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反思式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健康評估 案例教學 角色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63-02
健康評估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必備技能,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理論課上教師以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實驗課教師先示范,后是學生反復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信息,執行任務,不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因此,為了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更好地掌握健康評估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積極開展案例教學,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從屬關系,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對提高授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健康評估課程的特點
健康評估是研究診斷個體、家庭或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反應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方法的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身體評估和心理、社會評估兩個方面。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健康評估的方法和內容,能夠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并做出護理診斷。該課程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1)實踐性強,護理病史詢問和護理體檢要求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問、自己動手,增加了實驗課的難度。(2)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單單要會實踐,更要知道實踐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這就涉及多個系統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基本內容。知識龐雜、深奧,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3)體現應用性,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分析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身體評估、提出護理診斷的能力,需要結合具體的臨床病例開展教學。
基于上述分析,健康評估是一門注重方法學的課程,教學內容實踐性強,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與多科基礎知識相聯系,具有明顯的理論性。單純的理論授課和實驗課會讓學校與臨床脫節,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采用案例教學,其情境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互動性有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其實踐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際護理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 案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總體思路
以學生為中心,以某個系統的案例為載體,通過分組討論、角色體驗等方式,開展基于健康評估的啟發式、討論式、體驗式教學,實現理論知識學習、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統一。所要解決的關鍵教學問題是:克服教學枯燥乏味和脫離護理工作實際的缺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參與式、思辨式學習,提高其對健康評估的理解和實踐能力。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設置緊緊圍繞健康評估的護理程序,按照相互的邏輯關系依次展開。主要包括護理病史的詢問、護理體檢、實驗室檢查、提出護理診斷,每個部分均包括理論講解、案例教學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做到略講,重點引導學生自學;案例教學則根據每個系統需掌握的重點難點,圍繞常見疾病,選擇合適的案例文本、視頻等資料,以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分組討論和角色體驗。
3.實施流程
案例教學的實施流程分為案例閱讀、小組討論、課堂講授、角色體驗、總結評述5個環節。下面以“肝臟疾病需做的體格檢查”為例,介紹案例教學的具體實施流程。本次課需4學時。第一,案例閱讀階段,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將案例在課前1周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內容查閱資料,開展組內學習與討論。結合消化系統的常見病,本節選擇一例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教學案例,內容包括病人的病史、臨床表現、體征等。提出以下問題:(1)該病人有哪些陽性體征,如何進行體格檢查?(2)
目前該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第二,小組學習階段,將學生每組5人進行分組,本校護理專業每期學生人數通常30人,分為6個小組。各組學生根據布置的案例,查閱相關文獻,熟悉案例背景知識,預習相關的實踐操作,并開展組內討論,為課堂討論和角色體驗做準備。第三,課堂授課時采用問題導入。首先播放多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肝病面容、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腹水、肝大圖片,并提出問題:這些病人與健康人在相貌上有哪些不同,即這些病人有哪些陽性體征?為什么會出現這些體征?如何進行檢查?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教師主要講授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新的重要理論知識,進行肝臟疾病相關體格檢查的實踐操作模范,包括皮膚粘膜檢查、肝臟觸診和叩診、移動性濁音的叩診等。然后依據該病例向學生介紹分析案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案例討論則根據內容采取多種方式靈活實施。第四,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每個小組的組員分別代表病人、家屬、護士等,對該案例進行角色體驗,就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兩個部分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各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由每組選出代表對其他小組進行表揚和指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第五,總結評述階段,由教師圍繞課前提出的案例問題對本次課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對各組參與案例教學的情況進行講評,并結合學生的觀點提出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使其在課后仍能繼續針對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4.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合理的考評機制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評估教學效果。以往的健康評估考核包括閉卷筆試和純粹的實踐操作,閉卷筆試以知識性題目為主,成績通過標準化答案來衡量,不利于發散思維能力的開發;純粹的實踐操作大多是學生抽到哪個操作做哪個,難以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護患溝通能力等進行考查,因而需要建立以案例教學為背景,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在教學實踐中,轉變只重視結果考核的做法,提高過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由理論考試和案例分析兩部分組成,所占比例分別為40%和60%。理論考試以選擇、填空、簡答等題型為主,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卷面分數為準。案例分析考核包括兩個部分:(1)由授課教師根據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判,包括學習的積極性、課堂討論發言的活躍度、角色體驗是否合情合理等多個方面,此項占案例分析成績的30%。(2)案例分析考核,由每位學生對多個常見疾病案例抽題,結合所學的理論與操作,對某一具體病患進行綜合分析,指出該病患有哪些陽性體征?可能是哪個臟器疾病?還可能會有哪些陽性體征?以上陽性體征如何進行體格檢查?以口述和操作進行現場匯報,占案例分析成績的70%。評分主要從儀表儀容、護患溝通、語言表達的邏輯性等方面進行評判,臨床護理教研組多位教師對每位學生進行打分,平均分為該項得分。
三 反思
1.案例教學的優勢
案例教學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提高,案例教學以其真實可靠性、高度概括性、清新感知性,使學生更易掌握所學知識。而且案例教學是一種間接實踐,角色體驗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進入角色,結合實際案例學生學會認識事物、分析問題,所以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2)考核方法改革,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3)通過分組討論和角色體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2.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案例設計。案例可以說是整個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先導,因此案例的設計是重中之重,最好能遵循以下原則:(1)案例內容符合大綱要求,具有典型性,難易適中。一方面選擇的案例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應考慮中職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動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特點。應結合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病選擇合適的案例,同時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對案例進行二次加工,以便更適合教學實踐。(2)案例呈現方式可以多樣化,比如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材料以及教師模擬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3)案例內容完整,根據疾病特點,結合病理、生理和解剖等知識,有助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也有利于培養其完整收集臨床案例資料的意識。第二,要正確認識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定位。教師應是引導者,引導案例討論與角色體驗的順利進行,致力于創造融洽、民主的課堂氛圍。第三,注重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結合。在進行案例分析和角色體驗時,一定要將案例同有關的理論緊密融合,使學生通過案例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有趣味性而無知識性。第四,完善課程的評價機制。從結果和過程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側重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建立過程性評
價的指標與標準,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建勛.內科護理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關鍵詞:新教師;教學案例;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2-0021-01
校教研活動是教研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各地體育教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每人一課”“每月一課”“同課異構”“老教師示范課”“新教師匯報課”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不斷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的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案例】:在一節新教師匯報課上,筆者帶領全體體育組成員仔細的觀摩和學習了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女教師的《前滾翻》匯報課。這節課,可以說準備比較充分、認真,準備活動十分全面,特別注意到頸部運動;結束部分音樂結合瑜伽,放松身心。整節課的結構完整,時間把握得當,教師教學態度認真。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只有部分學生能完成前滾翻動作。有好多的學生用前額拱墊,身子癱軟倒在一邊,不會的仍舊不會。課堂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組長從老師處領一張圖解。每個小組的成員聚攏在小組長的周圍一起進行探究學習。實際學習時學生并沒有過多地研究老師給他們準備的圖解,到練習時,被學生丟在地上,踩在腳下。筆者揀起一看,大吃一驚,這不是誤導嗎?想必部分學生能完成前滾翻動作一定是之前就會的。以下是該老師發給學生的圖解(圖1)。
【反思】:老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讓學生想學并學會。前滾翻教學,教師的示范動作轉瞬即逝,不容易給初次學習前滾翻的學生一個動作表象。利用圖解法教學讓學生了解整個動作的形象、結構和過程,十分必要且有效。教師認真準備了,準備的圖解是從網上下載下來的,網絡資源豐富,但要去偽存真。比如,從圖1中①和②的動作來看圖1是頭手倒立前滾翻,但是不全面的,②和③之間缺少頭手倒立停穩的片段,因此被該老師誤認為是前滾翻的圖解。用這個圖解作前滾翻圖解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好在學生自主學習空有形式,否則自主學習認真的學生仔細鉆研錯誤的圖解,認真模仿,加以練習,不光動作學不會,還會弄傷頸脖,多危險啊。這說明教師并沒有深入的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為防止傷害她的自尊心,評課前筆者找她私下里交流一些問題,詢問她前滾翻的技術動作要點,她能夠準確的說出,后讓她看看圖解。指出圖1中①和②二個片段后,她恍然大悟。筆者重新給了她一張圖解(圖2),并和她重新探討和強調前滾翻的技術要點中前滾時,要用頭的后部、頸、背、腰、臀依次觸墊前滾。
同時告訴她探究性學習是在體育課堂中要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看圖解時觀察的重點,比如低頭、含胸,用頭的后部先觸墊。防止學生探究不出門道,抓不住重點。
對于學生練習中普遍存在的錯誤,要進行集體糾錯,并結合輔助練習。比如學生滾動緩慢,起不來。可以啟發學生:一個圓球靜止放在水平地面不會自動滾動,要想滾動必須給它向前的推力,因此要雙腳蹬地,也可以墊高墊子的一端,從高處向低處練習前滾翻。一個正方體和球體,哪個更容易滾動?當然是球體,因此身體團緊,翻滾圓滑,當滾到背腰時,兩手迅速抱腿,上體主動向前跟進。用下頦夾著一張紙練習滾翻,學生會自然地完成低頭、含胸動作,解決學生用前額拱墊的問題。對于個別學生練習中存在的錯誤,要進行單個糾錯。
此外,筆者建議她可以將學生以四列橫隊自然分成四組,把前滾翻的圖解張貼在四個方向的靠牌上,并加上一些動作要領提示,這樣利于學生觀看和模仿。體育教學中能夠盡可能的少用器材和場地,少調動隊伍,能很好完成教學任務的才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智慧。雖然筆者學校的器材十分充足,但是沒必要每人一張體操墊。學生可以在墊子旁練習徒手操,不必要單獨集中散點練習。最后還可以利于體操墊做墊上的瑜伽練習。至少兩個人一張墊子,因為體操學習中,要做好保護與幫助,保護者單腿跪立于練習者的前側方,當練習者前滾時,一手托其頸部隨著換托背部,另一手托大腿后部,推背幫助起立。幫助學生完成動作,使學生有了本體感受,體驗成功的快樂,利于技術動作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促進相互交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合理的布置器材利于教師指導學生,利于教師監控學生,利于練習內容的轉換,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可以將墊子擺成一個圓形或扇形。
參考文獻:
(2015——2016年度第一學期)
常運霞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只要能知錯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學習本文一波三折的寫作技巧,學習本文語言簡練的特點。
3、體會怎樣“把書讀厚,把書讀薄”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的[2]: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課前演練,誦讀經典
六小組每組讀一段勵志經典古詩詞
二、情境導入、明確目標:介紹周處生平,引起學生共鳴。
處仕晉,為御使中丞,多所彈糾,氐人齊萬年反,乃令處距萬年。伏波孫秀欲表處母老,處曰:“忠孝之道,安能兩全?”乃進戰,斬首萬計。弦絕弓盡,左右勸退,處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戰而沒。 ----《晉陽秋》
周處,晉之名將,忠勇兩全,讀了上則短文,大家都為他的勇敢所感動,那么,周處是怎樣成為這樣的大英雄的呢,請大家讀讀課文。
三、自主互助、拓展提升:學生齊讀課文,復述課文內容。
(一)、對“兇強俠氣”進行探討。
(1) 問題提出:周處年少時在人們心目中是怎樣的形象?為什么是這樣?
(2) 思維拓展:你能根據平時積累,具體設計一個情節來闡釋“兇強俠氣”嗎?
通過此問設計,其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給學生把書讀厚的學習方法。
(3) 探尋:作者為什么要寫他“兇強”又要寫他“俠氣”
(二)、對“殺虎斬蛟”進行探討
(1) 問題提出:鄉人為什么要“或說處‘殺虎斬蛟’”?
(2) 思維拓展:請補充周處殺虎斬蛟的詳細過程,說得越驚險越好。
(3) 探尋:鄉里為什么要“更相慶”?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三)、對“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進行探討。
(1)、周處為什么能成為“忠臣孝子”?
(2)、通過學習周處的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四)
把書讀厚,是補充書中的情節,對書進行評介,僅達到這一步是不夠的,書讀厚了我們能記住它嗎?能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嗎?這就要求我們把書讀薄。所謂把書讀薄,就是要善于及時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指導歸納總結的方法。
(1)、找出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并把它整理到筆記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字詞、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結構,歸納文章中心。文章的啟示。
(4)、體會文章結構特點、語言特色。
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方法下課后對本課知識進行總結。
四、知識梳理、達標檢測
1、文章按什么順序安排材料?記敘了有關周處的哪幾件事?
2、寫出本文的一個成語,并說出它的意思。
3、周處的轉變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
教學反思:
1.平時的教學中不要怕耽誤時間就忽視養成習慣的注意,應提到日常教學中來;
2.正常教學步驟雙基還是至關重要的,培養學生以自學、互練為主的學習方式,要重視學友間師傅的重要作用,切實起到以師帶友的作用;
3.答題過程中,養成先學友答后師傅評價或補充的習慣,在循序漸進中培養認知;
一、“認識小數”教學案例簡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看一看。
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購物的環境中了解超市中的一些數據,如價格、數量、付款金額等。
2.分一分。
觀察完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數據的特點進行分類。學生把觀察到的數據分成兩類,一類是已學過的整數,另一類是還未學過的小數。
3.認一認。
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認識小數,并知道如2.0等同類型的數也是小數。
4.說一說。
教師板書“像3.50、0.2、0.5這樣的數就叫小數”,由此引入小數。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認識小數的組成。
師:我們剛才說小數與整數的最大區別在于這個小點,在我們數學上怎么稱呼它呢?同學們猜一猜。
師:老師來告訴大家,中間的小點叫小數點。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我們稱之為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小數部分。
2.試讀小數,適當指導。
教師示范引導,對學生進行多重訓練。
3.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結合多媒體功能,讓學生知道當用小數表示多少元時,小數點前面的數表示幾元,小數點后面第一位上的數字表示幾角,小數點后面第二位上的數字表示幾分。
4.尋找生活中的小數。
教師以“我是小數嗎”為主題,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見過的小數,并進行自由暢談。
5.利用線段圖,理解用“米”作單位的小數含義。
教師通過提出承上啟下的問題,即“同學們真善于觀察,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的小數呢!那同學們知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呢?老師的身高是1.71m,同學們知道這表示多少嗎”,并結合分數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米”與小數的關系。
(三)重在“收口”,總結新知
師:因為小數簡便,所以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認識了小數,它就在我們身邊,希望同學們多觀察生活,把學習和我們的生活相結合。
(四)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布置作業,使學生鞏固關于小數的認識。
二、教學反思
從整體性來講,這堂課的教學比較成功。
(一)創設生活情境到位
調查表明: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學習數學具有較強的自我封閉性,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馬克思曾指出:“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課始,教師從學生熟悉的超市環境作為切入點,自然引出小數的形象化概念,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愿望。
(二)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上述教學,導入環節、關于“元”這個單位的認識等環節,都能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學習,在探索中求發展,在探索中創新。
(三)數學與學生生活聯系到位
教師以“我是小數嗎”為主題,讓學生說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可以看出,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沒有把學生當作容器,沒有把學生對于小數的已有認識當作學習新知的障礙,而是把這種累積的經驗作為進一步學習的資源。正如奧蘇伯爾所言:“讓新知之舟泊在舊知的錨樁上。”
(四)教師駕馭課堂到位
寫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本節課,教師不僅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思考和探討,而且能夠成功地掌控課堂,不因為學生交流而導致課堂秩序紊亂。
(五)整堂課的組織教學到位
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規律,恰當地借用分數和各種生活事例安排教學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小數。其中,通過“元”和“米”兩個日常生活概念的解析,讓學生對小數有更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文閱讀;和諧互動;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2-0030-02
“和諧互助”教學模式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助結對,通過“學生幫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練學生”,最終實現師徒(師友)共同和諧并進,實現學生之間的雙贏。該模式體現了學生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精講多練、當堂鞏固的和諧教學理念,便于教師操作,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觀看了山東即墨二十八中王磊麗老師《安塞腰鼓》的課堂教學,感覺在語文教學的諸多方面都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精神,教學過程扎實有效。
《安塞腰鼓》課堂教學是“和諧互助”教學模式的范例,它按照“高效課堂”的“交流預習”、“研讀共品”、“互助釋疑”、“拓展延伸”、“總結提高”五個步驟進行層層預設、逐步推進,既讓學生熟練掌握了字、詞、句和修辭方法的一般知識,又很好地在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了學生,感染了大家。其教學的主要結構為:
一、在默讀互助中解決文章的字、詞
這主要體現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交流預習”中。該環節教師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師友聯手解決文中的一些容易讀錯的字,容易誤讀的詞。在學生讀書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在各對師友之間觀察、答疑、詢問,然后讓師友上臺共同概括出表現安塞腰鼓特點的語句,并說說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經過這樣的默讀通讀課文,使學生不僅自主掌握了字、詞,而且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二、在研讀互助中品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內在美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教師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這種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可以大聲地讀、慢慢地讀、快速地讀、抑揚頓挫地讀、相互交流地讀,整個課堂氣氛空前活躍起來。當學生讀熟課文后,教師又指導學生精讀課文,讓學生在師友互助精讀中讀出“鼓中情”――“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文中美”――《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兩個“安塞腰鼓”不同標點符號的運用,充分展示了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書方法,也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在文中“重點讀”的語句和段落。為了讓學生更熟練地掌握朗讀的技巧,教師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大,大而不喊;慢,慢而有情;快,快而不亂;穩,穩而有度”。這時,師友各自朗讀、思考、互助糾錯,徒弟會的先讓徒弟講,徒弟不會時師傅給徒弟講,徒弟會了再講給師傅聽,師徒都不會的時候,師傅向其他師傅請教后再給徒弟講,教師進行點撥。通過以上不同形式的朗讀,最后師友走上講臺盡情展示朗讀的成果,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
三、在師友互助重點讀中深化文章主題
在第三個環節“互助釋疑”的教學中,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齊讀,師友互助(反復讀)讀重點的語句和段落,在讀中體會、感悟文章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深意,同時教師提出“文章僅僅是在贊美安塞腰鼓嗎?”這一反問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高的層次。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用意完全理解和掌握后,教師則水到渠成地以精煉的板書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形式美和內在美:
四、在激情朗讀中學以致用
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和第五個環節“總結提高”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國慶閱兵式上女兵方隊颯爽英姿的視頻,要求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師友進行現場即興解說,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師友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后,教師讓學生以擊打課桌節拍(模仿安塞腰鼓的鼓點),來鼓勵學生做人生路上的敲鼓者,從而在中結束全文的學習。
王磊麗老師講解《安塞腰鼓》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讀”,最成功的一點也是“讀”。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默讀、朗讀、齊讀、精讀、重點讀等各種形式的讀,來感知作者的主要寫法,在讀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感情,在讀中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既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師友合作探究中,經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對知識點的掌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本節課教師的講解、點撥、評價不足5分鐘,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在讀書,在活動。
【關鍵詞】三案一體化導學案 原則 實踐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33-02
人們對傳統的教學有一個調侃的說法,“上課趕鴨子,課上填鴨子,課后烤(考)鴨子,最后變成板鴨子”,歷史教學的狀況也是如此。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存在“三低”現象:熱情低、參與低、效率低。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
本文根據寶應縣中學“三案一體化”導學案教學的有關規定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三案一體化”導學案教學法的實施與反思作一簡單分析。
一 “三案一體化”導學案與傳統教案的區別
傳統教案是教師自己編制供自己使用的課堂教學“施工圖”,其出發點是以有利于教師的“教”為目的的,它的側重點和著眼點是教師“講什么”“怎么講”,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是傳統課堂“填鴨式”教學方式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傳統教案不同,“三案一體化”導學案集導案、學案、 測案、三案于一體,并因而得名,它是傳統教案的升級版,既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盤”,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標圖”,其出發點是以學生的“學”為目的,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和“學到什么程度”,即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它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發展和聯系,在先學后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導學案”代替“教案”,不單單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與進步,它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雙主”理念,徹底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的不平等的“授受”關系,而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平等互動的一起學習的伙伴。
二 “三案一體化”導學案的編制原則
導學案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育教學過程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教育教學計劃能否按時完成、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確保導學案的編制質量,必須遵循“四性”原則:
1.課時性原則
有些章節的內容只用一課時不能完成,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課時編寫導學案,使學生的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有計劃地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主體性原則
通過導學案的使用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探索性原則
把將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點設計轉化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問題,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精神。設計自主探究問題時須注意“三度”:一要適度,既要注意“量”的適度,問題的設置不能過多;也要注意“質”的適度,即問題的設置要緊扣教學的重難點,做到難易適中。二要多角度,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地分析、領會材料,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層次性,要步步推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方法性原則
導學案中應體現教師必要的指導和要求,教師既要有對學習內容的指導與要求,又要有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要求,要讓學生用已學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
三 “三案一體化”導學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體化”導學案的使用分課前預習自學、課中合作展示、課后反思提高三個階段。
1.課前:制定學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和自學
教師應該綜合考慮所教班級的學生情況﹑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說明的要求等來制定導學案。在正式上課前把導學案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本、通研學案、了解新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理清簡要學習流程、完成學案部分內容,在此基礎上整理新發現,提出新問題。
2.課中:合作學習,指導學生討論、探究、展示
第一,目標解讀。目標就是預期,是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通過目標解讀,要使學生明確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學習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預習交流。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成有6~8名組員的若干學習小組,組內成員相向而坐。每一學習小組設學科組長一名。目標解讀后,各組同學在組內互相交流預習階段的問題,教師可監控各個小組的交流情況,并且對學生遇到的困難給予協助解決。組長組織學生學習并對本組同學的由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整合,形成結論。這一階段,教學真正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氛圍,從而體現學生親身體驗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第三,分組展示。在預習交流的基礎上,每組推薦一名同學在全班展示本組同學的學習成果并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教師要求每位同學都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對不同看法應該提出質疑,但不能冷嘲熱諷。分組展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立場,這是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四,質疑點撥:這一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討論、展示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精講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領會方法,提高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
第五,達標檢測。教師收集一些典型試題,包括原創試題﹑模擬試題當堂檢測,鞏固新知識。這一階段的學習要強調學生對新學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檢驗對知識、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當堂訓練。
第六,總結延伸。教師可以通過板書提綱來幫助學生建立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聯系,提高其學習概括、整合的能力,體驗收獲與反思的快樂。
3.課后:積累提升,指導學生歸納、反思、糾錯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深入,實現教學內容的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限時完成課外訓練,用雙色筆修改導學案、記錄錯題,為以后的復習積累資料。
四 “三案一體化”導學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體化”導學案教學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三案一體化”導學案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學案”是改革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目標明確、步驟清晰,可以避免預習的盲目性,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通過預習,學生有了認知沖突,教與學都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師只是有重點地幫助學生解決疑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加了學習的針對性,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第三,有利于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導學案”在導學和助學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在課堂內消化、理解、鞏固和提高,很多思維訓練和練習都能在課堂上完成,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四,有利于教學相長。由于學生的多樣性、發展性和不確定性,在合作展示時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甚至是一些教師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收集、研究與講解,可以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
2.“三案一體化”導學案的不足
導學案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反思教學實踐,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由于教師本身存在個體差異和對導學案的認知差異,導致在導學案的編制與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在結構上,形式多作用少;在內容上,知識多方法少;在操作上,要求多落實少。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秦滅六國及其意義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貨幣、度量衡 焚書坑儒 修筑萬里長城 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秦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自己設計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簡便口訣或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以后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秦王掃六合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難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與作用
四、教法選擇:運用多媒體,進行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
五、學法引導:合作、討論學習法
六、課堂組織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體現“先學后教”、“以生為本”。
七、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強授課效果。
八、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查學習資料。
九、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師: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割據混戰,不斷兼并,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渴望結束割據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已成為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由諸侯割據向統一的封建國家發展,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那么,在七國中,哪一個諸侯國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呢?(生答: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秦是怎樣統一中國的。
(教學新知)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分組討論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生:各組推出代表回答問題。
師:綜合學生回答的要點作出點評歸納總結。
2.秦統一的經過
師:秦王嬴政親政后,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一方面用賄買、離間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國,另一方面實行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各個擊破。重點要求學生記住三個要點:(1)人物:嬴政;(2)時間: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陽。)
師:公元前221年,秦盡滅六國,實現了統一,偏處西方一隅的秦國歷史結束了,統一的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對我國歷史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秦統一的意義
師:同學們請回答秦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生:各組學生積極回答,相互補充,共同完善。
師:歸納總結,安排學生討論:你能否描繪一下課本上嬴政的畫像?秦統一是嬴政一個人的功勞嗎?
師:下面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統一中國與我們今天解決有什么聯系?(教師指導學生從統一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今天我們解決的方式方法等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師過渡:秦王嬴政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于他在完成了統一之后,為鞏固統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別請四個組的同學對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進行歸納總結。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第一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指導第一組學生閱讀課文,和學生探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并向學生依次提出下列問題。
1.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生:看書歸納出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2.嬴政為何自稱皇帝?為何被稱為秦始皇?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職權范圍是什么?生:根據課本“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回答。
4.這套制度的建立屬于哪個方面的措施?生:回答政治方面。師過渡: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戰國以來,各國文字、貨幣、度量衡各不相同,相當混亂,這不僅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造成極大不便,還影響到國家政治上統一的鞏固。
三、書同文,車同軌(第二組學生探究討論)
1.書同文,車同軌”這一個主題講述的內容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文化經濟方面。
2.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統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樣統一文字的?多媒體展示各國文字的不同及秦統一文字的過程。生歸納:秦朝把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體,還允許通用隸書。
4.中國的漢字從出現到秦朝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生答師補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四、焚書坑儒(第三組學生探究討論)
1.“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書坑儒”?誰來講一講這個故事?生:閱讀課文講述故事。
3.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強思想控制。
五、修筑萬里長城(第四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多媒體展示秦長城示意圖,說明秦長城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這一主題講述的是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哪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點?生歸納:民族關系方面。“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鑿靈渠”。
2.識讀《秦朝疆域圖》指出秦長城的起止點在哪里?生: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3.秦朝為什么要修筑長城?生:介紹匈奴族的歷史,指出修筑長城是為了抵御匈奴。
5.桂林興安境內有一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生:靈渠。
(小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族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的統一,最終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強大的秦帝國。
(課堂活動)評價秦始皇
教師介紹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客觀、全面、一分為二。學生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并在課后寫成小論文。
十、板書設計
第13課 六王畢四海一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2.秦統一的過程3.秦統一的意義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2.在中央設“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三、書同文,車同軌
1.統一文字2.統一貨幣3.統一度量衡4.修筑馳道,統一車軌
四、焚書坑儒
五、修筑萬里長城
1.北擊匈奴修長城2.南征越族鑿靈渠3.秦朝的疆域
一、師幼互動要“引導教”
案例一: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子豪小朋友來到科學區域中活動,他發現了今天柜子中投放的新材料是幾個鏡子,他就拿出鏡子照了照,接著又擺弄了幾下,覺得沒有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手中的鏡子準備離開科學區域,我輕輕對他耳語:“子豪,我們到陽光下玩鏡子怎么樣?”他就高興地把鏡子拿到陽光下照來照去,突然,他發現了鏡子能反射太陽光,還能把光斑投射到墻壁或天花板上:“看,太陽的影子照到墻上啦,還會動呢!”興奮的聲音吸引了不少的同伴一起玩起了鏡子。過了一會兒,幼兒們的興奮勁過了,有的幼兒準備放下鏡子,我思索片刻,用臉盆裝了一盆水端到陽臺上,并故作神秘地說:“我們把鏡子放到水盆里,看看會發生什么?”子豪小朋友最先把鏡子放在水盆里:“哇!天花板上有光斑在動。”“快看,我的這個光斑變成了彩虹啦,真神奇。”“我也來試試!”幼兒們的探索欲望再次被激發了,我打來一盆盆的水讓他們動手嘗試,“哈,我也發現彩虹了!我成功了!”“奇怪,為什么我的鏡子照不出彩虹呢?”他們邊探索邊討論,“是啊,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鏡子照不出彩虹呢?”順著幼兒們的問題,我把“球”又拋給了他們,于是他們紛紛尋找原因,“是鏡子的問題嗎?換個鏡子試試。”“把水盆移動一下試試。”“我知道啦,”枋枋小朋友大聲說道:“剛才是鄒勇把太陽的光線擋住了,所以天花板上的彩虹就不會出現了。”我說:“那大家別把太陽光遮住,再試試看吧。”
反思: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針對的是幼兒的“無知”和“不足”,因此更強調教師的“教”,區域活動則更強調通過個人的體驗和經歷來學習,它給了幼兒一個展現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的機會。幼兒不僅能真正做到“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還能在一個相對悠閑的、而不是追求當前學習結果的探究過程中得到滿足,從而盡享學習的樂趣。因而,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活動,選擇恰當的機會與幼兒共同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做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從而實現有效的師幼互動。
二、師幼互動要“慢半拍”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錄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1-0137-01
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關于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發生背景,又有故事發展情節。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3.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別。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4.教學案例的特點是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性: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數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教,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或者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生發展過程的細節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