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遠程會診解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金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7411734765050)
高昭昇李翠華徐靜:廣州市衛生信息中心廣東廣州510180
陸均暐: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000
通訊作者:李翠華
淺談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及應用
高昭昇陸均暐李翠華徐靜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GAO Zhaosheng, LU Junwei, LI Cuihua, et al
【摘要】
介紹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目標、技術架構及主要功能,并結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及花山醫院試點建設成效,探討遠程醫療服務應用模式。通過建設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教育、雙向轉診和遠程預約等多元化的遠程醫療應用,促進大型醫院優質資源共享共用,緩解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促進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從而提高基層醫院醫療服務水平及提高疑難重癥救治水平。
【關鍵詞】遠程醫療專家會診區域衛生遠程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main functions of Guangzhou telemedicine system and probes into telemedicine service model by making two successful examples of Guangd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nd Huashan Hospital.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remote consultation, construction of remote diagnosis, remote education, two-way referral and remote reservation, the quality resources of th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can be shared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rom unbalanced displaying of medical health resources and speed up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visiting a doctor and the problem of high medical expen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primary hospital severe problems the level of treatment.
【Key words】 Telemedicine; Expert Consultation; Regional Health; Distance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Medical Information Center,Guangdong,510180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55
1引言
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存在著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但即使是在大城市周邊也存在醫療服務可及性較差、衛生服務效率不高、醫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突出。近年來,
遠程醫療因在整合利用醫療衛生資源、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也成為了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遠程醫療即是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構建網絡化信息平臺,聯通不同地區的醫療機構與患者,進行跨機構、跨地域醫療診治與醫學專業交流等的醫療活動[1]。
廣州市作為國內超大型城市,由于城鄉間醫療水平差距的日益擴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廣州市大力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計算機軟件、硬件水平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廣州市已建成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市內醫療衛生資源得到初步整合。基本建成了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庫,把市民在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住院、檢驗檢查、健康體檢、慢病訪視、獻血等信息關聯起來,形成記錄連續、自動更新的“活”檔案。
本文旨在以廣州市現有的衛生信息化成果為基礎,探討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和應用模式,為促進解決廣州市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患者“看病難、排隊煩”等問題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
2遠程醫療系統概述
廣州市遠程醫療系統是基于廣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構建的,集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教育、雙向轉診和遠程預約等多元化應用為一體的遠程醫療服務子平臺,具有開放、易拓展、區域資源共享等特點。本文重點從該系統的技術架構、主要功能及應用等方面,探討區域遠程醫療系統的建設及應用模式,為促進區域大型醫院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基層醫院醫療服務水平和提高疑難重癥救治水平提升提供信息化支撐。
2.1建設目標
建設基于廣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應用,構建高端遠程醫學網絡平臺,將大型醫院的優質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輻射,形成以區域大型醫院為核心,覆蓋全市聯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學信息交流平臺。支撐區域聯網機構開展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教育、雙向轉診、遠程預約等多元化的服務,突破地域限制,促進區域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區域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難題。
2.2技術架構如圖2-1所示,遠程醫療系統總體架構由基礎平臺、協同應用兩個主要部分組成。其中,基礎平臺為系統功能實現提供網絡傳輸、視頻通信、視頻錄制點播管理、數據安全可靠存儲等設備保障。協同應用則包括基于廣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會診系統、遠程專科診斷系統、遠程監護系統、遠程教育系統、視頻通信系統、雙向轉診及遠程預約系統等,以Web網站、手機客戶端等方式為聯網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監護、雙向轉診及遠程預約、互動式遠程教育、遠程學科合作、醫學影像、心電實時傳輸和交互式操作、虛擬化病理切片等遠程醫療業務提供信息化支撐服務。
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是在國家標準規范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運維服務體系基礎上建設的,具有安全、實用、先進、易維護、可擴展等特點。同時系統在遵循IHE XDS/XDS-I、DICOM、HL7等國際通用標準基礎上與現有信息系統進行了集成,進一步完善了《廣州市衛生業務信息基本數據集》,形成了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業務規范。
具體來說,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具有如下特點:
①形成了醫療機構“即插即用”的遠程醫療解決方案,以縮短醫院遠程醫療系統的建設周期、減少建設投資,降低日常的運營管理費用,并且保證相關技術方案能不斷完善和升級。
②整個系統采用SOA架構,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擴展性、開放性。
③整個系統基于B/S模式開發,方便軟件的升級、部署與維護。
④會診終端軟件包提供各種第三方系統的標準接口或定制接口,可以廣泛的接入院內已有的醫療信息系統,實現病人資料的共享。
⑤基于數字證書的安全認證機制可以充分保證病人資料與會診信息的安全傳輸。
⑥系統可以運行在各種網絡環境。[2]
2.3主要功能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立的遠程醫療服務子平臺主要以遠程會診系統為核心系統。該系統的核心功能模塊主要包括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遠程數字資源共享、視頻會議、遠程診斷、遠程監護以及遠程預約等,具體如圖2-2所示。
2.4應用模式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已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衛生院等聯網醫療衛生機構上線啟用。其中,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雙向轉診及遠程預約是目前最常用的遠程醫療服務應用模式,取得較好的應用成效。
①遠程會診系統
遠程會診系統是醫生通過對遠地患者圖像和其它信息進行分析做出診斷結論的一種新型醫療模式。通過該系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通過對花都區花山醫院或其它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患者圖像、電子病歷等其它信息進行分析做出診斷結論,系統采用同步交互方式,影像圖像及患者其他相關信息實現統一存儲,遠程會診服務中心是整個遠程會診系統的核心,遠程會診終端通過政務網接入會診中心,使用Web瀏覽器瀏覽會診中心主頁,進行遠程會診申請、遠程會診專家資訊查詢、遠程醫療會診申請、遠程醫療會診取消、遠程醫療會診申請答復、遠程醫療會診資料傳輸等功能,同時遠程會診服務中心還設立了會診數據庫,基層醫療機構可通過接口方式或人工導入HIS和PACS系統會診患者的完整病歷數據和影像數據,為了能使多位異地的醫生對某個患者病歷數據進行會診討論,系統還支持多對多的會診模式,實現多個專家之間的交流討論的功能;
②遠程教育系統
遠程教育是通過遠程通訊網絡提供教育材料,根據醫學遠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檔和圖像共享的視頻會議系統,系統可根
圖2-2遠程會診系統功能模塊圖
據實際需要進行點對點或點對面的通訊,并具備在線討論及離線繼續教育等功能。
花山鎮衛生院各科室的醫生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系統積極參與到遠程醫療活動中來,與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學專家保持經常性溝通。在遠程會診中學習、在遠程培訓中學習、在專家指導下的實踐中提高自我,通過再學習、再實踐、再提高,使經驗、知識積少成多,從而使花山醫院的重點科室能力增強,使較弱的基層科室能力建設得到明顯提高。
由于能夠經常與優秀的醫學專家進行互動溝通,醫技、臨床等相互關聯、緊密配合的各科室醫生能夠在知識、經驗、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醫院內部的綜合能力將得到提升。原先不認識的疾病、診斷不清的疾病、不會治的疾病能夠得到較好解決,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緩和醫生們因不能得到更多學習機會而形成的對醫院的不滿情緒、增強醫生們救治疑難、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醫生們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安心工作,潛心鉆研診療技術,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從整體上提高醫院的診療水平。
③雙向轉診和遠程預約
雙向轉診和遠程預約是在廣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已有的雙向轉診、預約掛號等協同應用基礎上,針對遠程醫療業務的需求,與遠程醫療系統實現整合及升級,方便醫療衛生機構在遠程診斷過程中直接為患者進行預約轉診,如在花山鎮衛生院的醫生可以在醫生工作站直接為符合轉診要求的患者預約市內的大型醫院。基層醫院的醫生通過該系統對轉診到大型醫院的治療情況進行跟蹤、隨訪。大型醫院則可以通過系統將確診后的慢性病患者或手術后的康復患者轉至基層,促進建立“大病進醫院,康復在社區”的雙向轉診診療模式,從而達到方便市民,服務于市民的預期效果 [3] 。
3結束語
廣州市遠程醫療系統是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構建的,具有開放、安全、易維護、可擴展等特點的區域遠程醫療服務平臺。與傳統的遠程會診系統相比,該系統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進行構建,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數據的實時采集,并通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形式,實現會診醫生間的實時患者數據的交流,實現對不同患者的同時實時觀察、溝通和治療。
廣州市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遠程醫療系統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衛生院等試點實施取得較好成效,優化了原有的會診、轉診等醫療服務模式,使得聯網大型醫院的優質資源得以共享共用,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實踐表明這種由政府引導、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構建的遠程醫療系統建設模式具有優越性,值得在全市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駱華偉,等.遠程醫療服務模式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5-47.
這五年中推動醫療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尤其是PACS建設大規模普及的首要因素是政策。這其中包括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資金的支持、行政督導以及等級評審等。其次是醫院自身對信息化認識的提高,尤其是很多醫院新上任的領導,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以前。此外,資本對醫療行業的青睞也大大促進了行業內企業的發展,并與政策形成了互動。行業通過購并、整合以及淘汰,集中度大大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素質,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市場。
對于PACS市場,這五年來取得的最大成績是醫院從討論要不要建設PACS,轉變為討論如何建設PACS,以及什么樣的PACS才是好的PACS。 另外,從產品和技術上來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從科室級的Mini PACS跨入了全院級PACS時代,并在最近一兩年,部分擁有分院的大型集團醫院已經邁入了企業級PACS階段。
這五年中另一個比較突出的是標準化工作,在招標工作中,客戶都非常看重企業的資質以及產品的標準化情況,IHE-C測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政府以及行業協會出臺了很多規范,解決了醫院進行信息化建設除了資金之外的第二大難題: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從市場角度看,政府扶持并加大了對縣級醫院能力建設的投入,大大提高了中國基層醫院的信息化水平,這對于未來區域醫療的發展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但是也要看到,縣級醫院一方面缺乏信息化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本身業務量不是很大,經濟收入低,導致很多系統建設之后的使用率很低。遠程會診項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到目前為止最終落實了國家建設任務目標的省份很少,而已經建設了的使用效果也并不是很好。我們認為這主要是機制問題,醫聯體概念的提出,說明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企業――五年輝煌
華海在這五年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一直堅持走專業化道路,目前已經成為中國PACS市場的第一品牌,無論在大型醫院,還是在中小型醫院PACS市場上,占有率都是最高的,并且仍在不斷擴大,保持著領先優勢。公司規模和經營業績在五年中翻了近一倍。
從2009年開始,公司對業務方向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從專注于醫學影像信息化轉變為致力于成為卓越的醫院臨床信息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又開發了電子病歷系統和心電系統,并與原來的PACS業務進行了有機整合,如今已經成功進入市場,并獲得了快速發展。
華海緊緊抓住了政府在這幾年中大力扶持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和發展以各種形式醫聯體為基礎的區域醫療、遠程醫療的機會,成功地打開了基層醫療機構的PACS市場和遠程會診市場。
如今隨著云計算和移動技術的高速發展,華海在今年又成功推出了基于云計算的華海醫療云服務平臺和華海移動醫療平臺,開始了從產品提供商向服務提供商的轉變,充分利用了二十年來積累的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信息化項目建設經驗,為廣大客戶、尤其是中小型客戶提供數字化醫院整體解決方案的咨詢、實施和服務。
未來――使命感和責任感并重
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干預和管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基于云計算技術而誕生的“云健康”也正逐步走入生活,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有一天,你醒來,發現隨身攜帶的手機、手表,突然發出“嘀嘀”的聲音,提醒你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與此同時,這一提醒信息也發送到醫院、社區的服務臺,如果醫生判斷病情緊急的話,救護車會直接開到你家門口;如果不是太嚴重,社區醫生可以跟你通電話,幫你作病情分析;有必要的話,社區醫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服務平臺直接查看你的醫療檔案,經過遠程會診,預約檢查時間,所有的檢查報告和處方也會自動記錄在檔案中。當你取藥回家后,對服用藥物效果的監控仍在繼續……
這一切是科幻電影嗎?不,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云健康的普及,這樣的生活正在逐步變為現實。而在國內率先提出把云計算技術應用于健康領域,并把“云健康”模式變為現實的就是盧朝霞教授,她曾經是東北大學一位知名的女教授,現在是東軟集團高級副總裁、東軟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云健康”是醫學發展的必然
談到開發“云健康”模式的初衷,盧教授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現實,那就是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誰都不想得病,窮人不敢得病,富人得病也會降低生活質量。然而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慢病患者群劇增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像高血壓患者已超2億,糖尿病患者也有1億,政府與個人的醫療費用支出不斷攀升。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干預和管理健康,這個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
盧教授想,作為IT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東軟具備強大的計算機技術做后盾,并且擁有國內優秀的醫療資源,為什么不可以利用終端感應設備對大眾進行健康監測、遠程會診呢?很快,從云計算技術發展出來的“云健康”應運而生。通俗地講,云健康就是利用終端感應設備,比如健康益體機、手表、計步器、手機等,通過互聯網技術(中間環節)監控居民的體重、血糖、血壓,計算食物和運動消耗的卡路里等,再把個人的數據信息傳到云平臺,專業的健康顧問和龐大的健康資源庫對這些動態的個人健康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個人提供遠程健康指導。
數據中心能自動更新每天的健康監測結果,實現對使用者健康狀況的遠程監控,足向醫療機構傳遞患者的即時身體狀況。健康管理專家還會為用戶及時提供營養、保健、運動等服務,量身定制健康飲食、運動方案等。
可以說,“云健康”是社會醫學發展的需要與必然。其有利于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為大眾提供更全面、專業、及時的醫療保健指導,實現對患者的遠程會診或多個專家的指導,幫助個人和組織降低醫療衛生費用,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覆蓋城鄉的健康管理
“云健康”其實是健康管理的一種方式。健康管理在中國是朝陽產業,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美國如今已有超過9500萬人參加了健康管理服務,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腫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因此下降了30%。但目前在國內,僅有少數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
盧教授告訴記者,圍繞國家新醫改提出的“廣泛覆蓋城鄉居民”指導思想,我們也在啟動“健康城市”計劃。如在農村衛生室安裝健康益體機的服務平臺,可以改善農村基層就醫環境和提升醫療健康服務能力,滿足基層農村居民對健康保障的需求,實現小病不出村,急難病及時救治,有效降低農村居民看病成本和政府的醫療費用支出。
農村居民通過數字化“云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可獲得全方位、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咨詢和健康服務信息,實現實時健康監測、動態跟蹤隨訪、健康記錄查詢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健康全過程管理;基層村醫也可以通過該系統和便攜式終端設備開展高效的慢病隨訪、健康干預、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的常規工作,通過遠程醫療協助系統實現與上級醫生的互動交流;該平臺還能幫助市、縣級醫院開展連接省級三甲醫院、省外優質醫療資源的遠程醫療診斷服務,能夠讓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實時監控負責區域的居民健康檢測狀況、慢性病比例變化情況等動態數據,并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主要衛生問題和居民主要健康問題,并為開展基層衛生工作評價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對于城市居民,可以在社區建立健康檔案,通過終端服務設備進行血壓、血糖、心電圖等常規檢查,享受便捷、優質的健康管理咨詢和醫療健康服務。
實際上,云健康可實現從“搖籃”到“墳墓”的健康管理,也就是個人全程健康管理系統。從胎兒期的產檢記錄,到日常的體檢報告,實時的人體體征數據,以及每次醫生問病結果,每一個和健康有關的信息都會以數據的形式記錄下來,社區責任醫生會根據這些記錄,幫助居民進行健康管理,提醒居民該注意哪些健康事項;同時海量的居民健康信息的匯聚,也可以幫助疾控部門進行當地流行病學的統計,發現一些各地高發的疾病,開展高發病的防治工作。
未來云健康的實現與普及,將大大提高診斷效率與治療水平,為人類健康注入更多有利因素。
盡情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
中國現在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也是個很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醫療保健需求很大,卻因為行動不便,缺乏周到的照顧。如今,利用云技術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在患者的輪椅上配備傳感器等,實時監控患者的狀態;也可以增加手機上的傳感器的品種,增加光線亮度傳感器,黑暗的時候屏幕會自動發亮;增加距離傳感器,感知手機靠近眼睛后,字體會自動變大;手機里還可以裝陀螺儀,區別帶手機者的實時狀況,是彎腰還是摔跤,如果摔跤很久不起來,手機還會自動發送求救短信到醫院,救護車還根據手機定位展開施救。
減輕病患負擔是基層醫改的關鍵。
2007年10月,銳珂醫療投資1000萬元與衛生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展“農村醫療信息化試點項目”,在固原市和青銅峽市的8個試點醫療機構運行“云醫療”系統,第一期“五年計劃”啟動。
5年過去,“通過遠程醫療系統確診的村民能節省全程看病費用的87.23%,節省全程時間的53.04%。”銳珂醫療全球CEO 凱文·赫伯特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網上看病”減輕病患負擔
“中國是我們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凱文·赫伯特介紹。他認為,中國已鋪設了全球最大的寬帶網絡,可以有效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如果縣以下的醫院能把患者的病情通過數字化設備照出來,把影像傳到上一級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就可以共享到高層醫療機構最好的資源。”銳珂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劉杰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遠程醫療將以最低廉的成本解決病患負擔。”
這一設想得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的大力支持,省、縣(市、區)、鄉(鎮)、村四級農村醫療信息化管理體系構建成“大系統”。
在這個龐大的解決方案中,上游是由寧夏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上海瑞金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二院組成專家技術指導組;中游是由銳珂醫療提供的基層醫院硬件設備升級和定制化網絡信息方案;在下游,基層醫院提供基礎診療信息。
低端產品,高端技術
“人手少、設備差曾是我們醫院最大的困難,現在通過硬件升級和遠程會診系統,使日常診斷、數據管理都有了質的飛躍。”首批試點單位之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張廷銳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和產品性能眾所周知,但價格往往讓基層醫院望而卻步。“要提供更多基層醫院買得起的產品。”凱文·赫伯特表示,“我們未來關注高端技術在低端產品中的運用。”
“其他公司最便宜的產品也要幾十萬美元,但我們針對基層醫院的產品,最貴20萬美元,最便宜的幾萬美元。”劉杰介紹。
銳珂醫療采用“模塊化”戰略,所有產品都能升級。“基礎產品很便宜,過幾年,增加一個抽屜就可以增加很多功能。”劉杰說,通過簡單的“加法”,加上維修和維護,就能降低更換成本。
銳珂醫療今年推出的新產品“金剛”,就是一款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固定式檢查床、立式胸片架、立式球管支架等模塊化部件可隨意拆卸和增減,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關鍵詞: 社區醫療;J2EE;SSH2;B/S;遠程醫療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6-0056-03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lemedicine System Applying for Community
CHEN Chao1,WANG Liang2,QIU A-gen2, ZHU Fang-fei2, LI Yu-xiang2
(1.Yunnan Province Mapp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4, China;2.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munity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Paper is according to community health involved in the consultation activities.Based on J2EE's SSH2 framework,designed a community health systems based on B/S model.The system implements function such as remote diagnoses,medical data management,transmission of medical image information and remote consulting.Testing indicates that the system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it can reasonable to use the community health care resources and time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to provide prevention,care,health care and other service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J2EE; SSH2; B/S; telemedicine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相應提升。然而,傳統單一的醫療服務模式,在如何共享醫療中心或醫療研究機構的人力,設備資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約,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醫療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集醫學、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遠程醫療[1]技術也隨之而出現。這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主要應用在遠程專家會診、遠程協助和遠程咨詢等方面[2],它在方便病人,減少費用,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隨著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社區醫療保健服務在我國已得到快速發展,如何更加充分、合理地使用社區醫院的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預防、醫療、保健等服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提出面向社區的遠程醫療系統解決方案。
1 遠程醫療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關鍵技術
1.1 遠程醫療系統的架構設計
遠程醫療是一門新興并快速發展著的學科,相應的它的需求變化也相對較快,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再也不局限于傳統模式,要求對于一般常見疾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疾病可以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與診斷人員進行互訪交流。而對于一些疑難病癥、急危重癥可以充分利用遠程醫療網的優勢進行轉診或遠程實時診斷。同時,對于慢性病人、老年人以及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通過對日常生理數據的有效檢測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等。這些需求的快速變化,需要我們的系統具有高可擴展性、可重用性和可維護性,而良好的系統架構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為了方便用戶使用,本系統采用的是B/S結構和當前比較流行的SSH2(Struts2 Spring Hibernate)框架[3]。整個系統按照MVC[4]的思想劃分為三層,即視圖層、控制層、模型層,如圖1所示。
在本系統中,使用Struts作為系統的基礎架構,實現MVC的分離[5]。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業務層利用Spring提供支持,持久層采用Hibernate框架。整個系統的工作流程為:在表示層中,首先通過JSP組件實現與用戶交互的界面,負責請求的發送和接受響應,在服務器端,控制器ActionServlet類截獲到發送的請求,然后在Struts-config.xml中查找與該請求匹配的Action類,并委派給相應的Action處理。在業務層中,以Spring的IoC容器負責管理業務邏輯組件、持久層組件及控制層組件,同時利用DI(依賴注入)的優勢[6],以增強系統的解耦,從而提升系統的性能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對于在持久層中,則依賴于Hibernate的對象化映射機制和數據庫進行交換[7],處理DAO組件請求的數據并把處理的結果返回。
通過采用上述開發模型,無論前端如何變化,只需要對模型層做很小的改動,而且由于不同層之間的耦合度很小,這樣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開發效率和可復用性。
1.2 系統的關鍵技術
在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當中,需要解決以下幾個關鍵技術點:
1)對于一些終端設備(如心電儀、電子血壓計)傳輸過來的數據,經過相應設備轉換,通過數據解析和算法的處理之后,可以在表示層中展現出來。
2)實時上傳與下載大容量文件。系統能夠通過點對點的實現醫學資料,如:病歷、心電圖、X光片、高清晰音視頻等資料的實時上傳與下載。
3)對于遠程醫療Web系統,對用戶請求的響應速度也是至關重要。對于用戶頻繁訪問的頁面,如何進行緩存及更新緩存,從而提高用戶體驗十分重要。
2 遠程醫療系統的設計
在遠程醫療系統中,其工作模式可以分為異步非實時和同步實時兩類[8]。異步非實時會診這種方式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診斷人員可以通過查看病人的病歷資料對其進行非實時的診斷。最后,由會診人員或醫院給出診斷的結果。同步實時會診主要是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進行實時會診甚至手術指導等醫療活動。這種“面對面”的會診方式使得會診人員可以共同利用患者的資料進行遠程診斷。會診時,參加診斷的人員可以利用語音和視頻裝置進行實時動態的交流,從而共同確定診斷的結果。
2.1 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大多數功能的實現依賴于對數據庫的訪問,所以數據庫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本系統的數據庫設計采用關系數據庫模式,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進行存儲,根據系統的功能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幾類主要信息,如表1所示: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大致可以分為機構信息表,社區信息表,醫生信息表,社區居民信息表以及居民的一些生理數據采集信息表等幾大類。例如,其中機構信息表與社區、醫生、居民信息等表相關聯;居民信息表與機構、社區、心電等信息表相關聯。
2.2 系統功能框架與實現步驟
在本系統中設定了四種用戶角色,分別為:健康中心管理員,負責本系統的維護;社區醫療機構管理員,負責本社區的醫療機構信息;社區醫生,負責醫生的本職工作;社區居民,負責本人信息的維護。各用戶功能如圖2所示。對遠程醫療部分,提供實時的和非實時的診斷模式。對于實時診斷部分,如果社區醫生對一些疾病難以確診的,可以為患者申請會診,并提交到“分診中心”。“分診中心”對提交的會診申請進行審核,如果審核通過,便進行預約,并由“會診機構”確認預約。從而,由會診專家對患者進行“遠程醫療”。對于非實時會診,社區醫生對自己分管的居民的異常體征、心電數據及最新的留言,尤其是重點關注居民,提供一些保健日記、保健計劃、特診服務等服務,并填寫居民的健康檔案。而社區居民,可以對醫生在線留言、呼叫服務、查看保健計劃,遠程咨詢等功能。
針對上述功能,系統采用基于MVC的模式進行設計和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對每一功能模塊分別進行MVC的設計和實現。具體的做法如下:
1)設計用戶界面,并編寫對應的每一個JSP頁面文件,同時,在JSP中結合Ajax,jQuery技術來改進使用效果。
2)針對每一個表單設計對應的ActionForm類,并在Struts-config.xml文件中的元素中進行配置。
3)編寫與ActionForm類相對應的Action類,并在Struts-config.xml文件中的元素中進行配置。其中,Action類只負責轉發,不包含業務邏輯代碼。
4)創建相應的服務類和服務方法。
5)創建與數據庫相對應的實體類(持久化類)。
6)創建該實體類的數據訪問接口,并給出Hibernate的DAO實現。
7)最后,由Spring完成業務邏輯。
3 系統實現展示
下面通過系統界面圖來對系統作進一步的說明。當用戶在地址欄中輸入該系統的訪問網址后,呈現給用戶的是系統登錄界面,當不同用戶角色登錄以后,系統將會呈現不同的用戶界面和功能。系統為不同用戶角色提供了風格基本一致的用戶界面。界面的左側是系統的模塊與子模塊導航,界面的主體部分從左到右分別是:管理導航和功能區。管理導航功能區提供了用戶根據角色權限所對應的功能。圖3是健康中心管理員登錄后所展示的界面。
當健康中心管理員登錄后,主要對醫療機構相關信息模塊、心電系統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進行維護與管理。
當社區醫療機構管理員登錄后,主要針對機構信息維護模塊、醫生信息維護模塊、設備信息維護模塊等模塊進行維護和管理,如圖4所示。
當社區醫生登錄后,主要對分管居民和重點關注居民進行提供診斷和保健咨詢等方面的幫助,如圖5所示。
4 結束語
本文采用J2EE技術設計并實現了一個B/S模式的遠程醫療系統。該系統只需通過網頁瀏覽器便可以方便的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醫療、保健等醫療服務。在我國醫療水平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和邊遠地區,如何將遠程醫療服務于這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去廣泛思考的問題。本系統對遠程醫療服務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而且在如何將遠程醫療與Web技術相結合方面進行了探索,從而為開展更多更好的遠程醫療服務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守利.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遠程醫療監護系統的研制[D]. 哈爾濱: 哈爾濱理工大學, 2009: 1-10.
[2] 張明勇. 便攜式遠程醫療檢測系統設計與實現[D]. 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 2010: 1-5.
[3] 吳小軍. 基于SSH2框架的校園網招聘信息系統的構建[D]. 上海: 復旦大學, 2010: 1-10.
[4] 何成萬, 余秋惠. MVC模型2及軟件框架Struts的研究[J]. 計算機工程, 2002, 28(6): 274-275.
[5] 孫鑫. Struts2深入詳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8: 1-55.
[6] 羅時飛. 精通Spring―深入Java EE開發核心技術[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8: 1-10.
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有50%的被調查者認為投資占醫院建設總投資的0.1%,25%的被調查者認為占0.05%,25%的被調查者認為占1%,見圖1。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有66.7%的被調查者認為投資占醫院總投資的約1%,另外還有33.3%的被調查者認為占2%,見圖2。
2.醫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統的構成
2.1醫院智能化系統組成
醫院智能化系統應包括以下幾部分:
(1)集成管理系統
(2)建筑管理系統
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
公共廣播及緊急廣播系統;
建筑機電設備自動化系統;
巡更管理系統;
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通道(門禁)管理系統;
停車場管理系統;
IC卡系統。
(3)醫院專用系統
閉路電視示教系統;
醫護對講系統;
電子叫號系統;
手術監控系統。
(4)通訊與計算機網絡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
計算機網絡系統
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接收系統;
無線通信覆蓋及無線尋呼系統。
(5)信息管理系統
綜合醫療信息管理系統
觸摸屏信息查詢系統
電子公告牌系統
(6)綜合診療信息管理系統
2.2醫院信息化系統組成
醫院信息化系統主要是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計算機網絡系統(含網絡布線);
(2)CIS、LIS、PACS、RLS;
(3)HIS、PASS。
2.3影響醫院運營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統
影響醫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統的原因很多,12.4%的被調查者認為是醫院信息管理系統;11.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影像存儲與通信系統PACS;8.3%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綜合布線系統。詳細分析見圖3。
3.醫院智能化建設的建議
醫院智能建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3.1業主方面
對醫院智能化集成系統帶來的增值效果有所懷疑或由于資金投入方向問題,以致不適當地壓低在智能化系統上的投資。結果造成實施效果的下降。
沒有總體集成的概念和系統今后發展的考慮以致邊招標、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返工浪費嚴重。
缺乏掌握醫院智能化系統技術的人才,以致在設計、施工、竣工等建設的各個環節上不能很好把關,及時糾正質量問題。醫院智能化系統建成后,對日常管理和持續維護重視不夠,部分醫院還延續原來的后勤管理辦法,沒有將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加以充分發揮。
3.2廠商方面
參加智能化系統集成投標的公司,實際上僅僅是某一個子系統的集成商,甚至只是產品銷售商,他們對醫院建筑,對現場安裝,對施工組織了解不多,甚至毫無了解。因此,不能很好組織指揮,甚至組織指揮不了系統各個分包商。
為爭取項目,迎合業主低投資的企圖,拼命壓低報價。項目到手,為了利潤,不顧質量,降低規格。各廠商提供的系統開放程度有限,造成集成系統難以實現或留下維護中的隱患。
3.3 設計方面
目前對醫院智能化設計結合醫院建筑采取合理的設計和解決方案注意不夠。對智能化系統設備的安裝空間、管線路由等考慮不周。由于個別醫院的建筑方案采用國外設計事務所完成,設計內容設計深度不符合國內要求。
3.4 實施方面
對施工的全面質量管理重視不夠。
3.5 標準化和行政管理方面
管理部門管理力度不夠,或管理依據不夠。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醫療創新;營銷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醫療模式正在面臨著巨大挑戰,以醫院為中心的診療運營方式和“以藥養醫”運營狀況,逐漸轉變為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放開后,為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帶來了提供保障。互聯網醫療模式下,醫療重心從“醫院”逐漸轉向“多點執業”,醫生在醫院以外行醫具有了法律依據。因此,互聯網醫療已成為商業藍海,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互聯網醫療的特點
互聯網在醫療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以互聯網技術、平臺為載體的健康教育、遠程會診、在線疾病咨詢、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遠程醫療、疾病風險評估、疾病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為傳統的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極大地促進了醫療技術和診療手段的發展,提高了醫療診斷效率,對于解決我國醫療資源不平衡,以及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昭示了我國醫療行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互聯網技術在我國醫療行業已經得到了相當好的發展,這也是由互聯網自身所具備的諸多優勢決定的。互聯網醫療有以下幾方面特點:智能化,互聯網技術使得許多傳統的醫療方式發生改變,患者能夠通過許多先進的醫療設備方便快捷對自己病情進行診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APP,如AliveCor等,可及時了解自己心率。專業化,互聯網的普及能夠讓醫療機構建立更加專業的網絡系統,如醫生網絡社交平臺,醫生們既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互相交流學習,也可以利用自己專業知識來為患者解決健康方面問題。如今,這種“網上醫院”的方式已經逐漸普及開來,在為患者制定專業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醫院的接診壓力,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便捷化,互聯網技術使患者咨詢病情、治療疾病都獲得了極大便利,通過網上醫療、網絡遠程手術、網上健康檢查系統、網絡藥品管理等,患者就能清晰了解自己病情,并根據網上醫生指導獲得解決方案,大大節省了醫患雙方時間。
二、從傳統醫療向互聯網醫療的轉變
傳統醫療模式逐漸向互聯網醫療模式轉變主要表現在:第一,醫患關系重構。互聯網醫療的普及使醫患關系得到了根本轉變。傳統醫療模式下的患者處于被動地位,加之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許多患者往往不能夠及時準確了解自己的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間。互聯網醫療使患者的就醫思維發生很大改變,就醫時首先在網上尋找病情解決方案,亦可在網上與醫生溝通,評估醫療解案。第二,醫療運營模式創新。傳統醫療模式下,醫院多為壟斷經營,公辦醫療機構往往不重視經營。互聯網醫療興起使得醫療行業的競爭加劇,患者在日益增多的醫療機構服務中占據主導地位,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醫療機構想要獲得經濟效益,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在渠道、產品、服務等多種營銷渠道上加大投入力度。第三,醫療信息管理創新。互聯網醫療模式下,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不斷完善,利用互聯網手段設置管理信息系統的方法已經完善。績效考核、成本核算、人財物軌跡追溯都有章可循,可以對全院的員工數據信息進行全程實時監控。第四,盈利模式創新。“以藥養醫”是傳統醫療的痼疾,但傳統醫療的醫生服務費很低,盈只能通過藥品利潤來實現。這種盈利模式造成醫藥費用虛高,也使醫生職業道德觀念降低。醫院盈利只能通過提高藥價來實現。在互聯網醫療模式中,醫院可以通過遠程咨詢和在線診斷,整合資源來提升實體醫院的品質。醫生和醫院的盈利點逐漸增多,“以藥養醫”模式也可以得到根本改觀,對于患者來說,則使他們醫療成本大大降低。
三、互聯網醫療的優勢
互聯網醫療相較傳統醫療,有其獨特的、不可比擬的優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提高醫療機構效率。互聯網實現了醫患互動的緊密連接,可以便捷地實現查房、輸液、診斷、掛號和化驗等環節數據的及時共享。目前,醫院APP已有2000多種,通過建立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讓患者及時獲得診療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降低看病成本。醫療網站是互聯網醫療模式下的服務產品之一。醫療網站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患者看病成本大大降低。利用醫療網站,患者可以在網上提前將病情告知給醫生并預約,醫生與患者可以通過視頻、語音進行溝通,進行診斷并給出治療建議,患者可就近尋找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第三,具有極強隱私性。醫療網站實現了患者與醫生的遠程溝通,對于患者隱私起到了很好保密作用。由于傳統觀念影響,患有性病、婦科病、生殖疾病、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到醫院里就醫,很容易使病情惡化。互聯網醫療使醫患雙方無需面對面就診,不必擔心隱私信息泄露。第四,有利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許多老少邊窮地區醫療條件、醫療技術落后,而互聯網醫療模式則可以快速地通過網上醫療、遠程就診的方式將發達地區的優質醫療資源覆蓋到這些地區,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貧困偏遠地區的醫療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鄭杰.基于移動互聯的醫療信息平臺構建與模式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2015.
[2]王安其.淺談互聯網醫療行為及支付行為[M].中國社會醫學,2016.
過去老的水產動物疾病學的實驗教學體系,從實驗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層次,均以教師為主體,以實驗室為重心,在已經成熟的甚至已經過時的實驗手段和結論上,驗證驗證再驗證,與生產實踐和產業發展主流相隔甚遠。學生完成學業后,既無法把握目前水產疾病研究的發展現狀,創造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又沒有能力深入生產第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這一狀況,實驗中心在調查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和教師資源掌握量的基礎上,經過多方論證,對實驗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進行了全面優化改革,壓縮了驗證性、演示性實驗,針對生產第一線增加了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創造性地引入水產疾病遠程診斷系統,構建了立足校內,面向社會,集實驗教學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水產動物疾病學實驗教學體系[5-7]。
1.1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創新型的水產動物疾病學實驗教學體系采用模塊化設計,整個體系分三個模塊:第一模塊:基礎性實驗即壓縮、優化后的原驗證性、演示性實驗。本模塊主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專業操作技能。第二模塊:設計性、研究性和綜合性實驗。本模塊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問題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獨立設計實驗,開展研究,解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資料檢索和概括能力、科學研究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8-9]。第三模塊:水產疾病遠程診斷系統。基于網絡平臺,通過教師聯系相熟的魚藥、飼料企業以及各地魚藥和飼料經銷商,采用企業出一部分資金,經銷商出一部分資金的方式,購置了顯微鏡、電腦和攝像機,在山東微山湖、東平湖、白云湖、東營等地建立了5處遠程疾病搜集系統,相應地在校內實驗室建立了遠程疾病會診系統,平時由學生值班,教師帶班,及時搜集各地疫病信息,開展遠程診斷,遠程治療。疾病高發期,及時通報各地疫情,并組織學生討論出較好的疫病預防措施,在網絡平臺予以。遇到遠程無法解決的問題,則由教師帶隊,部分學生出現場診治。現場無法解決的問題,將病料帶回學校,由學生針對問題設計實驗,在水產實驗站通過實驗,找到解決方案,在生產中推廣。畢業后的學生,還可作為系統通訊員,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通過網絡反饋到學校,形成網絡平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2改革實驗教學方式過去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實驗中教師給出實驗思路、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學生照做就行。改革后,為了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在實驗中,無論是設計實施實驗,還是診斷魚病,開處方,疫情通報,教師都從“領導者”變身為“提問者”、“引導者”、“糾偏者”,只從旁提供意見,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空間,自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驗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有在學生思路阻塞、出現錯誤,實施不暢時教師才會給出引導性的建議[10]。
1.3建立靈活的實驗考核機制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必須配以靈活的實驗考核機制,才能使這種教學體系富有生命力,否則就會使教學陷入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形而上學的僵化模式。我們在實驗考核中引入了全過程考核的思想,建立了多樣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在考核中,過程和結果并重,將實驗成績分為考核成績和考查成績。其中遠程診斷系統的成績為考查成績,不計入該門課程成績,但作為畢業生評價和就業推薦的依據。不同的實驗教學模塊,側重點不同,指標系數不同。基礎性實驗,以“規范性”為指標,主要考核學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規范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主要以“獨立性”、“創新性”、“實施能力”、“論文寫作”為指標,權重系數分別為40%、20%、20%、20%;遠程診斷系統實訓模塊,主要以“考勤”、“診斷”、“思維”、“結果”為指標。
2改革成效
經過兩年的努力,水產動物疾病學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后,體現出其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特點。其中基于網絡平臺的專家遠程會診系統和疫病疫情遠程系統的建立,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兩年中,學生們設計實施了5種藥物在各種不同水體的針對4種魚的急性毒性試驗以及其在魚體內的代謝循環試驗,網絡平臺接診54次,出診11次,2011年、2012年成功治療山東省各地群發性魚病24起,為漁民挽回經濟損失近百萬元。畢業的兩屆學生也得到了用人企業的一致稱贊。實踐證明,我實驗示范中心構建的立足校內,面向社會,集實驗教學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水產動物疾病學實驗教學體系,既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的能力,又促進了經銷商們魚藥和飼料的銷售,解決了他們缺乏專業人才的困難,實現了學校和社會的雙贏。
3結語
一、目標定義
確定目標和需求,分階段制定計劃(MGP)。本階段的目標要找出醫院的解決方案,試運行并驗證解決方案的效果。
二、項目測量
1.筆者利用質量因素處理(QFD)的方法,針對我院的具體情況找到研究探索的關鍵性質量因素。其重要的關鍵性質量因素有:(1)診斷與非診斷性勞動比值;(2)誤診率(病人年投訴數);(3)市場占有率;(4)科研數據可查詢百分率;(5)軟片查詢時間;(6)醫院年贏利;(7)單位服務成本;(8)病人滿意度;(9)病人等候時間。2.確定研究因素和抽樣方法。根據項目研究的階段特點及具體情況,筆者僅研究(1)、(4)、(5)、(7)、(9)指標,以計算機X線攝影(computerradiology,CR)報告時間、CR數據保存比例、軟片查詢時間、膠片用量、急診病人檢查時間作為(1)、(4)、(5)、(7)、(9)指標的抽樣樣本。
三、分析與研究
1.流程圖:我院現有的影像科工作流程已經得到了全方位優化,并進行了許多技術上的革新及創造:實現醫院信息系統(hosiptalinformationsystems,HIS)、放射學信息系統(radiologyinformationsystems,RIS)的信息與英文設備操作臺之間工作列表(worklist)的傳送,真正意義上解決了醫學數字成像及通訊標準(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DICOM)中對中文沒有定義而引起的傳輸上的難題,實現PACS與HIS、RIS無縫融合。通過PACS與HIS、RIS的無縫融合,HIS及RIS中病人的有關基本信息,可以自動傳遞到所要檢查的影像設備主機控制臺上,從而減輕醫生的負擔,縮短病人的檢查時間,等等。具體情況如圖1。
2.決策分析:由于醫院病人在不斷增多,同時,影像設備也在增加,采用傳統的軟片來保存影像資料的方法,需要較大的房間,各種病例及病人的資料、信息統計及歸類也較為復雜,上述諸多方面的原因,都不利于醫院的現代化管理,也不能滿足我院現代化的信息保存、查詢功能,而PACS恰好能夠滿足我院要求的解決方案。因為PACS所帶來的好處有:信息保存完善,有利于科研及教學;信息保存簡單,查詢迅速、便捷;方便管理,能夠適應不斷增長的門診量及住院病人;能夠大大提高各部門工作效率;能夠提高病人滿意度,從而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能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降低膠片的用量及其他費用,可減少50%的膠片用量,因為傳統的方式要出2套軟片,1套給病人保存,另1套作為資料在醫院保存,而有了PACS后只需出1套軟片給病人就行了,病人所有的影像檢查資料及信息全部保存在PACS的中央服務器里面,需要時可從PACS的中央服務器進行查詢、打印,從而節約了成本,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完善了圖像相關信息,有利于教學、科研;優化了工作方法,使現有的影像科工作流程規范化、條例化、現代化;能夠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占據醫療市場的主導地位,等等。
3.可行性研究:為了研究大型PACS在我院是否可行,筆者研究了我院醫務人員的網絡基礎知識和傾向,對傳統的影像科工作流程有什么意見和建議、要求,以及對電子化的影像科工作流程是否能夠改變思想及觀念,以便適應新的工作模式,真正地實現醫生從“要我用”轉變到“我要用”。對此,我院信息網絡中心的工程技術人員,不斷地與影像科醫生、臨床醫生、技術操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并聆聽醫生及技術操作人員的各種意見,不斷地從各種環節去完善PACS醫學影像系統的工作流程。同時,工程技術人員深入至醫院臨床科室,做了大量的數據采集和調研工作,與醫院反復溝通、討論,終于實現了完全滿足我院具體情況的PACS。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還探詢可能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80%以上的醫務人員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并且可以通過培訓掌握并運用PACS閱片;90%以上的醫務人員歡迎這種新的閱片方式,并認為PACS可以幫助他們更細致地閱片,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漏診、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可跟上時代潮流,適應醫院數字化的進程。調查還發現許多影像科醫生存在著對網絡化、數字化后圖像保密性問題的顧慮,但是都認可了筆者提出的關于圖像加密的解決方案,這是要在PACS組建之初及應用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的重要問題,因為這牽涉到以后在PACS應用過程中醫生是否或愿不愿意應用,以及應用得好與壞的關鍵性問題。最后,經過反復地研究、考察、論證、資料收集、總結之后,一致認為組建1套科學完善的大型PACS在我院是可行的、適用的、必要的。
四、設計
在以往國內大型PACS的建設中,有2個重要因素制約了醫院電子化建設的步伐:(1)由于現有的醫院信息系統HIS、臨床信息系統(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s,CIS)、臨床實驗室信息系統(clinical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s,CLIS)、RIS等醫院系統,其數據接口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按照醫院國際標準(HL-7)設計,而所有的國際上大型的PACS廠商無一例外地遵循了這一數據交換標準,因此,實現HIS、RIS與PACS的融合難度很大。(2)由于目前醫學數字成像及通訊標準3.0(DICOM3.0)對中文信息尚無定義,國內的HIS、RIS均為雙字節中文,而影像設備主機控制臺仍為單字節英文,這給工作列表在兩者間的傳送帶來了麻煩。而隨著我院的PACS與RIS無縫融合方案的實現及應用,從根本上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圖2)。同時,在充分結合臨床診斷和應用基礎上,聽取了許多醫生、工程技術人員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之后,并反復認真討論、研究、考察,才進行醫院PACS系統的設計和建設,在設計過程中考慮了圖像安全性、方便性等問題。建成后,所有科室的圖像可以共享,可以遠程調用于教學、會診;影像科、門診、急診、手術室,以及全院各臨床醫技科室可以電子閱片,病人檢查完圖像資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快捷地回到各個科室的診治醫生處;圖像保存無需軟片,調用查詢將很快捷,等等[1-5]。
五、改進前我院的狀況
1.一般狀況:由于我院的門診病人(3000~3500人次/日)及住院病人(1450人次)較多,這就要求X線片的保存需要較大的空間,大約需要200m2大小的房間用于軟片的保存,保存的軟片所包括的病人資料、信息較少且其質量還不能保證。由于潮濕、主觀及客觀等原因損壞而造成軟片發霉、殘缺不全、圖像不清晰等時有發生;而且查詢軟片的時間較長,大約需要30min;對各種病例及病人的資料、信息統計及歸類也較為復雜,有價值的軟片保存的時間也較短,最多能保存到6~8年,而且在整理病人軟片、資料、信息時,有時還容易弄錯,沒有將病人軟片與資料、信息進行一一對應,造成一些差錯,約占0•01%,這些都不利于管理,甚而出現醫療糾紛。特別對1所集教學、科研、臨床醫療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醫院來說,大大地影響了教學、科研、臨床醫療工作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醫院的服務質量。筆者以急診CR影像檢查時間作為分析對象,把檢查分段進行時間統計,其中,登記與等待檢查為10min;CR檢查為7min;等待X線片和報告為40min;其他時間為5min,共計約60min,平常影像檢查時間則需更長,這不利于醫院的發展及提高服務質量,故而必須對原有的影像科的工作流程進行改進,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為醫院的不斷發展及提高服務質量作出積極的貢獻。
2.軟片數據信息的保存:改進前,軟片信息保存比率(圖像信息)為20%,膠片庫保存比率(膠片保存完好無缺)為70%,質量控制(QC)信息(診斷醫生、操作人員、病人某些信息等)為0%,可查詢比率(膠片所放位置)為90%。
結果
隨著醫院HIS、RIS工程建設的加快與日益完善,大型PACS的成功調試及應用,系統而全面地為醫院影像科實現了極富特色的PACS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縮短了病人獲取報告的時間,最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等,具體各項指標介紹如下。
1.急診影像檢查等待時間:PACS建成之后,急診影像檢查總計等待時間平均為22min,影像檢查平均值減少了64%。對急診來說,病人的等候時間減少很多,對治療具有顯著意義。同時,由于沒有了沖洗膠片、等待取片等步驟,極大地方便了病人及家屬,提高了服務質量,真正意義上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
2.數據信息的保存:由于傳統的軟片保存方式存在著保存空間大、容易潮濕、不易查詢、圖像不清晰等諸多缺點,其信息總體保存率遠小于50%,改進后的PACS系統由于不存在這些缺點,信息保存率超過90%。信息軟片保存比率(圖像信息)為100%,質量控制(QC)信息(診斷醫生、操作人員、病人某些信息等)為100%,可查詢比率(膠片所放位置)為99.9%。
3.出報告時間:PACS建成之后,出報告時間只需14min,PACS和RIS的無縫融合使得醫生可以利用一些模塊化診斷給出報告,從而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和診斷性和非診斷性勞動時間比值。從結果可以看出,出報告時間縮短了許多,但是筆者通過計算平均值發現卻不是十分明顯。這是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1)使用初期醫生對操作不太熟練;(2)RIS無即時提示功能;(3)CR診斷模塊不全;(4)中文輸入速度較慢。其中,“(1)和(4)”隨著系統的使用會得到改善,“(2)”可以通過RIS即時提醒的功能得到解決,“(3)”可以通過診斷模塊的完善得到解決。另外,該對比實驗是基于數字化的CR系統上的,與普通X線檢查比較將會更明顯。
4.膠片用量:通過理論設計計算的膠片用量可以減少50%,但本院實際節省的膠片為33%,這是因為PACS系統剛使用的原因,許多操作還不太熟練造成的。
5.圖像檢索:改進前,膠片的查詢時間約為30min,PACS建成之后,時間減少到不超過30s,效率提高約95%,改進明顯。
6.其他改進:(1)圖像通過瀏覽器(WEB)方式傳到門診、急診、手術室以及全院各臨床醫技科室,使得病人可以看到圖像,切實體會科技進步,提高醫院聲譽。(2)圖像含有閱片醫生、審核醫生、閱片時間、病人資料及其他信息等,有利于科研、教學工作和醫院科學管理。(3)閱片使用雙高清晰度數字式投影儀,可以很多人一起閱片和教學。(4)應用醫學數字成像及通訊(DICOM)數據格式作為保存方法,為將來系統的發展和交流提供了基礎條件,使得遠程快速、準確、清晰地診斷成為可能[6]。
總之,現在病人只需到門急診掛號處進行登記預約,他的所有相關信息就會通過預約管理、檢查管理等系統(即HIS),送到相應的檢查地點;同時,將RIS中病人的基本信息自動傳送到影像設備的主機控制臺上,從而避免了醫生的2次輸入,實現了PACS與HIS、RIS的無縫融合,減輕了醫生重復勞動的負擔。縮短了病人的檢查時間,病人檢查完畢后醫學影像圖像自動傳輸至影像存儲服務器上,而醫生只需在診斷工作站上就可輕易地實現圖像的調閱、診斷,并作出報告,送上級醫生審核,再也不用擔心病人串號,資料丟損等情況的發生,經過審核的報告,加上審核醫生的數字簽名在專門的取報告處由激光打印機統一打印出來,大大地方便了病人及其家屬,他們再也不需要東奔西跑,也不需要長時間等候,很快地就會獲取到相應的診斷結果。同時,該報告和影像圖像通過WEB方式,可迅速發送到全院,門診、急診、手術室以及全院各臨床、醫技科室只要用1臺普通的PC機就可以用自己的帳號,調取所能夠調閱的病人圖像和報告,快速地為病人進行下一步診斷與治療,為搶救和治療病人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討論
一、PACS系統建立之初,顯現出來的優越性
1.急診影像檢查:由于實現了HIS和RIS的信息與英文設備操作臺之間工作列表(WORKLIST)的傳送,真正意義上解決了DICOM3.0系統中對中文沒有定義而引起的傳輸上的難題,實現PACS與HIS、RIS的無縫融合[7,8]。PACS與HIS和RIS的無縫融合,HIS及RIS中病人的有關基本信息,可以自動傳遞到所要檢查的影像設備主機控制臺上,從而減輕醫生的負擔,縮短病人檢查時間,進而急診影像檢查等待時間平均值減少了64%。
2.數據信息保存:組建PACS系統之前,病人的聯系方式、電話、病歷摘要、隨訪記錄、家庭地址、診斷醫生、審核醫生等都不能在傳統的軟片上反映出來,而通過PACS與RIS的無縫融合,可以將檢查時登記在RIS服務器上病人所有的數據信息調閱及打印出來,大大地方便了教學、科研、臨床醫療工作的開展及深入。
3.圖像檢索:傳統的圖像檢索必須提供病人姓名、檢查號后,再由人工在軟片保存房間進行查詢,這樣一來耗費的時間較多,圖像檢索效率低。而采用數字化的方式后,有時,只需要病人姓不需要全名就能夠對圖像進行查詢,查詢動作由計算機來完成,時間只要幾十秒就可完成,圖像檢索效率得到顯著的提高。
4.膠片用量:PACS應用之初,大約可節省33%的膠片,但是長期使用預計可以節省到50%,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5.出報告時間:由于通過DICOM3.0協議實現了影像圖像自動傳輸;工作列表實現了病人數據信息的傳送,通過PACS與HIS、RIS的無縫融合,將病人圖像與信息進行了一一關聯。故病人檢查完畢后醫學影像圖像自動傳輸至影像存儲服務器上,而醫生只需在醫生診斷工作站上就可輕易地實現圖像的調閱、診斷,并作出報告,送上級醫生審核,再也不用擔心病人串號,資料丟損等情況的發生,經過審核的報告,加上審核醫生的數字簽名在專門的取報告處由激光打印機統一打印出來。以上的圖像傳輸、數據信息的傳送、關聯、調閱等都由計算機完成,在節省大量時間的同時,確保了作出的診斷報告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完整性[9,10]。隨著醫院PACS、HIS、RIS工程建設的加快和日益完善,以及醫生及操作人員的計算機水平及熟練程度的提高,筆者相信上述各項指標及參數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二、成功組建完善的大型PACS,對整個醫院的影響
1.各科室均可及時、準確地查閱病人資料:我院由于實現了全院醫學影像圖像的共享,完成了PACS與RIS的真正無縫融合,將所有與圖像有關的醫療設備,無論是DICOM標準的,還是非DICOM標準的,都聯成了1個整體,實現了在全院范圍內醫學影像圖像的真正共享,在各個臨床科室,可以通過普通PC機以WEB方式調閱病人影像和報告,方便各臨床科室及時、準確地查閱病人有關資料[7,8]。
2.實現了醫學影像圖像的無片化存儲、傳播和查詢:本院的大型PACS具有異地訪問、圖像復制、同步顯示、快速傳遞、多角度觀察診斷、診斷報告的管理、縮短診斷時間、減少軟片管理工作量、過期數據的在線訪問等強大功能,大大地節省膠片用量,醫學影像圖像在線查詢時間只需30s左右,醫學影像圖像在線存儲時間保持在5~10年,大大地節省了傳統存放膠片所用的房間,真正實現了醫學影像圖像的電子化管理。
3.在PACS基礎之上,開展的工作有:(1)將CT、MR、DSA的圖像直接傳到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X-刀)及直線加速器的治療計劃系統(TPS)工作站上,減少了治療計劃的誤差,提高了治療精度;實現了手術室和急救中心影像圖像的快速傳輸。在PACS基礎之上,開展的科研有:CT圖像與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掃描機(ECT)圖像、血管造影機(DSA)圖像的融合。(2)建立了電子閱覽室,與世界各大檢索公司,如Dialog、SCI、EIVillage等公司進行了聯機檢索,方便、快捷地查閱有關國內外最新、最有價值的醫學資料,并初步建立起了簡單的電子病案室。(3)院內開展聯合電子會診,由各臨床醫生、病理科醫生、影像科醫生在各自辦公室進行聯合診斷,作出影像和病理報告。(4)開展基于PACS、CIS、CLIS的遠程會診,已與國內外有的醫院實現聯網,在寬帶網的基礎上進行實時、快捷的遠程會診。將來還將進一步擴展這方面的工作。
4.將要開展的工作:組建全省醫學影像中心,擬負責將全省的CT、MR、超聲診斷、內窺鏡診斷儀統一接入我院的PACS中心,提供診斷會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