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課信息化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者常自言自語:“教育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確實,盡管我們都認為教學設計就是“科學與藝術”并舉的工作,但它卻經常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以兩難問題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因此,如何處理好“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展現它們在教育研究實踐中的互洽性,成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將面臨的話題。
如此巧合,周偉老師所設計和執教的教學案例就名為“科學與藝術”。它是高一語文教學內容,同時涉及物理、音樂、數字、美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對教師的整合能力充滿了挑戰。我全程指導并跟蹤分析了這個信息化教學案例。在整個過程中,周老師展現出了優秀的專業素養,很好地處理了各種疑難問題,實現了“科學”與“藝術”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有機融合。
教學設計要素點評:諸事有法,則操之得法
1.教學框架設計點評:用概念圖來展示結構
周老師有效地使用Inspriration這一概念圖軟件,繪制出了整個教學框架結構的概念圖,使得教學設計的結構框架一目了然,清晰明確。
《科學與藝術》的教學框架組織,是由從主題單元出發的系列專題學習而構成的。在教學框架設計中,周老師將專題學習活動設計成“實踐探索”和“理性探討”兩個板塊。其中,實踐探索又分為“科學家與藝術+藝術家與科學”、“學科與藝術+藝術與學科”兩個子專題。由于子專題的學習目標還顯得偏大,周老師采用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學策略:在“科學家與藝術”中著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愛因斯坦的藝術素養;在“藝術家與科學”中著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達?芬奇的科學成就:在“學科與藝術”中著重研究數學中所蘊藏的藝術美;“藝術與學科”中著重研究音樂的物理構成。這樣的設計,一來能夠縮小教學所涉及范圍,二則可利用已有教材,第三也充分顧及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設計點評:吻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相吻合,是本案例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的又一亮點。
上海市二期課改高一語文第一學期閱讀讀本(實驗本)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促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的,培養其高尚的人文情懷,從而幫助他們樹立為了人類更美好地生存、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而努力奮斗的崇高理想。但是,在具體教學目標選擇上,課程編撰者只顧及了單元主題詞,卻沒有十分準確地貼近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所以本教案的設計者在維系整個單元教學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教材的重新組合,確立了“較為理性、系統地認識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這一集中的教學目標。“科學和人文的關系”是當代社會的重大命題,學生接觸這一社會重大命題,有益于糾正重理輕文或重文輕理的錯誤觀念,全面發展。
3.教學準備工作點評:教學實施,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學者設計了學生信息素養調查表,對學生狀況進行調查摸底,充分做到了心中有數,也為進一步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提供了充足的依據。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教學者還專門設計了“學習支架”:專題研究模板。它是以問題引領為核心的由一系列問題序列所構成的研究綱要,其參照體系主要是布魯姆的六層認知結構和我們精心研究設計的“是何、為何、如何、若何”+“由何”類問題所構成的二維教學問題設計體系。這些教學問題設計工具調整了教學從低級思維向高級思維發展時問題分布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教師的問題設計質量,提升了教學整體品質。
所有這些準備工作,為學生學習起到了扶持幫助作用,使學習目的更明確,有助于提高學習成效。
4.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點評:數字時代,技術助力
在《科學與藝術》中,應用到了網絡、計算機、投影儀,音響等信息化和多媒體設備。它們取代了教師傳授講解、板書設計的部分功能,也為學生搜索信息、交流共享、匯報展示提供了支持,構成了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迥然相異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在教學資料選擇上,傳統教學唯本本教學,教材似乎“神圣不可侵犯”。而本教案設計者圍繞“較為理性、系統地認識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這一集中的教學目標,打破舊有思維模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通過一系列專題式教學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和藝術的關系,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先進教學理念。
5.教學評價設計點評;定性與定量并舉
在教學評價設計上,周老師通過為《科學與藝術》設計教學效果評價量規,并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表現,形成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從而較全面地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當然,其中不足之處在于量規設計中的項目權重設置比較隨意,描述內容仍不夠明確,學生不易于進行獨立的自評和互評。
教學實踐效果點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與藝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實踐效果,檢驗和印證了教學設計的成功。
1.“科學家與藝術+藝術與科學家”實錄點評
借助于合適的教學問題為引導,并且得力于教學前對學生信息素養進行的調查,學生的互動討論與資源探究分析都進展順利,效果良好:在探討音樂、文學、哲學對愛因斯坦科學創造的影響時,主持發言的丁浩同學播放了一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全班同學頓時沉浸在優美動人的音樂旋律所構造的寧謐氛圍中,暫時擺脫了平日生活的緊張疲憊,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悅。這一親身體驗使學生感悟到音樂的確可以陶冶情操、激發靈感,對科學家豐富的想象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
2.“學科與藝術+藝術與學科”實錄點評
在研究音樂的物理基本構成時,學生利用一些仿真軟件和自制的土工具做振幅、音頻、共鳴的實驗,對物理學知識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語文課似乎上成了物理課。但是,經過親自實踐體驗,學生逐漸領悟到原來音樂之中到處都存在著物理機理,“藝術與科學”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一專題的教學效果,也是比較理想的。
3.“純粹理論研究”實錄點評
在這一重點專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亮點。其中,尤以兩處更為出彩,并且與教學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1)學生討論“為什么達?芬奇所繪的蒙娜麗莎的眼睛似乎總是注視著觀眾”,這一問題是學生在基于老師的教學問題之上自己提出的;(2)爭論“黃金分割究竟是一條美學原則還是數學原則(為什么)”。對于前一問題,學生通過熱烈的辯論認識到達?芬奇藝術創作背后有著雄厚的科學基礎。而對于后一問題,答案更是令人
吃驚。在唇槍舌劍的激烈交鋒中,學生引發出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結論:黃金分割原來只是實踐中的經驗常數,經數學家的科學總結才上升為一條美學原則,而它反過來又對藝術創造產生了指導作用,恰似辯證唯物主義中“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關系,超出了教學設計者原先預設的答案。
這種讓人倍感振奮的教學場景,讓人深刻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其實,學生都心懷無窮的疑問和強烈的學習興趣,只是這種學習熱情平時被種種因素抑制著,只要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勇敢質疑、提問、究問,引起學生的學習熱忱,他們的創造精神就會被大大激發。這一專題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無須對學生有價值的問題和激烈論爭過于擔心,因為正是在這種看似與正統教學無關的問題中、在激烈的言語交鋒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問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擴大和深化。
在本專題的某些教學環節處理上,還是留下了一些缺陷與遺憾。譬如:一些專題研究小組的代表上臺向同學匯報學習成果時,只是參照演示文稿上的文字一條一條地念,不加以擴展補充,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來深入解釋自己的觀點。這種照本宣科的方式,使教師無法判斷知識是否已內化為學生思想:而另一些學生則只對自己小組作品感興趣,對其他小組的演示卻注意力不集中。導致這一狀況的重要緣由,在于教師沒有事先對學生的演講匯報方式進行充分指導,沒有明確要求各小組應該與其他組的問題探究結果進行互動、質疑或交流。
4.綜合作業點評:促進學科教學和深度認知
“我們無法想象沒有藝術的純粹科學與沒有科學的純粹藝術會將這個世界變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真的害怕面對這個問題,那么就先放下它,將藝術科學化,科學藝術化。創造出更人性化的生存空間!”“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兩者互補而統一地構成了世界的美的極致,兩者永遠沒有終點。科學求真,真中涵美;藝術唯美,美不離真,那都是熱愛真、善、美的人不斷追求的目標。”
上述兩段文字摘自學生的綜合小論文,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學生通過這一主題學習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理解。事實上,“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一直是很多哲學家、科學家孜孜以求而從未解決的課題。盡管上述學生見解并不是十分完美精確的答案,但卻實現了本主題單元的教學宗旨:鍛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教學設計模式總評:問題化教學設計的成功
以“科學與藝術”為主題單元的教學案例,是一個信息技術支持的問題化教學設計案例。它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問題化教學的諸多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其核心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精心設計的高質量教學問題集為引導來開展教學。
事實上,問題化教學設計模式旨在通過教學問題集引導主題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針對問題展開學習,通過互相交流和教師點撥形成對問題比較完整的理解,從而發展學習者的高級思維能力。《科學和藝術》遵循了這種教學設計模式的指導理念,是一種親身實踐的探究方式,通過教師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了遠比灌輸來得更為扎實的真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二期課改的理念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具體的幫助指導,在整個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由于沒有受到以往陳規陋習的制約,沒有受到“填鴨式’灌輸的影響,學生充分應用其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來幫助學習,能夠對同伴的學習成果進行質疑,并通過熱烈的質疑討論和爭辯將教學問題不斷導入到更深的層次,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大大激發,并得以長久的維持。
總的來說,該教學案例是一個優秀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化教學設計實踐案例。
掩卷之后的點滴沉思:教學設計,任重道遠
在《科學與藝術》案例中,我們為周老師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指導和設計策略,并反復修訂了教學設計方案。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該案例的優秀性和受歡迎程度。然而掩卷之后,不禁還是要提出幾個問題,供廣大教師認真思索。
1.如何正確處理技術與課程的關系
在處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關系時,《科學與藝術》絕非并無瑕疵。結合這個案例,我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是,如何看待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思維技能發展之間的關聯和主次定位?是“技術喧賓奪主、教學主隨客便”,還是“教學為體,技術為用”?或許我們心中都早有答案,但在具體實踐時,是否又會情不自禁地目標漂移而誤入歧途呢?
2.如何增加教學案例的可操作性和表現力
《科學與藝術》的成功,是一個專家指導支持的絕版個案,還是可以讓更多教師復制模仿和操作實施的案例?我一直認為,不可復制的知識是無用的知識。事實上,本人一直關注教學案例設計中“可復制知識”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為教師們創設可以增強案例理念表現力的各種方法和途徑。這一工作盡管細致繁瑣,但我卻認為它將使得更多一線教師受益,使他們能夠分享經驗和心理。在《科學與藝術》中,我設計并明確要求周老師采用概念圖、作品圖、教學問題設計、新課程標準、評價量規等新元素,從而使得該案例更加具有可讀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對于這些新的設計元素,是否值得一線教師重點關注,并發揮完善?
3.如何用優秀的教學問題設計來觸發學生思維
在《科學與藝術》中,優秀的高質量教學問題設計是使得教學得以熱烈開展并取得優秀教學效果的引發點。這些問題設計,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級思維能力發展。然而,限于篇幅,本案例只展示了教學問題設計的最終結果,卻未能展示教學問題設計的過程,使得其他老師對“問題化教學設計模式”的可模仿學習性大為降低。為此,本人將在《曲案說案》專欄專門設置一“教學問題設計”點評活動,重點探討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理念與方法。
結語:每次辛勤的努力,都是積極的嘗試
事實上,周偉老師是一個有主見和想法的優秀青年教師,并不輕易接受任何的建議和觀點。在案例設計與實施期間,我們溝通甚至論爭多次,總是在深入研討之后,才能達到“理念的妥協與共識點”。周老師的精彩反思,以及我們之間的互動對話,收錄在我的博士論著《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之中。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職語文;改革
語文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高道德素養和增強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是各學歷階段都不可忽視的課程,高職語文也不例外。當前,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均提出了較高要求,口語交流、語言理解和公文寫作等能力對畢業生的就業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一、高職語文的教學現狀
高職語文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為適應社會進步,滿足高職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語文也不斷進行著深化改革,以期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能力,增強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生存與發展能力奠定基礎。高職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合作的團隊意識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特別是在未來職業環境中具備良好的較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然而,當前高職語文的教學現狀教師多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注重對課程知識的灌輸,僅在口語表達環節與學生有所互動,忽視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也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以及發展的需要,多數高職院校的語文課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創新性和改革性,拘泥于單一的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傳授,偏離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尤其以下兩點問題亟待解決。1.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缺乏以學生為主教學模式。高職語文課堂多數采用傳統的教學講授方式,由教師傳授和講解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缺乏互動式和訓練式的授課方式,學生很少直接參與教學過程。在課堂中,學生一般沒有提問的主動權和參與機會,教師則主宰課堂及整個教學過程,事實證明傳統的教學講授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的高職教育發展需要。2.教學與社會應用脫節,缺乏針對性和情景性。高職語文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通識課,教學目的不僅是對知識的接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將知識轉化成為自身的一種職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然而當前高職語文教學內容不能與社會需求相接軌,純理論的講授脫離企業崗位技能的訓練。教師往往注重完成教學任務,缺乏職業技能培訓,僅介紹知識、方法和技巧,而缺少學生實踐訓練關鍵環節。因此,高職語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切合現實崗位的需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職業適應性,是當前高職語文課改面臨的關鍵點。
二、翻轉課堂和微視頻資源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混合式教學(B-Learn-ing)、翻轉課堂(TheFlippedClass)、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及云課堂(Cloudclassroom)等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1]。信息技術教育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大趨勢。1.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傳統教學和網絡自學優勢互補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為教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2011年,加拿大的《環球郵報》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2]。翻轉課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國科羅拉多州伍德蘭帕克高中的兩位老師提出,其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這一模式對傳統教學中“課上講授、課下作業”的教學過程進行了顛覆安排,實現了教師以導為主,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實現個性化學習,推動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意識的發展,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2.微視頻資源。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是開發微視頻學習資源,供學生在課前與和課后自主學習。微視頻是闡述課程教學內容中重要知識點的視頻片段,錄制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為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視頻學習資源制作的方式越來越簡單和便捷,教師也更容易制作和使用微視頻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內外對課程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反復觀看,保證了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也可以有效提升了學習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微視頻學習資源便于網絡傳輸和下載,能在多種終端設備上播放,為學生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隨時進行學習和鞏固提供了可行性。
三、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構建
高職語文課堂改革依據上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而開展。即教師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開發微視頻學習資源,為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來掌握重點知識;課堂內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思考來解決疑難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以此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教學模式實施具體流程如下:1、課前準備。通過調研社會及企業人才素質需求,分析高職語文課程特點,結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了口語交際、文學賞析和實用寫作三個課程教學模塊;采用任務驅動法設計各模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事、物作為教學案例,如文學賞析中國學研讀選用了12條孔子經典語錄等;將傳授的知識點蘊含到任務中,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人文素養。2、資源開發。微視頻是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因此,資源設計應該突出自主性、情景性和開放性,尤其注重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情景設計。學習資源包括文本文檔、授課PPT、視音頻文件、圖片和網絡鏈接等多種素材,創設職場學習情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尋找問題和方法;本課程分別設計了口語交際模塊10個、文學賞析模塊12個和實用寫作模塊8個微視頻,涵蓋了課程中80%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內容;同時,還為每個微視頻學習資源附上了任務要求和輔助資源,包括學習任務清單、學習資源利用手冊、微博公告欄目和擴展資源鏈接等,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視頻資源包。3.課堂學習。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推進者和指導者,學生由傳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2]。教師一般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以便于小組協作與討論、難點搶答、成果展示和評價交流等。團隊小組的組建需考慮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差異,最大可能的實現優勢互補。小組在接收到情景任務后,查閱電子資料和圖書、探討疑難問題和分析問題等,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對任務進行解析和探究,分析解決方法和步驟,最終提出解決任務的方案或創作作品等,尤其對口語交際模塊強調聽說訓練的學習內容,師生角色轉變和小組式協作學習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將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4.學習評價。在學生自主學習及課堂內容小組協作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而且還要監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過程,通過過程觀察、成果作品等對每位學生給出學習評價結果。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整體了解,進而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調整和優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檢驗翻轉課堂及微視頻學習資源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成效,本課程精心設計了一套多方位、多元化和全過程的教學評價體系,由資源利用評價、課堂參與評價、平時成績考核和綜合成績驗收等環節組成,不僅教師參與評價,而且也需要由各小組或者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需要留意學生課后活動中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行考察,推動學生參加與之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將成績納入評價體系。
高職語文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構建以自主和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等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是為數不多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改有利于學生對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微視頻資源的利用激發了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逐步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雖然將學習的掌控權給了學生,目前高職學生仍然存在著不擅于提問和主動性不強等弊端,直接影響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有待于教師和學者進一步探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入學習。
作者:史偉 朱曉峰 單位:1.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2.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3-0630].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 層次分析法; 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小根(1965—),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網絡多媒體教育應用研究。E-mail:。
一、引 言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不斷深入,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但也有研究顯示學生的語文素養并未因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而產生更高的提升,這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改進多媒體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探索在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條件下,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效率及效益問題成為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之一。有學者指出,缺乏有效的多媒體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主要因素之一。[1]在多媒體環境下的語文教學中引入績效評價,可以通過衡量教學中的投入和產出來對語文多媒體教學開展評價,優化多媒體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績效是組織中與總體目標和價值相一致的行為傾向及業績或成就。[2]教育績效評價即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績效的內在原則,對教育投入行為過程及其效果進行的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判斷。[3]要獲得有效的績效評價結果,需要設計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本文針對小學3~6年級多媒體環境下語文閱讀教學,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多媒體教學特點,借助層次分析法,研究小學階段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評價研究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小學語文四結合實驗”到本世紀的小學語文“閱讀跨越式教育實驗”,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幾乎沒有中斷過。筆者對語文多媒體教學文獻關鍵詞詞頻統計分析發現,“手段”、“應用”、“模式”、“策略”出現的頻率較高,這表明研究者們非常注重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方法。但語文多媒體教學在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處理教學形式與語文學習內容的關系;如何應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學習的績效;多媒體教學如何與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形式相結合,在取得同樣的結果前提下,付出代價較小等。[4] [5] [6]
(一)語文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多媒體技術評價
《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第十條指出:“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教學建議第一條要求教師“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的新的教學方式。”表1是國內外眾多語文教學評價表中將多媒體技術作為評價內容的典型案例。
(二)現有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的評價
當前,多媒體教學評價從教師、學生、教學課件、教學平臺等四個方面展開指標設計。[10]由于不同學科教學特點不同,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需求也不一樣,評價指標也有所不同。有學者從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和使用性等五個方面來設計多媒體教學評價指標,[11]其優點是涉及了多媒體軟件功能和媒體運用,但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不明確。還有學者考慮到不同課程的特點,將課程分為情境型、實驗型、理論性等三類,[12]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分別設計了聚焦多媒體教學特點的共性指標和聚焦于課程特點的個性指標,使用時評價人員需對課程進行分類。這些普適性的多媒體教學評價指標適用于所有的課程,反映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但卻難以體現學科的教學目標。對于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最終教學業績固然重要,但達到教學效果的行為過程更重要。
從《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可以看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重視各種語文實踐機會,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增加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關鍵。
三、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內容設計
績效評價不僅能評價過去的結果,而且在評價過程中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不斷作出調整。評價過程中既關注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關注學科的教學特點。語文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不但關注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而且重視達標過程中教學資源的配置、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評價的使用、教學預先安排與靈活調整等情況。通過對語文多媒體教學中的行為及行為產生的價值進行分析,找出績效差距,進行績效干預,從而提高教學績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將語文教學劃分為四個學段、五個領域。其中小學分為三個學段,每兩年為一個學段;初中三年為一個學段。每個學段都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等五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為了使語文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更具有針對性,本文選取小學中高學段(3~6年級)的閱讀教學作為研究對象,設計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設計,一方面參照小學中高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設計詳細的指標,衡量閱讀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依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進行設計,衡量多媒體教學資源是否最大程度發揮了教學效益。
(一)小學中高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1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提出在繼續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上,要進一步“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理解字詞的能力”,“培養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第三學段要求在閱讀敘事性作品時,能了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能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二)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整合原則
1. 把握好語文學科的特點
多媒體是一種教學手段,其承載的信息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歸根結底是為學科教學服務。因此,教學不能只關注形式不關注內容,不能脫離課堂教學的宗旨,要按照語文學科的內容需要合理選擇多媒體教學手段。
2. 注重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內部動機越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手段創造真實的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情境要與語文教學目標相一致
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教學情境不能僅是簡單的圖文聲像堆砌,而應是有一定內部意義結構、在情境中有趣味、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的生動的信息集合。
4. 多媒體刺激要適度
小學生大多數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提供的多種感官刺激要比傳統的黑板+教材教學效果好得多。適當的刺激能增強學生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過度的刺激會引起疲勞,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
5.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多媒體技術傳遞信息便捷的情況下,教師會不自覺地將問題的答案呈現給學生,無意中省略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環節。教師在呈現信息過后要給予學生1~2分鐘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后再進行討論交流。只有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獨特見解,他們才樂于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三)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內容設計
完整的教育評價系統必須要涉及整個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從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選用教學資源、實施教學評價以及教學效果都要考慮在內。開展績效評價時,也應覆蓋各個環節 。[14]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方面綜合考慮,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小學中高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來看,知識的目標要求學生能識記本節課的字詞、理解詞句的深層含義、概括句段的意思。能力獲得主要通過言語訓練來完成,在一節課中體現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晰、表達得體、語言流暢;能夠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句段,并給出理由;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對句段進行解讀時,學生作出創造性和個性化的回答。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便能在浩瀚的海洋里游刃有余。通過語言這一中介,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生活經驗,挖掘課程中的美育資源,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設計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利用學習資源,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營造支持學習的心理氛圍。多媒體技術進入教學中引起的最大變化就是教學模式的變化,它挑戰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而提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發展中演變為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雙主教學模式。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然而教材只是例子,目的在于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教學資源是教學過程中一切可利用的條件,不僅包括設備和房屋,也包括人力資源,如教師、學生以及師生的交互等。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效益體現在軟硬件資源的使用,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選擇最適當的媒體。在安排媒體的出場順序時也要精心思考,使它們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多媒體學習認知原則中,邁耶指出“當屏幕上對立的詞語和畫面臨近呈現比隔開呈現時能使學生學得更好,相對應的詞語與畫面同時呈現比相繼呈現能使學生學得更好。”[15]
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的綜合反映,是以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化形式。本研究在衡量教學效果時,知識目標通過教師編制的內容測試卷完成,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課堂觀察(目標)以及課后的訪談獲得。主要從課堂氣氛、學生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進行評價,如學生學習情緒飽滿,非常認真地投入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樂于與他人交流互動等。
四、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
權重反映各個績效評價指標之間量的關系,是對總目標的貢獻程度。指標權重的分配方法有專家會議法、專家咨詢法、專家排序法、層次分析法、兩兩比較法,對數加權法。當指標的權重由專家確定時,由于專家對各個指標的重視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素。為克服這一矛盾,本研究中在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時,擴大了專家的范圍。
五、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績效評價應用
(一)信效度檢驗
為了對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作出判斷,本文將該指標用于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共得評價量表24張。通過對評價結果的統計分析,對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
1. 信度檢驗
(2)評價者信度:即把相同的測驗結果提供給不同的評分者打分,若不同的評分者給的分數大致相同,說明該測驗有較高的信度。本文讓不同評價者對同一評價對象進行打分,采用克倫巴赫α系數,來檢驗不同評分者之間的一致性。α系數越接近于1,表明評價者信度越高。同樣是編號1~6的六位教師,經由三位評分者進行評價,這三位評分者分別為教研室主任、學科組組長和筆者。利用SPSS計算其α系數為0.995,這說明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者信度比較高,見表9。
2. 效度檢驗
在設計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依據《2011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的教學目標和多媒體教學的要求制定,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師利用教學資源的效益,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目標。在設計績效指標過程中,采用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從已有文獻綜述中歸納語文多媒體教學要評價的一級指標,以一級指標為中心,層層分解,劃分為具體的、可操作的二級指標,這些二級指標能夠反映評價目標的要求。根據專家學者的建議對二級指標內容進行補充、刪減、調整,再次根據教師的反饋進行修訂。因此,指標體系具有內容效度和方法效度。
(二) 績效評價結果分析
本文研究過程中深入無錫市2所小學,采集了跨度為一學年的課堂實錄,進行績效評價并將結果向任課教師反饋,受到任課教師的認可。按績效總體得分的輸出看,優秀課有1節,良好課有7節,及格課有3節,見表10。得分最高的《番茄太陽》教學活動組織環環相扣,教學資源使用恰當,教學評價以賞識性為主,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高,思考問題有深度,表達清晰,
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得分較低的為《日月潭的傳說》,該課存在教學目標設計過多、教學環節中媒體利用目的不明確,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之間的互動過少等問題。
六、結 語
多媒體與語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在整合手段、模式和策略等方面有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具體評價當前語文閱讀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需要借助可操作性強、符合具體學科教學特點的評價方法。本文以小學中高學段的語文閱讀教學為對象,利用績效評價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評估,試圖從績效角度來解決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效率不高的問題,從教學過程的五個方面設計了小學語文多媒體閱讀教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用層次分析法分配了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以便能客觀地評價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行為,以及所取得的價值成就。
[參考文獻]
[1] 王娟.影響高校信息化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與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09,(5):95~98.
[2] 梁林梅.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14.
[3] 主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 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24.
[4] 沈莉.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3):37~41.
[5] 郭桂蘋.課堂學習中媒體呈現與信息加工關系實證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6] 吳偉民,李婷.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7] [8] 勵汾水.新課程小學語文評課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9:58~59.
[9] 殷雅竹,李藝.論教育績效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02,(9):20~24.
[10] 王春秀,劉福來.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57~58.
[11] 張素云.高校信息化教學效果指標評價體系的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08,(11):151~153.
[12] 白曉林,趙穎.試析多媒體課堂教學評價系統[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18):51~53.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教育部,2011.
[14] 白靜.遠程教育績效評價指標及其體系構建的思考[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17~19.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初中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在當前的心理健康課堂上,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對心理健康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學不學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針對這樣的現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師必須嚴格設計教學目標,調動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對聲音、文字、圖像等的觀察和了解喜歡上心理健康課。比如,在給學生講珍愛生命的時候,我會首先利用電子課件給學生播放一些教學案例,讓初中生切實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堅強,正確理解生命的含義,懂得要從點點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利用偶發事件進行心理教育,規范初中生的行為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偶發事件,這種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會對教學產生影響。而偶發事件出現時,教師一定要保持冷靜,要靈活機智地解決,及時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偶發事件來對初中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偶發事件的處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比如,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條件,我帶領學生到機房去上課。在課后總會發現地上有包裝袋、紙屑等垃圾,影響了機房的整體環境。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有意識地運用事實對學生進行教育。在一次課程結束前,我走到一個學生身邊,從他的腳下撿起幾個塑料袋,然后對著全班學生說:“同學們,我們是有素質的初中生,你們是否愿意在飄滿了塑料袋的機房里上課呢?”學生都搖頭,然后有的學生會立即檢查自己座位周圍,撿起身邊的紙屑等垃圾。從這件事以后,再到機房上課,學生帶零食的現象越來越少。這種用行動來改正錯誤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構建虛擬的學習社區,鍛煉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個性發揮,使一部分初中生對心理健康課感到厭煩。在新時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體現出現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虛擬的學習社區,為課堂教學做好拓展工作。虛擬學習社區是近年來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虛擬社區里自主學習和探究,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學校可以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論壇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意見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壓力等。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想叛逆,與父母的關系在空間上有了疏遠,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別人,在無形之中就會感到孤單。現在很多學校都建設了自己的網站,還會開通“網上心理咨詢室”,初中生不僅可以在網上學習心理知識,還能夠得到具體的指導和建議,對于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為初中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師要不斷地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抓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并通過信息技術有效輔助教學。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為學生做好榜樣。在學生心中,教師應該是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師更需要注重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有的初中生不愿意與教師交流,有問題也不找教師溝通,最終就形成了師生關系不和諧的現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們要主動融入到學生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用真情實感去感化學生,鍛煉初中生的心理素質。我們還可以給初中生播放校園里的三好學生或者文明標兵的先進事跡,以此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初中生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體輔導與單獨輔導結合,讓初中生受到心靈的教育
在傳統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心理健康教師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方案進行授課,面對數十名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還會阻礙初中生的成長,難以滿足初中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因材施教,采用集體輔導和單獨輔導相結合的辦法,讓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靈的教育。如在班級中經常會出現學生沉迷網絡的現象,對于這樣的學生,我會單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分析網絡的利與弊,讓他知道初中生應該以學習為主,合理利用網絡。我還會結合教學實際,定期組織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大討論活動,讓心理健康深入學生的心中。
參考文獻:
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普遍應用,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保障。近兩年來,在國內,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充分認識到了翻轉課堂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高效性,所以開始在教學中嘗試實施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高等師范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文學類課程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學生在課前,通過看視頻、聽博客、閱讀文章或調動自己原有知識儲備去思考問題或者寫一寫小論文的話,那么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究和討論,長此下去,學生聽、說、讀、寫等專業能力就會有大幅度提升,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 高等師范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文學類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大課堂容量,高等師范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文學類課堂教學的教師們會煞費苦心地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古詩詞的背誦、現當代小說的閱讀以及外國經典名著影片的賞析……然而,沒有人監督,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差,加之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教師又無法在課堂上檢查和反饋,所以教學效果特別差,學生專業能力也無從得到鍛煉和提高。當教師真正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去解讀文本的時候,學生一問三不知,所以根本無從參與討論。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目前高等師范院校初等教育專業的文學類課堂教學現狀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結合教材適當地記一點筆記;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不去思考分析、不去討論寫作;考試的時候,背一背現成的人物形象特點和作家的藝術特色而已。這樣的狀況,不僅學生學習的內容有限,更談不上專業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基于以上現狀,我們學院在初等教育專業文學類課堂中展開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翻轉課堂”是從英語“FlippedClass Model”翻譯過來的術語,一般被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或者是“顛倒課堂”。既為顛倒,意思也就是教師與學生,課堂與課下合理互換。我們高校的文學類課堂一直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很少互動參與,然后學生課下在家完成作業;而翻轉課堂卻是學生在家在課下通過微視頻、小講座以及一些文字資料等進行自主學習,而課堂成了師生交流討論互動的天地,從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目前,我們的學生大多住宿(個別學生走讀,家里更是方便),都上晚自習,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班級,以及學生個人手中的筆記本、IPAID、手機等都能隨時上網,這樣方便的互聯網以及信息化的手段,為學生課后的自學提供了保障。由于課下有了任務,學生有事情可做,所以晚自習的秩序井然,學生要么查找資料、要么熱烈探討;要么墨香四散,要么書聲瑯瑯……同時,由于課下的精心準備,反饋在課堂上,便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翻轉課堂模式在文學類各門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翻轉課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古代文學,尤其是先秦文學距離學生太遠,像《詩經》《楚辭》、諸子百家等內容,學生學起來困難,于是教師就在課前錄制了重點學習篇目的音頻,讓學生下載,課下自由播放傾聽,幾次聽下來,學生便自然把需要背誦的重點篇目——《關雎》、《蒹葭》《鹿鳴》《子衿》,甚至是《涉江》、《湘夫人》《山鬼》等稍長篇幅的難于理解甚至是拗口的篇目都背誦下來了,這樣的效果讓師生們都為之驚訝。為了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史,我們推薦學生閱讀《中國通史》,為了解作家的生平經歷,我們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推薦學生看《孔子》《屈原》《曹操》等影片,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曹操、屈原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與歷史本來面目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不同,等等。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了作家作品,課堂上討論積極熱烈,主動去重讀《三國演義》,這樣的教學給學生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再有,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讓他們去參與文學批評,去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目前,他們自發地背誦起《論語》來,這為學生將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國學教育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翻轉課堂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現當代距離我們的時間太短,很多作家作品是否優秀還有待時間的考證,尤其是對當代作家的評價,我們更應該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然而,我們的學生不喜歡傷痕文學、不理解反思文學,對于課堂教學有抵觸情緒。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老師利用翻轉課堂,通過視頻講座,讓學生去了解那一特定階段的歷史,從而讓學生去感受那特定時期的作品的特定內涵,而后在課堂上,老師作為引導者、參與者、組織者,讓學生去表述自己的觀點。再有,關于戲劇的學習,為了不再出現學生觀看《雷雨》時笑場那痛心的一幕,我們在課前先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劇目簡介,然后再觀看話劇,最后還組織學生親自上演話劇,這樣,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學習中、主動背誦臺詞、請老師指導,這樣的教學效果能不好嗎?他們在反復的排練中,不僅深刻地挖掘了作品內容,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去糾正自己的發音,鍛煉自己的膽量,提高自我表現力。
(三)翻轉課堂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目前,外國文學的課時量在不斷減少,因為學生不感興趣,他們的英語水平又大多不能閱讀原著,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現狀,落實教學內容,教師更有必要利用博客、錄制音頻等方法,在課下讓學生去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從而體會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精神風貌,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外國文學教學中,我們主要安排學生觀看外國文學中的經典影片,像《哈姆萊特》《簡愛》《巴黎圣母院》等,并聯合英語教師,讓學生背誦原著中的精彩片段,從而使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翻轉課堂在兒童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現在,盡管兒童文學課已經成為師范類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文學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專業課,但是跟以上三門文學課程比較,兒童文學課程似乎受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可在中小學,不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現狀,不熟悉一些兒童文學作品的話,不利于教師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關于林黛玉外貌描寫的語句極妙,可是,你拿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去當教學案例時,孩子們會覺得難,會覺得深,即使學生們能理解老師的用意,他們在寫作文時,也絕寫不出那樣的外貌描寫來。所以,你還不如結合學生的實際,來一段大家熟知的曹文軒《草房子》中,關于禿鶴的外貌描寫,“禿鶴的禿,是很地道的。他用長長的好看的脖子,支撐起那么一顆光溜溜的腦袋。這顆腦袋絕無一絲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勻。陽光下,這顆腦袋像打了臘一般亮,讓他的同學們無端地想起,夜里他也會亮的。由于禿成這樣,孩子們就會常常出神地去看,并會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頭蘸一下唾沫去輕輕摩挲他一下的欲望。”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外貌描寫要突出人物特點并且要注重細節,適當的時候加入一些修辭更能使人物活起來。所以,我們在課下經常給學生播放實習錄制的真實視頻、有課堂實錄、班會及其各種活動實錄,讓學生去真正了解孩子、喜歡孩子。
從以上四門文學課的教學實際出發,我們可以看到文學類課堂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翻轉課堂的運用,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更為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 初等教育專業文學類課堂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初等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小學語文教學能力的人才。現在的小學生不比從前,他們求知欲強、接受教育早、思維靈活、知識儲備豐富。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有相當高水平的朗讀、演講、表演、分析、寫作等專業能力以及組織活動、管理班級等綜合能力。那么初等教育專業學生的這些能力又如何取得與提升呢?顯然要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去落實。初等教育專業的文學類課程是專業課教學的主體,一旦翻轉課堂在教學中得以廣泛運用.那么學生的專業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例如,古代文學課,選擇小學教材中的古詩作為材料,課下布置內容,讓學生探討“小學古詩意境的分析”,課上反饋討論,總結小學古詩教學方法,這樣,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得以加強,畢業后真正到小學去,拿下古詩教學這個內容就不在話下了。而且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熟練背誦《小學必背古詩詞70首》,在檢查背誦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初等教育專業特別開展了“戲劇節”活動,給學生以展示的平臺。除此之外,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積累兒童文學中的精彩片段以及一些生動的寓言、童話故事,同時配以相關的講故事比賽和演講比賽等。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又將高校的文學類課程教學與小學教學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教學有的放矢,落到了實處。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參與比賽中,展現和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總之,高校的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但不會合理利用,如果我們教師在專業課中都能有效地利用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并且學生得以重視的話,我們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有不同,學生的專業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姚紅,崔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1(1).
[2]劉紅存,董倫紅.基于翻轉課堂的休閑體育課程教學模型構建與探索[J].常州大學學報,2014(6).
[3]張金雷,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