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開展心理咨詢的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獨立學院 發展性心理咨詢 模式構建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受到國家教育和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獨立學院是20世紀90年代末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依托普通高等學校(母體學校)教育資源、采用民辦機制運作的本科高等學校。由于相對寬松的招生政策和學生差異顯著的家庭背景,與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其特殊性,心理問題也更為棘手和突出,這無疑是各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發展性心理咨詢的內涵及意義
(一)發展性心理咨詢的內涵。
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指專業人員,即心理咨詢師運心理學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和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咨詢通常有兩種模式,即障礙性咨詢模式和發展性咨詢模式。前者指為各種有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咨詢對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預、治療,以消除咨詢對象的心理障礙,促進其心理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后者指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盡可能地圓滿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潛能,促進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1]。
發展性咨詢理論的形成,標志著心理咨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由重障礙、重矯正的咨詢模式轉向重預防、重發展的咨詢模式,由服務于少數人轉為面向多數人,由少數專業人員從事的工作發展為眾多醫務、心理、教育和社會工作者可以參與的活動,內容由障礙性為主轉變為發展性為主,目的由消除心理障礙轉變為促進心理發展,從而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為心理咨詢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二)發展性心理咨詢的意義。
發展性咨詢模式是我國學校心理咨詢模式的現實和必然的選擇。發展性心理咨詢不僅是學校心理咨詢,而且是整個心理咨詢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世界心理咨詢的發展趨勢看,心理咨詢已逐步由職業指導、學業指導、治療心理疾病等方面轉向對人的心理潛能的研究,幫助人們更好地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發展性心理咨詢模式有助于規范學校心理咨詢的發展方向,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手段,轉變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水平,使學校心理咨詢真正服務于培養目標,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性心理咨詢模式有助于我國心理咨詢與世界心理咨詢的接軌,有助于規范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方向,促進心理咨詢健康、快速的發展,真正使心理咨詢成為幫助他人、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性心理咨詢也是新時期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拓展,充分體現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地貫徹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方針政策,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實施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二、獨立學院心理咨詢的現狀
(一)獨立學院心理咨詢的現狀。
我國的心理咨詢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專業化水平較低。盡管我國心理咨詢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需要,推動了心理咨詢的發展。幾十年來,心理咨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已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我國獨立學院最早產生于1999年,借助母體高校進行辦學,因此獨立學院的心理咨詢在很大層面上照搬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模式和思路。獨立學院心理咨詢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對從事學校心理咨詢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進行培訓。
為了滿足學生心理咨詢的需要,大多數學院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解決了學院心理咨詢所需人員問題。目前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引進心理學系或相關學科畢業生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二是對擬從事學院心理咨詢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進行短期培訓。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和培訓機構已為心理咨詢教師舉辦了多期培訓班,為推進高校心理咨詢發展準備了骨干力量。
獨立學院先后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試點工作和實踐活動,內容與形式各有特色:開展學生心理咨詢、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設適合學生需要的心理學課程等活動。大部分學院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日常教學。
3.開展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相關研究主要有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塑造與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心理、職業生涯輔導與教育、心理咨詢的方法與技術、網絡心理與輔導、挫折應對與危機干預、心理咨詢機構與隊伍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等。聯系實際開展的研究多是有關學院心理咨詢模式、途徑、課程設計等方面。還有一些學院針對學生中明顯存在的問題進行比較專門的研究。此外,自編或修訂了一系列的量表,并采用量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測查。
(二)獨立學院心理咨詢存在的問題。
1.學院重視不夠,定位不準,經費投入少。
目前個別獨立學院由于主管部門和學院思想上重視不夠,投入的經費少,心理咨詢工作沒有普及,職責不明,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求助方式,沒有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學院、家庭、社會三級網絡模式沒有有效開展工作,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心理咨詢工作等同于德育工作,認為心理咨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用德育的方法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忽視了心理咨詢功能的發揮,即心理咨詢德育化,把心理問題當做思想政治問題,對心理咨詢工作產生了不良影響。沒有積極的預防措施,心理咨詢停留在口頭上、形式上,工作形式化,沒有真正落實到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等行動上,軟硬件設施不到位,缺乏實際效果。
2.獨立學院的心理咨詢機構不健全。
目前一些獨立學院對心理咨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上,心理咨詢機構設置混亂,隸屬關系不統一,有的歸學工處(部)、工會、團委或校醫院,有的歸院系管理,如教育系或心理系,也有獨立設置,由院黨政領導分管。由于名稱、隸屬關系不一致,制約了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管理體制不健全,權責不清,部門之間不協調,缺乏科學的有效的評估機制,工作隨意性大,效果不理想,甚至還有的學院根本就沒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
3.實際操作中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不高,心理專業教師匱乏。
一些學院對新形勢下學生身心特點,心理咨詢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心理咨詢對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要求高。國外心理咨詢人員必須有碩士以上學位和心理、教育方面實踐經驗,通過資格考試,才能從事此工作。相比之下,國內獨立學院咨詢人員還遠遠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咨詢人員大多是兼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心理咨詢隊伍主要由德育、心理學、醫務工作者三方面組成,其中多為兼職人員。據調查,醫務人員占17.4%,德育人員占55.4%,心理學、教育學專業教師占20.8%[2],這些人通過資格認證的寥寥無幾。咨詢隊伍中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缺乏,專業化程度低、水平參差不齊、隊伍不穩定、綜合素質低,缺乏系統的心理教育理論和方法,不能妥善處理復雜的心理問題,咨詢效果差,工作水平無法提高。長此以往,學生對心理咨詢工作失去信賴,這將會對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不良影響。
4.心理咨詢遵循醫學模式,重治療輕預防。
目前獨立學院心理咨詢仍遵循醫學模式,重障礙、重治療,輕預防、輕發展,教育對象面狹窄,工作重點放在少數患有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大學生的咨詢、輔導和診治上,而不是針對所有的學生的健康和發展,忽視了大多數學生接受心理咨詢與指導的需要。
5.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知識結構不系統。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大多數學校已開設,但課程程體系不夠完善,知識結構不全面、系統;理論研究滯后于實際需要,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理論與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未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獨立出來,沒有真正地納入課程體系建設中,從而造成咨詢方法西化,方式單一,工作目標盲目,效果不佳。
6.對心理咨詢業存在誤解與偏見,對心理問題存在不科學的認識。
由于我國心理咨詢業發展時間短,長期以來人們對心理咨詢業存在誤解和偏見,導致有了心理問題和疾病,不愿進行心理咨詢,或知道有問題,但害怕受到歧視,不愿走進心理咨詢室咨詢。不少學生認為心理咨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進心理咨詢室就是有精神病或神經病,對心理咨詢機構敬而遠之,有心理困惑時會選擇朋友或同學幫助,很少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咨詢,甚至寧愿忍受心理疾病的煎熬,也不愿找心理老師。
三、獨立學院發展性心理咨詢的模式構建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長期、艱苦的系統工程。如何避免因各種壓力造成的心理危機,增進身心健康,健全人格,成為高素質人才,建立完善、和諧的大學生心理咨詢預防體系,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獨立學院心理咨詢的現狀和特點,獨立學院心理咨詢應以學生發展中的普遍障礙為目標,建立長遠的、聯系的、整體的發展性咨詢體系,把心理咨詢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未來發展聯系起來。
(一)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準確定位,確立心理咨詢新理念。
除主管部門支持外,學校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心理咨詢工作得以持續、穩定、有序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學校和領導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回歸實踐教育的理念,切實落實心理咨詢機構人員編制、職能、經費和場所等,提供政策和物質上的保障;專人分管,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心理咨詢人員的思想也要轉變,應充分遵守心理咨詢工作的原則,積極主動、真誠負責地為大學生服務。正確認識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認真分辨是思想還是心理問題,發揮兩者互補作用,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二)提高咨詢者的專業素質,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咨詢隊伍。
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在各個方面趨向專業化,所以需要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心理咨詢是指導者綜合素質的展示,指導者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人文綜合素質。要搞好專業隊伍的建設,就要提高專業素質。應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按國際慣例配備專業人員,建立以專職心理咨詢員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數量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使心理咨詢師持證上崗。對兼職人員進行系統的心理學培訓,開展教師的全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整體業務能力及工作水平,主動為學生提供幫助,推進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
(三)建立健全三級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機制,規范“五位一體”的心理咨詢、治療程序。
獨立學院應構建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與預警干預機制,一級由專業人員構建校級心理咨詢中心;二級是經過系統培訓的心理輔導員組成的院系心理輔導室;三級由班級心理委員,負責在學生中進行心理知識宣傳。建立在危機事件發生時及時報告的反饋制度及學校、班級和家庭的心理危機干預支持系統,通過三方形成合力,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與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預防和干預危機事件的發生。此外要規范“五位一體”的心理咨詢、治療程序,即規范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機制,做到對心理危機的早期覺察和干預;班級心理委員的觀察機制,對需要關注的同學重點觀察,及時匯報;輔導員的初選機制,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初步判斷,及時介紹到心理咨詢中心;專職人員的咨詢機制和治療機制,由咨詢中心進行專業診斷,及時解決問題。另外,應堅持點面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面向全體大學生,進行預防性、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3]。
(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心理學公選課。
獨立學院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理論研究,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特點與規律,系統地、針對性地傳授心理學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科學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學公共選修課應以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直接獲得必要的心理知識,使他們對自身的心理能夠得到科學的認識。在完成普及心理學基礎知識、了解心理學概況的教學基本任務的同時,滲透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促進心理健康,形成崇尚人格健全、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識主流。
(五)采用多樣化的心理咨詢形式。
心理咨詢的目的是保證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單一的方法通常會削弱心理咨詢的吸引力,不利于其發展和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心理咨詢工作也要與時俱進,開展多樣性和新穎性的活動,采用個別咨詢、團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等多種咨詢形式,將心理咨詢和健康輔導相結合,吸引學生關注心理咨詢工作,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適應能力,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心理咨詢模式。例如,新生入學團體輔導、畢業生求職團體輔導、考試焦慮團體疏導等。
(六)成立心理咨詢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學知識專題講座。
建立大學生心理咨詢協會,推行朋輩輔導,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測量、咨詢和社會實踐活動等。設立心理咨詢熱線,建立心理咨詢工作網,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網絡心理咨詢途徑。定期開設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不僅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和重要性,加強對心理疾病的科學認識和防治,而且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周圍環境,從而挖掘自己的潛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七)有效利用高校班級輔導員的作用。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班級輔導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距離學生最近,往往是伴隨大學生四年的直接觀察者,所以也就最容易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專業人士反映,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根據現狀,要對輔導員進行有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培訓,提高其洞察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雖然要實現班級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專業人員聯手制還有許多實際困難,但它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八)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加大心理咨詢知識的宣傳力度。
很多學生對心理咨詢缺乏正確認識。學院應提高學生對心理咨詢工作的認同感,大力加強心理咨詢工作的宣傳。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廣播、校報和其他刊物等多種渠道,進行心理學知識宣傳與普及。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介紹心理調節方法和心理咨詢服務資源等,擴大心理咨詢機構的影響力,使學生需求與學院服務緊密銜接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咨詢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喚起他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主動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還可以根據需要針對具體問題或某些熱點問題發放宣傳手冊。總之,學院應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素質教育方式,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
(九)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庫,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和治療。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學院掌握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情況,以便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和治療。學院要高度重視,改善心理咨詢和檔案管理工作條件,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范和治療。對于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選擇最佳的時間和形式,對咨詢學生進行跟蹤觀察與輔導,不斷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四、結語
發展性心理咨詢將成為我國高校心理咨詢的主要模式,它能把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是解決目前高校專業心理咨詢人員不足的良策,它同障礙性心理咨詢一并構成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整體結構。發展性心理咨詢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普及心理知識,構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建青.發展性咨詢:學校心理咨詢的基本模式[J].當代青年研究,1998,(5):7-11.
[2]蘆朝霞,馮秋燕.淺談高校發展性心理咨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2.83-85.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倫理;困境
[DOI]10.13939/ki.zgsc.2015.43.130
1 引 言
目前,心理咨詢行業快速發展,培訓了大量的心理咨詢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倫理教育,導致心理咨詢倫理建設不夠規范。早在1952年,美國心理學會就制定了《心理學家倫理標準》,而我國在2007年才正式頒布第一部專業倫理規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中的心理咨詢倫理建設才剛剛起步,特別是在保密不當、知情同意和多重關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所以高校心理咨詢需要一套專業的倫理守則和行為規范,來指導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
2 心理咨詢中存在的倫理困境
2.1 保密不當
來訪者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會找一個陌生的咨詢師咨詢,而沒有選擇和自己的同學或者朋友傾訴,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道。咨詢師在與來訪者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會解釋保密原則,以及保密原則的例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會和自己的同事聊起案例,無意中泄露了來訪者的隱私。更緊迫的問題是,很多心理咨詢和治療從業人員并未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未引起重視并加以改正[1]。
2.2 知情同意意識薄弱
張愛蓮等對心理咨詢與治療從業人員職業倫理意識現狀的調查顯示,在不向來訪者透露測試的目的、未經來訪者同意進行錄音、不向來訪者說明自己不同情況的收費標準、不向來訪者說明保密原則受限的情況、向自己的學生或被督導者提供咨詢等幾項中,我國的被調查者認為這幾項符合倫理的百分比明顯高于美國的被調查者。該研究表明我國的心理咨詢從業者的知情同意意識有待加強[2]。
2.3 多重關系不清
多重關系(也稱雙重關系)是指除了咨詢的專業關系之外,還存在一個或多個社會關系,它可能會影響咨詢師的判斷[3]。
高校心理工作者與來訪者不僅是單純的咨訪關系,又同時存在著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教師的這種職業特點使其有更多的情感卷入到心理咨詢工作中,這種角色的多重性和特殊性在某些情境下常常使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陷入倫理困境,比較容易出現雙重關系問題[4]。
在面對多重關系的時候,咨詢師應該把誰的需要放在前面,是值得心理工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當把咨詢師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就會影響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判斷。
3 解決高校心理咨詢倫理困境的途徑
《心理測驗工作者的道德準則》等文件已經頒布,但是目前專門為高校心理咨詢師量身定做的倫理標準還沒有制定出來。需要目前的高校心理工作者摸索,針對上面所提到的倫理困境提出幾個途徑以供參考。
3.1 恰當使用保密原則
在做心理咨詢之前要告訴來訪者保密的原則,以及保密的例外。保密原則適用于不傷害自己和威脅到他人生命安全的情況,一旦有自殺傾向或者風險,就需要通知相關工作人員和家長,這一點需要讓來訪的學生知曉。此外,咨詢師對風險評估的能力也很重要,在整個咨詢過程中能夠確保可預見的必須打破保密的情景,這對咨詢師的判斷能力和咨詢功底提出很高的要求。
3.2 加強知情同意意識
在提供心理咨詢之前,咨詢師有責任向來訪者說明心理咨詢承擔的得失與風險,包括咨詢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使用的咨詢方式、需要來訪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咨詢效果等。因為心理咨詢師和選用的咨詢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心理咨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咨詢師有義務向來訪者作適當的介紹和解釋。咨詢師不應向來訪者作不實的承諾,也不可夸大咨詢的效果,咨詢師應該給來訪者充分提出問題的機會,并且給予適當的回答與解說[5]。
3.3 避免多重關系
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應該有比較清楚的界限,僅僅是單純的咨詢關系,避免熟人之間的咨詢,這樣有利于咨詢的展開。如果有多重關系的出現,會影響到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客觀性和專業判斷,會使咨詢效果大打折扣。在咨詢中,咨詢師是更有主動權的一方,可以控制咨詢的走向。如果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雙重關系是不可避免的,咨詢師有責任且有義務告訴來訪者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的利弊得失。例如咨詢效果不理想,兩人以后見面會出現尷尬等其他一些負面影響等。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要考慮在中國文化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把握好邊界的尺度問題,讓雙方都覺得舒服、和諧,是未來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同時,要不斷加強督導培訓,努力提升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倫理水平;全面推動網絡平臺建設,積極促進高校心理咨詢多元化;深入開展本土化理論研究,逐步完善高校心理咨詢倫理規范[6]。
參考文獻:
[1]石大璞.心理咨詢與干預中的道德沖突與倫理原則――寫在慶祝中國醫學倫理學研究 30 周之際[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 1) :7-9.
[2]張愛蓮,錢銘怡,姚萍.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調查及與美國相關調查的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 1) :55-61.
[3]孫樺.重技術輕倫理――心理咨詢之大忌[J].心理與健康,2015,216(1):11-14.
[4]張衛平.為與不為: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中的倫理困境與解決[J].中國成人教育,2012,24(3):97-99.
【關鍵詞】部隊高校學生 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一、部隊高校學生心理特征
每個時期的高校學生都帶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能夠折射出社會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當前的高校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與自負心理的矛盾
來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學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負心理。家庭條件相對一般的學生往往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表現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獨感。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往往心理上比較樂觀,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盲目樂觀的自負心理。家庭環境是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認同的心理
高校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敢想敢當,敢于實施,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學生群體中嶄露頭角,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嘗試的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失落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忽視了。高校學生有著強烈的被社會認同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被認可的情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反叛心理
在傳統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有著明顯的話語權。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環境中,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進入高校的他們,學習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學生對傳統的管制教育比較反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紀律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就在無形中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閡,給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
4.人生目標茫然
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陡然劇降,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生活目標隨波逐流等問題,常有生活無意義感,人生目標茫然。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自己的人生坐標又在哪里,以朝著這個坐標不斷地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對策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
雖然在高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校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2.建立聊天室等資訊途徑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傳,學生也逐漸擺脫了對心理咨詢的種種誤解。但是高校學生中能夠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敞開心扉接受咨詢的學生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傾述對象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聊天室,是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的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年級學生或者輔導員作為咨詢員,可能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經驗去與那些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溝通,使得需要咨詢的學生擺脫向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陰影。
3.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從家庭生活不美滿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高校學生往往行為比較偏激,因此,父母在關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與子女基本上沒有溝通。其次,學校在傳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播著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變化規律。第三,社會是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同時社會也通過各種媒介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面對就業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家庭應該鼓勵支持,高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進行引導,社會則應該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另外,學生這一主體也應該深刻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端正職業態度,創造自身條件。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發揮積極效應,學生才能取得職場的成功。
4.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5.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
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及治療體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會通過新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通過該措施,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從中發現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有針對性的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不僅有利于掌握高校學生總體的心理變化趨勢,也有利于把握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歷程,針對個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Abstract:“the network talks openly” is a seed pattern which Nantong University “the heart-to-heart talk room” grows, is one kind to adap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way which, the new method the time fast develop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high speed progress produces. “the network talked openly” causes conversation both sides to jump out the conversation time, enabled the heart-to-heart talk to be possible to speak free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alks openly through right the network” the advantage and the shortcoming analysis, thus is right “the network to talk openly” in the university “the heart-to-heart talk room” the development certain promotion effect.
關鍵詞:網絡談心心理咨詢 優勢 局限
Key word:Network heart-to-heart talk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uperiorityLimitation
作者簡介:劉佳昕,1986年12月29日,女,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大學,職稱: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人的全面發展與公民教育
“網絡談心”是高校以網絡為載體開展的心理咨詢活動。但隨著“網絡談心”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居心叵測的人通過“網絡談心”來蒙騙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我們必須正視當代其利弊,更好、更快地對“網絡談心” 在高校“談心屋”中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一、“網絡談心”的內涵
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網絡談心”的確切定義。美國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協會(NBCC)將網絡心理咨詢定義為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使用電子郵件、聊天室或網絡視頻等設備進行遠距離的同步、實時或異步、非實時互動的過程[1]。有學者認為,“網絡談心”是通過網絡為載體,專業心理輔導老師采用電子郵件、網絡聊天、網絡視頻、網絡語音等手段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解決心理問題的一個過程[2]。“網絡談心”的任務和目的,是以正確的理論基礎、高尚的精神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
二、“網絡談心”的優勢
“網絡談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網絡的快捷性和廣泛性上,還表現在匿名性、安全性,省力性等方面。
第一,“網絡談心”具有便捷性和廣泛性[3]。“網絡談心”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電子郵件、QQ聊天、校內BBS,只要身邊有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隨時隨地可以向心理輔導老師咨詢,解決了時間、空間上的問題。心理輔導老師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上網進行答復。可以說“網絡談心”是既方便,又快捷的心理咨詢方式。
第二,“網絡談心”具有匿名性和安全性。來訪大學生在“網絡談心”的過程中以虛擬身份登錄,使其可以在一個輕松自如的網絡平臺上表現真實的自己,客觀具體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況。
第三,“網絡談心”具有省力性。即節省人力、財力、物力。較之傳統的談心方式,心理輔導老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服務。
第四,“網絡談心”具有可以反復整理、閱讀的特性。 “網絡談心”采用文字聊天形式,有存檔記錄,可供學生和心理輔導老師反復多次閱讀,有助于其整理和分析問題。
三、“網絡談心”的局限
“網絡談心”也有自身特有的局限。
第一、信息的不完整性。“網絡談心”安全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使學生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尷尬,同時也帶來一部分的虛假信息。通過文字形式或者E-mail進行溝通,缺乏對來訪學生的行為觀察,造成心理輔導老師的“誤診”。
第二、咨詢環境的復雜性。由于網絡的不穩定性,常常會出現掉線、病毒入侵等問題,可能使咨詢中斷[4]。
第三、技術水平、網絡環境等客觀條件的不確定性。“網絡談心”需要心理老師與來訪學生都具備良好的上網條件,還要有一定網絡知識和電腦水平。另外,由于網絡是公開的,網絡黑客不斷傳播病毒、盜取數據、破壞網站,一旦被他們竊取了許多保密信息,后果將不堪設想[5]。
第四、后期回訪的艱難性。有些學生帶有明顯的試探性和不確定性,網絡又存在本身的虛擬性,造成心理輔導老師在第一次心理咨詢后難以再聯系到他們。
四、總結
“網絡談心”是互聯網時代涌現出來的針對學生心理咨詢的新模式,為高校心理咨詢打開了新的局面。其既具有獨特的優勢,又有其特有的劣勢。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充分發揮其優勢,盡量避免和改進其劣勢,幫助來訪大學生優化個性、發展能力,讓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諧健全的人格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成奇.網絡心理咨詢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7,(5).
[2]鄭曉明.試論高校開展大學生網上心理咨詢的必要性[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3,(4).
[3] 李雪平.網上心理咨詢的優勢與不足[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與此同時,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現,有心理障礙和問題的學生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嚴重的還導致了惡性事件的發生。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只有將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貫穿于于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學生追求陽光心理,激發他們積極面對的潛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人際沖突才會減少,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學校和諧氣氛才容易形成,因此,研究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研究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學生心理特征
每個時期的高校學生都帶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能夠折射出社會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當前的高校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與自負心理的矛盾
來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學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負心理。家庭條件相對一般的學生往往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表現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獨感。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往往心理上比較樂觀,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盲目樂觀的自負心理。家庭環境是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認同的心理
高校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敢想敢當,敢于實施,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學生群體中嶄露頭角,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嘗試的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失落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忽視了。高校學生有著強烈的被社會認同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被認可的情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反叛心理
在傳統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有著明顯的話語權。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環境中,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進入高校的他們,學習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學生對傳統的管制教育比較反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紀律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就在無形中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閡,給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
4.戀愛價值觀
戀愛是大學生永恒的話題,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他們渴望戀愛。但高校學生心理上并沒有完全成熟,缺乏戀愛經驗,在遇到感情糾葛時,往往采取過激行為。這也是困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道難題。高校學生應當正面直觀的面對戀愛問題,樹立正確的戀愛價值觀,既要有追求愛情的勇氣,又要具備承擔愛情責任的能力。
5.人生目標茫然
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陡然劇降,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生活目標隨波逐流等問題,常有生活無意義感,人生目標茫然。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自己的人生坐標又在哪里,以朝著這個坐標不斷地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對策研究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
雖然在高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校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2.利用網絡等新形式及時進行輔導
很多的高校學生在心理咨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開自己的心扉。這就導致了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無法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以致于無法科學合理的“對癥下藥”。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網絡世界的開放性、虛擬化等特點,使得高校學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無所顧忌地敞開心扉,釋放自己心中積壓的苦惱與煩悶,通過網絡盡情地傾訴與宣泄,從而使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和緩解。對于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資源,準確及時地把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詢工作開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輩聊天室等資訊途徑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傳,學生也逐漸擺脫了對心理咨詢的種種誤解。但是高校學生中能夠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敞開心扉接受咨詢的學生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傾述對象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輩聊天室,是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的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年級學生作為朋輩咨詢員,可能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經驗去與那些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溝通,使得需要咨詢的學生擺脫向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陰影。
4.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從家庭生活不美滿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高校學生往往行為比較偏激,因此,父母在關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與子女基本上沒有溝通。其次,學校在傳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播著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變化規律。第三,社會是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同時社會也通過各種媒介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面對就業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家庭應該鼓勵支持,高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進行引導,社會則應該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另外,學生這一主體也應該深刻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端正職業態度,創造自身條件。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發揮積極效應,學生才能取得職場的成功。
5.培養學生進取精神
讓學生在參與體育學習、活動與鍛煉中頻繁、自然地品嘗失敗這種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結果,激發和挖掘“更高、更快、更強”的信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進取精神。方法有:
(1)通過目標設置、創設佳境、歸因教育、積極反饋、價值尋求等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鍛煉、健身的動機;
(2)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強調學生達成學習與運動目標時要盡力而為,知難而進,堅持不懈。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挑戰法、競賽法、心理激勵法、榜樣法、反饋表揚法等;
(3)通過成功教學法、愉快教學法、需要滿足法、教學“引趣”法等,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從而轉變或改善學生的體育態度,養成積極進取的精神;(4)挖掘和開發效率觀念、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和獨立意識并注入課堂的學練實踐中去,培養學生勇于進取、不斷開拓、堅持努力的行為習慣。
6.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7.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
【關鍵詞】 精神衛生;咨詢;病案;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44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8-0950-02
Analysis on 280 College Students of Mental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LI Li.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gy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Ji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280 counseling no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p 2008 to June 2009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Results The love(50, 17.9%)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46, 16.4%) and emotional problem(41, 14.6%) were the most serious among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alling out of love(16, 32.0%) and gender's relationship(10, 16.0%) were common love problems. Fear of contact(19, 41.3%)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15, 32.6%) between students were comm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Depression(9, 22.0%), mood fluctuation(9, 22.0%) and frust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8, 19.5%) were common emo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solve ment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unseling;Medical records;Students
根據一項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有中等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約為20%[1-2]。在現實中,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大學生退學、休學、自殺、危害他人與社會的現象屢見不鮮,說明在大學生中廣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為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筆者對某高校心理咨詢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280例來訪者的咨詢記錄進行分析,以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一學年中某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學生的咨詢記錄,共接待來訪學生280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16人。
1.2 方法 統計匯總來訪者的咨詢記錄,使用SPSS 10.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咨詢問題 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學生當中有18人患有嚴重心理障礙,包括抑郁癥、強迫癥、暴食癥、疑病癥等神經癥、人格障礙和精神類疾病,這些學生有的在入校之前就曾患病,因此,大都轉到醫院進行治療或處于密切關注狀態中。除此之外,大學生咨詢的問題還包括由身體患病造成的心理壓力、睡眠問題、時間管理問題、網絡成癮問題、自我認識問題、家庭問題、新生適應及如何處理班級工作等方面的問題。男、女生都很關注戀愛、人際關系和情緒問題。見表1。
表1 某理工科院校不同性別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咨詢問題
性別人數戀愛人際關系情緒學業自信心心理障礙考研就業性格
男 16424(14.6)23(15.8)24(14.6)18(11.0)10(6.1)9(5.5)9(5.5)13(7.9)
女 11626(22.4)23(19.8)17(14.7)8(6.9)8(6.9)9(7.8)7(6.0)3(2.6)
合計28050(17.9)46(16.4)41(14.6)26(9.3)18(6.4)18(6.4)16(5.7)16(5.7)
性別人數生活目標睡眠家庭新生適應工作自我認識時間管理網絡成癮
男 16410(6.1)6(3.7)2(1.2)6(3.7)4(2.4)2(1.2)2(1.2)2(1.2)
女 1163(2.6)3(2.6)5(4.3)1(0.9)1(0.9)2(1.7)0 0
合計28013(4.6)9(3.2)7(2.5)5(1.8)4(1.4)2(0.7)2(0.7)2(0.7)
注:()內數字為構成比/%。
【作者簡介】 李莉(1980- ),女,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 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贛州 341000。
2.2 大學生在戀愛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失戀16人(32.0%);如何處理戀愛中兩性相處之間的矛盾10人(20.0%);其他8人(16.0%);對異性有好感,卻不知如何表白7人(14.0%);對喜歡的異性表白遭拒絕6人(12.0%);戀愛中感情受騙,對方與其他異性有交往4人(8.0%);如何處理學習與戀愛的關系1人(2.0%);同性戀問題1人(2.0%)。
2.3 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人際交往中比較被動,害怕與他人交往19人(41.3%);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15人(32.6%);交往中很在意別人的看法5人(10.9%);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4人(8.7%),如何克服異往障礙2人(4.3%)。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4 大學生在情緒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情緒低落、抑郁、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9人(22.0%);情緒波動大,暴躁,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9人(22.0%);因學習、生活、家庭、就業等問題引起的心理壓力8人(19.5%);尋求釋放心理壓力的辦法5人(12.2%);因身體不好所帶來的心理壓力4人(9.8%);覺得大學生活很空虛、無聊2人(4.9%);因嫉妒他人所造成的心理困擾1人(2.4%);因工作繁多所引起的煩躁1人(2.4%)。
2.5 咨詢學生的咨詢次數分析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待的280例來訪學生中,只有33名學生堅持咨詢,占該年度總咨詢人數的11.8%。其中咨詢次數為1次的學生257人(91.8%);咨詢次數為2次的學生29人(10.4%);咨詢次數為3次的學生3人(1.1%);咨詢次數為4次的學生1人(0.4%)。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咨詢過程中都沒有堅持長期咨詢,咨詢次數為1次的學生占91.8%。此外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咨詢認識不足,且存在一些誤區,認為一次咨詢就能解決問題,沒必要繼續咨詢下去。
3 討論
3.1 大學生咨詢的問題主要以發展性問題為主 調查顯示,2008-200年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18人,占總咨詢人數的6.4%;而因一般的發展性問題來咨詢的學生262人,占總咨詢人數的93.6%。可以看出,大學生咨詢的問題主要以發展性問題為主,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在成長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的心理碰撞[4]。研究發現,大學生咨詢最多的是戀愛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這與王瑤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其次為情緒問題、學習問題[6-8];此外,如何建立自信心、性格問題和如何規劃大學生活也是大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需指出的是,每位學生求助的心理問題并不是單一的一個問題,而是多個問題交叉在一起,如有一位學生在一次咨詢中就談到了戀愛、學業及人際關系3個方面的問題。
3.2 大學生咨詢的主要問題依次為戀愛、人際關系和情緒問題 結果表明,大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依次為戀愛問題50人(17.9%)、人際關系問題46人(16.4%)和情緒問題41人(14.6%)。在戀愛問題上,大學生比較關注失戀、如何處理戀愛中的矛盾、不敢向喜歡的異性表白、對喜歡的異性表白遭拒絕以及如何處理戀愛中感情受騙等方面的問題;在人際關系問題上,大學生咨詢較多的是在人際交往中比較被動,害怕與他人交往、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以及交往中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情緒問題上,大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是情緒低落、情緒波動大以及經歷重大挫折后如何調節情緒。
3.3 心理咨詢覆蓋面小及咨詢深度不夠 據了解,該校有本科生及研究生1.4萬人,而尋求心理幫助的學生只有280人,僅占總在校人數的2.0%。很多學生反映自己大學4 a從未去過心理咨詢中心,甚至有的學生不知學校有這一機構。此外,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一些偏見,認為心理有問題的人才去咨詢,且在咨詢過程中,很多學生表示不希望被自己的同學或教師知道,甚至有些學生在咨詢預約時不填真實信息。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咨詢次數都為1次,真正能堅持咨詢的學生很少,如2008-2009年第1學期接待咨詢學生人數133人,而咨詢的次數卻只有146人次。
3.4 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主動求助意識差 研究發現,真正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是不愿意或根本不愿意去中心求助的。據相關研究表明,網絡成癮問題是大學生中較常見的心理問題[9]。但從本研究的統計結果看,因網絡成癮問題來咨詢的學生很少。此外,一些有自殺念頭或曾有過自殺行為的學生對心理咨詢大都比較排斥,基本上都不愿意去中心求助。
3.5 研究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重視 研究發現,該校具有研究生人數1 040人,而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只有3人,占在校研究生總數的0.3%;相對于本科生來說,研究生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意識更差。2005-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校大學生自殺事件38起,其中15名為碩士以上研究生[10]。目前高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只是針對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此外,高校的咨詢機構都沒有設立專門為教師服務的窗口,教師遇到心理問題時沒有途徑尋求幫助,而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有很多教師來中心咨詢孩子的教育問題、工作問題以及家庭問題等。
4 參考文獻
[1] 鐘志宏,李金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
[2] 周婷.高校心理咨詢現狀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詢記錄資料為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6,6(6):137-140.
[3] 李莉,周小金.理工科院校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2009,9(2):148-149.
[4] 夏紀林.理工科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特點及實施教育的途徑.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37(9):146-148.
[5] 王瑤,顧紅.河南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424-425.
[6] 鄭華萍,張瑜.新時期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理論導刊,2010,35(1):95-97.
[7] 宋志英.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主要問題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2):165-166.
[8] 吳史慧,任越.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其預防.教學與管理,2009,24(8):43-44.
[9] 宋園藝,李莉,畢來峰.理工科院校排查學生心理問題分析.現代企業教育,2008,120(20):184-185.
[10]孫昊哲,王紅.北京市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現狀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2):163-164.
一、高職生心理特征
每個時期的高校大學生都帶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能夠折射出社會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處于青年期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構想,但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大學生往往讓周邊的人親戚、朋友覺得是自己平時不好好學習,才進入高職院校讀書的,特別在乎因未能被普通大學錄取而被人瞧不起,覺得自己到高職院校讀書是低人一等,對自己的信心、能力、智力產生懷疑,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學費、生活費相對較高,給那些來自低收人家庭的學生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當周圍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費,更引起他們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
(2)被認同心理。高校大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敢想敢當,敢于實施,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學生群體中嶄露頭角,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嘗試的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失落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忽視了。有著強烈的被周圍的同學、老師認同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被認可的情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焦慮心理。當大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習內容的專業化、難度、深度大大增加,學習的方法也和高中大不相同,以至于一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較差,動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自己是來糊文憑的,現在學的東西將來到社會上不一定能用得上,特別是一些基礎公共課,這樣一來往往會導致期末考試的成績,學習效果不理想。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進了高職院校,以后畢業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自己肯定比不過本科院校的學生,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緊張不安,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慮。
(4)反叛心理。在傳統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有著明顯的話語權。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環境中,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進入高校的他們,學習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向往自由的高職生對傳統的管制教育比較反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紀律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就在無形中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閡,產生反叛心理。
(5)戀愛價值觀不成熟心理。戀愛是大學生永恒的話題,對于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更加渴望戀愛。但大學生在心理上并沒有完全成熟,缺乏戀愛經驗,在遇到感情糾葛時,往往采取過激、不理智的行為來處理感情上的事。
(6)人生目標茫然。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陡然劇降,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生活目標隨波逐流等問題,常有生活無意義感,人生目標茫然。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自己的人生坐標又在哪里,以朝著這個坐標不斷地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沒有給自己很好的定位,自己的人生規劃茫然。
二、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雖然現在在各高職院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2)利用網絡等新形式及時進行輔導。很多的高職生在心理咨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開自己的心扉。這就導致了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無法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以致于無法科學合理的“對癥下藥”。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網絡世界的開放性、虛擬化等特點,使得高職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無所顧忌地敞開心扉,釋放自己心中積壓的苦惱與煩悶,通過網絡盡情地傾訴與宣泄,從而使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和緩解。對于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資源,準確及時地把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詢工作開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輩聊天室等資訊途徑。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傳,學生也逐漸擺脫了對心理咨詢的種種誤解。但是學生中能夠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敞開心扉接受咨詢的學生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傾述對象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輩聊天室,是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的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年級學生作為朋輩咨詢員,可能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經驗去與那些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溝通,使得需要咨詢的學生擺脫向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陰影。
(4)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從家庭生活不美滿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高校學生往往行為比較偏激,因此,父母在關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與子女基本上沒有溝通。其次,學校在傳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播著心理健 康知識、心理變化規律。第三,社會是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同時社會也通過各種媒介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面對就業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家庭應該鼓勵支持,學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進行引導,社會則應該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另外,學生這一主體也應該深刻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端正職業態度,創造自身條件。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發揮積極效應,學生才能取得職場的成功。
(5)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大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6)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針對高職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及治療體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會通過新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通過該措施,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從中發現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有針對性的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不僅有利于掌握高校學生總體的心理變化趨勢,也有利于把握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歷程,針對個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關系到學生的家庭的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高職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任,提高高職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龔云.高職大學生心理現狀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8(5).
[2]王優.高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分析.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12).
1.1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廣西20所高校,調查內容是網絡背景下廣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隨機選取發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為100%。
1.2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選取《基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調查問卷》的內容進行該研究的調查,主要內容是了解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實施途徑及其工作效果。
2研究結果
2.1領導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
現階段,廣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的發展,建立了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但在網絡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仍需要相關領導機構對其的重視。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高校沒有一所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內容來研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會議上對于網絡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是極少的,“偶有涉及”和“從未涉及”兩種比例之和占到了90%。是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會議的意義幾乎沒有,領導對于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少之又少。
2.2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輔助教學力度不夠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廣西各高校都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方式開展,而課程的輔助教學作為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途徑,則直接影響著其工作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在廣西占40%的高校通過網上選課和上傳課件及有關資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45%的高校沒有網上輔助教學。雖然近幾年來校園網飛速發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網上教學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幾乎沒有學生在網上進行測試、練習和在線咨詢。由此表明,傳統的教學方式仍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占據主體地位。
2.3心理測驗系統的開發和鏈接不夠完善
在日常的校園生活學習中,高校大學生通過心理測驗系統來掌握心理健康情況,從而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和教育。學生在進行傳統的心理測試以后要查看很多的資料,一些測驗還需要進行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繁瑣;而網上的心理測驗系統,學生只要點擊進入測驗系統,測試完成后計算機自動處理得分,即可得出測驗結果。調查結果表明,25%的高校都引進了在線的心理測驗系統,40%的高校與一些知名的心理測驗系統有相關的鏈接,但是33.3%的高校不提供任何心理測驗系統的鏈接或者軟件,這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無形中降低了學生進行自我心理測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難以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4網絡心理普查成為主流趨勢
心理普查一般是針對大一入學新生而言的,傳統的心理普查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因為數據量大,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問卷的發放和回收不方便,后期的數據統計費時費力。網絡的便捷性,易操作性等特點使其在心理普查使用途徑上逐漸受到高校的重視。本次研究顯示,85%的高校是由網絡的方式展開心理普查的,而15%的高校是由傳統的紙質方式進行的,而非網絡的形式,該數據表明網絡已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運用與重視。
2.5網絡心理咨詢工作有待加強
網絡心理咨詢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更具安全空間和易操作性,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而在被調查廣西高校中有,有60%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采用傳統的面對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35%的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時采用的是面對面和網絡二者相結合的方式,只有5%的高校在對學生心理咨詢時是采用完全的網絡方式進行的,其主要原因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相對較缺乏以及心理咨詢中的一些技術、儀器方面的測試不能通過網絡來進行,這也是網絡心理咨詢不能良好地進行發展的主要原因。
2.6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尚待提高
該研究者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分別對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做出了研究、分析和評價。研究結果顯示,85%的學生對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積極性低于一般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評價效果較差,這與學生的積極性評價是一致的,表明了現階段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仍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高校的領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者進行反思。高校在網絡背景下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的、實施的途徑都不明確,仍在摸索中占65%。由此可見,這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得不到良好的開展和發展的核心問題和主要原因。所以,各高校應提高對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視程度,增加資金的投入,努力提高師資水平,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方法途徑,以期達到理想的效果。
3高校網絡心理健康體系的構建
該研究結果顯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其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宣傳力度的不足、目標和途徑的不清晰等原因影響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現階段,高校所提出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有:建立網絡心理測驗系統;進行網絡心理健康調查;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檔案。該文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應重視網上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他助體系,有效實現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互補。
3.1設立完善的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檔案
建立網絡大學生心理檔案,隨時監控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同時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心理檔案主要記錄學生基本信息;心理測驗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心理健康綜合評定等內容,以便學生及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心理面貌。設置院系資料、導入學生的學號、姓名、年級等學籍信息保護學生隱私性,不得私自篡改和泄漏學生的心理檔案信息。由專業人員對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規范化管理。同時,要及時將學生心理的最新變化錄入到網絡心理健康檔案系統,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構建“自助—互助-他助”有機結合與開發的網絡體系
3.2.1學生心理健康自助板塊
建立最新的心理資訊平臺,在該心理健康網站上提供校內外各種心理訊息,包括最新、最及時的校內外資訊,校內開展各種心理活動的信息,對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成果進行展示。同時,上傳知名心理學家書目、心理健康教育書目、雜志及介紹優秀心理劇、心理影片等資料。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了解各類心理知識。此外,還應設立專題心理健康視頻網站,視頻包括校內外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學家、各類心理健康專題講座,以及針對大學生現階段最關系的問題所開展的活動過程視頻。學生針對個人情況進行自由選擇以達到在興趣中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并使其心理健康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則是建立完善的心理測驗系統,利用專業的軟件和測試問卷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改善自我。學生可在多方面進行自我測評,隨時了解自身心理健康問題。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站和數據庫,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變化。
3.2.2學生心理健康互助板塊
建相關的論壇立、聊天室進行隨時交流,實現多種形式的在線或離線交流;隨時可以傳輸文件,對于網站進行有效地補充,達到相互幫助、相互了解的模式。設立討論區,根據需要選擇一些大家感興趣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一些大學生就業、人際關系處理等專題討論。充分運用“朋輩心理輔導”策略,讓學習者通過該平臺進行網上討論和辯論。通過交流形式,解開自我心中的疑惑,獲得意想不到的答案,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識。增設留言板,負責站點的工作人員按時回復,指導學生走出困境,讓更多具有相同問題的學生收益。站點負責人還可以選擇典型心理問題作為論題,通過發貼和回貼的形式,實現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再深化的目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3.2.3大學生心理健康他助板塊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學生工作;輔導員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現狀
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很重要,它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目前,各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心理咨詢了,把心理咨詢看成是學生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相比其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學習、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的變化使他們容易產生心理落差與失衡,變得更為脆弱和敏感。他們成功欲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較淺,心理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為他們將來成才打好基礎。
在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與學生管理工作還沒有很好的對接,兩者之間出現了一些分歧與差異,這是值得教師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開展富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1.要根據高職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心理咨詢工作
在開展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時,切忌生搬硬套國外心理咨詢的方法與原理,要在掌握這些原則的大背景下靈活應用心理學的方法與原則。開展咨詢工作時要注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要注意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問題,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輔導。
此外,在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時要注意到城鄉差異。貧困是很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問題,他們有著更強的自尊心,在學習和生活方面也表現得非常要強,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相對來說心理承受能力要強一些。故針對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要更多地傾聽,避免傷害其自尊心;對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應更多地給以建議和幫助,指引他們走出心理困惑。
將國外先進的理論和高職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具有富有特色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2.開展富有特色的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應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
人際關系是高職大學生眾多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大學生來訪者各式各樣的軀體疾病與精神癥狀的背后,一般都深藏著人際關系的困擾。在進行心理咨詢時,一定要與來訪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基礎。良好的咨訪關系能減少阻抗,使咨詢工作可以順利開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來訪大學生樹立一個積極、正確的思考方向,改變和完善自身的為人處事方法。
心理咨詢教師同時也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摸清來訪者的人際關系狀況,分析人際關系不良的原因,引導來訪者加強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在對大學生進行輔導時,了解其人際關系特點有利于咨詢師用符合大學生人際交往模式的方法對其進行訓練。如大學生在男女交往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就可以在團體輔導時,設計男女生互動的環節等。
3.把剛性的學生管理工作與柔性的心理咨詢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富有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職院校里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主要有三類人員:一類是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一類是校醫院的醫務工作者,還有一類就是輔導員。后面兩類一般是兼職的心理咨詢師,而兼職心理咨詢師中輔導員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這些具備心理咨詢知識的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很有優勢,他們把心理咨詢的知識用于學生管理工作,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人認為輔導員作為兼職心理咨詢師可能不專業。其實,在高職院校開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咨詢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很有優勢的。他們手中掌握一定的管理權限,有機會全面了解來訪學生。比如,可以根據需要,給來訪學生一段時間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問題,能夠調動多方力量幫助來訪大學生,以提高心理咨詢的效果。
大學生咨詢時,心理咨詢師必須多次強調心理咨詢的保密原則,減輕學生負擔。作為咨詢師的輔導員開展工作時也要注意心理咨詢知識和管理學知識的相互融合,既要愛護學生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剛柔并濟開展工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該批評懲處的還得批評懲處。在批評懲處之前一定要摸清楚情況,做好心理撫慰工作,讓學生自覺接受懲罰。
以心理咨詢為切入點,開展高職大學生的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這也是心理咨詢在高職院校的中最大用武之地。作為兼職咨詢師的輔導員就是在高職院校開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咨詢的人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