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法治宣傳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 法制宣傳 困境 對策
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體公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常態化工作。高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既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新時期,新舊思想觀念發生著激烈碰撞,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而高校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還存在各級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宣傳教育針對性不強、師資力量缺乏薄弱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對現有的高校法制宣傳模式進行反思與重構,從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認識入手,建立專職領導機構,做好師資和經費的保障,拓展宣傳教育形式,構建合理的法制宣傳教育體系,以確保高校法制宣傳工作能夠取得實效。
一、加強高校法制宣傳的意義
(一)貫徹依法治國的戰略意義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以來確定的治國戰略。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的社會氛圍”。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劃》中也明確規定:“加強高等學校普法教育,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教育力度,積極推進高校法學理論教育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引導高校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由此可見,法制宣傳教育在國家整體戰略中所處的重要地位。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如何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肩負民族振興、建設富強國家的棟梁之材,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民族的振興與富強。這也是高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所肩負的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提升高校安全的重要保障
法制宣傳教育是加快法治建設進程的文化基礎和理論依據,唯有深入持久地開展高校法制宣鶻逃,才能使得全體高校師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進而自覺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高校師生人人敬畏法律、行事三思的良好校園風氣和做事行為準則,為創造和諧校園、平安校園提供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落實依法治校的迫切需求
依法治校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推進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動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嚴格依法辦事;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全體師生的法律素養;有利于綜合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規范和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化解各方利益矛盾,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
二、當前高校法制宣傳的困境
(一)重視程度不夠
“六五”普法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其別強調將領導干部和青少年作為普法的重點對象和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應當切實加強對學校領導干部和廣大師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然而,法制宣傳教育又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得不到高校領導的重視,許多高校的法制宣傳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走走過場,經常出現無經費、無機構、無人員的“三無怪象”,致使高校的法制宣傳工作難以開展,計劃難以落實,使之成為有名無實的“空心湯團”。這也是折射出部分高校領導干部自身的法制觀念不強,法律信仰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并沒有從心底里真正認識到法律的至高地位,依法治校的理念還沒有成為高校管理者的自覺行為,這也是法制宣傳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針對性不強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有切實可行的方案規劃,方案的制定與論證的過程皆應講求科學性和針對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新興事物不斷涌現,法制宣傳教育所涵蓋的范圍亦愈發廣泛。然而,許多高校開展的法制宣傳教育,往往僅局限于偶爾開展一次的法制報告、模擬法庭、法律咨詢、普法考試、制作展板、橫幅標語等固定形式。這樣的宣傳教育方式難免讓人覺得形式主義濃厚,不夠貼近生活,脫離實際。倘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僅僅浮于表面,而不能針對高校學生這一特定群體,在宣傳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便難以取得預期的宣傳效果。
(三)師資力量薄弱
高校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大多由本校人文社科部的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或者政工干部兼任。這些教師雖然具備一些基礎的法律知識,也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但由于沒有法律工作的實踐經驗,故而往往在宣傳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脫離實際,不接地氣,其法制宣傳的方式往往以照本宣科式的教條主義講解為主,而難以將常用的法律知識融會貫通,以點帶面,以案講法。因此,這樣的宣傳教育效果難以讓學生真正領會到了解法律法規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及維護自身權力權益的重要意義,也難以產生真正的思想共鳴。
三、破解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對策
(一)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認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高校黨政領導干部都能深刻認識到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將這項工作納入工作日常管理中,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來對待,切實抓緊抓好,抓出實效。高校應將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相結合,用法制的理念管理學校,用法制的思維謀劃發展,用法制的標準來衡量成果,使高校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校的工作得以制度化、常態化。
(二)建立法制宣傳教育的專職機構
法制宣傳教育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紀念日開展大規模的集中宣傳教育活動,要注重在平時點滴滲透式的宣傳教育。因此,建立和健全學校法制宣傳教育領導機構及其辦公機構,是全面實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組織保證。為了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組織領導,可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法制宣傳教育領導組”。領導組組長由黨委書記擔任,成員由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組的職責是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學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協調和指導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指定專人專職負責日常法制宣傳教育協調工作,各二級學院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并配以法制宣傳兼職教師。
(三)做好法制宣傳教育的師資保障
教師的素養決定學生成長的高度,良好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高校法制宣傳教育的關鍵。高校應當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法制宣傳教育師資隊伍,這些教師不僅需要懂得教育規律,而且還需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素養和一定的法律實務經驗。這支師資隊伍的組成,既可以是人文學科教授法律課程的教師,也可以是高校保衛部門及宣傳部門中有相關法律宣傳工作經驗的教師,或是高校工會、共青團中從事法制宣傳教育的人員,或者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的專家學者定期來學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講座,以此來擴充高校法制宣傳教育的師資隊伍。通過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教師分別授課的方式,學生能夠從更多的維度、更廣的高度深刻理解法律所承載的重任。
(四)加強法制教育的實踐能力
高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不是一個單獨的任務,而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在開展工作時積極調動校內校外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建立學校與地方的法制宣傳教育聯動機制,增加課外法制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有機會走出象牙塔,走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運用自身課堂中、書本里所學的法律知識聯系社會中繁雜的實際情況,為社會上需要法律幫助的弱勢群體,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實現法制教育的目的,達到學之于課堂,用之于社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柴中梅.高校法制宣傳教育問題及對策[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2(10).
[2]徐紅川.當前高校法制宣傳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管理工程師,2012(03).
關鍵詞:普法活動;普法方式;普法規劃
中圖分類號:DF-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4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法制體系的建設和不斷發展,普法工作大大提高了民眾的法律意識。但是普法工作并沒有達到它應該取得最理想的成效,許多地區甚至出現對普法工作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投入不少,得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對于這些普法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最好的解決。因此,我們應該對現在的普法工作進行深思與探討,促使我國的普法工作更加完善,使普法工作取得它應有的效果和成績。
一、普法的內容
目前,在全國各地的法制宣傳教育中,內容的選擇主要是“一五”普法中的“九法一條例”。“九法一條例”即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試行)、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兵役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尤其是婚姻法、繼承法等部門法。在普法過程中,也經常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房地產法等法律知識的咨詢,可見這些法律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而每一次的普法規劃也都要求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不同要求進行不同法律內容的宣傳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普法中許多地方的普法隊伍并沒有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普法,而是籠統地進行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有些則是按照上級要求或特殊時間進行法律普及,比如“3?15”的消費者維權日。對于普法的內容,未來的普法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著力重視針對不同人群進行
首先,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普及方式。(1)領導干部。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的薄弱將影響當地整個法律普及活動的內容、方向等方面的工作,會出現貪污、腐敗和濫用權力、暴力執法等情況,因而對領導干部的法制教育勢在必行。在每一次普法也將領導干部作為普法重點對象的首位,但實際情況卻不盡然,實際普法中頻繁出現領導干部不參加學法、走過場等現象。對領導干部的法制宣傳教育,各級黨委、政府要給予重視,應比普通民眾要求更嚴、質量更高。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由高校法學專業教師、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對下級部門的領導干部進行專業的法律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最后再進行結業的考核,不合格者繼續參加下一期的培訓班。(2)小學、中學學生等青少年。青少年同樣也是每次普法的重點對象。青少年具備良好的法律知識,對于國家未來的法制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必然有重大意義,對未來國家的社會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青少年和中小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政府可以聯合行政、司法、教育等各部門,注重落實,時常檢查情況,不能只做表面功夫。(3)黨員、教師等知識分子。黨員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呈現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如果黨員具備良好的法律知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那么對于普法工作而言,將起到巨大的推動力,大大提高普法的進程和質量,其他知識分子的影響也同樣如此。黨員的培訓由各地黨委負責,農村黨員則參加村鎮委的學習;教師的培訓由教育部門組織進行,如教育局、進修學校等。因為這類人群本身就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所以培訓一定要具備針對性,可以在進行某方面的培訓時,順帶組織法律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培訓的主講人邀請當地律師事務所、法院或檢察院的專業人士擔當。
其次,不同人群普及不同的法律知識。比如,根據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農村社會環境等特征,普及比較實用的法律常識,例如婚姻法、繼承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而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個體經營戶,除普及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外,還應注重商事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
2.提高普及的法律的適用性和實用性
公民不需要清楚掌握所有的法律內容,也沒必要全部都需要學會,一方面他們沒有時間,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也用不到。這就涉及到普及法律過程的適用性和實用性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做好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職業的需求進行法律的宣傳教育,從而使普及的法律更加實用,更加適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普法的方法
當代中國的普法中,政府的付出和努力與得到的成效并不成正比,許多地區往往是收效甚微。之所以會這樣,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普法方式存在弊端與不足,那么在接下來的普法工作中就必須注意到這些問題。
1.要從獨語到對話,進行中國法制宣傳教育的轉型[1]。獨語,是指普法由政府(官方)主導,缺乏與民眾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目前,普法往往兼具內容強硬、刑事震懾等特點,導致無法提高民眾參與普法活動的積極性。所以,政府應當擺正自己在普法中所處的位置,普法的主體和對象應為民眾,而不是政府。當前,因為社會發展不平衡及我國國情所限,政府只不過是暫時承擔普法工作主導地位,在條件成熟和允許的時候,應轉由民眾主導,及時進行角色的轉換。政府要和民眾進行有效地交流和互動,從之前的獨語逐步轉變為對話,做好中國法制宣傳的轉型。我們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法制宣傳的目的:從治世濟民到依法治國;(2)法制宣傳的主體:從“主體-客體”型到“主體-主體”型;(3)法制宣傳的內容: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4)法制宣傳的方式:從獨語、生硬、簡單到對話、溝通、豐富[1]。
2.注重樹立法治理念。在以往的普法中,政府部門只是注重普及法律知識,卻往往忽視了法治理念的樹立,法律意識的培養。“六五”普法規劃中有一項任務――“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則能夠有利于普法工作更有利,更有效地進行。卓澤淵教授認為,中國普法的前瞻就應該是要樹立現代法治理念[2]。他提出了必須樹立人民民主、法律權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執法為民、權利保護、人權保障、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程序公正、法治狀態中的社會和諧和公平正義等共13種理念。而對于民眾而言,更是應該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從而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在知法、守法之后,有了用法的維權意識,而不是“學而不用”[3]。學而不用:不用,一是學了卻不會用,二是學了卻不知道怎么去使用。
3.執法工作的改進。首先,要加強執法的工作,提高法律運行的成效,就能夠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其次,依法行政中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這十六個字方針,就能確保執政的合法性,從而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向當事人說明執法所依據的法律法規,這樣也能達到普法的效果。最后,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機制。這就要建立具備高素質,尤其是具備較高法律素養的執法隊伍,強化行政執法的監督,促進執法公正,為普法營造一個良好的執法環境,提升民眾對執法的信任,增加執法的公信力,便能促進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從而自覺地接受和學習法律知識。執法工作的改善,重要的還是提高執法工作的合法性,使普法朝著法制化前行。“普及法律運動的形式是法制化,實質則往往接近非法化”;“普法的指向,不應該朝著非法化。”[3]所以,我們應及時出臺《普法法》,規范普法行動,促進普法的合法性,使普法活動更具法制化,改變普法非法化的歧向。
4.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五五”普法的有這么一條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法治狀況,所以普法工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普法規劃,利用當地本土的有利資源推動普法的開展。(1)高校資源。目前全國開設法學院系的高校多達702所高校,具有30余萬本科生,22萬多的專科生,這是一大筆的法學資源,各地普法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采用“地校合作”等形式,服務當地的普法工作。(2)大學生志愿者。第一種是高校組成大學生法律志愿者參與學校所在城市的普法、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寒暑假期間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第二種是各縣、鄉鎮,利用大學生假期返鄉之際,組織大學生參加當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對群眾、學生等,進行科學、文化、法律、衛生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三、結論
雖然目前我國的普法工作還存在許多的缺陷與不足,但是我們也看見20余年的普法運動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所以我們應繼續有效地使用現行的普法方式。目前采取的諸多普法方式,尤其是普法規劃中提倡的方式,基本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實際操作性,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應根據實際情況繼續有效地實施,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如加強法制類節目的質量和管理,創辦更好、更受民眾喜歡、更貼近生活的法制類電視、網絡和廣播節目等。另外,如“五五”普法中提出的“法律六進”的主題活動,應該繼續有效地組織開展;要利用好一些宣傳月、宣傳周、紀念日等特殊時期,辦好與此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創辦好“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的活動,開展更多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將法制宣傳教育和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在現有的普法方式和內容的基礎上,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現有的實際經驗,更加全面地、科學地認識、改進普法工作,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的普法工作更加完善,取得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永杰.從“獨語”到“對話”――論當代中國法制宣傳的轉型[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制課;校園法治環境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但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仍停留在法律知識教育階段,走不出“法律僅僅是工具”的認識誤區。筆者深切感受到:現在一些大學生很少主動地、自愿地依從法律,他們依從法律多半山于畏懼法律的心理;不少大學生違法犯罪并不是因為欠缺法律知識,相反有不少大學生法律知識很豐富但卻常常規避法律、甚至違法犯罪。一言以蔽之,不少大學生還沒有真正領悟到法律的價值,對法律并沒有形成信仰。因此,我們必須從促進大學生形成法律信仰這一宗旨來重新審視并改革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基于這一考慮,筆者試圖從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這一視閾來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關于高校法制課的教學改革
高校法制課教學作為促進大學生形成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徑之一,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我們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加以改革:
(一)法制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從法律信仰形成的角度來市視法制課的教學內容,筆者覺得我們應注意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將法律工具的優越性、法律的超工具價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作為重點內容向大學生進行宣講。我們要使大學生認識到:和道德不同,法律以明確的權利義務內容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從而體現出很強的規范性;和政策不同,法律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宗教、紀律相比,法律作為國家制定的社會規范,對所有的公民具有普遍約束力。法律這種工具具有良好的保障與救濟功能。法律運用起來也是很方便的,它能滿足人的利益訴求。不但如此,法律還蘊涵著自由、人權、民主、正義、科學、秩序、效率等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具有非工具價值。在社會主義國度里,法律體現出科學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作為國家的一個成員,大學生應樹立公民意識、主體意識,心中充滿良知。只有對法律優越性的宣傳和對大學生正義感的喚醒均告成功時,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才有真正的可能。
此外,我們要對傳統政治文化、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君主”意識、“人治”思想、“德主法輔”思想、“法即刑”觀念、法律工具主義等消極方面進行批判,還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現實社會中的法治運作狀況,既不能說得一團漆黑,也不能粉飾太平,幫助大學生調整對法律的心態;要大力加強現代法制觀念的教育。在我們的各個部門法中都有一些法治觀念,它們通過立法宗旨、法律基本原則(如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等等)等方面體現出來。我們在法制課教學中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的教育,這些知識點的教學比具體法律條款的講解更能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法律信仰的樹立。要通過法律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教學,讓大學生學會法律思維,養成用法律進行思維的習慣。一定意義上講,大學生形成從法律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的思維傾向和習慣是他們對法律產生信仰的前提性條件。總的來講,在課堂教學內容方面,如果我們仍立足于純粹法律知識的傳播,我們的高校法制課就是失敗的;如果能把培養學生法律信仰作為這門課的主要任務,傳播人權、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價值觀,把具體的法律知識精心設計作為講授法律信仰的載體,教師的教學就會符合國家開設該課的初衷。
與課堂教學內容改革相伴隨的是,要進一步改革法制教育評價方法。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考核的內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知識,學生追求的僅僅是該課程的分數,學完后并未真正養成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法制教育關鍵要看學生的行為實踐。法制教育評價要改進,可實行卷面考試和行為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強調學生的“知”“行”統一。讓學生感到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學法,而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
(二)法制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這方面,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比如,在理論教學方面,應實行啟發式教學。在實踐教學方面,要大大加強。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大學生分析法律問題;可以與公、檢、法等部門通力合作,請法律實際工作者以案說法;可以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欄目開展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法治狀況調查;可以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參觀監獄、勞教所等場所;可以在校園里設置模擬法庭。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征文,設立“法律咨詢與服務”信箱、網站,設立法律診所,參加校內治安聯防等活動。二是要運用“主體性德育”的教育理念來開展法制教學。主體性德育就是把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其思想品德形成規律來開展教育,而不是為教育而教育。這體現了教育的針對性。自覺地把這一教育理念落實到法制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加快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二、關于強化校園法治環境的育人功能問題
大學生每天生活在校園環境之中。校園法治環境如何,對他們法律信仰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校園法治環境的優化,關鍵在于依法治校和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一)依法治校工作需要積極推進
依法治校就是運用法律制度規范高校師生的行為。依法治校首要的是健全高校各項規章制度。高校各項規章制度是社會法制在高校校園的具體化、實踐化。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懂得在群體中生活就需要遵守群體規則,對于他們今后進入社會后自覺依法辦事很重要。學校在對學生收費、日常管理、成績考核、學籍管理、畢業證和學位證授予、獎學金評定、勤工助學崗位聘用等方面都應制定完備的規章制度,使大學生學習、生活有章可循,進入有序狀態。規章制度的制定不僅要完備,而且要合理。要做到合理,就要求規章制度的制定有法律法規依據,不能違法。要做到合理就要求分清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的性質。學校與學生發生的法律關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行政法律關系,另一類是民事法律關系。在行政法律關系方面,如果法律法規沒有授權,學校就不得對大學生實施任何行政行為。民事法律關系應遵循雙方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原則,學校不得利用自身優勢地位與大學生發生不正當的民事法律關系。要做到合理,還要格外注意充分尊重和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學校要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對雙方權利、義務、責任的確認,把雙方的行為規范在合理的界限內。要盡量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做到雙方信息對稱、內容和程序公開。比如,在制定有關學生權益的規章制度時可以采取聽證會等形式將制度設計的原因與目的向學生講清楚,保障學生的知情權。依法治校的關鍵是全面貫徹實施規章制度。當前尤應注意加大執行規章制度的強制性,使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和依章辦事的氣氛,并在這種氣氛中建立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高校的管理者也要增強法律信仰,提高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高校在對學生管理的各個環節都體現出法治精神,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的有用性深信不疑,才能使學生進一步對法律產生信仰。
充分認識加強和改善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職責。《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并強調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的主體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下,加強和改善學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這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啟超先生在深刻總結失敗原因的基礎上,就提出了“新國必先新民”,“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的論斷,強調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國”,必須先著手改造國民性,培養造就一代“新民”。現在,我國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要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提高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又要切實完善推進法治建設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進一步加大對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體公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更要重點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從“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國家始終把青少年學生作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法律進學校”,就是要為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公民意識基礎。
其次,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學會做人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學法、知法、尊法、守法、護法,學會依法辦事,既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又要學會依法規范自已的行為、依法履行作為公民應盡的各項義務。因此,是否具有現代法治意識和較好的法律素質,是衡量學生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誤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來,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及低齡化、團伙化、危害程度嚴重化的態勢,形勢比較嚴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原因,其中不學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觀念、缺少對法制尊嚴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學家貝卡利亞曾指出:“預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艱難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實踐證明,加強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導青少年自覺守法,可以增強青少年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有效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項“希望工程”,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應該下大氣力抓好,也必須下大氣力抓好。
明確學生法制教育的任務和要求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牢固樹立憲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現代公民意識,而不是要求學生學習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論、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成為法律專家。
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憲法教育,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憲法的基本原則與精神,了解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基本制度,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憲法意識、公民意識、愛國意識、國家安全統一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形成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觀念,樹立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
要適當加大對《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我國簽署加入的重要國際公約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建立對多元文化、少數人群和弱勢人群權利的尊重與平等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應當重點開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則和法律常識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公民意識,初步形成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認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會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識,建立守法觀念。
高級中學、中等學校要進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則教育,使學生樹立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應具備的公民意識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比較系統地開展法治常識和一般性法律知識教育,使學生具備依法參與社會生活、辨別是非、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知識與能力。中等職業學校還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勞動合同、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護以及特定職業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規的教育。
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教育力度,積極推進高校法學理論教育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引導高校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體的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著力加強和改善對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
扎實做好對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為進一步開展好大學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且能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
中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其心靈如同一張白紙,如果能在其心靈中從小就種下現代法治文明的種子,就能為中小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對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實抓好中小學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規律,按照將德育融入課堂學科教學、學生管理和學生生活之中的科學方法,創新工作方式,大力推進“法律進學校”、“法律進課堂”,充分發揮學校課堂主渠道作用。
全國“六五”普法規劃明確提出:“創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實現學校法制教育的系統化科學化。”全國教育系統“六五”普法規劃也明確提出:“深化‘法律進學校’活動”,“積極探索在學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形式與途徑。”2007年頒布的國家《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更是明確而具體地提出:“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主”,“將法制教育與學校學科教學相結合,滲透到相關學科教學中。”
中小學學科內容中,無論文科還是理科,乃至體育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類優良思想品德等內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學科課程中強化了法制教育的內容;學科教學本身就應當挖掘和拓展這些內容的教育。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在加強和改善中小學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實落實“法律進學校”、“法律進課堂”要求,認真組織實施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過加強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課題研究,深入系統挖掘中小學學科內容中蘊含的法制內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教學指南,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強教師具體實施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在中小學相關學科乃至全部學科中啟動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滲透法制教育,是學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種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學到法制知識、提升法治素養,又能使教師通過備課和教學提升法治素養,還能有效解決法制教育課時、教材、師資、經費“四落實”的難題,能實現學校教師“全員育人”的目標。
二是加強中小學思品課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認真落實國家課程計劃,嚴格按規定開齊開足中小學思品課,并強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課程中的法制知識的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以《中小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中小學校,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增設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識教育課程。
三是認真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法制教育。專題教育具有主題鮮明、針對性強、題材鮮活、教育面廣的特點,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一種好形式。中小學校要根據學生思想實際、認知能力和發展形勢,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重大事件,積極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國旗下的講話、黨課、團課、主題班會、主體團(隊)會、征文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和宣傳欄、板報、漫畫、小品、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
四是堅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制度。結合學校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發揮中小學兼職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作用,加強青少年權益保護、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有不良行為青少年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同時,可以會同法院、檢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門,組建法制宣講團,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巡回宣講。
五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中小學生法制宣傳教育局格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會同宣傳、綜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聞出版、電信、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等部門,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定期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加強和改善中小學生法制教育中出現的重大問題,聯手凈化社會環境,共同抓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學法制教育監督評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項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實施,不加強監督評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監督評估考核制度,都是難以落到實處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實施中小學法制教育的情況,納入“六五”普法的重點內容,納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綜合治理的檢查內容,納入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的年度績效評估考核的內容,切實建立健全年度評估考核制度,并認真組織實施年度評估考核。同時,學校要建立完善學生法治意識、法律素質評價制度,將學生學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況,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體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在抓好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督促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按照全國教育系統“六五”普法規劃的要求,抓好對大學生、中職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環境,是無聲的普法教師,對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素質能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認識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八榮八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內容,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建設“法治湖南”,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進依法行政的重大決策,是科學發展觀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湖南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湖南工作千頭萬緒,法制宣傳教育是法治建設的基礎環節。建設法治湖南,重點難點都在農村,農民是重要對象。《法治湖南建設綱要》明確提出:“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豐富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實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防止形式主義。”湖南是農業大省,有2300多個鄉鎮,2萬多個行政村,4500多萬農業人口。農村人口不僅絕對數量大,而且所占比重高,占全省總人口的70%。[1]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成效,是決定全民法律意識的重要因素。[2]當前農村發生的案件中,許多是由于不懂法造成的,由不懂法變為違法犯罪。由此可見,農民法制教育是實現法治湖南的重要前提。法制教育本是一種素質教育或者理念性教育,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精神,以及對法律的信仰。[3]可以設想,迅速而普遍地提高農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將極大地影響湖南法治化的進程。
二、湖南農民法制教育之問題分析
湖南省從開展“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整體上有了提高,農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明顯增強。但是也應當看到,農村的法制水平一直落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教育滯后。美國學者伯爾曼說:要使民眾守法,首先要懂法,而懂法的前提是加強法制教育。目前農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無論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還是教育隊伍,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干部對農民法制教育重視不夠
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認為抓經濟建設是硬任務,抓法制教育是一項“軟”指標,對政績沒有什么影響,認為法制教育既花錢又費力,還不如干點賺錢的事情實惠。由于缺少應有的嚴格考核和監督制約機制,農村干部對開展農民法制教育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有的甚至還帶著抵觸情緒。因此,由鄉、村干部組織的法制宣傳,不但次數有限,有的還名不副實,搞形式主義應付上級檢查,沒有收到宣傳教育應有的效果。此外,我們到一些鄉村調查發現,當前農村中“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公、知法犯法等現象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導致學法與用法脫節,由此嚴重挫傷農民學法的積極性。[4]我們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制觀念比法律文本更重要。不改變這種落后的法制觀念,農民法制教育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農民法制教育隊伍不適應,不穩定
目前,普法辦、鄉鎮司法所是湖南省開展農民法制教育的主力軍,但絕大多數基層司法所普遍存在人員不足、工作壓力大的問題。他們要完成依法治村、糾紛排查調處、法律服務等任務,還要協助當地政府完成中心工作,難以再承擔農民法制教育任務。至于村一級更難落實,村的普法干部一般是由分管綜合治理的村干部兼任,他們主管工作多,加上不少村干部文化素質不高,自身法律修養不夠,導致有些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出現無專人、無計劃、無考核的“三無”現象。基層法律服務組織和法制教育隊伍的缺乏,導致農民法制教育難以實施,工作很難到位,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律培訓需求。
(三)農民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不新,難以調動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農民法制教育除了進村入戶散發一些法律宣傳資料,或是利用趕集、節日等設個咨詢臺接受農民群眾法律咨詢之外,就是放廣播,舉辦宣傳欄、張貼標語、懸掛條幅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這種“被動式”的教育方式表面看起來氣氛濃厚,實際上流于形式、走過場,不僅起不到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還會激起廣大農民對于法制教育的漠視情緒。即使對農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購一本法律書、聽一堂法律課、參加一次法律考試”上,僅僅是按規定購買教材、按時間參加法律知識講座和考試而已。這些年來,國家確定了各類別的法制宣傳日、周、月等。每到這些宣傳時段,各地都會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甚至組織一些文藝匯演等等。這樣的方式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或許能形成一定影響,但在實效性上,農民法制教育多數是突擊式普法,以“造勢”為主,存在走過場、一陣風,只求干了些什么,在數字上做文章,而不講究農民實際上學到了什么法律,是否會采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基本權益。[5]
(四)農民法制教育的內容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農民對法律知識的需求
目前農民法制宣傳教育內容設計考慮農民的接受程度與實際需求不夠,僅僅是將法律條文生硬地傳達給農民,印發的一些普法宣傳讀本,也沒有考慮各地農民的特點和生產生活實際,實用知識少、可操作性差,脫離農民需求,學用脫節,這樣的法制教育內容無法得到農民的認同。激勵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的原動力,其實主要不在于行政力量,而在于他們對法律的需求,在于運用法律能解決他們身邊的法律問題。而目前的一些法制教育是就教育而教育、就宣傳而宣傳,“一鍋煮”式普法,忽視了農民在法律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難,在生產生活中需要什么樣的法律服務與幫助。法制教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這勢必影響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五)農民法制教育的經費保障不足,難以開展多樣化的有效的教育活動
雖然各鄉鎮把法制教育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但真正投入到法制教育中去的經費卻非常少,有些鄉鎮財政相當困難,基本上沒有安排專項經費或不能按標準撥付到位。特別是村一級的法制教育經費短缺問題更加突出,無法開展一些多樣化的有實效的教育活動,只能搞搞形式,應付檢查而已。
三、遠程教育:農民法制教育的優先選擇
如何迅速改變農民法制教育落后的局面,不斷擴大農民法制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當前湖南農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法治湖南”建設的重中之重。作為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賦予了服務全省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神圣使命的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應當發揮其覆蓋全省的辦學網絡和遠程教育手段的優勢,主動承擔起農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在推進“法治湖南”建設中有所作為。電大遠程教育所具有的容量大、覆蓋廣、成本低、收效好,可以有效解決解決資源與師資問題等優勢,說明它能夠承擔起農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可以說,采用遠程教育手段實施農民法制教育,是符合湖南省情的一條可行的途徑,應當成為開展湖南農民法制教育模式的優先選擇。
(一)辦學系統優勢
湖南電大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全省建有20所市州、行業和企業分校,126個縣級工作站和教學點,各分校和教學點都有相應的機構、穩定的人員和先進的教學設施,確立了省、市、縣電大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系統運行機制,形成了覆蓋全省城鄉的辦學系統。特別是“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使遠程高等教育從城市延伸到了鄉村,能為農民學習者及時提供教學、管理、技術及其他支持服務。覆蓋全省的辦學系統是電大不同于其他教育機構的最大優勢,湖南電大系統(包括省、市、縣、教學點)現有法學專職教師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名,講師17名,助教5人,他們長期從事遠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遠程教育教學經驗。同時聘有一支由高等院校、司法系統和律師事務所的教授、專家組成的相對穩定的200余人的兼職教師隊伍,能滿足農民法制教育及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的需要。依托電大開展農民法制教育可以點面結合,靈活組織教學,全省普及性的教育資源由省校統一建設,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由分校、教學點建設,既可以解決農民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問題,又可以使學習資源充分彰顯地方特色,貼近農民生活實際,體現當地農村特點,滿足不同區域農民的不同法律需求。
(二)教學網絡優勢
目前湖南電大建立了由2條100兆專線連接互聯網的萬兆校園網,通過34條專線與各市州分校連接,形成全省電大系統計算機廣域網,依托校園網建有雙向和單向遠程視頻教學系統。省校和各分校及部分縣電大工作站安裝了遠程教學平臺,提供視頻點播、網上直播、雙向視頻交互及其他教學服務。市州分校和一些縣電大工作站可以直接收看省校直播課堂,方便快捷地進行學教互動。這個學習平臺可直接用于農民法制教育,及時將最新的法制教育資源傳送到農村社區、偏遠地域,直至“送達家庭”并“滿足個人需求”。“政府辦得起、農民用得起”的農民法制教育理想,便可以通過電大遠程教育傳輸系統變成現實。
(三)學習資源優勢
電大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它一直把滿足社會大眾需要作為自己辦學的出發點,始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辦學,成功探索了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辦學途徑。從電大遠程教育發展歷史來看,法學專業一直是重點學科和大頭專業,在30年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包括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及各類培訓資源,可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些資源很適合廣大農民朋友學習。依托電大開展農民法制教育,能避免教學資源重復建設所造成的浪費。
(四)電大有農民法制教育的成功實踐
湖南電大2004年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通過遠程教育方式將高等教育延伸到鄉村,開設了近20個適合農村和農民的專業,直接為農村培養實用型人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養方案特別重視法制教育,開設了3門法律課程,讓農民大學生有機會系統學習農村常用法律知識。這些課程都提供了豐富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農民學員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有任何學習疑難可通過課程互動平臺、QQ、電子郵箱隨時與老師交流,與同學交流。教師經常深入農村聽取農民的意見,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模式。針對農民群體編寫的法律讀本,完全打破了以往法律教材的學科體系,精選與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內容,針對農村常見糾紛,指點處理糾紛的法律依據,告知解決問題的途徑,提示處理不同糾紛應當注意的問題等,再輔之以實例解析,從實用的角度教給農民常用的法律知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有效途徑。農民可以通過典型實例舉一反三分析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糾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此外,湖南電大與各市(州)分校在各地社區大學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法制講座和其他法律實踐活動,建設了社區學校圖書室、計算機室和網絡教室。一批縣(市)相繼成立了農村社區學校。農村社區學校結合當地社區實際,充分利用電大遠程教育教學資源開展法制講座和法律實踐活動,方便農民學習,同時能隨時了解農民的需求,完全按照農民的需要來安排學習內容和形式,讓農民朋友在家門口便能接受自己需要的法律知識輔導。
四、實施農民法制教育的基本思路及路徑選擇
(一)優化農民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設計
首先,要突出農民法制教育的重點內容。我國現行法律200多部,法規多達數千個,然而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能夠真正運用的法律法規并不多,應當重點宣講與農民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法律。其內容,一是涉及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物權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婚姻法、繼承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二是涉及農業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如農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種子法等。三是涉及農村社會治安穩定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條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四是涉及農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五是其他權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其次,要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育內容。農業的區域性、復雜性特點決定了農民法制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全省統一的法制教育培訓,往往缺乏針對性。每一所市級電大分校,每一個縣級電大工作站,都必須將農民法制宣傳教育內容的設計立足于當地農村、農民的實際,改變以往法制宣傳內容條文化、書本化的做法,突出當地農村的特點,做到法制內容與當地農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必須看到,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農村群眾對學法的目的、要求發生了變化。現在學法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實用性。[6]法律教師要深入農戶、地頭,耐心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農民的法律需求。農民需要什么法律知識就重點講解什么法律知識,只有這樣,農民法制教育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二)積極探索適合農民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是用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傳統教育方式,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可充分利用墻報、標語、小報等農村傳統法制宣傳教育手段,利用趕集、院壩會、廟會及其他重大的群體活動等機會,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形式,宣講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地進行廣泛宣傳。二是充分利用電大網絡教學平臺傳輸面向農民的法制類電視節目。目前影響較大的法制類電視節目如《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經濟與法》等,講解的是國內一些很有影響的案件,但真正貼近農村的法制選題并不多,對于農民來說離他們的生活實際較遠,難以吸引他們。況且這些節目無論是農村選題,還是城鄉共性選題,大都缺乏農村受眾的互動與參與。這種以傳者為本位、自上而下、單向傳輸的涉農法制信息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法制信息傳播的內在特點和要求,不利于涉農法制信息的傳播致效。[7]可以由省電大牽頭,組織市州分校、縣工作站的專業教師收集湖南農村的法院判案、民間調解、政府行政、聽證議事等法治事件,通過案例式、講解式、對話式等多種形式宣講,采取實時與非實時的方式傳遞。這樣,可以使農民能夠隨時點播收看并能互動交流,一目了然地學習法律知識,強化法制教育效果。三是社區學校定期定主題開展面向農村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發揮學校教育的輻射作用,通過學生影響父母、父母影響家庭、家庭影響村鎮,不斷拓展農民法制教育的覆蓋面,形成農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四是適應農民的接受心理與習慣,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強化法制教育的效果。農民喜歡接觸具有一定故事性、娛樂性的法制信息,如湖南農民對花鼓戲津津樂道,如果將法律法規知識與花鼓戲融合起來,在農村巡回演出,一定會受到農民喜愛。近年來,不少鄉村成立了腰鼓隊、舞龍隊、鑼鼓隊、秧歌隊等,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隊伍的力量將法律知識編入快板、寫入唱詞、融入舞蹈,組織農民自己表演身邊的事例。還可將法律知識寫成小故事,將法律條文畫成圖畫,使法制教育化抽象為直觀,使農民生活在法制教育的氛圍中,在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動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五是組織學法用法評比活動。通過社區學校或村鎮組織開展法律知識有獎問答、評選優秀學法家庭、評選法律明白人等活動,調動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三)擴大遠程開放教育服務范圍,適應農村教育層次多樣化需求
運用遠程教育模式,擴大服務范圍,將專題培訓與長期指導結合起來,將集中輔導與送教上門結合起來,將有償培訓和無償指導結合起來,將近距離、面對面的講授、咨詢與基于網絡的遠程指導、咨詢結合起來,以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不同教育需求。做到農民想學什么,就教他們什么,農民朋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學習。
(四)加強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學員的法制教育和培訓,為農村培養法律宣傳員
不斷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培養模式,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學員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將農民大學生培養為“鄉村法律宣傳員”。充分發揮農民大學生指導村民學法、調解鄰里糾紛、管理監督村務等作用,并對周圍農民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五)鼓勵電大教師深入農村和農戶進行法律宣講、服務、咨詢等工作
(一)認清形勢,結合實際,理清“法治進機關”工作思路
一是轉變作風,強化服務,加強機關法治建設。
二是進一步樹立“全局是窗口,處處是環境,事事講服務,人人是形象”的觀念,處理好管理與服務、執法與服務的關系。
三是在深化機關法治宣傳教育的同時,我系統堅持“法律早餐”、“工商夜校”和“一月一法,一季一考”學法制度,全系統普遍開展了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的“一學三講”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二)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定期督查,依法規范科學管理。
一是落實聯系會議制度。堅持每月召開至少一次工作匯報會,通報工作情況,分析問題,安排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機制,使行政執法、市場監管工作逐步由低端向高端邁進,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實現了主動監管與效能監管的有機統一。
二是落實內部管理制度。從工商系統工作職能和業務特點出發,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工商系統黨組中心組學法制度、干部學法用法制度、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執法案卷評查制度、_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切實提高行政執法的效能和水平。
三是實施“一抓雙掛”制度。按照“一抓雙掛”制度的要求,我局每年年初都與各縣(市)工商局和各科、室制定《雙文明考核目標責任狀》,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制。
(三)注重民生,強化服務,消費維權和服務發展抓實效
一是進一步完善消費維權網絡和機制。在全區鄉鎮(街辦)、團場建立消費者協會__個、分會___個,在社區、行政村建立_____聯絡站和消費者投訴站____個。將“一會兩站”工作上升到了政府行為,全面納入了當地社會綜合治安考核范圍,解決了人民群眾普遍反映的“投訴難解決難”的問題。僅去年一年就受理消費者投訴、申訴、舉報案件____起,挽回消費者經濟損失___.__萬元,舉報轉立案查處案件__起。去年,我局_____投訴申訴舉報中心被國家工商總局命名為“全國_____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先進集體”。
二是落實政策,積極引導,促進各類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按政策扶持____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免收個體登記費___._萬元;為高校畢業生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__人,免收費用_._萬元;舉辦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____人,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___名;私個協法律維權服務中心接待、解決會員來訪、投訴__多起,為會員挽回經濟損失__._萬元。
三是開展紅盾護農、經濟活農、合同幫農、商標富農、權益保農、市場助農活動,農資打假、農村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努力服務新農村建設。去年共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__戶,發展農村經紀人____人,培訓各類農村經紀人____人,查處農資違法案件__件,案值___萬元;受理農資投訴__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__._萬元。
四是推進食品電子監管系統“大備案“一單通”的落實,將所有食品經營戶納入我們的監管視野。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系統上下一盤棋,統一行動,下架奶粉_____公斤,下架液體奶____公斤,為消費者退換_____公斤。含三聚氰胺奶粉名單、等各類工商公告、消費警示__條。替企業為___余名受害消費者,退賠___萬元的經濟損失。
五是加強行政執法力度,凈化了市場環境。截止去年底,全系統立案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章案件____件,案值____._萬元,罰沒款___._萬元,有效的保護了合法經營,打擊了違法經營行為。多年來,××工商系統沒有出現一起因行政復議導致撤銷或因行政訴訟導致敗訴的案件。
(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積極營造“法治進機關,依法治局”的輿論氛圍
一是寓教于樂,廣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舉辦一次有針對性的法制講座、組織干部收看一部法制教育片、組織一次法律知識競賽活動、組織開展一次法律宣傳咨詢服務活動、組織一次法律知識測試。各縣(市)商局積極行動,采取多種形式,把“法治進機關,依法治局”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利用“_.__”消費者權益保護日、“_.__”知識產權保護日、“__._”法制宣傳日等大型的宣傳活動,面向社會開展工商法律法規的宣傳咨詢服務活動,讓社會“了解工商,理解工商,支持工商”,從而營造一個懂法、知法的法制宣傳氛圍和守法、依法辦事的法治環境。
三是堅持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扎實推進依法治局工作。各縣(市)工商局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法制教育培訓,并將學習結果運用到法治實踐中去。
(五)自覺接受監督,樹立了良好形象
一是建立健全廉政教育監督激勵機制,推行廉政風險防范控制點工作,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防范,杜絕不廉行為滋生蔓延。
二是圍繞個別人在監管執法過程中存在的執法不到位、、野蠻執法等問題,采取明查暗訪、發揮行風義務監督員的作用,有力地整治了損害群眾利益的各種不正之風。
三是狠抓執法公示、監督檢查、學習培訓、評議考核、過錯追究五項監督保障制度的落實,用制度體現“公開”,把“公開”融入制度,達到了“事事有制度,處處見‘公開’,時時講公正,人人都平等”,“讓做事的干部清清楚楚,辦事的群眾明明白白”的目的。
為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進一步普及法治知識,培育法治觀念,弘揚憲法精神,根據教育部《關于舉辦第二屆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暨“全國青少年學生法治知識網絡大賽”的通知》(教zd廳函〔2017〕x號)和省教育廳有關要求,經研究,定于近期開展第二屆全市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和省“七五普法”規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關于貫徹落實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憲法學習宣傳的活動的通知》要求,全面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深入地開展憲法教育,引導和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學習法治知識、增強法治意識,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憲法實施。
二、參與對象
小學高年級、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
三、活動安排
(一)“學憲法講憲法”活動
1.宣傳發動階段:7月10日—8月10日,各縣區教育局及時將教育部“學憲法講憲法”活動文件轉發至學校。各學校及時做好宣傳工作,擴大活動在學生中的影響。
2.推薦選送階段:8月11日—9月18日,各縣區教育局推薦選送每個組別各3個參賽作品(按照小學高年組、初中、高中3個組別,錄制以憲法與個人、憲法與社會、憲法與國家等為主題的學生演講視頻,時間5—8分鐘);市直中小學、有關中職學校每所推薦選送相應組別2個參賽作品。
3.初審階段:9月19日——9月20日,組織專家對參賽作品進行初審,每個組別選出3個作品參加第二屆全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主題演講決賽,同時評選出各組別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名。
4.全省決賽階段:10月中旬,決賽在南昌舉行(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省教育廳將按照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高校4個組別各評選出1個特等獎,5個一等獎。各組別特等獎獲得者將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總決賽。
(二)青少年學生法治知識網絡大賽
全國青少年學生法治知識網絡大賽分小學高年級、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含職業高中)3個組別,通過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以下簡稱:普法網)開展知識學習、測評。各地各校組織學生利用普法網提供的網絡平臺,直接參與法治知識競賽活動。
四、有關事項
(一)“學憲法講憲法”活動
1.請各縣區教育局于9月18日之前將演講比賽參賽作品報送至市教育局行政審核審批科。
2.視頻要求:報送作品必須為學生本人演講視頻,演講文稿須原創。聲音清楚,畫面清晰度高。支持絕大多數視頻文件格式。
(二)青少年學生法治知識網絡大賽
1.各縣區教育局按照要求負責組織完成本地區所轄學校管理員的注冊、認證工作(注冊流程詳見普法網),部署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開展法治知識學習與競賽工作。市直中小學、有關中職學校管理員名單報市教育局行政審核審批科。
2.本通知發出后,各縣區教育局即可利用普法網部署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網上學習活動。網上競賽平臺開放至2017年11月30日,各地可組織學校以自愿方式參加,市教育局將對各地各校組織參賽情況進行通報。
請各縣區教育局、市直中小學、有關中職學校高度重視,把本次活動作為本地、本校“七五”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擴大活動影響,立足自身工作實際和優勢特長,積極組織開展活動,營造學習憲法與相關法治知識、尊崇憲法的良好氛圍。
聯系人:
一、洛陽市投資法治環境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環境優化年”、“作風轉變年”等一系列決策的施行,洛陽市的整體投資環境有所提升,各項法治調控機制的運作良好,市委、市政府圍繞“富民強市”的總體目標,在諸如社會治安、環境保護、鼓勵投資、金融安全、司法公正、創建服務型政府等方面進行了頗具成效的改革。立法調研、立法規劃有序開展,立法質量和數量逐年提高,推行開門立法,地方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不斷提升。洛陽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圍繞“福民強市”總體目標,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諧作為政府工作的主線,持續和提升“六加一”攻堅戰,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確保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公、檢、法機關通力配合,為洛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洛陽市公安機關開展“破案會戰”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經濟犯罪,2011年,共偵破經濟犯罪案件2055起。檢察機關2011年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4218人,提起公訴6067人。全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37574件,審執結案36395件,結案率96.9%;將法律服務作為福民強市的重要內容,開展法律服務行業集中教育整頓;成立專項律師服務團,為政府決策提供服務;進一步擴大司法鑒定惠民范圍,著力健全法律援助網絡,實現了“城區半小時、鄉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2011年,全年律師共案件9152起,公證機構辦理各類公證29186件,鑒定機構辦理各類鑒定6159件,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049件,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矛盾糾紛36385起,調成34683起,調成率95.3%。在打造優良投資環境的各項措施的影響下,我市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固定資產投資1855億元,增長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8.3億元,增長2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4億元,增長18%。外貿出口14.5億美元,增長3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756元和6532元,增長12%和15%左右。初步預計,今年洛陽市一季度GDP同比增長9%,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但是,洛陽市在投資環境、投資法治環境建設中仍存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題。數據顯示,洛陽市三產的比例不夠協調,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為7.5∶61.6∶30.9,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例為86.5∶13.5。經濟活力指數指標方面略顯不足,消費力指數和創新指數兩項指標也排名一般。這表明,洛陽市民營經濟的活力沒有充分釋放,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有待提升,社會消費能力增長的潛力仍然巨大。其二,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降低能耗的矛盾十分突出。2008年,我市煤炭、石化、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電力等七大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的95%,其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3%,在這種經濟結構下,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和節能減排的目標之間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城市環境整治工作力度仍有待加強。城市地表水水質有待提高,大氣污染治理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建筑揚塵、道路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問題還十分突出。[2]其三,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問題亟待解決。2011年,洛陽市旅游收入僅占整體GDP的12.7%,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游客在洛陽旅游停留時間短,難以形成消費優勢。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資金投入不足,未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整體的規劃和科學的運作。地方文物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盜掘古墓、盜竊文物的案件時有發生。其四,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速度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法律的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地方性立法的科學性、可操作性、民主性有待加強。政策性立法的數量不足,截至2012年,洛陽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僅為44部,廢止地方性法規21部。許多鼓勵、引導投資的政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不利于投資法治環境的優化和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仍存在提升的空間。現有的簡化審批手續、開辟綠色通道、領辦制度等提高行政效率手段的適用范圍過窄,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現象時有發生,行政性收費和行證許可事項名目繁多;法院審理案件數量逐年增多,法院系統經費投入不足,案件審判壓力劇增。困擾法院系統的訴訟遲延、濫用發回重審權、不按法律程序審理,量刑畸輕,執行難、執行亂問題嚴重;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服務于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許多中介性質的不成熟,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信息咨詢和各種業務機構的運作不夠規范,規模較小,業務結構單一、職業化、專業化水平較低,難以承擔和吸納高端業務,行業整體競爭力不足;城市土地使用審批的透明度有待提高,全市違法用地占新增建設用地達到6.07%。[3]經濟型犯罪、暴力型犯罪、職務犯罪數量較大,社會主體守法觀念、法權意識有待加強。2011年,偵破的經濟犯罪案件數量達到2055起。檢察機關2011年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4218人,提起公訴6067人。其中,共批準逮捕殺人、、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286人,提起公訴328人;批準逮捕搶劫、搶奪、盜竊等多發財犯罪1464人,提起公訴1866人。全年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192件282人,其中,貪污賄賂犯罪136件186人,瀆職侵權犯罪56件96人。[4]
二、推動投資法治環境優化和提升的建議
投資法治環境的優化和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設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追求公平正義的司法環境,依法行政、安全高效的執法環境,快捷便民的法律服務環境,誠信至上的法治文化環境等。第一,地方立法部門應切實做好立法調研工作,推動政策性立法的開展,建立起公平、高效、公開、參與和既靈活又規范的政策性立法模式;給各種“非正式規范”如民間習慣、社團協議和私人合約等留出充分的空間,注意協調國家的“正式規范”與社會或民間的“非正式規范”的關系;肯定“政策立法”、“框架立法”等概念在應對快速變化和日趨復雜的社會狀況方面的積極意義,以此增強法律體系的“彈性”;修正國內自足的立場,在法律體系的建構中為國際法留出空間,處理好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明確國際法進入本國法律系統并加以有序整合的方式。有了這樣一種開放性的思路,我們才有可能建構一個真正健全的法律體系。[5]第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服務質量。要讓權于社會,尊重公共自治,將一部分社會調控事務轉讓給各種自治組織和行業協會;要還權于市場,將社會資源配置的主任務,轉交給市場機制;簡化投資審批程序,減少審批內容,取消名目繁多的城市管理費,對保留的收費項目進行客觀的衡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行政資源投入促進社會發展和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對有希望發展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產權改革;清算破產沒有發展希望的國有企業,提高大型國有企業治理水平;保證融資渠道的暢通,為貸款方提供更多的法律法規保護;鼓勵更廣泛的信用報告制度;鼓勵本地銀行推廣使用國際上向中小企業借貸的最佳做法;增強政府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從根本上改進和完善政府的決策和執行機制,形成政府、社會、企業良性互動的局面。第三,司法機構應圍繞“三保”抓辦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安定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堅定不移地推行馬錫五審判方式,大力弘揚優良司法傳統;全力破解執行難題,集中開展清理執行積案活動,采取提級執行、指定執行、審計執行、懸賞執行、媒體曝光等多種方式解決執行難、執行亂的難題;全面推行裁判文書上網,促進司法公開、公正;反思錯案教訓,積極推進程序公正進程;注重拓寬司法救助范圍,高度關注民生,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嚴格執法,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切實維護法律的權威。第四,堅持做大規模與提升層次并重,積極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領域,引進優質資源,促進服務業擴張總量、優化結構、拓展領域、提升水平。要為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組織保障和社會保障;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的理念、創新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的方法。要形成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的品牌,做強一批優質的服務企業。特別是在知識產權、重大投資融資、國際貿易、文化創意、旅游開發、服務外包、公司上市、現代物流、科技信息等服務領域建成一批專業服務企業,使其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第一梯隊,并產生吸取市場資源、示范帶動作用以及積極的輻射功能,促進行業專業化發展;在管理上,應該注重行業自治和法治的雙重作用,重視現代服務業行業協會的作用和功能,充分運用法律手段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防止行業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和違法行為;針對現代服務業高層次人才較為缺乏的現狀,要把滿足當下急需涉外高端人才與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國際化的長遠戰略結合起來。行業協會要積極與國外同類機構建立國際服務人才交流機制,拓寬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渠道,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培訓,積極組織人員參與重大涉外或高端業務。要善于利用高校、現有培訓機構的資源,積極探索培訓機構設置、運行、經費保障、工作制度機制等問題。第五,著力營造公民自覺守法,維護法律尊嚴,黨委、政府、司法部門依法行政,恪守法律的良好法治氛圍。培育守法意識除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之外,還需要政府大力推動,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快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法制宣傳教育是實現法治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常抓不懈,務求實效。要明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和重點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著眼于促進科學發展,圍繞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等問題,積極宣傳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著眼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大力宣傳基層民主自治、依法維權、依法等法律法規。深化送法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的“法律六進”主題活動,加強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廣大職工、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堅持和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法、法制講座、法律知識考試考核等制度,增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用法的自覺性,切實提高各級機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6]
本文作者:郭國堅張紅工作單位:河南科技大學
理論只有在實踐中得到良好應用才能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法學教育不能僅是象牙塔里的說教,更應站在社會的高度,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社會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應本著服務地方的理念,結合地方特色,培養政治思想好、理論素養高、動手能力強的專業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并更好地為地方法治文明建設做貢獻。作為高校教師,也應積極轉變教育思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地方法治文明建設為高校法學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地方法治文明的不斷發展,既催生了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又為法律教育事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只有在一個法治文明相對發達的地方,才有良好的法律氛圍,法律人才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從而找到合適的平臺服務地方法治建設。
高校法律資源服務地方法治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法學研究與地方法治建設脫節現象嚴重(1)法學研究的地方特色不夠鮮明。理論產生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都在于為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法學研究也不例外。不同地區的人文風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法治環境不同,區域性法律問題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法學研究應該揚長避短,著眼于地方特色,從區域問題出發,把學科自身的發展同地方法治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為地方法治文明建設服務。以宜昌地區為例,作為水電之都、國家著名旅游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研究的視角應關注地方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立足地方,發揮特長,也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法律服務。(2)法學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據統計,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8%,雖然高等學校科研成果數量增長迅速,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產品或生產力。[1]此類問題同樣出現于法學研究領域。毫無疑問,高校應當擔當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但目前的做法是,主要以論文的多寡、課題的絕對數量來衡量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高低,卻很少考量成果對社會的創新性貢獻,導致一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在法學研究領域,導致了如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和支持,需要適合地方特色的理論研究來指導地方的法治實踐;而另一方面,法學研究與地方發展嚴重脫節,無法搭建起科研與應用之間互通的橋梁,造成資源的浪費。2.高校法學教育結構與地方法治文明建設協調程度不夠(1)法學教育培養的法律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無法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專業呈現不斷細化的趨勢,這固然有利于高等教育培養高精尖人才,然而也帶來知識結構單一的弊端。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一門與人打交道的科學,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法學課程多半僅集中于法學學科體系本身,缺乏其它專業知識的拓展,復合型人才極度缺乏。(2)高校法學教育往往注重理論灌輸,而缺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化能力培養缺失。許多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聲譽,便把考研通過率和司考通過率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忽略了一個合格法律人才所應具備的法律素質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具備很高的法學理論水平或者通過了司法資格考試,但實際運用操作法律的能力非常低。法治文明建設不僅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法學理論水平,還要求其具有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依據法律理論處理法律問題,解決法律糾紛,從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地方和諧。3.高校法律資源服務地方法治建設的程度不高(1)高校法律資源服務地方的平臺尚未完全搭建起來。高校是理論人才的集聚地,信息資源豐富,理應為地方建設服務,但往往由于缺乏合適的平臺,一些專家學者通常將精力一心放在教書育人上,而忽視了作為高校教師服務社會的職能。在大力建設政治文明,推進法治進程的浪潮中,政府的決策需要法治精神的指導,以體現其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學性;公務人員也需要以法律知識武裝自己,在法治的框架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推動地方法治文明建設。(2)在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宣傳法制思想方面力度不夠。法制宣傳的深入開展無疑會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從而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和信心。就現狀而言,許多法制宣傳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深入人民群眾。組織高校學生參與法制宣傳活動,既能鍛煉他們的社會交流能力,也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為提高公民法律意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