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

        第1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根據黨的*大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要求,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曲政發〔*〕72號)、《*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曲政發[*]63號)的相關規定,為提高農民職業技能素質,增強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能力,更好地培養新型務工農民,推進統籌城鄉就業,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結合*市實際,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地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是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建立惠及廣大進城務工農民的城鄉公共服務體制和制度,進一步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工積極性,促進城鄉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具體體現。

        (三)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更多地培養技能人才,有利于推進全市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是實施素質就業戰略的內在要求。對于提高廣大農村勞動力的現代產業生產技能和業務技能,提高市場就業競爭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保障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

        (四)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是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尤其是各級就業管理服務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職責,它直接關系到統籌城鄉就業步伐的進程,直接關系到“促進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擴大農村消費”的發展大局,對于推動勞動保障年度工作任務的落實,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指導思想

        堅持培訓與就業相結合、培訓促就業的方針,緊密結合企業用工需要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綜合運用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政策,以就業服務機構為主,動員并組織社會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為農村勞動者提供有效培訓和服務,提高其就業技能,促進其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為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勞動力供給,壯大勞務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三、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目標任務

        根據云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的總體安排,在總結過去培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在五年內(*年-2012年)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5萬人,其中:勞動預備制培訓5萬人,勞務輸出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10萬人。*年,勞務輸出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劃2萬人。

        四、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類型

        (一)實施分類培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用人單位崗位規范要求,強化職業技能實訓,突出操作訓練。

        1.勞動預備制培訓。組織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未升學人員、農村退役士兵和其他農村新生勞動力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培訓時間3-6個月,使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者至少掌握一門技能,具備外出求職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且能夠達到用人單位上崗要求。

        2.勞務輸出培訓。組織有外出務工意愿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勞務輸出培訓。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培訓時間1個月,使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者至少掌握一項技能,并能夠促進就業。

        3.技能提升培訓。結合當地勞動力市場需求,在農民工就業人數較多的領域,選擇就業需求量大、操作技能簡單易學的就業技能,組織在城鎮務工的農村勞動者參加技能提升培訓。培訓時間為1-2月。通過培訓,達到穩定農民工就業和增加擇業機會。

        (二)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對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民工,由培訓機構向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申報鑒定,指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本著方便、快捷的原則,積極提供技能水平評價服務。針對農村勞動力和農民工特點,大力開展職業能力考核工作,爭取大多數參加培訓的人員能夠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向職業能力證書。

        五、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組織方式

        (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成立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榮國章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陳于紅、李利民、吳士忠同志兼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由李汝瓊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孫林輝同志兼任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工作人員由程勇、薛平、敖琳婭等同志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指導協調,辦公室負責全市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組織實施和日常工作。

        (二)*市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成立“職業技能培訓站”,培訓站與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合署辦公,負責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教學管理、師資安排、落實教學計劃。

        (三)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按照“協調發展、提高層次、優化結構、促進就業”的要求組織開展,統籌好現有培訓資源,以各級就業管理服務機構培訓為主,其他社會辦學機構培訓為輔。

        (四)各縣(市)區就業管理服務中心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挖掘培訓生源,認真做好培訓工作。

        六、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經費的管理和使用

        (一)經費來源:對農村勞動力實行減免費培訓鑒定,開展培訓所需資金按規定從再就業資金中根據實際需要統一安排,按照規定標準和程序給予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補貼。超過補貼標準部分,由參加培訓人員自負。

        (二)*市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職業技能培訓站與各縣(市)區就業管理服務中心聯合開辦的培訓班,均由*市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職業技能培訓站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培訓鑒定補貼。培訓結束,市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對組織開展培訓的各縣(市)區就業管理服務中心根據開展培訓的人數、班次適當給予經費補助。

        (三)其他方式的培訓鑒定補貼按規定程序和標準執行。

        七、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管理和要求

        第2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農民工 培訓 現狀 建議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農民工教育培訓是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重要途徑,它對于提升農民工的領導技能,增強農民工的職業適應性,改善農民工的就業部門和工種崗位,增加農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的適應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和進步。然而,由于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涉及面廣,某些經驗較為缺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提高認識,統籌規劃,加大投入,認真做好教育培訓,提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

        1農民工培訓的現狀

        當前加快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成為新時期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效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培訓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區域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強化農民科技培訓,實施農民終身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逐步將農業經濟發展引導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2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長期投入、見效慢的基礎性工作。搞好農民工培訓要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堅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培訓工作。

        2.1明確培訓重點,實施分類培訓

        外出就業技能培訓主要對擬轉移到非農產業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者開展專項技能或初級技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主要對與企業簽訂一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在崗農民工進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主要對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農村籍退役士兵進行儲備性專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主要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村勞動者和返鄉農民工進行提升創業能力的培訓。農村勞動者就地就近轉移培訓主要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重點圍繞區域內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及農村女手工編織業等傳統手工藝培訓。

        2.2提高各級黨政機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識

        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實行對農民轉移前的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和實現有效轉移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應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應形成合力,正視農民工培訓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千方百計地探索解決之策。

        2.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強培訓針對性

        建立培訓與就業緊密銜接的機制,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崗位需求,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和內容。重點加強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行業的農民工培訓。根據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情況,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結合勞務輸出開展專項培訓,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勞務品牌,促進有組織的勞務輸出。

        2.4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將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

        政府應根據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的需要,打破城鄉分割,取消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種種限制性規定,把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列入財政預算,撥付專項資金開支。作為農民技能培訓的專項經費,安排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的建設經費;用于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和農民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應該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農業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等實驗實習設備的更新和辦學條件的改善。

        2.5創新農民工培訓機制

        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建立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機制,保證承擔培訓任務的院校、具備條件的企業培訓機構及其他各類培訓機構平等參與招投標,提高培訓質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行培訓券等有利于農民工靈活選擇培訓項目、培訓方式和培訓地點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建立促進農民工培訓的多元投入機制。落實好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尤其是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

        2.6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指導服務中心

        每個鄉鎮都應成立農民職業介紹所,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勞務輸出、信息、統籌協調等全方位的服務,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四位于一體,形成完整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業、留得住,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可持續發展。

        2.7制定農民工培訓補貼基本標準

        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按照農民工所學技能的難易程度。時間長短和培訓成本,以通用型工種為主,科學合理地確定培訓補貼基本標準,并根據實際情況定期予以調整,以使農民工能夠掌握一門實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種補貼標準相同的原則,確定具體的補貼標準。

        優先對未享受過政府培訓補貼的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避免多部門重復培訓。

        3結語

        農民工培訓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還將有更多待轉移的勞動力涌向城市,而且還將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推進勞動力轉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學的理念和務實的作風去指導、規范農民培訓各個環節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農民。

        參考文獻

        第3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農民工 職業培訓 經濟發展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12年,國發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大人才市場結構,著力培育人力資源服務品牌,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務合作,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支持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施貴州專門人才培訓工程。因此,加強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尤為重要。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對加強農民工的專業技能、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具有促進作用,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大部分行業都需要相關專業技能的勞動者。為了快速提升沿河縣經濟發展,近年來,沿河縣縣委縣政府、縣就業局、縣中小企業高度重視農民工返鄉現象,通過對農民工宣傳并幫助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轉變就業方式、創新體制機制、滿足市場需求,拉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沿河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現狀

        (一)相關概念界定

        (1)農民工。農民工一詞最早出現在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中,是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所提出的,之后被廣泛使用,它是從農民、鄉下人、流動人口、民工、新農民不斷演變發展而成。在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認為農民工就是流動民工;另一種認為農民工不僅包括外出務工的流動人口,而且包括在農村就地從事有償的非農活動的農村人口;另一種觀點認為農民工是指農民出身的人。而本文研究的農民工主要是指具有農村戶籍、農民身份,以非農收入作為經濟來源,受雇于他人的勞動者。

        (2)職業培訓。職業培訓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職業培訓是指對準備就業和已經就業的勞動者,為開發其職業技能的目的而進行的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的訓練。狹義的職業培訓是指對已就業或重新就業的勞動者,按照不同的職業崗位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專業實際操作的訓練。本文研究的職業培訓主要是指狹義的職業培訓。

        (二)沿河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現狀

        本次調查總共120人,其中男性61人,約占樣本總量的51%,女性59人,約占樣本總量的49%。

        第一,從的年齡構成的角度來看,本次調查對象覆蓋面廣,具體情況如表1:

        第二,從接受的教育文化程度來看,從農民工接受文化程度來看,所占的比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如圖1所示:

        在本次調查的農民工職業培訓中總計12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人,占本次調查總量的17%。從圖1得知,農民接受工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學、初中、高中,高學歷文憑所占比例甚少。

        第三,從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的角度來看,從表2得知,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以中小企業培訓為主,政府和學校參與為輔,這表明政府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不足。

        三、沿河縣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監督不到位

        政府對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監督不到位,是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的一大障礙。2013年以來,沿河縣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政策受到了很多返鄉農民工的關注。他們渴望學到相應的職業技能,但是當地政府過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忽略了在農民工當中的角色定位。一是在進行職業培訓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特別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部門對培訓機構引導力度不明顯,規范管理不完善,導致培訓對流失人員很多。二是政府在對農民工職業培訓資金投資力度不足,從表2中可知。此外,培訓的大量資金在審批監管方面不規范,部分企業利用管理政策的疏忽漏洞做弄虛作假的培訓人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二)培訓機構管理缺乏規范化

        從調查中得知,多數農民工認為培訓機構可信度不高。在培訓的過程中,培訓內容深奧難以理解,課程設置呆板,缺乏針對性。有部分培訓者認為培訓的知識太過于理論化,農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對培訓知識難以理解。另一部分認為,課堂面對面的授課培訓太枯燥無味,沒有吸引力。在培訓監督管理方面,市場管理混亂,管理力度不足,當前有些培訓機構還存在很多漏洞,沒有進行系統化的管理與培訓。此外,培訓機構沒有貫徹落實上級的指示和部署,嚴重影響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執行。

        四、對策建議

        (一)政府加強資金支持力度與政策支持

        沿河縣經濟發展持續穩定的前進,一是加大政府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資金力度,合理利用資金,讓資金用在刀架子上。讓農民工擺脫對金錢的困惑,從而減輕經濟和生活上的負擔。二是加大宣傳政策力度。政府對職業培訓要有宏觀的指導性,加大政府職能。另外,利用大學生村官下鄉宣傳職業培訓對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采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讓更多的農民工明確培訓項目,了解培訓內容,讓更多的農民工參與到培訓中來,提升培訓意識。大力推動職業發展和職業技能的關聯性。

        (二)建立培訓管理機制體系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培訓管理機制體系。一是根據企業的用工情況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組織開展崗前培訓、一對一培訓和上崗就業無縫對接。根據農民工自身意愿情況,分類開展短期培訓、中期培訓、長期培訓,大力加強崗位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著力提供農民工創業就業能力,強化企業的責任感。二是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管理要具體化、規范化、系統化,用人單位要結合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加大監管力度。組織管理機制體系,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培訓系統。大力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詢和管理平臺。

        (楊光祥單位為銅仁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敖洪洲單位為華潤怡寶飲料成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沿河縣就業局.沿河縣設立返鄉農民工服務站[EB/OL] . http://222.85.128.69/gztr /360570544677978112/20130129/225138 6. html2013-01-29/2014-12-05.

        [2] 孟迪云,徐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 (29):171-172.

        [3] 楊海芬,趙瑞琴,趙增鋒.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約束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0(8):36-37.

        [4] 黃錕,楚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特征與對策[J].遼寧農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10(4):51-53.

        [5] 楊晶,邵林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自述偏好與現實選擇的一致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4):61-66.

        [6] 李然.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2(6):61-62.

        [7] 何智偉,劉媛媛.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及對策[J].南昌高專學報,2011 (3):81-82.

        [8] 陳翠玉.論當前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意義與對策[J].前沿,2010(17):122-124.

        第4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城市圈;農民工;技能培訓;供需均衡;匹配度;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 G7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7-0066-06

        一、引言

        “十二五”時期,國家批準實施了一系列區域振興規劃,提出要將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具實力、最富活力的增長極之一。武漢城市圈的資源條件相對優越,加快武漢城市圈開放步伐,對于發揮區域優勢,實現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義。唐胡浩指出我國農民工流動雖具有特殊性,但對于實現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經濟生活水平是有益的。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原因和動機復雜,但以經濟利益為根本驅動力的大量農民工流動,無論對流出地還是流入地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1]。周小剛、陳東的研究發現,農民工流動受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農民工自身素質、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會保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張笑秋通過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不同流動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約,居于主導地位的流動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響。政府可通過完善相關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發展農村與農業、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素質為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選擇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此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與非經濟需要,最終實現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促進人口自由流動[3]。沈洊、潘寄青認為,我國處于人口轉型及人口紅利時期、二元社會結構開始向一元并軌的探索階段是農民工技能培訓研究的背景,為農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農民工技能培訓提供財政支持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認為外出務工農民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對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經濟和社會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其流動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約,自身素質是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強規劃和引導,促使外出務工農民合理流動,但現有研究較少結合城市圈建設的現實背景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供需匹配狀況進行實證研究。

        二、湖北省各區縣農民工技能培訓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主要體現在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的比例這一指標上,比例越大,說明各市州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處于后3位的從低到高分別是孝感市轄區(4.48%)、曾都區(5.63%)、江陵縣(8.27%)。從各區縣培訓供給對需求滿足程度來看,2010年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咸豐縣(86%)、紅安縣(85%)、黃陂區(60%)、房縣(49%)、荊門市轄區(49%);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建始縣(11%)、巴東縣(10%)、洪湖市(9%)、宣恩縣(9%)、江陵縣(8%)。2010年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紅安縣(28%)、鄖西縣(28%)、房縣(27%)、咸豐縣(24%)、英山縣(23%);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洪湖市(4%)、崇陽縣(3%)、宣恩縣(3%)、江陵縣(3%)、建始縣(0.5%)。2010年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最高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麻城市(34%)、江夏區(25%)、荊門市轄區(23%)、武漢市轄區(22%)、鄖西縣(21%);比重最低的前5個區縣從高到低依次為:黃陂區(3%)、來鳳縣(3%)、宣恩縣(3%)、建始縣(1%),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持有職業資格證書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別為27%、11%、11%,反映出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還處于較低水平。

        表1 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D2代表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D3代表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

        表2 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和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平均水平為參照,可以作出各區縣供需情況散點圖,如圖1-3所示。根據各區縣技能培訓供需情況散點圖的分布狀況,可以將2010年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分為四種基本狀態:

        一是供需雙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和需求強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區縣,這些區縣包括黃陂、監利、陽新、松滋、新洲等24個,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和需求都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二是供需雙維較低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指數和需求強度指數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個區縣,包括竹山、石首等區縣。

        三是需求單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強度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給強度指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個區縣,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給單維較高型,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強度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強度指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個區縣,即漢川、英山、咸豐。

        三、城市圈不同圈層各區縣經濟聯系與培訓供需匹配度的相關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層經濟聯系的計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間引力理論,在城市空間引力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反映不同圈層經濟聯系狀況與經濟聯系強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漢市總人口(萬人)、工業總產值(億元)分別用P、V表示,i地區總人口(萬人)、工業總產值(億元)分別用Pi、Vi表示,數據均從2008~2010年湖北統計年鑒獲得,其他城市距武漢市中心的距離從公路里程查詢網站(網址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詢,并用Di表示,數據的計算和分析采用Excel軟件。

        在以上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對各市州進行劃分,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漢市對外經濟聯系腹地空間劃分

        注:根據城市圈層理論對經濟聯系腹地空間進行劃分,將各市州劃分為緊密腹地(LR>9%)、次緊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層各區縣所屬市、州的經濟聯系緊密度分類,可以從經濟聯系緊密度的角度對不同圈層各區縣的培訓供需匹配度作進一步分析。

        1.緊密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緊密腹地的區縣有28個,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平均值為26%,最高的區縣是黃岡地區的紅安縣,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達到85.16%,該縣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并不算多,為12.87萬人,但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達到10.96萬人,其中參加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僅為3.59萬人,說明大部分外出務工勞動力參加的是政府性質以外的其他社會培訓。值得注意的是,紅安縣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增長16.4%,其傳統產業是農業,但該縣以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區為平臺,全力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其傳統產業逐漸建設成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十分發達,正規劃建設19個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區。正因為該縣農產品加工業發達,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多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領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緊密腹地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區縣是崇陽縣,該區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為9.57萬人,但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僅1.09萬人,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僅為11.39%。崇陽縣經濟整體實力較弱,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為56.8億元,外出務工勞動力較多,地方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緊密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次緊密腹地區域的區縣有29個,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平均值為26%。其中,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荊門市轄區,達48.53%,該區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不多,僅5.44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2.64萬人。次緊密腹地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縣,僅為8.27%,2010年該縣外出務工勞動力為5.56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0.46萬人。江陵縣經濟欠發達,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僅34.35億元,該縣經濟不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競爭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競爭腹地區域的區縣有7個,其中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縣,達49.46%,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12.96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6.41萬人。2011年,該縣實現生產總值42億元,工業經濟增勢強勁,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4億元,增長46.6%,迅猛增長的工業經濟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較高的重要原因。這一區域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縣,僅為16.98%,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11.01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為1.87萬人。該縣經濟較為落后,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為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9∶39∶32,農業所占比例較高。該縣經濟不發達,外出務工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足是其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邊緣腹地區域培訓供需匹配度分析

        屬于邊緣腹地區域的區縣有8個,其中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豐縣,達到86.18%,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9.55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達8.23萬人,其中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僅2.31萬人,說明大部分外出務工勞動力參加的是政府性質以外的其他社會培訓。與黃岡市紅安縣相似的是,咸豐縣大力發展茶葉等特色農產業,成功創建了“國家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供應基地”。此外,咸豐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是該縣的一個朝陽產業。正因為該縣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較為發達,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多,才使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領先地位。這一區域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縣,為8.56%,該縣2010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7.13萬人,但參加培訓人數僅0.61萬人。水電、農產品加工、礦產資源開發是該縣三大支柱產業,其中水電產業是第一大支柱產業。宣恩縣經濟落后,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僅24.4億元,特殊的工業結構以及經濟不發達是其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處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層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培訓供需匹配度相關分析

        由于缺乏各區縣經濟聯系量數據,因此將各區縣經濟聯系隸屬度類別分別進行賦值(緊密腹地賦值4、次緊密腹地賦值3、競爭腹地賦值2、邊緣腹地賦值1),然后對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各區縣培訓供需匹配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分析

        注:A1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A2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A3代表經濟聯系隸屬度與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2010總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相關分析。

        從表6各區縣經濟隸屬度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性分析可看到,相關系數分別為-0.026、-0.03、0.133,P值分別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說明各區縣經濟聯系隸屬度分別與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占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參加過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呈弱的負相關,與持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人數占2010年外出勞動力總量比重呈弱的正相關,經濟聯系隸屬度與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四、研究結果

        從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主要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處于非供需均衡狀態。由圖1可以比較直觀地發現,湖北省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需強度指數分布在45度對角線附近的較少,而偏離45度對角線幅度較大,這反映出湖北各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需強度相對不均衡。

        第二,供需雙維較低型區縣占大多數。從“供需模型”給出的四種基本狀態看,供需雙維較低型區縣中,有45個區縣(超過半數)的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給和需求水平均處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總體上處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區縣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對較高,具備了率先發展的條件。供需匹配度較高的5個區縣即咸豐縣、紅安縣、黃陂區、云夢縣、房縣中,供需均衡狀態相對較好的有咸豐縣、云夢縣。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過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縣包括巴東縣、洪湖市、宣恩縣、江陵縣,其供需匹配度分別為9.56%、8.60%、8.56%、8.27%。因此,這4個區縣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力度并調節供需均衡度。

        參考文獻

        [1]唐胡浩.農民工流動原因探析及對流出地的影響——對坪壩營村農民工外出務工狀況的調查報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2-66.

        [2]周小剛,陳東有.制約我國農民工流動主要因素的系統基模分析及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8):245-250.

        [3]張笑秋.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進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財政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學,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第5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農民工 培訓 現狀 建議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G725 文獻標識碼:A

        1農民工培訓的現狀

        當前加快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成為新時期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效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培訓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區域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強化農民科技培訓,實施農民終身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逐步將農業經濟發展引導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2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長期投入、見效慢的基礎性工作。搞好農民工培訓要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堅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培訓工作。

        2.1明確培訓重點,實施分類培訓

        外出就業技能培訓主要對擬轉移到非農產業務工經商的農村勞動者開展專項技能或初級技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主要對與企業簽訂一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在崗農民工進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主要對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農村籍退役士兵進行儲備性專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主要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村勞動者和返鄉農民工進行提升創業能力的培訓。農村勞動者就地就近轉移培訓主要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重點圍繞區域內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及農村女手工編織業等傳統手工藝培訓。

        2.2提高各級黨政機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識

        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實行對農民轉移前的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和實現有效轉移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應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應形成合力,正視農民工培訓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千方百計地探索解決之策。

        2.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強培訓針對性

        建立培訓與就業緊密銜接的機制,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崗位需求,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和內容。重點加強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行業的農民工培訓。根據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情況,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結合勞務輸出開展專項培訓,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勞務品牌,促進有組織的勞務輸出。

        2.4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將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

        政府應根據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的需要,打破城鄉分割,取消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種種限制性規定,把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列入財政預算,撥付專項資金開支。作為農民技能培訓的專項經費,安排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的建設經費;用于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和農民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應該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農業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等實驗實習設備的更新和辦學條件的改善。

        2.5創新農民工培訓機制

        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建立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機制,保證承擔培訓任務的院校、具備條件的企業培訓機構及其他各類培訓機構平等參與招投標,提高培訓質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行培訓券等有利于農民工靈活選擇培訓項目、培訓方式和培訓地點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建立促進農民工培訓的多元投入機制。落實好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尤其是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

        2.6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指導服務中心

        每個鄉鎮都應成立農民職業介紹所,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勞務輸出、信息、統籌協調等全方位的服務,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四位于一體,形成完整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業、留得住,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可持續發展。

        2.7制定農民工培訓補貼基本標準

        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按照農民工所學技能的難易程度。時間長短和培訓成本,以通用型工種為主,科學合理地確定培訓補貼基本標準,并根據實際情況定期予以調整,以使農民工能夠掌握一門實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種補貼標準相同的原則,確定具體的補貼標準。

        優先對未享受過政府培訓補貼的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避免多部門重復培訓。

        3結語

        農民工培訓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還將有更多待轉移的勞動力涌向城市,而且還將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推進勞動力轉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學的理念和務實的作風去指導、規范農民培訓各個環節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農民。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2010]11號文件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通知[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0(6).

        第6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今天在這里召開全縣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座談會,主要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當前就業工作形勢,共商促進農民工培訓、就業的方法措施,尋求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和縣內企業用工問題的雙贏之策。剛才,與會同志分別作了很好的發言,一些意見和建議很有針對性,對我們抓好這項工作很有啟迪。下面,我結合大家的觀點,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

        當前,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斷加劇,實體經濟所受到的沖擊范圍越來越廣,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許多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裁員、關停、倒閉等現象。我縣雖然尚未出現企業大規模裁員問題,但是農民工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截止元月13日,我縣已有14328名農民工返鄉,除了7445人節后要回原單位上班,還有近7000人要重新尋找就業崗位。隨著春節的臨近,預計還將有大量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農民工返鄉。能否及時有效地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大局的穩定。大家要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充分認清做好返鄉農民工培訓和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迅速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全力抓好返鄉農民工培訓和就業工作。

        1、組織農民工培訓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就業乃民生之本,而職業技能的高低是影響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關鍵因素。我縣是人口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打工人員不少,但其中相當多的人缺乏一技之長,沒有“手藝”,不能適應企業要求,無法順利就業,即使就業,也只能靠賣力氣賺點“血汗錢”,從事一些低層次的體力勞動,收入較少。一旦遇到企業裁員,這些人就會首當其沖。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讓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學得一技之長,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實現充分就業,實現農民向市民和產業工人的轉變。

        2、組織農民工培訓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分析當前我縣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種植、養殖,實現增收。二是勞動力轉移增收。目前,我縣農民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轉移農民必須培訓農民。抓好農民工培訓,對促進農民增收能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幫助沒有工作的人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二是可以讓有工作的人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就業層次,獲得更高的收入。

        3、組織農民工培訓是解決企業缺工、助推經濟跨越發展的需要。近幾年,全縣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眾多企業紛紛落戶,企業用工量持續增多。據統計,全縣700多家企業和2萬多個體工商戶共吸納從業人員7.6萬多人。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企業用工需求相對減少,但目前仍有52家企業申報缺工3268人。這些企業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管理和經營人才,更需要大批的實用型技術人才。認真組織返鄉農民工培訓,不僅能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二、要精心組織農民工培訓就業的各項工作

        一要統籌縣內培訓資源。要確立公辦教育培訓機構為縣內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主導地位。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職業中學等公辦教育培訓機構要以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服務本地企業用工為宗旨,圍繞我縣新上項目和重大技改擴能項目,添置教學設備,引入師資力量,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引導社會培訓機構培訓返鄉農民工。要運用財政補貼資金,引導定點培訓機構圍繞縣內企業用工需求和發展高效農業需要,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經過培訓的學員到縣內規模骨干企業就業的,政府對培訓機構可適當獎勵。要挖掘行業職校辦學潛力。農業、建設、工會等行業職校在完成本職培訓任務的同時,要充分組織城鄉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按照實際培訓人數享受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要推動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各類企業要積極利用自身條件開展職工上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給予培訓補助。

        二要創新培訓方式和內容。要擴大培訓范圍。勞動、教育部門牽頭,對城鄉所有新成長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農業部門牽頭,對所有適齡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扶貧辦牽頭,組織對農村貧困戶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企業與培訓機構合作,對在崗職工實施輪訓;鎮村組織和相關部門要共同配合,對全體返鄉農民工提供一次減免費培訓。要拓展培訓內容。在幫助返鄉農民工掌握實用技能的基礎上,增設就業指導、誠信教育等課程,提高參培人員就業競爭能力。要延長培訓周期。對部分培訓專業由短期培訓調整為中、長期培訓,增加培訓課時,提高培訓效果,緩解就業壓力。要突出高技能培訓。舉辦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競賽,評選出“阜寧縣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并給予適當獎勵,激勵職工提高技能。

        三要突出返鄉農民工培訓就業。依托全縣27家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的培訓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農民工培訓補貼、陽光工程補貼、扶貧培訓補貼等政策,積極動員、組織返鄉農民工和縣內符合就業條件的培訓對象參加技能培訓。要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圍繞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崗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擇業競爭能力;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改擴能新開工項目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適應能力;圍繞高效規模農業發展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農業技能。縣將出臺鼓勵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政策措施,免費對返鄉農民工中的低保對象、零轉移家庭勞動力和城市規劃區內被征地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確保有培訓要求的返鄉農民工都能得到及時有效培訓,促進盡快就業。正月初五,縣政府將組織一次集招聘洽談、創業項目推介、培訓機構招生、勞動保障政策咨詢“四位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洽談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和各鎮區要加緊對縣內外企業用工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時并對接、溝通,把用人單位用工的人數、類別、要求、待遇等向社會,使更多的返鄉失業人員知曉,為他們及時找到合適工作提供方便。

        四要積極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全面落實有利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把返鄉農民工失業轉變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面向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意識教育,激發創業熱情。切實保障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也不得截留、扣繳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流轉收益。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引導掌握了一定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農民工主動創業,投身發展高效農業。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技推廣、包裝運輸、貿易營銷、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服務企業,實現返鄉農民工的迅速就業,并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增收。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勞動保障部門、各相關鎮區要幫助他們接續社會保障,特別是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工作。開發區、澳洋工業園、東益經濟區、阜城工業集中區等要建立一批創業培訓基地、創業實習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為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提供項目開發、項目融資等“一條龍”服務。

        三、要切實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要加強工作協調。縣將成立返鄉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由我任組長,仇書記、周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委農工辦,定期召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通報農民工就業等工作進展情況,研究會辦農民工就業等相關問題。

        二要明確各自職責。農民工工作面廣量大,既要各自履職盡責,又要相互協調。請農工辦牽頭負責農民工工作的政策制定、工作檢查考核、部門工作協調等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農民工返鄉情況的調查登記,組織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創辦二、三產業的培訓,開展農民工就業服務,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等工作;農林部門負責做好返鄉農民工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創辦種植、養殖基地的創業培訓;教育部門配合勞動部門做好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扶貧辦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做好貧困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及時撥付農民工培訓補貼。鎮村要及時、準確掌握返鄉農民工的時間、人數以及春節后的就業打算,動員并組織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暫時遇到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用好“五減四緩三補貼”政策,通過采取加強培訓、輪休和適當縮短工時等措施,穩定職工隊伍,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并爭取擴大生產,吸納部分勞動力。要發揮種養大戶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

        三要嚴格督查考核。今年,要將返鄉農民工的情況調查、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等工作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督查和服務相結合,真正做到每項工作有人干、每個環節有人管,切實將責任和壓力分解傳遞到相關人員。農工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要切實承擔起組織指導、督查推進的責任,深入企業、深入農村,全面了解情況,全過程搞好服務,全力做好返鄉農民工培訓就業工作。做到旬旬有普查匯報,月月有督查通報,全年有考核獎懲。

        第7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一)農村勞動力情況

        我區現有農業總人口45.3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8—45歲)291914人(男性155358人,女性136556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的勞動力150968人,占51.7,從事工業的勞動力42788人,占14.7,從事建筑業的勞動力39456人,占13.5,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19666人,占6.7,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8794人,占3,從事其他的勞動力30241人,占10.4。在全部勞動力中,在區外務工的70562人,占24.2,尚有221352人,在區內從事各種務工活動,占75.8。以上數字說明,我區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仍停留在本區內,這也是我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大的一個原因。

        (二)文化結構狀況

        據統計,我區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135623人,占46.46,初中文化程度111949人,占38.35,高中以上學歷的44642人,僅占15.19。以上情況說明,我區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較低文化程度占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三)“失地農民”情況

        近年來,由于我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征占用農業土地增加,造成我區“準失地農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三分)”和“失地農民(完全無耕地)”人數增加。據統計,今年我區“準失地農民”和“失地農民”分別達到19805人和15445人,已占全部農業人口的7.8,占農村勞動力人口的12.1。以上情況說明“失地農民”的增加,不僅增加了就業壓力,而且可能給農村乃至整個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四)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勞動力對農業技術、就業技能和知識更新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通過正規培訓、普及培訓和其它培訓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與農村勞動力總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區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約2.1萬人,只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3,如加上農口各部門和相關部門通過的以會代訓、現場會、科技三下鄉等形式普及農業科普知識約5萬人次,也只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左右。在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30。以上情況說明,我區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工作嚴重滯后,如不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將極大地制約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

        (五)農村勞動力生產生活情況

        勞動力由體力和智力構成。體力有先天的體力(優生的結果)和后天的體力(優育和鍛煉的結果);智力有傳統的經驗和現代科技知識(包括文化和專業知識)兩個方面。從我區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看,在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勞動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漸提高,體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斷下降,智力因素中,現代科技知識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傳統經驗成規的作用不斷下降。通過調查分析,在我區專業戶、小康戶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并長期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培訓的占絕大多數,貧困戶(困難戶)中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弱的占絕大多數,說明,農民文化素質高同農民收入程度顯著正相關,也同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正相關。

        1、從每畝耕地提供的產品產量看,經濟作物的收益大于糧食生產收益。文化程度高、生產技能強的農戶生產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弱的農戶生產收益強。這是由于各種經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要求比較高,文化程度高的農戶敢于大膽試驗,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實行科學管理,因而經營效果好。

        2、在發展多種經營方面,文化程度高、生產技術能強的農戶致富門路廣,這是因為他們有經濟頭腦,會經營,敢于擴大生產規模。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弱的農戶經營項目少,經營規模也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較低。

        通過對這兩種農戶的比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學種田,后者憑經驗辦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規;前者講究效益算著干,后者不計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區委、區政府一直比較重視農村教育和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近年來,通過農業、教育、勞動等部門以及用人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區農村教育和農村勞動力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與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加快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農民技術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識不夠。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不僅僅是農村教育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問題,農民技術技能事關農村人才建設,當前,我區農村勞動力仍占全區勞動力的大多數。這說明,在加快我區全面小康建設的過程中,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我區的現代化,而農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因為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對整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對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高素質,必須引起各級、各部門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2、全區沒有一個統一的并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現有的培訓是通過社會辦學機構,如農校、農廣校等,而這“兩校”目前規模小,師資、設備等培訓資源很薄弱,無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訓工作,而現有的專業 學校在培訓經費價格上農民自己難以自行解決。

        3、師資隊伍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根據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劃,要在5年內將近30萬農村勞動力培訓一遍,需要大量的經費,如“兩校”從建校至今,專職教師僅10人,財政每年辦學經費僅3.5萬元,無法滿足基本的教學設備的正常運轉,因而,嚴重制約了“兩校”作為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主陣地的作用。

        4、鎮、村兩級在農民技術技能的組織引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鎮、村兩級是農民技能培訓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否,事關鎮、村兩級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原因分析

        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質較低,經濟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認識不足,有一技之長的不多,影響和制約了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

        2、信息服務渠道不暢。農村勞動力的技術技能培訓與市場、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對接,造成培訓內容單一、過時,從而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影響了我區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體系的形成。

        3、培訓激勵機制不健全。據統計,培訓一項實用技術需25學時,培訓一項就業技能需50學時,分別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數農民收入不高,無力支付培訓費用,造成培訓人數減少,就業面變窄,同時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來促進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

        4、目標責任體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義務教育那樣的教育培訓體系和目標考核體系,有關部門、領導的目標責任還不夠健全。

        三、對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加強宣傳引導,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民教育的良好環境

        科技興農,核心是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既要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健康水平,增強他們的體力,更要開發智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隨著我區農村經濟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愈來愈需要更多的農業科學人才、管理人才和農業實用技術人才,其中包括農藝師、園藝師、工程師、會計師、農經師,具有現代管理經驗的企業家以及掌握一定先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知識的勞動者。因此,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術技能培訓,努力開發農村勞動者的智力,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越來越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級黨委政府、各級部門要以對民族振興的高度責任感,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農民教育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增強對農民教育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加強農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

        (二)健全農村教育網絡,完善農業教育體系

        農村教育網絡主要有:正規教育、推廣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個方面

        根據農村教育網絡,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屬于推廣普及教育,是農村教育中的一種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它以農村社會為范圍,以農民為對象,以農戶為中心,以農民實際需要為教材,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最終目的社會性教育活動,主要涉及的部門有農業、畜牧、農機、林業、科技、新聞媒介、企業以及鎮、村兩級組織,其中尤以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主,其他部門直接或間接地為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服務。因此,應明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中的重要作用。我區很早就實現了普九,但是農民素質和農業生產能力水平卻沒有得到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正規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農化,導致農村和農業人才流失,這一現象也說明,抓好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是農村人才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方法和措施

        1、培訓任務、對象和內容

        (1)培訓任務:根據我區實際,用五年的時間,一是將全區18~45歲農村勞動力近30萬人輪訓一遍,使他們能掌握一門以上先進實用技術,每年培訓6萬人;二是對全區村、社干部4083名完成大中專學歷教育培訓;三是對農村未升入大專院校的高中生實施職業教育,計劃每年培訓1萬人;四是對準失地農民和失地農民35250人(隨著城市化加快,失地農民還會不斷增加)進行再就業轉崗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一是實現農民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促使農民在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轉變;二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民主法制素質,使青年農民掌握進城務工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能有效的進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層干部隊伍和農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速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2)培訓內容:一是公共課內容: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等培訓;如《農業法》、《勞動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憲法》、《民法》、《治安處罰條例》、《安全生產法》;二是專業技能內容:根據不同崗位設置相應的專業科目,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 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三是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內容,包括: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發、家電維修、車輛修理等,以失地農戶為主,而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重點是專業技能培訓。

        (3)培訓對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歲的青壯年農民及失地農民。

        2、培訓層次

        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充分利用我區各類職業培訓資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

        (1)學歷培訓:主要對象以村、社干部為主,開展大、中專學歷培訓。專業主要設置: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通過培訓,增強基層干部的執政水平和帶頭致富的能力。

        (2)專業技能培訓

        ①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要根據我區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和各鎮特色,開展短期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解決現有務農人員的技術盲點。該項培訓涉及面寬,屬于農民的普及培訓,要按照就近、不離鄉、不離崗的原則開展培訓,由農口各局和各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

        ②“綠色證書”工程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是我國農民科技培訓的一項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農業生產崗位規范要求開展農民培訓,培養骨干農民,由農廣校、各鎮成教辦負責。

        ③標準化、專業化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由農業、畜牧、林業、科技、技術監督等部門負責,指導農村專業協會、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開展如標準化、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等培訓。

        3、培訓方法

        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充分利用農閑季節特別是冬春兩季,按照“切合實際、形成多樣、先進實用、講求實效”的原則,以短期知識培訓為主。

        ①短期培訓。依托各鎮農業服務中心、農廣校,根據各鎮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開展各類實用技術短期培訓。

        ②中長期集中培訓。依托區農廣校、黨校、會計培訓中心、各鎮成教辦,重點是村、社干部學歷培訓,準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等職業技能培訓。

        ③委托培訓。與大專院校協作,委托大專院校舉辦脫產培訓。

        ④農業遠程培訓。依托互聯網絡、廣播電視、組織材料、資料、錄像帶等開展農業遠程網絡培訓。

        ⑤現場觀摩、參觀考察、經驗交流、以會代訓。在重要生產時節,通過召開生產現場會,組織農戶參觀考察、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培訓技術骨干等形式,進行培訓。

        (四)加強領導,嚴密組織,加大投入,確保培訓質量

        1、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農民培訓教育工程涉及面廣、人員多、任務重,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也直接關系到我區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都市農業進程。為此,建議區上成立農民培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農民培訓教育工作統一領導。根據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向,設立若干個培訓辦公室,由各職能部門負責實施。切實制定好總體規劃和工作計劃,做到“六個統一”即統一確定培訓機構(網點),統一編制培訓大綱,統一制定教學計劃,統一目標考核。

        2、落實責任,實行目標管理

        將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明確工作職責,獎懲掛鉤,責任到人。

        3、加強宣傳,轉變觀念

        組織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提高認識,轉變人們的觀念,為我區農民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4、加大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資金投入

        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經費應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目前我區農廣校、農校每年區財政撥款僅3.5萬元,對于培訓工作顯得杯水車薪,建議區委、區政府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學歷培訓補貼,農民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各類培訓的教材、資料補貼,教師授課補貼和參加培訓的農民補貼或獎勵等工作經費。

        第8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一)思想觀念保守

        大部分農民工來自較落后的農村,有些甚至是偏遠的貧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對外界信息了解較少,思想觀念保守。隨著近幾年農民外出務工熱的悄然興起,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大部分農民工依然用慣常思維思考問題。部分農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該怎樣說話甚至是不敢說話,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虧的方式息事寧人。此外,許多農民工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對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文書和積極爭取自己的相關利益等持漠然態度,對別人已經發生的事持觀望態度,及至事情發生后無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時,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較低

        導致農民工在對法律的理解、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上存在較大欠缺,這同樣也體現在農民工對權利義務的認知以及處理事情的行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層次,導致農民工法律意識薄弱,在尋求法律幫助時,首先想到的是托關系、“走后門”,而不是尋求法律上的援助。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識程度高低相互聯系。調查顯示,收入高的農民工的法律意識相對較高。收入高的農民工,由于自己生產經營的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在更大范圍內接觸到法律事務,其在法律知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都相對較強。而收入低的農民工,由于生產經營單一,缺乏接觸法律事務的機會,其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則相對較弱。從農民工整體來說,大部分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法律意識淡薄。

        (三)無法堅持長期深入的學習

        當前針對農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人員與經費的嚴重不足,導致普法工作職能薄弱,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民工群眾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同時,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識不高,在對村民的糾紛調解中,往往不以法律處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決斷,從而也造成了農民工對法律的誤解。另外,針對農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時間的春節及節假日農民工返鄉之時,時間短促,學習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數農民工并未認真研讀有關的法律知識條文,在外務工忙于工作掙錢,返鄉之際忙于休息應酬,并未真正領會相關法律知識的精髓。

        二、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展法律常識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農民工增強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要使農民工自覺遵守法律,學會運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必須使他們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和較強的法律意識,對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農村相對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農民工大多文化素質低,再加上邊遠山區的農村收入水平較低,外出務工成為許多農民的唯一選擇。他們為了保住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寧愿犧牲法定的休息時間,雙休日加班加點,甚至寧愿忍受惡劣的勞動環境和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大多數農民工缺乏依法維權的意識和習慣,不敢抗爭或不懂得如何抗爭。有的農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違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但沒有起到維權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處境更為艱難。因此,大力開展農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使農民工了解解決糾紛的合法途徑,不僅有助于增強農民工的法律意識,還有助于提高他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勞動權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農民工對基本權利的正確認識,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當前我國勞動集約型的地區,就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業尤其是小型的私營企業為了縮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強迫農民工加班加點,甚至克扣、拖欠工資,減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衛生資金,不顧農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組織農民工學習法律常識,使他們正確認識法律賦予自己的基本權利,從而有效避免用人單位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有助于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深入開展法律常識宣傳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工法律意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因此,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深入開展法律常識宣傳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舉措,有利于提高社會成員整體法律意識,形成一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展法律常識教育的策略

        (一)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滲透法制教育

        憑祥市農民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據該市就業服務中心200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已經有61.20%的農民工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學員有50%以上獲得了上崗證書(獲得電工、電焊上崗證書者居多)或者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過程當中,特別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電工電焊、水電工、裝潢設計的培訓中增加《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等內容,使技術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結合起來,讓農民工既掌握技術又懂法律,確保勞動力的轉移更加健康和穩定。同時每位參訓學員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者權益保障法》等。此外,學校普法教育多樣化,選擇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形式,注意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諸如板報宣傳、法制講座、知識競賽、主題文藝匯演、播放電影等,讓農民工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組織引導農民工觀看《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邀請在外務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現身說法,讓廣大農民工深刻領會到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從而提高他們知法、懂法、學法、用法的熱情。

        (二)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農民工對基本權利的認識

        由于大部分農民工來自邊遠山區,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存在較大的欠缺,因此,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應讓農民工認識《勞動者權益保障法》賦予自己的基本權利。一是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即勞動者在就業時,不會因民族、種族、性別、不同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選擇職業時,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愛好、興趣的職業。二是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按月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無故拖欠或克扣工資,勞動者在法定節假日、婚喪假期間應當有權利取得勞動報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權利。四是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五是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六是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七是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八是拒絕用人單位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

        (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指導農民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在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絕大部分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屬于弱勢群體。他們遠離家鄉外出務工,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處理,有的聽之任之,逆來順受。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法律常識教育,使農民工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要可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農民工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發生勞動爭議或勞動糾紛的,鼓勵他們走法律程序,提請法律仲裁。二是要求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就合同的條款與用人單位進行仔細協商,不簽訂帶有霸王條款的合同。三是告知農民工用人單位不能扣押農民工的身份證及其他證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違反,可向當地勞動部門提出申訴,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安全常識教育

        農民工來自農村,交通不便,少出遠門,不懂得安全常識,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在職業技能培訓中須要求農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無”車、農用車和報廢車,遵守交通規則,掌握城市生活常識。二是外出農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達務工地點的,從購票后進入乘運人指定的候車地點開始,乘客和承運人之間就存在著旅客運輸合同的民事法律關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證在發生糾紛時能夠證明自己與乘運人之間存在著旅客運輸合同的法律關系,外出務工人員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憑據(車票船票)。三是外出務工人員在乘車過程當中,不能隨身攜帶或者在行李中夾帶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禁物品。違反規定的,公安機關將依法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如果造成嚴重危害社會后果的,還將被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四、結語

        第9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培訓率不高由于貧困和教育水平的落后,致使很多農民工的文化素質處于文盲和半文盲狀態,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性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微乎其微,就業渠道狹窄,在勞動力競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不能滿足企業對熟練技工的需求。調查發現,65.8%的農民工進城前在家鄉沒有接受過教育培訓,52.5%的農民工進城工作后在單位沒有或很少接受上崗教育,63.1%的外來工沒有接受《勞動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導致農民工就業盲目、自身維權困難、生活拮據。這種狀況影響了城市發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而民族地區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率更低。一些民族地區農民工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響,自給自足思想嚴重,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不重視職業技能培訓。據2007年抽樣調查,僅有12.65%的務工人員在外出務工前接受過培訓,主要以短期漢語培訓為主,約有5.06%的人接受了務工地的專項技能培訓。

        培訓質量較低目前大多數培訓是短暫且一次性的,民族地區農民工的需求和現實的就業培訓制度供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少數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對農民工進行了崗位培訓,但其出發點是企業盈利,真正從民族地區農民工發展的角度考慮就業培訓的問題應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相當多的民族地區農民工在對培訓內容的權衡選擇上比較理性,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參加在短期內可以帶來收益的項目培訓,且自費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民族地區農民工就業較多的單位是個私企業,而這些企業中的相當部分人認為,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夠完成生產任務就行,而對他們的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高,使不少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級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在專業設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務業專業的初級人才為主,只開展電焊、美容美發、縫紉編織、家政服務等行業的培訓,而對日益發展的制造業所急需的技術專業(如電腦、營銷、管理、會計等)卻很少;非商業化、市場化的職業培訓少且僅限社區服務或自謀職業的技能,與現代化大工業、制造業相關的技工技能培訓很少。另外,由于培訓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民族地區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使得民族地區農民工培訓質量難以保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以致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卻由于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提供的轉崗實用技能培訓對象限于城鎮下崗職工,農民工不能參加。加之少數政府部門對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無規劃,部分地方管理部門各自規劃,盲目性、無序性非常突出,培訓內容雷同和空白點大的情形同時存在。有些政府職能部門的培訓機構經費投入不足,已撥付的經費出現挪用現象,必須通過收取一定的培訓費來維護正常運轉。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訓機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涉農培訓收費過高,對市場上的培訓機構缺乏監管,使得有些民族地區農民工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此外,民族地區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使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語言障礙影響語言障礙是影響民族地區農民工正常就業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區農民工中,除回族外,其他少數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語言障礙是民族地區農民工進行正常交流的重要障礙。據教育部、國家語委于2007年8月16日的《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統計,70%左右的農民工不能熟練使用普通話。進城務工后,語言障礙影響了與顧客、雇主、同事及其他群體之間的交流,交際范圍通常只限于同鄉之間。民族地區農民工進城務工,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障礙。民族語言和很不標準的普通話,在很多情況下限制了民族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在一些普遍使用普通話的行業,他們很難找到合適崗位。不少民族地區農民工只能靠老鄉介紹工作,為數不少的雇主聽不懂方言土話,民族地區農民工只好請別人幫助自己表達想法和要求。

        1加強文化教育

        1980年,世界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達11年,發達國家美、法、德、英、日分別達18.04、15.96、12.17、14.09和11.87年,差距極為顯著。過低的素質,使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民很難融合到城市社會,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較多。早在1833年英國《工廠法》就規定“紡織廠9歲以上、11歲以下的童工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8h,他們必須進其父母或監護人為其選擇的學校,或工廠視察員為其指定的學校就讀。工廠視察員應責令雇主從孩子的周薪中扣除每先令不超過1便士的錢為他們繳納學費。”

        19世紀20~30年代,社會上興辦了許多技工學校、工人夜校和職工子弟學校,工人只要交很少的費就可上夜校。在此后一個世紀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工人們把獲得文化知識作為爭取自身解放的途徑。德國學校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教育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小學、中學、理科中學、女子理科中學、教會學校,還有徒工學校、專業技術學校、高等專業學校、綜合性大學。教育形式主要有3種,即家庭教育、工匠技術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前2種教育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生產實踐經驗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學校教育主要是對少年和青年進行正規教育。為此,應切實保障來民族地區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甚至是非義務教育。應采取措施保障來民族地區人口都能夠公平接受義務教育,除增加教育事業經費外,還需中央來協調,通過國家專項教育經費轉移支付的形式解決問題,負擔起民族地區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注意把單純的掃盲與學習科學技術和發展經濟結合起來,調動民族地區人口學習的積極性,讓農民從教育培訓中得到實惠。大中專學校和科研機構要積極發揮智力支農的作用,因此,中央應明確要求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承擔起組織農民進大中專院校學習科技和文化知識的任務,要求民族地區地方大中專院校承擔農民教育的任務,加快培養農村急需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基層政府每年要選派一定數量的村組干部、農民到大學或中專學校學習,學習形式可以是全脫產學習,也可以是函授教育、遠程教育,農民也可以自主決定選擇學習方式。

        2加大培訓力度

        2.1提高培訓率。要充分認識做好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意義,積極開展農民工培訓。這不僅有利于農民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和創業,而且對促進農民增收、城鄉發展與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和重大作用。隨著大量民工進城,職業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變得更為迫切,轉移到城市中的大量農村勞動力,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低。為了適應現代工業生產和服務業的需要,德國各大企業都十分注重加強對徒工的職業培訓。德國在解決由于人口流動帶來的問題中,高度重視成人職業培訓,對提高全民科學技術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國,政府對青年農民的安置和培訓給予資助。農業勞動力年齡老化令人擔憂,政府不惜工本鼓勵青年農民留在農村務農。由于他們年輕有為、思想開放,會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并帶動其他守舊的農民。法國政府從1960年起,一方面改革農業教育,另一方面給予農民,特別是對農民子女助學金,進行職業培訓。這樣做是力圖為青年農民創業提供方便,使他們獲得必要的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基本知識以及更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并促使這些有知識的青壯年農民進行大部分農場的開發和經營,以穩定農村地區的發展,避免由于農業勞動力盲目的外流而造成法國農業的落伍。各級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和鼓勵民族地區農民工自主參加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用人單位、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開展民族地區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對有經濟困難的民族地區農民工先招聘再進行免費培訓,合格上崗后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逐步扣除,甚至視情形可免費培訓。在我國,可以根據企業需要,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層次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對于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民族地區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于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民族地區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于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定收入的民族地區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對民族地區農民工的培訓應根據其工作特點采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在開課時間上可采取脫產和業余相結合,甚至可以采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的成果逐步積累。近年來,個別地方政府組織當地人員對愿意外出的農民進行了集體培訓或開設了技術培訓班活動,效果非常理想。如甘肅省廣河縣阿力麻土東鄉族自治鄉自2005年以來,通過引進技術和資金,先后舉辦了4期“面點師培訓”活動,畢業的少數民族青年面點師約300人,現遍及全國,效果很好。

        2.2注重培訓質量。政府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準入制度,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準入制度的管理方面盡快出臺政策。同時,為提高民族地區農民工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積極性,政府可以聯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舉辦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進行技能等級考核認定,并頒發證書。用人單位在招收民族地區農民工時,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應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用人單位要針對民族地區農民工特點,大力開展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考核工作,爭取使大多數接受培訓的農民工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用人單位應對所招用的民族地區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崗位技能和生產安全培訓,對民族地區農民工要進行上崗前的技能培訓以及安全知識培訓,保證民族地區農民工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勞動安全和勞動保護常識,取得崗位資格證書者,方可允許上崗。

        因此,針對民族地區農民工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實用性、適應性,應根據當代社會生產、科技、教育一體化的趨勢,開設有利于民族地區農民工易于在城鎮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和素質提升的課程,對農民工的培訓應以生產急需實用科技知識、操作技能、服務技能為主,使其學有所用,學用結合,在突出專業技能、實用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開展基本權益、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城市文明、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我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和提高競爭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免费体检区 |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1024精品国产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