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綜合減災規章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1、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工作。在每年5月的“全國防災減災日”和10月的“國際減災日”,積極開展集中宣傳日活動,發放各種宣傳資料,讓廣大群眾了解和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提高他們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各種災害、突發事件的能力,五年來共發放各種宣傳資料3萬余份。
2、積極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成立“道縣民政局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社區積極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指導社區對照國家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標準,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和演練活動,建立各種規章制度,設立防災減災宣傳欄和應急避難場所,安裝各種防災減災標識牌和指示牌。自XX年以來,先后創建了濂溪、小江口、東洲、良田和大坪子五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3、指導多災易災村建立災害應急避險點。從XX年開始,積極探索建設多災易災村應急避險點工作,對全縣的多災易災村進行調查摸底,在有條件的村設立災害應急避險點,幫助安裝轉移路線牌和功能區指示牌,計劃按每年建設兩個多災易災村應急避險點,目前已建成了祥霖鋪鎮常青村、向陽村和原井塘鄉沙子河村、加六洲村4個應急避險點,在建的有萬家莊辦事處五洲村和橋頭鎮橋頭居委會落洞自然村兩個點。
二、適時開展救災工作
1、創新救災工作方式。XX年,在局長XXx的提出“大救災”的工作思路,把救災工作作為全局整體性的工作來抓,根據他的提議,將全局的工作人員分成8個應急分隊(組),制定了《民政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改變了過去救災工作以救災股為主的“單兵作戰”模式為全局工作人員統一行動的“團體作戰”模式,大大提高了救災工作效率。同時積極做好救災物質儲備工作,與商家簽訂救災物質供應協議,保障災害來臨時有充足的物質供應開展災害救助工作。通過創新和完善各項工作措施,從制度、人員、物質等方面保障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認真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確保我鎮安全渡汛,各級各部門必須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長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抗旱工作方針,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思想,扎扎實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把可能發生的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鎮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現將2009年度防汛抗旱工作安排如下:
一、認清形勢,加強領導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異常氣候增多,今年1—5月份氣溫比往年增高,降雨量比上年減少38%,防汛抗旱形勢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一是我鎮防洪工程體系仍不夠完善,節制閘建設年限較早沒有大修過,險工險段多,病險水庫多,隱患大;二是在今年的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護砌擋墻將田間溝渠截斷,低凹田(地)易產生洪澇災害,面對嚴峻的防汛抗旱形勢,各村(社區)、各有關單位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早準備、早部署,要把防汛抗旱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切實予以加強,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克服僥幸心理,進一步增強水患意識,全力做好2009年防汛抗旱工作,確保我鎮水庫、堤壩、涵閘、城鎮、村莊、農田等防洪安全。
二、嚴格執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全面落實防汛抗旱責任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云南省防洪條例》關于防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的規定,各村(社區)及有關部門要把落實責任制作為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抓緊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制,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把行政首長負責制貫穿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過程。防汛抗旱責任人要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對防汛抗旱工作進行經常性督促檢查,深入調查研究,重點防范病險水庫、重要泄洪河道、涵閘在建工程,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防汛抗旱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各村(社區)、各有關單位要將責任制落實情況納入工作業績考核內容,做到有責任、有考核。并按照晉寧縣行政問責制的有關規定,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監督機制,對因組織領導不力、工作疏忽或處置不當而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要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問責。
三、狠抓各項防汛措施的落實
一是切實做好防汛抗旱準備工作。各村(社區)必須組織人員在汛前對水庫、壩塘、重點河道、涵閘進行檢查,對存在的隱患及時處理。確保防汛經費、物資的及時到位,各村(社區)儲備防洪樁不得低于30棵,防洪袋要按壩區人均2條、山區人均1條儲備,并集中儲存在村委會,由村委會調劑使用;二是各村(社區)及各有關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做好各自管轄范圍內的抗旱、防洪工作,要抓緊修復水毀和處理病險防洪工程,對水毀工程、影響安全渡汛的險工險段以及在建工程,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對汛前不能完成的險工險段要制定應急渡汛措施。
四、科學調度,確保水庫安全渡汛
水庫安全渡汛,不僅關系到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更關系到水庫下游城鎮、鄉村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鎮病險水庫多的現狀,堅決杜絕忽視水庫安全運行的麻痹思想,加強管理,科學調度,切實落實水庫安全防汛責任制,認真履行職責,把水庫安全渡汛作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抓緊抓好,確保水庫安全渡汛。映山塘、益州水庫必須嚴格按照晉寧縣2009年度小(一)型以上水庫控制運行計劃運行,若確需超計劃蓄水,必須報縣防汛辦審批。各村(社區)管理的小(二)型水庫及壩塘,應制定蓄水計劃,落實好蓄水、管水責任制,按計劃蓄水。汛期嚴禁擅自超汛限水位運行,嚴重病險水庫要采取降低水位和空庫運行等措施,確保水庫不垮一庫一壩。在確保汛期安全渡汛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多蓄水,努力完成今年的蓄水計劃,為明年的生產生活用水打下基礎。決不能因強調防洪安全搞空庫渡汛,導致年末庫塘蓄水不足;也不能因片面強調蓄水,導致水庫、壩塘出現險情。各村(社區)必須加強科學調度和管理,做到防洪與蓄水兩不誤。
五、建立健全各級防汛抗旱工作機構
各村(社區)要十分重視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切實加強對防汛抗旱減災工作的領導,盡快成立防汛抗旱機構,落實人員,特別是新上崗的防汛抗旱指揮人員,要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處理突發險情和防汛抗旱調度能力,當好政府的參謀,應對好可能發生的旱情及洪澇災害。
六、認真落實各項防汛制度
年重點是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眼于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進一步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協調各部門形成以生活救助為主,以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為補充,慈善援助、社會互助、臨時救助相配套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推動建立低保標準與物價波動聯動機制、低保標準科學調整機制,著力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差水平,力爭將救助金額提高5%-10%。抓好城鄉低保規范化建設,加大動態管理、分類施保的工作力度,落實公示、核查、聯審聯批制度,城市低保利用兩年的時間對所有低保對象進行一次拉網式核查,農村低保堅持每月隨機抽查一個鎮(辦事處)一個村,確保城鄉低保規范、健康、有序。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及時緩解低保邊緣戶等低收入人群的突發性、暫時性生活困難,力爭全年救助達到1200人次以上。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抓好部門銜接,在全市實現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方式全覆蓋,開展多種形式救助,繼續實行定額門診和精神病救助,積極探索分階段分比例救助辦法。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拓寬募款渠道,做好第三期“慈善陽光班”的招生工作,精心打造“月行一善”、“微笑列車”等慈善品牌。
二、著眼于新時期災害預防和應急救助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抗災減災水平
切實做好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臨時生活保障和冬春荒災民生活救助,最大限度地保障災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減災防災工作機制建設,精心組織好“5.12”防災減災宣傳日活動,進一步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基層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切實提高突發氣象災害下民政系統應急保障能力,確保民政服務對象生活安全,不挨餓,不受凍。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成果,繼續加大創建工作力度,力爭在城區和農村各創一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三、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福利服務需求,進一步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
進一步加強福利機構建設。繼續對農村福利院進行考核,增加安全管理的權重,確保福利院規范管理;著重扶持1-2個農村福利院爭創全省窗口和模范福利院,進一步改善老人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加快市社會福利院建設步伐,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提高農村五保戶、“三無”對象供養水平,進一步做好城鎮“三無”對象自愿集中供養工作。全面落實老年人各項優待政策,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優待服務,促進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拓展福彩銷售渠道,弘揚福彩公益理念,營造健康文明的福彩文化,全年福彩銷售完成1500萬元的任務,力爭突破1600萬元,為福利事業發展籌積更多的資金。加強福利企業的監督管理,保障殘疾人職工的合法權益。
四、著眼于深化和諧社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政治體系建設
深化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實踐。組織學習宣傳貫徹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深入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創建活動,新培育一批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典型;加大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簿弱村”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精心組織,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和第二屆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任務,確保換屆選舉工作依法有序進行。大力推進城市和諧社區建設和農村社區試點工作。繼續開展城市和諧社區建設創建活動,加大城市社區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社區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功能。積極探索農村社區設置、農村社區建設途徑、步驟和方法。結合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和治安設施。著力完善城鄉居民文體活動場所和設施建設,豐富居民業余文化生活,解決群眾缺乏讀書、閱報、健身等活動場所問題。
五、著眼于服務國防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
全面落實《軍人撫恤優待條列》和各項優撫政策。努力提高和落實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生活補助和醫療補助標準,進一步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經費遞增機制,保障優撫對象合法權益。繼續實施“關愛功臣”活動,幫助困難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完善優撫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全面推行優撫對象醫療“一站式”結算服務,著力解決優撫對象看病難的問題。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抓好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努力探索通過經濟補償、自謀職業的途徑開展安置工作,繼續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就業指導與就業服務,提升安置工作水平。扎實開展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密切軍民關系,鞏固全省雙擁模范城“五連冠”成果。加強優撫事業單位的建設,提高服務管理水平。不斷規范軍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務管理工作,認真落實軍休人員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六、著眼于社會組織管理機制創新,進一步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依法合理審批。把好社會組織“登記關”,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及自身建設,指導社會組織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內部治理機制。分類從嚴管理。要重點培育和扶持行業協會、公益慈善類組織、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社區社會組織,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鼓勵公益性社會組織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生活困難群體提供幫助;完成社會組織年檢工作,依法取締非法社會組織,查處和打擊社會組織的違法行為。督促服務大局。全面開展民非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活動,把社會組織年檢工作與日常監督、績效評估、信用建設、執法監察結合起來,推動形成社會組織自主發展、自主運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作用。
七、著眼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規范社會事務管理
深化殯葬改革,逐步實施困難群眾殯葬救助制度,強化殯葬職業技能培訓,做好殯葬管理所規范化管理和優質服務工作。進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發揮地名服務功能,實現地名標準化、規范化,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準確的地名信息。依法加強行政區域界線日常管理。開展平安邊界建設活動,探索建立維護邊界地區穩定的長效工作機制和邊界糾紛應急處理機制。加強婚姻登記管理規范化建設和收養登記工作,不斷優化辦公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婚姻登記服務水平。
年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民生保障能力建設,持續提高社會救助水平。一是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水平。加大城市低保提標擴面力度,提高我區在全市位次,低保人數達到9000人,月人均補差到210元;加強低保規范化管理,成立低保入戶調查小組,堅持入戶調查和“公示制”制度,增強低保工作的透明度。二是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出臺低保邊緣家庭救助政策,創新醫療救助方式,擴大醫療救助面,探索“一站式”醫療救助模式,完善區、街一體醫療救助體系。三是提高臨時救助水平。加快救助直通車建設。落實臨時救助資金,規范城市困難群眾救助辦法,繼續抓好困難家庭子女上學、住房、醫療等專項救助工作。四是提高救災減災水平。扎實做好災害應對各項工作,進一步完善救災應急預案;搞好防災減災宣傳。積極開展“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增強全面減災意識,提高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五是提高城市“三無對象”集中供養水平,實現城區“三無對象”自愿條件下的全部集中供養;出臺區孤兒救助辦法,以保證孤兒基本權益。六是提高慈善募集救助水平。加強慈善組織建設,完善街道、社區慈善機構。統一制作配發捐款箱,協調全區慈善捐款活動開展。深入開展以“慈心一日捐”為主要內容的多種形式慈善資金勸募活動,廣泛募集慈善基金,爭取全年慈善資金募集量比上年增長10%。探索設立慈善專項救助基金,擴大慈善救助范圍。
二、以更多的創新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持續促進基層民主健康發展。一是全面落實“村改居”有關政策。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職責,確定落實“村改居”有關政策的步驟和時限要求,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對接溝通,確保“村改居”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二是深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研究出臺《進一步深化社會網格化管理的意見》,規范完善相關組織,對社區進行優化布局,調整理順社區組織體系和管理運行機制。三是抓好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推進城市社區民主政治化建設進程。四是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繼續組織好社會工作師資格考試;選擇兩至三個街道進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總結提煉試點經驗,逐步在全區范圍推廣。五是繼續提升社區基礎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改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加快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進度,力爭年內社會辦公服務用房達標率達到98%。六是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建設社區綜合數據庫,與街道在線共享,全面掌握社區情況。建成社區管理短信平臺,實現對特定人群的短信群發,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社區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實現社區宣傳、服務居民功能。七是提升社區隊伍素質。加大社區干部隊伍培訓力度,每人每年培訓不少于20小時。八是實施第十屆社區居委會換屆工作。成立專門工作班子,制訂詳細工作方案,選舉出一支作風正派、清正廉明、心系群眾、有經濟頭腦的基層領導班子隊伍。
三、以更好的舉措推進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持續貫徹雙擁優撫政策落實。一是深入開展“雙擁進社區、軍民共和諧”活動,擴大雙擁共建對子,創新雙擁工作形式,組織人員走訪駐部隊積極,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區”。二是創新退役士兵安置方式。繼續實行“重點安置,全面推進自謀職業”的安置改革辦法,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加大自謀職業安置改革力度。三是落實和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完善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優撫對象“一站式”醫療結算服務體系。加大優撫政務公開工作力度,社區普遍建立優撫政務公開欄。深化“貼心民政看優撫”活動,做好優撫對象輪休工作。四是建立完善復退軍人穩控工作應急預案,做好年“兩會”和“十”期間復退軍人穩定工作。
四、以更優的管理服務方式,促進社會組織發展。一是依法合理審批。把好社會組織“登記關”,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和自身建設,指導社會組織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內部治理機制。二是分類從嚴管理。要重點培育和扶持行為協會、公益慈善類組織、社區社會組織,鼓勵社會辦量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鼓勵公益性社會組織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生活困難群體提供幫助;完成社會組織年檢工作,依法取締非法社會組織,查處和打擊社會組織的違法行為。三是督促服務大局。全面開展民非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活動,把社會組織年檢與日常監督、績效考評、信用建設、執法監察結合起來,推動形成社會組織自主發展、自主運行、生我管理、自我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作用。
五、以更實的工作推進老齡事業發展,持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是加快區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采取專業經營模式,由區福利中心作為管理方,與民營老年機構簽訂經營協議,限期開展養老業務。二是加強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出臺全區民辦養老機構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社會福利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按照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輔助”的養老模式,積極推進社區托老服務,設立3-5處社區托老服務場所。三是積極為老人辦實事好事。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探討建立我區老年事業發展基金,為老年人多辦實事。出臺對困難老人救助政策,繼續為9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金。舉辦全區老年人文體活動,豐富老人精神生活。開展“銀鈴安康工程”,為老年人贈送或購買“意外傷害商業保險”。
(一)社會事業逐步發展。“十五”以來,我州各級黨委、政府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不斷加強對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視,社會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全州基本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救災救濟和五保供養為主體,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政策優惠為輔助、臨時救濟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城市社區建設新格局,興辦了一批社區便民服務站點、建成了一批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福利事業,全州城市社會福利院改擴建后,床位達到1500多張,每個鄉鎮都建設了中心福利院,共收養近萬名院民,全州福利救助類機構達到134個,設置床位15000多張,還有服務類事業單位130多個。社會事業的發展,為社會工作人才參與各項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分布廣泛。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一部分,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是指職業從事社會工作的所有人員,而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或技能,創造性地進行社會服務與管理的社會工作人員。我州社會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人口、教育、衛生、公安、司法、、工、青、婦、殘聯等部門和團體,擔負著大量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就民政系統調研顯示,主要涉及城鄉老年人、殘疾人、孤殘兒童、社會福利、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減災救災、流浪乞討人員、流浪兒童、服刑人員子女臨時性社會救助、艾滋孤兒救助、優撫安置、兒童收養、婚姻家庭服務、殯葬服務、殘障康復、城鄉社區建設、精神病患者康復、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目前,我州現有社會福利類事業單位17個、社會救助類事業單位117個、收養服務類事業單位15個、優撫安置類事業單位14個、慈善事業(包括慈善類事業單位、民間組織)27個、減災救災類事業單位5個、家庭生活服務類事業單位(包括婚姻登記、婚介服務、家庭教育、婚育服務等)59個、殯葬服務類14個,城鄉社區單位2609個,共2877個單位。現有專兼職工作人員12152人。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的2092人,36—50歲的8785人,51歲以上的1275人;從學歷結構看,初中以下的2457人,中專(高中)的8*5人,大專的1481人,大學及以上的199人;從專業結構看,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極少,社會工作相關專業畢業的也很少。
(三)成長環境逐步優化。近年來,我州編制了全州“十一五”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了《*州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出臺了《*州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州城市低保救助實施辦法》等多項政策規章,社會工作的政策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各行業、各部門從各自職能出發,在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為社會工作人才開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和操作規范。社會工作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社會工作人才的工作條件不斷改善。
(四)工作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服務模式上,全州不同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才根據各自職責范圍和崗位要求,采取了不同的服務模式。機關的社會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督導”的模式,通過制定政策、督導監管、建立服務體系等方式方法履行職責;事業單位的社會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服務”的模式,通過落實政策、提供服務等方法開展社會工作;社會組織和民辦服務機構則主要采取“引導+服務”的模式,向服務對象提供各種服務。在服務方式上,對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這三個群體主要采用落實政策和發動社會幫扶的方式,幫助解決他們的生產難、生活難、住房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對廣大城鄉社區居民,主要是充分發揮基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一)社會事業發展不足。近年來,我州綜合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全州生產總值逐年增長,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城市形象和品味明顯提升,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呈現發展不足的態勢。城市管理不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差,上學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公共衛生基礎脆弱,看病難、看病貴、農民因病致貧返貧、醫患矛盾突出的問題還依然顯著;鄉鎮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發揮作用不夠充分;社會保障、救助、福利等方面,仍然存在保障標準偏低、覆蓋面窄的問題,例如農村困難居民需要納入低保救助的人數不到40%,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和福利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公益設施仍然簡陋和不足,社會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和完善。
(二)社會工作人才缺乏認同和了解。從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軟環境看,全社會對社會工作職業、社會工作人才的基本認知、認識和認同程度不高。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不管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自身還是社會公眾,大約有75%的人認為“不知道什么是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有73%的人認為“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人才”,即使在目前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也有很多人對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表示“只是聽說”、“不知具體含義”,不知道社會工作人才是需要經過專門培訓、掌握專業方法和技巧、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人才。在社會認知中,有的要么把概念泛化,認為只要與社會工作相關的人員都可以稱之為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人才;有的要么混淆概念,把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等同為一個概念,甚至有的人認為只要把社會工作所涉及領域的崗位與社會工作職業一掛鉤,就可以實現從一般工作人員到社會工作者的轉變;有的人還認為,做社會工作的就是社區工作人員或是村委會干部。
(三)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與社會發展要求和群眾服務需求相比,我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狀況還難以適應。主要表現在:
1、從業人員總量不足。僅從民政系統看,從事相關社會工作的人員有978人,與常年100余萬名民政服務對象的比例是1:1200,在這部分工作人員中,有42%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從事的社會工作更側重于社會管理而不是社會服務。在基層,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則更低。如全州從事城市低保的工作人員只有31人,與全州5萬名城市低保對象的比例僅為0.6‰,176名鄉鎮農村低保工作人員與全州20萬名農村低保對象的比例僅為0.8‰。而美國2005年社會工作者總量達到了65萬人,每1000人就配備有2到3名專業社會工作者;英國20*年的社會工作者人數統計為12.5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的5%;我國香港地區受過專業教育培訓并通過資格考試的注冊社工就占總人口的1.7‰。
2、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學歷、年齡等結構不夠合理。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比例低,學歷層次整體偏低,在社會管理、社區事務等傳統社會服務領域,大部分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年齡結構老化,工作中基本依靠經驗,而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情況日益復雜、要求日益提高的社會管理服務要求。
3、人才隊伍分布領域不均衡。首先是社會工作的任務量和從業人員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統承擔著多項社會工作,但是社會工作人員在整個系統的從業人員中所占比例不到12%;其次是人員分布不均。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領域的社會工作人才多集中在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社區建設基層管理、社會流浪救助服務等方面,在全社會老年人、殘疾人和貧困者、失業者等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等領域的社會工作人才規模仍顯不足。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領域分布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即政府直接舉辦的領域多、社會自主發育領域少;問題解決型(求助式)領域多、常態維護型(非求助式)領域少;城鎮相對多、農村相對少。
4、人才隊伍專業能力還不強。擁有專業理念、具有綜合運用各類方法技巧開展專門服務的“復合型”社會工作人才嚴重不足。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所占比例不到5%。在現有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多數以上的人員雖都經過本職工作訓練,但缺乏專業社會工作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落后,遇到問題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方法支持,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專業服務。
(四)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政策制度支撐。就國家而言,20*年7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制定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聯合頒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除此以外,幾乎沒有社會工作人才建設的法律法規性文件。就我州來看,包括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引進、使用、激勵、考核與資格認證、從業規范、登記管理、繼續教育、評估監督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工作規章制度還沒有建立。盡管各職能部門針對行業特點制定出臺了一些規章制度,但是沒有專門針對社會工作人才出臺的規章制度。二是缺乏組織管理支撐。社會工作分屬10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沒有統一的領導管理機構,各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嚴重,致使社會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和總體協調,不能形成工作發展和隊伍建設的合力。即使在各行業內部,下屬事業單位的屬性、級別也不同,給社會工作的協調運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社會工作人才依托的民間組織發育還不完善,缺乏保障,運行困難,服務社會的作用發揮不足,能夠提供社會工作的崗位十分有限,影響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進程。三是缺乏財政支撐。一方面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收入水平低,缺少應有的社會保障,而且在社會工作人才培訓設施建設、培訓教材征訂和培訓網絡建設方面薄弱,使一些受過專業教育的畢業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而不愿在社會工作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是人員編制受到限制。以州、縣民政部門城鄉低保工作機構為例,工作人員只有19人,而面對的是全州25萬多名的城鄉低保對象,以及其它70余萬名困難對象;州老齡辦長期只有1人,而全州老年人服務對象(60歲以上)卻有45萬多名,編制、人員、經費多年來都沒有等到較好解決,制約了此項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養開發的對策措施
(一)明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堅持培養專業化人才和集聚社會化人才并重原則,充分借鑒發達地區社會工作先進經驗,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建立法律規范、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會工作體制,建立和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評價使用體系、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有效的激勵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素質,著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水平。
(二)積極營造有利于社會工作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進一步研究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切實解決有關黨政部門各自為政、政出多門問題,為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優化輿論環境。充分發揮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注重發現、培養和宣傳在社會工作崗位上奮發成才的先進典型,積極營造促進社會工作發展、適應社會工作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激勵、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社會工作。
3、優化工作生活環境。統籌協調現有政府信息網絡資源,建設社會工作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相關社會工作和具體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勵社會和個人興辦社區社會服務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區服務。各類組織和個人到社區興辦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的,可免費使用城鎮社區現有公共服務設施。要重視解決社會工作人才的戶籍遷移、檔案管理、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
(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
1、制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劃。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納入人才發展戰略總體規劃,抓緊制定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進一步增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計劃性、系統性和針對性,整體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改革現有人才統計制度,切實掌握社會工作人才狀況,為制定人才發展總體規劃提供依據。
2、加強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整合教學資源,鼓勵高水平教師和專家擔任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任務。加強高校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積極組織學生到社會服務機構實習和見習。高校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情況納入年度教學工作考核內容。
3、開展社會工作人員崗位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個人自學、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分層次地對現有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培訓,力爭在2年內將所有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基本實現所有社會工作人員達到相應的崗位素質要求。鼓勵和支持城鄉社區、村(居)委會工作人員參加進修、見習、短訓、函授等素質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化社會服務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使用體系
1、完善職業資格制度。所有社會工作人員均應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具有其他專業技術職稱的社會工作人員,可按國家有關規定轉評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晉升上一級職業資格時,其轉評前和轉評后的任職年限可合并計算。逐步推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注冊登記制度。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醫師、護師、心理咨詢師、律師等其他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人員,應進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注冊登記,力爭在5年內全面實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注冊制度。
2、完善崗位設置制度。調整優化布局結構,科學設置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研究建立州、縣、鄉政府社會服務事業機構定編標準。明確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崗位設置和結構比例,原則上社會工作崗位不低于崗位總數的90%。研究探索城鄉社區、村(居)委會崗位設置辦法,在法定崗位之外增設2—4個社會工作專職崗位。鼓勵和支持村(居)委會、社區企業和個人創辦民間社會服務組織,因地制宜開發和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3、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進機制,鼓勵社會服務機構采取不遷戶口、不轉關系、聘用兼職、聘請顧問和短期服務等方式引進社會工作專門人才。州、縣市政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晉升職稱前,必須到基層社會服務機構服務一年;擇優選派基層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到州、縣政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掛職進修。以品德誠信、工作績效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標準,加強崗位考核工作,考核結果作為獎懲或續聘、解聘和調整崗位的依據。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
1、完善政府財政投入機制。按照公共財政“以錢養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財政按社會工作項目任務和社會服務人數核撥財政經費的具體辦法,加大財政資金向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運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務項目、服務人群購買社會服務的具體辦法,鼓勵民間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服務。
2、健全民間資金投入機制。研究制定工商、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舉辦民間社會服務機構。研究制定《*州公益事業捐贈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款資助社會工作。研究制定國內外慈善組織來我州舉辦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辦法,吸引和鼓勵州外資金投入和資助社會工作。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會工作人才薪酬指導政策和獎勵政策。政府社會服務機構中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人員,應聘到管理崗位工作的,可選擇按所聘管理崗位或本人具備的社會工作職業資格享受工資福利等待遇。進一步落實財政專項補助,切實解決社區居委會成員、福利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及其聘用服務人員的生活補貼、工資、保險等福利待遇問題,并使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而適當增長。
4、建立優先晉升(錄用)制度。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從事社會工作。凡到城鄉社區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稱職以上的社會工作人員,可提前1年參加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考試;參評高級社會工作師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業資格;參加全州各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報考州、縣市機關公務員的,筆試成績可適當加分;報考鄉鎮辦機關公務員的,優先予以錄用。工作滿1年,且年度考核稱職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在報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時,考試總分可加10分。
關鍵詞 災難教育 大學生災難意識 防災技巧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93
College Students' Disaster Cognitive Level Situation Analysis
――Survey Data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 Su Xiang Wan Three Provinces
MIAO Kejia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Jiangsu, Hunan, Anhui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survey,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 disaster awareness and skills,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ntent disaster, disaster response ac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aster education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a contemporary disaste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argeted disaste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disast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disaster awareness; enhance disaster prevention tips
面對不斷升級的自然災難和社會災難,我國防災減災的形勢日趨嚴峻,隨著大學生群體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部分群體的災難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災難素質的高低。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以及各省市的防災減災規劃中,都明確了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災難教育,各學校、社區、家庭、媒體甚至很多社會組織,也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災難教育活動。這其中,學校在災難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趨為各界接受和認同。為了吸取教訓并有效地應對災難,使災難管理成為一種文化素養,對大學生進行災難教育被認為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因素。
盡管學者對學校對大學生災難教育應成為主體作用已達成共識,但是大學生的災難意識還很薄弱,災難教育內容缺失,宣傳教育渠道較少,教育資源匱乏,災難教育體系呈整體性缺失狀態。而對于高校災難教育現狀的分析,很少有高校建立系統的災難教育體系,高校災難教育現狀堪憂。因此,本文基于三省市的調研數據,客觀評估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的作用,為學校進行災難教育提供一定的數據基礎和評價方法。
1調查問卷構成及研究對象
(1)問卷構成。研究用數據來源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大學生災難教育及PTSD恢復研究》課題的“當代大學生災難教育現狀調查問卷”的調查數據。問卷覆蓋了湖南、安徽和江蘇三省的高校,數據提供對象來源于全國各地二十余省的大學生,共發放問卷1150份,回收1022份,無效問卷12份,有效問卷1010份,有效回收率為90.75%。調查內容覆蓋了個人基本信息、災難知識和技能、災難心理、應災行為、災難教育實施情況等內容。
(2)研究對象一般屬性數據。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重點本科、一般本科學生共1010名,其中男生520名,占51.49%,女生490名,占48.51%。城市來源比例為55.45%,農村為44.55%;本科生84.16%,研究生15.84%;理工科72.28%,人文科學20.79%,藝術類6.93%;獨生子女55.45%,非獨生子女44.55%;來自大城市的16.83%,中小城市47.52%,農村35.64%。
2大學生災難認知水平分析
2.1數據說明
災難認知水平包括災難意識、災難知識、災難技能和災難心理四方面的認知,本文綜合考察了自然災難、社會災難以及應急救援等方面,對于我國大學生群體來講,自然災害主要為地震、海嘯、臺風、水災、滑坡泥石流、雷電、雪災凍災這七方面,社會災難主要為傳染病、食物中毒、交通災難、煤氣泄漏、公共踩踏、火災這六方面;典型的緊急救援情況包括呼吸困難、情況等方面皮膚污染、凍傷、燒燙傷、化學傷害、骨折、失血過多、溺水、昏迷和中毒十項。各項緊急情況取值均為1~5分,代表大學生對各項應急救援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從“不了解”到“很扎實”,從“不會”到“很熟練”。因此自然災害知識和技能的滿分為35分,社會災難知識和技能的滿分為30分,應急救援知識和技能的滿分為50分。
2.2性別與認知水平差異和認知行為分析
調查顯示,男生與女生在認知水平和認知行為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男生主要在災難心理反應、災難知識獲得、防災減災方面有優勢,而女生在災難意識的形成方面強于男生。由此可以預測,男生對于災難的接受程度較為理性,對災難的參與度和關注度高,對于災難的發生有較為充分的準備;而女生由于自身生理條件的原因,更多地表現為焦慮了解和獲取災難的知識較少,且更為感性,災難恢復能力也比男生弱。
2.3生源差異和籍貫差異對認知行為的影響
在在難意識和災難心理反應方面,城市生源的學生比農村來源的學生對應急救援的認識程度略高,災區生源地的學生對常見自然災害的反應較為敏感,認知接受度也較高。這應當是由于來自災區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對多發災難的感受較為深重和敏感,也愿意接受災難的相關學習,然而對于一些社會性災難(例如火災、中毒、交通事故等)的認識較為薄弱;而發達地區教育程度較高,對應急救援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多,對災難的心理反應、意識、行為等方面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很少經歷自然災害,對于這方面知識的掌握僅僅來源于媒體或書本,這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
3存在的問題分析
3.1對災難知識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令人堪憂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對于地震和火災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最高,回答“很扎實”和“較扎實”的學生達到了26%和25%,而對于海嘯的掌握程度最低,回答“不了解”和“了解不多”的學生占到了49%,對于這幾項災難的應災技巧掌握也呈現了相同的結果。而在災難應急救援的知識和技能方面,學生們的掌握情況令人堪憂,回答“較扎實”和“很扎實”的,各項都沒有沒有超過15%,也就是說,85%的學生對這10項災難的掌握情況都在“一般”及以下。35%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基本不具備”災難自救和施救能力,88%的學生只“了解一點”或“不了解”搜救與營救的常識,80%的學生只“知道一點”或“不知道”消火栓和滅火器的使用方法,84%的學生只“了解一點”或“不了解”我國目前的防災減災法規政策,81%的學生只“了解一點”或不了解“災后防病工作。這說明,大學生對災難的認知程度很低,大多數只是初步了解,真正掌握防災減災知識的很少,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之大令人擔憂。
3.2對于災難發生時的心理反應太不成熟
調查顯示,31%的學生對于災難的發生”沒有任何準備”,分別有48%和26%的學生在得知汶川、玉樹、舟曲發生特大災難時,表現為“焦慮”和“恐懼”,更加讓人擔憂的是,有31%的學生在回答“災難發生對您的人生規劃有影響嗎?”這道題時選擇了“有,我要及時行樂,享受生活”,這樣的統計結果讓我們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在突發災難面前鮮有抵抗力,對于災難后反應,也表現為異常不成熟。
3.3教育主體的發揮不力導致學生應災技能掌握不夠
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為,學校和家庭應當是青少年災難教育的主體,而選擇“公眾人物”的學生最少;然而,在回答“您所在的學校開展災難教育的方式和實施效果怎樣”這個問題時,19%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防災演習的效果很好,而“開設災難教育專門課程”的問題上,11%的學生所在的學校未開展,平均有46%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災難教育的舉措“效果一般”;在“是否開展防災演習等相關活動時”,58%的學生表示偶爾開展,20%的學生表示“經常開展”,綜合前面一個選項,我們不難發現現如今學校開展災難教育,基本上都局限于防災演練的方式。對于社會主體,高達68%的學生“沒有”參觀過災難教育基地(包括博物館和紀念館),32%的學生所在社區“從未開展”災難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對于家庭主體,21%的學生所在家庭“從來沒有”進行過防災應災知識和技能教育。
4提高大學生災難認知能力的對策
4.1提高對大學生災難教育的認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21世紀的教育提出的口號是“學會生存”,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史21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當人們在緊急情況面前,其應對能力如何,有無應急知識和技能,直接關系到其生存能力的高低。災難教育是增強個體生存能力的教育,而目前我國的生存教育現狀,我國大學生的生存能力之低下,讓我們無法對他們的未來感到擔憂,大學生尚且如此,廣大中小學生或者是普通市民,其災難認知能力的高低,我們可想而知,所以,災難教育應當被教育者所重視。
4.2將災難教育融入思政課日常教育教學
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將生存教育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進行開設還有待論證,這會涉及到教學資源和教師配備等一系列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以人為本,培養與塑造人、發展人,使人趨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論中,也包含有對生命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作為現實關懷,它關心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能否合理與健康的發展;作為終極關懷,它也引導著大學生對生命的價值,社會的價值的一系列思考。①因此,在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將災難教育融入到新生轉型教育、思政系列課程、團學活動、日常班會中,開展形式多樣、參與度高的活動。
4.3建立多主體聯動災難教育體系
針對調查中所反映出的災難教育的主體,其作用發揮不力的問題,我們提倡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方面要共同努力,形成以學校主導,家庭重視,社會支持的三位聯動體系,發揮這三個主體的綜合效應。在家庭層面,家長應該提高對災難教育的重視,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導;在學校層面,我們要明確教育責任,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教育體系,提高教師質量,注重師資培訓,并且將災難演習活動放入學校重點教學計劃中;在社會層面,社會主流媒體應當發揮其宣傳的優勢,并不斷結合新出現的情況適時更新宣傳內容,營造良好的災難教育氛圍。
關鍵詞:紹興;防災綠地;規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波及13個省份,遇難69142人,失蹤17551人;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樹縣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造成2220人遇難,70人失蹤;2010年11月15日14時,上海余姚路膠州路一棟正在進行外立面墻壁施工的高層住宅腳手架忽然起火,造成58人死亡, 40余人失蹤……災難帶來了傷痛,也敲響了警鐘。
很多城市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并沒有安全的保障,城市防災規劃遠遠落后于城市的發展。汶川大地震后,國內學術界越來越關注于城市綠地的防災減災功能,并大量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出現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建設實例,但總體而言,我國的綠地防災規劃還處于起步階段,亟待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城市防災綠地
1.1 概念
城市防災綠地是具有防災避險功能的城市綠地的簡稱。日本將防災公園定義為“由于地震災害引發市區發生火災等次生災害時,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強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災構造而建設的起廣域防災據點、避難場地和避難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園和緩和綠地”。
城市中可作為防災綠地的有公園、綠地、體育場、操場、廣場等城市開放空間。
1.2 作用
防災綠地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難者避難及對避難者進行緊急救援。具體包括:①災害發生前,進行防災演習與抗災減災知識教育;②災害發生時,提供避難場所,為避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和安全保障;③災害發生后,作為恢復重建等活動的據點。
2.紹興城市防災綠地分析
2.1 紹興概況
紹興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北緯29°13'36"至30°16′17"、東經119°53′ 02"至121°13′38"之間,總面積為8256平方公里。全境處于浙西山地丘陵、浙東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境內地貌類型多樣,河道密布,湖泊眾多,素以“水鄉澤國”之稱而享譽海內外。處于臺風登陸區,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
本文討論的范圍主要是紹興市越城區,大致集中于古城保護區,主要公園綠地有城市廣場、府山公園、蕺山公園、兒童公園、環城河公園等。其中城市廣場占地面積11.8hm2,府山公園17.48hm2,兒童公園2 hm2,蕺山公園8.2hm2,此外,環城河沿線12.2公里的綠帶,分布了大大小小公園22處。
2.2 紹興城市防災綠地系統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越城區現有綠地的的防災能力調查,發現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大型城市公園綠地相對集中,社區公園面積相對不足,一些老居住區很少或者根本沒有配置的小游園或居住區公園,僅有的宅間綠地也常常被占用,停車甚至搭建臨時建筑,部分小區雖有一定居住公園,但因周圍建筑高度限制,可用的避災面積卻所剩無幾;二是老城區附近的緊急疏散通道狹窄;三是應急避災設施缺乏。
3.紹興城市防災綠地系統規劃
3.1紹興城市空間結構分析
紹興地區自然環境最顯著的特點是有山有水,而城市結構的特點是呈“魚骨形”。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紹興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灣。紹興城是在會稽山北麓的沖擊平原上的孤丘聚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南北流向的河道形成了“魚骨形”城市主體結構。
紹興城市的發展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河道構成了紹興城市的命脈,“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河街相輔相成,組成了一個以南北向府河,東西向上大路河為主脈,以環山河和若干東西河道為支脈,縱橫交叉,四通八達的河路網絡(圖1)。一方面為城市的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另一方面還具有改善城市小氣候、防災以及豐富城市景觀的作用。
圖1 紹興市區河道地形圖
圖片來源:網絡
3.2 紹興城市防災綠地系統規劃
3.2.1 防災綠地系統
紹興城市防災綠地系統規劃以現有的城市空間結構為基礎,充分利用城市中大面積的公園綠地,但不能單純地被動利用,而應發揮城市空間特點,形成一個有機互聯、并能獨立運轉的防災避難綠地體系。
如圖2所示,廣域防災據點利用城市廣場、公園等大型游樂空間;地域防災據點利用居住區附近的學校、綠地、醫院等公共設施;而廣域防災帶則利用縱橫的河道和河岸網絡,以河岸形成廣布于城市的帶狀空間;物質和人員運輸通道則是城市中的主要干道,將各個層級的防災據點聯系起來,形成緊密聯系的防災綠地系統。
圖2 紹興城市防災綠地系統示意圖
圖片來源:自繪
3.2.2 避災綠地系統
以綠地、道路與綠化帶作為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構成城市避災體系,如圖3所示:
一級避災據點:以500米為服務半徑,災難發生后災民在5~10min內能夠到達避災點,是災害發生時居民緊急避難場所。均勻地分布在市區內,由散點式小型綠地和小區的公共設施組成(如小學、社區活動中心、小區公園)(圖4)。
二級避難據點:以1500米為服務半徑,是災后的避難、救援、恢復建設等活動的基地,利用城市城市規模較大的公園、體育場館和文化場館和文化教育設施組成。
避難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將一級、二級避難據點連成網絡,形成避災體系。
救災通道:城市主干路為主要救災通道。
3.2.3防災設施
防災綠地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難者避難及對避難者進行及時救援,而防災設施是防災功能的基礎與保障。而目前紹興市的公園綠地的防災設施相對缺乏,針對這一狀況,筆者借鑒國內外防災設施規劃的先進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1)設置緊急避難場所,內容有儲水設施(臨水地帶可就近利用河水)、儲備設施(緊急醫療用品)、通信設施(廣播設施收、發信設施)、緊急設施(消防器材、緊急用車輛)、指示設施(緊急照明設施)。
2)設置臨時收容場所,內容有指揮中心(綜合管理設施、防災教育設施、儲備設施)、儲水設施(飲水設施、消防用水)、緊急設施(臨時廁所、帳篷、垃圾房等)、儲備設施(糧食、醫療品)、指示設施(照明設施、指示牌)、通信設施(收、發信設施、廣播設施)、消防設施(工作用具、破壞用具、工作材料、滅火器械、搬運工具、通信裝置(無線電收發機)。
3)設置中長期收容所,內容有指揮中心、儲水設施(飲水設施、消防用水)、緊急設施(臨時廁所、帳篷、垃圾房等)、儲備設施(糧食、醫療品)、指示設施(照明設施、指示牌)、通信設施(收、發信設施、廣播設施)、消防設施(工作用具、破壞用具、工作材料、滅火器械、搬運工具、通信裝置(無線電收發機)。
3.2.4 制定避難所運行管理機制
在建立有效的防災避險綠地系統的基礎上,還應完善相應的避難所運行管理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設置救災指揮中心;
2)建立避難所數據庫;
3)制定避難所管理與使用的規章制度;
4)制定避難的宣傳教育與避難演習規劃;
5)制定每個避難所開放和關閉辦法。
4.實施步驟
建設城市防災體系,應該以循序漸進的形式,較為合理的做法是將規劃分為近、中、長期三個步驟來實現:
1)近期目標:初步構架防災避難生活圈,配合避難空間和路徑,形成完整
的防災避難網。
2) 中期目標:在近期目標所構架的避難生活圈的基礎上,進行圈內建設,
強化避難空間和設施的安全性。
3)制定嚴密的城市防災計劃,包括整體計劃和局部計劃,建立健全防災生活圈系統,達到即使城市局部受到嚴重破壞,居民也能在生活圈內進行避難,整個城市功能正常運行。
5.結語
城市綠地系統不僅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美化了城市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憩游樂場所,而在防震、防火、防洪、減輕災害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而言,城市綠地是具有防災減災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間,在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類型的城市空間不可替代的。
在通過對紹興市綠地防災功能的調查后,對其防災綠地空間系統進行嘗試性規劃,希望對目前城市綠地防災功能的不足之處有所幫助,提高市民的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
參考文獻
[1] 紹興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年).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2] 李樹華.防災避險型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51~70
[3] 胡京京、李磊.城市空間結構解析――以紹興為例.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3:171~172
[4] 陳志珩、王富更.紹興古城保護規劃初探.建筑師,1988.06
一般規律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市即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6000美元,完全應該大規模開發“隱形城市”
“隱形城市”是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地下城市”,主要是指人防(有稱為“民防”)建設修建的地下防空設施、地下管道空間等。“隱形城市”不僅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
城鎮地下空間可供開發的資源量通常為城鎮地面總面積乘以開發深度的4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單純以擴大占地規模和構建高層建筑、高架道路來拓展空間,已不能滿足城鎮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間,集約節約用地,實現城市空間立體化拓展,是新型城鎮建設的必然選擇。
因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不少人對地下人防設施作用的認識僅停留在戰備方面,對于人防參與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應急管理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知之甚少。相關部門在規劃新型城鎮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工作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城市地下空間。如何用好“隱形空間”,成為一個亟待重視與研究的重大課題。
“隱形城市”是否開發得當,從某種程度上說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未來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提質城市建設,緩解“城市病”。隨著城鎮規模的日益擴張,現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城市病”現象。結合人防工程建設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對于完善城市功能、緩解交通擁堵、改善生態環境、方便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近年來,通過建設人防工程,湖南省已建有近千個地下停車場,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停車位超過10萬個;建設了一批地下行人、行車過街通道,有效促進了人車分流,緩解了交通難、行路難、停車難等問題。特別是在城市廣場、街道、公園等人流密集區建設的單建式平戰結合人防工程,均承擔了道路改造、綠地建設、市政設施修建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提升了城市品質。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民生改善。開發利用人防工程作為公益便民場所,已成為緩解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有效途徑。比如,重慶、南京、濟南、鄭州、石家莊、東莞等地每年定期啟動人防工程兼作避暑納涼場所,免費向市民開放;北京市用于公益類的人防工程1374處、849萬平方米,成為服務基層群眾的惠民工程。目前,湖南省70%的人防工程作為公益便民設施,主要用于居民停車、社區活動、宣傳教育、物質儲備等。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集約節約用地。如前所述,城鎮地下空間可供開發的資源量通常為城鎮地面總面積乘以開發深度的40%。目前,人防工程仍是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主體形式。如北京市62.5平方公里的舊城區僅淺層地下空間資源容量達0.55億平方米,比現有地面建筑面積多0.13億平方米。湖南省2011年報建人防工程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節省了3000畝的建設用地。湖南省人防部門自建和引資建設的長沙市楓林三路、郴州市五嶺廣場、婁底市長青路等14個平戰結合項目,面積達62.6萬平方米。在不增加建設用地的情況下增加了城市容量,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增強城鎮綜合防災能力,服務應急管理。地下“隱形城市”開發得當,能夠在滿足戰時需要的同時,增強抗震抗毀和應急救援能力,減輕各種災害事故的破壞程度,是建設安全型城市的需要。1976年唐山地震過后,有關部門專門組織考察組到唐山考察,震后凡是沒有倒塌的高層建筑,大都建有防空地下室。經過長期建設所形成的人防資源,是應急管理的寶貴資源。如,省、市、縣三級人防地面、地下、機動指揮平臺,可作為應急管理指揮平臺或備份平臺;結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員掩蔽工程和物資儲備庫可作為人員應急避難、應急物質儲備場所;人防警報設施可用于發放應急預警信號,等等。
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
一般規律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市即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6000美元,完全應該大規模開發“隱形城市”。
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強調民防工程建設與家庭住宅、地下交通、地下空間開發、生命線工程建設相結合,建設了大量平戰兩用的地下工程。平時的一些民用設施,如地鐵、過江隧道、地下停車場等,又可用于戰時民防掩蔽疏散。同時,注重建設各類通用防護設施,把戰時防護工程建成平時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的適用工程,使民防工程由消耗型轉變為增值型。
我國不少地方積極轉變人防發展方式,強調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與應急管理相銜接,著力提高人防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結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作為主要的地下停車場所,是典型的平戰結合設施;北京、上海、深圳、長沙等城市,通過在地鐵建設中兼顧人防要求,增加了大量防護空間,提高了城市綜合防護能力,實現一項建設、多種功能,一筆投資、多重效益。如,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等100多個城市編制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辦法;上海市建立了地下空間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民防辦負責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協調管理工作,建設了一批大型城市地下綜合體,全市地下空間開發面積達5700萬平方米,其中虹橋地區地面與地下建筑面積比例接近1:1;山東省確立了“地下山東”發展戰略,年報建人防工程面積達600萬平方米,實現了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按國家規定的城鎮常住人口防護工程面積每人1平方米標準計算,湖南省還需要建設人員掩蔽工程2000萬平方米以上,僅“十二五”期間,湖南省規劃人防工程建設投資達350億元,人防工程過千萬平方米。
加強“隱形城市”建設的建議
加強規劃引導。將“隱形城市”建設的主體——人防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專項規劃同步編制實施。已批準的相關規劃中人防建設內容不完善的,應補充編制。做好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規劃編制,明確相結合的主要項目及實施措施。建議由規劃部門牽頭,人防部門具體承擔,抓好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克服城市建設中重地上建設、輕地下建設的問題。加強人防工程規劃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銜接工作,促進人防工程建設科學有序發展。
完善法規政策。健全地下空間建設管理規章制度,明晰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及地下工程所有權、使用權,建立人防工程維護基金,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相關技術規范和普通地下工程兼顧人防要求的具體規定。完善并落實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間開發項目優惠政策,人防工程建設項目享受國防工程和社會公益性項目優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礎配套建設費和土地使用稅,并享受所得稅、營業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及用水用電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人防建設的投入,從城市建設維護稅(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人防工程建設和維護,將人防重要項目納入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統籌實施。統籌人防建設與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搭建投融資平臺。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組建人防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投融資公司,拓寬人防融資渠道。大力推進人防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培育專業化地下空間開發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人防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加強人防國有資產管理和開發利用,增強發展能力。
抓好示范建設。根據人防建設特點,以城市群為重點,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防空防災相結合為主要內容,明確一批示范城鎮、示范項目和示范單位,開展試點建設,摸索總結經驗后逐步推廣。按照國家部署,積極開展人防建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大力推行“人防工程+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的開發模式,促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上規模、上層次;積極開展重要經濟目標防護、生命線工程防護試點和綜合防災示范社區建設、家庭防空防災避難室建設試點。
(一)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幸福的總目標,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做到“四個堅持”: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堅持信息先行、快速反應,牢牢掌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主動權;堅持整合資源、強化能力,為有效開展應急管理提供基礎條件;堅持統一指揮、協同應對,確保應急處置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二)目標任務。力爭到末,實現“五個建立”:
1、建立“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鎮各有關部門、各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均成立應急管理組織機構,明確責任人,落實工作制度。
2、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鎮各有關部門、各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完成預案編制工作。
3、建立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鎮各有關部門、各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協調聯動能力不斷增強,社會動員機制不斷完善。
4、建立具備信息、隊伍、物資、裝備等支撐的應急保障平臺。完善各類安全隱患信息處理系統和突發事件監管網絡,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及時預測預警,實現突發事件超前預警信息,全面加強應急隊伍、物資、裝備等保障能力的建設。
5、建立強化全民公共安全意識和增強群眾自救互救的應急宣傳教育網絡。各應急管理人員、相關從業人員培訓率達100%,提高廣大群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和基礎支撐,努力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處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鎮應急管理辦公室要落實具體工作人員,實現機構到位、人員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單位要相應設立應急管理機構,明確負責人員和工作人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負責轄區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村(社區)要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是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預案編制規劃和上級要求,鎮各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經專家論證后,報鎮政府分管領導,提交鎮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后頒布施行,進一步完善各專項應急預案。按照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的要求,全鎮所有村(社區)、學校和規模以上企業等單位要抓緊編制符合實際、職責清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著力抓好基層和重點部位預案建設,盡快構建覆蓋全鎮的應急預案體系。,各村(社區)和各類企業單位要完成預案編制工作。具體框架可參照《村(社區)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學校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業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時,各單位應急預案報鎮應急辦備案。鎮應急辦要加強全鎮范圍內應急預案工作的監督檢查。各村、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規范預案的編制、審批、備案、修訂程序,把各類預案銜接好、管理好,加快應急預案信息化步伐,提高應急處置輔助決策水平。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和職責落實。
(三)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平戰結合”的原則,整合我鎮應急隊伍資源,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一要加強與民兵、公安消防等骨干隊伍的溝通和協調,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應急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城管、建設、交通、農服中心、水利、衛生、安監、人防、供電、電信等部門和單位要根據相關預案要求,分別組建專業救援隊伍,并按規定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三要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要以社區民警、民兵、保安等為依托,組建專兼職應急隊伍。各村(社區)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配備必要裝備,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和自我保護能力。各應急隊伍平時應加強防范,險時要立即集結到位,開展先期處置。四要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根據不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需求,從鎮各有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選聘專業技術骨干,組建鎮應急管理專家庫,以滿足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應急平臺與指揮系統建設,逐步建立應急管理基礎數據庫,實現應急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覆蓋全鎮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的應急管理平臺,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統一高效的應急決策指揮網絡。各村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規劃,合理避讓隱患區域,加強抗御本地區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公用衛生設施和避難場所建設,加強工業集聚區和人口密集場所的消防、醫療衛生等安全設施建設。電信、自來水、電力等主管部門要加強公共設施抗災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學校要結合隱患排查整改,重點做好教室、宿舍、集體活動場所等建筑、設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關衛生標準要求,加強學生食堂、宿舍、廁所等衛生設備設施建設;加強校內交通安全標志設施建設和校車管理,不斷完善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各類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安全生產裝備及設施建設,有關單位應當定期檢測、維護其報警設備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
(五)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建立鎮和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對現有各類應急物資儲備進行普查建檔,加強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要加強對儲備物資動態管理,保證及時補充和更新;要豐富儲備方式,根據應急處置的要求,實行實物儲備、市場儲備、生產和技術能力儲備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利用現有資源代儲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調度系統,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征收征用、市場調控與調用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完善應急物資投放網絡,建立全鎮應急物資余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補償政策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機制,提高社會應急救援物資緊急動員能力。
(六)積極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風險隱患的排查、登記、整改和動態監管制度,按照"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要求,層層建立排查責任制。各村、各有關部門要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危險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等進行全面排查和風險評估,對重點部位特別是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危險品倉庫,以及“多合一”建筑等,建立隱患信息數據庫,根據應急預案規定的分級標準,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促進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源頭管理。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及時消除隱患;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并限期整改,明確相應的責任人和整改進度,同時做好監控和應急準備工作;對問題多、隱患嚴重、危險性大,自身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及時向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依法采取相應措施確保穩定。
(七)抓好信息報告和預警工作。鎮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向上級政府或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可在總指揮同意后向上級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同時抄報鎮應急管理辦公室。基層單位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基層單位要及時向鎮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救援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實行分級報告,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事發地村和鎮有關部門必須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將有關情況向鎮主要領導和鎮應急管理辦公室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同時,將情況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和可能受事件影響的地區。如遇特殊情況來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須通過電話口頭報告后及時以《專報信息》(附件2)形式報送文字材料。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事態控制及變化情況。對性質復雜且處置時間長的動態突發公共事件,要實行日報制度,必要時要隨時續報。應急處置結束后,事發地村和鎮有關部門要對事件處置全過程進行整體評估,15日內將總結報告報鎮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各村要建立和完善值班制度,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值班值守,確保信息暢通。要在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重點基層單位設立信息員,加強對信息員的培訓,明確信息報告任務和方法。同時,探索建立社會公眾報告、舉報獎勵制度,拓寬信息報告渠道,通過接報系統掌握綜合敏感信息。著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建設,整合公安、民政、衛生、環保、安監、國土、建設、水利、農服中心、人防等部門資源,形成集約化的預警信息平臺,依托廣電、短信、電話、網絡等系統,及時預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后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后,基層組織和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及時開展人身救援、組織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等先期處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態發生,并按規定及時報送信息。鎮村和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準,立即啟動相應預案,并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及時調整響應級別,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有序展開搶險救援、醫療救護、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等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上級政府、部門和單位負責現場救援工作時,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做好現場取證、道路引領、后勤保障、秩序維護等協助處置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后,要立即組織恢復重建工作,基層組織和單位要在鎮統一領導下,協助做好善后處置、物資發放、撫恤補償、醫療康復、心理引導、環境整治、保險理賠、事件調查評估和制定實施重建規劃等各項工作。同時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組織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要特別注意幫助解決五保戶、特困戶和城鄉低保對象等群眾的困難,確保災后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正常。
(九)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建立應急管理評估報告制度。各村、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照鎮相關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定期從組織領導、預案編制演練、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資金準備、監測預警預報、應急防范處置,以及恢復重建、調查處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對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評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評估報告每年1月5日前報鎮應急管理辦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評估報告一事一報,由鎮各專項處理小組、各村、各單位在事件結束后15日內報鎮應急管理辦公室,國家和省、市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分析評估按照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安全事件五大類分組進行,各組的參與部門負責編寫本部門突發事件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牽頭部門負責匯總形成該類別突發事件應對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自然災害組由民政牽頭,水利、國土、農服中心、建設等單位參加;事故災害組由安監牽頭,農經中心、公安派出所、建設、交通、環保、衛生、質監、工會、人防、供電等單位參加;公共衛生事件組由衛生牽頭,農服中心等單位參加;社會安全事件組由公安牽頭,統戰、、外經、民族宗教等單位參加;經濟安全事件組由農經中心牽頭,物價、糧食、金融等單位參加。
(十)廣泛開展應急管理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各村、各有關部門要針對不同對象,制訂宣傳、培訓工作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應急管理教育培訓,要將應急管理知識納入公務員培訓內容,提高各級干部應急指揮和處置能力。司法所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列為“五五”普法重要內容。人防等部門要加強人民群眾的公共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識培訓。教育部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推進應急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村(社區)要充分利用活動室、文化廣場以及宣傳欄等場所,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應急知識普及教育,提高群眾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生產經營企業要依法開展員工應急培訓,使生產崗位上的員工能夠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熟練掌握有關防范和應對措施;高危行業企業要重點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安全宣傳和培訓。
三、強化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
(一)建立嚴格責任制度。要切實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工作責任制度,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分工協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要把應急管理融入到防災減災、安全保衛、衛生防疫、醫療救援、宣傳教育、群眾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產、生活等各項管理工作中,并將有關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支出范圍,保證應急管理工作順利開展。要制定客觀、科學的評價指標和評估體系,將應急管理工作開展情況作為綜合考核評價的內容。建立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處置獎懲制度,對不履行職責引起事態擴大、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依法追究責任,對預防和處置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