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

        第1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培養;傳授;強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124-01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教學要達到大綱這樣的要求,不能僅靠課堂上的課文閱讀指導,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課外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發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并根據個體實際情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采取適應的形式,從中獲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識積累閱讀。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積極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條件,在日常的學校管理中,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為此,我在班級里設立了一個圖書角,由學生專門管理。這里的書,有的是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每月更換一次;更多的是學生你捐3本我捐5本而組成的。圖書角成立后,學生做完作業后經常聚在這里看書,看完后交流、討論,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了自己的語言。我們還為學生開設了開放式閱覽室,那里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閱讀各種信息,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拓展了他們視野。

        二、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 ,課程標準的閱讀目標第一條為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的確,“教會孩子渴望閱讀 比教他怎樣閱讀更重要”, 因為有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閱讀,有興趣才能堅持不懈地閱讀,有興趣才可能形成閱讀習慣。

        1、創設班級閱讀環境,催生閱讀興趣

        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兒童帶來閱讀的激情,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如在教室建立圖書角,在教室的黑板報上,專門為讀書開辟專欄,內容為 “我喜愛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薦書目”、“我喜歡的詞句”等,這些內容不定期地更換,源源不斷地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參考和引領。

        2、發揮課內閱讀作用,指導選擇讀物

        要選擇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好,文質優美、內容精彩有意思的讀物才能吸引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可以和課內閱讀聯系起來。

        3、開展閱讀活動,交流閱讀成果

        有檢查才會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定期測評可采用“講”“展”“賽”的形式。“講”即講述,采用讀書匯報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 “展”即展評,就是展評讀書筆記、手抄報、采蜜集等。“賽”即競賽、辯論賽、百科知識競賽等。這些測評形式,既能有效的檢查閱讀情況,又能激發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三、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標準可以概括成三個字:趣、廣、適。“趣”是有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趣的書他們會更感興趣,而有了興趣就會投入更多的熱情,并能化為自覺自愿的行動。“廣”是廣泛。魯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這樣告訴青年人: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專看文學書,也不好。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厚積薄發。“適”是合適。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較弱。而如今的課外讀物是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小學生閱讀。“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有利他們身心健康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使心靈也得到潤澤。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

        五、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第2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閱讀;課外延伸;成長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267-01

        1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現狀

        小學生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在小學語文閱讀方面已經取得明顯進步,但在實際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還是存在多種阻礙因素,最終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思維發展能力的開展有抑制作用。上述現象有多種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并進行仔細分析。

        (1)語文基本能力發展不平衡現象長期存在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中,部分教師以及家長對“寫”這一部分過于偏重,最終導致聽說讀的能力逐漸下降,沒有對其自身的獨立性進行保持。這不僅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有阻礙作用,同時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阻礙作用。因此在實際進行教育教學還活動時應該將加強閱讀能力落到實處,防止表面現象的產生。

        (2)現在社會競爭壓力較大,學生為在競爭積累的社會環境中對自身競爭優勢進行有效增加,必須進行不斷的學習對自己進行充實。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下,學生沒有時間對自身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同時錯過對基礎知識的奠定,長此以往對閱讀能力進行忽略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3)現行教材存在一定的缺陷,思想內容以及藝術形式等都存在數量少以及視野窄等明顯缺陷,不能對學生的知識渴求進行真正滿足,同時也不能對時代的發展與需求進行使適應,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同時對上述現象進行有效改善。

        (4)相對于教學研究閱讀來說,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完整的教學體系進行有效形成,甚至操作方法也不能實現行之有效。在實際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模糊性,最終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不僅對學生自身成長與發展有不利影響,還對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有抑制作用。當代社會信息競爭十分激烈,將信息競爭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后不難發現閱讀能力的重要作用。為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屬于語文的一種獨立能力,在學生的日后成長與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在真正意義上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提高,必須對學生的視野進行開闊,同時對其適應社會的發揮能力進行不斷培養。相關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實際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提高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最終實現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的目標。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培養的方法有很多種,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做到有針對性。

        2 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培養的有效途徑

        (1)選取適當的閱讀材料。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級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課外延伸閱讀過程中,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材料的來源應該是多途徑的,除了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還可以“讀”F代高科技產品,例如光盤、電腦網絡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里自由馳騁……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效率的閱讀教學,首先得益于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恰當的閱讀材料。

        (2)要注意學生閱讀心理的個性差異。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由于年齡、閱歷、知識、能力的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生差異性。黑格爾曾形象地表述這種情況:“正像一句格言,從年輕人(即使他對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確)的口中說出來時,總沒有那種飽經風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義和廣袤性,后者能夠表達這句格言所影射的內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對閱讀主體的個性特點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針對各自差異性,有的放矢,做好閱讀教學的指導工作。努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取合適的閱讀方式,選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閱讀材料,搞好閱讀、提高效率,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為自我的和諧發展打好基礎。

        (3)明確目的,提出要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遞量急劇增加。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閱讀的主體在進行閱讀時,應有明確的閱讀目的、相應的具體要求,使之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從而更多、更好地分類別、分層級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布魯姆認為,人的學習能力是分層級的,可測量的,較高一個層級的能力,涵蓋著它以下的一個或幾個層級的能力。對于課外延伸閱讀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淺入深,大致可分為復述性理解(只著眼于讀物的表層信息、把握讀物提供的內容)、解釋性理解(把讀物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評價性理解(對所讀材料內容做出自己的判斷)和創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產生另一種見解或思想,產生對所探索的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某一問題的新途徑)等四個層級。在課外延伸閱讀中,必須明確閱讀目的,提出相應要求,才能循序漸進,真正實現閱讀效率的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

        (4)持之以恒,養成習慣。葉老早在《略談學習國文》中說:“現在有許多學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觸什么書,這是不對的,為養成閱讀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習慣才行。”進行課外延伸閱讀,要努力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行為,貫穿于整個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習慣,使學生得到有序、有恒、積極主動的閱讀訓練。達到劉勰所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境界。

        (5)課外閱讀與讀書筆記相結合。新課標同時要求學生在中高年級每學期寫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這樣使課外閱讀與讀書筆記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見到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并寫一定篇數的感悟。對于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綜合語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視野的開闊、能力的提高、學生對于祖國語文的感情與日俱增,為學好語文創造了先決條件。

        (6)組織交流,反饋教學。課外延伸閱讀,盡管屬于個體行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當的形式,定期組織體會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思想教育、時事教學、班集體建設等環節,讓學生顯露個人閱讀情況、交流經驗心得、展示精彩紛呈的知識信息世界,使課外延伸閱讀反饋于日常教學,真正實現閱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賈曄.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J].讀與寫:上,下旬,2015(11).

        第3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 地方高校 英語專業學生 課外閱讀 調查分析 策略研究

        1.引言

        許多國內外語言學者都重視大量的語言閱讀, Krashen在輸入假說中認為,決定第二語言習得能力的關鍵是接觸大量有意義的、有趣的相關的第二語言輸入材料;國內語言學家吳古華認為,大量閱讀易上口的、地道的英語閱讀材料或書籍對提高英語水平很有裨益。可見大量的閱讀是重要的。然而地方普通高校有其自身的地方性特點,那么受這種特點影響的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又如何?他們能否積極、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這些是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

        2.調查與分析

        2.1調查對象及內容。

        為了了解地方普通高校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基本情況和現狀,我對江西省宜春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和“英語翻譯”兩個專業4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了170份問卷,收回169份,其中有效問卷163份。回收問卷后,我任意選取了10名被調查者分別用中文進行了面談,請他們就問卷調查內容進行具體說明。

        2.2調查結果及分析。

        總體來看,大部分學生對課外英語閱讀感興趣,但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少,沒有掌握好閱讀方法,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大部分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目的是明確的,但是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也普遍存在以下現象和問題。

        2.2.1地方高校學生方面的問題

        學生的閱讀興趣較強,但閱讀水平低,閱讀量較少。相關的問卷顯示,71.8%的學生喜歡課外閱讀, 93.8%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作用大,這些說明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興趣和動機,并看重課外閱讀的作用。盡管學生重視課外閱讀,但調查顯示閱讀時間非常少,有72%的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我分析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調查中有5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這也是地方高校生源地一個特點。而他們英語閱讀水平較低,信心不足,方法不夠,這些抑制了他們閱讀行為的養成。可見較好的英語基礎、適當的自信心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等一系列因素都是良好的課外自主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

        2.2.2地方高校閱讀資料方面的問題

        地方高校學生能獲取閱讀資料的途徑單一狹小。地方高校所在城市較小,少有相關的英語閱讀資料出售,因此學生主要是通過學校或院圖書館和校內書店攤點等途徑獲取英文閱讀資料。但地方高校的圖書館的書籍類型也相對固定,且更新慢,故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另外,校內英文資料的銷售點少,所售書籍類型少,且大部分都是應考資料。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閱讀的資料類型很有限,很難獲取適合自己水平和口味的材料。調查顯示39.3%的學生平常閱讀英語報紙雜志,39.9%的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及配套材料。面談中,學生說雜志和報紙內容面寬、貼近現實、豐富有趣,他們更愿意閱讀,但是卻很難獲取。而圖書館的書籍,有50%以上的學生認為很多書老舊、無趣,語言和思想不好理解,閱讀有一定難度。由上可知,由于所處地域等的局限,地方高校學生獲取課外閱讀資料的途徑較為單一,且難于找到適合自身水平的閱讀資料。

        2.2.3地方院校閱讀環境方面的問題

        學生閱讀交流的氛圍并不濃厚,有95%的學生表明只會個人閱讀,有2.5%的學生會雙人閱讀或集體閱讀,可見學生之間沒有什么交流,只是自顧自地閱讀,遇到問題不會交流解決。而面談中,學生表示教師在閱讀交流方面亦未有相關要求,他們也不知道用怎樣的方法去交流,可見教師對這方面缺乏重視,未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交流閱讀。

        2.2.4教師方面的問題

        問卷顯示,86%的學生認為需要老師進行閱讀指導。他們反映教師有做過一些閱讀方法方面的指導,但還是不夠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可見教師在這方面并未有全面而系統的指導,加上學生本身是二語學習者,閱讀困難本來就多,僅有一些指導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3.策略研究

        調查分析表明,地方高校英語學生在課外英語閱讀上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有的來自學生自身,有的來自外部環境,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影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我根據調查分析中總結出來的問題,試圖找到一些更有效的途徑來增強課外閱讀效果。

        3.1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英語是一門語言,和中文一樣,我們能學好中文,就能學好英文,因此,就算后進生,也可以通過廣泛閱讀各種課外讀物,積累豐富的詞匯、語言知識、背景知識,提高閱讀水平。這樣從心理上給予學生鼓勵,樹立信心。

        3.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學生終生受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訂課外閱讀計劃,并要求學生按此計劃進行課外閱讀。在該計劃中,教師列出閱讀書目,并對閱讀目的、要求、時間和評估方式做出要求。教師列出的閱讀書目應涵蓋書籍、雜志、報紙等各種類型的讀物,做到既有知識性、趣味性,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要求方面,規定每天有一定的閱讀量,要求學生做筆記,摘錄重要的詞匯和句子;在閱讀方法方面,強調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則起到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和組織作用。學生按照此計劃進行閱讀,便能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課外閱讀質量和水平。

        3.3豐富閱讀資料獲取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合適的資料。

        針對地方高校學生獲取閱讀材料 有限的情況,學校或院圖書館應加大圖書擴充和更新力度,補充一些版面新穎、內容有趣的書籍,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書店作為圖書館的補充,應及時為學生提供新鮮豐富的資料,因此,學校可鼓勵校內書店和報刊攤點引進更多的英語閱讀書籍和報紙雜志,并鼓勵學生購買,從而使店主和學生都能受益。除了圖書館和書店等主要途徑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如網上閱讀、網上購買、相互借閱來豐富閱讀資料、獲取途徑。

        英語畢竟是第二外語,不少讀物對中國學生來說難易度相差甚大。因此,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閱讀資料,選擇那些有趣的,且詞匯、語言、文化適合自己的閱讀資料。教師也應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咨詢。

        3.4注重課外閱讀交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學生的課外閱讀帶有很強的自主性,也帶有著很大的盲目性。學生需要交流來取長補短、促進閱讀。良好的閱讀氛圍更能促進閱讀交流,增強閱讀效果。學生應該積極閱讀各種類型的資料,并定期開展總結和匯報,如開展閱讀心得交流活動,分享收獲、匯報閱讀內容、總結思想體會等。

        3.5教師應該系統發揮指導和監督作用。

        教師應系統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如構詞法,從而積累詞匯的方法;找觀點句、關鍵詞、信息詞的技巧;找關鍵詞,并分析句子、段落和文章結構的技巧;略讀和尋讀的技巧,等等。此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掌握更多閱讀技巧,以此提高閱讀水平。教師還應監督學生,從學生閱讀計劃的制訂、執行情況和作業檢查中,規范學生的閱讀行為,使閱讀能夠科學、持續地進行下去。

        4.結語

        英語課外閱讀是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地方高校專業學生在這方面存在著閱讀時間少、缺乏科學的閱讀方法和習慣,難以充分獲取適合的閱讀材料,缺少良好的交流氛圍和監督機制等問題。教師應該針對這些問題,促使學生樹立信心,培養閱讀習慣,幫助選材,促進閱讀交流,并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連娣.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設計中的應用[M].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02).

        第4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一、“囫圇吞棗”,激發學生研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文言課文只有寥寥幾篇,而且非常短小,也不作翻譯、字詞的考查。所以,要求初一新生在接觸文言文之初做到背誦、記字義、記翻譯,確實有一定難度。因此,筆者決定“兩條腿”走路:1.語文教本中出現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典型文章)按《教學大綱》來教。2.激發學生研讀課內外文言文的興趣。在實際操作中,我采用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先給學生提供短小精辟的寓言類文言短文,讓學生自由閱讀,每有會意,隨時作好批注,以備交流之用。然后根據學生的理解加以引導,鼓勵學生。

        初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一階段的課外閱讀以理解性閱讀為主,由短小的寓言類文章逐漸過渡到敘事簡潔的故事類文章。此時,筆者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文章內容,還要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思考這樣寫有何作用,在閱讀思考中逐步提高其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閱讀中,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又可以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高,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對學生心靈、人格的培育也有特殊的功效。

        初三年級的文言文教學,可以加大閱讀難度,讓學生閱讀篇幅較長的敘事揚德的傳記類文章。在前兩個階段,有了豐富的語文知識積累,加上人生閱歷的增加,學生已能較順利地過渡到傳記類文章的閱讀和答題。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這種“觀其大概”的讀書方法,只要求對文章進行大體的涉獵或粗略的通讀,除個別重要處或感興趣的部分外,一般不做深入研究和揣摩。

        養成深厚的文言文功底,離不開長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如何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是提升學生解讀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對文言課文不再過于排斥,而是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享受從先人那里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

        二、小組討論,深入領會文言文要義,注重思維訓練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是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環節。當學生對文言文不再害怕、反感時,應及時引導其深入領會文言文的要義,從整體上把握文言文,作進一步的研討。在講解課內文言文時,如果僅僅是把教參教材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就只能被動接受,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自如運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對自我的評價能力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為卻比較容易發現毛病。根據這一特點,筆者轉變了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模式,讓學生自主研習、探究課外文言文,解析文章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悟出適合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對于閱讀中不懂的問題,筆者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并加以指導和總結,其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主體學習。

        筆者根據一周來布置的文言文閱讀任務,針對常見考試題型,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對關鍵語句的詮釋、概括和意蘊的揭示,讓學生交流閱讀材料,取長補短。同時也要求學生探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尋求組內同學的幫助。“每周一會”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面,加深了他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由于小組成員在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上基本相似,形式比較自由,學生都樂意參加。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發現,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進一步提高。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也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逐漸提升其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師引導,對關鍵的文言知識進行歸類教學

        一般學科的學習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語文學習的過程卻相反,是“先學使用,后明道理”。文言文中的句式、語法都是從大量的語言、思維現象中歸納、抽象出來的。要想明白這些抽象的“理”,就必須掌握大量的語言材料。因此,在學生初步建立了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并積累有一定的文言素材后,筆者趁熱打鐵,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和歷來在試卷中常見的題型和考試內容,對學生進行文言知識點的歸類點撥,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發散型、批判型思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提高其識見。

        思維的廣闊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把原來缺少關聯的信息重新組合成比較系統的信息鏈,進而獲得對事物較為完整的認識,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學生在前兩個階段中已積累了較多的文言文閱讀經驗,只是“囫圇吞棗”式的博覽式閱讀,獲得的是散亂的知識,未能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面對具體的題目,不會靈活運用、融會貫通。這時,教師需要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類,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其形成帶規律性的認識,從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第5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弟子規》;當前語文教學;啟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國學熱升溫,《弟子規》漸受重視。江蘇省杭州市濱江區江南實驗學校每天讀寫二十分鐘《弟子規》,老師每天教四句,邊讀邊講解。河南省漯河市委宣傳部把《弟子規》一書列為全市幼兒園的必讀教材,同時作為中小學課外閱讀的優秀讀本之一。而早在2005年廣東某傳媒公司招聘時就開出條件:應聘年薪18萬職位必須熟背《弟子規》。

        研究《弟子規》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對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注重培養創新精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很有意義。

        一、《弟子規》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目的的啟示——矯正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目的的片面的理解

        《弟子規》在《總敘》中說到:“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它認為教授孩童的目的有三個層面:“孝弟”為先,“謹信”次之,“余力學文”。

        多數高中語文教師的做法顯然與之相反:重視科學文化、輕視能力、忽視德育。其實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認為:高中語文課程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相比之下,《弟子規》對教學目的的理解更接近課程標準。

        二、《弟子規》對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1)為閱讀打下基礎。學生不愛學文言文,首先是因為有語言的障礙,但文言文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弟子規》是古代的啟蒙讀物,句式整齊,容易理解,閱讀障礙不大。《弟子規》360句共1080字,覆蓋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常見文言詞語的85%以上,學生通過學習《弟子規》可以增強學生自讀文言的信心,才有可能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閱讀要選擇。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小,除了生活教育,閱讀也是重要的自我教育途徑。“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學會有選擇的學習,不是高雅有益的書,要丟開它,不能去看,要不就會埋沒自己的才智,更會損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我們往往只教學生讀出是什么,而不教學生如何辯證的看待文章的優劣得失。我們的學生不是不閱讀,但沉迷于閱讀武俠、言情、時尚雜志、漫畫、青春小說。貪圖刺激,卻沒有增長才學。

        (3)閱讀能修身、養性。《弟子規》說:在閱讀的過程中看見別人有好的品質,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的總會趕上他的;看到別人有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錯,就應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

        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學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對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出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作文,完善學生的人格——這才是我們進行語文教育的意義。

        三、《弟子規》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其它啟示

        (一)語文教師要有人格魅力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說話最要緊的是誠實講信用;說謊華、說胡話,都是不可以的。“信”不僅是對學生的訓誡,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教師如果言而無信,在學生面前出爾反爾就沒有威信;教師如果信口開河,在學生面前夸夸其談就不受尊重。教師深明大義,更應言必信行必果。

        (二)進行全面的教學評價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弟子規》認為,對人的評價應是全面的,做人最要緊的有四個方面:道德、學問、才干、本領。這就包括了道德素質、能力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當這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迎頭趕上。不片面追求甄別和選拔的目標,對學生的評價,不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習的過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學習借鑒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成效

        《弟子規》在“余力學文”的部分,用了一半的篇幅談學習的習慣,并做出了許多十分具體的要求。讀書的順序、文具書籍的擺放、磨墨寫字看來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有著性子胡來,道德品質就會出毛病。雖然《弟子規》有些地方難免教條迂腐,但是它所遵循的“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給予了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教導兒童讀心經報告》

        第6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 中學教學 方法與嘗試

        經典是民族的符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積淀,它蘊藏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價值,是文化的象征。而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數字化、傳播信息化、網絡虛擬化的新世界社會背景不斷沖擊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充滿了功利性和實用性,冷落和疏遠了對文學經典的閱讀,眾多的原因導致了學生精神的荒蕪,產生精神危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為此美國教育機構僅為高中學生求學期間列出的必讀經典書目就有20部之多。

        他們的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深思。相比之下,我國在閱讀方面所做略顯欠缺。一位中學生文學社的社長一語道破真諦:"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學的是如何進行語文考試。我們其實不會閱讀,或者說,隨著考試能力的增強,我們已喪失了閱讀能力。"這實在是中學生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國的很多有識之士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北京師范大學的齊大衛教授曾主持匯集了北京市學術界的20多位教授、11位副教授和一批優秀中學教師坐在一起,為中學生精心奉獻了一套語文補充教材《閱讀》。

        此后,2002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語文讀本》(小學卷),2006年6月全國第十六屆書市開幕期間,很多作家呼吁學校要承擔起責任,“希望在外界浮躁的時候,通過閱讀讓孩子們的心靜下來,沉下來,由‘淺閱讀’走向內涵豐厚的深入閱讀,讓孩子們的靈魂通過閱讀高貴起來……有文學經典伴隨的童年閱讀,會給孩子的一生罩上詩意的光芒,使一個人的一生都相伴著一股溫暖向上的力量。”

        筆者現根據在南師附中任教多年的教學嘗試和積累的教學思想,希望通過對本校的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程在中學階段的編選情況及教學方法的實踐嘗試的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能夠符合中學生的實際狀況,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第一節 “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在中學階段的教學現狀

        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在中學教材的編選情況

        (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目錄

        第一冊 第五單元 《論語》十則

        第三冊 第六單元 《買櫝還珠》(韓非子)?搖?搖《濫竽充數》(韓非子)

        第四冊 第五單元 《公輸》(墨子)

        第五冊 第六單元 《孟子》二章?搖?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六冊 第五單元 《魚我所欲也》(孟子)

        (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目錄

        第五單元 《論語》八則

        九年級下冊《孟子》二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

        (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目錄(新)

        第一冊 《論語》

        第三冊 《寡人之于國也》《勸學》

        第五冊 《逍遙游》(節選)

        (四)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

        第一冊 《勸學》(節選)

        第四冊 《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于國也》

        第二專題《逍遙游》(節選)

        (五)蘇教版選修教材

        1.《史記選讀》

        2.《唐詩宋詞選讀》

        3.《唐宋家散文選讀》

        目前,中學階段正在使用的蘇教版教材是最新的一套教材,它是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的產物,編選的意圖也正是教學工作者所要把握,學生所要接受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理念。

        二、中學教師關于“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講授情況

        中學階段的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狀況一直不太理想,不僅是因為一線老師及學生重視不夠,更有人認為文言文與飛速發展的時代形勢不太協調,尤其是今天,新課程標準雖已實施多年,但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味。除了串講、評點、誦讀之外,嚴重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研究與品味,忽視了學生的自身體驗與欣賞過程,忽視了文言文對提高中學生素養的整體功能,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只停留在最為淺顯的字詞的梳理與記憶,而作為文言文最為精髓的精神和思想層面的東西,則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學生厭,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文言文,不愿讀文言文。這也是導致學生產生“文言無用”思想的根本所在。

        三、學生關于“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學習情況

        當前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學習文言文就是要記住一些生澀難懂的字詞,背誦一些根本不理解的文句,學生根本沒有體會到文章中的思想精華和價值,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大部分中學生除了閱讀課文中的文言文篇目外,一般不讀其他的文言文作品。

        四、“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對于中學教學的影響和價值

        語文課本所選文言文大多是久經考驗、文質兼美的名篇,許多文言文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或者歷史生活的生動畫卷,對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的社會風俗、人情風貌等具有現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過程中,可以擴大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同時,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也促進了現代文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第二節 語文教育實踐中經典教學策略的失誤

        目前,多媒體在中學教學中廣泛使用,導致出現了“多媒體致使經典閱讀脫離文本”的現象。多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畫面感,極富感染力的音響效果,以及極具時代氣息的視頻效果,吸引廣大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然而多媒體永遠都無法完全替代文本的閱讀。過度依賴多媒體,導致學生脫離文本,使作品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消失殆盡,從而讓學生喪失了自我的感悟和思考。《紅樓夢》的魅力是電視劇、電影永遠都無法反映的,《論語》《莊子》也不是于丹侃侃而談就能全部詮釋的……

        同樣“用筆記代替閱讀體驗”、“用形象標簽化取代學生自己的解讀”,學習的過程中缺失了思考,沒有了辯論,甚或一味模仿,如“私塾教育以及頗受爭議的讀經熱”等,都不是真正的“閱讀”。“閱讀”永遠是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的想象和延伸,是自我的收獲和啟迪,真正的“閱讀”與模仿無關,與灌輸無關,它是個人的獨特的行為,是個人的意志行為,是個人的情感體驗,所以它與操縱無關。

        那么學生究竟應該如何閱讀經典呢,南師附中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設計了閱讀課的課程標準,并總結了四種閱讀方法:

        一、精讀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好一本好書的辦法就是精讀、細讀,反復地讀,他還總結出精讀的三個步驟:了解、批評、接受。這就是著名的"三步"精讀法。這也就是說讀書首要的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表達情感,然后在了解的基礎上質疑,批判的接受,對作品進行消化吸收。

        朱熹對于精讀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領會,切不可粗心。如數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要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如此,則得書之真髓矣。”這就是著名的“剝筍”讀書法。精讀,即精心、精確地去讀。不但讀懂字面義,還要讀出潛臺詞與畫外音。

        二、研讀法

        研讀,也稱為精讀,是閱讀的另一種主要類型,它以研究為主。所謂研讀,就是要對需要學習的教材、書籍、文章的內容,進行認真的閱讀,并且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研究,必要時還要邊讀、邊思、邊作筆記。因此可以說研讀與通讀一樣,是學習社會科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誦讀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是說在誦讀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語感與情感體驗也是與眾不同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談到指導學生讀書時說:“他們(指前人)有個不二法門,就是熟讀名文,讀著讀著,自己頓悟。……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同時他又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干篇文言不可。”這段話表明了他對誦讀的理解是“熟讀”、“成誦”。

        “口誦心惟”是傳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強調誦讀的關鍵,不只是簡單的朗讀,還要注意思考。

        四、其他,如講座欣賞法、講解評析法、辯論討論法等等

        這些方法更強調了他人的指導作用以及質疑、思考、討論、甚至爭論對閱讀的巨大作用。這更能加深閱讀者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更好地進行思維的拓展和訓練。

        閱讀的方法并不僅有這幾種,學生閱讀可以以其中一種為主,也可以幾種相結合,關鍵在于個人的所得。

        當然我們開展這項工作也有困惑。一是現在閱讀量相當大,那么多名著閱讀要完成,實屬不易。但學生的閱讀時間很難保證,時間太少;二是學生對閱讀名著缺乏興趣,反而倒是對一些膚淺的流行讀物興趣頗大,我們如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三是在鼓勵學生閱讀的同時,如何保證教師的閱讀時間。

        方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南師附中還不斷進行經典研讀的實踐嘗試,包括開發校本課程、開設選修課、開展活動課程三個方面。

        一、走進經典閱讀現場

        南師附中王棟生老師認為,閱讀不會影響學習,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明顯優于讀書少的同學,所以他們的各科學習往往很輕松,同時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底子”。人站得高了,天地才會變得更大。

        基于此,南師附中開發了自己的校本課程——“走進經典閱讀現場”,目前已經嘗試教學三年多。我們不僅在學生的閱讀現場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來保證,還編寫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列出了《高中語文推薦閱讀書目》。

        二、開設選修課

        閱讀課程是“經典閱讀”的第一保證,而選修課程則是校本課程的另一重要的形式。本校開設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選修課程。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在每個年級開設不同內容的課程。現選擇較為具有代表性的課程舉例如下:

        三、開展活動課程

        在我校的新課程體系中,語文組承擔著三門校本必修課程,一是基礎年級的“寫字課”,一是所有年級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以及名為“走進經典”的課外閱讀課。這三門課程,都是我校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專門設立的校本必修課程,因為在學生的人生發展中,書寫水平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口頭表達能力更是一個人的人際交流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一個人的閱讀量,閱讀面,閱讀習慣,更是一個人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不二法門。

        新的課改需要凸顯學生的個性與提升學生的素質,老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式,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此,我們開展豐富多彩且扎實有效的活動,可以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可以充分提升孩子的素質。

        通過一系列閱讀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我校的教學工作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開創出了高效生動的語文課堂模式,學校的新型課堂得到了很多專家首肯;其次,各種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且在省內外都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再次,課程建設初具規模,推出了“南京師大附中江寧分校推薦閱讀書目”;最后,作文教學碩果累累,多次獲得省市各項獎項,且高考成績異軍突起,多次有學生獲得語文單科狀元。

        總之,這一系列的成績跟我校的課程理念,跟學生的廣泛閱讀是分不開的。

        結語

        曾有家長問王棟生老師,為什么語文一直排在第一位?為什么還要背誦古典詩詞,學習文言文?王老師無奈而痛心地說:如果數理化學不好,那僅僅會落后,如果母語學不好,缺少人文素養,那就是愚蠢了。如果在愚蠢和落后中間讓你選一個,你選什么?進而王老師又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歲,還不能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還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指望上大學再修煉,性情、心靈和教養已經有很多補不了的空洞了。所以我們希望這些名家名作,這些“經典作品”,能讓我們的學生有修養、有情趣、有思想、會生活,能給我們生活和人生的啟迪,從而促進自身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記得《金薔薇》中描述了一個普通而平凡的老兵沙梅,為了那朵金薔薇,他是怎樣地用碎屑來熔鑄它。經典,就像那朵薔薇,每一縷都是金一般高貴,每一縷都是一段傳說,每一段都充滿著甜蜜和悲涼……我們相信那些慰藉心靈的閱讀就像那沙梅積儲的“珍貴塵土”,總有一天它會在我們的心中綻放出最美的“薔薇”,不僅滋養我們的生命,更能美化我們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錢穆.文化與教育.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第7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岳陽樓記》文言文教學 誦讀

        “五四”之后國人廢除讀經,當然也就廢除了誦讀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教育形式。到底要不要讀經的爭論現在仍在繼續。支持讀經者認為:“一本《大學》,一千五百字,就能讓你的一生脫胎換骨”;并認為廢除讀經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層,“沒有誦讀,使我們遠離了大師”。經典誦讀的傳統沒有了,大師成長的氛圍也就沒有了;沉穩而艱苦的誦讀沒有了,讀書的熱情也就異化了,分數成了教育的靈魂。這種說法是否中肯姑且不去討論,但其對誦讀這一傳統教學手段的充分肯定,則有其合理之處。

        誦讀之所以為人詬病,主要原因:一是誦讀過于艱苦,尤其傳統的誦讀多講究“童子功”,從幼兒開始培養對語言文字的直觀感覺,被認為是“扼殺孩子的天性”。二是誦讀講究“好讀書,不求甚解”,早年的私塾教育,孩子入學后三年不開講,不重理解,而是一味“死記硬背”,被認為是教師的無能和教育“巫蠱化”的表現;特別是教育實用主義思想盛行后,主張教育就是生活,認為誦讀屬“注入式”、“填鴨式”的教育手段,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與創造,轉而注重“啟發式”教學,開發學生智慧。三是技術支撐無法解決,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可以通過文字來記錄與傳承,而有形的誦讀卻講究韻律、氣息,就像唱歌一般,在多媒體技術沒有出現之前,無法準確的記錄與傳授。

        上述三點,是誦讀淡出教學領域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三條屬純技術原因,現在我們擁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強大的多媒體技術,這一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其余兩條屬思想認識問題。如果認為誦讀過于艱苦,那么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之重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至于不重講解單純誦讀當然有失偏頗,但也不是一點也不合理。理由一是少年兒童的記憶力最強,誦讀強調背誦記憶,其實是符合少年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征的。二是古典詩文是情感的濃縮,是文化和歷史的凝聚,在學生階段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應注重的是積累、積累、再積累,隨著歲月的流逝,閱歷的增加,慢慢就會品出詩文中的滋味,這就是所謂的“頓悟”。相反,現在文言文教學,一不小心就淪為教師單方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同樣有“灌輸與填鴨”之嫌,并且剝奪了學生想象、重現、思考及至理解的機會,更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

        文言文是一座語言寶庫,文言名篇讀之字字珠璣、誦之金聲玉振。盡管隨著語言的演變,文言已經退出了日常的生活與交流,作為語言它的實用工具性已基本喪失,但文言并沒有離開我們太遠,相反,它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已經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成為我們生命的系統軟件之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激活源代碼。在中學階段開設文言課程,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因為文言也是一種語言,所以誦讀就是激活的辦法之一。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采用誦讀這一傳統教學手段,其必要性至少有以下幾點:

        1.有助于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必須擺脫不理解就不能讀的傳統觀念。重講解、輕誦讀,其實也是一種誤區,況且講解難免帶上教師個人的見解,出現偏差是難免的,對學生而言,則是一種經過他人咀嚼的東西,難得體會到原汁原味的精彩。這就是外國的詩歌鮮有翻譯得動人心魄之作的原因。誦讀則是在誦的過程中,企盼靈光一閃的頓悟,既是與千年之前思想的對話,也是發自內心的共鳴。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雖然有點笨手笨腳的嫌疑,但是所領會的卻是思想的精髓。

        2.有助于完整地把握語言之美。文字與音律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語言,語言從來沒有離開過音律,文言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韻律。樣式上有詩、詞、曲,技術上則有平仄、壓韻、對仗。不用說文言韻文,即使是文言散文,也具有“金聲玉振”的音律特點。文言名篇更像是一首歌,而只看歌詞是感覺不到一首歌的精妙之處的,需要投入的演唱。要在誦讀中感受韻律,培養語感,甚至可以在誦讀中學習氣息的運用,領略古人“嘯”的情趣。

        3.有助于增強記憶能力。記憶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可能與先天的素質有關,但也是可以通過科學訓練得以提升的。我們一談到大師,便會想到博聞強記,其實這與先天并無多大關系,大多是后天艱苦的誦讀培養出來的。現在的實驗也證明,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背誦量一旦突破兩百篇(首),接下來的背誦就變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因為在強化記憶的誦讀過程中,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4.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文言難學,在于艱澀難懂、詰屈聱牙,誦讀則可使聱牙變得流暢,艱澀變得淺顯。真正的誦讀,就像唱歌一樣,能使學生在音律之美中不自覺地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誦讀,不僅僅是流暢朗讀,不單是嘴巴對音節的正確表述,其實是一種綜合感官活動,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這是運用誦讀教學手法必須明確的前提。文言文的誦讀教學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分為三步,試以《岳陽樓記》為例作一說明:

        1.重構文中的情景。MTV為什么比純音樂更容易感人?就是因為融入了一定的情景。情景包括情感和場景、語景,重構情景的主要任務是再造情感、發揮情感。學者葉嘉瑩說:學古典詩歌就是讓你對宇宙萬物、花開花落、草長鶯飛都有所關心。哪怕最枯燥的文言都有情感,況且許多文言名篇特別是詩歌都蘊含了特別豐富的情感。《岳陽樓記》中大規模的鋪陳寫景,都是為言志服務的。在指導誦讀的時候必須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理解了情感,很大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情感的再現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實現,是通過背景分析、主旨介紹特別是作者的人格魅力誘導來完成。本文的作者范仲淹,學生對其本人不甚了了,而且其人在政績上也乏善可陳,要通過作者本人的形象來激感,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要善于利用同一時期的、個人事跡比較典型的、學生又比較熟悉的文人,如歐陽修、辛棄疾和他們的作品《醉翁亭記》、《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林語堂的《坡傳》等等,營造一個憂國憂民的文人群體形象,來彌補作者個人事跡的欠缺,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也能夠更加深化文章的主題,這也是誦讀擺脫有口無心的必經之路。

        2.解構韻律產生語感。從技術上來說,誦讀指導要解決停頓、重讀和節奏以及語氣問題,這些要素定型之后,語感也就成形了。之所以選擇以《岳陽樓記》為例來談韻律的結構,是因為本文介于文言韻、散文之間,且有四字儷駢文的特點,比較適合于誦讀。

        四字句對音節上的要求最為簡單,只需要一個停頓,而且基本處于中間位置,變化不多。在重讀的處理上也比較簡單:偏正結構的,修飾語重讀;陳述和動賓結構的,動詞重讀;并列結構的,分點重讀。在節奏上更沒有什么變化。所以本文的誦讀,要注意的是四字句以外的句子的韻律解構。

        一是過渡性詞語的把握。最為典型的是“若夫”、“至若”、“而或”和“則”字。前三詞表順接,宜輕誦緩出;“則”字表轉折,需短促重讀,以表明主旨。

        二是語氣助詞的把握。“也”、“矣”、“乎”、“耶”,用在句尾段末,表示疑問、感嘆等語氣,需根據語氣的要求來處理;“嗟夫”和“噫”都是單獨出現,表示強烈的語氣,但前者高亢后者低沉,需要不同的處理。

        三是中心句的把握。本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個對偶句,要從輕重緩急的變化中體現主旨,前半句激昂,后半句沉穩。“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此句為副中心句(也有人說這句才是中心句),也要認真處理,要用低沉的語調充分表現出對現實的憂慮。

        3.拓展學生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人們往往受文言韻律的表象迷惑,首先強調文言語感,但語感其實是情感內核的外現,本質上還需要情感的支撐。各人的理解與領會不同,產生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自由的思想,當然應該有自由的誦讀,文言誦讀講究節律但不應是大合唱,而要引導學生自由地誦讀,只要自己感覺符合心境即可。除講解基本的句讀、停頓、重讀、節律之外,絕不可死板地規定每一個字詞句的誦讀形式,不僅使誦讀變得機械、呆板,而且還限制了學生想象和發揮的空間。

        誦讀是一種“笨功夫”,需要量的積累。背幾句“床前明月光”很容易,但想依靠幾首唐詩解決博大精深的語言問題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絕對的誦讀數量來支持。所以除課文之外,保證課外的誦讀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持久、大量地誦讀經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它對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形成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這也是語文學科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陳夢稀.現代教育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8篇:小學文言文課外閱讀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 語文綜合性學習 本質 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的“綜合性學習”提法,并不是一種全新的創造,而是語文學科發展的歷史必然。從歷史維度予以觀照,有利于認識新課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與特點。

        一、萌芽期

        在中國,孔子實施的教育就具有綜合性。特別是在教育思想觀念方面,孔子創立了一套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智德雙修、內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孔子創立的這種智德、內外、知行合為一體的基本教育理論,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目標與“人文性”目標的統一,實現了德智體美、知行合一、文化技藝等的完整綜合。

        孔子的《論語》可以視作最早、最好的綜合性學習的教材,該書融合了學習方法、求知態度、修身做人、治世為官等各個方面,千百年來一直影響和教育著一代一代的國人,甚至影響國外,經久不衰。

        隋唐的《千字文》包括識字、倫理道德、自然、社會、歷史等方面知識。宋代以后的《三字經》包括識字、道德、天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類似的作品還可以列舉許多,可以說絕大數古代作品和課程都體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思想。

        在西方,以綜合課程為主的教學狀況一直延續到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牛津大學、巴黎大學等最古老的學府已經設有文學、法學、神學、醫學等多種知識領域的課程,用以傳授綜合的文化知識。而且,綜合大學的設置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就包含了跨學科綜合教育思想。

        二、發展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30年代和50年代,產生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知識本位綜合課程,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赫爾巴特的“教材聯絡論”和齊勒在赫爾巴特的邏輯基礎上總結出的“教材中心論”,打破了傳統課程結構整齊劃一的單一學科課程的局面,出現了復合的學科課程。

        20世紀初葉經驗本位的綜合課程,持這一觀點的以杜威為代表,他反對傳統學科課程將知識割裂的做法,認為兒童的經驗應作為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這類綜合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兒童的興趣決定課程的內容和結構;參與課程的兒童具有共同興趣,能共同學習;事前需要師生做一定的準備,但不需要嚴格、機械的計劃。

        20世紀中葉社會本位的核心課程,第一是核心課程反對學科分立,主張將學科內容統合組織起來,成為學習的核心。強調內容彼此聯系,學習更具意義,導致學科的統合核心。第二是強調學校教育的社會角色,學校教育必須協助學生澄清和維持共同的社會價值觀,由此形成社會功能和社會需要的核心。早期以齊勒計劃和派克計劃為代表,他們認為每個時期學生都有學習內容的核心。這里的核心包括社會功能核心和社會問題核心。

        前后,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先驅吸收了近代科學的分析方法,開始了語文教育改革和實驗,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首先果斷地否定了文言文教學,吸收西方現代科學文化成果,實施分科教學和班級授課制,將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表面上看是走分科獨立之路,實則也是一種教育和教學的綜合。但是,在糾正傳統語文教育長于綜合、忽視分析的傾向時,又出現另一種偏頗,主要是割裂整體的有機聯系,機械地分裂教學目標、分割教學內容,分解教學步驟,導致語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矯枉過正,從一個錯誤走向了另一個錯誤。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綜合課程蓬勃發展時期,先后出現:(1)以人為本的綜合課程,它包括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在新辟的課時里進行體驗性學習,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協調配合,知識領域和情意領域的有機統一,凸顯人文主義精神。(2)英、美等國以科學教育為本的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學、技術和社會)課程,其本質就是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進行交叉研究的一個學術領域,其宗旨與任務是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它以傳統科學研究為基礎,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尋求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新的理解。(3)進一步發展的經驗本位綜合課程,以英國的“非正式教育”為代表。1967年,布勞頓報告書的發表,標志著該教育的正式實施。從課程來看,其中的“一般學習”和今天所提出的綜合性學習具有同樣意義。主張相近的學科統合成“綜合性學習”的形式展開。從主體性來看,一般學習由學生自己來選擇學習主題,獨立解決問題,老師是支援者。70年代傳入美國,被稱為“開放學習”。

        三、成熟期

        21世紀綜合課程以作為重要的角色占據了各國課程一席之地,它主要表現出如下特點:課程目標的人間性,課程內容的學際性,課程實施的主體性,課程組織的彈性,課程評價的過程性。①榮維東在《國外綜合性學習的新趨勢》(《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4B期第7―8頁)中指出:學習目標統整化,學習內容課程化(內容融入正規教材,跨學科綜合,對課外閱讀普遍重視),學習方式探究化,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習時空社會化。②

        典型代表有:(1)美國提出“問題解決模式”,要求學生能自主提出問題。美國學者奧斯本創造的智力激勵法,它以群言堂的形式集思廣益、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用來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2)日本在1998年改革21世紀初教育內容應有方針咨詢報告中,提出在全日本中小學新設的綜合性學習中,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將該課程稱之為“橫斷的綜合性學習時間”。(3)法國1994年開始進行中小學校的課程改革,增加了類似“綜合性學習”的課程,強調多學科綜合和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4)我國臺灣即將推廣的新課程也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施課改,并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予以準確定位,足以顯示對之重視。八年來的實踐,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成就,現簡述如下。

        1.探尋淵源類

        代表作品及觀點:我國學者熊梅在《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一文中將綜合性學習溯源至孔子和他的《論語》,以及后來的蒙學識字課本《千字文》和《三字經》。黎錦熙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語文教育家,從其《新著國語教學法》(以下簡稱《國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書中很多方面都實際存在著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雖然當時并沒稱為綜合性學習:語文學科內容的綜合;教材內容的綜合性;教學方式上的綜合。③《劉國正語文生活觀對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啟示》有這樣一句引用:“我們學習語文,學校的課堂教學雖然十分重要,卻只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課堂以外的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隨時隨地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習慣的形成都施與強有力的影響,包括好的影響和不好的影響。隨著語文教學研究和改革的發展,人們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進而從宏觀的角度考察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諸多方面,從整體上重新認識語文教學。”④

        2.內涵認識類

        代表作品及觀點:陳樹民、袁浩《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課改的一個創新命題》,史紹典《綜合性學習拒絕去語文化》,劉云生《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本質定位的思考》,孫敬華《論基礎教育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任桂平《我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綜述》,魯立宗《新課程與綜合性學習》,黃桂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位》,林富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程定位和教學取向》,楊馨鳳《綜合性學習給學生帶來什么》。這些立足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在本質的解讀和定位觀點在課改之初有其重要價值,對于綜合性學習實踐正確穩步地開展具有積極意義。但隨著實踐的深入,本質的認識已不再有什么積極意義了。細心的人會發現,這些論文議論的焦點不外乎“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實踐性”,看多了也就膩了。

        3.操作實踐類

        代表作品及觀點:任桂平《我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綜述》,楊曦白《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錢加清《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初步建構》,羅梓盈《開展綜合性學習,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聶鴻飛《淺談人教版教材綜合性學習主要特點和實施建議》,黃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設計》,溫立三《綜合性學習與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蘇建新《語文綜合性學習新題展開》,李相瑞《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整合鄉土文化資源》,蔣紅森《綜合性學習教學的三個關鍵》。單看文章題目便知這些文章是思考如何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學的,這也是最實用的。任桂平在《我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綜述》中,根據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將綜合性學習分四種類型:(1)學科綜合型。是以語文教材的單元或者題材為中心,有其他相關內容相配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2)觀察實驗型。綜合性學習的體驗性的特點客觀上要求學生經常從事一些實地的觀察、實驗等活動。(3)專題活動型。是以專題為紐帶,把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與社會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圍繞專題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創造生活,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4)課題研究型。是以現代社會問題為基礎,超越學科框架而組織起來的語文綜合性學習。⑤楊曦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一文中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教學模式分四步實施:第一步明確教學目標,第二步選擇好教學案例,第三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第四步組織教學活動。雖然簡單粗糙一點,但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綜合性學習課不是兩節作文課。它是融口語交際、作文于一體,聽說讀寫全部涉及的綜合課。同時它也是時間要求較多的一種課型,可能一個活動需五六個課時。⑥以上觀點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4.批判反思類

        代表作品及觀點:蔡灝淳《對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問題的思考》,黃錚《反思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誤區》,陶明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王永珍《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毋庸置疑,一線語文教師對綜合性學習還是敬而遠之,教學現狀堪憂。這些內容的教學比較難操作,深層次原因是沒有簡便易行的模式模仿。理論文章很多,又有多少能用于實戰,且易學易操作呢?教學問題沒解決,考試又追上來,苦不堪言是學生。摘取幾個觀點來具體分析:陶明華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一文寫道:農村學校義務教育階段中,教師認為能夠經常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小學老師有39.3%,初中老師有26.1%;僅8.9%的學生認為經常開展,然而綜合性學習雖然已經起步,但遠沒有步入正常。初中教師有47.8%對自己開展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滿意;小學教師比例更大,占到了57.1%。學生對教師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不滿意程度也超過了一半,達51.5%。這些均表明新課程雖然在農村教育已走過了三個年頭,但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的實施現狀卻不容樂觀,沒有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甚至偏離了編者的初衷。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時,以老師的講解為主的教學占到了57.50%,真正以學生為主、以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僅占24.90%。這里既表明了教師對于綜合性學習的認識理解存在誤區,又說明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新課程觀念還比較落后,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農村學校的條件制約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也有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耽誤時間、影響成績。

        限于自己的認識和能力,我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所作的評論較為淺顯,希望能拋磚引玉,相互交流。

        注釋:

        ①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19.

        ②榮維東.國外綜合性學習的新趨勢[J].語文教學通訊,2008,(4B):7-8.

        ③安瑞美,曹洪順.試述黎錦熙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思想[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VOL.22,3.

        ④黃錚.劉國正語文生活觀對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VOL.20,1.

        ⑤任桂平.我國“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綜述[J].青海師專學報,2006,(1):75.

        ⑥楊曦白.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呂潔.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語文素養的培養[D].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論文.

        [2]黃錚.劉國正語文生活觀對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VOL.20,1.

        [3]安瑞美,曹洪順.試述黎錦熙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思想[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VOL.22,3.

        [4]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1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日韩按摩在线一区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第一页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