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康復護理能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康復護理能力

        第1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方法:使用對比分析的實驗方法,將病情和身體狀況較為一致的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只采用藥物治療,而實驗組則使用藥物治療結合早期康復護理的治療方式,將一段時間之后兩組的治療結果同治療前進行對比。

        結果:對采集的三組數據進行Barthel指數評定處理,并經對比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的介入能夠有效地促進腦卒中患者活動能力的提高和恢復,并且合理的設計不會產生副作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患者活動能力影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0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20-01

        腦卒中是我國最為常見且難治的疾病之一,俗稱為腦中風,在國內每年的發生腦卒中的病人約為200萬左右。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易復發的特點給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腦卒中是向大腦輸送血液受到阻礙而導致的急性疾病,腦血管的缺血或出血往往導致重者死亡,輕者癱瘓、虛弱,語言、行動和思維能力都受到極大的的影響,對患者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1實驗資料

        試驗使用的采取的病例是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之間在某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治療的腦卒中患者,選擇病情程度和身體機能相近的患者60例,都符合我國對腦血管疾病制定的診斷標準。在經頭顱CT證實為早期的腦卒中病情之后,同時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①均存在肢體障礙,上下肢行動不便;②無意識障礙和思維不清等情況,也暫時無失語情況,能夠配合訓練;③排除嚴重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限制情況;④排除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和其他嚴重性疾病;⑤無精神病史,近期無抗抑郁、焦慮等治療藥物的攝入史。與患者簽訂自愿配合試驗的協議,選擇合適的試驗觀察對象60例,男女性別不限,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系統的康復護理組,有30例患者;一組為普通的藥物治療組,有30例患者。60例病患的年齡范圍在45~70之間,患者之間的一般性情況如年齡、身體機能、癱瘓程度和體征等無顯著差異,統計學P>0.05。

        2實驗內容和方法

        整個實驗是通過對不同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來研究和分析早期的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作用,將選取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治療方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治療,每隔一個月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定和數據記錄,通過分析數據和病人的外在表現情況來總結出不同治療方案的對比實驗結果。

        2.1實驗方法。具體的實驗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驟:①患者住院之后進行神經內科對腦卒中的常規治療,恢復腦組織功能,緩解其他急性病癥;②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價;③對康復護理組按照相應的治療方案。即:“康復護理+藥物治療”的模式進行治療,同時對普通治療組按照常規的藥物治療方式治療,維持三個月;④將每個月的評價結果匯總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

        2.2實驗內容。早期康復護理的內容主要包括肢體功能恢復、關節被動活動訓練、坐位訓練、主動活動訓練、站立走動和上肢日常動作訓練等涉及到全身身體部位的物理康復護理,還有心理護理。

        實驗中治療方案內容如下:普通治療組使用常規藥物治療,使用阿司匹林75mg~150mg/天,輔以部分降纖藥物和相關的中成藥,然后根據病患情況來適當的調節用量;康復護理組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方案以外,由專門的護士做三個階段的系統性康復訓練。第一階段,患者肢體患處各關節被動活動、床上良肢擺放、定時翻身練習、早期坐位平衡訓練和患側起坐練習等等;第二階段,坐站訓練、日常進食、脫穿衣服、站立平衡、耐力訓練和其他下肢訓練;第三階段,走路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平行內杠步行等。

        2.3觀察指標及統計方法。國內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所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經證明是科學有效的。因此本文沿用此種方法來進行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100分滿分制。對所得到的數據經合并分析之后,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而計量資料使用w檢驗。

        3實驗結果及分析

        將三個月之后的兩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數據如下表1所示:

        從表2中可知,治療前的兩組情況沒有明顯差異,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現情況都在不斷恢復,而治療階段完成后兩組患者的評分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表明,兩種治療方案都對患者的行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在Barthel指數評定中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值相差較大,說明康復護理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單獨的藥物治療所起到的效果要大。

        筆者除了對兩組實驗結果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以外,還注意觀察患者的外在表現情況和在康復訓練中能力的恢復情況,如經過康復訓練的患者比普通藥物治療患者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刷牙、洗臉穿衣等行為,而且在行走和肌肉活動控制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腦卒中患者對康復護理的積極配合能夠提高完成的效果,心理護理內容能夠及時地疏導病患及其家屬的情緒、端正態度。

        另外,雖然在數據沒有明顯表露出,但即使在選取實驗對象時各身體機能相差不大,在實際治療中,對藥物和康復護理訓練的敏感度也會存在個體性差異。需要注意的是,整套康復護理需多次實施才可有效,最好是每天都進行訓練,由家屬或者陪護來進行支持。

        4結論

        將早期康復護理系統地納入腦卒中患者的常規治療對于患者的活動能力恢復是有益無害的,正確的訓練方法能夠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能力。雖然需要盡早開始,但是如果患者尚處于腦卒中急性期或者加重期,則需先穩定病情,否則會造成本末倒置。

        第2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常規護理;康復護理;腦梗死;神經功能;生活能力狀態

        腦梗死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神經系統常見病,中老年患者的發病率居高。其一般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容易引起并發癥,嚴重時會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1]。本文經過采用康復護理干預,發現其能夠幫助腦梗死病人迅速恢復,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156例腦梗死病人,男110例,女46例,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并且符合中國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隨機將156例病人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78例,兩組病人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治療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疏導。對于腦梗死,患者常常會表現出沮喪和無助,甚至會因為自己的行動不便而產生輕生的念頭,這些都是患者康復的障礙,醫護人員在發現患者有這些苗頭的時候,就應該將念頭扼殺在搖籃里。②良放置并按時變更。將患者功能位放置,并按時變更患者的。③定時按摩及活動關節。定時對患者的手、胳膊、腿、腳等進行按摩和活動,防止肌肉發生萎縮。④坐位、立位和步行訓練。坐位訓練時角度由小到大,時間以患者不感到難受為標準,立位時先手扶支持物站立,慢慢訓練自己站立,步行時患者可以一手扶醫護人員的肩膀,緩慢站立,待有余力后在邁步行走。⑤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患者自己穿衣、吃飯等進行訓練,使他們逐步能夠生活自理。

        1.3療效觀察比較兩組的總有效率和NIHSS等指標。評定標準: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生活自理,肌力5級;②好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3-4級;③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肌力0-2級[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89.7%低于治療組94.9%,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優質高效的康復護理干預是腦梗死患者身體得到恢復的關鍵,尤其是在早期進行專業而持久的護理,效果更加顯著。醫護人員在護理中要重視心理護理,將其與身體護理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面,向病人及其家屬宣講腦梗死的病理、發生、發展等知識,使他們對此病在頭腦中有一定的認識,看清自己的病情。針對不同病人的心理制定不同的方案,對癥下藥,有語言障礙的病人,要經常鼓勵其開口與人交談,不要取笑病人,刺激病人的聽覺神經如讓病人看電視、聽音樂等,尊重病人,在護理中多細心觀察他們的反應和情緒,以便隨時根據情況調整護理方案。可以將護理的病人聚到一起,由康復情況較好的病人現身說法,激勵康復狀況差的病人,效果將事半功倍。所有的護理都要考慮到病人的承受力,注意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不要盲目求快,欲速則不達,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訓練強度要從弱到強,訓練時間要從長到短,運動量要從小到大。腦梗死患者的身體有很大的潛能,康復護理干預越早越好。如果護理不及時,將留下后遺癥,造成病人終身遺憾[4-5]。

        本文通過兩組分別使用常規護理和康復護理干預的對比,匯總各項數據后發現: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9.7%明顯低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4.9%,治療組的NIHSS評分優于對照組的NIHSS評分,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賈傳珍.家庭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2):224-226.

        [2]劉瑛.偏癱患者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程序及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6,15(7):11-12.

        [3]荊滿華.康復訓練指導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10,16(3):83-84.

        第3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7(b)-018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activity ability and life quality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and to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providing premium medical service for those patients. Methods 48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2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telephone follow-up once a month to understand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condi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patients′ families during nursing;50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assigned to research group.They were given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SIAS and ADL evalu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8 weeks of nursing,and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Difference of each STAS score and ADL score before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nd the motor function,muscular tension and total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in research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Cerebral apoplexy;Activity ability;Life quality

        隨著近年來高脂、高蛋白飲食成為人群主要營養攝入源,再加上快節奏生活及高壓力工作狀態引發的持續性生理應激,這均會導致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率呈逐年攀升之勢[1]。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急危重癥,該病由于內化環境多種因素聯合作用誘發腦內動脈痙攣、狹窄、收縮、破裂或閉塞,導致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患者常會并發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2],因此,探究一種安全、科學、有效的康復方案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極大的臨床價值。據文獻[3]指出,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具有良好的代償及重組功能,雖然腦卒中會導致患者的神經功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但借助康復訓練方案能使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的60%~90%。康復訓練有藥物不可替代的臨床優勢,不僅能幫助大腦充分發揮可塑性的生理特性,還能重建大腦側支循環,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盡可能地降低致殘率。當前在國內,由于家屬缺乏家庭康復相應的知識及技能,導致家庭護理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和盲目性[4],因此,筆者自2012年6月起對部分腦卒中患者展開為期6個月的隨訪,并實施家庭康復訓練,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于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腦卒中“痊愈”(出院當天,經影像學檢查顱內無積血且顱腦血管無破損)出院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為56~80歲,平均(65.8±5.1)歲;缺血性腦卒中24例,出血性腦卒中24例;左側偏癱14例,右側偏癱15例,混合型偏癱19例。選取本院神經內科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痊愈”(出院當天,經影像學檢查顱內無積血且顱腦血管無破損)出院患者,設為研究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為55~81歲,平均(66.0±5.3)歲;缺血性腦卒中28例,出血性腦卒中22例;左側偏癱15例,右側偏癱18例,混合型偏癱17例。納入標準:患者無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軀體臟器疾患;患者出院后至少有1名照護者,且照護者精神正常,與患者同居;患者無先天性肢體功能障礙者;聽力正常且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同意書。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病變性質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人員協助本組患者制訂康復計劃,每月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計劃的實施情況,并針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與指導。研究組患者采取家庭康復護理方案,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肢體正確擺放 不管是臥床還是坐在輪椅上,腦卒中患者都必須保持患肢功能位處于背屈位。臥床時,注意患肩上抬,舒展上肢,保持手掌心朝上,手指自然伸直分開。患肢底下墊一軟墊。健側臥位時于患者胸前放置一軟枕,并保證患肢全部擱在軟枕上,告知患者注意維持上肢前伸、肘、腕等關節自然舒展的狀態,避免上肢下墜。患側臥位時,為防止患肢受壓不利于康復,應指導患者將患肢輕輕拉出,置于前伸位,將前臂外旋,保持掌心朝上,手指自然分開,告知取患側臥位能使健側肢體活動自如,減少諸多不便。坐輪椅時,可使用肩吊帶固定患側手,以固定肩關節及腕關節,防止因不留意地過度牽拉而造成關節脫落。在對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時,應避免使用患肢輸液。

        1.2.2 運動訓練 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肢體運動的意義、注意事項及要領,護理人員可當面示范相關動作,要求患者家屬作為家庭康復護理方案的重要執行人員進行模仿,護理人員應指出其動作的不規范之處,并再一次演示正確動作,要求患者再次模仿,如此反復,直到患者熟練掌握運動訓練的方法。由于患者剛剛出院,考慮到患者的身體狀況,因此,先對患者采取被動運動的訓練方式。被動訓練內容主要涉及肩關節的屈伸、內外旋、肘、腕及指關節的活動等。當患者身體狀態好轉時,由家屬協助患者進行輔助運動,幫助患者做肘關節的屈曲與伸直,肘、腕及指關節的旋轉屈伸活動,并進行手指精細功能的訓練。每日均要求進行被動功能與輔助功能,3次/d,30 min/次。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可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剛開始訓練時,可先降低運動難度及強度進行邁步訓練(由旁人攙扶或借助拐杖),后逐漸上升難度進行自行徒步,可在清晨、傍晚進行。當患者身體狀況良好時,可指導患者練習越過障礙物及上下樓梯訓練。

        1.2.3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腦卒中患者由于疾病的后遺癥,常常無法自我完成護理。患者家屬應在生活中及時給予患者幫助,可訓練患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如脫鞋、洗漱、吃飯、如廁、穿衣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訓練的難度與強度,避免患者因無法完成而對康復失去信心。

        1.2.4 心理護理 患者在面對重大疾病時,通常會表現出焦躁、恐懼、不安等心理狀態,由于腦卒中疾病的特點,該疾病將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一系列后續影響,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患者常常會深陷苦悶。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態,若發覺患者情緒不佳,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調適,引導患者將內心苦悶述說出來,增加患者理解、體諒與包容的情緒體驗。

        1.3 觀察項目

        ①干預后兩組患者均接受腦卒中殘損評價表(SIAS)的評估,該量表共9個項目,主要包括肢體運動功能、肌張力、軀干平衡、關節活動范圍、感覺、視空間認知、語言、疼痛及健側肢體功能,總分為7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功能越佳。②干預后兩組患者均進行ADL項目測評,主要用于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8周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SIAS測評及ADL評估,對測評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取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干預后(出院后8 周末)STAS評分(活動能力水平)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各項ST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運動功能、肌張力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難治性疾病,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已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5]。據調查顯示[6],我國腦卒中患者的人數一直居高不下,32%幸存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日常活動能力缺失,這將會明顯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給整個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壓力[7],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活動能力,提升其生活質量是當務之急。家庭康復護理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培訓,指導家庭照護者協助患者完成康復訓練,此護理方法突破了傳統家庭成員因自身技能欠缺所致的“替代護理”的局限性,并強調讓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項目,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自護能力[8]。

        第4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中醫康復護理 常規內科護理 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效果

        在實際的生活中,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是目前社會發展研究的最主要的難題,一旦研究成功則對于人們的身體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很多腦梗死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刺激環境變化,其他不良因素等影響,往往會出現一些不良現象,不利于后面的治療和干預,因此必須及時地進行干預護理。而該文采用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2種方式的對比實踐,逐步理解其中的護理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效果的某些差異。

        1 護理方式

        1.1 情志護理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護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情志護理,情志護理符合中醫內經中所提出的思想,逐步根據現有的喜則氣散和怒則氣上等原則,針對原有的腦梗死疾病的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親切和藹的態度,這樣可以逐步揭開患者的心結,樹立起其面對疾病的信心,緩解心中的不良心緒,提高患者的積極性,使其提高積極面對生活的熱情,這樣可以與患者之間建立起相互溝通的渠道,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其了解并所獲取的專業性的護理知識。

        1.2 飲食護理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必須要根據實際需求將由于腦動脈血管硬化引起腦梗死疾病患者的飲食進行嚴格控制,減少其中脂肪的攝入量以及做好蛋白質纖維的飲食管理,使得患者能夠得到全面的營養均衡效果,提高對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使得原有的疾病能夠盡快痊愈,能夠減少由于飲食問題所造成病情惡化的概率。不僅如此,對于護理工作來說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飲食需求來對其進行調整和管理,這樣可以加強其足夠的功效,充分體現設計因素,做到最好的飲食管控結果。

        1.3 運動護理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以通過運動護理的方式對其進行有效管控,與實際的患者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其四肢血液的循環,為恢復四肢的功能和患者的行走活動奠定基礎。在進行護理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將患者的鍛煉事項進行調整,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以及其鍛煉強度,逐步地幫助恢復患者的基礎性的身體功能。

        1.4 起居護理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必須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合理有效地安排休息時間,保證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逐步地促使患者體內的陰陽得到平衡,保證身體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強患者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功能,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患者的自身恢復效果。而與常規護理不同的是,中醫的辨證治療能夠保證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逐步了解患者的身體內部的各項指標,根據患者的實際檢測結果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方式,提高其護理效果。

        2 護理方式相關討論

        在中醫學的治療管理中,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腦梗死疾病進行有機分類,一般來說,其應該是屬于中風類疾病。在實際的治療中,還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將每一個階段進行有機劃分。一旦患者體內的陰陽產生失調就會產生一定的真氣脫散情況,四肢也會出現麻木癱軟的癥狀。腦梗死患者疾病的產生是醫學治療與護理上的一大重要難題,也是社會管理中重要的、全面性的要點因素,必須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提高患者的積極性與配合性,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與機體免疫力,制定好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實踐能力,以此來對護理方案進行創新,這樣才可以將不同的護理工作進行有機的開展。

        3 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存在安全隱患的原因

        3.1 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不足

        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經過詳細地調查研究分析,我國現階段的醫院普遍存在安全隱患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自身沒有做好具體的工作培養和崗前培訓,綜合素質水平不足,未能照顧到患者的病情需求,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實際的工作中,醫院部分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人員沒有進行基本的崗前實習培訓,對于基本知識的理解不足,在護理過程中一旦遇到不會的知識就容易脾氣暴躁,服務態度和服務水準水平較低,基本的工作職業道德缺乏,容易與患者之間產生一些矛盾。不僅如此,這樣的醫護工作者還容易使得患者對其產生不信任,患者病情難以得到有效的平靜和修復,這會嚴重影響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也會造成整體的護理效果低下。

        (2)在實際的工作中,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以及相應的證書。并且在實踐中有專業的老前輩進行基本的授課,保證自己能夠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及時在工作中獲取患者的信任,也能加深與患者之間的默契,保證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質量的有效提升。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現階段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患者大部分在進行具體的工作中都沒有及時地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未能充分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而且很多時候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對于基本的護理技術掌握不扎實,往往會出現一些明顯的錯誤,這樣會嚴重影響實際的工作形象和醫院的聲譽。

        3.2 腦梗死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原因

        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大多數患者都會懼怕治療所帶來的疼痛感。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工作很難在患者具有抵觸情緒下進行開展。但是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患者的家屬容易把患者現階段情況惡化產生的結果的責任推卸到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身上。因此,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者必須掌握熟練的技術,具備專業的知識理論,給患者帶來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夠給予護理工作人員信任,進一步推動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進行治療時,很多家屬都不理解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者的具體內容,往往把很多責任都推卸到護理工作沒有做好,對于患者的實際情況不理解,偏向于自己的家人。

        3.3 醫院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環境原因

        在實際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中,醫院的周邊環境也會對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安全產生一定的問題干擾。一般來說腦梗死患者總是要尋找護理技能較好的護理工作人員來進行疾病的治療。但是就我國現階段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的情況來看,醫院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技術熟練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不算太多。因此,工作人員的有限性,也使得腦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往往要等待過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醫院安排合理的護理工作人員進行陪護工作,避免患者等待時間過長,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4 對策

        4.1 建立健全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人員的護理體系

        在實際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中,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避免出現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安全的隱患,首先要保證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者具有較高的護理工作知識或者豐富的護理經驗。這樣可以在實際護理中能夠解決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完成具體護理工作不會出現差錯。對于新入職的員工要進行基礎知識的考核,加快工作人員的思想變革和加深知識的鞏固理解,考核合格后需要進行1~3個月的崗前培訓,加強新員工對于知識的理解和科室的文化認同感。與此同時,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舉行相關的講堂知識培訓,培養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建立起相關的制度體系培養重要的人才。不僅如此,針對實際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必須及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理解現階段患者的實際需求,減少部分隱患的產生。

        4.2 優化醫院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環境

        在實際的工作中,必須要及時解決工作中所出現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安全隱患,醫院也要定期的優化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環境,為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提供一個有效干凈的場所。不僅如此,對于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人才也要及時進行招聘、培養和挖掘,進一步提高整個醫院的人才資源隊伍質量。在進行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工作時必須要及時教導相關人員學習新進的知識、掌握進鮮的技能以及和工作相關的技術。與患者進行交流的同時,及時了解患者新階段的病情,并且針對現有的病情及時查找相關的資料文件,對某些癥狀進行特定性的分析,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在進行護理時,了解患者病情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的情況,與醫生相互討論,為患者的有效治愈增加助力。

        4.3 加強護理工作人員和患者及家屬的溝通

        根據現階段的研究調查發現,很多護理工作安全隱患產生的原因就是護理工作人員與腦梗死患者以及家屬之間的溝通有效性不足,并且時常會出現一些分歧矛盾。針對這些情況,護理工作人員必須要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務工作態度,及時對每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讓患者和家屬都認識到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的價值與作用,并且能夠讓他們認可這種工作的實際效用。不僅如此,在后續的護理中也要加強與腦梗死患者家屬之間的聯系,及時反饋一些患者在醫院的現狀以及現有的情緒波動問題,根據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及時地從根源上排除患者的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安全隱患,為患者能夠有效治愈奠定基礎。

        4.4 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意識

        在實際的工作中,應該積極組織護理工作人員,學習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進一步學習醫院的護理工作條例,加強護理工作病歷的書寫規范。從具體情況出發,理論上降低護理工作安全隱患。不僅如此,還可以與其他醫院進行交流合作,定期組織相應的專家進行知識的傳授,以專人代教的方法,保證每個護理工作人員都能達到國家規定的考核標準。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鼓勵護理工作人員加深自身的思想學習覺悟,主動學習和深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專門的學習小組,定期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考察,明確基本的規章制度,減少人為因素對護理工作造成的威脅,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和工作積極性。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國家越來越重視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管理工作。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其疾病的變化情況及時記錄,逐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促進該項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瑾.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7):115-116.

        [2]畢茹,李娜.強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名醫,2019(8):202.

        [3]李成香.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5):218-219.

        [4]王萍,汪芳.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效果的比較[J].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6, 29(11):1723-1724.

        [5]張娜.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7):314-315.

        [6]吳春妍,譚玲,賴春燕.時間康復護理方案對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11):1585-1586.

        [7]康志娜.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后肢體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OL].四川解剖學雜志,2019(4):162-163

        [8]劉連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評價[J].心理月刊,2019,14(23):105-106.

        [9]邱偉紅.家屬參與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6):5273-5274.

        [10]劉芳.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效果對比[J].中醫藥導報, 2014(11):104-106.

        第5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摘要】:目的 探討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46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臨床資料,總結歸納其康復護理措施。結果 46例患者完全康復且能從事各種社會活動者24例, 可自理者17例, 生活需他人照料者僅為5例。結論 加強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的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護理

        腦中風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仍然會存在下各種后遺癥,包括中風后出現的言語功能障礙、認知障礙、情感障礙、肢體障礙等[1]。肢體功能康復就是針對患者的肢體障礙,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恢復肢體的感覺功能,減輕殘疾和因殘疾帶來的后果,通過康復訓練等措施發揮出患者潛在的能力,使患者恢復到發病前的行動自如狀態,從而使患者能夠生活自理,重新獲得工作能力,重返家庭和社會,提高生活質量[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對46例腦中風患者進行了康復治療與訓練,患者的年齡在53~78隨之間,還有一例26歲的年輕人,對其進行治療后均留有后遺癥,主要表現為腿腳殘疾、行動不利索、單側肢體無力,7例患者半身不遂。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6例;腦出血6例,腦梗死17例,腦血栓7例;伴有高血壓6例,2型糖尿病3例。對患者均采用顱腦CT掃描。

        1.2 康復方法

        (1)針灸康復

        對患者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等;上肢取肩骼、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對其中32例采取針灸患側的方法,其余14例患病時間較久,則先針健側,后針患側,即“補健側、瀉患側”。

        (2)運動康復

        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一套合理的訓練計劃,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或鍛煉。選擇一些適合患者的文娛體育活動進行功能恢復,如周一安排患者進行輪椅籃球鍛煉,周二安排臺球比賽等,每次活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一天安排2次。規律地運動既增強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又可恢復患者功能和改善體質,在輕松自如的狀態下接受治療,及早返回家庭與社會。

        (3)肢體功能鍛煉

        對于半身不遂患者,我科為病人制定了一套規律的訓練計劃。由于患者不能下床活動,計劃只能在床上進行。前期,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從坐起到站立到行走等基本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由簡到繁,直到患者能夠站立后指導其主動練習,每天2次,每次20min,直至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1.3 康復護理

        1.3.1 心理護理

        由腦中風的病名可以看出,腦中風過程相當迅速,就像風一樣變幻莫測。一般的患者都是突然從健全的正常人變為殘疾人,突然喪失了生活自理等能力,心情難免沮喪,喜怒無常,難以捉摸;而且患者對于后遺癥往往存在擔心、憂慮的心理,并害怕與人接觸,擔心受到歧視。這時,護理人員要從患者的心理角度出發,及時給與正確的心理輔導,真心給與患者安慰,鼓勵患者積極配合康復治療與訓練,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2 護理

        患者腦中風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采取健側臥位,面向健康的一側,不讓其向后扭轉;然后可以嘗試患側臥位和仰臥位,通過不斷變換使肢體得到活動,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患者長時間采取同一姿勢而痙攣。護理人員還要提醒患者及患者家屬盡量避免采取半坐位,以防對下肢造成壓力而不利于恢復。患者家屬可為患者進行關節被動運動,經常為患者退步進行按摩,有利于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1.3.3 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制定一套健康的飲食方案或者提醒家屬多準備清淡適宜的食物。患者的食物應易于消化,提醒患者多食鮮菜、新鮮水果,多飲水,少食鹽,忌食辛辣、油膩、肥甘,禁吸煙、飲酒。健康的飲食方式也會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

        1.3.4. 康復訓練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站立平衡訓練時,身體左右側彎和前后傾斜會容易使患者摔倒,護理人員要在一旁耐心指導與攙扶,幫助及早患者恢復平衡感;在患者進行邁步練習時,護理人員要牢記不宜用力牽拉患側上肢,因為患側的上肢恢復一般較下肢困難,若將處于癱瘓狀態的肩關節緊張性的肌肉拉傷,會給后來的恢復造成極大障礙;在患者進行登梯訓練時,要將患者扶到靠近欄桿一側,以防患者跌倒。

        1.3.5. 安全的護理

        ( 1) 進行平衡鍛煉或者登梯、文體運動時,護理人員要時時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保持患者心率平穩。如果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出現頭暈、惡心、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心律不齊增多至10 次/ min 以上,脈搏大于 140 次/ min,血壓太高時,要及時終止訓練,將病人扶入病房休息。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運動量進行適度控制,一般不超過30min,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患者不適應時應酌情減量。

        ( 2) 由于患者存在肢體運動障礙,運動功能差,尤其是半身不遂的患者,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如果沒有東西依靠時,患者做以下動作時容易摔倒。當患者企圖從坐位上站起來時、從床向輪椅轉移時、從輪椅向床坐便器轉移時,護理人員需要在一旁給與指導與監護,緩解患者因步行中精神過度緊張而發生絆腳與搖晃;當患者需要越過障礙物、上下樓梯時,護理人員要確認這些動作的安全性;另外,后遺癥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行動上的不便,也讓患者在解決生理需要時出現困擾,這時,護理人員要幫忙患者順利如廁,緩解患者的憂慮緊張心理。

        2. 結果 46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經過療養康復治療后,有24例完全康復,已重新返回工作崗位;17例僅能夠生活自理,還不具有繼續工作的能力;有5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人員及家屬的照料。

        3. 討論 疾病三分治,七分養[4]。對患者進行有效合理的護理,是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與活動能力,降低致殘率[5]。本文就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患者的臨床資料與康復治療方法,然后對康復護理進行詳細的闡述,強調了護理工作對于患者恢復健康的重要性,以期醫院與患者家屬注重對腦中風患者后遺癥的護理工作,降低患者二次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周立萍. 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護理體會[J] 吉林醫學, 2010,5(12):213..

        第6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摘要】嚴重創傷是在不可抗拒和不可預料的突然外界力量作用下,對人體造成的多發甚至致命的臟器和系統的損傷。構成了骨科創傷后危重創傷的機遇和頻率。及時、準確、高效的挽救、治療、康復護理,是降低傷后危重并發癥致死致殘率的關鍵。針對1200例創傷病人,實施有效的康復功能鍛煉護理、而達到了預期目的。

        【關鍵詞】創傷;康復功能鍛煉;護理;臨床資料

        近兩年我科共收治創傷病人1200例,年齡最大98歲,最小12歲,平均住院天數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連續性遭到破壞,或使骨關節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形成骨折或脫位,骨折或脫位的骨端往往對周圍的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因此對肢體的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為了使患者盡快得到治療和恢復肢體正常功能,我們采用了由責任護士系統化給予講解,正確指導康復功能鍛煉,護士長、護理督導員床邊深化的辦法,使病人從被動-主動-肌力訓練,從而提高病人康復意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縮和行走功能障礙,盡早達到康復。筆者從臨床護理中發現無論是軟組織損傷、骨折還是關節脫位或其鄰近組織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應,只有正確認識組織反應的性質,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復。功能鍛煉的部位主要分為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脊柱部位,根據損傷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鍛煉方法。下面著重敘述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

        1 被動康復功能鍛煉

        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和固定有足夠穩定性時,盡早開展病人肢體的被動運動。功能鍛煉的強度不應以起疼痛,關節的活動幅度要逐漸加大,但頻率要小,這種運動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隨時隨地進行,直至肌肉出現收縮。

        2 主動運動康復功能鍛煉(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達到的目的:減輕疼痛、清瘀退腫,加速骨折愈合,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主動運動訓練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維持肌肉的正常代謝。主動運動訓練活動關節、可牽拉、伸展肌肉、韌帶和關節囊。當肌肉出現收縮時,根據不同的肢體確定不同的鍛煉方法:

        2.1 上肢骨折

        2.1.1 鎖骨骨折:鎖骨橋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間,為唯一聯系肩胛帶與軀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見腫脹,患側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內方,局部壓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導練習,作握拳、肘關節的各種活動,肩關節外展、后伸、挺胸、雙手叉腰動作。禁做肩前屈、內收等動作。使用“T”形夾板者,注意夾板墊好,不要壓迫皮膚,爭取仰臥位,保持夾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關節選擇、兩臂劃船動作。

        2.1.2 肩關節脫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廣泛性粘連而并發外傷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當,使破裂的關節囊未得到修復而形成習慣性脫位。復位后,必須經過2~3周的外固定,使關節囊得以修復,防止習慣性脫位的發生,功能鍛煉主要練習腕動,如抓空增力、上翹下鉤等,一周后行肘關節、肩關節屈伸活動,2~3周后逐步作肩關節各方向運動,如雙手托天、手指爬墻等。

        2.1.3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發癥為:前臂缺血性肌攣縮、肘關節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現肘內翻畸形。骨折片可傷及肱動脈及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應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的血液循環及感覺、活動情況,密切觀察有無血管痙攣、肌肉供血不足等癥狀。復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關節不活動的情況下,作上臂的靜力性收縮、舒張活動。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關節的“屈肘施肩”及聳肩活動等,7~10天內作肘關節的屈伸活動。中期加大運動量,增加肘關節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轉活動,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過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過度伸展。

        2.1.4 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橈尺骨干雙骨折最多見。多表現局部腫脹、疼痛、肢體畸形、旋轉功能障礙等。復位后早期應注意患肢疼痛腫脹及肢端循環。盡早行功能鍛煉、固定。早期行手指、肩關節活動及上肢肌肉靜力舒縮活動,但不宜作旋轉活動。拆除外固定后練習肘關節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動。

        2.2 下肢骨折:

        2.2.1 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多見老年人,病人受傷后髖部疼痛,患肢失去載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運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長期臥床,易形成多種并發癥,臥床后,指導病人將患肢處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練習股四頭肌的靜力性舒縮活動,保持身體的力線,膝下枕頭可影響血運,預防髖關節假體和皮膚/組織受壓時間過長,避免腿部交叉或關節內旋。二天后應鍛煉固定肢體的肌肉,使用CPM機鍛煉肢體。早期不宜起、坐、盤腿,上肢行肩臂腕肘關節功能活動,下肢可行踝關節屈曲活動,膝部不可內彎。根據病人體質情況,術后1~2周可指導教會病人正確使用雙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 擴大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拉傷。早期扶拐行走要四點支撐,即雙手(臂),雙足持重,但以雙臂持重為主。患肢在半年內逐漸持重,過早負重將增加髖臼點負荷。防止外傷。

        2.2.2 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脛骨上端,髕骨):骨折都位于關節內或者關節附近,故對膝關節屈曲功能和負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響。骨折愈合后影響關節康復的主要原因是膝部關節囊,肌腱,韌帶的粘連和攣縮,因此主要康復鍛煉是早期行髖踝趾關節的屈伸活動,也可促進髕骨的上下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功能恢復。

        2.2.3 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縱韌帶局限性曲張和形成血腫而致脊椎功能障礙。脊柱因創傷血腫、廢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攣縮,筋膜粘連,脊柱僵硬,緩沖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損害。指導、教會病人作腰背肌鍛煉,這是一項很重要的護理工作,早期功能鍛煉,可加強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質疏松,維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減少后遺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點支撐法練習,2~3周后行三點支撐法練習,3~4周后行四點支撐法。

        3 肌力訓練(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漸進行肌力訓練。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訓練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訓練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訓練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負重訓練,開始負重在健肢逐漸移向患肢以不痛為準,其后練習行走。循序漸進,其強度和熟練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達到主要目的是:爭取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的活動范圍;盡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運動機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復正常;加強四肢骨關節運動訓練,使骨骼接受各種應力刺激,恢復骨骼的抗彎、拉、壓、剪切能力。

        4 討論

        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護理已成為幫助病人完成整體康復目標,使之達到全面康復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近幾年通過采取了系統的指導及功能鍛煉,認為功能鍛煉一定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量力而行,特別老年人,不可急躁過猛,避免不利于骨斷端穩定的活動。以不讓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勞為宜。骨創傷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病人盡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康復護理是骨科護理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康復訓練,能有效地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極大地減少和避免了各種老年骨創傷后并發癥的發生,如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肌肉痙攣、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瘡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復自護能力。

        參考文獻

        [1] 丁濤主編.實用康復醫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第7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術;功能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349-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及退行性關節病所導致的關節僵硬,屈伸障礙等,主要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1。膝關節置換術能增加患者的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疼痛。術后患膝功能恢復的好壞,不僅取決于手術成功與否,而且取決于術后的功能鍛煉,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對防止關節粘連,恢復關節功能起著重要因素,不僅是提高術后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使病人獲得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2。我科自2010年至2011年通過對52例此手術患者實施功能康復訓練,收到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齡53~71歲,原發病類型:退行性關節炎3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5例,創傷性關節炎2例,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難,屈伸受限,經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本組患者均能完成鍛煉計劃,無一例發生感染,12天膝關節屈曲均>90°,術后14天出院。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關節屈伸活動范圍2°~118°,優良率達97.12%。

        1.2 手術方法

        2 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無1 例感染。臨床效果滿意,經隨訪6個月~1年,52 例患者關節活動恢復良好。

        3 術前護理

        3.1 心理護理 患者因為長期膝關節疼痛,又對膝關節置換術不了解,所以會產生焦慮、緊張的心理。因此,術前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介紹成功病例幫助患者及家屬對此種手術有所認識,消除疑慮,樹立信心。

        3.2 術前康復訓練

        3.2.1 有氧運動,目的是加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3.2.2 受累關節附近肌肉的力量性訓練(1) 股四頭肌訓練:囑患者用力收縮,使臏骨上提,肌肉堅硬,稍等片刻,然后放松,如此反復,每小時1次,每次3~5min,(2).踝關節的全范圍的運動:指導患者主動做患肢足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

        3.2.3 直腿抬高運動:病人平臥或半臥,患肢伸直抬高離床20cm,停頓5秒,并進行患關節的抗阻力屈伸運動3。

        3.2.4 指導并教會病人使用助步器,并告訴其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為術后康復訓練做準備,使病人術后更易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

        3.3 術前其他準備:(1.)術前3 d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為術后做準備。(2.)了解患者以往的過敏史、藥物史、手術史既往病史及患者心、肝、腎功能情況。(3.)術前6 h禁食、4 h禁飲,以防術中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妨礙手術進程。(4.)皮膚準備。術前剪趾(指)甲,避免產生感染灶。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常伴呼吸循環疾患,協助患者做好各項常規檢查,做好交叉配血,手術區皮膚避免損傷,保持完整性。

        4 術后護理

        4.1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給予平臥位。術側肢體應抬高,下肢彈力繃帶外固定,同時觀察肢體腫脹程度、膚色、溫度及感覺的情況。手術后雙下肢恢復知覺后應立即進行踝關節主動伸屈,股四頭肌收縮練習,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輕患肢腫脹和疼痛,嚴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發生。

        4.2 傷口引流 術后保持負壓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扭曲、折疊、受壓,翻身時避免脫出。觀察引流的量、顏色,性狀,做好記錄,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情況,以防止感染。

        4.3 術后1~2天康復訓練 (1)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疼痛減輕的情況下,指導患者主動做患肢足踝背伸屈活動,其作用收縮腓腸肌,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輕疼痛,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每小時1次,每次3~5min,同時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方法:囑患者用力收縮,使臏骨上提,肌肉堅硬,稍等片刻,然后放松,如此反復,每小時1次,每次3~5min,其作用是收縮股四頭肌,增強下肢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防止肌肉萎縮。(2)直腿抬高運動3:病人平臥,患肢伸直抬高離床20cm,停頓5秒,并進行患肢關節的抗阻力屈伸運動,運動過程中應由被動轉變為主動。(3)術后第二天患者可坐起并協助患者練習按壓膝關節,尤其術前伴有屈曲攣縮畸形的患者,將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軟墊墊于足跟處,并將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輕輕下壓,使腿盡量伸直,每次都要維持五分鐘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為止。硅球拔除后行屈膝屈髖運動,原則上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直至屈至80°~90°。

        4.4 術后第三天繼續行以上功能鍛煉并進行:

        4.4.1 懸垂小腿動作:仰臥于床上,利用雙肘及健側肢體的力量將身體移向床邊或在陪護人員的幫助下,坐于床邊,雙側小腿自然懸垂于床沿下。

        4.4.2 坐于床邊,兩腿自然下垂,健側足與小腿放于手術側足踝上,做向下悠壓的動作,慢慢地盡量屈曲膝關節,在最大屈曲位時保持5-10秒鐘

        4.4.3 坐于床邊,兩小腿自然下垂,健側足勾于患側足跟部,協助患側小腿做向上抬的動作。

        4.4.4 抱大腿動作:坐在病床上,雙手抱住大腿下1/3段,緩慢用力將大腿向上提,使膝關節呈屈曲狀態

        4.5 行走練習:在陪護人員的保護下扶助行器練習平地行走。

        第一步:保持正確的站立姿勢,將身體重量置于助行器上。

        第二步:將助行器移向前方,并確保它已放置平穩。

        第三步:邁出手術一側肢體,將足放在助行器中間的區域,使腳跟先著地,然后讓整個腳掌著地。

        第四步:站穩后身體向前側,再邁出健側腿。

        5 出院康復指導

        5.1 繼續遵醫囑進行功能鍛煉,注意逐漸增加活動量,以防止關節腫脹、積液。

        5.2 行走時應每天增加行走次數,其次才是逐漸增加行走的距離。行走時應使用助步器或拐 杖來保護關節。

        5.3 回家一周后可使用靜態自行車進行康復訓練;術后六周內避免跳舞、體育運動等(游泳除外)有強度的活動。

        5.4 應避免進食過多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適當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魚、瘦肉、蛋類、豆制品、新鮮水果等。

        5.5 防止便秘:應注意增加粗纖維事物的攝入,如新鮮蔬菜(韭菜、蒿子桿、芹菜等),多吃水果如香蕉,也可飲蜂蜜水(糖尿病患者除外)。

        5.6 控制體重:避免造成人工關節負擔過重。

        5.7 傷口如出現滲液,紅、腫、熱、痛,應立即就診,遵醫囑使用消炎藥。

        5.8 如出現感染遵醫囑及時使用抗生素;避免細菌隨血液循環進入關節腔,引起假體感染。

        6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以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的手術,但如果術后康復護理和早期功能鍛煉不得當,膝關節伸屈度往往不滿意。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對防止關節粘連,恢復關節功能起著重要因素4,不僅是提高術后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使病人獲得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骨關節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較大的關節重建手術,充分的術前準備,細致的術后病情觀察,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復鍛煉是確保手術成功、膝關節功能恢復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沈研,孫碩,李志銳,等. 72例高齡同期行雙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J]. 中國臨床醫生, 2012, 40(05):55-57

        [2] 吳文栩,邢小利,楊勝武,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J]. 護理雜志, 2011,28 (10):36-37

        第8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腦梗塞;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當前醫療設備先進,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極大地提高了腦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約60%~80%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 。為了使腦梗塞患者盡快有效地恢復其社會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復其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程度,國內學者主張在發病后進早進行康復護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對62例腦梗塞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臨床資料

        選擇的62例腦梗塞致肢體功能障礙病例,經顱腦CT或MRI證實,全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且均有一側偏癱,無意識和嚴重的智力障礙,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46~75歲,將其隨機分成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4歲。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5歲,住院時間最短23天,最長45天。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取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與護理。對照組不進行康復訓練,康復組與入院后即開始實施肢體康復訓練,根據病情,選擇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方法。

        2.1臥床期訓練

        以患肢的被動運動為主,誘導并強化患肢的主動運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良肢位的擺放,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的抗痙攣。定期翻身,每2小時一次,以健側臥位為主,也可患側臥位、仰臥位交替使用。健側臥位時在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患側肘關節伸展,腕、指關節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側下肢稍微彎曲放在健腿前。患側臥位時,患肩向前,肩關節呈900,肘關節伸直呈1800,手指伸開,掌心向上;患側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狀,健側下肢在前。仰臥位時,頭偏向一側,肩胛下墊一小枕,使肩關節處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開并伸直;患側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內加緊并稍內旋,腳掌下墊枕或足板托,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內翻和髖關節內外旋。在偏癱狀況有所改進時即進行床上翻身訓練,首先讓患者做好翻身前的準備,即雙手交叉向前平舉,指導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將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軀干旋轉的同時,以健側帶動患側,進行向健側翻身的練習,然后護士協助患者達到良肢位。在進行向患側翻身練習時,可以充分利用健側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確的臥位。

        2.2坐站位訓練

        根據病情恢復情況,依次進行床上長坐位、床邊坐位、從床上向輪椅的轉移、坐站位訓練。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用健手支撐身體,肩部前傾,抬頭坐起,重心移至臀部,護士應站在患側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發生意外;在向輪椅轉移時,要充分利用健側上肢的力量支撐身體,身體重心轉移至健側下肢,移動軀干,將臀部擺至輪椅上;當患者肌力達到3級以上時,可開始進行站立訓練,護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讓患者的健手摟住護士的腰部,護士的一只手將患側手固定予一側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側掖下支撐患者的軀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側下肢后逐漸轉移至患側下肢。在保證正確的站姿后,護士站在患者的患側保證其安全,為下一步的行走訓練做準備。

        2.3步行訓練

        步行訓練強調患側持重能力及膝關節屈肌和踝背肌的訓練。當患者能站立15~20分鐘無疲勞感時,即開始步行訓練。步行康復時幫助患者扶支撐物站立,多次反復后讓患者徒手站立,開始步行時指導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時要緩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則陪伴患者練習步行。

        腦梗塞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時,采取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隨著肌力的不斷增強,逐漸減少被動運動,向完全主動運動過渡,訓練的次數和時間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活動度應從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原則,根據患者病情及癱瘓肢體功能狀況選擇訓練項目及活動量,并逐漸增加,每日以護士――患者“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護理指導,每次1小時,每日一次。一般認為,抗痙攣肢位、變換和肢體被動活動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在病后馬上就可以開始[2] 。

        2.4康復評定及資料處理方法

        應用簡易Fugl-Meyer積分對兩組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的肢體活動功能進行評定。Ⅰ級<50分;Ⅱ級50~84分;Ⅲ級~95分;Ⅳ級~99分[3]。

        3結果

        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訓練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定見表1。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定。

        由表1可見,經x2檢驗,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患者康復效果康復組明顯由于對照組,且康復組未出現關節強直、肌肉萎縮和各種畸形,縮短了康復療程,而對照組為給予任何康復治療,有些患者可能自發的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進行某些運動功能的學習和訓練,這樣往往不夠及時,不夠正確,出現了2例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1例肌肉萎縮。

        4討論

        早期康復護理在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恢復療法,而且早期康復可能大大的減少肌肉萎縮、肩關節半脫化、關節萎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腦血管病的繼發障礙,為恢復期康復創造良好條件,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的。腦梗塞致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應及早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訓練。

        訓練前,對肢體運動障礙程度進行評估,分別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以提高康復水平。

        康復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開始實施肢體康復訓練,使患肢處于良肢位,保證了肢體處于功能位,結果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實踐證明,早期康復訓練可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癱瘓肢體的營養狀態。同時對健側肢體的訓練,促進了其對患側肢體的影響[4]。

        腦梗塞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塞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康復效果與康復訓練開始的早晚有關[6],康復組的訓練結果說明,早期康復護理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對減少殘障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小結

        早期護理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腦梗塞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高麗萍、霍春暖、張雅靜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1999,34(7):392.

        [2]許治強、周伯榮、梁燕玲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張向輝、史紅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病人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3):69.

        第9篇:康復護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損傷恢復期 康復護理 認知功能 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158-02

        重型顱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嚴重的腦外科損傷疾病,即使存活也會合并不同程度地運動及認知等綜合功能的障礙,急需進行康復治療,對傷后的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護理干預,是減少殘障,全面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其重返家庭及社會,本文通過觀察探討損傷恢復期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方法及其對認知功能恢復的影響,總結其臨床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78例腦損傷恢復期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齡在13~58歲,平均年齡為34.5歲,均經顱腦CT或MR確診為TBI,Glasgow昏迷量表(GCS)評分均在5分以上,外傷后昏迷時間均在6h以上,均排除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及其它顱內占位性病變史,顱腦損傷后昏迷時間在12周以上,其中硬膜外血腫(EDH)21例,腦挫裂傷34例,硬膜下血腫(SDH)13例,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ICH)1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康復護理干預,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認知評定量表(LOTCA)對兩組護理前后效果進行評定,觀察對比兩組認知功能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Glasgow昏迷量表(GCS)評分等方面均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應用神經外科的常規治療、穴位低頻電刺激及高壓氧等治療,住院期間均在管床醫生口頭囑咐下,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基礎康復訓練,出院后接著由患者及其家屬自行進行鍛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康復護理干預,包括三級康復訓練(1)一級康復訓練:早期對患者在神經外科的病房中進行常規治療及早期的康復訓練,主要針對的是抗痙攣的康復,包括肢體的被動訓練、抗痙攣姿位的擺放、臥位坐起、腰腹肌及深呼吸的訓練、健肢主動活動的指導訓練、站起訓練和坐位平衡和,每天訓練1次,每次持續30min~40min,每周進行5次。(2)二級康復訓練:對患者在神經外科病房中或在康復病房中進行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上下樓梯訓練、站立平衡、站立訓練、行走訓練、單腿站立,全面提高患者的行走功能,每天訓練2次,每次持續30 min~40min,每周進行5次。(3)三級康復訓練:對患者在家中或在社區內繼續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包括患者日常梳洗、穿衣、吃飯、處理個人衛生等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方面的訓練,以提高患者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每天訓練2次,每次持續30 min~50min,每周進行5~7次,社康醫生、護士常規2周上門指導康復訓練1次[1]。

        1.3 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認知評定量表(LOTCA)[2]對兩組護理前后效果進行評定,LOTCA認知評定量表的效度與信度均得到權威認證,具有易操作、項目簡化及費時少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疾病、腦損傷的認知功能恢復情況評定。LOTCA評分主要分為7個方面,共有26個子項目,最低評分為1分,在不同的子項目中最高得分分別為4、5、8分,其總分為119分。最終分數越高,表明認知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LOTCA評分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均數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發生消化道出血3例(7.7%),關節僵硬4例(10.3%),繼發感染4例(10.3%),中樞性高熱5例(12.8%);對照組發生消化道出血11例(28.2%),關節僵硬14例(35.9%),繼發感染5例(12.8%),中樞性高熱19例(48.7%),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第1、3、6個月末LOTCA評分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第1、3、6個月末LOTCA評分比較[x±s]

        3 討論

        康復訓練中其中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認知功能訓練,主要是在患者未恢復意識前進行相關的促醒訓練,包括疼痛刺激、撫摩刺激、聽覺刺激、語言刺激等,每日訓練3~4次,每次持續15~30min。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變化,逐漸有所改善時,應針對性地對患者認知功能受損的程度及領域進行訓練,并結合視、聽、觸及運動等多方面的感覺進行綜合配合訓練,其中包括訓練注意力、定向力、記憶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鍛煉、解決問題能力、知覺與感覺能力等,原則是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進行個性化的針對性訓練,每訓練2次,每次持續15~30min[3]。TBI可引起感覺、運動及認知等功能的障礙,因此,早期對TBI患者進行相關的康復訓練,對減少TBI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和全面提高其生活質量,協助其重返社會,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對損傷恢復期患者實施康復護理能顯著改善其認知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明玉,舒寶軍,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8,5(30):131-13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五月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AV秘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 | 日韩一区二区四区高清免费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