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用地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鄉鎮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規劃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之一,是對客觀事物的未來發展狀態進行預選的安排和設計,并給出未來行動路線的過程。由不同種類、不同類型、不同級別和不同時序的土地利用規劃所組成相互交錯且相互聯系的系統稱為土地利用規劃體系[1]。在規劃的不同時期、不同對象、不同區域,規劃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規劃的著重點不一樣,規劃的內容體系也不一樣。
一、國內外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一)國外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1、英國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英國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由國家級規劃、區域性規劃、郡級規劃、區級規劃組成。國家級規劃叫規劃政策指南,提出全國性的土地利用方針政策。地區規劃又叫區域規劃指南,通過召開區域協調會議制定。郡級規劃也叫結構規劃,由每一個郡級的規劃機關在土地測量的基礎上,與相關委員會協商后提出本郡土地利用的方針、政策及發展的框架結構。區級規劃也叫地方規劃,是一種詳細的發展和實施規劃[2]。
2、美國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美國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有三大類和六個層次。三大類是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用地增長管理規劃。六個層次是國家級、區域級、州級、地區級、縣級和市鎮級。縣級規劃是美國土地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層次,注重資源經濟情況的分析和用地分區的劃定。市鎮級規劃的內容比較具體,屬城市規劃,并有相應比例的規劃圖。美國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規劃設計了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長的一系列政策[3]。
3、日本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日本國土規劃體系分為四級,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區域規劃、都道府縣規劃、市村町規劃。國家根據《國土綜合開發法》(1950年)及其相應配套法規,相當集權的制定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大地區和特殊地區規劃。都道府縣規劃即土地利用基本規劃,將地域劃分城市、農業、森林、自然公園、自然保護等五種,它落實全國綜合開發規劃精神,聽取市村町的建設要求,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市村町根據地方自治法制定規劃并聽取都道府縣的建議。規劃內容比較具體,屬實施性詳細規劃,在市村町下還專門設有城市規劃與農村土地利用規劃,且各市村町的情況差別較大[4]。
(二)國內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我國現行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三個層次組成,形成了全國、省、市、縣、鄉五級土地利用。鄉鎮土地利用規劃處于最低層級,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目標、任務、各項控制指標最終都必須通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得以落實,其內容應達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實施土地用途管制最直接的依據。因此,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具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和實踐價值。
二、現行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存在的幾點不足
(一)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缺乏技術規范
由于規劃區域、規劃對象不同,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內容、深度、模式、方法不盡相同,在缺乏明確的編制技術思路和技術操作規程及要點提示的情況下,易導致規劃水平不高,規劃可操作性不強。
(二)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制圖問題
目前,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件比例尺一般為1:10000,這主要是考慮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但是萬分之一比例尺的圖件達不到按圖審批用地、劃分用地紅線的程度,而且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的編制水平總體不高,突出的表現為數、圖、表、文不一致,這就使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證,對規劃的具體實施造成影響。
(三)規劃間的協調和銜接存在問題
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總體規劃協調與銜接明顯不夠,主要體現在圖件比例尺、圖件現實性、城鎮現狀用地規模、人口統計口徑、人均用地標準、基礎設施布局、城鎮規模定位、村莊撤并和整理等方面。
三、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完善建議
(一)加強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指導
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作為我國五級規劃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加強其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研究,明確規劃編制的技術思路和技術操作規程,注重規劃人才的培養和技術設備的投入,推進鄉鎮規劃編制與實施的一體化進程。
(二)完善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制圖
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職責是具體落實職能規劃的指標,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詳細設計,做好圖件上的定位控制和定量控制,其核心和重要成果就是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圖。目前亟需加強GIS技術應用和制圖方面的研究,為完善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制圖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三)注重規劃間的協調和融合
當前要做好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總體規劃的協調工作,首先應開展圖件比例尺的協調工作,這是兩規劃銜接的基礎。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實測較大比例尺的土地和現狀圖,保持圖件的現實性,這樣才能將用地范圍和用地界線協調好。其次要注重在城鎮現狀用地規模、人口統計口徑、人均用地標準、基礎設施布局、城鎮規模定位、村莊撤并和整理等實質性內容方面的銜接。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同時編制這兩項規劃,統一資料口徑,實現資料共享,統一編制的指導思想,加強建設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的配合。
參考文獻:
1、黃宏勝.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探討[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唐紅波.中英土地利用規劃比較.[J].國土資源,2004,37(8).
3、黃偉.現代美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6).
4、王靜.日本、韓國土地規劃制度比較與借鑒[J].中國土地科學,2001(3).
5、沈曙文.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四定”的內涵及方法[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3).
6、歐名豪.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5).
關鍵詞:丘陵地區; 社區總體規劃; 雁湖社區;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規劃背景
近年來,樂清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面貌顯著改善。但是應當看到,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農村地區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偏小,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農村社會管理還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農村社區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行共同的社會管理與服務所構成的農村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通過集聚社區力量,整合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建設,有利于公共資源向農村基層延伸和集約利用,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對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圖1區位圖)
本文以雁湖社區為例,探討農村新社區規劃編制過程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策略,以期對新農村社區建設起到一定指導作用。雁湖社區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村新社區,位于芙蓉鎮西北部(圖1),北臨雁蕩山風景區,南接芙蓉鎮區,東接小芙社區,西接雁楠社區,為北雁蕩山風景區的西大門,交通便利。
雁湖社區轄丹灶里、尚谷山、長山頭、山坑、長徼等14個村,現狀總人口13099人,現狀總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90.1公頃,山體林地約2232公頃,農田約230公頃,水域約80公頃。現狀人均建設用地68.81平米。區內有黃金溪,往北流向雁蕩山景區,往西流向楠溪江,往東流經芙蓉鎮區流向芙蓉池。區內主要的交通線路為山老區聯線白芙線。其建設條件有著典型的山地社區特性為了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方針,滿足社區建設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區在充分考慮以上建設現狀和山地特征的基礎上,進行了社區建設規劃編制(規劃年限為2012年~2030年),明確了發展方向,力求實現經濟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生態景觀健康的目標。
2、存在問題及規劃設計思路
規劃設計小組重視公眾參與,走訪了雁湖社區內14個村莊農家,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結構、就業狀況、居住狀況、道路交通狀況、基礎設施狀況、綠化環境狀況等及規劃期望和改善設想。其中,90%以上的被訪者最關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狹窄,公交站點缺乏,對外交通不暢。另外,村落內基礎設施匱乏、宅基地環境不佳等問題也是農民關注的問題。因此,規劃從雁湖社區發展現狀出發,充分考慮農民的需求,合理歸并分散的村莊,確定居民集中居住點;構建與住宅規模相匹配、符合社區需要的道路體系、基礎設施;同時,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維護鄉村風貌,利用農村地域特色,開發旅游業,建設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農村社區。
3、社區總體布局
3.1社區總體發展戰略——“依托大雁蕩、借力芙蓉鎮,促產業轉型;建山水體驗暨鄉村旅游區”。
“依托大雁蕩、借力芙蓉鎮,促產業轉型”:依托雁蕩山這一國際品牌,推進雁湖境內旅游景點、線路、產品的開發。雁湖景區作為雁蕩山風景區西大門,以及在芙蓉總體規劃中的功能和地位,將雁湖開發成為雁蕩山風景區西大門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務基地。抓住這一機遇,在黃金溪周邊發展旅游服務基地,由以單一農業為特色的基礎產業轉型為集生態、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山水體驗暨鄉村旅游區。
“打造山水體驗暨鄉村旅游區”:加快鄉村旅游休閑化升級步伐,改變鄉村旅游從傳統單一的觀光,提升至休閑旅游,從“農家樂”的簡單模式到“休閑度假”的體驗模式,規劃應改變從傳統旅游到現代鄉村旅游的轉變。
3.2社區的職能定位—— “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特色的生態型宜居型農村新社區”。
“農業基礎”:雁湖地處山區,域內工業較弱,農業還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社區中有種植藥材、茶葉,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種植。
“發展鄉村旅游為特色”:規劃將雁湖打造成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成為雁蕩山分景區之一。
3.3社區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利用社區現狀資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區、十個產業基地”。
“三大功能區” 即北部旅游產業區、中部綜合生活區、南部生態農業產業區。
“十個產業基地”即三個旅游景點、二個旅游服務基地、餐飲服務基地、愛國教育服務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枇杷種植基地、畜牧養殖基地。
(圖2產業規劃圖)
3.4社區空間結構—— “兩帶連四片”。
“兩帶”即東西向黃金溪濱水旅游景觀帶和南北向山老區聯線的白芙線形成的山地旅游觀光帶。
“四片”即北部鄉村旅游區、中部文物古跡保護區、中南部居住生活區和南部生態農業種植區。
(圖3社區空間結構圖)
3.5社區土地利用規劃
3.5.1社區建設用地規模
雁湖社區總體規劃用地面積為26.3平方公里,社區建設用地面積106.1公頃,建設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綠地構成。
3.5.2社區用地發展方向
社區內居民點向核心區即尚古山、丹灶里、長山頭、山坑、路上和西滕6個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區建設用地向東南向靠雁楠公路發展為主,遠景隨著核心區規模擴大可向芙蓉鎮區靠近建設。同時利用現狀開發基礎和用地自然條件,各組團在現有開發基礎上適當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間發展格局。
3.5.3核心區規劃用地結構
核心區用地規劃結構概括為“一心、兩軸、三組團” 。
“一心”即規劃以教育、文體、醫療、商業金融、集貿功能為一體的公建中心。
“兩軸”即沿黃金溪水系發展軸和沿雁芙路交通發展軸。
“三組團”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個規模相當的居住組團。每個組團涉及兩個村莊,規劃人口約4000人,同時配套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公建用地,為居民生活和生產提供服務。
(圖4核心區規劃結構)
近況:塌陷損掉驚心動魄管理成效初步展現
是全國15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累計查明煤炭資本儲量約16億噸,保有煤炭資本儲量約10億噸。煤礦的繼續開采,已使全市13個鄉鎮的49個行政村分歧水平地呈現地上塌陷,塌陷區達86處,塌陷總面積30多平方公里。因煤礦塌陷,全市有1.5萬畝耕地、4萬多間房子、6.5公里公路受損,觸及群眾1萬多戶、生齒5萬多人,直接經濟損掉2億多元。以當前的開采才能測算,到2015年,全市煤礦塌陷區將新增18平方公里,村莊搬家管理義務異常深重。
2002年以來,市連系新鄉村建立,陸續對局部煤礦塌陷區村莊施行了搬家管理。截止當前,已搬家村莊15個,正在搬家的4個,觸及群眾6000多人。經過搬家管理,一方面改善了鄉村出產生涯前提,推進了地盤集約應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礦區調和不變,加速了新鄉村建立歷程。
問題:規劃選址難資金籌措難群眾安頓難
煤礦塌陷區村莊搬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市固然在這方面做了一些任務,獲得了必然成效,但總體上仍處于起步和探究階段。若何依照新型鄉村社區的建立規范,把這項任務深化推進下去,還有很多難題亟待破解:
一是相關規劃缺乏聯接。煤礦塌陷村莊搬家任務觸及鄉鎮當局和疆土、建立等多個本能機能部分,但當前搬家安頓全體規劃還較為滯后,與村鎮規劃、地盤應用總體規劃之間存在脫節,一些村莊的搬家安頓用地沒有歸入年度建立用地方案,報批周期過長,影響了新村建立的順暢施行。
二是新村選址難以確定。很多有煤礦的村莊特殊是占壓煤炭資本的村莊,呈現塌陷區后,本村可供搬家安頓的地盤根本上所剩無幾,即便找到了適宜的地位,又往往遭到根本農田維護的限制而無法選址。如梁北鎮的箕阿、鐵李等村,村莊下面根本上都是煤田,面對無址可選的境地,需求跨區域搬家。
三是建立資金缺口較大。煤礦企業對群眾的補償金額是依照現有受損房子的品種和面積確定的,而施行搬家后,房屋建立的規范進步,面積也能夠恰當增大,造價要遠遠超出煤礦企業的補償數額。比方文殊鎮馬寨村,依照現行賠償規范,煤礦對群眾受損房子最高僅賠償310元/平方米,而新建兩層樓房的造價在卻500元/平方米左右,缺口局部需求群眾自行籌措。
四是群眾安頓義務深重。一些煤礦企業固然對塌陷村莊的群眾進行了補償,但因為新村建立周期較長,很多群眾需求暫時安頓;加之原村莊的很多耕地無法耕種,群眾生涯權益得不到有用保證,生活和開展存在后顧之憂,由此發生很多矛盾,當地當局的維穩壓力較大。
思緒:科學規劃綜合施治建立新型鄉村社區
新型鄉村社區建立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是統籌城鄉開展的連系點。依照省、市關于推進城鄉建立、加速城鎮化歷程的全體擺設,連系任務實踐,市將把煤礦塌陷區搬家管理與新型鄉村社區建立連系起來,依照“規劃先行、就業為本、量入為出、群眾自愿”的準則,鄉村向城鎮接近、城鎮向鄉村延長,一致規劃、一致建立、一致治理、一致效勞,推進根底設備建立、公共效勞系統向鄉村延長,促進地盤節省應用、農業規劃運營、鄉村財產開展、農人就近就業,使新型鄉村社區成為農業、工業、效勞業開展的有用載體。
(一)因村制宜,選準搬家形式。
市煤礦散布較廣,地形復雜,各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在生齒、經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因而,在施行村莊搬家時,應依據各村的實踐狀況,因村制宜,采用適宜的形式,確保獲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參考外埠市進步前輩經歷,有四種形式可供選擇:
一是城郊社區型。即對主城區鄰近塌陷的村莊,依據農人志愿,在城郊規劃特定區域,接納建立農人公寓的方法,按城市居民房屋小區規范建立新型社區,把農人歸入城市居民治理,把掉地農人歸入城市居民社保范圍,以進步地盤集約化水平和地盤應用率,加速城鎮化歷程。
二是依鎮建村型。即充沛應用小城鎮的根底設備資本和公同事業資本,把塌陷村莊向小城鎮集中遷建,在城鎮鄰近建立新型鄉村社區,完成掉地農人城鎮化治理,推進小城鎮生齒集聚和規劃擴張,還鼎力開展小城鎮二、三財產,有用處理搬家農人的就業問題。
三是礦村連系型。即依托大中型煤礦的根底設備,把塌陷村莊向礦區集中搬家,充沛應用礦區的路途、供水、供電等根底設備,以及病院、黌舍等社會資本,建立新型社區。煤礦企業要與當地當局充沛協商,仔細制訂村莊搬家方案,對有關村莊施行搬家整合,完成礦群調和開展。
四是中間集聚型。即打破行政區劃,依托中間村規定搬家區域,小村并大村,強村帶弱村,對塌陷村莊集中搬家,有用裝備資本,促使各類資本效益最大化。依照“結構合理、設備配套、情況整潔、村居秀美”的要求,一致規劃,一致建立,分步施行,最大限制地進步地盤應用率,有用改動鄉村“臟、亂、差”情況。
(二)掌握準則,科學規劃建立。
為防止管理搬家留下后遺癥,應遵照科學的指點準則,確保管理成效。
一是規劃先行的準則。科學制訂采煤塌陷村莊搬家新村用地規劃和老村址管理規劃,處置好近期規劃與久遠規劃、部分管理與總體結構的關系。研討規劃好村莊內部的黌舍、衛生、水電、路途等根底設備,并嚴厲執行。還,把采煤塌陷村莊搬家專項規劃與地盤復墾整頓專項規劃、新鄉村建立規劃、城市建立規劃、小城鎮建立規劃連系起來,在城鎮規劃指點下推進新型鄉村社區建立,使其契合城市開展和規劃的要求。
二是綜合管理的準則。將煤礦塌陷區管理與新鄉村建立、地盤復墾整頓、礦山地質情況管理恢復、農業財產構造調整以及交通、水利等相關工程連系起來,根據相關規劃,依據各村實踐,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村則村,執行田、水、路、林、村綜合管理,指導塌陷區居民向集中寓居區集中,傳統農業向多元財產偏向開展,有用維護耕地,改善鄉村出產生涯前提,促進城鄉統籌開展。
三是節省用地的準則。依據各村實踐狀況,或整村搬家,集中在一處建立以二、三層樓房為主的新型社區;或鼓舞有前提的村民出村進城,變村民為市民,以最大限制地集約應用地盤。執行整村搬家的,應從嚴節制城鄉建立用地總規劃,新村建立選址盡能夠在未應用地布置,并經過推進村莊革新,進步耕地質量,為開展農業供應有利前提。
四是中間集聚的準則。依照小城鎮開展要求,統籌規劃,完美結構,增強鄉鎮駐地根底設備配套建立,鼎力指導農人向鄉鎮駐地集聚,并充沛應用各類公共設備,完成資本共享,建立必然規劃的新型鄉村社區。還,選擇原有天然生態情況堅持較好、交通便當、農人寓居集聚度較高的村子,因村制宜,充沛表現鄉土特征和本地人文、天然資本特征,合理定位結構,統籌規劃,完美路途、水電、通訊、有線電視以及渣滓處置等根底設備,推進農戶建房集聚,建立新型社區。
(三)拓寬渠道,包管資金投入。
采用企業主體、政策攙扶、社會參加的方法,多渠道籌措型新型社區建立資金,最大限制地削減群眾投資擔負。一是落實企業補償資金。依照“誰激發、誰管理”的準則,由形成地上塌陷的煤礦企業承當村莊管理義務。對拒不承當補償責任或有意躲避責任的企業,按照《地質災禍防治條例》,加大法律力度,確保補償資金實時到位。還,出臺優惠政策,鼓舞有實力的煤礦企業全額出資承當村莊搬家建立義務。二是整合政策性資金。上級財務布置的棚戶區革新、鄉村危房革新津貼等項目資金,按政策要求向塌陷區管理搬家傾斜。積極爭奪國度專項資金支撐,用于方案經濟期間煤礦開采塌陷區以及前史遺留礦山塌陷區村莊的管理。還,爭奪上級同意樹立煤礦塌陷區綜合管理基金,專項用于煤礦塌陷區的綜合整治,包羅情況修復和生態賠償、塌陷區掉地農人保證以及因采煤惹起的相關社會問題。三是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建立投資平臺,發揚財務資金指導效果,根據“誰管理、誰受益”的準則,充沛發揚社會力氣,起勁激活民間資金,積極接收社會閑散資金,為新型社區建立供應資金保證。
(四)抓好復墾,促進繼續開展。
以地盤復墾為伎倆,綜合管理塌陷地,恢復塌陷地的出產力程度,促使采礦業和農業繼續安康開展。一是探究合用形式。針對平原區域,采用“耕地+養殖用地”形式,以復墾還耕為主、養殖用地為輔,緩解礦區日益凸起的人地矛盾,有用地增補耕地數目。針對塌陷區深度較大、排水堅苦的塌陷地,接納“建立用地+養殖用地”的形式,復墾后作為各類建立用地和漁業養殖用地。針對山崗地域,接納“養殖用地+林地”形式,經過生態復墾,有用地消弭因采煤塌陷惹起的生態情況問題,并進步復墾地盤的應用效益。
二是選用科學辦法。近年來,神火集團發明出了原地復墾法、拋棄物充填法、超前復墾法等一整套進步前輩的塌陷地復墾辦法,很值得借鑒。原地復墾法,行將必然區域內凹凸不服的地上挖補平坦,堅持整個塌陷區海拔村高根本一致,使地盤變得規整,便于耕種。固體廢料充填法,即先將塌陷地的熟土層和生土層取走堆放,再用煤矸石、灰渣或生涯渣滓充填到必然高度,最終將取走的生土層和熟土層辨別掩蓋在上面,平坦深犁后還田于民。超前復墾法,即依據地下煤層的賦存厚度,科學猜測出某一地塊各個部位的塌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層尚未開采之前就連系實踐接納以上兩種辦法對地盤進行預復墾。如許在地下煤層開采時期和開采塌陷后,都不影響地盤正常耕種。
三是發揚多方效果。依照“誰毀壞、誰復墾”、“誰復墾、誰受益”的準則,各煤礦企業作為塌陷地復墾主體之一,應積極投入資金有方案的進行復墾;當地當局投資主體之一,組織對區域內的塌陷地展開研討和復墾,制訂科學合理規劃和年度施行方案;還,積極鼓舞企業和小我參加地盤復墾任務,接納多種方法籌措資金,構成由疆土部分組織土方施工、農業綜合開拓部分擔任田間配套、各級當局擔任協調、礦方積極參加的任務場面。
(五)不變就業,昌盛鄉村經濟。
建立鄉村新型社區的起點和落腳點是開展農業、昌盛鄉村、敷裕農人,為此,必需財產為基、就業為本,鼎力開展鄉村經濟。一是以地盤流轉促規劃運營。樹立健全鄉村地盤承包運營權流轉系統,鼓舞和支撐農人依照“依法、有償、自愿”的準則,以轉包、出租、讓渡、股份協作等多種方式流轉地盤承包運營權,促進地盤規劃運營,加速農業規范化出產,促進農業增效、農人增收。二是以構造調整促財產轉型。以優惠政策和恰當補助鼓舞農人應用革新塌陷地,執行農林連系、種養連系,養豬、養雞、栽種連系的生態應用,開展生態農業和輪回農業。依托小城鎮和中間村,鼓舞農人興辦二、三財產,開展強大村集體經濟,加強本身造血功用和就業吸納才能。三是以市場運作促效益提拔。出力培養龍頭企業和各類新型鄉村協作經濟組織,鼓舞開展種糧大戶、農業出產性公司和品牌農業,經過龍頭帶動、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以及反租倒包等多種方式,培養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不時進步農人的組織化水平,促進農人繼續增收。四是以財產集聚促產城交融。依照集群開展的理念,指導鄉村二三財產向中間社區集聚、向小城鎮集聚,加速構成當地特征主導財產集群,加強新型社區和小城鎮的財產支撐才能。還,執行異地建立、稅收分享,對村集體引入市財產集聚區的項目,按比例返還稅收收入。五是以勞務培訓促就業轉移。整合各類培訓資本,加大對塌陷區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和轉移輸出力度,指導農人離土就業、自立創業。塌陷區地盤復墾工程的施行,盡量由塌陷地域的農人進行,使臨時落空地盤的農人有事可做。
【關鍵詞】:柴湖 移民 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 U13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認知中國第一大移民鎮——鐘祥市柴湖鎮
“大柴湖”原名叫“水湖”,后來污水橫流,淪為沼澤,蘆葦叢生,一眼望不到邊,故名“大柴湖”。它屬于漢江分洪區,本不該安置移民,但柴湖移民還是以大局為重,在經歷初遷青海省失敗后,1966—1968年,河南省淅川縣4.9萬移民為支援國家重點工程丹江口水庫的建設,分三批遷移至鐘祥。大柴湖隨后改為“新建區”, 1968年總理聽取匯報丹江口水庫移民工作后,隨后改為“大柴湖”,延續至今。
一、規劃背景
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2013年7月11日在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柴湖現場辦公會上提出:“把柴湖下一步開發搞好,是柴湖人民的期盼,是中央的托付,是我們應盡的歷史職責”。2013年9月,湖北荊門大柴湖經濟開發區獲得省發改委批準籌建。目前,《湖北省柴湖鎮鎮域規劃》、《前營村新農村社區與棚戶區改造規劃》、《大柴湖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和《柴湖鎮城鄉土地利用專題研究》等各相關規劃編制工作已經開展。
二、用地現狀與分析
曹寨村位于柴湖鎮鎮區北4.5公里,東部緊鄰滬蓉高速連接線--216省道。本村共分5組,405戶,1727人,耕地1427畝。現有宅基地面積540畝。現有住宅中,包含平房251戶,二層以上住宅154戶。
規劃用地呈方形,四至范圍為基地周邊四條道路,規劃用地面積191493平方米,其中南北向長約460米,東西向長約450米。
規劃選址位于曹寨村東部,該選址有如下優勢:
1.地緣優勢明顯:基地緊鄰216省道西側,處于鐘祥市南大門端口,并與武荊高速毗鄰,地緣優勢十分突出。
2.基礎設施較好:基地用地地勢平坦,為四周道路環繞,其中東邊緊鄰216省道,北、南、西三側道路為水泥路或碎石路,基礎設施較完善。
3.用地方整,現狀建筑少,工程投資省:基地呈方形,現狀除東西道路兩側沿線布置部分建筑外,基地其它用地為閑置用地,會減少建筑拆遷量,降低工程造價。
三、規劃原則與定位
3.1 規劃原則
1) 集約節約用地、緊湊布局
2) 堅持科學發展觀,規劃因地制宜,尊重當地生活習性
3) 綜合配套、服務一體
4) 布局科學合理、生產方便、生活舒適
5) 堅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布局、低碳運行
6) 政府引導、尊重民愿
3.2 規劃定位
1) 建造城市文明下的現代田園生活
2) 打造柴湖鎮美麗鄉村示范區
3) 塑造柴湖鎮北大門新形象
四、規劃策略與特色創新
4.1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公共交往空間的缺失
鄉土生態景觀的消失
對自然地形地貌的忽視
對傳統生活生產方式的忽視
大拆大建,破壞地方特色
4.2 規劃策略: 三打破、三提高
1)打破“夾皮溝”,提高村莊布局水平;禁止在公路兩側夾道修建房屋。依法從嚴控制公路兩側農房建設。
2)打破“軍營式”,提高村落規劃水平,結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體現山水田園風光和自然和諧。
3)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設計水平,農房設計要充分體現地域特色,民族風格,塑造農房建筑風貌和特色。
4.3 特色創新:尊重民俗文化、產業支撐、引導就地城鎮化
柴湖鎮大多數人來自河南淅川,以中原文化為核心,隨著居住地和時代變遷,逐步與荊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豫風楚韻,規劃結合河南移民風俗習慣,在用地布局與建筑細節設計上均予以充分考慮,如院落布置呈多樣性,四合院、三合院,凸顯河南民居特色。
其次,考慮村民集局后的生產與生活問題,結合大柴湖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將本社區作為產業發展配套用地,以解決村民就業,為農民變市民提供先決條件,同時引導就地城鎮化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五、規劃結構與布局
5.1規劃結構
規劃結構:一心 一軸 五片
一心:由村委會、活動中心、超市、幼兒園等
組成綜合服務中心。
一軸:沿216省道景觀主入口形成空間對稱軸。五片:規劃道路將基地分成五個組團。
5.2布局方式研究
5.2.1 傳統鄉村聚落形態:結構分析圖
圍繞中心,向內形成集中式布局
錯落于地形之中,形成組團式布局
隨地勢或流水蜿蜒曲折,形成帶形布局
受地理環境影響,圍繞中心形成環形布局
不利地形地勢下,形成離散型布局
模擬生活環境,形成象征性布局
5.2.2 傳統鄉村聚落對當代新農村規劃的啟示:
強調動態的發展與演替
強調與自然山水的有機融合
強調聚落多中心,層層推進的自然肌理
強調曲軸處理,形成生動婉轉的空間形態
強調隱喻和象征,闡釋深厚的文化底蘊
5.2.3設計要素提煉
地域自然特征
鄉村整體肌理
有地域風貌特點的居住空間
本規劃提煉要素為道路、水體、建筑,并對其適當改造,如對南北兩條道路分別拓寬升級和硬化拉通;基地內部南北向水渠在局部拓寬以造景,提升社區景觀品質;其次對東西兩側現有建筑對其立面、屋頂等進行改造,以求風貌統一。
5.3總平面布局
5.3.1 出入口設置
充分考慮村民實際出行需求和新農村建設與一般城市社區建設的差異。為方便村民生產生活,本規劃充分利用216省道,作為本社區車行主出入口,并在中部開設一人行主出入口,作為人行交通引導和造景之用;其次在南北向道路上各設置一車行次出入口。
5.3.2 建筑布局
居住建筑分五個組團,以中部人行出入口軸線呈南北向對稱式布局,組團內住宅以每兩戶組成一單元,每棟由2至4個單元拼接,并錯落式布局,呈半圍合空間;公共建筑群位于社區中間對稱軸上,由村委會、活動中心、社區商業網點和醫療站及幼兒園三棟建筑圍合而成;東西兩側部分居住與現狀建筑在梳理內部交通的基礎上進行有機結合。空間序列上,住宅除在北部布置部分三層建筑外,以兩層建筑為主,高8-12米;公共建筑為形成嚴明空間序列,對稱軸中部村委會主樓由三層組成,兩端副樓為兩層,南北兩側其它公建為兩層,高9-13米。
5.3.3交通組織分析
結合空間布局和農村生活特點,注重交通體系的整體性與適用性,加強各組團相互貫連并便利內外交通,方便村民生產生活。社區道路分三級:社區主路車行道寬6米,支路寬4-5米,宅間路寬3米,區內道路順而不穿、通而不暢,能夠杜絕穿越通。通過社區內部環狀的曲線路網構成社區車行交通的主體,再通過宅間小路將車行交通引入各戶。步行通過社區內部的步行軸線進入各住宅院落,居民沿“綠軸”可就近通達居住地,避免人車混行給居民帶來的干擾,保證居民生活的寧靜和舒適
5.3.4 綠化布局
社區綠地規劃具體可分為三種形式:組團綠地、休閑生態步行綠化空間、小品及綠化。三者共同組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社區綠地系統。
六、建設引導與建議。
1.注重產業支撐,大力發展美麗鄉村經濟。
2.注重市場運作,著力增強美麗鄉村發展活力。
3.注重群眾受益,放大美麗鄉村建設實際效應。
4.注重政府引導,凝聚美麗鄉村建設合力。
參考文獻:
1.《國內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高立龍、鄧平《農村經濟》
2.《新時期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探討》 汪彩瓊 《浙江農業科學》2012年第8期
關鍵詞:美麗鄉村村莊規劃新型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S75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是在基于城鄉和諧發展新視野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走有廣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就是要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生活水平。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要求,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與繁榮的建設策略。因此,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方法探討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鄉村現狀
鄺家莊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雅瑤鎮北部,在雅瑤鎮內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的自然村之一,北靠新街河,東接白云國際機場商貿區。全村戶籍人口2236人,暫住人口352人。11年戶籍人口數2440人,830戶。全村共分五個社,以一社和二社規模最大,約700余人,其余各社人口在250人左右。村集體總收入主要源于物業出租(如文具廠、塑料廠、洗衣廠等),年收入約35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6800元,其人均收入遠低于廣州市平均水平。在村域農用地被征用后,村民基本上依賴在外務工的非農收入,村莊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目前,主要的發展現狀如下:
1.1土地利用現狀
村莊建設用地為55.14公頃,占村域總用地的26.75%。包括村居住用地與村生產用地。其中,村莊建設用地主要以村莊居住用地(舊村及新村)為主。
1.2 道路交通現狀
鄺家莊村域的道路等級較為明顯,村為城市道路,內部為村級道路。但村內部道路走向與分級較為混亂。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鳳凰南路,鄺村東路。村級道路由主要為2—6米的水泥路,部分道路狹窄,不能通車,給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時也存在較大的消防隱患。
1.3建筑物現狀
舊村內部住宅建筑質量參差不齊,布局混亂,存在大量空心住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其次,住宅建筑間距過小,造成消防隱患。
1.4 市政基礎設施
市政設施配套不足。現有村莊以雨污合流為主,通過室外明溝就近排放,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周邊河流;村內缺乏垃圾收集設施,垃圾問題較為嚴重。
1.5 空間品質
現狀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有待進一步利用。村莊瀕臨新街河公園但缺乏暢通的聯系;村莊擁有多個開闊的池塘而未能形成連通的水系景觀,岸線生硬,更缺乏親水空間;
村內有具有嶺南傳統建筑風格的公祠,公祠東臨風水塘,但沿路立面凌亂,營造村莊特色風貌難度較大。
村莊公共空間缺乏,未能有效利用鄉村元素(大樹、公祠等)營造公共空間。
如何規劃建設層面上確定村發展方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重點分析研究以下內容:①公共服務設施、市政交通設施的供給將改善村民生活品質;②更好的村莊建設指引有助于村民住房條件的改善;③“美麗鄉村”建設過程通過多渠道鼓勵村民參與,有助村莊精神的重塑。
二、規劃方案
2.1 規劃理念
(1)注重活力的塑造。城鄉統籌的核心在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尋求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解決農村逐步凋蔽沉淪的境況。
鄺家莊村應基于自身區位、稟賦,區域環境,尋求適合的村莊定位,激勵經濟發展,有效促進人口回流,形成合理的人口結構,維系村莊活力。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聚集,輔以有效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鄺家莊村將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鄉村。
(2)強調與自然協調。鄉村有別于城市的關鍵,在于鄉村與自然有著更為緊密和親和的聯絡,鄉村-自然的資源、能量轉換是自適合的系統。
鄺家莊村正從鄉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基于旅游特色鄺家莊村需要延續,維持其與自然和諧的歷史傳統,在建筑布局、水處理、垃圾處理、能源利用方面實施更友好的策略。形成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美麗鄉村。
(3)突出地方的特點。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地方,成為競爭中更為有效的手段,如何發掘地方特色,歷史傳統,與經濟發展策略有效融合,成為地方-全球化背景下的關鍵命題。 與此同時,地方,傳統是地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組成,對塑造文化共同認知,提升地方認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鄺家莊村建設需以地方(地方文化、地方景觀、鄉村尺度)為村莊營造的核心,尋求獨特與鄉土,有別于周邊城市化地區及城市公園地區。
2.2 用地空間布局
土地規劃形成“一軸四芯”的功能結構。第一,綜合服務軸為主要活動場所,核心功能(旅游服務、生活休閑、村民公共活動)均布局在綜合服務軸上;其次,節點設置于與新街河公園及規劃工業園便捷聯系的地方。
遠期土地利用規劃主要考慮如下幾點:
(1)建設公寓,騰挪舊村土地。村莊剩余建設用地,作為新村公寓建設,以集中式建設,作為騰挪舊村土地的啟動區;
(2)抽疏舊村,重置功能。在舊村基礎上進行改建,保障風格統一,環境提升,以有歷史的建筑整飭和新型休閑購物功能的置入實現舊村的再開發。
(3)新功能地塊的建設。南部地塊以結合新街河公園的入口游憩功能為主,配置商業用地、停車場、游樂用地及原址重建的村委。
遠期規劃結構圖遠期土地利用規劃圖
近期考慮到可實施性,南部入口門戶區及中部風水塘東側地區,以景觀生態整治為主,主要的景觀整治集中于風水塘西側(即龍湖路沿線)地區。
此外,通過完善綠道慢行系統建設,實現鄺家莊村與新街河的無縫聯系,使鄺家莊村成為富魅力的旅游到達點。
近期規劃結構圖 近期土地利用規劃圖
2.3 道路系統規劃
構建等級分明的體系,城市與村莊協調的三套交通等級體系。
(1)一級體系(城市道路系統):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二級體系(村莊道路網);
(2)二級體系(村莊主要車行系統):保證村莊道路系統完整性與消防要求,建設包括環村路與貫通村莊東西的道路;
(3)三級體系(村莊支路系統):村內支路建議以步行為主,以地方化的材質做路面硬化,營造良好步行環境,緊急情況可做消防通道等。
道路系統規劃圖
2.4 空間布局及景觀規劃
鄺家莊村作為與新街河公園一體的城郊休憩空間,其南部地塊遠期作為新街河公園的入口地區,成為游人進入新街河公園的重要入口,同時引導人們進入鄺家莊村,體驗村莊風貌,民俗人情,休閑游覽。南門入口區域設置商業、入口服務中心和濱水休閑景觀帶,以空間軸線的方式連接風水塘,使整體景觀空間更具連續性。同時連接祠堂和民俗風情街等景觀節點,使整個區域在交通和景觀結構上成為一個結合緊密的整體。
風水塘地區及宗祠一帶的民房,遠期可配套各類民俗類商業休閑設施,服務游人。
景觀結構圖規劃總平面圖
2.5環境整治及風貌規劃
景觀風貌控制重點:控制重要景觀視廊(龍湖路、重要的東西向通道),關鍵的景觀界面(沿水界面,沿重要市政道路界面,沿主要綠道界面),重要節點(祠堂、古樹、街頭綠化)。
(1)新街河公園作為最為重要的生態背景,需要協調好與新街河公園的交界面的處理,協調好新街河公園與鄺家莊村交通聯系的接口;
(2)龍湖路是行人體驗村莊風貌風情的重要路線,需要對其建筑界面、綠化、人行道做重要控制;
(3)保護好村內重要的景觀資源,如祠堂、古樹等,適當延伸其公共性,使其成為村民、游人停留,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間;
(4)注重對濱水界面的處理。通過生態化的景觀手法,提高其景觀品質。
景觀風貌控制規劃
2.6 設施配套規劃
規劃提出要根據城市社區功能的標準要求來配套完善鄺家莊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以實現鄺家莊從農村型向城市型功能的跨越,全面提高鄺家莊的生活品質。①根據用地布局和功能結構的要求,有機整合了道路交通等為主體的基礎設施規劃;②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鄺家莊的社會服務設施系統規劃,重點加大了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管理服務等功能設施的規劃設計。通過各項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鄺家莊功能,以配套設施功能“質”的提升來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
三、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大工程,也是生態文明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因而規劃也就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生態環境等全方位的內容,筆者認為其核心是以美的內涵發展現代產業(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養現代農民。由此在規劃中提出了要以產業經濟為核心,提升及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村富民富、生態良好,生活美好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第一條為加強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改善交通運輸條件,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自治縣境內鄉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鄉村公路是指除國道、省道、縣道及專用公路外通達鄉、鎮、村(自然村寨),可以行駛機動車輛的道路。
第四條鄉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建管養并重、保障暢通。
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是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的責任主體,領導鄉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工作。
第六條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實施鄉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工作,監督公路管理機構的管理和養護工作,檢查建設和養護質量,組織協調鄉、鎮人民政府做好鄉村公路及其設施的保護工作。所屬公路管理機構具體承擔鄉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養護工作。
自治縣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協助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做好鄉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工作。
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協助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做好鄉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公路管理機構和鄉、鎮人民政府教育村(居)民愛護鄉村公路,做好鄉村公路的管理工作。
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鄉村公路、鄉村公路用地和鄉村公路附屬設施的責任和義務,有權制止和舉報侵占或者損壞鄉村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屬設施以及其他違反公路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對在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十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多渠道籌集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資金。
(一)國家撥付資金;
(二)自治縣人民政府按照不少于當年地方財政收入1%預算安排;
(三)拖拉機(含小四輪)、三輪車、摩托車養路費;
(四)依法自籌或者由群眾自愿投工投勞;
(五)社會捐助;
(六)其他合法渠道取得的資金。
第十一條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資金實行專款專用,由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設立專戶,統一管理。
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鄉、鎮人民政府編制鄉村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資金使用計劃,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二章規劃和建設
第十二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對鄉村公路建設進行全面規劃、統籌安排。
第十三條自治縣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協助上級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編制鄉村公路建設規劃,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十四條鄉村公路的規劃和建設應當符合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文物古跡保護、環境保護、水利設施保護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符合村莊、集鎮建設的總體規劃。
第十五條鄉村公路建設用地應當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確需占用耕地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自治縣與鄰縣接邊鄉村公路建設用地,由自治縣人民政府與鄰縣協商解決。
通鄉公路建設用地由鄉、鎮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通村公路建設用地由鄉、鎮人民政府協助受益的村組調劑解決。
跨村公路建設用地由相關鄉、鎮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第十六條鄉村公路建設需要拆遷房屋等設施或者清除地上附著物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補償,產權所有人和使用人應當及時拆遷或者清除。
第十七條鄉村公路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鄉村公路相關技術標準。
鄉村公路經過村寨、田間的路段,應當設置排水設施或者農灌通水渠道。
鄉村公路建設工程竣工后,由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鄉、鎮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驗收。
第十八條鄉村公路應當逐步完善公路防護、養護等配套設施。重點線路建設應當設置里程碑、界碑、指路牌,逐步按照國家標準設置交通標志。
第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損壞鄉村公路應當賠償或者修復;不能修復的,應當負責新建或者改建。
第二十條鄉村公路兩側邊溝外緣起3米以內為鄉村公路建筑控制區,1米以內為鄉村公路用地。
第三章管理和養護
第二十一條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編制鄉村公路養護建議性計劃,籌集和管理鄉村公路養護資金,對鄉村公路養護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定期考核。
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公路管理機構按照批準的鄉村公路養護計劃組織實施,對養護質量進行檢查驗收。
第二十二條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公路管理機構負責公路路政管理和路產路權保護,實施路政巡查,管理和保護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屬設施,對違反公路路政管理的行為依法檢查、制止和處罰。
第二十三條鄉、鎮人民政府配合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查處各種侵占、損壞鄉村公路等違反路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
第二十四條鄉村公路養護需要在公路用地以外取土、棄土、挖砂、采石的,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劃定范圍。
第二十五條鄉村公路因山洪、泥石流、崩山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受到嚴重損壞的,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修復。
第二十六條鄉村公路沿線綠化按照穩固路基、防護邊坡、保障安全、美化路容的要求,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實施。
第二十七條鄉村公路的養護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和個人(農戶)分段承包方式進行養護。
第二十八條禁止在鄉村公路、鄉村公路用地范圍內從事下列行為:
(一)搭建棚屋、設置攤點、維修場及其他臨時設施;
(二)堆放建筑材料及其他堆積物;
(三)挖砂、取土、采礦、燒窯、制坯、種植作物;
(四)堵塞公路邊溝、利用路面引水灌溉、向路面排水、焚燒秸桿;
(五)占道曬物和傾倒垃圾;
(六)其他侵占、損壞、污染鄉村公路和公路用地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禁止涂改、損毀和侵占鄉村公路附屬設施。
第三十條在鄉村公路兩側開山炸石、采伐樹木和進行其他施工作業,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不得影響鄉村公路通行和損壞鄉村公路及其附屬設施。
第三十一條修建跨越鄉村公路的橋梁、渡槽或者架設管線設施等,建設單位和個人必須事先征得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涉及交通安全的,還須征得公安機關同意。
第三十二條鄉村公路建筑控制區不得修建永久性工程設施。鄉村公路彎道內側的建筑物距離,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行車視距。
第三十三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鄉村公路上非法設卡收費、罰款。
第三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砍伐鄉村公路用地范圍內綠化林木;需更新砍伐的,經自治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有關規定的,按照以下規定予以處罰:
(一)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規定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并處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并處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三)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
關鍵詞:村莊建設規劃;本土化回歸;墩岙塘村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Dunaotang Village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extens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because of erosion factors gradually loss. This paper takes Xiangshan County,Dunaot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way of keeping the country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hoping to alleviate the u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planning;local regression;Dunaotang village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現今社會工業化、都市化狂潮之下,村莊除了傳統農業之外,其生態環境、鄉野風光、傳統人文等,均成為人們回歸傳統和田園生活、放松休閑、休養生息的重要途徑,這使得鄉村旅游應運而生。隨著城市化的擴張,真正的田園、山野鄉村將會越來越稀缺,鄉村已成為當下保持生態、保存文化、保留風俗的重要場所。然而村落的城鎮化、現代化傾向致使傳統的農村社會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一個個本土性缺失、辨識度不高的村莊建設規劃,一批批村落被推倒重建成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歐式住宅小區,村莊的地域特色正在日益流失。因此,保持村莊的鄉土性、本土化,延續村莊的個性顯得十分的必要。
一、村莊現狀概況
隨著象山港大橋的建成通車,象山縣的發展已開始進入全域都市化的新階段,城鄉二元的體制障礙正在消融。在此背景下,應從新的角度審視縣內村莊的發展與建設。在各村大搞村莊建設規劃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前提下,墩岙塘村要在此區域范圍內獨樹一幟,吸引游客體驗,保持村莊的鄉土性,讓村莊回歸本土化是規劃的關鍵。
(一)村落概況
墩岙塘村位于泗洲頭鎮中部,東鄰蟹鉗港,距鎮區約5公里;泗長公路穿過村莊,是村現狀唯一的對外交通道路。村域面積1.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33戶,人口339人 ,常住人口180人,外來人口6人。其中全村1/3人口從事海塘養殖業, 1/3人口從事農業和外出打零工,其余在外地開廠,外來人口大多從事養殖業。村民整體生活水平較好,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養殖塘承包款。
村內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養殖品種主要為南美白對蝦、小白蝦、梭子蟹、蟶子、淡水魚,更有村特色產品楊梅,另有經濟作物柑橘、棉花、黃豆等。
(二)歷史沿革
村莊由墩岙塘得名,原為靈南鄉鄉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鄉并入泗洲頭鎮。最初鄉政府位于泗長線南面的老組團,現存很多大型公建,老鄉政府附近沿街店面房眾多,逢五逢十沿街設攤,現存空置的建筑上可以看出當時繁榮的景象。之后村莊建設用地沿泗長線向北發展,鄉政府北遷,自然形成兩個組團——老組團和新組團,演化成現在的形態。
(三)主要特色
1.自然要素
村地處濱海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現狀用地除部分林地、農居用地外,大部分為耕地和水域用地。村東面為養殖塘,西面為兩山之間的平原地帶,村域內有著山-田-河-灘-海豐富的景觀特色元素。村莊整體環境安靜祥和,受早期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及交通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村落格局。
2.人工要素
墩岙塘村用地平坦,地勢高差不大,建設用地沿泗長線道路兩側布局蔓延,現狀是一個線性的發展形態。整個村落價值觀相對統一,建筑與村莊布局具有相當大的自相似性,村莊肌理在空間關系上也有較強的連續性。
3.人文要素
主要包括墩岙塘村歷來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名特物產以及農耕文化、海洋文化、精神風貌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
二、村莊發展條件分析
(一)村莊發展優勢條件分析
1. 交通條件的改善。泗長線為現狀村對外交通道路,隨著泗長線墩岙塘段線路的優化改線,象山港大橋和同三高速復線的建成,高速出口距墩岙塘村僅10公里,大大提高了村對外交通便捷性。
2. 旅游區位良好。墩岙塘位于大塘港生態影視文化旅游區,離靈巖山景區僅4.4公里,距象山影視城直線距離僅6公里,良好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將為村帶來客流和旅游發展的契機。
3. 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墩岙塘村地處象山泗洲頭鎮,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和消費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有著強烈的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這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消費市場。
4. 自然條件良好。墩岙塘村域內有著山-田-河-灘-海豐富的景觀特色元素。
5. 歷史條件良好。墩岙塘歷史上曾是靈南鄉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目前泗洲頭南部地區傳統集市的所在地,并具備初步的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用地發展條件良好。
6. 村莊經濟情況良好。自2000年村內產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轉型為以養殖業為主導產業以來,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7. 政策扶持。象山縣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推進,將各鎮中心村作為首先重點建設的村莊,重點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休閑農業。
(二)村莊發展限制性因素分析
1. 泗長線對村莊的影響。泗長線線路不流暢,通達性受影響;道路穿村而過,學校、集市和村莊多個出入口皆開向公路,對村民生活交通及安全性影響較大。
2. 建設用地緊張,土地粗放利用。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過大,達到164平米/人。
3. 空置公建較多。原為靈南鄉政府所在地的集鎮,撤鄉后,空置的公共建筑較多,且占地大;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導向作用的加強,部分公建功能開始退化,逐步出現閑置。
三、村莊的本土化回歸與發展設想
利用全方位挖掘和總結的村域內現有的自然、生態、人文(民俗)、空間、非物質等特色資源和構成要素,本著保持村莊本土化的理念,對村莊進行產業規劃的發展定位,并將其具體落實到物質空間的規劃中去,深化、細化在規劃、建筑、景觀等各個方面,使“本土化回歸”成為貫穿整個村莊建設規劃的精神主軸。
(一)發展策略的本土化體現
1. 產業發展策略
隨著大塘港態影視文化旅游區的發展,以及同三高速復線的建成,墩岙塘村將成為靈巖山景區和象山影視文化產業園區之間的中間節點。
村應以養殖業種植業為基礎,以旅游產業拓展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同時從農業和山林資源中繼續挖掘旅游資源,形成農業、林業開發與旅游資源利用的良性互動。
2. 村莊發展定位
規劃墩岙塘村建設成為一個以生態高效農業、經濟農作物種植和水產養殖為基礎,以生態休閑農業旅游為新產業的,功能結構合理,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中心村聚居地。
3. 鄉村特色主題
規劃鄉村特色主題為“故鄉” ——飲水思源故鄉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主題:飲故鄉水(井文化),觀故鄉景(觀海、賞田園風光、村莊風貌),嘗故鄉海味,體故鄉情(漁家樂、游風情街、趕集、養生垂釣、摘楊梅、燒烤、住民居民宿——村舍、客棧、田園景觀房)。
4. 村域空間結構
村域規劃結構在現狀情況上進行性質上的提升,分為四大功能區塊:主體功能區——包括居住組團、村委會、游客服務中心、集市、農副產品購買;鄉村風情體驗區——將部分閑置的公建和村民住宅做游客度假開發,改造為歷史文化特色街、生態農莊、養生垂釣、燒烤等;農業種植區——種植經濟作物,體現兩山之間的田園風光;生態養殖區——設置漁家樂體驗項目、觀海點。
(二)村莊規劃形態、結構、道路等的本土化體現
規劃在保持現有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力求將山、水、綠地、村莊各項用地融為一體,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保持以自然村落肌理為主調的純樸鄉村風貌,營造出濱海村落的特色形象。
從村莊現狀情況和歷史條件出發,將村莊規劃為“一心,兩軸,三片”。 “一心”為規劃結構中心,“兩軸”為交通軸和發展軸,“三片”為歷史風情特色組團、居住組團和綠色農莊。
對泗長線墩岙塘段進行改線,避開村莊的生活性道路。村莊內部道路結構以現有路網為主,進行部分改造拓寬和貫通,完善道路系統,局部加建次要道路,形成有主有次的交通系統。
(三)建筑、綠化景觀的本土化體現
1. 建筑改造與新建
對現狀風貌較好、體現當地特色的建筑要保留,建筑質量較好且布局整齊合理的住宅則保留,對于外墻較舊的建筑采用立面改造的形式進行整治。
首先立面改造注重統一風格,突出建筑本土化特點。其次豐富立面,增加立面的層次感。再次改善立面的虛實關系。
新建住宅應強調與原有建筑風貌的協調,盡量運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新建公共建筑除滿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動外,必須與村莊環境充分協調,注重特色空間的營造。
2. 綠化景觀設計
墩岙塘村綠地景觀包括田園景觀、山林種植景觀、水系景觀、居住組團內的綠化景觀和村落景觀五個方面。
村內景觀節點利用現有的景觀特色小品——井,緊緊圍繞“飲水思源故鄉情”的主題進行設計,體現井文化、海洋文化,加強參與性。
四、結束語
都市化的快節奏生活,工業化帶來的城市污染,使得人們在閑暇時回歸自然、親近鄉野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使頗具鄉村地域特色的村落能抓住此機遇綻放其迷人魅力,關鍵在于在規劃中保持村莊的本土化特色,才能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柯福艷.美麗鄉村安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社區、整治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引言
2011年,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實施新型城市化的發展戰略,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市化要求村莊規劃重點處理好資源與環境約束的關系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關系,使農村與城市共享發展的紅利與成果。
本文將通過《美麗鄉村示范村莊規劃——廣州市花都區紅山村》介紹和總結,探討此類規劃的編制流程、編制內容和方法等相關問題。
一、項目概況
紅山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中北部,南部連接花山鎮,北部為橫坑村和五聯村,距離梯面鎮區約4公里,距王子山森林公園約6公里,主要通過6米寬的Y711鄉道與外界聯系。紅山村常住人口數為1109人,本地戶籍人口1092人,分298戶。
紅山村位于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 春天綻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涼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風景優美的荷塘,水車,鼓樓,桃花島,映襯著遠方郁郁蔥蔥的山巒,顯得格外動人,每個周末都有無數廣州市民前來欣賞紅山村的美景。因此市、區領導對紅山村的建設和發展都很重視,紅山村示范村莊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成為周邊相鄰的幾個村莊提供范例。
二、本次規劃的示范意義
1、在成果表達方面,采用了“報批版”與“村民版”相結合的方式,使規劃成果政府用得上、村民看得懂。其中“報批版”成果包括說明書和圖紙,用于部門審查、政府審批;“村民版”成果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圖片來表達村莊規劃的核心內容,用于向村民宣傳講解和征求意見。
2、在提高村民參與性方面,運用“自下而上編規劃,四位一體齊參與”的方法,獲得了我國最大的民意調查機構——北京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頒發的“傾聽民意政府獎”。規劃強調全方位、全過程的村民參與,使規劃成果真正轉變為“村規民約”。
同時重點開展“規劃工作坊”,設立“助村規劃師”制度。規劃師向村民展示易看懂的圖片,用粵語講解規劃方案,聽取和記錄村民的意見,并及時反饋到規劃成果中。在規劃成果中還加入“村民參與報告”,進一步把村民的意愿體現在規劃當中。
3、村民自治的規劃實施手段。村民建房問題是村莊規劃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紅山村主要通過村民自治的方式解決該問題。針對宅基地緊張的問題,規劃提出集中建設農民公寓,為村民建房需求提供出路。紅山村的做法適合距離市區較遠,土地價值相對較低的鄉村地區村莊。
4、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游。隨著特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紅山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山區特有的山水森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游,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變。紅山村的特色農業觀光旅游已初具規模,近年已建成深谷旅游區、鄉村酒店、綠道和農家樂等旅游設施。
三、規劃內容
1、用地布局規劃:按照《廣州市花都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的建設用地指標和圖斑進行規劃,結合村莊發展思路,村莊建設用地布局按照現有用地格局并新增產業用地等,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規劃新增的建設用地為新村用地、旅游服務用地等。到2020 年村建設用地面積25.78 公頃。
2、村民住房建設規劃:紅山村的分戶準則是結婚分戶。采用2020 年規劃戶籍人口數/現狀戶均人口的方法估算2020 戶數,到2020 年,人口戶數為310 戶。按照《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試行)》(2012 年6 月),每戶建筑面積不超過280 平方米。
規劃建議村民上樓,建設多層村民公寓,落實《廣州市花都區控制性詳細規
劃(03-CI01、03-CI02、03-CI03 規劃管理單元)》(2012 年),在村委會南側規劃兩處新村用地,面積1.56 公頃。用于建設六層的村民公寓。
根據《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試行)》(2012),本次規劃舊村村民住宅每戶住宅建筑基底面積控制在80 平方米以內,建筑面積控制在280 平方米內。新村建設采用多層村民公寓,鼓勵村民上樓,集約生活用地。舊村改造建筑層數應當不超過3 層半,根據功能需要可以增設梯間,3 層部分建筑高度應當不大于11 米,設梯間的建筑高度應當不大于14 米。鼓勵采用坡屋頂,主要朝向的建筑間距宜不小于0.8H 且不小于8 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間距宜不小于4 米,且應滿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對因用地指標或建設現狀等客觀條件限制確實不能滿足上述間距要求的,至少應滿足消防安全間距的要求,并取得鄰里的同意意見,如鄰里沒有明確業主的,應公示后無反對意見。臨組團路及宅間小路直接設置出入口的住宅退讓道路邊線應不少于2.5 米;無出入口的住宅退讓道路紅線應不少于2 米。
3、村經濟發展項目規劃:紅山村現狀經濟發展項目以農業種植,農業觀光為主。發展高產值農業,并配合王子山開發旅游業。發揮自身優勢,發展油菜花觀光,鄉村游,農家樂等。規劃村經濟發展用地面積約2.06 公頃,位于村域中部,主要發展旅游相關的配套服務產業,包括商業街、農家樂、特色餐飲、民俗館、度假酒店及停車場。同時,對村委北面現狀農田進行改造升級,建設農業觀光園。在現狀淺谷、深谷、紅谷基礎上,打造三個旅游風景區,增強吸引力。
4、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紅山村現狀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齊全,村內分布有村委會、并建設了 2 層的公共服務建筑,內含商鋪、衛生站、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老年人活動室等設施。村內公共服務設施集中于1-6 隊集中建設區域,并分布于旅游景觀大道(Y711鄉道)兩側。村民普遍認為現狀公共服務設施較為方便,對新增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較小。本次規劃建議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新增健身設施和擴建文化室等設施。
5、基礎設施規劃:
5.1道路交通設施:旅游景觀大道(Y711鄉道)從村莊中部穿過,是村莊對外交通的唯一道路,現狀路面為10 米寬水泥路面,村域內長度約4公里。村內1 隊至6 隊之間有道路相通,都已硬底化,路面寬度為3-6 米,已形成環路。7-9 隊三個經濟社入村道路尚未硬底化,以沙石路面和泥沙路面為主,通過Y711 與其它經濟社及區域進行聯系。此外,舊村內巷道較窄,部分沒有硬底化,路況較差。道路設施不足,沒有公共停車場。
規劃落實上層次控規的要求,遠期規劃旅游景觀大道(Y711鄉道)紅線為30米,線型在控規的基礎上進行微調。新增六隊到八隊的鄉道,紅線控制為6米,規劃長度1824米。梳理村莊內的道路交通,在村莊集中建設區域形成了環狀道路結構。
5.2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現狀設施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村內公廁只有1間,難以滿足需求。(2)村內沒有垃圾收集站。(3)村內生活污水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后排放,雨水采用自然排放。建筑周邊建設有通往村莊自然水體的明渠。現狀排水管渠系統設計不完善,未能正常發揮作用。(4)村內沒有消防設施,部分道路不符合消防間距要求。總體來看,目前紅山村的市政工程設施仍不完善。
規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并新增2處活動廣場(健身設施)。規劃新增三處公廁,新建垃圾收集站。
6、村容村貌整治規劃:規劃通過用地布局的局部調整、道路系統的梳理、建筑及環境的整治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豐富村民生活,提升居住環境,構建景觀宜人、充滿活力的鄉村。
四、實施情況
規劃不僅對紅山村的近期建設提出整治措施和整治方案,并且對遠期改造也進行了有效的指導。
紅山村現狀基礎條件良好,已建油菜花觀光農田、綠道、農家樂等。村莊的景觀容貌整治工作正在實施中。《美麗鄉村示范村莊規劃——廣州市花都區紅山村》對建設功能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安全、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綠地景觀優美、市政配套完善的旅游鄉村有著積極的意義。
本次規劃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其優秀經驗可在全市范圍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新農村規劃與農村特色思考——以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南陳村修建性詳細規劃為例 趙永芬 中外建筑 2011
2、都市背景新農村規劃策略研究——以光明村為研究對象劉建陽 中外建筑2010
3、適應農村發展訴求的村莊規劃新體系與模式建構 葛丹東;華晨城市規劃學刊 2009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實施、逐步推進”原則,堅持規劃新建和改造并舉,加快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建設,節約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減輕群眾喪葬負擔,努力營造和諧文明殯葬新風。
(二)工作目標。從年開始啟動。力爭到末,全面完成村級公益性生態墓地建設任務。
二、嚴格規范設施建設
不得擅自興建殯葬設施。鄉村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由村民自治組織為本村集體組織成員死亡后提供安葬(安放)骨灰或遺體的集體公益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
(一)科學規劃。鄉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應符合當地城鎮和新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布局。根據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和人口數量、地理環境、喪葬需求等實際,以6‰的平均死亡率和20年使用周期測算使用量,合理確定鄉村公益性公墓的數量和規模,制定本縣(市、區)鄉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原則上以村為單位,1個村設置1個公益性公墓,一般規劃用地不超過10畝。對土地較少的地區或人口較少的村提倡以鄉鎮為單位由若干相鄰行政村聯建,一般規劃用地不超過20畝。
(二)合理選址。鄉村公益性墓地建設選址應優先選擇荒山、瘠地。水源保護區和水庫、湖泊、河流、引水渠堤壩附近及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居民居住區等區域建設公墓。
(三)節約土地。鄉村公益性墓地要按照節約用地、文明節儉的原則進行建設和使用。雙人合葬墓占地面積不得超過6平方米,做到墓位間距整齊規范,墓碑規格樣式統一。保留立式墓碑的墓碑高度不得超過80厘米,寬不得超過60厘米。鄉村公益性墓地建設要與治理亂埋亂葬、舊墳遷移結合起來,并及時將治理后的土地恢復為耕地、林地、草地。
(四)保護環境。鄉村公益性墓地應與當地生態相協調。既方便群眾祭祀,又不影響生態環境,公墓區綠化率不得低于40%綠地面積不得低于總面積的20%且要有一定規模的公共綠地。墓穴以外地面應用于綠化,除道路外,禁止用水泥等鋪設墓穴以外的地面。
三、嚴格規范運營管理
(一)明確管理主體。鄉村公益性墓地由當地村民委員會建設和管理。建立前。統一村民思想,形成會議決議,并專題研究資金籌集、管理方案及村規民約等,由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所在地縣市區民政部門審批。鄉村公益性公墓實行誰審批誰主管的原則,建成后由興建單位負責管理。
(二)嚴格政策規定。鄉村公益性墓地要嚴格遵守公墓管理的基本要求。公墓墓區土地所有權依法歸集體所有,喪主不得自行轉讓或買賣。
(三)強化日常監管。要加強對墓區的日常管護。指定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墓地的維護、安全、登記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鄉村公益性墓地建設資金要建立財務賬目,如實反映資金使用情況,專款專用,納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范圍,接受群眾監督。
(四)履行檢審手續。鄉村公益性墓地實行年檢制度。由民政部門每年進行一次年檢和通報,對檢查不合格的墓地要責令限期改正。對擅自興建和違規運作鄉村公益性墓地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國土、規劃、林業、環保等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市民政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進行抽檢,并予以通報。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加強對鄉村公益性墓地建設的領導。具體負責抓此項工作。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盡快制定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意見,抓好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