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科人才培養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10032)
摘要:以“培養具有高素質,適應21世紀社會醫療需求的高級推拿人才”為中心,開展高等院校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從理論結合實踐的角度,探索新時期臨床型醫學專門人才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為豐富現代中醫學教育本科階段的學科人才培養類型、培養途徑和方法提供了實驗資料。
關鍵詞高等院校中醫推拿學專業人才培養措施
1982年,上海中醫學院開設推拿學專業,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本科中醫推拿學專業。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中醫院校的專業目錄中又設立了推拿學專業。這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門主觀臆斷所決定的,而是自70年代以來社會需要高層次推拿專業人才的反映。由于推拿學具有專業性強、技能操作要求高的特征,決定了中醫推拿學人需要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因此作為推拿學專業的教育和管理者,如何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特色等各個環節上,體現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就成為高等院校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出發點。
1高等院校中醫推拿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方法論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高等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總指導思想。圍繞培養目標,從科學的系統論方法和實踐論方法出發,設計、組織和開展改革工作。在解決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時,充分注意學的作用,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
2高等院校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實驗方案
2.1工作路線見圖1。
2.2具體內容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的三個基本要素。總體設計的基本思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中醫推拿學高等教育的性質與功能,根據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學生的現狀和可能的發展,來確定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最后根據人才規格來設計教學計劃。上述表述是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中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具體表現。
2.2.1培養目標高等中醫推拿學科人才教育培養目標具有兩重性,一是一般目標,即培養高素質公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它是普通教育的延續;二是特殊目標,即適應社會醫療市場人才需求的專門化職業教育。這種職業教育首先是醫學本科教育,其次是中醫藥理論和推拿醫療技術的教育,即培養從事中醫推拿臨床醫療工作的醫師。2.2.2人才規格人才規格是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之間不可缺少的中介環節,人才規格的定位準確,才能保證教學計劃不偏離目標。高等中醫推拿人才培養規格是:努力學習,具有較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系統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能正確運用推拿技術對適應推拿治療的常見病進行辨證論治,對某些急癥能進行一般處理,同時具有一定的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一定古漢語基礎,能較順利地閱讀古代有關推拿學的文獻,學習使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掌握一定的體育基本理論知識。
高等中醫推拿學人才規格包含了四層意思,一是學習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提高思想理論素質、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二是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通過學習自然社會各科知識,形成較強的適應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四是學科三基綜合教育。
2.2.3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定位落實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工作思路:培養中醫推拿專業醫學本科學生,必須加強醫學基礎知識理論教育和技能訓練,同時拓寬臨床各科的知識和處理能力,并且注重人文自然知識理論的學習。中醫推拿學專業大學本科生的教學計劃應該體現與大專生、中專生教學計劃的區分度上。
教學計劃的制定是完成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關鍵步驟,其重點是優化課程體系、課程建設和教學管理方法,我們以結構改革為突破口,帶動教學內容、教材、教法、考試、臨床實習等環節的全面改革。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中醫推拿學整體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共性的內容不在此詳細展開,下面主要論述具有高等中醫推拿學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特色的工作內容。
2.2.4課程體系
2.2.4.1課程結構我們認為課程結構應該按功能分類,分成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這是結構設計的第一層次,其次考慮第二層即各類課程內部的課程設置比例,第三層次考慮具體課程與課時,最后才是課程內容。我們考慮某門課程是不是要設置,放在什么位置和多少學時也應按功能考慮,這里所說的功能就是指它與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的關系。我們通過研究,將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醫學臨床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5大組塊課程以層次性劃分后,尋找各組塊和各課程間的必然聯系,避免前后期課程的脫節,防止臨床課程之間的過多重復,合理地設置、更新課程,進行課程重新構建,突出主干學科和一定知識面,削枝強干,并在實踐中加以及時調整,以達到課程結構優化的目的。主要說明如下。
2.2.4.1.1基礎方面:“推拿專著選”24學時改為“推拿文獻與各家學說”36課時。因古代推拿文獻主要是介紹各種推拿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增加現代的推拿學術流派,容推拿文獻與各家學說流派于一課,是理論與實際相結6《按摩與導引》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總99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June2001,Vol.17,No.3
合。216學時的“推拿練功”更名為“推拿功法學”。增設“推拿研究進展”36課時,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增設“推拿實驗學”56學時,目的是讓學生及時了解推拿學科前沿發展的研究成果理論知識,加強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增設“生物力學”56課時。增設“中醫經典導讀”,既彌補以往不開設中醫經典著作課的問題,又改革中醫經典著作中的照科宣讀、以經解經的弊端,以導讀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上述課程中推拿實驗、推拿文獻與各家流派和生物力學等課程開設在全國中醫院校中首見。推拿學專業的第一、第二、第三學年醫學基礎課與中醫專業趨同。
2.2.4.1.2臨床方面:壓縮課時,刪掉臨床課程中的重復內容。凡幾門臨床課程中重復講述的病癥,一門精講,其他門以講解治療方法為主。增設“康復醫學”54課時,原因是康復醫學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三醫學,考慮為推拿學科前瞻性發展打好基礎。在限制性選修課部分,“中醫兒科學”改為“兒科學”,由于中醫兒科學與小兒推拿學內容重復頗多,而該為兒科學,以講授現代醫學的兒科內容為主。“局部解剖學”54學時增加為72學時。“神經病學”54學時改為“神經精神病學”72學時,增加精神病學的內容,主要考慮臨床學科的現狀和發展需要。精神性疾病在當前醫學臨床中出現的比例不斷增加,作為一個大學醫本科畢業生,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必要的鑒別診斷能力,將無法開展本學科的工作。增加“現代診斷新技術”54學時。增設“中醫急診學”27學時。增設“基礎護理知識”24學時。增設“五官科學”54學時。刪去“理療學”等。
1994年起在學校全面學分制實行后,進行課程內容結構調整,壓縮部分必修課程學時,增加任選課科目。“推拿功法學”減至168學時、“推拿手法學”減至154學時,推拿各臨床治療學課程減少了43學時。將“神經精神病學”更名“中醫腦病學”等。
2.2.4.1.3推拿技能方面:按照推拿技能學習、掌握和運用的形成規律為主線,排序專業課程。將推拿手法學(一)、(二)作為第一階段課程,將推拿人體操作(一)、(二)作為第二階段課程,將推拿教學見習和骨傷推拿治療學、內婦推拿治療學和小兒推拿治療學作為第三階段課程,將推拿各科臨床實習作為第四階段課程。明確推拿技能形成的階段目標,并將目標分化到學年、學期、周次和教學單元的過程中。同時圍繞推拿技能形成主線,在各階段組合其它專業課程,構建推拿專業課程模塊,以期通過課程結構中點、線、面的改革實踐,全面提高推拿專業技能水平。
2.2.4.1.4教學內容方在面:提倡教學內容改革要體現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些新成果,要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要體現本學科的教學方法論。以“推拿功能學”教學內容為例,多年來此課程內容中不斷充實新的本學科研究成果,教學訓練堅持以傳統功法訓練方法結合現代體育訓練理論,從“身心鍛煉”的角度體現練功功效,并通過課程內部結構排序分化成3階段的子課程,把傳統練功的方法論通過課程序列表現出來。要求學生自我鍛煉,使功法課從課堂中走到課堂外,延伸功法的課堂教學。此課程獲1992年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該研究分析結果提示,2015年中國預計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肺癌是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也是癌癥死因之首。
該研究報告了我國最新的癌癥發病率、死亡率和生存分析數據,不同地區幾種常見腫瘤的最新發病和死亡情況,常見腫瘤的發病趨勢以及防控重點等。
文章指出,農村地區居民在不同年齡的腫瘤整體發病率(10萬分之213.6)和死亡率(10萬分之149.0)顯著高于城市居民的腫瘤整體發病率(10萬分之191.5)和死亡率(10萬分之109.5)。且女性腫瘤日趨高發。相比較而言,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癌癥的死亡率自2006年開始已有顯著下降,男性癌癥死亡率逐年下降1.4%,女性癌癥死亡率逐年下降1.1%。
浙江:“限抗令”
近日,浙江省衛計委《關于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多方面規范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逐步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三級醫院要率先全面停止(兒童醫院和兒科除外)。
《通知》要求,醫療機構同一通用名稱抗菌藥物注射劑型和口服劑型各不超過2種,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藥理學特征的抗菌藥物不得重復采購,并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抗菌藥物品種數量進行了規定,三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抗菌藥物品種不超過50種;二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不超過35種;口腔醫院不超過35種,腫瘤醫院不超過35種,兒童醫院(含兒童保健院)不超過50種,婦產醫院(含婦幼保健院)不超過40種。
大連:將定向培養兒科醫生
近日,遼寧省大連市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兒科醫務人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兒科醫生作為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納入全市衛生人才發展規劃,在編制、薪酬、人員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意見》提出,從2016年到2019年,大連市將利用4年時間,定向培養兒科醫生及相關醫技專業人員300名。從碩士研究生及以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定向培養兒科醫生,3年內計劃面向國內外引進兒科博士研究生30名,每年計劃引進120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兒科等專業技術人員。力爭通過5年的建設,將大連市兒科專業打造成在國內、省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勢學科。
河南:要求遠程醫療通到鄉村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
1.數據來源
根據《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定向)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培養方案”)編制《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調查問卷》,對179家醫療機構221名醫務人員展開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適應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知識結構、技能以及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的重要性評價,了解基層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真實需要。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搜集、整理相關文獻,借鑒相關文獻。利用Excel軟件錄入問卷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研結果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工作單位屬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有23家,最多的是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分別占40.7%和30.8%;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臨床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數人屬中、初級職稱,分別占38.5%和35.3%;40歲至49歲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歲70人占31.7%。大部分調查對象屬于基層醫院,工作在臨床一線,有評定職稱并在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數,相信其對基層具體需要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有較深了解,能較大程度的反映基層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真實需要。
2.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綜合素質調查
對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調查,內容包括素質、知識結構、技能等三個要素,各要素內又包含若干項目,對各項目進行重要性評價。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重要性評價有5個項目。結果顯示,“遵紀守法,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職業操守”以及“能夠積極地認識醫師職業,珍視生命,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此兩項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達到4.83;“具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規范、倫理和法律意識,能夠自覺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項目的重要性評分較高為4.71;“能夠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轄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協調性、連續性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理念”是對基層醫生的素質要求,其與前三項比較沒有那么受到重視,但是也超過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質要求。在校培養應著重以上素質的培養與發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項,為3.76分,相比其他素質則沒有那么重視,但仍然接近比較重要指標,不容忽視。
(2)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有9個項目。結果顯示,“具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項重要性評分最高,為4.82分,可見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是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知識結構中最重要的知識;“具備系統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具備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項,均超過4.5,分別為4.79和4.72,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應著重以上知識的教育;“具備重點人群的保健與康復知識,掌握計劃生育的醫學知識”及“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評分最低,分別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識,重點人群的保健和康復,計劃生育知識在基層沒有那么得到重視,但相當接近比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養中不能忽視該知識的教育。而對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則未引起足夠重視,可能是基層醫療機構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中醫學知識要求較低所致。其他各項均超過比較重要值4分,理應重視該部分知識的教育。
(3)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技能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技能重要性評價有8個項目。結果顯示,“具備全面、系統、正確、規范地進行采集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的能力”項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為4.80分,是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備良好人際交流與醫患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協調和團隊協作能力”項為4.56,可見醫患溝通能力受到基層重視,該部分內容應在人才培養中得到體現。最低的是“具備創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意識,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項,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在基層重視程度稍低,但超過4分,在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
3.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
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重要性評價共有25個項目,結果顯示,有19項超過比較重要值4分,其中內科學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為4.83;其次是外科學,為4.82;然后依次是診斷學、系統解剖學、兒科學、局部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婦產科學(含計劃生育技術)、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傳染病學、全科醫學概論、神經病學、醫學影像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免疫學、生物化學、預防醫學;有6項均值未達到比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區預防與保健、中醫學、人體寄生蟲學、康復醫學、醫學微生物學,社會醫學。
三、對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啟示
1.培養方案較符合基層需要,培養內容應有所側重
《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定向)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所提出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知識、技能和課程設置均較符合基層需要,大部分項目均值超過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評價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訓內容重要程度呈現出不同水平,故對基層重視程度高的項目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入,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內容應根據基層的需要有所側重。在培養過程中需要貫穿基層服務知識,融入基層特色,滲透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出專業的“基層性”,使培養出的人員到基層后能適應基層的需要,更好地守衛基層群眾健康。
2.醫學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質,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也不容忽視
成都中醫藥大學從法律意識、思想道德、文化倫理、職業責任、服務目標、服務理念、體育、軍訓和英語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需具備的素質提出要求。結果顯示,基層對醫學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體現在基層認為臨床醫學人才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職業操守,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規范、倫理和法律意識,能夠自覺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并珍視生命,關愛病人是很重要的。作為基層的臨床醫生,精湛的醫療技術不及醫學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說醫術不如醫德重要。[2]一個有醫學人文精神,有醫德的醫生,其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能關心并關注病人的生命與健康,病人的權利和尊嚴,其定會提升醫術,為人民健康負責。啟示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著重醫學人文精神培養與發展,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亦可注重教師日常授課中的言傳身教達到此目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動態,多方努力以強化其醫學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項是應具備素質重要性評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質并沒有那么受基層重視。可能是基層醫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強,不如大醫院般需要超負荷的勞動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臨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隨著醫改的深入,社區、基層衛生單位將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并承擔公眾的大部分衛生保健服務,基層醫院將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強度會有增加,所以此項內容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
3.重視診療知識教育,加強對祖國傳統醫學的教育
成都中醫藥大學著力于面向基層的臨床學生的與醫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臨床診斷和治療知識,全科醫學基本知識,重點人群的康復保健知識,流行病學相關知識和方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知識的培養。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應具備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中得分最高的三項是“具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具備系統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具備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可見,基層醫療機構特別重視臨床醫生的診療知識。自新醫改以來,基層出現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而輕基本醫療服務的現象,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量明顯增加,而醫療服務量逐漸減少,使得基層的診療能力普遍滑落,基層醫療技術留不住病人,大醫院門庭若市,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問題突出。基層醫療機構也看到了此問題,開始重視其診療能力的提高,所以,現階段醫學高校應著重臨床醫學生診療知識教育,在課時設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內容的學習課時,加強臨床實踐,讓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鞏固和運用,后將其融會貫通于基層診療活動中,為基層提供值得信賴的醫療服務,最終實現基層“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康復”六位一體的服務職能。“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項是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中的最低分。可見,基層對其臨床醫學人才的中醫學知識的掌握重視不足。此可能與當前普遍重西醫輕中醫有關,但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障華夏子孫幾千年來的身體健康,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其關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中醫藥高校應重視此問題,加強對祖國傳統醫學的教育,讓其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精髓,認同中醫藥的診療效果和重要意義,而后在工作中宣傳中醫藥知識,提升基層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認同度。
4.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要著力于臨床思維、臨床實踐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結果顯示基層醫療機構對這四方面都比較重視。基層重視臨床醫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其臨床醫生能夠在醫療實踐活動中有較好的臨床思維,能合理運用其所學知識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基層最重視的兩項技能是“具備全面、系統、正確、規范地進行采集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的能力”項和“具備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處理的基本能力和對急、難、重癥的初步處理能力”項,故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為所有的知識和思想教育,最終都是通過臨床應用而得以體現,所以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也應重視學生臨床過程中臨床思維的系統性培養,探索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將知識、思維融會于臨床實踐,提升其臨床能力,然后升華為新的知識。“具備良好人際交流與醫患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協調和團隊協作能力”項在8項技能重要性評分中排名第四,可見醫患溝通能力已受到基層重視。此可能與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糾紛常有發生有關。廣泛的醫患糾紛使患者及社會人群和醫務人員都迫切需要溝通,醫患間有效、良好的溝通有助于解決醫患矛盾,所以醫患溝通在我國已不再是一個煩惱、一個名詞,已逐漸成長為一門學科。《醫患溝通》、《醫患行為與醫患溝通技巧》等相關書籍全面、系統地介紹醫患溝通,并深入透徹地介紹從醫人員與患者間有效溝通的方法。高校應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可開設《醫患溝通》課程,更好的讓學生學習、了解醫患溝通技巧,減輕醫患矛盾,減少醫患糾紛。
5.課程設置應更契合基層需要,應著力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重要性評價結果顯示內科學和外科學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可見基層較重視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的臨床醫學學科。而診斷學作為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的橋梁課程,解剖學作為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為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也得到基層的普遍重視。兒科學排名靠前,可能是現在兒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診,基層憑借地理可及性優勢長期要接收兒童患者,此就對基層的臨床醫生兒科學知識提出高要求,兒科學也是基層很重視的一門課程。社區預防與保健、中醫學、人體寄生蟲學、康復醫學、醫學微生物學,社會醫學則稍顯沒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評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這種重要性的差異在課時設置中可得以體現,有目的、有重點,科學合理的安排課程,體現課程中的“基層性”。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是改革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5]基層也認識到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課程中更偏重于醫療課程,而對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的課程則沒那么重視。在校教育中,將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的課程有機融入到專業培養課程體系中,合理安排預防保健、康復醫學、社會醫學等課程或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崗位的認知度,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特點和任務,后主動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能力是當前工作重點。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可將課程設置分為人文素質課程群、職業基礎課程群、崗位課程群、素質拓展課程群等模塊,在各個模塊課程設置中打破學科界限,強化知識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實用性。課程設置不應單純呈現專業知識,也需滲透基層特色,熏陶醫學人文精神,更新內容,與時俱進,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適應基層群眾的新要求和期待,積極為基層培養適宜的臨床醫學人才。
四、小結
【關鍵詞】兒科學教學 教學方法
高等醫學教育應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培養具有一定知識、能力和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兒科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臨床課程,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為了順應新世紀醫學教育發展趨勢的變化,我們針對兒科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在兒科學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改革,人才培養方式及途徑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兒科教學新模式,以提高兒科教學質量。
1 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
1.1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2]。”這是北京師范大學著名的校訓。這就要求帶教老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嚴謹的工作作風、豐富的臨床經驗、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兼備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只有高素質的臨床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3]。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 要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師職業的這些特點,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1.2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各種新知識、新觀念,學習他人的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和方法,特別是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方法及教學理念,來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少走彎路,使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得以穩固提高。在工作中要通過進修學習、專業技術培訓、專題培訓以及自學等途徑不斷鉆研教材和業務,以專業的服務贏得尊嚴和榮耀,思維的愉悅、求知的樂趣,是醫學獨有的魅力。
2 激發學生對兒科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學生輕視兒科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男同學,總認為自己將來不會從事兒科專業。究其原因:一則由于兒科在臨床醫療中收入低、風險大;二則兒科的內容相對瑣碎,尤其是兒科基礎部分,如嬰兒喂養等,以至許多學生有畏難情緒。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灌輸轉為主動學習,從而對兒科學的學習產生興趣呢?
2.1 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程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每學年進行5~6 次,采取的形式有讀書報告會、知識講座、演講比賽、知識搶答賽、師生聯誼會等活動,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取兒科知識,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也增強了同學們汲取知識的能力,開闊了視野,增進了師生感情和溝通。在同學的反饋調查中,,95%以上同學表示歡迎。
2.2 走出校門,開展社區醫學實踐 臨床課程歷來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如兒童保健和生長發育是社區醫學在兒科學方面的體現,兒科老師應該組織同學到幼兒園學,托幼機構,小學對孩子們進行生長發育監測,指導托幼機構及家長們對小兒進行合理喂養等實踐活動。并引導大學生們完成科研論文,召開論文報告會,評選優秀論文,以激發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
3.1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師可根據不同章節或不同疾病,分別采用PBL教學法[4]、病例導入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參與式教學、提問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經常變換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引導,供學生討論分析。譬如在講某病治療時,先讓學生根據該病病因病機積極思考該“怎么辦?”,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治療思路,進一步思考有哪些具體的治療方法?經過討論,教師歸納并條理化地進行講解,除了掌握課本上的具體治療途徑外,還要及時介紹目前最新動態和最有效的治療途徑,培養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3.2課程體系改革:針對兒科學臨床教學課時多、任務重,且部分教學內容與內科學、產科學、傳染病學等教學內容重復,以致學生課時負擔過重,接觸患者機會過少,學習興趣下降,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的現狀。我們刪減了產科的重要內容“新生兒窒息”、內科的重要內容“白血病”“哮喘”等。而且隨著現代醫學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疾病預防、康復和生命質量和心理健康的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為了提高醫學生對這些變化的認識,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增加了 “兒童心理行為異常”、“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小兒肥胖癥”等教學內容。同時部分教學內容,我們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如在講授“小兒體格發育”時,我們就在實驗室邊講解,邊示教,從而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大膽壓縮舊內容,把兒科學的新進展、新內容添加進來,及時、準確地反映本學科最新前沿和進展。通過精簡課程,擴展教學內容,減少重復,進一步拓寬了醫學生的專業口徑。
3.3 臨床見習改革:在臨床見習活動中,我們大膽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法[5-6]。在臨床見習前,組織學生學習循證醫學相關理論,利用前期所學醫學檢索知識在圖書館、局域網、循證醫學網查找資料,示范予學生如何分析問題查找和論證依據。4—5人為一小組,以病房為基地,盡量在病房收集典型或復雜病例,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們親自詢問病史和感受典型體征,再用科室典型病歷庫作為補充。從病人疾苦中找到疑點,帶著問題進行翻書,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論證其真實性,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包括從病人病歷中得到的問題及查找到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的可信程度,尋找出疾病病因、發病機理、補充完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以及提出如何進行治療。整個討論由學生組織,課堂交給學生,教師起指導活躍氣氛的作用,最后進行系統總結。課堂結束前一小時又帶領學生們到病房,為下一次見習課作準備。通過實施這一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醫學是一門不斷地將醫學知識的創新性及創造性應用于各領域的服務學科。面向新世紀,培養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高質量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教育的核心和目標。堅持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的創新和探索, 以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石書玉, 石文惠, 王瑛 等.教學醫院教學矛盾的現狀及對策[J]. 現代醫院管理, 2005, 3(3) : 38~39
[2] 羅少軍. 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臨床教學與醫療的關系.廣東醫學院學報,1999,17(4):4
[3] 賀建軍 強化臨床實習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 西北醫學教育2004,12,(4) 33-34
[4] 張園海 陳其 項如蓮 PBL教學法在兒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體會[J],高等醫學教學2008,1(2):4-5
[5 ]徐米清,陶 怡,黃文輝. 在臨床教學中培養醫學生循證醫學思維的探索[J ] . 醫學教育探索,2006 (5) :4542455.
關鍵詞: 臨床藥學
1 藥學知識的鞏固和更新
臨床藥師首先必須具有扎實的藥學知識,藥師對醫學知識的缺乏是大家都認識到的一個方面,但不容忽視的是,藥師的藥學知識也需要通過培訓進行提高和更新。從學校畢業后,藥劑師往往從事藥劑科中的常規工作,再教育和進修的機會不多,而藥學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他們所掌握的藥學知識逐漸老化,必須通過持續的再學習,特別是及時掌握兒科領域的藥學新理論、新進展和新技術,以適應兒科臨床藥學工作的需要。
走上臨床前必須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藥物和藥物治療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新信息,只要涉及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都必須認真對待,盡量滿足臨床醫師的知識需要,并力求準確可靠。還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最新兒科臨床信息,并作及時宣傳,重點學習好臨床藥物治療方面的知識,努力精通涉及自己專科的藥物相關知識。
傳統藥學教育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培養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2],通過培訓臨床藥師應對這一部分進行強化培訓,以便盡快做好進入臨床的準備。除了醫學基礎知識外,臨床藥師根據所在專科,掌握專科常用的輔助檢查、生化檢驗、影像診斷、病理診斷的基礎知識,掌握各項指標變化和診斷報告的臨床意義。同時臨床藥師應熟悉專科疾病的臨床治療原則和治療進展。對于兒科臨床藥師還要注重兒童生理病理與成人的不同點,掌握藥物治療的特殊性。
掌握一定的臨床醫學知識,可以理解醫師選擇藥物治療方案的原因、目的,減少交流溝通的障礙,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目前已有的臨床體系中去。對于臨床藥師而言,藥學知識是立足之本,臨床知識是橋梁,不能本末倒置。采用醫學本科生加藥學碩士培養的途徑來快速提高臨床藥師的醫學水平是不可取的,這種模式培養的臨床藥師與醫師比較,醫學知識無優勢,藥學知識不扎實,難以勝任一個合格的臨床藥師[3]。
3 建立臨床思維
臨床思維就是以病人為中心,通過與其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得到病史等第一手資料,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與預防的個性化方案,并予以執行和修正。臨床藥師要摒棄以前單純以藥物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思考模式,臨床藥師有其自己的定位,不應與臨床醫師等同。在參與臨床活動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線,建立以藥物治療為重點的臨床思維方式[4]。
臨床思維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臨床藥師開始進入臨床時,已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對某一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有所認識,并對某一輔助檢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結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尚處在一個縱向思維狀態。在進入臨床后,針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分析,由此引出若干與鑒別診斷相關的疾病,再根據這些具體情況,設計較好的藥物診療計劃,逐漸培養橫向的思維過程,增強自學能力以及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能力。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要培養藥師工作的能動性,使臨床藥師在工作的壓力下能挑戰自我,不斷進步。
4 注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海的兒科醫學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在發展中存在很大的隱患,目前上海市兒科醫療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下述幾方面。目前,絕大多數的病兒主要到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3家兒童專科醫院以及以兒科為特色的新華醫院就診,因此上述4家醫院人滿為患。一方面,病人常常需要等候3、4個小時才能看到醫生,由于整個就醫流程的時間過長,致使許多患兒家長易產生不滿的情緒,而由此激化而成的醫患矛盾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醫師和護士經常超負荷工作,使得醫療質量難以保證,不僅帶來嚴重的醫療安全隱患,還會導致醫務人員身心疲勞,進而影響疾病的診治水平。病兒就診過多集中于三甲醫院的現象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首先,目前我國的社區衛生中心主要配備成人的全科醫師,兼帶著做兒科,而且本身技術水平也有限,群眾對其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不高。其次,隨著兒科醫學的專科化發展,兒童專科醫院內部的分科也逐步細化,如出現了小兒呼吸、腎臟、心胸、泌尿、神經等專科,而綜合醫院的兒科是綜合性的,沒有專科設置,類似于國外的全科,該項功能服務實際應該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承擔,因此,給病人造成一種水平不高的印象,同時也促使病人到兒童專科醫院就診。上海市目前有近70家二甲以上的綜合醫院設有兒科,有些三甲綜合醫院的兒科還非常有歷史底蘊,但總體的門診量卻在逐年下降,而且絕大多數取消了兒科病房。第三,在綜合性醫院中,兒科往往因投入高產出低而被醫院管理層所輕視,兒科醫護人員無論是在人才結構、層次,還是在收入狀況、發展機會等各個方面都無法跟其他科室相比,加之病人不多、病種單純、業務水平又難以提高,所以,兒科醫師的歸屬感不強,專業難以得到發展,最后導致其離開或轉行。因此,兒童專科醫院數量少和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
與以成人為主體的綜合性醫院和其他專科醫院相比,兒童專科醫院業務收入少、而支出相對更多,經濟壓力非常大,嚴重阻礙了醫院的發展,尤其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常規體檢、靜脈穿刺取樣、影像檢查等幾乎所有的診療項目費時耗力,許多檢查項目要鎮靜后才能施行,如果病兒在檢查過程中醒過來,檢查就要重新進行。因此單位時間內所能檢查的人數不到成人的二分之一,既造成無謂的機器和能源的損耗,也降低了檢查的效率。另外,按照目前藥品加成的補償機制,兒童的用藥量一般只是成人的1/4,也就意味著同樣看一個病人,兒童專科醫院從收取的費用中所能獲得的補償就要比看成人少3/4。兒科病房的管理也較成人的復雜。一方面,兒童對疾病和診療沒有概念,好動、不理解、不合作,給醫生的診治帶來了困難和影響。成人醫院床位與護士比為1∶0.4,而兒童專科醫院新生兒病房為1∶0.8,其余病房為1∶0.5~0.7不等[4],醫院的人力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無論是病房還是門診,兒童陪護和探望的家長人數多,“4+2”(4位老人、2位父母)是常見模式,這對醫院空間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兒童需要清洗的物品多,水電消耗量也很大。總體上兒童專科醫院的運營成本平均高出成人醫院約三成,而兩者的收費標準是完全一樣的。據統計,2009年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每床年業務收入約為70~100萬,而兒童專科醫院的每床年業務收入只有20~30萬元;同樣的診療人次,兒童醫院業務收入一般只有成人綜合醫院的1/3。
較之其他專業,兒科醫師和護士的風險大、收入低、成長周期長。由于兒科病兒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醫師和護士的交流只能通過父母,因此,癥狀不清晰,甚至不準確的情況經常發生,兒科醫師做出正確診斷的困難程度高,醫療事故發生的風險也大大增加,致使兒科醫師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科醫療服務需求,上海市目前所有的兒童專科醫院都開設了夜門診和周末門診,兒科醫護人員加班加點的工作,大家每周工作7天甚至更長時間是家常便飯,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對工作產生恐懼和厭倦。然而從勞動報酬上看,兒科醫生的待遇也不高,在職業收入排行上只不過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上海市乃至全國范圍內,受收入及成本因素限制,兒童專科醫院職工的收入又遠遠低于成人綜合醫院或其他專科醫院職工的收入,所以每年兒童專科醫院的醫師和護士的辭職率都非常高。另外有數據顯示[5],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近幾年來,兒科醫生的增加更是處于停滯狀態。相比成人而言,兒科醫生技術水平更為專業精湛,但是面對體能與精神上的雙重壓力、惡化的執業環境、過于沉重的經濟壓力,很多醫療人才在兒科面前望而生畏。再者從專業技術發展的倫理學角度看,兒科醫療技術的發展一般都要落后于成人科醫療技術的發展以保證其安全性,因此兒科醫師的臨床科研發展比較局限。醫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選擇做兒科醫師的越來越少,上海市的兒童專科醫院的住院醫師招錄、研究生招生的報考人數嚴重不足,更談不上考慮學生的優秀與否。由于上海市2010年開始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醫學畢業生必須經過系統規范的基地培訓,并且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崗開始工作,而其他省市目前尚未開展,這一政策無形中對外地醫學人才的進入形成了一大障礙,同時上海的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外地生源越來越多的人因基地培訓而拒絕留在上海工作。目前上海市的4家兒科專科或特色醫院都面臨著擴建的繁重任務,然而如果沒有合格的醫師和護士,擴建只能是空談。而且,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我市兒科醫學事業的發展,以及上海在全國兒科醫學中的地位。
兒童健康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是一項惠及未來的事業。兒童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兒童發展,對于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此,兒童專科醫院,尤其是其醫護人員隊伍建設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和重點扶持,筆者設想可以通過下列措施來促進上海兒科醫療事業的發展。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全國輻射能力的增強,以及上海市本身改善人口結構的需求,上海兒童人口數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為保證上海兒科醫療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政府應規劃好以社區衛生中心為基礎、兒童專科醫院為主導的兒科醫療發展模式。依靠社區衛生中心兒科全科醫師隊伍的建立,由其來完成兒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兒童專科醫院將來重點解決疑難復雜疾病和專科慢性病、以及外科手術。綜合醫院兒科的醫師一部分可以轉為社區衛生中心的兒科全科醫師,一部分可以進入兒童專科醫院。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在短期內難以提高,群眾的就醫形式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兒童專科醫院的發展應該成為重點,其服務能力和人員隊伍建設要得到加強。#p#分頁標題#e#
2003年教育部做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決定。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 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 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 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建設中起到龍頭和示范作 用,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建設環節,是教學質量提高的 一個重要途徑和主要手段之一。
兒科學是一門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衛生保徤及疾病防治 的醫學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為了讓醫學生更好 地掌握兒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出高質 量、高層次醫學人才,我們教研室自從2007年兒科學課程被 評為省優秀課程以來,本著建設精品課程的要求,在課程負責 人的帶領下在兒科教學和科研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 新,其結果在今年3月份順利通過省精品課程評審。下面淺 談近幾年創建精品課程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1 明確領會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
省精品課程的評審是按照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來進 行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包括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設、實驗教學建設及機制建設等6個 方面內容[\評審別重視以下幾點關鍵問題:①在教學 內容方面,要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視在 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②在教學條件 方面,重視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完善,加強課程網站的輔助 教學功能;③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 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協調傳統 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做好與課程的整合;④在 教學隊伍的建設上,注重課程負責人在實際教學工作的引領 和示范作用,促進教學團隊結構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兒科學精品課程建設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提 高師資隊伍素質為前提,以建設相應層次的、具有較強針對性 和適用性的優秀教材為核心,以教學內容現代化為基礎,以現 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平臺,以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保障。
2.加強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是教學隊伍建設[' 我們教研室高 度重視教師梯隊建設,在加強教師教學、臨床、科研等多方面 能力訓練的同時,注重培養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堅持繼續教育制度。學校及醫院在教師 進修、培訓、學術交流及出國進修等方面亦給予政策上的傾 斜,以培養一批梯隊合理、學術水平高、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 伍,實現優質課程教學的接力,建設傳承有繼的教學隊伍。
2.1師德培養:堅持老教師傳、幫、帶教制度,老教師的言傳 身教,讓青年教師明白教師必須具有嚴謹治學、敬業愛教、誨 人不倦的良好師德和從嚴執教、勤奮思考、奮進創新的教學作 風。引導青年教師成為學生良師益友,倡導愛國重教、團結協 作、以身作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工作作風。
2.2教學能力培養:設立教學督導組,老教師參加課前集體 備課、試講、課件制作,并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輔導、訓 練。定期召開教學會議,由高年優秀教師向青年教師講授上 課經驗。堅持專家隨堂督導、點評和學生評教制度。醫院設 立配套的獎懲措施,以鼓勵教學研究和教學論文的發表以提 高教學水平。
2.3臨床和科研能力培養:除了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外,還 需訓練其臨床能力。如設立疑難病例、重危病例討論,堅持三 級查房制度和每周1次的教學查房制度。近年來課題組承擔 2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5項省、校級研究課題,進行了大量學 術研究,將科研成果及時應用于教學和臨床。近5年有3名 青年教師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1名獲國內博士學位,4名青 年教師赴上海復旦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進修深造。近年的科 研成果曾獲3項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項省教學成果三 等獎。
2.4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鼓勵青年教師深入社會,到汪清、龍 井等我州貧困地區進行醫療、教學等扶貧工作。
3 教學內容建設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
本課程主要向學生傳授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掌握兒童疾 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各項措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使學 生掌握兒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養成獨立 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 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兒科學課程教學分三個階段,即理論教學、見習教學和畢 業實習等。根據教學專業不同,兒科學總學時數以及理論課、 見習課和實習課學時數有所不同。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 理論學時為58學時,臨床見習學時為14學時,畢業實習時間理論學習階段:在理論課中主要講授兒科學基礎知識,兒 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理論知識。包括緒論、小兒生長發育、兒 童保徤、小兒營養、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及其他各系統常見疾 病。
臨床見習階段:在兒科學的臨床見習教學中開展重實踐、重技能為主的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加強了帶教老師的教學 前培訓,包括教研室集體備課,觀看優秀帶教教師的示范性講 課等。見習教學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 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 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畢業實習階段:我們在學生進入兒科實習前,由教研室秘 書組織進行有關兒科實習計劃與要求方面的講座,讓學生明 確兒科實習目的及實習期間的注意事項。在此階段讓學生不 僅鞏固臨床醫學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在臨床實踐中再學習 的方法,鼓勵學生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 兒科常見疾病診治思路,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并定期組織教學查房、科內講座、畢業實習生輔導講座等多種 形式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兒科學基本理論,了解兒科學前 沿知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實習質量。
4注重教學改革、倡導新型教學手段
4.1 “案例式”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近幾年,我們教 研室結合臨床醫學教學的特點,在部分臨床理論課中結合病 例進行教學,通過對疾病的發生、演變進行分析,以疾病為主 線,以問題為引導,加深學生對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的理解, 培養學生綜合應用醫學知識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的能力。這 種方式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自學的方法,更有助 于培養學生的臨床能力。
在兒科學的臨床見習教學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模式,充 分調動每位同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多講、多問、多動、多做, 上課既嚴謹認真,又生動活潑,在學習中討論、在討論中提高, 既能掌握教學大綱的內容,又能積累一些臨床經驗,為今后的 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4.2加強崗前培訓和實習考核以提高畢業實習質量:臨床醫 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是理論應用 于實際,并在實踐中全面培養學生臨床能力的關鍵時期。實 習教學質量對學生畢業后能否當一名合格的臨床醫師產生直 接的影響。在院科教處的組織下,集中進行實習前培訓,使學 生對醫院規章制度、醫患溝通、病例書寫、兒科體格檢查特點、 操作技能等方面加以培訓,對臨床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 解,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從而保證和提高實習質量。
教研室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畢業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 內容和目標。實習考核的方式及內容方面進行了改革,即實 行導師負責制,考核由教研室和導師共同評定的方法,采用理 論試卷、實踐操作、臨床病史分析等多種形式,促進同學對醫 學臨床實踐的重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注重醫學生實踐能 力的培養。這種考試模式可以改變醫學生光靠死記硬背的局 面,督促同學重視實踐活動,注重自我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 代的醫學要求。通過實踐,這種實習模式得到了同學及醫院 科教處的肯定。
4.3網絡教學的開拓與更新:網絡教學不僅大大增加了教學 的容量,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而且還運用生動、形象的方 式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多方位 的需求,同時還多角度、多層次、可重復、可選擇地利用已有的 軟件或題庫,更好地鞏固學習效果,已成為醫學教育不可缺少 的有益平臺。
在延邊大學信息資源中心的大力協助下,我們把課程介 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兒科學理論課多媒體課件、參考文 獻、理論課授課及科內講座影像等資料先期上網。近一年,對 網頁進行全新改版,調整和補充了教學多媒體課件,復習題、 模擬試題等,還將與兒科學術講座、繼續教育學習等內容加以 補充,豐富了課程網站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的平時自學、復習 和提高,更好地為醫學教學服務。
4.4選用與編寫相結合,提高教材建設水平:選用高水平理 論教材。理論教學一直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統編 教材,并及時更新新版教材。課程組骨干人員還主編和參編 成人教育全國統編《兒科學》教材,還自編《實踐指導書》等實 踐教材供學生實踐課使用。
5 重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本文系統整理了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總結其經驗有四:一是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二是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三是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四是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
關鍵詞: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中醫藥高等教育歷經約60年的發展,目前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也使中醫學融入到了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對高等中醫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質疑[2],許多畢業生中醫理論不夠扎實、動手能力不強,很難適應醫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開展中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58級4班實行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了張六通、孫國杰、梅國強、陳如泉、涂晉文等一批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學家,其中梅國強教授今年被評為全國第三屆“國醫大師”。我校針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形勢,于2004年成立了中醫教改實驗班,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組班方法及班級管理
采取“分數”與“興趣+潛力”相結合的選拔方式,遴選出綜合素質高、對傳統中醫文化和中醫專業有學習潛能和濃厚興趣、特長突出(如醫古文或英語特長)的學生30名左右組建新班級。選拔環節有志愿報名、資格審查、筆試和面試。筆試考英語、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面試重在對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和意志品質及思維能力進行考核。同時,專門給中醫教改實驗班配備專任教師作為班級輔導員,要求工作認真負責、教學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并針對學生跟師臨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監管和反饋機制。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該班執行獨立的教學計劃,目標是培養中醫基礎理論扎實、中醫經典功底深厚、臨床思辨能力強、具有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中醫專門人才。
1.院校教育中結合師承,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院校教育”有系統培養的優勢,“師承教育”有早臨床、多臨床、名師指導的優勢。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外,我校為該班每名學生配備一名臨床指導老師。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有18個單元時間跟師臨床,每次跟師臨床要寫跟師臨床記錄,至少記錄3個完整病案。同時,每學期必須至少完成10篇讀書心得,其主要內容為學生讀經典心得體會、記錄導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以及在課程學習、跟師臨床中發現的問題、設想的解決方案等,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又能創新,積極開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課程體系中突出中醫經典和中國古代文化。我校對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課程進行優化、整合,設置以中醫課程為主體,中醫文化課程為基礎,經典課程突出,西醫課程少而精,先中醫后西醫的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群有五類:一是中醫文化課程,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哲學基礎》和《國學經典選讀》等;二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三是中醫經典課程,包括《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是中醫臨床課程,包括《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等;五是中醫臨床思維拓展課程,包括《名醫醫案精華選講》、《經方臨床應用》等。其特點:一是確保中醫經典課程學時占中醫類課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學內容涉及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理論特色等。
3.培養計劃中強化臨床,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我校通過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中醫基礎、中醫臨床以及中醫與西醫課程比例,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等來強化臨床實踐環節。通過構建課程實踐、預實習、跟師臨證、實訓、畢業實習等多環節、立體式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使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技能訓練融為一體。
三、改革成效
1.學生培養質量。目前,我校已有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畢業,碩士研究生平均錄取率約80%,其中2008級達到88%,就業率基本上達到100%。在已畢業9屆中醫教改實驗班學生中,有10人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有10余篇論文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有近20篇論文獲得湖北中醫藥大學優秀論文獎,并在國內公開發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會影響。通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國內同類院校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聞單位如中國醫藥學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湖北電視臺就該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中醫文化課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報道。特別是畢業生就業單位對中醫教改實驗班培養出來的學生評價非常高。
四、成果應用
1.中醫學七年制拔尖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卓越中醫師)培育試驗計劃”成功入選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項目,這是我校總結傳統“師承教育”經驗,實施中醫教改實驗班,同時結合國家教育部“中醫繼承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醫藥高等教育規律培養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于2013年獲湖北省政府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我校針對中醫學七年制實行多元化的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簡稱“五個結合”,即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基礎理論教學與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相結合、學期教育與假期訪學(訪名院、名科、名醫、名藥)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名醫名家講壇相結合、國內教育與國際交流相結合。
2.試點學院改革項目的確立。我校在成功舉辦中醫學教改實驗班的基礎上,2013年成功申報湖北省高校試點學院改革項目———國醫學院(鄂教高函〔2013〕15號),標志著我校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試點學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選擇專業學院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推進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學院與社會創新資源協同發展為路徑,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試行與教育部中醫學專業改革試點項目以及省級試點學院相適應,形成一條以“試點班—試點專業—試點學院”為主線的富有中醫特色的試點改革之路。
五、體會
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能夠取得顯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采取“分數”結合“興趣+潛力”選拔人才組建新班級,重視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和中醫專業的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克服了單純分數選拔方式的不足。(2)重視中醫經典和中醫傳統文化課程。調查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發現熟讀經典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素[3]。但隨著學科的分化、學分制的推行,西醫課程、選修課,以及順應素質教育要求開設的課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醫經典課程學時數大幅度削減,以致學生普遍對中醫經典課程的學習采取應付態度。另外,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中醫學要發展就要對中國的宗教、哲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有所涉獵,才能夠談得上研究和發展中醫[4]。(3)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合二為一。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無論經驗的獲得或是理論的深化,都離不開臨床實踐。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正是實現二者結合的最佳方式。(4)嚴格而規范的培養過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辦班實踐證明了熟讀中醫經典、反復臨床實踐是中醫藥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班級制與導師制互補,是中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最佳模式[5]。
參考文獻:
[1]陳曉明,羅小泉,吳偉.對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反思[J].陜西中醫,2008,29(11):1567-1568.
[2]趙志英.淺論中醫高等人才之現狀[J].中醫藥導報,2007,13(2):20-21.
[3]黃利興,劉英錢,查青林等.當代百名名老中醫成才之路調查[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87.
[4]王新陸.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83-90.
關鍵詞:基層衛生 人才培養 探索 建議
人才是興業之本、發展之基。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發展的持久動力,是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發展中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解決好全省人民特別是基層廣大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尤為關鍵。本文針對河南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狀況進行調研分析,查找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實事求是地提出改進意見,為穩定當前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改善衛生技術人才的分布結構,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積極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12年底,全省農村地區共有衛生人員43907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3828人,執業(助理)醫師106624人,注冊護士76415人。每千農村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人,擁有注冊護士0.86人。縣級醫療衛生機構326所,衛生人員10557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5382人,執業(助理)醫師27094人。鄉鎮衛生院共2069所,衛生人員9696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5164人,執業(助理)醫師27933人。
近年來,針對基層衛生人才匱乏、服務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我省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臺優惠政策,從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三個關鍵環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體式、全方位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實施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51111”工程、城市醫師支持農村工程、縣醫院骨干醫師培養“515”行動計劃、縣婦幼保健院骨干醫師培養“512”行動計劃、鄉鎮衛生院實用人才培養“522”行動計劃、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措施,共為全省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引進培養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專科生18182人,5萬余名無學歷衛生技術人員經過培訓獲得了中專學歷,培訓縣級專業技術骨干3600人,培訓鄉鎮衛生院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和專業技術人員16萬余人次。同時, 為引導和鼓勵醫務人員扎根基層,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促進基層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在編制管理、工資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努力營造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政策環境。通過努力,為基層引進和培養了大批實用衛生人才,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了群眾就醫條件。據統計,全省鄉鎮衛生院專科以上學歷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專科以上學歷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個百分點。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層次逐步提升,學歷結構有所改善。
二、存在問題
雖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學歷結構得到改善,技術水平有所提升,但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基層特別是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在數量、質量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農村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人,擁有注冊護士0.86人,均低于全國農村地區和中部農村地區。我省農村地區床、護比為1:0.34,床、醫比為1:0.45,基本達到國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
2.衛生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偏少,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中高級職稱比例偏低,初級職稱比例偏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偏低。
3.鄉鎮衛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來執業環境惡化、執業風險加大,個別鄉鎮衛生院為規避醫療風險,把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上,不注重臨床骨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同時,隨著能力倍增計劃的實施,縣級醫院對人才的剛性需求增加,也加劇了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缺乏。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有關規定,“到2020年,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我省2014年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262萬人,照此計算,到2020年農村地區約需全科醫生24000名。我省農村地區目前具有全科醫生資格人員8695人,缺口約為15300人。
5.醫學教育與衛生事業發展不相適應。全省衛生人才需求調查顯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醫學類占36.7%,而全省的相應需求為75.1%,供需反差明顯。根據中國醫學發展研究中心報告,2011年我省在“全國醫藥衛生類招生萬人口擁有醫學生數”排名中倒數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醫學院校少、招生層次低、專業結構不合理,使全省衛生技術人員80%為專科以下學歷,本科學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急需的本科以上臨床、影像、超聲、麻醉、兒科等專業人才十分匱乏,無法滿足衛生事業發展需要。
三、對策建議
1.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繼續做好“51111工程”后續工作,持續實施“三個行動計劃”,結合實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并采取訂單定向培養、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和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等方式,培養和引進急需專業人才。加強在職人員進修培訓,加大縣(市)醫院骨干醫師、鄉鎮衛生院實用人才、縣(市)婦幼保健機構骨干醫師、中醫藥實用人才和技術骨干醫師培養力度。
2.制訂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政策。落實專項經費,保障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在職稱晉升方面按實際人數核定總額,調高中、高級職稱比例,降低標準,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勵農村衛生人員安心留在農村工作,積極為廣大基層群眾健康服務。
3.完善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制度。認真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的意見》(國衛醫發〔2014〕7號),強化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人才培養責任,建立城市醫師下基層新機制,嚴格執行“城市三級醫院醫師在晉升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前,分別要到縣醫院連續服務滿半年;縣級醫院青年醫師在晉升中級職稱前,要到鄉鎮衛生院累計服務滿一年”的規定。
4.合理調整醫學高等院校專業設置。醫學生培養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根據實際需要對農村地區急需專業進行招生。招生時設置專項計劃,專門用于招收農村地區急需專業的學生和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的學生。
5.強化醫療風險防控。由于基層醫療機構對醫療風險的抗擊力差,發現、自糾、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當前社會矛盾突出、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醫療風險管理尤為重要。一方面,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將風險防控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對執業資格、執業范圍、執業行為,儀器設備狀況、急診急救設施等進行監督檢查,將醫療安全隱患和執業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基層醫療機構醫療風險基金,分散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執業風險,為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2013年河南省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