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經濟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互聯網+背景下微商與電商消費的對比研究 基于我國電商模式的互聯網金融研究 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 基于“互聯網+物流”視角的電商物流課程群建設研究 基于電商平臺的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經濟研究 基于互聯網+O2O電商營銷模式本地化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生鮮電商發展策略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商智能物流體系研究 “互聯網+”驅動下基于物聯網及大數據的溫州跨境電商發展策略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研究 骨感的電商,豐滿的互聯網改造 海爾:互聯網轉身中的電商突擊 互聯網電商的高速路 互聯網航運電商的法律定位 互聯網經濟下的汽車電商 試論電商平臺下的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農業”的農村電商新改革 門戶、社區、電商的互聯網演變史 “互聯網+”視域下的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的意義和價值研究 新零售模式下的互聯網電商創業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url=,2015-09-01
④阿里巴巴產業帶[EB/OL].http:///overview.htm?spm=a2621f.7839191.1998810308.453.2eBaGc,2016-01-29.
參考文獻:
[1]吳青.信息化視域下的崛起夢――數字湖南建設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艾學蛟.紫海戰略[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逐漸的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中,成為了一種新業態和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有效的利用互聯網收集企業的信用數據以及交易行為數據,進而對企業的信用等級進行測評,利用資金融通的方式幫助達到標準的個人或企業。國外根據多年的經濟得出“互聯網+金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但需要在一個制度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同時要保證信用數據庫的完整、準確。所以“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就應該完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社會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更好的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實體經濟發展
2015年4月1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考察了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剛剛定調為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國家發展銀行,并主持召開了座談會。在座談會中指出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加強實體經濟升級的發展。作為新業態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在現今社會中更好的加強實體經濟升級發展成為了重要任務。
一、新業態與實體經濟的相關內容概括
1.新業態的內涵新業態是指基于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形成的原因包括了信息技術革命、產業升級、消費者需求倒逼三方面的因素:(1)信息技術革命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應用促進了新業態的形成。20世紀后期,電子技術的快發展,為新形態的出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發展進程每向前進一步,都會衍生出能跟上時代的新業態。同時,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相結合也衍生出了很多新業態。尤其是制造行業,信心技術和制造行業中生產性工作相結合,加快了生產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強了其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地位,同時使產業鏈兩端的生產服務環節與加工制造環節分離,使新業態形成。(2)消費者需求倒逼信息技術革命影響新業態的形成之外,消費者的需求倒逼同樣也能促進新業態的形成。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不可避免的出現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個性化的顧客溝通服務體系,實現企業可度量的低成本擴張之路現象。每當消費者的消費觀點變化時,就會導致市場中的需求變化,這就為新業態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3)產業升級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正在逐漸的升級,為新業態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產能過剩的今天,已經改變了以往的觀點,不再一味的追求制造的利潤,而是在發展渠道創新以及需求的創造成為了重點,加強了消費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促進了新業態的形成。
2.實體經濟的內涵實體經濟是指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傳統的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種養采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具有主導性、有形性、載體性、下降性的特點。3.實體經濟的功能(1)保證消費活動的安全不論在任何時代,人們的生活總是離不開衣、食、住、行等,而保證這些活動能更好的進行條件,就是林林總總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是日常實體經濟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停止的話,就會為人們的消費活動帶來了安全隱患。(2)提高人們的水貨水平人類在生存的同時,還需要發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體經濟的發展的越高端,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越好。如果不進行實體經濟的發展,就不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導致人們的生活質量提升不上去。(3)增強人的綜合素質功能在人類的生長中,不止要生活條件更好,還應該加強自己的綜合素質。林林總總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體經濟能保證人的思想層次提高,加強了人的綜合素質。如果不進行這些活動的化,就從根本上杜絕了人類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
在現今的社會中,互聯網在全世界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互聯網沒有地域與國界之分,加快了各國之間的跨國投資的發展。利用互聯網信息流通的特性,促進了資金的融通,根據互聯網內的資源,來尋找有融資需求的客戶并使其達成愿望。在傳統的金融中,這些都是無法做到的。
1.使實體經濟的發展更加高效和便捷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一步一步的推動著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其達到了互聯網化。在一些情況下,傳統的金融機構無法為個人或企業進行融資,這就需要利用“互聯網+金融”對其進行融資,增加了資金融通的新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更加的便捷、更加快速。另外,由于互聯網沒有國界與地域之分,互聯網內的信息可以快的傳遞,這又使金融產品在互聯網內可以進行銷售,讓需要融資的個人或企業有更好的選擇方向,加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增強了個金融機構的創新意識,進而使實體經濟的發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2.互聯網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信用服務在企業融資工作中,企業信用等級決定了其成功與否。在傳統的融資中,要對企業建立信用等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使信用等級的建立往往很難開展。“互聯網+金融”的使用,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企業在網絡上進行銷售時,互聯網自動的就建立了企業信用數據庫,可以使融資機構能直接在計算機上觀察出來,按照其信用等級進行融資,很好的解決了一些企業融資難的問題。3.能夠有效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新時代下,“互聯網+金融”能產生新的需求與供給,創新成為了“互聯網+金融”中的重要內容,只有進行創新,才能跟上社會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在當今時代下,只有不斷完善傳統的金融機構,使其互聯網化,才能發現并解決以前所忽略的客戶需求,才能更好的達到客戶的要求,增加客戶數量。
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研究
1.完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制度框架在現今社會中,常常會發生非法集資的事件,這不僅使投資者的信心遭受打擊,還會嚴重的影響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制度,其中要包括設定平臺資質標準、加強信息紕漏相關制度、加強風險控制制度、建立科學的風險數據庫以及加強對投資人的保護原則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2.建立健全社會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信用是任何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如果無法評估一個企業的信譽問題,就會使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的效果大大折扣了。根據國外的經驗,應該讓各金融機構加強客戶數據庫的建設,加強金融機構信用數據庫的鏈接,使信用信息能更好的被利用,并且,各金融機構之間進行有效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同時,要建立良好的評級體制與懲獎制度,對信用低的企業進行批評或一定的罰款懲戒,要對企業進行信用教育,加強其守信用的思想,建立和諧的信用社會。才能更好的促使“互聯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四、結語“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兩者相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在當今社會中,實體經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卻相當迅速,這就表明“互聯網+金融”還沒有對實體經濟起到推動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建設,改善“互聯網+金融”的環境,使“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同時能很好地推進實體經濟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視角[J].金融發展評論,2014,02(10):55.
[2]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10):25.
[3]許海.加快互聯網金融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J].中國銀行業,2015,05(04):28.
[4]張濤.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監管[J].武漢金融,2016,09(01):9.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經濟新常態 模式 現存問題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042-02
互聯網金融是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有機整合。主要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其中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以網絡金融為主營業務的各類電商企業、網絡P2P金融借貸平臺,以各類眾籌項目為主的網絡投資平臺,各類理財APP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一、互聯網金融現狀分析
2016年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報告稱: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250億元,較上年度同比增長142%;以此增幅計算,2016年互網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有望突破650億元。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支付市場穩定增長交易規模達140064.3億元,同比增長55.4%;2015年移動支付市場持續爆發交易規模達163626.0億元,同比增長104.2%。全國2595家網貸平臺P2P貸款借貸規模達到8000億元,出現了國內首例P2P行業上市企業――宜人貸,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不可避免,問題平臺率多達34.5%;截至2015年底,全國正常運營的各類眾籌平臺共有283家,新增項目40000多個,籌資總額突破百億,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巨頭及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余額類理財產品,實現規模7.8萬億元,用戶數突破2.6億。
二、互聯網金融模式分析
1.第三方支付。所謂第三方支付,即通過非買賣雙方的第三方搭建的“支付中間平臺”,買方將貨款支付給平臺,平臺為其擔保并通知賣方發貨,賣方發貨給買方,買方驗貨后通知中間方放款給賣方。這一行為解決了網絡消費的信任危機,即買方不愿意提前支付賣方不愿意提前發貨。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支付保證后,雙方順利交易。目前代表形式有百度錢包(百度)、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網銀在線、京東支付、小米支付、360安全支付、平安付、快錢、快錢錢包等。目前使用最為頻繁,業務范圍最廣的第三方平臺是支付寶及后起之秀――微信支付。
2.網貸平臺。網絡貸款,也叫P2P(peer to peer)網絡借款,網絡信貸源于英國Zopa網絡借貸平臺,隨后向全球發展。網貸平臺主要是指為個人提供P2P借貸等相關金融服務的網站。代表形式有百度小貸、百度有錢、螞蟻小貸、投資人人貸、微粒貸、京東白條、互聯網金融、小米小貸、平安普惠、萬達網絡信貸。以微粒貸為例,它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騰訊微眾銀行面向騰訊用戶(微信或手機QQ)推出的純線上個人小額信用循環消費貸款產品,主要服務對象為個人,實現“無抵押、無擔保,隨借隨還、按日計息”等功能。
3.網絡理財。網絡理財主要是在信息化時代,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得相關理財資訊,根據實際情況對家庭資產進行梳理調整的過程,以期獲取資產利益最大化。具體包含了理財產品咨詢、信息分析、私人訂制理財方案設計及金融產品系列服務等。代表形式有百度金融、余額寶、招財寶、理財通、京東小金庫、媽媽理財、小米活期寶、你財富、快錢理財、陸金所等等。
余額寶是支付寶打造的余額增值服務。把錢轉入余額寶即購買了由天弘基金提供的余額寶貨幣基金,可獲得收益。余額寶內的資金還能隨時用于網購支付,靈活提取;現已穩坐“世界第二”的交椅。
4.眾籌。眾籌翻譯于英文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它主要采用團購或預購的方式,用以支持災害重建、民間集資、個人創業等各類活動。主要形式有:百度金融、螞蟻達客、淘寶眾籌、騰訊樂捐、京東眾籌、平安眾+、穩賺1號、360淘金等。其中騰訊樂捐屬于慈善眾籌、淘寶眾籌業務是以回報眾籌和捐贈眾籌為主;360淘金主要業務領域為文化娛樂和生活消費類;穩賺1號則針對萬達旗下商業市場項目等;百度在百度金融開設了眾籌板塊,主要以影城眾籌為主;其它平臺皆為全面發展,其中京東眾籌發展較為成熟,目前已創新性完成信用眾籌、無限籌,京東白條與京東產品眾籌項目連通。
三、互聯網金融模式現存問題
1.信息技術風險較高。中國信息技術起步相對較晚,發展水平仍處于上升階段,用以支撐互聯網金融的新技術不夠成熟。而互聯網金融興起時間較短,各類新生業務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技術開發和安全保障技術發展不夠,對抗平臺運營風險、黑客入侵風險、病毒傳播風險、數據匯露風險等經驗不足,缺乏相應的應急措施,嚴重影響平臺運營效率。
2.監管機制不到位。當前互聯網金融屬新生事物,發展態勢基本呈現為野蠻生長。社會大眾對其了解不深,越來越多的所謂P2P平臺出現,借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實施新型詐騙、非法集資,狀況頻出。而監管機構尚未厘清自己的職責,尤其是大學校園出現網絡欺詐、“裸貸”、“借款3000還10萬”等教訓統統反映了國家立法不完善,法制監管滯后,監管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3.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從業人員需求也增加,部分從業人員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會將客戶信息出售泄露或故意隱瞞風險成本,引誘客戶高利借款。更有甚者,在追繳貸款時,采取過激或不法手段,傷害他人。
四、互聯網金融模式未來發展建議
1.加速發展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互聯網金融安全的決定因素之一,未來金融大數據、金融機構信息化等都有較高要求。因此,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全面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加強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的自我研發,及時更新信息技術,有效抵制黑客攻擊、病毒傳播等,努力營造互聯網金融技術安全環境。
2.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要全面落實國家《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監管責任要求,推進監管制度覆蓋,強化準入監管、分類監管、底線監管、協調立體監管的監管思維,構建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監管體系。積極推進相關立法進程顯得刻不容緩,需要嚴格規范平臺的籌資項目,加強對于風險的防范,保障授信方的合法權益,實現監管者、平臺、投資者的多方共贏局面。
3.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加大專業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努力提升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水平,切實維護用戶的信息安全,不泄露出售用戶的個人信息。對于所有的項目要認真說明,不刻意隱瞞回避,積極有效溝通,文明催貸。
新生事物最終需要健康有序的發展,“互聯網+”經濟新常態必然會加速網絡金融的規范運營。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使互聯網金融的服務范圍擴大,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高興隆.基于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6(2)
[2] 張健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4(5)
[3] 揚一夫.2016:互聯網金融監管年[N].金融時報,2016.3.18
[4] 程舉.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J].現代經濟探討,2015(6))
[5] 皮天雷等.金融新常態約束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演變與革新[J].經濟問題,2015(10)
(作者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1)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014-02
1 互聯網+概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互聯網+是一種先進的生活力技術,是互聯網思維下的實踐性成果,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而且也帶動了其他社會經濟實體的發展,激活了經濟實體的生命力和創新力。互聯網+也為經濟改革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網絡平臺。互聯網+就是通過互聯網與其他傳統行業的有機結合,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使二者得到深度融合,并為傳統企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象,通過對互聯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互聯網融合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中,并提升整個社會的發展創新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2 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互聯網技術是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運用具有積極的影響力和效果,這是其他技術所無法替代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互聯網與農業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的信息化建設,也使互聯網技術得到不斷提高,不僅滿足了農業發展需要,同時也加快了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
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互聯網+能夠加快農業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農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多年來,農業發展一直處于一個閉塞的信息環境當中,無論是技術還供求信息都相對匱乏,而互聯網+則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不僅能夠促進農業市場信息互通,使交易雙方能夠直接實現聯系,及時獲取信息資料,并根據市場信息及時有效地進行企業經營決策。這樣不僅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獲利機會,使農業資源得到有效的優化配置,為企業帶來了更豐富的經濟利潤。其次,互聯網+能夠提高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互聯網+作為一新興的技術手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地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產品成本,提高了農民收入。例如在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中,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供求信息,信息渠道增多,農產品也有了更廣闊的銷路,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由此可見,互聯網+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最后,互聯網+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互聯網+是一種先進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轉變。互聯網包含的內容較豐富,對農業生產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與效果,通過互聯網+的應用,能夠實現農業信息傳播,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對農業生產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等。總之,互聯網+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推動農業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3 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3.1 農業信息平臺整體建設缺乏
雖然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但是由于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時間不長,所以基礎服務設施還較為薄弱,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建設還不夠完善,例如信息不全面,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無法滿足農業人員的信息需求,一些農業難題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不僅不利于農業信息平臺的發展, 同時也制約了農業經濟活動的開展,阻礙了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農業信息平臺整體建設的缺乏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 網站缺乏專業人才
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這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由于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時間不長,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無法滿足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因此也給農業信息化的穩定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素質也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只有真正提高人員專業水和素質,才能有效地普及和應用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從當前我國的農業從業人員整體水平來看,無論是專業知識水平還是整體素質都相對較低,對于新興事物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也較慢,無法有效地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制約影響。
3.3 互聯網發展缺少資金支持
互聯網是一項龐大的信息系統工程,對于技術、人才、物力、資金都有很高的要求。資金是互聯網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城鄉貧富差距較大,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受此影響很大,在軟硬件發展、信息采集和網絡平臺運行等方面都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這也直接影響了互聯網+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
4 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4.1 加強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快我國現代化r業發展的重要措施。農業部門要不斷完善互聯網信息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優化網絡環境、減少運行限制,使互聯網平臺更加開闊,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其中,加強網絡宣傳力度,同時在保證網絡安全的前提下,使更多的農業從業人員參與網絡平臺建設,獲得更及時準確的農業相關信息,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是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對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應加強農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生產、建設過程中不斷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另外,要不斷加強我的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研究探索新的生產技術和應用設備,為農業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打下堅實基礎。
4.3 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
互聯網技術對人才的需求較大,但是目前我國的互聯網專業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強互聯網+與農業相結合的專業教育,開設更多相關專業,以滿足社會需求。在實際教學中,高校要向學生展示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成果,培養學生努力學習互聯網技術,并應用到農業經濟發展當中,通過培養專業人才,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技術儲備。此外,還應當培養更多互聯網農業技術人才,通過對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養,使他們了解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和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去,加快當地的農業發展進程。
4.4 加快農村互聯網平臺發展
農村互聯網平臺是農業經濟發展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渠道,只有真正構筑優秀的農產品產銷信息平臺,才能將更豐富的農產品宣傳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農產品。此外,互聯網平臺還應加強物流、產品安全檢測、自動識別等技術支持,使互聯網平臺更加完善,有效地解決信息不暢、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加快農村互聯網平臺發展,能夠最大化地實現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和倉儲管理,進一步宣傳和推廣了農產品,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運營成本,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于雅雯,余國新.農業信息服務供需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新疆784個樣本農戶的實證調查[J].調研世界,2015(4):41-46.
[2] 劉子飛,王昌海.有機農業生產效率的三階段DEA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7):105-112.
【關鍵詞】安防 報警 互聯網+視頻監控
[Abstract] There are high false alarm rate, long response time and other issues of traditional security alarm system. The solve them, the paper proposed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TCP / IP and 3G / 4G network technology, upgrading to Internet + security alarm system, it also introduce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ypical cases, while exploring a fast and efficient alarm response mechanism. Afte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the system was found playing a good role in responding to public order cases and fast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security alarm Internet+ video surveillance
1 引言
傳統安防報警系統主要基于電話或GSM進行聯網,接警中心只能收到報警文字信息[1],存在以下問題:1)誤報率和漏報率較高[2]。2)沒留下任何的影音資料,不能為案事件提供證據。3)聯網標準老舊,無法獲取前端設備狀態。傳統安防報警系統的聯網報警大部分標準都是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制定,系統通訊方式為單工通信模式,探測器單向給用戶報警,用戶無法獲知設備是處于布防、撤防、測試或故障燈狀態,無法及時地對設備進行處理,影響系統的可用性。4)聯網容量小。傳統的安防報警系統最大的聯網用戶不能超過1萬個,難普及以構建網絡型的安防報警體系。5)報警響應處理效率低、速度慢。電話處理一個警情至少需要20 s,有時誤報太多,影響真實報警接入。其報警模式為:保安單位、派出所、上級公安機關等三級逐級電話上報,一般到達上級公安機關需要2~3分鐘,延遲長。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流動人口在急劇增加,高科技犯罪和作案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獲取使治安狀況更加復雜[3]。傳統的安防報警系統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報警響應效率和速度的需求[4]。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視頻監控技術的發展迅猛,3G、4G智能手機的普及[5]使研究開發一套更為高效、快捷、更為準確、聯網容量更大和能為破案留下線索證據的可視化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成為可能[6]。
2 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設計概要
(1)建立關聯前端探測器和終端用戶的聯網報警系統。聯網報警系統由現場報警主機、后臺服務器和用戶端軟件構成,報警主機用于接入傳統的前端探測器和視頻監控攝像頭等安防探測器。報警主機的功能與攝像機融合,當家庭、商鋪、企事業單位或工廠安裝前端探測器偵測到異常情況,發出告警信號到報警主機,報警主機將自動關聯相關的視頻監控攝像頭提取現場的視頻和圖像。報警主機通過互聯網匯集相關信息至后臺服務器,后臺服務器統一向用戶手機發送報警信息,用戶通過手機或電腦查看報警信息和現場的視頻圖像,信息同時報送當地小區保安、報警運營中心和公安接警中心。
(2)建立報警信息處理確認系統。報警運營中心接收到報警后,立即查看報警點視頻,判斷報警類別。如果為非案件類的報警,就督導該報警源的保安公司工作人員上門現場服務;如果為案件類的報警,馬上向公安機關110接警中心報警,同時通知該報警源的保安公司工作人員立即赴現場做相應前期處理。與此同時,報警運營中心將接處警情況告知用戶。
(3)建立精準的處警操作運行平臺。公安機關110接警中心接到報警后,馬上就近組織警力出警,并通過天網視頻監控平臺調取案發附近的視頻監控圖像,鎖定目標。同時提取系統現場案發時段錄像,獲取案件的線索和證據。
3 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技術架構
如圖1所示,前端安防報警探測器、安防報警主機、安防報警中心服務器、接警中心用戶電腦和用戶手機終端可通過四種方式(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換電話網絡)+GSM/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TCP/IP+3G/4G)互聯。用戶只要在有互聯網接入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電腦或者手機登錄系統。
(1)前端安防報警探測器
可采用當前主流的安防報警探測器,包括紅外探測器、煙感探測器、玻璃破碎探測器、門窗磁開關、微波探測器、緊急按鈕和攝像頭等[7]。前端探測器可以通過SA/Contact ID聯網報警通訊協議或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件開發工具包)與報警主機對接。
(2)前端安防報警主機
安防報警主機:使用Linux操作系統、MIPS CPU+DSP硬件方案、視音頻硬壓縮方式,通過網卡直接接入以太網或者采用PPPoE協議ADSL撥號,與安防報警中心服務器或前端探測器通訊。通過有線RJ45接口或無線Wi-Fi接入安防報警平臺進行配置,主機配備串口、Wi-Fi、USB、RJ45、紅外、藍牙、RFID和同軸電纜等接口,以接入前端探測器的信號。主機軟件根據SA/Contact ID聯網報警通訊協議或者前端探測器提供的SDK開發對接軟件接口,以便接入各類前端探測器信號。并開發軟件使主機具備常用安防功能,同時集成視頻監控實時圖像和歷史錄像調度功能。報警時將報警視頻通過網絡發送到安防報警中心服務器,接警人員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安防報警主機,可查看報警現場信息,并控制主機、用戶手機撥打電話及發送短信。
(3)互聯網+安防報警中心服務器端軟件(B/S架構)
互聯網+安防報警軟件功能分為:基本設備、警情管理、日志管理、視頻監控四個基礎功能模塊,每個模塊都對應各種子功能需求。
1)基本設備:包括客戶管理、設備管理、報警設備(管理)、部門管理及操作員管理等模塊,實現系統基礎數據的錄入、查詢及管理功能。
2)警情管理:包括全部警情、已接警、未處理、已處理及警情隊列等模塊,實現警情處理管理,可自定義警情報警代碼。
3)日志管理:包括操作日志、設備布/撤防日志模塊,實現操作員及設備布/撤防日志的查詢。
4)視頻監控:包括視頻巡邏和攝像頭運維檢查。用戶調取監控視頻開展視頻巡邏工作,系統定期自動檢查攝像頭在線情況和畫面情況以及時發現故障。
互聯網+安防報警軟件系統使用Windows 2003操作系統+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的環境,應用程序采用C#.NET開發。數據庫采用集群技術與雙網技術以保障系統的穩定,數據定期備份以防意外丟失。
(4)數字語音中繼卡
中繼線路信令通常為七號信令或PRI信令,需根據情況選擇相應的中繼卡[8],增加TTS語音模塊,可將報警文本信息轉換為語音,報警產生時,系統可通過語音電話通知用戶[9]。
(5)用戶端
用戶端分為PC電腦用戶端(圖2)和移動智能手機用戶端(圖3),PC電腦用戶端采用Win7操作系統,移動智能手機用戶端采用安卓Android或蘋果iOS操作系統,用戶端軟件連接互聯網+安防報警中心服務器端,開展設備管理、警情管理、日志管理、視頻監控日常應用。
系統除以上接入安防運營報警中心和公安接警中心的大規模聯網模式外,還有三種小范圍的聯網模式:社區聯網報警模式、獨棟聯網報警模式、十戶聯網報警模式,這三種模式只接入保安公司和用戶。社區聯網報警模式(圖4)是指在集中住戶、小區以及大型商戶等社區內部聯網;獨棟聯網報警模式(圖5)是指在獨棟住戶、老舊小區及小型商戶內部聯網;十戶聯網報警模式(圖6)是在相對分散的自然村及較分散的十戶家庭互相聯網。
4 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特點
與傳統安防報警系統對比,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有誤報率低、為破案提供直接證據、精確掌握前端設備運行狀況、接處警速度快、現場溝通方式扁平化、可遠程管理維護和警情一體化處理等優點,如表1所示:
(1)精準獲取警情信息。用戶、保安公司、安防報警運營公司和公安接警中心均能同時獲取現場的視頻圖像,通過實時地查看判斷警情的真偽、嚴重程度和類別等,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接處警的效率。經測試,警情誤報率從傳統的15%左右降低至1%左右。
(2)為破案提供直接證據。系統保存的報警信息包括:觸發報警的原因、時間、地點、現場的視頻錄像等可以直接作為公安機關破案線索和證據使用。
(3)精確掌握前端設備運行狀況。由于采用的以太網TCP/IP的通信方式,因此可以每隔1分鐘輪詢前端探測器和前端報警主機的運行狀態,明確設備是否正常、布防、測試、撤防和故障等情況。
(4)接處警速度快。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的警情報警第一時間同時送達用戶、保安公司、安防報警運營公司,整個過程只需1 s左右,提高了接處警的響應速度。
(5)溝通方式扁平化。用戶、保安公司、安防報警運營公司和公安接警中心可以通過語音對講、查看現場視頻圖像、短信等方式溝通現場情況。
(6)遠程管理維護。設備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網絡遠程管理、升級、維護和編程前端設備。
5 運行機制及應用案例
由于技術手段的改進,運行機制需要有所改進才能將人防、物防、技防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的效能。系統依托YL市報警運營服務公司開展探索試用,將公安機關、報警運營公司、小區保安和用戶等與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有機結合。系統運作機制總體框架如圖7所示:
(1)報警運營服務公司運營。安防協會對報警運營服務公司組建、經營和服務情況、報警運營中心處理報警信息聯網、因報警設備誤報浪費人力警力問題進行指導和監督。同時,報警運營中心作為系統運營的主要組織者,是公安機關與居民及保安組織三者之間的橋梁,提高處置事件和案件的效率。
(2)公安接警中心處警。當公安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運營服務公司報案時,值班人員通過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調看現場監控圖像或小區監控圖像,鎖定目標,指揮現場警務人員或當地派出所行動,打擊犯罪。
(3)用戶安全防范。將報警網絡延伸到小區和居民住戶,科學地構建覆蓋全區城鄉、社區、村屯的報警防控網絡。在發生案事件時,當事人可通過電腦、手機及時查看現場處理情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掌握。
YL市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試點應用半年內,在預防、遏制和打擊入室盜竊、搶劫等可防性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以YL市一起入室盜竊為例(圖8),介紹從報警產生、小區保安確認、個人查看、報警運營中心督導和公安接警中心的出警等各個環節,各參與單位設備配備和具體工作流程。
居民家配備:紅外探測器、監控攝像頭與報警主機連接,居民手持安裝了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客戶端的移動智能手機。小區保安、安防報警運營中心、派出所、分局、上級公安接警中心配備:安裝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客戶端的PC電腦。
(1)報警產生和傳遞。當居民家中紅外探測器觸發告警,系統通過手機短信提示居民,居民通過手機或電腦遠程瀏覽攝像頭。
(2)小區保安確認。報警公司在接到報警后,瀏覽該地視頻確認報警。若確認為非案件類的告警,則通知就近的保安公司進行上門服務和現場確認;若為案件類告警信息,則報警運營中心立即向公安接警中心報警。
(3)公安接警中心接處警。公安接警中心電腦立即跳出報警界面,顯示報警截圖、錄像與用戶相關信息。根據圖片及視頻判斷是否為有效警情,通過語音對講、電話與短信等調度小區保安人員、轄區派出所人員、附近巡邏民警及用戶等及時處理警情。
6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互聯網+安防報警系統通過對現場錄像的查看降低了誤報率;通過定時視頻巡察降低了漏報率;系統不間斷的錄音錄像能為案事件事后偵破提供直接的線索證據;采用互聯網技術可實時獲取前端設備狀態;系統聯網容量無限擴大;通過技術手段和運行機制的改進,大大提高了接警的準確性、速度和效率。重要單位、治安復雜場所、家庭等場景均適用,并通過試點應用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人工成本較高、防范時間多而報警時間少,還沒有形成全國或省級的標準,因此未能在商戶、社區、家庭以及社會治安的各個單位普及,觸角沒覆蓋到社會各個角落,還難以形成有效的防控網絡。系統實現了互聯網技術扁平化、數字化和平臺化的優點,還沒有體現出規模化效應,智能化方面也探索不足[10]。隨著新技術不斷普及,需要不斷摸索出一套對公安、社會單位和群眾都各方有利的全國性技術標準和運行機制,同時應用大數據技術向智能化方向探索。
參考文獻:
[1] 高可. 淺談互聯時代下報警運營企業的發展與應對策略[J]. 中國安防, 2015(6): 72-74.
[2] 楊正平. 淺析互聯網+時代的報警運營上門服務[J]. 中國安防, 2015(16): 64-67.
[3] 辛聞. 廣州:設立首個110報警平臺[J]. 人民公安, 2015(5): 22.
[4] 胡靜弘. 流程工業分布式智能報警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 杭州: 浙江大學, 2015.
[5] 潘孝群. Android平臺上的移動視頻監控的設計[D]. 杭州: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2013.
[6] 趙法彬. 讓家庭網絡更加智能[J]. 數字通信世界, 2015(7): 73-74.
[7] 王李強. 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設計與實現[D]. 廈門: 廈門大學, 2013.
[8] 張滬玲,陳雪軍,張賀榮. 岸船間話音E1數字中繼信令選擇[J]. 無線電工程, 2008(10): 7-9.
關鍵詞:“互聯網+”;《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聯網+”作為一項行動計劃正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意在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高等教育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本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環境,“互聯網+”的引入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教育雙向互動、實時互動的模式,推動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高校打造更科學、合理行業生態。“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真正做到以學生核心。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解讀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并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我國后,迅速得到我國經濟學界的認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廣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此后各大高校廣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
1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課時量不足。《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經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經濟理論為導向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既要求學生學好經濟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熟練運動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經濟關系,大概需要70個課時。但經過調查發現,國內各大高校安排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學課時最高,設置68學時。而一些農業院校計量課時設置更少,如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本科計量教學課時平均僅為48學時。課時量的限制給學生學習該課程帶來重大阻礙。
其次,課程銜接困難。《計量經濟學》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學三方面基礎。經調查發現,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課程,各大高校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是比較重視的;而數理統計作為《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統計指標、數據的收集、計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釋經濟問題的一些數量關系,為今后寫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部分高校在數學課程設置與《計量經濟學》脫節,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在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習中,側重講解概率部分的知識,對數理統計知識講解甚少;再如《線性代數》這門課,各大高校在該課程中講授矩陣及其特點,并未將其與多元回歸的分析相結合,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沒法將其與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課上得花時間講解有關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因而大量減少對《計量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各大高校的基礎數學課程教授內容過于簡單,與經濟學結合不夠緊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
1.2教學模式傳統
其一,課堂教學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這種單一傳送知識的授課方式,會在短時間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難度。并且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熱情低、依賴性強,學生也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
其二,重理論輕實踐。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理論知識所有側重的闡述說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理論知識。《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需要學生掌握從選擇研究的經濟問題、構建模型、到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這些過程。因此,對本科生而言,要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這門工具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論知識。
1.3考核方式不科學
大多數高校對《計量經濟學》考核,70%-80%的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測試出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能構建理論模型,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修正,還要求對估計結果進行合理的經濟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期末考試只能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路徑
基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改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
首先,合理安排學時。自克萊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到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講學班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開始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階段至少要掌握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經典模型的基本應用,并適當引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在本科階段需要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學會熟練運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所學的內容較多。但是從調查的資料看,目前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難以保證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講授,更無暇顧其次,加強相關課程的銜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處理,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沒有扎實的統計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掌握會很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經濟類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對而言,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更多的課時。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無法達到理想數量時,應加強數理統計的教學,并在課程內結合經濟現象進行基礎的經濟數量分析,提升學生對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計量經濟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課程內容。在開課初期,教師針對導論和一元、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章節進行講授,讓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開設“超星學習通”,將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更加多樣化。具體每節課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拓展學習材料以文檔、視頻等形式放在“學習通”上,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其次,課中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專題和討論等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四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布置課后作業,針對任務點設置練習題和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及學習材料,還可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從而使得學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測驗。
其次,還應優化實驗教學。課時量的限制使大多數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建立線上案例教學庫,案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為主,比如將熱議的話題轉為案例分析,將這些案例與每一章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適當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另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選題開始,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踐調查、收集數據、建立模型最終形成學術論文,讓學生真正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實施過程化多維考核制度。“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可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提問或上機演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分,避免搭便車現象。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學習通”上的學習、階段性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綜合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績可設置成:平時表現(10%)+實驗報告(20%)+課程論文(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超星學習通”上課程視頻的學習、的小節作業以及簽到;實驗報告布置兩個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建立理論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完成建立經典模型和非經典模型的全過程;課程論文按學術論文的要求,考察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可采用師生互動評價法,學生自評(30%)+教師評價(30%)+同學互評(40%),從而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UI設計;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6-0130-03
1 引言
隨著Web2.0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無疑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它改變了許多固有的教學理念,讓教學變得更為靈活、更為自由、更為智慧。UI設計課是目前社會需求度非常高的技能類課程。UI設計理念必須經由實驗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與操作技能,而傳統的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缺少互聯網思維,已經不符合移動碎片化學習的需求,逐漸呈現出教學技術陳舊、學生主動性降低、師生交互呆板等問題。“互聯網+教育”代表著基于新技術的教學方式演變,可有效改造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模式。
2 實施可行性
“互聯網+”手段能否改善原有UI設計課程的實驗教學?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其可行性。
從優勢方面進行分析,互聯網+的優勢是互動性強,許多“互聯網+”產品是學生興趣的聚合口,如微信。將“互聯網+”引入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UI設計內容的學習動機。此外,即時交互的特性也能夠緩解師生雙方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對等關系[1]。
從劣勢方面進行分析,“互聯網+”技術一般均需依托Internet,在實驗過程中開放網絡會成為常態,一部分不專心的學生會瀏覽與實驗教學主題無關的內容。這對教師的實驗管理提出嚴峻的考驗,要維持課堂的有序,保證實驗流程的正常運行,都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機遇方面進行分析,“互聯網+”如同春風,吹起一池之水,為原來呆板的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帶來新的改革機遇。教師可以大膽啟用適合于課程的技術手段,設計出符合智慧教育趨勢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參與更深層次的探究學習。
從威脅方面進行分析,新技術應用于實驗教學,帶有一定的未知性,教師較難掌控所有方面。一旦對其管理不佳,則可能造成課堂上的某些失控,對整門課程造成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只要克服實驗教學管理、學生動機維持等問題,應用互聯網+手段構建UI設計實驗教學模式具備較大可行性。
3 實驗教學原則
無論采用何種“互聯網+”技術手段,無論安排何種形式的混合教學,“互聯網+”背景下的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都應遵循以下原則。
技術必須服務于實驗教學 “互聯網+”背景下的實驗教學雖然是新技術的應用,但并非“為了使用技術而用技術”。每一項“互聯網+”技術在引入實驗教學之前,都必須經過論證評估。首先對其面向對象、技術特征、教學優勢、潛在隱患等進行詳細調研,再判斷是否有合適的實驗環節可以嵌入,最后決定是否將其安排入課程的實驗設計之中,確保其能服務于實驗教學。
維護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互聯網+教育”概念興起的當下,有些教學工作者看到深度學習機器人戰勝人類思維能力等現象,對教學產生悲觀情緒,認為“互聯網+”將弱化教師地位。然而筆者認為,“互聯網+”代表了新型的思維,但是教師地位并未下降,而是在側面被加強。教師對于整個因新技術而呈現離散狀態的教學過程,其引導管理作用變得愈加重要突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天性,也不可能因為冰冷的顯示屏幕而被取代,面授除了知識的交流,還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教師的主導地位在“互聯網+”背景下的UIO計課程中仍需維護。
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采用“互聯網+”技術的實驗教學改革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應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提升,包括參與動機、關注程度、實踐熱情、知識內化效率、課程滿意程度等。只要是能產生某些方面的助益,對教學過程沒有消極影響,均可以考慮引入。如某項技術對于教學設計中的知識表達可能并無太多幫助,但它能活躍學習氣氛,提升參與者的自信與熱情,即可加入上述第一條原則的論證對象列表。
4 實驗教學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的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模式,主要以微信作為貫穿課程始終的互聯網媒介,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從基于慕課的自習、混合式實驗過程、基于Web教學平臺評價、基于開源社區擴展實踐等方面展開,其模式思路如圖1所示[2]。
基于慕課的自習 實驗教學的課前學習主要通過慕課自習實現。教師在第一次課即要求學生必須使用微信關注教師公眾號。教師提前一周左右在微信公眾號下一節課的知識要點,并提供慕課學習資源的鏈接,要求學生就實驗的知識要點在慕課平臺上進行自學。
如下一節實驗課的主題是APP UI,教師事先在微信公眾號上發送推文,通知學生就APP UI主題進行預習,要求結合教材、圖書館、網絡數據庫等就APP UI的設計原則、設計風格、設計工具等做一個基本的了解。教師除了預告學習要求,還會提供與APP UI相關的網絡參考資源。除了依據課程建設實際情況推送學校自制平面設計類慕課,還會推送中國大學MOOC“人人愛設計”、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視覺傳達設計思維與方法”等著名聯盟、院校的針對性慕課資源,以解決參考資源有時不夠全面的問題。
混合式實驗過程 在實驗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必須從微信端推送實驗指導書,使用簡化的流程圖等方法告知學生整個實驗的步驟,以讓學生對實驗操作步驟有一個大致的概念,設立實驗教學目標與流程,降低部分學生的茫然與緊張感。
如教師推送一個“頭腦風暴+思維導圖+UI繪制”的流程以及繪制APP UI的重點技巧至學生微信,進行學習任務的預示。要求學生按5~6人分組進行頭腦風暴,每組設一位組長以及一位記錄員。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寫有提示APP主題的卡片分發到每個小組,要求小組就發到卡片主題進行頭腦風暴、提煉創意,在討論過程中成員不得打斷發言,學生采用Xmind軟件或紙筆等工具提煉創意。頭腦風暴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使用Xmind將創意點組織為思維導圖,如圖2所示,并請創意較好的小組將思維導圖成果在講臺上進行講解。而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分工合作,就APP UI的各個分解頁面使用Axure或Sketch繪制APP UI原型。教師在整個混合式實驗過程中主要是組織與引導,并視學生的具體實驗需求考慮采用Remote Desktop演示重點與難點。
除此之外,師生的討論有時也使用微信的微現場等功能進行交互,如教師在Web設立討論主題“微軟的扁平化風格UI是否代表互聯網的全部扁平化趨勢”,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學生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通過微信提交看法,教師則篩選學生討論意見,將具備代表性的見解“上墻”(展示在頁面),并對“上墻”意見進行點評。
基于Web教學平臺的評價 教學評價在實驗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需有機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3]。過程性評價方面,教師通過頭腦風暴活動中的組員表現、思維導圖的創意講解、現場互動等形式進行評價。總結性評價方面,教師主要通過學生在Web端提交的作業進行評價。期末總評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進行加權計算。
限于微信手機端API等問題,移動端提交作業功能仍不成熟,因此,目前實驗作業的提交與批改采用的是“課堂派”這種融合PC端與移動端的Web教學平臺。教師提前在Web教學平臺作業要求,學生將完成的實驗成果提交到系統對應任務,教師在平臺上實時預覽作業并進行打分。因為該Web系統與微信端數據互通,學生可自愿綁定微信至Web系統。綁定微信號的好處是,學生可以通過微信查詢作業提交結果以及分數。教師也可以針對作業中的問題進行私信點評,師生間均可以通過Web系統或微信進行站內私信,避免學生因做錯作業產生的尷尬感,實際應用效果良好,加深了師生的信任與交流。
基于開源社區的擴展實踐 創新創業成為當下高校應用型教育的重點關注話題,因此,本研究除了課堂內的實驗,還積極推動課外的實踐深化。“互聯網+”背景下UI設計課程的擴展實踐,主要安排在課后。教師通過微信推送時下具備發展潛力的創新創業項目主題,引導實驗過程中感興趣的學生參與項目實踐。此外,教師不定期微信推送開源社區信息(如開源中國社區OSChina),引導學生在課外跨學科跨學院組隊,擴展所學知識,并依托科技競賽、學生科研項目等將其轉化為實踐成果。教師在這個步驟內充當導師身份,與學生在創客空間等場所進行交流,助其成果孵化。
5 存在問題
“互聯網+”背景下的UI設計課程實驗教學中,雖然在諸多方面有所改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工具并非原生為教學開發 許多好的互聯網工具(方法、應用、平臺等)無法直接應用于實驗教學,降低了工具的適用性與工作效率。原因在于其并非原生為教學開發,部分是中途轉型,還有部分至今仍面向其他領域。但一個利好的現象是,包括YY教育、新東方網校、淘寶同學在內等在線教育均對教育市場看好,開始投入開發力度,甚至QQ群等長期未進行教學優化的也推出了教學群功能。
教師對于新技術有抵觸心理 大部分教師能接受新技術,卻不情愿將其應用于教學。因為,首先這部分付出往往并未計入工作量,教師沒有回報;其次,學習技術需要時間,將技術轉化應用于教學進而改變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習慣,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害怕在課堂上因新技術應用失誤而產生尷尬。這一點仍需要學校對教師進行相應的政策安排,以及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技術能力。
自律性差的學生會影響效果 驗教學中教師頭疼的往往是部分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如在大班教學小組討論項目形式中,組內“消極怠工”的學生往往會降低整個小組的凝聚力,影響最后的實驗成果。微信、Web等應用的放開,給了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自由與資源,然而從事無關事情的學生卻會影響整個實驗任務的積極氛圍。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實驗過程,因材施教,引導偏離于任務之外的學生重新回到任務線。
6 結論
“互聯網+”應用于實驗教學是一種趨勢,種種便捷特性為UI設計課程帶來新的活力。本研究結合微信、Web教學系統等互聯網媒體,采用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教學方法,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對此滿意度較高,期望能結合更多的“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對于教師及教育研究者而言,“互聯網+”本身正在發展,仍有許多特性需要時間去改善,以更好地符合教學需求。相信在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教師對技術的接納度提升,包括UI設計在內的課程都會形成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關鍵詞] 互聯網經濟;人才培養;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2015年,“互聯網+”進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嘉興烏鎮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地,同時,互聯網經濟被嘉興市政府視為經濟強市“一號工程”并列入“十三五”發展戰略。互聯網經濟必將帶動網絡基礎設施、核心產業、網絡應用等方面的重點建設,也勢必需要本地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來保障互聯網經濟轉型和維持互聯網經濟運行。為適應市場對網絡技術人才培養的要求,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改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專業教師隊伍、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手段等已刻不容緩。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這幾年主動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作了許多積極和有益的探索,初顯成效。
一、對接產業,建設專業
(一)緊跟企業轉型
專業教師通過“聯一企、做一項、結一師、帶一批”活動,緊跟行業企業轉型。深入行業調查研究,了解社會對本專業人才數量、培養目標及業務規格的要求,了解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術人才的崗位知識結構、崗位能力要求和職業素質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專業崗位能力需求,借鑒國內外高職教育的經驗,加強技術應用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實踐能力、關鍵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組成由企業人員和高校專家共同參與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基于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構建出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特征。重建了《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網絡設備配置與管理》、《網絡安全管理與維護》等7門課程群,完善面向企業建網、管網、用網等崗位群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達成度明顯提高。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0%,用人單位滿意度在87.88%以上。
(二)建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開展學校與企業信息互通、人員互聘、資源共享,通過教師走出去、企業專家請進來等方式,加強校企合作力度。與合作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作企業提供新生專業認知實習、學生綜合技能訓練、畢業生跟崗實習等崗位及項目,專業老師給企業提供生產技術支持和服務,強勢互補,專兼結合,使專業教學活動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完善了遞進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時數占專業總學時的62.8%,其中生產性時數占實踐教學時數近40%。
(三)形成“建、管、用”專業課程體系
以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與維護為核心,面向三個崗位群:網絡工程項目實施與技術服務崗位(建網)、網絡運維與管理崗位(管網)、網絡應用與技術支持服務崗位(用網)。設立三大課程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組成專業課程體系。對應新學徒、普通技工和高素質技術工程師的職業身份。專業核心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27%,拓展選修學時占總學時數的40%。
(四)建設現代生產場景校內外實訓基地
圍繞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培養,依據課程改革及實施需要,對接企業生產技術和技能大賽要求,配足、配齊、配優實訓設備,滿足了學生基礎性實訓和生產性實訓要求。建立了與現代企業生產服務場景相接近的實訓場景,形成了銳捷網絡學院、思科網絡實訓基地、H3C網絡技術實驗實訓室等有現代企業文化對接的情境化實訓教學環境,保證了專業核心技能實訓教學1人1工位。創立1個“校中廠”,承擔學院信息化辦公設備維護維修任務,新建物聯網及網絡通信實訓基地,進一步完善了專業實訓基地產、學、研、訓、賽一體的功能。
(五)多渠道提升師資教學團隊
以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為龍頭,選派骨干教師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國內外重點高校專業研修,以訪問工程師身份到地方重點合作企業掛職實踐,加快了中青年教師的成長,使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專職教師12人,碩士及以上教師占100%,“雙師型”教師91.7%;聘請來自行業企業生產管理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12人擔任兼職教師,專兼比達1:1。
(六)采用雙證書資格
學生畢業資格與社會職業資格掛鉤,采用雙證書制,即辦公應用一級證書及行業資格證書。行業資格證書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絡管理員或程序員資格證;華三、華為、銳捷、神碼、思科等網絡行業網絡管理員(工程師)或網絡安全員認證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項目管理工程師或行業項目經理認證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程監理員、電子商務員(工程師)等。近3年職業資格證率100%。
二、改進教學,提高質量
(一)推進信息化教學
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使學生能夠真正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同時,將“銳捷CCPI”、“華三H3CNE”和“思科CCNA”引入到《網絡設備配置與管理》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就業通行證”。
一、會計信息化的特征
對于企業來說,會計信息化運行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
(一)智能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與數據程序技術的融合,一方面使其具備了會計核算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了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當前,受科學技術的影響和制約,會計信息化具有的智能化特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需要人的操控,只有在人的管理和操作下,才能實現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正常運行。
(二)開放性
在當前環境下,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這是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基礎所在。對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來說,由于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進而必然導致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存在開放性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會計信息化同樣存在開放性的特點。
(三)全面性
從內容的角度來說,會計信息化涉及到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方法,另一部分是會計實務、會計管理等內容。從實質上說,會計信息化還包括會計的預測、監督、決策等內容。對于企業來說,會計信息化一方面需要簡單地應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系統地構建企業會計信息化。
二、會計信息化對內控的影響
會計信息化給企業帶來便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時也會對企業內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弱化傳統的內控效果
對于企業來說,實施會計信息化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守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運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記賬、算賬,還是報賬,甚至所有的會計工作,都需要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同時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影響和制約,人員的操作與控制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與當前的企業會計信息化相比,以人為基礎的傳統的會計內控效果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傳統的會計內控工作主要由人來完成。與傳統會計工作相比,會計信息化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
(二)內控重點發生變化
對于企業來說,按照傳統模式組織開展內控工作主要是防止出現錯誤和弄虛作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會計人員的錯誤。但是,實施會計信息化后,無論是內控的范圍,還是內控的內容都出現了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在會計信息化中,一方面融入了系統開發、數據編碼等內容,另一方面還兼有修改程序的內容。可以說,會計信息化更加側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安全性,最大限度確保企業安全運行。
(三)增加了內控風險
對于企業來說,實施會計信息化,其優勢主要表現為能夠在企業內外之間建立相互聯系,彼此之間溝通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會計工作的正常運行,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是,正是因為會計信息化的開放性,將會進一步增加直接泄露企業會計信息的幾率,降低了競爭對手獲取會計信息的難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企業的會計信息被泄露,那么將會導致企業處于被動地位,進一步弱化企業的內控效果,甚至制約企業的未來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內控的具體措施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互聯網+”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會計信息化優勢,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自身的運營風險,進一步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
(一)完善制度建設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小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設,首先,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所謂政策環境就是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將互聯網與法律進行融合,借助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其次,清除障礙,在“互聯網+”背景下,為了提升自身的內控效果,必須清除內控過程中遇到的一切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會計信息化內控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培養專業人才
在“互聯網+”背景下,為了確保會計信息化內控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需要培養專業人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會計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進一步增加了會計工作人員組織開展會計工作的難度。會計信息化在人員素質方面對會計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備專業的會計知識,另一方面能夠靈活駕馭計算機,使用各種辦公軟件等。
(三)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安全性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與傳統的會計工作相比,在“互聯網+”時代會計工作將會面臨更大的信息安全問題。這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的會計信息更容易出現丟失、篡改等,進一步降低了會計工作的安全性。為此,首先會計工作人員需要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其次組織好信息安全工作;最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預警系統。借助以上措施,進一步有效保護互聯網信息存儲、傳輸、處理,以及使用的安全性,一旦會計信息遭遇病毒的侵犯,或者出現漏洞,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實時的處理,確保會計信息的安全性。
(四)改變觀念
在“互聯網+”背景下,每個人都有責任推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同樣道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有責任將“互聯網+”融入到自身的日常工作中。對此,我們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加強學習,將互聯網運用到會計工作中,面對“互聯網+”的環境,通過提高自身素質,最大限度地做好企業會計信息化內控工作,進一步推動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