].地理研究,2011(5):142-157.
關鍵詞:臨空型服務經濟;雙流;產業選擇;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F031.6 文獻標識碼:A
一、臨空型服務經濟
(一)內涵。綜合國內外的相關討論,并在大量研究臨空型服務經濟現象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臨空型服務業是指依托大型樞紐機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優勢,在機場周圍地區發展起來的,直接服務于航空運輸業和直接依托于機場功能、具有明顯航空樞紐指向性的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的產業。
二、雙流縣臨空服務經濟的發展環境與條件
(一)雙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1.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2008年,雙流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7.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2%,經濟總量在成都近郊縣中保持領先地位。全縣人均GDP為4411美元,已經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從產業發展來看,2008年雙流縣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51:40,已經形成以生物制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為主導的制造業體系,光伏光電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好,成為推動雙流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空港條件。雙流縣擁有國家第五大區域性中樞機場――雙流國際機場,是成都、四川乃至西南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我國內陸地區面向世界的重要空中門戶。目前,雙流國際機場可通航90多個大中城市,其中國際城市及港澳臺地區20多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航線網絡。3.區位和交通條件。雙流縣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是西南地區中心城市成都的近郊大縣,距離成都市區僅10公里。由于處于成都向南發展的主軸線上,且三面環繞成都,是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吸納中心城區要素擴散和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其中心位置將在該經濟走廊中起到承接產業發展、推動合作交流的關鍵作用。4.教育科研環境。雙流科研教育資源豐富,境內擁有以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西南物理技術研究所等為代表的教育、科研產業基地,有30多個科研機構、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家863計劃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后工作站、7所高等院校、3所國家重點中學、2所省級重點中學、2所省級重點小學,并與中科院、上海交大等30多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并與康弘、華神等四家企業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或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
三、雙流縣臨空型服務經濟的發展思路
(一)增強政府支持力度,發揮機場帶動作用。積極爭取省、市政府支持,加大對臨空服務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順政府管理機制,整合臨空服務業管委會、牧馬新城管委會、文化旅游管委會的相關職能,成立專門的臨空服務業管理結構,爭取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或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分管領導擔任主任,由雙流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機場及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向省、市政府爭取設立臨空服務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從土地價格、稅收優惠、規費減免、財政扶持、上市融資、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給予臨空服務業企業支持。
(二)推動臨空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互動發展。堅持產業融合理念,注重臨空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的互動發展,通過發展臨空服務業,推動雙流、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和現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打造輻射中國西部的臨空型服務經濟。大力發展航空物流業,為體積小、價值高、時效性強的電子產品、藥品、食品等產品提供倉儲、配送、加工、包裝、展示交易等服務,促進成都市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汽車機械、食品加工等制造業行業,及光伏光電、新型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時令水果、蔬菜、鮮花等農產品提供倉儲、配送、增值加工等服務,建立成都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積極發展以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商務服務業,打造成都市臨空總部經濟園區和服務外包基地。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業。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業,建立成都市金融創新中心,加大對全市制造業、農業龍頭企業、支柱行業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發展重點產業:1.大力發展航空物流業。以航空運輸樞紐為依托,以成都航空物流園區和成都雙流中心為關鍵性載體,大力發展以航空物流為核心、多式聯運的現代物流業,建設全國重要的航空物流中心、輻射中西部的貨運倉儲分撥中心和成都地區城市配送中心。2.積極發展現代商貿業。以現代商貿園區為主要載體,重點發展機場零售、商品批發的臨空型現代商貿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上購物、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興形態,加快推進現代流通方式,引導現代商貿業向經營連鎖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網絡化、企業規模化、業態新型化、服務系列化、設施現代化的方向發展。3.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業。依托雙流航空樞紐的區位優勢,抓住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合重大機遇,從雙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需要出發,引進銀行、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充分發揮金融的創新與產業催化劑功能,為雙流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服務支持,打造成都市金融創新中心。
(四)增強保障能力:1.強化項目支撐。加強服務業招商引資工作。緊緊圍繞“空港大城市”發展戰略的要求,把規劃招商、土地招商、項目招商有機結合起來,把對上爭取政策資金和市場招商引資有機結合起來,貫徹區域聯動原則,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制定統一的招商策略,根據國際國內服務業行業轉移趨勢和特點,結合本地投資環境、資源優勢、市場基礎編制項目手冊。2.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積極配合抓好機場二跑道、成昆鐵路貨運外繞線、成新蒲快速通道等省市重大交通項目,加快推進臨港路及支線、天府大道延伸線等重大工程,促進地鐵一號線延伸工程盡快開工。加快臨空服務業項目的推進和建設,重點推進九龍倉國際品牌直銷商城、元端國際家具城、金恒德汽車城等項目及配套建設。
參考文獻:
[1]臨空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臨空經濟理論與實踐探索[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王軍等.成都區(市)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M].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
1.1林業管理科學化和生態化以往傳統的看法就是將經濟效益當做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忽視了林業對社會的生態價值和更多更大的附加價值。然而,今天我們更應注重林業發展,經濟效益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更多的生態效益是樹林對環境的凈化作用,另外,附加值的價值就無從考量了。我國未來的林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生態化。從林業的管理上講,規范、科學的管理是我國下一步林業管理的主要趨勢。近幾年來,我國無時不在倡導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理念對我國的相關林業管理人員時刻敲著警鐘。我們的根基就是生態環保,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確保生態平衡,重點打造生態林業,對所做的成效進行反復揣摩,不斷地調整相關的產業結構,創造出一條信息化的產業鏈條。在進行具體實施和管理時,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一事一議,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地勢情況,打造極具當地特色的生態文明,使科學種植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創造出極具中國特色的科學化、生態化林業管理。
1.2進行綠色生態化的林業發展新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高舉林業綠色生態發展觀這一旗幟。新的林業發展模式和以往的發展模式大不相同,它包含各種不同的產業模式,形式并不是單一的一種,這其中包含了生態產業、綠色產業等一系列的環保型發展模式,極具發展空間。如果想要將綠色生態林業做好,就需要知道怎樣進行綠色培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相關的林業資源,只有如此才能及早地實現生態農業綠色化。近幾年來,城市的土地需求比較強烈,綠色培植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但我們去開山造林的條件還是十分充足的,把林業及早地轉變成綠色的生態林業,使綠色培植轉變成為我們獨特的經濟型產業,如此以來,一方面能夠使經濟效益增加,另一方面,還能夠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2、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管理技術的先進性不足在緊張的現代化林業發展進程中,不規范和缺乏綜合性依然是林業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和根深蒂固的影響,林業產業不能獲得全面迅速的發展。目前,林業發展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管理模式單一﹑管理體制僵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監管不到位。現狀完全不符合新形勢下的林業管理發展要求。有一些管理單位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不重視,缺少法律觀念和一定的監管力度,導致出現亂占林地和毀林開荒等不良社會現象。
2.2林業保護意識不足在林業發展的進程中,有些人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由于主觀因素驅動,毫無顧慮地用破壞式的開采方式來挖掘林業資源,引起大量的浪費。然而膚淺認知程度致使信息技術不能充分被利用,如此以來,林業產業很難實現規模化的發展,更難形成產業鏈。另外,依然存有取沙﹑采礦﹑采石﹑違法開采和毀林開荒等一系列的違法違規現象,不利于林業的現代化發展。
3、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管理的主要發展策略
3.1生態旅游模式在新經濟條件下,目前林業經濟深入發展的重要環節就是綜合山區林業發展的特點,采用產業的發展和旅游結合的模式。但在實際的管理當中,應該綜合考慮地域經濟發展和林業管理的真實特點,把人性化、生態化的旅游和林業的管理相融合,以此來推動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使獨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林業和生態旅游實現完美的結合,順利實現生態化、現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比如,在山區里,就可以依靠當地的資源優勢,大面積地開采茶園,結合項目建設,修建獨具特色的茶莊,以生態茶園為面,以茶莊、山景、堰河奇觀為點,以四通八達的水泥路為線來接待游客,圍繞獨具特色的建筑、民族風情、山光水色來開展生態旅游,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的優勢。
3.2信息化管理模式現代化的林業管理,應當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創造出林業發展所需的主要載體,對相關的林業技術和傳媒服務等多種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對運行時遇到的問題進行協調,對于不同的技術性難題進行協調解決。市、縣應該成立不同的專家組,包含糧油面、蔬菜食用菌、經濟特產、園林花卉、水產、畜牧獸醫、病蟲防治、市場信息分析、林業生態環境等等,建立健全和升級專家的求助機制,建立并完善服務考核制度,比如專家值班制度、情況整理制度、咨詢反饋制度、信息分析制度、信息收集制度、信心制度,踐行承諾式服務以及全面的無假日型服務。
關鍵詞:林業經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投入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對于如何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在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中,促進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其研究主線,通過實證分析等方法證明科技進步、要素投入和林業制度等因素的變化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有著影響。其中,近年來林業產權制度正不斷變革逐步完善,集體林改為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一輪動力。高嵐,張自強(2012)以廣東省為例驗證了林業產權管制的放松是廣東省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且林業產權制度仍有放松和完善的空間。馮達,鄭云玉等(2010)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模型研究證實了各投入要素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此外還有部分投入要素轉化為了生態資產,未計入林業經濟效益。崔海興,溫鐵軍等(2009)通過研究我國林業發展的各個階段,認為林業政策的引導對林業建設作用重大。魏遠竹,任恒祺(2000)認為勞動力要素是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勞動力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孔凡斌,廖文梅(2013)利用我國各省市的林業市場化指數研究得出除勞動力要素外,其他投入要素都對林業經濟的發展起著正向作用,同時指出政府應減少對林業經濟活動的過分干預。劉璨,張永亮等(2015)在研究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狀的過程中發現,林業制度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后續制度不完善、林地細碎化、勞動力缺乏等原因阻礙了林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縱觀這些研究成果,國內學者對林業經濟投入和產出的研究大多將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投入要素與制度原因區別開來,研究上述因素對發展林業經濟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或者是效率不理想的影響。但是,林業產權制度的變革不單單直接影響林業經濟產出,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投入要素的變化也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介于如上考慮,筆者將生產投入要素與林業產權結合在一起,旨在研究二者共同作用下對內蒙古林業經濟產出的影響。
1理論模型概述
1.1理論基礎概述資源通過市場方式和計劃方式兩種方式同時作用才能達到最優配置。自然與環境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失靈,在林業市場也是如此。首先,林業具有顯著的外部效應,而人又存在機會主義傾向,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失衡,使整體效益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同時林業市場尚不完善,屬于不完全市場。生態經濟學認為林業生態環境相對穩定的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經濟無限發展的需求。以上均需要諸如產權管制等制度進行調節和平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如何推動林業產出的增長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研究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產權不斷變革,逐步放松。并于2008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展林業確權,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1.2理論模型設定林業經濟的增長實質上是林業要素投入基礎上產出的增長。但是,由于林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既是經濟產業又是公益事業,因此林業經濟與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密切相關。本文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出發,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建立內蘊線性模型(雙Ln)。模型中具體引入的被解釋變量是林業總產出,解釋變量是年末從業人數、造林面積和林業投資額。為了檢驗我國林業經濟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聯性,筆者利用計量經濟學原理作為研究方法,采用內蘊線性模型(雙Ln)及OLS的估計方法進行分析。之后根據所得數據針對各種問題對模型進行調整。本文所有的實證分析使用的都是Stata12.0軟件的運行結果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μt(1)之后,筆者在初步模型的基礎上以2009年為界引入虛擬變量,因為沒有證據表明虛擬變量具體對哪一個變量產生影響,因此,建立如下模型(2):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β4SytLnInt+βtSytLnArt+β6SytLnEPt+β7Syt+μt(2)其中,t代表時間;Op代表林業總產值;Ep代表年末從業人數;Ar代表造林面積;In代表林業投資額;Sy代表虛擬變量;SyLnIn代表虛擬變量與林業投資額取對數后的交叉項;SyLnAr代表虛擬變量與造林面積取對數后的的交叉項;SyLnEp代表虛擬變量與年末從業人數取對數后的交叉項;待估計參數β0代表技術水平,β1、β2、β3、β4、β5、β6、β7分別代表各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μ代表隨機誤差項。
2變量選取與實證分析
本文以內蒙古林業經濟發展為例,選取1995~2014年內蒙古林業經濟投入產出的相關數據,數據均摘自全國林業統計年鑒。此外對于將虛擬變量設定為以2008年為界的原因之一是內蒙古于2009年開始在范圍內全面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原因之二是通過分析內蒙古1995年~2014年林業總產值趨勢發現,自2008年開始內蒙古林業總產值呈上升趨勢從回歸結果看,模型整體的擬合優度為0.93,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各變量的P值接近0,說明變量顯著水平較高。其中,林業投資額、虛擬變量每增加1%個單位都會提高林業總產值的水平,造林面積每增加1%個單位都會降低林業總產值的水平。此外模型還剔除了虛擬變量與各投入要素的交叉項和勞動力投入變量。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勞動生產率低、林業規模化經營受阻、對林業的投資部分轉化為生態資產、后續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原因。
3政策建議
3.1加大對林業經濟的投資力度從政府角度出發,深入開展和落實生態林業建設的方針政策,加大對林業建設的資金和制度保障,同時建設社會資金注入林業發展的通道,為切實做到金山銀山和青山綠水兩手抓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因為林業資源及其生產活動具有極為普遍的外部性,上述政府支持對生態林業的建設尤為重要。從社會角度來看,林業生產活動在政策支持下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各社會主體應抓住發展機遇,積極開拓林業投融資渠道,使得各項資源能夠在林業建設中實現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保障下發展林權貸款與擔保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林業保險,使林業發展與金融支持相輔相成,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當然,積極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也是發展林業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個人角度出發,培養農戶的林業經濟意識和積極性,聚集每個人的力量發展林業市場及其民間投資。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的模式已滲入到各行各業中,林業經濟也不應該例外。3.2深入開展林權改革,完善林業確權制度林業確權制度雖在早年間就已經開始實施,但是尚未覆蓋到家家戶戶,完善林業確權制度仍然任重道遠。在中央和地方的既定方針指導下,堅持做到在實踐中檢驗主體改革和配套改革中的問題和不足,并根據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和措施,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3加強林業領域的科研投入科技從古至今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生產力,發展林業也離不開技術支持。農林院校和林業科研機構是提高林業生產技術的重要組織,加大對該類機構的資金支持力度就成為了提高林業生產技術的不二選擇。同時注重對科研成果的保護,使得林業科研成果能夠源源不斷地涌入社會生產力建設的齒輪中。在這些過程中當然也離不開林業科技工作站和推廣站等林業經營管理機構的協調和管理。
4結束語
本文基于對林業總產出以及林業確權制度的認識,回顧了國內學者關于林業經濟投入和產出的研究方向和結論。之后文章通過對內蒙古1995年~2014年20年包括林業總產值、年末從業人數、造林面積、林業投資額等指標及其引入虛擬變量后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剔除了有關林業投資的變量,而從業人數、造林面積和制度變量則對林業總產值有著消極的降低作用。最后針對如何提高林業經濟發展水平,提出了4點建議,包括加大對林業經濟的投資力度、深入開展林權改革,完善林業確權制度和加強林業領域的科研投入和提高,旨在克服勞動生產率低、制度不完善等造成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崔海興,溫鐵軍,鄭風田,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建設政策演變探析[J].林業經濟,2009,(2):38~43.
[2]馮達,鄭云玉,溫亞利.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0,(3):1~7.
[3]高嵐,張自強.產權管制、要素投入與林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77~85.
[4]孔凡斌,廖文梅.中國林業市場化進程的林業經濟增長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13,(9):87~96.
[5]劉璨,張永亮,劉浩.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狀、問題及對策[J].林業經濟,2015,(4):3~11.
摘要:由于林業資源可利用周期長,可利用資源面臨枯竭等因素導致林業整體經濟快速業滑。發展林業經濟,增加林業附加值,改善林業經濟局面勢在必行。文章介紹了林業經濟的意義,指出了林業經濟的發展應該以國有林場為主力,注重林業經濟發展。
一、林業經濟及其意義
林業經濟是以林地生態環境為基礎,在林冠業開展林、農、牧、能源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對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學的人工森林群落結構,維護生態安全,保障森林資源永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林業經濟必須以國有林場為主力軍,因為國有林場是林業企業的主體,并且有很大的企業屬性優勢。
不論是國有的、集體的還是民營的企業,同樣是人在管理,國有企業出現的問題絕不是權屬問題導致的,國有企業發展的障礙在于管理層及管理機制帶來的問題。發展國有企業經濟必須建立針對管理層的,可監控的、有問責約束、民主的制度來給予保障,這是國有企業發展的前提。國有林業企業更是這樣,否則國有林業企業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等都將會被損失殆盡。
二、林業經濟的發展應該以國有林場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執行
不論是哪個行業,對政策能夠有效執行是該行業發展的關鍵。國有林業是林業的主力軍,擁有相當多的優勢。比如,擁有較大面積森林資源,并且有企業管理方面的經歷和經驗,同時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優勢,有穩定的行政關系、兄弟單位關系、技術信息關系和市場關系,對于各種政策的理解和執行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有利于統籌林地整體經營
林業經濟是一種人工利用林地或改變森林群落結構的活動,因此這個活動既關乎生態安全也關乎林業資源的永續利用。林業經濟的發展不適合私人隨意的點狀,相互無聯系的布局,它的設計應該根據林地整體群落結構、林分、面積、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進行科學調查和設計,如果按生態群落的角度經營,一般來講不必密植,不必集中,盡量仿原生態進行種植。這樣的整體設計既是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林業資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優化森林群落結構的需要。因此,林業經濟在整個林場內(或者整個林業局內)實現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可調度發展是相當必要的。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自我保護競爭,凝聚大力量才能夠快速實現發展。如此,只有以國有林場為主發展林業資源才有利于林業經濟發展的統籌安排和調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經成為了各個行業前進方向的航燈,沒有足夠的信息就沒有足夠的分析和預測,就如同一個人沒有視覺、聽覺和嗅覺,企業就無法生存和發展。由于國營林場有本行業多層、多種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級單位的、科技的、市場的。所以在國營林場基層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這是國營林場的又一個優勢。
(四)有利于技術扶持
國營林場擁有自己的技術資源,又有自上往業的技術網絡,對于發展林業經濟中獲得技術支持是重要的基礎。技術是維護和發展企業的重要因素,沒有技術,沒有更新技術的優勢就如同沒有了營養,沒有了營養的適時更新。(五)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林場有很豐富的人力資源,也很容易調度利用人力資源,所以,對于林業經濟的發展,國有林場在人力資源上也是一個優勢。
三、多方向發展林業經濟
(一)發展能源型林業經濟
人類一些重要的能源面臨枯竭,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事實。人們把能源開發的對象無奈地轉向了植物,玉米等農作物做了首選,但是這又嚴重地威脅了糧食安全。而能源草類植物的發現和利用有望極大地解決能源危機,比如有荻、蘆竹、象草、柳枝稷、草蘆等。能源草一般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叢生草本植物。從化學組分上來說,能源草富含碳氫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熱值高,適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發展前途的生物質能源資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經有了比較成功的經驗。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伴隨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趨勢,短周期柳樹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進行大量研究,尋找可通過集約經營生產能源的速生樹種,結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經營的柳樹是最適合用于生產能源的。瑞典通過栽培短輪伐期柳樹矮林獲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農地,所生產的生物量在地區供熱廠中用于聯合熱電生產。可見,在林區發展能源型林業經濟將是大有前途的舉措。
(二)發展園林資源型林業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審美、養生、休閑、環保意識逐步增強,城市化進程加快,交通、旅游、綠化產業隨之興起,園林苗木業做為城市綠化、美化、環保的重要構成異軍突起,發展強勁。而林區有大量的林地資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給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樺、油松、忍冬、山桃、刺楸、蘭草、刺玫薔薇、三葉草、珍珠梅、紫丁香、繡線菊、芍藥等。那么,在現有植物資源的前提業發展園林型的林業經濟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礎之上引進外來園林植物進行種植則更有前途。
(三)發展畜牧業型林業經濟
發展牧草地,池塘生態養殖,在林業可規模飼養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養雞、鴨、鵝、雁等禽類,在郁閉的林業飼養肉鵝、柴雞、烏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是發展畜牧型林業經濟的首要模式。
(四)發展林藥型林業經
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中藥材,如白芍、板蘭、人參根等。也可以種植五味子、天麻、沙參、黨參、玉竹、貝母、靈芝等等。技術比較簡單,收益可觀。
(五)發展菜果型林業經濟
草莓、西瓜、甜瓜、菌類、蕨類、刺五加、刺老芽、大葉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業種植的品種,應該以點帶面形成特色和規模發展經營。
最后,林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當地農村、農民的支持,所以,以國有林場為主力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佰順.林業經濟植物栽培技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
[2]群落的結構與物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