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應用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計算機文化 基礎課程 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日益發展和計算機知識的廣泛普及,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社會需要大量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重視基礎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難點。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在中學就已學過計算機相關課程或在家里就擁有電腦,對計算機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學生對計算機不感興趣,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同學以前從來沒接觸過計算機。這些都造成了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一節課講的內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又因為覺得內容簡單,心不在焉。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差異,使得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尺度。因此,可在開學初舉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免修考試,讓計算機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免修基礎學習,選修其他應用性更強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沒有通過考試的同學,繼續進行基礎學習,這也使得同一個班的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較平均,較容易把握教學尺度。
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需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使用,覺得這門課的實用性不大。而且課堂上對知識點的一步步講解,也使學生覺得計算機知識太繁瑣、枯燥、無聊,產生厭學情緒。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應該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突出這門課的實用性,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
二、案例教學法及其優點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把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通過案例分析以提高學生實際運作能力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以典型案例劃分教學內容,以案例引導課堂教學,以案例引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以實際案例為剖析對象。教師指導下教學,學生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以尋求實現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優點:1.案例教學法從來自社會實踐的案例中的問題出發,能夠促使學生更懂得尊重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強調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打破了課本原有以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為順序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設計恰當而豐富的教學案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案例教學法應該說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可貴之處在于發現新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驗證、發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計算機文化基礎”案例化教學實施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知識點恰當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過程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獨立的知識點,而且有助于培養綜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個知識點為例,說明具體案例設計的內容。
(一)word案例:個人簡歷的制作。
個人簡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簡介,是評價和認定學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場合需要使用,例如學校里社團的招新、學生會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職過程中。本案例制作的個人簡歷首先有一個封面,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專業、學校、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使用藝術字、圖片、文本框、水印等技術進行制作。簡歷正文以項目符號進行分類劃分,介紹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主干課程、愛好與特長、自我評價等。通過此簡歷的設計,把word文檔中字體、段落的設置,項目標號、文本框、藝術字、圖片的插入,背景、頁面的設置、頁面邊框的添加、分欄等知識點融會其中,讓學生感到學習的知識非常實用,學得更加主動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劃書的制作。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也經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長文檔,如社團活動的策劃書、論文等。這個案例以一個社團活動策劃書作為素材,其中的活動安排以表格形式記錄,讓學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設置,然后通過對整個文檔進行格式設置,讓學生學習排版的一般技巧,學會設置標題樣式、段落的大綱級別,熟悉分隔符、頁眉頁腳的插入和設置,會使用文檔結構圖進行查看、創建目錄等。
(三)Excel案例:學生成績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學們會經常使用Excel表格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和管理,因此設置一個學生成績分析的案例,讓學生熟練掌握Excel的相關操作。首先通過簡單的格式設置,了解Excel中字體格式、單元格數字類型、邊框、對齊方式、行距、列寬等的設置,然后進行計算學生總分、平均分、排名、突出顯示不及格人數等的操作,讓學生學習Excel表格中函數的插入、條件格式的設置,然后進一步按某門課程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序、簡單篩選或高級篩選,講解Excel中的簡單數據處理,最后根據學生的平均成績畫出相應的分析圖表,讓學生掌握圖表的創建和修飾。
(四)PowerPoint案例:學校簡介。
有時候,同學們需要針對某些主題進行演講,例如學習交流、畢業答辯、產品介紹等,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這個工具。本案例通過制作一個學校簡介的PPT,講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燈片,選擇幻燈片模板,設置配色方案、母板、備注內容等,并在不同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表格、藝術字、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重點介紹如何設置幻燈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燈片的切換方式、自定義動畫、幻燈片放映等。
經過一年的教學驗證,使用案例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覺得學習的知識實用有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質量,也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掌握了office這些辦公軟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機考試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四、總結
教育的任務不是將信息灌輸到學生頭腦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來充實學生的頭腦,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融會貫通,隨著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案例的設計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改進,以適應新課程、新形勢的要求,只有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冬梅,王愛繼.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案例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34-148.
[2]張積家.高等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關鍵詞:多媒體案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牟書(1974-),女,四川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資助項目“社交網站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編號: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職學生正處在從少年走向青年,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身心發生劇烈變化,容易產生種種矛盾,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當前我國很多中職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其他知識性的課程教學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學包含了大量內隱性的知識和社會技能,采用傳統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活動訓練、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體方式呈現的案例,能夠為學生創建一種再現的真實情景,通過學生的觀察、體驗、討論、反思,促使學生掌握內隱的心理調節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多媒體案例教學法并非總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是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多媒體案例的選擇,二是多媒體案例教學的課程設計。我們根據教學實踐,對多媒體案例在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實踐進行了探討,并對總結了多媒體案例教學的課程設計。
一、多媒體案例在中職心理健康教學中的實踐
(一)多媒體案例的選擇與制作
選擇一個好的多媒體案例對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教師在選擇心理多媒體案例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2]:
1.典型性。案例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夠反應學生遇到的普遍性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幫助學生將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廣泛遷移到其它環境。
2.真實性。案例應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真實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學生的共鳴。多媒體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點、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應加以完整介紹。
3. 時效性。社會在不斷發展,中職生所面臨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在選擇案例時,要考慮中職生所處的時代背景,選擇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找到符合標準的多媒體案例并不容易,教師可以考慮根據課程教學的要求,拍攝相應的情景劇。情景劇取材于中職生中職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拍攝。
以“人際交往”一課為例,我們根據溝通的理論,按照表達、傾聽、禮節、心靈四個部分,拍攝了四個人際交往小故事,每個故事均以AB劇的方式呈現。AB劇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兩種不同的情節發展。在本研究中則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處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溝通結果,其中一種為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導致誤會、矛盾和沖突,另一種則是正確的溝通方式,溝通的結果是互相理解、順利解決問題。
除了AB劇情之外,還加入了專家分析,動畫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專家訪談的形式,讓專家點明A劇和B劇中溝通之所以出現差異的原因,解釋其中所涉及的溝通原理和技巧。當專家解釋時,輔助以動畫、情節重現等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個小故事的最后,設立了一個問題環節,即給出一個虛擬的溝通情景,要求學生選擇在該情節中會怎樣采取行動。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以便對本段內容有更深入認識,并且能夠真正達到訓練溝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體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學課堂的使用
我們在北京某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學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案例,并驗證其教學效果。A、B兩個班在一節課內都學習案例1和案例2,分別以文本和視頻形式呈現。其中A班先學文本案例1,再學視頻案例2;B班先學多媒體案例1,再學文本案例2。每個案例看完視頻資料或者文本資料之后,教師均根據案例組織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之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對學生上課的狀態進行觀察,并記錄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課程結束以后,讓學生根據對故事內容的興趣在5點量表上打分。
結果表明,對于先學習文本案例,再學習多媒體案例的A班,在興趣量表上,對多媒體案例的興趣與文本案例的興趣差異邊緣顯著(P=0.06),對多媒體案例的興趣大于文本案例。課堂觀察也表明,學生對多媒體案例部分的教學更投入,全班出現多次笑聲,分組討論時也更加積極,在全班討論時有8名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平均回答時間為20秒。對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則較為分散,在全班討論時有6名學生主動舉手,平均回答時間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觀看多媒體案例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涉及自己的感受較多,而觀看文本案例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多圍繞案例本身來進行。A班的結果顯示,多媒體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也更高。
對于先學習多媒體案例,再學習文本案例的B班,在興趣的得分上,兩種形式的案例差異不顯著(P=0.55)。課堂觀察表明,學生在多媒體案例時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學生開小差,課堂較為嘈雜。分組討論時,有3名學生舉手,平均回答時間為15秒。在觀看文本案例時,學生們分神的狀態依然較嚴重,但課堂較為安靜。分組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在2分鐘之后很多組就停止了討論。全班討論時,只有1名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課后對AB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訪談,兩個班的學生都認為,多媒體案例形象生動,容易理解,文本則較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對本課的評價低于A班,認為這個課程的用處不大。以往的多媒體案例教學法主張首先利用多媒體案例的真實性、趣味性來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但我們在本研究中發現,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體案例并不適合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呈現。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劇案例他課堂常用的“紀錄片”式案例不同,由于與真實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際溝通知識也是內隱性的,并沒有將主題用顯而易見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沒有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學生在觀看中注意的焦點不夠集中,在后面的討論也只能限于膚淺的表面理解,導致討論的積極性不高,也沒有深度。
其次,由于學生長期接受“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對課堂開展的方式已經有了預期,一般的課堂開始時,學生是從下課時的“松”進入上課時“緊”的狀態,隨著課堂內容的開展,教師會適當地讓學生再“松”,然后再次“緊”。但是在B班,教師一開始向學生呈現視頻,讓學生直接進入“松”的狀態,打破了學生已經習慣的課堂教學節奏,學生來不及調節自身的狀態,導致對多媒體案例注意不足,對隨后討論的興趣也不高。對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學生覺得更加枯燥,出現了完全不在狀態的情況。相反,對于A班來說,文本案例的呈現方式與平時較為接近,提供了一個緩沖調整的時間,后面的多媒體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其他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有很大的差異,授課形式、師生互動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總是強調體驗式學習、在行動中學習,常用游戲、訓練,鼓勵學生發言,參與討論,但是傳統課堂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其它課堂上已經習慣了這種學習模式,對課堂的呈現形式已經有了一定的預期,猛然轉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常常表現出不愿意參加活動的心態。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往往不愿意參加游戲活動,但如果是在放學后的課外活動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就能夠非常積極。兩者的差別正是由于學生對“正式課堂”和“課外課堂”的預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時,需要必須要考慮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程中設計一定的過渡環節,逐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活動、討論的參與程度。
二、基于多媒體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
多媒體案例為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發揮其優勢,還需要適當的教學方式和精心的教學設計。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學方法中,教師不是進行通常宣講式的教學,而是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討論,即教師只批評與提問,讓學生發現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案例進行教學時,要采用以案例為中心,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師生交互為教學活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4]。
經過前期的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使用多媒體案例教學的基本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
教師選擇、熟悉有關視頻片段,包括情景劇、專家講解,以及相關的溝通理論和技巧。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心理健康類的多媒體案例的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一般來說,一段視頻在3-5分鐘左右,學生討論時間在15-20分鐘,教師總結時間大致在5分鐘作用較為合適。
教師還需要設定課程相關的認知、情感、技能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討論認識到基本原理。學生在上課前要對本課的目標有了解,知道本課的內容,最好在課下有過相關的觀察和思考。
(二)知識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教給學生關于身心發展的常識、關于自我調節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課程體系方面要注重課程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案例學習中學會的技能廣泛遷移到其它環境。在教學開始時,先向學生介紹有關的知識和理論。這部分主要以教師講授、提問、討論的方式來進行。通過講授、讓學生進入對相關的知識點的思考狀態,以便學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學習中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
(三)多媒體案例呈現
在呈現多媒體案例之前,向學生簡單介紹多媒體案例,并讓學生觀察并體驗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沖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沖突場景進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對該問題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討論
分析討論是多媒體案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體案例之后,教師根據多媒體案例,結合本課的內容給出幾個討論的題目,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每位同學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形成認知沖突,并通過討論獲得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討論,讓學生進一步開闊思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在討論中教師還可以再次重復播放多媒體案例材料。學生第一次觀看多媒體案例時,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細節,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點。經過討論之后學生形成了對問題新的看法,這時再次觀看案例,學生能根據討論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細地觀察多媒體案例的內容,獲得更多的體驗。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只播放多媒體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點細節,引導學生去體會、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為訓練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將理論知識和案例聯系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全班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強調心理知識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在這個環節,教師還可以給出幾個其他情景下的類似案例,讓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其他情景中,處理類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倪堅.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職教論壇,2010(29):40.
[2]牟書.曾美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視頻案例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8(7):67-69.
Abstract:《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requires us to search for a personalized teaching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with strong practical.
關鍵詞:心理暗示 語文課堂 應用
Key words: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Chinese Classroom Application
作者簡介:杜德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宋維,吉林省樺甸市第四中學
一、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作為一種特異心理學現象早就存在且被一些智慧者巧妙地運用,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暗示應用。時至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心理治療醫生G?洛扎諾夫運用這一方法成功地治療了一些由考試導致信心不足的心理疾病患者。隨后他將這一方法發展成為“暗示教學法”。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這樣定義:“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無對抗、無批判、無抵制的基礎上,通過議論、表情、手勢、服飾、環境氣氛等有利條件,從側面間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潛意識,從而對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在教育中運用暗示手段,通過轉變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激發學生的心理潛力,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負擔,以此達到高速、高質地傳遞教學信息的目的。”這是教育者有意識的活動,但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不被受暗示者感知和意識到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任何一種教育教學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其教育效果越大。”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心理暗示法正符合了這個要求。
二、課堂特點
2001年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的豐富性特點,改變固有的舊觀念,讓語文課堂豐富起來,“課堂教學生活化”“有意識地將生活世界相關資源引入實際教學中,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由單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走向生動,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少慢差費的狀態,唯有源頭活水,方能渠清如許。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的個體體驗也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語文課堂關注不同的聲音,具備民主化特點。同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一點要求語文課堂注重學生的體驗性,我們的教師不能讓個別聲音代替大眾感受,淹沒大眾的聲音,讓語文課堂充分地具備體驗性民主特點,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整體發展。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條理念提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主宰的課堂局面,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課堂還應具備學生的主體性特點。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就注定了它是開放的,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等的開放。只有這樣才能系統化,讓我們的學生開闊視野,由點點聯系到點線、面面聯系,形成交叉性網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真正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在新理念下應具備豐富性、體驗性民主、學生主體性、開放性四大特點。
三、理性依據
通過對心理暗示法的分析可以知道其在課堂上的功能主要是在場暗示下激發動機進而開發學生潛力。馬斯洛層次需要研究表明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心理暗示法得以理性應用的條件。人都是渴望成功并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內在動機是普遍存在的,但巨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習的內驅力不夠。心理暗示法則可以在一定場內把各種暗示因素組織起來,帶動學生動機的內驅力,從而形成很強的動機需求。語文課堂就是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二元化的場,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的場中很容易進入場內角色定位,完成在場的角色選擇,具備所在場的角色特點,這其實就是個體已經進入了暗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中。而語文課堂的特殊性與心理暗示法進行了很好的對接,為心理暗示法提供了一個可操作性平臺,教師是這個平臺上的“導演”,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場內具有足夠的民主與自由。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和開放性可以使“導演”任意安排“燈光”“背景音樂”“煙霧”(暗示手段)等等,進而完成預定目標。
四、策略例析
心理暗示策略中最基礎的是語言暗示、體態暗示,這里不一一詳述。
1.情境暗示
洛扎諾夫說:“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作為特定情境的語文課堂是一個最易設定的場,所以李鎮西把課堂轉設在岷江之濱、草地上、田埂旁……在特殊的情境下,學生心情放松,特定心理反應和無意識心理傾向協調發揮作用去感染學生,從而增強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2.行為暗示
主要通過學生的體驗完成。一些課程老師的講授未必有學生的直接體驗效果好,如話劇類課文。所以很多老師編排了課本劇,讓學生親身體驗劇中人物角色所富含的豐富情感,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文的主題。這種感受要比外界語言的刺激深刻,學生的反饋也很好。魏書生也經常在書寫標題時故意寫錯,然后讓學生挑錯,再找一名易寫錯字的學生去板書正確的字,加深其印象。
3.角色暗示
生活中個人的角色定位是很強的,在不同場中又轉換著不同的角色且具備這種角色的特點。每個人都給自己一定的角色暗示,深負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休老師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角色暗示,他面對的是一群性格古怪的問題學生,平時根本無心學習,于是他成立了合唱隊,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個角色,讓迷失的心回到合唱隊這個場中,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歸屬,渴望實現自我,于是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魏書生在上課前總是用一個詞“商量”來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轉變教師的角色,給學生一個民主平等的暗示。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的思考與言說――一位教育學者的演講錄[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關鍵詞:通信安全與對抗;多維立體教學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58-02
《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屬于我校學歷教育通信工程專業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信息論與編碼理論》、《數字信號處理》和《衛星通信》等前導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掌握無線通信安全與通信對抗技術的基本知識,能夠在通信系統信息傳輸過程中運用通信安全和通信抗干擾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抗各種形式的干擾,提高系統傳輸可靠性。該課程對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勝任通信工程專業崗位任職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學制定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授課計劃、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我們專業教師教學活動中所要考慮的重點。
一、課程特點
該課程是一門多學科、專業交叉滲透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涵蓋的知識面相當廣泛,不僅包含了無線通信安全概述,以及通信對抗原理中關于通信偵察、通信信號測向定位和通信干擾的內容,還包括擴頻通信的基本理論,以及抗截獲、抗干擾通信的理論與技術、抗衰落通信原理、衛星通信抗干擾應用等,涉及內容非常多。該課程課時量僅為40學時,在此種情況下,要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關鍵在如何能有效地開展理論與實驗教學,通過多樣化靈活性高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深入形象地理解所授內容。
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該課程由于教學內容過于飽滿而課時量又少,同時受限于種種軟硬件限制,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本課程采取了類似于高中教育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除了教師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外,落后的實驗教學手段也是選擇這種教學手段的無奈之舉,加之教師從事無線通信安全與通信對抗現場技術工作的機會很少,因此,課程教學主要依仗課堂教學便成了必然選擇。按照這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根本無法滿足本科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要求。鑒于此,本文首先對該課程教與學過程中呈現出的幾個突出問題進行總結闡述,進而研究解決之法。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的幾個突出問題如下。
1.多媒體課堂枯燥,學生興趣感不強。在《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通信安全與對抗的競技場是圍繞信息的獲取的電磁空間,其斗爭手段亦是無聲無形的電磁信息,因而其教學內容抽象,要求重點掌握的知識復雜,單純依靠多媒體課件和黑板板書的課堂教學手段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學生還處在被動吸收的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調動起來。此外,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大四學生,學生在這一階段已經處于聽課的疲憊期,對“學生聽老師講”的傳統授課模式已經產生疲憊[1,2]。另外,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已經有比較強的自我意識,但又不能很好地自主學習,而且還要給考研復習和畢業設計任務分配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出于這種心理,他們對課堂投入的精力不夠、興趣感也不強。
2.前導課程知識龐雜,靈活運用難度大。《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涉及到的前導課程知識較多,其中通信原理被應用于DS擴頻信號抗干擾性能分析和FH/SS信號抗干擾性能分析中、信號與系統被應用于干擾抑制技術的譜分析中、信息論與編碼理論被應用于擴頻碼序列的設計中、衛星通信是衛星通信抗干擾技術學習的基礎、數字信號處理是理解空域干擾抑制原理的基礎。該課程被安排在通信工程本科專業教學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大多數課程學習。但是由于僵化教學和遺忘等原因,很難要求學生隨時靈活運用各種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常常要為學生復習各種課程的相關理論。但由于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復習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甚至會好心辦壞事,攪亂學生本就混亂的知識體系。
3.實驗教學資源有限,欠缺科學的實驗設計。本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基本理論、公式和概念,還有原理框圖和流程圖等非常豐富。這些內容僅僅采用講授的方式,效果會很差。同時,諸多理論和原理又并不適合采用案例式教學形式。這為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筆者認為必須輔以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實驗環節,才能加深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教學資源中缺乏必要的無線通信安全和通信對抗演示實驗實物平臺,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仿真實驗內容是關鍵。
三、多維立體教學法在本課程中的應用
多維立體教學法是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交流和信息傳遞由單方向,轉變為多向立體,即讓學生動眼觀察,用心思考,動口表達,動耳感知,動腦創新,動手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眾多感官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來,活化思維,突出主體性[3,4]。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有利于知識的高效獲取與常態保持,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多方面綜合發展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力圖采用多維立體教學方式,即,將以黑板板書為主的傳統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專用軟件仿真、課外互助交流、定期意見反饋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提出了“多維立體”協同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通過建立起由教室到實驗室、由課內到課外、由基礎到進階、由進階到創新、由課本到仿真、由自學到合作的多維立體化理論學習和實驗能力培養模式,將教室課堂、進階課堂、實驗課堂和課外互助課堂組合起來,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學習與未來實際工作氛圍更加貼近。同時,所提教學模式由于采取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方式,因而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有助于解決第2節所述的本課程中教與學面臨的諸多問題。
本文在“多維立體”協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針對《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課程特點,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直觀、形象地理解基本理論和工作原理,設計了契合教學內容的Matlab/Simulink仿真實驗,充分體現了“多維立體”協同式教學模式所強調的由教室到實驗室、由課內到課外、由基礎到進階、由進階到創新、由課本到仿真、由自學到合作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調動和調控學生參與實驗積極性的作用。此外,為了將“多維立體”協同式教學模式中所倡導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落到實處,進而全程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筆者還在多媒體課件中融入了辯論、填空和故事追溯等諸多環節,實際教學效果良好。
四、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目前《通信安全與對抗技術》課程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對該課程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性的研究,提出了“多維立體”協同式教學理念,將以黑板板書為主的傳統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專用軟件仿真、課外互助交流、定期意見反饋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建立起由教室到實驗室、由課內到課外、由基礎到進階、由進階到創新、由課本到仿真、由自學到合作的多維立體化理論學習和實驗能力培養模式,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榮,李白萍.多維立體教學法在《微波與衛星通信》教學中的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58(S2).
[2]王祖林,郭旭靜,尚佳棟.通信對抗基礎實驗的教學設計[J].實驗室科學,2010,13(1).
[3]陳安,彭端,于兆勤,等.基于能力培養的電子信息類實踐課程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
[4]閆坤.《擴頻通信》課程教學實踐初探[J].中國新通信,2013,(09).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in Theory Teaching
of Secure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KANG Kai,XU Dong-hui,GUO Wen-pu,ZHANG Hai-jing
(Group 403,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Xi'an,Shaanxi 710025,China)
關鍵詞:CDIO;工程教育;信息安全;分梯度
作者簡介:康曉鳳(1978-),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信電工程學院,講師;鮑蓉(1968-),女,上海人,徐州工程學院信電工程學院教學院長,教授。(江蘇 徐州 22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1JSJG25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107-0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技術發展更新最快的專業之一,而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又是本專業技術更新最快的課程之一。為使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能跟上社會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在給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理論的同時,還要強化動手能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同時在實踐應用中主動學習新知識去解決各種問題。
CDIO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的理論、技術與經驗。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學習”,這個思想和所倡導的學以致用和應用指導學是一致的。
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課程,學生最初學習的積極性會比較高,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只有在CDIO 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過程,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基于CDIO理念的教學大綱設計
根據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構思信息與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大綱時,著重在教學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課程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內容方面要求與當今的技術發展同步,將熱點問題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去。例如,2013年“3.15晚會”曝光的和網絡安全相關的問題,可以融入到相關章節的教學內容,分析其成因、原理和解決方法。課程設計要能與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和全國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級各類相關學科競賽的水平同步,同時定期與相關的企業和院校交流,保證能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省級以上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和省級以上信息安全競賽的主要獲獎者,本課程就可以免修。
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經過課程組的討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發展現狀和前沿技術、網絡操作系統安全、網絡實體安全、網絡數據庫與數據安全、數據加密和鑒別、防火墻、網絡攻防技術與應用、Internet安全和VPN技術等,實驗項目包括密碼學(置換、替代、DES和RSA)、PKI、多級安全訪問控制、防火墻、入侵檢測、病毒、VPN和安全審計等內容。課程設計遵循以賽帶練的指導思想進行開展,主要分為兩大方向:安全作品和模擬攻防。安全作品由教師指定參考題目或學生自擬題目來實施,這些題目主要參考各級信息安全競賽而不斷更新,如文件透明加解密、基于Android平臺的安全通信錄、基于Android平臺的綠色瀏覽器、基于Android平臺的手機防護系統等。模擬攻防由教師提前創建一個模擬環境,在此環境中預留一些漏洞和層層關卡,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的關卡越多,則完成質量越高,環境和關卡的設置參考各級攻防賽的相關設置。
二、一個核心、一個導向、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提出了一個核心、一個導向、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方案。一個核心是指以從業職位為核心,以信息安全人才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基本需求為基礎設定了三大類職位:安全軟件開發、安全顧問和紅客。引導學生在學習期間擬定職業方向,進而有針對性地提高某個方面的能力。一個導向是指以項目經理訓練為導向,即與網絡安全充分結合的綜合性的團隊式項目訓練,從團隊人員的確定、項目計劃、項目實施和項目的推廣整個過程都有項目經理來執行,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三個層次是指本課程的教學結構和內容上分為基礎模塊、項目模塊、企業模塊三個層次。基礎模塊是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項目模塊是項目經理訓練,企業模塊是實訓基地的企業項目實訓。
三、分梯度的學生培養機制
徐州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沒有設置信息安全專業,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只是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網絡工程方向開設,而信息安全人才是復合型的人才,僅僅在網絡工程方向的學生中去培養優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是困難的。學生僅僅學習這一門課程遠遠達不到社會對信息安全人才的技能要求,所以我校一般從大一開始進行選拔和培養。首先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中選拔一些有興趣的同學,進入學院設立的學生網絡技術學會,然后再從中選拔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學院與企業共同設立的信息安全小組。進入信息安全小組的同學采取導師制的方式進行培養,指導老師對信息安全小組的每個同學制訂一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指導這些學生去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申請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項目,在本科學習的第四年再把這些學生送到相關的實訓基地參加實訓項目,形成了四年分梯度的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機制,如圖1所示。
四、基于情景模擬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
在CDIO的12條標準中,標準5和標準6對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依據CDIO的指導思想和企業項目需求,課程組老師進行多方考察和篩選后,與企業合作建立了信息安全實驗室。本實驗室不僅可以進行常規的課程實驗,同時也能模擬各種信息安全應用案例,實現各類安全項目的實施。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的實踐教學體系將課堂教學、實驗項目、課程設計、學科競賽、教師科研、實訓基地、服務社會等環節有效地融入一體。
在實踐教學中采取情景模擬教學方法。每一個實驗都進行應用情景設計,按照“設定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經驗推廣”的模式進行實驗教學,使學生對每一個實驗項目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本科學習的第四年進入實訓基地學習,和校外工程導師一起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這樣學生掌握的技能就能和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實施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生在校外實訓期間參與企業各類工程集成項目多項,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CDIO理論和實踐能力
為了加深對CDIO的認識,并把這個理念帶到教師實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要求課程組的教師認真學習CDIO的理念,同時積極參加國內組織的CDIO教學研討活動。現在很多大學教師在自己專業知識和科研方面都是專家,但在實際工程和產業中的經驗非常有限,CDIO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具備熟練的實戰動手能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課程組教師積極爭取學院委派到企業進行鍛煉的機會,增強自己的實際工程和產業經驗。現在本課程組教師都具有工程項目經歷。
六、結語
在充分研究與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對信息與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從教學大綱的編制、教學模式的改革、實驗和實訓體系的設計,以及學生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10年起,學生申請軟件著作權4項,在國內的各類期刊9篇,在省級以上信息安全技術相關的學科競賽中獲獎11余人次、申請省級以上大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新創業項目10項。在此基礎上,將繼續運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王天寶,程衛東.基于CDIO 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2]林英,李彤.信息安全專業“應用安全方向”CDIO實踐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6):94-97.
[3]徐劍,王學毅,譚振華,等.基于CDIO的網絡安全類課程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2,(8):61-68.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心理學教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應順應時展潮流,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始終做到人本主義思想。本文首先論述了當前學校心理學教學現狀,指出了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接著論述了針對性解決策略。
【關鍵詞】心理學;人本主義;教學
一、學校心理學教學現狀
學生都認為心理學的學習會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有利,因此對心理學學習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夠學到較為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為了適應時展與社會進步,心理學教師一直對此進行著細致的研究,但取得的效果卻并不理想,一學校不能對心理學課準確定位;因為存在著財力緊張、人員缺少,以及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很大等問題,所以學校時時刻刻都想引進專業能力強、技術水平高、講求職業道德的心理學課教師。但當前設置的心理學教學目標,卻著重于對學生講解一些基本性知識。二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與實用性,在當前的心理學教材中,只有簡單描述了人的一些心理與行為,而關于人的心理與行為有影響的內容卻非常稀少;三教學手段過于簡單,與前面的論述相同,很多教師在講解心理學知識時還是以課堂講解為主,而沒有重視到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心理學教學中人本主義思想應用方法
1.調整和完善課程結構體系
教育心理學重點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規律與學習條件。在當前的教育心理學學習中,主要內容是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一章中講解維果斯基、皮亞杰和柯爾伯斯等人的心理學研究;在“一般學習心理”一章中主要講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和學生的生理機制等;在“分類學習心理”一章中講解如何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應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等;在“學習理論與教學”一章重點講解了最近出現的基礎理論知識,而刪除了一定內容的舊理論;在“教學心理與教師”一章重點講解了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學生的學習與教學心理結合在一起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形成了較為嚴謹的教學結構。
2.加強實踐操作
設置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學生今后的教學解決遇到的各種實踐問題,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因此,教育心理學的重點內容應該是如何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態度、掌握知識、學習動機與道德教育等。如在學習“知識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創造合適的活動內容,教會學生如何整合知識,如何形成自己的概念等,要重視理解高層次的知識和進行高層次的學習。再有,教師在講解上述有關內容時可以應用一定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設計一定數量的思考題、案例分析題和討論題,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在掌握一定內容理論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讓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創新教學內容
現代教育心理學重點研究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重視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重視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應用教材的同時發揮教材中重點內容的作用。同時重點學習“學習心理”、“品德心理”、“心理發展與教育”等三個方面。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做到以學生為主,將學生心理的發展做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真學習皮亞杰等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的深層次內容。再有,還需認真研究學習的本質、過程和學習條件,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育心理方面,要重點講解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需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學習個別差異一章時,要重點講解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如何應用等,再有,也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等。
4.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師生共同討論的教學方法。講解教育心理的基礎知識時,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前面講,這時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利用師生間的對話幫助學生找到知識中的疑點和難點,從而展開討論和研究,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師要以精細為主,而且需要重點講解有關主題方面的內涵與邏輯之間的聯系,學生才能系統的理解。
5.積極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如在研究學習知識、形成技術與遵守法規等內容時。教師還需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針對某一問題展開思考,擁有自己的觀點和結論,然后在小組當中進行討論,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見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合作意識。教師最后做出總結,糾正學生認識中的失誤之處,進一步將理論知識加以深入,提高教學效率。
結語
總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為今后其他課程的改革積累經驗。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在課程改革中具有主體作用,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講求師生間的協調配合,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麗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與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03).
[2]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
(一)教材與課程中存在問題。我國現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注重兩方面的內容,其一,強調實際服務,其二,偏重研究基礎。我國過去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大部分以面對教育實際為出發點,認為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心理規律和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所以教育心理學的教材通常是從基礎知識、技能培養、思品教育、審美水平、個別差異等方面進行組織,這樣,實際上教育心理學就失去了其學科本身的學術價值和學科價值。隨著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深入并且傳入我國學術界,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為充分體現其學科的心理學特性并突出本學科的科學特性,走向了學術的另一個極端,即重視在實驗室里的研究,相對忽視教學實踐中的實際需要,使得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與西方的“教育心理學”越來越接近。
(二)教學方式與評價的問題。教師在課堂進行講演是我國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長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合作學習與探索、人本主義的學生中心等主題,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又常常是教師拼命說,學生拼命記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心理學的絕大部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只是紙上談兵,學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核心知識,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評價一直采用筆試考試的形式進行,而考試的內容基本上也是對基本概念和內容的考查。在此種教學方式下,考試前臨時突擊,考后全部忘掉的現象普遍存在。這與當今社會對大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去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充分發揮創新、創造能力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種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沒有提升作用,對高等院校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極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教育心理學是以學生學習特點、規律和條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其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發展與教育、一般學習心理、分類學習心理、學習理論與教學、教學心理與教師等方面的內容。“心理發展與教育”主要是闡述維果斯基、皮亞杰、柯爾伯斯等人關于心理發展的理論;“一般學習心理”涉及到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學生的生理機制等問題;“分類學習心理”會涉及到建構知識體系、學習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和促進以上方面的條件;“學習理論與教學”部分主要是關注基礎理論知識,壓縮舊理論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論和觀點;“教學心理與教師”主要涉及到教學的設計、個別差異、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教育。學習與教學心理在整體上前后呼應、相輔相成,在結構上,課程互為一體。
(二)重視實踐操作。解決教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進而達到提高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標。所以,教育心理學的主題應該是問題解決、學習態度、知識學習、動機激發、態度與品德等內容。例如,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能通過組織系列直觀、概括的活動能將簡單的知識有效地掌握,也要對知識如何整合、概念如何產生等重點問題重點關注,對高級知識、高層次的學習過程和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給予充分的關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動機激發”中,對如何運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合理有效的激發是要特別重視的問題,例如,根據成敗歸因論組織進行歸因訓練,根據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進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態度與品德”的學習過程中,要對品德結構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并且要對社會規范對個人品德內化的過程和相關的理論進行相關的說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內容都需要有教育實際案例的支撐,編寫相關的思考題、案例和討論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學習活動,通過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使學生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中真正具備實踐的基礎,對理論的理解有極大的幫助。
(三)更新教學內容。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方向為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在知識自主建構中的作用,在強調“教材”的同時,也要成為“學材”。對于“學習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發展與教育”三個方面進行有效加強。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必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研究學生心理的發展過程與發展規律,對以皮亞杰等為代表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的深層含義做充分的說明和闡釋。同時,需要全面了解學習的實質、過程和條件,從而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對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給予充分的重視,并且要介紹在信息技術的條件之下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在個別差異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紹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它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同時,學習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理解“學生”和“學習”,從而對不同的學習領域學習過程和教學規律的理解和認識才能達到不一樣的水平。
(四)對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改革。將課堂講授與師生討論相結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問題時,一般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可以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中來,通過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質疑和討論,促進學生的理解。課堂的教授應該傾向于精講,對有關主題的內涵和邏輯的聯系要有重點地突出,從而保證教學的質量。
(五)小組合作探討與學習。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并且運用知識,例如,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社會規范的內化等問題的探討。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討知識,能夠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結果的理解,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實際操作過程中,個體要針對某一主題進行獨立的探討,進而對相關問題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之后學生之間可自由結組進行討論,每人就相關主題的看法的觀點進行交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進行合理的培養。教師的最后總結和概括,保證相關主體理解的深度和知識的廣度,從而保證教學的效率。
三、結語
中專院校開設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實際的能力為目標,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一體化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本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還要教會學生在幼兒教育實踐中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幼兒教學活動,做到充分運用學習理論去分析幼兒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心理現象、特點和規律,做到有效地指導幼兒學習與發展,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幼兒學習和指導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實際運用到指導幼兒教育活動的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依賴、相互共存。
二、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心理學知識不僅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理論性,還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為學生很難運用抽象、形象的思維來理解這門學科,所以,部分學生就失去了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對于一些死記理論知識的學生又無法做到用理論知識聯系和指導實際,所以,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學無所用的錯誤想法。讓學生建立起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責任和目標。只有建立對幼兒教育心理學的興趣,才能做到主動學習、積極好學。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盲目灌輸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教師要利用計算機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將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多媒體途徑進行展現,改變生硬的知識為靈活生動的圖片、動畫、影片等。通過對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死板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利用信息技術參閱已集成的資源庫,借鑒和創新,實現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資源的互通與共享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信息技術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模式,推動著新型教育模式的發展,為教師的教學發展提供了資源整合的服務平臺。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促進了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的信息化,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優化過程。在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借鑒優秀教學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學模式的經驗,通過網絡的共享與利用,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豐富性。
四、創設真實情景,充分運用情景模式加強學生的深刻記憶
整合教學目標
根據三亞學院的“311”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職業傾向,筆者首先明確并整合了教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優勢,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技能,為以后成為一名教師打下必要的基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優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內容應該與日常教育教學聯系緊密,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體系科學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應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的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優化。
(一)弱化理論教學
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由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構成,但傳統的教育心理學重點內容為學習心理和學生心理,對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重視不夠。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實際聯系緊密、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在“理論”與“應用”的選擇上,弱化一些理論的教學,側重點放在這些理論給現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示上面;依據把教育心理學課程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發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心理,分別介紹學生的心理和教師的心理;第三部分為一般學習心理(簡單介紹各心理學流派的學習理論,對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進行整合和概括)和學習動機,第四部分包括知識、技能、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五部分為教學心理,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評定。
(二)強化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設置較多的實踐課時,增加了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涉及不多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的禮儀和溝通等實踐內容,并讓學生親自撰寫教案并開展講課比賽;聯系本地的中小學, 讓學生每周都有實習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講課方面的培訓,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溝通和禮儀培訓,讓學生能夠勝任在中小學實習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在課程中吸納教育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熱點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學習,成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在就業時能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音樂熏陶
在每次上課之前的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些愉悅、輕松、平靜的音樂,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態去學習,做到愉快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本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科的邏輯體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討論法
通過討論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生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部分,采用討論形式,既強調由任課教師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與自己的想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討論,做到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結合。
(四)案例教學法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師的基本品質”“課堂管理”等部分,運用經典正反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情景與現實情景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案例的運用又反過來促進了廣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五)研究型教學
給學生列出一定的主題,如“教學空間設計”、“大學生學生特點”、“大學生學習風格”“教師的職業倦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采取訪談法、問卷調查去做實際調查,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開展研究報告匯報會。
(六)引入心理測驗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心理測驗。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部分,隨堂對學生進行氣質測驗、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團體心理測驗,
(七)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在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恰當的心理訓練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引入團體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大風吹”、“滾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課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點大轟炸”、“我的自畫像”、“20個我”、“頭腦風暴”“心有千千結”等諸如此類的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教學中,這樣,既增強學科興趣,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八)試教法
試教法是指運用角色置換原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教”與“學”結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以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撰寫教案,并在組內開展評比評選出優秀教案,然后在全班進行講課比賽,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
(九)運用演示法和實驗法
如“知覺廣度”、“從眾心理”(阿希實驗)、“問題解決模型”等等,通過這些課堂實驗演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并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十)引用電影教學法
把電影鑒賞引入到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部分,引入教學電影《鐵血教練》,讓學生的觀看電影片段同時,并思考和討論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十一)開展實踐教學
要求學生完成聽課任務,即聽一位三亞學院優秀教師的課,進行觀察學習并做出學習反思;通過講課比賽挑選出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針對三亞市一中這個實習基地的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切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找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差距,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拓寬交流反饋平臺
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反饋渠道。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BBS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答疑、手機短消息平臺、微信、微博、電話答疑等交互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如把多媒體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在BBS里設置一些專題,鼓勵學生就這些專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微博里發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進行學習。
革新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輕視學生過程的狀況,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發展型評價、過程性評價。更新單一靜態的評價學生水平的標準,實施動態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