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當代經濟形勢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經濟形勢、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經濟持續波動震蕩,雖有復蘇跡象,但增速十分緩慢。目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各種壓力,這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形勢。而在國內,我國的經濟運行雖然總體良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是仍存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市場經濟固有的體制性問題、結構性矛盾仍然凸顯;通脹壓力巨大、金融市場波動震蕩、物價過快上漲等問題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當前經濟形勢的特征與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一)當前經濟形勢特征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判斷
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影響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化,也將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帶來機遇與挑戰。 第一、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將催生新的就業類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政府著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將不斷優化調整,新興制造業不斷優化,企業技術加強創新能力,服務業將大力發展,這些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學技術創新,而中國的就業進入一個通過技術革命尋找新增長點與低碳經濟發展階段。第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波動震蕩可能催生新一輪的周期性失業現象。食品短缺與價格上漲,以及由此帶動的工資上漲將是這個階段經濟的突出特點。而這一階段的經濟波動震蕩和周期性失業特征成為也必然成為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第三、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將逐漸由出口- 投資驅動型向內需消費- 投資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這就意味著知識型和服務型的就業崗位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優勢。第四、結構化矛盾存在和失業集群現象仍是后經濟危機時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學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第一、大學生就業難仍是當前經濟形勢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業問題。僅2007-2010年未就業的大學生畢業生就有860萬人,而2011年,這個數字將不斷飆升。根據以往大學生畢業生的二次就業率的統計比例,有約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著至少有5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困難。第二、部分大學生未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存在著較高的就業期望值。大學生由于對市場缺乏足夠認識,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職的過程中,常常喪失理性,盲目就業。同時大學生的就業穩定性呈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跳槽”是司空見慣之事同時也是用人單位的無奈。第三、大學生就業類型的多樣性。近年來,國內的就業方式呈多樣化發展趨勢,靈活就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短期就業、季節性就業、家庭就業、派遣就業、遠程就業等多種形式。這也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上有了更多的選項。第四、大學生創業成為新的增長點,但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卻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大學生創業是緩解就業困難的有效方法,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學生創業有激情沒信心。二是,大學生創業有氛圍缺教育,多數大學生是沒有創業經歷的。這些都使大學生創業成了高校中的“雞肋”。
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升在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探索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當前各高校應該深入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探索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抓學風建設,深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鍛造,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責任感,進而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
(一)以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強化專業思想,形成多層次的專業技能培養模式。第一、發揮學校黨政對學生專業教育的領導作用,加強學風建設督促工作。學校黨政領導應從學校整體工作就學風教風問題、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教學、專業實習等進行專門的討論,針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召開主題班會,為學生指明方向。第二、以專業技能拓展為目標,舉辦專業技能競賽、專業論壇、專業科技創新等活動。邀請企業家、學者等專業領域的權威蒞校講學,形成著眼社會需求,教學主導,學生組織搭臺,學生唱戲的工作機制,促進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生專業素質拓展體系。第三、抓好專業思想教育,樹立專業先進典型,堅定學生專業信心。舉行專門的學風建設推進會、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從強化專業素質培養,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等方面強化學風建設。在學校網站和報紙等各種媒體上做好優秀學生的宣傳介紹。選派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對新生進行大學生活教育,樹立典型和榜樣。
(二)以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開展各類學生實踐活動,形成全方位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模式。第一、積極開展寒暑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在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全面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立項活動,建立“高年級團隊幫低年級團隊、有經驗團隊帶無經驗團隊”的傳幫帶制度。把社會實踐能力作為每位大學生的必修技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二、深入開拓實踐基地,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豐富學生們的實踐內容。重視將實踐活動與學生成長更好的結合起來,與社會上的單位進行合作,實行社會實踐基地化培養模式。推進學生的職業見習制度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和職業的理解,明確自我發展方向。第三、著眼社會需求,開展“千人百企”、“三進三同”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職業化素養。結合專業特點,開展有專業特色的“千人百企”、“尋找職業貴人”職業見習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要走進企業,走進職業,認識自己,鍛煉自己。
(三)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抓手,點面結合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形成一體化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規劃大學生職業生 涯規劃教育模式,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導航。形成一年級做好學生的大學生活規劃、學習養成教育,二年級做好學生的學業規劃、生涯規劃教育,三年級做好職業探索、專業發展活動,四年級做好就業技巧輔導和職業素養輔導。將就業指導課、創業教育課、職業規劃課納入教學范疇,作為必修或選修的學分。第二、實施“大學生生活導論”。邀請企業家、知名學者,畢業校友,高年級學生等不同層面的“學長”針對不同年級積極開展大學生活導論、“學長”計劃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邀請了職業生涯規劃專家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目標規劃的引導,激發同學們追求成長、完善自我的內驅力。第三、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是關鍵。積極地做好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準備指導;做好就業技巧,就業信息的收集等指導和分析;做好就業心理輔導,就業和個人發展指導和分析等工作。最終實現時時有指導,處處有服務。
(四)以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為載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形成個性化的學生核心品質培養模式。第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協調的身心素質。積極開展各項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各種球賽、歌詠比賽、文藝晚會等文體活動,形成獨具校園特色的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走向社會應具備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第二、通過對學生干部隊伍培養,造就學生對工作的責任感和職業態度。在大一階段注重“苗子”的選拔和任用,通過組織活動、協助老師、聯系班級、服務同學等方式,準確分析學生干部能力的類型,有所針對地教育培養,同時開展學生干部素質培訓班,進而培養學生干部對于工作的責任感,進而轉化為對職業的認真態度。第三、通過開展各種拓展性的訓練比賽,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舉辦主題演講比賽、主題辯論賽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展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干部隊伍交流培訓,提升學生干部的人際交往能力;成立文體興趣小組、科技創新興趣小組等,通過各種社團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新聞中心-中國網2010-3-2.
[2]國家統計局報告。新華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電(記者劉錚)。
[3]曾燕波,楊健楠 外來務工青年城市融入與發展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
[4]鄭秋,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發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劉長平,以拓展素質為核心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9
[6]羅蘭芬,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消費導刊,2007,6
【摘要】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走勢進一步惡化。2008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以來,我國出口額大幅減少。對于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國來說,必須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具有清醒認識。本文根據中國當前的出口形勢,分析出口減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出口;金融危機;出口退稅;對策
2008年10月份我國出口額同比增幅低于20%,11月份的出口額同比增長僅為-2.2%,出現7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報告預計,2009年我國出口將大體保持2008年的規模,進口比2008年下降5-10%,導致“衰退型順差”擴大,使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但與總出口對總產出的實際貢獻下降相背離,出口總量下降對總產出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減弱。截止到2009年5月,我國第一季度的出口形勢也已知曉,如何在今年下半年和未來幾年內恢復我國出口大國地位,保持中國經濟增長高速增長,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
1我國出口整體形勢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形勢仍很嚴峻,進出口貿易額相抵,進出口貿易總額4287億美元,貿易順差623億美元,同比增加209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額2455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9.7%;進口貿易額1832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30.9%。第一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8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減少56億美元。具體形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截止到2009年4月):
1.1出口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出口的貢獻要遠低于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僅僅是-0.2個百分點,而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則達到4.3個百分點,最終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為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大大高于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充當了第一驅動力,成為支撐GDP增長的中流砥柱。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2月份出口增長額是-25.7%,3月份達到-17.1%,形勢仍然嚴峻。雖然整體趨勢下滑,但是,從月度環比狀況看,我國出口下滑趨勢在收窄,我國各主要的經濟指標出現了較好、向上、積極的跡象。單從采購經理指數(PMI)上來看,我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捷報頻傳,這有可能成為扭轉全年整體出口的良好開頭。
1.2出口產品的整體結構: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但在出口產品結構中的比例上升勢頭明顯,其中機電產品出口累計1981.28億美元,同比下降21.22%,但環比增長逾四分之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累計982.50億美元,同比下降23.1%,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29%。其中,3月份當月出口274.5億美元,同比下降20.8%,為連續第5個月同比下降(圖1所示)。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我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出口增長減緩并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紡織品出口202.15億美元,同期下降15.2%;服裝出口315.0億美元,同期下降6.6%。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鋼材出口持續低位運行,凈出口量迅速下降47.8%,鋼坯和粗煅材下降96.8%。農產品出口量下降顯著,玉米出口量下降88.9%,大米下降12.5%。
1.3出口貿易方式:我國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599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6%,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貿易降幅5個百分點,但較前兩個月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體降幅收窄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374.2億美元,下降20.5%;進口2619.9億美元,下降28.7%;其項下累計貿易順差75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表1、表2)
1.4出口的國別:到2009年4月份,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85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8.9%,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32%。其中,我國對美出口626.8億美元,下降15.7%;自美進口231.4億美元,下降17.4%;累計實現對美貿易順差395.4億美元。截止至今年4月,我國對歐盟進出口貿易持續下降。我國與歐盟雙邊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102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降幅低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降幅5.1個百分點,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我國對歐盟出口674.9億美元,下降22.1%;我國自歐盟進口350億美元,下降15.1%;累計實現對歐盟貿易順差334.9億美元。截止至4月,中日雙邊貿易降幅居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日本從我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回退至次席。中日雙邊貿易額為645億美元,下降23.15%,降幅列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分別高出同期我國與歐盟和美國的雙邊貿易降幅3.4個和8.8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0.7%。其中,自日本進口348.0億美元,下降29.6%,被歐盟超越退到我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對日出口297.0億美元,下降16.2%。累計貿易逆差51.0億美元,下降71.9%。(表3)
2我國出口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了對宏觀政策的協調,各國聯手應對危機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全球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出口增幅出現大幅度下降,是全球金融危機等國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國際上,金融危機還在發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
首先,外部需求嚴重萎縮。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沖擊是外需下降。我國外貿依存度較大,尤其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高,在美國消費疲軟及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下,出口受到嚴重沖擊在所難免。受發達國家衰退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進出口下滑,貿易收入下降,外來投資減少,經濟面臨的困難還在加劇。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初曾預測,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下降9%,將出現二戰以來最大降幅。再加上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下降,貿易額降幅可能更大。
其次,國際貿易融資困難。目前,全球流動性緊缺尚未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紛紛收縮信貸規模,各國貿易融資條件普遍惡化,國外進口商和經銷商資金壓力加大,紛紛采取減庫存、壓訂單等方式規避風險。據出口普遍企業反映,國外進口商訂單短期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由于進口商貿易融資困難,出口企業收款延長,收匯風險上升,出口壞賬增加。由于這場危機,如果進口商要求把信用證支付改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為遠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賴賬,出口企業將無能為力。再加上國內銀行為防范風險對出口企業慎貸、惜貸等現象普遍,貸款規模迅速收縮,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緩解。對于出口商來說,貸款規模收縮導致企業流動性資金減少,現金鏈斷裂影響支付,這將引起連鎖反應。原本融資已經相當困難的出口企業無法回籠資金,資金鏈斷掉就有可能使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第三,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據2009年3月份WTO審核成員國應對金融危機措施的報告,過去幾個月各國貿易限制措施顯著增多,主要是提高關稅、設置非關稅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等,中國是主要受害者。貿易摩擦出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擴展,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反傾銷等傳統領域向反補貼、技術壁壘的新的形勢延伸,從具體產品層面向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層面發展。今年一季度,共有11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闭{查25起,其中反傾銷18起,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國就業形勢相當嚴峻,許多國家可能進一步寄希望于貿易保護轉嫁國內就業矛盾。
(2)國內方面,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等因素也造成我國出口增速放緩。
首先,部分出口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制造成本和環保成本急升的困境。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匯率改革以來,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生產型企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主要是以下問題:(1)勞動力的短缺與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國沿海地區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和外商投資出口型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其贏利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價工資。隨著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企業要依法為工人上“三險”,支付加班工資,造成企業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也導致了制造成本迅速提高。這對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出口加工企業影響尤其突出,(2)制造成本的急劇提升。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金屬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出口企業成本加大。綜合計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了20%至30%,成為推動企業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3)環保執行力度的加大和環保成本的提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節能減排法的實施,各級政府開始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和懲治力度,污水處理、廢氣回收凈化等強制性環保措施成為企業運行的先決條件,對排放不達標企業和環境違法企業實施限期整改、依法關閉等措施,從根本上加大了污染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出口企業經營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出口增長深受制約。從2007年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開始,尤其是2007年11月份以來人民幣升值呈現出加速之勢后,我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受到較大的沖擊,產品競爭優勢下降。人民幣的加速升值不僅導致出口企業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而且迫使出口加工企業壓力陡然提升,直接影響到出口加工工業的利潤。伴隨著人民幣的匯率升值,同樣美元的收匯轉換成人民幣的數字在急劇下降,同時這個數字還直接沖銷了出口企業的利潤。
第三,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我國自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多次調整。實施出口退稅制度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工業制成品成為出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逐年增長。2006年9月和2007年,按照保護國內資源、緩解貿易摩擦、鼓勵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原則,國家取消了對大部分非金屬類礦物產品、煤炭、金屬陶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對鋼材、陶瓷、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產品和完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了對重大技術裝備、生物醫療產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措施推動了我國企業在加工貿易價值鏈地位的提升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然而政策的出臺卻造成了我國出口增長的明顯減緩,這些都減小了我國出口商品的規模和數量。從2008年12月1日起,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上調377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約占中國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稅則號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稅的降低將直接提高相關企業的成本和定價,影響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相當部分的出口企業利潤減少。
此外,我國出口退稅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口退稅率調整過于頻繁,對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了負面影響;退稅率不合理,不利于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退稅周期過長也是突出問題,長達數月的出口退稅周期,令出口企業無法及時利用這筆資金。因此,要進一步規范出口退稅制度,以達到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目的。
3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相關對策分析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外需明顯放緩、人民幣升值、貿易融資困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內外綜合因素的作用,將繼續影響我國的出口。中國的出口形勢依然很嚴峻,為幫助國內出口企業度過難關,改善我國出口貿易困境,應當主要從出退稅、匯率穩定和國家金融政策支持等幾個方面積極應對:
第一、國家應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出口退稅制度作為國家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此政策的頻繁變動,不利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長期規劃,更無法避免由此所損失的制度穩定性與可預測性。因此,要依據我國對外貿易長遠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來規范出口退稅制度,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使出口生產企業能根據穩定的出口退稅制度合理規劃其生產經營活動,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全局。從長期來看,這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此外,國家還要適時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力度。目前我國出口退稅是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的,按計劃分配,帶有極強的計劃性。這與出口貿易市場化相矛盾,也使得國家退稅政策不能及時兌現,對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有重要貢獻的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的出口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出口退稅在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過程中的調控力度。
第二、國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國家目前的一些金融優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一般中小型出口企業難以受惠。在當前出口企業新訂單數量明顯減少的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方面應考慮給予中小型出口企業適當的扶持,應加大向出口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和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協調金融部門切實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發展資本市場。盡快規范民間借貸市場,開拓新型融資方式建立融資租賃市場。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等措施,保持外貿穩定增長。另外,政府作為主導建立一個由政府、商協會、企業三位一體的應對國外貿易壁壘的工作機制。
第三、優化出口結構,實現出口戰略轉型。我國外貿的根本出路在轉型,高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在鞏固和發展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基礎上,逐步轉型升級,按照節能減排目標控制“兩高一資”的產品出口,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盡管我國的出口產品現在具有低成本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延,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斷上漲,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和環境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愈來愈小,甚至有可能被擠出部分市場。金融危機或為中國經濟轉型創造了良機,出口增長模式的轉型才能實現。出口企業接受金融風暴最好的洗禮方式,就是迅速抓住機遇,進行更快更充分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最終化“危”為“機”。
第四、出口企業做強品牌轉內銷。當前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下,我國出口產品在國外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需要把眼光更多地轉向國內市場,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采取做強品牌轉攻內銷市場的策略,擺脫在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經濟結構也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被提高到了與出口、投資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業加大投入轉型做內銷也就順理成章。盡管這種轉型決非易事,不僅需要較高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人力支持,企業還會面臨較大的轉型風險,但有所作為總勝過坐以待斃。
第五、多元化地開拓其他市場,努力開展國際化經營。出口市場的調整是目前外貿出口企業著重考慮的辦法,而且,調整的步伐要在穩健中盡量加快。在當前我國出口產品居前三位的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必須實行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外貿企業為緩解出口壓力,應擺脫單一貿易依賴,考慮更加廣闊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來,拉丁美洲、南亞、東盟、南非、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出現飛躍式發展,這些市場擁有蓬勃商機,經濟充滿活力,進口需求越來越大,值得中國外貿出口企業更加關注,把這些活力市場納入本企業的出口市場考慮范圍,適時調整自己的出口市場,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
參考文獻
[1]龔紅蓮,劉博韜.規范出口退稅制度.優化出口商品結構[J].中國財政,2008(13),P72
[2]楊品杰,孟迎迎.中國當前出口形勢分析及相關對策[J].經濟師,2008(12),P29
關鍵詞:河南省;資本存量;產出-資本比;估計
中圖分類號:F12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1096(2002)06-0042-03
歷年資本存量對于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 義。構建宏觀生產函數,進行中長期預測等都需要以其為依據。由于在我國的政府統計中, 資產負債綜合表(國民資產核算表)的編制開始得較晚,使得歷年(比如1952年以來)資本存量 的數值,只能用一定的方法來推算。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建立在變量數據之間拓撲關系之上 的"迭代法"和"增量平均法",并將它們和通常使用的,筆者稱 之為"武斷法"的測算方法一起相互印證,推算出河南省1952~2000年歷年資本存量 。用這種方法測算得到的數據有較高的可靠性。`
理論上可以使用對資本存量進行計算。式中K1代表第i年資本存量,Ko表示初始年份的資本存量,表示第Ki-1年的資本 增量,即資本形成總額,之所以用一年的時滯,是考慮到當年的資本形成到第2年才發揮作 用。
這樣估計歷年資本存量的問題就轉變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計算 歷年不變價資本增量(歷年可比價格資本形成總額);二是如何估計K0。
一、計算歷年不變價資本增量
計算的基礎是《河南統計年鑒?2002》(以下簡稱《年鑒》)中的歷年GDP、不變價GDP指數、 歷年支出法GDP。
步驟1:計算歷年1952年不變價GDP。
方法為第i年1952年不變價GDP=1952年當年價GDP×第i年1952年不變價GDP指數。
計算結果見表1。
二、估計1952年資本存量K0
估計K0為什么重要?在我們嘗試用1952年以來的數據回歸河南省宏觀生產函數時發現,模 型的各種參數值對K0的估計值非常敏感。因此,對K0的估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回歸河南 宏觀生產函數的準確性。
假定產出-資本比ν=YK為一個常數(產出-資本比與通常經濟模型中使用的、它 的倒數--資本-產出比相比,更直觀地反映資本的產出效率,故本文中使用這個概念)。其 中ν表產出-資本比;Y表總產出,用當年GDP代替;K表當年資本存量。如果能夠找到歷年的 產出-資本比,據此推斷出K0將是一個理想的估計。
對歷年產出-資本比的估計有三種思路:我們分別稱之為武斷方法、迭代方法、增量方法。
第一種:武斷方法。假定1952年的產出-資本比與2000年的產出-資本比是一致的,用2000年 的產出-資本比代替1952年的產出-資本比。
為計算2000年的產出-資本比,首先就需要2000年的資本存量,我們使用上年的累計可比價 格資本形成總額來代替。這樣處理基于以下理由:1952年 的資本存量在2000年的資本存量中所占份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
2000年的產出-資本比為
據此得到K0(1952年資本存量)為138.81億。
考慮到計算2000年的產出-資本比時忽略了K0,所以,1952年產出-資本比的真值應該小于 0.26,則K0的真值應該大于138.81。
第二種:迭代方法。假定1952年的產出-資本比與1952年到2000年平均的產出-資本比是 一致的。
我們知道資本存量、每年的資本增量、增量累積和產出之間存在一定的拓撲關系。我們可以 利用這些變量之間的拓撲關系求出產出-資本比,進而對1952年的資本存量進行推斷。這一 估計分三個步驟進行:
步驟1:首先以歷年累積的資本增量代替Ki,計算出一個偽產 出- 資本比這一步實際上是為迭代 過程賦一個初始值;
步驟2:計算出偽產出-資本比的平均數(0.50),用這個平均數計算出偽和偽,再計算出一個偽產出-資本比;
步驟3:重復步驟2的迭代過程,分別得到偽產出-資本比為0.27,0.22,0.20,……偽產 出-資本比的平均數[AKν^]收斂于一個穩定的數值0.19。表4顯示了迭代過程的前四步。
我們將0.19作為對1952年產出-資本比的估計值,得到1952年的資本存量K0為189.95。
第三種:增量方法。用相近年份的多年增量產出-資本比的平均數作為對1952年產出 -資本比的一種估計。
增量產出-資本比為
我們只估計1953年~1958年的增量產出-資本比,分別為0.23,0.27,0.27,0.05,0.27,0.18。
50年代的生產方式與現在的有較大差異,故選用50年代的若干年份;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 初出現巨幅波動。1953~1957年是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相對穩定的時期。所以,用這些年份 的數字推斷1952年的資本存量較為合理。計算得到1954~1957年四年的增量產出-資本比的 平均數為0.22,1953~1958年6年的增量的產出-資本比平均數為0.23。
三、結論
1武斷方法得到的產出-資本比是0.26,據此估計出1952年資本存量K0為13881億元(1 952年不變價)。
2用增量累積和存量這間的拓撲關系迭代方法得到的產出-資本比是0.19,得到1952年資 本存量K0為189.95億元(1952年不變價)。
3相近年份增量平均方法得到的產出-資本比0.22和0.23。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產出-資本比的真值應該在0.19~0.26之間?;谝韵氯齻€原因, 我們把0.22作為1952年的產出-資本比的估計可能相對比較合理。第一,50年代的生產方式 與當代有較大差異,因而可以認為50年代正常年份的產出-資本比應該是比較接近的;第二 ,迭代方法得到的平均值有較高的可信度;第三,迭代方法的結果受到60年代不正常年份數 據的影響,因此,真值一定高于0.19。
4回代驗證:以0.22作為對1952年產出-資本比的估計,推算出歷年資本存量,再計算歷 年產出-資本比(見附表5),歷年產出-資本比的平均值為0.203878。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作出對歷年產出-資本比和不變價資本存量的估計,具體的推斷結果數據 見表5。
5根據對歷年資本存量的估計,用回歸方法模擬出河南省的生產函數為256+0
其中t為時間,L為勞動力存量,K為資本存量。
最后,根據我們計算的2000年的產出-資本比0.25和2000年現價GDP5137.66億元,可以 推斷出2000年現價資本存量為20550.64億元。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0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2]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02[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李貴基,楊承訓2002年河南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C]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段賓,谷健全,肖紅,等1978~2005年河南省資本、就業和技術進步狀況的 數量分析與預測[J]河南軟科學,2000,(2)
The Estimation on 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YUN Wei-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capital stock is a fundamental variable for regress ing macro produ ction function and forecasting economy in metaphase and long-term. For the reaso n of statistic system, the statistics had not been taken in this aspect before s everal years ago. Theoretically, the capital stock can be expressed as K1=K0 +∑n[AKλ-]=1K[AKλ-]-1,which ne ed deduce two parts respectively.Estimating the capital stock at starting year is something more troublesome, capital-product ratio is a alternate approach. We can estimate that the capital-product ratio in 1952 is 0.22 and then estimate t he each year’s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52.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apital stock; capital-product ratio; est imating
一、就業形勢要求高校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
(一)高校畢業生放下身段是適應經濟形勢的需要
一是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恢復乏力,歐債危機此起彼伏,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僅影響我國低端產品出口,連高端產品也深受其累,如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反傾銷稅;發達國家受就業壓力影響,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國內,我國人力資源成本近幾年快速上升,導致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勞動者維權意識增強,勞動報酬期望值升高,區域用工成本差距縮小,客觀上加大貴陽市就業壓力。就業總體壓力加大,必然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
二是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無論從產業還是生產技術都不太高,因此,所提供的就業崗位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比例也不高,高校畢業生就業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呈加劇趨勢。據統計2010年至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631萬、660萬、680萬、700萬,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計劃的企業今年仍會繼續,只是招聘的崗位數可能僅是去年的80%。尤其是校園招聘計劃的主力軍多為外企,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場不好,招聘量自然縮水[1]。過剩的就業人數,緊缺的就業崗位,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
三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以致帶來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矛盾。比如持續上漲的房價,使城市第三產業的培育、轉型、增長緩慢,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指數高達0.57,遠高于第二產業的0.3[2]。因此,當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進出口、部分工業行業(汽車、鋼鐵)成為城市經濟,乃至全國GDP增長的“核心引擎”時,關聯性、內生性工作崗位卻很難被經濟增長帶動,以致出現經濟高速增長而就業崗位卻增長緩慢的現象,抑制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間。
四是企業效益下滑,失業人員逐漸增多。中國社科院報告稱,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中國已有67萬家小企業被迫關門,約有670萬就業崗位蒸發,使失業人數遠高于官方統計的830萬[3]。這必然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成競爭態勢,再加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人員增加,擴大了勞動力過剩造成的就業壓力,出現了農民工與大學生爭奪就業機會的局面,加劇了就業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畢業生放下身段是適應高校擴招的需要
一是高校畢業生量的變化,從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持續增長,到2012年底在校學生總數超過了68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30%,接受高等教育成為相對多數人的權利,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為天之驕子。這一方面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歷史性轉變,另一方面也延緩了新增勞動力參加工作的時間,減輕了因國企改革等因素帶來的就業壓力,但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數分別為611萬、631萬、660萬、680萬、700萬,近期還會繼續增長,而社會需求卻很難實現同步增長,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一個敏感的社會問題。
二是高校畢業生學非所用問題突出。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擴招后學校大量增加,學生培養方向設置重復;另一方面是高校辦學與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需求脫節,而專業設置規定較嚴,審批程序也復雜,調整權力在教育行政部門,結果高校畢業生就業從事的工作非本專業的超過一半,據《人力資源藍皮書》(2011-2012)統計,只有約六成的高校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其所學的專業相關。在2010屆大學畢業生中,有60%的人認為畢業半年后的工作與自已的職業期待不符合,更談不上高質量就業,也造成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第三方面是高校課程設置存在不足,應試教育的痕跡過深,動手能力和技能能力培養缺失,畢業后不能滿足市場就業需求。
(三)高校畢業生放下身段是與職業技術類畢業生缺乏就業比較優勢的要求
一是因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在高校快速發展中,培養模式市場定位不準確,導致了高校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部分專業、課程設計脫離了社會的實際需求;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畢業生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就業渠道、就業信息不暢,沒有給予畢業生足夠的專業技能的訓練。而職業技術院校和中專、技校,他們的培養方向和目的很明確,就是根據市場就業需求,甚至直接采取訂單式培養,所以他們的就業率遠高于普通高校畢業生。
二是實踐能力弱,知識結構不合理。高校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與操作能力。因此,大學生有知識儲備而不會靈活運用已成為普遍現象,致使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實踐技能。而職業技術類的學生,他們的實操時間不僅納入教學大綱,有些實操還超過50%,這是普通高校畢業生無法相比的。
三是就業期望值定位不準。作為高校畢業生追求體面勞動,希望得到一個單位名聲好、發展前景廣、工作穩定、收入和福利較好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這些單位主要集中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外企、大中型國有企業。據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持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9.85%的畢業生將外企作為自己就業時的首選,25.80%的畢業生將國企作為自己就業時的首選,15.20%的畢業生將政府機關作為首選,還有10.32%的畢業生將合資企業視為首選,四者合計超過80%。而僅有8.23%和6.42%的畢業生分別選擇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作為自己就業時的首選。從目前市場的分析來看,這些單位的用人規模在人力資源市場所占比重已不到30%,高校畢業有80%以上的人在不足30%的就業空間去扎堆,錯位的機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而職業技術類的畢業,他們的就業定位首先就是企業,他們學的專業就是到生產、經營、服務一線,期望值與現實基本合拍,這對穩定就業,發揮專業是非常必要的。
(四)從就業市場反映高校畢業生期望值下降看要求高校畢業生放下身段
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
隨著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加大,許多高校畢業生己將到企業就業作為求職首選,超過高校畢業生總數的80%;據報載,從連續5年的調查數據看,2011年的大學生就業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達5537.5元,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進一步降到3683.6元[4];從就業地選擇也發生了變化,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愿意到基層、到偏遠地區、到貧困地區就業。大學生期望值的下降說明擇業觀念的轉變,這是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迫使高校畢業生降低期望值的結果。
(五)從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看要求高校畢業生放下身段
隨著社會就業制度的變遷和就業壓力的增大,當今的大學生已經學會主動適應社會,體現出很強的主動意識、自我意識與競爭意識,以更加多元化的選擇主動適應新的就業形勢。一是就業類型的擴大。大學生擇業取向的范圍增加,從以往的無風險的國有性質的單位走向如民營大中型企業、私營企業等各行各業,或參軍入伍等。二是就業地域的拓展。以往很多大學生在考慮到距離與發展環境、前途時,都傾向于家鄉或大城市。三是就業途徑增加。以往就業途徑主要是單一的有崗位就業,現在就業途徑出現了多樣的形式,如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出國族等。大學生就業的“城市依賴性”也大大減輕,就業觀念、就業空間等呈現出多元性。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就業觀念的轉變,多元化的就業觀念不僅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人格魅力及素質修養。當然,這種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甚至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就目前而言,轉變的規模還很小。
二、當代高校畢業生需要科學的擇業觀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需要轉變就業觀念。觀念是行為的向導,有什么樣的觀念存在,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產生。擇業觀對人才求職擇業和進行就業準備有直接影響,直接指導人們的職業選擇,并通過職業選擇職業活動體現出來。現階段就業并不完全是買方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是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急需解決的問題,高校畢業生準確定位、調整就業心態、改變就業觀念是緩解和解決就業難現象的關鍵。
(一)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
一是大學生自我評價的轉變,應擺正心態。高校畢業生在首次就業時,要有好的心理素質,期望不要太高,即使不如意,也應看作一次學習鍛煉的機會,千萬不要抱著我是大學生,我是人才的想法,就應該得到多么高的待遇,簡單地將待遇水平作為評判自身價值的標準,這樣很容易走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誤區。二是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勞動力市場是一個獨立的市場,特點在于人員素質較高,市場范圍較大。要通過各種渠道,盡早獲取相應的就業信息,及時掌握國家為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而的相關幫扶政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到就業求職的大潮中,主動推銷自己,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基層,后高層,先服務,后管理”的就業觀念。
(二)以務實的行動自主擇業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當代大學生已深刻意識到“今天不能抱著昨天的就業觀念去面對明天的就業局面”,“鐵飯碗”已不再適用于當今形勢,“主動擇業”已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擇業主流。就目前存在的帶有共性的問題,一是部分用人單位所提供的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他們的人力資源甄選知識和技術缺乏,由此提供的需求信息模糊,求職者難以判斷,用人單位操作空間大;二是用人單位用人信息不公開,特別是一些壟斷行業,直接采取內部招錄形式;三是就業機會不公平,用人單位根據自身需求制訂限制性條件,特別是在用人自主的企業,保證就業機會公平很難得到全面落實;四是高校畢業生靠各種社會關系獲得信息的比例較高,這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范和健康發育非常不利。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從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層面進一步規范人力資源市場運行,確保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畢業生能理性看待,以一種務實的態度參與市場的就業競爭,積極爭取適合自己的就業之路,在選擇的基礎上,主動推銷自己,充分表現出自我高尚的職業道德與良好的工作能力,這樣的擇業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環境當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三)以素質的提升適應市場
高校畢業生要主動適應市場就業的需要,除了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加強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一是因為目前由于高校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脫節,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必須在加強綜合素質提升,提高適應能力上下功夫;二是強調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動手能力,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高校畢業生積累工作經驗和技能經驗的需要;三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有利于畢業后在就業市場上擴大適應性,提升競爭力。
(四)以開拓的精神自謀職業
高校要把創業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來抓,通過創業競賽、邀請創業家作報告等活動,形成尊重創業、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參與創業的濃厚氛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讓具備創業素質的大學生樹立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觀念。目前社會需要自主創業人才,國家的宏觀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高等學校在逐步重視自主創業,這不僅可以解決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自主創業是未來就業的一大趨勢。
高校畢業生就業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既要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長,也要有利于鍛煉干部;既要促進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又要有利于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也要促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難事為好事,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2013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廣場協議;人民幣匯率;區域貨幣合作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12-0025-05
一、引言
資本是逐利的,而隨著世界性的貨幣可自由兌換的發展,資本的可自由流動程度也越來越高。這種資本為了追求暴利而產生的流動也就是所謂的熱錢的流動,再加上熱錢所在國政府的配合,經常會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秩序造成很大的混亂甚至是金融危機。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本幣升值過程也正是熱錢投機逐利最熱的時候。20世紀的日元升值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可借鑒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對美國的出口額迅速增長,美日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美國貿易逆差的急劇擴張,美國參、眾兩院多次召開會議討論貿易逆差問題,受到貿易逆差“損害”的利益集團反應尤其激烈。美國國內對貿易逆差問題的爭論直接導致了美國政府對美日雙邊貿易失衡問題態度的巨大轉變,于是日本成為當時“治理”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對象。為改變貿易失衡,1985年9月G5(美、日、德、法、英五國集團)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規定日元和馬克等貨幣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高估的美元價格。隨后各國對外匯市場進行聯合干預,售出美元,買進本國貨幣,使美元匯率持續大幅下降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廣場協議”中同時規定要求各國調整利率。此后,日元從1985年2月的1美元兌換236日元升值到1987年的最低1美元兌換120日元。日元大幅度升值首先直接打擊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日本的出口總額為419 557億日元,1987年下降為333 153億日元。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后,克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采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而此時日本政府采取了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暴漲(董睿琳,2007)[1]。日元升值的結果是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轉移到了美國。
20年后,由于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快速擴張,中國便成為美國要“治理”貿易逆差問題的主要對象,而且美國人克萊因已經提出主要針對中國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廣場協議II”,試圖通過逼迫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來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像20年前美國對待日本一樣,美國政府現在也再一次拿匯率開刀,對人民幣匯率不斷施加壓力。
二、日元、人民幣升值對經濟影響的比較
(一)對美貿易
1985年以后20年來,美日雙邊貿易的發展很讓美國人失望。首先,1985-1995年,美元對日元持續大幅貶值。但是,與美元貶值相伴隨的,不僅有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增長,還有美國從日本進口的增長,而且美國從日本進口的增幅還稍快于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增幅,“廣場協議”后這20多年間美元/日元匯率變動與美日雙邊貿易的變動完全不符合美國人的預期。其次,在1995年美元對日元升值之后,美國對日本的出口確實出現了一些收縮,似乎符合匯率升值影響出口的理論,但理論無法解釋1995年以后美國從日本的進口不僅沒有大幅增長,實際上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收縮。從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和美國從日本的進口的時間序列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似乎它們的變動與時間變量的相關度更大而與匯率的波動沒有太多相關關系。[2][3]
與此相似的是,自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美元/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6月的8.2765升值為2008年6月的6.8591(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在兩年的時間里,人民幣升值超過了17%。但是,在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的美中雙邊貿易中,美國逆差、中國順差的格局從來都沒有被打破(見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美貿易順差顯著地運行在一條上升通道之中,而且具有規則的周期波動性。盡管美國一直寄希望于通過美元對人民幣的貶值收縮美國對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但是美國人的這種希望卻未能實現。盡管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某個特殊的時間段內也確實有收縮,但是,這種收縮常常只是一種短期調整,美中雙邊貿易差額嚴格地運行在一個上有阻力線、下有支撐線的上升通道之內,而且,這個通道的波動區間相當狹窄。上升通道說明,匯率的變動沒有影響到美中雙邊貿易中美國對中國逆差的增長。
(二)房地產市場
1985-1989年,日本土地評估額達到GDP的2.5倍,從1986年起日本的資產價格經歷了5年的持續上漲時期,這是因為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后,日本銀行下調了貼現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超過10%,已超過了實際經濟需求,從而有一部分貨幣供應量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成為房地產和股票投資的資金來源,間接導致了資產價格上漲。1985年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但到了1988年就暴漲至334.2,漲幅為178%,大于此期間日元升值的幅度43%(數據來源:日本銀行網站)。房地產價格暴漲導致企業和個人都紛紛投資和投機房地產。人們從銀行貸款購買房地產,然后再用房地產做抵押再去購買房地產,造成了大量的重復抵押和貸款,并加劇了房地產價格的暴漲,以當時的價格計算,東京的土地價格就相當于整個美國的土地價格。然而,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價和房地產價格同時開始暴跌,并一直持續到現在。日本國土交通省在2005年3月23日發表的當年1月1日的“公示地價”表明,盡管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區域的地價出現了上漲的勢頭,但全國的平均地價依然在繼續下跌。其中,住宅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4.5%,商業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5.6%,連續14年下跌。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穩步升值,雖然房地產業受到國家宏觀政策、房地產供給和需求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房地產業景氣指數從2005年6月的126.63上升至2008年3月的132.2,上升了4.4%;房地產業景氣指數的最高點為141.1,對應的最高漲幅為11.5%(如圖2)。房屋價格銷售指數從2005年6月的105.4上升至2008年4月的110.1,漲幅為4.5%;房屋價格銷售指數在2008年1月達到最高點111.3,對應的最高漲幅為5.6%(見圖3)。
(三)股票市場
“廣場協議”后,五國聯合同意美元貶值,從此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拉開帷幕。截止1986年9月,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53∶1,月均升值2.41%。快速升值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日經225指數相應滯后13個月,第一階段出現在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這是受匯率對經濟基本面影響傳導的滯后性所致。這一階段,因預期日元升值而出現的短期投機性資本規模變化較小,對日本資本市場資金供給沒有產生短期大幅度影響。匯率對日經225指數的傳導需要通過影響經濟基本面實現,因而具有較長的滯后期。在這一階段,日經225指數上漲43.5%,平均每月漲幅為2.3%,與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幅度基本相當。股市平穩上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
在第一階段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的基礎上,日元升值的步伐有所放緩。截止1988年11月日元兌美元匯率升值趨勢出現拐點,日元累計升值20.7%,月均升值0.8%,升值速度明顯放緩。在這一過程中,日元匯率達到并超過均衡水平。
日經225指數相應的第二階段出現在1987年10月至1989年12月。在此期間由于前一階段財富效應的釋放,市場資金開始大規模向資本市場轉移,證券需求不斷放大。在此期間日經225指數上漲70.9%,月均漲幅2.7%,明顯高于第一階段2.3%的上漲幅度,并且漲幅大大高于同期日元的升值幅度。股市快速上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
日元兌美元匯率以及日經225指數分別在1988年11月和1989年12月出現拐點。截止1990年5月,日元兌美元匯率小幅貶值13.4%,日經225指數大幅下挫33.7%。其后,日元貶值階段結束,日經225指數暫時企穩。[4]
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了17%,平均每月升值不到0.5%。從圖4中可以看出,從2005年6月到2006年8月人民幣升值了3.8%,月均升值0.27%。在這期間,上證指數從1 080.93點上漲到1 658.63點,上漲了53.4%,平均每月漲幅為3.8%,遠高于人民幣升值幅度。此后,隨著人民幣的加速升值,截止2008年6月累計升值大約13.6%,月均升值約0.6%。在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間,上證指數最高上漲至6 124.04,最高漲幅為269%。隨后由于央行采取持續的從緊貨幣政策,不斷提高存款利率和準備金率,上證指數下調為2008年6月的2 736.1點(圖5)。盡管如此,上證指數還是上漲了65%
中日股票市場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兩國的經濟存在很大差異,當時日本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2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1985年的對外凈資產達1298億美元,平均GDP增長速度不到5%,最高為6.8%,股票市場的市值在全球股市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現在的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的初期,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與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平均GDP增長速度在10%以上,年平均對外貿易增長率在20%以上,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也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樣就存在很多投機因素,也是所謂熱錢容易牟利的地區,所以中國股票市場指數的增長速度遠高于日本,同時波動幅度也很大。
三、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原因及中國的經濟形勢分析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國情不同,但是在整個本幣的升值過程,我們卻與日本經歷著相似的處境。這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教訓我們也就更應該引以為戒了。
(一)日本泡沫破裂的原因分析
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是和美國逼迫日元升值的政策、國際熱錢的攪動和當時日本政府采取了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密切相關的。投機基金即熱錢或游資進入日本市場后,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大量涌入的熱錢刺激了日本經濟蓬勃發展,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后,日本銀行又下調了貼現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超過10%,已超過了實際經濟需求,從而有一部分貨幣供應量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也成為房地產和股票投資的資金來源,間接導致了資產價格上漲,股市和房地產也“發瘋風”一樣的上漲,到了通貨膨脹的邊緣。我們看下面的例子,假設美國的投機基金即熱錢或游資在1983日元升值前已經預知了美國的對日經濟政策,以1∶240即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 000億日元,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的價格瘋狂上漲,按當時的房地產價格指數算比1985年上漲178%,那就是66 720億日元,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這些熱錢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1年中拋售完,然后兌換回美元,那么,就是556億美元!在這5年時間中,僅僅是100億美元熱錢就凈賺456億美元。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即“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10年”。日本經濟由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二)中國目前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綜合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增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權威。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趁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
大量的惡意牟利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涌入中國,需要兌換大量的人民幣,使得國內人民幣的流通數量大大超過中國人民所積累的財富數量。而這些人民幣全部投入少數領域,表面上是拉動了中國的經濟,使國內的消費量變大,實際上也使得資產價格大幅上升,使得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社會購買力急劇下降。據Wind咨詢統計,自2006年8月份開始,全國各地市場食用油價格震蕩上揚,米價、面價、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使得CPI和PPI連續兩年以來持續走高。宏觀調控并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了房價的節節攀升,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出的,可能還不被某些人承認,但它實實在在已經來臨了。柴米油鹽、水電油汽的輪番漲價和全面漲價,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將要付出更多的財富以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準,中國的高房價也間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來買單。
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元的攻擊,已經升值17%,而且,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在人民幣的升值中逐漸縮小,國際市場的風險已在加劇。而國內市場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漲價,將直接影響消費。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幣的發行量,中國的通貨膨脹就此爆發,這種危機也可能近在眼前。
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甚至經歷了比當年日本更加瘋狂的上漲,這也為熱錢的出逃打開了更大的空間。而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與股票價格指數的瘋狂被推高,那些熱錢撤離的時機也越來越近。據Wind咨詢統計,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萬億美元涌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當時的匯率1∶8.28計算,中國就要發行11.26萬億元人民幣。現在人民幣升值了17%,他們再以1∶6.86的匯率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他們將換回1.64萬億美元,中國的外匯儲備0.28萬億美元就成了這些熱錢的投機所得,而中國這么多年充當血汗工廠所掙來存在國庫中的2 800億美元1分不剩。當初為應付這1.36萬億美元而發行的11.26萬億的人民幣的突然撤離將給中國經濟以沉重的打擊,經濟泡沫的破滅而引起的恐慌情緒將在社會上蔓延。
四、政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貨幣的升值過程中,應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條件下的逐步升值,減小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使得那些短期流動的熱錢沒有套利機會,減少熱錢流動給國內經濟帶來的沖擊。
1. 成立專門的國家匯率監管機構,來監管與調控人民幣的匯率變化趨勢,加強對外資的監管,控制境外熱錢的流入與流出速度,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由于人民幣升值,境外巨額資本通過各種方式非正常流入中國,增加了國際收支不平衡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境外熱錢的流入還加大了潛在金融風險,將對中國股市、樓市以及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有關部門可以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如與離岸金融中心當局簽署包括反洗錢、反避稅、信息交換等內容的協議)和國內有關部委的相互協作,加強對外資企業的外匯監管和對外匯流向的監管,消除“熱錢”流入與流出對經濟的沖擊。
2. 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又要防止全面通脹的發生。擴大內需的同時,繼續保持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同時積極探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道路,避免瘋狂炒作之后熱錢出逃帶來的對經濟的沖擊。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當局在面臨貨幣升值的時候應該謹慎地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對經濟造成的損失要比日元升值本身對經濟的影響大得多。
3. 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區域貨幣合作的理論基石是最優貨幣區理論,在此區域內,支付手段或是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的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的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區域貨幣合作有利于匯率的穩定,減小成員國面臨的外匯風險。日本在總結日元匯率變化給日本帶來災難的基礎上,正努力謀求亞洲(東亞)貨幣合作,并企圖擔當該區域貨幣合作的領導者。中國應在亞洲(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尚未正式建立前,通過參與東亞貨幣合作,努力發揮在該區域中的影響作用,承擔與中國經濟政治實力相適應的責任,提升人民幣的地位,提高中國抵御金融沖擊的能力,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董睿琳.再從“廣場協議”看人民幣升值[J].財經界,2007,(6).
[2]韓天萌,范言慧.人民幣匯率對中美貿易影響[J].金融講壇,2008,(5).
[3]李石凱.“廣場協議”后的美元/日元匯率與美日雙邊貿易失衡[J].現代日本經濟,2007,(4).
[4]宏源證券.日元升值對日本證券市場的影響分析[J].宏源證券深度研究,2008,(6).
[5]【美】邁克爾.B.科諾利,楊勝剛.國際金融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6]陳紅.日本的金融政策和泡沫經濟[J].世界經濟,1995,(9).
[7]21世紀經濟報道.調整人民幣匯率:國家利益第一,匯率機制優先[N].2003-06-30.
[8]李石凱.當代美國“新重商主義”述評[J].世界經濟研究,2006,(10).
[9]李增剛.匯率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以中美之間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論爭為例[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3).
[10]楊惠昶.楊會晏.日本經濟怎樣掉進了美國設計的陷阱[J].東北亞論壇,2001,(4).
[11]楊洪亮.“廣場協議”及日本鼓噪人民幣升值的圖謀[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4,(3).
Influence of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rrency on US Dollar:
Comparison and Revelation
Shan Fei
(School of Math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 Dalian 11605, China)
一、一年來,市發展改革委按照年初確定的“以擴投資夯實保增長的基礎、以調結構提高保增長的質量、以抓創新激發保增長的動力、以惠民生提升保增長的水平、以優服務改善保增長的環境”的工作思路,著重開展了以下七個方面的主要工作:
1、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加強對中央調控政策、經濟發展態勢、重點行業的監測分析,定期開展月份、季度、半年、年度的經濟形勢分析,研究制訂《市第四季度保增長沖刺工作方案》,提出33條措施并經市政府批準實施。建立健全市場監測網絡,在超市、農批市場、油氣經營單位建立信息聯絡制度,并納入價格監測點進行實時監測。
2、全力以赴加大投資力度。根據金融危機的發展態勢,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動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項目建設,突出以擴大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先后3次組織召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工作會議,組織簽訂責任書,分解落實年度投資任務。
3、積極爭取新增中央投資。充分發揮中央擴內需的政策作用,積極組織申報新增中央投資項目計劃,起草并經市政府批準實施《市中央投資項目專項管理暫行辦法》,建立起自查制度、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
4、全力做好資源供給與保障。積極應對甲型H1N1流感事件,加強重要物資儲備管理,做好防控藥物、防護用品的調度和儲備。加快能源保障項目建設,西氣東輸二線深港支干線、大鏟島LNG應急調峰站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研究協調天然氣產業政策,積極推進我市天然氣高壓輸配系統工程一張網規劃建設。開展抽水蓄能電站、電網工程、國家成品油儲備油庫等項目的前期工作。
二、抓自主創新,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1、深入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出臺《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制訂《市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方案》,向國家發改委上報《生物產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專項實施方案》,積極爭取國家在高技術產業項目和創新資源的支持,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電子信息產品協同互聯、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數字電視等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建設,填補了我市在國家工程實驗室領域的空白。
2、全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編制并經市政府批準實施《市互聯網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年)》、《市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年)》和《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相繼出臺三大新興產業的振興發展政策。成功引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阿里巴巴集團、三大電信運營商等戰略合作項目。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南熱利用研發與測試中心等項目落戶。
3、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制定《市LED產業發展規劃(年)》、《市推廣高效節能半導體照明(LED)產品示范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實施方案(年)》等高技術產業規劃和政策,推動中芯國際、思科、華星光電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航天科技產業化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全面展開。
4、加快推進總部經濟發展。在年出臺《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市總部企業認定辦法》、《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細則》、《市總部經濟年工作計劃》等配套措施,明確總部企業認定資助、總部企業引進、總部集聚基地建設和深化服務等工作。
5、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引導。編制完成《市現代產業體系總體規劃()》,為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定和重大產業項目的規劃建設提供重要依據。修訂《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導向目錄(年修訂)》,確定新一輪鼓勵類、限制類、禁止(淘汰)類的產業準入導向政策,調整產業項目的約束性指標。
三、抓區域合作,促進特區內外一體化,拓展經濟發展腹地和發展空間
1、統籌協調珠三角規劃綱要的落實。承擔并迅速開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制定《市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工作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要求、主要任務和責任分工。承辦《規劃綱要》珠三角()現場會,制定《市貫徹落實珠三角各市現場會精神工作方案》,提出交通對接、跨界河流治理等重點合作事項。研究起草《市實施〈規劃綱要〉方案》,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分工,確保2012年前取得明顯成效。
2、務實推進深莞惠合作。牽頭起草《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建立起“三市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三市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辦公室”和“重點領域專責小組”三級合作架構,形成三市合作的領導協調機制。提出《市東莞市惠州市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近期工作重點事項》、《三市規劃一體化合作協議》,明確近期三市在發展規劃、交通基礎設施、界河治理等領域的重點合作事項。
3、強力推動特區內外一體化建設。積極組織與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的溝通協調,推進特區延伸工作。加大項目、資金和投資傾斜力度,推動特區外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加快推動大運項目建設,開展96所特區外原村小改造工作,推進新建市屬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向特區外轉移,繼續落實固本強基項目。
四、抓民生實事,統籌公共服務需求和供給,穩步提高民生福利水平
1、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推進大學醫學院、市信息學院新校區、南方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建設,繼續實施衛生事業“一大一小”發展戰略,推進第三人民醫院、疾控中心等衛生項目,全面啟動社康中心業務用房購置工作,推進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觀瀾版畫藝術博物館、寶安書城、龍崗書城、24小時街區自助圖書館系統等項目建設。
2、加強人口調控和管理。研究提出分區域人口調控指導性計劃與戶籍人口機械增長指令性計劃相結合的調控方式,印發實施《市、區、街道人口工作機制方案》,加強人口政策研究,推進人口信息采集平臺建設。
3、著力減輕社會價費負擔。出臺系列價格惠民政策,停止征收國家和省取消的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部分中介服務收費,自年春季學期起取消義務教育借讀費和高中節假日補課費,完善出租小汽車油價運價聯動機制。
五、抓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1、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建設。編制《市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并報國家發改委審定,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總結工作,完成《市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近期實施方案(2006-)》評估工作。出臺《市循環型社區規劃與實施方案》,組織起草《市政府采購循環經濟產品目錄》。
2、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制定《市節能減排綜合性實施方案》,起草《市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試行)》并上報市政府。組織各區及部分重點耗能企業簽訂節能降耗責任書,分解落實全市節能指標,順利通過省政府對我市年節能目標的責任考核。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活動。
3、積極推進生態環保項目建設。落實治污保潔工程建設責任制,推進大鵬污水處理廠工程、葵涌污水處理廠工程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市油氣及其他危險品倉儲區規劃建設和搬遷整治。
六、抓體制改革,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履行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我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組織協調,修改完善并出臺實施《關于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起草《近期重點實施方案》。
2、改革和精簡投資項目審批制度。先后出臺《關于簡政提效強力推進固定資產投資的若干意見(試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若干措施》,實施政府投資項目并聯審批方案、社會投資項目核準備案辦法。開展政府投資項目的標準體系建設,改進項目審批辦法,優化審核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3、積極發揮價格的調節作用。推進水、電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健全有利于生態環保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價格體系。理順排水設施營運費管理體制,出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用電電價政策、建筑垃圾處置臨時收費政策和汽車尾氣排污檢測收費政策。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電價調整方案,優化電價分類結構。
七、抓機關建設,扎實開展“服務年”活動,推動行政服務再上新臺階
1、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深入開展第二階段的分析檢查、第三階段整改落實和“回頭看”活動,形成《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制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整改落實工作方案》,37項整改措施100%按目標進度推進和落實,達到了預期效果。
2、“服務年”活動取得明顯成效。按照以“三服務”促“三?!钡囊螅贫ú⒙鋵崱胺漳辍被顒?3項措施。實施“三減少一下放”(減少審批程序、減少審批環節、減少審批時間、下放審批權限)的簡政提效措施。
3、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市紀委、市委組織部的部署要求,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重點,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堅持開展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嚴格執行重大問題議事規則,制訂《市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貫徹落實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專項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八項規定,推進信息公開和“陽光政府”建設。
關鍵詞:CDS;風險管理;債務危機
一、引言
信用違約互換(CDS)是國外債券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指的是違約互換購買者定期向違約互換出售者支付一定費用,一旦出現信用類事件,多指債券無法償付的情況,違約互換購買者將有權利將債券以面值遞送給違約互換出售者,有效地規避信用風險,自90年代以來在國外發達金融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信用違約互換利率反映了各國政府償債能力。
金融危機包括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外債危機和系統性金融危機四種,任何一種危機都可能直接導致一個國家的風險。債務危機直接導致政府出現違約;貨幣危機中若本幣貶值,外債負擔增加而政府外匯資產減少,容易出現外幣債務清償問題;銀行危機迫使政府不得不去救助而導致政府支出增加;系統性金融危機對一國的信用造成全方位的沖擊。歷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國家信用風險有了顯著的提高,然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隨著各國央行大幅降息,政府注資和買入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不斷擴大,眾多投行紛紛被國有化,來自金融機構的違約風險也開始向國家轉移。而國家不可能以國家作為抵押,亦無法破產,那么違約后違約國通常會尋求別的途徑,向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求援助以及與債務國就債務利率、還債時間和本金進行重新商量。2009年2月,市場對債務危機的擔憂達到頂峰,阿根廷、烏克蘭、委內瑞拉等國的CDS利差從2008年9月的1000點左右直升到3000點以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從700點升到1400點,英國、西班牙、德國、法國、意大利、愛爾蘭等歐洲國家的CDS利率均在半年時間內翻了幾番,冰島甚至從260點急升至1000點高位,冰島、匈牙利、烏克蘭、阿根廷等國家均已經向IMF申請資金援助,國際金價攀升至1000美元以上,雖然在過去20年中全球多次出現國家債務危機,但如此大規模的信用危機卻是罕見的。盡管目前情況已有好轉,但令人擔心的是,債務問題可能會長期、持續地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因而全球性的違約仍是值得關注的。
2008年9月底、10月初以來,信用違約互換利率不斷上升。12月以來,又不斷有國家的信貸評級遭到下調,涉及西班牙、希臘、葡萄牙,俄羅斯等。根據全球兩大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的評級,對一些國家應該引起關注。
數據來源:標準普爾、穆迪
從表1中可知,美國、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評級仍然很高,葡萄牙的評級是存在隱患的,俄羅斯的評級較差,存在較大的債務違約風險。當前歐元區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繼希臘徘徊于國家破產的邊緣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信用評級相繼下調,澳大利亞的對外依存度較高,很難獨善其身,連這個激進的國家央行都暫停了加息政策。本文將以澳大利亞為例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進行債券違約風險度量。
(二)違約風險度量綜述
2004年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相比舊協議最大創新之處就是提出了IRB法,即允許銀行采用內部數據估計風險計量參數,包括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違約風險暴露和有效期限。其中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能按合同要求償還銀行貸款本息或履行相關義務的可能性,用以衡量債務的違約可能性,其大小主要由作為交易主體的債務人的信用水平決定。
進行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的測度,可以有效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F代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對信用風險的準確計量,它不僅是有效識別復雜條件下信用風險的有效手段,也是信用對沖、信用工程和信用組合管理等一系列現代信用風險控制手段的前提條件。在實踐中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的計量處于基礎地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商業銀行十分重視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的研究和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運用。傳統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如偏重主觀判斷的5C專家評審法、偏重單純計量分析的信用打分法等,都因過于簡單、缺乏現代金融理論基礎,而不能適應金融市場和現代銀行管理體系發展的要求。隨著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銀行認識到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在全面衡量信用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評級體系的結構開始由只注重評估違約率的單維評級體系向既重違約率又重違約損失率的多維評級體系發展。
近年來,西方商業銀行充分利用現代數理統計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違約概率測度上摸索出了許多方法,概述為以下幾類:(1)基于內部信用歷史資料的測度方法,即商業銀行和評級公司根據長時間積累下來的信用等級歷史資料,以歷史違約概率的均值作為不同信用等級下對應的違約概率,基于這種經驗方法的模型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2)基于期權定價理論的測度方法,由美國KMV公司利用期權定價理論創立的違約概率預測模型,即信用監測模型,也稱為KMV模型,是一種向前看的動態模型;(3)基于保險精算的測度方法,是近幾年把保險思想的工具用于估計預期違約概率,代表有基于壽險思想的死亡率模型和CSFP運用財險思想開發的Credit risk+模型;(4)基于風險中性市場原理的測度方法,所謂風險中性市場是指在進行資產交易的市場上,所有投資者都愿意接受從任何風險資產中得到與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相同的預期收益,所有的資產價格都可以按照用無風險利率對資產預期的未來現金流量加以折現來計算,給出了前瞻性的違約預測;(5)基于經濟計量方法的違約概率測度,主要是集中于違約概率關鍵變量的探索與違約分類模型的建立,包括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線性判定模型、多元邏輯模型、多元概率比回歸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6)基于利率期限結構比較法的違約概率測度,通過具有相同到期日的公司債和國債之間的利率差額來推算公司債的年違約率,兩者之間的差額為信貸利差,差額越大,違約風險越大,通常認為國債不存在違約風險,其利率被稱為無風險利率,公司債存在違約風險,作為對風險的補償,其利率應該高于同期限的無風險利率。
違約概率的計算在實證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康偉剛(2004)采用期權定價和違約率函數的結構化處理方法建立估計公司債券違約率的模型,應用美國國內公司的整體數據給出了將模型具體化的處理方法,得到一個帶馬爾科夫鏈的違約率函數,認為只要擁有模型必需的股權價值、債務價值和違約率的數據,擬合出違約率函數,由此可估計公司債券的違約率。吳恒煜,張仁壽(2005)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結構化方法,應用期權定價模型計算客觀違約概率,分析客觀違約概率的比較靜態特征,實證分析得出比較靜態特征在信用風險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尚耀華(2009)也是從期權理論的視角分析了住房貸款違約問題,建立了違約概率預測模型,明確了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條件,從而把違約概率問題轉化為抵押物的市場價格和債務面值的確定問題,提出了房屋價格與貸款余額的計算方法。陳嬋娟,鄒海波(2009)基于CPV模型分別選取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代表性指標,以及與銀行貸款業務聯系緊密的行業發展情況指標,對銀行貸款違約概率進行度量,結果表明該模型在度量銀行貸款違約概率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將會對全面信貸風險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據。
(三)實證分析
1、數據描述
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至5月澳大利亞國債數據和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所使用數據均來源于省略。為了反映每個月違約的變化趨勢,本文選取1至5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2、違約率的估算
一家公司的違約概率可以由公司發行的債券的價格來估計,這樣做的假設前提是:公司債券價格之所以低于類似的無風險債券的價格完全是由于公司債券存在著違約可能性。
首先來讓我們考慮一個近似計算,假定某債券的收益率比某一類似的無風險債券的收益率要高200個基點,回收率為40%,違約給企業債券持有人損失的期望值為200個基點(或每年2%)?;诨厥章?0%,我們的出,在沒有前提違約的條件下,每年的條件違約密度為0.02/(1-0.4)=3.33%,一般來講條件違約概率滿足
h=s1-R
(1)
式中h為每年的違約密度,s為企業債券收益率與無風險債券收益率的溢差,R為預期回收率,在這里我們假定回收率為40%。
我們知道,無風險利率可以由LIBOR/swap rate 的報價均值減去10個基點來替代。因此我們可以算出五個月一至十年的無風險債券利率,即無風險利率,結果由表2給出。同時我們也無風險利率的趨勢用統計圖(圖1)進行了描述。
由式(1)我們計算出了1-5月澳大利亞的短期與長期國債的違約率,我們將其違約率按月份編制成表,并繪制了折線圖(圖2),由圖我們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國債在今年前兩個月的違約率有一個短暫的上升,而在3月基本保持平穩,接著又出現了緩慢的下降。
3、違約率的精確計算
接下來下我們將給出計算違約率更精確的方法。我們以澳大利亞一月份的短期國債為例來說明。這種債券為一年期,票面利率5.75%(一年付息一次),年收益率為4.20%。由收益率入手,我們可以分別得出有風險債券與無風險債券的價格。
有風險債券價格為:5.75+105.75/1.04200=107.2375
無風險債券價格為:5.75+105.75/1.01214=110.2316
所以由于違約所導致的短期債券違約損失的期望值為110.2316-107.2375=2.994096
然后我們計算出第一年短期國債的無風險價值為:
5.75+105.75e-0.01214=110.224
在這里我們仍然假設回收率為40%,所以國債違約時,可收回金額為40。此時違約損失為110.224-40=70.224。所以第一年的違約損失率為69.37661Q。由于69.37661Q=2.994096,可以計算出短期債券的違約率為0.042636。
我們也可以計算出1月份澳大利亞希臘長期國債的預期損失為667.1399Q。同時根據長期債券的票面利率和收益率可計算得一月份長期債券的預期損失值為17.57373,所以一月份長期債券的違約率為0.026342。
表3 1 月份希臘短期國債
違約概率可收回金額無風險價值違約損失貼現因子預期損失現值
同理,我們可以計算出2月份至5月份澳大利亞短期與長期國債的債券違約率。結果如表五所示。同時,我們也繪制了違約率的折線圖(圖3),從折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違約率的整體走勢與第一種方法計算所得結果相似
(四)結論
本文使用兩種方法基于債券的價格計算了澳大利亞國家債券的違約率,從計算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種方法與第二種方法計算出的結果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差異。第一種方法為簡化方法,計算簡單易行,但精度不夠高,第二種為精確計算方法,計算準確度較高,但較繁瑣。所以在計算債券違約率時,應根據實際需要加以選擇。
參考文獻:
[1]Michael K.Ong著,李志輝譯:《內部信用風險模型―資本分配和績效度量》,[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陳東海,謝赤:《信用風險管理中違約概率的估算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5年第7期,P18
[3]孫月靜:《違約概率測度研究:方法與模型綜述》,[N],《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P7-11
[4]趙保國,龍文征:《信用評級中的違約率、違約概率研究》,[N],《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P38-43
[5]武劍,王建:《新資本協議中違約概率模型的研究與應用》,[J],《世界經濟》,2003年第9期
[6]艾仁智,林文杰:《金融危機下國家信用風險形勢分析》,[J],《中國金融》,2009年第18期,P31-32
[7]管七海,馮宗憲:《信用違約概率測度研究:文獻綜述與比較》,[J],《世界經濟》,2004年第11期
[8]于力勇,詹捷輝,金建國:《內部評級法中違約概率與違約損失率的測算研究》,[J],《統計研究》,2004年第12期
[9]尚耀華:《基于期權理論的住房抵押貸款違約概率預測模型》,[N],《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P49-53
[10]陳嬋娟,鄒海波:《CPV模型在銀行貸款違約概率計算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世界經濟》,2009年第31卷,P15-20
[11]吳恒煜,張仁壽:《結構化模型中違約概率的比較靜態分析及實證》,[J],《系統工程》,2005年5月,P61-66
加入培訓班的心得體會一
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本人參加了為期四天的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四天之中分別聽了韓清林廳長、錢之亮教授以及石萬年校長等領導的重要講話和講座,各位領導的講話很重要,很有指導意義,對我的思想觸動很大,令人深省;各位專家教授的講座也很精彩,他們解讀了教育的本質,分析和闡述了新課程改革中的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這次學習,本人受益匪淺,也使我的思想進一步明晰,明確了在校長崗位上應如何去做,下定決心努力作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F談談這次學習的體會:
一、認真學習切實做好本職工作。
在這次培訓中,市教育局的各位領導都作了重要講話,并就這次培訓班做了具體要求。各位領導的講話精神要求我們從思想認識的高度,進一步認清當前發展的形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強作風建設,不斷增強做好各項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不斷學習,適應新時期校長角色。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蔽艺J為一個好校長應該是:德才兼備,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我一直非常崇拜那些在教學上真正有建樹的學者形的校長,在校本研修活動中中,我認真的寫下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下面,結合學習談談自己的認識:
1、校長要有思想的。
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去透徹的思考問題,抓住發展的機遇。沒有思想或思想懶惰的人是無法很好的履行職責的。校長要把自己的思想與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結合起來,在學校的具體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示精神,結合自己獨特的思想理念,辦出有特色的學校。我們白塔嶺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但在學校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學校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辦學風格,但是,如何能在原有基礎上發揚光大,是我應該思考的問題。
2、校長要具備良好的素質。
正人先正己,校長首先要具備良好的素質,包括為人正直、思維敏捷、務實肯干、治學嚴謹、思想先進、情趣健康等,還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良好的口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素質水平,在履行校長職責時才能有實力說話,有能力去承擔責任。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來卻很難,良好的素質要靠日常的積累,靠工作中的體會,學習,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是尤為重要的,有健康良好的心態,做好人梯,這都是當代校長應該思索的問題。
3、校長要以人為本。
校長必須首先明確,管理是為發展服務的,管理是通過人來實現的,所以,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的發展為基礎,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務服從于學生的發展,一切管理也要從這個角度出發,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冷冰冰的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既體現了制度管理的嚴格要求,又體現了人文管理的真善美。在工作中關心去愛護每一位同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多去想問題,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4、校長要有自己的管理風范。
辦好一所學校,歸根到底是要進行學校的文化建設和積累。學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須加強文化建設,特色立校。一所成功的學校必定有其內在的精神累積和成功的管理理念,因此,校長要注重辦學經驗的積累和校園文化精神的積淀。目前我校的文化建設還顯的比較單調,精神積淀比較淺薄,今后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須加大力度。
5、校長要會用人。
作為校長,在平時的工作中要不斷的去了解他人,為今后的用人做好準備。每位教師都有他的優勢與劣勢,如果能用其所長,就能充分地挖掘人的潛能,去使每一個人都物盡其力,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在,也就是說希望多一些賞識,多一些發現,就可以因人而宜,以便達到出色地完成任務。校長只要組織得好,安排得當,他們就會人盡其能;反之,就會相互依靠,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校長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誠待人,重用賢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膽合理地使用人才,范文大全讓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得到鍛煉,從而增長才干,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大顯身手。
6、校長要深入教學。
錢教授給我們講了教學的本質意義,我理解當校長要當內行校長,只有經常深入教學一線的校長稱得上是內行校長。校長要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經常下班級聽課,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積極參加教研組開展的教學研討活動,組織和帶動教師開展校本研究活動。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學副校長,提高教學質量更是我的的重要任務,今后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教師的備課、講課、輔導、評價全過程管理,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認識,還不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將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拓展
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自我修養,不斷地提高管理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發展的需求,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校長。
加入培訓班的心得體會二
201X年6月,我們來自中央企業和省、市大中型國有企業的213名總會計師和財務、審計負責人,來到了花園海濱城市和風景如畫的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參加了由國資委和廈門國家會計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五十二期國有企業總會計師崗位培訓班。此次培訓學習時間飛快,一個月的培訓學習就要結束了。報到、拓展訓練、學習、考察歷歷在目。從整個培訓過程來看,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師資選配;無論是豐富的學習討論,還是優美的生活環境,學院領導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以及年輕的班主任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努力,為我們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提供了保障。在此,我對國資委領導、學院的領導、教授專家和班主任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學院后勤服務的各位師傅他們的辛勤工作也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國威公司領導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此次培訓日程安排緊湊有序,學習內容精廣相濟,極具系統性、理論性和趣味性,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這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發了深深的思索,獲益匪淺,體會良多。
一是財政部要求XX年年1月1日起執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內容變化較大,要求執行的時間之緊,作為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操作者和執行者,系統地學習很有必要。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會計改革一直伴隨著改革的成果和市場經濟的開展,也在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內涵。近幾年,國家會計核算體系和管理制度受國際會計要求的影響,使得我國會計制度及準則不斷的完善,以其達到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和等效。這對我們財務、審計工作者來說,系統地業務培訓就顯得很有必要,也很及時。
二是在近一個月的培訓學習中,國家會計學院為我們精心組織并設置了“基于戰略的報表分析及哈佛財務分析框架”、“投資決策新視角”、“企業會計準則(XX重點準則講解)”、“集團公司資金管理”、“基于戰略的業績評價”、“次貸危機、資本市場與公允價值難點熱點問題”、“集團公司財務控制”、“中國會計準則的建設”、“職業道德若干問題”、“中國稅收體制改革”、“跨國公司的cfo視野”、 “集團公司內部審計”、“戰略財務管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納稅籌劃與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細則介紹及新舊銜接”、“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問題”、“溝通交流技巧”、“財務舞弊與防范”、“對新時期財稅發展的幾個基本看法”等課程。在師資安排上,可謂是陣容強大,財政部會計司、稅政司、清華大學、臺灣政治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國家稅務總局揚州稅務進修學院、廈門大學、暨南大學、飛利浦電子(中國)有限公司、中化集團、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浩華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單位和企業的專家和領導親臨授課。
三是培訓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培訓的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政策法規和前沿性的理論知識,又有工作實踐和案例的深入探索;既為學員提供了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識,同時又對學員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經驗、新啟示。教授、專家在理論探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授課時,突出多樣性和靈活性,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采用現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課件,盡可能為學員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識。專題講座突出系統性、全面性;財會知識強調理論性、規范性;案例分析注重啟發性、互動性。
通過學習,使學員對報表分析、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則、業績評價、資金管理、財務控制、內部審計、財務舞弊、投資決策、國際金融、戰略財務管理、納稅籌劃與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新所得稅法、會計信息披露、溝通交流技巧等會計知識及企業相關管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員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控制、評價和分析方法以及財務管理和總會計師在企業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其中,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博士為學員詳細介紹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建設歷程,闡述了當前會計改革的三大主要問題:會計準則、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財政部稅政司史耀斌司長回顧了我國稅收制度的現狀,從稅種、稅收歸屬等方面描述了我國稅收收入的主要構成及其特點,幫助學員理解我國稅收制度背景變遷,討論了目前稅收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介紹了未來我國稅收改革的思路。臺灣政治大學汪泱若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蘇錫嘉教授分別就戰略財務管理及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問題作了精彩演講。另外還有黃世忠院長的《基于戰略的報表分析及哈佛財務分析框架》、杜興強教授的《收入等八項準則》、蘇錫嘉教授的《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問題》、楊林總經理的《集團公司資金管理》、黃京菁教授的《財務舞弊的防范機制》等等的講授,真是太精彩了,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受益非淺。通過學習,使我們對國企改革改制、企業風險防范與控制,以及企業內部審計都有了更加理性和較深層次的認識。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實證檢驗
當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再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會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異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對這兩類國家分別進行研究。
(一)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國外一些學者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某些產業的實際出口聯系起來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認為,在美國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那些對外直接投資程度較低的產業,其出口水平也較低;隨著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提高,出口規模也相應上升;但是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一定規模后,追加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應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既是互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競爭(替代)也將不斷加劇,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產將逐漸替代美國的出口。同時,學者們也有相反的發現,利普賽(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美國的出口與美國海外子公司銷售額都是高度正相關的,而且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國出口競爭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出口
(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除去個別的現象,較大規模的起步應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從那時起陸續向國外或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再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注: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由原來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轉向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世界級大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1997年,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的僅有22家,平均營業收益率為3.6%;而2000年入圍企業增加到33家,平均營業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強”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張金杰:《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編《2001-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對貿易的促進也有其特點。首先,小規模和特殊商品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由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大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資本勞動比率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低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更愿意接受勞動密集型高的項目投資。即使是進行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投資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母國的發展中國家也占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這種生產性投資也將給母國帶來原料、設備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強的投資與貿易互補性。其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側重于擴大出口的市場銷售戰略。無論是為保護原有的出口市場,或是開辟新的市場,還是避開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多采取各種方式保障出口,在達到一定實力和經驗積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經營戰略發展。
考察韓國的經濟,其迅速發展得益于通過出口把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連接的結果,從而使國際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大,并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1年韓國全國經濟學家聯合會的一份《韓國制造業的國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注:參見杜玲博士論文:《發展中國家/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經驗與趨勢》,2002年5月。)中,我們看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總的來講與貿易聯系較多,所占比重也較大。如開拓市場與回避進口限制兩項都與貿易緊密相連,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韓國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當然,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開拓市場的動機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動機的比重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這是為適應當地區域化經濟和確保新產品市場的結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區,最高比重的動機為回避進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動機高出10.4個百分點,這說明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此兩個地區對貿易壁壘的突破動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體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還有更進一步的動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譯)(Lee,Honggue)對韓國電器行業的研究。電器是韓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電器生產國。李宏格指出,韓國電器行業在1989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比1979年增長了85%,顯示出韓國在該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了頂峰——盡管與韓國電器產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資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間電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而1992年電器產品的出口額卻高達161億美元。李宏格分析,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那么,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韓國本身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壓力,迫使電器行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尋求廉價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韓國擴大對歐美出口的同時,其電器產品也已成為反傾銷的對象——這一點對我國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審視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的對外貿易乃至國際貿易;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關系和替代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一,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動態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已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它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作方式。
三、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與貿易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與國土概念上的準確,我們把以下涉及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稱為“海外投資”。
(一)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比較準確的提法應該從1949年算起。但因那個時期的海外分支機構都是一些貿易企業,規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外投資的步伐越來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經外經貿部批準的企業就達6610家,中方海外投資總額已達83.5731億美元,遍布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注:此海外投資的區域數字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1年)為準。)。
1.中國海外投資的區域分布。中國海外投資在全球的區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目前從投資的額度來看,集中化的表現還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數量在全球主要63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見表1。從基本格局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發達國家(歐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國港澳地區33.46%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各占1/3的態勢,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分布。具體的投資額度和比重見表1。
表1中國海外投資區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外經貿部《對外經濟貿易簡要統計》(2001)整理。
通過以國家和地區分布的形式進一步對投資額排序,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海外投資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使相鄰國家(地區)和海外華僑聚集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集中區域。至于在拉美地區和非洲投資額分布得較高,一般為投資行業的原因所致,這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
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中國海外投資是從貿易型企業起步的。這些貿易型企業開始在海外做的商業性工作是為對外貿易企業提供信息、進行市場調查和客戶聯系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生產加工型企業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服務貿易型的投資行業特點仍十分突出。根據對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上還是在投資額度上仍占絕大多數;生產加工型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增加較快,但在投資額度上還處于較小規模;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投資額度上比生產加工型企業還要大些。詳見表2。
表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與投資額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供的數據整理。參見:外經貿部發展司:《中國的境外投資狀況》,《國際貿易論壇》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國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的多為服務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即非生產性項目。服務貿易型企業的運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出口,以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資于研究開發型企業則是為了更有利地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大多為資源開發型和生產加工型,即非貿易性項目。資源開發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外開采條件較好或儲量、品位較高的石油、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加工型投資,主要為轉移國內長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或發揮中國在技術、管理上的比較優勢以占領當地的市場,同時帶動相關材料、設備、零配件的出口。因此,這也是生產加工型的投資大多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
1.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動因。從外部條件上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進入生產、銷售、采購的全球體系成為必然。中國既然已經實行了“引進來”的改革開放,也必然要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資本、技術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從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不僅是政府的政策號召,更主要的是國內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驅動和內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許多動因,具體而言,中國海外投資的動因主要有如下五點:(1)尋求資源開發。中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在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其中,開發的重點放在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外能源投資,即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此外,還有一般性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樹林資源等)的開發。在海外投資開發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我國資源長期、有效和穩定的供應。(2)擴大出口貿易。無論是從中國政府政策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帶動服務業的出口,都是目前進行對外投資最多的動機。在政府制定的有關海外投資政策中,著眼點基本上都是擴大出口,是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綜合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動機調查,擴大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注:參見段云程:《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戰略》,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版;謝康:《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版;魯桐:《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對英國中資企業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學會編《世界經濟與中國: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開拓國外市場。在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同類企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新的國外市場是企業利益驅動的內在動力所致,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這與理論上闡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之一——尋求市場型是相同的。(4)規避貿易壁壘。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上講,規避貿易壁壘或突破貿易壁壘都是尋求市場型的一種動機。由于我國現已加入WTO,關稅逐步下調后,規避各種貿易壁壘已成為擴大出口和占領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出口配額限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可謂是突破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對特殊貿易限制的一個反應。(5)獲取高新技術。在海外投資是中國企業獲取高新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的一些航天、航空、電子、生物化學和機械業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少數中國企業還在國外投資建立了研究和開發機構,用最近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學習、研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當然,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它將是最具潛力的海外投資。
2.中國海外投資對貿易的影響。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證分析上,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即存在互補關系也不乏替代關系,即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也有貿易替代效應。具體到中國的實際,由于投資行業的特點和投資區域的不同,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要視具體的投資行業和投資區域而定。首先,服務貿易型企業的投資,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肯定是為擴大出口服務的,因此這類企業的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其次,資源開發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口的資源都是我國相對成本低或戰略的需要,同時還能帶動設備、制成品(如鋼材)、技術和勞務的出口,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進口貿易增長,但從整體上看對我國出口貿易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將對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做一個具體分析。(1)機械行業。機械行業中如汽車、摩托車零配件組裝,家用電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裝配:將產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裝配:將產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等,由于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國內的零部件,在初期設備投資之后,后續的零部件就成為組裝生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總體上看,機械行業在海外投資對我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是持續且長期的。特別是大型家用電器,這是典型的加工組裝型產品,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統計,家電行業投資帶動出口的系數比其他產品高達20-30倍。金城集團的案例也顯示,摩托車產品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后,大幅度地帶動了該集團的出口:1997年海外銷售收入250萬美元,帶動出口近150萬美元;1998年海外銷售收入近600萬美元,帶動出口達400萬美元(注:李鋼主編:《“走出去”開放戰略與案例研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年版。)。實證分析表明,機械行業由于技術與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結合,海外投資就可帶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2)輕工行業。嚴格地講,輕工行業中也有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區分出來的主要是體積較小的機械產品如自行車以及其他輕工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體積較小,出口運費沒有體積較大的機械產品高,與海外加工的生產成本比,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更低,因此這類產品的海外投資與出口很可能出現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在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后出口更經濟,就很少會有企業再到海外投資生產;即使在海外投資并形成規模生產,對國家的出口帶動作用也不大。(3)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業的投資主要是規避貿易壁壘,由于根據多種纖維協議,在投資國的出口配額已經用盡時,如果東道國尚有未使用的配額,投資國便可以使用。中國在紡織品領域受歐美出口配額的限制非常嚴重,因此不少的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投資主要動機都是為了突破配額的壁壘,在海外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要視情況而定:一次性投資建廠可以帶動國內紡織機械的出口,但對出口貿易沒有持續的帶動作用;使用國內材料多的,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產地規定比例的國家對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國家(地區)可以享有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則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產品出口或向第三國出口。因此,紡織服裝行業在海外的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擴大還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數據。
四、結論
1.綜合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中的發展,以及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現狀與特點,論述了中國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既存在互補又存在替代關系、中國的海外投資既有貿易創造效應又有貿易替代效應的理論。有意義的是這些互補和替代關系,或稱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效應,在不同的投資領域、投資行業、不同的投資區域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是有所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