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

        第1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項目教學;實踐教學;職業能力;學科整合;工作平臺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發展至今,已經將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前提的實踐教學模式作為專業教學的主導模式,模塊化、項目化的教學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關鍵職業能力,基本職業能力是學生未來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能力,是勝任職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包括單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關鍵能力是學生獲得為完成今后不斷發展變化的工作任務而應獲得的跨專業、多功能和不受時間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斷地克服知識老化而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它包括專業關鍵能力、方法關鍵能力和社會關鍵能力。“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實踐”是實踐教學中占較大比重的一個工作任務,其主要任務是學習設計和組織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其中所包含的職業能力是幼兒園教學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技能的方法以及教師間合作的態度和能力。因此,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各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學科整合的意義

        1.提高教學效能,節省教學資源

        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能避免重復教學、無效教學,增強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提高教學效能。

        2.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要完成幼兒園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學生需要具備一般教育技能和綜合教育能力。大體上,專業的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兒園教師必備的說、寫、彈、唱、畫、跳、做(編創、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綜合教育能力則指幼兒園教師在保教活動中應具備的各種教育能力,可包括觀察分析幼兒能力、策劃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能力、組織游戲活動能力、班級組織和調控能力、創設教育環境能力、利用教育資源(家園溝通、與社區合作)能力、教育評價和反思能力等。“學科整合”的教學能有效地關照學生上述各項能力訓練的需要。

        3.實現高職高專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深度對接

        圍繞項目開展“學科整合”教學,項目多來源于幼兒園教材,這就使得教學與幼兒園實際工作需求緊密聯系,學生能最大可能地了解幼兒園的教材、活動要求、幼兒特點、教學教研工作要求,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深度對接。

        二、學科整合教學的特點

        1.實效性

        圍繞項目開展各學科的整合教學,可以大大節省重復教學所浪費的課時,提高教學實效。以幼兒園音樂活動設計與組織模塊為例,該模塊包含多個項目,如幼兒園歌唱活動、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活動、音樂游戲活動等。通常音樂課教師會教給學生一些幼兒歌曲、幼兒欣賞樂曲,使學生了解兒童音樂。“幼兒園活動設計和組織”學科的教師實踐性教學中,也需要運用音樂案例。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學科的教師似乎是不謀而合的,都意識到師范專業課教學必須與幼兒園實踐相結合。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促使兩科教師互相溝通,在選用教材和案例上,雙方可以達成共識,避免重復教學和無效教學,在有限的學時中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幼兒園教材、演繹教材、設計幼兒活動方案、組織幼兒活動的能力。以下圖示就是圍繞幼兒園歌唱活動教學,由音樂學科、語文學科、教師語言、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學科、美術學科和幼兒園活動設計與組織學科開展的學科合作模式圖:

        2.可操作性

        學科整合的教學,應強調可操作性。實踐教學的實質就是利用可操作性的素材,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具體的教學中,從選材、教學、學生練習到教師評價,都必須考慮可操作性。教學方面,應結合幼兒園活動從分析、設計到組織各個環節的要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確保教學過程與幼兒園工作任務的對接。學生練習時,應按照幼兒園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展開訓練,使學生熟知幼兒園教學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評價時,也應根據幼兒園工作標準開展評價。這樣,就能逐步實現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與幼兒園工作任務的深度對接,實現學科整合教學的可操作性。

        3.可遷移性

        學科整合教學的教學素材,應選擇典型的幼兒園教材作為項目的主要案例,在案例中包含完成幼兒園活動設計和組織所需要的關鍵要素,相關學科的教師圍繞這些關鍵要素備課和組織教學、開展學生實踐活動,使這些關鍵問題得到最大限度地解決,使學生具備解決同類問題的關鍵能力,便于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并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逐漸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在以上圖示中顯示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掌握了對歌曲《小樹葉》的分析方法、表演方法、教學方法,把握住對該歌曲教學目標的表述,這些關于幼兒園歌唱活動設計和組織的關鍵能力就能幫助學生勝任其他歌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

        4.互動性

        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應強調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在具體執行時,必須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統合教師之間的關系,學校層面應打破以往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工作格局,建立新的工作單位和工作平臺,如,可以建立教師工作室,由該工作平臺根據項目的需要,圍繞項目,組織相關學科教師展開協商、分工、備課等活動,以確保項目的實施。除了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外,教師工作室同樣還應成為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與幼兒園教師之間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的支持下,學科教師可以和幼兒園一線的教師展開交流,了解幼兒園教材更新、教研動向等信息,并與幼兒園教師開展項目討論,使教學與幼兒園工作的實際情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幼兒園培養適用的、有發展潛能的未來幼兒園教師。

        三、圍繞項目進行學科整合教學的實施步驟

        1.選擇整合的素材

        學科整合教學,一個項目需要數名教師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才能完成,這個項目必須具有典型的特質,能幫助學生在該項目完成后初步具備完成幼兒園某種工作項目的基本能力,因此,項目的確定、學科整合素材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可以從學前教育機構的教材中選擇某個教材作為教學的素材,使項目教學與幼兒園具體工作項目融為一體,使項目更具有操作的價值和現實意義。其次,所選擇的素材必須具有代表性,完成該項目應盡可能多地涉及各種能力的鍛煉,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中真正獲益。

        2.研究整合的方案

        “學科整合”教學,在選擇好合適的素材后,項目工作平臺要承擔分析項目的任務,首先分析出與項目相關的各項知識、能力及工作態度以及完成該項目涉及的學科和活動。以上述音樂活動項目為例,幼兒歌唱活動的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以下知識、能力和態度:

        (1)分析幼兒歌曲的風格、情感、節奏等知識和能力。

        (2)即興伴奏幼兒歌曲的能力。

        (3)演唱、表演幼兒歌曲的能力。

        (4)掌握和運用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方法。

        (5)掌握幼兒園歌唱活動設計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6)設計和制作教具的能力。

        (7)書寫教案的方法。

        (8)說課的技能。

        (9)組織幼兒園歌唱活動的能力。

        (10)評價和反思教學設計和組織的知識和能力。

        (11)小組合作、交流的態度及共同完成項目的能力。

        以上十一條知識、能力和態度,涉及音樂學科、幼兒園活動設計學科、語文學科、教師語言學科等好幾門學科的內容和活動。工作平臺在分析結果出來后,就應組織各學科教師開展集體研討和備課,制訂出完成該項目教學的具體方案及學時安排,編制項目手冊,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3.項目教學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各科教師即可圍繞項目有序地實施教學。需要強調的是,在項目教學過程中,依然要突出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和溝通。與項目相關的每位教師,都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不斷修改教學方案和要求,以使得項目各方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當然,各科教師更應該借助工作平臺,與幼兒園一線教師保持密切聯系,征求幼兒園教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使項目教學更加貼近幼兒園實際工作,和幼兒園教學更精準地接軌。唯有如此,才能保證項目實施的現實價值。

        4.能力遷移

        一個關鍵項目的實施,其實只是打開了學生能力發展的一個窗口,要想使學生的能力真正得以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關鍵項目實施后,通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不斷擴展訓練的范圍。因此,教師還應討論選擇更廣泛的相關項目,布置更多、更具體的項目訓練,讓每個學生有機會開展相關的知識運用和能力拓展練習。開展此類練習,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訓練,同時,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見習和實習活動,到幼兒園實際工作崗位去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科整合”工作平臺可以采取專業教師跟蹤觀察、輔導,邀請幼兒園教師觀察、輔導和評價等措施,保證每位學生得到具體的指導。

        總之,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模式尋求的是一種以點帶面、層層深入、與幼兒園工作深度融合的教學途徑,旨在提高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實際成效,有效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盡快進入職業狀態,同時,可提升教師的專業敏感度和教學研究能力,并提高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第2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教學技能;培養

        兒童文學課是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必學課程之一。兒童文學課程是學前教育所有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內容,因此學前教育兒童文學課的教學思想及其教學策略的探究顯得特別重要,直接影響著未來幼兒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和勝任未來教育任務的質量。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兒童文學課程時必須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學習,探索高效的教學策略,為之后的學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一、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

        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意義兒童文學課是高等師范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學的課程之一。學前教育系統中幼兒教學語言、常識、計算、美術、音樂等五大教學領域中都蘊含著許多兒童文學知識,認真學好兒童文學課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做好幼兒教育工作的基礎,關系到幼兒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質量。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一直將兒童文學教學以中文專業的教學模式來設置,實際的兒童文學教學體系是承襲中文體系教學模式而來,極大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的專業特色及其獨特魅力。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質教育前線崗位的教師職位,他們的整體素質也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兒童文學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學的課程,是兒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樹立兒童的文學意識,有利于今后兒童知識的培養以及兒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時,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對象是以低齡幼兒園兒童為主,這一時期的兒童心智發展尚未完善,認知能力較差,作為他們的直接教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認識到幼兒文學的重要性,積極地學習兒童文學課,以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來督促幼兒的心智發展,順應兒童的發展天性,這樣才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上要重視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兒童文學的學習,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于能夠勝任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滿足學前教育要求。

        二、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兒童

        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現狀兒童文學課是以兒童的視覺為立足,關注幼兒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書,擁有很強的文學性及可讀性,有利于潛移默化的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同時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課程,對學生今后的教育任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學課上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技能培養的重要性,積極的提高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及其教學水平。然而,當前的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技能培養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的提高,同時也對今后兒童的發展產生了間接的不良影響。首先,教學模式相對落后。在展開兒童文學課教學時,部分教師依然沒有創新教學模式,持續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你聽我說”的教學方法早已無法適應當前的實際教學,導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聽課效率不高,參與熱情低下,外加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機會不多,使得整個課堂氛圍非常壓抑、無所謂,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對學生兒童文學課教學技能的培養;其次,實踐教學力度有限。兒童文學課對學生的實踐性要求較高,學生必須掌握好理論知識,還必須懂得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學前教育中,但是現今的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嚴重脫節,教學中沒有作出明確的教學目標,也缺乏對兒童文學課上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相關要求,使得學生的真正實踐機會較少,很多學生只能“紙上談兵”對知識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論知識上,學生教學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檢驗教學質量,進而對教學進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卻也是制約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重要問題。當前兒童文學課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試形式來完成,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只注重學生的卷面考試成績,而學生教學技能并不是通過卷面考試就可評估出來的,這樣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技能的考核評價,學生的文學素養高低得不到體現,考核內容不夠全面。

        三、關于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對策思考

        (一)夯實學生兒童文學課程理論基礎

        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兒童文學課學習過程中,僅僅學習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提高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兒童文學基本理論知識,才能有效的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技能,做到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對當前的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教學現狀,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性的改革教學方式,兒童文學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理論基礎的學習,體現出職業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實學生兒童文學課理論基礎與強化學生教學技能聯系并重。兒童文學課的理論知識主要以教學內容的適用性為基點,需要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又要可以指導實踐教學。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整合教學知識,將“理論與實踐想融合”作為課程教學手段,對兒童文學基本理論進行教學過程中并結合理論指導學生的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加強學生校內兒童文學實踐能力培訓

        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需要加強學生校內的兒童文學實踐能力訓練。兒童文學課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必須認識到培養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重要性,在對兒童文學的各種實踐及其模擬訓練中,把培養學生教學技能列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教學實踐并重,并加強學生的實際訓練強度,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訓練,教學能力及其教學思維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據兒童文學課程中文學作品的不同特點和表達形式,對學生也應采取不同而相適應的教學技能培養訓練。比如,“兒歌”,這是學前教育活動中比較常見的方式,依據幼兒的審美特點,教師必須強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歌朗誦及其表演訓練,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學中帶動幼兒學習兒歌的效率。

        (三)強化與幼兒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資源

        為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兒童文學教學技能,應該加強與幼兒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真正深入到實際的幼兒教學機構中,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技能的提高。所以,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讓學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兒教學環境里。為此,在兒童文學的是實踐教學中,可以邀請有關學前教育的優秀教師來與學生進行教學演示或演講,同學生一起溝通,哪些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兒童文學素養,解答學生關于兒童文學課所學知識的困惑,盡可能的提供給學生前線教師的教學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完善學生見習及其實習的相關工作,在學生的教學實習中聘請相關專業教師來指導,有效提高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促進學生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

        (四)改革考核機制,提高學生的實踐觀念

        為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學前教育兒童文學的考核應該作出有效的改革,將學生的教學技能列為考核重點,比如學生技能的展示、教學案例的編制,活動的參與度等作出相關的比例安排,要實現“教學做”的教學模式。在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中,教師必須完善當前的教學考核機制,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關注學生實踐觀念的提高,給學生傳達實踐的重要性思想。兒童文學課教學中將考核方式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卷面理論考試,一部分為學生教學技能的考核,以此綜合提高學生的教學整體技能素質。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的一線教師,也是幼兒關鍵的啟蒙老師教師,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兒童文學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習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兒童文學課上培養學生教學技能有利于學生勝任今后的教學任務,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因此,必須深入分析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提高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進而保證今后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

        作者:嚴倩 單位: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王冬梅.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學生教學技能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的技能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26:34.

        第3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微格教學;訓練模式

        一、微格教學在學前教育教學的應用現狀

        筆者通過發放問卷,對所任教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近兩年的微格教學情況進行調查。調查顯示,81.6%的學生認為微格教學對本人教學技能的提高有較大的幫助,教學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超過80%的學生認為在微格訓練的評價環節,他們的教學反思意識、反思水平有所提升。由此可見,微格教學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對相關教師的訪談中發現部分教師對微格教學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相關教材和參考書籍匱乏,難于借鑒;缺乏對微格教學理論的學習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有的教師認為現有的教學模式已經能夠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了,無需開展微格教學;普遍存在微格教學課時不足,學生遠遠達不到微格教學要求的技能訓練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微格教學的作用及質量。教師的微格教學素養直接決定了微格教學的開展情況,是影響微格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微格教學素養包括微格教學的意識與態度、理論與實踐、能力與創新三個層面。意識與態度。首先是對微格教學重要性的認識,能夠意識到微格教學的有效應用對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有著重要作用;具有應用并開展微格教學改革的意識;具有對微格教學的過程模式和評價模式進行評價和反思的意識。理論與實踐。理論知識的掌握是技能形成的基礎,只有掌握基本理論及真正內涵,才能去除對它的片面認識,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微格教學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貫通。能力與創新。一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對教學的有效支持;二是微格教學設計能力,指導并促進學生內在的教育素養和外在的教學技能有效融合;三是建立評價機制能力,引導學生對各個教學技能環節的評價。四是微格教學研究的能力,能夠深入研究學前教育專業微格教學的特點及效果。

        二、學前教育微格教學系統的建設思路

        1.技術先進,功能完善。微格教學系統的技術指標應與現階段高新技術接軌,采用先進的數字化傳輸、數字化存儲和網絡應用技術。視頻課、微課程生成性資源符合教育部標準,支持集中管理、微格訓練、量化評價和網上預約、反饋管理、實時直播、同步錄制、在線點播等。滿足教學資源的制作、設計、運用、管理、評價;遠程示范課堂的學習觀摩,與幼兒園對接實現遠程導師指導等;提供系統生成視頻資源的遠程上傳、下載。具有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培訓技能的多樣化、反饋及時化、學習網絡化、數字化、系統擴展無限化等特點。微格教學系統由主控室、大微格教室、數間小微格教室組成。主控室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能對所有設備集中控制和管理,能實現對每間微格教室的直播、對講、評價、資源管理等。主控室設備主要有主控服務器、資源管理服務器和資源管理平臺。每間微格教室都能在本教室進行錄像、控制、回放、點評,能實現微格教學、遠程觀摩、交叉學習等。微格教室配置高清攝像機機,微格分控平臺、多媒體播放設備等。讓學生在互動的環境下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教師可同步或異步對參訓學生的課堂授課過程進行分析、指導,幫助學生在模擬實際情境中掌握相關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2.仿真環境,對接職場。將微格教室的環境創設作為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由學生定期設計、制作與布置。仿真幼兒園教學環境,置放活動式幼兒桌椅、玩具柜、玩具等,墻面、窗簾等處處充滿學前化的元素和特色,讓學生恰如身臨其境,感受職場文化環境的陶冶,培養她們的職業情感,幫助學生實現角色定位、全身心投入角色的塑造。微格教學系統作為教師教育實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園虛擬仿真實訓室等均建設在同一座樓宇,形成集中式、一體化的實訓基地,便于資源的共享與利用。

        3.資源平臺,共建共享。注重微格教學資源庫建設,將學前教育專業的微格教材、教學案例、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電子教案等以及學生在進行微格訓練時產生的一些比較典型的視頻案例應及時通過系統篩選出來,經過分類、整理上傳到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形成教學資源庫。通過互聯網讓資源流動起來,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和相互提高的目的。學生可隨時調用資源,支持翻轉課堂式的微格教學訓練。

        4.專業管理,技術支持。微格教學系統應配備專職教育技術人員進行管理,管理人員的素質是影響微格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微格教學的功能及特點,做到培訓到位、管理到位。為有效發揮微格教學系統的作用,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微格教室的使用,通過預約平臺進行網上預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安排訓練,發揮微格教學系統的最大效益。

        三、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微格訓練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將來的教育對象主要是3-6歲的幼兒,幼兒具有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幼兒園的上課形式不同于中小學,教師會更加側重于吸引幼兒注意力、示范與表達、應變幼兒的各種反應[4]。因此,學前專業的微格訓練模式在借鑒一般的師范生微格訓練模式時,應注意結合幼兒特點。按照幼兒教師教學技能的分類:導入、提問、講解、游戲、示范、組織、小結和評價,探索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微格訓練模式。

        1.理論學習,技能應用。理論知識包括對微格教學的相關知識和對幼兒教師教學技能的掌握兩個方面。在實施微格教學訓練之前,教師先講授微格教學的產生背景、理論基礎、特點、分類標準、訓練步驟、評價理論等內容,使學生對微格教學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初步的微格教學認知結構,通過微格教學環節的訓練幼兒教師的教學技能。訓練以具體目標為導向,達到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職場的應用與對接。

        2.確立項目,示范觀摩。微格教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每次訓練的教學目標微小明確。教師要根據幼兒教師教學技能的分類分解教學過程,針對一、二個教學技能開展訓練,提出本次訓練的技能、具體目標、注意事項等,讓學生明確“做什么”和“為什么做”。實訓目標確定后,教師選擇典型案例的教學視頻在大微格教室進行播放,并針對某些難點、重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講解、分析和示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教學錄像的評議,在具體情境中加深自己對教學技能的理解,使得學生在評價他人作品的同時對后續自身的微格實踐產生目標感,讓學生清楚“怎么做”。

        3.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學生根據需要培養的教學技能選擇教學內容,對教學目的、分析教學對象、安排教學過程,選擇教學媒體、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等進行教學設計,根據教學設計編寫微格教案,詳細說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及時間分配,這是教師理論和實踐的連接環節,進一步內化知識的理解,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初步清楚“我該怎么做”。

        4.角色扮演,同步錄像。角色扮演環節,由學生自由分組形成微型課堂進行課堂教學的模擬演練,每個小組5-10人,其中一名學生扮演幼兒教師,其余的學生扮演幼兒,由幼兒教師將準備好的一段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說課,以便小組成員明確所訓練的技能、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思想和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后展開模擬教學,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學活動要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的和多媒體教學的合理運用。

        5.錄像分析,互動評議。教學活動后,小組成員和指導教師共同觀看教學視頻,教師引導學生對小組成員的教學實踐進行評價和反思,由扮演幼兒教師角色的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找出成功與不足,檢查是否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隨后小組其他成員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小組評價;最后由教師做總結性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個性特征修改系統提供的客觀評價量表,并要求學生認真填寫,以提高評價效果。

        6.總結歸納,反復訓練。微格教學是以“大目標———小步子———螺旋上升”為策略。經過評價,總結歸納,如果預期目標達到了,則可進行其他技能的訓練;若目標沒有達到,則根據評價環節得到的反饋問題修改教案,再次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反復訓達到預期目標。

        第4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要求教師的培養必須突出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推動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開展規范化的實踐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學前教育學課程須秉持實踐取向,重新定位課程目標,突顯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調整課程結構,強化課程的實踐取向;優化課程內容,滿足職業的實踐能力需求;創新“任務設計、提供資源、解決任務、反思提升”的3RD教學模式,突出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轉變考評方式,重視實踐過程的評價;加強與教育實踐課程的整合、管控,鞏固和擴展課程的實踐能效。

        關鍵詞:

        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實踐取向;卓越教師培養

        為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針對當前我國教師培養仍然存在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薄弱”[1]等突出問題,教育部在2011年10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針對我國現行教師教育課程的弊端并借鑒國際教師教育的經驗,提出了“實踐取向”的改革理念。隨后,2014年9月18日的《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抓手,突出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推動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開展規范化的實踐教學,從而推動師范院校深化教師培養機制、課程、教學、師資、質量評價等方面的綜合改革。誠然,實踐取向是教師教育課程應有的核心理念。教師專業的實踐性本質和教師知識研究的新進展要求教師教育課程必須關注和解決實踐問題,指向于未來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在遭遇“在培養學生教育實踐能力上乏力”的困境之后的必然選擇。

        一、學前教育學課程的現狀剖析

        學前教育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是傳統三學課程之一,理應受到師生的重視。現實狀況是教師老生常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對課程興趣不濃,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效果欠佳,課程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反而陷入“學生厭學、教師懶教”的困境。形成當前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長期以來課程教材更新不夠,沒能及時反映出幼教改革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新內容。第二,教師教育觀念老化,仍然沿襲“滿堂灌”的傳統模式,沒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第三,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價值認識不足,對理論學習有抵觸情緒。諸此種種使得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淪為“掛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枯燥理論復述。

        二、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策略

        依據卓越教師計劃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政策導向,學前教育學課程應當秉持實踐取向,“必須關注教師的專業實踐和教育現實問題,必須支持實踐問題的解決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必須支持對實踐的反思和教育知識的建構”[2],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刻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課程目標,突顯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提出要“著力提升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一批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綜合素質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兒園教師”。[1]在此指導下學前教育學課程目標需重新定位:(1)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樹立現代、科學的教育觀念;(2)要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環境創設與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能力、設計和指導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能力、科學評價和引導幼兒發展的能力等,具備從事幼教職業的基本專業技能;(3)要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分析、解決幼兒教育的實際問題,在實踐和反思中將“外在直接傳遞的理論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實踐性知識和技能。這一課程目標強調了對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培養,突顯了學前教育學的實踐性。

        (二)調整課程結構,強化課程的實踐取向由于二元認識論對人們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學前教育學課程始終被貼上與“實踐”相對的“理論”課程標簽,導致課程與實踐脫離,這也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傳統三學課程改革面臨的最難解的隱疾。事實上,實踐課程中包含有理論的授習,理論課程也設計了實踐內容與環節,實踐與理論并非區別課程性質的標準指標。當前,應當結合改革背景和人才培養的需要,科學調整課程結構,改變以往用理論課和技能課區分課程的方式,將課程整體劃分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1]當然依據慣例,結合課程內容的特點,有些課程會偏重于技能培養,有些課程則會偏重于理論研習。但此處課程間只有理論內容與實踐環節比重的區分,而不再是課程性質的區別。作為教師教育課程,學前教育學課程應當改變傳統的定位,強化課程的實踐取向,將實踐內化為課程的標準,滲透到課程設置、設計與實施的全過程中。一方面,對幼兒園教師工作流程、崗位職責進行分解,將其與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有效對接,形成模塊化、任務化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深度剖析《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在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中反映專業標準的理念和內容,逐條落實專業標準的具體要求,具體見圖1和表1。

        (三)優化課程內容,滿足職業的實踐能力需求基于課程目標的重新定位,學前教育學課程需“突出實踐導向的課程內容改革”。其課程的建構不應遵循學科邏輯,不應過度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應當遵循實踐邏輯,從教育現實問題出發,圍繞實踐問題來組織教師教育課程[2]。慎重選擇和整合教學內容,推陳出新。積極更新教學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及時吸收兒童研究、學習科學、心理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1]課程教學內容尤其要反映當前國內外關于兒童發展與評估、早期適宜性教育、師幼關系、幼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新進展,激活課程的時效性、生命力和持續增長點,開拓學生的專業思維和學術視野。課程內容與實際緊密結合。除了微觀上了解和把握幼兒園的常規組織、管理程序及具體狀況,更要主動關注學前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比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入園難”“擇園貴”“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困境”“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與誤讀”等。解讀學前教育的相關政策文件,比如《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學前教育的發展動態和前景。分析教師的專業實踐需求,圍繞教師的必備知識和能力來組織課程內容,并將其與實踐問題結合起來設計,充分融入優秀幼兒園教育教學案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和批判反思能力。

        (四)改革教學模式,突出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依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精神,要達成課程的實踐性目標,重在拋棄傳統“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而要秉承“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展自主式、合作式的探究學習,靈活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為學生思維和行動的解放營造寬容、共生的學習氛圍,真正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師教學方式和師范生學習方式,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1]鑒于此,筆者嘗試對學前教育學課程進行實踐改革,總結出3RD教學模式:即任務設計(Design)、提供資源(Resource)、解決任務(Resolve)、反思提升(Reflection)。1.任務設計(Design)課程設計的主體思路秉承“將理論原理應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將理論原理與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引入現實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從而設計多樣化的實踐任務。任務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如下幾種設計形式:(1)思考討論型任務。即對提出的任務對象進行專業性、多角度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加深對任務對象的認識,開闊專業視野,激發思維的延展面和縱深度,包括能引發辯論的爭議問題,比如“幼兒學習英語利弊之爭”“幼兒男女同廁與分廁之爭”等;有待解決的難點問題,比如“農村幼兒園發展的困境”“學前教育發展的量與質”“幼兒園教師的素養與專業成長”等;值得探討的真實案例,比如“虎爸虎媽的教育之思”“幼師虐童案引發的思考”等。(2)分析解決型任務。即針對具體的任務對象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這類任務多與教育現實和教學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包括當下學前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比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入園難,進公辦園更難”等;學前教育教學實踐問題,比如“不愿喝水的豆豆”“家長的煩惱和孩子的童年”“六一節的主題墻”等;還有針對幼兒園具體教育活動及游戲活動案例進行的主題式切片分析。(3)模擬操練型任務。即通過創設仿真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操練從而初步認識和掌握保教技能的任務,多涉及教育教學的微觀領域,比如讓學生分小組設計并布置幼兒園某一班級的環境,讓學生模擬組織表演各種形式的游戲,讓學生模擬家園溝通的場景,讓學生模擬完成某一領域的一次教學活動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要求設計不同形式的任務,既可以是單一任務,也可以是多種類型任務的組合。2.提供資源(Resource)資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支撐,也是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和行為的起點。將多樣化的資源呈現給學生,教師將思考視角從傳統的“要教什么、能教什么”,變換成學生的“要學什么、能學什么”,關注學生學習的程度、狀態、興趣和境況,讓學生依據所需自主選擇、利用和組織資源。資源既包括教材、文獻、書籍、報刊等平面媒體資料,也有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料,還有諸如MOOC、精品課程等網絡資源,教師的指導也是重要的資源。事實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并非易事,教師要能敏感把握專業發展的動態和走向、清晰辨識信息的真偽、有效篩選優質精良的資源、科學選取資源的最有效呈現方式,還要考慮資源的深度利用率。3.解決任務(Resolve)每一項任務的解決就是一個完整的實踐體驗過程。以往的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學習脫離了具體情景,縮水成對抽象術語的記憶。”[3]現下將理論知識置于具體任務的分析解決中,將實踐體驗整合到課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分析思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實踐中去,提升實踐能力。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變講授者為指導者,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創造自主探究的氛圍和機會,學生可選擇自學、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形式,教師依據任務的性質和內容運用問題解決法、頭腦風暴法、辯論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模擬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多元化地批判和反思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議,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從而切實增長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4.反思提升(Reflection)教育教學技能的形成雖然十分重要,但它只為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必要的條件,而非實踐能力的全部,比操作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像教師那樣思考”[2]。課程必須提供學生消化和反思的時間、空間,為實踐的審視和反思提供多重視角,引導學生有效地溝通理論和實踐。同時學生應對自己的經驗和觀念進行反思,在此過程中主動建構或重建教育知識,發展實踐智慧。反思是個體基于教學理論和理性分析,將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主要經驗(primaryexperience)進行分析概括的過程[4]。在每一項任務完成之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任務解決過程中發生的有意義的現象、情況進行描述和分析,判斷其與任務結果間有何聯系及聯系發生的機制,從而將教育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清晰呈現出來,從中有意識地發展和提升實踐智慧。以下是結合具體的案例呈現3RD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教育內容: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指導教育目標:讓學生掌握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方法與技巧任務設計:(1)觀看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育活動《多彩的京劇臉譜》;(2)觀察和剖析活動實施中開始、展開和結束三個環節中教師的行為與幼兒的反應;(3)分析和評價活動實施的效果、亮點和存在的問題;(4)剖析問題的成因,找到解決的方法;(5)重新設計這項藝術領域教育活動,在微格教室錄制下來,然后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和交流,進行集體研討。提供資源:(1)幼兒園大班藝術領域教育活動《多彩的京劇臉譜》視頻;(2)教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3)文獻資料(略);(4)手機網絡,多媒體設備,微格教室;(5)教師的指導;(6)三份需完成的表格,包括“活動觀察表”“活動分析評價表”“活動設計方案表”。解決任務:本次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合作精神,學生們分為四個小組,先觀看視頻,然后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資源進行分析、討論和實踐,教師適時引導、點評和指導。最終各小組順利完成了三份表格,并提交了一份自制的模擬教學活動視頻。反思提升:(1)小組內交流分享本次課的收獲;(2)提交一份課程心得體會。以下摘選的是學生的一段課程反思:教師通過提問來推進教學進程時,問題應該基于幼兒現有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水平來設計,應該是幼兒通過思考能夠回答的問題。如果幼兒不能順利回答出問題,那教師必須反思問題是否設計的合適或是提問的技巧是否存在問題。比如視頻中金老師想讓幼兒明白各種色彩的臉譜有著不同的文化表征,金老師首先直接問幼兒紅色臉譜代表什么意思,幼兒回答出來了,可當她問黑色臉譜代表什么意思時,大部分幼兒回答不出來,金老師補充問黑色臉譜的代表人物有誰,幼兒說有包公,金老師再次問黑色臉譜代表什么意思,幼兒就回答出來了。可接下來金老師又直接問白色臉譜代表什么意思,有個幼兒起來回答說代表曹操,金老師再次強調問題,結果幼兒都很困惑地看著她,給不出答案。此后金老師好像反應過來了,接下來就調整了提問的順序:先問臉譜的代表人物,再問這些人物的性格,最后問臉譜色彩代表的意思,幼兒在金老師的引導下終于答出了這些問題。整個問答過程并不順利流暢,在我看來問題有二:其一,金老師想讓學生理解不同色彩臉譜的文化表征,這對幼兒來說是個非常難理解的內容,這一目標是否適合幼兒當下的身心發展水平,值得探討;其二,金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和已有的知識儲備。依據思維發展中先具體后抽象的特點,教師的提問應該先讓幼兒了解每種色彩的代表人物有誰,然后再說出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從而引導出臉譜色彩背后代表的文化意義。并且幼兒之所以能回答出紅色和黑色臉譜的意義,應該是對關羽和包公兩個人物比較熟悉。可是他們對曹操、竇二頓、典韋等人物不太熟悉,如果教師不引導,幼兒是無法順利回答出問題的。

        (五)轉變考評方式,重視實踐過程的評價對學前教育學課程考核方式和形式進行改革,重視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力求評價更加全面、客觀,調動和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加大過程性評價所占的比例,將學生的日常作業、課堂表現等納入考核并成為重要指標,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監督,關注學生的常態表現而非終期性考試成績。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提高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改革課程考核的形式,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不再以突出理論記誦的卷面考試為主要考核形式,而是靈活采用口試、實操練習、模擬教學等形式,引導學生把學習目標從提高試卷成績轉向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5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訓;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簡介】任建龍(1984-),男,陜西寶雞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碩士;吳振東(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碩士。

        十九世紀末至今,中國臺灣地區(下統稱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經歷了萌芽期、過渡期、受挫期、停滯期、再生期、茁壯期六個階段,在此過程中,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日本、歐美等學習,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日臻完善。臺灣“教育部”1985年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和1984年頒布的《師資培訓法》對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幼兒教師教育課程)做了統一要求,因而,臺灣多數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方面表現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綜合考慮臺灣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處地區經濟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質的基礎上,選取了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亞洲大學(私立)人文社會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首府大學(公立)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以及臺灣新竹教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幼兒教育系課程規劃進行分析,現將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特點闡述如下。

        一、職業性

        “高等教育的職業性既是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實踐問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過于強調學術性,而職業性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致使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出現缺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職業性的把握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1]在臺灣這樣高學歷化的地區,就業難的問題顯得更為嚴重。臺灣勞委會統計長鄭文淵指出,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臺灣薪資水平成長有限、物價上漲沖擊消費意愿等造成臺灣招聘崗位大幅度減少,這是臺灣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僅2000多萬的臺灣高校林立,竟達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過高(近幾年都在95%左右),畢業生人數過多,這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重要原因。這種背景下,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職前培養課程設計試圖通過加強職業性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力求使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立于不敗之地。

        (一)課程開設以教育實踐為導向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對于職業性的強調首先體現在課程開設以能力本位為導向。臺灣高校根據社會對于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標定位,明確細分了幼兒教師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兒專業知能、幼兒教育專業知能、幼兒教學創新及反思能力、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等,并切實將這些職業核心能力滲透到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去,通過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如,通過《幼兒園課程設計》使學生了解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論,了解幼兒教育課程的目標和結構,分析幼兒園課程綱要,討論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相關議題,練習設計統整性的幼兒園課程活動。通過為期1學年、4學分的《幼稚園教材教法》學習使學生掌握身心領域、語文領域、藝術領域、探索領域,以及各領域之教材教法。透過課堂講述、討論、坊間教具教材評析、教具教材設計與教學演示,培養學生的幼兒園教學實務知識與能力。通過《幼兒語言表達》培養學生了解幼兒語言的獲得與學習,提高學生與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能力,并探討常見的語言問題與母語之外的語言學習相關課題等。通過《幼兒行為觀察》使學生重視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并掌握觀察幼兒行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通過《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使學生了解學習環境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系,掌握學習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和理念,學會分析幼兒環境常遇見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幼兒評量與輔導》使學生掌握對幼兒進行人格、氣質、身體動作、感覺、智力的評量、評分及解釋。通過《幼兒教具設計與應用》使學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學會應用、保管、收納和保管教具。其次,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注意將能力本位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模擬實踐為主線,例如教師會給學生拋出一個論題請同學們運用相關知識討論、作報告。二是在課堂之外,幼兒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有大量的幼稚園見實習及詳實的相關記錄,此外,還可以通過工作坊、幼教周、喜樂夏令營、幼兒輔導個案研討會、健康兒童夏令營等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臺灣高校對于幼兒教師的培養還廣泛采用跨系學習方式,以便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優質、更為專業的教育資源,如《鍵盤樂》在藝術系上,《英語教材教法》在外語系上。

        (二)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結合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職業性還體現在將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相結合,將專業要修習的課程和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類課程相結合上。在臺灣,修習師資培育類課程獲得《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學分證明書》是取得幼稚園教師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為了提升幼教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臺灣高校普遍將幼兒教師師資培育類課程融于學生的學程之中。從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系師資培育課程表(表1)可以看出,這些課程是保證和提升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必要課程。

        臺灣“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幼稚園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都明確規定幼兒教師的學程中至少要修習26學分的師資培育課程(各校幼兒教育系規定的具體學分數不盡相同)。各校師資培育學程之具體科目、學分數、每學期修習學分數之上限及修業期程由各校擬定,報經“教育部”核定批準后方可實施。師資培育類課程大部分為必修課程,且和幼兒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重疊,剩余為限選,但是無論是必修還是限選,它們都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養、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密切相關。學生必須修滿至少26學分才可能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才可能從事幼兒教師一職,這樣一來,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就將平時學習和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取緊密結合起來,“硬性”地促使學生認真學習師資培訓類相關課程。前頁為臺灣首府大學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規定未來的幼稚園教師職前培養過程中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課程(26學分,見表1):

        此外,臺灣高校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極為重視師德教育。雖然自古以來教師的師德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當下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反映出師德問題仍舊是教師教育的軟肋,師德教育迫在眉睫。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普遍重視師德的塑造,例如專門開設《幼教人員專業倫理》課程,用一學期時間來學習,旨在培養幼兒教師的專業倫理知能,并以議題討論、幼教現場案例收集和邀請幼教工作者實務分享的方式,從不同的主體提出不同觀點,探究幼教人員專業倫理相關議題,議題內容豐富、涵蓋國內外,主要包括:幼兒教保育的內涵、幼兒教保專業倫理、倫理規范與倫理兩難、幼教人員倫理守則、幼教人員的角色與言行舉止、幼教人員與幼兒家長關系、幼教人員與園所主管同儕關系、實習老師的專業倫理、與幼教人員的生涯規劃與專業成長等。最終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和相關議題的探討,理解和內化幼兒教師職業倫理。

        (三)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

        臺灣高校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并在向歐美、日本等國家學習的過程中,借以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橫向來看,《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規定國民小學和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必須包括教學基本學科課程、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學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四類。從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等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來看,其學程主要包括通識學程和系學士班主修學程兩大類,通識學程類似于我國大陸的校級公共課程,系學士班主修課主要包含學院基礎學程、幼兒教育系核心學程、本系學士班專業選修學程(一般為多選一)和一個副修學程。幼兒教育系非師培生畢業時不得少于128學分,師培生不得少于148學分,二者相差的學分主要集中于專業選修學程上。從具體內容可以將這些課程分為研究法類課程、兒童發展類課程、兒童教育學類課程、保育與家政學類課程、媒體類課程、創意類課程、管理類課程、社會學類課程、特殊教育類課程等模塊,每一模塊又包含具體的多門科目,如媒體類課程包括媒介傳播、兒童刊物編輯與制作、兒童廣電節目企劃、兒童多媒體的設計與制作等。

        縱向來看,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層次清晰、相互銜接、層層遞進,例如在入學的前兩年,課程主要以通識課程、學院基礎課程為主,并逐年增加幼兒教育系核心課程和學士班的專業選修課程,通識課程和學院基礎課程同步減少。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學生還必須參加為期至少8周的幼兒園實習,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其次,該專業學生4年的學分(包括選修)的分配也較為適宜,大一42學分左右,大二51學分左右,大三63學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學分左右,選修科目比例大,課程彈性大,畢業時只要按規定修夠要求的學分即可。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設計以社會需求為重要依據,切實力行,從學生一入學就直接指明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職業和就業方向。以下為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的縱向學程規劃圖:

        二、基礎性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基礎性,體現在課程設計凸顯了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基礎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論兩塊內容。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計緊密圍繞其專業培養目標,狠抓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其重視綜合素質教育和強化專業素養的特點直接反映著課程設計的基礎性特征。

        (一)重視綜合素養教育

        從選取的5所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規劃來看,通識教育在臺灣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備受重視。

        臺灣高校普遍重視通識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凸顯了內容的豐富性和必修選修安排的適宜性。一般來說,大部分臺灣高校的通識課程主要包含文學(包括賞析與寫作)、英語(包括閱讀、聽講、寫作和實用)、計算機、軍事與國防、體育、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九大領域,這九項是臺灣高校規定的要成為臺灣合格公民必須要修習的領域,藉以形成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針對學生興趣和某些領域具體內容的多樣性,在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藝術創意、倫理學議題、休閑與當代社會、人權與民主、全球化議題、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等,學生可以在這四個領域進行選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從臺灣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的學程來看,從大學4年期間,學生每年都要對這些領域中的某幾個取得一定的學分,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學生只要每學期選取每個領域的一個科目即可。

        (二)強化專業基本素養教育

        在臺灣,大部分的幼兒教育專業開辦于師范院校,隸屬于教育學院或人文教育學院。各院基礎課程非常強調師范生的基本素養,普遍為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育行政、教育哲學、教育研究法、心理測量與統計、教育經典研讀、教育社會學、教師職業道德、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等科目。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程包括認識幼兒和認識幼兒教育兩項。在認識幼兒方面,開設了幼兒發展與保育、幼兒心理學、幼兒語表達、幼兒文學、特殊幼兒教育、兒童早期閱讀與發展、幼兒自主游戲理論與實務、幼兒議題探討等課程。在認識幼兒教育方面,主要開設了幼兒教育概論、親職教育、幼教思潮、學前融合教育、幼教課程模式研究、幼教統整教學課程發展、各國幼兒教育比較研究、幼教專題研究、感覺統合研究等課程。我們從幼兒教育專業的學院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門類的多樣性可以看出,臺灣高校重視學生專業理論素養的養成。除此之外,從臺灣高校幼兒教育系師資力量來看,教授理論課的教師大部分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博士,或職稱高且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在打造學生專業能力方面,學校除了設置大量的專業必修課程,同時也圍繞幼兒教師必須的核心能力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程,除了我國大陸大多數高校開設的領域教學法課程以外,還有大量的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如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園學習環境設計、幼兒行為輔導、幼兒班級經營、幼兒評量與輔導、兒童節奏樂、兒童歌曲與創作、鍵盤樂等。

        三、前瞻性

        課程是教育走向實踐的橋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課程設計才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實處。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時代性特點。

        (一)首先重視特殊教育

        從臺灣高校學前教育的課程設計來看,大部分學校不僅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兒童教育概論》,而且在專業必修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幼兒教育概論》《幼兒行為觀察》《幼兒游戲治療》《幼兒行為輔導》等科目。《特殊幼兒教育》的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實行學前階段特殊幼兒教育之專業知能與素養;激發接納有特殊需要之幼兒的教育愛,養成有愛無礙之精神;培養實行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設計之專業知能與家長溝通之能力。《幼兒行為輔導》的課程綱要指出:要通過課程的學習認識、理解、辨別幼兒健康發展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及其成因、輔導策略。能和幼兒建立良好關系,應用教育家滿足孩子需求的信念與策略教保幼兒,并經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輔導信念與態度。”

        (二)其次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他們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教育研究法》《心理與教育統計》《幼兒行為觀察》等多門課程專門培養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甚至個別高校還專門開設了《質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課程,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這些課程旨在建立學生對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徹底了解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理論與在研究中的應用、計算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各個統計數,培養應用SPSS pc+ 統計軟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統計問題、將分析結果做適當呈現與詮釋等能力。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大量采用學生分組研究、做匯報,教師歸納、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課程的期末考試,也采用獨立研究、撰寫論文、做匯報的形式進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將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切實形成學生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四、開放性

        在課程設計的開放性方面,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從培養目標來看,大部分高校重視學生未來生涯發展,強調學生興趣的多樣性和未來從事工種多種可能性,以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臺灣高校將幼兒教育專業不僅要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不但要將培養目標定位于托幼機構從業人員,而且要廣泛涉及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幼兒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幼兒文化產業行政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幼兒園教育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課后照顧中心保姆(如安親班保姆)、特幼照顧人員等。

        (二)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從課程內容來看,除了設置常規課程,還善于向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學習,引進了多種學前教育課程模式和教學法,并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課程、德國華德福課程、美國的高瞻課程、中國大陸的行為課程和五指活動課程、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意大利的蒙臺梭利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瑞士的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等。除此之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的視野和大教育觀,例如臺灣高校開設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務、社會教育科目,強調兒童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強調兒童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良性的影響下健康成長的個體。

        (三)培養方式的開放性

        首先,培養方式靈活。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逐漸向開放型轉變主要體現在各種類型的大學或學院均可以開設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課程,培養學前教育師資。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1994年頒布的《師資培育法》及《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中規定:任何一所大學或學院只要設有26個學分的幼兒教師師資培育課程,都能招收幼兒教師專業的學生。這就在政策上準許非師范類的大學和學院加入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行列,標志著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體制從最初的單一形式不斷向多樣化、開放型的模式轉型。

        其次,步出課堂的學生培養方式。臺灣高校幼教專業的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參加至少30場的幼兒教育專題講座,而且要對講座的時間、地點、內容、啟示等做詳細的筆錄,并得到系部相關部門蓋章方可承認和存檔;除了大一修習一年的《服務與學習》0學分之外,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至少8小時的志工服務,如義務清潔校園活動,有的學校甚至規定學生每周必須有30分鐘的志工活動;除了三、四年級幼稚園教學實習的6學分和平時的參觀幼稚園、見習、試教外,學生在三、四年級須自行見習或通過幼稚園教師的介紹,提交至少160小時的個人實習紀錄,并要在得到認證之后存檔。除此之外,還針對幼兒專業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加兒童夏令營、幼兒教玩具制作比賽、幼兒輔導個案討論會等。

        【參考文獻】

        [1] 劉國磊.高等教育的職業性發展規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06).

        [2]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歷史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鐘啟泉.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 陳琦,呂蘋.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與啟示[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1):29-36.

        [7] 張杰.臺灣學前教育研究概況[J].教育科學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陽.臺灣幼教師資培養簡述[J].學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黃富順.臺灣技職教育新近發展與特色[J].教育發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龍,吳振東.臺灣高校關于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的研究綜述[J].兒童發展研究,2011,(04):1-3.

        [11] 張頷.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及啟示[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12):32-35.

        第6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在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以下稱《規劃綱要》)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系于教育”,這標志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視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乘著這股春風,我校于2011年始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幾年來該專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結合教學實踐與畢業生的信息反饋,筆者發現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教育密切相關,而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漠視,是影響其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是語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標。語文素養的內涵極其豐富,可以說是個體發展及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反觀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素養的積累,這種現象無疑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終身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多數幼兒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注意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欣賞等知識領域的學習和積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三是掌握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四是具備講、唱、跳、彈、畫、組織課程和游戲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觀摩、記錄、評價幼兒和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寫工作計劃、總結與報告的能力。這些要求當中,有許多都是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的。那么,如何發揮語文學科在學前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對此,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并結合訪談、問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力求對教學能有所啟迪,尋求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出適應當前幼兒教育要求的合格畢業生。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一)語文知識與技能水平偏低

        1.閱讀面窄

        筆者曾圍繞部分中外名著閱讀情況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他們絕大多數也是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一二的,完整閱讀的學生數為零;除了語文課本外,他們很少主動涉獵文學作品,至于老師布置的讀書筆記,往往都是上網抄襲應付了事。總體呈現出閱讀量小、涉及面窄,語文知識匱乏的特點。

        2.技能薄弱

        作為考量語文知識有效途徑的寫作和口語表達,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最為薄弱的環節。表現在寫作時要么是無話可說,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語句不通順,錯別字連篇。部分畢業生在工作中出現不會撰寫應用文書、教案設計不合規范等問題。口語表達則體現在普通話語音不準,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等方面。

        (二)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好

        1.學習態度消極

        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源主體大多為義務教育過程中被邊緣化的人群,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重技能輕基礎”思想的存在,以致他們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舞蹈、聲樂、手工等方面的訓練,而對語文科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語文課堂上熱情不高,甚至是純粹的被動性學習,認為語文科可有可無。對于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也只有極少數會認真對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襲。

        2.缺少交流動力

        語文課堂本應是思想碰撞、語言交流的舞臺,但目前上課的狀況卻是積極發言的學生只有個別少數,大多數學生缺乏師生語言互動的熱情。例如,我校語文課一直有安排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的良好傳統,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越來越不盡人意。本應口齒伶俐的學前教育專業班級,在此項活動中也常常出現冷場現象,要么事先沒有準備,言之無物;要么只言片語地應付了事;更有甚者緊張到手足無措。長此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以及知識的缺陷,使得他們無法將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融會貫通,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三)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偏頗

        1.情感體驗缺乏

        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介紹的各種背景知識一無所知,缺乏興致。在分析課文中情感較為豐富的段落時,很多學生很y進入情境,更談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認為這樣的文章矯揉造作。如《邊城》中擺渡人與過渡人在錢財方面的謙讓,學生認為不切實際,迂腐可笑;對于文中所傳遞的祖孫情,學生也無法有深刻體會。至于《勸學》《師說》等文言文名篇,他們連讀懂都難,更談不上心領神會了。這樣缺乏豐富情感體驗的學生,很難相信他們在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備健康情感的兒童。

        2.價值觀有偏差

        知識面窄使他們的價值觀形成和審美能力發展都受到限制,經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或因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表達出來的完全變味。例如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同情瑪蒂爾德的遭遇,但卻很難總結出導致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有學生甚至認為瑪蒂爾德用十年辛勞來還債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這些都可見他們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價值觀。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也不難發現這一點,如《記一次令我難忘的聚會》,學生大多選取了記敘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流于俗套,不是去燒烤就是去歌廳唱歌,流水賬似地記錄過程,根本無法表達出“難忘”的原因,情感表達十分蒼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1.生源素質較差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作為義務教育邊緣化的一個群體,大多數中職生對學習從喪失信心進而到喪失興趣。基礎知識的不扎實,也使他們在想有所改變時力不從心,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上來。在連串打擊之下,喪失了進取心和表現欲。

        2.考核方式單一

        當前我校語文學科考核方式的單一、僵化,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的是同一張試卷,這樣的方式缺乏專業針對性,也不利于對學生做出全面科學的評價,更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這樣的考核制度會導致學生學習方式被動、學習動力不足。

        3.網絡產生沖擊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的收集較以往更為便捷,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網絡。例如,每次布置課后思考題,學生經常是通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來獲得現成的答案,而非結合課文開動腦筋,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對于本就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中職生而言,與其手捧紙質圖書,不如點開微信直接語音聊天,連最起碼的文字輸入都省略掉。網絡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便捷作用我們不可否認,但對于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改善的中職生而言,他們卻沒有成為網絡數據大時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運工一般,光憑聽和看來接受外界信息,這種無須大腦積極參與的被動接受性認知活動,非常不利于學生進行主動、深入的辨別和思考。

        (二)語文課程設置的陳舊

        1.語文教材的單一

        目前,我校語文課程的設置仍未能很好地與專業相結合,多年來各專業都是統一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訂的語文教材,內容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職教育的職業性,但是卻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對于語文知識的具體需要。不能與學生的專業相聯系的教材,肯定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傳遞給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相關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學習效果差可想而知。

        2.評價體系的老舊

        我校語文課程評價現在仍缺乏過程性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仍以書面考試的形式來體現,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漠視了個體差異的存在,容易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被動參與者,不僅不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使學生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喪失語文學習的信心。

        三、提高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加強學習內驅力的引導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后面對的工作對象主體是3~5歲幼童,在“蒙氏理論”中提出的九個兒童敏感期中,有八個是集中在這個年齡段,而且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兒教師加以啟發引導的,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對幼兒未來發展的影響相當大,所以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具備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這個專業,真正愿意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多為女生,情感表達比較細膩。語文老師應抓住這一性別特點,在課堂教學上力求做到教學語言豐富,達到以言傳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筆優美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朗誦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進而激發其閱讀文章,體會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課外,語文老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推薦一些情感表達豐富的優秀文學作品,或舉辦如讀書鑒賞會等活動,與學生共享閱讀體會,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與教師產生較好的感情共鳴,從而帶領學生走入更為豐富的語文天地。

        (三)加大教學策略改變力度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不要將教學重點過多放在語法講解等方面,而應尊重教學主體――學生,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功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創造獨立(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腦”。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思政課產生心理的拒絕,再加上部分教師上課過程中不講究方法,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他們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腦理論”,高職思政課堂實效性差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是能夠將時政資源融入思政課堂中,用學生身邊的、現時代的事實來講道理,就能令課堂鮮活起來,進而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思政課堂實效性的效果。

        (三)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對象思想特點的需要

        大學時期的學生思想更為獨立,好奇心強,想法多變,價值選擇多樣化,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尤其這個時期的高職學生,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再加上學校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國內外大事不感興趣,即使偶爾關注一下,也會因為自身學識不夠,理解不透,辨別能力不強而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W生在接觸到網上不良信息時容易產生激動情緒,在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負面新聞時,容易被消極的思想侵蝕,并可能在社交網絡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將這種負面情緒加以傳播,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把時政熱點融入思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直面那些可能產生歧義和糾紛的新聞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思想動態,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社會導向作用。

        (四)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俗話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在人的素質的競爭中,尤其是在國際人才素質競爭中,政治素質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個思想立場堅定、身懷赤子之心的人,絕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國、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個政治立場不堅定的人,即使滿腹學識,也很有可能為他人所用。一個學生的政治素質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時政素養,將時政教學融入到思政課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時政素養大有裨益,進而也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筆者在將時政教學融入思政課時,讓學生自己收集和組織材料,為其提供演講和辯論的舞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信心,還可鍛煉到信息檢索能力、組織溝通能力、演講辯論能力等。

        (五)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需要

        在高職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師的思想跟不上學生更新換代的速度,面對著新時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到課率低,聽課率更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教師從自身入手,改變陳舊的觀念,提升專業素養,把新鮮的知識和新鮮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在教學內容的改變上,融入新的時政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也是更新教師知識庫的一個方式;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采用與相應的教學內容(包括時政教育內容)相配套的教學方法則是不二選擇。

        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時政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益處很多,因此,要積極探索其融入的現實路徑。

        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思考

        (一)轉變教育者的觀念

        首先,高職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課教學的校領導,要重視從學校層面規劃和開發時政資源。要引導全體思政教師在攻破教材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時政資源,把時政資源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另外,還可以從學校層面倡導學生成立政治類、時政類社團組織,支持和指導這些社團組織開展活動,在學生中營造關心國家大事、討論國家大事的氛圍。

        其次,高職教師也要重視時政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將時政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的主體和最終實施者,一線教師觀念的轉變關乎整件事情的成敗。教師要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擺脫照本宣科,片面強調教材知識和體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勇于挑戰自己,積極探索思政課和時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時,教師也要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為了時政而時政,時政與講授內容結合不緊密,滿堂講新聞故事,這樣就偏離了思政課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時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課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夠,找不到合適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方面,從時政資源的量上來說,時政資源數量極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歸類工作瑣碎而繁重,讓部分教師產生畏難情緒,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去整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克服心理上的難關,與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討收集和利用資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從時政資源的內容來說,時政資源涉及的知識很廣,不僅有國內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國際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學過,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以解決所有的時政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進修。教師既要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又要不斷關注時政熱點,更要與同行不斷切磋,相互觀摩,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教師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現代高職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文化素養和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蝕,但又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意識,不喜歡被人控制,對學生口中的“洗腦”更是深惡痛絕,所以教師不能再一言堂。教師在講一些較敏感的時政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課堂中幫助學生得出全面、正確的觀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進行價值觀教育。

        (三)探索具體實施方法

        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所以,一線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要敢于創新,要勇于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接觸過的認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體方法,望與同仁們互相探討、互相進步。

        1.課前新聞評論

        首先是分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在分組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考慮小組成員的構成情況,如信息收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口頭演講能力等。其次,資料的檢索、整理、編輯。每周由一個小組負責提前做好這些準備,教師注意做到引導工作。

        再次是課堂評論環節。讓學生在10分鐘以內完成所準備的課堂匯報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須要有自己小組對新聞事件獨立的看法和評論,避免學生只進行簡單的新聞播報,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匯報后,班級其他學生可以進行互動提問。

        最后是教師點評。教師圍繞學生所評論的新聞,內容是否積極健康、論據和論證是否客觀充分、是否結合所學課本知識、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等進行點評,同時結合學生關注的就業面試基本禮儀、形象要求等知識對評論員進行點評。點評以鼓勵為主,同時恰當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動學生不斷進步。

        課前新聞評論難度較小,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較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較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但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處,即學生所講的內容與教師接下來要講的課程內容可能并無聯系,容易給人一種脫節的感覺。

        2.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時政熱點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時政導入新課或是上課過程中利用時政創設情境,都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時政觸覺。教師結合所授課程的內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為引子,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講《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時,可以將“大學生搗鳥窩被判10年半”的新聞作為安全導入。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利用時政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在講授《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時,可以結合蘋果7手機的開售以及喬布斯的個人經歷,說明“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

        利用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時政資源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克服時政與授課內容相脫節的弊端,還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時政研討沙龍

        時政研討沙龍,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當前所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邀請專家教授或者紅色學生社團(學校中的政治類學生社團組織)成員來到班級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沙龍主題的確定、嘉賓的邀請、沙龍活動的舉辦等細節,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只需做好相關指導工作。

        這樣的活動可以每學期開展2~3次。讓學生與專家面對面交流,不僅可以避免教師授課的單調性,還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專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膽識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事先與專家教授和學生多做溝通,讓專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對的學生的層次和水平,盡量把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在活動現場,教師也需要眼觀多方,盡量把現場氣氛搞得輕松、活躍,讓學生能夠學有所得。

        4.撰寫政治小論文

        教師結合時政熱點和授課內容,給學生布置論文撰寫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課本知識作為理論依據,對時政內容進行分析,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參觀活動

        重大事件或重大紀念日進行默哀、祭拜、參觀活動,也是思政課與時政教育相融合的一個好方法。例如,在紀念日時,帶領學生在班級進行默哀;在清明節時,帶領學生祭拜烈士;在講革命史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革命戰爭紀念館。這些活動進行前后,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或詳或略地給學生講解背景知識,進行價值觀教育。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接觸過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運用到實際的課堂中,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行之有效即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7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于1987年,占地面積9532m2,建筑面積7226m2。校園環境優美,各類教學、生活功能區布局合理,從一所單一的聽障教育學校發展為集聽障、智障為一體的特殊教育學校。歷經30年風雨,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學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變得日益醒目,為每一個殘障孩子的夢想奠定基礎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學校用行動詮釋了“愛心辦教育,以德育新人”的要求,成為全省特殊教育的先行者和排頭兵,見證了張掖市特殊教育的發展歷程。

        真愛與尊重

        以愛為源,去潤澤特殊的生命

        愛是教育的靈魂,對特殊教育而言,更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愛。走進校園,一塊“感恩”石矗立于校園一側,“愛心創造奇跡”的標語醒目地懸掛在綜合樓。不論是樓梯設計、衛生間設施、還是電梯的使用,無一不體現著對孩子們特殊需要的尊重與關愛。

        每一個殘障孩子都有著不一樣的經歷,每一個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心酸的家庭,為了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每一個家長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有的家庭因此而陷入貧困,有的家庭甚至走上了破裂……但我們深信――“有愛無礙”,有無數人愿意與他們攜手同行。為解決孩子們的家庭經濟困難,將全校孩子納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幾任校長奔走呼號,竭盡全力,最終,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孩子們享受到了各類政府資助及救助項目,真正實現了上學零收費,極大地減輕了殘障家庭的生活困難。同時,機關團體、民營企業、個人等來自社會各界對孩子們的關愛也從未停止過。每年助殘日、六一兒童節,來自不同單位的個人為孩子們捐贈校服、生活日用品、學習用品、書籍……涓涓愛心匯集成河,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同在一片藍天下的溫暖。學校黨支部、婦女小組發起“愛心媽媽”幫扶結對活動,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有了第二個媽媽,這些媽媽時常他們添置換季的衣物,雙休日帶他們回家吃一頓可口的家常飯, 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家的溫暖。

        特殊需要,享適合的教育服務

        特殊教育的對象包含三殘兒童及其他有特珠需要的適齡兒童少年。2000年,學校領導赴北京一聾、三聾參觀學習,看到了發達地區運用“雙早”原則(早發現、早干預),及時為3~7歲聽障兒童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同時進行科學的語言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地解決聽障兒童的聽力和語言難問題,讓聽障兒童回歸主流社會。自2001年起,學校在無師資、無場地的情況下,在全省特校中第一個開設了語訓班,招收河西三地市3~7歲聾兒進行學前語言康復訓練。2007年,學校被中殘聯確定為甘肅省定點語言訓練康復機構,同年建成的聽力檢測室完全滿足了各類聽障兒童及成人的聽力檢測服務。2009年,學校購進最先進的啟喑博士和啟智博士工作臺,有效地提高了聽障兒童語言訓練的康復效果。學校開辦語訓班15年來,先后共招收學前聽障兒童120多名,有部分學生經過訓練進入普校隨班就讀,另有部分重度聽障學生接受了很好的學前康復訓練,為進入九年義務聽障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年的聽障學前教育,為120多個家庭解決了聽障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困難,讓聽障兒童開口說話不再成為夢想,也使每一個特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尊重的教育才是最高理想的教育。

        2009年起,全國聽障學齡兒童普遍銳減。智力障礙兒童的義務教育沒能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要。作為聾校,在全省率先開辦了培智班,學校向聾教育和培智教育并行的綜合特校發展。聾教育與培智教育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師資力量、學生管理方面,學校都經歷了艱難的轉型。但是特校的領導和老師們時刻銘記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學生明天著想,為學生家長分憂,為社會和諧添彩”。特殊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學校就必需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在這樣的辦學方向引領下,學校克服了資金、師資困難,想方設法為培智教育建設各類功能室。至目前,學校建成感統訓練室、物理治療室、多感官訓練室、情景模擬場景教室、奧爾夫音樂教室、生活適應操作室、心理咨詢室、個訓室等功能教室,為各類智力障礙兒童在認知、運動、生活適應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

        2001年,針對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就業的現實需求,學校設立了職業高中班,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有力地提升了學校辦學的影響力,聾部職業高中班烹飪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達100%,很好地解決了殘障學生的就業問題,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快樂與教育

        體藝加特長,在快樂中度過童年

        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要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來培養人?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育目標究竟有哪些不同?這個問題拷問著每一個張掖特教人。沒有升學壓力的特校,要全面落實屬于特殊孩子的素質教育,這個答案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認同。在這個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學校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唱主角”。實施體藝“2+1”項目,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定期開展各種競賽活動。運動會上,師生共同參與的趣味活動,“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理念已演化成“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快樂游戲,師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體味著運動的快樂。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各班根據學生的不同身體狀況確定自選項目,雖然孩子們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樣以整齊的步伐和矯健的身姿展示自己,但老師們耐心細致地示范和教導,讓他們感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同時,學校還定期開展各類技能展示活動、講故事比賽、手抄報評比等。每學期舉辦一次師生書畫、手工等作品展,為師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鍛煉自己的舞臺。

        多年來,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舞蹈隊先后多次參加國家級、省、市殘疾人文藝調演并獲獎,多次作為張掖市殘疾人代表隊參加省級殘疾人文藝調演取得優異成績,學校多名學生被選送參加國家級殘疾人文藝匯演,有2名學生被選送參加了第13屆殘奧會開幕式表演。同時,有多名學生多次參加國家級、省、市級殘疾人運動會,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多名學生的書法作品、手工作品、中國畫等多次參加省市各類競賽獲得優異成績。學校先后被授予 “全省殘疾人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張掖市藝術教育特色校”、“張掖市陽光體育示范校”、“甘肅省快樂校園”等榮譽稱號。

        個別化教育,幫助孩子找準方向

        個別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靈魂,“沒有個別化教育,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特殊教育”。在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為每個孩子制定適切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始終是每一位教師為之努力的方向。學校始終以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實施、評價為主線,努力為每一位孩子找準適合的目標、方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找準進步的方向。

        個別化教育,是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班級授課,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很大的考量。學校著力引導教師認真研究學生、教材、教法這“三大元素”,提倡并牢固樹立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教學以研究學生為切入點,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教育思想;踐行賞識教育,落實啟發式教育,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多一把尺子量學生;用多種方法教育學生,始終把學情的研磨做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一份教案都以詳盡的學情分析為依據,以學定教,找準每個孩子發展的方向和突破點,為他們量身選擇做最合適的教育方式,為每位學生制定一份適切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一份適切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所有課任老師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家校配合教育的結晶,是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結晶。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始終以快樂教育為根本策略,充分尊重殘障學生的生理現狀和心理特點,在快樂的游戲中提高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學校引進并完善了IEP個別化教育系統,建立了具有教學課件、教案、音頻、視頻、案例、課堂設計等豐富內容的教學資源平臺,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實現對教師上課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生課堂表現等的單畫面電影模式或多畫面資源模式的同步錄制,在枯燥的個訓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配合,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的課堂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發展的目標,每一個孩子的點滴進步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肯定,他們在“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的目標引導下,為自己的夢想奠基。

        融合的模式

        融合模式,把課堂搬到了社會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陣地。打造高效課堂是近年來許多學校教科研重點研究的問題。但是,在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里,有這樣一個現象:每周都有不同的班級要填寫外出上課申請表,老師們把孩子帶出校門,走向超市、醫院、菜市場,他們把課堂搬到了社會,在真實的社會大環境中進行最有效的教學,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場景中學會購物、學會看病、學會乘車、學會處理突發事件。通過多次實踐,老師和家長們達到了共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殘障孩子最需要的高效課堂。

        同時,學校先后選派多名教師赴上海、寧波、香港等地,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融合教育為總目標,努力提高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的實踐能力,加大社會實踐的教學比重。為此,學校成立以骨干教師為牽頭人的“教師發展共同體”,編寫符合學校特色的社會實踐資源庫,使社會大課堂教學更加科學、系統。

        社會的大課堂帶給孩子們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也使老師們從學校走向家庭。暑假的“大家訪”活動,每位老師都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感受這些不幸家庭的酸甜苦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他們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許多老師用“震撼人心”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回歸主流,為特殊教育找到終點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重要通道。“教育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人民群眾對于教育公平的期望遠遠高過其他領域。”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更突顯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多年來積極探索融合教育的教學模式,以回歸主流社會為最終目標,找到了一條適合的融合教育模式。近年來,面對殘障學生中智力障礙兒童激增的現狀,學校立足智障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為導向,以發展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為核心,依據國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在傳承借鑒與發展創新的基礎上,選用多樣化教材,將生活適應、勞動技術、綜合活動、社會實踐作為主要科目,整合各學科教育目標,構建了適合學校特點的校本教材體系,為智障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學校把課程建設視為發展的生命線。鮮明的提出了“學校的一草一木、一切活動、設施、要求都是課程資源”的觀點,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創新。根據智障學生的生理特點,推行 “2+x”教學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特殊教育支持體系,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做到了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智力障礙兒童教育方式目標社會化的教育效果,為學生順利融入社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科學的管理

        以人為本,管理文化以德為先

        走進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使你感受到的是濃郁的文化氛圍――種類齊全又先進的各類功能教室;全方位為學生的各類殘障提供科學的評估和康復訓練的設施;排布在花草叢中的生物園、地理園;以最醒目的色彩和最直觀的形體,讓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整潔素雅的文化長廊里,張貼著孩子們的書法、繪畫、手工作品……在這里,孩子們感受到的是知識的力量、學習的快樂和家的溫馨。

        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是老師的影子,學生形象就是老師形象的折射。因此,學校特別重視教師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導教師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即大局意識、誠信意識、進取意識、奉獻意識。鼓勵教師爭做教書育人的楷模,用真誠關愛每個學生,以良好的形象引領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

        “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始終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殘障兒童認知能力差的身心特點,以德育實踐為主體,探索出了“主題班會講解,活動實踐體驗,搜集材料深化,班級板報提高”的品德教育模式,將德育工作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通過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道德素養。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和感知中華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禮儀常規教育活動,從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文明意識;“特色班級”、“文明寢室”、“星級學生”評選活動,引導從生活和學習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依據學生興趣和特點成立的各種體育、藝術興趣小組,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而且陶冶學生的情操;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讓回歸主流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

        學校秉承“尊重差異、開發潛能、面向全體、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實現“自律、自信、自強”的德育目標。民主管理的模式喚起學生自尊,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培養做人的尊嚴感、道德感、責任感。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從細處著手,從常規抓起,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人為本的德育思想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鮮活的血液;以習慣養成提高道德素養的培育創新了德育工作方式,學校獨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形成了對內激勵師生奮進,對外展示學校形象、辦學經驗和教育成果的效果,在社會上影響日益彰顯。

        嚴格落實,管理品質決定效率

        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學校發展的先決條件,管理的貫徹落實,是學校發展的堅實保障。近年來,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以“ 管理科學,特色鮮明,提升內涵,爭創一流”為辦學目標,全體教職工時刻銘記“盡全心,負全責,出全力”的工作作風,管理人員時刻銘記“溝通是基礎,服務是根本,激勵是重點,引領是關鍵”的管理要決,創造性開展各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品質。

        學校實施“統一領導――逐級配合――相互配合”的管理機制,實現“學校宏觀決策指導,處室、年級微觀管理”的扁平化分級管理模式。為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加強內部規范化管理,學校積極探索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堅持發揮教職工大會做為最高權力機構的重大作用,先后制定了《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章程》和《發展規劃》,為學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奠定了基礎。近兩年來,學校對原有制度進行認真整理,對不適應的制度進行修改完善,結合當前工作的發展形勢,重新制定了《議事制度》《教師外出培訓制度》《校本教材開發管理辦法》《評先選優管理辦法》《財務制度》《績效工資發放實施方案》等制度,涉及到人事、財務、職稱評聘、師德師風等各方面,本著適用、可行的原則,共建立健全了4大項、64小項的工作制度,公示了學校13項重要工作的流程圖,使學校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學校堅持依法治校與民主治校相結合,凡屬重大事項,必須經過會議決定,堅持民主集中制。學校嚴格落實校務公開制度,并且成立了教師發展評價小組、常規考核小組、財務運行監督小組,成員由教職工組成,對教師考核評價、獎懲、經費開支等事項進行民主管理和監督,確保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保障教職工切身利益。

        專業的力量

        創新教研,教學研究更具魅力

        學校發展,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關鍵。贏得教師,就贏得教育!張掖市特殊學校自建校以來,不斷加強學校軟實力建設,打造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學校以師德建設為核心,以專業發展為根本,盡最大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讓教師將教研重心置于具體的學科教學情境中,聚焦課改,聚焦課堂,確立了“立足本校,學科引領,以研促教” 的教研思路,推進學校學科研究發展,實現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

        學校開展的校本研修,形成了“學校――學科組――教師發展共同體――個人”的層級式校本教研平臺,尊重不同年齡段老師對專業成長的需求,制定了《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梯次成長管理辦法》,讓不同的教師選擇從合格教師到優秀教師的努力方向。同時,還制定了《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工作規程》《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教科研管理辦法》等制度,從備課、上課、作業、考試、評價、課題管理等方面細化管理,采用多種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勤于反思,確定微小課題,通過課題研究提升教師教研能力。同時,通過校本培訓、設立“教師論壇”和骨干教師“傳幫帶”等形式,搭建教師互助學習平臺,讓老師們在交流中學習提高,在研究中解決問題。此類教研活動的開展,也增強了教師的團隊意識,使教學研究更具魅力和凝聚力,讓教科研真正做到了服務于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學校還積極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將校本課程納入到正式的課程教學計劃,采取開放、多元的授課方式,讓個別化教育落到實處。

        拓寬服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不僅承擔著全市三殘兒童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還加掛“張掖市特殊教育中心”牌子,負責指導全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特殊教育信息資源庫的建立、殘疾人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等工作。據2016年4月調查,全市共有殘疾少年兒童1044人,在特殊教育學校入學149人,隨班就讀853人。為更多的隨班就讀孩子提供服務,是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每位教師應盡的職責。

        六縣區教育局相繼建立了隨班就讀工作指導站,逐步形成市教育局――縣區教育局――鄉鎮學區中心校――隨班就讀學校組成的四級管理網絡和市特教中心(特教學校)――縣區特教指導站――鄉鎮中心校資源教師――隨班就讀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學支持網絡。張掖市特殊教育中心根據《張掖市隨班就讀支持保障系統試點建設任務書》,相繼出臺了《張掖市隨班就讀工作職責》《張掖市隨班就讀工作檔案目錄》《張掖市殘疾少年兒童篩查制度》等6項制度,各縣(區)教育局出臺制度明確規定,各學校不能拒絕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各學校也無條件接收殘疾少年兒童隨班就讀,實現了殘疾少年兒童就近入學“零拒絕”,確保了殘疾少年兒童隨班就讀“進得來、留得住”。2016年,市特殊教育中心將全市隨班就讀學生納入《IEP個別化教育系統》,通過教學支持網絡全面實施個別化教育,確保每一位隨班就讀學生都能接受適宜的學習內容。

        第8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建設;教師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7)04-0030-03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實施,幼兒園課程建設工作倍受關注。幼兒園教師在課程建設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幼兒園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這一角色是與中小學教師有重要區別的(周瑋,2008)。幼兒園教師能否全程、主動、積極參與課程建設雖由主觀意志所決定,但也需要通過園所管理來推動。研究者認為,幼兒園可通過有效的管理,切實支持教師成為課程建設的主體,有效參與課程建設。

        一、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激發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主觀能動性

        和諧的園所文化能夠有效激發和維持教師專業成長的動機,有利于教師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從而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幼兒園可通過建立多種形式的互動對話機制,關心并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積極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如走廊、區角、活動室、會議室、食堂、衛生間等)、制度與精神環境(如辦園理念、核心價值、課程愿景等),讓教師在充滿尊重、理解、關愛、和諧的文化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工作與生活。具體而言,在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可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激發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引導教師主動參與到課程設計、審議、實施、評價過程中來。

        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發揮教師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1.充分體現民主化

        幼兒園的管理其實是一種服務。幼兒園的各項管理制度應是全體教職員工參與制定和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課程愿景應是在園長帶領下,全體教師根據幼兒園的辦學歷史和現狀特點,基于幼兒需要、家長期望、社區資源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而制定的。在制定課程愿景前,幼兒園可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教師、幼兒、家長及社區等的意見,再組織教師充分討論、研究,達成共識。此外,幼兒園還可根據課程評價及反思,定期組織教師對課程愿景進行修訂,以使其更加豐富、合理和適宜(虞永平,2005)。

        2.逐步實現規范化

        教科研引領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園可通過教科研組織、教科研制度的建立,對教科研計劃、有關課題研究過程(申報立項、開題報告、中期檢查、中期總結、結題報告、結題鑒定)、資料檔案、經費、成果、獎勵表彰等進行規范化管理,逐漸形成務實、高效的教科研管理機制,從而為教師通過教科研開展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支持和服務。例如,在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支持教師對課程現狀、課程設計、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課程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1〕鼓勵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幼兒園的課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鼓勵教師及時總結已有經驗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幼兒園課程,以逐步形成適合本園幼兒發展需要、切實可行、具有特色的課程方案。

        3.過程管理力求科學化

        幼兒園應建立健全課程建設過程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確課程編制主體。編制主體包括園長、教師、幼兒、家長和社區人士。其次,要遵循一定的課程編制原則。幼兒園課程方案的編制不僅要與國家頒布的有關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精神相一致,體現游戲化、生活化、經驗化、整體化、過程化、情境化等教育理念,還要結合本園課程實際,基于本園課程愿景,遵循本園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學習需要和特點。具體而言,課程目標的制定要堅持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綜合考慮兒童的需要、社會的需要、知識本身發展的狀況以及教育資源的利用可能,要關注每個幼兒的原有水平,努力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2〕課程內容要生活化、整合化,具有時代性,體現游戲性,要讓幼兒在課程活動中體驗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此外,應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加以深度融合。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課程結構的科學合理化、一日作息的機動靈活化、活動材料的豐富多樣化、心理環境的寬松舒適化,要力求觀察分析每個幼兒并給予個性化的指導,要開發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要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課程評價重在發展性,其目的是促進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的發展。再次,要加強對課程實施方案的評價和監督工作,以不斷完善課程實施方案。最后,要保障課程建設經費,確保課程方案的建設和實施工作順利開展。

        4.隊伍管理力求人性化

        首先,幼兒園可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其次,幼兒園應完善培養和評價機制,使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幼兒園的事業發展緊密結合。尤其要重視骨干教師的培養,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使其在課程建設中發揮骨干帶頭作用,以帶領全園教師共同參與課程建設工作,共同獲得專業發展。最后,幼兒園要為教師提供集體學習研討的時間和空間,確保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質量。〔3〕

        三、積極搭建平臺,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

        1.開展高效的教研活動,促使教師將理念轉化為實踐

        幼兒園應充分認識到園本教研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積極組織教師開展高效的教研活動,增強教師將理念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教研活動可把教師的個人反思、教師群體的同伴互助、專家和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為三大基本力量,根據本園教師隊伍的實際狀況,靈活運用理論學習、專家報告、專題研討、視頻觀看、案例分析、現場觀摩、評比交流、網絡論壇等多種方式開展。教研活動可重點研究如何觀察了解幼兒,分享教育經驗,或就課程實施中碰到的問題,共同協商解決之道。

        2.加大教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工作應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教師本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促進自己的持續發展。幼兒園則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專業能力。首先,培訓前可對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評估。如通過觀察教師的教學實踐,發現其培訓需求;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了解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困難,以此確定培訓內容。其次,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內容豐富(如師德、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科研選題、論文寫作、信息技術等)、層次多樣(針對不同年齡、經驗、發展階段的教師)的培訓。當前,幼兒園宜重點加強對教師觀察能力、挖掘利用整合教育資源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談話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評價反思能力、質的研究方法運用能力等的培訓,〔4〕以提高其參與課程建設的能力。最后,通過培訓增強教師的專業自覺意識,促使其成為不斷探究教育規律、不斷反思和改革教育實踐的研究者。

        3.整合園內外教育資源,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為此,幼兒園可充分發揮幼教專家的引領作用,讓教師與專家對話,及時解決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可充分發揮教研組長、課題主持人、骨干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引導教師自主結合、相互借鑒,共同提高課程資源開發能力。還可充分發揮家庭、社區的作用,促使其積極為幼兒園的課程資源開發建言獻策,支持并鼓勵幼兒園的課程資源開發工作,從而共同提升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何茜.國外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與發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2,(5):1-6.

        〔2〕王牧華,靳玉樂.課程目標研究的生態主義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3):32-36.

        〔3〕靳玉樂,張麗.教師參與課程發展: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23):11-13.

        〔4〕虞永平.怎么看,怎么評,怎么干:學前教育質量問題需要三思而篤行〔N〕.中國教育報,2013-10-13.

        第9篇:學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范文

        PBL教學模式概述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師把學習內容融合在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由學生組成的小組通過各種途徑解決實際問題,共同探究隱含在真實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教師再給予不同程度的引導和啟發,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集體討論、相互協作等方式來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就自主地進行了知識的建構,完成了知識的接受和應用。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思路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實踐—教師總結。

        教師在備課中,首先要根據授課的內容查詢相關教材、文獻、資料等,然后結合教學案例提出問題,提前發給各組學生,要求學生根據所提問題充分預習教材,查找相關資料后,課后分組進行討論。課堂上,教師通過分析教學實例提出問題,學生們以組為單位來回答,回答不足之處,再由其他學生或教師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進行小結。

        PBL教學模式在Flash課程的實踐探究

        在PBL教學中,教師擁有多重身份:問題情境的策劃者、學生的引導者、評價環節的點評者、監視課堂的記錄者等,筆者擔任計算機專任教師十多年,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PBL教學模式在Flash課程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探究。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難度恰當的問題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問題的設計應考慮以下幾個條件:①問題應該是貼近生活,開放的、真實的;②問題必須能引出知識點的概念與原理;③問題應該足夠復雜,可以設計成階梯狀,層層遞進,逐級攀登;④問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動機,鼓勵探索、學習。

        例如,在逐幀動畫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一幕動畫:電視機屏幕出現了一只可愛的小熊,小熊眨巴眨巴眼睛,說:“大家好,我是小熊樂樂,歡迎收看佳佳卡通。”熟悉的畫面,可愛的小熊瞬間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教師打開該動畫的源程序,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以下問題,如下表所示。

        通過這五個問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地逐步分析與引導,使學生逐漸領會逐幀動畫中表現細節動作的原理。學生在嘗試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知識加工能力在問題的坡度上逐步增強。

        2.合理進行分組,促進團隊合作

        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一般都是50人的大課堂,由于學生的水平差異較大,1名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難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不夠高。PBL教學主要采用小組形式開展問題的研究,學生分組的時候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小組規模:人數太少不利于討論的開展,人數太多容易造成有的組員無事可干,一般根據問題任務的難易,將每組的人數限定為3~6人。

        (2)組員分配:組建小組時應考慮包含性格不同及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便于討論交流時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在Flash學習中,有的學生軟件操作能力較弱,但頭腦靈活,想象力好,對動畫的設計有較好的創意;有的學生對軟件操作較熟練,制作技術能力強,適合做動畫制作員;有的學生性格安靜,能勝任繪畫、摳像等簡單但煩瑣的細節工作,所以在同一小組內包含不同類型的學生,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以及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3)組員分工:每個組選出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長的職責是主持討論、協調組員工作以及匯報成果。組長要保證組內的交流通道順暢,每位學生各盡其才,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合作,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產生“1+1>2”的效應。小組的分工協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感。

        3.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實施教學

        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占主導地位,“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不再向學生提供答案,而是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是整個活動的策劃者,監控整個活動正常運行。為了保證 PBL教學模式實施的有效性,需要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下面以《MTV歌曲制作》為例來說明教師實施教學的過程。

        (1)創設問題,引入真實情境。真實情境的引入應結合學生所處的環境、所學專業、身心發展規律等要素。筆者所教的學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她們每年都到幼兒園見習,具備給幼兒上課的經驗,因此筆者設定的教學情境是:在幼兒園見習期間,學生準備給大班的幼兒上一節音樂課,為了幼兒能在歡樂的氛圍中學歌曲,學生把歌曲制作成MTV的形式,讓幼兒邊看動畫邊學唱歌。任務的真實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對創作有了激情。在MTV歌曲制作的教學中,歌詞的遮罩動畫是教學重點;片頭設計、背景圖像的動畫創作是教學難點;背景圖像的處理及音樂的剪輯需要結合其他軟件才能完成,是輔助知識的運用。同時,筆者還對教學重點設計的問題進行了呈現。

        (2)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積極性。問題情境引入后,學生們接受任務,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研討。學生首先觀看教師提供的關于遮罩的資料,并根據已學知識進一步理解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關系,經過討論,大多數小組得出結論:歌詞應該放在被遮罩層。但在實操中他們又發現了新問題:隨著遮罩層顏色塊的移動,只能顯示出被遮罩層的歌詞,但沒有變色的效果。此時,學生再反復閱讀觀看教師提供的資料和實例,經過仔細觀察與討論,發現實例的多個圖層中,只有被遮罩層才會受到遮罩層的影響呈現效果,其余圖層不受影響。學生又很快發現,在被遮罩層的下面,再復制一層 與被遮罩層不同顏色的歌詞,由于兩圖層的歌詞位置重合,而且顏色不同,當遮罩物移動時,透過遮罩物只顯示被遮罩的歌詞顏色,而其余位置還是原來的歌詞顏色,這樣就能形成MTV歌詞。問題的一步步解決,使學生對后續的學習充滿了信心與激情。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承擔觀察員、鼓勵者、教學資源等多重角色。教師要認真觀察每組的表現,當發現個別組停滯不前時,應該給予適當的提示;當學生需要查找資源時,教師可以為之提供幫助。同時,教師將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進行記錄,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依據。

        (3)拓展問題,實現知識遷移。PBL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在解決一個問題后,教師應該拋出一個更復雜的問題情境給學生,鼓勵他們繼續研究。在本課中,當學生解決歌詞變色的問題后,后續問題還設有:有的歌詞音樂節拍長,有的節拍短,怎么樣做到歌詞按節拍變色?一句歌詞結束后,在同一圖層,怎么設置下一句歌詞的遮罩效果?背景圖像怎么隨音樂節拍更換?片頭片尾如何設計等。而有的新問題在學生討論與實踐中是自己發現并主動解決的,每一個新的問題情境都將引發新的討論和研究,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PBL教學模式在Flash課程教學應用中的優勢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對“學什么”、“怎樣學”,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師生地位平等,更容易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自我建構。問題一旦得到解決,成功感的體驗又反過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2.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來發現問題,主動構建知識點,為解決問題查閱課外資料,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采用PBL教學,對于復雜的問題,學生被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畫制作及創作能力

        Flash課程的教學最終目標是通過學習Flash的基礎知識和動畫制作原理,運用動畫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創作出符合要求的動畫。PBL教學模式將知識點與問題直接聯系,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學習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筆者所教的學生是學前教育專業多媒體方向班的學生,在采用了PBL教學模式后,學生的課堂主動性較好,與同學、教師的互動積極,能主動研究問題,學生的考試成績與作品完成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尤其在期末完成的學生作品中,不乏優秀作品,其中被筆者推薦參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動漫類賽項的多件作品獲了獎。獲獎學生從中獲取了成就感,對Flash動畫制作的研究更加積極,能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另外,筆者所教的計算機方向班的學生每年進行有效教學展示和學校開放日的計算機作品展示,在展示中,很多學生制作的Flash作品受到了教師和用人單位的好評,并且被推薦應用在幼兒園教學中。

        PBL教學模式在Flash教學中的要求

        通過PBL模式在Flash教學中的應用,筆者認為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教師的要求

        觀念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不代替學生思考,這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對整個Flash知識點、實踐技能要有熟練的掌握程度,還需要有更多的創意等,而且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組織能力以及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寓教于樂。

        2.對學生的要求

        PBL教學的成功開展,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由于學生是帶著問題去掌握新的知識點,而且還需要學生主動配合,搜集資料,然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需要學生有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和濃厚的興趣。

        3.課程資源的保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组 |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6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地区 | 亚洲激情国产激情在线 |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