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嫁接技術教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鋼結構;支撐架;底座
一、引言
在我國的高層建筑建設當中,鋼結構在很早之前就已得到了應用,目前更趨向于工業化和商品化的方向發展。我國對于鋼結構的改革、設計、制造以及安裝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并熟練掌握了各式結構復雜、跨度廣大的鋼結構建筑。在我國,工程建設技術愈發精湛,這為鋼結構的發展與利用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與此同時鋼結構還可以為工程建設注近新鮮的血液。鋼結構不僅輕質高強、抗震性能強、施工周期短,而且符合當今提倡的環保、低碳、節能的理念,因此鋼結構在我國的重大工程項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高層建筑鋼結構的優缺點
2.1、優點
①自身特性優良:重量較輕、質量穩定、材質均勻、強度高、抗沖擊力和抗震力較強。即使遇到臺風、地震等惡劣環境,能夠很有效地保護建筑物,減少建筑發生倒塌的情況。鋼結構隔熱保溫系統相對其他來講也比較強,可比磚混建筑節約70%的能源。
②施工周期短:鋼結構構建規模小、質量較輕,方便拆裝和運輸。不需要搭設大量的腳手架對其安裝,像一座1000m2的建筑,只需要5個工人,在20天就可以將建筑骨架搭建完成。可以和混凝土同時施工,大大的減少了施工周期。
③節省空間:鋼材要比混凝土增強了1.5倍的抗壓和抗彎強度,因此在強度相同的條件下可以減小截面面積,從而擴大建筑的有效利用空間。
④節能環保:鋼材屬于一種老化程度較慢的建筑材料,輕型鋼材結構的回收率可以達到100%。因鋼材材質不適用用粘合劑進行連接,因此其對人體的危害較小,安全性高,而且施工簡便,減少了石、灰、砂的利用,不會產生粉塵污染和噪音污染。大部分材料的重新利用率較高,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
2.2、缺點
①耐火性差:盡管鋼材的耐熱性可以達到150℃,但是其耐火性相比混凝土結構還差得很遠,當表面溫度達到300-400℃時,強度和彈性都會下降30-50%,一旦溫度達到600℃時,其強度和彈性幾乎為零。
②耐腐蝕性差:剛結構中的鐵原子容易與氧氣反應生成鐵銹,因此處于潮濕或者有腐蝕介質的環境中容易發生銹蝕。鋼結構在施工時一定要采取防銹蝕、防腐等措施。
三、工程概況
某廣場1號樓地下4層,地上66層,總高度為288m。主體結構采用鋼骨混凝土柱-框架剪力墻體系,鋼管柱落于3m厚筏板上,鋼管柱截面尺寸為1600×40,共18根。每根圓管柱柱腳長1800mm、質量為27.76kg的M50螺栓共30根,鋼柱埋件(錨栓支架、錨板等)鋼材材質采用Q345B。
四、工程重點與難點分析
在進行對錨栓、錨板以及支撐架安裝過程的測量時,因其控制難度較大,支撐面標高誤差范圍為±3mm。
每根圓管柱柱腳由30根M50螺栓組成,施工時必須確保所有錨栓都能穿入錨板,要求每根錨栓的垂直度偏差精度極為準確,按照規范無傾斜安裝錨栓,支撐架的精度以及穩定性是錨栓的施工質量的直接影響因素。
將柱腳螺栓預埋在底板混凝土,不但要求錨栓安裝不能傾斜,而且還要求錨栓及錨栓支架的穩定性較強,確保在3m厚筏板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錨栓及錨板的位置中心偏差在5mm之內。1號樓筏板底部為4排36鋼筋,單根9m長、36鋼筋重72kg,兩人合力進行搬運。
1號樓要求短工期,因此對預埋錨栓及其支撐架的插入施工時間與筏板鋼筋綁扎之間的施工順序如何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五、傳統施工工藝
傳統施工工藝包括兩種:①方法1:在場外提前將錨栓與支架焊接成一個整體,等到筏板底面鋼筋綁扎好后,將其運用到施工當中,把整體吊到設計位置,仔細檢查位置準確后將支架與筏板底筋焊接固定;②方法2:將錨栓與支架焊接成一個整體,等到筏板墊層及防水施工完成之后,實施測量定位,先安裝錨栓與支撐架,同時綁扎底板鋼筋插入施工。表1是這兩種方法的對比顯示。
表1傳統工藝優缺點對比
施工工藝 施工特點 施工難度 工期 精確度 穩定性
方法1 鋼筋綁扎后支撐架安裝 易 短 低 差
方法 2 支撐架固定后鋼筋綁扎 難 長 高 好
六、鋼結構支撐架柱腳底座施工技術
將傳統方法中鋼結構安裝與土建施工穿插占用關鍵工序、阻礙工期的缺點、鋼結構預埋錨栓的無偏斜安裝以及中心定位不超過5mm的高精度和高穩定性能這幾個要素結合起來,以支撐架的構造為基礎制定了一種由鋼板與工字鋼焊接為底座、膨脹螺栓固定底座的新型鋼結構支撐架柱腳底座施工技術。
6.1、施工流程
圖 1施工流程
6.2、關鍵步驟
6.2.1、測量
測量定位是整個過程的關鍵,測量是否精準直接決定后續工序的施工質量是否合格。測量過程大致為:要先反復核查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確認沒有問題之后就可以進行軸線引測,測完后要馬上復核,發現不符合規定的要及時重新測試直到符合要求為止。等到墊層防水施工完成后,測量員要參照支撐架的支腳個數,將每個支腳底座的定位控制線投射到底板墊層上,并經施工管理人員確認無誤后進行標注。
6.2.2、支撐架柱腳底座制作
支腳底座包括2塊鋼板,下層鋼板尺寸為 300mm×300mm×10mm,要先在下層鋼板上畫十字線,然后進行膨脹螺栓定位,留有4個M12錨栓孔。上層鋼板尺寸為300mm×300mm×20mm,在兩層鋼板中間用2塊工字鋼將其焊成一個整體,所以焊縫的質量不僅會對底座的穩定性造成影響,也對支撐架的安裝和其穩定性有間接影響。
6.2.3、支撐架底座安裝
在底板最下層安裝支撐架底座,同時進行鋼筋綁扎,完成后插入施工,將支撐架底座根據軸線固定在500mm×500mm×90mm 底座混凝土上,安裝完成后再進行重新審核,打入4顆膨脹螺栓再次固定,同時進行第2層及以上結構的鋼筋綁扎,等到底層鋼筋全部綁扎好后再定位復核,管理人員確認好后就可以對鋼管柱螺栓和其支撐架進行吊裝。
七、結束語
超高層鋼結構預埋錨栓支撐架底座施工技術打破了以錨栓精度不高、支撐架穩定性較弱、占用關鍵施工工序為漏洞的傳統施工的模式,施工效率得到大大地提升。這種方法適用于超高層鋼結構鋼管柱施工當中,利用支撐架底座施工技術的實質就是分步驟安裝支撐架,既可以實現對預埋錨栓的精度以及穩定性的要求,又能合理地安排施工進度,真正實現了施工技術現代化、高效化和安全化。
參考文獻
[1] 杜欣雙.高層建筑結構工程施工技術分析與探討[J].價值工程.2013(22)
[2] 程小春.大型屋面陽光板施工技術[J].建筑施工.2013(05)
關鍵詞:微課;項目化;融合
TG659-4;G712
《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課程是高職機電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該課程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數控車、銑(加工中心)的工藝方案的制定、程序的編制、零件的加工。以項目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采用任務驅動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及學習主動性[1]。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此門課程的項目化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討[2] [3],但是效果不佳。本文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及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將微課引入項目化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
1.整體教學設計
《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整體教學設計以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選擇典型載體[2][4],基于工作過程重構教學內容,表1。課程設計以源于企業經過教學改造的典型零件為載體,涵蓋數控車床及銑床/加工中心的編程、工藝實施、機床操作,形成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項目。項目設計為A線和B線雙線并行,A線項目為課上內容,B線項目為課后學生仿真加工內容,這樣通過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考核改革等,保證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5][6]。
2.單元教學設計
項目一數控車削加工以5個典型零件為載體,學習數控車床的數控加工工藝分析與處理、加工工藝文件的編制、加工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選擇、各種常用編程指令與操作規程、編程及加工、數控車床的操作。項目設計分別為數控車床基本操作、階梯軸加工、普通圓頭螺桿的加工、杯蓋的加工、橢圓手柄。
二、微課與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的融合
1.高職《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項目教學與微課融合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是以任務為驅動,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但往往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對老師強調的要點遺忘率高,影響任務完成進度,所以針對這些問題,在項目教學中融入微課教學。首先,將實施項目、學習任務、學習方法這些課前預習微課,提前發到班級群文件中,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也可將微課上傳到教學資源庫中,以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學習。其次,項目實施是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將項目分解為若干任詹⑸杓魄榫常在完成任務中插入相關知識。將項目任務制作成情境微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任務知識。第三,建構項目理論知識,用微課形式將本次項目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建構知識框架。第四,項目知識技能擴展應用,將本次項目所學知識和技能具體應用到其他相近項目中的相關微課發送給學生,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
2.高職《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項目教學模式下微課的應用
(1)以階梯軸加工項目為例,班級分為3~5人一組,在項目開始前,將微課視頻提前發到班級群里,要求預習,微課首頁在字幕區顯示“階梯軸加工”項目名稱,在圖片區顯示加工后的階梯軸零件,并錄制加工視頻插入微課中,并字幕說明本次學習目標是能夠簡單階梯軸類產品,介紹加工階梯軸過程中的工藝安排,切削用量、進給量、粗加工、精加工等概念。微課上傳到班級群文件中,除了幫助學生預習之外,對于掌握不扎實的地方,學生可隨時下載學習。
(2) 項目實施環節。設計情景:企業接到階梯軸加工訂單,要求按圖樣加工100件。教師首先講解示范數控車床使用方法,要求每個小組完成10件階梯軸產品加工,加工精度要嚴格按照圖樣要求。教師錄制各小組出現的問題錄像。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反復強調加工中應注意的問題,并播放錄制的加工視頻,方便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操作完成后播放學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環節視頻,學生總結自己操作存在的問題。
(3)項目理論知識建構環節。在項目實施中學生所學到的是簡單階梯軸圖樣分析和加工方法,過程是:圖樣分析裝夾方案工藝路線刀具選擇程序編制仿真加工實際加工零件檢測。缺少對該項目知識框架的構建,通過微課構建理論框架,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圖1。
(4)階梯軸加工項目擴展。在微課中以圖片的形式向同學展示不同用途的階梯軸圖片,為學生提供參考,要求課后思考如何加工,并制定工藝路線,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體會不同精度要求的軸類零件加工,參數選擇的不同。 每個小組完成工藝路線的制定,并發至群文件,大家討論總結。
三、結語
對高職《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時將微課整合后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能夠充分發揮微課這種課前、課中、課后隨時傳遞信息的學習形式。讓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將理論知識融入學習實踐技能中。項目化與微課兩者的融合,相互促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高職《數控加工編程及操作》課程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江,蔣慶斌.數控機床故障診斷及維修[J].江蘇技師師范學院學報,2005(12):34-35.
[2]曹昌林.《數控編程與加工》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研究.江西化工,2015(05):171-173.
[3]曾學淑,劉紅.基于項目化教學的《數控機床加工及編程》課程改革與實踐, 2016(08):268.
[4]郭力.《數控編程與加工》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1,(4):41 - 42.
[5]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清華大學出版社.
[6]馬軍.高職項目化課程體系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就業熱門;專業嫁接;課程整合;電子課程;整體就業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一種能力型和就業型教育,就是俗稱的“專才教育”[1]。這種專才教育對把握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但在當今社會更開放、發展更迅速的情形下,這種目標定位呈現出了極大的局限性。首先,從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看,這種目標下培養出的“專才”極有可能面臨就業難和轉崗難的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流動是通過市場調節的合理配置實現的,競爭就業和雙向選擇是人才市場的基本法則。一個知識面狹窄、技能單一的人,即使有較強的專業知識,但因缺乏專業間的橫向滲透和伸張,在競爭中也難以占據有利位置[2]。其次,知識經濟日漸凸顯,高科技促使傳統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技術含量日益提升,產業崗位輪換頻繁。越來越快的崗位變動和職業流動,需要從業者對不同崗位有更強的適應性,進而需要教育不僅要有結構性的嫁接,更應有功能的整合。如果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在多樣多變的社會需求面前無動于衷或束手無策,那么高等職業教育本身的生存發展空間就會漸顯萎縮[3]。
一、專業嫁接的思路
(一)專業嫁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近幾年來,隨著石化行業的振興,以及機構重組、人員調整的結果,各大石化單位急需補充大量人員,尤其是成本低、能力強的高職高專類院校畢業的高技能人才[4]。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的特色專業是已有57年歷史的石油化工專業,近幾年來,該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而且就業的質量非常高,學生應該在校學習三年,一般情況下,在兩學年還未結束時,幾乎一半的學生已經簽訂了就業單位。就業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導向,學院內一些非石化類專業紛紛與石化專業進行不同程度的復合嫁接,比如人文社會科學系和計算機應用科學系,專業嫁接為這些專業學生的就業確實找到了新的出路。使學生既掌握了共同的專業理論,又能在這些專業理論基礎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應的石化類職業崗位范圍內發生轉移,達到上崗無須過渡,轉崗不必培訓之目的。即專業嫁接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5]。
(二)嫁接課程基本包括被嫁接專業的必備知識體系
專業嫁接的效果應該達到嫁接專業(比如文科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被嫁接專業(如石化專業)學生應有的必備知識體系,而嫁接專業又有其自身專業的要求,如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高質地實現專業嫁接,必須要對嫁接專業的課程進行較大規模的整合,嫁接課程基本包括被嫁接專業的基礎、必須、實用、夠用的理論實踐知識。為了將文科類專業與石化專業進行嫁接,開設的嫁接課程有《實用化學基礎》、《石油化工設備》、《石化專業認識實習》。理科類非石化專業與石化專業的嫁接時開設的嫁接課程有《石油化工工藝基礎》、《化工技能取證》。
高職教育提倡理論教學“課件化”、實踐教學“現場化”,尤其在專業嫁接過程中,為提高效率并保證嫁接的目的,更應該做到這點。我們已經為《實用化學基礎》、《石油化工工藝基礎》開發了適宜的電子課件,根據編寫的《石化中試裝置實訓教程》校內講義在學院的中試實訓基地進行為期兩周的現場化教學實習,完全達到了上述要求。
二、文科專業適宜的嫁接課程
開設嫁接的專業課程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基礎知識的差別,必須將嫁接的課程以恰當的形式組織,以達到擴大知識面而又能夠有效克服因專業性過強導致的生僻難懂,確實使非石化專業的學生通過課程的嫁接掌握石化類專業的基礎知識,實現學生“以一技之長為主,兼顧多種能力”的“通才”教育目標[6]。
(一)化學課程整合
人文系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所學的化學知識非常有限,文科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往往不感興趣或學習時不得要領,《實用化學基礎》電子課件涵蓋了高中階段化學中的所有重要知識點,并且對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部分進行了擴展,既是對三年高中化學的濃縮與簡化,又能承接部分石化系學生所學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俗稱四大化學)基礎知識。這門綜合性的課程開設一學期,40課時。化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40課時內還要理解掌握必要的實驗技能,如果兩個專業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太遠,比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文系、石化系分別位于東、西兩個校區,學生做一次實驗非常不方便,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我們開發了一套適合文科專業的《實用化學基礎》電子課件,該課件有445MB,刻成一張光盤,《實用化學基礎》共分九章,每章包含有:
powerpoint演示文稿。演示講課的提綱、重要知識點、例題、習題,并將與課程有關的動畫、視頻進行了相應鏈接;
flas。模擬有機物分子構型、有機反應歷程、模擬化學實驗的操作步驟,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活潑、易懂,可以節約用于實驗的財力、人力、時間的投入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視頻。課件中有40余個精心收集、制作的視頻文件,比如乙醇的生產過程、有機物的性質、石油的用途等電視片、真實錄像將教學與生產過程緊密相連,除了該光盤中所含的視頻,我們還有另外兩張有機化學操作、無機化學實驗、玻璃儀器的洗滌等教學錄像改制的光盤;
圖片。幾百幅圖片展示了環境污染、化學污染造成的可怕疾病,展示了工業生產的相關圖片;展示了高分子、高科技材料,有利于建立起直觀的印象,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拉近;
例題、習題。每章都有與之配套的例題、習題,制作成word文檔。已經鏈接到powerpoint演示文稿,獨立放置可以更方便查找。
(二)工藝課程整合
文科類專業在學習一定的化學知識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掌握一些石化產品、石化工藝、石化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工藝設備的基礎知識,比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工商企業管理(石化物流管理)、市場開發與營銷(石化產品)、
應用英語(石化方向)三個專業,就開設了一門《石油化工設備》的課程,主要講解一些石油產品、石化原料、化工單元操作及設備等知識,主要是石化專業一些應知的知識點,30課時左右就能夠對石化行業有基本的了解。
(三)實踐課程整合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石化系有著雄厚的實踐教學條件,實踐課時比例超過了理論課時,對于嫁接石化專業的文科專業,我們專門劃出一周的時間為其安排一門《石化專業認識實習》,主要內容包括:
觀看安全教育錄像,對石化企業生產特點、事故預防等有了直觀、感性認識;
參觀石化中試裝置,加深理解所學的工藝知識,親眼看到石油化工生產中的設備、裝置,現場認識管線、儀表、閥門等,能夠在現場摸清工藝流程;
進入化學實驗室親手做1~2個實驗,認識大量現代化分析儀器、小型設備。
三、理科專業適宜的嫁接課程
(一)工藝課程整合
理科專業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有比較扎實的化學基礎,在學習石化類課程時就應該擴展課程,并且適當加深深度,我們針對學院內的理科非石化專業編寫了《石油化工工藝基礎》教材,內容涵蓋石化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藝學》、《石油化工工藝學》和《高分子化學》,按照石化類專業教學計劃,以上前三門課程每門需要講授兩學期,《高分子化學》講一學期。對于非石化類的理科專業,在進行專業嫁接時,不可能按石化類專業的教學課時進行,這樣就必須在教學的內容上提煉出每門課程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知識,除了在教材的編寫上下功夫,開發與之匹配的電子課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化工原理》部分的單元過程和設備,需要通過模型、照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現,常規教學中還需要實驗、仿真、實訓,在不足20課時情況下,大致將《化工原理》主要的精髓學完,必須借助于多媒體的電子課件,在《石油化工工藝基礎》課件中,收集了有關泵、換熱器、精餾塔、吸收塔等大量的動畫、視頻、照片,用于教學的效果非常突出。《石油加工工藝學》、《石油化工工藝學》要講解很多裝置的工藝流程,常規教學利用布質或紙質掛圖,在《石油化工工藝基礎》課件中,流程以動畫或圖片實現,教和學的過程變得輕松,教和學的內容也得到極大的擴充。
(二)職業技能取證
非石化類理科專業,比如我院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過程控制)專門開設了《化工總控工技能取證》課程,課程標準與石化專業學生一樣,參加統一的取證培訓和考試,通過2周(60學時)的強化訓練,讓其掌握化工總控工中級工應知應會的理論實踐知識,通過理論考試和上機仿真操作。
四、專業嫁接的效果
(一)嫁接課程教學效果
《實用化學基礎》電子課程于2004年秋季用于教學,連續使用了7年,在教學過程中經多位老師的不斷補充、完善,教學效果與常規手段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中豐富的課外知識激發學生運用網絡查找資料,寫出有價值的小論文,并且在化學專題演講中表現出較高的水平,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是難以達到的。
《石油化工工藝基礎》課件于2005年秋季用于教學,多個教師在開設該門課程的10余個班內試用,從老師的反饋和課堂上同學的反應來看,采用電子課件授課與常規的教學相比,效率和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講課的容量得到極大的擴充,而沒有給學生帶來負擔,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許多石化專業的知識,使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就業彈性和廣泛的適應性,真正達到了專業嫁接的目的。
(二)嫁接專業就業效果
根據本校招生就業辦公網顯示的石化專業以及嫁接石化類課程專業的就業情況,可以看出嫁接石化類課程的理科專業有油氣儲運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過程控制),文科專業有市場開發與營銷(油料儲運)、市場開發與營銷(石化產品)、工商企業管理(石化物流管理)、應用英語(石化方向),越來越多的專業開始與學院的特色專業進行嫁接,且嫁接的程度越來越大。這些專業尤其是文科類專業,在嫁接石化類課程前,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嫁接后就業質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祝士明.高職教育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D].天津大
學,2006.
[2] 裴建平.有關高職課程設置問題的幾點看法[J].職業技
術教育(教學版),2006,27(2):26-27.
[3] 李曉.淺議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J].南方論刊,2009,
(10):95-97.
[4] 榮志遠.區域人才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D].蘭州大學,2007.
[5] 王前新.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發展戰略研究[D].華中科技
大學,2004.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此,生物教師應充分地利用生物課堂有效地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結合我平時的生物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及做法。
一、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古人的這些話語無非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學生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的過程。這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方面,是教師的分析與講解所無法替代的。
優秀的生物教師應該是善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他并不是把知識點講得全面、詳細、透徹、明了,而是教會學生學,讓學生自己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遨游。就拿做生物實驗來說,最初是我演示,接著就過渡到我給出實驗目標、器材,由學生自主實驗,并進一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最后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有計劃有順序地下來,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培養學生大膽假設和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堂生物課應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來展開,最理想的是要讓學生能不斷地提出新問題,認識新問題并解決新問題。如在教《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一知識點時,我提出了“有什么方法能夠實現不同種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打破遠緣雜交的不親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狀”等問題,并引導學生也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想出了“嫁接后植物所生長的果實和接穗親本的性狀完全是一樣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種的某個優點,而非全部的時候又怎么辦呢?”這樣的問題,經過學生的熱烈討論,他們想出了諸如基因雜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轉移等方法。然后,我提出“怎樣來完成這個基因的嫁接技術”的問題,學生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假設。在他們回答之后,再去看書上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更牢靠了,而且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
要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必須牢牢抓住學生,特別是要能激發他們的思維。在平常的教學中,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很貼近的問題,讓他們能去觀察體會生活,能結合生活的感受去思考問題。如講“無氧呼吸”這一知識點,我就提出了“為什么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且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為什么制酒時要密封?”這樣一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接觸過,他們很感興趣,并且能結合生活的體會談談,又給了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學生自然就愿意積極思維了。
還有,就是要善于移入社會熱點、難點或電視廣告進課堂。學生都知道放久了的饅頭會發霉,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生物教程中有“酵母菌和霉菌”這一教學內容,我就把一則關于安琪酵母的廣告“老太太發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帶入了課堂。學生對這一則廣告太熟悉了,他們能把廣告詞一句不落地念出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過來了。接著我提出問題,他們積極地去思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能力
有的老師可能目前的教學還是注重傳統的講授教學,覺得應該把知識點講清楚,有的可能是嫌實驗麻煩。基于此,就不注重做實驗。實驗教學比講授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為關鍵的是,學生能通過做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新問題,并由此激發他去解決問題。
當然,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重視實驗的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重視對實驗失敗原因的分析而不是實驗成功的喜悅。換句話說吧,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如生物實驗中,顯微鏡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學生在使用顯微課時,往往會出現很多狀況:有的把蓋玻片壓碎了,有的弄臟了鏡頭,有的觀察不到東西……我就讓學生把失敗的現象列舉出來,再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分析之后,自然就掌握了顯微鏡的特性。
關鍵詞:Photoshop ;移花接木;摳圖
“移花接木”本意為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這一詞語在此文語境中是將一種形象與另一種形象結合,組成一個全新的形象。如人們熟知的“獅身人面像”、“美人魚”、“天使”,都是“移花接木”的典范。“移花接木”技術在現代設計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平面廣告圖形創意領域中,應用非常廣泛。
Photoshop 是一款功能強大的圖形圖像設計及編輯處理軟件,它集圖形圖像設計創作、編輯、合成、打印等功能為一體,被廣泛應用于平面設計、廣告攝影、網頁設計以及印刷輸出等諸多領域。Photoshop 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深受人們的喜愛。“移花接木”術是Photoshop中“摳圖”技術和“合成”技術。“摳圖”是指把圖像中需要的某一局部從原圖像中抽離出來的過程,簡單的說是把要的圖像和不要的圖像分開,是我們進行圖像“合成”前很重要的一步。而“合成”是將摳圖得出要的部分和新的圖像重新排列組合,得到全新的圖像。在操作過程中,摳圖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圖像合成的優劣,因此,“移花接木”術在學生學習Photoshop圖像處理中顯現出重要地位。
1、“移花接木”術入門-摳圖的概念和本質
“移花接木”技術涉及到兩個概念,一是“摳圖”,二是“合成”。“摳圖”是圖像處理中最常做的操作之一,將圖像中要的部分從畫面中精確地提取出來成為單獨的圖層,我們稱之為“摳圖”,也可以稱為摳像、去背或退底。摳圖的本質就是更換背景,將不需要的部分透明化,可以根據需要變成所需的新圖像,它主要目的是為后期的圖像合成做準備,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摳圖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圖像合成的質量。
2、“移花接木”術進階-摳圖工具和方法
2.1選框工具
選框工具是Photoshop中是最簡單的摳圖工具,適合摳取最基本的幾何圖像。選框工具欄中包括矩形選框工具、橢圓選框工具、單行選框工具以及單列選框工具。在此選項工具欄中,選擇其中一個圖形工具,配合加選、減選、羽化、調整邊緣等命令,可以調整選區的形狀和邊緣虛實。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在圖像上單擊鼠標左鍵進行拖動即可創建選區,如創意需要可以配合加選、減選、羽化、調整邊緣等命令,從而達到摳圖效果。
2.2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相對于選框工具使用更加靈活,可以繪制出任意形態選區。套索工具欄包括套索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共三中,各有特點,要根據實際圖像的特點選擇使用。在該工具欄中,套索工具適用于快速選取不規則形狀的圖形。在使用時,可以結合“羽化”命令,達到細化邊緣的目的。操作方法是在圖像需要摳取的區域邊緣某一點單擊鼠標左鍵確定鎖定點,并沿著圖像需要摳取的邊緣反復按動鼠標左鍵進行錨點,當起點和終點交匯時,釋放鼠標,即完成選區的摳取。多邊形套索工具一般適用于快速選取具有復雜、棱角分明且邊緣顯直線的圖形區域,操作方法是用鼠標左鍵在圖像邊緣轉角處連續單擊,當終點與初始點重合,即生成選區。磁性套索工具適用于圖像主體和背景顏色有明顯色差且分界線清晰的圖形區域,該工具似乎正如它名字一樣,具有一定的磁力,在圖像邊緣任意一點單擊鼠標左鍵,沿圖像邊緣拖動鼠標,圖像邊緣會自動創建帶錨點的路徑,當終點和起點交匯時單擊鼠標,即可創建選區。在使用以上套索工具時,根據摳圖需要可配合加選、減選、羽化、調整邊緣等命令,完成圖像的處理。
2.3魔術棒
魔術棒工具摳圖是Photoshop中是最直觀的摳圖方法,通過單擊或連續單擊鼠標可以直接選中相同或相近的色彩對象,即可創建選區。魔術棒工具的工作原理是根據圖像中色彩的色相、飽和度、亮度等信息來識別選取的范圍。選取信息與背景色反差越大,就容易創建比較完整的選區范圍。在操作過程中,要配合“容差”大小來精確選區范圍,“容差”值越大選擇精度越低,選擇范圍越大。“容差”值越小選擇精度越高,選擇范圍越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圖像的具體情況來設置容差的大小,從而精確快速創建選區刪除背景或多余圖像,從而達到摳圖的目的。
2.4快速選擇
快速選擇工具工作原理和魔術棒摳圖工作原理類似,都是根據圖像中的顏色區域來創建選區,但與“魔術棒工具”的區別在于它是根據畫筆的大小創建選區范圍。適合摳取輪廓明確,邊緣對比度大的圖像。在實際操作中,選區會隨著畫筆移動的位置自動向外擴展并有自動貼附圖像邊緣的功能,如在操作中有多選情況,可以按住Alt鍵減選,松開后繼續選取。操作時可以根據圖像摳取的具體大小選擇畫筆的大小,通過單擊和拖動鼠標的方式創建選區。
2.5鋼筆
鋼筆是路徑繪制工具,它不僅可以繪制圖形,還可以作為路徑來摳取圖像。鋼筆工具適合摳圖外形復雜圖像色差又不大的圖像,鋼筆工具可以勾畫平滑的曲線,尤其是帶有流線造型輪廓的圖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配合增加錨點工具、刪除錨點工具和轉換點工具對創建中或創建完需要修改的部分進行再編輯。操作方法選擇鋼筆工具在圖像邊緣配合AIt鍵單擊左鍵,增加錨點,調節曲線形態,當終點和起點交匯形成封閉路徑后單擊右鍵,選擇“建立選區,即可完成選區的創建。
2.6通道
通道是具有強大存儲顏色信息和范圍選擇的功能。它主要分為“顏色通道、Alpha通道和專色通道。顏色通道用來描述圖像顏色信息的彩色通道。Alpha通道主要用于存儲、編輯或刪除選區。專色通道可以保存專色信息。通道適合摳取較為復雜的圖像,如人物頭發或動物毛發等。通道的工作原理實際上是利用通道中黑白對比關系,區分主體和背景,從而建立一種高級摳圖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在Photoshop中,打開一張圖片,在通道面板中對顏色通道進行分析,找出黑白對比強烈的通道進行復制,再結合色階或曲線增強通道副本的明暗對比,細節可以結合畫筆和橡皮擦工具進行編輯,最后將通道作為選區載入,即達到摳圖效果。
2.7蒙版
蒙版摳圖是Photoshop中最直觀的摳圖工具。適合摳取選區輪廓大致已經確定而細致處需要修改的圖像。進入快速蒙版編輯模式,配合畫筆工具對圖像進行編輯修改。黑色畫筆是遮蓋,也就是遮住了不要的圖像。白色畫筆是顯示,灰色畫筆表示不同程度的透明度。根據圖像需要配合畫筆工具反復涂抹可摳出精確的圖像。
2.8濾鏡和外掛濾鏡摳圖法
濾鏡摳圖可分為“抽出濾鏡”和外掛濾鏡。抽出濾鏡是專門為摳像設計的,功能強大,方便快捷的可以從復雜的背景中摳取圖像,特別適合摳取帶有人的頭發和動物毛發的圖像。操作方法是使用“邊緣高光器”工具在需要摳取的邊緣涂抹并形成閉合區域,然后使用“填充”工具在封閉區域進行填充。而外掛濾鏡要自行安裝插件,如 Knockout 、 mask pro 、 Digital Film Tools Power Mask for Adobe Photoshop 、 Vertus Fluid Mask For Photoshop 等, 利用它們可更方便靈活地摳圖。
2.9色彩范圍
色彩范圍摳圖法是通過指定顏色和灰度來創建選區進行摳圖的方法,他可以調整顏色容差來確定選區的精確范圍,顏色容差參數越大,選擇區域越大,反之則亦然。適合摳取色彩相對比較均一但較復雜的背景圖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配合“色彩范圍”選項中的吸管工具進行進一步編輯。最終達到摳圖效果。
2.10橡皮擦
橡皮擦顧名思義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用到的橡皮一樣,具有擦掉圖像的功能,留下有用的部分。它適用于外形簡單的圖形摳圖,也經常配合其他摳圖工具,最終達到摳圖效果。橡皮擦工具箱中包含橡皮擦、背景橡皮擦和魔術橡皮擦三種。橡皮擦工具用于在圖像中擦除不需要的圖像。背景橡皮擦工具可以將圖像中指定的顏色擦除,魔術棒橡皮擦在圖像中單擊鼠標即可擦除目標位置處相近的顏色。
3、“移花接木”術-圖像合成工具和方法
移花是接木的基礎,而合成是“移花接木”的另一種方式。主要應用“蒙版”將兩張或幾張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的部分進行合成,在具體操作中可以根據需要融合“濃度”、“羽化”“蒙版邊緣”和“色彩范圍”等命令,使圖像邊緣過度的更加自然,進而形成完美的圖像合成效果。是一種非破壞性的編輯方式。
3.1圖層蒙版合成圖像
圖層蒙版是通過蒙版灰度值來顯示或隱藏圖像內容。在具體實踐操作中,配合畫筆工具顯示或隱藏圖像,適合摳取除毛發以外的所有圖像。操作方法是在圖層中創建圖層蒙版,根據創作需要,配合畫筆工具進行編輯,黑色畫筆是遮蓋,白色畫筆是顯示,從而調整選區,實現圖像的合成。
3.2 剪貼蒙版合成圖像
剪貼蒙版是通過選區來控制其他圖層的顯示區域,譬如圖層中央有個五角星形色塊,其他層圖像只顯示與該相同位置和形狀的圖像,而其他圖像將被隱藏。剪貼蒙版是影響一組圖層。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摳圖圖像的圖層下方新建一個圖層,選擇這一新圖層,在需要摳圖的圖像上填充顏色,然后在為上層需要摳取的圖像建立“剪貼蒙版”,填充顏色的部分被保留下來,而圖像其他部分則被隱藏。
4、總結
本文通過自己的教學和實際創作經驗,提出了Photoshop教學中“移花接木”技術,它們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在我們實際教學或具體實踐中,需根據圖像的實際情況,選擇恰到好處的方法。在合成圖像時,也要考慮到圖像的比例、位置、色調和明暗關系等因素,使合成后的圖像整體自然、和諧。總之,只有充分了解以上各種摳圖與合成技術的適用范圍,并能熟練掌握操作技巧,才能達到理想的圖像合成效果,進而完美實現圖像的“移花接木”。(作者單位: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曲思偉 , 李霞 . 創意 +:Photoshop CS4 中文版圖像處理技術精粹 (配光盤 )[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2] 李金明, 李金榮.PhotoshopCS5 完全自學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06).
[3] 鄒利華 .Photoshop CS 平面設計教程 [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關鍵詞:排課輔助系統;數據庫; OLE
引言
用純人工對實驗室排課,其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瑣,耗時也長,且容易出錯。由此考慮引入數據庫管理代替手工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用數據庫管理輔助排課是十分方便的,比如增加、查詢、刪除單個記錄或大批量記錄都方便快速,并能對所輸入的數據進行各種運算。引用數據庫管理代替手工處理排課并自動生成目前流行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辦公軟件對應的處理文件,其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在注重效率的今天,開發有特色、快速應用的管理輔助系統尤為重要,這樣的處理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
考慮到目前VisualFoxpro數據庫管理系統比較流行,并且對計算機硬件配置要求不高,本文擬在Win2000操作系統中,在安裝了Microsoft Office系列辦公軟件的前提下,使用VisualFoxpro6.0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具體開發實現,并且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檔。
1 通用實驗室排課輔助系統設計
1.1 需求分析
通用實驗室排課輔助系統設計是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通過對錄入的數據按一定的規則進行運算處理,然后生成所需要的查詢表,并對該表通過Windows的OLE技術生成目前流行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檔作為輸出。具體要求實現排課信息的錄入,包括安排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實驗人物、實驗用時、實驗項目等,并實現時間沖突的檢測,再到排課數據的各種運算處理,最后實現處理數據的查詢輸出,其關鍵技術是對輸入的排課數據進行運算。該系統設計思路是廣泛應用需用安排實驗室上課的單位,應用此系統將極大地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2 功能分析
根據上述需求分析,現將通用實驗室排課輔助系統歸納為版權信息、排課錄入、數據查詢、數據維護四個功能模塊:
(1) 版權信息:包括版本信息、作者介紹、聯系方式等內容,用于保護版權及方便使用者;
(2) 排課錄入:包括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實驗人物、實驗項目等錄入,以及時間沖突檢測、錄入后處理等操作;
(3) 數據查詢:包括實驗室、教學單位、教學班級、教師等查詢,并有將查詢內容導出到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檔中的操作;
(4) 數據維護:包括總庫數據、實驗室數據、教學單位數據、其他數據等維護,其中,其他數據包括生成教學計劃表及工作人員工作量表。
2 系統實現
2.1 總體結構設計
建立一個數據庫,內含基本信息表、實驗室數據表、教學單位數據表,其中表結構相應地結合對應信息參數設置,其中基本信息表每一個記錄對應一個最小時間單位、最小空間單位、最小實驗人物單位,這是時間沖突檢測算法的強硬要求,實驗室數據表每一個記錄對應每個實驗室數據,教學單位數據表每一個記錄對應每個教學單位數據,數據庫具體結構略去。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在VisualFoxpro6.0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快速建立該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框架,并嫁接到各個數據表。
2.2 快速建立該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原型
2.2.1版權信息
如圖1所示:
表1 版權信息
2.2.2排課錄入
如圖2所示:
圖2 排課錄入
2.2.3數據查詢
如圖3所示:
表3 數據查詢
2.2.4數據維護
如圖4所示:
圖4 數據維護
實現的方法:
(1)本程序僅用于通用排課信息錄入及處理,生成適合應用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檔,并可對數據進行再加工,生成教學計劃表及工作人員工作量表等;
(2)排課錄入:分三部分,先進行快速錄入,可連續輸入多周次、星期、節次等排課信息,再進行時間沖突檢測,最后進行錄入后處理;
(3)數據查詢:對進行錄入后處理的數據進行各種查詢,分為實驗室、教學單位、教學班級、教師等四部分查詢,并對當前查詢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檔再進行細加工處理或打印;
(4)數據維護:分為總庫維護、實驗室、教學單位數據維護三部分,另附其他功能(如教學計劃表、工作人員工作量生成Microsoft Word文檔等)。其中總庫維護包括初始化、與Microsoft Excel文檔進行交互編輯等。
2.3 系統關鍵編碼
2.3.1 數據處理部分
對輸入的數據進行處理采用蠻力法算法,先進行時間沖突檢測,如果存在時間沖突,則必須調整時間沖突課程,確保無時間沖突方可進行錄入后處理;錄入后處理則通過固定的星期(一至七)、固定的節數(一至九)的循環處理,對同班、同室、同周、同課程的課時按學期計連續安排,再按節次計連續安排,最后將運算結果生成總表,后續的查詢、工作計劃及工作量生成等都在此總表基礎上進行處理。以下給出連續節次檢測部分編碼以供參考:
*打開提取星期的臨時數據表
2.3.2 數據與Microsoft Excel及Word交互部分
在總表基礎上,通過查詢將相應記錄的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檔,這是通用實驗室排課輔助系統的最終任務,這部分的算法及編碼是相當重要的,涉及到Windows 的OLE技術。本文通過VisualFoxpro調用Word.Application對象及Excel.Application對象在已有模板的基礎上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檔。以下給出單實驗室課表生成Microsoft Word文檔部分編碼以供參考:
轉貼于
WAIT "正在訪問 Word 軟件……" WINDOW NOWAIT
WordApp=CREATEOBJECT("Word.application") &&訪問WORD
If Type("WordApp")#"O"
WAIT CLEAR
MessageBox( "訪問Word失敗!請檢查你的系統是否正確安裝 Word 軟件!",48,"沒有安裝Word")
RETURN
ENDIF
WAIT "正在生成表格……" WINDOW NOWAIT
WordApp.Visible =.T.&&&
WordApp.Caption =’生成Word文檔’
WordApp.Documents.Open("D:\排課\實驗教學課程表模板.doc")
WordTable=WordApp.Documents(1).Tables(1)
*******************
WordCellText=""
select 實驗室名稱 into table wdmmcc.dbf from wd group by 實驗室名稱
select 系別 into table wdxb.dbf from wd group by 系別
select wdxb
if recc()>1
jxdw="系(部、中心) :實驗中心"
else
jxdw="系(部、中心) :"+trim(系別)
endif
use in wdxb
WordApp.Documents(1).Paragraphs(2).Range.Text=jxdw+"學年度第學期"
select wdmmcc
for wdi=1 to recc()
select wdmmcc
go wdi
if wdirecc()
*WordTable.Rows.add
endif
xyxmc=實驗室名稱
select * into table wdxyx.dbf from wd where 實驗室名稱=xyxmc
select wdxyx
WordTable.Cell(1,2).Range.Text=trim(實驗室名稱)+chr(13)+"("+trim(實驗室地點)+")"
FOR wdii=1 TO 7
FOR wdiii=1 TO RECC()
GO wdiii
if val(星期)=wdii
WordCellText=WordCellText+trim(節次安排)+’節:第’+trim(學期安排)+’周,’+trim(班級)+’,’+trim(學生人數)+’人,’+trim(課程名稱)+’,’+trim(實驗教師)+chr(13)
endif
endfor
WordTable.Cell(wdii+1,2).Range.Text=WordCellText
WordCellText=""
endfor
use in wdxyx
endfor
use in wdmmcc
use in wd
WordApp.Documents(1).SaveAs("D:\排課\實驗室課表.doc")
WordApp.Quit
RELEASE WordApp
WAIT CLEAR
MessageBox( "生成WORD文件完畢,文件位置 D:\排課\實驗室課表.doc !",64,"完畢")
RETURN
3系統測試
本輔助系統用VisualFoxpro6.0數據庫管理系統編譯并生成安裝文件,安裝到Win2000操作系統,并在安裝有Microsoft Office系列辦公軟件下的單機中進行測試。執行該輔助系統,進行各種處理后,發現在與Microsoft Excel交互過程中,如果Microsoft Excel版本過高的話,要先將Microsoft Excel文檔保存為低版本文檔,去除格式設置后,才可與VisualFoxpro進行導入,這是VisualFoxpro6.0的局限性。因此在編寫與Microsoft Excel交互的模塊中,注意通過調用Excel.Application對象另存為版本低的Excel文件,以避免出現導入錯誤。
4 結束語
經過運行驗證,本輔助系統適用于實驗室排課相關工作,能適應較低機器配置,其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工作效率極高,輸出格式規范美觀且可進一步加工。如要更進一步提高系統處理的能力,可以考慮用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散輸入、集中管理,即應用此開發模型轉為網絡開發平臺,如轉為C/S或B/S結構,將會極大提高其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柳純錄.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根本趨勢。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中的許多活動就是實驗。發揮實驗教學的探究功能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它在義務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且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認識生物學實驗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能更加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外實踐和實驗是初中生物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材的擴展,在整個課堂實驗中占著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如果教師不重視實驗教程,對學生知識的掌握,以及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就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快速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堂實驗往往會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大減少,如時間、空間、器材等因素。如“探究螞蟻的行為”、“自制生態瓶”、“制作細胞模型”、“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在課堂上就很難完成。而家中或者野外就大大提高了操作容易度,實驗時間一般比較長,在家中方便觀察和得知實驗結果,所用的器材一般容易得到,也可以簡單自制,加上家中和野外空間較為廣闊,對實驗有很大的幫助。如此一來,可大大增加實驗的機會,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課外實驗對提高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很有利。
課外實驗的環節如下:實驗方案設計―準備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觀察―分析總結。這些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部由學生獨立,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由學生獨立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用,更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性。如:“探究魚鰭的作用”,自己擬訂方案,找材料,動手制作,交流,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等等。
三、課外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很有利。
課外實驗大多數為探索類型實驗,如“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探究螞蟻的行為”,“探究萌發的種子釋放熱量”。學生在這些實驗中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親自觀察并記錄,也動腦比較和分析。這樣不僅能獲取的新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探求新知識的欲望。長此以往,學生能逐漸養成科學性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課外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生物學知識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多安排些課外實踐,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生物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動手能力,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們不僅能掌握其相關知識,而且能學會人工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的技術,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五、課外實驗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大部分生物學知識的教學受時間和低點等條件的限制。有的內容無法在課堂中完成,如果單調地在課堂中傳授,不夠具體,也不夠生動,學生們就無法直觀地理解和掌握。如“真菌的主要特征”、“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的有限時間內是無法看到結果,在課堂講授也只是一般性的描述。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大概性的了解。不能做到印象深刻,更是不能完全掌握知識點。針對這一情況,對于這樣的內容,如果課后通過養蠶、種食用菌等課外實驗,可擺脫時間限制,學生的觀察會更具體、更直觀,更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六、課外實驗有利于學生養成環保觀念意識。
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生物課外實驗,對有關的生物知識進行驗證,可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如利用生長素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結合動物的個體發育進行蛙個體變態發育的觀察,并讓學生了解蛙的生活習性,養成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對校園、附近農田、溝渠、山野進行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調查,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綠色環保觀念,防止環境污染。
鄧,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主任。曾在中國新聞出版社、中國記協、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華聲報電子版等機構服務任職;曾在中國人民大學、英國威爾士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研修。主要著作:《網絡新聞編輯》(2005年)、《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2005年)、《東力與困窘――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研究》(2006年)、《網絡新聞編輯教程》(2013年)等,發表專業學術文章數十篇。
摘要:本文以“旭明侃兩會”為例,觀察網絡媒體新聞報道中名人坐鎮主持訪談節目的傳播現象,并對網絡平臺、訪談主持者以及網民參與等多元交互關系進行分析和討論。本文認為,國內網絡媒體在運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新聞報道時,面對傳受關系遠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復雜局面,簡單模仿名人上電視的主持和傳播形式,并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想的效果。其次,在網絡微訪談活動中,如何處理主持人、嘉賓和網民的話語權力分配。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從本文觀察的實例來看,網絡媒體在這方面尚處在初步的摸索和嘗試之中,許多環節還在磨合中。最后,國內網絡媒體分別從各自不同的單媒介傳播優勢進入網絡環境,“從單到多”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有性質的重大區別,業界對多媒體網絡新聞服務運行的特點和形態還需扎實領悟和體會。
關鍵詞:網絡新聞 訪談 互動 微博 王旭明
“旭明侃兩會”是人民網2013年兩會期間在人民微博平臺上新創的一檔訪談類欄目,從2013年3月4日至15日總共推出十期節目。這檔微訪談節目由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擔任主持,每期節目圍繞一個話題與嘉賓、網民展開三方互動交流,在今年兩會期間成為主打。
人民微博始于2010年2月,2011年7月試水微訪談;2012年,微訪談形式進入其兩會報道陣列,設立網民通過微博與政協代表直接交流的“直通大會堂”欄目。2013年的“旭明侃兩會”不但著力突出微訪談形式,更專設主持人,顯示創新力度。
請名人坐鎮,是人民網2013兩會訪談式報道的一大特點,如孟非的《非要點評》,曹景行、王旭明、曹林三人的《一說到底》等,都體現這種思路,其中尤以“旭明侃兩會”最為重頭。王旭明是時下網上網下的媒體名人,有長期新聞從業經驗,更能嫻熟運用及應對媒體表達。他的出場可明顯提升傳播影響力和受眾注意力。不過,這種名主持和微訪談的直接疊加,是否就是優化新組合呢?換言之,新聞名人主持微訪談節目,能否產生倍加的正效果呢?本文以此為例探討網絡微訪談的特色以及網絡新聞媒體傳播樣態創新問題。
一、訪談主持人的權力地位
在“旭明侃兩會”中,主持人占據主導地位。
每期節目開場時,王旭明首先介紹嘉賓,熱身暖場并引領話題;在訪談進程中,他不斷提問嘉賓,推介網友問題,把控話題走向,推動討論深入;最后結束時,他做總結提煉,歸納要點,一切駕輕就熟毫無困難。如此一來,主持人在微訪談形式中的分量地位陡然提升和強化,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微訪談的傳播模式。本文發現:在微訪談中,主持人走到前臺唱主角,必然會“搶戲”,把原本作主角的嘉賓主角和活躍的網民推到一邊,壓抑了嘉賓和網民的直接互動和直接對話。
統計觀察顯示,“旭明侃兩會”節目中的嘉賓直接回復網民問題的次數普遍偏低(除第四期外),而主持人的問題的平均回答率達到65.64%,占據了網民與嘉賓互動的大部分時間。同樣,在訪談中,網民獲得回答后,只有12.77%的追問能再獲答復;而主持人王旭明在連續提問上具有明顯的把控優勢。
當然,“旭明侃兩會”的名稱從一開始就賦予主持人極大優勢,王旭明在訪談中的核心地位,足以讓嘉賓必須向他靠攏和傾斜,網民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
二、嫁接微訪談方式的局限
國內微訪談始于2010年的新浪。它的基本模式是從網絡論壇訪談中脫胎出來的。微訪談的新穎之處在于網民參與時使用微博方式,這使得論壇話題平臺和被訪者不再是唯一的和最終的信息流的交聚點;網民在向嘉賓發言的同時,也可以有網民之間的橫向互動。微訪談的主持人功能通常很弱,或者根本不設置。經常是微訪談嘉賓直接面對廣大微博主的提問,既擔當以一對多的被訪者,也是所有聚談活動的一分子,只不過是更主動、更活躍和更突出的一分子而已。
一旦強化主持人地位,所有微訪談的運行都將為之改變。本文發現,十期“旭明侃兩會”涉及到房價、教育、醫療、收入分配、政治改革、反腐倡廉、環境污染、文化發展等廣泛而熱門的主題,與人民網“2013年兩會調查+大熱點”的重合度很高。這說明“旭明侃兩會”選題與網民的普遍關注焦點基本一致。
不過,話題雖有熱度,但由于它們大都比較宏觀和原則,放在微訪談環境中處理,互動和交流難免泛泛而談,討論和訪問經常勉強落腳到官方回答或未來的期盼上,缺乏實質效應。許多話題牽涉面太廣,普通網民不可能深入了解,不是不知如何提問,就是提問分散無法集中討論。普通微博用戶在參與前提上先天不足,一問一答的交流又要限制在140字的范圍內,實在難度太大。每期“旭明侃兩會”的時間設為一個小時,加上微訪談是一種時序性的打字交談,除去選擇或斟酌問題以及打字時間的消化,有效訪談交流時間不長。許多節目結束以后,問題仍然沒有搞清楚。
三、“名主持+微訪談”的傳播意義
超脫地旁觀“旭明侃兩會”,發現它的傳播模式框架更像廣播、電視訪談類型。它有主持、嘉賓和受眾三方參加,主持人是掌控的主角,主持和嘉賓之間的互動是核心環節,網民的提問和參與只作陪襯。這點從前述的話語權力分配分析中已經可以看清。自然,除了訪談過程以外,個體網民可以對訪談內容中的某條微博跟評或者轉發,以參與或表示態度意見,即網民評論或轉發主持人的“評”或“問”,網民評論或轉發嘉賓的“評”或“答”,網民評論網民的“問”等。這些內容都被縮寫為微薄下方的數字。但是,具體觀察“旭明侃兩會”節目,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網民留言,都沒有形成與微博主的互動。這又與開放聽眾短信互動平臺的電視訪談沒有什么大區別。受眾的反饋只對主持人,并受主持人把控,更廣泛橫向的傳播互動無法發生。微訪談通常在運行時長上享有自由度,可以較長時間駐留,方便網民和嘉賓互動參與:微訪談如果設立主持人,可以一種活躍的微博主身份,經常關注和參與微博中的交流,呼應和保持此微訪談的熱度和聚合力。值得國內媒體關注,“旭明侃兩會”的時長限制較為嚴格,這也更像一檔廣播電視訪談節目,而不像網絡傳播。
總之,“旭明侃兩會”的主持人地位偏重,擠占網民與嘉賓直接互動的機會,所設話題宏觀,微訪談特色不多,網民和嘉賓互動不充分,節目時長限定剛性的特征表明,這檔節目基本是以微訪談為表,大眾傳播式訪談為體的傳統節目樣態;它表面式樣新創,其質是傳統大眾傳播模版,對網絡傳播特性的理解還有欠缺。
四、分析小結
人民網“旭明侃兩會”的節目模式引出了幾點思考和聯想。首先,人民網是從紙媒中脫胎出來的互聯網絡新聞傳播機構。它原本的強項在文字新聞方面,它的音視頻傳播始終處于生長壯大的過程中,許多紙媒出身的網媒機構都有這樣的變身壓力,盡管它們的進步幅度不小。這種由原本傳統的單媒體傳播向多媒體傳播轉變的過程,也正是傳統新聞機構步入互聯網世界的不可省略的改造任務,盡管具體各家的起點和由一轉多的路徑過程并不完全一樣。
其次,即使各網絡傳媒機構都擁有多媒體傳播的實力,它們仍須面對網絡整合傳播理念和實踐的創新挑戰,因為網絡多媒體傳播并不是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手段的機械疊加,它更要在融匯貫通地體現網絡傳播特性方面下很大功夫。正如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即便將中央電視臺(CCTV)各頻道節目全部上網,也不等于就實現了網絡視頻傳播一樣,至多實現了節目搬家。因為,網上傳播必然對理念本身提出新的要求,對節目模式提出新要求。這種由單媒體到多媒體、由傳統傳播再到網絡傳播的雙重變身,正是國內網絡媒體業界時下面臨的切實壓力和具體挑戰。上文對“旭明侃兩會”的觀察,正說明這種兩步式跨越轉變目前在中國網媒運行中的進行情況以及變身尚未完成的鮮活樣態。
美國在視頻新聞傳播方面近期有一些新進展。除了超級視頻平臺YouTube依然強大以外,與社交媒體結緣的新聞視頻站點非常活躍。例如,《赫芬頓郵報》(Huffintong Post)的“論壇直播”(HuffPost Live)以及都將社交媒體和多人視頻聊天技術嫁接,主打移動用戶終端新聞視頻互動傳播,受到年輕網友的廣泛關注和歡迎。谷歌Plus(Google+)的“Hangouts”將社交媒體服務資源集合起來,推出新穎的視頻新聞服務,大大提升了競爭力。這些都是與傳統電視新聞上網相區別的創新之舉。相比之下,國內網絡媒體在社交媒體的創新應用方面,在打破傳統視頻傳播思維和內容模版等方面,顯然還需要更大膽的嘗試。
作者:鄧忻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鍵詞】構件;網構軟件;技術支持;分析
1.前言
從技術角度來講,網構軟件是對傳統軟件的延伸,網絡環境特點與用戶個性化體驗這兩大因素決定了網構軟件開發方法不再單一,開發結果不再一次成型。如同一個新鮮的有機生物體,能夠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根據各種信息指標,實現靜態調整和動態演化。面臨著在開發方法、開發過程和技術支持三方面的挑戰。基于面向對象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構件技術,為網構軟件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
2.網構軟件
2.1 定義
通常來講網構軟件是傳統軟件在Inter-
net平臺下的延伸,是開放和動態網絡條件下的系統的一種抽象描述,此類軟件不僅由一組分布在網絡環境下各個獨立自主的節點以及具有主體化特征的軟件實體組成,還包括用于支持這些軟件實體進行協同互動的連接子;通過體系框架演化的方法來應對外部條件變化,內部程序適應、調整,從而達到能夠在適宜的時間與空間,準確捕捉信息變化,以滿足體驗功能和服務質量的需求目標。
2.2 區別于傳統軟件的特點
(1)自主性
傳統軟件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是通過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而網構軟件系統中的軟件實體具有高度的獨立、適應性。尤其是構件技術的應用,使其擺脫了傳統軟件繼承的特點。
(2)協同性
指支持這些軟件實體進行協同互動的連接子將網構軟件系統中實體和實體之間實現靜態鏈接與動態組合條件下的互動。協同性改變了傳統模式的單一靜態模式。
(3)反應性
指網構軟件根據數據變化準確捕捉信息、內部調整的特性;是在網絡條件下該軟件的重大優勢。
(4)演化性
指網構軟件實現隨時更新調整在線煙花的特點。
(5)多態性
指在動態、開放的Internet環境下適應個性化的用戶需求特點,區別于傳統系統的孤立單一特點。
3.構件
3.1 定義
廣義上分析,構件包括模塊、軟件框架、體系結構、設計模式等。從要素角度分析構件(Component)作為一個對象,包括定義(代碼)和接口。程序員首先對對象進行明確定義規約,遵守一致的接口。二進制復用特性使得軟件可復利用。
3.2 特點
自描述、可定制、可集成等特點使得它能夠與第三方軟件無縫結合,根據信息,能夠識別其屬性、方法和事件。軟件構件的屬性只能通過控制面板來設置,允許提供圖形方式環境,同時,構件必須可以被編程語言直接控制。在連接機方面,構件必須能產生事件或者具有讓程序員從語義上實現相互連接的其他機制。構件技術可以不需要重新編譯,也不需要源代碼并且不局限于某一種編程語言。構件與純面向對象設計不同,由于是建立在接口而不是源代碼級別的復用之上,對象對軟件的復用可以不通過繼承得到實現,產生這種特有的二進制復用過程。雖然軟件構件必須遵守一致的接口,但是它們的內部實現是完全自動的。因此,可以用過程語言和面向對象語言創建構件也可以從代碼級訪問構件的環境連接,這個特點使得軟件構件可以在非可視化開發項目中使用。
3.3 分類
構件的分類方式有多種,可以根據軟件復用來進行分類,分為廣義構件、狹義構件。例如分析文檔、程序設計、代碼實現用于復用的軟件實體都在廣義構件范圍。專指二進制代碼的程序屬于狹義類構件。下面根據構件的兩個層次作如下分類:
3.3.1 粗粒度構件
像基于Windows平臺開發的各種應用軟件,瑞星殺毒軟件、金山詞霸、Microsoft Office、Realone Player、FlashGet等,這些應用程序的特點是可以直接安裝使用,可以通過控制面板或者自帶的卸載程序將其卸載。這種即插即用的軟件因為構件跨平臺能力不強,不能直接從Windows平臺嫁接其它平臺;相對于細粒度構件復用能力低。
3.3.2 細粒度構件
包括通用構件和專用構件,指的是可以用來組裝應用程序的構件,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討論的就是這種構件。
4.面向構件的網構軟件開發過程
4.1 構件選取
構件選取是將過去開發的組件按照適合新系統的原則選取出來的過程。上文中,通過對構件兩個層次的對比,我們知道,細粒度構件必然是我們選擇的方向。
構件選取分為兩個階段,包括發現階段和評估階段。
在發現階段,構件將會被明確屬性,即規定其功能和接口使用方法。這些屬性還應包括一些不能孤立看待的要求,如構件的可信任性、可擴展性等。
在評估測試階段,可以使用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評估手段,以及IEEE的特定域的構件評價技術等。目前,這些評估手段都比較成熟。然而,構件評價體系帶有一定的不確定信息,這來源于不寧缺的比較標準和不確定的期望,所以程序員在選擇評估方法時要依據實際情況。否則對構件的選取,將存在較大偏差。
4.2 調整
構件在應用于新系統之前必須進行調整,由于單個的構件有著明確的使用目標,基于不同的情景假設,要組合使用。標準做法再用黑、白、灰盒法,即用戶將修改構件的源碼應用到構件相互作用中來的白盒法;戶可以得到構件的二進制可執行形式,但構件不提供擴展機制的黑盒法以及源碼不可以修改,但提供了構件自身的擴展機制的灰盒法。其中,白盒法比適用于系統升級的調整方案。
4.3 組裝
構件與構件之間組合形成系統框架,每個構件做成系統的功能模塊,通常做法是將原子構件盡量綁定成較大的復合構件同時依據構件的接口進行裝配。
為了消除代碼之間不兼容的問題,為系統建立統一異常處理機制。組裝構件時,需要編寫粘接代碼。
4.4 系統升級
許多人認為單一的對構件進行升級服務,就會形成系統的擴展和升級。結果是,運行緩慢、系統崩潰等現象頻發。當系統出現問題后,設立補丁來修改錯誤,運轉一段時間,又會出現錯誤,這種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從系統的角度,即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角度出發。構件組裝成系統,構件就變成一個模塊,粗要修改。修改過后還需進行孤立的功能測試和整合后的系統測試。
5.基于構件的網構軟件特點分析
5.1 網構軟件的構建模型方面
提出了自主構件理論,同時建立基于信任機制的網構軟件的構件選擇模型。首先,自主構件保留傳統構件特性,同時具有agent的自主行為能力;其次,EBDI結構的模型表示構件,利用動態綁定關系解釋了自適應和動態演化特征,自主構件能夠通過感知環境變化從而在行為上進行調整。并且自主構件在面對非預設的環境變化時,即超出行為規則范疇時,不能進行行為的自推理,也就不能產生出可行的行為策略。
5.2 網構軟件開發方法方面
通過以構件作為實體架構系統,用軟件中間體作為網構軟件的技術支撐。該方法反映了網構軟件在問題空間實現自底向上、從無序到有序的構造過程,從軟件體系結構角度分析和設計軟件的自適應。在構件模型與支撐機制方面做到無縫結合。
6.幾點補充
目前我國構件的網構軟件組合技術仍然處在應用的層面上,并沒有從方法學的角度、語義學的角度發展成規范的構建機制,如下幾點補充雖是整個技術中的小部分,但依然進一步研究
6.1 提高動態演化性
動態演化性是網構軟件的優勢,保證系統運轉不中斷、不延遲,在網絡系統、管制系統、交易系統中應用廣泛。可以通過建立模型提供具體實施方案,模型中集運行、監控、演化于一體。每一個部分,功能相對獨立,引入構件、連接器,監控中心應當提供信息,輔助運行;在演化算法方面,應當考慮如何進一步完善一致性檢查的可靠性,當運行出現錯誤提示時,引入回滾機制幫助恢復。
6.2 XML技術應用
我們知道,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技術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異構構件技術。結合了已知的構建模型和組裝方式,通過搭建異構模型,用XML語言對過程進行完整描述,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降低異構性,用戶可以實現對異構構件的透明訪問,從而達到模塊兼容的目的。
6.3 中間件支撐機制
構建的存在必須以構架為基礎,中間件雖然在國際上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功能是明確的,是指一種通過抽取分布系統構造中的共性問題,封裝這些共性問題的解決機制。對外部環境提供簡潔統一的接口,目的是減少程序人員在解決共性問題時的工作量。
7.結語
網構軟件將是開在協同環境中的一種新型軟件形態。而基于構件組裝將是實現網構軟件有效協同的重要手段,有效對構件組裝,避免不兼容問題的發生,進行可信任性分析是系統調試中核心問題。研究應當重點考慮可靠性建模等方式對構件的使用域、連接方式、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達到在開放、動態環境下網構軟件可靠運行。
參考文獻:
[1]曾廣周,孫紅梅.基于軟構件的軟件開發方法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1998,35(11):991-995.
[2]呂建,馬曉星,陶先平等,網構軟件的研究與發展[J].中國科學,E輯,2006,36(10):1037-1080.
[3]Dowling J,Cahill V.Self-Managed decentralised sysems using k-components and collaborative reinforcement learningp[C].//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SIGSOFT Workshop on Self-managed Systems.New York:ACM Press,200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