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用心理咨詢的療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咨詢態度在與學生建立良性關系上的運用
心理咨詢的前提就是要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同樣輔導員工作也強調要與學生建立互信關系。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要以正確的咨詢態度為基礎,心理咨詢理論提出了“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的咨詢態度。“尊重”是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現狀的尊重,包括價值觀、人格特點、行為方式等予以接受和悅納,以及保護來訪者的隱私;“熱情”是指在接待來訪者的過程中要一直保持關切、耐心、認真、不厭其煩,使求助者感覺溫暖;“真誠”要求咨詢師以“真正的自我”出現,要表里如一,真實地置身于與來訪者的關系中;“共情”是咨詢師體驗來訪者內心世界,并善于利用形體和語言來表達對來訪者內心世界的理解的能力;“積極關注”是指對求助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從而使其擁有正向價值觀。
輔導員要在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詢中的“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理念,就要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接納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對學生一視同仁,充分信任學生,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氛圍;熱情而真誠地與學生結交朋友,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實際困難,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多多關注學生的優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努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不僅能夠做到深入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支持,也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引導學生向積極正向的方面發展。
繪畫治療在了解學生個性狀況方面的運用
繪畫治療是指咨詢師運用繪畫的形式治療患者心理問題的一種心理咨詢技術,通過分析作品、與患者溝通,治療師能夠深入地理解和治療患者。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只需要紙和筆就可以了,繪畫的構圖、色彩、內容等都能表現出學生的某些方面的狀況,特別適用于對不善言談學生的了解和對整個班級學生的初步了解。
筆者在每年新生入校時都會使用此方法初步了解學生,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班會上給每位學生發一張A4的白紙,請他們用5分鐘時間畫一棵樹,并寫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畫的內容,然后全部收起來進行分析。輔導員只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樹木人格分析技術就可以了,如樹高大粗壯、結滿果實,可能說明該生雄心勃勃、成就感強;樹矮小彎曲、滿是疤痕,可能說明該生生活中有困難挫折,自信不足,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樹上結滿了奇異的果實說明該生想象力豐富、有個性;等等。繪畫治療中常用的方法還有:反映成長經歷和家庭關系的“屋樹人圖”,反映自我認識和自我觀念的自畫像,反映對外界環境認知能力的風景構圖,反映生活事件對個人影響的“九分割繪畫”等。
合理情緒療法在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中的運用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
ABC理論大學生都能夠聽懂,針對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自暴自棄而成為經濟困難、學習困難的“雙困生”,輔導員可以利用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進行輔導和教育,分析他們現在的局面(C),貧困(A)只是一個間接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貧困的看法和態度(B),所以要想改變現在的局面必須首先改變對貧困的看法和態度,建立合理的情緒和信念。
筆者在學院開展的“鄭老師談心時間”活動中,曾接觸過一位來自偏遠山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該生膽小、自卑,學習成績也很普通,她在約筆者談心的時候說,因為家里窮,所以別人都看不起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看見人家都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而她什么都不會,如果家里富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倒霉了。筆者給該生講了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讓她自己把ABC分別代表的含義寫在紙上,然后進行上述的分析。談心結束之后,該生主動要求把寫有ABC理論的紙張帶回去,時刻提醒自己。兩年后的今天,該生已多次獲得獎學金,還成為一個社團的主要負責人。
團體輔導在處理多民族混居宿舍關系上的運用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
宿舍問題是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點,而不同民族的學生混居的宿舍關系往往最難處理。筆者所帶的學生中有一個新疆班,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混居,一開始問題很多,漢族學生多次提出要換宿舍。筆者針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兩次團體輔導,第一次輔導主題為:“你了解我嗎?”請少數民族學生做了PPT介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習俗,拿出自己的民族服飾給漢族學生穿戴,通過游戲看誰先認識對方。第二次輔導主題為:“相親相愛一家人”,設計了若干個需要以宿舍為單位一起完成的游戲,比賽過程中要看室友們配合的默契程度和速度。經過兩次團體輔導,混居宿舍問題明顯好轉,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增進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再也沒有學生因為這個原因提出調換宿舍。
團體輔導的地點可以因問題不同而異,輔導員要事先準備好團體輔導的方案,還可以找個學生干部在活動中協助工作,包括播放音樂、發放卡片、統計數據等,團體輔導以小游戲為主要活動,常用的游戲有:“角色扮演”“誰是有緣人”“情境模仿”“微笑握手”“祝福卡”“人生曲線圖”“20個我是誰”“心有千千結”“相親相愛一家人”,等等。
校園心理劇在解決班級問題中的運用
心理劇是患者通過扮演某一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從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實現自我整合和人際關系和諧。校園心理劇是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通過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表現,從而達到思想的碰撞、心靈的共鳴,以取得較好的心理輔導效果。
輔導員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不可能時時處處關心到每一個人,所以,不妨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他們用心理劇的方式開展自我教育,在輕松、和諧的班級氛圍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協調發展。
每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期間,筆者都會在學院組織開展一次心理劇大賽,要求學生通過心理劇演繹自己班級的故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紛紛把自己班級的故事搬上舞臺,如《走在就業的路上》講的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同學面對就業心態浮躁和恐懼,對自己沒有信心,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逐漸找回自信、準備創業的故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講的是一位來自四川災區的同學,心里充滿失去家園、親人和朋友的悲傷,在社會各界人士和全班同學的關愛下重新找回自我,讓生命之花綻放的故事。校園心理劇集教育性、針對性、趣味性于一身,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下受到教育,效果良好。
提高輔導員使用心理咨詢技術的有效途徑
首先,高校應高度重視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完善心理咨詢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建立諸如咨詢室、放松治療室、沙盤治療室、團隊輔導室、宣泄室等心理咨詢設施,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完善的基礎保障,從而促進輔導員學習和使用心理輔導技能的熱情和積極性。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機構應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幫助他們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技巧,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利用心理學的有關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如果每個輔導員都能夠接受系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將會為他們在工作中運用心理咨詢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送輔導員到專業機構參加心理咨詢培訓,幫助他們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讓輔導員具備心理咨詢能力,解決學生存在的一般心理問題,并將心理咨詢技術運用于日常工作之中。
再次,輔導員自身要勤于學習和實踐心理咨詢技能。在理論學習上,輔導員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多看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書籍和案例分析;在工作中,要勇于將學習的理論用于實踐,結合自己的崗位要求,在處理問題時可以有意識地運用一些心理咨詢技術,借助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摸索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輔導員工作不是一個人的舞臺,每一個輔導員都有自己不同的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的成果和感受,所以建立一個讓輔導員交流探討心理咨詢技術的平臺非常重要,學校可以組織輔導員論壇開展相關交流,輔導員也可以采取博客、QQ群、小型聚會、團體活動等方式進行交流。
關鍵詞:藝術治療;表現形式;優勢
近年來有關心理咨詢的書籍及文章大量涌現。各家針對心理治療的本質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形成多套心理治療的理論方案。藝術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多樣性、藝術性、靈活性、趣味性于一體,但其本身的優越性并未被心理治療工作者廣泛應用。遺憾惋惜之余,筆者愿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討藝術治療的彌足珍貴之處。
一、藝術治療的表現形式
1、音樂療法
我國學者高天對音樂治療這一定義作了細致的闡述:"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治療過程,包括了各種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論的應用。音樂治療可以運用一切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形式作為手段,如聽、唱、器樂演奏、音樂創作、歌詞創作、即興演奏、舞蹈、美術等各種活動,而不是只是聽聽音樂;"[1]
音樂治療究竟通過何種機制作用于人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呢?筆者檢閱音樂治療的相關文獻發現,一方面,將音樂視為一種刺激,通過人體感官的接收,作用于大腦中樞,從而引起生理上的不同反應,如心率、血壓、腦電波、皮膚電位等多方面的變化。通過生物反饋的作用,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繼而影響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另一方面,音樂作為一種非言語的表達方式,具有語言無法具有的優勢,這種優勢既體現在刺激方面,又體現在反應方面。
2、繪畫療法
繪畫療法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對精神病藝術家的研究。繪畫療法為何能作用于人,如何通過繪畫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一方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讓來訪者通過繪畫的方式將內心當中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焦慮、情結、價值觀等投射出來,而在投射的過程中來訪者是無意識的,至少心理防御機制并未受到外顯的侵害;另一方面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腦左右兩半球存在優勢分工。負責言語、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的中樞位于大腦左半球,而負責音樂、繪畫、情緒的表達中樞位于大腦右半球,從這一角度出發當個體的右半球功能受到損害了就會影響其情緒功能。而當個體的情緒機能出現障礙了,由大腦左半球負責的言語在此時就顯得無能為力,在此繪畫療法恰好彌補這一方面的缺陷。
目前繪畫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線條法、畫面分割法、繪樹法、繪人法、H-T-P法,動態家族治療法、風景構成法、心像繪畫心理治療中的課題法。
3、舞蹈療法
舞蹈療法起源于美國,最早由瑪麗安?綺斯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家醫院里開展起來。舞蹈治療假設,人們可以通過身體動作的開放性表達將當事人內心深處的焦慮、哀傷、憤怒等情緒安全地釋放出來,還可以分析當事人的動作節奏形象,以"動作共情"的方式相互溝通,使人感覺到一些隱含在動作中的難以言傳的情緒得到了理解。
關于舞蹈治療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支持性舞動治療、內省的舞動治療、心理分析的舞動治療。不同層次的舞動治療在舞動過程中舞動的焦點不同,所要達到的治愈目標也不同。
4、游戲療法
游戲療法(Play therapy)是在咨詢師的指導下,以游戲為媒介,了解求助者心理狀態,幫助其解決問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心理療法。雖然在成人中也有應用,但更多的情況下仍是用于兒童(3-13歲)[2]。
游戲療法目前主要的理論取向主要有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主義。從這三個理論流派出發衍生出眾多的流派,筆者在此介紹三個主要流派:分析式游戲療法、兒童中心式游戲療法、阿德勒式游戲治療。
5、心理劇
心理劇作為團體輔導的一種重要形式,由美國心理治療專家莫瑞諾所創,目前心理劇治療應用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學校教育等方面。
心理劇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創造力與自發性、人際關系網絡與社會原子、角色與文化原子、團體動力等。心理劇主要分為五個要素,它們是主角、導演、配角、觀眾、舞臺。心理劇常用的技術有角色互換、獨白、替身、多重角色的自我、空椅子、角色扮演、鏡觀、雕塑、未來投射等[3]。
二、藝術治療的獨特優勢
1、非言語的藝術化模式
當事人在接受治療時,有些情緒和認知上的障礙有時用言語無法明晰,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太適合進行言語疏導,此時藝術化的療法就成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2、含蓄的表現形式
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當事人往往受個人認知偏差和社會贊許性的影響,認為說出自己內心的困惑是一種病態的體現,因此對心理咨詢持消極回避的態度,在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時,防御心理較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健康、和諧、接納的咨詢關系的建立,而此時嘗試用藝術化療法逐漸引導當事人通過藝術化的形式表現自己可能會收到極佳的溝通效果。
3、心、身結合的雙重治療效果
筆者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化治療都具有兩個基本理念:一是身體和心理具有交互作用,即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是一脈相承的,通過藝術化的不同刺激形式如音樂、繪畫作品、身體動作、游戲玩具、心理劇劇情可作用于個體的生理感官,從而引起個體情緒和認知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在行為反應過程中體現一定的人格特點;二是以非言語的藝術化表達形式作為溝通與改變的媒介,即興創造的音樂演奏、繪畫作品、身體舞動、游戲模式、角色扮演都會投射出不同的心理狀態,具有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價值。以上的兩種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藝術化療法心、身結合的雙重治療效果。
三、藝術化療法的應用前景
目前國內外的藝術治療主要應用于教育領域,用于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心理治療。筆者認為,在未來的藝術化探索的道路上可有更多的選擇方向,如企業員工的管理、監獄系統中服刑人員的挫折心理矯治、監獄干警的心理凈化、政府工作人員的潛能開發等等。
四、藝術化療法的注意事項
1、對藝術化心理咨詢師素質的要求
藝術化的心理咨詢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及一定的藝術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在藝術化治療的實踐道路上探索,因此應該具備挑戰、創新的探索精神。
2、藝術化治療應用過程
藝術化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進行心理治療或潛能開發,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該避免將藝術化治療過分藝術化,如對表演的藝術苛求,對當事人的專業限制等。同時應避免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濫用、誤用藝術化療法。
五、結語
從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這個繽采紛呈的心理學天空中,一直有位博愛、含蓄的天使在那里眺望,不是不敢出來,只是她在努力著打造自己,讓更多的心理學專業學者接納她、欣賞她。此時的藝術化療法只是一個折翼的天使,相信終有一天會綻放出她固有的光彩,當然這需要心理學學者們的悅納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2]劉勇.團體游戲治療:借鑒與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摘要]心身疾病的發生有4個環節:應激源、認知評價、情緒調節和病理生理反應。認知評價是第一道心理防線,受人格特征,應付策略、社會支持、生活經歷等因素影響。情緒調節是第二道心理防線,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線。他們使正常人具有抵抗應激源作用的影響。心身疾病的預防及康復即根據以上環節采用個體預防、社會防御、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
應激源是指能夠誘發心身疾病的各種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軀體因素。應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接受適當強度的應激源刺激,如同抗體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樣,不僅可以提高機體的警覺水平,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促進心身健康。過于強烈、突然和持久的應激源,可降低機體的抵抗力,構成對心身疾病的易患狀態。在社會生活中,挫折是引發心理沖突的重要誘因,特別是重大生活事件,如戰爭、重大事故、災難和突發事件等。美國心理學家Holmes1973年通過對5000多份病例調查,收集了大量與應激有關的一般生活事件條目,并制定了“社會再適應等級量表”和“生活變動單位”。研究發現,年生活變動單位不超過150單位時,預示來年可能健康;累積在150~300個單位,預示來年有50%的可能患心身疾病;累積超過300個單位,預示來年有70%的可能患病。心理性應激源是人們頭腦中不切實際的預期、兇事預感,對工作壓力的主觀體驗,個體生活過程中遇到的沖突,以及在滿足基本需要和愿望過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心理性應激源的特點是,缺乏外界應激刺激或足夠信息,憑個人想象構造出“危機”或心理沖突;其強度與人格特征、生活價值觀、家庭穩定性、社會支持等因素有關。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軀體生理和生化變化外,同時也會產生心理反應。
1 心身疾病的防御機制
1.1 第一道心理防線:認知評價認知和評價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動,認知是接受信息,評價是對信息的性質作判斷。與軀體性疾病過程不同,心理社會因素能否致病,認知評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發病中有“扳機”樣效應;而積極的評價則可使生活事件成為激勵人奮發向上的動力。有許多因素影響認知評價過程。
人格特征:許多研究證實,人格特征對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產生重要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Friedman等在A型性格與冠心病發病關系的研究中發現,多數冠心病患者發病之前均表現出特殊的性格特征:雄心勃勃、做事認真、競爭性強、時間緊迫感、固執已見、急于求成、有敵意感,稱A型性格;與此相反的是B型性格。癌癥患者則常將不愉快的體驗指向自身,表現出憂郁、失望、易悲哀、情感表達貧乏和情緒壓抑等性格特征。一般認為,人格特征對心身疾病發病產生影響,是因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來體驗疾病,并建立了對特殊應激的反應模式。同樣的疾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現、病程長短轉歸都可能不同。
應付策略:陷入危機情境的人,有人能采取積極有效的行為方式,有的人則采取自罪或自責、自傷、甚至自殺等行為方式。個體采取的應付策略,與其人格特征有著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具有內向和情緒不穩定特征的人,其應付策略的有效性明顯低于外向伴情緒穩定特征的人。苗丹民等在一項關于軍校大學生應激應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發現,應付策略無效將導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應付策略有效與否有著重要的人格結構基礎;應付策略的失敗,將主要導致強迫、焦慮和恐怖的負性情緒發生。
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人通過社會聯系獲得他人或團體支持,即個體與他人或團體的依存關系。這種依存關系不但影響個體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也改善了個體應激適應和應付能力。有人研究了4653例成人社會支持與缺血性心臟病的關系,發現社會支持能降低缺血性心臟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客觀的、實際可見的支持和主觀的、心理或情感上的體驗,如個體在社會中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其特點是,不同群體對社會支持主體的需求不同,如對戰士來說,來自排長或連長的支持和鼓勵,比來自一般戰友顯得更為重要;不同的社會支持主體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如同學提供的支持對處理家庭問題不如對非家庭問題有效;個體對不同支持主體給予支持的理解不同。
生活經歷:同一類的生活事件發生次數越多,心理應激的強度越低,這是個體積累了多種適應和應付能力的結果。
1.2 第二道心理防線:情緒調節一般來說,積極的認知評價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樣消極的認知評價將導致消極的情緒體驗。既使不良的社會刺激引起了消極的情緒體驗,也不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因為憤怒、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本身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正常心理反應。若沒有這類情緒反應,就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特別是當這些情緒波動是短暫的、輕度的,人體完全可以通過情緒調節系統使情緒活動恢復正常。但在負性認知評價作用下,情緒調節屏障遭到破壞時,會出現焦慮、抑郁、否認、猜疑等負性情緒反應,達到一定程度時將導致軀體病理活動的變化。有兩種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是可以致病的。
第1,突然性的超強度緊張刺激。比如親人突然死亡、戰斗中戰友犧牲的場面、訓練中的意外傷亡、威脅生命安全突發事件等。這種應激刺激達到極高程度,可以突然性地突破情緒心理防線,使機體喪失適應能力,進而導致軀體生理學方面變化。
第2,持久性的劣性刺激。劣性刺激接踵而來,或某種劣性刺激導致長期的不良心境,壓抑的情緒反應得不到必要的疏泄等,以持續累積的方式逐漸攻克情緒防線,使機體損失自我調節功能,失去心理平衡,導致植物神經系統活動的紊亂,和身體器官或組織的病理性改變。同樣應激刺激條件下,人與人在情緒反應的程度上有很大差異。影響情緒反應程度的因素有性格特征、社會支持、社會經驗、價值觀以及軀體健康狀況等。
1.3 第三道防線:生理屏障社會文化因素通過激發負性情緒體驗而引發一系列軀體生理生化變化,特別是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導致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深等等。這些生理反應是人體動員全身潛能以應付面臨的遭遇生理屏障。在心身疾病的病因學和發病過程的研究中,生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生理始基和生理中介機制。
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機體的生理學特點,或者說是生理屏障的特點。例如,在潰瘍病的發病中,胃蛋白酶原增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人調查發現,潰瘍病患者發病前胃蛋白酶原水平很高,由此推測,胃蛋白酶原增高可能是發生潰瘍的生理始基。假若只有心理社會刺激,心理屏障遭到破壞,但沒有潰瘍病的生理始基,也不會發生潰瘍病。
生理中介機制:心理社會因素以各種信息形式作用于大腦皮層,而大腦皮層又是通過生理中介機制,使各器官產生病變。目前認為,比較重要的中介機制有:神經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遞質和免疫系統。
2 心身疾病的預防與康復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心身疾病的預防與康復應該采取整體的、多維度的和綜合性的預防與康復措施。心身疾病的預防與康復,從內容上應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從形式上應包括個體預防和社會預防,從方法上應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以及對癥治療等。
2.1 個體預防 沒有個體預防,心身疾病的預防就無從談起。因為心身疾病是通過每一個體而發生的。個體預防包括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通過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加強個人修養,提高辨別能力,學會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培養健全的性格。性格是人在現實環境中,對外界事物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健全性格的養成除遺傳外,有賴于社會文化背景、家庭和學校教育、個體有目的的陶冶等;改善社會適應能力。有目的地豐富個人生活經歷,學會緩解心理應激的技巧,如自我解脫和安慰等,提高個人的社會忍耐力;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協調友善的人際關系,有增加社會支持的效果,幫助改善個體認知能力,緩解情緒體驗的強度,疏通負性情緒外泄的渠道;保持良好的情緒。有目的的培養個人良好的情緒防御機制,提高個體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強應激作用條件下,學會采用合理化、升華、內外射、抵消、回避、否認和幽默排泄等手段,消除內心所產生的緊張、不安和痛苦,從而恢復心理上的平衡。
2.2 社會防御 是通過改善個體生活的社會環境,達到預防心身疾病發生的目的。置于社會中的個體,無論分工、工作性質和條件、社會地位如何,都難免遇到各種心理應激,從而影響心身健康。社會預防的目的就是通過社會力量,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改善應有個體的待遇,形成優良的社會氛圍,特別是避免人為的精神創傷。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會因素誘發的軀體性疾病,原則上需要并用心理和軀體兩方面的治療,或者兩者結合進行綜合治療。但許多心身疾病都已經有了十分有效的軀體治療措施。例如,潰瘍病采用制酸劑治療,高血壓用降壓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用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等。由于這些病都有組織結構方面的病理改變,軀體治療一般能夠緩解癥狀,達到一定治療效果。但療效可能不理想,或停止藥療后癥狀復發,因此非常需要適當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2.3 心理咨詢 是心理學專業工作者,通過一次或多次專門的咨詢技術,改變來訪者的認知評價,調節其情緒狀態,以緩解或改善來訪者的心理困境。心理咨詢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方法,一般需要經過專門訓練、有一定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咨詢的次數一般依來訪者心理問題的程度、個性特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確定。
2.4 心理治療 對一部分病人而言,通過專科醫生的軀體治療和自身心理調節便可好以使疾病好轉。但對另一部分病人來說,由于心理調節機制紊亂明顯,心理障礙程度比較嚴重或復雜,此時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甚至需要臨床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工作者共同協商進行綜合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所患疾病種類、人格特征和心理社會因素不同,心理治療的方法須因人而異,或因病而異。心身疾病的心理學治療,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森田療法、認知療法、心理分析療法和催眠療法等等。
2.5 藥物治療 除各類疾病需要對癥治療外,目前認為在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同時采用適當的藥物治療,對調節心身疾病或者情緒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國內外研究證實,引發心身疾病的主要情緒障礙是抑郁和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