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才培養戰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nstruc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strategy to consist with Tangshan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cking talents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o as to let it exert the core strategy of the biggest innovative ability,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 for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strategy.
關鍵詞: 科技創新;培養人才;戰略實施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alents training;strategy implementation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273-02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在經濟活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唐山市作為資源型城市,在繼續推進產業向產業鏈這一高端發展的同時,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自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后,唐山近年來也提出以建設“沿海強市、美麗唐山”,如何吸引、培養、激勵、留住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唐山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本文將對如何構建適合我市的科技創新型人才戰略提出建議。
1 唐山市科技創新型人才發展現狀
1.1 唐山市經濟發展概述 唐山市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前景可觀的大都市之一,是京津唐大都市商圈的核心,是整個河北的經濟核心,同時也是渤海區域、海運及東北亞三大中心的重要城市,也是新型高科技工業核心基地,新一代國際港口都市,且與170多個國家貿易地區有合作。
唐山市,市域總面積13206平方千米,地區總人口735萬,其中市區人口約310萬,占地3874平方公里;2009年,唐山市擁有面積為1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建成區,按最新計劃預計在2020年將至少擴大至300平方公里,人口在300到500萬間。唐山曾多次被國家列入我國衛生、園林及文明城市的隊列中。近年,其總財政收入額為413億,同比增長14.2%,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1.2 唐山市科技創新型人才現狀分析
1.2.1 科技人才年齡結構 唐山市的科技創新人才以梯隊結構形成的青年主干是合理的。主要是中青年,35歲以下的占51%,36-45歲的占27%,46-54歲的占17%,55歲以上的占5%,可見唐山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員大多數集中在45歲以下,這種年齡結構是合理的,適合時代需求。
1.2.2 科技人才學歷結構 以本科為主的唐山科技創新人才占了76%,成為專業技術員的主力軍,而研究生高學歷僅占8%,大中專占13%,高中以下占3%??梢?,我市以本科學歷的人才學歷結構為主,研究生這類高層次人數嚴重缺乏。高層科技人才數量嚴重缺乏,直接影響著我市經濟的發展。
1.2.3 科技創新人才職稱分布 唐山科技人才主要以初級職稱為主要結構,占總人數的57%;中級職稱占26.8%,無職稱的占11.8%,正高級職稱的只占0.2%,副高級職稱僅占4.2%。由此可知,此結構中初級與無職稱的人數占大部分,而高級職稱卻占了4%,相對較少,這是不合理的。
1.3 唐山市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我市以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為著力點,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加快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為突破口,持續推進科技興市、人才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看,我市的科技進步、自主創新與南方發達城市相比層次不高、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①高層次人才匱乏。我市經濟定位以工業經濟為主,城郊型農業經濟也是一大特色。但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市各行各業在市級以上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型人才微乎其微。高級農藝師很少。高層次的企業管理人才更是缺乏。最需要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往往因待遇、環境或其他人為因素等原因而募集不到,只能望“才”興嘆。縱觀全市經濟領域,能稱得上企業家并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思想的企業管理層人才是很少的。②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一是行業結構不合理,在全市人才總量中教育、衛生類人才占了40%左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人才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全市企業眾多,包括市屬以上的大型企業在內,職工人數相對較大,而科技人員占比例不高,可見我縣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程度是滯后的。二是職類結構不合理,具有中高級職稱的1790人,其中大部分在教育與衛生領域,有些具有中高職稱的同志也先后進入了機關,因而行業一線的中高級科技人才相對少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專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和企業管理、生產、研發、營銷等一線人才緊缺。③人才整體素質不高。我市人才隊伍從數量上看已初具規模,但由于歷史原因,低學歷者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知識結構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復合型、開發創造型的人才極少。有些專業技術人員滿足現狀,接受繼續教育的自覺意識不夠。部分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認識不足,支持不夠,投入少,影響了他們素質的提升。④人才隊伍不夠穩定。人才一般都向環境好、待遇高的地方流動。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市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走的都是優秀的,都是我市多年來精心培養的骨干。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市人才待遇還不夠高,留住人才的機制還不夠健全。⑤人才資源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市人才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資源的配置和管理還不能適應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實施建設“一城二園區三個經濟帶”戰略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體制尚未從根本上消除,人才的“部門所有制”、“單位所有制”還沒有完全沖破。另一方面是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亟待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激勵機制尚未形成,論資排輩、平均主義現象仍然存在,技術貢獻的價值在分配中還不能得到體現,影響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2 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儲備路徑選擇
2.1 政府應優化唐山市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和投資力度 唐山市要在企事業內部推動形成創新氛圍,應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主動創新的原創性文化氛圍和科學研究的精神??蒲袟l件是保障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是科技支撐的重要基礎。除了資金、設備、信息等物質條件,社會、法制環境和政府的投資力度也是創新科技人才成長的必備條件。
2.2 企業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系建設和制度化標準 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崗位培訓,將企業努力的方向引導到實現自身人力資本價值最大化方向來,繼而帶動企業發展,并最終實現市場技術創新。還要立足京津冀的優勢,引導企業和京津聯合開發,建立跨地區的產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積極培植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資。
2.3 發揮高等學校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中的主力軍作用 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與主要基地。故應加大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有針對地加強高等院校重點學科、專業建設,構建一批能為我市經濟社會進步提供科技創新支撐學科群。首先,要培養模式創新;其次,要營造創新型校園環境;最后,要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
3 總結
本次對唐山市的科技創新型人才稀缺的現狀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及研究,并對分析結果進行了討論,并給予了相應的建議,但不可否認,這次研究還是粗糙的,因此,本次研究的結論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單國旗.創新型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的國內外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09(01).
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擁有或正在創建企業大學,用于培養和儲備核心人才。2011年,南方電網公司黨組從戰略高度出發,于4月成立南網黨校(干部學院),7月成立教育培訓評價中心,建設南網特色的高端教育培訓平臺和企業大學。趙建國董事長作出“以提高能力素質為重點,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部署,將“人才支持”鐫刻在公司戰略的核心版圖上,開啟了一場加快人才培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趕超之旅”。
構筑“一個體系”:逐步形成全網“大教育,
大培訓”格局
為抓好人才這項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黨校自成立以來,在公司上級部門的指導和各兄弟單位的支持下,緊盯“提升員工崗位勝任能力”的目標,通過計劃與實施、課程、師資、網絡、基地五大要素建設,努力搭建全網一體化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對培訓的計劃管控和資源整合能力。
計劃與實施子系統。圍繞企業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及時把脈人才結構和能力短板,分析和整合優化全網培訓計劃,避免重復培訓和資源浪費。2012年梳理分析全網年度培訓計劃項目15363項。建立培訓項目管理實施、檔案管理、質量評估和證書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培訓更趨規范化和標準化。 師資子系統。探索“以我為主、校企結合、社會補充”的師資建設模式,除邀請公司領導和各級專家等內訓師外,融入清華大學、中央黨校等高校、跨國公司高層、咨詢公司專家等外腦,提升培訓層次。開展師資庫建設,目前全庫收錄7901位培訓師(專兼職內訓師7327位,外訓師574位)和75家外部培訓合作機構的資料。 基地子系統。推進公司級綜合類培訓基地——增城基地建設,促成增城市政府解決歷史問題,明確地塊出讓意向。項目立項及征地于2012年獲公司正式批復,建成后總面積11.1萬平方米,涵括會議培訓中心、模擬演練中心、學員宿舍、圖書館等功能模塊,集管理干部培訓、人才發展研究、職業能力評價考核和后備人才培養基地于一體。
做優“兩項服務”:打造支持戰略發展的人才
驅動力
企業大學不只是培訓部門,是最有效的學習型組織實現手段,還是企業的戰略工具,倡導“基于戰略的持續學習”,注重整體績效的提升。著眼企業大學的角色定位,南網黨校致力于“服務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和人才發展規劃”等“兩項服務”。
2011年4月,107名年輕干部走進黨校“百名優秀年輕干部培訓班”的課堂,這是公司年輕干部培養中人數最多、競爭最激烈、專業分布最廣、培訓內容最系統、方式最新穎、師資力量最強大、考核評估最嚴格、組織管理最規范的一次培訓,開啟了后備人才培養改革的新篇章。南網黨校創造性策劃了“咨詢測評推動”、“課程活動聯動”、“考核評估拉動”等“三動模式”,打通年輕干部培養的選拔、培訓和評價關,同時靈活運用現場教學、實戰模擬、專題研討、境外考察、分類定制等培訓方式,綜合提升學員素質。學員培訓后走上不同崗位,為公司戰略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執行支持。 2011-2012年,南網黨校針對公司系統干部多為電力專業出身、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的短板,舉辦縣級及以上企業領導班子輪訓班等32期,以及財務經營管理、依法治企等專題培訓4期,培訓1066人次,使各級干部加快成長為既有系統思維、創先意識,又懂經營決策、善帶隊伍和危機管理的領軍人物。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南網黨校創造了首期領導干部戰略輪訓班、百名班組長崗位素質提升班、高端技術人才研討班等諸多南網培訓的“第一次”,為公司人才發展“六大工程”落地作出了有益嘗試,積淀了一定的經驗。
作為企業的“管理大學”,南網黨校還積極為公司管理和領導力發展提供咨詢參謀服務。針對性開展系統外調研學習,引進先進的培訓理念、經驗和管理模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推進培訓成果轉化,將管理問題轉化為干部培
訓重要內容,形成管理案例集、論文集,為公司推進戰略管理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聚焦“三項攻堅”:加快企業人力資本增值
傳統的企業培訓存在培訓與需求脫節、缺乏規劃、有“形”無“實”等弊病,既造成浪費又沒有效果。南網黨校在公司人事部、人資部的指導下,將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前瞻性,提升對核心業務的影響力和貢獻力,作為致力攻堅的重要課題。 為提升培訓實效性,積極研發人才測評模式、標準和技術,建立南網特色的自主人才測評體系。通過對培訓班學員實施前測、后測和跟測,對需求形成合理性、培訓計劃針對性、課程開發適用性、辦學形式可行性和教學質量等全面診斷評價,確保培訓的全優化運行。兩年來實施測評36個班,累計1800人,形成測評報告261份。同時,完成公司特高級技能專家選聘等招選聘考試測評考務工作3項,開展職稱評審1942人。
關鍵詞:黑龍江北部地區;物流業;專業人才
黑龍江省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重工業基地與能源原材料基地,其經濟的建設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的非常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改革,黑龍江省的物流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一部分企業正在向現代物流業方向邁進。但同國外或國內發達省市的物流業相比,黑龍江省的物流業還處在雛形階段,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因此,我國必須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的地理位置優勢,將哈爾濱作為中心樞紐,以各個中心城市與口岸作為強力依托,加快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積極推動黑龍江省的物流業發展步伐,將黑龍江省打造成我國東北地區的先進物流區域。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出專業的物流業人才,增強對物流業人才的教育,普及物流知識是發展物流業的最基本工作。
一、黑龍江北部地區物流業人才的供求狀況
人才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根基,由于先天缺少專業人才的國內物流業,物流專業人才已經同資本與設施一樣被物流企業視為珍寶。我國對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現有的在職人員已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1.黑龍江北部地區對物流業人才的需求現狀
黑龍江北部地區相比而言狀況更加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大部分物流企業由于極度缺乏專業物流人才而備受“瓶頸期”煎熬;企業錯位其他行業的人才較為突出,而缺少相應的專業人才,對專業物流人才的渴望得不到滿足。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對專業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已達數萬人,而現有的在職人員大部分來源于運輸倉儲企業或是通過短期極速培訓又或是其余行業轉行而來。對于這些類型的在職人員,并未能完全掌握關于物流管理的理論知識,對于物流管理不夠精通,不能有效發揮其具備的作用。
2.黑龍江北部地區對物流業人才的供應現狀
對于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物流行業的人才供給,出現了行業飛速發展而相應物流教育滯留的脫節狀況。目前,黑龍江在其高等院校開設物流專業的僅僅有哈爾濱商業大學等幾所高校;碩士生方向的培養僅有唯一的哈爾濱商業大學;博士生方向的培養還未開設。對于北部地區的高等院校如黑河學院等尚未開設物流管理專業,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北部地區對專業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如此大的缺口警示我們必須有效解決這種現象,必須加強對物流業人才的培養,培養出適應黑龍江省現狀的應用型物流業人才。
二、黑龍江北部地區對物流業人才的培養戰略
黑龍江省北部地區還處在物流業發展初期,專業人才的缺少是阻礙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想要發展該省的物流業必須加快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我國對于物流人才的培養具備非常有利的條件,對內有強大的政策支撐、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專業的物流業管理人才,對外有豐富的國外物流發展歷史與國內實踐經驗。黑龍江省北部地區要注重高校與社會的力量,采用長期或者短期培養、學校教育與在職培訓等多種方法,塑造出一批專業好、管理能力強的物流技術人員。
1.制定人才保障機制
要培養專業人才,首先得做到對人才資源的合理保護,做到惜才、愛才與留才。首先,要學會關心、愛護和理解他們,當他們犯錯時要以包容心對待,容納他們身上特有的個性;其次要重視人才,不斷鼓勵他們創新,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最后要做到用事業留住人才,用待遇關懷人才,組建一個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眾多外企的涌入,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從而會導致物流運輸部門的人才流失,影響物流業的發展。因此,物流運輸企業要制定好人才保障機制,預測并規劃好人力資源,做好后備工作,特別是對于管理和研究領域的人才儲備。
2.在各院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
借鑒國外物流與配送發展經驗,物流運輸企業對于物流和配送的從業人員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實際工作經驗要求。國外對于物流與配送的教育培訓非常重視,且擁有著科學合理的物流與配送人才的培養系統,在各個學校的工商管理等專業開設了專門的物流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可以參考國外的發展,在各個院校開設物流專業,并設置學位教育與研究生方向,構建一個完善的物流教育系統。
3.增強社會開展職業教育力度
開展職業教育是培養物流與配送人才最直接的辦法,大部分國家對于從事物流行業的人員有嚴格要求,必須通過接受職業教育獲取從業資格證,才能從事關于物流行業的工作。黑龍江省對于該方面,相對來說較為落后,沒有特殊的要求,許多物流企業也不存在利用委托培訓等方式訓練員工。因此,該省要借助物流行業協會的力量,加大領導與宣傳,全面實行對物流與配送的職業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的物流業管理水平,保證該省物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探討黑龍江北部地區對物流業人才的供求狀況,該省必須加強對物流業人才的培養,增強職業教育的力度,構建一個全面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保證物流業的又快又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春玉,王曉博.黑龍江省物流產業發展與相應人才培養研究[J].商業研究,2012,(2)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 應用型 物聯網 培養方案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8
0 引言
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為地方經濟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持的產業。我校物聯網工程專業2014年11月獲批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專業,基于此立項,在本研究中主要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分析市場需求,規劃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合同、項目帶動實踐等方式落實方案,力爭培養物聯網專業學生滿足社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
1 物聯網工程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在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除了基本的素質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等知識結構外,要求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針對市場需求的RFID工程師、智能物流工程師、物聯網嵌入式軟件工程師、移動應用開發工程師、Java工程師(物聯網web方向)、無線傳感網開發應工程師等崗位的專業能力需求,開設對應的理論課程、實驗課程、課程設計、項目實訓和企業實習,為學生適應社會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物聯網工程人才培養方式具體實施戰略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戰略新興應用技術型本科培養方案
在制定培養方案前對企業的人才需求做大量的調研,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業+企業+專業”的產學研用實踐人才培養,堅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原則,堅持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的原則,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能力培養。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課程體系設計,即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將項目引入教學設計,進行“邊做邊學”和“項目學習”的改革嘗試,通過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學團隊和建立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來完善。同時根據課程的相關性,劃分出不同的專業課群組,并設計綜合性的實驗項目,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注重實踐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建設,通過創新學分的設置,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鍛煉。
2.2 將就業信息作為反饋完善教學設計的PDCA循環
戰略新興應用技術型大學從入學到畢業,不應該僅僅是一個開環的教育系統,而應該將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有效信息反饋到教學設計當中。PDCA循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在教學質量管理上也發揮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基于PDCA循環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如圖1所示:
PLAN指教學計劃是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 DO指教學執行按照“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法實施;C指教學檢查評估,A則指根據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反饋信息總結改進,完善資源優化配置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文件實施體系。
就業反饋的信息包括:就業崗位,就業要求的知識體系,社會需求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等。PDCA也體現在通過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項目的形式帶動理論教學,通過實際的例子來講解理論,通過驗證性的實驗理解理論,然后學生通過課程設計綜合理論和實驗的內容,最后和企業的項目實訓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問題反饋到又一輪的學習中。
2.3 深化校企合作
在合作原則上,堅持互惠共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整合校內外兩種資源,提升合作實效。在合作的理念上,學校的專業發展結合企業的產業,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和企業進行項目的合作等等方式。把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服務社會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對結合企業人才的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實驗實訓課程的教學大綱,把企業的工程師作為企業導師引進教學,做到產教融合。
2.4 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實施訂單培養
企業可為學校提供實訓基地和實訓設備,并接受師生見習和實習,服務專業面向產業,也為學校面向社會推行“訂單式”教育提供了基礎。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培養模式,根據企業需求實現訂單培養,在企業、學生互選的前提下,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在確保通識教育、學科基礎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的前提下,根據企業需求,安排企業急需專業理論課程或實踐教學環節;在確保畢業生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將畢業實踐與企業試用期打通,使學生盡快地融入企業生產。通過校企合作,增強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行業發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專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度與貢獻率。
3 戰略新興人才培養面臨轉型挑戰的對策
3.1 調理管理、更新觀點
觀念根深蒂固,管理和利益需調整,高校的專業沿襲以往的方式,培養人才與地方人才脫節,存在重學歷、重書本理論知識,輕能力,輕實踐等問題。沒有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大學發展及利益受到阻礙。地方高校轉型為戰略新興應用技術型大學,教育觀念和師資隊伍不適應,轉型要排除觀念上的障礙,更新觀點。
3.2 引進、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
高校要以能追趕、適應、引領產業發展的理念來推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非常關鍵。需要高質量、有實踐經驗、有技術專長、有專業知識的教學團隊,到企業掛職鍛煉,同時老師自己的科研服務教學,理論的研究帶動科研,做到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3.3 教學課程資源整合建設
整合課程,編寫對應的實驗、實訓課程大綱和講義,理論與實踐課程合并,解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同步性;在課程建設中,調整好網絡通信,物聯網應用開發,嵌入式技術應用等系列相關課程的整合,調整好各內容的學時學分的分配,理清各課程關鍵的知識點和對應實驗的理論要求,著重點放在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理論教學為實驗服務,力爭培養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
4 小結
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通過社會對物聯網工程人才的需求,引進CDIO工程教育模式從制定培養方案開始,開展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就業為導向的PDCA循環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科研與應用相結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等幾個方面來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努力培養好戰略新興應用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喬柏,莫祖波.民辦高校如何服務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科技企業――以廣西南寧市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3(27):84-84.
[2] 吳韶波,文江川.“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
[3] 張培穎,鄭秋梅,宮法明,朱連章.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探索,2014(12)(總第 282 期):21-22.
[4] Ke Qiao, Jun Yuan,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Program”,Proceedings of 2013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3) Volume 30.
[5] 秦曉.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課程教育研究,2014.11(31).
[6] 李長友,譚正航.應用型創新性人才培養與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機制的優化.高等理科教育,2014(2).
[7] Wei Longji.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nd Establis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lliance In Travel Agency Industry To Secure Personnel Support――Take Qingdao As An Example[A]. 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C].2014.
[8] 胡天佑.應用技術大學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高校教育管理,2014.11(第8卷):21-24.
高校如何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培養出新時代下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使他們能夠既有助于傳統企業的順利轉型,又能利用時代契機自我創新自我發展?跨境電商作為一個新興復合領域,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更須具備創新性。
跨境電商專業領域,常見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培養模式:一種是由計算機、信息類院系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側重于電子信息技術,把跨境電商看作是一種平臺的軟硬件技術支持及系統維護等,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第二種是由經濟管理類院系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側重于跨境電商方面相關產業鏈的應用和管理;第三種是由國際貿易專業專門培養,側重于國際貿易,把跨境電商作為傳統外貿的新轉型和新模式。前一種培養模式應該更注重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后兩種培養模式應該更加注重跨境電商的平臺性工具性及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方面的發展,在能力培養上更要趨于融合。
但從現有國內高??缇畴娚倘瞬排囵B情況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首先,國內高校目前往往將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分別進行培養,未將兩者有機結合,導致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尤為缺乏。其次,多數高校在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時沒有足夠重視溝通能力特別是外語溝通能力的培養。最后,作為新事物與新趨勢,國內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復合能力素質要求,認識還不到位,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較為嚴重。
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和商業發展格局,跨境電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在不斷摸索和改革中進行。
2、基于創新創業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跨境電商效率的提高與涉及到的各產業鏈息息相關,比如海關、物流、稅務、支付及跨境電商平臺等。各產業鏈的優化和改進,會使跨境電商的服務更加快捷高效。比如與海關通關相關的國際貿易實務就有很多新變化,流程更簡化,提供一站式、一體化服務。國家從2012年開始加快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構建了基于互聯網+外貿新業態,致力于打造服務于跨境貿易的全流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創建跨境貿易新生態圈。高等院校由于條件的限制,面對這樣全新的行業需求,理論創新尚處于學習和總結階段,實踐教學方面仍處于案例分析和觀摩階段,這些往往都會滯后于現實的發展,產學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面對現狀,我們要如何去改善?以下幾方面,是將來可以考慮的重要幾點。
2.1 在培養和引進跨境師資隊伍上狠下工夫
老師是一個學校最重要的資源。要培養創新型跨境電商人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就非常重要。這里的師資隊伍建設要大膽創新。首先,學??梢詣撛旄嗟臈l件讓教師以工代教,走出去,請進來。鼓勵教師走出去,到企業進行相關培訓,利用寒暑假期間,創造條件鼓勵專業老師到企業兼職,甚至可以在企業工作一年半載同時保留教師在學校的身份和部分待遇。其次,可以大力引進具有跨境電子商務實踐經驗的專、兼職老師??缇畴娮由虅兆鳛閷嵺`性很強的專業,普通老師的知識體系很難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必須要和企業導師緊密合作,引進企業精英作為專兼職老師,承擔課程教學或指導學生創業實踐。第三,還可經常邀請行業精英到學校舉行實踐經驗講座和研討。最后,可以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與激勵機制,專門設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優秀的實踐教學老師,要進行必要的表彰與獎勵。
2.2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
與跨境電商專業有關的專業技能競賽有很多,如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甚至包括利用跨境電商平臺的對外貿易方面的大賽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組隊參加競賽,通過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動手操作的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蛘邔W校也可組織開展專業性強的跨境電商創業實戰訓練。
經過比賽,可以克服原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依賴性較強的弱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能得到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真實的商務情景。比如,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以公益培訓、帶薪實習、創業導引等方式,推動了商圈商會和跨境電商企業與院校廣泛接觸,深度合作。
2.3 鼓勵學生進行網上創業活動
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具有高度的應用性與創新性。創業,即是最好的學習。采用創業式教育模式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從現有情況看,跨境電商學生的創業優勢是比較明顯的,具備上手快、成本低、專業結合度高等優勢。各類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創業無門檻,還可實現零資本起步,因此最適宜大學生創業。通過在校期間的創業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讓學生具備初步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體驗,為畢業后的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當然也可以和阿里巴巴、敦煌網等專業的跨境外貿平臺或外貿企業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深度合作。
比如為做好跨境電子商務實踐和創業平臺,2015年我校商業街的電子商務創客中心建設成立。該創客中心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創業、自由貿易,深入了解進出口貿易規則,熟悉跨境電子商務運作,同時提升外語應用能力。
學校可以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將學生創業納入教學計劃體系,允許學生將符合條件的創業成果轉換為實踐教學學分,以此來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增強學生創業能力。
2.4 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和創業基地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從而加強跨境電子商務的實踐教學。而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推進實施實踐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一系列教學體系改革。校企合作是多贏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多贏特征,使得我們在推行校企合作過程中,更加容易實現預定目標。
比如我校與廣州多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可分若干次到產業園進行不同層次和目標的調研、實習。
2.5 修改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要求和管理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計劃要體現更多國際商務、溝通、外語能力的特色。外語的種類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英語。我校外語特色鮮明,語種資源豐富,學生們除了掌握英語的基本溝通技能,還可根據興趣選擇學習其他語言,比如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羅斯語、德語等等。
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是控制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對學生就業能力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跟跨境電子商務課程有關的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做跨境電子商務網站、方案調查、網絡營銷的研究等,或者以自己經營或參與的跨境電商業務為基礎進行研究,這些都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實際鍛煉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此實踐環節中,可鼓勵學生選做真實題目,切實為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新興職業,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師資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河北省迎來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期,其高等職業教育也迎來轉型調整的重要機遇期,對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人才戰略定位不僅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創新的前提條件,而且也是區域經濟運行中的決定性科技創新要素。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產業轉型的需求,不僅關系著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能否健康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河北省產業優化升級的進程和質量。因此,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河北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明確重點培養目標,要面向新興職業設置新專業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河北省的定位是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將在產業轉型升級、商貿物流、環保和生態涵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獲得發展機遇并承擔相應任務。也就是要求河北省應著重搭建技術交易平臺、市場交易平臺,以及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發展平臺,這就對科技創新和成果交易的技術中介、數據分析、市場交易、國際商事服務及招商、營銷及電子商務等職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產生大量需求,也是高職院校的重點培養目標和專業發展方向,以適應經濟社會需求。
隨著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河北省、石家莊市產業結構正在悄悄發生變化。除了產品科技含量普遍提高外,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比重減少,最終消費品越來越多。我們可以看到好的企業都有自己的銷售隊伍和營銷文化,而我們石家莊自己本地成長的企業卻沒有比較成熟的營銷文化和人才,需要我們高職院校專門培養。
二、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2015年教職成6號文件精神,河北省高等職業院校的在指導思想上應確定為“服務于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省會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社會需要、行業認可、企業能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
在基本原則上應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實行“雙證書”制度,再結合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探索與實踐新的教學模式,提升專業人才服務省會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以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另外,貫徹“終身教育”理念,以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為重點,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實施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引導學生科學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以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與此同時,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解決怎么培養人的問題。如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校企合作為手段,以校企共管為重點,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教育管理、建設崗位實踐基地、評價人才培養質量、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關注學生職業發展。
最后,在人才培養上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始終,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考核合格納入學生畢業標準,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三、根據專業調整構建師資
加強教師、學生的跨校交流,推進跨校授課、跨校掛職等,高職院??梢月摵辖⒍鄬W科組成的高端智庫和開放式研究機構,積極參與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建設。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還要注重企業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教學團隊的構成以滿足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崗位專用能力培養為出發點,根據崗位標準和課程標準組建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優秀畢業生、專業教師和素質教育教師“五位一體”的教學團隊,校企交叉兼職,在授課內容、方式和實訓場地、設備等方面取長補短。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在師資培養上還應積極推進行業名師培養工程,增強和擴大在行業內的話語權,鼓勵教師與行業協會(學會)開展項目合作,以項目合作推進與行業融合,以帶動高職院校更好更快發展。
另外,高職院校還應注重師德建設,進一步增強師資隊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重視國培、骨干教師培訓、網絡培訓等多途徑、多形式、多類型的師資隊伍培養。在新任教師培養方面,采取教學基本功培訓、課堂掌控能力培訓等形式,尤其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力培訓;在教師技術技能培養方面,采取項目帶動、企業實習、參加行業協會活動等形式,提高教師技術技能水平;在骨干教師培養方面,通過“以賽促訓”形式培養一批教學骨干,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形式,實施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教練型”的教學名師;在兼職、兼課教師培養方面,加強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手段培訓,提高兼職、兼課教師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張素榮等,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視域下的河北人才戰略探析,張家口日報,2015年9月19日
[2]孟繁華、勞凱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挑戰與應對,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5年1月9日
[3]趙建平,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專業建設要有大局觀,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5年6月11日
關鍵詞:東部煤電化基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426.21;F42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43-02
一、背景
為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黑龍江省出臺了《東部煤電化基地發展規劃》,把煤炭資源豐富的東部地區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經濟板塊和經濟增長點。建設東部煤電化基地是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將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資源綜合深度開發,有利于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有利于改善產業結構。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六座城市,這個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占全省已探明煤炭保有儲量的92%,且煤炭品種齊全、品質優良,煤電化產業基礎好。近幾年來,一批重點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一批需向國家爭取的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重大項目的建設實施,有效地拉動了東部地區經濟總量的增長。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區的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且東部六市的GDP增幅連續兩年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2012年,東部六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 557億元。其中,牡丹江市1 092.7億元,佳木斯市660.4億元,雞西市582.3億元,七臺河市298.9億元,雙鴨山市565.4億元,鶴崗市357.67億元,均比上年增長超過12%。
東煤電化基地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助推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仍然有因素制約著東煤電的發展,如科研隊伍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少、技術研發人才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過小等;同時,大量技術設備需要更新改造、重點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當務之急就是要增加一定數量的中高層管理和專業技術、技能等人才。因此,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東部煤電化建設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的重點。
二、東煤電基地人才供給現狀
近年來,我國煤炭企業出現人員不足的問題。表現在煤炭企業總體的人才需求不足,煤炭生產線的各個主要崗位也面臨著人才不足,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由表1可以看出來,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仍然偏低,能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比例也增長緩慢。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對東煤電相關專業供給不足。原本的煤炭院校紛紛更名、改制,加上近年來煤炭企業生產形勢下滑,使得個別煤炭企業缺乏對院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另外,煤炭學校資源又轉換為社會通用的專業,使得來到煤炭企業就業的學生又專業不對口。從當前的形勢看,目前礦區就業壓力很大,通過在礦區實踐歷練新成長起來的勞動青年,學歷低不能做技術含量高的工種,招聘來的大學生對下井工作又有抵觸,造成了煤炭企業和煤炭院校的矛盾。隨著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的啟動,大中型項目逐漸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問題凸顯,成為制約煤電化基地建設的難點。在黑龍江東部地區,煤炭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生連續多年斷檔。地質勘探、測量、采煤、機電等煤電化建設急需的人才,幾乎招不到大學生發展東部煤電化建設,形成產業集群。對于煤電化的新型煤氣化、煤液化以及相關建材的研究開發就更感覺人才資源儲備嚴重不足。
三、東煤電基地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一)校企合作籌劃專業建設
1.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需要改變現存的高校管理體制,組建由學校、行業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合作機構。通過行業和企業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共同商討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使學生及時了解該行業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將學生的培養納入行業的計劃之中,使人才培養更具計劃性。同時,由學校代表、企業專家和行業專家成立“訂單”小組,負責校企合作事宜;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計劃、統籌、指導、監督和管理,包括“訂單”培養的教學計劃、理論與實踐,教學安排以及教學管理,師資的配備,課程安排及學生的考核等。
以吉林省某大學為例,吉林省當地商業銀行與該高校簽訂協議,對應屆金融學院的保險學、金融學、經濟學等專業的 31 名大學本科生簽訂《定向委托培養協議書》。通過調研,選擇具有發展潛力、正在成長的中型金融機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因其機構的擴大,需要擴充具有一定素質的專業人才,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提供了契機,并且建立了長期的穩定戰略關系之后,能夠形成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環。
2.建校企專家工作組,共同籌劃專業建設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事實上,當兩個矛盾體相遇的時候本身就是一件微妙的事情。學校是公益性組織,企業是盈利性組織,兩個性質不同的組織為了彼此的發展,以需求為動力,本身就是相互增進了解、增加互信,共同建立人才供需的長效機制。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大力支持煤炭學校的培養體系的建立,一方面也鼓勵教師走進企業,補充人員不足,借助教師的科研力量推進煤電化建設大型項目的上馬。同時,也通過老師的宣傳和對學生的影響,使學生了解東部煤電化,投身到東部煤電化基地工作。對企業來講,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的同時,也樹立了企業的形象,宣傳了自己。東部煤電化六個城市還最新簽署并成立了東部煤電化基地人才服務中心,解決人才交流問題,以提升區域內煤電化建設專業人才的整體數量和競爭力。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雖然企業在觀念、內部組織、管理制度上尚未與學校真正的合作,但是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卻明顯地提升。企業從被動選擇到主動參與培養、從接受學校教育的結果到關注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從安排學生實習到校企共管共教、從職業教育的局部參與到全程參與、從注重合作的經濟效益到關注人力資源的潛在效益等無不體現著企業愿意和教育界合作的局面。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開發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案自從國外引進到國內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強烈關注,其中從德國引進的學習領域課程更是越來越受到歡迎。高校也應該對部分專業進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建設工作。具體做法是:首先,根據職業崗位分析及其典型職業工作任務。其次,根據職業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并確定其學習難度等級。再次,根據職業行動領域描述及確定學習目標。最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并設計學習情境。
(三)創建一流的實訓基地平臺
1.外引內聯,抓牢校企合作新把手。積極與省內煤電企業聯系,為學校培訓教師,共同培養學生,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本著“互惠、互利、共創、共贏”的原則,利用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實施訂單式教育。
2.多元教育。引進與企業技術平臺對接的實習實訓設備設施。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完成了產品加工,真正實現了產教結合,作品-產品-商品合一。
3.技術創新,促進校企合作深層次發展。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學生與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科技攻堅小組,研發仿真模擬軟件和實訓設備。技術交流合作,教師和學生廣泛參與,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水平和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四)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
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設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管理模式,開創校企聯姻、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式”等教育模式,使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密切結合,使學生學習的理論和掌握的技能融為一體。學校還應積極探索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法一道,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起來。
(五)發展和壯大教師隊伍
1.雙師互進,實現人才交流的綠色通道。實施“雙師互進”工程,即優秀工程師進課堂、專職教師進企業。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成立專家顧問委員會,幫助學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學生實訓,使學校培養目標更加適應行業、企業和崗位的需要;學校專職教師,特別是新招聘的教師,走進企業生產一線,參與企業的生產,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技術水平。這樣的人才交流的綠色通道,可以為高校打造一支與企業先進技術水平相對接的專業教師隊伍。
2.成立專家工作室,引技入校,引品入校。聘請企業勞動模范、優秀工程師、企業管理層等專家和技能大師組建了“企業專家工作室”。充分發揮工作室的教學指導功能,請專家參與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計劃制訂等工作,使行業、企業的發展方向融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中;充分發揮工作室的技能培訓功能,將專家最前沿、最精湛、最實用的專業技術傳授給專業教師和學生,使行業企業的生產技術融入到學校實訓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工作室的模范引領功能,用專家的品質塑造人,用榜樣的事跡激勵人,用模范的力量影響人,使行業、企業優秀的品質和精神融入到學校德育工作之中。
3.成立教師工作站,進廠學工、進廠學魂。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學習、考察和調研,“進廠學工、進廠學魂”,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和管理理念,在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同時,獲取行業、企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
結語
構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是繼哈大齊工業走廊啟動建設后,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依照全省的長遠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是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高等學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把握時代契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以適應東煤電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娟.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分析田[J].東北亞論壇,2008,(7).
[2] 劉星.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遼寧高等職業教育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09,(6).
[3] 陳玉華.校企合作建設學習生產型校外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0,(7).
關鍵詞:環保設備工程;培養方案;教材;新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176-03
《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民眾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素質的關鍵”,環境高等教育則是各層次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將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環境學科是一門交叉性特別強的學科,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而不斷擴展和加強。環保產業近三十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成為部分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發達國家占據著全球環保產業市場的90%以上[1],環境污染控制技術正向深度化、尖端化方面發展,產品不斷向普及化、標準化、成套化、系列化方向發展,環保設備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凸顯。我國環保設備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世界范圍內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國內環境管理制度的完善,近幾十年我國環保設備行業以市場為導向,逐步發展壯大,為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環保設備設計制造體系,能夠生產制造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設備、噪聲振動控制裝置及環境監測儀等6大類2500多種產品;擁有20000多家制造企業,年產值6000億元[2],我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則在15%以上,遠高于全球環保產業以每年7.5%的增長速度[1]。但我國環保設備產業也存在著產品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制造水平低下等等問題,基于我國環境保護事業以及對環保設備產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環保設備工程本科專業就在國家決定大力發展環保技術等一系列關系到未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為了建設好環保設備工程新專業,中國環境出版社組織的“2013年首屆環保設備工程專業(方向)課程建設及人才培養研討會”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召開,目前獲批了該新專業的9所院校均有代表參加。湘潭大學作為教育部首批核準新增環保設備工程本科專業的二所高校之一,2011年即在全國率先招收了本科生。作為一個新設專業,構建科學合理、可執行性強的培養方案,并進行相應的教材體系建設是環保設備工程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現以湘潭大學為例,探討下環保設備工程專業培養計劃構建的思路與想法,供兄弟院校參考。
一、專業定位
環保設備工程專業應以我國環保產業的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為立足點,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為目標。教學內容上則應以化工設備與機械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優化與開發為教學和研究對象,它建立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學科的基礎之上,如圖1所示,既是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延伸,也體現出因為科技、社會的發展而展現出來的新型應用關系,環境工程專業教學的側重于環境保護工藝與污染治理原理,而環保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應側重于“設備”,該專業培養的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既了解環保工藝、原理,又懂設備設計、制造、優化等,填補人才需求結構的空白。
該專業培養的人才也應該是具有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3]。環保設備工程專業與相關的專業有著深層的互補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我們確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科學素質,掌握系統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及機械原理、設計、制造交叉學科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具有環境保護和機械裝備原理、設計、制造的基本知識,在環境保護領域既能夠勝任環保設備及工程的設計、組織施工、調試和技術改進等方面工作,又能夠從事環保技術與設備的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環保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功能結構如圖2所示。
二、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
1.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培養的原則。把握“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主線,堅持“育人”的核心地位,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堅持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環保設備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并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發展后勁??傊?,就是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并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2.借鑒國內外通用標準與學校優勢學科相結合,凸顯特色。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堅持傳承、學習與創新相結合的指導思想,既借鑒和吸收國內外類似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研究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專業認證基本要求,學習借鑒其先進合理的課程標準,主動適應國際互認要求,并將行業專業標準作為方案制定的依據,又傳承我校的優良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與學校的優勢學科相結合,提升培養質量。環保設備覆蓋面廣,涉及專業門類多,一個學校的資源配置不可能面面俱到。為奠定環保設備工程人才的專業基礎,湘潭大學確定以環境工程、機械工程與化學工程優勢學科(均為湖南省的重點學科)為依托,培養知識與能力結構有效汲取該三個專業精髓的環保設備人才。人才培養方案還考慮了為各類精英人才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將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為各類拔尖人才的個性化培養預留接口。
3.夯實理論基礎,突出實踐。環保設備工程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培養方案構建也必須符合社會與用人單位的需求,重視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人才培養方案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達到了總學分的30%。同時,積極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新,注重實驗項目的優化和整合,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還設置了企業課程,增強就業學生對用人單位的適應性;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確保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和質量。
4.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模式構建中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搭建學生自主研學平臺,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結合,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發展后勁。結合專業特色,引入了創新創業訓練共4個學分,制訂了詳細的創新創業訓練學分實施細則。
5.兼顧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學術深造的需求。環保設備工程專業應用性很強,在學術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空間也很廣闊,學生仍然可以攻讀研究生實現學術深造,鑒于該專業交叉性強、學科跨度大,兼顧學生興趣可能偏向環境或者機械,課程結構與課時設置都做了相應的安排。
三、培養方案架構
我們希望卓越的環保設備工程專業畢業生應該具有科學的世界觀、系統的思維方法,有堅實的專業基礎,開闊的專業視野,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具備團隊協作精神,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工程美感。基于此,我們在對口用人單位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初步制訂了培養方案。
1.課程設置模塊。專業培養方案的課程類別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集中實踐環節等5個部分,其具體構成及建議學分具體如表1所示。
2.公共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由公共基礎A類課程、公共基礎B類課程和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三部分組成,課程設置旨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公共基礎A類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就業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軍事理論等面向全校學生統一開設、統一要求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形勢與政策”課程采取集中授課與各學期時事報告講座形式進行,講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和時事政策。公共基礎B類課程包括高等數學(Ⅰ)、大學物理(Ⅱ)、大學物理實驗,雖然高等數學(Ⅱ)已能滿足環保設備工程專業的就業和環境工程學科考研需求,鑒于會有學生報考機械學科攻讀研究生,故本專業學習高等數學(Ⅰ)。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旨在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大學文化,推進大學文化整體育人。課程分為公民教育、人文社科、科學技術、藝術審美和湖湘文化等5個模塊,由學校設置指導性課程。學生至少需要修讀6個學分方可畢業,所選課程需涵蓋3個以上(含3個)模塊,其中藝術審美類課程至少要修讀2個學分。
3.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課程設置時充分考慮了學科要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該模塊的主要課程為:線性代數、現代工程圖學(上)、現代工程圖學(下)、工程材料與熱處理、計算機制圖(雙語)、大學化學、工程力學Ⅲ、機械制造基礎、電工電子學、機械設計基礎、控制理論基礎、化工原理Ⅲ1-2、化工原理實驗。
4.專業主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是專業知識的載體和主渠道,是本專業必須修讀的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技術的培養。充分發揮本專業的優勢和特色,結合自身的科研優勢,精心設置了專業主干課程,包括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環境工程學Ⅰ(固廢、噪聲)、環境工程學Ⅱ(水部分)、環境工程學Ⅲ(氣部分)、過程裝備力學基礎、環保設備原理與設計(含反應工程與生物反應器基礎)。
5.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是進一步深化、拓寬專業相關知識與技能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個性、興趣,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增加學生就業適應性。該類課程按照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服務面向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著眼于社會需要,體現模塊化、小型化、多樣化,課程設置如表2所示,其中創新創業訓練是學生參加課外科研能力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社會實踐、文化體育等活動,并取得創新成果的反映。
6.集中實踐環節。集中實踐環節指各專業集中安排的實踐環節,不含課程實驗,主要包括軍訓、實習、社會調查、學年論文、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如表3所示。
7.學時學分。本專業學生修滿177學分即可畢業,總體上學生學業負擔不重,其中必修課123學分,選修課26學分(包括文化素質教育課程6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8學分。
四、教材體系構想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媒介,是實現培養計劃的重要手段,鑒于該專業與現有的環境工程、機械工程人才功能培養存在較大差異,為提高教學效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建立該戰略新專業特有的教材體系十分必要,圍繞圖1與圖2的關系,我們提出了表4所示的教材體系架構?;诩榷ǖ脑搶I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涉及的“環境工程學”與“環保設備設計”等課程,目前雖能借助相關的教材開課,但適用性和針對性均不夠好,需要圍繞環保設備新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量身定制教材。
五、結語
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完善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對社會需求與教育教學大環境的了解與掌握又對培養方案的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在發展,需求也在變化,培養方案的建設與完善也需要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在兄弟院校的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制定出科學合理、適應性強的培養方案,共同把環保設備工程這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專業建設好,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復合型高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燕合.大力開發先進環保儀器設備推動我國環保產業發展[J].中國設備工程,2007,(12).
[2]劉晶.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4(5).
[3]解清杰,趙如金,劉宏,儲金宇.環保設備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江蘇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32).
關鍵詞:區域經濟;人才培養;高校;高等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4月30日
目前,隨著經濟發展趨勢放緩,如何把三大產業做好、做大、做強,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加有力可靠的保障,那就是科技、人才和智力。高校只有把各種優勢運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學校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優化專業建設,創建特色高校
專業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點,反映了學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職業崗位的適應程度。近年來,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未形成令人滿意的特色,還不能妥善處理好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關系,對專業建設中深層次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還在探索之中。
(一)創新專業設置。高校要以市場性原則設置專業,因為專業設置是否適應市場需要,是確保專業培養質量的前提要素。專業設置同企業生產一樣,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狀況作為主要依據,所有專業都要進行規范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實行動態管理,辦好、辦大、辦強有需求的專業,停辦沒有市場需求和就業出路的專業。在進行人才需求分析時,要準確把握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短長期需求態勢和現代職業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分析所設專業、專業結構等與區域經濟結構的匹配程度,與就業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與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等,提高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切實做到以市場化促進專業建設的標準化。高校也要以區域性原則設置專業,高等教育既是教育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在許多發達國家,教育的經濟屬性遠大于教育屬性。高等教育是為經濟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它的成就不在學術殿堂,而是在經濟建設主戰場。因此,高校要從較多關注學校自身發展轉變到更加關注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發展中來。
(二)改革專業教學。教學模式要優化,改革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專業教學模式。要轉變教育觀念,狠抓實踐教學,切實從專業學科為本向就業為本轉變,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提高和綜合職業素質養成轉變;要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改革,按工作過程組織教學;要積極推進教學制度和教學管理的創新,加強企業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要兼顧學校教學和企業發展兩方面的需要,調動學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形成學教結合、校企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
(三)優化專業管理。準確定位專業管理目標,高校自主設置專業必須充分考慮專業體系的結構、規模、質量和效益。注重從結構方面考察與經濟發展是否協調一致;從規模上考察與經濟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平衡;從質量上考察專業建設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適應需求變化的能力;從效益上考察專業發展投入是否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這樣,專業管理才能為專業建設提供有力的保證。
二、改變觀念,實施有力的互動發展對策
(一)實施地方高校區域化發展戰略。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其內部要素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表現為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機結合與協調發展。不同的區域經濟在發展并形成自身經濟特色時,需要高等教育與之配合,為之服務,形成一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系統。高等教育區域化的關鍵是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優化高校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調整和優化高等教育的層級和專業設置,與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相結合;二是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與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相結合,資源的優化配置應兼顧發展的基礎和未來發展的目標。區域經濟發展了,地方政府就能加大對地方高校的投資與扶持力度,能夠對優秀的人才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地方高??梢猿浞掷眠@一優勢引進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二)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務。具體體現到每一個不同的地市時,特點也各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應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必須根據當地區域產業布局,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學科和專業。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緣環境、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等,圍繞自己的辦學目標和任務,選擇其優勢學科及獨特領域,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建設具有區域優勢的學科專業,使學科專業鏈對接產業鏈,體現出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特色。
地方高校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應用型人才,還要考慮幾個層面:一是要培養適應地方三農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二是為當地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這是地方高校在新增學科、專業時必須優先考慮的因素;三是在培養目標與規格上,要堅持培養為開發地方優勢資源、發展地方支柱產業,同時也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脫貧致富、社會和諧服務的各類應用型人才;四是加強培養人才的前瞻性預測,培養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外向型發展所需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走向全球一體化經濟服務。
(三)轉變觀念,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高校在發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辦學思路和辦學定位,把服務地方確定為自己的服務方向。一是要站在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樹立憂患意識。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會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二是地方高校要徹底改變過去自我封閉的局面,密切關注和掌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區域發展提供及時、充分的人才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三是這種服務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服務。一方面做好全日制學歷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多規格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還應積極利用學校資源,建立服務地方、類型層次多樣、對象廣泛的開放式的教育平臺,積極實施學歷繼續教育、干部培訓、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從整體上促進地方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例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符合企業的價值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向和立足開發區、服務杭州市的辦學定位,依托企業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原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使校企雙方找到了利益結合點。
三、構建良好的發展體制,促進多方互惠雙贏
(一)切實構建有利于促進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有些高?,F已簽訂一些校地、校企共建、合作協議,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和機制保障,整體運行情況與前期預想的成果差距很大。因此,必須加快相應的體制機制建設。一是雙方都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政策體系,打破高校服務地方建設、地方支持高校辦學的政策瓶頸,通過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建立穩固有效的服務與支持關系;二是高校要主動尋求建立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共建、合作的領導和辦事機構,確定工作的目標和模式,充分發揮其落實政策、溝通各方、傳達需要、研究情況、解決問題的作用,保障高校服務地方、直接參與地方建設以及地方支持高校發展壯大的渠道暢通和工作常態化;三是高校應積極策動地方政府和企業,與自己共建各類互動平臺,為雙方機構和人員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寬高校直接服務地方建設的領域和渠道;四是雙方都要建立科學的項目管理、成果評價和嚴格的人員考核與獎懲制度,完善工作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學校服務地方,地方支持高校的效益。
(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中介作用。政府是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紐帶和橋梁,要充分發揮行政部門在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引導地方高校、區域經濟主體之間的協調合作,推動校企聯合,實現教育、科研、轉化、生產的一體化發展,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區域依托高校的教育而發展,而高等教育得到區域經濟的經濟資助。
本文在盡可能完全著眼于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文獻資料和實踐調查的經驗和總結的基礎上,對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從而提出改善這些問題的對策,以促進高校和區域互動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