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

        第1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一、幼兒園創新教育的立足點

        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中,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社會對其要求,以及本身思維特點的差異,都決定了對他們進行創新教育應各具不同的立足點。如何在這許多差異中找到最適合幼兒創新教育的立足點呢?

        首先,打破傳統教育中束縛幼兒思維的不利因素,針對幼兒的天性,支持鼓勵幼兒萌芽式的創新精神。

        其次,正確理解幼兒“創新”能力的特殊性,進行具有幼兒特色的創新教育。

        另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人的心理能力有內隱、外顯兩種形態。外顯創新能力,很容易從創新結構中體現出來,而內隱的創新能力則體現在幼兒的思維意識中,也就是教育者易忽略的地方。幼兒的一切生活游戲中都蘊含著創新能力的因素。因此,將創新能力的培養寄予刻意設計的游戲本身或游戲結果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它必須融于幼兒的生活實踐。教育者要鼓勵幼兒在一切活動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刨根問底,鼓勵其、激發其無窮的想象與聯想,幫助其以自己現有知識經驗去尋求獲得新的知識,這才是其逐步成為創新型人才的正確途徑。

        二、幼兒園創新教育的誤區

        在創新教育研究的熱潮中,有的幼兒園將創新教育走向了誤區,有的將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一些幼兒園開始投巨資建設科學宮,對教師開展科學培訓,搞娃娃發明創造展覽等等,一些幼兒園開展了歌唱、舞蹈、繪畫等活動,以為就是實施了創新教育,也有的將個性等同于創新能力。因此,在社會上、幼兒園里,特長班泛濫,美術班、鋼琴班、武術班、書法班、舞蹈班等等,不一而足。應當看到,科學教育、藝術教育乃至特長培養對兒童主體性、創造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無論如何,它們均不是幼兒園創新教育的根本與全部,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幼兒園的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幼兒自主活動、探索的興趣與意識。

        三、 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創新教育

        (一)樹立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培養兒童創新能力

        “幼兒創新教育”的前提應該是“幼兒教育創新”,包括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兒身心特點、年齡特點是創新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幼兒教育領域相對約束度較小,是沖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最好的突破口。教學方法要由知識灌輸型轉變為思維激勵型,由被動傾聽轉變為主動探索型,使兒童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活動知識,從而使兒童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發展。

        (二)幫助兒童貯備大量知識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豐富幼兒的各種知識,加大知識的信息量,同時還要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觀察興趣,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養成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

        (三)將創新教育滲透于一日活動中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發展兒童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具有發展兒童創新能力的意識,是否有能力發掘出普通環節中潛在的創新教育內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機。只要教師具備這些意識和素質,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發展兒童的創新能力。如:兒童喜歡玩水,洗手時長時間沖洗,久久不愿離開,就可以組織幼兒討論:“水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水會是什么樣子?”兒童說出了水的許多種用途,設想了沒有水的種種后果。這樣,既激勵了幼兒的發散思維,豐富了兒童的想象,又讓兒童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四)游戲是幼兒創新教育的設計主線和最佳活動載體

        兒童教育心理學早就指出,游戲是學前兒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動,它貫穿于整個學前兒童的生長和發展之中。文學巨匠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認為,藝術和游戲的產生,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一個最后標志,也是最重要的標志。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也指出:“兒童為什么要游戲呢?兒童游戲就因為他們游戲。‘因為’二字在游戲中消失了,游戲沒有‘為什么’,兒童在游戲中游戲。”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最殘酷的行為之一,在于我國學生自幼兒階段起,就開始被成人逐步剝奪了游戲的權利和樂趣。既使在幼兒園里,孩子們也沒有“玩與不玩”的自由選擇,游戲也成了課堂作業,成了枯燥的功課。創新教育作為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維誤區,將游戲真正還給幼兒,讓他們充分游戲,快樂學習;使孩子們主要通過游戲來了解自然、探索社會、體驗人生,同時在游戲里學習認知、學會關心、學會交往和合作,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創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國外一位教育心理學家說的那樣:“要求一個孩子在游戲之外的某種基礎上進行工作,無異于一個蠢人在春天搖晃蘋果樹而向往得到幾個蘋果;他不僅得不到蘋果,還會使蘋果花紛紛落地,本來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無望了。”

        (五)創造有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

        物質環境。我們墻飾的布置、活動區的設置中,應充分考慮創新教育的因素。如:開設結構游戲區、講述區、娃娃家、手工區、音樂區等活動區域。并可在活動區中投放大量半成品材料供幼兒操作,引導幼兒將各種聯想加以具體化。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多變的活動材料,為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插上了翅膀。

        第2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關鍵詞】學前融合教育; 特殊支持需要兒童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11-0051-05

        瑞典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較完善的學前融合教育體制,特別是有關教師教育、家園合作和環境創設等方面的舉措,對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本文介紹瑞典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末頒布的有關“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政策,并基于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現狀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促進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政策的提出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融合教育”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及與實踐。“融合教育”主張以公平和公正的態度對待有特殊支持需要的兒童,為他們提供包容、平等的教育,支持每個兒童的發展。在此背景下,讓有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到普通教育機構與普通兒童一起生活并接受整合教育的融合教育思想逐漸成為瑞典學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

        最初,瑞典融合教育主要以“特殊教育需要兒童”(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政策為依據。該政策主張給予特殊需要兒童特殊對待,關注兒童的個體缺陷,但這些兒童在步入社會后出現了職業適應差、人際關系不良,甚至妨害社會公共秩序等問題。在該政策指導下的各類融合教育教材也大多以教師為本位編寫,課程設計從教材內容出發,不僅限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空間,而且違背了公平與適當的原則。〔1〕

        鑒于該政策的不足和缺陷,瑞典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末頒布了有關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pupils in need of special support)開展融合教育的政策。該政策提倡滿足有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要求,明確規定不論性別、階級和民族,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而且教育應適應每個兒童所處的環境和需要;強調學校系統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支持,依據每位兒童家庭背景、早期經驗的不同開展教育,使其獲得更多的知識。〔2〕這一政策促使人們把對特殊需要兒童自身障礙的關注轉移到了對當前學校系統缺陷的關注上來。

        “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政策中的兒童主要是指1~5歲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包括感官障礙兒童、肢體障礙兒童、語言障礙兒童、病弱與多重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社會行為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兒童、自閉癥兒童等。這些兒童在得到特殊支持之前要經過嚴格的鑒定,通常包括三步:一是專業機構的評估。專業機構通常會根據確定的鑒定標準,對兒童的表現進行鑒定。二是入園初次評估。在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入園前,幼兒園會請家長填寫《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興趣調查表》(見表1),〔3〕資深特殊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作詳細溝通并記錄,收集起點資料,并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現狀進行初步分析。三是幼兒園評估。幼兒園評估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預評估。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入園后,特殊教育教師和特殊支持需要教育協調員會參考《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興趣調查表》的調查結果,將其暫時安置在適齡班級,班級教師有目的地觀察并記錄其一日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并依據觀察記錄分析其語言、社會、運動、認知、自理等能力大致所處的年齡水平,了解其學習特點、能力及需求,填寫《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學習特點調查表》(見表2)。〔4〕第二次是正式評估。預評估結束后,幼兒園相關團隊認真分析討論有關該特殊支持需要兒童一日生活的情況,選擇兩套及以上的評估工具,由評估小組作出正式評估,小組成員一般包括普教、專職特教、學科帶頭人,必要時會邀請專業治療師一起進行評估。只有經過嚴格鑒定并被確定為有特殊支持需要的兒童才能成為該政策所關照的特別支持對象。

        二、“特殊支持需要和”政策的特點

        (一)關注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培養

        為有效開展學前融合教育,瑞典形成了由各領域專業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同時,為了培養高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師資,瑞典政府采取了相應的政策措施。

        1.配備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教育協調員以及教育領導者等相關專業人士

        特殊教育教師的配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瑞典學前融合教育實踐的成功。這些教師除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外,還了解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需求,并能與班級教師溝通合作,共同作出針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課程安排。此外,他們還通過記錄分析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學習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對其發展產生的效果。

        按照瑞典教育部門的規定,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教育協調員協調幼兒園、班級資源以及具有特殊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資源。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教育協調員承擔更多工作。例如,執行學前融合教育政策,確保國家課程的實施;幫助其他教師處理好與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為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提供服務及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檢測兒童學習效果;與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家長保持合作關系;與其他教師合作并發展其專業技能等。

        教育領導者的責任在于保障所有相關學前融合教育的政策法規、項目計劃等被切實貫徹實施,并為提高教師教學和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學習質量出謀劃策。

        2.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

        瑞典政府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專家指導。瑞典政府會選派不同領域的專家在幼兒園做巡回指導,主要包括言語治療師、醫生、感覺運動發展方面的專家、教育心理學專家以及監管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專員。其中,言語治療師主要負責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語言方面困難的鑒別,制定改善計劃并與幼兒園教師共同實施計劃以及檢測其進步情況;醫生主要為父母制定育兒計劃,并和父母交流兒童情況;感知運動方面專家主要為相關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提供幫助。教育心理學專家為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二是教師培訓。瑞典政府認為應對教師尤其是資深教師提供相關的在職培訓。同時,當地政府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課程進行認定,并對特殊教育教師進行多方面培訓。目前,為使學前融合教師更好地掌握有關融合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一套針對新教師的專業培訓計劃已在瑞典實施。這一培訓計劃將普教教師和特教教師的培訓進行了整合,參與培訓的教師結業后可獲得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兩種從業資格證書。

        (二)注重學前融合教育家園以及社區的合作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學前融合教育需要社會的支持。在瑞典,社區具有資源整合及其他方面的整合功能,能從各個方面對融合教育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其中包括以下幾方面。

        1.宣傳學前融合教育理念

        在瑞典的傳統文化中,一方面人們具有同情弱者、援助殘障者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卻又不能完全接納殘障者的受教育權和其他平等權利,〔5〕人們通常認為,殘障者應被隔離在特殊教育環境中接受較為簡單與低等的教育。為此,瑞典政府借助社區的支持,積極向社會宣傳學前融合教育理念,以期轉變人們的觀念,營造接納殘障者的氛圍,構建開展學前融合教育的社會環境。由此,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融入到了主流學校,接受到了平等的教育。

        2.幫助篩查特殊支持需要兒童

        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發現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社區依靠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發現適齡的特殊支持需要兒童,邀請專業人員對這些兒童進行初步篩查。

        3.提供個性化家庭支持

        瑞典的社區會根據家長的具體需求提供個性化家庭支持,如咨詢支持、情感支持等。〔6〕在不少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家長的觀念里,同類家庭的相互啟發最為實用。為此,社區組織有關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家長的小組活動,讓他們通過交流,獲得有意義的幫助。社區還邀請專家為家長提供咨詢與培訓,以引導家長辨識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需求,幫助家長掌握指導和培養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方法。

        (三)重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合適的幼兒園環境有利于全體兒童對個體差異的理解,滿足不同兒童的需求,實現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與他人的有效融合。

        1.創設有效的物理環境

        物理環境的創設是指為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創造一個限制最少、安全、有效的外在環境。學前融合教育物理環境的創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幼兒園建筑和設施的無障礙,例如為肢體殘障的兒童改裝廁所、游樂場設施、學校進出口;為視覺障礙兒童鋪設盲道;為聽覺障礙兒童設置可視化鈴聲等。二是活動室空間與設施的無障礙,包括活動室外觀設計和空間運用、座位安排以及環境布置等方面。

        2.營造有“社群感”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的營造是指創設一個能使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與同伴、教師、家長之間有效互動的內在環境。學前融合教育心理環境的營造主要通過三項措施來實現。首先是營造認同與接納的環境,教師通過安排“模擬和體驗障礙”活動(見表3),〔7〕幫助普通兒童設身處地地了解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可能面臨的困難,學會接納他們,并通過這些活動掌握與特殊支持需要兒童進行互動的技能技巧以及提供可能的協助等。其次是營造安全和具有歸屬感的環境。教師會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持積極與接納的態度,并幫助兒童彼此間產生正向的互動。同時,在營造安全和具有歸屬感的環境時,注意發揮同伴的重要作用,同伴可以學習掌握與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溝通方式,如手勢、動作等,并且通過榜樣示范、口語提示、身體提示等方式引導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正確參與到學習和生活活動中來。最后是營造尊重與自我實現的環境,瑞典的學前融合教育強調要更多地為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提供機會。例如,讓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成為班級服務者,讓他們在為他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增強自我認同感。

        3.運用輔科技手段

        物理環境的無障礙實現的是空間融合,心理環境的營造實現的是社會融合,輔科技手段則有助于各種實現功能的融合,從而激發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潛能。輔科技手段既包含輔科技設備也包含輔科技服務。前者指能夠使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功能有所增強的所有設備,后者指所有適用于幫助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操縱輔科技設備的服務。〔8〕瑞典學前融合教育借助輔科技手段,不僅有效預防了周圍環境可能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產生的傷害,減輕了照顧者的負擔,而且有效提升了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獨立能力和功能表現。

        三、“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政策對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啟示

        (一)重視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培養及其專業發展

        相較而言,瑞典的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學歷、專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水平均較高,而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不容樂觀。為提升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研究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提高學歷層次。在瑞典,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至少要具有大學學士學位,某些融合教育職業的任職資格甚至要求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第二,制定專業標準。瑞典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有關融合教育的理論素養,還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此外還了解與融合教育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第三,實施資格認證。在瑞典,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必須獲得普教教師任職資格和特教教師任職資格的雙重證書,如果教育對象是具體類別的特殊支持需要兒童,還需獲得相應專門領域的資格證書。第四,改革培養模式。瑞典借助正式與非正式多種形式的培訓,將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機相聯,建構了一體化的融合教師培育體系。對我國而言,還應依據實際情況開展校本培訓與行動研究,以指導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增強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二)強化和完善社區的參與

        社區的支持是促進學前融合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學前融合教育中,社區的支持比較薄弱。我們可借鑒瑞典社區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的經驗,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以強化和完善社區的參與和支持。第一,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報刊等媒體宣傳融合教育理念,轉變人們以往的教育觀念。第二,組織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社區活動,增強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及其家長與普通兒童及成人的互動機會。同時,幫助普通兒童及其他家長消除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及其家庭的歧視心理。第三,提供培訓機會,通過對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志愿者以及家長的培訓,增強其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社會交往、情緒控制、語言交流及社會認知發展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必要的促進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身心發展的知識與技能。

        (三)注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

        通過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的創設和輔科技手段的運用保障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安全與發展是瑞典學前融合教育的關鍵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改善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促使其更符合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需求。第一,為特殊支持需要兒童創造一個最少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環境,要根據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需求主動調整幼兒園的環境,以方便其學習和生活。第二,創設一個能夠使特殊支持需要兒童與同伴、教師、家長展開有效互動的內在心理環境,以促進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的主動參與和學習。第三,為學前融合教育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手段支持,為學前特殊支持需要兒童提供適宜的科技資源支持,幫助其順利進行學習與生活,讓他們也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與生活。

        參考文獻:

        〔1〕GIRMA B. Inclusive education in Sweden: Responses,challenges,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11,26(2):128-148.

        〔2〕CRESANTUS B. Indusion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in a Swetish school:A case study of a school in Stockholm〔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6,7(3):119-121.

        〔3〕〔4〕ANETTE S,ANNE L,LILLY E,et al.“Special Support” in preschools in Sweden:Preschool staff’s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10,57(1):44-55.

        〔5〕猛,朱志勇.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25-129.

        〔6〕SANDRA A,SANDRA K. Advocating in school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What’s new with IDEA〔J〕.Social Work,2008,(3):320-329.

        第3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你的記憶中是否還存留著自己幼兒園時的些許印象或回憶?父母工作時,就會把我們“暫存”在保育阿姨那里:聽聽故事、唱唱歌、玩玩游戲、中午小憩一下……這些幾乎就是小朋友們一天的“功課”,直到成為小學生前都是如此度過。

        不過,如今學前小朋友們的“功課”遠比十幾、二十年前的“我們”復雜得多:音樂課、數學課、語言課、思維課、英語課、體操課、武術課、美術課、手工課、社會活動課……每一位父親母親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而且越來越有“但求最全”的架勢。

        “如今的幼兒園已經從過去的保育作用過渡到保教環節,除了幫助家長們照顧孩子,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科學、系統化的課程,啟迪、教育孩子,寓教于樂。”北京紅黃藍兒童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紅黃藍)總裁史燕來如是說。

        中國目前0--6歲幼兒約近2億,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多萬,龐大的基數、穩定的增長奠定了兒童市場堅實的客戶基礎。而抓好幼兒關鍵期的早期教育培育,更成為了大多數家庭既定的“方針政策”,不遺余力、全情投入。

        十年磨一劍

        10年前,初為人母的史燕來創建了北京第一家紅黃藍親子園,“由于在中國科技館中開辦的‘翻斗樂’項目比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孩子們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并且發現0-6歲兒童教育市場存在很大需求及上升空間,于是便和原來一起共事的團隊一起創辦了第一家紅黃藍親子園。”

        當時,雖然紅黃藍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幼教機構,但直覺告訴史燕來,企業必須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及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未來的“紅海”競爭中搶占品牌優勢與先機。

        為了和行業中那些僅取得了工商部門營業執照的機構區分開,她決定在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之后,再獲得教育部門的批準與認可。10個月之后,史燕來和紅黃藍的創業團隊編寫出國內第一套親子教育教材,并在2000年3月取得了北京市教育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

        之后的3年中。紅黃藍進入了“苦練內功”的階段:除了堅持做幼兒教材及課程的研發之外,還成立了紅黃藍教師培訓中心、舉辦紅黃藍幼兒文化節,來穩定師資力量及創立行業品牌;同時為擴大品牌影響力,僅2001年公司就發展了5家連鎖加盟親子園,開始嘗試連鎖化經營模式。2008年,紅黃藍獲得美國Hagerty公司近18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并與美國學樂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學樂英語教育課程和教師培訓。

        與一些獲得融資的企業所不同的是,紅黃藍在獲得融資后并沒有立即進行擴張,而是“深挖地基”,做細管理及流程。“投資方及董事也非常理解企業,信托管理層的管理,遵循企業發展的規律并給予紅黃藍創業團隊充分的空間與信任,這也是企業之所以穩健發展的原因之一。”史燕來坦言,經過一年的積累與積淀,2010年紅黃藍將迎來迅速擴張的發展階段,實現以北京為中心,全國建立連鎖機構的局面。

        “目前,紅黃藍在全國的親子園(針對0―3歲幼兒)已超過200家,有直營、特許加盟兩種模式;幼兒園(針對3―6歲兒童)有10多家,直營為主,分布在全國23個省的120多個城市。融資一年后,公司在管理模式、師資培訓上有很大的提升。”史燕來表示,公司計劃每年至少新增5―8家幼兒園、40―50家親子園,在營業收入及利潤上實現一倍以上的增長。

        成長秘笈

        縱觀當前中國0―6歲兒童教育產業,除了紅黃藍,其他一些民營機構也紛紛參與其中,比如專門做幼兒園的伊頓、匯佳、21世紀;專門做親子園的金寶貝、東方愛嬰,都已經在行業中樹立了一定的“江湖地位”。

        以東方愛嬰為例,截至2009年7月,東方愛嬰在全國160多個城市擁有330多家嬰幼兒早期教育中心,平均每周有超過6萬個家庭在東方愛嬰享受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此外,一些公立的幼兒園機構憑借著國家政策支持與補貼,在師資力量及費用開支上,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作為一家完全置身與市場經濟之中的民營企業來說,紅黃藍提升自身競爭力、抵御風險的秘笈在哪里?

        “第一是我們的教學體系。據研究0~6歲孩子的教育需要一個科學、系統的規劃。現在一些取得幼兒教育資質的機構大多分別定位在0―3歲或者3―6歲,而紅黃藍是第一家進行0―6歲嬰幼兒教育的公司。公司總部有一個教程研究小組,負責教材的研發、及時更新與升級,并保證其他所有的分支機構都使用同樣的課程素材,做到統一、科學化管理。”史燕來說。

        第二是強調孩子綜合素質培訓及潛能開發,立足本土,關注中國文化。幼兒園中不僅開設了音樂課、語言課、數學課,同時還有武術課、思維課,并設有茶藝、陶藝園區、影視廳、傳統文化展覽廳等,甚至連走廊旁邊,都會擺設出四羊方尊、秦俑等一些微縮版模型或仿制品,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創造快樂學習的環境。

        第三是明晰目標客戶群,定位中高端消費人群,提供標準化管理及服務。以教學質量監督為例:紅黃藍有一個督導員巡查制及秘密顧客反饋機制,督導員不定期去分園區巡查,家長們也可以以匿名方式通過電話、郵件等多種形式直接向總部反映分園區的情況。分支機構之間每年也會根據各項標準進行“星級評比”,優秀的園區將得到總部更多的優惠及資源支持。

        第4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特殊教育師資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對象具備普通學生的發展規律,但又與普通學生不同。教師要對這些學生進行觀察,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使教育過程具有針對性。我國特殊教育教師不但需要具備科學文化、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也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理論,為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能夠在特殊學校及特殊班級為特殊學生提供服務,為特殊學生普及知識,帶來快樂,讓特殊學生也像普通學生一樣受到應有的教育,享受學校的美好時光。我國部分特殊教育學校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每周組織教師參加業務學習,學校選派優秀的教師,諸如手工班教師,蒙臺梭利教師,啟智博士教師,以及優秀班主任在業務培訓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引導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二、我國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

        我國現有的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有兩種,分別是大專類的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其中,三年制大專特殊師范教育模式的生源以參加高考的高中畢業生為主,學生入學后所學專業分類比較明細,按照教育對象的障礙類別分類,術業有專攻,專業對口,教育對象相對單一。這樣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在三年內學習到比較專業的教育知識,有利于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發展,可以為國家、社會培養較多的專業類優秀特殊教師。但是,三年制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學生在有限的三年時間內既要掌握一般師范類教師所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又要掌握特殊兒童教育的教學方法,培養目標的實踐較為困難。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其生源素質優于三年制大專特殊師范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一般是在我國綜合性大學中以更為系統、更為專業的方式為我國培養高等學歷的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是全世界眾多國家普遍采用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模式之一。我國現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的主流力量是四年制高等院校,四年制大學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

        三、我國特殊教育師資發展的途徑

        (一)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教師在固定時間內在本校進行業務學習,其時間和地點可以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進行安排。校本培訓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專業能力。另外,校本培訓也可以在學校所在城市內利用周末時間組織教師培訓。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優秀教師講授典型的事例,分享有趣的書籍和自身的教育經驗,與眾多教師一起交流學習,使特殊教育的教師能夠傾聽心靈的聲音,停下腳步,發現更好的自己。

        (二)在職進修

        特殊教育教師的在職進修能使教師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對自己本專業的知識或更多教育領域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在職進修可以由學校組織,也可以教師個人參與。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運用到的知識技能需要在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學習,而在職進修就是教師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網絡學習

        網絡學習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它主要采用自主學習和協商學習的方式進行。相對傳統學習活動而言,網絡學習能共享豐富的網絡化學習資源,以個體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突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網絡學習為教師提供了方便,讓教師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知識,既可以節約時間又可以提升自己,是現代教育行業一種有效又廣泛使用的學習方式。

        (四)公開課鍛煉

        學校內組織教師開展公開課比賽以及每年的教師基本功大賽,對于教師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公開課后的自我反思及教師集體評課環節,能促使教師之間互相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公開課比賽,不僅能夠為教師的交流展示創造機會,還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能夠展示自己的風采,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積攢經驗。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現有的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即大專類的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的模式,需要進行有效改進,以此促進特殊教育的師資發展。而校本培訓、在職進修、網絡學習以及公開課的鍛煉都是特殊教師教育師資發展的新途徑。

        作者:郭燕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寧兒童康復中心

        參考文獻:

        第5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近幾十年來,澳大利亞師范教育受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影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澳大利亞師范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更加豐富、靈活的教育技能、終身學習的使命、日益增加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多樣化的需求使得師范教育必須不斷滿足教師培養的職業需求。

         

        國家沒有統一的教師職業資格要求,教師的資格條件及聘用由各州及領地負責。因此,各地的教育教學結構、課程設置及評估方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大多數地區的早期或幼兒教育學制至少四年,所有地區的教師上崗前須注冊。

         

        2004年6月,一所專門培養教師的國立機構——澳大利亞師范行政管理學院成立。該學院旨在培養和提高教師及管理者的職業能力,其中包括與各州以及領地的教師注冊、評估機構進行協調、合作。目前,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各種高校基金項目扶持師范教育,同時通過師資質量項目部加強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該項目主要圍繞教師技能的更新及其前瞻性展開,針對十年以前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臨時帶課教師、再上崗教師、偏遠地區及條件較差市郊學校的教師。

         

        二、師范教育機構

         

        1、師范學院

         

        小學及初級教育在澳大利亞師范學院已開設多年。主要由政府管轄,也有少數宗教和非教派機構開設的學院,并頒發三年制師范教育文憑。

         

        2、高等教育學院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高等師范教育學院(CAES)創立,許多學院下設師范學院。四年制教育學學士取代了三年制師范教育文憑。該學院還為擁有師范教育文憑者提高寬口徑的深造課程。CAES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年的師范教育課程。自1989年,學院并入大學。

         

        3、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

         

        目前,所有師范教育都并入大學,包括非政府管轄的少數學院都有學士或研究生資格授予權。

         

        三、課程及學歷

         

        大多數大學開設師范教育的專業和課程,并與州和領地教育部門授權或注冊的機構協商課程的研發。此外,許多新穎、靈活的師范教育途徑應運而生,它們專門為擁有工業或其它職業經歷的人提供教育服務,同時吸引大批不同背景的人加入到師范教育行列。

         

        (一)課程體系總框架

         

        師范教育課程目的是將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核心或專業學習:師范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巧。

         

        2、 課程學習:相關課程知識及教學法。所有課程都必須學習土著和跨文化意識、如何教授需要特殊教育的兒童以及計算機應用。

         

        3、 教學實踐管理: 學科實踐、職業經驗、觀摩、備課、教學實踐。學習期限12周至20周,很少有1或2年的課程。

         

        4、 選修學習:選課完成師范教育學習。

         

        (二)在澳從事教學必須完成的相關課程及學歷

         

        1、學齡前師資教育

         

        學齡前師資教育課程與兒童早期教育或者教學有關,除此之外,課程體系還提供關于如何照看和教育初生嬰兒到8歲或者3-8歲兒童的相關課程。這類課程包括:育嬰教育,學前教育,學前師資教育以及初小教育。課程修完取得本科或研究生學位。

         

        教育學學士(幼兒教育)/早期兒童教育學士:四年制(全日制),所學課程為:

         

        專業學習:幼兒智力開發、學前教育理論、管理與領導技巧、交際學及幼兒研究。

         

        課程學習:學齡前教學技巧及課堂實踐如:幼兒語言和讀寫能力開發、算術能力開發、創造性藝術、社會學、體育與健康、科技。

         

        教學實踐管理:教學實踐為基礎課。

         

        選修課:特殊教育、信息技術、表演、土著教育、多文化教育以及農村研究。

         

        教育學文憑(幼兒教育):要求在1-2年內完成1個學科的學習,并取得3年制教育學士學位。

         

        教育學學士:學制1年(全日制度或者業余等同課程);要求獲3年制本科文憑后再學轉換課程。

         

        教學法學士(幼兒教育)或文學士(教育):學制3年(全日制)。

         

        一些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提供。

         

        教學法文憑(幼兒教育):學制3年(全日制)。

         

        一些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提供。

         

        教學法證書:學制2年(全日制)

         

        在20世紀70年代逐步被淘汰。

         

        2、小學教育師資

         

        小學師資教育提供1年級到6—7年級,年齡在6-12歲學生所需要的師資教育,該項目課程主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學科學習,研究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智力、身體發育以及社會生存能力。課程修完拿到本科或研究生學位。

         

        教育學學士(小學教育):學制四年(全日制),所學課程為:

         

        專業學習:知識規律、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學生學習考核規律、智力開發、教育心理學、職業道德、交際。

         

        課程學習:教學策略、課堂實踐及管理、語言文學、數學、科技、藝術、人文及環境、個性發展及健康教育。

         

        教學實踐管理:教學實踐為基礎課。

         

        選修課:藝術、音樂、體育、文化、土著、特殊教育、宗教、語言。

         

        教育學研究生文憑(小學教育):學制1—2年;要求獲其他學科學士;提供基于學科基礎上的教育學、方法論及小學教學管理。

         

        教育學學士(小學教育)或教學法學士(小學教育):學制2年;要求獲其他學科學士學位。

         

        綜合(雙)學位:完成教育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例如:文學士/教育學學士(小學教育),應用科學學士/教育學學士(小學教育),教學法學士(小學教育)/應用科學學士(行為學),教學法學士/文學士等。

         

        教學法學士(小學教育)、教育學學士(教育)和文學士(教育方向)——(小學教育):學制3年(全日制)。

         

        該項目研究生課程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提供。

         

        教學法學士:學制3年(全日制)。

         

        該項目研究生課程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提供。

         

        教師證書:學制2年(全日制)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被淘汰。

         

        3、中小學師資教育

         

        中小學師資教育主要提供如何教育新型學校小學和中學孩子的課程。

         

        教育學學士(高小/初中):四年全日制學習或者基于某個學科學位上的兩年全日制。

         

        課程涵蓋從小學到中學過度期間的教育。

         

        課程側重應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問題。

         

        教育學學士(小學和中學) :基于某個學科學位上的兩年全日制。

         

        研究生資格

         

        涵蓋小學和中學師資教育

         

        4、中學師資教育

         

        中學師資教育項目提供中學6/7年級到12年級,年齡在12-18歲的學生所需要的師資教育,而項目課程學習囊括職業教育和相關1-2門學科的學習,而選擇學習的學科應該是同時適合初、高中的主要學習領域。課程修完拿到本科或研究生學位。

         

        教育學學士(中學):學制四年(全日制)

         

        專業核心學習:學習理論、學習效率策略、教育社會學、青少年成長、青少年心理學、課程方法論及學習技巧。

         

        課程學習:相關課程知識與技能。一般包括:英語、數學、物理、生物、歷史、地理、經濟、商業研究、外語、生理健康教育等。在另外一些領域也囊括:計算機、多媒體學習、環境科學、農業、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創造應用性藝術、音樂、戲劇、法律研究、圖書館事業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等。

         

        教學實踐管理:教學實踐為基礎課。

         

        教育學研究生文憑(中學):學制1—2年(全日制);要求必須取得相關課程學士學位。

         

        課程提供:關于教育的職業化和系統化學習;基于第一學位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管理

         

        教育學學士(中學):3-4學期的全日制學習,要求必須取得除教育學專業外的學士學位。

         

        課程提供:關于教育的職業化和系統化學習;基于第一學位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管理

         

        綜合(雙)學位:獲教育學學位和其他學科學位。如:文學士/教學法學士;文學士/教育學學士;教學法學士(中學)/應用科學學士或商業學士,音樂學學士/教學法學士。

         

        文學士(教育學)——(中學):學制3年(全日制)

         

        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之前實施

         

        研究生課程

         

        教學法學士(中學)/教學法研修法學士:學制3年(全日制)

         

        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實施

         

        教師資格證書―(初中):學制3年(全日制)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廢除

         

        5、其他師資項目

         

        ⑴特殊教育

         

        各類大學均會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專業師資資格教育,資格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和社團教育、教育管理、土著教育、藝術、商業、計算機、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生理健康教育、圖書館事業學、音樂、宗教心理咨詢、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學等。

         

        為了滿足北領地師資需要,澳洲政府發展了很多項目。提供項目的機構主要包括:北領地大學,北領地本土教育的中的本科層次,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這些項目課程包括學制3年的幼兒教學法教育、小學教學法教育、土著教育。

         

        ⑵職業提高教育

         

        很多大學提供研究生學位課程或職業教育博士生課程。

         

        職業技術師資教育及教學場所助理培訓

         

        在國家培訓框架(計劃)下對教學場所及教育教學理論、評估、職業教育等課程進行培訓。其培訓資格為:

         

        獲正規職業教育資格

         

        學士學位

         

        相關工作經驗

         

        擁有教學經歷

         

        目前工作為職業技術教師

         

        學習形式為:全日制;兼職學習;遠程學習。其中包括:

         

        職業教育與培訓副(準)學位(大專層次)

         

        與職業教育學士前半期相符

         

        遠程教育

         

        符合AQF四級證要求

         

        職業教育學士

         

        三年制職業師范教育文憑且有一年兼職教師經歷

         

        獲其他文憑須有兩年合格兼職教師經歷

         

        獲兩年制職業教師證書并完成四年遠程教育或兩年全日制教育

         

        提前一年完成兩年制學位學習

         

        成人職業教育學士:兩年全日制或四年兼職職業教育的教學實踐

         

        藝術職業教育學士:獲得非師范學士學位且有兩年全日制學習職業教育研究生證書(課程指導)

         

        獲學士學位且有一年兼職遠程教育學習

         

        職業教育研究生證書(交流)

         

        獲學士學位和職業教師資格且有一年遠程教育學習

         

        職業教育研究生文憑:獲學士學位且有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職學習

         

        AQF 四級資格評估:以能力為基礎評估

         

        ⑶職業技術教育師資

         

        職業技術教育(VTE)師資課程須滿足實踐及培訓,滿足澳州各類培訓行業認可標準或得到國家培訓計劃(框架)(NTE)認可。

         

        ⑷大學教學人員

         

        國家沒有明文規定大學教師的資格要求。專業人員的聘用由各大學自己負責,通常專業須有碩士學位,大多數情況下須有博士學位。

        第6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關鍵詞】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訓;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簡介】任建龍(1984-),男,陜西寶雞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碩士;吳振東(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碩士。

        十九世紀末至今,中國臺灣地區(下統稱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經歷了萌芽期、過渡期、受挫期、停滯期、再生期、茁壯期六個階段,在此過程中,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日本、歐美等學習,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日臻完善。臺灣“教育部”1985年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和1984年頒布的《師資培訓法》對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幼兒教師教育課程)做了統一要求,因而,臺灣多數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方面表現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綜合考慮臺灣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處地區經濟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質的基礎上,選取了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亞洲大學(私立)人文社會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首府大學(公立)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以及臺灣新竹教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幼兒教育系課程規劃進行分析,現將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特點闡述如下。

        一、職業性

        “高等教育的職業性既是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實踐問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過于強調學術性,而職業性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致使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出現缺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職業性的把握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1]在臺灣這樣高學歷化的地區,就業難的問題顯得更為嚴重。臺灣勞委會統計長鄭文淵指出,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臺灣薪資水平成長有限、物價上漲沖擊消費意愿等造成臺灣招聘崗位大幅度減少,這是臺灣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僅2000多萬的臺灣高校林立,竟達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過高(近幾年都在95%左右),畢業生人數過多,這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重要原因。這種背景下,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職前培養課程設計試圖通過加強職業性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力求使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立于不敗之地。

        (一)課程開設以教育實踐為導向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對于職業性的強調首先體現在課程開設以能力本位為導向。臺灣高校根據社會對于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標定位,明確細分了幼兒教師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兒專業知能、幼兒教育專業知能、幼兒教學創新及反思能力、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等,并切實將這些職業核心能力滲透到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去,通過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如,通過《幼兒園課程設計》使學生了解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論,了解幼兒教育課程的目標和結構,分析幼兒園課程綱要,討論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相關議題,練習設計統整性的幼兒園課程活動。通過為期1學年、4學分的《幼稚園教材教法》學習使學生掌握身心領域、語文領域、藝術領域、探索領域,以及各領域之教材教法。透過課堂講述、討論、坊間教具教材評析、教具教材設計與教學演示,培養學生的幼兒園教學實務知識與能力。通過《幼兒語言表達》培養學生了解幼兒語言的獲得與學習,提高學生與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能力,并探討常見的語言問題與母語之外的語言學習相關課題等。通過《幼兒行為觀察》使學生重視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并掌握觀察幼兒行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通過《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使學生了解學習環境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系,掌握學習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和理念,學會分析幼兒環境常遇見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幼兒評量與輔導》使學生掌握對幼兒進行人格、氣質、身體動作、感覺、智力的評量、評分及解釋。通過《幼兒教具設計與應用》使學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學會應用、保管、收納和保管教具。其次,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注意將能力本位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模擬實踐為主線,例如教師會給學生拋出一個論題請同學們運用相關知識討論、作報告。二是在課堂之外,幼兒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有大量的幼稚園見實習及詳實的相關記錄,此外,還可以通過工作坊、幼教周、喜樂夏令營、幼兒輔導個案研討會、健康兒童夏令營等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臺灣高校對于幼兒教師的培養還廣泛采用跨系學習方式,以便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優質、更為專業的教育資源,如《鍵盤樂》在藝術系上,《英語教材教法》在外語系上。

        (二)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結合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職業性還體現在將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相結合,將專業要修習的課程和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類課程相結合上。在臺灣,修習師資培育類課程獲得《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學分證明書》是取得幼稚園教師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為了提升幼教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臺灣高校普遍將幼兒教師師資培育類課程融于學生的學程之中。從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系師資培育課程表(表1)可以看出,這些課程是保證和提升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必要課程。

        臺灣“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幼稚園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都明確規定幼兒教師的學程中至少要修習26學分的師資培育課程(各校幼兒教育系規定的具體學分數不盡相同)。各校師資培育學程之具體科目、學分數、每學期修習學分數之上限及修業期程由各校擬定,報經“教育部”核定批準后方可實施。師資培育類課程大部分為必修課程,且和幼兒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重疊,剩余為限選,但是無論是必修還是限選,它們都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養、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密切相關。學生必須修滿至少26學分才可能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才可能從事幼兒教師一職,這樣一來,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就將平時學習和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取緊密結合起來,“硬性”地促使學生認真學習師資培訓類相關課程。前頁為臺灣首府大學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規定未來的幼稚園教師職前培養過程中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課程(26學分,見表1):

        此外,臺灣高校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極為重視師德教育。雖然自古以來教師的師德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當下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反映出師德問題仍舊是教師教育的軟肋,師德教育迫在眉睫。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普遍重視師德的塑造,例如專門開設《幼教人員專業倫理》課程,用一學期時間來學習,旨在培養幼兒教師的專業倫理知能,并以議題討論、幼教現場案例收集和邀請幼教工作者實務分享的方式,從不同的主體提出不同觀點,探究幼教人員專業倫理相關議題,議題內容豐富、涵蓋國內外,主要包括:幼兒教保育的內涵、幼兒教保專業倫理、倫理規范與倫理兩難、幼教人員倫理守則、幼教人員的角色與言行舉止、幼教人員與幼兒家長關系、幼教人員與園所主管同儕關系、實習老師的專業倫理、與幼教人員的生涯規劃與專業成長等。最終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和相關議題的探討,理解和內化幼兒教師職業倫理。

        (三)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

        臺灣高校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并在向歐美、日本等國家學習的過程中,借以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橫向來看,《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規定國民小學和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必須包括教學基本學科課程、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學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四類。從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等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來看,其學程主要包括通識學程和系學士班主修學程兩大類,通識學程類似于我國大陸的校級公共課程,系學士班主修課主要包含學院基礎學程、幼兒教育系核心學程、本系學士班專業選修學程(一般為多選一)和一個副修學程。幼兒教育系非師培生畢業時不得少于128學分,師培生不得少于148學分,二者相差的學分主要集中于專業選修學程上。從具體內容可以將這些課程分為研究法類課程、兒童發展類課程、兒童教育學類課程、保育與家政學類課程、媒體類課程、創意類課程、管理類課程、社會學類課程、特殊教育類課程等模塊,每一模塊又包含具體的多門科目,如媒體類課程包括媒介傳播、兒童刊物編輯與制作、兒童廣電節目企劃、兒童多媒體的設計與制作等。

        縱向來看,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層次清晰、相互銜接、層層遞進,例如在入學的前兩年,課程主要以通識課程、學院基礎課程為主,并逐年增加幼兒教育系核心課程和學士班的專業選修課程,通識課程和學院基礎課程同步減少。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學生還必須參加為期至少8周的幼兒園實習,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其次,該專業學生4年的學分(包括選修)的分配也較為適宜,大一42學分左右,大二51學分左右,大三63學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學分左右,選修科目比例大,課程彈性大,畢業時只要按規定修夠要求的學分即可。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設計以社會需求為重要依據,切實力行,從學生一入學就直接指明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職業和就業方向。以下為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的縱向學程規劃圖:

        二、基礎性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基礎性,體現在課程設計凸顯了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基礎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論兩塊內容。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計緊密圍繞其專業培養目標,狠抓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其重視綜合素質教育和強化專業素養的特點直接反映著課程設計的基礎性特征。

        (一)重視綜合素養教育

        從選取的5所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規劃來看,通識教育在臺灣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備受重視。

        臺灣高校普遍重視通識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凸顯了內容的豐富性和必修選修安排的適宜性。一般來說,大部分臺灣高校的通識課程主要包含文學(包括賞析與寫作)、英語(包括閱讀、聽講、寫作和實用)、計算機、軍事與國防、體育、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九大領域,這九項是臺灣高校規定的要成為臺灣合格公民必須要修習的領域,藉以形成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針對學生興趣和某些領域具體內容的多樣性,在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藝術創意、倫理學議題、休閑與當代社會、人權與民主、全球化議題、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等,學生可以在這四個領域進行選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從臺灣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的學程來看,從大學4年期間,學生每年都要對這些領域中的某幾個取得一定的學分,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學生只要每學期選取每個領域的一個科目即可。

        (二)強化專業基本素養教育

        在臺灣,大部分的幼兒教育專業開辦于師范院校,隸屬于教育學院或人文教育學院。各院基礎課程非常強調師范生的基本素養,普遍為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育行政、教育哲學、教育研究法、心理測量與統計、教育經典研讀、教育社會學、教師職業道德、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等科目。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程包括認識幼兒和認識幼兒教育兩項。在認識幼兒方面,開設了幼兒發展與保育、幼兒心理學、幼兒語表達、幼兒文學、特殊幼兒教育、兒童早期閱讀與發展、幼兒自主游戲理論與實務、幼兒議題探討等課程。在認識幼兒教育方面,主要開設了幼兒教育概論、親職教育、幼教思潮、學前融合教育、幼教課程模式研究、幼教統整教學課程發展、各國幼兒教育比較研究、幼教專題研究、感覺統合研究等課程。我們從幼兒教育專業的學院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門類的多樣性可以看出,臺灣高校重視學生專業理論素養的養成。除此之外,從臺灣高校幼兒教育系師資力量來看,教授理論課的教師大部分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博士,或職稱高且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在打造學生專業能力方面,學校除了設置大量的專業必修課程,同時也圍繞幼兒教師必須的核心能力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程,除了我國大陸大多數高校開設的領域教學法課程以外,還有大量的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如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園學習環境設計、幼兒行為輔導、幼兒班級經營、幼兒評量與輔導、兒童節奏樂、兒童歌曲與創作、鍵盤樂等。

        三、前瞻性

        課程是教育走向實踐的橋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課程設計才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實處。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時代性特點。

        (一)首先重視特殊教育

        從臺灣高校學前教育的課程設計來看,大部分學校不僅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兒童教育概論》,而且在專業必修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幼兒教育概論》《幼兒行為觀察》《幼兒游戲治療》《幼兒行為輔導》等科目。《特殊幼兒教育》的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實行學前階段特殊幼兒教育之專業知能與素養;激發接納有特殊需要之幼兒的教育愛,養成有愛無礙之精神;培養實行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設計之專業知能與家長溝通之能力。《幼兒行為輔導》的課程綱要指出:要通過課程的學習認識、理解、辨別幼兒健康發展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及其成因、輔導策略。能和幼兒建立良好關系,應用教育家滿足孩子需求的信念與策略教保幼兒,并經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輔導信念與態度。”

        (二)其次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他們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教育研究法》《心理與教育統計》《幼兒行為觀察》等多門課程專門培養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甚至個別高校還專門開設了《質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課程,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這些課程旨在建立學生對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徹底了解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理論與在研究中的應用、計算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各個統計數,培養應用SPSS pc+ 統計軟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統計問題、將分析結果做適當呈現與詮釋等能力。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大量采用學生分組研究、做匯報,教師歸納、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課程的期末考試,也采用獨立研究、撰寫論文、做匯報的形式進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將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切實形成學生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四、開放性

        在課程設計的開放性方面,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從培養目標來看,大部分高校重視學生未來生涯發展,強調學生興趣的多樣性和未來從事工種多種可能性,以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臺灣高校將幼兒教育專業不僅要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不但要將培養目標定位于托幼機構從業人員,而且要廣泛涉及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幼兒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幼兒文化產業行政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幼兒園教育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課后照顧中心保姆(如安親班保姆)、特幼照顧人員等。

        (二)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從課程內容來看,除了設置常規課程,還善于向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學習,引進了多種學前教育課程模式和教學法,并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課程、德國華德福課程、美國的高瞻課程、中國大陸的行為課程和五指活動課程、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意大利的蒙臺梭利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瑞士的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等。除此之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的視野和大教育觀,例如臺灣高校開設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務、社會教育科目,強調兒童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強調兒童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良性的影響下健康成長的個體。

        (三)培養方式的開放性

        首先,培養方式靈活。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逐漸向開放型轉變主要體現在各種類型的大學或學院均可以開設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課程,培養學前教育師資。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1994年頒布的《師資培育法》及《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中規定:任何一所大學或學院只要設有26個學分的幼兒教師師資培育課程,都能招收幼兒教師專業的學生。這就在政策上準許非師范類的大學和學院加入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行列,標志著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體制從最初的單一形式不斷向多樣化、開放型的模式轉型。

        其次,步出課堂的學生培養方式。臺灣高校幼教專業的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參加至少30場的幼兒教育專題講座,而且要對講座的時間、地點、內容、啟示等做詳細的筆錄,并得到系部相關部門蓋章方可承認和存檔;除了大一修習一年的《服務與學習》0學分之外,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至少8小時的志工服務,如義務清潔校園活動,有的學校甚至規定學生每周必須有30分鐘的志工活動;除了三、四年級幼稚園教學實習的6學分和平時的參觀幼稚園、見習、試教外,學生在三、四年級須自行見習或通過幼稚園教師的介紹,提交至少160小時的個人實習紀錄,并要在得到認證之后存檔。除此之外,還針對幼兒專業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加兒童夏令營、幼兒教玩具制作比賽、幼兒輔導個案討論會等。

        【參考文獻】

        [1] 劉國磊.高等教育的職業性發展規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06).

        [2]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歷史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鐘啟泉.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 陳琦,呂蘋.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與啟示[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1):29-36.

        [7] 張杰.臺灣學前教育研究概況[J].教育科學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陽.臺灣幼教師資培養簡述[J].學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黃富順.臺灣技職教育新近發展與特色[J].教育發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龍,吳振東.臺灣高校關于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的研究綜述[J].兒童發展研究,2011,(04):1-3.

        [11] 張頷.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及啟示[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12):32-35.

        第7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一、以職業能力為依據調整課程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高職音樂表演專業鋼琴教學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為社會基層培養多功能、復合型鋼琴人才,既能從事企業、事業單位的音樂文化活動的表演、組織和推廣又能從事社會音樂教育基礎鋼琴教學工作。高職鋼琴專業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以下專業能力:(一)鋼琴演奏能力。包括鋼琴獨奏能力、鋼琴即興伴奏及編配能力、合奏能力。(二)鋼琴教學能力。包括1、分析作品能力,其中包括曲式結構、音樂風格的把握等。2、語言概括能力,其中包括知識點、難點講解與聯系方法等。3、分析講解能力,其中包括規范彈奏法、節奏、樂句、力度、踏板、樂譜標記等知識內容。4、教學中的示范演奏能力。目前,高職音樂表演專業最欠缺的能力就是鋼琴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不會教學的人,演奏得再好,也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教學能力除了示范能力之外,還包括作品分析、與學生和家長溝通等能力,當然還包括音樂史、音樂形態分析、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世界民族音樂等學科知識和能力。

        根據以上職業能力分析可將高職音樂表演專業《鋼琴》課程分為四個知識模塊,在原有的鋼琴演奏模塊與鋼琴即興伴奏模塊的基礎上,增設鋼琴教學法模塊與鋼琴藝術史及作品賞析模塊。在注重基礎訓練的同時加強藝術實踐環節及教學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智慧。

        模塊1-鋼琴獨奏與合奏:中級、高級彈奏技能訓練。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音樂家的作品。四手聯彈、雙鋼琴、及協奏曲的合奏訓練。注重音樂感、音樂聽覺、音樂表現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模塊2-鋼琴即興伴奏及編配:不同體裁,不同形象,不同織體,不同類型的伴奏曲以及織體鮮明的練習曲、樂曲。歌曲調式、和弦、結構、伴奏手法的理性分析。自配即興伴奏訓練以及邊彈邊唱練習。

        模塊3-鋼琴教學法:系統的、全面的、初級的鋼琴技術訓練、各種技術的練習方法。兒童學習鋼琴的特點以及活動設計能力訓練,力求從理論上讓學生明了鋼琴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明了做一名合格鋼琴教師所必需具備的各項素質。

        模塊4-鋼琴藝術史及作品賞析:在有限的時間內,開闊學生視野,瀏覽和賞析各個時期和不同風格流派的中外鋼琴名曲,將學生的學習領域從原來只局限在鋼琴技能的領域,拓展、提升到對于鋼琴藝術的整體認識層面上來。

        三年制音樂表演專業鋼琴課程授課計劃(擬)

        二、鋼琴課教學中采取的主要授課方式:

        1、 個別課授課方式。鋼琴學習是一種音樂特殊技能技巧學習,學習過程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個別課授課是國內外鋼琴教學中的主要方式,有利于根據鋼琴教學的特征、規律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與保護學生對音樂技術與藝術風格的獨特感受力、領悟力,培養其獨特的創造意識與能力。

        2、 集體課授課方式。集體課教學主要包括鋼琴藝術史、鋼琴教學法、鋼琴伴奏等理論課教學和技能課中有關鋼琴技能共性特征的講授,著重于鋼琴技術與藝術特征的共性課程內容。

        3、 小組課方式。這是一種介于大班課和個別課之間的教學方式,適用于鋼琴合奏課、鋼琴伴奏課等,既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互相觀摩、探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條件。

        三、以高職畢業生實際工作為導向確定教學內容

        1、鋼琴演奏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鋼琴作品浩如煙海,要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達到高職的鋼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應與實際工作世界密切結合,采取精選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選擇策略。高職鋼琴畢業生的演奏水平和演奏程度必須達到一定的級別規格。不管是從事鋼琴表演或是當社會鋼琴教師,演奏能力都是其核心專業技能。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鋼琴教師,“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 很難想象自己都不能較好的演奏的人,怎么可能教出合格的學生。因此高職鋼琴主修學生個別課的教學內容可參照和綜合社會音樂鋼琴考級、文化行業特有工種“鋼琴演奏員”職業技能鑒定、以及中央音樂學院 “全國音樂教師等級認證”的培訓和考試曲目要求,確定高職鋼琴演奏課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增加流行通俗鋼琴小品的教學內容,使畢業生在酒店擔任鋼琴師等工作時有大量的樂曲儲備。此外還應加強四手聯彈、雙鋼琴等合奏課的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提高音樂合作能力。高職鋼琴演奏課教學大綱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曲目按程度科學性分級,以便讓教師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目標,盡早的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職業規劃。

        2、鋼琴即興伴奏及編配教學內容

        鋼琴即興伴奏及編配能力是音樂專業學生鋼琴演奏能力、想象力、創新力、音樂素養的綜合體現。擁有較強的鋼琴即興伴奏及編配能力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熱烈歡迎。鋼琴即興伴奏課集體課一般開設在第二年,主要針對聲樂、器樂專業的副修學生,但由于鋼琴專業學生與副修學生的專業程度與專業要求不同,高職鋼琴專業學生從進校第一年就應該單獨開設鋼琴即興伴奏課,第一年采用集體課的形式,結合鋼琴基礎教學的進度與實例,總結拜厄、湯普森、車爾尼等教材的和聲規律和織體類型,培養學生掌握各種音樂風格的基本伴奏技巧,特別是流行、爵士風格以及兒童歌曲的即興編配能力。第二年起可采用集體課與小組課相結合的形式,教學內容結合高職聲樂專業的歌曲,學習中外各種音樂風格的正譜與簡譜歌曲伴奏,并擔任聲樂學生的各種考試和演出的鋼琴伴奏,在舞臺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伴奏水平。

        3、鋼琴教學法教學內容

        (1)兒童教育心理學――運用心理學原理,分析琴童學琴過程中的相關心理活動,使學員掌握與琴童及琴童家長的有效溝通手段、強化和促進鋼琴教學效果。

        (2)音樂新視野――音樂快樂教學法――用兒童喜歡的方式和極富趣味性的新教材解決兒童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的枯燥與乏味等問題。

        (3)鋼琴教學法知識: 鋼琴技巧的訓練――從入門到車爾尼299的科學訓練方法,重點講解基礎階段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式。培養樂感及歌唱性――解決琴童演奏時缺乏樂感和歌唱性的問題。踏板的使用――總結各類踏板技巧,并結合不同時期的作品講解踏板的具體運用方式。復調作品教學――結合常用鋼琴復調教材,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復調作品教學方法。高級階段鋼琴技巧訓練、不同時期音樂作品的演奏風格、復調音樂作品演奏與教學、中國作品的演奏與教學、鋼琴文獻與經典教材的選用等。

        4、鋼琴藝術史及作品賞析教學內容

        鋼琴藝術發展史(古典時期、浪漫派時期、近現代時期)中國鋼琴發展史,它力求從理論上讓學生明了鋼琴教學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了解世界及我國鋼琴歷史,這是做一名高素質的鋼琴演奏者和鋼琴教育工作者所必備的。?鋼琴作品浩如煙海,高職學生短短三年所能演奏的樂曲數量是非常有限的,開設鋼琴作品賞析課能夠擴展學生對經典作品的了解,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視奏和作品分析能力,擴充學生的瀏覽曲目容量,開闊學生藝術視野。

        第8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關鍵詞]小蜜蜂樂園;產業化;資源整合;圖書館;網絡教育

        1 導 言

        我國教育資源的短缺與巨大的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促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網絡教育的 發 展。諸多網校的成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如去年新東方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 上市,開盤價達到22美元,高出發行價15美元(約上漲46.7%),這在一定 程度上也說明了華爾街對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特別是網絡教育市場的看好。

        目前我國發展比較迅速的中小學教育網站以提供學校課堂同步教育和中小學生課外補習為 主,其內容包括教案、講義、練習題、考卷、答疑等,與學校教學同步。這類網站能夠滿足 應付高考、中考的考試要求,使其他地區普通學校的學生能接受到名校高水平教師的輔導, 因而大受歡迎,發展十分迅速。[1]

        近年來,網絡教育資源與現代化技術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網站盈利模式方面的很 多研究又給教育輔助類網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小蜜蜂樂園”網站正是在 這種大 背景下開始建設的。

        2 同類網站產業化模式

        中小學教育類網站(如101遠程教育網、北京四中網校、黃岡中學網校等)都依托名校、名 師資源,采取與學校合辦的營銷模式,發展得紅紅火火。但最近幾年卻漸漸開始沉寂,原因 是網絡熱潮冷卻,缺少針對性和實時交流。[2]又如新東方教育、中國中小學 教育教學 網(k12.com.cn)、中國教育信息網(chedu.com)等奉行“大教育”概念,面向 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中國教育熱線(eol.com.cn)則依托中國教育科研網 的教育網站,目前正在向網上職業培訓發展;中國基礎教育網(cbe21.com)以基礎教 育為主,帶有較強的政府背景和權威特色。以上教育網站均是獨立運作的網站,其商業運作 模式各異,都提供免費瀏覽服務。另外幾個大的門戶網站也推出各自的教育頻道,如新浪 、搜狐、網易和FM365信息推出的繼續教育、留學、MBA等教育服務。[3]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網校因為情感溝通不夠、實時交流反饋缺乏、技術設備落后等原因阻 礙其進一步發展。另外還存在網速緩慢,學生管理不夠,資源充足度低、針對性不強,部分 網站華而不實等不良現象。[1]

        “小蜜蜂樂園”網站的定位并不是一所網校,但是具有網校的部分功能,運營上也有網校的 特點,因此分析此類網站的產業模式對“小蜜蜂樂園”網絡的建設是有一定啟發意義的。

        3 “小蜜蜂樂園”網站的優勢、特色與不足

        “小蜜蜂樂園”網站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一部分,致力于對“文化信息資源 共享 ”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文化共享工程”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小蜜蜂 樂園”網站不但能利用這些資源為少年兒童服務,而且可以通過整合優秀的教育資源,利用 “在 線課堂”等精品欄目將教育信息與文化信息相結合,開創了基層少年兒童圖書館通過整合有 效的網絡教育資源為少年少童服務的先河。

        “小蜜蜂樂園”網站實現了課內知識與課外能力的互補,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書本知識 與心理素質有效結合,把“科學成長”作為內容建設的指導方針,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教育平 臺 。“小蜜蜂樂園”提供了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習與成長氛圍的營造,讓孩子在多 媒體環境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少年兒童圖書服務網絡,它體現了服務的延伸和拓展, 擴大了小讀者的隊伍,滿足了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的愿望,贏得了教育主管部門的 關懷和廣大教師的關注。

        當然,“小蜜蜂樂園”還處于起步階段,在資源建設、資金運作、運行維護、盈利模式等 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小蜜蜂樂園”產業化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并加以改進的。

        4 “小蜜蜂樂園”網站產業化的對策性建議

        4.1 網站的資源建設

        資源建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是:資源要有針對性、連續性、廣泛性和品牌性。1)針對性。 必 須考慮網站的受眾群體,開發符合客觀需要的教育資源。本網站主要面對的是少年兒童,具 體 地說是南京市的小學生。基于此我們選擇依托玄武區內各小學的教育資源,以蘇教版小學教 材為參 考,請專人來錄制學校名師的教學視頻,并采取各種措施保證視頻的質量與傳輸效果。2)連 續性 。培養會員的忠誠度,讓他們對網站有所需要的同時也希望獲得持續的需求,即隨著會員年 齡的增加,需要不斷深入學習相關課程、課外知識和得到成長心理、衛生保健等各方面的輔 導,因 此資源覆蓋面要廣且精。3)廣泛性。不僅要有完備的教育資源,也應有少年兒童感興趣 的課外知識,兼顧少兒保健、學生心理以及適量新聞時事、娛樂休閑等方面內容。4)品牌 性。現在教育網站上的資源很多,但相當雜亂,大多不成體系,針對性不強。網站的 資源建設要形成品牌才有吸引力。

        4.2 網站的設計及運營維護工作

        首先,網站界面及內容的設計必須考慮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兒童教育心理學為指導,兼 顧視覺美觀和藝術內涵,需要具備各種少年兒童感興趣的知識而不僅是電子教科書;其次 ,網 絡最迷人的地方還是交互,必須加強網站的互動交流建設,設立評價和反饋模塊,讓學生 找到體現自我價值的感覺;再次,很多網站重建設而輕維護,其實及時更新資源 是一個網站保持活力的關鍵,應設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最后,技術保障一定要到位,如視頻 的傳輸要保證網速和質量等。

        4.3 探究盈利模式

        目前本站采取的是會員制,注冊會員可以享受的服務內容有:優秀教師的課堂視頻;各年 級、學科同步課外作業的在線答題;各小學單元卷、期中卷、期末卷試題及解答;假期作業 及答案查詢;全國名師定期做客的視頻;每半年的光盤(收錄教學視頻、教案、專家指點、 習題等 )寄送服務。網站始終把社會效應放在首位,試運行兩三個月后受眾讀者即達3 500人 ,視頻點擊觀看人數也成倍增長。這只是玄武區推廣后的情況統計,如果把網 站在全市推 廣,那么,南京會員的增多、收入的增長將指日可待。同時,網站可以獨具特色的服務為 依托,取得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形成品牌競爭力并發展壯大。之后,還可以考慮推出個性 化服務產品,吸引社會投資,吸引網絡廣告。

        4.4 聯盟戰略

        首先,可與各個學校的校園網互聯,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有著豐富的資源,雙方聯合后,可 以通過在學校的宣傳推廣擴大網站的知名度;其次,與同類網站合作,有計劃地實現資源共 享和信息互通,形成優勢互補;再次,網站本身依托于玄武區少年兒童圖書館,還可以考 慮 與本地區的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機構、美術館、藝術院團等進行合作,推出一些特色服務 ,如 會員優惠(參觀、展覽、講座等)、信息展示等,本站目前的“在線圖書館”就是一個嘗試 。

        4.5 推廣宣傳

        網絡的營銷離不開推廣宣傳。除了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形象外,還應制定多渠道的宣傳推廣 戰略,如學校教師的推薦、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政策引導、適當的廣告宣傳、會員的口耳 相傳 等。另外,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小蜜蜂樂園”網站就是在探究對“社 區困難群眾”“民工子弟學校”“四川地震災區來寧孩子”等特色服務的探究中逐步形成并 創 建的。

        5 結 語

        總之,網絡的特性是互動,高層次的教育也應該講求互動,“小蜜蜂樂園”如何以互動作為 抓手吸引會員用戶,并以用戶作為市場資源,招來合作伙伴,不斷充實網絡內容,形成良性 循環,是其下一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急需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網上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教育網站的發展[EB/OL].[2009-10-07]. hz4z /%C2%DB%CE%C4%BF%E2%/technology/prmmid-12-1310.htm.

        第9篇:兒童教育心理學培訓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學生主體;客觀差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英語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如何扭轉小學教育的不良處境,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學英語知識呢?我基于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此總結了幾點看法,希望能給正處于迷惑和困頓中的教師同仁少許幫助。

        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占主導地位

        小學英語新課標明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占主導地位,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并要求教師將這一教學理念融會貫通于自身的教學活動中。

        我有幸聽過幾次交流課、觀摩課,發現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都選擇采用“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整節課從頭到尾始終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沒有任何的交流和互動,我認為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教學方式,嚴重違背了新課標相關的精神。

        小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的限制,不容易對一件事物保持持久的興趣,再加上自身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容易渙散,精神也不能很好地集中。如果教師對小學生的這一特征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課上45分鐘的時間一直都在喋喋不休地向學生講解知識,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管不顧,不但收不到自己預想中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對教師本人甚至英語教學都充滿了排斥和厭惡。

        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學習重大版小學英語三B Unit 3 My Favourite Food 這部分知識時,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他們平時最喜歡的食物以及具體原因,并且以英語口頭表達的形式對其進行簡單描述,對于他們不會說的食物單詞,我則在旁邊給予指導,從頭到尾始終以討論會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并不對學生的討論指手畫腳、橫加干涉。這樣一來,就充分尊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更加熱情、更加賣力地投入討論活動中,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自主討論的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展開。

        二、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都能得到進步與發展

        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進步與發展,這是素質教育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卻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將學生簡單地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個層次。對于“好學生”,教師往往想盡各種辦法對其進行教育和輔導,促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對于“差等生”則置之不理,在這些老師的觀念里,“壞學生”對于整個班級來說都是不良分子,應該徹底忽視他們,使其對于班級建設構不成任何威脅。這同樣是對素質教育精神的徹底誤解。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通過系統、全面的培訓,幫助學生實現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好學生”需要發展,難道“壞學生”就不需要了嗎?這值得教師進行深刻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將學生分類,不過不是根據他們的學習成績粗略、隨便地將他們劃入“好學生”與“壞學生”的陣營,而是會根據他們的英語學習基礎,將其分為“英語基礎較好”和“英語成績較弱”兩個不同的層次,并對他們各自的英語學習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但是,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往往能在課堂上將知識點很好地理解和吸收,課下只需要少量的習題就能起到鞏固的效果,他們需要的是更高層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我會安排他們與父母在家里一起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者嘗試著寫一些簡單的英文句子等等,這些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對于英語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他們往往不能在課堂上對知識點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還需要在課下進一步吸收和鞏固,因此,課后習題相對來說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但是我一般都會注意“適量”和“度”的原則,既真正幫助學生鞏固了基礎知識,又避免使學生感到壓力和負擔,實現兩全其美的教學效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小學英語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但是我堅信,經過我們教師隊伍的不斷探索與改進,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我們的小學英語教育事業一定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和前景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玲.小學英語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學科探究:小學教學,2010.

        [2]王征秀.淺議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貴州教育教學研究,2002.

        [3]李維.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亚洲激情文学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