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第1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張麗芬 孟祥麗 張文杰 李麗滿 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

        摘要:儒家人本思想具有政治整合功能、經濟發展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從社會發展層次上講,儒家人本思想的社會性功能與個

        體性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會性功能以個體性功能為基礎,個體性功能以社會性功能為實施保障。在現代社會中,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潛在價值,應積極探索各種方式發揮其教育功能。

        關鍵詞: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人本思想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功能

        儒家思想在漢朝時期成為封建正統思想,這源于儒家思想包

        含著眾多社會觀點,對社會有一定的服務功能。儒家思想的社會

        功能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著重體現為個體性功能。

        (一)政治整合功能

        在現代社會中,政治整合功能指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培養高素質人才或者個體,通過高素質人才或群體的影響力去傳

        播政治思想,進而提升全民整體素質水平。政治整合功能能夠最

        大范圍最大限度傳播政治思想、最大程度造就政治人才、最大力

        度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功能中,政

        治整合功能占據主導地位。孔子認為政客在政治運行中扮演者重

        要角色,政客的思想與行為直接關系這國家興亡與衰敗。在社會

        生活環境中存在諸多人際交往的關系,這些復雜而細微的關系直

        接影響著社會道德規范化。儒家善于從整體把握社會關系,提倡

        人與社會建立和諧和諧,推動社會政治健康發展。

        (二)經濟發展功能

        經濟發展功能指的是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下受到啟發,

        在經濟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經濟的騰飛貢獻自身的綿

        薄之力。儒家不反對個人追求財富,只是在乎追求財富的手段,

        儒家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財富的追求方式能從本質上區分

        君子與小人。君子用符合道義的方式追求金錢,小人不擇手段追

        求財富,在關系到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君子愿舍利取義,貧困

        中仍保持自身高尚的氣節,而小人則會為一己之私投遞叛國。儒

        家認為對財富的追求無可厚非,但追求的程度要合乎“禮”的要

        求,對過多財富欲望加以制止。針對國家的管理,儒家主張施行

        仁政,愛民親民,反對苛捐雜稅。儒家思想認為,附屬制度不應

        成為酷吏施行不仁政策的依據,而應成為激發人們積極性的工

        具,在賦稅制度的激勵下培養人們對經濟的理性認知,進而發揮

        主觀能動性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儒家人本思想的經濟發展功

        能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有借鑒意義,我們應從民族經典中汲取營

        養,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

        (三)文化傳承功能

        文化傳承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對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其對個體精神世界有積極作用。儒

        家思想是中華文明中耀眼的一顆明珠,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和歷史

        的沉淀,其蘊含著豐富而充滿哲理的思想。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

        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思想也已經深深內化到每一個中國人的

        心中,成為凝聚社會的一種向心力。

        二、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應用

        從社會發展層次上講,儒家人本思想的社會性功能與個體性

        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會性功能以個體性功能為基礎,個體性功

        能以社會性功能為實施保障。在現代社會中,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潛在價值,我們應積極探索各種方式發揮其教育功能。

        (一)主張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發揮學的價值

        學而無用不可謂之學,儒家著為重視知識的應用性。孔子認

        為,學詩旨在學習其中深刻哲理,從中領會侍奉父母道理、正確

        處理君臣關系的方法,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修身治國

        平天下的基礎是個體生存需求的滿足,個體是構成整個社會的基

        本單位,只有滿足個人的生存需要,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才能談

        及整個社會整體水平的提升與社會的進步。

        (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健全個體人格

        榜樣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在榜樣的模范帶頭下人們會認識

        到自身的缺陷,并以榜樣為目標不斷完善自身,使自身滿足社會

        的要求,成為社會棟梁。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這就告訴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提升自身的道德需要,在看到

        他人的不足時,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

        真正為社會需要的人。

        (三)教育內化,內外統一

        孔子率先提出“自省”,意在要求人通過慣常自身的行為,

        對自身有正確而客觀的評價,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針對

        自己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以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儒家

        要求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即使在沒有輿論監督的情況下也要嚴

        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在人際交往中,人要

        真誠對待他人,不能將個人的意愿強加于他人。人的道德修養是

        在犯錯誤與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養成的,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并下定決定改正錯誤,才能以錯誤為墊腳石成就自身的道德素

        養,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會對其人際圈產生良好的帶頭作用,人

        際間道德的廣泛傳播對推動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

        (四)實現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建立和諧社會

        實現和諧的人際關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個人做到謙讓不爭。

        孔子在學習過程中絲毫不講自己擺在德高望重的位置,而是以謙

        虛的態度向有知識的人學習。面對別人的建議和批評,孔子也是

        虛懷若谷的坦然接受。從孔子的謙虛態度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

        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高尚品德,孔子所表現出的這種道德

        品質正是儒家所人本思想的核心,我們要領會其中深刻的哲學含

        義,并將其應用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個體的學識程度與其處

        理社會關系的能力有直接關系,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能通過自身良

        好的道德修養處理社會關系,使自身的人際關系處在和諧狀態。

        結語

        儒學發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經過歷史的洗禮與沉積,儒家

        思想沉淀下意蘊豐厚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儒家的人本思想逐漸

        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在時代進

        步中,儒家思想發展也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但究其根源儒家思

        想的核心為人本主義思想,我們對儒家思想進行研究、挖掘其內

        在價值的首要前提是確立人本思想的首要地位。在對儒家人本思

        想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僅要利用儒家的君子教育方法,也要與時

        代相結合,積極融入各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多教

        育方式的引導下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王建林,王治中.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解讀[J].楊凌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2008(3).

        第2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關鍵詞】孔子;孔子思想;儒學;倫理概念;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1-0127-01

        一、追求禮樂的一生

        1.學習禮樂(15歲)――原因:(1)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禮崩樂壞”;(2)“周禮盡在魯”。

        2.講學收徒(30歲)――創辦私學,廣收學生,傳承仁和禮。

        3.從政生涯(51歲)――官:魯―中督宰――司寇。

        4.周游列國(54歲)――政治主張未被采納,原因:諸侯爭霸,崇尚武力,輕視禮儀。

        5.獻身文教(68歲)――孔子曾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

        二、開創儒家思想

        1.禮(孔子思想的目標)――禮是政治概念。

        (1)禮的含義:西周實行對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嚴格規定的一套宗法等級規范制度。

        (2)關于禮的做法:“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規范,從而形成西周時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時天下動亂局面。

        (3)評價:①積極――穩定社會次序,鞏固統治,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②局限――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屬于倫理概念:

        (1)仁的含義:仁者愛人,包含仁愛、關懷、體諒、包容等一切美德,為人處事的最高道德標準。

        (2)關于仁的做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對政府向百姓課重稅,應“節用而愛人”(愛惜民力)⑶評價:①對于統治階級――“以德為政”(唐太宗、漢文帝、漢景帝),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②對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有利于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秩序。

        3.中庸(調整禮和仁方法)――屬于哲學概念:

        (1)中庸的含義: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處。

        (2)中庸與仁禮的關系:①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②中庸是劃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據

        (3)評價: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實現和諧(“和為貴”)的價值目標。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孔子開創私學,讓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并使教育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動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

        2.教學目的:――使學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終成“君子孔子“教學目的”注重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和服務社會意識,有利于社會發展;但重義輕利,不利物質經濟的發展。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等)

        4.教學內容:――孔子整理過的“六經”。“六經”成為封建社會的教科書。孔子思想也被整理為《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四、評價孔子

        1.積極意義

        (1)對中國:① 治上,成為封建政治的理論基礎(維護一統);②文化上,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有利于修身社建;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國古代教育傳統,保持文化連續性;(2)對世界:① 漢后,對亞洲,傳播先進文化;② 明清后,對西方,為歐洲思想家所啟發、借鑒;③ 當今,世界不少學者依然推崇儒學。

        2.局限性

        維護等級,不平等。

        3.總評

        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五、探究問題

        第一:孔子及其學說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1.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2.大思想家:提出“仁”、“禮”、“中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3.大教育家:開創私人辦學先河,提出有教無類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4.大作家: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經》。

        5.影響深遠: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第二:請你收集一下孔子言論: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第三:討論: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么?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于約束和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第3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在那里,我不僅觀賞了孔府孔廟的雕梁畫棟,還隱約嗅到了孔子的氣息。在那里,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偶像,而是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豁達、風趣、積極、率性、無私。他有著超人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他是不朽的孔子。

        孔子曾經歷生活中的貧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堅持宣揚“仁愛”,成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學思想影響巨大,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想象。一位諾貝爾獎獲獎者曾預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活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見世人對于孔子思想的重視。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的和諧教育理念與治國興邦思想在當代已被進一步發揚光大。

        孔子不僅屬于歷史也屬于當代,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相信孔子儒家思想能夠促進世界和平。據報道,截至2010年底,世界各地已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300多個孔子課堂。

        山東《現代語文》雜志社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推出了“孔子杯”全球青少年華文作文大賽,不僅擴大了雜志的影響,更在世界范圍內宣傳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起航正其時。我校朱雀文學社已成立20多年,是在世紀浪潮的奔涌下活躍到如今的為數不多的文學社,社團活動是我們的生命,征文比賽是我們的動力。接到第八屆“孔子杯”征文大賽的通知,我們社委會成員都認為這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孔子的好機會,于是便積極行動起來,開辦講座介紹孔子的生平,深入探討儒家思想,同時又給社員們播放電影《孔子》,邀請專家解讀孔子思想對當今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以便更深層次地了解孔子和他的精神財富。一番準備后,收上來的稿件質量較高,獲獎者也為數不少。

        第4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關鍵詞】儒家倫理;普世倫理;儒家倫理普世化

        一、儒家倫理思想的淵源

        儒家倫理思想屬于一種具有持久連貫性和地域權威性的特殊文化傳統。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倫理傳統,儒家倫理文化已經綿延發展了數千年,至今仍顯示著不竭的勃勃生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明確提出的觀點,而每個人都應當得到人道的對待,對他人的態度,我們可以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來概括,這兩個思想正是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還有人曾問過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忠恕之道所蘊含的平等、寬容、理性思維等精神都是極有價值的倫理思想,“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于己,不當下恕字。恕之一字,只可說出來,不可說入來”。由此可見,儒家將自律機制納入了“忠恕之道”當中,充分體現了其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中對于普世倫理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就是力量,人類自我中心主義應勢而生,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進程中不擇手段,后來就是全球化的自然危機,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那么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成為了人們關心的焦點,也是構建普世倫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儒家思想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平等的生態倫理觀念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所延續下來的,值得普世倫理來借鑒。天人合一把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注重他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孔子提出“從心所欲不逾矩”也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

        儒家思想經過歷史的沉淀雖然有了新的形式,但他仍然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不偷盜,不殺人,不撒謊,不奸”等等,這些思想可以在各民族文化中找到類似的說法。這說明了人類自古以來就有著相通的道德信條,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信條依然成立,這為普世倫理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可行性的提示。

        二、儒家倫理思想概述

        (一)儒家政治倫理思想

        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方面,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禮結構和德治主張,由仁愛之心到禮制,到德治,是以德治國的邏輯進展。禮與仁在儒家政治倫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說:“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啟子無禮不動,無節不作。”這就是說在孔子看來,禮就是事情之理性,是必須遵循的規律,違禮則亂。禮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根本規范。尊禮與不尊禮,有禮與無禮,是治國方針的不同,直接決定著國家的興旺與否。由上可見,孔子十分重視與提倡對禮的運用,提倡尊禮而行,守禮而動,用禮求和。仁是孔子確立的與禮密切相聯系的最高人倫道德準則,孔子的整個學說其核心、精髓就是仁。同時,孔子主張禮與仁相結合,關于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外在表現;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仁的實現途徑。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孔子從“仁”這一根本原則出發,還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規范。“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

        孟子在其性善論出發認為禮與仁是人固有的內在品質,仁是君子的品格,并主張治國應循先王之道施仁政等,他的這些思想,豐富了孔子的仁學與禮學。孟子關于禮的論說,集中地表現在了他的關于人性與政治倫理的思想和學說中。孟子對于人性問題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比孔子更進一步把仁、禮推廣到治國施政的領域,提出應循先王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張。

        荀子十分重視君子人格,并重視君子人格的修養即修身。荀子重視人的學習,對于善學,他說:“倫類不同,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對于君子的修身養心,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為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主張應仁人執政。由此可見,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范疇體系,是以禮、仁為核心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孔子之后的后儒們在對孔子創立的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繼承、弘揚、應用、發展中,使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范疇體系不斷得到豐富。

        (二)儒家經濟倫理思想

        儒家的經濟倫理思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儒家經濟倫理的思想出發點是仁者愛人,歸宿點是治國平天下,價值尺度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仁者愛人。儒商經濟倫理精神的基礎是人道主義。所謂“人道”,主要是指人的活動應該符合人的需要,為了人的目的而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思想的基礎應當是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以人道主義為基礎的儒商精神,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精神的內容或補充。儒家經濟倫理的“仁”,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以仁愛精神經商,是儒商的傳統。

        外王之道。儒家把“經濟”視為“經世濟民”的事業,是其“外王”即治國平天下的主要任務。而治國平天下,就是要達到儒家強國富民的目的。儒家把是否能夠強國富民,作為評判人物仁義與否的標準。這就是說,只要把國家治理好了,國家強大了,人民富有了,外敵不敢侵略,國家得到統一,就是給國家和人民造福,是最大的“仁”。歷代儒家都是把國計民生作為從政的第一大事,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做最大的政績,主張在經濟方面大力發展生產,移民開荒,興修水利,在政治方面解放勞動力,嚴明法制,淳化民風,嚴懲貪污。與此同時,儒家認為,發展商品經濟的目的就是關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民惠民、藏富于民。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惠民而不費,孔子認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藏富于民,孔子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儒家、儒商利民惠民、藏富于民的經濟倫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天下為公。這里的“公”,是指公正的思想,它集中體現孔子的“大同”理想之中。儒家的“大同”理想,反映在經濟活動中,是一個經濟公平問題。由于承認和重視人的平等,因而構建了儒家公正平等的經濟倫理的基礎,成為儒商經濟倫理精神的重要內容。交換公平是經濟公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交換公平,古今儒商是十分重視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商品交換,幾乎都是在“熟人”的圈子里進行,因而,“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是最為突出的經濟公平原則,也是儒商倫理道德的特點。

        (三)儒家家庭倫理思想

        家庭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占有中心地位,與這一現實相適應,儒家對于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從妥善處理家庭關系開始的。《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句話是說,仁就是愛人,但首先是愛自己的親人,也就是首先要處理好家庭關系。家庭關系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相應的儒家家庭倫理也就包括“夫義婦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內容。

        父子關系是古代中國家庭中最重要的倫理關系,“父慈子孝”是儒家處理父子關系的基本要求。“父慈”與“子孝”是相對的,一方面,父親要愛護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子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孔子說“父父,子子”,就是要求“父慈子孝”,反映了父子間相互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夫婦的共同生活是組成家庭的基本條件,夫妻關系是組成家庭的基礎。妥善處理夫妻關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內容,對此儒家的基本要求是“夫義婦順”。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縱向的,而兄弟的關系則是橫向的,在處理這一關系時,儒家的基本要求是“兄友弟恭”。處理兄弟之間關系的基本要求就是友愛。孔子要求做到“兄弟怡怡”,即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只有兄弟之間情同手足、互敬互愛,才能家庭和睦,才能使父母舒心愉快,才算是盡了孝道。

        傳統儒家倫理強調親情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積極作用,值得我們繼承發揚。儒家主張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兄弟友愛的思想,將為改善目前日趨緊張、冷漠的家庭氛圍發揮重要作用。

        (四)儒家教育倫理思想

        儒家的教育哲學把教化作為儒家最基本的社會職能,孔子提倡“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孟子提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之一,這些思想都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在教育方面,注重既教人做學問,更教人做人,而且把如何做人放在如何做學問之上,這就把培養人成為有德有用之才綜合起來考慮,這一思想,在當代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有了好的道德,再有了好的技術和知識,會為社會做很大的貢獻;而即使沒有很多知識和技術,也不至于對社會形成危害。相反,一個人如果僅有豐富的知識、很高的技術,但是道德敗壞,這樣的人,知識越多,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三、儒家倫理的普世化特征

        1、超階級性。儒家普世倫理反映了大眾利益訴求。儒家普世價值是從儒家思想中發展而來的,能夠為全人類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具體而言,就是立足于經濟全球化大背景,從當今建構普世價值的要求出發,以解決全球問題為宗旨,審視和參照儒家傳統價值觀,經過挖掘、疏解、詮釋,從中獲得對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和問題有指導意義且能夠被全人類普遍認同和在實踐中普遍采用的價值觀念,以此作為構建普世價值的基礎和主要材料。

        2、超民族、地域性。普世價值的建構需要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參與。如果沒有中華文明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參與,普世價值的建構將是不完善的。一種文化形態要保持不斷創生的活力,就需要與不同的文化形態、理念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某種地方性、區域性的文化價值觀念轉化為一種具有普世性意義的文化價值。這就意味著普世價值是各種特殊文化互相碰撞的產物,只不過每種文化對普世價值的貢獻大小不一而已。

        3、超歷史性。儒家的“天下”視野。儒學初創時期,正是春秋戰國紛亂之際,孔子、孟子均周游列國,獻計獻策,他們服務的對象不是一國,而是“天下”各國。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等儒家經典著作中,“天下”二字隨處可見。儒家的“天下”觀念不僅表現為一種思維視野的擴展——“天下”思維,他還蘊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以及“天下一家”、“民胞物與”的和諧精神和關愛情懷。由此可見,儒家的“天下”觀念與普世價值的追求目標是一致的,這不僅體現了儒家普世倫理的歷史連貫性,也為儒家價值轉化為普世價值提供了可能。

        4、超時空性。儒家思想包含了許多反映人類文明共性,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內容,有助于解決當代全球問題,促進世界和諧健康發展。

        四、普及儒家倫理的積極作用

        儒學中諸如仁愛、人本、和諧、誠信、中庸這些核心價值觀念,可以在當代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實際作用。“天不變,道亦不變”是形而上學,“天變,道亦變”則是辯證法,是辯證的發展觀。從當代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看,不同質文化的相互碰撞、溝通、交流日益頻密,從而形成了文化互補、價值互補的形勢。從社會文化角度看,本源于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觀念,本源于東方儒學的仁愛、和諧、誠信等等觀念,正在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儒家倫理完全可以實現現代轉換,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要,對于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一,它具有凝聚作用。儒家倫理在中國的影響面之大、歷史之悠久已滲入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民族的共同信念。無論生活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一般都會對平民化儒學表示文化認同。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華人的腳步遍布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發揮儒家倫理聯絡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的紐帶作用,使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凝聚成一個最大的社會群體,使中華民族自豪地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它具有激勵作用。儒學倡導的仁愛精神、它的與人為善的價值導向、它的引人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它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當代中國人可以起到激勵作用。

        第三,它具有制衡作用。儒家倫理特別重視道德價值,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其實不然。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現代人將會更深的感受到價值迷失的苦楚,極端的功利主義導向勢必造成人們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的滑坡。對于這些現代化進程中的負面效應,儒家倫理可以起到制衡作用,幫助現代人建立起美好的精神家園和意義世界。

        參考文獻:

        [1]萬俊人.尋求普世倫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第5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關鍵詞:儒家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課題“儒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由于西方文化嚴重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層出不窮,道德滑坡現象嚴重,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起來都成為一個問題。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就需要我們正確看待和運用儒家文化,充分發揮儒家文化的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讓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為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一個很有時代意義的,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1 儒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1.1 儒家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逐漸對當代的青年大學生產生劇烈沖擊,使得很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日趨淡化和削弱。他們在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上出現偏軌,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急需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儒家認為,愛國愛民、救國救民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肩負的責任,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愛國詩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的詩句,屈原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頑強抗敵,這些思想弘揚的都是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忠貞愛國的真情流露。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群體主義和利他主義精神,對于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和惡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治和洗滌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大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弘揚社會、國家、人民的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1.2 儒家文化對于培養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人的發展首先就應培養主客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孔子提出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嚴己待人之心以及“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誠信態度。“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思想;孟子提出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關愛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的寬容品質。無不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我國傳統文化的誠信、寬愛之心、孝道,謙虛謹慎等思想,對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積極的作用。

        2 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

        2.1 重視對儒家文化典籍的學習,從知識源頭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與核心。直接從文化典籍中汲取理想、價值、基本道德素養,允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經典中感受“仁”、“禮”之理,品悟出為人處世之大道理大智慧,從

        而更好的為大學生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這些充滿哲學思辨、人生智慧的著作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塑造人的品德的重要性。因此,重視對儒家文化典籍的學習,從浩瀚的傳統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長足發展的切實立足點與內涵豐富的不竭源泉。經濟全球化日趨加強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遭到冷落的普遍現象,我們應把傳統文化作為必修課開設,讓儒家文化普及到大學生日常課程的學習當中。大學生組建儒家文化典籍閱讀愛好者社團,通過團體宣傳的力量去感染每一個大學生,在尋找和發現儒家文化典籍的知識海洋中去修繕和加強自身道德水平。總而言之,我們應積極營造學習儒家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行動讓大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習經典,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領域,從源頭處發現,在行動中收獲。

        2.2 利用多渠道的傳播方式加強對儒家文化的學習

        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對傳統文化在國內越來越遭到冷落的局面,大眾傳媒、網絡絕對是一個有效傳播儒家文化的有效方式,從而使儒家文化借助信息化時代的特有方式得到傳承。我們應該用多渠道傳播方式弘揚儒家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更好的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在校園生活中,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看《百家講壇》節目,從大師們的講解中感受、學習和領悟儒家文化;在學校的班級實踐活動上,也可以組織各個學習小組把通過電視、網絡、雜志、論壇、廣播中學習的儒家文化進行小組間的心得交流,以討論的方式做到對儒家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揚棄,從而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營造良好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以促進自身思想水平的提升。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時代的要求,積極的將儒家文化精華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將好的品質滲透到對每一個大學生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教育之中,發揮文化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做到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為了將誠信思想根植于當代大學生的頭腦,成為他們心中永不磨滅的信仰,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設置儒學課程,進行儒家文化的熏陶,筆者認為這是對當今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最基礎手段。只有大量地閱讀,學生才能從書中汲取文化營養,豐富自身內涵,提高自身修養,才能真正地置身于孔子的世界之中,同孔子一起享受誠信的滋養。

        (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中體現的一種方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各學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個方面人手,使學生沐浴在誠信的氛圍之中,加強對學生的身心影響。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教育活動。就像理論來自實踐一樣,學生的素質修養來自他們自身的實踐活動。因此,舉辦各種各樣的儒家經典文化教育活動,使其從活動中受到熏陶,讓儒家精髓在日常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當中,形成他們自身的一種素質。這些活動或者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儒家誠信講座,或者是舉辦各種各樣的儒家誠信文化知識競賽,或者是舉辦誠信演講比賽等,更具有意義的應該是參與做一些誠信的實踐。總之,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儒家文化在完善人格、開發智力潛能、形成宏偉理想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等方面具有切實有效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誠信,是儒家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遠來說,都能抑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革中形成的名利思想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來自西方的腐朽文化的不良影響,對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第6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這是梁啟超在考察了一戰后的歐洲所得出的結論,固然,這個論調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今日看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在崇尚科學,利用科學創造價值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可持續發展?是否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否忽略了我們子孫萬代需要的資源?然而,我們并不是反科學主義者,也不是要退回到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那么該如何解決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呢?梁啟超提出了東西文化互補論,他說:“我們的國家,有個絕大的責任橫在前頭。什么責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不盡這責任,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的人類,其實是對不起自己”。這種東西文化互補論雖說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就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路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始終把“天人合一”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指導思想,把天地和諧視為人與自然的最高境界。中國古人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以天地人為三才,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發揮人的積極作用,追求萬物昌盛、天人共安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就是要求我們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摒棄唯“GDP”論,改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杜絕資源過度使用與浪費,只有這樣經濟發展才能實現長效化、循環化、可持續化。

        二、構建全民道德體系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國社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突顯出來。全民道德嚴重滑坡,人們的道德水平沒有隨著腰包鼓起來而相應提高,相反,老人摔倒“扶不扶”卻一再拷問我們的社會良心。構建社會主義全民道德體系也需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個人休養和個人品格,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與身心和諧,注重人的道德情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些傳統儒家思想不僅要求鄰里之間、朋友之間講求禮儀、互相敬讓,也有利于保持整個社會和諧有序。此外,儒家思想注重集體利益,強調個人對社會的奉獻,這些優秀思想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解決當代各種社會矛盾,醫治片面現代化沖擊下出現的種種弊端與趨向,如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危機,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功利主義的惡性膨脹等,均有極高的借鑒價值。

        三、實現“中國夢”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第7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儒家思想 傳統音樂 影響

        一、儒家思想打開了我國傳統音樂發展之門

        春秋戰國墨家學派的墨翟(約前480—前420),提出了“非樂”的主張。認為音樂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樂。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國家的治理,下不中萬民之利。因此,他主張“圣王不為樂”(《墨子·三辯》),圣明的君主是不要音樂的。在墨翟看來,音樂愈進步、愈發展,國家的治理就愈難,“樂逾繁者,其治逾寡”。他認為,音樂對治國平天下毫無用處。墨翟的見解,從其同情下層民眾、反對“王公大人”過分的音樂享受來說,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與墨家學派相對立有儒家孔丘、荀卿、公孫尼等人。

        儒家音樂思想以公孫尼子的《樂記》為代表。他繼承、發展了儒家音樂理論,使之適應新興的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并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他的見解被保存在經過漢代學者整理的音樂論著《樂記》里。《樂記》首先談到音樂與現實的關系,對它做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認為音樂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就是說,“樂”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響,激動起來,便產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規律組織成的聲音和舞蹈動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現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作者進一步論證了音樂的內容只要有真實根據,便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通過對《大武》的分析,說明“樂者,象成者也”(音樂,是反映已經完成的事物的)。音樂是不能矯揉造作、弄虛作假的,它要反映真實的思想感情,即“唯樂不可以為偽。”充分肯定了音樂對現實的反映。

        儒家音樂進一步明確論述了音樂和生活、政治的關系,認為音樂必然表現社會的政治,為政治服務。《樂記》提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就是說音樂與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安樂,政治也修明、和美;禍亂頻仍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國家將亡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悲哀,民生也困苦不堪。《樂記》認為,音樂作為人們思想感情的語言,它會與欣賞者內心的感情發生共鳴,所以有什么樣的音樂,人們聽了就有什么樣的感受,又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從而對現實政治也會產生批判或贊助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樂記》發揮了孔丘重視音樂社會教育作用的觀點,強調音樂對人們心靈的巨大感染力量。

        儒家音樂認為,音樂要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必須強調其政治、道德的標準,所謂“德成而上”,就是說有了合乎“禮”(封建的統治秩序與道德規范)的思想感情——“德”,才是上等作品。藝術標準在這種意義下是次要的,所謂“藝成而下”。但是,作者并不認為“藝”是無關緊要的,它指出音樂是“德”開出來的花朵,它要引人喜愛,總不能沒有艷容與芬芳。所以音樂必須要有藝術性;必須“治其飾”,就是說要用美的形式表現出來。要使曲調(“聲”)、歌詞(“文”)及各種美的形式和表現手法(“曲直、繁瘠、廉肉、節奏”)都符合內容的要求,能感動人們的向“善”之心。在《樂記》看來,凡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作品,才是應該提倡的“德音”“和樂”,否則,就是應該反對的“溺音”“樂”。由此可見,儒家強調的正是音樂與現實人生的聯系,是情與理的統一,是音樂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而這一點也是其他學派所沒有論及的。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古典音樂進程的影響

        古典音樂是封建社會中后期培育起來的綜合性藝術樣式,儒家思想對音樂的浸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古典音樂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都與儒家思想有著多方面的聯系。

        儒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雖然不能涵蓋傳統文化之全部,但毋庸置疑,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主導成分,是核心內容。它否定了商周以來把音樂從屬于“神”的傳統觀念和種種否定音樂存在的見解,肯定了音樂與現實人生的聯系,奠定了我國音樂的現實主義傳統。但過分強調音樂的實用功利,往往會束縛藝術和審美的發展,使音樂失去美感和動人心魄的力量。這方面,道家“有無相生”的思想則成為它的對立和補充。它以超脫一切的力量(想象、情感、美,還有較晚出現的傳神、意境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延伸與發展),給中國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儒家的“道統”長期獲得官方的支持。宋元以降,張揚“道統”的理學成為“顯學”,凡是與“道統”不合的學派,一律受到排斥。儒家的禮義之學是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三綱五常是君臨天下的倫理規范,封建統治階級以“孝”治天下,我國素有“禮義之邦”的美稱,儒家思想的核心——倫理道德是封建社會塑造整個中華民族靈魂的主要的精神力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儒家學派的禮教文化,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社會影響的廣泛性、持久性和深刻性,是其它任何一個思想流派都無法比擬的。

        儒家重實際而黜玄想,重視歷史經驗。被歷代王朝所尊崇的“史官文化”蘊涵相當豐富,這一文化成果及其所蘊涵的文化精神給古典音樂以深刻影響,導致音樂與歷史的緊緊“纏繞”。

        三、中國古典音樂的表現形式

        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注重人生種種現實的問題,尤其在處理人的關系,所以看待藝術也從其助教化的積極作用著眼,于是就有了“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樂記》)、“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的觀點。儒家希望利用音樂來成就道德人格并強調音樂必須表現道德和至善境界的風格。因此,在它影響下,有一類琴曲的內容都與“德”“仁”等有關。

        徐青山的《溪山琴況》,雖然是琴學專著,但他總結的二十四況,卻可以視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全部審美要求。這二十四況是: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這二十四個字,除去幾個古琴的技法而外,幾乎適用于中國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中的絕大部分及民間音樂中的一部分。這種美學觀的確立,是儒家思想要求的結果。儒家音樂美學把“中正”“平和”“淡雅”“肅莊”作為基本原則。儒家的“樂”要為“禮”服務,音樂要服從政治。

        歷史故事和傳說是古典戲曲重要的題材來源,僅就現存元雜劇而論,取材于史傳,以歷史人物(帝王將相)和歷史事件為描寫對象的劇作就有四十多部,約占現存元雜劇總數的四分之一。中國古典音樂又恰恰隨著戲曲而得以傳承。以史傳為載體的史官文化大體上屬于儒家文化,主要體現儒家思想和統治階級的思想意志,然而,即使是取材于史傳的歷史劇真正以傳達史傳所昭示的勸諷意義的作品卻并不是很多,大量的歷史劇以傳達作者現實的生存體驗為主旨,這種體驗大多是史傳所沒有的。

        古典音樂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從道德而主張樂而不、言之有物,道家從體道而主張無為、逍遙,因后者以逍遙的眼光觀宇宙;以超然的姿態看人生,因而在藝術的實踐上其影響尤深。但都巧妙地殊途同歸,確立了琴曲清和淡雅、優雅恬靜的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古琴音樂一直以來所推崇的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由此可見儒道思想在古典音樂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的古琴音樂最擅長用“虛”“遠”來制造出一種空靈的美感。其常用的虛音,是在左手實按之后移動手指所發出的延長變化音,這種滑行幾個音位的長滑音則往往造成琴樂若斷若繼、若有若無的音樂效果。另外,震音、吟、揉的運用若超過三至四次以上,其余音便會轉弱或消失,只余手指在琴面上轉動,這“無聲之樂”便形成了音樂進行中的空間感,和那種飄逸、秀麗、禪境式的空靈。從虛、清、遠的氣韻直至“平淡天真”是一種“化境”,平淡到極處,才有宇宙萬象的涌動;天真顯露,才有活潑生機往來的空靈和變化。心中廓然無一物,真實的生命直與宇宙自然真純的元氣淋漓混融,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成熟的琴師作為一個藝術家作為一個徹悟者共有的精神上的完全解脫。

        古代許多學者認為,中國音樂是非獨立的審美藝術(獨立的審美藝術,與非獨立的審美藝術的重要區別,在于它是否從屬于實用功能。非獨立藝術,一般都從屬于社會生活的實用需要)。他們認為,中國傳統音樂始終是“移風易俗”“使人無欲、心平氣定”等政治教化作用的工具。“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音樂應在道德上感化人,表現善與美,要合乎道德和平、中庸的原則。這些觀點和言論成為中國音樂理論的主流,長期桎梏了中國音樂創作的主體精神。中國傳統音樂博大精深,又有眾多形式、流派、風格。中國傳統音樂美學,除去與政治的緊密聯系外,它的純審美的要求,卻是有著相當穩固的一貫性的。

        音樂家在創作過程中,或者把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事物,或者酒酣操琴,任樂思奔涌,目的都是為把主觀思想感情移入客體,使主客體雙向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家常常物我不分,或物我兩忘。創作中的這種心理能力,既不屬于邏輯思維,也不屬于形象思維,它來自心靈深處。在人的整個心靈與自然交合的直覺體驗中,悟本窮源,得到終極真理。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主導成分,對中國古典音樂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春秋戰國儒、道兩家已經初步奠定了我國音樂美學的思想體系,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對我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所體現出的倫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史官文化,導致了古典音樂與歷史的緊緊“纏繞”,使歷史故事和傳說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題材來源。儒家“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人格所張揚的循禮守制、貴賤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賦予中國傳統音樂以程式之美。

        參考文獻:

        [1] 陳迎輝.儒道兩家思想對中國審美文化的影響.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2]安吉鄉.從儒、道、佛的視角論中國繪畫藝術.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

        第8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孔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以及政治家,更是比價哦重要的對文藝理論能夠發表一定評論的批評家。我國著名的學者朱東潤曾將在其文章當中認為,孔子應該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對當時以及后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領導以及正面影響作用。而張少康亦認為孔子應該是儒家學派最為著名的思想家,自我國春秋張國時代之間,其思想、文學創作以及文學理論均產生著重要并且深刻的影響。由于孔子在我國的文藝思想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其人以及其作品和思想進行研究的學者眾多,但是對于孔子“里仁為美”當中的文藝美學思想卻少受涉及,但是“里仁為美”卻是孔子對其“擇仁”思想的重要闡述,其中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

        一、“里仁為美”的內涵

        “里仁為美”思想出自孔子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其中,里便指的是鄉里。孔子認為比鄰而居的鄰里鄉親是最為重要的,長處的比較融洽,生活則比較融洽,與儒雅、仁德、善良的人做鄰居,則會變得儒雅、仁德、善良,因此亦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

        另外,孔子的“里仁為美”應該美在人文方面,即是人文環境方面。孔子對人文環境的重視遠遠要超過自然環境,亦體現了儒家思想當中的人倫方面思想,孔子認為,人的本質應該是“仁”,雖然人需要依賴物質方面的需求而進行生存,但是真正的需求遠遠要超過物質方面嗎,因此人應該具有非生物屬性的本質特征,即在人的發展過程當中應該注重人的該方面本質。

        二、從“擇仁而處”看“里仁為美”

        在孔子的眾多儒家思想當中,“仁”為其思想的核心,而“禮”與“仁”相類似,亦是總體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眾人認為“禮”是人與人交往之間,維護關系的重要方式,而“仁”應該是對該重要方式的一種有力保障。經過不斷的深入分析,將孔子并未明確定義的“仁”可以理解為“愛人”,即人應該廣泛的愛護民眾,亦是孔子所言“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對于該種說法,曾經有學者進行過深入的探討,但是孔子到底是單純的想要從擇居方面談論“仁”,還是想要以點概面,進而談論擇友、擇業以及擇邦等多方面的“仁”,并沒有比較確切的說法。針對該思想,歷朝歷代均有不同的學者進行了擴充,從擇業、擇友、擇邦等多個方面對“仁”進行了深入,因此現今可以理解為孔子“仁”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了各個方面當中。

        在“擇仁而處”當中,并不應該僅僅看到“擇”的方面,若將其擴大進行分析,主要應該考慮的便是“仁”,無論是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均需要進行選擇,而選擇的標準便應該是“仁”滿之地。由此,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重點在強調人的道德方面,對百姓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由此,“里仁為美”的帝鄉在文藝思想當中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有力的藝術創作,更應該具備一定的教化目的。

        三、從“中和之美”看“里仁為美”

        在中國著名學者蔣凡的《中國古代文論教程》當中,對“里仁為美”進行過相關的闡述,認為孔子比較重視對人的道德進行教化以及規范,從而對文藝進行相應的教化以及規范。孔子在人的心靈以及行為方面,均比較重視“美”,強調“美”與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均離不開關系,而“仁”能夠創造“美”,由此,上述諸方面又與“仁”離不開關系。

        第9篇: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范文

        儒家思想 法制建設 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的利益關系、社會結構以及民眾心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動,并且大量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已經凸顯出來,諸如階層分化、貧富懸殊、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沖突,更有因此而產生的社會價值多元化及其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及刑事犯罪問題,等等,使我國的社會穩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種嚴峻的社會形勢下,尋求緩和甚至消除這些動蕩因素的利益協調和整合機制,成為社會主義改革的一項必須重視的現實使命。

        中國法制建設是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現代化的司法制度之建構,意味著司法文明價值體系的巨大創新,因而是一個突破固有的制度而在司法領域顯示出來的深刻變革。因此,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思想的積極意義成為當代中國法制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法制建設面臨的現狀

        1.治安形勢日益嚴峻,社會遭遇道德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繁榮背后,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犯罪率開始急劇上升,社會道德體系千瘡百孔,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有人說我們的社會已經陷入道德危機、信仰危機、誠信危機。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近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奉為至理的法律至上、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程序正義等一系列西方的法律理念似乎無能為力。

        2.司法成本日益增大,社會矛盾卻越來越尖銳

        改革開放以來,公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各類訴訟案件不斷增加。然而結果卻收效甚微:相當一部分的公民糾紛并沒有因法院的審判此而得到化解,相反的是纏訟、上訪甚至是由民事案件轉化為惡性刑事案件的情況時有發生。這說明現代司法在真正化解人際糾紛、協調人與人的沖突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這些情況的存在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并積極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

        二、對儒家幾種重要思想及其對當代法制建設意義的分析

        在我國,儒家傳統思想占有重要作用,它的“和合”、“仁”等觀念深入人心,而這也與我們當前“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契合,這些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和為貴的思想、“仁”的思想及中庸的處世觀念

        “和合”思想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他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提倡“貴和尚中”。當出現糾紛時,中國人通常采用“勸訟”與“息訟”的調解方式來解決問題,最終目的是使當事人相互諒解,以保持個人間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

        中國傳統哲學主張人際關系和諧,提倡寬容,儒家“仁”的思想是這種傳統主張的典型表現。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如果將古代“仁”的思想應用于刑事糾紛,必然提倡對犯罪人的寬恕并幫助其改善更生。

        “中庸”思想對上面提到的問題也有積極作用。所謂的中庸就是“致中和”,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一思想和以和為貴的“和合”思想一致,重視當事人和諧關系的修復,并且通過調解以“勸訟”、“息訟”,避免行為人被貼上罪犯的標簽,以利于其回歸社會,這與我們當前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有積極意義。

        2.“無訟”、“慎刑”的傳統理念

        中國社會是一個因血緣及地緣上的密切關系而結成的“熟人社會”、“親情社會”,重視人際關系的講信修睦。人們形成了“以訴訟為恥,以無訟為德”的觀念。孔子就多次聲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種主張在刑事政策上表現為反對苛政、濫刑、重罰,主張恤刑慎殺,德主刑輔,這是一種“慎刑”的理念。就像宋代包拯所認為的:“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務德澤,罕用刑法。”總之,“無訟”與“慎刑”的觀念提倡通過協商和解來解決刑事糾紛,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今天,司法的宗旨仍然是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為社會提供法治保障。古代的“無訟”觀念以及古人為此理想所作的努力對我們今天社會的法制建設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3.道德教化的傳統

        儒家文化向來注重道德教化,儒家認為人性無論善惡,都可以憑借道德的力量進行教化。《論語?為政》就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中國傳統文化理論中,違法犯罪被認為是未受到教化或教化不徹底所致,應當再次對其進行教化,而不是一味苛求刑罰制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平”之效。當今中國社會的社會矛盾、道德的危機、信仰的危機不是僅靠法律就能解決的,法治社會的法律必須具有神圣至上的權威,也只有這樣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治的目標。

        儒家的上述思想,歷經幾千年傳承,已經根植于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影響至今仍然廣泛地存在著,具有強大的歷史慣性。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社會轉型的今天,中國的現代法制建設必需要立足本國的實際,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之處,使其能在今天的建設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子路.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2.

        [2]楊伯峻.論語?雍也.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2.

        [3]楊伯峻.禮記?中庸.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2.

        [4]楊伯峻.論語?顏淵.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ⅴs日韩在线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 | 中文字幕免费无遮挡无删减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