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殊教育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特殊教育;聽力障礙;聾生 厭學;心理輔導
一、背景資料
聽力障礙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條件、時間上異于聽力正常兒童;而對于聾生本身這個群體,在致聾程度、康復訓練、接受教育狀況等方面,又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導致聾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很多聾生因為知道自己身患殘疾,不能與人正常溝通,就避免甚至拒絕與周圍人群接觸,導致聾生容易形成自卑、自暴自棄、厭學的不健康心理【1】。
二、基本資料
小江,男,17歲,特殊教育學校聽力障礙學生,初中一年級,成績中等偏下,在學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父母務農,經濟條件一般,家中有一弟弟。
三、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進入初中以來,學習成績很不理想,老師講課時手語看不懂,課程很難,我不想繼續上學,朋友(聽力障礙)邀我去油漆廠打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月可有800元工資。
個人陳述:小學是在縣里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習,進入初中后進入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學習,老師和同學們的手語速度快,看不懂,學習的內容理解不了,上課的時候想睡覺,老師有時候叫我回答問題我也不會,只好搖頭。原來的聾人朋友去工廠打工,可以掙錢補貼家用,朋友叫我一起去。但是覺得輟學是不對的。心里很猶豫。
四、觀察和他人反映
觀察:溝通時小江手語不規范。溝通不暢。有時需要借助書面表達方式。
父親反映:對孩子沒有太高要求,希望能夠讀完初中,自己能夠自力更生。
教師反映:對老師同學都比較有禮貌,表現普通,喜歡畫內畫,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上課總睡覺,提問不回答,作業質量不高。
五、評估與診斷
心理狀態評估:厭學、心情壓抑,情緒不穩定,
評估依據【2】:
(1) 消極不良認識自我,認為學習作用不大,不能帶來眼前的實際利益,想去打工掙錢。
(2) 應付式學習,不會主動學習,沒有學習計劃,成績下降。
(3) 對學習失去興趣,行為上表現出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如課堂學習消極怠惰、課外作業質量不高等。
六、心理輔導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小江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學會使用規范的手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最終目標:熟練運用手語,完成最終學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夠自力更生。
七、心理健康輔導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確定主要問題,探詢改變意愿。
方法及過程:填寫咨詢登記表,了解情況,傾聽小江介紹他的日常生活。他是住宿生,每月回家一次。與同學人際關系一般,對畫鼻煙壺內畫的技能課程比較感興趣。
作業:把這次與輔導員的談話感受寫下來,把自己的煩惱和對未來的想法寫下來。下次帶來一起討論。
完成情況:小江談了自己的感受和現狀,也嘗試找了造成現狀的原因。談話基本符合輔導員的目的與要求。
2、心理幫助、實踐鍛煉階段,即改變認知、行為矯正階段(三次)
第一次咨詢:
目的:加強咨詢關系,討論上次談話的感受,幫助小江改變認知。
方法和過程:認知領悟、支持療法。小江說“感覺輕松很多”,讓他把自己心里的苦悶說出來,輔導員的親切態度讓小江感到安全、親切,愿意說出自己的煩惱和內心的其他感受。輔導員在良好咨訪關系基礎上,幫小江分析他的現實處境。并且明確告知了小江還是未成年人,不能出去打工,否則會觸犯法律。聾人朋友雖然現在掙錢,從事的卻是高強度、低報酬的工作。告訴小江投入與回報的道理。
作業:設定目標,實現這些目標有何好處?把目標和好處寫紙上。
第二次咨詢:
目的:A建立學習信心B學習方法輔導
方法和過程:小江表情放松,面帶微笑。采用支持療法,討論將來要實現的目標,小江希望自己能順利讀完初中,最好找一個畫內畫的工作,能自食其力。接著,輔導員與小江分析小江目前的學習成績。首先要學習好手語。這樣才能聽懂老師講課,輔導員結合學校課程表,幫助小江制定了手語學習計劃時間表,要求回去實踐,做到一項,就打一個“√”,下次來時談體會。
作業:實踐學習方法,觀察效果,嚴格按照計劃表表安排作息時間,以便下次來作進一步調整。
第三次咨詢
目的:A繼續增強學習信心B學習方法的進一步輔導
方法和過程:小江表情明朗,情緒愉快。自敘一周來用輔導員的方法學習手語效果很好,時間少見效快,增加了他學習的信心。利用畫內畫的特長幫助同學,人際關系改善,時間安排按計劃表走。小江希望輔導員給予更多的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輔導員充分肯定了小江,鼓勵其繼續實踐人際交往和學習方面的方法,進一步制定了薄弱科目的自學補習的具體計劃,小江聽得十分用心,都記在了本子上,并表示一定會盡力在短期內把以前落下的學科內容補上來。
作業:在學習上繼續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課余時間多跟同學在一起運動,鍛煉體魄,以保證學習時精力充沛,又可以增進與同學的友誼。
完成情況:小江配合輔導員按照要求能夠聽講,主動和同學交流,情緒狀況明顯好轉。
八、心理健康輔導效果評估
自我評估:大家都很關心我,很開心,上課也不睡覺了,我覺得老師講的課還是有意思的,期末考試排到第4名(全班人數為8人)。
師生反映:因為手語是聽力障礙學生的第一語言,小江掌握了手語之后,語言的瓶頸打開了,上課有積極性,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
心理健康輔導員:通過回訪和跟蹤,發現基本上達到了預期咨詢目標。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是特殊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它指導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學科教學基本理論、一般規律和基本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從事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的能力。但是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工作后表現出小學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明顯欠缺的問題,需要盲校、聾校花費較長時間來培訓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小教專業的畢業生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扎實,進入工作崗位馬上能夠適應教學工作,致使許多盲校、聾校在招聘時寧愿選擇小教專業的畢業生。這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應如何有效地設置特殊教育教學法?本文試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力,滿足特殊教育學校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為其他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筆者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2012級和2013級學生――分別是98人和80人為教學對象,根據該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對現有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的教材進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復的內容,重新編排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邊教學邊調整課題方案,不斷完善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了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本課題是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的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研究過程
本教學研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收集相關資料
這個階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和信息,擬定課題方案,整合教材。筆者和其他課題組成員基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根據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兩類兒童的特點和小學數學學科知識體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和《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作為教材,選用《小學新課程教學法》和《小學數學教學基本功訓練》小學數學教學法和網絡資源等為教學參考資料,通過對《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及其他教學參考資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等理論知識。
(二)第二階段――實施教學階段,調整教學計劃
1.理論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著重從理論方面闡述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其中第一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包括數與代數的教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和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
2.實踐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應通過實踐課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突出本課程的實用性。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實踐教學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部分構成,校內實訓主要通過課內討論、試講、說課和評課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數學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實訓則是利用見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頂崗)實習等機會在基層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實地教學,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作專業指導。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為例。該校與廣西南寧市盲聾啞學校、百色特殊教育學校、北海特殊教育學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學校建立見實習基地,為學生見實習提供很好的實踐場所。另外,這個階段根據課程實施的具體要求,選編及錄制了部分學生教學錄像,以配合教學。
3.教學方法的選用。本課程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借鑒先進的教學模式,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和實踐型教學法等。
4.考核手段的選用。在考核上,改變傳統作業與考試方式,將每部分教學理論與特殊教育小學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寫教案、試講、制作課件等作業形成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理論,同時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本課程采取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查相結合的方式,平時作業(占總成績的40%)包括課堂討論、教學計劃設計、觀摩課的評析、校內實訓(試講、說課和評課);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為隨堂考查,為指定教學內容按照要求設計一份教案,并選派小組代表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試講。
在第二階段,筆者采用行動研究法,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整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這個階段筆者將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件、教學案例集和學生實踐作品集匯編成教學資源包,這些既是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為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四、實踐效果及反思
本課題立足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能力。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獲得學生基本認可,學生在見實習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技能也獲得見實習單位的肯定,2012級學生現已畢業,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用人單位對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非常認可。
關鍵詞:特殊教育;音樂教育;師資培養
現階段特殊學校的音樂學科教學崗位上,師資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從事特殊音樂教育的老師大多是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大專生、本科生。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培養特殊教育音樂師資的機構和體系。筆者以世界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趨勢為中心,參考、吸收先進國家培養特殊音樂師資的優秀經驗,提出自己的建議:
1 在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特殊教育專業課程,培養特殊音樂教育師資隊伍
我國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設有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專業,為我國各類學校培養音樂教師,這也應該成為我國培養特殊音樂師資最佳渠道。在已有的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下,開設課程培養特殊音樂教育師資,應該是解決我國目前特殊音樂教育師資短缺的最理想的方式:一是師范院校可以在音樂教育系開設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或選修特殊教育方向的教育理論,又或前兩年學習音樂專業的教師技能,后兩年專門開設有關特殊教育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相關的教學實踐。這樣擴寬了音樂學科的專業領域,豐富了學生特教技能,縮短了學習時間,培育出的音樂老師更加全面。二是各師范院校的音樂系設立特殊音樂教育的學科,專門培養特殊音樂教育教師。特殊音樂教育的學生不僅音樂專業技能是必修課,特殊教育的理論與技能也必須是必修課。
2 在專業音樂院校設立特殊教育專業
高等音樂學院有作曲系、聲歌系、鋼琴系等,學生都具備良好的音樂專業基礎,在音樂專業上的學習條件是優于師范院校的,各大音樂學院畢業生的專業水平是毋庸置疑。各大音樂學院專業起點高,我們的師資培養放于音樂院校也顯得尤為重要。在音樂院校教授學生特教理論與技能,我們培養的特殊音樂教師不僅能夠勝任特教教師工作,并且是擁有高專業技能水平的音樂老師,在保證了我國特殊音樂教育師資數量的同時,質量也得到了保障。目前各大音樂院校不一定有條件開設特教專業,但可以開設特殊教育的選修課程,聘請專家給同學們上課或講座學習。讓學生在校能接觸到特殊教育,對特殊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拓寬專業領域。
3 設立特殊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專業,培養高學歷、高層次的研究型音樂教師
1993年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我國第一個特殊教育碩士點,直至今天,全國范圍內已有14所高校開設碩士點。這些學校為我國特殊教育事業培育了一批高層次的人才,他們具教學、科研、康復、管理于一身,推動了特殊教育的發展。美國對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師有明確的學歷要求:學士或學士以上。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主要集中在職校和部分的本科學校,師資的學歷水平低于美國,只有真正的實踐才能繼續學術的研究。在我國,特教專業擁有碩士點,但更多的特教專業碩士畢業后并不愿意走向第一線的教學工作。在特殊音樂教育碩士點的建設中,首先需要完善我國現階段學士學位的特殊音樂專業的設置與探索,將現有的特教專業碩士典進行細分與發展,對已有的兒童藝術教育的課程進行深入學習,對教學重點進行研究,效仿國外專業細致化,培養師資的學科專業化,充分吸收國外先進國家培養特殊音樂教師師資的優點,運用我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方案,建立起一支有豐富教學經驗,有實際教學能力,有高學歷層次的特殊音樂教育師資隊伍。
4 重視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實踐與職前培訓
在我國特殊教育師資主要采用非定向培養方式,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醫學、康復學,特殊教育學等課程,從大方向把握特殊教育,有理論基礎。我國目前只有部分地區實行了“特殊教育資格證書”制度,特教學校的老師大多只有教師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的考試上以心理學,教育學為主,試教面試也只有短短數分鐘。學校培養模式和證書考試中我們都不難發現,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師們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特教專業知識,但都缺少職前的實踐,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生活方式缺少了解。開展或豐富已有的教學實踐活動,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要有定點的中小學接受學生進行普通教育實踐,又需要有特殊學校或醫院接受學生進行特教實踐、臨床實習,了解特殊兒童、特殊病人的學習方式、心理問題等。要聘請特殊教育的骨干老師,優秀老師來學校定期開展講座,短期培訓,實踐指導,給在校生們帶來生動的教學案例,實際的教學方法。抓住職前實踐的環節,在職前完成對特殊教育理論與技巧的熟練運用。
5 加強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與終身教育
英國詹姆士彼得提出:“教師教育則包括三個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一個人教育環節,二初步訓練環節,三在職繼續教育環節―這是前兩個環節的補充和繼續,它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1]職前實踐以及入職后的進修與學習都是一個整體,我們要把教師的培養轉變成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模式,不再是一次性、終結性的,這才是教師一體化的體現。繼續教育:對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從事第一線教學工作的特殊教育老師,鼓勵他們繼續學習,提高學歷層次,豐富專業的理論知識。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由法國的保羅?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提出。現在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終身教育是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的基礎。特殊教育教師終身教育可抓住以下幾點:一是以校為本:以學校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在自己與其他老師的實踐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改進問題。二是學校間的相互學習: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經常舉辦、組織特殊教師交流活動,委托師資水平高、教學條件好、教師資源豐富、教師質量優秀的學校對其他特殊學校教師進行培訓工作。三是遠程學習:又稱為網絡教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界線,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非實時的授課系統,讓受訓教師能方便,快捷的接受到來自全世界優秀老師共享的豐富資源,獲得更多最新的教育訊息。讓特殊教育資源能夠在地區之間能夠實現互通,實現教育的共享。
現階段需要改善、需要學習、需要改變的地方太多,特殊音樂教育發展困難重重。在偌大的中國,在無數特殊音樂教育學者的一起努力和研究下,中國特殊音樂教育師資培養將會有更好的模式,在優秀的特殊音樂教育的師資帶領下,特殊音樂教育將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執行《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蘇職稱〔2013〕4號)和《江蘇省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蘇職稱〔2013〕5號)(以下簡稱《資格條件》)文件精神,規范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資格申報和評審工作,現結合泰州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本細則作為我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申報和評審專業技術資格的依據。
第二章 申報條件
第三條 申報對象要求
(一)申報對象須為我市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和教研室(教師研修中心)、教科所、少年宮、電化教育館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取得國民教育學歷并已獲得相應教師資格的在職在崗教師。其中中小學、幼兒園自主聘用的教師,須實行人事并與單位簽訂正式聘用合同,經教育主管部門同意后方可申報。
(二)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相應學科教師資格,幼兒園教師應具備幼兒園教師資格。
(三)35周歲(含)以下人員申報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還須具備下列條件:
1.申報人員本人或所帶班集體獲得市(區)以上教育主管部門或政府綜合部門的表彰獎勵。
2.四星級普通高中申報人員具備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學位。
第四條 繼續教育要求
任現職以來,申報人員每年必須完成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任務并取得合格證。繼續教育的內容包括泰州市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遠程教育培訓課程和教育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課程。
第五條 普通話要求
50周歲以下的人員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普通話應當達到二級水平,其中語文教師、幼兒園教師應當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小學一二年級教師(除語文教師外)普通話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的,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
第六條 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申報中小學、幼兒園一級及以下教師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中,凡男性55周歲以下、女性50周歲以下的,須取得全國或省職稱計算機考核合格證。其他人員必須符合省《資格條件》規定要求。
第七條 教師交流(支教)要求
50周歲以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師,申報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原則上要有2年以上校際交流工作經歷,其中城鎮學校45周歲以下教師申報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必須有2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交流或任教的經歷。普通高中教師申報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有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交流(任教)工作經歷的優先推薦。
第三章 評審條件
第八條 教育工作要求
教育管理工作是指擔任班主任或校團委(總支)書記、校少先隊輔導員、課外活動小組指導教師(需提供活動方案、教案或講座稿等原始證明材料)等工作。教師擔任中層干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的工作年限可計算為教育管理工作年限。
第九條 循環教學和教學工作量要求
小學教師的循環教學主要指完成低、中、高年級教學;初、高中教師的循環教學主要指完成一至三年級的教學。循環教學的學科科目按照課程計劃確定。因課程計劃、學校性質、規模原因而課時偏少的學科,任課教師須有其他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工作量作為補充,須提供相關佐證材料。
第十條 公開課教學要求
校級公開課教學是指在本校范圍組織開設的各類教學示范課、觀摩課、研究課等教學活動,校際公開課教學指在兩所學校以上范圍組織開設的各類教學示范課、觀摩課、研究課等教學活動。申報時須提供活動通知、活動安排方案、公開課教案以及評課議課記錄等詳實的佐證材料原件,并經組織單位確認或市(區)以上教科研部門認可。
第十一條 教科研工作要求
1.教科研材料包括論文、專著、譯著、教育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經驗總結、教材、教參、課題研究報告和教改實驗報告等材料,所有材料須提供原件。
2.獲獎論文必須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以及教育學會組織評獎并發文公布的。教科研課題要求為市(區)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審批立項的課題。
3.相同內容的論文、教科研課題不重復計算,以發表或獲獎級別最高的計算一次。
第十二條 破格評審條件中的表彰獎勵要求
在班主任、學生管理工作方面,獲得教育主管部門或政府綜合部門的表彰獎勵,主要包括優秀班主任、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在教書育人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綜合表彰獎勵或政府綜合部門的表彰獎勵,主要包括突貢專家、勞動模范、模范教師、優秀教師、名校長、名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模范、師德標兵、師德模范或十佳青年教師。
第十三條 申報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人所學專業與所教學科不一致的,需參加所申報學科合格學歷段學歷教育2門主干課程的考試,并取得合格成績。
申報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人非學前教育專業,必須接受過市(區)以上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專門性崗位培訓,并取得相應證書。
第十四條 教育教學能力考核要求
申報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須參加泰州市教育教學能力筆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審的依據。筆試考核對象包括下列兩類人員:
1.男55周歲以下、女50周歲以下人員;
2.破格晉升人員;
申報一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人員的教育教學能力考核,由各市(區)負責。
第四章 附則
第十五條 推薦程序要求
在個人申報的基礎上,單位推薦環節要堅持“四公開”原則,即單位向教師公開上級核準的本單位的崗位指標數,申報者公開述職,公開展出教育教學、教科研等方面實績材料,公開單位的評審推薦上報人選。對不按程序進行推薦的,將不予接受申報材料或取消評審結果,直至追究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第十六條 本細則中有效學歷、任職年限、業績成果和年齡等時間均截止到申報前一年年底。有“××以上”表述的,按含“××及以上”把握,有“××以下”表述的,按不含“××”把握。
關鍵詞:教育機器人;教育產業;應用
一、引言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逐步擴大其落地應用場景,但大多數應用場景仍然很難真正滲透到教學的核心環節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關鍵性作用。由于可以在不同教學環節提供人性化交互方式及個性化智能輔導與教學,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機器人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發展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二、教育機器人的簡介
提起機器人,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機器人。近一個世紀以來,機器人在娛樂和虛構的世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機器人”這個詞本身就來自一部科幻作品—— 192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小說中第一次出現“機器人(Robot)”這個詞,它被用于指代人類創造的用來代替人工的物體。隨著計算機網絡、機械制造、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已經從一個虛擬的名詞發展成一項蓬勃的產業,并從工業領域向醫療救援、教育、娛樂、勘測、探險、救援等領域迅速擴展。
本文所論的機器人主要是指教育產業中的教育機器人。教育機器人主要由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組成,硬件平臺主要包含教育機器人的硬件規格以及提供硬件之間的通信,完成某些動作或者輸入輸出某些信號,它相當于機器人的手腳;軟件平臺主要包含教育機器人的各種輸入信號的處理和開發,完成某種可預期的場景的實現及表述,它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教育機器人是面向教育領域專門研發的,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機器人[1],它具有教學適用性、交互性、開放性、可擴展性等特點[2]。教育機器人的出現為機器人教育提供了載體。
三、教育機器人產業化發展的意義
當前,國外教育機器人的發展集中在青少年陪伴與輔助教學、特殊教育、機器人競賽等領域,也更加注重實踐性研究與課堂中的實際應用。相比于國外,國內教育機器人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理論與實踐研究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的興起,國內對于教育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及大規模實踐應用在迅速增長,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也促進了該領域的市場化進程。因此,產業化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1. 對教育創新的推進
教育機器人產業化有助于對教育創新的推進,包括創客教育、STEAM教育、素質教育、STS教育(科學、技術、社會)和教學改革。Chris? Rogers認為,教育機器人產業化教育能夠將“Engineering”帶進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的STEM素養,推動基礎教育改革[3]。
2. 對教學模式和策略的改進
對教學模式和策略的改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型、教學策略、教學設計、課程開發等。王雪雁等認為,教學形式的多元體驗是教育的重點,而將體驗教學法融入機器人教育中進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他科目在教學改革中形成較有前景的發展方向[4]。
3. 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包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D? Alimisis在調研了目前教育機器人領域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教育機器人領域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機器人在培養學生創造力和“? 21世紀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5]。
四、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化進程中的遇到的難題
教育機器人除了讓學習者獲取機械、電子、信息、傳感技術知識,還能培養技術應用、解決問題、動手能力、團隊協作以及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鼓勵全國有條件的高校、研究院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在中小學開設機器人相關的課程和競賽。為此,教育機器人表現出了其無可比擬的教育價值及實用潛質,為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素質、復合型的工程人才提供了一個理論教學、實訓實踐和資源共享的綜合平臺。
為了更好地促進高層次人才的培訓與培養,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研究開發及生產高端合格的教育機器人產品,另一方面,我們要全面開展機器人教育宣傳,但是還有一些難題亟待破解。
一是諸多教育機器人課題亟待破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機器人教育促進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壯大與建設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為此,在技術傳授的前提下,加快相關理論研究、學術探討和培養模式研究,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對理論的引領、理解和人才培養研究,是教育機器人的主要研究問題。
二是服務于機器人教育的公共資源比較稀缺。與國外相比,無論是教學設備還是教學案例及教育在線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為此,實現中小學、大學課程及教學資源的開發,促進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滿足機器人教育需求是前提。
三是教師隊伍的人數不多。縱觀整個發展過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中專院校,機器人教師需求缺口較大。?一方面是培養出口師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受薪資待遇的影響,?具有機器人操作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就業口徑比較寬,較少人愿意去當教師。為此,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及師資長遠規劃,將崇尚教育、樂教和施教的人聚集過來。
五、破解教育機器人產業化難題的對策
1. 構筑機器人教育云平臺
當前,教育機器人可以應用于教學的資源很少,因為每個廠家基于自己的水平開發資源平臺,彼此不兼容,不同機器人安裝不同的APP程序,資源設計者從單一的角度設計教學資源,沒有考慮普眾需求,制約了產品的應用推廣。為此,開展機器人教育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從教育機器人資源共享標準制定、服務技術策略及數字化資源服務設計與推送角度出發,立足自主知識品牌,促進規模及規范的產業化發展,充分考慮物聯網、大數據及云服務技術,在共建共享技術上對教育機器人進行完善與功能提升。
2. 健全教育機器人法律體系
教育機器人在設計、開發、生產、銷售和使用過程中,關乎國內外的道德準則、社會倫理、用戶安全和權益訴求等諸多法律方面的問題。一是探究國際規則,深化法律規范,構建風險防控機制和預警監測體系,研判就業替代與社會倫理道德問題,促使教育機器人教育資源綠色健康、安全可靠可控、造福于民。二是研究機器人教育與教師職業崗位有機結合與協調發展問題,依托機器人智能技術發展,構建教育機器人的倫理學特性。
3. 加快行業標準完善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標準相對成熟,但從教育機器人這個角度來說,無論外國品牌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自主研發的品牌,都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規范與標準約束。教育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細分領域的一大類產品,研究制定科學化、規范化的標準體系,才能促進教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所以,加快教育機器人相關標準的研究時不我待,同時需要盡快上升為國家標準,從而引領國際標準,倒逼產業,給產業發展提供方向,規范和促進產業發展。
4. 構建教育機器人產業聯盟,提高教育產業轉化度
為了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堅持經濟全球化大方向,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行業組織的作用,健全高效靈活、優勢互補的教育機器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在教育機器人產品試制、功能完成、系列產品打造和產業鏈塑造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一體化設計。以筆者所在中職學校為例,可以聯合當地的高校、政府和其他企業單位建設產學研平臺,豐富教學實踐手段,提高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中的轉化度。
5. 強化產品開發,增強教師參與度和教學應用度
機器人教育產業鏈涉及硬件制造、平臺開發、應用服務提供等幾類廠商,但目前很多機器人公司只負責教育機器人硬件的開發、制造、組裝及測試,提供簡單的產品說明和操作手冊,并不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這樣的產業模式顯然不利于機器人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有當教育機器人的制造商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設計開發出豐富的教學情境應用程序、服務與內容,才能使教育機器人真正滿足教與學的需求。
總之,教育機器人的產業化應該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特點,真正有力有效服務于地方教育和經濟文化。同時要注意在“互聯網+”時代,恰當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杠桿優勢,立足本國,面向國際,引導教育機器人產業進行科學布局,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機器人產業基地,形成中國特色產業集群。
[1] 黃榮懷,劉德建,徐晶晶,等 . 教育機器人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1):13-20.
[2] 張劍平, . 機器人教育:現狀、問題與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65-68.
[3] Rogers C,Portsmore M. Bringing Engineering to Elementary School[J].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 Research,2004(05).
【關鍵詞】農村換崗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6―0127―06
一 引言
山西師范大學是一所有50多年歷史,以培養合格中學教師為主要目標的大學。為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突顯教師教
育特色,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系,學校提出了熟悉基礎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引領基礎教育的指導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從2006年開始探索實踐了“頂崗支教實習”這一特殊教育實習模式,首先在農村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目前基地主要集中在呂梁山、太行山一帶農村,然后選派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進行“頂崗”實習。這樣, 一批農村中小學教師從崗位上被換下來,有了進一步進修的時間與機會。學校根據與當地教育局的協議,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時間與學生“頂崗”實習時間同步,為一學期(約四個月) 。培訓內容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師教育技術培訓。
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交叉領域,迫切需要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這表現為教師學員既是被重塑提升的客體目標,又是教學過程中身體力行的實踐者。所以教育技術培訓不僅是培訓教育技術和理念的過程,也是在實施教育技術和理念的過程,在設計培訓時, 必須體現系統性、持續性,注重培訓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同時,由于教師各自專業領域不同,其信息技術應用環境不同,所以教師個體的學習目標應該建立在一定教育技術標準底線基礎上,針對不同教師的自身教學需求而確立[1]。
面向農村換崗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一方面要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使其真正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內涵,會進行有效整合,并成為有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人才;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回到農村教學生活,去改造、超越和重建農村原有的課程與教學生活模式,以此推動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入,縮小城鄉教學差距,
達成教育和諧。為此, 我們對農村換崗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進行了設計和實踐研究。
二 農村換崗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前的分析
培訓前我們隨機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通過SPSS軟件對問卷做了較詳細地分析, 初步了解教師的基本情況與培訓的現狀和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本文調查在2008年9月初進行, 隨機對40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收回有效問卷38份,并對10名教師進行了單獨訪談。問卷內容包括:教師年齡、性別、學歷、教齡、職稱等基本情況,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態度、學習渠道等基本認識問題,以往參加培訓的情況及對培訓方式、內容等的要求。
1 教師的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教師學員全部來自非重點的農村基層學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年齡在26~35歲之間,占到73.7%;學歷本科及本科以上占50%;職稱集中在中教二、三級。所以這次教師在專業學歷上比較高,絕大多數是學校青年教師。
根據國內關于中學優秀教師成長發展規律的相關研究[2],我們依據教齡將教師分成的 五個階段:無教學經歷(職后0~1年); 勝任階段(職后2~3年) ,特點是已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形成了教育教學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逐步獲得勝任感;積累階段(職后3~5年) ,是為今后工作有質的飛躍而進行等待、積累的過渡時期;成熟階段(職后5~10年) ,特點是教師開始進入研究和創新階段;研究階段(職后10年以后) ,已經成為專家型教師,在教學中有自己的研究和創新成果。數據分析如圖1示,本次教師學員在各個階段都有, 有教學經歷的占到78.9%,處于積累階段與成熟階段的教師占到55.3%,教師有較強烈的學習需求。
2 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認識等相關問題的分析
從表2教齡分布與對整合的認識的交叉表分析,本次培訓中39.5%的教師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47.4%僅了解。
處于勝任階段的教師80.0%不知道整合,積累階段的教師66.7%僅了解,成熟階段的教師不知道和僅了解的各占46.7%。從表3理解渠道與對整合的認識的交叉表分析,就了解的教師而言,大多通過教育類雜志、書籍和公開課、參觀學習來獲悉相關信息,從教學實踐中了解的只占11.1%,從各類培訓中得知的占16.7%; 能理解的教師60.0%進行過教學實踐。由此可知,要解決認識、理解問題,在培訓中必須注意讓教師進行教學實踐。表4是對整合的認識與態度交叉表,從表格 百分比看出,不管對整合的認識如何,65.8%的教師持歡迎態度,34.2%的教師持接受態度,沒有排斥者;從行百分比來看,對整合的認識在同一層次時,歡迎多于接受; 從列百分比來看,隨著對整合的認識加深,歡迎與接受出現了波動。這反映出基層教師對教育信息化下的新教學模式普遍歡迎,但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認識還存在模糊概念和實踐中的困惑。由表5數據可分析,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在新課改中的地位,44.7%的教師認為非常重要,52.6%的教師認為重要,這說明大家已經把新課改與課程整合聯系在了一起。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對學生素質提高的影響上,26.3%的教師認為非常重要,68.4%的教師認為重要; 在課程整合中遇到困難時,68.4%認為應該努力克服。這反映了大家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已經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愿意調整自己的教學技能去努力學習、實踐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3 關于以往培訓情況的分析
對教師以往參加教育培訓技術的情況分析,31.6%有時會參加培訓;50.0%的參加過, 但很少;18.4%從來沒有參加過。從表6是否參加培訓及級別情況可看出,53.3%的教師參加過縣級培訓,46.7%參加過其它形式培訓, 級別 比較低且次數少。
在參加過培訓的教師中,27.6%的人認為培訓對其教學實踐產生有很大影響,55.2%的人認為影響一般,17.2%的人認為沒影響。用SPSS對制約教師培訓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認為的有效培訓方式、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如圖2~圖5所示。在圖2中,制約培訓效果的各種因素一共被選了52次, 其中選培訓內容理論強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3.3%,認為接受培訓的教師原有素質不高的占40%,認為培訓內容不合理的占26.7%,指導教師的因素占20%。這說明在培訓時要結合教師原有教育技術水平,選擇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的內容,并注意指導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問題。由圖3教師認為的有效培訓方式可分析,83.9%的人選擇參與實踐式,41.9%的人想聽觀摩課。這反映了成人學習的特點,喜歡在做中學, 在具體實際環境中觀察如何運作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培訓時要根據這一規律,必須提供教師實踐的機會。圖4數據表明,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或研究中遇到問題時,77.4%的教師采用傳統的與其他教師交流的方式,54.8%的教師可以上網尋求幫助。所以,部分教師已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有了應用技術的意識與態度。圖5數據說明,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農村基層學校教學信息化條件相對滯后(80.6%),教師自身技術有限(64.5%) ,使新的理念與教學方式較難實踐。另外,由于受傳統應試制度的制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也受到較大影響。通過培訓,要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適應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4 對培訓的希望和要求
在對本次培訓希望的調查中(表7所示),71.1%的人要求培訓內容有具體整合課教學設計的內容,57.9%的人希望提供視頻案例來學習,55.3%的人希望對整合課如何做給予具體的案例分析。從培訓方式可看出,無論學習內容如何,86.8%的教師希望有視頻案例及觀摩課的教學分析,并且給予實踐機會。由此,我們知道學員最希望得到的是實效性較強,能讓其課堂教學能力確實提高的培訓;參與度高,能夠發揮其主動性的培訓;實踐性強,能夠做 中學的培訓。
三 農村換崗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設計與實踐
根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教育技術能力有4個能力素質維度: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識、信息應用與創新意識、對信息的敏感性與洞察力及對信息的興趣與態度等) ;教育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包括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檢索加工與表達、信息安全與評價等) ;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等) ;應用教育技術的社會責任(包括信息利用及傳播有關的道德、法律、人文關懷等) 。要以“意識與態度”為動力,以“知識技能”為基礎,以“應用創新”為目標,以“社會責任”為價值導向。從內容上看,標準并不簡單地限于應用信息技術、應用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的軟硬件知識和操作技能,而是注重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教與學資源和過程的設計與開發、有效學習環境的構建、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以及教學實踐創新與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等[3]。該標準的頒發為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提供了依據,我們依此標準,結合學員的特點與需求,對農村換崗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進行了設計與實踐。
1 培訓目標與定位
教育技術培訓的目標和定位, 決定了培訓工作整體質量的高低,所以要根據不同對象及社會和教育的不同需要,確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培訓的目標一般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能夠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三是能夠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自我提高,利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這三種培訓目標,實際上就是三種不同層次的定位: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基礎;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主要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是核心; 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并使教師能利用技術促進自己的專業化發展,進行教學實踐創新與教學改革實驗研究,這是根本[4]。
根據前文對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訪談,農村教師傳統教學的能力普遍比較高,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自己教學的能力比較低,即使是技術比較熟練的教師,對于技術的應用仍然停留在做課件的教育理念上。他們中的大多數,對于現代學習理論和教育理念的理解,通常是零星的, 認為所謂理論是一些空洞的說教,可操作性差,對工作沒有實際的幫助。不過,參加這次培訓的大多數是中青年教師,他們的共同優勢是: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對教育理念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對教育的熱點問題非常關注。因此,他們能夠非常理性的思考新技術和新理念,對于他們認為有用的內容會有很強的興趣和動機。中青年教師學習精力充沛,正處于教師發展的積累和成熟階段,迫切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所以我們將培訓目標具體確定為前兩個方面,希望通過培訓,絕大多數教師能達到第二個層次的目標。
2 培訓內容的確定與培訓方法的選擇
根據前文的分析和訪談,我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培訓內容。第一層次的基本內容有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常見應用軟件和編輯軟件(如常用辦公軟件、幾何畫板、Authorware、網頁制作軟件等) 、網絡基礎知識和常見的網絡交流工具等三方面。通過本層次的學習,使教師具備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今后的教學應用打下技術基礎。第二層次的基本內容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專題,包括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基本理論,整合課案例分析與教學設計,整合課的教學實踐。
培訓環境選擇在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室安裝有傳奇網絡教學軟件,同時安裝學習時常用的各種軟件。在第一層次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結合教師日常教學應用,選取典型案例,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強調學員在真實情境的任務驅動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最終能完成一個融入了技術的可用于課堂教學的產品。以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學習為例,內容設計如下:通過教案編寫、審閱作文、通知的制作等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編輯操作;通過制作學生成績表、個人簡歷等學習表格;通過班級小報、賀卡制作及試卷模板設計等學習圖文混排;通過數學、化學等試卷編寫學習公式編輯; 通過論文、書籍編排學習長文檔復雜的編輯等等。教學活動可以以協作學習方式展開,采用的具體步驟是:
(1) 欣賞作品案例(激發學員學習興趣) ,分析案例的制作意圖及制作技術。
(2) 學習簡單實例,學員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方法。
(3) 制作準備。學員分組確定創作案例的主題(以自己所教學科某單元知識為主題) ,將主題和作品構思寫成文字材料;收集制作案例所需的素材等。
(4) 制作自己的作品。在制作過程中會發現原有知識和方法的不足,在教師指導下擴展知識,如需要插入藝術字、背景圖案、上網查找素材等。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員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以便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完成作品。
(5) 作品評價。通過交流展示和討論,讓學員們自己評比,看誰的作品最受歡迎。通過這種方式, 既可以提高學員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審美能力,又可以客觀地評價學員完成的作品。
(6) 完善作品。通過作品評價,學員進一步明確了改進作品的方向,從而開始作品的改進、完善、新的創意等。在這個過程中,學員深化了原有的知識,拓展了許多新的知識,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層次是整合專題的學習,基本理論知識部分與案例分析部分與第一層次內容同步進行,整合課教學實踐則在第一層次學習內容基本結束時進行,在該層次學習中主要采用案例培訓方式。由于學科不同,教學中使用的信息技術也不相同,這就要求學科不同的教師運用不同的信息技術,學科不同的教師就必須具備不同的信息技術能力,以適應不同學科教學的需要。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我們根據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每門課選取兩、三個優秀整合課教學設計案例進行分析,同時將各學科的整合課教學光盤發放給教師。教師學員以協作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案例,總結其中的教學規律,學習信息技術具體應用于教學的方法,并結合自己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時,要求學員運用整合課教學設計的思想,準備45分鐘課,在多媒體微格教室進行教學實踐,并將講課過程錄制下來。然后,大家一起對教學實踐分析評價,交流教學設計思想,討論各教學設計中的教學法知識,并對之進行價值判斷。學員本人根據錄像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切身體驗怎樣將理念與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實踐中,感悟整合課的核心思想。
培訓的方法有多種,各種培訓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為了提高培訓質量, 達到培訓目的,往往需要各種方法配合起來,靈活使用。本培訓在學習不同的教學內容時穿插使用了講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討論法等不同方法,而且注意運用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教學設計模式,如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設計、主題活動課教學設計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能夠改善培訓過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學員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技術給學習過程帶來的支持。
3 培訓指導教師的定位
從前文分析中可以得知,在教育技術培訓中,指導教師的作用不能忽視。培訓指導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教育技術職后培訓的設計應該考慮那些因素?依據哪些理論給予支持?指導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促進教師學員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是培訓指導教師必須考慮的。作為培訓指導教師應該承擔的職能[5]如下:
(1) 為預期行為做示范:根據群體心理學,一個個體本來不具備某些特征,但一旦進入某一群體后就會被這一群體所產生的心理場所磁化,從而產生某些不具有的個性特征行為與情緒,這種效應稱場化效應。產生場化效應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群體人群的模仿心理、行為暗示、行為傳染、心理感應、從眾行為增強、認同作用和統一意向。作為培訓指導教師,應該營造一種這樣的群體心理場所,首先,在進行培訓時就應盡可能的以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模式授課,這樣就有示范性, 把新的課程理念和需要傳授給學員的知識通過行為暗示示范給學員,利用學員的模仿心理和從眾行為,通過行為傳染達到認同作用,形成統一意向。這種示范性,正是常說的“言傳身教”。這要求指導教師注意:講授教育技術一定要使用教育技術; 所采用的內容傳遞方法一定要“對癥下藥”,要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聯系起來,要運用教育技術的教學應用案例進行示范教學。
(2) 營造民主學習的環境:培訓是一種合作, 如果指導教師把握不住這點,就得不到教師學員很好的配合。我們必須對教師學員的反應持兼容并收的態度,本著開放和靈活的原則與教師學員一道發現問題可能的解釋或解決方法。如同在教學中我們主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一樣,在教師培訓中,也同樣存在著以教師學員的需要為出發點,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考慮。要以民主的方式進行導學培訓,讓學員發揮其主體地位的作用,在培訓指導教師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采用相互商量、共同研究、共同討論和共同解決的方式,達到有效的溝通。
(3) 確保實踐和演練機會:根據前文對教師學員的分析和成人學習的特點,要學員們接受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并在實際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技術,必須提供教師實踐的機會。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說過“生活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只有經歷過才能夠懂得”,要讓教師學員不斷地“經歷過”,不斷演練和實踐, 直到這種行為變成自覺行為。指導教師要擔當起“督促者”的角色,確保學員的實踐和新的行為的持續演練。
(4) 培訓案例庫資源的建設: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與引導教師學員挖掘自己的應用案例,并將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組建教育技術培訓案例庫,與全體教師學員共享,實現教與學的雙贏,從而真正促進教師學員充分利用所學教育技術對課程進行整合,全面推動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總之,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以民主的方式進行導學培訓以及督促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應該是培訓指導教師重要的定位。
4 培訓效果的評價方法
培訓效果的評價對培訓過程起著控制和指導的作用,也指引和促進培訓工作的提高。培訓評價的定位是鼓勵教師學員、讓教師學員參與體驗。
在培訓過程中,對學員學習情況的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培訓采用的形成性評價是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條件,體現了培訓重視教學過程,強調廣大教師的參與和體驗,關注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特別是動手能力的形成與提高,使學員的應用能力和創造性得以體現。另外, 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獲取反饋信息用以調控培訓過程。形成性評價系統的指標參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如學習態度、合作學習情況、培訓期間創作的學科教學軟件、教學案例,撰寫的相關論文和研究報告設計成果、最終作品展示等。目前,形成性評價系統的指標主要是指導教師通過校園網郵件系統和群體BLOG來獲取。我們正在設計學習過程績效評價網站。培訓結束時,要對培訓工作進行總結,讓教師用自己的作品來進行總結,用績效評價方法對其進行評價,并給出評價的結果,確定培訓是否達到目標,是否發放證書。
參考文獻
[1]喬愛玲,王楠.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模式新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21-22.
[2]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3]何克抗.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05,(4):39
[4]劉世清.互映射培訓: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方案設計與培訓方法創新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2):23-24.
[5]徐力.關于教師教育技術職后培訓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Designing and Practising a New Project on Tra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Rural Area Teachers
LIU Jing-yi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