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導學;復習效率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注重基礎,期望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達到全面梳理高中歷史基本知識,掌握歷史基本技能的目標。當前的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基本以教師的“滿堂灌”為主,學生好比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主動性差。這樣的課堂顯然低效而無趣,并與新課程的理念背道而馳。改變復習課的模式,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勢在必行。
一、學案導學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將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就能夠接受的。它是學生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的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皩W案導學”改變了課堂上教師壟斷課堂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提高了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和諧發展,又能減輕學習負擔,以合理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成效。
3.新課程的理念。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币虼?,一堂高效的歷史復習課包含了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
二、學案的編制原則與格式
1、學案的編制原則。
精心編制的學案是提升復習效率的基礎。學案編制要堅持以下原則。
針對性。它指的是學案的編制必須圍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此外,學案的內容必須符合學情。
知識問題化。即將知識點轉化為探索性的問題。解決問題是復習課的主線,問題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注意問題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設計的問題要難度適中,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問題的設計還要有梯度,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2、學案的編制格式。
(1)課前導學,明確考點。
這是學案的第一部分,它使學生明確高考的考查范圍與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如:《考試說明》和《浙江省學科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
(2)答疑解惑,各個擊破。
這一環節,主要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
探究1:請運用“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在意識領域里的反映”的原理,分析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探究2: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有何異同?
探究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以下問題。(材料略)
①在“理與欲”的關系上,朱熹和李贄各持怎樣的觀點?
②朱熹、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態度各是怎樣的?
③據材料二、三回答,黃宗羲等人是如何對待儒學的?
探究4: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下面的表格。
探究5:梳理自古以來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與地位的變遷。
(3)落實基礎,鞏固提高。
鑒于浙江省文綜卷中歷史學科的題量是12道選擇題及兩道主觀題,故每課
后習題基本與高考保持一致。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的練習,例:7、材料分析題(材料略)
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對當時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微不足道……但是,它們卻最終還是流行開來”這句話的含義?(8分)
②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儒學代表人物是如何“奮起反擊”并推動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分析所帶來的影響。(12分)
③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征?(6分)
三、學案導學的實施流程
(一)課前預習落到實處
一輪復習課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梳理,但如果只是對已有知識的簡單羅列,不但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無助于他們能力的提高。對一堂高效的復習課而言,必須縮短這一環節所占的比例。筆者的做法是:復習一課的內容前,要求學生在熟讀教材的基礎上,構建該課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學生了解并掌握閱讀教材的方法。筆者從高二第二學期開始,就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歷史教材的三級閱讀法”。
第一級:閱讀“章”“節”“目”,構建內化的知識框架(具體方法略)。第二級:閱讀“段”“句”“詞”達到“三個明確”。一是明確每段的角度化內含。 二是明確該段與子目的邏輯關系;三是明確、理解、記憶關鍵句和核心詞(時間、地點、人名、概念)。第三級:閱讀課本“輔助材料”,拓展視野,突破重難點。
當然,即使學生掌握了閱讀教材的方法,也未必能完整地列出知識體系。為降低難度,起初我會給學生許多提示,而后會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逐步減少。到了高三,大部分學生就能掌握此項技能。如《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躍局面》一課,一學生就構建了這樣的比較成熟知識體系(圖略)。
學生完成這一預習作業后,要抽一部分批閱。設置這一環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督促學生預習;二是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課堂上可簡單帶過,重點放在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存疑之處。
(二)課中運用學案導學
第一步:夯實雙基,合作學習。
如前所述,為督促學生將預習真正落到實處,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前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學生如何知道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正確與否?我的做法是課前請學生板演或投影某位學生的作業,然后讓這位同學闡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學補充完善。這一環節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之后,進入第二個環節:小組合作學習。我將學生以六人為單位,分成9個小組,每組設一位發言人和記錄員(負責記錄要點),集中討論學案中所列的5個探究問題。學生如果有疑問,可向教師咨詢。
第二步:展示成果,限時訓練。
展示是新課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復習課的效率,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機會。展示不僅能有效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強化其學習動機;也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小組展示成果,一般以自愿為原則,其他小組補充為主要形式。但每個小組、每位同學的水平是有差異的,容易出現某些小組一枝獨秀,其他小組坐享其成,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加劇學生的兩極分化。為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就要善于觀察,多鼓勵、多指導主動性偏弱的小組或學生。此外,小組展示的成果無論多完美,也不能說明學生已掌握了重難點知識,必須通過習題來鞏固、提高。此課的剩余時間,用于限時訓練,其目的是通過訓練讓學生強化記憶、加深理解、熟練技巧,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
第三步:習題講評,總結提高。
這一環節是放到第2課時進行的。習題講評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找出并糾正答題中的各種錯誤。二是概括和歸納知識,掌握解題的規律和方法。筆者一般是這樣操作的:搜集學生的典型錯誤,制成課件。課堂上請學生分析錯誤的根源并嘗試自我糾正,進而歸納主觀題的解題技巧。
以學案中第7題為例,學生暴露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后兩問。如第(2)題的第一小問要求學生簡述“宋代儒學代表人物是如何“奮起反擊”并推動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這實際是考查理學的發展歷程。儒學的發展歷經北宋五子開創理學,朱熹建立理學體系,陸九淵開創心學的三大階段。因此,這個小題應有6分。有位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略)她的答題思路基本正確,但出現多點重復(二程本是“北宋五子”中的人物,無須單獨列舉)及史實錯誤(朱熹等理學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陰陽家的思想)。分析“所帶來的影響”時,該生的答題角度單一。顯然,這位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影響類”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相關的解題指導。
第(3)問乍一看難度不大,但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略)。
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發生怎樣的變化?”時,該生明顯偏題。首先,她的答案來源不符合“材料三+書本知識”的要求。其次,題目問的是“儒家思想”的變化,這要結合書本知識及材料中黃宗羲的思想主張(批判封建君主專制)著手。回答“時代特征”時,該生的優點是層次清晰,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回答;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對明清時期總體特征的概括,即: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此外還出現了明顯的史實錯誤:中國的資產階級誕生于近代的19世紀60、70年代,而非清朝初年。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講評,學生會逐漸意識到:解答主觀題,關鍵是審題(一審材料,二審設問,明確知識范圍和答案來源);組織答案前要先構思,構思要周密;答題要有層次,層層擺要點;表述用術語,突出關鍵詞;字跡要清楚,卷面須整潔。為了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及解題技巧,進行變式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四、對學案導學的思考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中運用學案導學的益處很多。
學案能為學生提供及時、關鍵的指導,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把握知識內容,減少了教材閱讀和作業中的困難。此外,也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具體的內容材料,師生互動的基礎得以夯實。學生為了構建知識體系,必須熟讀教材,進而養成了良好的讀書方法。學生的自主意識、綜合素質等明顯提升。通過同學之間交流、整理信息,不斷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變化。以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滿堂灌”,對于學生能掌握、分析的知識點,決不越俎代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有所增加,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教師從過去的“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當然,學案導學的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教學手法不靈活,流程單一;生成意識相對薄弱。學案減少了教師的“教”,增加了學生的“學”,突出了學生主體意識,但設計好的學案會影響“生成”的魅力,這就需要在預設的同時預留出“生成”的空間。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完全同質化,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 國際教育新理念[M] 海南出版社,2002.
[2] 朱世光《中學歷史教學行與思》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關鍵詞】豐田生產方式;豐田企業文化;精益文化;文化建設;傳統
文化豐田汽車公司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其中的秘訣之一就是其獨創的豐田生產方式。如今提起豐田生產方式,人們想到的往往是“看板管理”、“目視化管理”等外在的管理手段,卻忽略了豐田背后的企業文化的力量。事實上,就像張瑞敏先生說的那樣,“豐田生產方式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方法,更變成了一種企業文化?!?/p>
一、企業文化簡述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建立的為企業員工共同認可并遵循的企業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思想理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的總和。按照企業文化結構“四層次”理論,企業文化由外及內被分解為物質層、行為層、制度層和核心層。物質層是企業文化的外溢,包括企業的形象、名稱、商標、產品等。行為層以人的行為為形態,包括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工作氛圍、員工關系等,它是企業價值觀和精神的反映。制度層表現在企業的各項制度安排組織結構。核心層則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為大多數員工認同并遵循的基本信念。
二、豐田生產方式與豐田文化的關系
對于文化和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王祥伍和黃健江在《企業文化的邏輯》一書中有過“任何文化的形成都與該群體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質生產方式相關”的論點。按照這一觀點,是豐田生產方式造就了豐田的企業文化。但事實上豐田的企業文化不是從豐田生產方式誕生時才有的,而是在豐田公司的成立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一方面,豐田的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豐田生產方式的產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豐田生產方式的實現。另一方面,豐田生產方式是豐田文化的外在表現,豐田生產方式的成功在證明了豐田文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的同時也不斷豐富了其內容。因此在認識豐田文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豐田生產方式。再者,雖然企業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豐田本質上仍然是一家汽車制造公司,因此認識豐田的企業文化還是應從生產方式出發。
三、豐田生產方式簡述
提到豐田生產方式,人們常常會走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把豐田生產方式簡單地同“看板”等同起來。而事實上“看板”只是一種工具。豐田生產方式發展到今天,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而是上升到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我們對豐田生產方式進行剖析,從單純的制造方法來看,豐田生產方式是在現場建立起流水作業線,按工序布局機器,由一人管一臺變為一人管多臺來提高生產效率的一種拉動式的生產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看板作為“取件指令”或“搬運指令”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管理理念來看,豐田生產方式是以降低成本、保證質量為目標,以徹底杜絕浪費為基本思想,在持續改善的基礎上,以準時化和自働化的方法追求制造產品合理性的一種管理理念,準時化和自働化是豐田生產方式的兩大支柱。準時化是指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數量取得需要的物品,其目的是防止過度生產以杜絕浪費。自働化是指將人的智慧賦予機器,這里的“人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機器發生異常時能夠自動停止運轉,這種自動處理異常情況的現場管理方法不僅可以防止過量生產,而且可以從源頭上防止次品產生。豐田生產方式講究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即數量上不多也不少,時間上不晚也不早,這是一種極具藝術感的生產方式。
四、豐田生產方式中的文化精髓
從生產方式的角度來看,豐田文化的核心是精益文化,包括以人文本的理念,團隊協作精神和探索鉆研精神。為什么可以把豐田文化的核心簡單地歸結為“精益”二字呢?何謂精益?拋開精益生產的概念,單從文字層面,“精益”可以通俗地解釋為“更好”,這是豐田的追求,也與豐田的基本理念契合。豐田的基本理念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這里的更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更高的質量,二是更滿意的價格。另外,“精益”的內涵與豐田公司“持續改善”的思想相重合,持續改善的過程本身就是追求更好的過程??梢哉f,“精益”是豐田的價值追求和管理理念的雙重體現。而在“精益”的實現過程中,有三種企業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與以物為本相對應的一種理念,是把人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根本的一種管理理念。具體到企業中就是把人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而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和發展人。尊重人,指尊重人性,把人看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緒,有自我追求的人,而不是像科學管理那樣致力于將人訓練成一種“高級工具”。豐田給予員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員工可以發現問題,提出改善措施,甚至可以參與到公司的決策過程中。發展人,指重視員工在企業中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豐田始終致力于員工的長期培訓,希望在企業價值實現最大化的同時也能使員工實現其個人價值最大化。
第二,團隊協作的精神。
團隊協作精神貫穿于豐田生產方式的始終,大野耐一曾用排球等團體運動來論證個人技能與團隊合作之間的關系,從而喊出“團隊協作高于一切”的口號,并且用“交接棒區”、“不要人為地設置孤島”等理念來體現豐田內部的協作氛圍。
第三,探索鉆研的精神。
豐田生產方式是通過杜絕浪費來提高效率進而降低成本。關于效率的問題,福特一世的回答是“所謂效率,說來也非常簡單,就是拋棄笨拙的方法,用我們已知的最好的方法去工作?!必S田是認可這一說法的,也一直按照這樣的想法去做事。放棄笨方法,尋找最好的方法的過程就是持續改善的過程,這需要員工持續的探索和鉆研,它要求人們能夠打破常規,從“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約定俗成”的做法中發現不合理因素,從不斷的嘗試、摸索、鉆研中尋求最好的方法。探索鉆研的精神從豐田誕生之時就有,豐田創始人豐田佐吉本身就是一個創造者和發明家,豐田一直倡導要反復問5個“為什么”也是探索鉆研精神的最好體現。
五、豐田企業文化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
同日本相比,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遠遠落后。雖然企業文化是基于社會背景建立的,具有不可復制性,但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卻是可以學習和借鑒。通過對豐田企業文化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從傳統文化中尋源。
管理應植根于社會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源頭。豐田企業文化大多都能從日本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找到源頭,例如追求精益可以從日本自古就有的危機意識中溯源,團結精神來自于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對企業的忠誠可以尋源于武士道精神和儒家思想。相對于日本而言,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進行文化建設時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
(2)企業文化應與組織績效相關。
企業區別于其他組織的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營利性,因此績效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企業文化應切實對企業績效產生正面影響,通過作用于員工提升個體的工作效率進而在組織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提升整個組織的績效水平。
(3)企業文化需要制度保障。
企業文化不是幾句口號,它需要落到實處,真正對員工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而企業文化的落實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為保障。企業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制度支撐,企業文化的建設也應與企業制度的完善同步進行。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企業文化起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國,最先應用到企業管理實踐中也是在日本,而豐田無疑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先者。對于豐田公司,我們在認識豐田生產方式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其中蘊含的企業文化,為我國企業的文化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金一林.精益生產方式下的豐田文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9(7)
[2]權錫鑒,王寧.企業文化的多角度認識和比較[J].商業經濟,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