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外經濟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戶外運動;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心理健康;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0(c)-01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utdoor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our hospital 60 cases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ith bone osteoporosis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 giving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dietary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of outdoor exercise intervention group;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Results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each factor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 Outdoor sports;Osteoporosis;Schizophrenia;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life
近年來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正日益上升,成為嚴重影響我國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而精神分裂癥病因尚末完全明確,目前普遍認為由易感素質和外部不良因素通過內在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而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發病率逐漸增加,對患者帶來嚴重的生理、心理及正常生活等影響[1-2]。因此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對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改善至關重要。該文主要以2014年2月―2016年2月60例患者為對象探討戶外運動對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確診,病情穩定且伴發不同程度的伴骨質疏松癥。均已排除肝腎功能不全者,呼吸和循環系統疾病者,有器質性病變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癥者及病歷資料不全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51~75歲,平均(59.89±8.07)歲,精神分裂癥病程3~24年,平均(15.90±5.60)年,住院時間(6.11±2.47)年,受教育年限(9.03±5.08)年;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住院時間、受教育年限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常規膳食和心理護理干預,膳食調整主要增加菜品及搭配,調整葷素比例,提供肉類和豆類,以植物油烹調為主;增加動物血、內臟為原料的菜品,提高維生素A、D等,食用蔬菜品種多樣化。心理護理包括心理支持法、積極引導暗示法、松弛訓練法等。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戶外運動干預。戶外運動護理準備:安排責任護士和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資深護理人員一起培訓,熟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相關醫學知識及運動相關知識,在掌握飲食、疾病知識宣教、心理等護理基礎上,側重戶外運動指導,護理人員培訓后可很好的完成示范動作,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戶外運動指導方案。運動強度:患者有規律的參加戶外有氧運動6月,運動頻度3次/周,運動時間持續30 min左右/次,活動強度為安靜時心率+(20%~30%)的安靜心率,指導患者選擇運動方式。運動形式:根據患者身體實際狀況組織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包括戶外晨跑、戶外散步、太極拳、太極劍、放風箏、跳廣場舞、有氧健身操、種植花卉或蔬菜等;每次將運動運動時間和完成情況向主治醫生匯報,并定期隨診。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對患者發放相關問卷進行相關調查。①心理狀態參考癥狀自評量表(SCL-90)[3]:共90個條目,分為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每個因子1~5分,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②生活質量評價參考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QLS),共30個條目,包括心理社會、動力和精力、癥狀和不良反應3個維度,每個維度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差[4]。
1.4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
兩組治療前SCL-90各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各因子評分明顯降低(P
2.2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SQLS評分
兩組干預前SQLS各維度評分及總均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SQLS各維度評分及總均分明顯降低(P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病程遷延、進展緩慢,病情反復發作,加之極易伴發骨質疏松癥,社會功能下降,常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近年來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與骨質疏松癥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在:①精神分裂癥可大大增加骨密度改變及骨折風險,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相關治療藥物如利培酮可對骨質造成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骨密度明顯低于常人,且患者更易出現營養不良,加之其接觸陽光減少、活動減少,影響體內鈣的沉積,而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患者骨折率高于健康人群,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骨密度及血清維生素D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其晚年髖部骨折風險高于一般人群。②精神分裂癥可影響機體正常骨代謝,精神分裂癥患者皮質醇濃度高,可對海綿骨造成影響,進而直接抑制骨形成,減少骨沉積,同時減少腸道鈣吸收,增加尿鈣排出;有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空腹葡萄糖耐量受損,其胰島素抵抗、血糖、胰島素水平較正常者高,而高血糖可導致成骨細胞功能降低;同時胰島素缺乏影響骨吸收,導致腸鈣及磷吸收減少,骨鈣化受抑而引起骨質疏松等[5]。此外,精神分裂癥患者運動意愿降低,運動量減少會影響骨密度及骨代謝而繼發性骨質疏松,因此對精神分裂癥骨密度及骨代謝的改善尤為重要。
膳食干預及康復訓練干預可改善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骨質疏松的治療效果,其康復訓練主要為預防骨質疏松運動練習法,戶外運動即為不可缺少的一項[6]。該研究兩組首先均給予心理、膳食調整干預,保證充足的鈣、磷 、維生素及適量的蛋白質攝入量是骨質疏松患者膳食干預原則,尤其對于中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增加鈣攝入量能減緩骨鈣丟失,進而減少骨質疏松的患病風險。而戶外運動護理干預計劃科學,方式多種樣,不同戶外運動強度搭配適合不同病情的患者進行鍛煉,針對性、科學性強。故結果顯示觀察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戶外運動與心理、飲食等護理聯合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觀察組心理社會、動力和精力及總均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觀察組在心理社會、動力和精力等生活質量方面均得到更明顯的改善,提示戶外運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劉露[7]總結戶外運動干預的機制主要包括:戶外運動可調整心情、放松身心尤其肌肉放松,增強肌肉力量,保持平衡感和穩定性;可預防骨量的丟失和骨密度的減少,促進活性維生素D合成,從而促進鈣質吸收,減少骨丟失等。郭宏燾[8]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給予戶外負重有氧運動結合局部肌力訓練干預后仰臥推舉力、負重屈肘力、負重蹲起力、握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長時間進行堅持的運動能有效防止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改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的情況。上述研究結論與本結論大致相符,但其研究對象多為單純的骨質疏松患者,故戶外有氧運動對伴有骨質疏松精神分裂癥的干預效果與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
綜上,戶外運動有利于改善伴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顧靜蓮,閔海瑛,沈穎,等.低強度運動療法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9):2700-2703.
[2] 劉紅,李和彪,徐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防治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7(8):1074-1077.
[3] 吳文源,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90,(2增刊):68-69.
[4] 陳瓊妮,劉莉,張丹,等.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康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185-187.
[5] 冒雷明,徐健,繆海燕,等.精神分裂癥與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5,25(4):277-278.
[6] 夏孟紅,張周周.膳食干預及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骨質疏松的治療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9):2955-2956.
[7] 劉露.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運動干預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14):1323-1324.
[關鍵詞]政府經濟職能;宏觀調控;微觀調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74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8-0225-01
1 政府經濟職能的內涵
政府經濟職能,是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干預社會經濟活動,以實現對經濟進行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的職能。執行政府經濟職能的行為主體是政府機構。其他任何經濟組織、各種金融機構、銀行等,雖然具備一定的協調經濟的功能,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們的經濟行為不能稱為政府經濟職能。只有政府作為主體協調或組織經濟活動,才能稱之為政府經濟職能。政府行使經濟職能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經濟目標,代表的是公眾利益,不是特定的個人或組織的利益。政府經濟職能的實施主要是為了協調國民經濟的發展,為各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政府經濟職能的實施主要依靠經濟調節、法律約束、政策優惠、行政干預等方式對市場經濟的管理和監督來實現。
政府經濟職能的手段,可分為宏觀調控和微觀調控兩個方面。宏觀調控,是指政府通過間接手段,如政策、金融、計劃等方式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調節,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政府實施宏觀調控職能的目標是保證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主要針對國家整體經濟布局和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進行宏觀監管和協調。微觀調控,是指政府通過直接手段,如直接調整產品的產量、價格和質量等,管制市場的準入和退出。微觀調控的實施是針對企業或行業等經濟主體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管制。微觀調控為宏觀調控奠定基礎,宏觀調控為微觀調控創造環境,兩者配合運用,相互彌補單一使用時的不足和缺陷。
2 政府經濟職能的理論變遷
16世紀至17世紀,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發展處于原始積累階段,市場經濟初步建立,市場調節能力較弱。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政府干預、控制社會經濟活動,保證市場經濟活動效果與經濟目標相一致。重商主義思想推動了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強勢的政府經濟職能促使市場經濟逐步成熟。
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積累的豐富,資本主義的發展蒸蒸日上,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已經形成,市場的調節能力已經能夠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問題。這時的重商主義思想已經不適合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學家們認為應順應市場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發展自由經濟。貢獻最為突出的經濟學家是亞當?斯密,提出了讓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運行,而政府盡量放寬對市場的干預。然而,1929年到1933年間,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人們認識到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萬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為社會經濟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認為政府應加大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力度,彌補市場經濟體制調節的不足。
20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國家遭遇了“滯脹”這一更加棘手的經濟問題,凱恩斯主義受到了質疑,人們對政府干預失去了信心。新自由主義的出現緩解了當時的經濟難題,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救贖。他們認為,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公民的自由,而不是剝奪公民在經濟活動中的自由,應該加強市場機制的調節,形成自由的市場經濟。
3 優化政府經濟職能的思考
3.1 正確定位政府經濟職能
政府應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擔任監管、協調、服務的職能,要掌握好干預市場經濟的尺度,成為既在經濟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又不會損害市場機制自身調節功能的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施政范圍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不足的領域,但整體仍以市場經濟調節為基礎。首先,要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職能,政府將工作重心放到總需求的平衡上來,制定長期的目標計劃和政策來引導市場發展方向。政府應加強對資源的優化配置,預防通貨膨脹和壟斷,減小貧富差距,保證市場健康發展。其次,要弱化政府微觀調控經濟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政府應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使企業能夠依據市場需求自我調節,進行更為自由和平等的經濟活動。
3.2 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協作
中央政府代表著全國各區域的整體利益,其經濟職能是對全局的調控,而各地方政府還代表著各自的局部區域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執行經濟職能時,難免與中央政府形成博弈的形勢。要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協作,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中央政府應通過法律機制和監督機制約束地方政府,削弱地方保護主義,強調全局性經濟目標。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加強溝通,中央政府對地方區域信息的掌握有利于隨時調整經濟目標和掌握經濟政策效果,地方政府也能夠充分理解和執行中央的經濟政策。
3.3 加強市場經濟活動監管
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如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秩序混亂、過度競爭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政府必須加強對市場市場經濟活動的監督和管理,為公眾創造健康的交易環境。首先,要制定和執行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和規則,約束市場主體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使經濟活動有序進行。其次,要堅決抵制壟斷、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創造公平的交易環境。最后,完善產權機制和準入機制,建立社會信用體系。
特區的特是指它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如減免關稅等經濟上的優惠待遇,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和組織完善的領導管理體制,以及增加外資投入和外匯收益,借此促進該國家的經濟發展。
經濟特區是指一種地理學概念,主要由國家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或國際跨國企業入駐而設立法律比本國更為寬松或具有優惠條件經濟發展的區域,除有省級經濟決策權外,還可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更為開放的政策。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開放經濟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調整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影響
開放經濟下外部均衡在貨幣政策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首先,央行貨幣政策需要兼顧內外均衡兩個目標,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經濟開放度的提高,使得對外經濟部門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顯著增大,從而迫使央行在注重內部均衡的同時,也應該給予外部均衡更多的重視。這就要求央行在運用各種政策時,必須注意不同調控手段的綜合運用。
其次,開放經濟條件下,幣值的穩定包括貨幣的對內穩定和對外穩定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例如,幣值的對外穩定受制于國際收支的變化,國際收支又會影響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又會制約基礎貨幣的投放量,進而影響貨幣供給,導致幣值對內穩定的波動。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擴大和外資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中國外匯儲備也迅猛增長。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元貶值、中國的投資環境又較好的背景下,大量國際資本從美國大量流出進而流入我國。外資流入的增加,增大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出于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央行收購美元投放本國(本地區)貨幣以降低升值壓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外匯儲備大量增加。雖然我國的外匯儲備并非全部由美元構成,但占50%~60%左右的美元幣值的變化會極大影響我國對外幣值的穩定。隨著歐元區在國際經濟中崛起,應逐漸增大歐元的外匯儲備比重。
再次,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開放度的提高,會加速國際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特別是國際投機資本的頻繁流動;這會引起金融交易量的擴大化和形式的虛擬化、會加劇金融秩序的混亂性和整個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性。
因此,在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目標將更專注于實現外部經濟均衡和國際收支的平衡。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制約、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發生變化。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降低、外在約束增強
1994年匯率并軌以后,我國匯率制度對外宣稱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從現實運行看,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降低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突出表現在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美國經濟波動的不一致可能帶來的宏觀沖擊。
與此同時,利率的獨立性也有限。1994年以來,盡管外匯管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性資本的流入,但在國內實行宏觀緊縮、維持較高利率下,國內外利率差趨于擴大,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貨幣政策所試圖達到的政策目標,顯著地降低了國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在進行利率政策的決策時,被迫越來越關注國際貨幣、特別是美元的利率走向,在調整利率時努力維持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的適度利差關系。1998年以來,央行連續下調人民幣利率,但是美元的利率無形中成為人民幣利率下調的一個限度和重要的制約因素。2004年美聯邦儲備署于6月底上調利率后,我國在面臨大量游資流入的情況下,仍然于10月29日宣布加息,這無形中又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國際資本的流入。由此可見,近10年來中國的利率政策嚴重受制于美國的利率政策,中國利率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指貨幣供給作為非獨立的內生變量,被動受制于客觀經濟過程,而貨幣當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變動。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貨幣供應越來越內生于國民經濟運行,央行除了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控制再貸款、政策性貸款外,已不能完全控制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貨幣供應及其變動,而是取決于經濟增長狀況、進出口狀況和資本流動狀況。即開放經濟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增強制約了央行對貨幣供應量調控的能力。
對外開放的程度越高,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貸幣供應所占的比重越大,貨幣供應的內生性越強,于是央行控制貨幣供應的主動性就越低,貨幣政策在控制貨幣供應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中,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貨幣投放所占的比重呈現明顯的擴大趨勢。目前,央行一般性再貸款占全部資產的比例已從1993年底的72%降到30%左右,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主動性和回旋余地大大降低。雖然1998年由于出口的急劇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購買外匯不再是投放的主要渠道,但這反而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開放經濟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增強,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能力的下降。
中央銀行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
在經濟開放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面對不完善的經濟體制,央行實施貨幣改策時會面臨一個最大的難題: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從我國貨幣政策實踐來看,傳統的、占主導地位的直接信貸控制手段已經不能適應開放經濟的需要,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供給渠道的增多、外匯占款的增加使央行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時力不從心。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央行通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卻因我國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而不能在宏觀間接調控中發揮重大作用。
從存款準備金政策看,1998年我國推行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合并了準備金賬戶和備付金賬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降為8%。1999年11月,央行再次將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一般認為,下調準備金率之后,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但是,貸款是否增加還要取決于商業銀行的決策。事實上我國1998年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并沒有引起貨幣供應量M2增長。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屬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頻繁使用,并且準備金比率已很低,將來運用這種工具的余地不大。
央行再貸款和再貼現也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由于我國目前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商業票據使用不廣泛,再貼現始終未成氣候。再貼現手段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尚不能成為我國主要的貨幣控制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的運用需要一個完善的市場機制為載體。我國國債期限較長,品種不多,數量較小,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持有大量國債的商業銀行將國債視為低風險、高效益的優質資產,不愿做空頭,市場交易不旺,所以調控基礎貨幣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基礎。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公開市場操作不是一種主動的干預手段,只是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被動地吞吐外匯或人民幣。
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發生變化
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通常有三個:信貸配給途徑、利率途徑和國際經濟途徑。三者在政策傳導中的作用大小取決于開放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對外開放度的變遷。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央行主要依賴信貸配給和利率途徑。在開放經濟下,央行調節國內利率水平后,一方面,國外市場的套利活動能夠影響國內貨幣總量;另一方面,利率波動引發的國內供求變化會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國際收支的變化會影響到宏觀經濟活動水平。套利活動、國際收支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外匯市場的供求,引起匯率的調整和國內貨幣供求變化。
當前,國際經濟途徑對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性趨于上升。從貨幣供應擴張的角度看,開放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使本幣運行“時滯”縮短。在對外開放程度有限的宏觀環境下,央行基礎貨幣從投放到擴張要經過從央行到商業銀行的一系列信貸活動,以及從銀行體系到企業體系的存款——貸款轉化過程,具有較長的時滯。開放經濟的發展,特別是1994年匯率并軌,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匯占款能夠通過銀行結售匯體系將基礎貨幣迅速轉化為企業存款,導致貨幣供應量擴張速度加快和調控時滯縮短。
開放經濟下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整
為適應開放經濟,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涉及到兩個層次的“政策協調”,一是與國內其他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二是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大國的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
健全我國的貨幣政策體系
必須加大貨幣政策貫徹執行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調控金融與經濟的作用。逐步建立人民幣和境內外匯總量為中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的體系。同時,要積極關注網絡金融、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加快利率市場化,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
只有市場化的利率,才能充分影響市場主體以至整個國民經濟,才能保障貨幣政策有效實施。另外,加強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配合,實現內外部均衡的統一;減輕外匯儲備規模的壓力,削弱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內在聯系,提高央行在貨幣調控中的主導地位。
完善市場機制,確立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要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規模,合理運用央行的再貸款,發揮再貼現等工具在投放基礎貨幣中的作用,運用政策的組合和配套措施擴大基礎貨幣投放。
健全國內金融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我國國有銀行的改革
要深化我國國有銀行的改革,從總體上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素質和國際競爭能力,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塑造理性的金融市場主體。
關鍵詞:公立醫院;精細化;合同管理模式;成效
根據2014年1月1日起實施的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規定,內控體系的目標是:“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公立醫院合同管理作為內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其目標與內控體系的整體目標是一致的,將合同管理作為重要抓手,完善醫院內部控制體系,驅動管理體制變革,建立規范化管理格局,使醫院具備強大的生命力[1]。
一、公立醫院傳統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歸口管理。公立醫院各部門根據需要組織采購和簽訂合同,沒有歸口管理部門會導致合同分布零散、編號不統一、登記不全面、無專人負責等混亂現象,使合同管理工作缺乏統一的指導,醫院不能及時發現其中的風險和問題,一旦出現糾紛容易陷入被動。2.采購行為不規范。公立醫院采購方式有公開招標、邀請招標、談判采購、詢價等,要根據采購的種類、金額、資金屬性等因素確定。有些部門未經嚴格的采購程序便確認了合作方,甚至當合作事項正在進行或已完成后才開始著手合同事宜,嚴重違反了相關采購規定,而且由于缺乏合同條款的約束,部門對合作事項的把控力度不強,難以全面實現工作目標、維護醫院利益。3.財務預算、付款等功能難以實現。預算管理是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付款功能是財務執行出納和監督職能的關鍵環節,醫院財務部門如未充分參與合同管理工作,會導致全面預算管理落實乏力、經營情況難以監控、資金使用缺乏計劃。4.院內審核流程長。雖然多數醫院有內部合同審核流程,但涉及的管理部門較多,從采購到最終簽訂合同,經辦人員需要將合同資料分別送達多個管理部門審核簽字,大量的時間消耗在審核環節。5.無制式合同。在沒有符合醫院特點的制式合同文本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科室在采購和合同談判過程中容易被對方單位的思路影響,甚至直接使用對方單位的合同模板,導致合同條款不能有效維護醫院權益。6.缺乏法律專業支持。醫院合同種類多樣,要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規定的框架下簽訂執行,需要專業性強、知識面廣的法務人員對合同條款進行全面把關、及時解決相關糾紛。
二、公立醫院精細化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
1.組織結構。(1)三級管理、內外聯動。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理事會負責決策醫院重大事項,醫院領導分管各職能管理部門,醫院管理研究室為合同的歸口管理部門。二是聘請知名醫療行業律師事務所高管作為理事會外部理事,參與醫院的重大管理決策。合同歸口管理部門聘請律師團隊擔任常年法律顧問,從事具體的法務工作。這樣,醫院內部明確了職責,外部可以獲得多層次、團隊式的法律服務,從源頭上規避了法律風險,可以及時評估風險并制定應對預案,使防控和解決風險成為醫院的常規工作。(2)各部門分工明確、專崗專責。在醫院領導總負責下,形成了醫院管理研究室為合同管理中心,紀檢、審計處和財務處為監督機構,其他職能管理部門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合同事項的權責架構。醫院管理研究室設合同管理專員,對接各部門和律師;合同主管部門及會審部門設合同經辦人或審核專員,實行“經辦人—主任”二級審核制。這樣,將責任落實到專部專崗,有利于各部門有效配合、相互牽制,提高相關人員工作責任心。2.制度建設。(1)醫院內部規章制度。根據國家法律和廈門市相關規定,出臺了醫院《采購管理辦法》《經濟合同管理辦法》和相關解釋文件,并適時修訂。《采購管理辦法》詳細規定了采購流程、預算管理、采購方式的選用、標準采購程序、監督檢查等相關事項;《經濟合同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補充、解除、法律責任等事項;解釋文件對采購和合同經辦涉及的具體名詞、程序和工作方法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讀和政策提示。(2)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協議。通過招標的方式聘請常年法律顧問,雙方簽訂《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協議》,約定常年法律顧問對醫院提供合同和規章審改、出具律師意見、參與項目會議和商務談判、糾紛及訴訟處理、出具律師函、員工法律培訓等服務。3.合同審核流程。建立“對外經濟合同審批流程”,將合同發起、會審、流轉、審批、修改報批、簽訂、執行等環節納入流程管理,尤其對風險分值最高的“合同審核”環節進行重點把控[2]。(1)醫院管理研究室作為合同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四個重要節點的審核:采購程序符合規定、會審部門按制度審核、律師按約定審改、合同主管部門按會審意見執行。通過關鍵節點的把控,確保了審批流程滿足醫院的要求,實現合同管理的目標,即提高合同質量、把控醫院風險、促進醫院發展、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和提高管理水平。(2)財務處、審計處和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如有必要)承擔了院內會審合同的重要職責,保證了審核的專業性、合理性,使具體的合同條款符合醫院實際發展需要。(3)將合同審核與簽訂流程合并,縮短流程線路,減少合同簽訂前的不必要環節,提高了管理效率。(4)審計處、紀檢監察辦公室全面監督采購、合同審核和簽訂流程,并根據需要組織專題審計,保障合同管理工作滿足合規性的要求。(5)常年法律顧問從法務和合規角度對合同逐字逐句進行審核,保證其專業性和獨立性,與合同管理工作的周全性、保密性要求密切結合。4.財務全面預算和資金收支管理。(1)全面預算管理是采購和簽訂合同的“總閥”,醫院財務處通過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調整、考核、決算等工作控制經濟活動的全程,各部門獲批準的預算內采購項目可以按醫院采購和合同管理辦法執行,預算外項目必須經相應審批流程批準,對符合“三重一大”規定的項目必須經醫院黨政聯席會集體討論決策后方可執行,從而對各項目嚴格把關、監督落實[3]。(2)資金收支管理是監督合同履行的重要手段,醫院各部門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依照合同條款和財務審批流程,申報付款申請并獲得領導批準后,將合同、發票、審批報告等憑據送交財務處,財務處按財務制度和合同條款嚴格審核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后,方可辦理價款結算和賬務處理。5.制式合同庫。醫院合同雖然數量多、專業廣,但總體而言還是可以進行區分。合同歸口管理部門請各專業部門提供各類型合同過去簽訂的版本,組織財務處、審計處、其他管理部門(如有必要)、法律顧問會審,建立制式合同庫。目前已建立制式合同,涉及醫院運營管理及對外合作的各個方面。制式合同充分考慮了涉及的法律法規、雙方的權利義務、各項風險、糾紛解決等內容,主管部門與合作方可以就模板進行協商、談判,撰寫具體合同內容。制式合同為經辦人員提供了充足的談判資源、提高了采購等工作效率,為醫院避免了大量合同風險,保障了醫院的合法權益。6.信息系統OA無紙化審核。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醫院OA系統中設計開發電子“對外經濟合同審批流程”。各會審部門能同時在線審核,方便快捷,提高了審核速度。簽章系統、密鑰系統、防篡改系統的搭配使用,使合同審核過程可有效追溯,審核痕跡和附件可永久保存、無法篡改。同時,便于建立合同管理大數據庫,對合同管理各節點、時點的行為數據進行大量保存,使精準管理行為分析成為現實,可輔助經營決策[4]。7.存檔管理。合同編號及存檔工作是醫院合同管理的重要環節,便于合同的查找、賬目核對和審查審計。首先,對所有合同實行四級編號,即“院區號—部門號—年號—合同號”,編號一經確立不可隨意變改;合同發起部門在歸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對本部門發起的合同進行編號。其次,存檔工作由各部門各司其責,發起部門負責從采購到合同簽訂、執行的所有文件資料的保管,并且將簽訂合同的紙質版送往院辦、財務處存檔,廉潔協議報紀檢辦公室存檔,電子掃描版上傳至OA流程永久保存。同時,合同審核經手部門要存儲經手環節的相關資料。
三、公立醫院精細化合同管理模式的成效
1.推動醫院內控建設。通過明確組織、健全制度、梳理流程、嚴格財務、實施模板、使用信息系統和存檔管理,建立了以防范風險管控為核心,歸口部門和責任部門為主體,監督監管部門為引導,醫院內部管理為基礎,法律顧問有效服務為支撐,全業務覆蓋、全過程監控的公立醫院合同控制實施體系,夯實了醫院對業務層面的控制,推動了內控體系的完善。2.保障醫院經濟活動的開展。隨著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合同管理為重要組成的醫院內控體系和外部法務協助為醫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通過預防、識別、分析各種風險,制定、實施相應的措施,做好事前防控風險和事中管理風險的工作,提高了醫院防范和管控經濟活動風險的能力,保障了醫院日益活躍的對外經濟活動。3.穩健保全國有資產。精細化合同管理模式實施以來,在醫院合同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通過對合作方資質、資信、履約能力、權利義務、違約條款和糾紛解決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審查和落實,保證了醫院利益、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參考文獻:
[1]張瑩,李曉霓.試論如何做好醫院經濟管理管理工作———以某醫院經濟合同審查工作為例[J].中國衛生產業,2016,(10):29-31.
[2]龍灼華.如何加強和落實醫院經濟合同管理風險評估工作[J].財經界:學術版,2015,(15):67-68.
關鍵詞:外匯風險;三要素;國際貿易;影響因素
一、 引言
作為經濟主體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企業,在其對外經濟活動,特別是國際貿易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在國際范圍內收付大量外匯,如應收帳款、應付帳款、貨幣資本的借入或貸出等,這就可能造成企業擁有大量的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債權或者是債務,而這些涉及外幣的資產、債權和債務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周期或者是在貿易活動結束后與本幣進行折算或兌換,以便結清債權債務并考核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最終利潤和成果。也就是說,本幣是衡量企業對外經濟活動效果的共同指標,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發生的外幣收付,均須在一定的時期或國際貿易周期結束后與本幣進行折算,以便結清相關的債權債務,并衡量其國際貿易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因此,企業國際貿易必須直面外匯風險,其外匯風險類型也主要涉及的是交易風險,這是對企業國際貿易活動影響最大的外匯風險類型,所以,本文對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分析正是圍繞交易風險進行。
企業國際貿易活動中面對的外匯風險與匯率緊密相關。可以說,只要存在匯率波動,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不管選擇何種外幣幣種進行結算,都無法從根本上避免外匯風險。自從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后,人民幣彈性明顯增強,匯率波動幅度顯著加大,變動頻率也明顯加快,而且,由人民幣與世界各主要貨幣的匯率走勢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外匯匯率不存在波動。因此,外匯風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長期存在于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中。同時,隨著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不斷復蘇,世界各國之間針對匯率的博弈也越來越頻繁,各國貿易爭端和摩擦也接連上演,導致外匯匯率的波動進一步加劇,外匯匯率的走勢和預測也更難以把握。面對這種格局,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外匯風險,如果不進一步加強外匯風險管理觀念和增強外匯風險管理技能,企業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必將遭受巨大的匯率損失。因此,在匯率市場化環境和世界經濟格局不斷變幻的過程中,加強對外匯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對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十分重要,而分析和認清企業國際貿易所面對外匯風險的影響因素是對其進行有效管理與控制的前提,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目標。
二、 外匯風險的三要素
根據外匯風險的定義,需要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理解:第一,外匯風險是由于經濟主體持有的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債權或債務,發生了不同貨幣之間的折算或兌換而產生的。如果經濟主體持有的資產、債權或債務都是以本幣表示的,不涉及匯率,也就不會因匯率變動而帶來外匯風險。第二,外匯風險是由于不同的時間點,匯率不同而導致經濟主體持有的資產、債權或債務折算或兌換成本幣后的價值發生變化。如果折算和兌換是在同一時間,或匯率不發生變動,那么就不涉及匯率變動,也不會產生外匯風險。第三,外匯風險是因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給經濟主體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外匯風險是否發生是不確定的,風險發生的時間是不確定的,風險程度是不確定的,發生后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導致的經濟損失只是一種可能性,即有損失的可能也有收益的可能,并非必然。
根據這種理解,外匯風險常常被認為由三個要素構成:本幣、外幣和時間。本幣是衡量一個企業經濟效果的價值尺度,外幣是衡量一個企業國際貿易商品價值的經濟指標。本幣和外幣是外匯風險存在的基礎要素,兩者構成了外匯風險中的價值風險,沒有外幣和本幣的兌換關系,也就沒有外匯風險的存在。有了本幣和外幣之間的折算和兌換關系還不一定構成外匯風險,外匯風險的存在還必須有時間差異。時間是外匯風險存在的直接要素,構成了外匯風險中的時間風險。在確定的時間內,本幣和外幣存在折算比率,這種折算比例可能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外匯風險。時間的長短對外匯風險的大小有直接的影響:時間越長,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和幅度就越大,外匯風險就較大;反之,時間越短,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和幅度就越小,外匯風險相對就較小。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本幣、外幣和時間作為外匯風險的三個構成要素并不完全恰當,或者說這三個要素并不完全相互獨立,而是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并不能直觀地反映出外匯風險的構成實質。其實,從直觀地角度,可以將外匯風險的構成要素分為:頭寸、時間和匯率波動。頭寸指的是外匯暴露頭寸,是沒有經過風險對沖的頭寸,也稱為敞口頭寸;時間指的是外匯暴露時間,是頭寸暴露的時期;匯率波動指的是本幣和外幣的折算比例有一定的變動。
頭寸、時間和匯率波動構成了外匯風險的三要素,缺少任何一個要素,外匯風險也就不存在。外匯暴露頭寸是外匯風險存在的基礎,經濟主體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面對的外匯風險,即不直接由其擁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決定,而不由其擁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決定,而是由債權債務相互對沖后的敞口頭寸決定,如果經濟主體的債權債務完全對沖,不存在敞口頭寸,也就不存在外匯風險。顯然,外匯風險與外匯暴露頭寸正相關:外匯暴露頭寸越大,相同時間、匯率相同波動率下的外匯風險也越大。外匯暴露時間是外匯風險存在的前提,經濟主體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擁有的外匯暴露頭寸,如果沒有暴露時間,如對外貿易過程實行一手交錢,一手交物,不存在外匯暴露時間,也就不存在外匯風險。顯然,外匯風險與外匯風險暴露時間也顯正相關:時間越長,則在此期間匯率波動的可能性越大,相同頭寸、匯率相同波動率下的外匯風險也可能越大。匯率波動是外匯風險存在的核心和關鍵,經濟主體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如果匯率是沒有變化的,如處于固定匯率制度的環境下,不存在匯率波動,也就不存在外匯風險。顯然,外匯風險與匯率波動也顯正相關關系:匯率波動率越大,相同頭寸、相同時間下的外匯風險也越大。
外匯風險的存在由頭寸、時間和匯率波動這三要素決定,外匯風險的表現形式也是由這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匯風險的三要素與外匯風險表現形式的關系可由圖1表示。風險暴露時間決定了外匯風險的基點,而外匯風險的大小由風險暴露頭寸和匯率波動決定,同時,匯率波動又決定了外匯風險的方向:是虧損還是收益。在圖1中,如果匯率表現為波動朝左邊,則外匯風險的外在表現為虧損;如果匯率表現為波動朝右邊,則外匯風險的外在表現為獲益。
三、 外匯風險的影響因素
企業在國際貿易過程中面對的外匯風險主要是交易風險,同樣,外匯暴露頭寸、外匯暴露時間和匯率波動也是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三要素,因此,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影響因素也與這三個要素息息相關。外匯暴露頭寸和外匯暴露時間是由企業國際貿易訂單的內容和性質決定的,也就是說,企業國際貿易訂單的內容和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外匯暴露頭寸和外匯暴露時間。匯率波動主要是由國與國之間不同的經濟增長率、利率、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差額、外匯儲備、法律文化等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影響,同時還要受國際性危機的影響,總之,匯率波動不僅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也是國與國之間博弈的結果。因此,匯率波動的影響因素是復雜、多方面的,也是不受企業影響的,但卻對企業的國際貿易外匯風險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影響因素也著重從分析匯率波動的影響因素。 1. 經濟增長率差異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深層次因素。經濟增長率差異并不直接影響匯率。不同的經濟增長率,對物價、利率、利潤率等經濟變量的影響是不同的,進而導致國家的生產、消費、投資等經濟運行狀況產生差異,從而影響到本幣的需求,促進本幣匯率發生變化。同時,經濟增長率差異,也對國家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的提升產生差異,經濟增長率國家,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提升也要快些,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強,該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也得到提升,其貨幣幣值也趨于堅挺。因此,經濟增長率的差異通過對國內經濟運行狀況產生差異而影響到貿易和資本流動,從而影響到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外匯供求變化,最終對匯率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2. 利率差異是影響匯率波動的短期因素。利率差異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波動的短期影響很大。一方面,利率差異對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流動的影響十分明顯: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利率較高的國家,對國外金融資產的吸引力高,國外金融資產內流,匯率趨升;反之,則匯率趨降。另一方面,利率差異還通過貿易項目影響匯率:利率高的國家,不僅其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高,而且資金利用成本也高,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下降,這樣,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促使出口增加,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但是利率差異對匯率波動的影響是短期的,一國如果僅靠高利率來維持本國貨幣匯率堅挺,就容易引起本國貨幣匯率高估,從而被市場投機者所利用,造成嚴重的本國貨幣貶值風潮,所以,僅靠高利率維持本國貨幣匯率堅挺的效果是有限的。
3. 通貨膨脹率差異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長期因素。通貨膨脹率差異對匯率波動的影響是長期多方面的。一方面,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貨膨脹率差異會使各國黃金價格變動程度不一,使各國紙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的變動也不相同,從而造成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發生變動,產生匯率波動。另一方面,而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差異也使各國的物價變動程度不一,各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變動也不相同,打破了國際市場上原有的供求平衡關系,使各國的進出口關系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對本幣和外幣需求的變動,進而造成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發生變動,產生匯率波動。另外,通貨膨脹率差異還通過貨幣價值的變動影響到實際利率的變動,從而通過利率的變動來影響匯率波動。
4. 國際收支差額是影響匯率波動的直接因素。匯率波動是各國國際收支差額最直接的表現。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順差,就會引起國外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及國外貨幣供應的增加,從而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逆差,就會引起國內對外幣的需求增加及本國貨幣供應的增加,進而造成該國貨幣匯率的下跌。
5. 外匯儲備差異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間接因素。外匯儲備差異并不直接影響匯率波動,而是對匯率波動間接產生影響。外匯儲備是一國擁有的對外清償能力,也是其對外匯市場干預能力和維持匯率穩定能力的標志。外匯儲備高的國家,潛在的外匯供給能力也很高,市場對該國貨幣的信心也相應會增加,該國貨幣也會堅挺。而且,該國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能力也很強。同時,該國政府也能通過外匯平準基金,大規模地投放外匯,迅速改變外匯供求關系,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這就是說,外匯儲備差異通過對外清償能力,外匯市場干預能力和維持匯率穩定能力的差異影響到市場信心,從而改變資金流動,進而影響到匯率波動。
6. 法律文化差異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法律和文化,特別是在國際貿易法律法規方面的差異、企業和社會信用的差異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對國際貿易合同的遵守,國際信用欺詐等差異,從而影響到進出口貿易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匯率波動。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未制定反信用證欺詐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些發展中國家也從保護本國利益的角度出發,在貿易方合理全法的追收貨款過程中,由于文化、法律方面的差異,主觀或客觀地實行法律歧視或無理拖延等保護主義政策,助長了信用欺詐者的氣焰,這無疑會改變市場對其貿易的信心,從而影響到該國進出口貿易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匯率波動。
7. 政府干預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政治因素。各國政府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也是影響匯率波動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由于匯率波動對一國國際收支、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而這又勢必波及到國內的生產、投資、價格等,所以各國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或明或暗的干預,從而影響匯率變動。政府主要是通過匯率政策、貿易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匯率進行直接可間接的干預,這種干預對匯率波動的影響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長期的。
8. 突發事件是影響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因素。突發事件主要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機、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大地震、騷亂等全球性或地區局部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些突發事件有來自政治層面的,有來自經濟層面的,也有來自社會層面的;有可能是全球性的,也有可能是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突發事件對匯率波動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政局動蕩必然引起本幣貶值,引起匯率波動;如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會導致各國政府應用國家強制力,通過行政手段對涉外經濟進行干預,從而給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等活動造成很大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匯率波動。
除了以上因素,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市場投機因素、心理預期因素、企業信用因素等,這些因素或直接、或間接、或長期、或短期對匯率波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當然,所有這些因素并不都是通過影響匯率波動來影響企業的國際貿易外匯風險,有的還通過影響外匯暴露頭寸和外匯暴露時間來影響企業的國際貿易外匯風險。如全球金融危機等突發事件不僅通過影響匯率波動來影響企業的國際貿易外匯風險,還通過影響企業國際貿易訂單的簽訂、執行,特別是使企業國際貿易訂單款項無法按預訂計劃進行回收,從而影響到企業國際貿易的外匯暴露頭寸和外匯暴露時間,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國際貿易外匯風險。因此,企業在規避其國際貿易外匯風險時,需要科學全面的分析這些因素對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具體影響,從而采取科學的防范策略。
四、 結束語
匯率波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存在于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中,因此,企業的國際貿易必然無法避免外匯風險。因此,企業的國際貿易必須直面外匯風險,必須要科學全面地分析影響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所有因素,從而能采取科學的防范策略。本文正是對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首先,在對外匯風險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外匯風險的三要素:外匯暴露頭寸、外匯暴露時間和匯率波動。并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了這三要素與外匯風險表現形式的關系。接下來,針對這三要素,從經濟增長率、利率、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差額、外匯儲備、法律文化、政府干預、突發事件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這些因素對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影響。希望能幫助企業認清影響其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的所有因素,從而能采取科學的防范外匯風險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周海.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外匯風險管理. 中國金融,2010,(18):80-81.
2. 張云,劉駿民.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趨勢與風險應對探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3):65-70.
3. 郭樹華,王旭,吳松諺.人民幣“匯改”、匯率風險與利率關系實證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0,(3):182-186.
摘要:根據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形勢,提出了“強國”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民航業系統構成與行業特性的分析,論證了民航強國概念的現實合理性,研究了民航強國的內涵與特征。在相關理論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加強國際服務貿易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建設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網絡,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于一國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于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于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于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準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于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于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并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于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二)“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征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準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于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于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于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于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于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于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主權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主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于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于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于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處于主權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主權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主權。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制造部門為720億美元。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
(二)對爭取國際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自然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于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水平,逐步進入和占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發展的基礎依托。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企業認為航空服務對于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于他國,為本國生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四)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于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準。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準就在于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制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可以說,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
[1]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 2008[R].2008.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范云芳.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丁勇,朱彤.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金融學
談到金融,腦海里就會浮現一種場景:滿滿的金幣在容器中不斷涌出,一沓又一沓的鈔票在印鈔機中滾動以及證券市場里熱烈交易的場景和證券交易所那個不停滾動的股價顯示屏……金融總是能給人心潮澎湃和心跳不已的感覺,那種資本的感官沖擊力無法用言語描述。
金融學(Finance)是從經濟學中分支出來的應用經濟學科,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金融學專業具有很強的靶向性,它無不體現了資金的流動規律和經濟活動,它的課程也帶有很濃郁的商業氣息,金融市場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投資學、國際貿易、公司財務、保險學原理、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都是較為重要的課程,每項課程都經過了精心設計,這有利于金融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以后能勝任不同分支方向的崗位。
?襊 就業前景:
金融學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大范圍的就業學科,它的就業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力資源的高端市場,各大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都是金融專業的忠實雇主。剛參加工作的金融學畢業生從事的就業方向也較多,其中有經濟預測分析與關系咨詢崗位、對外貿易人員崗位、基金經理崗位、股票分析師崗位、證券經紀人崗位等等,這些崗位都是較為符合金融學的專業特點的。
有資料顯示,在2011年行業平均工資排行中,非私營單位中,金融業一舉力壓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再奪第一名,平均工資達到9.13萬元。同樣,無論是非私營單位還是私營單位,最高工資行業排名中金融業都是所有行業的薪資翹楚。可以說,金融業的高工資,優越的工作環境以及光鮮靚麗的生活方式都成為了無數青少年填報志愿的首選,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將該專業捧成了大熱門,因此該專業排名靠前的院校報考難度也是逐年遞增。
?襊 推薦院校:
金融學專業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專業學科,金融學王牌院校眾多,在高手云集的高校里尤以中國人民大學最為搶眼,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的整體實力比較強,各個分科目實力平均;復旦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金融表現突出,師資雄厚,專業實力強;南開大學的保險精算堪稱全國一流;中央財經大學自不必說,在業界里享有較高的聲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金融證券實力強大,是國內研究方向最齊全,專業最全的學科;同時工科老大清華大學的金融工程、微觀金融也走在我國最前列。
外國語言文學
想象一下馬爾代夫柔軟的細沙和灑落的陽光,澳大利亞童話世界般的水底大堡礁和五彩的魚群,還有日本秀美的富士山和風光旖旎的北海道……其實,旅游的魅力不僅限于對于風景的欣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與當地人的交流,融入到當地的風土人情中去。因此,掌握一門外國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大多數的家長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語言僅僅只是一個工具性的輔助技能,而不能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但是縱觀國內的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幾年后英語能力將會逐漸消退,缺乏相應的競爭力,同時購買英語服務的消費體都傾向于聘請專業的英語專業人員,絕不會做那些“不專業”的事情。
外國語言文學是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名稱,設有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式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等等11個二級學科專業。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外語專業,一般來說,小語種如西班牙、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都可謂是炙手可熱。正因為其稀缺性和中國對外開放的逐漸擴大,小語種正以一種一發而不可收的勢頭直奔而上。
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相對于工科專業來說,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多,需要同學們具有超強的記憶能力和語言感覺,其主要課程有外語聽力、外語口語、外語寫作、外語國家概況、商務談判、國際商務管理等。
?襊 就業前景:
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國際跨國企業或國內涉外企事業單位從事翻譯、商務管理或文秘工作,也適合在中等學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以及在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翻譯、文秘等工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與外國機構及職員交流的機會越來越頻繁,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各高校都積極培養各種外語類人才,但是比起目前蓬勃增長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需求,其數目還是相對較少,優秀的外語類人才在未來社會將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
?襊 推薦院校:
從外國語言文學專業排名上看,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是值得信賴的高等院校,其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因地處皇城北京,外語文化氛圍濃厚,師資力量強大,實踐機會較多而受到大眾的熱烈追捧,絕對是向往外語專業的學子的首選之地。
土木工程
近期,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放松,密切配合做好各項工作,不斷鞏固調控成果,堅決防止房價反彈。隨著國家進一步對房價進行調控,有些家長開始擔心與建筑行業息息相關的土木工程專業就業前途了,但是建筑行業不僅僅是住房項目,土木工程的輝煌不會因為住房項目受到打壓而褪去其原有的光環。
關鍵詞:中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挑戰;對策
中間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意味著中國對外經濟的計放程度將會更大人而面臨的外部競爭也更激烈地意味著中國支持對外經濟貿易活動時必須遵守共同的國際慣例和規則。因此在新形勢下,研究各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中國政策性金融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只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發展的新趨勢
國外進出口政策性金融,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的進出問政策性金融在新形勢下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其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發達國家都把發展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戰略高度。
大部分發達國家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基本上都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在這樣長的歷史時期內,它們經歷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和發展中的各種挫折,可以說其適應性是相當強的。不僅如此,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真正作用,歷史上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一度解散過美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BankOftheUnitedStates,Ex-ImBank),但是后來又堅定不移地發展進出口銀行,同時在70年代初期又成立了另一家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verseasPrivateInstmentCorperation,OPIC);近年來日本也出現過人們對進出口政策性金融作用懷疑的現象,但是大藏省經過實際考察和論證后發現,進出日政策性金融具有不時替代的作用,隨后在1999年對進出日政策性金融體制進行了重整,成立了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Bank)。這表明進出口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不僅僅是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大力發展的問題。發達國家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都對本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體制進行了全面調整,使其逐步完善。
2.各國都在進行著進出日政策性金融創新活動,以提升這一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
發達國家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都在根搶環境的變化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可以說政策性金融的創新力度絲毫不亞于商業性金融創新、從“混合貸款”(mixedCredit)fg“網上信用評級”(@rating),都是在商業性金融領域絕無僅有的,有趣的是這兩種重要的創新活動都是出自法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法國對外貿易保階公司(CompagnieFrancaised‘AssurancePourLeCommerceEx一terieur,COFACE)也是世界范圍內僅有的一家上市公司,從這里足見法國人的遠見之明和創新精神。分賬戶經營制度——同家利益賬戶和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自身賬戶分開經營——是加拿大出日發展公司(ExportDevelopmentCor-poration,EDC)的創造,在當今國際社會已經被相當數量的國家所采用,這種經營制度已經使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煥發出勃勃生機。
3.進出口政策性金融呈現出強烈的開放性傾向。
各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部在法律允許和政策框架內逐步擴展業務空間,增強生存能力,加強國際交往,實施著一種開放性戰略。這種計放性傾向主要表現為:在國內加強與商業性融機構的聯系,對商業性金融具有強烈的誘導作用,在國際市場上,加強與國外同類機構的聯系,加強從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力度,從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利用國際金融資源。這種強烈的開放性傾向的重要結果是把商業性金融資源巧妙地轉換為政策性金融資源。把國際金融資源巧妙地轉換為國內金融資源,從而對本國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執行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
4.國外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有增強的趨勢。
與世界r:其他國家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支持出口的程度相比,日本最高為36.9%,法國為17.7%,加拿大為71%,德國為5.4%,英國為4.4%,美國列第六位,為3.7%。發達國家進出日政策性金融對本國對外經濟活動的支持個僅力度大而且呈現出上升趨勢。如1945年《美國進出口銀行法》頒布時,美國進出日銀行的信貸規模為35億美元、1951年10月擴大到45億美元,1963年美國進出日銀U''''的貸款規模達到90億美元,1968年貸款規模又被提高到135億美元,到1993年,美國進出日銀行的貸款規模被增至750億美元。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外進出口政策性金融對本國對外經濟活動的支持力度有日益增強的趨勢。
二、中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約束
中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其發展和擴大出口信貸業務(尤其是買方信貸)面臨著至少三個方面的約束條件:(1)資本金約束;(2)信貸資金約束;(3)風險承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約束。這三個約束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首先,進出口銀行的資本金規模決定了其資產司擴張程度的規模和彌補損失的能力,從資本金實力來看,1994年中間進出口銀行成立時注冊資本33.8億元人民幣,到1997年其所有者權益達到34.89億元人民幣,到2000年財政又增加其資本到50億元人民幣,但是這個數額仍然與中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總量是不相稱的。中國進出日銀行要擴大出日信貸業務,必然導致總資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地就必然要求資本金實力與相應擴大的出日信貸資產的風險相適應。作為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日銀行的資本金山財政撥付,保本微利的經營原則決定了它不可能通過自如的積累來加快實現資本金擴充。
其次,即使進出口銀行的資本規模較大,但是如果沒有充足可靠和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進出口銀行也無法有效地拓展出口信貸業務,近年來雖然中國進出日銀行在金融市場上通過發行債券進行了多次融資,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融資對象狹窄,主要融資對象是國有商業銀行,而區在某些程度上有硬性攤派的味道;二是成本較高,因為通過商業銀行融資,其成本顯然已經高于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這與國外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政府信譽的擔保下從國際金融市場低成本融資相比其成本是較高的,這在客觀上降低了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盈利空間以及抵抗風險的能力。
再次,把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是保證進出;對銀行保本微利、持續經營的基本前提,出口信貸風險較高的特點要求進出日銀行必須高度重視風險控制。但是,進出日銀行承擔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不但與其風險管理的方法、手段有關,也與其資本實力、可運用資金的規模以及良好的財務結構有關。進出日銀行的收益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進出日銀行對本國資本性貨物出;河支持的力度,它表現為進出日銀行的社會收益;二是進出日銀行為實現保本微利經營而必須取得的財務收益。如果單純強調降低和控制風險而在擴大出日信貸業務規模方面縮手縮腳,以至不能分發揮促進本國資本性貨物出日的作用,進出日銀I的保本微利、持續經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為了保證社會收益的實現,在許多情況下,進出日銀行開展出口信貸業務就不能單純執著于短期的財務平衡以及滿足于低外會效益下的低風險。
以上對發展和擴大出口信貸業務約束條件的分析表明,中國進出口銀行發展和擴大出口信貸業務所面臨的并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可以獨自解決的問題,而是政府最高決策層在增加進出日銀行的資本金、擴大進出日銀行的資金來源和規模方面的決心問題。
三、中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戰略選擇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的成長期相對較短,經營規模相對狹小,經驗相對不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為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提供了發展空間,同時也為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中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有如何應對國內企業日益增長的需求問題,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處理好與國外同類機構關系問題。因此,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從全局的角度重新審視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體制。具體講,主要應該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業務發展戰略
發達同家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業務重點是出口信貸保險(擔保)以及對外投資保險,另外,在出日信貸中有相當比例的信貸是買方信貸,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業務重點則主要集中在提供信貸支持上,當然有些國家也有保險(或擔保),但是前者占的比重一般都遠遠大于后者。
從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資金供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一是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自有資金相對比較豐富;二是由于我國的居民儲蓄率較高,大量的消費性資金等待轉換為生產性資金;三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將逐步進入中國,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的外資支持。所以下一步,中國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業務也應該逐步轉型,逐步增加出日信貸保險(或擔保)的比重,逐步增加買方信貸業務的比重,這些業務對于促進中國的出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再強調的一點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非國有性質的企業將大量增加,大景的中小企業將在出日中占有示要的比重。由于非國有性質的企業和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中間的進出[]政策性金融機構也應該加大對這部分企業的支持力度。
因此,我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必須迅速實現四個根本性的戰略轉變:(l)實現從以往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直接財政補貼的方式向WTO框架認計和各成員方普遍通行的異種形式的信貸形式,特別是政策性金融方式的間接支持方式的戰略轉變,擴大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業務規模;(2)全由調整我問信貸支持方式的總量與結構,特別是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的總量與結構,提高不同信貸形式的支持實力,特別是進出口銀行的資本實力和資金實力,同它承擔的支持促進我M出日的重任之間,由極不相稱到大體相匹配的戰略轉變;(3)實現出日信貸支持方式由主要通過出口賣方信貸(95%以上)到適應國際買方市場和國際通行方式主要通過出口買方信貸的戰略轉變;(4)實現中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看重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向全面支持各種所有制類型以及各種規模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方向轉變。
(二)正確處理好與國外同類機構的關系
借鑒各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經驗,我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觸在這一問上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逐步適應進出口政策性金融領域內的國際慣例和規則。目前,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國際合作與協調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國際領域內,對進出日政策性金融進行協調的機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伯爾尼聯盟(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reditandInvestmentInsurers,BerneUnion),另一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兩個機構在加強各國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國際合作和協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許多規則已經逐步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普遍遵守的國際慣例。這些慣例雖然還不具有國際法的硬約束力,但是在實踐中,有很多國家已經自覺遵守,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慣例已經具有了國際法的某些特征,客觀上也起到了對各國進出日政策性金融行為的規范與約束作用。有些方面,中國已經承諾自覺遵守其規則,有些規則可能與本國的法律、經濟條件等有一定距離,暫時還無法做到,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逐步強大和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展,必然會對其他國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比如在競爭力方面的影響、業務的遞延效應方面的影響等等,所有這些都將涉及到國際關系協調問題,都涉及到規則問題。二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交往的范圍將逐步擴大,經濟交往的深度也不斷推進,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將顯得越來越重要,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業務合作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比較典型的是,發達國家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機構都把活動邊界擴展到國外,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
必須認識到,中國的進出日政策性金融的國際合作進程才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措施盡快縮短這種差距,同時,應逐步完善自身的運行機制,以適應進出日政策性金融國際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