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珍愛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質教育
正文: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素質教育后,通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質教育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質教育深入人心。
素質教育的對象是人,常言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是生命的載體。沒了生命,就沒了教育的對象;沒有好的身體,自身素質的提高會變成霧里看花。所以我認為珍愛生命的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應當在素質教育中全面展開。只要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就會有無窮盡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體現。只要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安全教育將會是事半功倍,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素質教育的開展將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空間。為此我認為做好學生珍愛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緩的事。
現在的校園內外,學生存在一些奇怪現象:輕生、自殘、抽煙、喝酒、打架斗毆等。這些現象是學校安全隱患的滋生體,安全問題也因此而時有發(fā)生,引起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強烈反應,安全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為此想了許多方法:就學生安全問題采取很多措施,在上課、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墒枪ぷ髯隽?,效果卻不盡人意,特別是留守兒童遠離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問題導致許多學生的行為怪異。第一線的教師都知道,現在的學生在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難教育,問題少年為數不少,安全隱患難以控制,各種安全措施治標而治不了本。
為此,本人認為現在的教育當改變一下切入點和方式:從珍愛生命教育入手,聯系安全教育內容,結合素質教育的開展,從上到下落實珍愛生命教育。從學生步入校園開始就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將珍愛生命的內容編寫成教科書,安排課時上課,并且每個學期像語文、數學、英語一樣進行考核,讓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認識,從本質上去影響學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發(fā)展。珍愛生命教育的內容本人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1、結合我國古代精神文化精髓,進行對生命的認識教育
讓學生對生命有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的生命與父母的關系,知道自己的生命來自父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僅僅是自己的,更屬于所有關心、呵護、愛著他的人。融中國古代孝道于珍愛生命教育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有長大了該怎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解尊老愛幼的意義。我認為長期為學生灌輸這些思想對學生的思想成長會有良性的影響。
2、結合現實現象,教育學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例證闡述生命的脆弱,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落葉那樣重獲生機,是不能周而復始的,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珍愛生命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不僅要為自己堅強地活,更應該為愛他的人努力地活著。讓學生明白珍愛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長是一種責任,那是對自己、對愛自己的人負責。明白當一個人不愛惜自己時,將會束縛了多少人的快樂,牽動了多少人的心。
同時,將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問題、自然災害問題、人禍問題與珍愛生命有機結合起來,將社會道德貫穿于珍愛生命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感悟、理解,借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3、杜絕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這里主要指學生抽煙、喝酒和打架斗毆的現象
一些在校學生喜歡抽煙,校外學習喝酒,不僅是中學生,小學五六年級已經出現個別現象。抽煙并不是因為他們有煙癮。而是好奇而導致,是社會的影響。如果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抽煙、喝酒與生命健康關系的教育,讓學生從心底里認識到抽煙與喝酒對自己健康的危害,我相信抽煙、喝酒現象在校園內將得到控制。
打架斗毆是青少年常犯的事,學校、社會都為此而傷神。我認為控制這種行為也可以通過珍愛生命教育來完成:在教育中融合古代德育知識,讓學生知道打架斗毆對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及對家人和社會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毆有可能失去生命,不是解決同學間矛盾的最好方法。從而增強學生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4、將珍愛生命與體育鍛煉結合起來
素質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的主體。學科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教師的重要任務。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根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開發(fā)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實現素質教育,則必須在學科中實施優(yōu)化教學法。如何實施優(yōu)化教學法,本人淺談一些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1.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感情,創(chuàng)造愉快的課堂氣氛
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會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都看著順眼,就可能不知不覺地給予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使學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勵后,激起對教師的更真誠的依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與決心。如此良性循環(huán)會產生教學所期望的效果。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正在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自尊心特別強,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其行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影響。又由于英語課是一門實踐課,師生的接觸頻繁,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眼里總是帶有褒貶獎懲的因素。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處處尊重學生,及時發(fā)現他們的積極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尊敬,從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同時教師在上課時應態(tài)度和藹,自然可親,富有激情,就像是和學生談心一樣,以此創(chuàng)造出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變苦學為活學,同時還要不斷鼓舞學生,堅持以鼓勵為主,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鼓勵要留有余地,成績較差的學生要給予較多的關注,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的機會,以此來保持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我認為尊重學生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必須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思維、學會選擇、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具有終身的學習能力、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2.1首先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做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庫,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2.2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注重學習水平層次和個性差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英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按照教材體系和學生認識水平,使學生養(yǎng)成如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語音為首的聽說習慣、按時預習新課習慣、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習慣、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習慣、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習慣、及時復習所學知識習慣等。
英語學習中的"難記易忘"現象是師生雙方都極為頭痛的事情語音、詞匯、語言點的記憶積累,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經過"初次識記――遺忘――再識記一再遺忘――最后鞏固記憶"的記憶過程來完成。教師就須站在學習者的立場耐心地向學生"導"之以"法",幫助學生找到最佳記憶訣竅如:從點到塊記憶法、愉快白信記憶法、瞬間強化記憶法、集中注意專注記憶法、比較歸納記憶法、找最佳時刻加強記憶法、運用遺忘周期反復記憶法等、這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滿了自信,懷著成功感,激發(fā)了濃厚的熱情,消除了英語學習中的畏怯心理。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心理才能根據這些來制定和調整教學方案!有些學生不想學英語,在課堂上會開小差或者干脆睡覺,聽課不積極,覺得聽英語課的過程就像在聽天書一樣,即使再怎么努力聽也都無濟于事,因此而又更加討厭英語課。有一些學生,他們的口語不好,因而不想開口讀英語,或者一開口讀就會被取笑,這讓他們很有挫敗感。還有一些學生,他們的學習信心不足,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害怕犯錯誤而干脆放棄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好好考慮過這些問題,在學生成績下降或者無法提高時有沒有從自身角度反思,是否一昧地責罵學生,處罰學生做更多的作業(yè)?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理解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為什么?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太多的難題,還是偏科了?教師在平時應該多友善地和學生交流談心,將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對學生好,讓他們在對自己喜愛的情況下愿意聽自己的課;平時教師不宜布置太過多的作業(yè),學生最怕作業(yè)負擔了,有些學生面對老師鋪天蓋地的作業(yè),也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抱以埋怨的心態(tài)。所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個心理,在布置作業(yè)時盡量按學生喜歡的方式來。教師在教學時,是否經常用英語教學呢?是否注意培養(yǎng)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能力?要讓學生敢說,愛說,教師就該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課堂上可以采用英語對話交流,可以進行英語演講等等。多給學生練聽力,讓他們注意糾正自己的發(fā)音!教師對表現好的學生要多加以表揚,讓他們感受的學習英語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對于成績在慢慢提高,不斷進步的學生,教師要多加以指導,讓他們有更多更快的進步!還有,教師不宜輕易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學生學不好,教師自己有一定的責任!教師要多給予他們關心和鼓勵,努力發(fā)現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從不同角度指導他們進步。總的來說,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進步!
4.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英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時對健康的需求也不斷增強,因此急診醫(yī)學和重癥醫(yī)學在最近10年得到了高度重視,其在廣度和深度上度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急診和重癥醫(yī)學人才也不斷聚集,但是兒科急診醫(yī)師還非常匱乏,在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尤為突出。作為省級婦女兒童醫(yī)院,肩負著維護全省婦女兒童健康的重任,而且在全省范圍內普及國際統(tǒng)一標準的兒科急診搶救技術是降低新生兒和兒童病死率和致殘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已將通過PALS培訓考核作為崗前培訓及資質考核標準。由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和美國兒科協(xié)會聯合推薦專為從事兒科急診和兒科重癥醫(yī)學的醫(yī)護人員創(chuàng)辦的培訓課程,發(fā)展至今已有20年歷史,并且定期更新技術指南。該課程采用“啟發(fā)討論式”教學方式,通過前期理論授課,分組分模塊提問-討論-演示-回示-總結-考試-再總結的方式讓學員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發(fā)揮,接受并掌握正確的操作技能,總結自己的失誤與不足,達到統(tǒng)一規(guī)范搶救技術的目的。國內在北京、上海等地已開展PALS培訓近10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統(tǒng)計,四川省婦幼保健院于2008年始開辦PALS培訓班以來,培訓前有61.3%的學員從未見過這些搶救設備,經過8個模擬工作站的反復培訓,93%的學員掌握了各種搶救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通過對培訓合格學員進行電話回訪,有97家醫(yī)療保健機構新配置了搶救設備或儀器;有7家醫(yī)療保健機構共36例患兒成功運用骨髓輸液及時糾正休克;有7例患兒被及時診斷出嚴重心律失常,進行了有效的電除顫及心肺復蘇術;有15例頭部外傷患兒采取了保護頸椎的措施;有78名學員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對112例危重患兒成功實施了氣管插管術。可見,兒科高級生命支持培訓能夠普及國際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兒科急救技能,提高兒科醫(yī)生和護士對危重癥患兒的救治能力。
PALS課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兒科急診和重癥醫(yī)學醫(yī)護人員普及統(tǒng)一的搶救技能的課程,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性。我省人口多,處于偏遠落后西部地區(qū),在邊遠山區(qū)還有較多的兒童不能得到很好的急救醫(yī)療服務,因此在我省開展PALS培訓,使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兒科急救搶救技能培訓成為切實降低我省新生兒和兒童病死率和致殘率的有效保障之一。
培訓所使用的理論課本是由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組織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翻譯的《兒科高級生命支持》。概述以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和美國兒科協(xié)會聯合推薦的PALS培訓課程學員手冊(1997-1999年版)為藍本并結合《2005年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最新觀點,圖文并茂,條理清晰的講述了兒科急診醫(yī)療服務、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識別、兒科基礎生命支持、氣道與通氣、血管通路、液體治療和藥物應用、心律失常、兒童創(chuàng)傷復蘇、新生兒復蘇、復蘇后的穩(wěn)定與轉運、兒童心肺復蘇的道德與法律問題等11個方面的內容。
培訓教具為PALS課程專用模具,主要包括心肺復蘇模擬人、氣道異物阻塞模型、氣管插管模型、喉鏡及氣管導管、新生兒窒息復蘇模型、帶儲氣囊的自動充氣球囊活瓣面罩復蘇器、各種面罩、心電監(jiān)護儀、心律失常模擬器、除顫儀、兒童骨髓穿刺模型、新鮮公雞大腿(用于骨髓輸液的穿刺練習)、骨髓穿刺針、深靜脈置管套件、胸腔閉式引流管及引流瓶等。
培訓授課的專家組由北京兒童醫(yī)院、香港中文大學附屬威爾斯親王醫(yī)院、美國“心連心”國際組織推薦的美國醫(yī)師、我院參加全國PALS師資培訓班并獲得資格證的副主任醫(yī)師以上的兒科重癥專業(yè)醫(yī)師組成,定期承擔每年的PALS培訓。
培訓方法:每期學員30-40人,分為4個小組,培訓時間為三天。
第一天為理論授課,理論授課每期都使用標準的PPT課件,內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早期確診與心跳呼吸驟停的預防、心律失常與心臟除顫、產房外新生兒急救、兒科創(chuàng)傷急救、液體療法及藥物治療、心跳呼吸驟停復蘇后患兒的穩(wěn)定與轉運、兒科病例分析。
第二天為操作實踐課,分組輪轉進行培訓、每組7-10人,先由教員對各種設備儀器的使用方法進行講解并根據不同的病例進行演示,而后再由每位學員進行回示。
第三天考試,上午進行操作考試,學員根據不同病例和場景模擬完成患兒的救治,教員根據學員的思維和操作能力、團隊協(xié)作性等對每位學員進行評分。下午參加理論考試,考試內容根據《兒科高級生命支持》制定,主要涉及對呼吸衰竭、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創(chuàng)傷急救等地早期認識和基本處理原則,并調查學員對各種搶救設備的熟悉程度。為保證評價培訓效果的客觀性,考試的試題及評判標準完全根據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和美國兒科學會聯合推薦的PALS培訓課程教員手冊(1997-1999年版)進行,集中發(fā)放,在規(guī)定時間內獨立完成,統(tǒng)一收回,以成績>=75分為合格,理論及操作考試均合格者頒發(fā)唯一編號的合格證書。
每期培訓結束后對參加培訓的學員進行問卷調查,包括授課內容、實際操作指導、課程安排的滿意度和培訓課程對臨床各種幫助程度等。
關鍵詞:生命教育 貫穿 大學體育教育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39-02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彰顯生命的活力,提高生命的價值,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深刻認知生命,全面發(fā)展體育技能。本文將簡析生命教育的意義,論述舉例略談生命教育貫穿大學體育教育始終的必要性,并從創(chuàng)新大學體育教育機制,積極貫穿生命教育因素;加強學生對體能訓練和生命保健的正確認知;引導學生在體育實踐運動中體驗生命的意義等三個方面來探索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的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意義
從廣義的角度來分析,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理解教育而重在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通過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fā)學生的生命潛力,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不斷實現生命的價值。[1]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統(tǒng)一組成,不僅需要通過有效的體育運動訓練培養(yǎng)學生強健的體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認知生命的珍貴意義,體驗生命的快樂,張揚生命的活力。
二、生命教育貫穿大學體育教育始終的必要性
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大學體育教育活動內容,促進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可以從文化理念的角度引導學生認知生命的美麗與內涵,促使學生自主投入體育運動訓練中,從而體驗生命的活力,學習生命保健知識,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體育理論知識,強化體育技能,在體育運動中彰顯生命的活力,不斷充實生命的內涵,實現生命的價值。其次,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和感悟生命的熱情與興趣,緩解學生的壓力,使學生的心胸更加開闊,促進了學生身心素質的雙向發(fā)展。
另一方面,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個人生命與他人生命、人類生命與動植物的生命以及個體生命與社會群體生命的關系,升華生命的認知高度,在合作性體育運動中營造和諧的關系,喚醒生命的活化意識,發(fā)揮生命的光彩和生命的智慧。而且,生命教育理念對于現在的大學體育教學有著很強的適應性,通過深入貫徹生命體育,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堅持參與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使得大學體育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提升大學的生命與活力。
三、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創(chuàng)新大學體育教育機制,積極貫穿生命教育因素
將生命教育成功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首先要創(chuàng)新大學體育教育機制,積極融合生命教育因素,推動體育教學模式走向多元化和開放性,同時對于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規(guī)劃。在整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體育教學內容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讓學生深刻領悟“生命在于運動”,不再由教師做主導,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學生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只起到引導作用,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意識,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還減輕了教師的授課壓力,同時使學生學習的效果大大增強。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具,在體育視頻中融合生命教育因素,例如在讓學生鑒賞健美操的視頻時,先讓學生欣賞各種生命形式,如翩躚的蝴蝶,五彩繽紛的金魚,美麗的鮮花和煥發(fā)青春活力的美少女等,接著,讓學生欣賞凝聚著生命內涵的健美操,引導學生領悟健美操精彩的動作時而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時而仿佛歡快的金魚、時而好像含苞綻放的花朵,使學生認知到體育活動中所蘊含的生命因素,體會體育的藝術美和生命的美麗。[2]而且,教師在體育實踐課中增加教學的方式,如采用游戲法、合作練習法、自由活動教學法等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實施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機制,滲透生命教育因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個人生命與他人生命、人類生命與動植物的生命以及個體生命與社會群體生命的關系,升華生命的認知高度,在體育游戲運動中學會與人合作,認知自然界中的生命,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強學生對體能訓練和生命保健的正確認知
教師應注重加強學生對體能訓練和生命保健的正確認知,耐心指導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過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體育技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熱愛生命的信念。例如在進行籃球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講解運球、傳球、接球、投籃等多種技巧,讓學生鑒賞籃球比賽視頻,然后,融合生命教育理念,告訴學生在參加籃球運動訓練和競技比賽時,不僅要大膽、勇敢地發(fā)揮自身最佳水平,也要盡量避免運動損傷和意外運動事故發(fā)生,練習完籃球運動以后,理應平心靜氣,喝一杯鹽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鹽分,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保健意識。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導學生練習體育技能和接受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掌握體育損傷的早期處理方法,從而維護生命的健康與安全,強化學生的生命保健意識,教導學生呵護生命、珍愛生命。[3]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熟練處理較輕的損傷,告訴學生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沖洗法、冷敷法和照射法。沖洗法是將身體受傷的地方放到活水下,進行壓力均衡處理,使得皮質下的血液能夠正常的流動,避免在傷口處的淤積,造成出血狀況的發(fā)生;冷敷法是取一些低于身體溫度的東西,如冰塊、制冷類藥物等,用它們來接觸受傷皮膚,從而達到減緩血液的流動速度,防止傷口面積的擴大;照射法是將損傷的部位暴露在較強的光線下,使得該部位的神經、代謝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tài),同時,這樣做還能減輕患者本身的痛苦,有效防止細菌的滋生。體育運動中所出現的比較嚴重的損傷有骨頭錯位、肌肉損傷和骨頭重度損傷伴隨大量出血。教師應告知學生骨頭錯位是由于鍛煉時動作的不嫻熟,使身體碰撞到較為堅硬的器材上,造成骨頭的錯位,這時先不要進行損傷者位置的移動,而是應該讓損傷者自身選擇較為舒服的姿勢,然后再在損傷者身體下面墊一些有利于固定的東西,如海綿、木板、枕頭等,然后等待專業(yè)的醫(yī)療人員的處理。肌肉出現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損傷者在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前,沒有進行適當的肌肉拉伸,出現腿部、胳膊等由于用力過猛造成的p傷,處理此類情況時以冷敷,減緩血液的流動速度,較少出血,避免血液淤積在傷口處為主。骨頭重度損傷伴隨大量出血是損傷中最為嚴重的,處理此類情況時要特別注意,以止血為主,骨頭復原為次。先想辦法止住損傷處的流血,以包扎、冷敷、沖洗結合的方式,盡快使損傷處的血流降到最低,同時注意消毒衛(wèi)生,防止傷口發(fā)炎狀況的出現。
(三)引導學生在體育實踐運動中體驗生命的意義
教師應注意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在體育實踐運動中體驗生命的意義,重視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參加體育訓練,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提升自身的體育技能和生命健康意識,體驗生命的活力和意義,感知生命的珍貴。在開展體育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良好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塑造學生熱愛祖國,維護集體利益,遵紀守法,積極向上,頑強、勇敢、樂觀、自信,努力進取、團結一致、朝氣蓬勃的體育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勇于拼搏、不畏強手、遵守體育規(guī)則的優(yōu)良作風,逐步克服懶散、膽怯、懈怠和病態(tài)競爭等不良心態(tài)。[4]例如在進行大學標槍教學時,通過方位轉法、慢跑、隊列練習和有趣的體育游戲來帶動學生體驗生命的活力,指導學生明確標槍技術教學的內容、任務和技能要求,振奮精神,積極、愉悅地參與投擲標槍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 “標槍傳統(tǒng)技法” “現代技法” “縱軸用力技術”和“滿弓技術”等不同的投擲策略。在開展足球教學時,指導學生在尊重自己的隊友和對方球員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的足球技能和生命的活力,遵守足球比賽規(guī)則,正確處理足球運動中的損傷,告訴學生在比賽中不能急于求勝、傷害對方球員或者因為害怕受傷而消極運動。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改變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來提升體育教學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促進生命教育和大學體育教育的融合,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生命保健知識掌握能力和主體意識,全面實施考核評分制度,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情況,體育實踐課的表現等綜合各方面納入考試評價標準中。這種多元化的評定方式可以由學生互相評判,通過班級學生的自主評定來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熱情,增加體育教學的開放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生命,感知生命的快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統(tǒng)一組成,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強健的體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認知生命的珍貴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大學體育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大學體育教育活動內容,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全面引導學生認知生命的美麗真諦與內涵,促使學生積極投入體育運動訓練中,不斷升華生命的活力。教師在開展大學體育教學工作中理應大力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機制,積極融合生命教育因素;加強學生對體能訓練和生命保健的正確認知,耐心指導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過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體育實踐運動中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快樂。
參考文獻:
[1]方建新,俞小珍.大學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策略――來自江西省上饒市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22):1.
[2]張?zhí)m香.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課堂教學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3(29):2.
本文討論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模式中的兩種批評形態(tài):“人化”批評與“泛宇宙生命化”批評,分析這兩種批評形態(tài)的生成原因、特點和價值,并揭示其與中國古代大宇宙生命美學的內在聯系。
在追求“圓”之美中確立東方人文理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歷代文學藝術批評實踐中為許多文藝理論家陸續(xù)提及并作了種種論述的重要理論課題。錢鐘書在《談藝錄》中,對中西文藝思想中的“圓”論作了相當細致的考釋與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到理的“圓通”、結構的“圓形”、用詞的“圓活”①,旁征博引,東西互證,蔚為大觀。但仔細分析,則中國從古至今對“圓”及“圓”之美的重視,似乎遠勝于西方,尤其是離開古典美學階段進入現代與當代,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強的歷史語境中對民族團結與民族凝聚力的呼喚之聲持續(xù)高漲,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中對“圓”之美(最高理想為天人和合)的向往與追求在民族深層審美心理中就當然成為事理之必然。其實,所謂“圓”之美,指的是大宇宙生命的整體美與和諧美,除了天人和合的大“圓”,還有某一具體事物內部各要素的相生互化、有機統(tǒng)一之“圓”,某一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雙向互動與和諧統(tǒng)一之“圓”等等?!独献印吩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兑讉鳌吩疲骸疤斓刂蟮略簧保吧^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對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及宇宙間萬物的生命價值、生態(tài)和諧及生命全息性的重視,正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中,體悟與追求“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②,即天人和合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東方人文理想的生動體現。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造領域中,“圓”之美的追求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得十分豐富多彩,幾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和批評實踐中,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則往往習慣于從兩個方面對藝術生命的“圓”之美進行考察:一是高度重視考察藝術作品(作為宇宙生命的特殊外化形態(tài))的生命整體美——包括作品內在各要素或功能之間相生互化、融通合一所形成的種種“圓”之美(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理論中對“兩極兼融”、“多元合一”的藝術辯證法的研究極為深入可為其中之重要例證);二是高度重視大宇宙生命與藝術生命雙向互動與和諧統(tǒng)一中產生的種種“圓”之美。其實,后一種“圓”之美也是一種生命整體美,主要表現為藝術與宇宙、社會、人生的動態(tài)和諧之美——屬于國人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地發(fā)展所形成的整體和諧美的有機組成部分。
高度重視藝術作品的生命整體美以及高度重視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與藝術生命雙向互動與和諧統(tǒng)一中產生的種種“圓”之美,并在追求上述大宇宙生命的“圓”之美中進一步確立東方人文理想,就須要尋求適當的藝術批評模式。于是,人們看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批評中出現了兩種極為重要的體驗性(以“象”喻“理”)的批評形態(tài):一種是“人化”批評;另一種則是“泛宇宙生命化”批評。
下面,試分別論述之。
一
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中的“人化”批評形態(tài),在文學批評中有鮮明表現。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這種現象,曾被錢鐘書稱為“人化文評”。錢鐘書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易?系辭》云:‘近取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以移作解釋:我們把文章看成我們同類的活人?!段男牡颀?風骨篇》云:‘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猷形之包氣?!ちx肥辭'。又《附會篇》云:‘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宋濂《文原?下篇》云:‘四瑕賊文之形,八冥傷文之膏髓,九蠹死文之心';魏文帝《典論》云:‘孔融體氣高妙';鐘嶸《詩品》云:‘陳思骨氣奇高,體被文質'——這種例子,哪里舉得盡呢?”③。錢鐘書還進一步舉例指出,盡管在西洋文評里,也有“人體譬喻的文評”,“‘文如其人'的理論”,乃至“近似人化”的說法,但那都算不上真正的“人化文評”。因為在西洋文評中雖然有不少“把文章來比人體”的論述,但在他們的批評中,“人體跟文章還是二元的”。而“在我們的文評里,文跟人無分彼此,混同一氣,達到《莊子?齊物論》所謂‘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的境界”。錢鐘書著重指出:“人化文評是‘圓覽'”;“劉勰《文心雕龍?比興》論詩人‘觸物圓覽'那個‘圓'字,體會得精當無比”。此外,錢先生還討論了西洋文評“只注意到文章有體貌骨肉,不知道文章還有神韻氣魄。他們所謂人不過是睡著或暈倒的人,不是有表情有動作的活人”,“有了人體模型,還缺乏心靈生命”。錢鐘書還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人化文評”是“移情作用發(fā)達到最高點
的產物”,具有使文學批評“打通內容外表”的好處。同時提出:西洋文評“這種偏重外察而忽略內省,跟西方自然科學的發(fā)達,有無關系?”認為:“西洋談藝者有人化的趨向,只是沒有推演精密,發(fā)達完備”④。
錢鐘書先生有關“人化文評”的論述啟示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批評確有深度模式存在,只是我們過去沒有結合傳統(tǒng)文藝批評理論體系去作出更深一步的思考;而中國固有的文學藝術批評理論中高度重視藝術生命的整體性(或曰重藝術生命的整體美)的思維傾向,便經常突出地表現在以整觀人的生命之法觀“藝”,即對藝術品進行“打通內容外表”的“人化”批評上。這種批評,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藝術為大宇宙生命外化形態(tài)的“圓覽”或曰圓形批評——只不過它是以“天地之心”、“五行之秀”、“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整體性作為最貼近藝術生命的范本進行“圓覽”的。當然,如果綜觀我國各種藝術批評理論的原始資料,那么,還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除了以觀人(實為“近取諸身”)之法觀藝所形成的“人化”批評這一特點外,還有以整觀宇宙萬物之法觀藝(即認為藝術是大宇宙生命的外化形態(tài))的范圍更大的批評,這種批評,則可以移用《易傳?系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的“遠取諸物”來作解釋。這是一種以宇宙萬物的生命之理評藝的更大規(guī)模的“圓覽”,是一種在整觀中會通宇宙生命與藝術生命(首先是生命結構上的會通)的“圓覽”。這一點,筆者將于下面詳及。
“人化”批評在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理論體系建構中,表現出如下兩方面值得注意的特點:
(一)“打通內容外表”,由“形下”進及“形上”,從“體貌”融通“精神”,以整觀人的生命(包括體態(tài)、氣韻、精神)之法觀“藝”??梢钥闯觯@種批評方法,是中國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會通宇宙生命與藝術生命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即會通作為“天地之心”的“人”的生命與“藝術”生命),它典型地呈示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乃至東方美學重視藝術生命的完整性和有機系統(tǒng)性的理論特色。比如,書論中,宋蘇軾認為各家書法“短長肥瘠各有態(tài)”(《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崇尚“端莊夾流麗,剛健含婀娜”之美(《次韻子由論書》,并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東坡題跋?論書》)。宋代姜夔《續(xù)書譜》論“真書”時,稱“點者,字之眉目”,“橫直畫者,字之體骨”,“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論草書時說:“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tài),非茍然者”;明項穆《書法雅言》云:“大率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guī)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窄闊長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與滯,如土塑木雕,不說不笑,板定固窒,無生氣矣??窆峙c俗,如醉酒巫風,丐兒村漢,胡言亂語,顛仆丑陋矣”。畫論中,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提倡六法,首重“氣韻”,其評曹不興云:“觀其風骨,名豈虛傳?”評陸綏云:“體韻遒舉,風采飄然?!痹u劉頊云:“用意綿密,畫體精細?!痹u晉明帝云:“雖略于形色,頗得神氣?!奔戎亍帮L骨”、“體韻”,又及“風采”、“神氣”,頗有魏晉人物品評遺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繪畫六法時說:“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自古畫人,罕能兼之。彥遠試論之曰: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劣谏窆砣宋?,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運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睆垙┻h所言,實為謝氏六法論中高度重視繪畫作品生命整體美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進一步弘揚。文評中,曹丕《典論?論文》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惫势湓u徐干文云:“時有齊氣”,評孔融文云:“體氣高妙”。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辭為膚根,志實骨髓”(《體性》);“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風骨》);“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附會》);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則認為:“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再如,宋代“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在《答趙士舞德茂宣義論宏詞書》一文中那段話:
凡文之不可無者有四:一曰體,二曰志,三曰氣,四曰韻。述之以事,本之以道,考其理之所在,辨其義之所宜,卑高巨細,包括并載而無所遺,左右上下,各若有職而不亂者,體也。體立于此,折中其是非,去取其可否,不循于流俗,不謬于圣人,抑揚損益以稱其事,彌逢貫穿以足其言,行吾學問之力,從吾制作之用者,志也。充其體于立意之始,從其志于造語之際,生之于心,應之于言,心在和平,則溫厚爾雅,心在安敬,則矜莊威重,大焉可使如雷霆之奮,鼓舞萬物,小焉可使如絡脈之行,出入于無間者,氣也。如金石之有聲,而玉之聲清越,如草木之有華,而蘭之嗅芬薌,如雞騖之間而有鶴,清而不群;如犬羊之間而有麟,仁而不猛。如登培樓之丘,以觀崇山峻嶺之秀色;涉潢污之澤,以觀寒溪澄潭之清流。如朱綸之有遺音,大羹之有遺味者,韻也。文章之無體,譬之無耳目口鼻,不能成人。文章之無志,譬之雖有耳目口鼻,而不知視聽嗅味之所能,若土木偶人,形質皆具而無所用之。文章之無氣,雖知視聽嗅味而血氣不充于內,手足不衛(wèi)于外,若奄奄病人,支離憔悴生意消削。文章之無韻,譬之壯夫,其軀干枵然,骨強氣盛,而神色昏瞢,言動凡濁,則庸俗鄙人而已。有體,有志,有氣,有韻,夫是謂之成全。⑤
此則對文章(包括今人說的文學作品中的散文)的人化批評可謂說理細密,在批評形態(tài)上頗具典型意味。論述中提出:“體”、“志”、“氣”、“韻”作為人的四種生命要素對文章來說,不可缺一。缺一則文章失去了藝術生命的整體美,猶如人失去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成人,或不能成為健全的人,確可以稱得上中國傳統(tǒng)文評中“人化文評”形態(tài)的代表作。在詩評領域,“人化”批評亦在所多見。如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云:
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氣象欲其渾厚,其失也俗。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脈欲其貫穿,其失也露。韻度欲其飄逸,其失也輕。
元代楊載《師法家數》中的詩評,直接承接上說,內容略有拓展,亦頗深刻。其論云:“凡作詩,氣象欲其渾厚,體面欲其宏闊,血脈欲其貫串,風度欲其飄逸,音韻欲其鏗鏘。若雕刻傷氣,敷衍露骨,此涵養(yǎng)之未至也,當益以學。”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則云:“《余師錄》曰:‘文不可無者有四:曰體,曰志,曰氣、曰韻。'作詩亦然。體貴正大,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韻貴雋永?!泵骱鷳搿对娝挕穬染幘硭膭t云:“宋人學杜得其骨,不得其肉;得其氣,不得其韻,得其意,不得其象;至聲與色并亡之矣?!敝燎宕嘶u仍時有所見。如歸莊《玉山詩集序》中那段名言:“余嘗論詩,氣、格、聲、華,四者缺一不可。譬之于人,氣猶人之氣,人所賴以生者也,一肢不貫,則成死肌,全體不貫,形神離矣。格如人五官四體,有定位,不可易,易位則非人矣。聲如人之音吐及珩璜琚之節(jié)。華如人之威儀及衣裳冠履之飾。近世作詩者日多,詩之為途益雜。聲或鳥言鬼嘯,華或雕題文身。按其格,有頤隱于臍,肩高于頂,首下足上如倒懸者;視氣,有羸欲絕,有結臃腫,不仁如行尸者。使人而如此,尚得謂之人哉?”張謙宜《齋詩談》云:“身既老矣,始知詩如人身,自頂至踵,百骸千竅,氣血俱要通暢,才有不相入處,便成病痛?!本?。在其他藝術門類作品的批評中,論神、氣、風、骨之言也相當多,其中不少論述的內容涉及人化批評。
(二)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人體和人的生命內涵的藝術批評術語與范疇。這些術語和范疇,中國特有,世所罕見,實值得作深入的研究。比如:(1)、它們呈網狀結構,組成了一種溝通藝術本體與人的生命本體的有機的范疇群(具有雙關性);稍加排列,則其體系依稀可見。(2)、這類范疇,在傳統(tǒng)藝術批評論著中使用頻率極高,其中,揭示人的生命深層內涵的術語與范疇尤甚(如氣、韻、志、神、脈、風骨)。這一點,是否表現了東方生命美學在重視藝術生命有機整體性的同時,所具有的形上追求和返本思維傾向?(3)、它們在各種藝術部類的批評中有相當強的實指性或曰特指性,又由于普遍適應不同藝術品類批評的不同內容而具有象征意味與多義性。這些術語或范疇常見的有:皮、毛、體、膚、眉、目、手、足、肌、血、肉、脈、筋、骨、竅、貌、態(tài)、風、氣、韻、魂、魄、神、髓、心、情、志、趣、格、調、才、膽、識、力、形質、神采、文心、句眼、性靈、神韻、理趣、精神、風骨、肌理、童心等等。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云:“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薄叭麸L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
竄文囿。”“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guī),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蓖蹊I《擬山園初集》第二十四冊《文丹》云:“文有神、有魂、有魄、有竅、有脈、有筋、有腠理、有骨、有髓?!眲⑽踺d《藝概?詩概》云:“言詩格者必及氣?;蛞商珶拏麣?,非也。傷氣者,蓋煉辭不煉氣耳。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詩家泛言氣格,未是?!薄稌拧吩疲骸安輹戎亟罟?jié),若筆無轉換,一直溜下,則筋節(jié)亡矣。雖氣脈雅尚綿亙,然總須使前筆有結,后筆有起,明續(xù)暗斷,斯非浪作。”又說:“高情深韻,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薄胺舱摃鴼?,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薄皶嵍鴼饪?,然求空必于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等等,不勝枚舉。
二
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中重藝術生命整體特征(或曰重藝術生命整體美)的批評的另一種常見形態(tài)是以天地萬物所表現的生命有機整體性特征來觀察藝術作品。這里,姑稱之為“泛宇宙生命化”批評?!兑讉?系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其中的“遠取諸物”,可以移用來作解釋。如果說,上面論述過的人化批評形態(tài)是以人的生命之理觀藝,具有小“圓覽”性質;那么,泛宇宙生命化的批評則是以宇宙生命(天地萬物)之理觀藝,具有更大規(guī)模的“圓覽”特征。其中之竅妙正如宋學家們所闡釋的:“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⑥;或者作這樣的描述性表述:“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無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⑦。這種以宇宙生命之“象”、“氣”、“道”或“理”,尤其是以“道”觀藝的大“圓覽”,借用佛教哲學的語言,也可以比喻為“月映萬川”。即:如將大宇宙生命本體比喻為“月”,藝術生命就有如“月映萬川”語境中萬川之水所映現的各自不同之月,有水即有月,無川不含月。而其實呢?乃是:“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⑧。
在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論著中,這種大宇宙生命化或曰泛宇宙生命化批評,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
(一)這種批評現象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中非常普遍,幾乎覆蓋了藝術批評的一切領域,它們都是以宇宙萬物所表現的生命有機整體性特征要求藝術。比如中國傳統(tǒng)書論中,影響巨大的漢蔡邕的《筆論》云:“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運用的就是這種批評。傳為東晉衛(wèi)夫人所作《筆陣圖》論“用筆”七條云:“一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丶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陸斷犀象;百鈞弩發(fā);|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勁弩筋節(jié)”,強調用筆應“通靈感物”、“意前筆后”,“每為一字,各象其形”。當然,由于書法的抽象性與符號性,這種“各象其形”,當屬意會性的,而非寫實性的。它實際上起到了借書法這種藝術符號對藝術與大宇宙生命進行雙向融通的重要作用。唐李陽冰《上采訪李大夫論古篆書》云:“陽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緬想圣達立卦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于大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須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于蟲魚禽獸,得曲伸飛動之理;于骨角齒牙,得擺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者矣!”在對古篆書的批評中進行了廣泛的宇宙生命化比喻與聯想。傳統(tǒng)詩文評中,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詩評中,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云:“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則云:“詩之筋骨,猶木之根千也;肌肉,猶枝葉也;色澤神韻,猶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榮于外,色澤神韻充溢其間,而后詩之美善備。猶木之根干蒼然,枝葉蔚然,花蕊爛然,而后木之生意完。斯義也,盛唐諸子庶幾近之。宋人專用意而廢詞,若枯卉槁梧,雖根干屈盤,而絕無暢茂之象。元人專務華而離實,若落花墜蕊,雖紅紫嫣熳,而大都衰謝之風。”明陸時雍《詩鏡總論》云:“詩之佳,拂拂如風,洋洋如水,一往神韻,行乎其間”。散文批評中,韓愈《答李翊書》云:“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鼻逡ω尽稄汪敺菚分姓摴盼闹杽傟幦嶂涝唬骸柏韭勌斓刂?,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大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fā)也?!涞糜陉柵c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鐵;其于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zhàn)之。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崩L畫及其它藝術批評領域也很多,如清代石濤《畫語錄》論繪畫技法的多樣性源自畫家對山川萬物(宇宙生命)形態(tài)多樣性的深刻體察云:“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縹緲,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萬物之薦靈于人,因人操此蒙養(yǎng)生活之權,茍非其然,焉能使筆墨之下,有胎有骨,有開有合,有體有用,有形有勢,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潛伏,有沖霄,有,有磅礴,有嵯峨,有,有奇峭,有險峻,一一盡其靈而足其神!”便是一種在技法批評中典型的觀宇宙生命與藝術生命會通的批評。其他如樂論、舞論、園林建筑理論、小說戲曲批評乃至棋品、琴品、墨品中也常常出現,很多論述精彩紛呈,限于篇幅,茲不一一贅舉。
(二)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理論中非常多的重要文藝理論(包括創(chuàng)作論、作品論、鑒賞批評論)和美學命題,實際上都是在這一泛宇宙生命化批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比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國語》),“繪事后素”(《論語》),“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莊子》),孔子“觀水”、觀“玉”以“比德”(《荀子》),畫“犬馬最難”,“鬼魅最易”(《韓非子》),“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孫過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境生于象外”(劉禹錫)、“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司空圖)、“度物象而取其真”(荊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蘇軾)、“身即山川而取之”,“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郭熙)、“妙處都在人情物理上”(葉晝)、“十年格物,一朝物格”、“寫極駭人之事,卻盡用極近人之筆”(金圣嘆)、“三國一書,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有笙簫夾鼓,琴瑟間鐘之妙”(毛宗崗)、“內極人情,外周物理”(王夫之)等等,均與以大宇宙生命現象的有機整體性觀察藝術有關。在這里值得特別提到的是:這類重要文藝理論命題中有不少命題,具有豐富的生命隱喻意義、深刻的理論內涵和極為鮮明的民族特色。有的命題貌似比喻,實質上則為在以大地萬物的生命有機整體性特征觀藝的同時,巧妙會通了藝術本體與大宇宙生命本體,因而具有以大宇宙生命的整體性特征觀察藝術的典型意義。比如: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非常著名的“風化”說(推而廣之,可以通指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全部政治倫理道德教化的內容,非只藝術上的“風化”),即頗為典型。漢代的《詩大序》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苯袒S諫之理(包括詩教),以“風化”明之,何等生動貼切。無怪高則誠《琵琶記》開篇云:“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而他寫的《琵琶記》則是:“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共妻賢?!备呤显谡撌鲈┟鞒鯌蚯鷦?chuàng)作的政治倫理道德教化功能時,標舉的正是儒家詩教中的“風化”說,并把自己的戲曲藝術作品列為此中范本。再比如,對文藝崇尚自然之理,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理論中則常用“風行水上”這一象征性理論命題來作說明。《易傳》云:“風行水上,渙。”“渙”之卦象,上為“風”,下為“水”,所取正是“風來水面為文章”之象。宋代蘇洵據此在古文創(chuàng)作理論中明確提倡“風行水上”為“天下至文”之說,他在《仲兄字文甫說》一文中說:
“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風之文也。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間也,故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鏤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與論乎自然,故天下之無營而文生者,唯水與風而已。⑨
“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方為“至文”。這不僅是比喻或類推,而且是直接以天地萬物的自然生成之狀態(tài)和特征為法,向藝術創(chuàng)作提出相應的理論要求。這種包含于宇宙生命的生動形象之中(示范式與明規(guī)律并行,或曰相得益彰)的理論命題,采用直接要求文藝向宇宙生命中“風行水上”的范本看齊或效法的意象思維方式,達成對某種藝術原理的本質認識。這在中國藝術批評模式中并不少見。人們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種停留于表象的感性思維方式或淺層批評,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模式中,這種示范式的批評中的很多特定命題,頗具深刻的理論意義。其理論意義在于批評內容的主體部分保留著藝術作品與宇宙生命現象的原生態(tài),而并未將生命現象完全抽象、擠干成一種單純的理論概念或問題作純理論的推導與探討,這樣,就便于通過形象的隱喻內涵,使藝術本體與大宇宙生命本體融通。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說過,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保留著藝術作品生命的原生態(tài),同時將現象中包含的問題上升到某種理論高度,作示范式與明規(guī)律并行的批評,正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模式一種非常普遍的特征。而且,用這一方式進行藝術批評,一直為人們所樂于接受和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中發(fā)生著至今難以準確估量的重要影響。蘇軾的“萬斛源泉,不擇地而出”和“隨物賦形”之論,葉燮的“泰山出云”,不可“以法繩之”之說,無論在歷史上和今天的文藝批評中,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何等深刻呵!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的重要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命題“不得其平”則“鳴”,更是深受藝術理論家和人民的廣泛贊譽與稱道。該文從“草木之無聲,風橈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以及“天之于時……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等自然現象,推論:“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東野序》這篇短短的散文,還從虞、夏、殷、周直至中唐,列舉了歷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軍事家、學者之種種不同的“鳴”,他們無論“鳴國家之盛”,或“自鳴其不幸”,均屬“必有不得其平”而后鳴者。韓愈這一“不得其平”則“鳴”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命題,可以算做以大宇宙生命自然而然的生成發(fā)展特征觀藝中非常典型的例子,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特征詮釋自己深刻的文藝主張,使之具有天然合理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三)更值得人們注意的是,這種批評所涉及的批評術語和范疇,幾乎包括了天地萬物的象、氣、道三個層次,其“圓覽”特征比“人化”批評更具廣泛性和豐富性。如:象之審美層次中的物、象、形、質、文、辭、事、態(tài)、聲、色、品(名詞之“品”)、位、貌、狀、方、圓、上、下、主、賓、遠、近、大、小、濃、淡、綺麗、厚重、圓潤等;氣之審美層次中的氣、勢、韻、味、情、神、格、調、高、古、雅、逸、雄渾、含蓄、豪放、風流、奇崛等,道之認同層次中的道、真宰、環(huán)中、混沌、鴻蒙之理、天籟、大象、大音、自然、陰陽、剛柔、中和、至味、妙境等。再加上與此三層次相關的眾多的子范疇系列與衍生范疇群,幾有令人難于窮盡之感。
當然,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批評模式中上述兩種常見
的批評形態(tài),實際上是可以融通的。它們都通向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其終極本體“道”或“理”。它們各自呈現的生命整體性特征,都可以映現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的整體性內涵。因而它們無疑同屬于會通藝術生命和宇宙生命的重藝術生命整體觀的大宇宙生命藝術批評模式。
注釋:
①詳見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11—117頁。
②《管子?五行》,《四部叢刊》本。
③《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頁。
④《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10、311、312頁。
⑤《濟南集》卷八,《四庫全書》本。
“珍愛生命,陽光生活”
活動背景
大學校園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大學生的生命、生理健康情況直接關系到祖國的發(fā)展和名族的未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絡的普及化,致使一小部分大學生對生活和生命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認真的對待生命,珍愛生命。聯系到我校自20××以來出現了三次校友自殺的悲劇,為了讓本班同學更好的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F由班委會主辦一次主題為“珍愛生命,陽光生活”的主題班會,希望全班同學積極參與,攜手共同搞好本次主題班會,體現本次主題班會的意義。
活動目的
結合自身實際,讓同學們對自己的思想認知程度有一個比較好的認識,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讓同學們對自己所在的班級環(huán)境(主要為思想上)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更好的搞好班級同學關系起到一個鋪墊作用。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使全班同學能夠更好的互動,大家各抒己見,為形成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提供機會。
這次主題班會給了班級所有同學展示自我,鍛煉自身的機會,為以后參加活動或者工作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實習平臺。
豐富全班同學的生活,拓展全班同學的知識面,真正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和珍愛生命的必要性。
活動可行性分析
1,同學們都希望班級能夠給自己一個平臺好好展現自己,讓其他同學對自己有一個更深的認識,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以利于更好的搞好大學生活。
2,同學們對近期校友跳湖事件議論紛紛,所以可以通過這次主題班會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讓輔導員老師和班委對本班同學的思想認知程度有一個更具體化的認識,以利于以后更好的開展本班學生工作。
3,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當它的重要性在我們大學生身上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時,需要通過開展一次主題班會喚醒大家對生命重要性的更深刻認識。
活動宗旨
健康 積極 團結 和諧
具體活動時間
20××—11—7晚6—8點
地點:
待定
活動對象
全體電子信息工程2班同學
活動內容
班委發(fā)表個人見解,分析大學生自殺背后的原因
其他同學針對大學生尋短見的原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班內集體討論,通過綜合全班同學的意見最終得出大學生自尋短見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觀原因,客觀原因等!
班委發(fā)表個人見解,分析大學生自殺背后的原因(時間不超過6分鐘)
班長帶頭發(fā)言,列出與本次活動相關的案例,并就其中一到兩個案例做出正確而又深入的分析。特別針對我校近期來出現的校友自尋短見事件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思考和感想。談談我們大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的領悟到生命的重要性,認識到大學生應該珍愛生命的必要性。
團支書發(fā)言,與班長發(fā)言類似,談談自己就大學生輕言生命這一現象的見解與認識,著重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珍愛生命。站在團員的角度,談談作為一個共青團員或者即將入黨的大學生來說,生命對于祖國發(fā)展和名族復興的重要性,喚起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永遠不忘一個大學生的歷史重任和崇高使命。
學習委員發(fā)言,與其他班委發(fā)言類似,談談自己就大學生自殺這一非正?,F象的認識,并由此引起的大學生對學習的思考。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談談大學學習的重要性,讓同學們能夠明白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如何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好好學習,珍愛生命。
生活委員發(fā)言,與其他班委發(fā)言類似,談談自己就大學生尋短見這一非理性事件的看法,并由此引起的大學生對生活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正確利用充足的非學習時間,合理安排生活時間,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充實。
組織委員發(fā)言,與其他班委類似,談談自己就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看法,并結合班級實踐談談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更多的班級活動來充實大學生活。
其他同學針對大學生尋短見的原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發(fā)言時間原則上不超過5分鐘)
本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組進行談論,派代表上講臺發(fā)言,也可自行發(fā)言。
發(fā)言內容應圍繞主題,積極,健康,向上,對全班同學生活和學習有一定意義。
班內集體討論,通過綜合全班同學的意見最終得出大學生自尋短見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觀原因,客觀原因等;突出本次主題班會的重要意義。
參照宣傳委員的記錄情況,由班委集體討論(時間不超過20分鐘),討論后由班長或者團支書總結本次主題班會,得出關于大學生“輕言生命,自尋短見”這一現象的原因所在。
班長綜合全班同學的心聲,號召全班同學一起珍愛生命,為美好的未來奮斗不止。
活動總時間預計
班委發(fā)言時間:約30分鐘;
學生發(fā)言時間;約40分鐘;
集體討論并總結時間:約50分鐘。
預計本次主題班會總共耗時:2小時
關于開展主題班會的通知
××級電子信息工程2班全體成員:
針對近期學校因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心理承受力脆弱而釀成的自殺悲劇,經輔導員老師和班委的討論決定,特在我班開展“珍愛生命,陽光生活”的主題班會,旨在讓同學們就本次重大悲劇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談談自己由此引發(fā)出的感想,領悟到生命的重要性,更好的學會如何度過陽光的大學生活。
因本次主題班會需要全班同學的共同參與,在輔導員的指示和班委的商量討論下,希望每位同學做好相關準備:
1,在本次班會召開前寫一份關于本次校友跳湖自盡事件的所思所感(上交輔導員,時間待定);
2,搜集相關大學生因情感原因,性格原因,家庭變故等原因而造成自殺或者自殺未遂的案例,并就其中一個或兩個案例做出自己的評論,并做好相關原因分析(本環(huán)節(jié)可以由班上幾個同學共同探討準備);
3,每一個同學做好班會發(fā)言準備,可以臨場發(fā)揮,也可提前寫好發(fā)言稿,只要內容積極向上,與本次班會的主題相吻合即可。
附: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生命觀教育 內容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29-02
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生命觀,而且更應該懂得珍惜和熱愛生命,以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生命價值的重要性。生命觀教育包含:生命的演進、生命的關愛、生命的危險、生命的奇跡、生命的尊嚴等內容。我校自2009年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以來,受到了廣大學生的關注,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已形成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但對眾多高職院校來說,生命觀教育尚在起步摸索階段?,F就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不可缺失
高職院校公共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體育教育、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指導教育,但公共課教育還應該承擔起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任務,在許多高職院校這一內容往往是缺失的。從而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的缺乏,造成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出現學生輕生現象,與學校生命觀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我校重視對新生開展生命觀教育,加上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學生輕生現象已杜絕。
高職院校開展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有:
1.讓學生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
人類生命是地球生命的最高級形式,因為人類不僅能夠改造世界,還能改造人類本身的意識形態(tài)。人的生命具有特殊的存在價值。這種特殊的存在價值表現在:(1)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人類個體存在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讓學生明白人類的行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
認識到人類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存,而是去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
3.讓學生理解生命本身的超越性價值
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質具有超越性??v觀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超越的歷史。人類既要超越其他生命體,又要超越人類自我,只有不斷超越,人類社會才有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
4.強調生命意識對行為的指導性作用
人的行為是由意識支配的。人的個體發(fā)展,就是要懂得掌握技能和技術是謀取生存和發(fā)展的手段。只有熱愛生命,懂得生活的人,才會珍惜生命,才會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
二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
正確選擇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是生命觀教育的重要前提。當前高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相當缺乏。國外的學生生命觀教育,主要是對生命的理解、生命的經營、生命的思考。相比之下,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任重而道遠。
1.生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教育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完善生命是整個生命觀教育的核心。個體生命的存在是基礎,生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相結合,才能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充分認識個體生命的重要性,才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才能在社會中實現生命的價值和體現生命的社會性意義,才能學會有意識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學會熱愛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
2.生命的獨特性與整體性教育
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無論從肉體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個體生命只有融入社會,才能使個體生命展示出無限的魅力,才能理解生命在展開和實現過程中的精彩。高職院校學生要學會理解人類及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整體性,才能懂得尊重和敬畏人類的生命。
3.生命品質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呢?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不斷充實生命的內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會中,通過社會實踐實現生命的價值。
4.生命超越觀和價值觀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只有認識到生命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真正的價值,也才能意識到社會對其生命存在的認同。
三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途徑
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至少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觀念
生命觀的培養(yǎng),就是要學生轉變思想和觀念,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認識到生命的存在價值和超越價值。當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話交流法、情感體驗法、團體學習法、咨詢輔導法、藝術陶冶法和情景教育法等幾種。
2.改善社會環(huán)境
人類社會,是以人為中心,人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的社會;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生命價值是社會的職能。大學生的生命觀培養(yǎng)和提升,培養(yǎng)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 社會意識。只有在一個重視生命的社會里,人才能形成科學的生命觀。
3.開展生命觀的理論與實踐教育
這次的生命教育活動,使我學到了許多關于生命的寶貴的知識,也引發(fā)了我的許多感慨。
生命不能彩排,只有一次精彩。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生命就像數字“1”,而財富、地位、名譽等種種其他事物都是“1”后面的“0”。只有有了生命的數字“1”,后面的“0”才能有意義;如果沒有了生命的數字“1”,后面的“0”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生命的重要性。然而現實中,卻有許多人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與熱愛?,F在的人們不知道“生”之所以寶貴,因此不懂得尊重生命,愛惜生命。
生命,就是永不熄滅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的生命,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般,生不如死。周國平說∶“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币粋€人生命的價值,是用他的思想深度來衡量的。
生命,就是永不熄滅的希望。一個沒有希望的生命,只會不斷地墮落再墮落?;艚鹑碇挥腥齻€手指頭能移動,但卻是世所公認的大科學家。他之所以成為世所公認的大科學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殘酷的困難面前不放棄自己的希望。
生命是卑微的,生命是偉大的。生命是短暫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堅強的。生命是墮落的,生命是崇高的。生命是無意義的,生命是有思想的。所有這一切,都取決于我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生命,升華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吧!
關鍵詞: 生命教育 校本課程開發(fā) 背景 內涵 實施策略
“校本課程開發(fā)”(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詞最初是由富魯馬克(A.M.Furumark)和麥克墨倫(I.McMullen)等人于1973年7日在英國召開的國際課程研討會上提出并加以闡述的,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采用這種課程開發(fā)模式的國家日益增多,但是對其概念的理解卻不盡相同。我們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是這樣理解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指在國家課程計劃規(guī)定的范圍內,以學校為課程開發(fā)的場所,依據學校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學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課程資源,由學校教師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個人合作進行的,旨在滿足學生的獨立性和差
異性,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課程開發(fā)活動。
一、在中學生物學科開發(fā)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緣由
(一)現實生活中生命意識的失落與渴求呼喚生命教育
當歷史的車輪駛向高科技、電子化、物質極為豐富的21世紀時,人類卻迷茫了、困惑了,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小學生們,他們?yōu)榱四苋谌肷娓偁幦找鏆埧岬奈磥砩鐣?,只能放棄一切,努力學習。他們難以感受到生命的快樂、美麗,生活的豐富多彩,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而一些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和敏感的孩子,則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他們找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學生甚至放棄了生命,近幾年大量的輕生報道見諸報端。不難理解,與對自己生命的輕視相伴隨的是對別人生命的輕視,對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寬容,使得敲詐、欺壓,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我曾在所在學校對296名初中生進行了生命意識問卷調查,也訪談了幾個學生,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在同孩子們探討有關生命的各種問題時,孩子們的渴望、興奮、欣喜、好奇之情讓我激動和嘆息,他們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熱切盼望著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二)中學生物課程是融科學知識傳授與生命教育為一體的一門重要學科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學,理所當然地應該承擔起科學知識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重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生物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還要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學生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等等。中學生物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細細研究中學生物教材,其每一章節(jié)都蘊涵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們做有心人,認真揣摩,就可以在生物教學中很好地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與生命知識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1.生物的生殖――引導學生敬畏生命、珍愛生命。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對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正確的生命觀又會成為學好科學知識的動力,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喚起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們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過開花、傳粉(自花傳粉或異花傳粉)、雙受精的過程,然后再逐步發(fā)育成果實,產生種子來繁殖后代。在這個過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傷害,或沒有傳粉,果實將不能正常發(fā)育也就不會形成種子,而一粒飽滿的種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礎;又如,人的生命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產生幾億個,這些通過女性子宮游向輸卵管,在到達輸卵管時只剩下數千個了,最后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強壯的,受精卵再在子宮內發(fā)育10個月。可見,生命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生命都是無比寶貴的。教師通過生物生殖的教育,解開了學生心中的疑問: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也讓學生知道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能正確地面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父母給予自己的生命。
2.生物的衰亡――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死、提升生命價值。
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頻頻發(fā)生在校園的學生自殺事件和其它各種自毀行為都暴露出許多青少年學生的生命力極其脆弱,不能珍視生命,也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義。為此,我們可以在生物學教學中從生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生死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生死,努力提升生命的價值。比如,秋天的落葉要經歷一個葉柄基部形成離層――隨風吹落的過程,春天樹木依然生出新葉再現生機;單細胞的生物可以在生長到一定的時候一分為二變?yōu)閮蓚€新的生命,原來的個體不復存在;人也會生老病死,死后,人的個體也和其它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為無機物重歸大自然……沒有生何來死?沒有死又怎會有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應是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寫照。通過教學,學生能夠了解死亡,正確面對死亡,從而積極地看待生命,承載生存的責任,進而努力去創(chuàng)造和完整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生物與環(huán)境的適應性――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與自然的和諧。
任何一種生物都不能離開環(huán)境而獨立生存,生物的生存會影響到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會影響到生物的生存。比如,長期生活在沙漠地區(qū)的植物,植株矮小,葉片小甚至為針形,這就減少了水分的散失;生活在草叢中的青蛙體表是草綠色的,而沙土地里的青蛙則呈現黃褐色,等等。正是由于生物的適應性,才有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
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由此引導學生去關注自己生命的和諧與健康,關注自然界的和諧,愛護大自然。
二、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內涵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關注對青年一代進行整體人生的塑造,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賞生命、珍愛生命、體驗生命,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與理想,最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它決不是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知識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關懷層面的倫理教育與道德教育。它除了要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之外,更多的是讓學生關注生命的倫理精神方面――人生目標、人生價值、人生超越,等等,以期實現學生人生境界的提升。開設生命道德教育課程,相關教材內容的設計質量非常重要。根據生命教育的內涵和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借鑒港臺實踐經驗,中學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途徑
(一)轉變德育觀念。
首先,學校領導要做生命教育的發(fā)動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作為學校領導者、決策者的校長要在生命教育中起關鍵的作用,要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制訂相應的教育政策進行配合,并將之納入學校教育目標中。沒有校長的發(fā)動與積極參與,很難相信一個學校能真正進行生命教育。其次,在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生物教師都應踴躍參加,千萬不能互相推諉,每個教師應努力充實自己,啟發(fā)自己的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去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生命情懷,在教學實踐中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生命價值引導,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注重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教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應對能力,形成自尊、自愛、自強的性格。
(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生命教育的綜合網絡。
在我國現階段,生命教育的實施與開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發(fā)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綜合德育職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生命教育環(huán)境。社會應為開展生命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的現實條件,納入社區(qū),營造對青少年甚至全社會進行生命教育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家庭是塑造一個人品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每個人都在家庭中受到最好的或最壞的道德熏陶,所以學??蓞f(xié)助家長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指導他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導兒童,使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生死觀,體驗到自己生命的可貴,并學會尊重與關懷他人,珍惜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最終使每一個兒童都成長為生命的所有者與愛護者。
另外,我們在生命教育的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體驗和實踐活動,重視課外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地體悟人生,提升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史習燕.少年暴力和愛育的缺失.中國教育報,2002年8月23號第六版.
[2][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爾(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56.
[3][法]居友.余涌譯.無義務無制裁的道德概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4]劉宣文,琚曉燕.生命教育與課程設計探索.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8月.
[5]柯政.生命教育與人格建構.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