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民培訓存在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98-01
一、當前農民培訓存在問題
近些年來,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的持續增長,先后組織了了一系列農業科技方面的培訓,如“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科技入戶工程”,“百萬農民培訓工程”等,通過培訓使農民掌握了科技養殖、科技種田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培養了一批覺悟高、善經營、懂科技的農業科技帶頭人;在這些人的帶領下推廣了一批新科技、新成果;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活動是不少農民嘗到了甜頭,農民獲得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但是我校通過多年的培訓工作也發現了農民的培訓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民對科技培訓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以往的農村政策中政府只重視抓農業的經濟建設,而忽視了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訓機構對農民科技培訓重視的力度不夠,只重視農村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造成了廣大農民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不注重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的現象,同時也造成了農民不愿意參加科技培訓對科技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象。這種情況嚴重的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在農民科技培訓的實踐中,許多農民對參加科技培訓的事情不重視,參加科技培訓班的學習要等到村干部上門挨家挨戶的通知后,他們才不情愿的去學習,有的農民甚至認為參加培訓班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耽誤了自己辦正事要求給予自己一定的經濟補償,如誤工費、食宿補助、來回的路費等要求,使科技培訓的目的變了味。
1.1農民自身對科技培訓認識不足
對于政府組織的科技培訓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1.1政府組織的培訓內容不符合當前農民的迫切需要,聽課人員的文化水平差別大,部分人員培訓后沒有熟練的掌握培訓內容;
1.1.2培訓人員的授課水平有限,講課內容理論、專業性較強、專業術語多授課內容不通俗易懂,這樣的培訓當然不能使被培訓人員有所收獲,還有些培訓人員由于準備不充分,講課內容脫離當地生產實際、指導性不強,使農民難以在生產生活實際中進行操作;
1.1.3學校自身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對培訓工作的準備不足。
2.政府投入不足
2.1財政投入不足
與前些年相比雖然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農民科技培訓方面的經費投入,與龐大的農民群體與眾多的農業科技培訓項目相比,這些資金顯得比較微薄。
2.2授課教師尤其缺乏
尤其是缺乏一些農業實用技術方面的資深專家,科技培訓的教師整體素質較低,大部分教師知識老化,講課內容實踐操做性差,沒有接受過在培訓授課方式落后。教師的這種現狀已經成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阻礙,制約著培訓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3.沒有充分的挖掘利用科技培訓資源
目前農民科技培訓的場所主要是田間地頭,以及培訓班進行培訓,科技培訓的資源缺乏且資特別是組織的村級培訓,缺乏固定的培訓基地、優秀的師資力量、以及多媒體教學設施等問題嚴重,使培訓達不到滿意的質量與效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不到有效發展。
4.科技培訓的教學手段落后
目前農村科技培訓教學中運用的培訓的手段主要是以電視、V C D等為主,教學手段落后,在農村由于受資金、觀念等條件限制而不能使用多煤體等先進教學設施,受這個條件的限制大量新的科技信息與科學技術成果不能及時掌握運用,農業科技水平也不能夠很快提高。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也不能被有效解決。
二、解決問題的應對方法
1.創新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形式
創新形式、改進內容,能夠吸引農民主動參加科技培訓,教學形式服務于教學內容,只有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形式,,才能更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我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堅持實用、實效的原則,根據實地調查農民的實際需要確定培訓內容,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做到理論講座與現場傳授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傳媒手段相結合;經驗交流與專業考察相結合;通過多種培訓方式讓農民理解、掌握培訓內容,加強培訓成效。
2.培訓內容要注重聯系實際,增強培訓的實效
在舉辦科技培訓班時要堅持實用、實效、實際的原則,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與當地的生產實際相結合,培訓的內容是目前農民最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特點,進行不同專業技術的培訓,在生產技術上為農民答疑解惑,由于農業生產的時效性要求,在舉辦培訓班時要結合農時培訓,是培訓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新技術、新品種,農業技術人員要下到農村中去,了解農民的需求,向農民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并在農業生產中及時給予農民技術上的指導,增加培訓的針對性;調查農民的實際需要培訓內容要與學員工作內容和就業趨向相結合,根據培訓對象的要求,在培訓內容上做適當調整。
3.改革培訓方法
農業培訓要受到農民的歡迎還要提高培訓的效率,就要傳統的授課方式,從形象直觀的角度、本著易于接受的教學原則,改革新授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把課堂講授與現場教學相結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吸引授課人的注意,將現代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因人施教對不同知識層面農民的培訓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如果農民自身素質不高就要適當減少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多舉辦實踐教學,讓農業技術人員主動參與農業生產走到田間地頭進行農民進行現場農業技術指導,以彌補培訓人員論方面的不足,實現理論與實踐培訓相結合,從而使農民的實際技術水平得到提高達到我們舉辦科技培訓的目標。通過舉辦這樣的培訓班使農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4.培訓后的跟蹤調查活動
為了加強培訓效果,在培訓結束后,要對培訓的效果進行反饋,開展確實有效的措施進行跟蹤調查活動。對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調查可以采取入戶調查、電話回訪、問卷調查等形式。通過跟蹤調查及時了解培訓的效果,對農民反映的培訓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仔細研究、認真解決,跟蹤調查可以促進雙方之間的信息的交流,及時了解農民所需所想,使培訓雙方形成良性互動,提高培訓效果。
三、結語
農民是農業的基礎,一個國家的農業如果農民的素質低下,這個國家的農業也不會發達,所以提高農民的素質,培養一批覺悟高、善經營、懂科技的農業帶頭人,是我國目前的緊要任務,在這些新農民的帶領下使我國農業經濟穩步發展,逐漸擺脫過去單一的農村產業鏈條,引導我國農業走向健康發展之路,是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民培訓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298-01
一、農民的特點
1.務農收入低
據調查,農民仍以傳統的種糧和養豬為主,結構調整不夠,效果不明顯,這就導致農民收入偏低,因此農民務工收入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2.農民綜合素質低
據調查在家務農的主要勞動力有六成是老年,年齡偏大。并且文化程度很低,初中以下文化占55.2%,初中占38%,高中占5%,中專占1%,大專僅占0.8%。
3.勞動技能低
家庭主要勞動力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參加過相關培訓,大部分農民沒有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即使有少部分農民參與了培訓,最終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的很少。
4. 缺乏技術和信息
農民渴望新技術在農村的廣泛傳播,渴望新的種殖養殖技術在農村推廣應用,更渴望學習、了解新的國家政策。在農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新技術、缺乏資金,缺乏信息。
5. 學習手段單一
一是農民缺乏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獲取知識的意識和方法,導致利用這些媒體來進行學習的很少;二是因為這些媒體還沒有容納更豐富的技術信息內容可供農民學習,還需要我們制作更多的學習資源。
二、農民培訓中心存在的問題
1. 農民思想認識不夠高
廣大農民由于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往往忽視了培訓學習的重要性,對培訓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農民只希望參加短期技術培訓,僅有少數人愿意參加長期或經常性教育培訓。很多人安于現狀,認為祖祖輩輩都種田,生活過得去,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和系統地學習。就現階段農民教育情況來看,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部分農民只具備小學文化程度,在冬閑時節的農業技術培訓中,農民感覺掌握農業科技知識有難度,逐漸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培訓走過場、效果不明顯。部分打工返鄉農民思想保守,利用政策法律工具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強,總認為打工就是“下力氣干活”,覺得沒有必要參加培訓,白白浪費了提高自身素質的好機會。
2. 農民教育培訓資金投入不足
政府、學校的資金投入是目前我國農民教育培訓的主要供給來源,政府供給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他供給渠道的發展狀況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 國家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撥款盡管有所增加,但除了中央財政的投資外,各級財政沒有很好的響應中央的這一舉動。如國家啟動的“陽光工程”培訓,為每人提供100元的培訓資金。而且隨著物價消費上漲,農民教育培訓任務和費用的加重,相關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經費只增不減,大大降低了辦學質量,不利于吸引農民參與到培訓中。可見,以國家為主體的供給總量和途徑發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多層次、多結構的農民教育培訓的供給渠道。
3. 師資力量薄弱
在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中有從專門院校請來的專家,也有從農村推選出來的“土專家”,但主要是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由于各部門工作人員有限,很難抽調出較多的工作人員,農民教育培訓所需要的大量師資很難得到保障,培訓的效果和質量就更得不到保證。教師的知識層次、理論水平參差不齊,而且都是兼職的,因而更換頻繁,時常出現“空堂斷檔”現象,培訓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極大的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三、應對農民培訓中問題的主要對策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一定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體系。
1.要強化政策扶持,在增大農業農村創業興業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在為農民提供長效性教育培訓服務上取得新突破。
2.要提高思想認識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站在促進農民增收的高度抓教育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的致富能力;要站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抓教育培訓,用城市教育資源覆蓋農村,促進城鄉文化有機融合;要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人才的高度抓教育培訓,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組織、自我創新的能力。在培育新型農民的實踐中,要注重挖掘一些鮮活典型、推介一些可學可追的榜樣,證明知識就是力量,技能就是財富的道理,激發廣大群眾的熱情,促進農民自覺參與到培訓工作中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切實將教育優惠政策向農民傾斜,在解決農民半農半讀、享受國家助學和免學費政策上取得新突破。
3.保障資金
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對農民的培訓缺乏相應的資金保障(1)政府負責列出農民培訓的各項經費。整合扶貧、教育等各項資金;所有的農業項目都應劃出一定比例的專款,用于農民培訓;在農村發展和農民培訓的各項經費中,劃出一部分經費為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進行設備的更新和完善。(2)設立農民培訓基金。設立農民教育基金,使農民教育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資金保證,主要用于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如幫助專業農戶或農業帶頭人進行進修深造。
4. 保證基層教育培訓的師資力量
而今,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活動,主要依靠的就是基層的技術推廣人員。建議盡量保證基層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同時要做好對培訓教師的培養。針對部分教師存在實踐知識相對匱乏,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不適應眼前生產,對技術市場、政策法規等知識的了解不全面等問題,在組織開展教育培訓活動之前,應先對培訓教師進行培訓,更新知識,提高培訓教師的技術水平,拓寬技術掌握面,以保證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培養組建一支既具有教育教學能力,又具有實踐技能和指導能力,受農民歡迎的全能型的教師隊伍。
四、小結
要改善農民培訓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從農民自身入手,讓他們自愿的、主動的接受培訓,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此基礎上,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培訓環境、優秀的師資等。在新型農村建設中,對農民進行培訓至關重要,政府和社會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基層;培訓;問題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農民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1 基層農廣校的發展現狀
1.1 基本情況
雙柏縣農廣校自1981年建校,先后開設了農學、林學、畜牧獸醫、會統審、企業管理、現代鄉村管理、人口與計劃生育等8個專業中專班。到2004年止,已畢業學員637人。2002年,為適應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滿足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的更高要求,與云南廣播電視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聯合開辦專科、本科函授成人教育,拓展的農廣校的教學職能,改善了教學結構,使教學與全縣農村經濟得到了協調發展,也為農廣校注入的生機與活力。
1.2 教師隊伍狀況
穩定的教師隊伍是辦好學校的必要條件,雙柏縣農廣校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師資力量,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農廣校現有在編人員2人,其中:專科學歷1人、本科學歷1人、2人取得農藝師資格。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培訓對象文化結構偏低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斷推進,外出的勞動力逐年增加,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大多數以年輕力壯且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老齡人和婦女,整體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農村農業勞動力的現狀滿足不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勞動力轉移”和“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矛盾問題突出,加快培養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民是當前的首要問題。
2.2 培訓沒有項目支撐
開展基層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其它部門大都有項目和政策支撐,如人事勞動部門、扶貧部門、農職業學校、婦聯、縣團委等,基層農廣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沒有項目支撐,是想干事,但難干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3 培訓沒有經費投入
到目前為止,基層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還沒有相對固定的經費投入渠道,也沒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基礎財政預算,沒有財政經費投入,基層農民教育培訓的工作難于有效開展。
2.4 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單一
在實際培訓中,培訓內容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植業為主的專業知識培訓,內容形式單一,不能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多層次的需求,對促進農村不斷發展多種經營,拓寬生產經營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還不大。
2.5 培訓效果還不明顯
培訓工作的持續性、培訓內容的系統性、以及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還不夠,有相當一部分培訓盡管投入了許多人力、財力、物力,預期的培訓效果還不明顯。
3 建議
因上述存在的問題,對基層農廣校在農民培訓中提出幾點建議。
3.1 發揮基層農廣校職能作用
在農民培訓中,要按照當地特色種養業對科學技術更新的要求,配合地方農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相應開設專業,培養一批地方急需的特色產業方面的新型農民,把基層農廣校辦成適應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要求的農民培訓機構。
3.2 整合資源
統籌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部門的教育資源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真正培訓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3 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基層財政部門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根據國民經濟增長有所增加。同時,適時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制,解決農民教育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
3.4 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
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系統內對農民開展特色化、專業化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3.5 因地制宜增加農民培訓內容
根據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社會需要和農民需求,分類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培訓,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和實效性,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多種經營的多層次需求。
3.6 深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圍繞高產創建、菜籃子工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村生態能源等重大農業工程項目,結合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抓住農時節令,采用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3.7 把農民培訓辦到第一線
根據農民需求,圍繞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 把農民培訓辦到村、辦到生產第一線、辦到田間地頭,增強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和時效性,解決農民培訓沒時間,培訓內容農民不需要等突出問題。
面對農民教育培訓的大好形勢,基層農廣校要緊密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心任務,以農為根,以教為本,圍繞產業發展,大規模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祝士苓.現階段中國農民教育培訓成就及存在的問題[J].世界農業,2008,(08).
關鍵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存在問題,建議
根據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安排第二階段工作要求,我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直屬第一支部組織的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的調研小組,開展了“如何有效地推進黔東南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調研活動。我們先后到鴨塘、龍場、萬潮、旁海等鄉(鎮)衛生院與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座談,聽取他們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農村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意見及建議。又與參合農戶進行座談,聽取農戶的意見及建議。
現對黔東南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高,基金難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合作醫療政策缺乏了解、認識。首先對參加合作醫療表現積極的一般都是經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醫療補償的家庭及其鄰居。他們認為“新農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家庭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說今年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打針吃藥現象,明年就不想參合了;其次是壯年群體參合費收繳將會是一大難題,如有村民說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參合費,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強力壯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醫療消費觀念尚未建立,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對這部分農民收繳參合費存在一定難度。
2、農民思想上依然存有僥幸的心理。部分農戶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合作醫療的意義,怕交了錢而不得病,錢被別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交了錢而沒有得病就要虧了,沒啥意思”。
3、參保期限制了新生嬰兒的享受,在參合費收繳后出生的嬰兒因沒有交今年的參合費就意味著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醫療保障,而新生兒患病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4、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對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病(門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對費用總額減去自費部分后再按比例報銷不理解,農戶認為既然政府給報銷部分醫療費,為什么還要減去自費部分。
5、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論文參考,存在問題。由于各鄉鎮衛生院醫療環境相對較差,技術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的“轉診證明”具有很強的責任性,醫務人員不能對患者提出的轉診要求給予滿意答復,部分患者家屬不理解,從而對合作醫療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
6、醫院認為:次均費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療,造成重復檢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負擔,由于沒有治愈出院,藥效不能持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
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報銷實例,用事實說話,使其幫助我們宣傳“新農合”政策,讓農民切實感覺到合作醫療的好處。清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針對大病而設,根本原則就是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要抓住宣傳對象做到有的放矢。農民是新農合醫療的主體,對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僅把統一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提綱》等資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但由于農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能認真閱讀和理解的農民沒有多少。我們必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趕場天在大街上進行宣傳、在村宣傳欄上舉辦特刊、組織醫務人員進村給農民檢查身體、舉辦“新農合”知識競賽等,讓農民真正吃透上級政策,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讓農民就近就醫。一是優化農村衛生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優化農村衛生資源。二是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對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不足,藥品周轉資金短缺狀況,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立項,爭取資金,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三是加大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采取上級醫療單位派員幫教,到上級醫院跟班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盡量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用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使農民受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4、合理調整補償標準,更大線度讓利于民。一是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補償標準,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二是適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分級報銷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積極探索大額為主,兼顧小額費用補償方式,盡可能大病大補,小病小補,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三是逐步降低藥品價格。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在定點醫院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5、取消次均費用限制,應控制費用總額,由醫院根據患者病情掌握費用支出,大病費用高些,小病費用低些。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全年費用不超出控制總額即可。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疾病象毒蔓一樣危害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論文參考,存在問題。有句俗話說的好:治標更要治本,我認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農民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減輕農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脫新農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滅疾病,這應該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郁蔥。我國新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試點問題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呂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年將基本覆蓋全國《中國醫院院長》2007年18期
3、湯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社區醫學雜志》2007年9X期
4、陳竺部長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情況《健康大視野:醫術人生》2007年10期
關鍵詞農資經銷商;農業科技培訓;必然性;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23-0035-01
農業科學技術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關鍵在于及時地把先進的適用技術送到億萬農民手中[1]。農業科技培訓屬農業科技推廣范疇,后者是將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究者轉移到生產者,使之真正發揮效益的一項工作,被譽為是將科研成果從研究者向生產者過渡的“金橋”[2]。因此,只有較好地將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講授給農資經營者,才能逐級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加強農資經營者業務水平培訓,制止假劣農資流入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是農業科技培訓部門的重要職責,是維護農民利益、維護農村生產生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要求。
1培訓的必然性
1.1是確保農資質量和科學使用的重要環節
農業生產資料經銷商是重要的農業科技隊伍之一,他們在提供各種農資的同時,還要運用耕作、栽培、土壤、植保等相關知識指導農民如何科學種田,其常年工作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為農業生產付出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勞動。但隨近年來農資需求量和利潤的不斷擴大,一些非專業人士為了盈利也卷入了農資銷售隊伍中,造成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嚴重阻礙了農資科學使用方法的傳播。據測算,農產品產量形成過程中,農藥、種子和化肥等農資產品對農產品產量的貢獻率高達80%以上。可見,農資的使用方法是否得當尤為關鍵,但由于部分經銷商相關農業知識匱乏,使得農資產品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造成了農民不必要的投入。
1.2科學使用農資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及維護農業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和農膜,促使水體、大氣、土壤和農產品造成嚴重污染。大量盲目使用農資已成為一種掠奪性開發,不僅難以推動農作物增產,反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沙化,地力下降。為更好保護和維護農民利益,必須進一步規范經銷商的經營行為。因此,有必要對經銷商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增強經銷商懂法、守法的自覺性。從源頭和中間環節上遏制坑農、害農違法事件的發生,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
2存在的問題
2.1從業人員技術水平有待規范
農資經銷商除登記及許可證管理外,沒有對從業人員技術水平進行規范要求,造成從業人員魚目混雜,沒有統一標準,嚴重阻礙了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因此,采取執業資格認證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2.2經費不足,培訓內容滯后
農科培職工由于常年奔赴培訓一線,知識未能及時更新,因此需聘請相關高校教授、口碑頗佳的農民和工商質檢人員介紹使用經驗、相關法律法規和農資行業最新進展,建議財政給予經費支持,使得農資經銷商能夠真正得到高質量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術培訓教育。
2.3品牌集中度低
農資行業的品牌集中度低,缺少強勢品牌[3],一般商家規模比較小,點多面廣且分散,抵御風險能力差,開業倒閉頻繁,這也給農業科技培訓造成了很大難度,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聯合商家,建立連鎖性的農資超市,進一步規范農資流通市場秩序,集中培訓商家從業人員,以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3對策
3.1政府高度重視和扶持
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各級政府、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特別要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4]。這樣才能夠確保農業科技培訓有效開展,在農資經營者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
3.2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樹立良好口碑
因地制宜,重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與有關部門積極協調關系,尤其是與農資經營者建立好“既是老師又是同學”的和諧關系,相互借鑒經驗。另外,搭建經銷商與生產、批發企業網絡平臺,適時更新數據,避免坑農事件發生。培訓機構在此平臺中可扮演客觀角色,對優秀企業產品信息進行,相反則進行公示、通報,以促進優質、低成本、環保農資產品的推廣,使偽劣產品漸漸退出市場。
3.3培訓形式新穎,提高培訓效果
應做到邊培訓邊示范,對規范的經銷商進行文字圖片展覽、走訪。在培訓后不斷反饋與改進方法,寬進嚴出,保證培訓質量,每期培訓結束后發放資格證書,并進行問卷調查,不斷調整培訓形式,以適應商家的需求。 編輯
關鍵詞:磐石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1-0013-1
1 全市勞動力資源情況分析
磐石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明顯增強,但農民增收方式較少,農村剩余勞動力閑置問題較為突出。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17.1萬人,占全市勞動力總數的68.6%。
1.1 按年齡分組
16-25歲的占剩余勞動力的26.1%;26-35歲的占剩余勞動力的31.4%;36-45歲占剩余勞動力的25.1%;46-60歲占剩余勞動力的17.4%。符合企業用工要求的(16-25歲)人員較少,26-45歲的人員較多,成為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點和難點。
1.2 按受教育程度分組
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剩余勞動力34.2%;初中文化的占剩余勞動力47.4%;高中文化的占剩余勞動力14.5%;大專以上文化的占剩余勞動力3.9%。文化程度偏低,也是轉移的難度。
1.3 按是否接受培訓分組
接受培訓的占剩余勞動力總數的32.9%;未受培訓的占剩余勞動力總數的67.1%;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經過正規培訓,外出務工技能較低。
1.4 按轉移意向分組
有外出意向的占剩余勞動力總數的66.05%。其中有意出國的占有意轉移人員的11.2%,有意跨省的占有意轉移人員的30.5%,有意在本省務工的占有意轉移人員的25.4%,有意在當地打工的占有意轉移人數的32.9%。農民外出務工思想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2 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2.1 偏低的綜合素質是制約勞動力轉移的“瓶頸”
磐石市剩余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是農村勞動力的主體。文化程度低必然妨礙他們對勞動技能的掌握,在就業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擇業面就比較狹窄。同時缺乏見識和闖勁,只能干一些體力勞動,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2.2 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不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不夠完善
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勞動力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求職務工的信息不通暢,農村勞動力轉移多數在自發無序,供求關系不易銜接。農民工在就業上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隱患,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2.3 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的思想意識不強,缺乏進取精神
大多數的東北人,還存在著老守田園、等待安置的觀念,傳統的小農意識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困擾和束縛著廣大的農民,怕吃苦受累、怕賠本、怕受騙、怕學壞的心理依然存在,大錢掙不來、小錢不愿掙的思想依然在作怪,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惰性心理、依賴心態和從眾心態,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不利因素。
3 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問題的對策
3.1 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根據市場需要,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以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提高就業后的待遇,選擇創匯項目或具有較大市場潛力、較高效益項目、技術、良種,開展技術講座、示范與現場參觀;利用各類成人職業技術學校對勞動者的思想觀念、科技知識經營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深化培訓;對于可輸出的勞動力,要加大各種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通過勞動部門盡量減免培訓者的培訓費用,讓他們掌握一種或幾種技能,促使他們能盡快就業。
3.2 健全網絡體系,提高輸出能力和水平
健全組織體系,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建立“上下互動、責任共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推動勞動力轉移;健全信息網絡,加強勞務協作。盡快形成縣、鄉、村三級上下聯通、覆蓋面廣的勞務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提供各種勞務信息;健立培訓網絡,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盡快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和求職本領。提升民工的務工層次和待遇;改進服務模式,健全保障網絡。對勞務人員要實行一體化服務,為外出務工人員搞好跟蹤服務。
3.3 構筑創業平臺,形成轉移創業
必須創造條件,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到城鎮創業。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發展民營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廣開就業門路,擴大就業總量。要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推動轉移創業潮流,推進農民就業由打工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的轉變。
3.4 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大扶持力度
在全省經濟發展“變快走為快跑”的大好形式下,要對新上的項目和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給予優惠。要保護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創造最好的發展環境。
3.5 加大典型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勞動力轉移氛圍
大力宣傳外出務工創業的典型,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激發廣大農民外出創業的熱情;同時,要加快本地土地流轉,為農業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
關鍵詞:農業經濟;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農業經濟今后發展的勢趨,為實現農民富裕、縮小工農差別與城鄉差別,就要以科學技術為支柱,以農業產業化為中心內容,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逐漸縮小工農、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及城鄉一體化。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相關問題
1.1農業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技術含量不高當下,我國科技發展,以及農業經濟基礎設施仍相對比較落后,農產品的生產率也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國的農業技術人才不足等,無法適應與滿足我國農業生產的需求,無疑對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產生較大影響與制約,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2農業勞動力過剩且素質較低。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有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當下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嚴峻。剩余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以及勞動素質的提升問題,都會對城鄉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穩定產生較大影響。
1.3結構調整規模不大,產業機構調整緩慢盡管農業結構已逐步優化,但總體上產業規模偏小,加之受傳統農業影響,農民思想觀念仍然較落后,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更缺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應有的超前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以及市場經濟意識。除了少量的農場外,大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這種情況的存在,無法帶動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向前發展,同時也降低了勞動生產效率。
1.4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足,發展緩慢缺少資金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缺少經費搞示范、做推廣;缺少經費對病蟲害進行防控,以及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等方面,也是由于經費的不足,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
1.5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機械化水平不高。生產技術的整體水平較低,機械化水平也不高,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我國科技對農業貢獻率也遠不及發達國家。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我國農業更加面臨國際規模農業的巨大競爭壓力。加之我國農業發展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澇等自然災害加劇惡化,大大降低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2.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技術含量
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政府給予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扶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及資金投入,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含量,特別是傾斜與帶動落后地區的技術進步。從最基本的生產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傳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同時,還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需要,著眼于對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以及低碳農業的發展與防污治污技術的研發,以提高農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與提高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盡可能借鑒與學習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實現以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并擴大農作物經營規模,切實增加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市場競爭力。
2.2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
現代化的種植主體和創造主體是廣大農民,那么農民首先就得現代化,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農業工業化提供穩定的人才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應用,調整與推動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后續經濟效益,努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為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3強化農民素質建設,激發與調動農民積極性
農民是農業經濟主體,盡管我國總體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農民自身素質改變并不大,與其生活條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關系。那么培育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以及增加對農民的專業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另外,相關政府要給予農民更多的自,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與熱情。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多地融入其中,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
3結束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同時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安定,以及實現社會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與繁榮農村經濟作為一項長期重要任務來對待,并解決好存在的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作者:張泉麗 單位:云南省怒江州瀘水市科學技術局
退耕還林是為了將耕地轉變成為森林,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民失地,為了確保農民的生活,需要加強退耕還林過程中的經濟補償。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1)加強退耕還林過程中的資金保證。我國在制定退耕還林相關經濟補償措施的過程中,對被占用的耕地上的糧食、對耕地的所有者進行了一定的補償,但是在補償資金的來源方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導致退耕還林過程中對各種資金的籌集存在問題。比如我國進行西部開發時,對土地資源進行利用時的資金是一筆十分巨大的花費,如果只是單純地由國家財政撥款,存在的難度還比較大,因此在經濟補償過程中必須要對補償資金的來源進行分析,建立多層次的經濟補償制度,利用各方力量進行經濟補償的資金籌措。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補償的資金到底由誰來支付。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在進行經濟補償的過程中,必須要改變傳統地以政府補助為主的資金籌措方式,更多的是應該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對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以促進退耕還林過程可以順利推進。在資金籌措過程中,依舊要維持財政撥款,但同時要加入其他的模式,比如跨區域調節、利用當地稅收進行調節等,確保退耕還林可以順利推進。
(2)完善退耕還林過程中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律是保護生態資源多樣性的重要措施,當前我國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加強退耕還林地區的建設可以實現對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但是退耕還林地區的保護仍然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在當前的背景下,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退耕化還林還草相關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的強制手段對新建立的森林以及草地資源進行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等。當前我國實施的與退耕還林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些不適用的現象,因此要在原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比如加強退耕還林地域的審批制度的完善,加強生態資源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在對原有法規進行完善的基礎上,加入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等相應的管理制度,可以實現對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
2為農民提供一定的崗位
退耕還林過程中,農民失地,但是耕地被還原成森林的過程中,需要人工建設和管理。為了維持農民的生計,在實際的退耕還林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各種工作崗位的提供,比如森林管理、森林建設等方面,都可以設置相應的工作崗位,為失地農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機會,緩解生活壓力。
3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的能力水平,增加就業創業機會
農民是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主要力量。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在退耕還林過程中,農民的耕地變得越來越少,農民為了維持生計,必須要轉行,從傳統的農民身份變身為其他身份。而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工作中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自身能力素養不高,因此在退耕還林過程中,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必須要提高農民的能力水平,使得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更多創業就業的機會。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可以使得農民掌握更多先進的知識,從而使得農村經濟水平得以提升。在農民培訓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強農民培訓過程中的資金投入。首先,各級政府應該要加強農民培訓資金的投入,將農民培訓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證農民培訓工作的積極開展。其次在農村經濟工作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地拓寬渠道,對各種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引導,并且積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民培訓工作中,為農民培訓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加強農民培訓模式的創新。在對農民進行培訓時,不能按照傳統的培訓方式進行培訓,而應該要借鑒更多國外先進的經驗,結合最新的知識對農民進行培訓。
4結語
關鍵詞:蠶豆;生產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余東鎮
蠶豆是海門市余東鎮的傳統栽培作物。干蠶豆含有大量蛋白質,平均為30%左右,有的品種高達42%,是食用豆類中僅次于大豆的高蛋白作物。人體內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蠶豆中有6種,尤以賴氨酸含量豐富。各種維生素的含量均超過大米和小麥。蠶豆脂肪中的脂肪酸成分為88.6%,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為87.8%(油酸45%,亞油酸30%,亞麻酸12.8%),飽和脂肪酸為11.4%(硬脂酸8.2%)。青蠶豆清炒鮮食,色綠、味香、性糯、易酥,是春末夏初時鮮菜中的佳饌,價廉物美,營養豐富。每百克中含磷質217mg、胡蘿卜素為0.15mg、尼克酸2.9mg、脂肪0.7g。
1 余東鎮蠶豆生產現狀
1.1 生產條件
1.1.1 自然條件 余東鎮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熱資源豐富,全年平均氣溫15.1℃,日照2149小時。無霜期224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土壤質地以黃泥土為主,保水保肥性能好,肥力較高,作物長勢茂盛,為發展蠶豆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1.1.2 資源條件 (1)農民種植蠶豆具有一定的傳統經驗。余東鎮常年種植蠶豆18000畝左右,收青和收干蠶豆各占50%。長期的生產實踐使該鎮農民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2)科技力量較強。余東鎮農業服務中心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2人,其中農藝師8人,助理農藝師4人,為余東鎮蠶豆生產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1.2 存在問題
1.2.1 蠶豆生產沒有實施規模性生產經營。目前,余東鎮還是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蠶豆,農戶在蠶豆栽培過程中,用種、施肥、防病治蟲和其他栽培措施上,各敲各的鑼,各打各的鼓,因而蠶豆的產量和產品質量差異較大,難以保證市場商品的一致性。
1.2.2 農民對蠶豆生產采取粗放式生產經營。由于有些農民對蠶豆生產重視不夠,種了以后缺少精細培管,造成蠶豆長勢差,病蟲害危害重,產量低,效益差。
1.2.3 農民栽培技術掌握不夠。不少農民憑著老框框種蠶豆,不講究科學種植。如認為蠶豆有磷肥作基肥就行,蠶豆不需要追肥,因而使蠶豆在汲取養分上失去平衡;再如許多農民不相信蠶豆整枝,使本來養分就缺乏的蠶豆根部土壤又增加了養分的無謂消耗。
1.2.4 農民在蠶豆銷售上有后顧之憂。因為對于農民來說,收獲的不管是青蠶豆還是干蠶豆,家里食用占比較小,大部分銷售出去。對此農民在銷售上有擔憂心理,生怕收獲的蠶豆銷不出去。
2 余東鎮蠶豆生產發展對策
2.1 建立蠶豆生產示范基地,實行蠶豆生產規模性經營。通過調整土地,種植蠶豆實現連片種植,實現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其他栽培管理。鎮農業服務中心派兩名農藝師專門負責基地工作,要通過做農戶的思想工作,引導基地農戶服從統一管理。使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確保基地生產的蠶豆優質高產。
2.2 建立營銷隊伍,拓展銷售渠道。在全鎮抽調具有農產品營銷經驗的精兵強將組成營銷隊伍,同時要加強營銷人員的業務培訓,邀請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資深專家作講授,增強營銷人員的營銷本領。
2.3 加強技術培訓,實施無公害栽培。搞好農民培訓是重要的一環,也決定著蠶豆生產發展的成敗。要通過多種形式向農民灌輸蠶豆無公害栽培技術,包括組織集中培訓、現場觀摩指導、分發技術資料、入戶個別指導等形式,真正把蠶豆栽培實用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
2.4 擴大速凍加工規模,建辦干蠶豆食品加工企業。海門市康嘉農產品有限公司和海門市華明農副產品冷凍廠是余東鎮四青作物加工的兩個龍頭企業。通過擴大規模使兩個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達到10000t,解決收青蠶豆和其他四青作物的速凍加工問題。建辦干蠶豆食品加工廠,主要對收干蠶豆進行加工,產品有蘭花豆、蘭花豆片等。
2.5 調整青、干蠶豆收獲比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從去年的市場行情看,收青蠶豆每畝經濟收入900多元,收干蠶豆每畝經濟收入只有500多元。近兩年農民收獲青、干蠶豆的比例大概為5:5。為了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要把青、干蠶豆的收獲比例調整為7:3。收青蠶豆的增加,使更多的青豆殼和青豆M為發展養羊提供食料。
2.6 實施訂單農業,使農民吃上定心丸。每年在蠶豆播種前,要與農民逐戶簽訂蠶豆銷售合同,合同上既要寫明蠶豆收購質量,又要寫明收購青、干蠶豆的比例。這樣使農民早日心中有數,消除在銷售上的后顧之憂。
2.7 改進栽培技術 余東鎮種植的蠶豆品種為:海門大青皮、海門大白皮、日本大阪豆。這些品種以粒型大、皮薄易酥、適口性好而著稱。既可干食也可青食,既可作蔬菜直接炒食,也可速凍加工成小包裝進超市銷售,除滿足本地城鄉居民作鮮食菜用外,還銷往上海等周邊大中城市,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蠶豆收青上市作蔬菜鮮食,一般每公頃效益可比收干效益增加3500-4000元。蠶豆收青以后,可及早騰出茬口,有利于間套作作物的生長,并錯開收種大忙季節,便于按排農活。摘青蠶豆莢后的秸稈可作羊飼料或扣青作綠肥,扣青作綠肥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增加蠶豆的收青比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改進蠶豆栽培技術,在以下十個方面做文章:
2.7.1 播種時間。蠶豆10月中旬前后適期播種,播種規格為1.33組合等行距開埭點播種植,穴距20cm,每穴2-3粒,空幅翠年套種春播作物。
2.7.2 施足基肥。蠶豆是秋播越冬作物,生長期較長,施足基肥可源源不斷地供給植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并加速根瘤菌的繁殖與活動,為冬壯春發打基礎。我鎮一般以間套作為主,有機肥的施用主要靠上茬作物的投入量,而蠶豆利用其后效。根據需肥特性,專用肥的氮、磷、鉀配比5-15-5比較適宜,1.33m左右組合的用量為300-375kg/hm2,如再增施7.5kg硼砂和15公斤硫酸錳效果更好。施用方法,一般以開溝施,注意種肥隔離,防止肥害。
2.7.3 查苗補缺。出苗后要踏田檢查,凡缺苗斷壟的及時用同品種浸種催芽補種,并澆足水,促出苗和發苗,達到苗料足、分布勻、生長平衡。
2.7.4 追施苗、蕾肥。對適期播種、生長正常的田塊苗蕾期不必追肥。播種推遲,長勢不良的田塊在苗期可追施薄糞水2.25-3.75t/hm2,或尿素30-45kg/hm2,蕾期再因苗追施氮、磷、鉀60-90kg/hm2。
2.7.5 松土壅根。冬前在行間進行1-2次穿棵松土除草,并搞好培土小壅根,防凍保苗安全越冬,開春后再進行一次松土除草。
2.7.6 整枝定苗。蠶豆去弱留強,搞好兩次整枝。第一次在立春后一周,剪去衰老的主莖和受凍的無頭分枝。第二次在三月中旬,剪去衰老分枝、無頭分枝、病枝、苗高不足群體一半的小分枝,達到控制無效分枝、減少養分消耗、調節密度、改善光照條件,促進有效大分枝生長的目的。整枝后的密度在每公頃37.5萬枝左右,即每米行長長50個分枝。
2.7.7 清溝理墑。開春后雨水較多,應搞好一次清溝理墑工作,疏通水系,提高降漬能力。
2.7.8 普施花莢肥。在初花期追施氮磷鉀高濃度復合肥75-120公斤/hm2。同時在盛花期用0.2%硼砂溶液噴施1-2次,以防治銹病。
2.7.9 防病治蟲。主要防治好赤斑病、白粉病、蛄牛、蚜蟲等病蟲害。
特別對于赤斑病的防治要做到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
2.7.9.1 農業防治:(1)田間開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2) 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整除無效分枝;(3)增施草木灰或鉀肥,增強植株的抗病力。
2.7.9.2 藥劑防治:在蠶豆盛花期3月底4月初普用第一次藥,隔7-8天用好第二次。用藥品種和用量:1背動噴霧器加42%三病清15克(1包)加“磷鉀動力”20克,兌水調勻藥液后,在露水干后對準蠶豆全株均勻噴霧。
2.7.10 適時收獲。青蠶豆在蠶豆開花結莢后20-25天,籽粒體積達最大值,含水量未開始下降,新鮮嫩綠時,應及時分期分批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